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19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29頁).pdf(2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粵港澳大灣區 本報告與以下 機構合作完成 生態足跡報告 2019 WWFCHINA.ORG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2019 4.2 全球公頃 1/6 2.5 個地球 0.27 全球公頃 15.6 倍 粵港澳大灣區人均生物承載 力不到世界水平的 1/6 如果全球人口都采用灣區的生 活模式,世界一年需要 2.5 個 地球來提供生態系統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人均生物 承載力 0.27 全球公頃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是 區域生物承載力的 15.6 倍 中國 中國 Adam Minu /WWF www.wwfchina.org www.wwf- 粵港澳大灣區人均生態足跡 4.2 全球公頃 C
2、 荔枝 & Rohan Chakravarty / WWF 1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是在全球享有盛譽的、最大 的獨立性非政府環保組織之一。網絡遍布全球 100 多 個國家、擁有全世界將近 500 萬支持者。WWF 的使 命是遏止地球自然環境的惡化,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 相處的美好未來。為此我們致力于:保護世界生物多 樣性;確??稍偕匀毁Y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降低 污染和減少浪費性消費的行動。 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 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OPF)是一家依據中華 人民共和國法律注冊并合法存續的非營利機構,其宗 旨為通過保護生物多樣性、降低生態足跡、確保自然 資源的可持續利
3、用而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 未來, 主要包括 : 資助和開展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 ; 資助和開展森林、淡水和濕地及海洋等不同生態系統 的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資助和開展公眾環境教育, 促進公眾參與,推動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推動不同領 域和地區的低碳減排、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 性保護工作與推動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等。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是研究陸地表層資 源環境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公益性研究所,是我國地 表過程與要素相互作用基礎科學研究的引領機構和資 源環境基礎科學數據中心,是國家區域發展、資源利 用和生態建設重要的思想庫和人才庫。它的主要
4、部門 包括自然地理與全球變化研究部、人文地理與區域發 展研究部、自然資源與環境安全研究部、資源與環境 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陸地水循環及地表過程重 點實驗室、 生態系統研究網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 農業政策研究中心等。 作者: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謝高地、 曹淑艷、畢明麗、徐潔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盧思騁、 李楠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黎姵延 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羅媛楠、譚璐銘 本報告初稿完成后。有幸邀請到各界專家協助 審閱報告并建議,在此特別致謝(按姓名拼音 排序): 敖建南、 陳凡、 黃海峰、 李雙成、 齊曄、 孫新章、 王大偉、王天送、王福強、楊中藝
5、、周麗旋 世界自然基金會(瑞士)北京代表處 北京市西城區百萬莊大街 22 號院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內)2 號樓 3 層 B 區域 www.wwfchina.org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香港新界葵涌葵昌路 8 號萬泰中心 15 樓 www.wwf.org.hk 深圳市一個地球自然基金會 廣東省深圳市龍華新區梅龍路 553 號 光浩國際中心 B 座 803 www.wwf-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北京市朝陽區大屯路甲 11 號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經過了多年的高速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 力最強、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區域之一。但長時間快速發展積累了許多
6、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特別是生態 透支問題嚴重,包括土地、能源、水等生態資源量質并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同時,公眾對美好生活的 向往,在生態文明上集中體現在對清潔的空氣、水、綠化空間等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高漲。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區域發展空間面臨瓶頸制約,資源能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壓 力日益增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 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為居民提供良好生態環境,促進大灣區可持續發展?!睘榇?,本報告從生態足跡 和生物承載力兩個維度分析了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對生態資本的需求和供給。數據顯示,本區域面臨生態赤 字。這其實也是我國整體面
7、臨的嚴峻生態挑戰的一個縮影。 建設一個生態灣區、綠色灣區,實現灣區的可持續發展,是大灣區優質生活圈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大灣 區發展的重要愿景。在此背景下,與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如何建設一個更可持續發展的灣區城市群是一個非 常有意義的話題。灣區至少需要應對兩方面的挑戰:在供給端,提供基本充足的本地生態系統服務;在消 費端,抑制生態足跡特別是碳足跡的不合理增長。 就大灣區的貢獻來說,我們不僅要提供一種創新發展的模式,實現經濟、科技層面的質、量齊升,也要尋 找一種新的生產、生活方式,體現出綠色、生態、節能、環保的價值追求,實現人與自然共生共榮、和諧 相處的終極追求。如果大灣區能在此節點實現這種轉變,就可
8、以變道超車,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城市群的 典范,并推廣適用到“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從而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轉型。 報告同時也指出,要實現這種轉變,就需要粵港澳三地加強協同。目前三地已經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礎,未 來仍需緊密合作,加強統籌協調,努力增強灣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本底,共建共管共享美麗灣區,共同 支撐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 希望報告能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借鑒。 PREFACE 序 王福強 產業規劃部部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 23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陸海相連、 山水相依的世界級灣區, 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 體。2000
9、年以來灣區整體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后期成熟 階段,2015 年灣區人均 GDP 接近 2 萬美元的發達標準。 在這片充滿發展機遇的城市群,人們對優質美好生活追 求已經由“生活殷實”不斷向“生態富?!蓖卣?,良好 生態環境日益成為灣區吸引和留住富有競爭力的人才、 技術和資金的重要要素?;浉郯拇鬄硡^已經成為國家戰 略發展區,將承載更活躍的人流與物流,面臨更復雜的 生態文明建設挑戰與機遇,灣區較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 要了解其發展的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 生態足跡法是一種以土地為媒介的量化區域人類活動的 生態資本需求及其可持續性的資源核算工具,包含生態 足跡與生物承載力兩個綜合指標。其中,生態足跡,通 常
10、從消費角度核算, 衡量人類消費行為的生態資本需求, 生物承載力則衡量自然提供生態資本的能力。區域生態 資本供不足需的狀況被稱為生態赤字, 赤字的幅度越大, 說明區域跨時空邊界使用生態資本的規模越大。 人類食物消費的生態資本需求,可以用耕地、草地與漁 業用地構成的可更新膳食足跡來度量,是人類對自然生 態資本的基礎性與永恒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類 對自然生態資本的剛性需求。當庫存變化可以忽略的情 況下,區域膳食型生態赤字反映的是該區域食物消費對 外部生態資本的依存程度,它幾乎沒有彈性,需要其他 區域切實提供同等大小的膳食生物承載力空間來支持; 相比而言,碳足跡造成的生態赤字部分,聚焦未來發展
11、的生態風險。 本報告核算與報告粵港澳大灣區 2000 年與 2015 年的 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狀況。其中,香港生態足跡與生 物承載力數據由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HK) 提供,最新可得核算結果為 2014 年,因而,2015 年 香港足跡與承載力使用其 2014 年值,假定兩個年度的 值在規模與結構上大致接近;其他城市的生態足跡與生 物承載力由項目組依據“技術說明”部分的方法核算。 灣區以生物承載力衡量的生態資本供給能力嚴重不足。 2015 年,灣區生物承載力總量為 0.18 億全球公頃,較 2000 年提高了 10.8%。承載力總量區域分布受生態資 本分布的影響隨距海距離增加而減少
12、,城市間生物承載 力變動的方向、程度、機制有所差異。由于人口增長 的影響,2015 年人均生物承載力 0.27 全球公頃,較其 2000 年水平下降了 17%。與全球 1.68 全球公頃、全 國 1 全球公頃的人均生物承載力相比,灣區人均擁有的 生態資本嚴重匱乏,并面臨進一步縮減的風險。而且, 這些承載力實現的背后還隱藏著一定的生態代價, 例如, 耕地質量整體退化、 海洋特色生態系統和漁業資源衰退、 多樣化生態服務功能的濕地被轉換為單一功能的建設用 地。 灣區以生態足跡衡量的生態資本需求量巨大。 2015年, 灣區總生態足跡為 2.8 億全球公頃,人均 4.2 全球公 頃,是區域生物承載力的
13、15.6 倍。20002015 年,灣 區生態足跡總量與人均水平分別增長了 75% 與 31%, 城市間人均足跡變動異質性明顯:澳門人均足跡增長 了 80%,廣州、東莞與中山人均足跡增長了 50%,深 圳人均增長最低、不足 9%,其他城市人均足跡增長了 15%35%,使得城市間人均生態足跡差距縮小,生態 消費公平性提高。同期,灣區的人均 GDP 的公平性亦 提高。 灣區現有的生態消費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人均4.2 全球公頃的生態足跡意味著如果全球人口都采用灣區的 生活模式,世界一年需要 2.5 個地球來提供生態系統服 務。然而,灣區人均 GDP 為 12.65 萬元,是中國人均 水平的 2.5
14、倍,反映灣區的生態消費具有相對理性、綠 色性,雖然其人均生態足跡超出了全球人均 1.68 全球 公頃的生物承載力限額。 灣區生態資本供需平衡結果為完全的生態赤字。2015 年生態赤字總規模為 25930.8 萬全球公頃,較 2000 年 擴大了約 82%,2015 年人均規模較 2000 年擴大了約 36%,各類生物承載力組分(建設用地除外)在各個城 市均供不足需,是生態赤字的。膳食消費對外地的生態 資本依賴度極高且呈擴大趨勢,在 2015 年達到 88%。 下降的人均生物承載力、增長的生態赤字、增高的膳食 空間對外依存度揭示,灣區面臨愈趨嚴重的生態系統服 務匱乏挑戰。灣區生態系統供給服務匱乏
15、的背后,隱藏 著生態系統調節服務與支持服務下降風險;高度膳食承 載力空間對外依存度警示,灣區人口規模已逼近甚至超 越了城市生態承載紅線。 灣區生態足跡的構成特征揭示抑制與降低生態足跡 增長應當多視角“雙輪并進”。碳足跡所占比重 在 2015 年為 65%,尚未達成峰值;膳食足跡約占 30%。碳足跡主要以隱含的形式伴隨產品與服務消 費而發生:2015 年,25% 的碳足跡隱含于食品消費 中,61% 的碳足跡隱含于其他產品及服務消費中; 家庭直接能源消費的碳足跡雖然僅 14%,但是,較 2000 年水平倍增。從衣食住行等五大人類活動看, 約 80% 的生態足跡來自食物消費與居所消費。各城 市的足跡
16、構成具有一定的差異。生產效率提高的步伐 趕不上財富增長的步伐,是灣區人均生態足跡增長的 主要原因。抑制生態足跡增長應當從家庭部門與生產 部門兩個領域推進;在家庭部門,重點是促進食物消 費與居所消費兩個物流系統的理性、綠色消費;在生 產部門,增強生產綠色度與增進效率并重。 生態資本供需矛盾在廣州、深圳、佛山、東莞和香港 這些人口規模過 700 萬人的城市最突出。這里居住 著灣區 72% 的人口、生產了灣區 82% 的 GDP,形 成了灣區約 80% 的生態足跡、約 85% 的生態赤字、 90% 左右的膳食空間生態赤字以及 83% 的生態赤字 增量。香港、澳門與大陸之間活躍的生物承載力流揭 示,
17、生態服務流愈加成為灣區城市間共同發展的紐帶。 建設親近自然的生態可持續城市群,灣區至少需要應 對兩方面的挑戰:在供給端,提供基本充足的本地生 態系統服務;在消費端,抑制生態足跡特別是碳足跡 的不合理增長。應對的措施是:保護自然生態資本, 保護與促進自然生產力;推動減量消費,鼓勵可持續 生活方式,激勵可持續的生產模式及增效。 作為一個內部聯系合作非常緊密、生態資本極度匱乏 的區域綜合體與城市群,灣區各城市間生態命運息息 相關,因而,灣區規劃發展應當生態命運共同體規劃 先行。在一張科學編制的具有前瞻性、定位好各城市 生態角色、紅線與格局的生態規劃藍圖約束下,各城 市創新、協調與共享生態發展成果,共
18、同增強灣區經 濟社會發展的生態本底, 共同建成優質美好生活城市。 序 執行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概況 全球與中國的生態背景 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 生物承載力 生態足跡 生態赤字 城市化、發展與生態壓力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間的相互聯系 建設與自然共生的城市群 參考文獻 技術說明 生態足跡 碳足跡 可更新膳食足跡 核算方法(香港以外城市) 數據來源 1 2 4 8 16 34 42 46 50 51 CONTENTSEXECUTIVE SUMMARY 目錄執行摘要 45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粵港澳大灣區概況 灣區,從地理概念上看,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 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
19、域,從經 濟社會形態看,是一個圍繞沿??诎队伤}相連的 城市群、經濟增長極。全球半數人口居住在距海 60 公里的范圍內,四分之三的人口規模過千萬的城市 (Nicholls et al,2007)與五分之三的經濟總量分 布在距海 100 公里范圍內。 粵港澳大灣區,在形成時間上,是繼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 ( 圖 1.1)。它由廣東省的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 惠州、珠海、中山、江門 9 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 別行政區形成的世界級城市群(圖 1.2),總面積 共 5.58 萬平方公里。 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人口密集、物流活躍的城市群。 2015 年,粵港澳大灣區
20、以不足全國 0.6% 的國土面 積容納了中國 4.8% 多的人口,產出了中國 12% 的 經濟總量,聚集了全國約 20% 的港口吞吐量與約 40% 進出口貿易額。經此灣區,全球 6.8% 的出口 貿易從中國走向世界各地,5.6% 的進口貿易從世 界各地走進中國。 2000 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整體處于城市化進程 的后期成熟階段,城市化率由 2000 年的 73.8% 提 高到 2015 年的 86.3%。根據 Northam(1975)關 于城鎮化發展三階段(初始階段、加速階段、成熟 階段)的劃分思想,區域城市化水平介于 25% 至 6070% 之間時,區域處于城鎮化進程的加速階段, 超過 6
21、0%、70%,區域進入城鎮化進程的成熟階段。 2015 年肇慶以外的灣區城市的城市化率均為 65% 及以上,區內的“9+2”城市之間的城市化階段差 異基本消失(圖 1.3),是中國城市化進度高度均 質的一個城市圈。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OVERVIEW 粵港澳大灣區概況 東京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 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 圖 1.1 世界四大灣區示意圖 圖 1.3 粵港澳大灣區 的城市化水平 2015 年, 大 灣 區 高 度均質地處于城市化 發展的成熟階段,僅 肇慶的城市化率低于 65%,而 2000 年時有 5 個市城市化率低于 6
22、5%。 圖 1.2 粵港澳大灣區 的區位與區域構成 粵港澳大灣區是由“9 市 +2 特別行政區”組 成的世界級城市群 , 其 稀缺的自然資本 (0.6% 的全國國土面積)與 密集的人口(4.8% 多 的全國人口)、活躍 的 經 濟 流(12% 的 經濟總量)與貿易流 (40%的進出口貿易)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城市化率() 50 2000 年城市化率 2015 年城市化率 澳 門 肇 慶 江 門 珠 海 東 莞 惠 州 深 圳 香 港 佛 山 廣 州 中 山 澳 門 肇 慶 江 門 珠 海 東 莞 惠 州 深 圳 香 港 佛 山 廣 州 中 山 67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圖 1.
23、4 四大灣區主要 指標對比 注:數據根據2017 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空 間發展年度評估報告: 灣區的元年與展望 整理。 在世界四大灣區中,粵港澳大灣區陸域面積第二大, 僅低于紐約灣區;人口規模幾乎與其他三大灣區的 人口總量相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915 人,僅 低于東京灣區(圖 1.4)。其 GDP 總量居于第三高, 在稠密人口的分母效應下,人均 GDP 最低;地均 經濟產出強度(單位面積的 GDP 產出能力)顯著 低于東京灣區、略低于紐約灣區與舊金山灣區。作 為增長最為活躍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地均經濟 產出強度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追上甚至超越紐約灣區 與舊金山灣區。 粵港澳灣區 陸地面積(萬
24、平方公里) 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 0.002.004.006.008.00 東京灣區 粵港澳灣區 人口(萬人) 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 02000400060008000 東京灣區 粵港澳灣區 人口密度(人 / 平方公里) 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 0100020003000 東京灣區 粵港澳灣區 GDP(萬億元) 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 0.005.0010.0015.00 東京灣區 粵港澳灣區 人均 GDP(萬元) 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 0.0020.0040.0060.0080.00 東京灣區 粵港澳灣區 地均 GDP(億元 / 平方公里) 紐約灣區 舊金山灣區 0.02.04.06.08.0
25、東京灣區 香港港口 WWF-Hong Kong Chai 2 陸地面積 第 大 3 GDP 第 高 人均 GDP 最低 地均 GDP 最低 1915 人口密度 人 / 平方公里 人口 其他三個灣區 總和 粵港澳大灣區概況 89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功能豐富的生態系統對人類的身體健康、食物安 全、生活富裕、經濟發展發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 用。在人類誕生以來的悠長歲月里,生態系統總體 以持續增長的生物承載力來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生 態足跡需求,然而,這種美妙的人與自然平衡格局 于 1970 年代初被打破。自此,全球進入了持續的 生態赤字發展時代(圖 2.1)。 2014 年,全球人均生
26、態足跡 2.84 全球公頃,超過 了人均 1.68 全球公頃生物承載力的 69%。這意味 著在 2014 年人類需要 1.7 個地球才能生產出其消 費的可再生資源和吸收掉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2000 年以來,全球人均生態足跡增長了約 10%, 人均生物承載力則下降了約 10%,人均生態赤字 由 0.7 全球公頃擴大到了 1.2 全球公頃。增長的碳 足跡與下降的生物承載力共同造成了擴大的生態赤 字。 全球與中國的生態背景 格陵蘭島的冰山 Global Warming Images / WWF 1961 25B 20B 15B 10B 5B 0 1963 1965 1967 1969 1971
27、1973 1975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4 1B 10 億 生態足跡生物承載力生態赤字生態盈余 全球公頃 圖 2.1 全球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變化 自 1970 年代初,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的需求持續高于生態系統服務供給,生態足跡大于生物承載力。不斷增長的碳足 跡是形成生態赤字的重要誘因(WWF,2018)。 來源:全球足跡網絡 2014 年人類需要 多少個地球才能生產出 其消費的可再生資源 和吸收掉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1.7 G
28、LOBAL AND CHINA ECOLOGICAL BACKGROUND 全球與中國的生態背景 1011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圖 2.3 中國、美國和 日本生態足跡與生物 承載力變動態勢 中國與全球大致同步 進入生態赤字發展階 段,碳足跡也是生態 赤子擴大的重要誘因。 來源:全球足跡網絡 圖 2.2 圖解生態足跡 各組分的含義 表示扣除海洋碳吸收貢獻后,吸收化石燃料燃 燒排放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積。 表示用來種植人類消 費的食物和纖維,以 及生產牲畜飼料、油 料、橡膠等農產品所 需的農田面積。 表示支持木材、紙漿、薪柴等林 木產品生產所需的林地面積。 表示交通、 住房、 工業構
29、筑物、 水電站、水庫等人類基礎設 施所占用的土地面積。 根據漁獲數據推算的支持捕 撈淡水與海水產品生產所需 初級生產量來計算。 碳足跡 耕地 林地 表示支持肉、 奶、 毛、 皮畜牧產品生產所需 的草地面積。 草地 建設 用地 漁業 用地 生態足跡是指人類為滿足其資源消費、污染物消納、 基礎建設支持等需求所需利用的所有生物生產性土 地的總和,而自然可為人類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 的規模,即為生物承載力。為了使單產能力不同的 各地、各類的土地利用具有可比性,生物承載力和 生態足跡采用“全球公頃”這樣的標準化面積來計 量。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均包含六種組分:耕地、 草地、漁業用地、林地、碳足跡(碳吸收
30、用地)、 建設用地(圖 2.2)。目前,全球尚無專門林地用 于吸收人類生產生活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即生物承 載力中可供利用的碳吸收用地面積為零。對于一個 指定的區域而言,二者的平衡關系有三種結果:生 態赤字(生態足跡 生物承載力)、生態盈余(生 態足跡 生物承載力)、 生態盈余(生態足跡 生物承載力)、生態平衡(生 態足跡 = 生物承載力)。 人類的生態資本消費需求,總體上可以分三類:生 物質資源(膳食資源與木材、紙張等纖維資源)消 費需求、建設用地需求、能源資源消費需求。耕地、 草地、漁業用地、林地四類足跡組分基于人類生物 質資源需求,反映的是對生態系統物質生產服務功 能的需求;建設用地足跡衡
31、量的是支持人類城鄉住 宅、產業生產、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所需空間,由 耕地、草地、林地等原本具有生物承載力功能的土 地利用轉換過來;在能源利用廢棄物消除角度下, 碳足跡基于人類能源資源需求,反映的是對生態系 統非物質生產服務功能的需求??梢?,從人類生態 資本需求本質而言,耕地、草地、漁業用地、林地、 建設用地五類足跡組分是人類對生態系統物質生產 功能的需求,依賴當年或往年的生物承載力組分來 滿足,是真實生態資本需求;碳足跡是人類對生態 系統非物質生產服務功能的需求,在凈零生態影響 原則下也應當由當年生物承載力來滿足,當其不能 由當年的生物承載力滿足時意味著現有能源利用模 式具有生態風險。 在全球
32、尺度上,地球沒有耕地、草地等具有生物生 產力的生態資本貿易伙伴,是一個生態資本貿易視 角下的封閉經濟體,地球居民消費的生態足跡依賴 其生物承載力來支持。1.68 全球公頃的人均生物承 載力份額是人類可持續利用生態資本即人均生態足 跡的紅線。在生態足跡法中,建設用地在需求與供 給基本是相等的;在全球尺度上,可更新膳食足跡 與膳食生物承載力空間也大致相當,生態赤字主要 是碳足跡造成的;在區域尺度上,很多地區的可更 新膳食足跡與膳食生物承載力空間往往并不接近, 生態赤字成因相對復雜一些。 生態足跡 REFERENCESTECHNICAL DESCRIPTION 參考文獻技術說明 參考文獻 5253粵
33、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在生態足跡法中,碳足跡衡量的是人類能源消費的 生態資本、生態服務需求。核算視角總體有兩類, 一類是從能源替代視角核算生產人類直接或間接所 消費的化石能源需的生態資本數量, 不局限于林地; 另一類是從消除能源利用的廢棄物角度核算,僅考 察人類直接或間接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 能源的碳排放,這部分碳排放約 28% 由海洋吸收, 剩余部分假定由林地吸收。 本報告,與幾乎全部已有生態足跡一樣,從能源利 用廢棄物消除角度核算碳足跡。此種情形下,碳足 跡實際指扣除海洋碳吸收貢獻后消除人類化石能源 利用的碳排放所需的林地面積。全球森林平均固碳 能力約 1 噸碳 / 公
34、頃。人類直接或間接燃燒化石能 源每排放1噸碳, 扣除約28%的海洋碳吸收貢獻后, 還需要 0.8 公頃林地即 1 全球公頃林地。也就是說, 1 全球公頃碳足跡衡量的是消除人類直接或間接燃 燒化石能源所產生的 1 噸碳排放的生態服務需求。 能源利用廢棄物消除角度下,碳足跡衡量的是人類 能源利用的生態風險,其發生的時間、地點與影響 程度具有不確定性。對粵港澳大灣區這樣承擔人口 居住功能、人流和物流高稠密的城市群而言,碳足 跡在未來一定發展時期內依然對生態赤字起決定作 用。對這類區域的生態赤字問題不能與全球、全國 及鄉村地區的生態赤字問題等同視之。 滿足人們食品消費的生態資本需求是人類對自然生 態資
35、本的基礎性與永恒性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 人類對自然生態資本的剛性需求,依賴耕地、草地 與漁業用地的規模與生產力。 在本報告中,在生態資本需求端,耕地、草地、漁 業用地三類足跡組分被統稱為可更新膳食足跡???更新膳食足跡與支持食物消費所需要的碳足跡一起 構成了完整的食物足跡。相應地,在生物承載力供 給端,耕地、草地、漁業用地三類生物承載力組分 在本報告中被統稱為膳食生物承載力。將可更新膳 食足跡大于膳食生物承載力空間的情形定義為膳食 型生態赤字;將可更新膳食足跡小于膳食生物承載 力空間的情形定義為膳食型生態盈余。當庫存變化 可以忽略的情況下,區域膳食型生態赤字反映的是 該區食物消費對外部生態資
36、本的依存程度,它幾乎 沒有彈性,需要其他區域切實提供同等大小的膳食 生物承載力空間;相比而言,綜合角度的生態赤字 反映的是區域消費對外部生態資本、未來生態資本 的混合依存程度,碳足跡造成的赤字部分相對而言 具有一定的彈性。 碳足跡 可更新膳食足跡 在本報告中,香港的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由 WWF 香港分會提供。其他城市的生態足跡與生物 承載力由項目團隊采用下述方法核算。 生態足跡法由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核心指標組 成。它把生物生產性土地利用空間作為地球生態 系統可更新能力的代名詞,以生物生產性土地利 用為媒介,采用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兩個對應 性指標,度量進出社會經濟系統的生態服務流, 以及自
37、然對這些生態服務流的最大滿足能力,以 此刻畫自然與人之間相互作用形成的供需關系。 在需求端,以生態足跡為指標,評價人類對生態 系統可再生能力的需求;在供給端,以生物承載 力為指標,評價區域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生物生 產性土地規模。生態足跡法將每個人消費或自然 生產的生態服務流折合成為全球統一的、具有生 產力的地域面積,單位為“全球公頃”。通過比 較區域生物生產性土地的需求量(生態足跡)與 可得量(生物承載力)之間的對比關系,判斷區 域經濟活動在生態意義上的可持續性 生態足跡,是指生產一定人口特定活動的資源、 吸收其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空間(包 括陸地和水域生態系統)的面積,且無論其在地
38、 球的位置如何。生態足跡核算基于的基本假設包 括:(1)絕大多數人類消費的資源與排放的廢棄 物是可定量與可追蹤的;(2)這些資源與廢棄物 中的重要組分可以用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 不能用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來衡量的資源流與廢 棄物流被排除在評價模型之外,因此,生態足跡 核算會低估人類的實際生態足跡。 由于數據限制,采用了混合法核算生態足跡。對 廣東各市,從區域人均消費出發,核算區域的人 均生態足跡,然后再通過人口規模,計算區域的 總生態足跡。對于任一消費項目 k,其人均某類生 態足跡組分 (ef) 計算公式為: 式中:c 為區域人均年消費量,單位:t;上標 k 表示生態足跡組分類型標記;EF
39、I 表示消費項目的 生態足跡強度,單位:gha/t。對于無法獲得消費 量的消費項目,基于消費支出核算,c 為消費支出, 單位:元;相應地,EFI 的單位為“gha/ 元”。 對于澳門, 能源、 服務等消費的生態足跡采用式 (1) 核算,對生物質產品基于表觀消費量計算生態足 跡(式(2),其中,表觀消費量等于國內生產 與凈進口貿易之和,然后經人口調整得到人均足 跡。 式中:EF 與 BC 分別為區域的生態足跡與生物承 載力;i 為消費項目的類型;j 為生物生產性空間 的類型;eqfj為第 j 類土地利用的均衡因子;Ci為 i 種消費項目的年表觀消費量; Yi指第 i 種消費項 目的全球年平均產量
40、;YFi指產量因子。 核算方法(香港以外城市) 技術說明 (2) (1) 5455粵港澳大灣區生態足跡報告 2019 研究涉及三個層面的數據:區域基礎數據、全國平 均的生態足跡強度數據、全球農業生產力數據。 廣東各市人口、城鎮化水平、GDP、農作物生產等 數據來自廣東省統計年鑒、廣東省農村統計 年鑒,各市能耗、消費數據來自各市統計年鑒、 政府公開的工作報告,土地利用數據根據廣東省自 然資源廳公布的土地利用現狀匯總表整理。對于缺 失數據,采用補充調查與相似區域法推算相結合的 處理方法。澳門的生物質貿易數據來自聯合國商品 貿易統計數據庫,其他數據來自其統計年鑒。香港 的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由 WW
41、F 香港分會提供, 其生物質貿易數據來自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 庫。 消費項目的生態足跡強度基于中國平均生產水平計 算。其數據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 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全球各類農作物的平均產量數據來自聯合國糧農網 數據庫。 香港生態足跡與生物承載力由WWF香港分會提供。 數據來源 生物承載力也采用了混合算法。漁業用地基于全球 生產力核算,見式(3),研究將捕撈獲得的漁獲 視為區域生態生產的一部分;耕地、草地和林地的 承載力基于土地利用面積、產量因子和均衡因子計 算得到??紤]到南方灌林草地的林木生產和草本生 產的多功能性,將部分灌林同時作為草地處理。 式中,a 表示土地利用面積,P 表示水產品的產量, 其他符號同前。采用的全球公頃為以 2010 年全球 土地生產力為標準的全球公頃。采用的均衡因子見 附表 1。 附表 1 土地利用的均衡因子(全球公頃 / 公頃) 耕地 2.51 森林 1.26 草地 0.46 漁業用地 0.37 碳吸收林地 1.26 一般建筑用地 2.51 水利設施建筑用地 1.00 (3) (4) 技術說明 BCj eqfj aj YFj BC eqfj k YFk Pk Y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