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自主領先新發展階段下合資汽車品牌挑戰重重-230530(3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自主領先新發展階段下合資汽車品牌挑戰重重-230530(32頁).pdf(3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合資行業相關股票行業相關股票 股票代碼股票代碼 股票名稱股票名稱 市值市值(億元人民幣)(億元人民幣)EPS(元)(元)PE(倍)(倍)2022A 2023E 2024E 2022A 2023E 2024E 2015.HK 理想汽車 2081-1.040.76 2.80-71.07131.23 35.70 002594.SZ 比亞迪 7130 5.71 9.35 13.11 45.00 26.20 18.69 002126.SZ 銀輪股份 109 0.48 0.72 0.98 25.65 19.08 13.99 001311.SZ 多利科技 110 4.
2、21 3.77 4.76-20.67 16.37 資料來源:wind 一致預期(截至 2023 年 5 月 29 日收盤),德邦研究所 Table_Main證券研究報告|行業深度 汽車 2023 年 05 月 30 日 汽車汽車優于大市優于大市(維持維持)證券分析師證券分析師 俞能飛俞能飛 資格編號:S0120522120003 郵箱: 研究助理研究助理 市場表現市場表現 相關研究相關研究 1.旭升集團(603305.SH):新能源輕量化實現首次騰飛,戶儲&鋁瓶開啟二次成長曲線,2022.11.28 2.上聲電子(688533.SH):汽車聲學系統國內龍頭,深度受益汽車電動化,2022.11.
3、4 3.英搏爾(300681.SZ):營收放量初現,上下游兩端著力筑穩增長格局,2022.10.29 4.英搏爾(300681.SZ):下游需求迅猛增長,疊加技術迭代實現量價齊升,2022.9.22 電動化電動化、智能化、智能化自主領先自主領先,新發展階段下,新發展階段下 合資合資汽車品牌挑戰汽車品牌挑戰重重重重 Table_Summary投資要點:投資要點: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汽車合資發展,鄧小平批示“合資經營可以辦”開啟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汽車合資發展,鄧小平批示“合資經營可以辦”開啟合資合資大門大門。1984 年第一家中外合資車企北京吉普正式營業,中國汽車對外合作由此開啟。合資初始“以市場換技術
4、”,90 年代進入合資爆發期,帶動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同時開始與世界接軌。2009 年合資助力下中國汽車銷量達 1364.5 萬輛,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銷售市場。2010 年中國入世后商用汽車也迎來第二次外資合作。2010 年新能源車補貼入場,自主品牌不斷發力,合資車則持觀望態度。2018 年國家發改委宣布汽車合資股比放開,合資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車投入,發展進入新階段。汽車合資模式汽車合資模式助力本土零部件企業發展助力本土零部件企業發展,國內汽車產業發展韌性漸強,國內汽車產業發展韌性漸強。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汽車工業在計劃體制環境中發展,起步晚、發展慢,而外資品牌技術+成本+品牌優勢,對自主產品形
5、成降維打擊。此外中國汽車市場需求高增疊加入世后國內市場放開,為跨國車企進入中國打開大門。另一方面,汽車合資企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汽車零部件需求高增,幫助打造了一系列零部件公司。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網公布的數據,2012 年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中國僅有中信戴卡一家躋身,到 2022 年入圍企業已增長至 10 家。汽車零部件的發展奠定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并在后續的發展中體現出強大的韌勁和內生發展動力。自主品牌崛起自主品牌崛起,且電動化、智能化全面領先,合資品牌面臨多方挑戰且電動化、智能化全面領先,合資品牌面臨多方挑戰。1)行業趨行業趨勢:勢:2022 年月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 47.2%,
6、自主品牌不斷崛起,外資光環逐漸褪去。2)產業變革方向:產業變革方向:電動化。電動化。2022 年 11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 75.6萬輛,滲透率環比升至 31%。且國內企業三電技術領先,尤其是寧德時代等企業世界領先,合資車企發展壓力重重。智能化。智能化。繼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將手握接力棒,開啟新能源汽車革命下半場。2022年1-10月L2級乘用車滲透率達33.9%,并呈上升態勢。在同價位車型中自主品牌智能化程度領先合資品牌。3)商業模式:)商業模式:直營模式打破傳統車企渠道優勢,車企業務從單車銷售變為汽車銷售+全生命周期運營服務+金融保險服務。新業務模式下,合資公司變革落后。4)企業運作效
7、率:)企業運作效率:合資雙方或存在話語權爭奪問題,導致決策效率低下、市場變化響應慢,被動的變革失去先發優勢。5)產品力及盈利能力:)產品力及盈利能力:國產車尤其是新能源車型性價比優勢顯著,合資車銷量出現下滑。2018 年至 2022 年,有 39 個月合資車經銷商庫存系數超過警戒線。且以上汽為首的企業近年來投資收益大都有所下滑,2022 年上汽集團投資收益為 147.03 億元,同比-45.9%。合資股比放開將加劇競爭,弱勢合資股比放開將加劇競爭,弱勢外資外資品牌加速退出,一線品牌生存空間受品牌加速退出,一線品牌生存空間受擠壓擠壓。2022 年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取消。
8、合資股比放開將加大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程度,弱勢外資品牌將陸續退出中國,一線外資品牌生存空間同樣會受到擠壓,自主品牌重壓之下或能持續逆勢上揚。風險提示:風險提示:汽車銷量不及預期、整車廠價格競爭加劇、自主車型更新換代不及預期-15%-10%-5%0%5%10%15%2022-052022-092023-01滬深300行業深度 汽車 2/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內容目錄內容目錄 1.改革開放打開汽車合資大門,四十余年發展盡享紅利.5 1.1.改革開放推動汽車合資發展,“市場換技術”享盡紅利.5 1.2.從減配“特供車”到國際品牌本土化,電動化對合資車提出新要求.9 2.汽車合資
9、模式互利共贏,國內汽車產業發展韌性漸強.10 2.1.中國汽車產業基礎薄弱+外資品牌優勢顯著,合資取得極大成功.10 2.2.合資模式助力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快速發展,奠定國內汽車產業發展基礎.12 3.自主品牌崛起且電動化、智能化全面領先,合資品牌面臨多方挑戰.16 3.1.行業趨勢:自主品牌崛起,品牌認可度持續提升,外資光環逐漸褪去.16 3.2.產業變革方向:電動化愈發成熟+智能化接力發展,自主品牌發展領先.18 3.2.1.電動化:國內企業三電技術領先,寧德時代等企業世界領先.18 3.2.2.智能化:自主品牌發展領先,同價位車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智能化存在代差.20 3.3.商業模式:直
10、營模式打破傳統車企渠道優勢,汽車全方位服務變革背景下合資公司步伐較慢.24 3.4.企業運作效率:合資雙方話語權爭奪不斷,企業運作效率低下.26 3.5.產品力及盈利能力:產品力下降+產品迭代速度慢,合資車庫存高企.27 4.合資股比放開將加劇競爭,弱勢品牌加速退出,一線品牌生存空間受擠壓.29 5.投資建議.31 6.風險提示.31 4WhUZYjZ8Z4WjW0XiYfW6MaO9PpNqQsQtQiNmMqNjMoNrQbRmMuNuOqMnOxNnPnQ 行業深度 汽車 3/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圖表目錄圖表目錄 圖 1:中國合資汽車發展歷程.5 圖 2:北汽控
11、股 68.65%,AMC 控股 31.35%,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 1984 年正式營業.6 圖 3:六年艱苦談判,上海大眾項目終落地.7 圖 4:2009 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銷售國.8 圖 5:2009 年中國汽車銷量達 1364.5 萬輛,同比+45.5%.8 圖 6:廣汽日野商用車項目在廣州從化奠基.8 圖 7:中國重汽集團與德國曼恩合作簽約儀式.8 圖 8:中國汽車工業產業基礎薄弱,對國外技術依賴度高是推動合資模式在中國成功的重要因素.11 圖 9:2010 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長至 1806.2 萬輛,9 年 CAGR 達 25.4%.11 圖 10:全球汽車發展歷程
12、.12 圖 11:2022 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 10 家.13 圖 12:2021 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營收合計 14780 億元,同比+12.2%.14 圖 13:2021 年全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約為 535 億元,同比+18.1%.14 圖 14:2021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收合計約 40668 億元,同比+12%,占汽車制造業比例為 46.9%,同比+2.4pct.14 圖 15:2022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金額為 2078.5 億美元,同比-14.7%.15 圖 16:2022 年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為 5411.3 億元,同比+10.8%.15 圖 17:2
13、022 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零售量近 50%,較 2021 年提升 6pct.16 圖 18:國產轎車市場份額上升迅猛,已近 40%.16 圖 19:2021-2022 年度我國燃油車綜合滿意度出現小幅上漲.17 圖 20:2021-2022 年度自主品牌燃油車平均滿意度為 788 分,相比上年度增長 12 分 17 圖 21:2022 年 1-11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 634.5 萬輛,累計滲透率達 25.4%.18 圖 22:三電系統占整車成本約 50%.19 圖 23:2022 年 1-11 月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 165.7GWh,持續位居第一名.19 圖 24:2022 年
14、10 月乘用車智能化指數為 44.3,網聯化指數為 58.8,環比上月均穩定增長.20 圖 25:汽車座艙將朝著智能化不斷升級.21 圖 26:2022 年 1-10 月 L2 級乘用車滲透率達 33.9%,中國乘用車市場智能化保持高速發展.22 行業深度 汽車 4/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圖 27:2022 年 1-10 月自主車型 L2 上險量最大,達 241.85 萬輛,美系車滲透率最高為52.9%.22 圖 28:2022 年 1-10 月比亞迪 L2 級上險量最高,為 58.9 萬輛,特斯拉滲透最高,為100%.23 圖 29:理想汽車直營零售中心.24 圖 3
15、0:特斯拉直營零售中心.24 圖 31:2021 年自主品牌 4S 網絡數量達 15185 個,占比 51.8%,同比+2.4pct.25 圖 32:2021 年,新能源汽車渠道各類網點數量超過 6000 家,其中展廳/體驗中心占48.5%.25 圖 33:汽車企業業務正從單一的汽車銷售,轉變為汽車銷售+產品全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服務+金融保險服務.26 圖 34:2022 年廣汽菲克宣布破產.26 圖 35:廣汽埃安發展歷程.28 圖 36:大部分合資車近年來銷量均有所下滑.28 圖 37:2018 年以來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多數月份處于警戒線之上.29 圖 38:上汽集團等合資企業投資收益大
16、多在波動中有所下滑.29 圖 39:2022 年 2 月 11 起寶馬集團將持有華晨寶馬 75%的股份.30 圖 40: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不斷提升,已近 50%.31 表 1:汽車合資股比放開,部分外資車企在華重新布局,合資企業發展進入新階段.9 表 2:各合資車企紛紛制定電動化目標.10 表 3:2021 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 14 家.13 表 4:2022 年 11 月弗迪動力驅動電機配套 18.6 萬輛,市場份額約 31.8%.19 表 5:2022 年 11 月弗迪動力電控系統配套 18.6 萬套,市場份額約 31.8%,華為配套1.1 萬套,環比增速 413.0%.2
17、0 表 6:特斯拉智能輔助駕駛水平領先,國產次之,德系、日系位列其后.23 表 7:相較于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在同價位車型中產品力優越,性價比優勢顯著.27 表 8:各公司盈利預測(截至 2023 年 5 月 19 日收盤).31 行業深度 汽車 5/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打開汽車合資大門,打開汽車合資大門,四十余年發展盡享紅利四十余年發展盡享紅利 1.1.改革開放推動汽車合資發展,改革開放推動汽車合資發展,“市場換技術”享盡紅利“市場換技術”享盡紅利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汽車行業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汽車行業合資發展,合資發展,鄧小平批示“合資經營可以辦”開啟
18、鄧小平批示“合資經營可以辦”開啟中國汽車合資中國汽車合資的的大門大門。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改革開放決策,1978 年 10 月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董事長率領代表團訪華,看到位于湖北省十堰的二汽時,對中國完全依靠自己力量建設的汽車工業頗為贊揚。在探討重型卡車技術引進時,美國通用提出“中外合資”的合作方式。盡管當時談判無果,但這引起了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關注,他作出指示:合資經營可以辦,為中國汽車工業的合資合作發展指明了路徑。至此作為現代工業綜合水平體現的汽車工業成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和探索者,是第一批創立中外合資企業的行業。商用車占據主流市場的背景下,鄧小平“轎車可以
19、合資”的批示商用車占據主流市場的背景下,鄧小平“轎車可以合資”的批示為轎車合資為轎車合資開了開了“綠燈”“綠燈”。1979 年 3 月 21 日,第一機械工業部開始與全球各大車企接觸,結果并不樂觀。當時商用車在我國汽車市場所占的份額超過 90%,其中還包括不符合當時世界發展潮流的中型貨車。這一現狀讓外國車企認為中國市場并不需要轎車,有的外國車企提供其淘汰過時的車型,中外汽車合資合作遇到了難題。1982年 6 月,中汽公司把引進轎車項目報告送到了鄧小平手里,他在報告上批示“轎車可以合資”,為中國轎車合資生產開了綠燈,鄧小平也被稱為構筑中國轎車世紀的總工程師。從從 1984 年年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
20、成立至今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成立至今的的四十余年四十余年里里,中國,中國合資汽車行業合資汽車行業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圖圖 1:中國合資中國合資汽車汽車發展歷程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新浪汽車,德邦研究所 階段一:階段一:20 世紀世紀 80 年代,年代,市場換技術,市場換技術,汽車汽車合資“摸著石頭過河”合資“摸著石頭過河”1)北京吉普:中國第一家汽車北京吉普:中國第一家汽車合資合資企業企業 1984 年年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車企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車企北京吉普正式開張營業,北京吉普正式開張營業,開創了中國汽車對開創了中國汽車對外開放合作的先河。外開放合作的先河。1979 年中國改革
21、開放的大門剛打開不久,經一位名叫沈堅白的美籍華人牽線,北京汽車廠開始與 AMC(美國汽車公司,American Motors Corporation)就合資經營問題進行初次接觸。1979 年 10 月,北汽成立商務談判組,歷經了長達 4 年多的馬拉松談判(美方來華 18 次,中方赴美 3 次,中方向各級領導機關匯報 500 多次,中方談判小組五易其人),于 1983 年 5 月 5 日北京汽車制造廠與美國汽車公司 AMC 在人民大會堂簽約。時任國務委員對外經貿部部長陳慕華等國家領導出席見證,北汽經理吳忠良、AMC 董事長鐵伯特代表雙方簽 行業深度 汽車 6/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
22、法律聲明 字。1984 年 1 月,中國第一個合資汽車北京吉普正式開張營業。北京吉普注冊資本為 5103 萬美元。北汽占股 68.65%,以制造 BJ212 的南廠區的部分廠房、設施、及 660 萬美元投入,合計約 3503 萬美元。AMC 占股 31.35%,以吉普品牌的產品、技術、及 800 萬美元投入,合計約 1600 萬美元。北京吉普的成立,開創了中國汽車對外開放合作的先河,走上了“合資之路”。中國汽車產業“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對外開放、合作的橋頭堡,成為中國制造業現代化先鋒。圖圖 2:北汽控股北汽控股 68.65%,AMC 控股控股 31.35%,中國第一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中國第
23、一家合資車企北京吉普 1984 年正式年正式營業營業 資料來源:中經傳媒智庫,德邦研究所 汽車合資“摸著石頭過河”,汽車合資“摸著石頭過河”,合資初衷為“市場換技術”合資初衷為“市場換技術”。70 年代末,剛剛開啟改革開放的中國,汽車生產制造經驗匱乏,國產轎車和國際技術水平差距達二三十年。1978 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赴日參加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約換文儀式,并對日本進行了首次正式訪問。在這一次訪問中,鄧小平參觀了日本的現代工業,其中包括日產汽車君津工廠?!皝淼竭@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現代化、近代化?!编囆∑秸f。與此同時,彼時中國汽車人均保有量較低,在全球 130 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落后,市場發
24、展空間廣闊。秉持著學習國外先進汽車制造技術的初衷,依托國內廣闊的汽車市場空間,中國汽車合資產業發展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震驚世界的“吉普風波”震驚世界的“吉普風波”推動推動了了國務院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出臺,國務院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出臺,合資企業發展環境得到改善。合資企業發展環境得到改善。作為中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合資車企,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發展初期異常艱難,中美雙方在管理、車型開發上的矛盾一度導致北京吉普險些面臨倒閉。1985 年美方也一度提出三停一撤(停止資金投入、停止技術轉讓、停止人員培訓和撤走美方專家),項目岌岌可危。經過長達 7 個月的斡旋,風波平息,北京吉普回歸正軌。至此,震
25、驚中外的“吉普風波”塵埃落地,國家也很快出臺和修改了 國務院關于鼓勵外商投資的規定等 20 多項關于促進合資企業發展的政策、法規,以適應合資企業在中國發展的新形勢。法規的出臺堅定了國外企業與中國合資造車的信心,對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堅定態度有了進一步認識。很長一段時間,北京吉普被視為中外合資的一面旗幟,成為外國衡量在中國長期投資的晴雨表。2)上海大眾:上海大眾:中國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中國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 中國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市場產品結構畸形,產品結構畸形,“缺重少輕,轎車是空白”“缺重少輕,轎車是空白”,轎車轎車生產亟待突破生產亟待突破。汽車作為產業部門一次體制改革的重要嘗試,經國務院批準,1
26、982 年機械部旗下的中國汽車工業公司成立,時任機械部部長的饒斌同時兼任中國汽車工業公司董事長,至此中國汽車業終于有了行業管理職能的部門。中汽在啟動重型車、輕型車、發動機的大布局之后,為解決中國汽車“缺重少輕,轎車是空白”的畸形產品結構,將轎車生產的嘗試提上了日程。行業深度 汽車 7/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歷經六年談判,歷經六年談判,1984 年中國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正式成立。年中國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正式成立。1978年 11 月,國家組織機械工業代表團對歐洲機械工業進行全面考察,代表團臨時起意前往大眾汽車集團總部狼堡進行考察,開啟了上海大眾的誕生之路。
27、此后,經過 6 年 30 多次艱苦卓越的談判,1984 年 10 月上海汽車與大眾汽車在人民大會堂正式簽約成立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中德雙方各占 50%股權,合作期限計劃為 25 年。1985 年 3 月 21 日,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桑塔納便是上海大眾的第一款轎車,也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的第一款合資轎車。圖圖 3:六年艱苦談判,上海大眾六年艱苦談判,上海大眾項目項目終落地終落地 資料來源:汽車商業評論,德邦研究所 階段二:階段二:20 世紀世紀 90 年代,年代,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合資爆發期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合資爆發期,合資,合資推動中國汽車工業推動中國汽車工業與世界接軌
28、與世界接軌 汽車產業政策頒布汽車產業政策頒布為全球車企進入中國為全球車企進入中國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框架。提供了明確的指導框架。1991年1月,全國汽車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行,圍繞全國汽車工業現狀及發展目標,會議提出“要把發展重點放在轎車上”的行業調整重點。1994 年國務院指出,我國汽車工業正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其現狀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需求。為盡快實現規模經濟、促進產業結構合理化,進一步增強企業開發能力,提高產品質量、技術裝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國務院頒布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此后,世界上各大汽車公司紛紛進入中國汽車市場,在產業政策框架下的指導下各自建立了合資汽車公司。20 世紀世紀 90 年代,年
29、代,中國汽車工業加速邁進合資時代。中國汽車工業加速邁進合資時代。有了北京吉普和上海大眾的示范在前,20 世紀 90 年代多家中外合資車企成立。二汽與法國雪鐵龍聯姻成立神龍汽車、廣州市與法國標致汽車達成協議、大眾汽車的第二家合資公司一汽-大眾成立、日系車企在中國最大的合資企業江西五十鈴汽車公司在江西南昌成立和海峽兩岸最大的汽車生產合資企業東南(福建)汽車工業有限公司成立。一時間,合資汽車企業風起云涌,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了新一輪的合資爆發期。與此同時,合資企業帶領著中國汽車工業技術、車型產品、設計、質量工業等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更讓中國汽車工業開始與世界接軌。階段三:階段三:2000-2009 年年
30、,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商用汽車工業中國商用汽車工業正式迎來了第二次外資合作正式迎來了第二次外資合作 2009 年年在合資品牌帶動下,在合資品牌帶動下,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2001 年 11 月,中國正式加入 WTO,之后五年內逐步降低進口汽車關稅,逐步放開進口汽車許可證配額,對外商放開汽車服務貿易市場。2002 年 10 月 18 日,中國加入 WTO 后 行業深度 汽車 8/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被批準的第一個汽車生產領域的中外合資項目北京現代汽車有限公司成立。2004年一路高歌猛進的汽車市場突
31、然踩了一腳剎車,轎車市場增幅下挫近 50 個百分點,南北大眾首次聯手降價。2007 年汽車合資領域迎來了第一家突破百萬輛大關的合資企業。其中,東風日產的累計銷量突破 100 萬輛,躋身百萬輛俱樂部,為合資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注入了一針強心劑。2009 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汽車銷售國,同時取代日本成為第一大汽車生產國,銷量主要貢獻來源仍是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圖圖 4:2009 年年中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國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全球第一大汽車銷售國第一大汽車銷售國 圖圖 5:2009 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年中國汽車銷量達 1364.5 萬輛,同比萬輛,同比+45.5%資料來源:新京報,德
32、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年鑒,wind,德邦研究所 中國加入中國加入 WTO 后后中國商用汽車工業正式迎來了第二次外資合作。中國商用汽車工業正式迎來了第二次外資合作。2007 年 6月 5 日,由上汽集團、重慶機電和意大利凱斯紐荷蘭工業裝備集團合資組建的上汽依維柯紅巖商用車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第一個正式的商用汽車合資項目,也是第一個主要產品為自主品牌的汽車制造商,中國第三個商用汽車合資企業。與此同時,粵港澳地區的重要城市廣州也吹響了商用汽車合資的號角。2007 年 12 月,由廣汽集團日野汽車共同組建的廣汽日野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啟動了新工廠的奠基儀
33、式。2009 年 7 月,中國重汽集團與德國曼恩簽訂合作技術協議,德國曼恩以 5.6 億歐元收購中國重汽集團 251 股的股份,并轉讓了曼恩 TGA 系列商用車的全套整車技術。外資商用汽車公司在中國的投資與合作在這一階段如火如荼展開。圖圖 6:廣汽日野商用車項目廣汽日野商用車項目在在廣州廣州從化奠基從化奠基 圖圖 7:中國重汽集團與德國曼恩中國重汽集團與德國曼恩合作簽約儀式合作簽約儀式 資料來源:卡車之家,德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卡車之家,德邦研究所 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車企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中國車企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盡管這一0%5%10%15%2
34、0%25%30%35%40%45%5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中國汽車銷量(萬輛)YOY(右軸)行業深度 汽車 9/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時期中國汽車產業實現了較快發展,但是市場換技術的初衷并沒有很好地實現,較長時間以來,在跨國公司全球產業鏈條上,產品、技術和品牌仍被牢牢掌握在外方手中。同時多年來我國乘用車的巨大市場紅利,使得合資企業中方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不強,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階段四:階段四:2010-2017 年,汽車合資自主品牌拉開序幕,年,汽車合資自主品牌拉開序幕,合資新能源汽車合
35、資新能源汽車發展發展相對緩慢相對緩慢 政策推動下“啟辰”和“寶駿”拉開中國汽車市場合資自主品牌的序幕,政策推動下“啟辰”和“寶駿”拉開中國汽車市場合資自主品牌的序幕,新新能源汽車補貼入場,合資汽車品牌能源汽車補貼入場,合資汽車品牌布局較晚布局較晚。2009 年中國出臺了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其中要求大力發展自主品牌。在這一政策推動下,2010 年東風日產和上汽通用五菱先后發布了自家的合資自主品牌“啟辰”和“寶駿”,至此拉開了中國汽車市場當中合資自主品牌的序幕。2010 年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 100%的股權以及相關資產(包括知識產權),這一收購案成為當時汽車行業的重大新聞。與此同時 2010 年
36、開始,中國首批 5 個城市開始實施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方案,新能源汽車補貼入場。然而合資品牌在電動化興起伊始保持觀望態度,一直到 2016 年,主流合資車企每年納入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應用工程推薦車型目錄的車型都屈指可數。階段五:階段五:2018 年年-今,今,汽車合資股比汽車合資股比放開放開加劇市場競爭加劇市場競爭,合資品牌的新能源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大規模登場車型大規模登場,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進入新階段 2018 年汽車年汽車合資股比放開,合資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車投入合資股比放開,合資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車投入,發展進入新階段,發展進入新階段。2017 年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
37、意見發布,其中一大亮點即中外合資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再受限。2018 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 年版),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 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由此,部分外資車企在中國重新布局,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合資品牌的新能源車型開始大規模登場。與此同時,此前高調的合資自主品牌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放開汽車合資股比,將推動全球汽車公司更加深入布局中國市場。表表 1:汽車合資股比放開汽車合資股比放開,部分外資車企在華重新布局部分外資車企在華重新布局,合資企業發展進入新
38、階段,合資企業發展進入新階段 時間時間 文件文件 主要內容主要內容 2017 年 關于完善汽車投資項目管理的意見 中外合資新能源汽車企業不再受限 2018 年 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 年版)取消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外資股比限制。2020 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 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國家發改委官網,德邦研究所 1.2.從減配“特供車”到從減配“特供車”到國際品牌本土化,電動化國際品牌本土化,電動化對合資車對合資車提出新要求提出新要求 合資合作早期,合資合作早期,減配減配“特供車”大行其道?!疤?/p>
39、供車”大行其道。早期在“以市場換技術”的階段,由于我國當時用車環境、消費能力與發達汽車市場整體水平相差甚遠,出現了不少“特供車”。一些合資品牌拿來過時的車型平臺,結合國內消費者對于空間、舒適性的偏好稍加改進。對比海外原版,“特供車”砍掉了不少配置,如 ESP 和側氣囊等,以削減成本,降低售價,從而滿足國內消費者對“高性價比”的追求。除了減配外,在尺寸、軸距方面盲目的加長,也導致了車輛整體匹配性不好,有些車型在看不見的地方偷工減料,如鋁換鐵、用更低剛度的鋼材、靜音材料換棉花等,行業深度 汽車 10/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駕駛安全等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國際品牌本土化,國際品
40、牌本土化,生產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汽車。生產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汽車??鐕嚻笤谥袊嚠a業的高速發展之下,逐漸懂得了入鄉隨俗和因地制宜。德國車企洞悉了中國的道路條件要比德國差,因而把中國產品的懸架舒適性做得越來越好;日本車企了解了中國的傳統觀念是以大為美而不是追求小而精,因而在駕乘空間上做到更貼近中國消費者需求;美國車企認識到中國用車成本偏高,于是針對中國做好產品的燃油經濟性。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在中國建立獨立的研發中心,以打造真正符合中國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向新而行,向新而行,合資品牌積極擁抱電動化和智能化。合資品牌積極擁抱電動化和智能化。在存量市場競爭時代,主流合資品牌既面臨豪華品牌與自主品
41、牌的上擠下壓,還要應對席卷全球的電動化、智能化浪潮,壓力巨大且時間緊迫。尤其是在電動化浪潮下,自主品牌在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獨領風騷。許多合資車企逐漸意識到這一嚴酷現狀,加速推進電動化布局。大眾、本田、上汽通用、北京現代等車企紛紛在中國市場投放加快新能源車型投放速度,并制定相應的電動化目標。表表 2:各合資車企紛紛制定電動化目標各合資車企紛紛制定電動化目標 車企車企 電動化目標電動化目標 上汽通用 到 2025 年推出 10 款以上基于奧特能電動車平臺打造的國產新能源車型 廣汽本田 2027 年推出 10 款 e:N 系列電動汽車,2030 年之后將不再向中國市場投放新的燃油車,所有新車型均采
42、用純電動和混合動力 廣汽豐田 2025 年電動化車型銷量占比將達到 60%,2035 年達 100%北京現代 2025 年實現燃油車全面混動化,未來 3-5 年內構建一款 MPV 車型、兩款轎車、三款 SUV 車型的混動化產品矩陣,并且達成混動產品年產銷 30 萬輛規模 大眾 到 2026 年為電動汽車領域投資約 520 億歐元 資料來源:中國質量新聞網,太平洋號,IT 之家,財經網汽車,德邦研究所 2.汽車合資模式互利共贏,汽車合資模式互利共贏,國內汽車產業發展韌性漸強國內汽車產業發展韌性漸強 2.1.中國汽車產業基礎薄弱中國汽車產業基礎薄弱+外資品牌優勢外資品牌優勢顯著顯著,合資合資取得極
43、大取得極大成功成功 過去過去汽汽車合車合資模式資模式在在中國取得極大成功中國取得極大成功是是內外部內外部多方因素多方因素共同推動的結果共同推動的結果:因素因素一一:中國汽車:中國汽車工業工業產業產業基礎基礎薄弱,薄弱,對國外技術依賴度高對國外技術依賴度高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汽車工業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汽車工業在在計劃體制下計劃體制下發展發展。1953 年 7 月,第一汽車制造廠在長春動工興建,拉開了新中國汽車工業的序幕,一汽的建設和生產主要是在前蘇聯的技術援助下進行。此后的 30 年里中國汽車工業都是在計劃體制下進行的。在 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初的開放浪潮里,老廠援建或包建新廠成為
44、技術擴散的主要方式。地方汽車工業的發展往往是在開發出一個主導產品后,再圍繞整車廠發起一批零部件企業,按照行政區劃體制形成了或多或少帶有自給自足色彩的工業體系。汽車工業企業均帶有“大而全、小而全”和“企業辦社會”的特點。汽車合資發展過程中缺乏對自主產品開發的重視,中國汽車工業汽車合資發展過程中缺乏對自主產品開發的重視,中國汽車工業失去失去了原有了原有的自主產品開發平臺。的自主產品開發平臺。1986 年中國正式把汽車工業列為支柱產業,在 80 年代強調從國外引進先進技術的大背景下,國家對于汽車工業“高起點、大批量、專業化”的原則很自然地傾向于產品和技術引進。由合資生產所引發的外匯平衡問題又促使政策
45、重點轉向引進產品的零部件國產化。由于總是認為國外產品比國內原 行業深度 汽車 11/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有產品技術水平高,于是在引進國外技術的同時放棄了自己原有產品,使得中國汽車工業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原有的自主產品開發平臺。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的汽車零部件國產化的壓力壓力使得使得中國企業對外國產品技術依賴度中國企業對外國產品技術依賴度不斷加深。不斷加深。以追求國產化率為目標,使得中國企業必須將大部分資金和人力資源都投入到國產化的過程中,然而進行國產化的努力與產品開發層次上的技術學習在內容和性質上根本不同,所有國產化的任何進展都不代表產品開發技術能力的增長。于是,由引進國外產
46、品技術所產生的零部件國產化壓力反而使中國企業對外國產品技術的依賴越來越深。圖圖 8:中國汽車工業產業基礎薄弱,對國外技術依賴度高中國汽車工業產業基礎薄弱,對國外技術依賴度高是推動合是推動合資模式在中國成功的重要因素資模式在中國成功的重要因素 圖圖 9:2010 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長至年中國汽車銷量增長至 1806.2 萬輛,萬輛,9 年年 CAGR 達達25.4%資料來源:德邦研究所繪制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年鑒,德邦研究所 因素二:因素二:中國汽車市場需求高速增長,中國汽車市場需求高速增長,中國加入中國加入 WTO 國內市場國內市場進一步進一步打開打開 中國汽車市場高需求中國汽車市場高需求+
47、入世后外資進入限制放開,共同促進汽車合資企業快入世后外資進入限制放開,共同促進汽車合資企業快速發展速發展。2001 年中國加入 WTO,標志著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歷史新階段,市場進一步打開。此后,中國汽車市場需求一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01 年中國汽車銷量 235.9 萬輛,2002 年同比+37.5%,增長至 324.3 萬輛,2010 年進一步提升至1806.2 萬輛,9 年 CAGR 達 25.4%。在市場需求不斷高漲的同時,汽車市場價格下降相對緩慢很多。高售價和由控制核心技術帶來的盈利手段為跨國公司贏得巨額利潤。據新京報,德國大眾汽車公司 2003 年上半年 80%以上的盈利來自中國,同
48、期每股 1.54 歐元盈利中,中國貢獻了 1.3 歐元。隨著中國加入 WTO,對外資進入的限制進一步放開,世界主要汽車集團紛紛進入中國。因素三:因素三:外資品牌技術外資品牌技術+成本成本+品牌優勢,對國內自主產品形成品牌優勢,對國內自主產品形成較大競爭較大競爭 歐美及日韓汽車工業起步早、發展快,技術水平歐美及日韓汽車工業起步早、發展快,技術水平相較汽車工業起步晚的中國相較汽車工業起步晚的中國遙遙領先。遙遙領先。自 1886 年德國人本茨設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輛裝用汽油內燃機的三輪汽車起,全球汽車工業發展至今已有近 160 年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第一階段(19 世紀末世紀末-
49、20 世紀世紀 30 年代):世界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階段年代):世界汽車工業快速發展階段 在這一時期,奔馳、福特、通用等 20 多家汽車公司相繼成立,1913 年美國福特首先采用流水線生產 T 系列車型標志著以大規模生產為標志的汽車工業形成。在汽車產量大幅度提高的同時,汽車技術也有了很大進步。變速器、四輪制動、獨235.91806.2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001年2010年中國汽車銷量(萬輛)行業深度 汽車 12/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立懸掛技術、壓減震器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的。第二階段(第二階段(20 世紀
50、世紀 30 年代年代-20 世紀世紀 70 年代初):年代初):汽車發展的全盛時期汽車發展的全盛時期 二戰結束后,歐洲各國大力發展汽車,產量從戰前的 80 萬輛增長到了 800 萬輛,增長了近 10 倍。20 世紀 30 年代到 20 世紀 70 年代初是全球汽車發展的全盛時期,德國大眾甲殼蟲汽車風靡全球,日本汽車工業迅速崛起。至 80 年代,日本汽車產量達到 1100 萬輛,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 世紀 50 年代轎車的功率已經可以達到 280 千瓦,最高車速達到時速 200 公里以上。這個時期的汽車技術主要是向高速舒適方面發展,流線型車身、前輪獨立懸架液力自動變速器、動力轉向、動力制
51、動、全輪驅動、低壓輪胎、子午線輪胎等相繼出現。第三階段第三階段(20 世紀世紀 70 年代年代-21 世紀初世紀初):汽車企業兼并重組,汽車產量相對汽車企業兼并重組,汽車產量相對穩定穩定 由于發達國家汽車保有量趨于飽和,汽車生產過剩,市場競爭激烈,各大汽車公司之間競爭激烈。歐、美、日之間貿易摩擦不斷,而韓國卻在激烈的競爭中崛起,成功實現了技術跨越,成為世界汽車生產一個重要基地。這個時期汽車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全面提高汽車的安全性和降低排氣污染,各種保障安全減少排氣污染的新技術、新車型應運而生,比如各種防抱死制動系統、電子控制燃油噴射系統、電子控制點火系統、三元催化轉化系統、電動汽車等等。圖圖
52、 10:全球汽車發展歷程全球汽車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卡車之家,德邦研究所 2.2.合資模式助力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快速發展,奠定合資模式助力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快速發展,奠定國內國內汽車產業發展汽車產業發展基礎基礎 汽車合資企業發展,幫助打造了一系列內資零部件公司。汽車合資企業發展,幫助打造了一系列內資零部件公司。而國內汽車合資企業的快速發展,對汽車零部件的需求高增,一些跨國零部件企業憑借資金、技術、經驗、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通過在我國設立獨資公司或合資公司,為主機廠配套生產汽車核心零部件,作為其一級供應商。隨著國內一級供應商數量增加,帶動了作為二、三級供應商的內資企業發展,主要生產較為關鍵的零部件
53、以及一些通用零部件。在此過程中少數內資企業堅持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自身研發能力,通過自主研發和與主機廠配套開發的模式,在眾多汽車關鍵零部件領域打破了跨國企業壟斷的格局,推動了汽車零部件的國產化進程,奠定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基礎。我國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具有一定的的區域性特征汽車零部件行業具有一定的的區域性特征,形成了六大產業集群形成了六大產業集群??紤]到生產、交易成本和供貨周期等因素,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一般圍繞汽車生產廠商進行選址、布局,因此顯現出一定的產業集群效應,目前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 行業深度 汽車 13/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已逐步形成了六大產業集群,包括以上海、江蘇
54、省和浙江省為核心的長三角產業集群,以重慶、四川省為核心的西南產業集群,以廣東為核心的珠三角產業集群,以吉林省、遼寧省和黑龍江省為核心的東北產業集群,以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為核心的中部產業集群以及以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為核心的環渤海產業集群,并已逐步形成以上述產業集群為輻射中心的行業區域分布特征。以配套市場業務的銷售額為口徑,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網以配套市場業務的銷售額為口徑,根據美國汽車新聞網 2022 年全球百強零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 10 家。家。2015 年除中信戴卡外,另一家中國企業延鋒汽車成功入圍,并以 26 位的成績創下中國企業入圍的最好記錄。直至 20
55、22 年,共有10 家企業上榜,其中諾博汽車系統和寧波拓普集團為新上榜企業,延鋒、北京海納川、中信戴卡、德昌電機、五菱工業、敏實集團、安徽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和德賽西威今年繼續上榜。排名最高的仍然是延鋒汽車,在百強榜中名列第 16 名,較 2021 年再次上漲一位。圖圖 11:2022 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 10 家家 資料來源:美國汽車新聞,德邦研究所 以全年營收為統計口徑,根據中國汽車報以全年營收為統計口徑,根據中國汽車報2021 年在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年在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中,共有中,共有 14 家中國企業入圍。家中國企業入圍。此外,根據另一
56、統計機構中國汽車報發布的2022 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以全年營收為統計口徑,2021年在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中,中國企業共有 14 家入圍,其中排名最高的為濰柴集團,位列第四。福耀集團和萬豐奧特為今年新增入圍企業,分為位列第 94 和第100 位。表表 3:2021 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 14 家家 全球排名全球排名 企業名稱企業名稱 2021 年年零部件零部件營收營收(億(億元)元)全球排名全球排名 企業名稱企業名稱 2021 年年零部件零部件營收營收(億元)(億元)4 濰柴集團 2610.36 63 中信戴卡 319.95 11 華
57、域汽車 1399.00 65 中航汽車 315.80 21 寧德時代 914.90 67 中策橡膠 302.85 30 海納川 649.97 68 法士特 297.00 40 均勝電子 449.80 88 東風零部件集團 232.42 51 玉柴集團 382.85 94 福耀集團 213.80 54 廣汽部件 365.89 100 萬豐奧特 197.91 資料來源:2022 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中國汽車報,德邦研究所 近三年中國近三年中國百強百強零部件企業規模及利潤總額持續上升,但隨著創新轉型深入、零部件企業規模及利潤總額持續上升,但隨著創新轉型深入、產業鏈上下游及國內外投資并
58、購增加,利潤增速放緩。產業鏈上下游及國內外投資并購增加,利潤增速放緩。024681012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全球百強零部件企業中國企業入圍數量 行業深度 汽車 14/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1)營業收入:)營業收入:受中國乘用車市場平穩發展、出口市場快速增長影響,中國零部件企業營業收入保持增長態勢,2021 年百強企業營業收入合計約 14780 億元,同比+12.2%。同時 2021 年領先零部件企業議價能力凸顯,出現量價齊升現象。尤其是隨著智能電動車的滲透率提升
59、,電氣化、輕量化、自動駕駛、智能網聯、智能座艙等需求不斷增加,相關賽道零部件企業發展良好。2)凈利潤及凈利率:)凈利潤及凈利率:2021 年中國零部件企業凈利潤率整體保持平穩,約為5.1%。然而受到產業鏈上游價格波動、創新轉型研發投入增加以及國內外投資并購增加等因素影響,中國零部件企業長期盈利性雖仍保持較高水平,但凈利潤增速有所放緩。2021 年全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約為 535 億元,同比+18.1%,增速同比放緩 17.5pct。圖圖 12:2021 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營收合計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營收合計 14780 億元,同比億元,同比+12.2%圖圖 13:2021 年全國百強零部
60、件企業凈利潤約為年全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約為 535 億元,同比億元,同比+18.1%資料來源:2022 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中國汽車報,德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2022 全球汽車供應鏈核心企業競爭力白皮書,中國汽車報,德邦研究所 2021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營收合計約營收合計約 40668 億元,同億元,同比比+12%。隨著我國汽車市場規模擴大和全球化采購迅速增長,我國汽車零部件產業供應體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規模最大、品類齊全、配套完整的產業體系,我國已深度融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成為重要的生產和供應基地。根據工信部裝備工業
61、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年報(2022),2021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業收入為 40668 億元,同比增長 12.1%,2012-2021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6.9%。我國我國整車制造收入和零部件制造收入比例接近整車制造收入和零部件制造收入比例接近 1:1,相較發達國家相較發達國家中國中國零部零部件制造業仍有較大提升空間。件制造業仍有較大提升空間。盡管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業收入穩步增長,但是其相對于我國快速發展的汽車整車制造業仍略顯不足。2012-2020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業收入占汽車制造業比例維持在 45%上下,2021 年占比 46.9%,雖同比略有提升,但整車制造收
62、入和零部件制造收入比例接近 1:1,和汽車工業發達國家 1:1.7 的整零比例相差較大,我國汽車零部件占整個汽車產業的比重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圖圖 14:2021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收合計約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收合計約 40668 億元,同比億元,同比+12%,占汽車制造業比例占汽車制造業比例為為46.9%,同比,同比+2.4pct 0%5%10%15%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2019年2020年2021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收入(億元)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收入YOY(右軸)0%10%20%30%40%01002003004005006002019年
63、2020年2021年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億元)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潤YOY(右軸)中國百強零部件企業凈利率(右軸)行業深度 汽車 15/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年報(2022),智能網聯前沿,德邦研究所 就汽車零部件進出口而言,近幾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就汽車零部件進出口而言,近幾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出口出口均保持增長,但均保持增長,但出口金額及增長整體大于進口出口金額及增長整體大于進口,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全球汽車表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持續滲透供應鏈中持續滲透。具體而言:具體而言:1)進口:)進口:
64、2015-2022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 CAGR 為為 2.8%。盡管汽車合資企業的發展幫助打造了一系列汽車零部件公司,但由于我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起步較晚,國內企業在企業規模、制造技術等方面仍有一定的進步空間,汽車零部件一定程度上仍然需要依賴進口。近幾年來,除個別年份外,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額仍然保持一定增長,根據海關總署統計的數據,2021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金額為 376.4 億美元,同比+16%,增速較去年有較大增長,同比+10.1pct。2)出口出口: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保持穩定增長,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保持穩定增長,2015-2022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年我國汽車零
65、部件進口額進口額 CAGR 為為 9.3%。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額持續增長,2022 年出口金額為5411.3 億元,同比+10.8%。尤其是 2019 年全球汽車銷售處于低迷狀態,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仍然保持正增長。隨著國內汽車零部件技術不斷發展以及中國在全球汽車供應鏈的地位持續提升,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將迎來較大的國產替代機會,對外出口將繼續穩步增長,汽車零部件行業有可觀的增長潛力。圖圖 15:2022 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金額為年我國汽車零部件進口金額為 2078.5 億美元,同比億美元,同比-14.7%圖圖16:2022年年國汽車零部件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金額為出口金額為5411.3億元,同比億
66、元,同比+10.8%資料來源:海關總署,wind,德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海關總署,wind,德邦研究所-20%0%20%40%60%80%1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000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營業收入(億元)YOY(右軸)占汽車制造業比重(右軸)-20%-15%-10%-5%0%5%10%15%2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我國汽車零配件進口額(億元)YOY(右軸)0%5%10%1
67、5%20%25%3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我國汽車零配件出口額(億元)YOY(右軸)行業深度 汽車 16/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3.自主品牌崛起自主品牌崛起且且電動化、智能電動化、智能化化全面領先,合資品牌全面領先,合資品牌面面臨多方挑戰臨多方挑戰 3.1.行業趨勢:自主品牌崛起,品牌認可度持續提升,行業趨勢:自主品牌崛起,品牌認可度持續提升,外資光環逐漸褪去外資光環逐漸褪去 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認可度延續提升趨勢,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認可度延續提升趨勢,2022 年年市場份額近市場份額近 50%。中國汽車自主品牌近年來加強
68、核心技術攻關,各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成績尤為亮眼,使得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不斷攀升、市場認可度持續上升。根據乘聯會公布的狹義乘用車零售量,2022 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為 47.2%,占據近一半乘用車市場,較 2021 年提升 6.0pct。與此同時德系、韓系、日系車市占率均有所下降,分別為 21.0%、1.7%、19.9%,較 2021 年下滑 1.3pct、1.0cpt、2.7pct。圖圖 17:2022 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零售量年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零售量近近 50%,較,較 2021 年提升年提升 6pct 資料來源:乘聯會,wind,德邦研究所 注:以狹義乘用車零售量為口徑
69、 國產轎車市占率上升趨勢迅猛,國產轎車市占率上升趨勢迅猛,市場份額近市場份額近 40%。分車型看,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中 MPV 市占率最高,SUV 次之,轎車相對較小,但上升勢頭迅猛。根據工信部數據,2022 年 9 月中國品牌 MPV、SUV、轎車市場份額分別為 59.1%、54.4%、39.3%,同比分別-8.8pct、+2.8pct、+9.3pct,轎車和 SUV 市場份額均處于上升態勢,且轎車上升勢頭迅猛,較 2017 年 20%左右的市占率上升至 40%,有了較大的飛躍。此外,SUV 市占率也有一定程度提升,已接近 55%。圖圖 18:國產轎車市場份額上升迅猛,已近國產轎車市場份額上
70、升迅猛,已近 40%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德系法系韓系美系其他歐系日系自主品牌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7-032017-052017-072017-092017-112018-022018-042018-062018-082018-102018-122019-032019-052019-072019-092019-112020-022020-042020-062020-092020-112021-022021-042021-062021-082021-102021-12202
71、2-032022-052022-072022-09市場份額:銷量:乘用車(轎車):中國品牌(%)市場份額:銷量:乘用車(SUV):中國品牌(%)市場份額:銷量:乘用車(MPV):中國品牌(%)行業深度 汽車 17/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資料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wind,德邦研究所 2021-2022 年度我國燃油車綜合滿意度平均得分年度我國燃油車綜合滿意度平均得分 794 分分,相較于上年度有小相較于上年度有小幅上漲。幅上漲。根據中汽信科發布的 2021-2022 年度中國汽車行業客戶滿意度結果,2021-2022 年度中國燃油車客戶滿意度調研綜合滿意度平均得分為 7
72、94 分(千分制),相較于 2020-2021 年度上升 7 分。新能源汽車客戶綜合滿意度得分 778 分,由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尚未成熟,綜合滿意度水平低于燃油車市場。2018 年以來,汽車市場從“增量市場”步入“存量市場”,加之受疫情因素影響,我國汽車銷量持續下降,2021 年有所回升,綜合滿意度出現小幅上漲。圖圖 19:2021-2022 年度我國燃油車年度我國燃油車綜合滿意度出現小幅上漲綜合滿意度出現小幅上漲 資料來源:中汽信科,汽車消費者研究中心,德邦研究所 2021-2022 年度年度合資品牌燃油車綜合滿意度合資品牌燃油車綜合滿意度為為 799 分分略高于自主品牌略高于自主品牌 788
73、分分,而而綜合滿意度提升幅度綜合滿意度提升幅度遠低于自主品牌。遠低于自主品牌。從細分市場看,2021-2022 年度燃油車自主品牌車型平均滿意度為 788 分,相比上年度 776 分增長 12 分,而合資品牌車型平均滿意度為 799 分,相比上年度 796 分增長 3 分,自主品牌競爭力提升幅度大于合資品牌,可見自主品牌的不斷發力已有所成效。在細分車型中,SUV、MPV 榜單前五均有國產車型入圍,其中奇瑞瑞虎 8PLUS 在中級中大型 SUV 中以 821 分的滿意度占據榜首;上汽榮威 iMAX8 在 MPV 中以 836 分的滿意度占據榜首。隨著自主品牌崛起,消費者認可度不斷提升,外資品牌光
74、環逐漸褪去,未來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圖圖 20:2021-2022 年度年度自自主品牌主品牌燃油車燃油車平均滿意度為平均滿意度為 788 分,相比上年度增長分,相比上年度增長 12 分分 750760770780790800810燃油車綜合滿意度02468101214760765770775780785790795800805合資品牌自主品牌2020-2021年度2021-2022年度增長 行業深度 汽車 18/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資料來源:中汽信科,汽車消費者研究中心,德邦研究所 3.2.產業變革方向:產業變革方向:電動化電動化愈發成熟愈發成熟+智能化接力發展,智能化
75、接力發展,自主自主品牌品牌發展領發展領先先 3.2.1.電動化:國內企業三電技術領先,寧德時代等企業世界領先電動化:國內企業三電技術領先,寧德時代等企業世界領先 全球電動化趨勢不可阻擋。全球電動化趨勢不可阻擋。近年來,全球汽車工業電動化變革的步伐越發清晰而堅定,新能源汽車作為新時期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被公認為是推動汽車產業快速前進的新引擎。歐洲、美國、日本等全球主要汽車強國都提出并設定了凈零排放和碳中和目標,同時明確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并已有一定數量的國家開始規劃禁售燃油車政策。從全球范圍內看,當前主流傳統車廠也紛紛制定電動化戰略規劃,加速踏入新能源征程。各車廠普遍將 2025 年
76、與 2030 年設置為規劃的關鍵節點,并據此制定明確的電動車銷售目標。中國引領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邁入市場化發展階段。中國引領新能源汽車從政策驅動邁入市場化發展階段。經過中國政府多年的大力扶持和政策鼓勵,新能源汽車市場培育已初見成效,新能源乘用車持續向好。從市場結構看,2021 年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比例大幅提升至 70%,非限購城市購買比重達到 60%,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根據乘聯會數據,2022 年 11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為 75.6 萬輛,環比增加 0.5%,同比增長60.5%,滲透率環比升至 31%。1-11 月累計產量為 634.5 萬輛,同比增長 100.5
77、%,累計滲透率達 25.4%,較 2021 年提升 11.5pct,對中國汽車市場產量的增長形成重要支撐。圖圖 21:2022 年年 1-11 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 634.5 萬輛萬輛,累計滲透率達累計滲透率達 25.4%資料來源:乘聯會,德邦研究所 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合稱三電系統,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電控系統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合稱三電系統,是決定汽車性能的關鍵是決定汽車性能的關鍵,占整車成本約,占整車成本約 50%。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能量”來源,而驅動電機、電控系統作為傳統發動機功能的替代,其性能直接決定電動汽車的爬坡、
78、加速、最高速度等主要性能指標。從新能源汽車制造成本構成看,三電系統占整車成本約 50%。其中動力電池是三電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主要解決新能源汽車續航里程、使用壽命、駕駛安全等核心痛點,占新能源汽車成本約 38%。因此,深耕三電系統行業是新能源車企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也是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基石。目前,國內企業三電技術領先,尤其是寧德時代、弗迪動力等相關企業已經做到世界領先。自主品牌的快速發展對合資車企未來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0%5%10%15%20%25%30%0100200300400500600700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11月中國新能源
79、汽車產量(萬輛)累計滲透率 行業深度 汽車 19/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圖圖 22:三電三電系統占整車成本約系統占整車成本約 50%圖圖 23:2022 年年 1-11 月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月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 165.7GWh,持續位居第一名持續位居第一名 資料來源:鉅大鋰電,36 氪研究院,德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SNE Research,德邦研究所 1)動力電池:)動力電池:寧德時代寧德時代為全球龍頭為全球龍頭,中國中國企業是全球企業是全球動力電池領域的排頭兵動力電池領域的排頭兵 2022 年年 11 月寧德時代單月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提升至月寧德時代
80、單月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提升至 40.9%,創歷史新高。,創歷史新高。韓國市場研究機構 SNE Research 發布的報告顯示,在 2022 年 1-11 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前 10 名中,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占據 6 席。寧德時代 2022 年 1-11 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為 165.7GWh,持續位居第一名,同比+101.8%,市占率從2021 年同期的 32.2%提升至 37.1%;其中 2022 年 11 月寧德時代單月全球市占率提升至 40.9%,創歷史新高。此外,比亞迪位居第二,總裝車量為 60.6GWh,同比+168.3%,市占率為 13.6%。中創新航、國軒高科、欣旺達和億緯鋰
81、能等企業全球裝車量也繼續高速增長,位列 7-10 名。壓倒性的市占率優勢不僅印證了中國鋰電力量的崛起,更高的市占率代表了更大規模的市場應用,而大量解決方案的積累,反哺著中國企業,為其持續進步提供了寶貴的驅動力。2)驅動電機:驅動電機:弗迪動力位居首位,弗迪動力位居首位,市場份額超市場份額超 30%以弗迪動力為首,前三家驅動電機企業市占率以弗迪動力為首,前三家驅動電機企業市占率近近 50%。2022 年 11 月全國前十電機配套企業合計配套量超 41.4 萬輛,疫情之下市場依然具備增長能力。其中弗迪動力配套 18.6 萬套,份額有所收縮,主要原因系疫情影響下側重線下的銷售模式必然受到沖擊,且比亞
82、迪的終端銷售份額已經達到相當高度,繼續保持高幅增長也愈加困難。此外,特斯拉位列第二,所產驅動電機全部配套自有整車。聯合汽車電子與蜂巢易創的交叉配套品牌逐步增多,方正電機依然保持著以微型車為主的配套路線,日本電產總體側重于 AION 和吉利旗下的車型配套。表表 4:2022 年年 11 月弗迪動力驅動電機配套月弗迪動力驅動電機配套 18.6 萬萬輛輛,市場份額約,市場份額約 31.8%排名排名 企業企業 2022 年年 11 月配月配套量(萬套量(萬輛輛)環比增速環比增速 市場份額市場份額 1-11 月配套月配套量(萬量(萬輛輛)TOP1 OEM TOP2 OEM TOP3 OEM 1 弗迪動力
83、 18.6 10.6%31.8%142.7 比亞迪 94.9%東風乘用車 3.8%騰勢汽車 0.7%2 特斯拉 6.2 239.7%10.6%40.0 特斯拉 100.0%-3 聯合汽車電子 3.1 21.6%5.2%19.8 理想汽車 50.0%長城汽車 18.7%一汽大眾 8.4%4 方正電機 2.8-24.0%4.7%39.7 上汽通用五菱 75.6%奇瑞汽車 15.0%小鵬汽車 4.8%5 日本電產 2.4 2.6%4.1%26.5 廣汽埃安 57.8%吉利汽車 39.9%智馬達汽車 1.9%6 中車時代 2.1 60.5%3.5%14.0 合眾新型能源 53.1%一汽紅旗 19.6%
84、長安汽車 11.0%7 寧波雙林 1.7-34.2%3.0%17.0 上汽通用五菱 65.4%長安汽車 34.6%-底盤,14%車身,5%內飾,15%消費電子,9%動力電池,38%驅動電機,7%電控系統,6%其他,7%0%5%10%15%20%25%30%35%40%0204060801001201401601802022年1-11月動力電池裝車量(GWh)市占率(右軸)行業深度 汽車 20/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8 蜂巢易創 1.7 64.7%2.9%5.9 理想汽車 88.0%長城汽車 10.1%吉麥新能源 1.9%9 匯川技術 1.7 50.3%2.8%16.7
85、廣汽埃安 32.6%華晨鑫源 15.8%奇瑞商用車 13.7%10 大眾變速器 1.3 16.9%2.1%13.0 上汽大眾 58.7%一汽大眾 41.3%-資料來源:乘聯會,科瑞咨詢,德邦研究所 3)電控系統電控系統:弗迪動力為行業龍頭,華為模式初露鋒芒弗迪動力為行業龍頭,華為模式初露鋒芒 2022 年年 11 月弗迪動力電控系統市場份額月弗迪動力電控系統市場份額 31.8%,華為,華為配套量配套量環環比比+413%,實現高速增長實現高速增長。2022 年 11 月,全國電控市場配套結構整體保持穩定。前十電控配套企業合計占比 75.6%,行業集中度繼續保持上升,市場載入空間收縮,競爭更加激烈
86、。2022 年 11 月弗迪動力持續占據首位,配套量為 18.6 萬輛,市場份額為 31.8%,特斯拉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 10.6%。依靠強大的品牌號召力、優秀的座艙生態閉環和高覆蓋率的線下營銷網絡,問界銷量首月破萬,華為模式鋒芒顯露,配套量大幅提升。華為電控的配套重心集中在 AITO 品牌上,行業新能源轉型進程已過半,但配套結構相對單一,因此華為模式未來的市場表現將很大程度關系于 AITO 品牌的打造。表表 5:2022 年年 11 月弗迪動力月弗迪動力電控系統電控系統配套配套 18.6 萬套,市場份額約萬套,市場份額約 31.8%,華為配套,華為配套 1.1 萬套,環比增速萬套,環比增速
87、 413.0%排名排名 企業企業 2022 年年 11 月配月配套量(萬套量(萬輛輛)環比增速環比增速 市場份額市場份額 1-11 月配套月配套量(萬量(萬輛輛)TOP1 OEM TOP2 OEM TOP3 OEM 1 弗迪動力 18.6 10.6%31.8%142.6 比亞迪 94.9%東風乘用車 3.8%騰勢汽車 0.7%2 特斯拉 6.2 239.7%10.6%40.0 特斯拉 100.0%-3 匯川技術 3.3 36.7%5.6%24.2 小鵬汽車 23.0%小鵬汽車 13.4%奇瑞商用車 12.9%4 英博爾 3.3-10.5%5.6%31.1 上汽通用五菱 43.1%長安汽車 36
88、.6%睿藍汽車 7.7%5 日本電產 3.1 24.3%5.3%28.2 廣汽埃安 62.3%吉利汽車 36.8%智馬達汽車 0.6%6 聯合汽車電子 3.0 35.0%5.2%20.8 理想汽車 50.2%長城汽車 18.8%一汽大眾 11.9%7 中車時代 2.6 24.2%4.4%15.8 合眾新能源 39.2%長安汽車 32.2%一汽紅旗 15.9%8 陽光電源 2.0-24.6%3.3%25.1 上汽通用五菱 62.5%吉利商用車 18.0%奇瑞汽車 10.7%9 華為 1.1 413.0%1.9%5.0 金康新能源 84.1%嵐圖汽車 15.9%-10 蔚然動力 1.1 24.5%
89、1.9%10.1 蔚來汽車 100.0%-資料來源:乘聯會,科瑞咨詢,德邦研究所 3.2.2.智能化:智能化:自主品牌發展領先,自主品牌發展領先,同價位車同價位車合資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品牌和自主品牌智能化智能化存在存在代差代差 2022 年年 10 月乘用車智能化指數為月乘用車智能化指數為 44.3,網聯化指數為,網聯化指數為 58.8,環比上月均穩,環比上月均穩定增長。定增長。2017 年我國提出“三縱三橫”技術架構,“三橫”強調技術,包含:車輛/設施技術、信息交互技術、基礎支撐技術;“三縱”強調場景,包含:公路自動駕駛、城區自動駕駛、共享自動駕駛,重要應用領域有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在全球汽
90、車產業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過程中,智能網聯汽車毫無疑問的汽車產業升級的重要戰略方向。根據乘聯會和安路勤聯合發布的乘用車新四化指數,2022 年 10月乘用車新四化指數為 80.3,其中智能化指數為 44.3,網聯化指數為 58.8,環比上月均穩定增長。在電動化愈發成熟的背景下,智能化、網聯化的發展將手握接力棒,開啟新能源汽車革命下半場。圖圖 24:2022 年年 10 月乘用車智能化指數為月乘用車智能化指數為 44.3,網聯化指數為,網聯化指數為 58.8,環比上月均穩定增長環比上月均穩定增長 行業深度 汽車 21/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資料來源:乘聯會,安路勤,德邦研
91、究所 1)車機系統及服務生態)車機系統及服務生態:國產汽車內容豐富,處于領先地位:國產汽車內容豐富,處于領先地位 用戶需求將成為汽車行業用戶需求將成為汽車行業重要發展驅動力,重要發展驅動力,智能化成為汽車智能化成為汽車座艙座艙升級迭代方升級迭代方向。向。據據 IHS market,行業的高度成熟必然推動汽車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深度轉變,同時汽車行業快速演變的主要驅動力也由過去供給端的產品和技術驅動轉變為不斷提高用戶的需求驅動。用戶對汽車的價值理解也從出行工具向“第三空間”轉變,而座艙則是空塑造的核心載體。同時 5G、AI、大數據、人機交互、芯片與操作系統的革新將推動智能座艙沿著“本地化-網聯化
92、、智能化”不斷升級。進入智能座艙時代后,隨著相關技術不斷升級,最終將朝著“第三生活空間”階段發展。圖圖 25:汽車座艙將朝著智能化不斷升級汽車座艙將朝著智能化不斷升級 資料來源:IHS Markit,德邦研究所 國內國內豐富的豐富的互聯網生態內容助力國產車構建服務生態,打造競爭優勢?;ヂ摼W生態內容助力國產車構建服務生態,打造競爭優勢。車機系統作為智能座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智能座艙中為用戶提供音樂、電子書等特定內容服務和根據人臉自動調節座椅等主動響應,通過提供更多主動交互場景提供用戶體驗。與智能手機類似,智能座艙的競爭最終會歸于服務生態的競爭,缺乏足夠豐富的應用生態,車機系統本身能提供的價值有限
93、。因此隨著產品和服務逐漸同質化,構建服務生態是打造獨特競爭優勢重要手段。得益于國內強大的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生態內容,國產汽車在車機系統和服務生態打造上更為領先。2)智能駕駛:)智能駕駛:特斯拉為首,國產車次之,德系、日系分列其后特斯拉為首,國產車次之,德系、日系分列其后 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水平和滲透率我國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水平和滲透率快速快速提升提升,2022 年年 1-10 月月 L2 級乘用級乘用010203040506070Jan-22Feb-22Mar-22Apr-22May-22Jun-22Jul-22Aug-22Sep-22Oct-22智能化指數網聯化指數 行業深度 汽車 22/3
94、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車滲透率車滲透率達達 33.9%。2017 年僅有部分車企推出以全自動泊車、車道內自動駕駛功能為代表的 L2 級智能化水平的整車產品。2018-2019 年眾多自主品牌開始陸續量產 L2 級自動駕駛汽車,2020 年得到大量應用。目前我國主要車企均已實現 L2 級智能網聯汽車規模量產,智能網聯汽車占整體汽車市場的滲透率保持逐年快速增長。根據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及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統計,2021年我國L2級乘用車滲透率達23.5%,2022年1-10月這一數據提升至33.9%,單月最高達 37.4%。自 2022 年 3 月以來連續 8
95、個月超過 30%,持續推升國內智能網聯汽車市場規模擴張。圖圖 26:2022 年年 1-10 月月 L2 級乘用車滲透率達級乘用車滲透率達 33.9%,中國中國乘用車市場智能化保持高速發展乘用車市場智能化保持高速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德邦研究所 2022 年年 1-10 月自主車型月自主車型 L2 上險量最大,達上險量最大,達 241.85 萬輛,美系車滲透率最萬輛,美系車滲透率最高為高為 52.9%。根據車輛系別來看,美系車型 L2 滲透率最高,2022 年 1-10 月累計滲透率達 52.9%,日系車型緊隨其后,累計滲透率為 46.4%,德
96、系車型 L2 滲透率增長最快,主要貢獻來自寶馬 5 系、奔馳 GLC 等,大眾、奧迪也在持續加強 L2級配置。自主車型 L2 級上險量最高,10 月上險量為 26.98 萬輛,1-10 月累計上險量 214.85 萬輛,但由于總上險量基數大,滲透率為 28.3%,不及美日系車。圖圖 27:2022 年年 1-10 月自主車型月自主車型 L2 上險量最大,達上險量最大,達 241.85 萬輛,萬輛,美系車滲透率最高為美系車滲透率最高為 52.9%資料來源: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德邦研究所 從系別從系別滲透率滲透率來看,日系、美系、自主品牌更傾向于搭載來看,日系、
97、美系、自主品牌更傾向于搭載 L2 級輔助駕駛功級輔助駕駛功能,德系品牌正加速能,德系品牌正加速滲透。滲透。據據 2022 年年 1-10 月中國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月中國智能網聯乘用車市場分析報告:1)從廠商角度,比亞迪、吉利、上汽通用、廣汽豐田、一汽豐田、長城等品0%10%20%30%40%50%60%70%80%90%100%L0L1L20%10%20%30%40%50%60%70%050100150200250自主日系美系德系韓系其他2022年10月L2級上險量(萬輛)2022年1-10月L2級上險量(萬輛)2022年10月L2滲透率(右軸)2022年1-10月L2滲透率(右軸)行
98、業深度 汽車 23/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牌在乘用車市場具有較高的市場份額,且 L2 級上險量也居于領先地位。L2 級上險量 TOP10 廠商中,特斯拉滲透率最高,為 100%,一汽豐田與廣汽豐田次之,分別為 69.5%、68.6%,代表車型有凱美瑞、雷凌、卡羅拉、亞洲龍等。而比亞迪雖然 L2 級上險量最高,為 58.9 萬輛,然而受制于上險量基數大,滲透率略低,為 43.1%。2)就車型而言,目前搭載 L2 級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共計 378 個,在上險量TOP10 車型中,日系車型占據 5 個席位,分別為卡羅拉、凱美瑞、雷凌、雅閣、本田 CR-V,保持較高的品牌占有率
99、;自主品牌占 2 席,為比亞迪宋 PLUS 新能源和比亞迪漢;美系占兩席,為特斯拉 Model Y 和 Model 3;德系占一席,為寶馬 5 系。圖圖 28:2022 年年 1-10 月比亞迪月比亞迪 L2 級上險量最高,為級上險量最高,為 58.9 萬輛萬輛,特斯拉滲透最高,為,特斯拉滲透最高,為 100%資料來源: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聯盟,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德邦研究所 同價位車型中,同價位車型中,特斯拉智能特斯拉智能輔助輔助駕駛水平領先,國產次之,駕駛水平領先,國產次之,德系、日系位列德系、日系位列其后其后。盡管當前就 L2 級上險量來看,搭載智能輔助駕駛的汽車已有不少,但同
100、為L2 級自動駕駛,不同車型功能、駕駛體驗等方面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其中,以特斯拉為各中翹楚,是少數能夠真正達到 L2 輔助駕駛水平、軟硬件協同發展、用戶使用反饋較好的車型。此外,各造車新勢力、廣汽埃安等國產汽車緊隨其后,智能輔助駕駛水平也在不斷提升。以寶馬為代表、L2 級自動駕駛正加速滲透的德系車位列第三,領先于豐田、本田等日系車。在智能化成為汽車新四化的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合資品牌仍需加快步伐。表表 6:特斯拉智能特斯拉智能輔助輔助駕駛水平領先,國產次之,德系、日系位列其后駕駛水平領先,國產次之,德系、日系位列其后 車型車型 特斯拉特斯拉 Model Y 特斯拉特斯拉 Model 3 蔚來蔚來
101、 ET5 問界問界 M5 寶馬寶馬 i3 奧迪奧迪 Q4 e-tron 雷克薩斯雷克薩斯 UX EV 日產日產 Ariya 圖片 廠商指導價 25.99-35.99 萬 22.99-32.99 萬 32.80-38.60 萬 25.98-33.18 萬 34.99 萬 29.99-37.71 萬 36.20-38.50 萬 28.54-34.28 萬 駐車雷達 前+后 前+后 前+后 前+后 前+后 前+后 前+后 前+后 倒車車側預警系統 無 無 有 有 選配 選配 有 有 駕駛輔助影像 倒車影像 倒車影像 360 全景影像 360 全景影像 倒車影像 360 全景影像 倒車影像 360 全
102、景影像 巡航系統 全速自適應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 定速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 自動泊車入位 選配 選配 有 有 選配 最高配有 無 無 遙控泊車 選配 選配 無 無 無 無 無 無 制動能量回收系統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自動駐車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0%20%40%60%80%100%020406080100120140160比亞迪廣汽豐田 一汽豐田特斯拉廣汽本田 長城汽車 上汽通用 東風本田 吉利汽車 華晨寶馬2022年1-10月累計上險量(萬輛)2022年1-10月L2級上險量(萬輛)2022年1-10月
103、L2級滲透率(右軸)行業深度 汽車 24/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上坡輔助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遠程召喚 選配 選配 選配 無 無 無 無 無 輔助駕駛系統 Autopilot Autopilot NAD 輔助駕駛等級 L2 L2 L2 L2 選配 L2 選配 L2,最高配有 L2 L2 L2 輔助駕駛芯片 特斯拉 FSD 特斯拉 FSD 英偉達 Drive Orin 博世 Mobileye EyeQ4 ICAS1+MIB3 芯片 芯片總算力 144TOPS 144TOPS 1016TOPS-攝像頭個數 8 11 8 5 超聲波雷達個數 12 12 12 12
104、 12 毫米波雷達個數 1 5 3 3 3 激光雷達個數 0 1 0 0 0 資料來源:汽車之家,德邦研究所 注:以上對比均為頂配車型 3)服務:服務:“汽車“汽車+X”體驗場景開拓及社群打造,國內車企整體領先”體驗場景開拓及社群打造,國內車企整體領先 消費升級,文化引領,汽車迎來個性化新時代。消費升級,文化引領,汽車迎來個性化新時代。據汽車縱橫全媒體,當前年輕一代更注重個性化、汽車消費體驗性,汽車產業后服務生態成為全新驅動力。尤其是近兩年,涌現出露營熱、海釣潮等多個網紅項目,周邊游、自駕游、短途游等休閑方式成為人們的重要閑暇選擇,戶外休閑產業表現活躍。由此帶來“汽車+運動”、“汽車+露營”、
105、“汽車+音樂”等新興特色業態逐步興起。汽車作為人們重要的出行伙伴,催生出一大批汽車文化和消費新概念。汽車自身工業品消費品的雙重屬性及其生活關聯度高等因素共同決定了其基本功能的更迭更為快速。蔚來等國產車在汽車體驗場景開拓及社群打造方面整體領先。蔚來等國產車在汽車體驗場景開拓及社群打造方面整體領先。目前,國內諸多車企已開啟用戶共創生態,聯合用戶進行產品、品牌和生態的打造。通過用戶在不同使用場景下的需求,反向定義汽車的功能,實現人、車和場景的循環共創。以蔚來汽車為代表,相較于合資車,國內自主品牌尤其是造車新勢力在多元化服務與社群打造方面變革步伐更快、發展更好。蔚來社群營銷模式是蔚來汽車打造的具有較高
106、效率的營銷模式。其通過垂直運營的集用車、購車、社交和生活為一體的 App 與線下多功能體驗店結合的方式,打造企業、關鍵意見消費者、用戶等之間的強鏈接關系,增加用戶黏性,進而提升營銷效率。在蔚來,用戶不僅通過汽車彼此連接,蔚來豐富的社群圈子活動,從汽車到美食、育兒、運動等,對方方面面的人群都有輻射力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庭的購車決策。3.3.商業模式:直營模式打破傳統車企渠道優勢,汽車全方位服務變革商業模式:直營模式打破傳統車企渠道優勢,汽車全方位服務變革背背景下景下合資公司步伐較慢合資公司步伐較慢 汽車新直銷模式,由特斯拉開創,蔚小理發揚,已在車企中遍地開花汽車新直銷模式,由特斯拉開創,蔚
107、小理發揚,已在車企中遍地開花。特斯拉作為電動汽車的開山鼻祖,也是最早采用新零售直銷模式的車企。這種模式由體驗店與網絡直營兩種渠道構成,交付和售后服務也都是由特斯拉自己負責。新模式下,用戶買車只需要 3 步:看官網,門店試駕,下單。這一模式使得購車、養車過程都變得透明化和標準化,并不再依賴傳統汽車銷售渠道。在特斯拉開創了直銷模式后,蔚來、理想、小鵬等造車新勢力也大規模地將門店開進商場,新能源汽車直營零售模式逐漸進入用戶視野。以蔚來為例,截至 2022 年 10 月 31 日,理想汽車在全國已有 274 家零售中心,覆蓋 119 個城市;售后維修中心及授權鈑噴中心 317 家,覆蓋 226 個城市
108、。圖圖 29:理想汽車直營零售中心理想汽車直營零售中心 圖圖 30:特斯拉直營零售中心特斯拉直營零售中心 行業深度 汽車 25/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德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公司官網,德邦研究所 自主品牌銷售網絡強勢,自主品牌銷售網絡強勢,合資品牌受到擠壓。合資品牌受到擠壓。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2021-2022 中國汽車流通行業發展報告,2021 年新能源汽車出現爆發式增長,自主品牌強勢崛起,帶動渠道網絡擴張,2021 年自主品牌 4S 網絡數量達 15185個,占比 51.8%,同比+2.4pct。與此同時,合資品牌受到擠壓,網絡占比下降至3
109、4.6%,同比-2.4pct。此外,2021 年,新能源汽車渠道各類網點數量超過 6000家,其中獨立銷售體驗店(含 4S 形態)5000 多個。2021 年位于商場/購物中心的新能源商超店發展迅猛,已達到 2200 余家。近 7 成的商超店集中分布在 20 個城市里,其中,上海、深圳、北京三地的新能源商超店已超過 100 個,汽車銷售模式正在重塑。圖圖 31:2021 年年自主品牌自主品牌 4S 網絡數量達網絡數量達 15185 個,占比個,占比 51.8%,同比同比+2.4pct 圖圖 32:2021 年,新能源汽車渠道各類網點數量超過年,新能源汽車渠道各類網點數量超過 6000 家家,其
110、,其中展廳中展廳/體驗中心占體驗中心占 48.5%資料來源: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德邦研究所 資料來源: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德邦研究所 直營模式打破了傳統汽車企業的渠道優勢,對合資企業帶來較大沖擊。直營模式打破了傳統汽車企業的渠道優勢,對合資企業帶來較大沖擊。直營模式不僅能夠對線下體驗中心等門店進行最大限度管理,而且還能使得產品定價得到統一,從根本上杜絕了店與店之間的內耗問題。與此同時,車企通過直營模式凸顯出新能源產品的優勢,在與客戶連接方式上取得根本的轉變,直營模式的出現逐漸打破了傳統汽車企業的渠道優勢。直營模式給汽車經銷模式帶來的緊迫感和沖擊,使得部分傳統汽車企業也開始試圖破局,如奔馳和吉利攜手
111、打造的smart 精靈#1 銷售主要采用直銷代理制,smart 品牌掌握銷售權、自持車輛庫存,確保統一、透明、穩定的價格體系,并直接為用戶提供車輛交付服務。相對自主品牌,合資車企在這一方向的布局相對被動和落后。車企業務車企業務正正從從單一單一的汽車銷售,變為汽車銷售的汽車銷售,變為汽車銷售+產品全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服產品全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服務務+金融保險服務金融保險服務全方位服務,合資公司變革步伐較慢全方位服務,合資公司變革步伐較慢。2023 年伊始,蔚來發布消息顯示,2022 年蔚來在全球已累計布局 402 家蔚來中心/空間、336 家蔚來服務/交付中心。其中,蔚來空間主要作為品牌、產品和服務
112、的展廳,其功能特性主要是以賣車、體驗車為主;而蔚來中心則具有展廳功能,也能夠作為用戶的會所,自主品牌,51.8%合資品牌,34.6%豪華品牌,13.6%010002000300040004S銷售商展廳/體驗中心售后服務中心新能源不同形態渠道網絡數量 行業深度 汽車 26/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是一個適用于所有車主的生活方式社區。同時汽車直營模式正衍生出特有的服務體系,如產品全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服務、金融保險服務等,進而圍繞自身品牌形成了專屬俱樂部。在這一方向的變革上,合資車企步伐較為落后。圖圖 33:汽車企業業務正從汽車企業業務正從單一單一的汽車銷售,的汽車銷售,轉轉變為
113、汽車銷售變為汽車銷售+產品全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服務產品全生命周期用戶運營服務+金融金融保險服務保險服務 資料來源:德邦研究所繪制 3.4.企業運作效率:合資雙方企業運作效率:合資雙方或存在或存在話語權爭奪話語權爭奪問題問題,企業運作效率,企業運作效率低下低下 合資企業雙方合資企業雙方或存在話語權爭奪問題或存在話語權爭奪問題,導致企業決策效率低下。,導致企業決策效率低下。在合資企業股比放開之前,汽車合資企業一般由中方企業和跨國汽車公司共同持股,跨國汽車企業最高持股比例為 50%。而企業的決策效率和執行效率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股權機制和治理結構,因此在面對重大問題決策時,部分合資企業由于中外雙方股比對
114、等、權利對等,存在互相扯皮、決策效率不高的現象。廣汽集團與 Stellantis集團攜手成立的合資企業廣汽菲克由于經營始終處于虧損狀態,于 2022 年申請破產。其走向沒落的關鍵癥結在于合資公司雙方的話語權爭奪,導致公司決策效率低下,產品未能及時推陳出新。圖圖 34:2022 年廣汽菲克宣布破產年廣汽菲克宣布破產 資料來源:車友頭條,德邦研究所 合資汽車公司合資汽車公司大多大多對市場需求變化響應對市場需求變化響應較慢較慢,變革較為被動失去先發優勢變革較為被動失去先發優勢。由于缺乏獨立決策權,合資公司成為雙方股東賺錢工具。其每年的利潤絕大部分被股東瓜分,導致合資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長遠戰略布局
115、,無法獨立規劃公 行業深度 汽車 27/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司發展方向和產品矩陣。此外由于產品和技術高度依賴外資股東方,市場銷售主要由中方企業執行,合資企業低下的決策效率和執行效率導致其對于市場變化需求無法快速響應,在競爭本就極為激烈的汽車市場競爭力大大削弱。以當前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趨勢為例,合資汽車企業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電動化前期始終持觀望態度,待意識到電動化勢不可擋時,即使加快布局步伐,也很難再享有先發優勢。外資方長期技術屏蔽,導致合資公司外資方長期技術屏蔽,導致合資公司新產品技術開發能力低新產品技術開發能力低。由于外資股東長期對合資公司進行技術屏蔽,導致大多合
116、資公司無法掌握新產品開發的技術能力。而新產品開發能力作為汽車公司的核心競爭領域,無法及時推陳出新意味著被消費者拋棄,既無法開拓新的市場,同時也會逐漸失去原有市場。3.5.產品力及盈利能力:產品力下降產品力及盈利能力:產品力下降+產品迭代速度慢產品迭代速度慢,合資車庫存高企,合資車庫存高企 合資車產品合資車產品力力下降,國產車下降,國產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性價比優勢顯著。性價比優勢顯著。近幾年,隨著國產汽車不斷發展,廣汽、長安、吉利、比亞迪等自主品牌汽車無論是在動力、舒適性、空間、外觀、內飾、配置還是智能化、網聯化等方面都不輸合資車。甚至在同價位下,國產車普遍配置較高,駕駛性能和智
117、能化水平明顯領先。尤其是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迅猛發展,在電動汽車領域,合資車在眾多維度和國產車相比都存在一個明顯的代差,產品力大不如前。表表 7:相較于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在同價位車型中相較于合資品牌,自主品牌在同價位車型中產品力優越,性價比優勢顯著產品力優越,性價比優勢顯著 參數參數 傳祺影豹傳祺影豹 星瑞星瑞 長安長安 UNI-V 朗逸朗逸 思域思域 YARiS L 致炫致炫 車型圖片 廠商 廣汽 吉利汽車 長安汽車 上汽大眾 東風本田 廣汽豐田 指導價(萬元)9.83-13.68 11.37-14.57 10.89-13.99 12.09-15.09 12.99-18.79 8.58-10.
118、38 長*寬*高(mm)4700*1850*1432 4785*1869*1469 4680*1838*1430 4678*1806*1474 4674*1802*1415 4160*1720*1520 軸距(mm)2736 2800 2750 2688 2735 2550 發動機 全新鉅浪動力第三代1.5T GDI 發動機(缸蓋、缸體鋁合金)2.0TD 缸內直噴渦輪增壓發動機 2.0T 高壓直噴發動機 EA211-DSB VTEC TURBO 渦輪增壓缸內直噴發動機 7NR 最大功率(KW)130 140 138 110 134 82 最大扭矩(N.m)270 300 300 250 240
119、 139 變速箱形式 7 速高效濕式雙離合變速器 七速濕式雙離合變速箱 藍鯨 7 速濕式雙離合變速器 干式雙離合變速箱(DCT)CVT CVT 百公里油耗(L/100km)5.7 6.7 6.9 5.78 5.8 5.0 制動系統 前通風盤式制動器+后盤式制動器 前通風盤式制動器+后盤式制動器 前通風盤式制動器+后盤式制動器 前通風盤式制動器+后盤式制動器 前通風盤+實心后盤 前通風盤+后鼓式 科技裝備 定速巡航系統、無鑰匙進入系統、手機無感交互系統、行李箱感應開啟、4+X 駕駛模式切換 全速自適應巡航、自動駐車、遠程啟動、全速自適應巡航系統、手機無感交互系統 定速巡航 全速自適應巡航系統、無
120、鑰匙進入系統 定速巡航 輔助駕駛等級 L2 L2 L2 無 L2 無 資料來源:各公司官網,汽車之家,德邦研究所 國產車國產車產品迭代速度產品迭代速度快快,合資車相對落后,合資車相對落后,無法及時響應市場需求。無法及時響應市場需求。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迅速發展,國產車推陳出新速度極快。以廣汽埃安為例,其成立于 2017年,成立之初便發布首款電動車型傳祺 GE3,并摘得第五屆軒轅獎“新能源”獎。2018 年廣汽新能源在廣州國際車站重磅發布新能源專屬產品系列命名 Aion 和全球首款超長續航 AI 純電定制座駕 Aion S。2019 年豪華智能超跑 SUV-Aion LX 開 行業深度 汽車 28/
121、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啟預售。2020 年廣汽 Aion V 在汽車消費惠民活動上首次亮相。2021 年廣汽埃安獨立運營后發布的首款新車型 Aion Y 首車下線。2022 年埃安發布品牌全新LOGO“AI 神箭”,同時全新高端車系 Hyper 昊鉑旗下的首款車型 Hyper SSR登場。其成立至今不過短短 6 年時間,共推出了 5 款車型,且獲得了市場的高度認可,新產品推出極為迅速。圖圖 35:廣汽埃安發展廣汽埃安發展歷程歷程 資料來源:廣汽埃安官網,廣汽集團官網,德邦研究所 近年來,近年來,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合資車銷量均出現大上汽大眾、上汽通用
122、、長安福特、北京現代等合資車銷量均出現大幅下滑現象。幅下滑現象。隨著國產車品牌認可度不斷提升,近年來大部分合資車銷量均有所下滑。其中下滑最為明顯的是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長安福特以及北京現代,2013年四者銷量分別為 152.5、157.5、68.3、73.7 萬輛,2021 年銷量下滑至 124.2、133.2、30.5、11.9 萬輛,較 2013 年不但沒有實現增長,反而分別下滑 18.6%、15.5%、55.4%、70.8%。相較而言,兩田日系車表現較好,廣汽本田、廣汽豐田2021 年銷量分別為 78.0、82.8 萬輛,較 2013 年由較大提升,分別增長 79.2%、173.2%。圖
123、圖 36:大部分合資車近年來銷量均有所下滑大部分合資車近年來銷量均有所下滑 資料來源:wind,德邦研究所 050100150200250上汽大眾(萬輛)上汽通用(萬輛)長安福特(萬輛)廣汽本田(萬輛)廣汽豐田(萬輛)北京現代(萬輛)東風日產(萬輛)行業深度 汽車 29/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2022 年以來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持續走高,多數月份超過警戒線。年以來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持續走高,多數月份超過警戒線。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公布的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1.5 為庫存警戒水平,超過1.5 表明汽車經銷商庫存過高。數據顯示 2018 年至 2022 年共計 6
124、0 個月中,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超過警戒線的共有 39 個月,占比 65%。其中單就 2022 年僅 1 月、6 月和 12 月庫存系數低于 1.5,分別為 1.46、1.4、1.04,其余月份均超過 1.5,合資車庫存高企。圖圖 37:2018 年以來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多數月份處于警戒線之上年以來合資汽車經銷商庫存系數多數月份處于警戒線之上 資料來源:wind,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德邦研究所 注:作圖時為使數據更直觀,剔除 2020 年 2 月由于疫情導致的庫存異常值 由于合資汽車銷量下滑,以上汽集團為首的企業近年來投資收益大都有所下由于合資汽車銷量下滑,以上汽集團為首的企業近年來投資收
125、益大都有所下滑?;?。2016 年上汽集團投資收益高達 305.7 億元,2021 年為 271.64 億元,雖然由于疫情得到控制,較 2020 年有所上升,但仍不及 2016 年的水平。2022 年上汽集團投資收益為 147.03 億元,同比-45.9%,持續下滑。此外,長安汽車和北京公司由于長安福特、北京現代銷量下滑嚴重,2016-2022 年投資收益甚至出現負值。2016年長安汽車、北京汽車投資收益分別為96.6、42.17億元,2021年降至9.25、-11.01 億元,2022 年仍然為負收益,分別為-7.69、-12.81 億元。而由于兩田較早布局電動化,銷量穩中有增,帶動廣汽集團投
126、資收益不斷提升,2022 年為 143.2億元,同比+21.2%。圖圖 38:上汽集團等合資企業投資收益大多在波動中有所下滑上汽集團等合資企業投資收益大多在波動中有所下滑 資料來源:各公司公告,德邦研究所 4.合資股比放開將加劇競爭,弱勢品牌合資股比放開將加劇競爭,弱勢品牌加速退出,一線品加速退出,一線品0.00.51.01.52.02.53.02012-052012-082012-112013-022013-052013-082013-112014-022014-052014-082014-112015-022015-052015-082015-112016-022016-052016-08
127、2016-112017-022017-052017-082017-112018-022018-052018-082018-112019-022019-052019-082019-112020-032020-062020-092020-122021-032021-062021-092021-122022-032022-062022-092022-12庫存系數:合資汽車經銷商-5005010015020025030035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上汽集團投資收益(億元)東風汽車投資收益(億元)長安汽車投資收益(億元)廣汽集團投資收益(億元)北京汽車投資
128、收益(億元)警戒線 行業深度 汽車 30/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牌生存空間受擠壓牌生存空間受擠壓 隨著隨著 2022 年乘用車外資股比的放開,越來越多外資方將謀求獨立。年乘用車外資股比的放開,越來越多外資方將謀求獨立。2018 年,國家發改委、商務部發布 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 年版),宣布 2022 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2022 年 2 月 11 日,寶馬集團對外宣布,即日起寶馬集團在中國的合資企業華晨寶馬的新合資合同正式生效。根據新合資合同,從 2022 年 2 月 11 日起,寶馬集團持有合資公司華晨
129、寶馬的股份變更為 75%,華晨中國持股比例變更為 25%,新合資合作有效期將延長至 2040 年,是股比放開后首個外資增持事件。伴隨著股比限制的放開,越來越多外資方將謀求獨立,在中國市場將享有更高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圖圖 39:2022 年年 2 月月 11 起起寶馬寶馬集團將持有華晨寶馬集團將持有華晨寶馬 75%的股份的股份 資料來源:每日經濟新聞,德邦研究所 跨國汽車企業加大對中國直接投資,跨國汽車企業加大對中國直接投資,充分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倒逼國內車企深化激發市場活力,倒逼國內車企深化改革改革。外資股比的放開意味著中國市場將更加開放,而一個完全開放的汽車產業勢必會吸引所有參與者的全力投入
130、,加快良性市場競爭的形成,加大技術創新和研發力度,優化產品結構,加速產品的導入。2022 年眾多跨國車企加大在華直接投資:10 月大眾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 CARIAD 攜手地平線成立合資公司,大眾汽車集團計劃為本次合作投資約 24 億歐元;11 月寶馬集團宣布其沈陽生產基地將進行動力電池生產的大規模擴建,該項目由華晨寶馬進行投資,投資總額約為100 億元。與此同時,外資車企加大投給自主品牌帶來的競爭壓力也將進一步倒逼國內車企深化改革,加快創新。外資股比放開將加大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程度,外資股比放開將加大中國汽車市場競爭程度,弱勢外資弱勢外資品牌品牌將陸續退出中國,將陸續退出中國,自主品牌自主品
131、牌重壓之下重壓之下或能持續或能持續逆勢上揚逆勢上揚。具體而言:具體而言:1)合資車企:)合資車企:弱勢汽車品牌或將加速退出中國市場,一線合資品牌生存空間弱勢汽車品牌或將加速退出中國市場,一線合資品牌生存空間持續受到擠壓。持續受到擠壓。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的全面放開意味著中國汽車行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更自由化的市場競爭,將加快汽車市場的優勝劣汰。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在品質、品牌等方面已經有了很大提升,相比合資品牌的產品并不遜色,某些先進配置甚至超越了合資產品。因此二、三線的外資汽車品牌將會受到巨大的挑戰,一些弱勢汽車品牌可能會加速退出中國市場,與此同時一線合資品牌的生存空間同樣將
132、受到持續擠壓。2)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產品力和產品力和市占率持續提升,市占率持續提升,優勢品牌將加速發展。優勢品牌將加速發展。經過多年的合資合作和自主創新,中國的汽車產業在研發制造、供應鏈建設、營銷體系以及品牌建設等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經驗,也培育和儲備了大量的優質人才。尤其是近這幾年,汽車在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方面形成了一批能力較強的自主品牌。2021 年以來,面對疫情、“缺芯”、原材料價格上漲等諸多不利情況,中 行業深度 汽車 31/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國汽車業依然走出了一條漂亮的上升線,展現出產業強大的發展韌性和內生動力,尤其是自主品牌汽車保持持續增長態勢,
133、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2022 年 1-11 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已達 47%。進入新階段,中國汽車企業如果能抓住產業重構的機遇,堅持創新,更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將加速推進優勢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圖圖 40: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不斷提升,已近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不斷提升,已近 50%資料來源:乘聯會,wind,德邦研究所 5.投資建議投資建議 重點關注自主品牌主機廠的崛起,以及受益汽車零部件國產替代機會的相關優質標的。建議關注【理想汽車】:聚焦核心車型,精準定位細分市場,規模效應下盈利能力突出?!颈葋喌稀浚杭夹g引領品牌向上,產品優勢逐漸凸顯?!俱y輪股份】:內外兼修,與兼具的汽車熱管理龍頭,充分
134、受益乘用車熱管理量價齊升趨勢?!径嗬萍肌浚浩嚊_壓件細分龍頭,布局一體化壓鑄轉型總成供應商。表表 8:各公司盈利預測(截至各公司盈利預測(截至 2023 年年 5 月月 29 日收盤)日收盤)股票代碼股票代碼 公司名稱公司名稱 市值市值(億元(億元人民幣人民幣)EPS(元)(元)PE(倍)(倍)2022A 2023E 2024E 2022A 2023E 2024E 2015.HK 理想汽車 2081-1.04 0.76 2.80-71.07 131.23 35.70 002594.SZ 比亞迪 7130 5.71 9.35 13.11 45.00 26.20 18.69 002126.SZ
135、銀輪股份 109 0.48 0.72 0.98 25.65 19.08 13.99 001311.SZ 多利科技 110 4.21 3.77 4.76-20.67 16.37 資料來源:wind 一致預期,德邦研究所 6.風險提示風險提示 汽車銷量不及預期、整車廠價格競爭加劇風險、自主品牌車型更新換代不及預期 0%5%10%15%20%25%30%35%40%45%50%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11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占率 行業深度 汽車 32/3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信息披露和法律聲明 信息披露信息披露 分分析師析師與研究助理與研究助理簡介簡介 俞能飛:德邦證券
136、研究所智能制造組組長,機械設備首席分析師。廈門大學經濟學碩士,曾于西部證券、華西證券、國泰君安等從事機械、中小盤研究,擅長挖掘底部、強預期差、高彈性標的研究。作為團隊核心成員獲得 2016 年水晶球機械行業第一名;2017 年新財富、水晶球等中小市值第一名;2018 年新財富中小市值第三名;2020 年金牛獎機械行業最佳行業分析團隊。分析師聲明分析師聲明 本人具有中國證券業協會授予的證券投資咨詢執業資格,以勤勉的職業態度,獨立、客觀地出具本報告。本報告所采用的數據和信 息均來自市場公開信息,本人不保證該等信息的準確性或完整性。分析邏輯基于作者的職業理解,清晰準確地反映了作者的研究觀 點,結論不
137、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響,特此聲明。投資評級說明投資評級說明 Table_RatingDescription 1.投資評級的比較和評級標準:投資評級的比較和評級標準:以報告發布后的 6 個月內的市場表現為比較標準,報告發布日后 6 個月內的公司股價(或行業指數)的漲跌幅相對同期市場基準指數的漲跌幅;2.市場基準指數的比較標準:市場基準指數的比較標準:A 股市場以上證綜指或深證成指為基準;香港市場以恒生指數為基準;美國市場以標普500或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為基準。類類 別別 評評 級級 說說 明明 股票投資評股票投資評級級 買入 相對強于市場表現 20%以上;增持 相對強于市場表現 5%20%;中性
138、 相對市場表現在-5%+5%之間波動;減持 相對弱于市場表現 5%以下。行業投資評行業投資評級級 優于大市 預期行業整體回報高于基準指數整體水平 10%以上;中性 預期行業整體回報介于基準指數整體水平-10%與 10%之間;弱于大市 預期行業整體回報低于基準指數整體水平 10%以下。法律聲明法律聲明 。本公司不會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在任何情況 下,本報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報告中的任何內容 所引致的任何損失負任何責任。本報告所載的資料、意見及推測僅反映本公司于發布本報告當日的判斷,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的價格、
139、價值及投資收入可 能會波動。在不同時期,本公司可發出與本報告所載資料、意見及推測不一致的報告。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報告所載的信息、材料及結論只提供特定客戶作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也沒有考慮到個別客戶特殊 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蛻魬紤]本報告中的任何意見或建議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德邦證券及其 所屬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并進行交易,還可能為這些公司提供投資銀行服務或其他服務。本報告僅向特定客戶傳送,未經德邦證券研究所書面授權,本研究報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貝、復印件 或復制品,或再次分發給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權的其他方式使用。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 本公司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如欲引用或轉載本文內容,務必聯絡德邦證券研究所并獲得許可,并需注明出處為德邦證券研究 所,且不得對本文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刪改。根據中國證監會核發的經營證券業務許可,德邦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包括證券投資咨詢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