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Bloomberg:亞太銀行2023年展望報告(1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彭博Bloomberg:亞太銀行2023年展望報告(19頁).pdf(1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Bloomberg Terminal亞太銀行 2023 年展望彭博專業服務020406091113表現和估值2023 年美聯儲加息、經濟衰退險北亞銀展望澳利亞銀展望東南亞銀展望 銀信展望目錄2023 年展望:亞太銀行我們追蹤的多數北亞銀都有望在 2023 年實現利潤增長,其背后的推動力在于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可能超過 5%,這足以抵消這些銀的信貸險。西太平洋銀或將領跑其他澳利亞型銀。根據我們的情景分析,澳利亞銀的平均利潤增長有望達到40%。在我們追蹤的北亞銀中,中銀香港和郵儲銀的前景可能最佳,因為前者的凈息差有望走闊 20 個基點,而后者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則高達 400%。在我們的情景分析中,新
2、加坡的星展銀、華僑銀和華銀的利潤增速有望超出市場普遍預期,達到20%甚至更高。貸款增長有望推動印尼的曼迪利銀(Mandiri)、中亞銀(BCA)和印尼人民銀(BRI)的收益增長。隨著泰國經濟復蘇推動信狀況改善,泰京銀(Krung Thai)的美元其他一級資本(AT1)債券和盤谷銀(Bangkok Bank)的美元二級資本(T2)債券的利差料將收窄。隨著中資銀以更低的利率增加在岸再融資,其不贖回 AT1 債券的險有所下降。2表現和估值亞洲型銀行股或反映2023年美聯儲加息和收益預期上調2023 年,我們追蹤的亞洲型銀股或將繼續反映美國持續加息及分析師上調預期所帶來的收益改善,此前該組股票從 20
3、22 年年初至 11 28 的業績跑贏了盤。我們追蹤的印尼、印度和本銀股均錄得幅上漲,而家型中資銀則表現落后。亞洲型銀行股反映加息前景截至 11 28,我們追蹤的亞洲型銀股在 2022 年平均下跌了 2.3%,跌幅于 MSCI 亞太指數(下跌 20.2%)。若以本幣計,它們的表現更好,而許多銀股已經計了亞洲多數市場的加息預期。由于凈息差更為強勁、貸款質量仍然穩定且撥備狀況維持穩健,許多亞洲型銀的利潤可能頗具韌性。印尼、印度和本的型銀股領漲,而新加坡的銀股也有幅上漲。中國內地的國有銀和股份制銀則在該地區表現墊底。香港銀股(除渣打銀外)表現也不及多數其他亞洲銀同業。2022 年 10 31,金融股
4、(以銀股為主)在 MSCI 亞太指數中的占為 19.3%,而 2021 年年底為17.1%。亞洲型銀的股價表現Source:Bloomberg Intelligence3銀行股漲勢遍布亞洲各個市場截至 11 28,2022 年股價錄得上漲的亞太銀股遍布各個主要市場,這一趨勢有望持續下去,并取決于各銀在美國加息背景下的業績表現和貸款質量表現。曼迪利銀以 44%的漲幅問榜,市場對該 2022 年和 2023 年凈利潤增速的普遍預期分別為 40%和 13%。印度的印度國家銀(State Bank of India)和 ICICI、印尼的中亞銀以及本的三菱聯則緊隨其后,漲幅在 20%至32%之間。盤谷
5、銀、三井住友、渣打銀、印尼人民銀和瑞穗銀也躋漲幅榜前 10。相之下,此前表現較好的招商銀暴跌了 42%,其中部分原因是針對其原長的調查。跌幅榜前10 的其他銀包括民銀、建設銀、商銀和交通銀。香港的恒銀和泰國的匯商銀(SCB)的股價跌幅均為 17%,跑輸除招外的其他所有亞洲型銀。主要亞洲銀的股價表現Source:Bloomberg Intelligence收益預期上調反映加息帶來的提振我們追蹤的許多亞洲型銀的收益預期有望持續獲得上調,因為美聯儲進一步加息或將提振它們在 2023 年的凈息差和凈利息收。其中,香港、新加坡和澳利亞的銀或成為最受益者。2022年,投資市場表現低迷,但未來有望企穩,甚至
6、出現反彈,這意味著 2023 年續費收可能實現溫和增長。但除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亞洲市場的貸款增長或將放緩。新加坡、澳利亞和韓國的銀的信貸成本或將繼續回歸正常平,部分抵消由凈息差走闊和續費收企穩所帶來的收增長。2022 年 9 底以來,市場對亞洲型銀收益的普遍預期上調了 13%,而 2023 年,隨著凈息差擴推動收增長,這一趨勢有望持續。亞洲型銀的估值已經下降,市盈率從 2021 年年底的 7.7 倍降至 7 倍。亞洲型銀的每股收益、市盈率(倍)Source:Bloomberg Intelligence42023 年美聯儲加息、經濟衰退風險加息緩解衰退風險,亞太地區銀行將從中獲益隨著加息帶來的
7、收增長抑制了與資產質量相關的險,2023 年亞太地區銀的前景已略有好轉。中銀香港和星展銀均從美聯儲的緊縮政策中受益,而本地利率上升有可能降低貸款質量。亞洲銀其他一級資本(AT1)債券可能提供相對價值,而中資銀 AT1 債券的不贖回險下降。銀行業前景依然向好美聯儲的通脹厭惡情緒可能將利率推高至 5%以上,我們追蹤的多數亞洲銀業頭的利潤前景 均屬溫和樂觀。澳利亞央的現金利率可能會追隨美聯儲動向,這將推動澳利亞聯邦銀(CBA)的利潤和利潤率在 2023 財年飆升。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星展銀 2022 年稅前利潤或增長 16.8%,2023 年有望增長 23.5%。由于最優惠貸款利率上升,中銀香港 2
8、022 年和 2023 年稅前利潤增幅可能超過 20%,但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服務費收疲軟和信成本增加的拖累。本的三菱聯可能保持各項業務收益穩定,包括經紀部門、銀部門及亞洲公司。中國商銀或不會幅受益于美國加息,但考慮到中國內地有關部門可能在 2023 年推動貸款增長,其收益增速仍有望達到中至高單位數。亞太地區銀業頭Source:Consensus,Bloomberg Intelligence5資產質量仍將與衰退風險作爭亞洲不同市場的衰退險可能會持續到 2023 年,因為多家央被迫跟隨美聯儲的利率信號,而不顧的經濟增長和消費價格。部分亞洲銀的資產質量將臨考驗。根據彭博的綜合數據,新加坡、澳利亞和
9、本發經濟衰退的概率已達到 20%-30%,而中國內地出于防疫政策調整和房地產危機的影響,這一概率為 17.5%。香港明年的 GDP 可能會再次低迷。市場普遍預期澳利亞國民銀和太平洋銀的不良貸款總額或在 2023 財年幅增加。中銀香港和恒銀的不良貸款率應會保持在高位,與市場普遍預期相悖;而星展銀、華銀和華僑銀的不良貸款率或將上升。本超型銀可能會臨來海外的新增壞賬。中資銀的貸款質量恐出現幅下滑。亞太地區 GDP 增長及 CPI 預測Source:ECFC,Bloomberg Intelligence美聯儲加息推亞太地區銀行利潤率到美聯儲暫停加息時,聯邦基金利率可能升至 5%以上,反映出美聯儲主席鮑
10、威爾為遏制通脹,準備加息至高于市場早前預期的平。如芝商所的期貨數據所暗,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可能在 2023年年中將利率提高至 5%-5.75%。美國利率向亞太地區傳導的速度將加快,利好 2023 年的銀利 潤率。澳利亞 3 個銀票據掉期利率(BBSW)較 3 初躍升 300 個基點,對 2023 年 3.5%的市場普遍預期或偏保守。3 個新加坡銀同業拆借利率(Sibor)也上漲了 300 多個基點,明年該利率可能 也會超過市場普遍預期的 4%。3 個香港銀同業拆息(Hibor)或在 2023 年達到6%,而最近為 5.2%。中國內地仍在摸索調整防疫政策,并可能將低利率維持到 2023 年,而本
11、尚未放棄量化寬松政策。亞太地區央利率、3 個利率Source:Bloomberg Intelligence6北亞銀行展望中銀港和郵儲銀行或為北亞銀行奠定樂觀利潤基調我們認為,與我們追蹤的其他北亞地區銀相,中銀香港和郵儲銀 2023 年的利潤前景更加光明。2022 年迄今,我們追蹤的香港、中國內地和本銀股多跑贏了其所在市場的基準指數,但韓國銀股跑輸了市場指數。中銀香港的凈息差走闊以及郵儲銀充足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可能會讓它們脫穎而出。港銀行的利潤前景可喜2023 年,我們追蹤的香港銀的利潤前景有望一光明,但中國內地、韓國和本銀的前景可能較中性。隨著美聯儲持續加息,以匯豐為的香港銀有望受益于凈息差
12、的幅走闊。經歷 2022年的低谷之后,它們的貸款和續費收增長或將企穩,但部分銀仍臨與內地有關的貸款險。雖然內地政府或繼續推動銀發放貸款,但貸款重新定價和中國央的進一步寬松政策或令凈息差壓力上升。中國內地銀的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充足,信貸成本能夠得到控制。同時,在 2022 年幅增長之后,韓國銀的收益增長勢頭可能會減弱,主要原因包括撥備回歸正常平以及銀收的低迷。本型銀的海外利潤較強勁,且資產質量良好,但這可能會被低迷的國內貸款息差和債券損失抵消很多。臺灣金融機構的前景總體較積極。銀業展望:北亞Source:Consensus,Bloomberg Intelligence7中國內地、本、香港和韓國銀
13、的展望Source:Bloomberg Intelligence中銀港和郵儲銀行利潤增速或超預期;友利銀行有望領跑2023 年,中銀香港和郵儲銀的前景可能優于我們追蹤的北亞銀。當香港最優惠利率進一步上升時,中銀香港的凈息差料將擴 20 個基點以上,因此該的利潤有望增長 30%,超過市場普遍預期。中銀香港的貸款和續費收 增速有望回升,而其信貸成本表現則遠超同業。鑒于不良貸款 撥備覆蓋率高達 400%,而且不良貸款率低于1%,郵儲銀的利潤增速有望超過市場普遍預期的 13%。郵儲銀的收前景較樂觀,貸款增速料將處于 10%-20%低段,續費收增速或高于同業。由于應對較高利率存在優勢,友利銀(Woori
14、)的收益增長或將超過韓國同業。本的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則在零售業務上具備優勢。在香港銀中,東亞銀的前景最為暗淡。瑞穗銀臨零售業務收下滑和IT系統故障帶來的不利因素。韓國國民銀(KB)對家庭貸款和銀收的依賴可能對其收表現構成拖累。8亞洲型銀的凈息差預測Source:Consensus,Bloomberg Intelligence亞洲型銀的信貸成本預測Source:Consensus,Bloomberg Intelligence銀行的凈息差或將加速擴2023 年,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并傳導至亞洲各經濟體,我們追蹤的許多北亞銀的凈息差或幅上升。第三季度,匯豐凈息差環擴 22 個基點,而渣打環擴 8 個基點
15、。根據市場普遍預期,明年它們的凈息差有望擴 20 個基點以上。若最優惠貸款利率明年加速上調,以中銀香港為的其他香港銀的凈息差走闊幅度料將更。韓國的政策利率或將高于 3.5%,有望確保韓國型銀 2023 年的凈息差至少擴 10 個基點。本型銀的凈息差已企穩,因為海外收益率的上升抵消了國內利率低迷的影響。由于貸款重新定價、中國央降息以及銀向實體經濟讓利,我們追蹤的多家中資銀的凈息差收窄趨勢或將持續到 2023 年。衰退風險或加信貸成本壓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很可能在 2023 年引發全球衰退險,我們追蹤的多家北亞銀的信貸成本可能上升,或至少從 2021 年的較低平恢復正?;?。匯豐和渣打或臨更的貸款險,
16、尤其是向中國內地商業房地產業發放的貸款。上半年,恒銀和東亞銀等其他香港銀計提的內地貸款減值撥備規模要得多。韓國銀的貸款減值出或在 2023 年恢復到占貸款總額 35-40 個基點的正?;?,盡管第三季度部分銀的壓力有所降低。本財年迄今,本型銀三菱聯、三井住友金融集團和瑞穗的撥備規模也得到較好控制。由于充足的不良貸款撥備將部分抵消不利經濟環境帶來的影響,型中資銀的信貸成本或溫和升高。9澳利亞銀行展望凈息差擴,澳利亞銀行2023年前景可期由于凈息差擴,以太平洋銀為的澳利亞銀有望在 2023 年表現強勁,利潤增速或將高達 40%。與我們的情景分析相,市場普遍預期似乎仍偏悲觀,其 6%的平均利潤增速預
17、期過于 強調信貸和費的不利因素。監管要求趨嚴之際,股票回購或將較稀少,但是股息增長可能較強勁。市場對利潤增速的預期并未反映利好因素市場對澳利亞銀 2023 財年利潤的普遍預期似乎仍未充分計利率飆升的影響-市場普遍預測其利潤較 2022 財年將平均增長 6%,但凈息差的有利因素實際有望推動利潤實現高達 40%的增長。市場對澳利亞國民銀的預期最為樂觀:該的利潤預計將增長 14%。但這與我們的情景分析相仍顯得保守,而市場對澳利亞聯邦銀、澳新銀和太平洋銀的利潤預期也同樣保守??紤]到管理層指出的下滑趨勢,尤其是格理資本的項實現數量的下降以及項相關費收的減少,市場對格理利潤將下降 8%的預期似乎更切合實際
18、。澳利亞聯邦銀和格理的預期市盈率前分別為 17 倍和 16 倍,各的 10 年平均平分別高21%和 12%,而板塊的平均平為 12 倍。這或許表明,與偏低的市場普遍預期相,估值反映的情緒更樂觀一些。市場對澳利亞銀 2023 財年利潤增速的悲觀預期Source:Company Filings,Bloomberg Intelligence10澳利亞銀的資產負債表/現金利率敏感性Source:Company Filings,Bloomberg Intelligence加息的最受益者:Judo、太平洋銀行和澳利亞聯邦銀行市場普遍預期,2022 年 12 澳利亞央會將現金利率上調至 3.1%。如果這一預
19、期實現,Judo 銀、澳利亞聯邦銀和太平洋銀的利潤受益程度應該最,超過澳新銀和澳利亞國民銀。澳利亞聯邦銀和太平洋銀對利率敏感的存款占遠高于同業,而 Judo 銀的浮動利率貸款占高達 91%,這或導致凈息差在 2023 財年激增近 40 個基點,推動利潤實現高達 40%的增長。短期批發資金再融資對澳利亞國民銀和澳新銀利潤的影響將會更,尤其鑒于 2023 年的定期融資機制(TFF)再融資。Bendigo 銀和昆蘭銀(BOQ)的受益程度較,因為前者的固定利率貸款集中度很高,而后者的批發性融資較高。市場普遍預期反映出了對澳新銀凈息差的樂觀情緒,2022-23 年該凈息差預計將擴 17 個基點,澳利亞國
20、民銀和昆蘭銀則將擴 15 個基點。相之下,澳利亞聯邦銀和太平洋銀的凈息差預計將擴 9 個基點,而 Bendigo 銀凈息差的提升幅度預計較,只有 4 個基點。澳利亞銀的信貸成本影響(%)Source:Company Filings,Bloomberg Intelligence信貸成本回歸正常平或有損銀行利潤根據我們的情景分析,如果減損成本回歸正常平,我們追蹤的澳利亞銀的 2023 年撥備前營業利潤(PPOP)將平均下降 13%。信貸成本前較低,2022 財年為平均-0.7 個基點,而 2015-19 年期間為 12 個基點。在回撥之前,2020 年澳利亞銀曾增加撥備,這導致信貸成本升至 30
21、個基點以上,當時對疫情相關經濟損失的擔憂加劇。信貸成本上升對澳新銀、澳利亞聯邦銀和Bendigo 銀的影響最,如果信貸成本升至 2015-19 年期間的平均平,它們在 2023 年的 PPOP將分別下降 18%、17%和 14%。但澳新銀和澳利亞聯邦銀的撥備覆蓋率較充足,信貸成本升至上述平均平的可能性較低。同時,減損成本的增加對澳利亞國民銀和太平洋銀的影響較。如果信貸成本升至 2015-19年期間的平均平,它們的 2023 年 PPOP 或將僅分別下降 9%和 7%。11東南亞銀行展望美聯儲持續加息推新加坡銀行利潤;理財業務料將回暖第三季度業績顯,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星展銀、華僑銀和華銀的利潤
22、繼續超出市場普遍預期。但貸款業務開始放緩。市場信低迷,財富管理業務的續費收有所下滑,盡管這些銀應該很快迎來資金凈流回升帶來的利好。華僑銀行的凈息差提升幅度最在利率上升的環境中,星展銀或許具有競爭優勢,因為其在新加坡和香港的業務規模較,但華僑銀的凈息差提升幅度最。第三季度,華僑銀凈息差擴 35 個基點至 2.06%,而星展銀凈息差提升了 32 個基點,但該季度兩家銀的凈利息收均增長 23%。同期華銀凈息差擴 28 個基點至 1.95%,推動凈利息收增長 20%。隨著美聯儲加息的影響完全顯現,且在 12 會議上可能再次加息,因此新加坡銀的凈息差走闊應該會持續到 2023 年上半年。星展銀以新加坡元
23、、美元和港元計價的貸款占其總貸款的 79%,高于華僑銀的 71%和華銀的 66%。由于星展銀的活期和儲蓄賬戶占較高,達 66%,而華僑銀和華銀分別為 56%和50%,因此星展銀能夠更好地應對資金成本壓力。新加坡銀的凈息差Source:Bloomberg Intelligence印尼銀行巨頭繼續受益于強勁貸款增第三季度業績表明,中亞銀、印尼國家銀(Bank Negara Indonesia)、印尼人民銀和曼迪利銀仍受益于強勁的貸款增長(平均 10.5%)和凈息差的走闊(因央繼續加息),盡管融資成本的增加部分抵消了資產收益率上升的影響。12印尼銀貸款強勁增長Source:Bloomberg Int
24、elligence中亞銀行和曼迪利銀行的貸款增速居前在印尼型銀中,中亞銀的貸款增速最高,第三季度增長了 12.6%,而曼迪利銀緊隨其后,該預計將超額完成其 2022 年貸款增長 11%的標。但隨著借款人臨更的通脹壓力,貸款業務開始放緩,其中印尼人民銀和印尼國家銀的貸款增速環持平。數字化優勢以及中微貸款增加(部分是為了滿足最新監管要求)或有助于增長勢頭維持到 2023 年年底。13銀行信用展望利率持續攀升之際,亞洲銀行債券或跑贏指數在利率上升和利差走闊的背景下,信狀況改善有望推動亞洲銀美元債繼續跑贏指數。泰京銀的美元其他一級資本(AT1)債券和盤古銀的美元二級資本債(T2)存在相對價值,一旦險消
25、退,利差短期內有望收窄超過 40 個基點。部分東南亞銀債券的展期險和技術壓力都不。穩固的風險緩沖是撐債券的后盾多數亞洲銀的美元債都擁有充足的撥備和資本緩沖作為后盾,這些是防范利差或因 2023 年貨幣政策收緊和增長放緩而走闊所產的金融沖擊的減震器。隨著利率上升,銀的利潤可能也會增長,而部分銀的資產質量壓力不,因為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控和宏觀審慎措施更為嚴格。2022 年年初至 11 14,亞洲銀美元債的超額回報高于彭博新興市場亞洲美元信債總回報指數(BEUCTRUU)。銀板塊的平均利差久期也低于該指數,反映了銀債券超額回報波動較低的事實。下圖中的 BEUCTRUU 指數為美元計價指數,且銀板塊高級
26、債的權重較高。銀債券表現 vs.指數(BEUCTRUU)Source:PORT,Bloomberg Intelligence14東南亞、印度和韓國的銀業美元AT1 債券Source:FIW,Bloomberg Intelligence泰京銀行、印尼國家銀行的 AT1 債券或提供相對價值由于加息和市場避險情緒升溫,亞洲銀的美元 AT1 債券收益率近期可能走高。泰京銀和印尼國家銀的美元 AT1 債券收益率分別約為 9%和 12%,盡管這兩家銀的信狀況良好,具有較高的系統性重要性,而且資產質量在逆境中具備韌性,但仍有溢價。TMB 銀因擁有充足的資金,其 AT1 債券(收益率為 4.9%)的部分投標可
27、能不會對其資本產實質性影響。評級較低的 Rizal 銀 AT1 債券(B1)收益率約為 13%,高于同業,主要由于該規模較、資本實力較弱及系統重要性較低。開泰銀(Kasikornbank)期限較長、票息為 4%的美元 AT1 債券收益率略高于 Ba1-Ba3 級同業曲線。HDFC 銀和 Axis 銀的美元 AT1 債券利差較 Ba1-Ba3 級同業曲線偏窄,因其穩健的信狀況已被市場消化。新加坡和韓國銀業的 AT1 債券利差較同業更窄,反映出強勁評級。隨著融資轉向在岸中資銀行 AT1 的不贖回風險降低中資銀在第一個贖回期不贖回離岸 AT1 的險較低,因為這些銀越來越多地以更低利率進在岸再融資。這
28、一變化可能有助于中資銀保持在個贖回期贖回 AT1 的過往記錄,盡管全球監管機構推動將這些證券視為永久資本。15中資銀離岸 AT1 證券 Source:SRCH,Bloomberg Intelligence中資銀離岸 AT1 收益率Source:ICE,Bloomberg Intelligence監管機構推動銀行將 AT1 視為永久資本多數發達市場的金融監管機構一直在勸阻銀,不要贖回 AT1 等資本證券同時代之以相較于同一參考利率利差更高的類似具。例如,監管機構可能不會批準這樣的要求:贖回一重置利率為 5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加 250 個基點的 AT1 證券,并代之以重置利率為 5 年期美國國債
29、收益率加 300 個基點的新 AT1 證券。因此,中國監管機構可以采取類似的做法,重新調整投資者關于銀總是會贖回 AT1 的預期,并在未來消除一個潛在的再融資險壓力點。中國的銀一直通過以常低的收益率于在岸市場發量 AT1 來提高一級資本,這有助于銀獲得監管審批,贖回它們的離岸資本證券。低 AT1 資本需求降低展期風險但重置率的影響是雙向的中資銀的低 AT1 資本需求降低了展期險。中資銀 AT1 的最佳平為險加權資產 100 個基點,較巴塞爾委員會對于 AT1 資本 150 個基點的指引低 50 個基點。較低的 AT1 要求使得銀對永續證券的需求減少了三分之一(相巴塞爾的指引),但相對較高的離岸
30、 AT1 名義重置利率在展期險產了相抵消的影響。離岸 AT1 的基本參考利率幅上升,特別是 5 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的上升,抬高了不贖回的成本,降低了展期險。然而,利率上升也提高了發替代資本的成本,從而提高了展期險。但融資轉向在岸改善了對市場的利情況,降低了不贖回的險。免責聲明:本報告最初以英發布,該翻譯版本為彭博本地化團隊和翻譯服務公司的產品。如中、英版本有任何出或歧義,概以英原版為準。關于彭博行業研究彭博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BI)以獨立的視角提供全球 2000 多家公司、135 個業和市場的交互式數據和投資研究。我們的團隊擁有 350 多名研究專家,幫助客戶
31、在快速變化的投資環境中信地做出決策。BI 分析 擁有來彭博的實時透明數據和 500 家第三數據的持,客戶可以借助我們的這些數據 來完善及持他們的構想。彭博業研究僅 可通過彭博終端或彭博專業服務應獲取。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聯系彭博客戶代表或 申請產品介紹及演。18The data included in these materials are for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The BLOOMBERG TERMINAL service and Bloomberg data products(the“Services”)are owned and distribute
32、d by Bloomberg Finance L.P.(“BFLP”)except (i)in Argentina,Australia and certain jurisdictions in the Pacific islands,Bermuda,China,India,Japan,Korea and New Zealand,where Bloomberg L.P.and its subsidiaries(“BLP”)distribute these products,and(ii)in Singapore and the jurisdictions serviced by Bloomber
33、gs Singapore office,where a subsidiary of BFLP distributes these products.BLP provides BFLP and its subsidiaries with global marketing and operational support and service.Certain features,functions,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available only to sophisticated investors and only where permitted.BFLP,BLP
34、and their affiliates do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prices or other information in the Services.Nothing in the Services shall constitute or be construed as an offering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by BFLP,BLP or their affiliates,or as investment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by BFLP,BLP or their affiliate
35、s of an investment strategy or whether or not to“buy”,“sell”or“hold”an investment.Information available via the Servic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information sufficient upon which to base an investment decision.The following are trademarks and service marks of BFLP,a Delaware limited partnership,
36、or its subsidiaries:BLOOMBERG,BLOOMBERG ANYWHERE,BLOOMBERG MARKETS,BLOOMBERG NEWS,BLOOMBERG PROFESSIONAL,BLOOMBERG TERMINAL and BLOOMBERG.COM.Absence of any trademark or service mark from this list does not waive Bloomberg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at name,mark or logo.All rights reserved.2
37、019 Bloomberg.504912 0619了解更多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請在彭博終端 上按 鍵兩次。北京+86 10 6649 7500上海+86 21 6104 3000法蘭克福+49 69 9204 1210香港+852 2977 6000倫敦+44 20 7330 7500孟買+91 22 6120 3600紐約+1 212 318 2000舊金山+1 415 912 2960圣保羅+55 11 2395 9000新加坡+65 6212 1000悉尼+61 2 9777 8600東京+81 3 4565 data included in these materials are for
38、 illustrative purposes only.The BLOOMBERG TERMINAL service and Bloomberg data products(the“Services”)are owned and distributed by Bloomberg Finance L.P.(“BFLP”)except(i)in Argentina,Australia and certain jurisdictions in the Pacific islands,Bermuda,China,India,Japan,Korea and New Zealand,where Bloom
39、berg L.P.and its subsidiaries(“BLP”)distribute these products,and(ii)in Singapore and the jurisdictions serviced by Bloombergs Singapore office,where a subsidiary of BFLP distributes these products.BLP provides BFLP and its subsidiaries with global marketing and operational support and service.Certa
40、in features,functions,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available only to sophisticated investors and only where permitted.BFLP,BLP and their affiliates do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prices or other information in the Services.Nothing in the Services shall constitute or be construed as an offering of fin
41、ancial instruments by BFLP,BLP or their a affiliates,or as investment advice or recommendations by BFLP,BLP or their affiliates of an investment strategy or whether or not to“buy”,“sell”or“hold”an investment.Information available via the Services should not be considered as information sufficient up
42、on which to base an investment decision.The following are trademarks and service marks of BFLP,a Delaware limited partnership,or its subsidiaries:BLOOMBERG,BLOOMBERG ANYWHERE,BLOOMBERG MARKETS,BLOOMBERG NEWS,BLOOMBERG PROFESSIONAL,BLOOMBERG TERMINAL and BLOOMBERG.COM.Absence of any trademark or service mark from this list does not waive Bloomberg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 that name,mark or logo.本材料中所包含數據僅供說明之。2023 彭博 2218958 DIG 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