目前我國養老服務類型有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居家養老三種,據易觀統計,目前這三種類型的占比分別為1%、3%和96%。由于現階段我國養老資源相對緊缺,居家養老能實現各種養老方式的優勢互補,相對于重資產模式的養老院和養老地產來說,居家養老的成本較低,并且從文化角度也更符合國人的價值觀。以居家為主,社區為輔的養老模式在資源利用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優勢,呈現出廣覆蓋、低成本的特征。而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建立的?互聯網+醫養結合?可實現線下服務半徑的最大化,同時減輕子女的陪護壓力,為醫養結合提供新思路。

醫養結合是指將養老資源和醫療資源結合在一起,形成從居住、生活、護理到醫療的產業鏈集群。目前我國養老機構空置率較高的主要原因是醫療難以保障,需求端來看,根據全國老齡辦的預測,2020年中國將有4200萬失能老人和2900萬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合計占總老齡人口30%以上;供給端來看,依據衛健委數據,截止2017年7月,全國共有醫養結合機構5814家,約僅占總養老機構數4%,且大部分是公立機構,民營機構占比少,醫養結合是養老發展的必然趨勢。

醫養結合政策支持
醫養結合這一提法,在國內最早起源于青島市。該市于2002年開始探索,到2012年逐漸形成了“家庭病床”制度,可以居家治療失能、半失能患者,由醫保定點醫院辦理家庭病床登門治療,其費用納入醫保支付。
2013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推動‘醫養融合’發展”,并明確要求“各地要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
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頒布了《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該文件對“醫養結合”作出了進一步的闡釋:“有限的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資源以及彼此相對獨立的服務體系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要,迫切需要為老年人提供醫療衛生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3]?!?/p>
2016年醫養結合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從國家戰略角度提出了把全民的健康狀況的改善、全民的健康水平提高,國內要盡早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養老目標。
2017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也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的報告中明確表示,推進發展醫養結合工作是“健康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也對該項工作的實施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支持。
2019年12月,在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醫養結合機構服務指南(試行)》文件中明確了有關醫養結合機構的基本要求、服務內容、工作標準等,此后醫養結合機構的工作朝著更加具體化、規范化方向開展。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2021年國家將著重于促進醫養相結合相關工作的開展[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