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理論基礎
信用風險緩釋工具作為金融市場的一種信用衍生產品,其產生是債券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隨著債券市場信用風險的累積,投資者對風險管理工具的需求順勢而生,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可以通過風險的隔離和轉移達到降低債券投資者所承擔的信用風險的目標,信用風險工具上本質上是不同信息資源占有者之間的市場化的交互交易,通過風險轉移和收益補償的方式來降低信息劣勢方即投資者參與交易承擔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創設信用風險緩釋工具通過風險的分離和轉移使得信用風險從投資者轉移到創設機構,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創設也通過向市場釋放積極的信號傳遞更多的信息,降低了信息不對稱性。另一方面,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創設可以使得參與的三方即發行人,投資者,創設機構均獲益,投資者能夠在自身風險承擔范圍內進行債券投資,獲得債券投資收益和投資溢價,發行人可以順利以相對更低的成本發行債券獲得資金,創設機構則可以通過自己掌握的更為詳盡的信息,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創設工具獲得工具的收益[2].
(二)我國CRM工具的推出具有較強的實踐基礎
(1)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監管政策的不斷收緊且“剛性兌付”的規則被打破,投資者更加謹慎的選擇債券進行投資,進而低信用評級的發行主體進行債券融資變得愈發困難,尤其是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另一方面,我國債券市場的違約事件增多,違約風險逐步增加。截至2020年底,我國債券的存量規模較為龐大,達到114.05萬億元。在債券市場規模的擴大的背景下,信用風險事件不斷增加,違約金額逐年上升,且債券違約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
(2)從民營企業角度來看,融資難困境一直是中小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與國企相比,民營企業缺少預算軟約束的支持優勢,且其在自身管理經營方面往往也存在不足,尤其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中小民營企業經濟轉型面臨資源的再分配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存在部分周期性行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的趨勢使得這些行業進一步分化,進而引起部分民營企業的經營風險擴大。因此在改革中既需要中小民營企業提高抵抗能力以應對資產價值波動的風險,又需要企業穩定的保持合理的信貸水平。CRM工具的引入可以推進低評級的融資主體將面臨的信用風險有效進行轉移和分散,對金融資源的重新配置起到積極作用,有助于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推進?;谕顿Y者對于CRM工具的需求和CRM工具有助于推動民營企業轉移和分散風險兩個角度分析,我國推出CRMW極具必要。我國更是在2018年鼓勵使用“三支箭”政策組合,運用CRMW等多種手段以支持民營企業債券融資。在CRMW的運用中,關于CRMW的定價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CRMW在國內發展進程較為緩慢,定價機制尚不完善,另一方面,CRMW的定價一直是市場較為關注的問題,有投資者認為市場上CRMW定價并不合理,不同債券的CRMW費率差距較大,且無穩定規律[3]。
參考資料:
[1]孫琳.信用風險緩釋工具CRMW對民營企業發債影響的研究
[2]李玉敏.信用風險緩釋工具對民營企業債券發行信用利差的影響
[3]趙項茹.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的發行對民營企業債券信用利差的影響研究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