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迪研究院:2023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5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賽迪研究院:2023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57頁).pdf(5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問題不僅對人類的健康和生存造成威脅,而且成為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制約因素。中國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負責任的國家,中國積極推進綠色低碳發展,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我國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力爭 2030 年前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我國傳統能源需求巨大,對化石能源依賴性強,面對嚴峻挑戰,依然做出莊嚴承諾,是主動承擔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責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綠色回收是最新的人類生活目標。包裝行業堅持綠色發展方向,深入實施包裝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全面介紹包裝行業綠色發展進
2、程、分享綠色低碳發展實踐和經驗,特發布本藍皮書。前言PREFACE前 言目次CONTENTS一、國外綠色低碳發展 1(一)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法律政策 3(二)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 9二、我國綠色低碳發展 14(一)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勢在必行 15(二)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 16(三)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 17四、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 36(一)先鋒企業 37(二)低碳包裝 47三、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 25(一)包裝行業法律法規和政策 26(二)包裝行業綠色低碳標準化 27(三)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 33(四)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路徑 34(五)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保障措
3、施 35一、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氣候變化是全球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挑戰,從環境、社會、經濟等多個維度影響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聯合國政府間氣侯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中,論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八大災難性風險,包括海平面上升導致死亡和疾病增加、食品安全、內陸洪災、農村飲水和灌溉困難等。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20 年全球氣候狀況報告顯示,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 年平均值)高出 1.2,20112020 年是 1850年以來最暖的十年。國際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中顯示,如果人類一直維持現在的生活方式,到 2100 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有 50%的可能會上升 4,地球南北極的
4、冰川將會融化,海平面上升,全世界 40 多個島嶼國家將面臨被淹沒的危險。此外,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大城市也會遭到同樣的厄運。若全球氣溫升高 4,數千萬人的生活將會面臨危機,甚至產生全球性的生態平衡紊亂,最終導致全球發生大規模的遷移和沖突。3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氣候行動已成為國際政治中的重要議題之一,為應對氣候變化,世界各國就共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達成政治共識。2015 年,全球近兩百個國家通過了巴黎協定,提出了控制全球溫升與工業革命前相比不超過 2,力爭 1.5的目標。為實現該目標,各締約方應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峰,并在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各國根據自身國情提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據統計
5、,2022 年 11 月,全球約有 140 個國家確定或考慮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目標。第二十七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7)的三大關鍵優先事項,其中以法律規定、政策宣示和目標討論的國家占比超過 60%,如表 1 所示。表 1 部分國家的碳中和實現時間及承諾方式國家實現時間承諾方式國家實現時間承諾方式中國2060政策宣示葡萄牙2050政策宣示美國2050政策宣示馬紹爾群島2050提交聯合國英國2050法律規定丹麥2050法律規定歐盟2050提交聯合國西班牙2050法律規定德國2050法律規定加拿大2050政策宣示法國2050法律規定新西蘭2050法律規定日本2050政策宣示斯洛伐克2050提
6、交聯合國愛爾蘭2050執政黨聯盟協議韓國2050政策宣示智利2050政策宣示瑞典2045法律規定挪威2050政策宣示冰島2040政策宣示斐濟2050提交聯合國奧地利2040政策宣示南非2050政策宣示芬蘭2035執政黨聯盟協議匈牙利2050法律規定烏拉圭2030自主減排承諾瑞士2050政策宣示新加坡本世紀后半葉盡早實現提交聯合國哥斯達黎加2050提交聯合國不丹已實現自主減排承諾從時間上看,包括歐盟、英國、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在內的大部分國家均計劃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美國明確承諾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除此之外,一些國家計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則更早:如瑞典(2045)、冰島(204
7、0)、奧地利(2040)及烏拉圭(2030)等。不丹已于 2018 年實現了碳中和目標,進入負排放時代。承諾方式主要有:政策宣示、法律規定和提交聯合國等。中、日、韓、加等大多數國家采取的承諾方式為政策宣示,通過國家政策來公布碳中和實現計劃。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等選擇將“碳中和”計劃寫進立法,進一步強化社會對碳中和議題的重視。歐盟、斯洛伐克等則通過向聯合國提交承諾來公布碳中和計劃。主要經濟體國家通過立法和行政手段制定了凈零排放政策與目標,這些國家密集承諾未來 30 年至 40 年實現碳中和。(一)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法律政策來源:編寫組整理4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20
8、07 年能源消耗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經達峰,為美國政府開展國際能源氣候外交打下了基礎。奧巴馬時期,美國簽訂了巴黎協定。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后,2021 年 1 月20 日,拜登正式就任第一天簽署了文件,表示美國將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并就減少排放提出若干新政,承諾到 2035 年,通過向可再生能源過渡實現無碳發電,提出清潔能源革命與環境正義計劃 建設現代化的、可持續的基礎設施與公平清潔能源未來計劃和關于應對國內外氣候危機的行政命令。2021年4月22日,在美國牽頭舉辦的40國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美國政府宣布,到 2030 年將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05 年減少 50%,到 2050 年實現碳
9、中和目標。美國正計劃大力投資綠色能源產業、新能源汽車等環保產業,以增加國內就業機會。1 美國到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05 年減少50%5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歐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潮流的引領者,已將碳中和目標寫入法律。為實現 2020 年氣候和能源目標,2008年 1 月 12 月,歐盟委員會通過氣候行動和可再生能源一攬子計劃法案,包括歐盟排放權交易機制修正案、歐盟成員國配套措施任務分配的決定、碳捕獲和儲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法規和燃料質量指令,形成了歐盟的低碳經濟政策框架。該計劃是最早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歐盟碳減排計劃,被認為是全球通過氣候和能源一體化法律實現減緩氣
10、候變化目標的重要基礎。2020 年 1 月 15 日,歐盟委員會通過歐洲綠色協議,提出到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碳減排目標,歐洲綠色協議設計了歐洲綠色發展戰略的總框架,行動路線圖涵蓋了諸多領域的轉型發展,涉及經濟領域的措施尤其多,包括能源、建筑、交通及農業等領域。同年 3 月,歐盟委員會發布歐洲氣候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確保到 2050 年實現碳中和,從法律層面為歐洲所有政策設定了目標和努力方向,并建立法律框架幫助各國實現碳中和目標,所有歐盟機構和成員國將集體承諾在歐盟和國家層面采取必要措施以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 歐盟6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2020 年 9 月 17 日,歐盟委員會公布20
11、30 年氣候目標計劃,其中包括歐盟成員國能源及氣候計劃評估、關于修訂歐洲氣候法案的提案等一系列文件。主要內容包括:修訂歐洲氣候法案,將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調整為較 1990 年至少減少 55%,并作為實現 2050 年氣候中和目標的基石;提請歐洲議會及理事會將新的 2030 年氣候目標作為歐盟落實巴黎協定的國家自主貢獻(NDC),并在 2020 年年底前提交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021 年 6 月前提交新的立法建議,修訂并擴大歐盟排放交易體系、修改共盡責任條例(ESR)及土地使用排放框架、強化可再生能源政策、提高車輛二氧化碳排放標準等。2021 年 6 月 28 日,歐洲理事會
12、發表公報,提出歐洲議會和歐洲各國代表就歐洲氣候法案達成協議,完成了歐洲氣候法案的立法進程,為歐盟各國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鋪平了道路。歐洲氣候法案將碳排放目標設定為 2030 年減少到 1990 年水平的 55%,2050 年將實現碳中和。歐盟將以法律形式設立到 2030 年節能 32.5%的能效目標,為該目標的實現賦予法律約束力。歐盟還將提出林業戰略,制定在 2030 年前種植 30 億棵樹木的目標;所制定的林業可持續性標準中,詳細制定了特定植被物種能否被認定為可再生資源的鑒定標準,以保護原始森林。歐盟或將建立碳邊境調節機制,避免企業通過將生產轉移至歐盟外國家和地區規避歐盟碳交易稅
13、,提前封堵可能出現的法律漏洞。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目標調整為較 1990 年至少減少55%32.5%2050年將實現碳中和以法律形式設立到 2030 年節能的能效目標7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歐盟國家的碳中和法律體系與行動計劃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法國和瑞典。德國的碳中和法律體系具有系統性。21 世紀初,德國政府便出臺了一系列國家長期減排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如 2008 年德國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11 年適應行動計劃及氣候保護規劃 2050等。在此基礎上,德國政府又通過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聯邦氣候立法可再生能源優先法可再生能源法及國家氫能戰略等,其中 2019 年 11 月 15 日通過的氣
14、候保護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德國中長期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包括到 2030 年時應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較 1990 年至少減少 55%。為進一步落實具體行動計劃,德國政府于 2019 年 9 月 20 日通過氣候行動計劃 2030,計劃對每個產業部門的具體行動措施進行明確規定。法國政府為碳中和目標做出持續性努力。2015 年 8 月,法國政府通過綠色增長能源轉型法,構建了法國國內綠色增長與能源轉型的時間表。此外,法國政府還于 2015 年提出國家低碳戰略,建立了碳核算制度。2018 至 2019 年間,法國政府對該戰略進行修訂,調整了 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目標,并將其改為碳中和目標。202
15、0 年 4 月 21 日法國政府最終以法令形式正式通過國家低碳戰略。近幾年,法國政府陸續出臺了多年能源規劃和法國國家空氣污染物減排規劃綱要。瑞典氣候新法于 2018 年初生效,為溫室氣體減排制定了長期目標,旨在 2045 年前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2030 年前實現交通運輸部門減排 70%的目標,從法律層面規定每屆政府的義務,即必須著眼于瑞典氣候變化總體目標來制定相關政策。70%55%瑞典將在 2045 年前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2030 年前實現交通運輸部門減排的目標德國將在 2030 年時應實現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較 1990 年至少減少8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英國是全球第一個通過凈零排放法的
16、主要經濟體。2008 年,正式頒布氣候變化法,成為世界上首個以法律形式明確中長期減排目標的國家。2019 年 6 月,英國新修訂的 氣候變化法案 生效,正式確立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2020年11月,英國宣布一項涵蓋 10 個方面的“綠色工業革命”計劃,包括大力發展海上風能、推進新一代核能研發和加速推廣電動車等。2020 年 12 月,英國承諾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 1990 年相比至少降低 68%。2020 年 10 月 26 日,日本政府宣布 2050 年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實現碳中和。承諾 205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0年相比降低80%。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日本將加強新一
17、代太陽能電池和碳回收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并實現數字化日本社會的發展。此外,日本將從根本上減少煤電的比例,并在優先考慮安全的前提下,推進核電政策。2020 年 12 月 25 日,日本產業經濟省發布了綠色增長戰略,針對包括海上風電、燃料電池、氫能等在內的 14 個產業提出了具體的發展目標和重點發展任務。14 個綠色高增速潛力領域多集中在“交通和制造業”,其次是“能源”領域,最后是“居家和辦公”領域。在“交通和制造業”,政府設定的目標包括加大電動汽車、混動汽車的推廣,加大下一代電池技術的研發,建立大數據存儲中心,打造智慧交通、物流系統等。其中電力行業的“去碳化”是日本政府減排的重點領域。2021 年
18、 4 月 22 日,日本政府在 40 國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承諾,將在 2030 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13年的水平降低 46%,并在 2050 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英國承諾 2030 年溫室氣體排放量與 1990 年相比至少降低68%在 2030 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13 年的水平降低46%2015 年 1 月,韓國正式啟動碳排放交易體系,到 2030 年相較 2018 年減少40%的溫室氣體排放作為國家自主貢獻目標,2050 年實現碳中和作為韓國國家戰略。2021 年 8 月 31 日韓國國民議會通過碳中和與綠色增長框架法,進一步完善碳中和法律體系。3 英國4 日本5 韓國韓
19、國到 2030 年相較2018年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40%9國外綠色低碳發展(二)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目前,綠色低碳標準已成為國際標準熱點,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等標準組織積極推動制定綠色低碳標準以應對氣候變化。2013 年 9 月,ISO 技術管理局(TMB)成立氣候變化協調委員會(ISO CCCC),由 ISO 相關技術委員會主席及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國際電信聯盟(ITU)和歐洲標準化委員會(CEN)的代表組成。ISO CCCC的主要任務是統籌協調 ISO 氣候變化相關技術委員會和其他相關國際組織,為 ISO 中央秘書處提供咨詢建議和實施標準中處理氣候變化
20、議題的指南(Guide 84)。ISO CCCC 下設四個工作組(TG),負責具體領域咨詢和協調工作,包括 TG1 內部協調和聯絡(英國)、TG2 Guide84 培訓和推廣(中國)、TG3 氣候大會(COP)籌備和外部聯絡(英國)、TG4 ISO 意見和咨詢反饋(美國)。在 ISO 發布的 23000 多項國際標準中,有 1100余項標準直接貢獻于綠色低碳轉型,涉及環境管理體系、溫室氣體量化和報告、溫室氣體管理和氣候行動、能源管理體系、綠色金融等領域。同時,為協調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標準,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也下設 3 個委員會,包括環境因素咨詢委員會、能源效率咨詢委員會、智慧能源系統委員
21、會。IEC發布了1700多項標準,涉及電工電氣、汽輪機、光伏、風電、智能電網、海洋航空運輸、燃料電池等諸多領域。節能與能效領域標準技術委員會主要包括能源管理和能源節約技術委員會(ISO/TC301)、涉及相關領域的建筑環境設計(ISO/TC 205)、建筑熱性能及能源利用(ISO/TC 163)、光和照明(ISO/TC 274)等。其中,ISO/TC 301 的領域范圍是能源管理和節能領域的標準化,目前已發布 ISO 標準 20 項,主要包括能源管理體系、節能量和能源績效評估、能源審計、能源服務等通用共性的標準;能源管理體系標準(ISO 50001)是各國目前采用的重要節能標準。ISO/TC
22、205 的范圍包括新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現有建筑的改造,以達到可接受的室內環境和切實可行的節能和效率。目前已發布標準 36 項,涵蓋了建筑環境和節能設計、建筑供熱和制冷系統、建筑能源績效、自動化及控制系統等。此外,IEC 成立了 IEC 標準化管理局能效咨詢委員會(IEC/SMB/ACEE),幫助協調優化電氣電子產品能效領域相關工作,也有針對專門領域的 IEC/SC 23K 電力能效產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現有新電氣裝置中使用的節能產品、系統和解決方案的標準化工作。1 節能與能效10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太陽能。國際標準化組織太陽能技術委員會(ISO/TC 180)主要負責太陽能供暖、供熱
23、水和制冷以及工業過程太陽能加熱和空調、太陽能測量相關儀器和程序要求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國際標準 19 項,包括基礎通用、光熱組件、光熱材料、應用等方面。國際電工委員會太陽光伏能源系統技術委員會(IEC/TC 82)主要負責太陽光伏系統相關的太陽光伏轉化發電及其系統、部件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標準 155 項。國際電工委員會太陽能熱發電廠技術委員會(IEC/TC117)主要負責太陽能熱發電系統相關的太陽熱能轉化發電及其子系統、部件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標準 6 項。01風能。國際電工委員會風能發電系統技術委員會(IEC/TC 88)主要負責風力發電相關標準化工作,包括風力渦輪機、陸
24、上和海上風力發電廠,以及與提供能源的電力系統的相互作用。已發布標準 42 項,包括風電場設計、風電機械設備、風電電器設備等方面。氫能。國際標準化氫能技術委員會(ISO/TC 197)主要負責氫燃料質量、加氫站、氫制備、氫安全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國際標準 17 項,主要包括氫的制取、儲存、運輸、加注相關技術的國際標準。另外,國際標準化委員會道路車輛技術委員會電動汽車分委會(ISO/TC 22/SC 37)主要負責燃料電池汽車相關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標準 3 項。國際電工委員會燃料電池技術委員會(IEC/TC105)主要負責固定式燃料電池發電系統、交通工具用燃料電池、燃料電池
25、動力系統、便攜式燃料電池、微型燃料電池系統、燃料電池輔助動力系統等燃料電池和相關應用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燃料電池標準 17 項。生物質能。國際標準化固體生物燃料技術委員會(ISO/TC 238)主要負責固體生物燃料分類、術語、收取、制備、組分檢測等方面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國際標準 45 項。國際標準化沼氣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 255)主要負責生物質氣化和生物質能源發電制沼氣領域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沼氣標準 3 項,涉及術語定義、沼氣燃燒用火炬以及戶用沼氣系統要求。020403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11國外綠色低碳發展核能。國際標準化核能、核技術和放射防護技術委員會(ISO/TC
26、85)主要負責和平利用核能、核技術領域以及保護個人和環境免受所有電離輻射源的標準化工作,包括輻射防護、核裝置工藝和技術、反應器技術等方面標準,已發布標準 245 項。海洋能。國際電工委員會海洋能源波浪、潮汐和其他水流轉換器技術委員會(IEC/TC114)主要負責海洋能源轉換系統的標準化工作,包括波浪能、潮汐能和其他水能的轉換方法、系統和產品等方面標準。已發布標準 17 項,涉及術語、資源評估、能量轉換器、設計和安全、測量方法和過程、設備調試維護等方面。050612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生態環境相關國際標準涉及環境管理、大氣、水污染防治,以及固體廢物處理和處置等技術領域。在環境管理領域,19
27、93 年 6 月成立了國際標準化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ISO/TC 207),其主要職責是研究、制定并實施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和環境管理工具標準。ISO/TC 207 下設環境管理體系(SC1)、環境審核(SC2)、環境標志和聲明(SC3)、環境績效評價(SC4)、生命周期評價(SC5)、溫室氣體管理(SC7)等 6 個分技術委員會,已發布國際標準 51 項。2007 年,國際標準化環境管理技術委員會(ISO/TC207)成立了溫室氣體管理標準化分技術委員會(SC7),專門致力于溫室氣體管理標準體系的研究及相關系列標準的制定,已經發布的標準有 16 項,正在制修訂中的標準有 4 項,主要包括溫室氣體
28、量化與報告、碳足跡、核查、適應氣候變化、氣候金融、碳中和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并正在推動制定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碳中和原則和指南(ISO 14068)國際標準。另外,鋼技術委員會(ISO/TC17)、房屋建筑技術委員會/建筑可持續性和結構工程分委會(ISO/TC59/SC17)、空氣質量技術委員會/固定源排放分委會(ISO/TC 146/SC1)和印刷技術委員會(ISO/TC130)分別發布了 4 項鋼鐵生產二氧化碳排放強度計算方法、2 項建筑碳排放計量運營階段、5 項高耗能行業固定源溫室氣體排放、2 項印刷產品碳足跡的量化與交流國際標準。國際電工委員會電工電子產品與系統的環境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E
29、C/TC111)于 2011 年成立了 WG17 溫室氣體工作組。該工作組負責溫室氣體量化方面和交流等標準化活動,并開展電工電子產品、服務和系統的溫室氣體減排標準。目前已經發布了 2 項技術報告:IEC/TR 62725 2013電工電子產品和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分析方法學;IEC/TR 62726 2014電工電子產品和系統來自項目基線的溫室氣體減排的量化方法。ISO 在 2011 年 11 月正式成立二氧化碳捕集、運輸與地質封存(CCUS)技術委員會(ISO/TC 265),專門從事該領域相關國際標準的研究工作。TC 265 下設 4 個工作組,TC 265 已經發布的標準有10 項,
30、主要包括捕集、運輸、地質封存、量化與驗證、交叉問題等方面的國際標準。其中,中國牽頭發布 2 項技術報告(TR),正在推進制定 1 項國際標準。環境管理領域在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空氣質量技術委員會(ISO/TC 146)已發布或正在研制 SO2、NOx、TVOCs、氣溶膠、顆粒物檢測方法和在線檢測系統等國際標準 251 項。大氣污染防治3 生態環境13國外綠色低碳發展在水污染防治方面,水再利用技術委員會(ISO/TC 282)開展各種形式和各種目的的水再利用方面的標準化。下設再生水灌溉利用(SC1)、城鎮水回用(SC2)、水回用系統風險與績效評價(SC3)和工業水回用(SC4)四個分技術委員會及
31、WG2 術語和 WG3 生物制藥水系統工作組。截至 2020 年 12 月,ISO/TC 282 已發布標準 23 項,在研 16 項。此外,SO/TC147 水質技術委員會已發布或正在研制水質在線監測儀器的規范和性能測試方法、試劑盒檢測方法等 360 項標準。ISO/TC 224 飲用水、污水及雨水系統相關服務活動技術委員會已發布或正在研制污水處理設施管理和污水處理服務評估指南、風險管理、應用示例、水效管理系統等領域 26 項標準。水污染防治在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方面,污水(污泥)回收、循環、處理和處置技術委員會(ISO/TC275)下設術語、表征方法、發酵、土地利用、熱處理、濃縮和脫水、無機有
32、機質的回收、公眾感知的溝通和管理等 8 個工作組。主要開展城鎮及工業廢水收集系統、糞便、雨水處理、給水處理設備、污水處理廠等污水(污泥)特性、分類、預處理、處理、循環和處置等方面相關的技術、工藝流程和測試方法的標準化工作,已發布標準 1 項,在研 7 項。固體廢物處理處置二、我國綠色低碳發展2020 年 9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 2030 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 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充分展現全力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巨大勇氣和信心,體現了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表現出的大國風范和責任擔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
33、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向世界的莊嚴承諾,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選擇?!?060”目標隨后寫入“十四五”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將碳達峰和碳中和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中國碳中和目標的設立與“十四五”規劃的布局之年在時間上重合,目標時間的確定以及國家頂層發展規劃文件,意味著未來的碳排放強度將會納入約束性指標,明確各個區域與行
34、業的碳排放控制任務的分配與協調。15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我國尚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后期,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任務異常艱巨,面臨的困難挑戰前所未有。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化戰略是實現我國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基礎,是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我國綠色低碳轉型標準化戰略通過從綠色低碳能源、經濟、社會、環境和管理標準化五個方面進行的布局,推動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勢在必行第一,綠色低碳能源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核心,能源結構需要更加合理,同時要兼顧綠色轉型發展與保障能源安全,需加快化石能源清潔利用,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節能等領域標準制修訂,推動能源綠色低碳
35、轉型。第二,綠色低碳經濟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當前中國正處在綜合實力躍升期,發展方式轉型期,綠色低碳經濟對于中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次新的機遇。綠色低碳經濟標準化需要開展高耗能產業標準提檔升級行動,全方位推進資源循環利用標準化工作,以此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第三,綠色低碳社會是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支撐,綠色低碳社會標準化可以從綠色思維、綠色理念上改造城市生活,打造綠色低碳交通和建筑,轉變居民消費觀念,創新綠色低碳技術,從而達到最大限度的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第四,綠色低碳環境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目的。綠色低碳環境標準化需要健全生態環境標準體系,完善污染防治生態系統和生物
36、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標準,以標準化助力構建生態環境現代化治理體系,打造優良的居民生活環境。第五,綠色低碳管理是綠色低碳轉型的長效保障,綠色低碳管理標準化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充分發揮碳排放管理、綠色金融等綠色低碳管理標準化作用,保障我國綠色低碳順利轉型。16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二)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2021 年 10 月 24 日和 26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和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相繼發布,為實現“雙碳”目標作出頂層設計,明確了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時間表、路線圖
37、、施工圖(見表 2)。意見設定了到 2025年、2030 年、2060 年的主要目標,并首次提到 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目標要達到 80%以上,從 10 大方面提出了 31 項重點任務,在“雙碳”政策體系中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方案確定了碳達峰 10 大行動,明確了“雙碳”目標的路線圖、施工圖。表 2“雙碳”政策頂層設計的主要內容序號政策名稱主要內容1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10 大方面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度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升城鄉建設綠色低碳發展質量 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持續
38、鞏固提升碳匯能力提高對外開放綠色低碳發展水平健全法律法規標準和統計監測體系完善政策機制2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10 大行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節能降碳增效行動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循環經濟助力降碳行動綠色低碳科技創新行動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17我國綠色低碳發展(三)我國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表 3 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政策碳達峰碳中和國家政策見表 3。序號政策分類發文機構政策文件發文日期1頂層設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1.10.242中共中央 國務院2030 年前碳達
39、峰行動方案2021.10.263城鄉建設領域農業農村部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2022.06.304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2022.07.135工業和信息化部建材行業碳達峰方案2022.11.076工業領域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2022.08.017工業和信息化部有色金屬行業碳達峰實施方案2022.11.158交通領域交通運輸部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2022.06.249節能降碳領域生態環境部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實施方案2022.06.1710科技降碳領域科學技術部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202
40、2.08.1811全民低碳行動領域教育部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工作方案2022.05.0712其他支持領域財政部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2.05.3013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2022.10.31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 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提出完善綠色發展標準化保障,要求“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加快節能標準更新升級,抓緊修訂一批能耗限額、產品設備能效強制性國家標準,提升重點產品能耗限額要求,擴大能耗限額標準覆蓋范圍,完善能源核算、檢測認證、評估、審計等配套標準。加快完善地區、行業、企業、產品等碳排放核查
41、核算標準。制定重點行業和產品溫室氣體排放標準,完善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完善可再生能源標準,研究制定生態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實施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工程”。2022年10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展改革委等九部門印發 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1 綠色低碳標準體系18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提出了完善碳排放基礎通用標準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碳減排標準體系建設、加快布局碳清除標準體系、健全市場化機制標準體系、完善計量技術體系、加強計量管理體系建設、健全計量服務體系 7 個方面的 24 項重點任務,明確了實施碳計量科技創新工程、碳計量基礎能力提升工程、碳計量標桿引領工程、碳計量
42、精準服務工程、碳計量國際交流合作工程 5 項重點工程,開展雙碳標準強基行動、百項節能降碳標準提升行動、低碳前沿技術標準引領行動、綠色低碳標準國際合作行動 4 項重點行動,并對協調推動各項工作落實提出相應要求。2023 年 4 月,國家標準委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發布了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建設指南。提出了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包含基礎通用標準、碳減排標準、碳清除標準和市場化機制標準 4 個一級子體系、15個二級子體系和 63 個三級子體系,細化了每個二級子體系下標準制修訂工作的重點任務。在基礎通用標準領域,主要包括碳排放核算核查、低碳管理和評估、碳信息披露等標準,推動解決碳排放數
43、據“怎么算”“算得準”的問題。在碳減排標準領域,主要推動完善節能降碳、非化石能源推廣利用、新型電力系統、化石能源清潔低碳利用、生產和服務過程減排、資源循環利用等標準,重點解決碳排放“怎么減”的問題。在碳清除標準領域,主要加快固碳和碳匯、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標準的研制,重點解決碳排放“怎么中和”的問題。在市場化機制標準領域,主要加快制定綠色金融、碳排放交易和生態產品價值等標準,推動解決碳排放可量化可交易的問題,支持充分利用市場化機制減少碳排放,實現碳中和。上述任務部署將為支撐重點行業和領域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協調、全面的標準支撐(如圖1所示)。圖 1 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來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體系
44、建設指南19我國綠色低碳發展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涉及傳統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節能環保、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等多個領域?;谥攸c領域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調查統計,現有碳達峰碳中和相關標準整體情況如下:節能標準。我國現行節能國家標準達 390 余項,包括強制性能耗限額和終端用能產品能效標準 187 項,基本實現主要用能行業和用能產品及設備全覆蓋。與強制性節能國家標準配套的能源管理體系、能源管理績效評價、能源在線監測、節能量評估、節能技術評價、能量系統優化、綜合能源、分布式能源、區域能源等推薦性節能標準 205 項?!笆濉逼陂g,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實現了年節能量 7700 萬噸標準煤,相當于減
45、排二氧化碳 1.48 億噸,強制性能效標準實現了年節電量 490 億千瓦時。碳排放管理標準。目前已發布國家標準 16 項,包括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GB/T 321502015)及發電、電網、鋼鐵、化工、電解鋁、鎂冶煉、平板玻璃、水泥、陶瓷、民航、煤炭、紡織等12 個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標準(見表 4)。正在制修訂標準 28 項,完成了電子設備制造、種植業、公共建筑、礦山、路上交通運輸、機械設備制造、礦山、氟化工、水運、造紙、食品煙草、石油天然氣、石油化工、有色金屬、畜禽規模養殖其他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的標準的報批稿。在參考國際標準的基礎上,充分吸納我國碳排放
46、權交易試點經驗,有效解決了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缺失、核算方法不統一等問題,成為企業開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的基礎標準,實現了我國溫室氣體管理國家標準從無到有的突破。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減排、核查、溫室氣體管理體系、碳排放信息披露等國家標準的制修訂,為碳排放交易中“怎么測”“怎么算”“怎么分”“怎么減”“怎么查”“怎么管”等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表 4 已發布碳排放管理系列標準序號標準號 標準名稱1GB/T 321502015 工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通則 2GB/T 32151.1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1 部分:發電企業 3GB/T 32151.22015 溫室氣體
47、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2 部分:電網企業 4GB/T 32151.3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3 部分:鎂冶煉企業 5GB/T 32151.4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4 部分:鋁冶煉企業 6GB/T 32151.5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5 部分:鋼鐵生產企業 7GB/T 32151.6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6 部分:民用航空企業 8GB/T 32151.7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7 部分:平板玻璃生產企業 9GB/T 32151.8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8 部分:水泥生產企業 10
48、GB/T 32151.9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9 部分:陶瓷生產企業 11GB/T 32151.102015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10 部分:化工生產企業 12GB/T 32151.112018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11 部分:煤炭生產企業 13GB/T 32151.122018 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要求 第 12 部分:紡織服裝企業 14GB/T 337552017 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范 鋼鐵行業余能利用 15GB/T 337562017 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范 生產水泥熟料的原料替代項目 16GB/T 337602
49、017 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量評估技術規范 通用要求 20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太陽能標準。目前現有光熱領域國家標準45項,形成了覆蓋太陽能熱利用相關基礎通用、材料和部件、系統、工程應用等領域的標準化體系。全玻璃/玻璃金屬封接真空太陽集熱管標準的實施推動相關產品技術要求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并以此為基礎形成我國主導的國際標準。太陽能光熱發電國家標準 6 項,初步構建包括太陽能光熱發電相關的基礎通用、系統、部件在內的標準體系框架。光伏現行國家標準 30 項,形成了覆蓋光伏相關基礎通用、設備、材料、電池和組件、部件、系統、應用等領域的標準化體系,相關標準在提升光伏材料組件和系統性能、推動光伏并網
50、等方面,發揮了技術支撐作用。氫能標準。目前已發布氫能領域國家標準 101 項。其中,氫能供應與基礎設施相關標準 48 項,燃料電池相關標準 39 項,氫燃料電池汽車標準 14 項。氫品質標準明確了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汽車用氫燃料品質要求,確保燃料電池汽車用氫安全,被工信部、發改委、能源局等五部委政策文件采信。加氫站系列標準為加氫站設計、建設、設備選型、安全管理等提供指導,相關標準被各級地方政府作為項目審批依據。氫燃料電池汽車相關標準支撐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審核。生物質標準。目前已制定 60 余項生物質能產業相關國家標準,涵蓋固態、液態、氣態等不同形態的生物質燃料加工以及生物質熱電利用等
51、能源利用形式。其中,車用生物天然氣(GB/T 405102021)國家標準填補了生物天然氣領域相關國家標準的空白。生物質燃氣中焦油和灰塵含量的測定方法(GB/T 405082021)是目前唯一一部關于生物質氣化過程中控制焦油含量的國家標準。農林生物質原料收貯運通用技術規范(GB/T 405112021)是目前較為綜合的生物質原料收集、儲存、運輸標準。碳捕集封存利用(CCUS)標準。全國碳排放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48)聯合全國能源基礎與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0)、全國環境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207)成立了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標準工作組,工作組由來自
52、標準化機構、科研機構、大型企業等單位的專家組成。將加快推動碳捕集、運輸與地質封存術語(ISO 27917:2017)、碳捕集、運輸與地質封存量化與驗證(ISO/TR 27915:2017)、CCS 集成項目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ISO/TR 27918:2018)等國際標準采用轉化,發揮標準化對 CCUS 等負排放技術的引領和規范工作,支持政策落地實施。碳減排的環境管理標準。目前現有國家標準 37 項,涉及環境管理體系、環境標志和聲明、環境評價、環境信息交流、生命周期評價、生態設計、清潔生產、水足跡、綠色工廠、物質流成本核算等領域。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 24001)等環境管理體
53、系標準指導眾多組織依據 ISO 14000 系列標準建立并實施了環境管理體系,取得了良好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見表 5)。環境標志系列標準、環境績效評價標準、生命周期評價系列標準等也被大量企業應用,成為提升環境管理水平、改善環境績效、實現降碳目標的有力工具。表 5 已發布主要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序號標準號標準名稱1GB/T 240402008環境管理 生命周期評價 原則與框架(等同采用 ISO 14040:2006)2GB/T 240442008環境管理 生命周期評價 要求與指南(等同采用 ISO 14044:2006)21我國綠色低碳發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
54、體方案,提出將目前分頭設立的環保、節能、節水、循環、低碳、再生、有機等產品統一整合為綠色產品,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等體系。2016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體系的意見,對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整合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一類產品、一個標準、一個清單、一次認證、一個標識的綠色產品體系整合目標。2016年11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復成立國家綠色產品評價標準化總體組,統籌推進統一綠色產品標準化工作。序號標準號標準名稱3GB/T 291562012金屬復合裝飾板材生產生命周期評價技術規范(產品種類規則 PCR)4GB/T 291572012浮法玻璃
55、生產生命周期評價技術規范(產品種類規則 PCR)5GB/T 300522013鋼鐵產品制造生命周期評價技術規范(產品種類規則 PCR)6GB/T 240202000環境管理 環境標志和聲明 通用原則7GB/T 240242001環境管理 環境標志和聲明 型環境標志 原則和程序8GB/T 240212001環境管理 環境標志和聲明 自我環境聲明9GB/T 240252009環境管理 環境標志和聲明 型環境標志 原則和程序10GB/T 338592017環境管理 水足跡原則、要求和指南(等同采用 ISO 14046:2014)11GB/T 343412017組織水足跡評價報告和指南12GB/T 3
56、77562019產品水足跡評價報告和指南13GB/T 240012016環境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14GB/T 240042017環境管理體系通用實施指南15GB/T 240512020環境管理 物質流成本核算通用框架16GB/T 240312021環境管理 環境績效評估指南17GB/T 264502010環境信息交流指南與示例18GB T 321612015生態設計產品評價通則19GB/T321622015生態設計產品標識20GB/T 361322018綠色工廠評價通則21GB/T 240342019環境管理環境技術驗證續表 522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2017 年,綠色產品評價通則國
57、家標準發布,標準統一了綠色產品的概念,明確了綠色產品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和綠色高端引領原則,規定了綠色產品要同時滿足標準設置的基本要求和資源、能源、環境、品質四大屬性評價指標要求。截至目前,以綠色產品評價通則為基礎,20 項具體產品類別的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已發布(其中 8 項修訂已立項),此外還有 14 項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中,見表 6。已發布及在研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涵蓋了家具、紡織產品、紙和紙制品、涂料、人造板和木質地板、洗滌用品、快遞封裝用品等 35 個消費者關注度高、消費升級急需、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影響大的產品類別。2019 年,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統一的綠色產品標識,
58、并制定了綠色產品標識使用管理辦法。截至目前,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了 3 批綠色產品評價標準清單,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了 3批綠色產品認證實施規則。全國共頒發綠色產品(認證活動一)認證證書 2861 張。表 6 綠色產品評價國家標準情況序號標準名稱標準狀態1綠色產品評價通則修訂中2綠色產品評價 人造板和木質地板發布3綠色產品評價 涂料發布4綠色產品評價 衛生陶瓷修訂中5綠色產品評價 建筑玻璃發布6綠色產品評價 墻體材料發布7綠色產品評價 太陽能熱水系統發布8綠色產品評價 家具修訂中9綠色產品評價 絕熱材料修訂中10綠色產品評價 防水與密封材料修訂中11綠色產品評價 陶瓷磚(板)修訂
59、中12綠色產品評價 紡織產品修訂中13綠色產品評價 木塑制品修訂中14綠色產品評價 紙和紙制品修訂中15綠色產品評價 塑料制品發布16綠色產品評價 洗滌用品發布17綠色產品評價 快遞封裝用品發布18綠色產品評價 家用電器 第 1 部分:電冰箱、空調器和洗衣機發布19綠色產品評價 輪胎發布20綠色產品評價 廚衛五金產品發布21綠色產品評價 家用燃氣用具發布22綠色產品評價 電玩具制定中23我國綠色低碳發展序號標準名稱標準狀態23綠色產品評價 日用陶瓷制定中24綠色產品評價 照明產品制定中25綠色產品評價 文具制定中26綠色產品評價 鞋類產品制定中27綠色產品評價 石材制定中28綠色產品評價 裝飾
60、裝修用預拌砂漿制定中29綠色產品評價 皮革、毛皮服飾產品制定中30綠色產品評價 計算機及部件制定中31綠色產品評價 打印機及多功能一體機制定中32綠色產品評價 染料制定中33綠色產品評價 耐火材料制定中34綠色產品評價 商用制冷器具制定中35綠色產品評價 物流周轉箱制定中綠色產品評價通則和系列標準的修訂工作已經啟動,擬在資源、能源、環境、品質四大屬性評價指標要求基礎上增加低碳屬性評價指標,加強對產品低碳屬性的考慮,分別從用能產品和非用能產品兩類產品角度提出指標設置要求,此外還設想對評價指標進行分級,分別評價為綠色產品和綠色標桿產品,進一步強化標準中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以期對促進我國產品
61、綠色低碳化水平提升、產業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發揮更大作用。支持循環降碳標準。目前現有園區循環經濟國家標準達 10 項,涉及園區物質流管理、循環經濟管理、循環經濟評價、廢棄物和廢水廢氣利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效支撐開展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以標準引領產業低碳循環發展。大宗固廢綜合利用領域現行國家標準達 80 多項,包括工業“三廢”綜合利用標準、建筑垃圾綜合利用標準、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標準。粉煤灰提取氧化鋁標準促進了技術的產業化,在試點企業實現粉煤灰年利用量達到 30 萬噸,年創造效益 6000 萬元以上。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領域現行國家標準約 200 項,涉及廢鋼鐵、廢銅
62、、廢鋁、廢紙、廢塑料、廢橡膠、廢玻璃、廢舊紡織品、廢舊電池、廢復合包裝等品種。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國家標準約 10 項。再生資源分類和處理處置相關標準提高了試點企業生產效率,節約生產成本 1.55%,每年產生 71 億元的經濟效益。支持減污降碳協同的環保產業標準。目前現有國家標準55項,覆蓋環保設備產品、產品能效、性能檢測方法、技術工藝、高效能環保裝備評價以及環保系統設施運行效果評價等系列標準,推動環保裝備、環保產品和環保服務的系列化、標準化和規范化進程,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目前,正在加快環保設備能效提升、環保設施高效低碳運行、污染物協同處理處置、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協同監測、核算
63、及治理等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助力減污降碳協同推進和“雙碳”目標的實現。續表 624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做好頂層規劃,讓標準用起來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碳達峰碳中和方面的部署要求,高水平構建全覆蓋、多維度、多層次的綠色低碳標準體系,確保精準有效適用。推動實現能源、工業、建筑、交通等碳排放重點行業和領域全覆蓋,從目標實現、過程管理、績效評估等流程維度,碳減排、協同降碳、碳清除等技術路徑維度,區域、園區、組織、產品等不同對象維度完善標準體系,實現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多層次銜接配合。推動綠色低碳技術轉化,讓標準快起來瞄準綠色低碳發展關鍵技術,從政府和市場兩方面,
64、分別建立技術研發、專利創造、標準研制一體化發展機制,鼓勵企業在綠色低碳技術研發中加強標準核心技術指標研究,同步部署技術標準研制工作,將綠色低碳技術標準研制融入共性技術平臺建設,縮短研制周期,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步伐;瞄準先進清潔能源裝備與關鍵零部件制造等國家優勢領域,開展國際、國家標準項目攻堅。豐富市場標準供給,讓標準活起來借鑒先進經驗,制定一批填補市場空白,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的團體標準,并不斷強化標準實施。推動開展“雙碳”領域標準領跑者,發揮先進標準的引領性作用,營造生產看領跑、消費選領跑的市場氛圍。鼓勵政府、大型商超、網購平臺優先采購銷售符合綠色低碳標準的
65、產品和服務,推動綠色產品證書等在國際社會的采信和互認。積極推動自愿性認證,快速適應涌現的新技術、新產品,支持打造綠色低碳標準認證品牌,擴大綠色低碳領域產品認證覆蓋面。2 綠色低碳標準發展趨勢25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三、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包裝是實現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手段,是商品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橋梁。包裝行業不僅涵蓋了包裝制品的設計和制作、包裝材料供應、包裝設備制造、產品的包裝等多個領域,還涉及到商品流通的儲運安全、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分類處理和再利用。實現雙碳目標,包裝行業責任重大。26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綠色包裝關注節省材料、資源和能源,廢棄物可降解,不致污染環境,對人體健康無害等問題;
66、限制過度包裝關注包裝材料、結構、層數、空隙率、成本等問題;綠色印刷主要關注生產過程中 VOCs 的排放及其處理問題。節能減排,避免過度包裝是實現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目標的重要手段。截至 2022 年底,與綠色包裝(印刷)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見表 7。(一)包裝行業法律法規和政策表 7 綠色包裝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序號發文機構政策文件發文日期1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2002 年 6 月 29 日2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2008 年 8 月 29 日3國務院關于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的通知2009 年 1 月 23 日4國務院關于推進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的指導意見20
67、10 年 5 月 11 日5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實施綠色印刷的公告2011 年 10 月 8 日6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2011 年 10 月 17 日7新聞出版總署、環境保護部關于推進綠色印刷產業發展的通知2013 年 4 月 10 日8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 年 9 月 10 日9國務院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5 年 4 月 2 日10國務院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6 年 5 月 28 日11環保部、國家發改革委國家危險廢物名錄2016 年 6 月 14 日12工信部、財政部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削減行動計劃(20162018)2016 年 7 月 8 日13財政部、
68、生態環境部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2016 年 7 月 20 日14國務院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2016 年 11 月 10 日15工信部、商務部關于加快我國包裝產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2016 年 12 月 6 日16環保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交通運輸部、國家質檢總局、國家能源局“十三五”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工作方案2017 年 9 月 14 日17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關于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機構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2018 年 5 月 31 日18生態環境部20182019 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方案2018 年 6 月 7 日19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
69、18 年 7 月 3 日20生態環境部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方案2019 年 6 月 26 日21環保部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9 年版)2019 年 7 月 11 日22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國家市監局 關于推進印刷業綠色化發展的意見2019 年 9 月 19 日23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2020 年 4 月 29 日24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2021 年 7 月 1 日25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動方案2021 年 9 月 8 日26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
70、2022 年本)2022 年 3 月 27 日27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針對商品過度包裝問題,國務院兩次專門下發通知明確治理任務和要求。2009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工作的通知,從充分認識治理商品過度包裝的重要意義;抓緊制定完善標準、法規和政策;禁止生產、銷售過度包裝商品、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動員全社會抵制過度包裝、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監督檢查等四個方面對治理過度包裝工作提出要求。強調盡快制定出臺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從包裝層數、包裝用材、包裝有效容積、包裝成本比重、包裝物的回收利用等方面,對商品包裝進行規范,引導企業在包裝設計和生產環節中減少資源消耗,降低廢棄物
71、產生,方便包裝物回收再利用。2022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從高度重視商品過度包裝治理工作、強化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完善支撐保障體系和強化組織實施五個方面提出了更細致的要求。細化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管理要求,建立完整的商品包裝信息檔案,記錄商品包裝的設計、制造、使用等信息。引導商品生產者使用簡約包裝,優化商品包裝設計,減少商品包裝層數、材料、成本,減少包裝體積、重量,減少油墨印刷,采用單一材料或便于分離的材料。督促商品生產者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要求,公開其執行的包裝有關強制性標準、推薦性標準、團體標準或企業標準的編號和名稱。制定食用農
72、產品限制過度包裝強制性標準,明確水果等食用農產品過度包裝判定依據。適時修訂食品和化妝品限制過度包裝強制性標準,進一步細化有關要求。制定限制快遞過度包裝強制性標準。修訂限制商品過度包裝通則標準,提出更適用的要求。針對玩具及嬰童用品、電子產品等領域,制定推行簡約包裝和限制過度包裝的推薦性國家標準,明確判定過度包裝的依據,引導包裝減量化。制定電子商務物流綠色包裝技術和管理方面的行業標準。建立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報告制度,面向產業集聚區開展包裝強制性標準實施情況統計分析試點,動態反饋和評估實施效果,不斷強化標準實施。來源:編寫組整理續表 7序號發文機構政策文件發文日期27國務院關于進一步釋放消費
73、潛力促進消費持續恢復的意見2022 年 4 月 20 日28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商品過度包裝治理的通知2022 年 9 月 8 日1 綠色低碳包裝標準體系依據 2022 年 10 月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 9 部門印發的建立健全碳達峰碳中和標準計量體系實施方案,結合包裝行業綠色低碳標準實際情況,構建了綠色低碳包裝標準體系,如圖 2 所示。綠色低碳包裝體系分為基(二)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標準化28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礎標準、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材料及制品、綠色評價5個子體系。其中基礎標準包括術語、分類;標識標志;包裝與環境;限制過度包裝;有害物質限量;碳排放信息披露;碳排放數據質量;碳監測
74、、碳核算、碳核查;低碳管理及評價等。綠色設計包括生態設計;包裝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等。綠色生產包括生產過程溫室氣體減排;過程管理控制;綠色生產技術等。綠色材料及制品包括減量化材料;重復使用材料;循環使用材料;可降解材料等。綠色評價包括綠色產品評價(從2023年起,綠色設計產品評價并入綠色產品評價);綠色工廠評價;綠色供應鏈評價等,部分綠色低碳包裝標準見表 8。圖 2 綠色低碳包裝標準體系29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表 8 部分綠色低碳包裝標準標準號標準名稱GB/T 16716.12018包裝與環境 第 1 部分:通則GB/T 16716.22018包裝與環境 第 2 部分:包裝系統優化GB/T 1
75、6716.32018包裝與環境 第 3 部分:重復使用GB/T 16716.42018包裝與環境 第 4 部分:材料循環再生GB/T 16716.520XX包裝與環境 第 5 部分:能量回收GB/T 16716.620XX包裝與環境 第 6 部分:有機循環GB/T 184552022包裝回收標志GB 233502021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和第 1 號修改單GB/T 312682014限制商品過度包裝 通則GB 333722020膠粘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限量GB/T 37422202X 綠色包裝評價方法與準則GB 385072020油墨中可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含量的限值GB
76、385082020清洗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含量限值GB XXXX202X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用農產品CY/T 1292015綠色印刷 術語CY/T 130.12015綠色印刷 通用技術要求與評價方法 第 1 部分:平版印刷CY/T 130.22017綠色印刷 通用技術要求與評價方法 第 2 部分:凹版印刷CY/T 130.32020綠色印刷 通用技術要求與評價方法 第 3 部分:紙質柔性版印刷CY/T 130.42020綠色印刷 通用技術要求與評價方法 第 4 部分:塑料柔性版印刷CY/T 2282020綠色印刷材料 膠印橡皮布CY/T 2502021綠色印刷 轉移接裝紙印制過程控制要求CY
77、/T 2562022綠色印刷 食品類紙包裝印刷品生產過程控制要求YZ/T 01782021郵件快件限制過度包裝要求HJ 192022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生態影響HJ 2092017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塑料包裝制品HJ/T 2052005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凹印油墨和柔印油墨HJ/T 231200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再生紙制品HJ 3712018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再生塑料制品HJ 5672010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噴墨墨水HJ 10892020印刷工業污染防治可行技術指南HJ 25032011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HJ 25392014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78、 印刷 第三部分:凹版印刷HJ 2542201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膠印油墨HJ 25412016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 膠粘劑T/CPF 00142021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折疊紙盒T/CPF 00222021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瓦楞紙板和瓦楞紙箱30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來源:編寫組整理續表 8包裝與環境標準。1996 年制定了第一個關于包裝廢棄物的國家標準 GB/T 16716包裝廢棄物的處理與利用通則。隨著固廢法清潔生產法循環經濟促進法、歐盟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指令(94/62/EC)及協調標準 EN 1342713432 系列標準的頒布實施,基于循環經濟和綠色生態文明的要
79、求,全國包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了包裝與環境的相關標準。歐盟于 2000 年發布了包裝與包裝廢棄物EN13427 EN13432 系列標準,2010 年,全國包裝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將其轉化為包裝與包裝廢棄物系列國家標準(GB/T 16716.1 GB/T 16716.6),2013 年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參考歐盟包裝與包裝廢棄物EN13427 EN13432 系列標準和我國 GB/T 16716.1 GB/T 16716.6 系列標準,制定了 ISO 18601 ISO 18606 包裝與環境系列標準。我國于 2018 年采用 ISO 標準,修訂了對應的國家標準 GB/T 16716.120
80、18包裝與環境 第 1 部分:通則,GB/T 16716.22018包裝與環境 第 2 部分:包裝系統優化,GB/T 16716.32018包裝與環境 第 3 部分:重復使用,GB/T 16716.42018包裝與環境 第 4 部分:材料循環再生。GB/T 16716.520XX包裝與環境 第 5 部分:能量回收和GB/T 16716.620XX包裝與環境 第 6 部分:有機循環2 項國家標準正在修訂中。限制過度包裝的標準。2009 年,我國首次制定 GB 23350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標準,對食品和化妝品過度包裝提出包裝層數、空隙率和包裝成本 3 個限量指標。為加快推
81、進綠色低碳發展,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2021 年 8 月 10 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了新修訂的 GB 23350限制商品過度包裝 食品和化妝品。根據國家綠色低碳發展要求,為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包裝廢棄物的產生,進一步限制月餅和粽子過度包裝,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22年5月24日批準發布了GB 23350第1號修改單。T/CPF 00242021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玻璃酒瓶T/CPF 00252021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無溶劑不干膠標簽T/CPF 00462022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鋁質及覆膜鐵質易開蓋T/CPF
82、00472022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冷燙印箔T/CPF 00482022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全息轉移紙T/CPF 00532023減碳量評估技術要求 包裝產品T/CPF 00542023塑料包裝制品易回收易再生設計要求及評價方法T/CPF XXXX202X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紙漿模塑制品T/CPF XXXX202X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包裝用印刷涂覆金屬薄板T/CPF XXXX202X綠色設計產品評價技術規范 覆膜鐵罐T/CPF XXXX202X標簽材料行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T/CPF XXXX202X包裝用單一材質單向拉伸聚乙烯復合膜31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針對快遞過度包
83、裝問題,2021 年國家郵政局發布了郵政行業標準 YZ/T 01782021郵件快件限制過度包裝要求。針對茶葉、食用農產品、快遞包裝等過度包裝現象仍然相對突出,存在包裝層數過多、包裝空隙過大,個別甚至還存在使用貴重材料、混裝高價值商品等問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會同農業農村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郵政局等部門,正在制定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用農產品限制快遞過度包裝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以及針對茶葉的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國家標準第 2 號修改單。綠色工廠標準。T/CPF XXXX202X 標簽材料行業綠色工廠評價要求征求意見即將結束。自 2016 年工信部推行綠
84、色制造體系建設工作以來,以創建綠色工廠、開發綠色產品、建設綠色工業園區和構建綠色供應鏈為牽引,積極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改造升級,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業,不斷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和清潔生產水平,綠色制造體系不斷培育壯大。工信部 2023 年 5 月發布,我國已在國家層面創建綠色工廠 3616 家、綠色工業園區 267 家、綠色供應鏈 403 家,綠色產品近 3 萬個。其中,包裝綠色工廠共計 45 家,包括 2016 年度 1 家、2018 年度有 5 家、2019 年度有 5 家、2020 年度有 14 家、2021 年度有 7 家、2022 年度有 13 家,包裝綠色工廠名單如表 9 所示。序號
85、工廠名稱序號工廠名稱2016 年(1 家)2020 年(14 家)1深圳勁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3云南森翔包裝材料有限公司2018 年(5 家)24西安秉信環保包裝有限公司2蕪湖紅方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云南嶺東印刷包裝有限公司2021 年(7 家)4云南玉溪水松紙廠26北人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5楚雄市華麗包裝實業有限責任公司27湖北廣彩印刷有限公司6云南九九彩印有限公司28云南云成印務有限公司2019 年(5 家)29上海艾錄包裝股份有限公司7淄博永豐環??萍加邢薰?0浙江眾成包裝材料股份有限公司8南陽金牛彩印集團有限公司31蚌埠天成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華
86、新(佛山)彩色印刷有限公司32廣東世騰環保包裝科技有限公司10珠海紅塔仁恒包裝股份有限公司2022 年(13 家)11斯道拉恩索(廣西)紙有限公司33鴻興印刷(中國)有限公司2020 年(14 家)34安徽百世佳包裝有限公司12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35湖北恒大包裝有限公司13利樂包裝(北京)有限公司36廣西真龍彩印包裝有限公司14天津長榮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7海南金海漿紙業有限公司表 9 包裝綠色工廠名單32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序號工廠名稱序號工廠名稱15天津中榮印刷科技有限公司38山鷹華中紙業有限公司16芬歐匯川(中國)有限公司39山鷹紙業(廣東)有限公司17浙江大勝達包裝股份有
87、限公司40貴州鵬昇(集團)紙業有限責任公司18中榮印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1云南昆嶺薄膜工業有限公司19桂林市藝宇印刷包裝有限公司42河南銀金達彩印股份有限公司20云南僑通包裝印刷有限公司43曲靖福牌彩印有限公司21大理州祥云大宇包裝有限公司44延邊長白山印務有限公司22云南華紅印刷有限公司45上海紫江企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來源:編寫組整理續表 9目前,已有深圳勁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勝達包裝股份有限公司、蕪湖紅方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廣東天元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等 4 家企業通過我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認證。包裝行業綠色設計示范企業通過構建包裝產品全生命周期評價系統,綜合分析紙、塑料等包裝產品在
88、不同階段的環境負荷參數與環境影響數據,從選材、生產、管理等環節改進設計方案,設計開發一批功能化、個性化、定制化的中高端綠色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品質,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減碳量評估標準。T/CPF 00532023 減碳量評估技術要求 包裝產品 是包裝行業與碳有關的第一個標準,包裝產品屬于非用能產品,國內尚無非用能產品減碳量評估的技術要求。標準用于支撐包裝綠色低碳制度管理者、行業組織、商業平臺、包裝產品生產企業等相關方評估包裝產品減碳量,開展綠色消費宣傳,激勵推廣綠色包裝產品,評估減碳減排政策實施成效,評估企業減碳減排社會貢獻、聲明履行社會責任等,引導行業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89、。標準包括減碳量評估范圍、基準線情景確定、減碳量計算方法、數據質量管理和減碳量評估報告編制等技術內容。33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三)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為了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戰略,中國包裝工業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了綠色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發展目標。實現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明顯下降,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總量下降 10%以上;紙、塑料、金屬等領域單位工業增加值能源消耗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均降低 15%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減少 20%以上;包裝可回收性設計廣泛應用;生物降解包裝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模式在規上企業普遍形成;全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推進進程達到國家總體要求。
90、重點任務。強化碳達峰標準支撐,全面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和低碳產品標準標識制度,實施包裝行業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對接工程。以促進綠色轉型為抓手,開展綠色包裝標準體系頂層設計,推動綠色產品評價標準研制,完善綠色產品標準體系。開展重點產品降碳、工藝過程控碳、碳排放管理等方面標準研究,組織制定重點產品的碳足跡核算標準和溫室氣體排放量核算標準。發展目標與重點任務受到了企業的高度關注,包裝龍頭企業快速響應,制定環保責任目標,搶抓綠色低碳發展窗口期。如利奧紙品集團 2021 年制定了中長期環保目標:到 2025 年溫室氣體排放減少 25%,用水減少25%,VOCs 減少 80%,危廢減少 60%;安姆科20
91、22 可持續發展報告承諾在 2030 年前,將在其產品組合中實現30%的回收,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發布的 2022可持續發展報告中披露,“2022 年,公司總部基地及深圳龍崗分公司的履約碳排放量每年降低 4.2%;利樂包裝中國發布碳中和目標及行動報告(2022),承諾至 2030 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至 2050 年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需要全產業鏈協同發力,龍頭企業開始重視 ESG 在企業經營的各個環節落地。近年來,電子產品、食品飲料、化妝品、醫藥保健品等領域終端品牌商也發布減碳承諾,明確提出了包裝可持續發展目標,如表 10 所示。不斷變化
92、的市場動態和下游客戶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給包裝企業不斷施壓,倒逼包裝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品牌商包裝可持續發展目標雀巢到 2025 年實現 100%包裝可循環再生或可重復使用,減少包裝中 1/3 原生塑料使用量歐萊雅到 2030 年,巴黎歐萊雅旗下產品的包裝數量減少 20%(以強度計算)。到 2030 年使用 100%回收再生塑料或生物基塑料,拒絕使用新塑料寶潔到 2030 年,100%包裝實現可循環或再利用,80%的電商業務實現從工廠到消費者端無需快遞二次包裝赫力昂到 2030 年,原生石油基塑料使用量減少 1/3;所有產品包裝可回收或可重復利用表 10 部分終端品牌商包裝可持續發展目標34包裝
93、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品牌商包裝可持續發展目標可口可樂到 2030 年實現全球 25%的包裝可重復使用伊利2025 年包裝材料可持續目標:消除 PVC,EPS 的使用超過 99%的包材再設計端達到可回收。以 2019年為基準,累計減少石油基原生塑料的使用量 20,000 噸。開發低助劑添加方案,解決目前 PET 乳品包裝助劑含量過高,回收價值低的問題。開發可降解或方便收集的方案,解決吸管、小勺等技術上不易收集帶來的環保問題。持續開展輕量化研究,減少包裝材料中塑料的使用,降低單位產品所用的包裝材料占比蘋果到 2025 年實現零塑料包裝京東到 2030 年包裝材料實現 100%環??稍偕?;預計到
94、2030 年推動 80%以上的上游品牌企業開展環保包裝研發農夫山泉到 2025 年底,實現水和飲料塑料包裝 100%可回收、可重復使用、可堆肥來源:編寫組整理續表 10(四)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路徑優化能源利用包裝行業以電力能源、天然氣為主,對于生產過程中用到的化石能源,可逐步用綠色能源替代。鼓勵在新廠房建設、舊廠房改造時部署太陽能電池板,增加太陽能源利用;重點推動生產線的余熱回收,實現余熱資源最大限度利用;優化裝備和設施水平,對高能耗的裝備與設施安裝智能電表,對電能實時監控,并對數據集中采集,生成報告,核算碳排放量與碳排放強度,逐步實現碳資產看得見、算得清、管得住、優化的能源利用體系。推廣綠
95、色包裝設計深化“適度包裝”理念,推動生態包裝設計技術創新,從源頭上實現包裝減量、節材降耗和綠色引領。引導企業加強綠色設計,采用無毒無害、可降解包裝材料及減量化、可循環設計,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 VOCs 產生和排放。鼓勵加大單一材料、低定量高強度材料、可分離可復用材料的采用比重,提升包裝制品回收性能。推行包裝容器規格化、模數化、標準化設計規范。建立綠色供應標準,推廣碳標簽、再生成分標簽等綠色標識認證制度,強化包裝企業在綠色包裝材料選用上的源頭管控。加強材料與技術創新著力研發單一材質包裝材料、生物降解材料、包裝廢棄物資源利用等綠色材料與技術。紙包裝材料重點研發再生紙包裝材料性能提升關鍵技術,增強其
96、廣泛適用性與循環復用性,強化再生紙包裝制品品質保障。持續推動環保型多功能紙包裝用黏合劑和涂料的技術攻關和產業化應用,提升35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紙包裝制品的耐油、防水、抗菌、保鮮等功能,逐步延伸紙包裝材料應用領域。塑料包裝材料研發推廣塑料包裝材料的回收利用關鍵技術。落實塑料包裝易回收易再生要求及評價方法標準規定的塑料包裝再生成分含量最低比例。重點推進高性能單一材質包裝的研發、合成、加工、成型等工藝與技術的創新。金屬包裝材料重點支持超薄鋁合金、鋁箔、馬口鐵等金屬包裝材料輕量化應用技術的開發,鼓勵開展覆膜金屬板成型與制罐工藝創新,增強輕量化金屬包裝制品表面防護性能。推廣應用金屬包裝回收與再生利用技
97、術。(五)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保障措施支持產業鏈協同支持包裝產業鏈數字化低碳協同,實現節能減排。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共同行動、加強與消費者的互動。支持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降低庫存浪費、提升包裝材料回收利用率,推進包裝廢棄物深度利用。通過強化節能節材、回收利用,形成供應端、物流端、生產端、消費端的閉環,低碳管理循環經濟,構建綠色低碳供應鏈。為推進包裝行業綠色低碳轉型主要目標如期實現和重要任務順利實施,提出 4 個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統籌協調與政策研究。加強包裝行業與企業的
98、溝通協調,推進包裝各細分領域工作統籌部署;建立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專家委員會,對共性問題開展研究,向行業主管部門提出政策意見建議。二是開展綠色低碳統計與評優。建立包裝行業能耗統計評價體系,對企業能耗進行統計分析,加強對綠色低碳方面指標數據質量的動態監測,不斷完善主要監測指標的核算機制與企業數據采集報送機制,開展對企業綠色低碳工作的評優。三是加快綠色產品相關標準的制訂。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綠色標準,加快綠色包裝產品評價國家標準、限制過度包裝國家標準、綠色工廠評價團體標準的制定,推進綠色“領跑者”評價標準制定與評估工作,不斷擴大包裝制品品類,開展綠色認證工作,為綠色產品采購綠色包裝提供技術支撐。四是
99、運用數字技術助力節能降碳。工業互聯網數字技術已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體系,從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到應用,支撐包裝行業產業鏈的應用,各類數字技術相互融合、相互助力,將在賦能行業節能降碳發揮倍增效應,助力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36四、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37為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部署,四川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與遂寧市委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遂寧寬窄印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遂寧寬窄印務”)于2019 年 12 月 27 日在遂寧高新區注冊成立。遂寧寬窄印務以卷煙商標、復合紙、框架紙以及內襯紙為主要生產經營
100、業務,主要印制“寬窄”“嬌子”“黃鶴樓”“利群”等品牌卷煙商標,為四川中煙、湖北中煙、浙江中煙等企業提供煙用物資配套服務。公司于 2021 年 3 月投入試生產,2022 年實現煙標產量 100 萬箱,實現銷售收入 4.5 億元,規劃煙標年產能 150 萬箱左右,復合紙、框架紙以及內襯紙年綜合生產能力 6500 噸左右。綠色低碳舉措及成效推行“綠色設計”寬窄印務堅持“綠色、高效、循環”的設計理念,做到系統謀劃、統籌兼顧、科學布局,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與工廠規劃布局密切結合。一是提前謀劃,設計先行。在項目設計規劃階段,將“綠色環保一流”作為創建中國一流印刷企業的工作目標之一,提前將廢水、廢氣、廢液
101、等污染源處置工作納入工廠建設整體規劃,嚴格按照綠建二星標準對工廠進行設計和施工,確保工廠建設標準嚴于國家標準。二是科學布局,提升效率。公司根據產品印制工藝的特點,采用雙工藝通道并行式布局,并按照印前準備、印制過程以及印后加工全流程生產要素,由北至南布局膠印、凹印、燙金等主要生產設備,確保廠房空間利用率最大化,前后工序無縫銜接的一站式流水線作業,有力保障了產線的高效運行,提高了產品流轉的經濟性,降低了生產作業成本。三是統籌兼顧,突出重點。調整優化產業布局、生產體系和能源結構,探索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實現水性油墨、無鋁內襯紙切換應用,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有效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落實印刷業
102、風險防控要求,推動印刷業實現綠色化高質量發展。四是產品研發,綠色環保。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產品包裝設計,采用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新標準,減少印刷工序,優化研發打樣工藝,目前已完成多款產品工藝優化。根據綠色包裝的研發新思路優化產品盒型設計,使用環保材料,節約包裝材料成本。聚焦“綠色生產”寬窄印務積極采用新工藝、新技術,重點解決煙標印刷過程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努力踐行環境友好、綠色發展理念。一是在廢氣處理方面。建設覆蓋全廠的 VOCs 廢氣收集系統,采用 UV 光解+活性炭吸附技術對膠印、絲印等工序產生的低濃度廢氣進行處理;采用“減風增濃+蓄熱式RTO燃燒”1 遂寧寬窄印務有限責任公司(一)先鋒
103、企業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38運用“綠色智能”寬窄印務靈活運用信息化手段,實現能源信息集中管控和分散管控的結合,有效降低設備能耗。一是落地建設樓宇自控系統(BA 系統),對廠房冷熱源、空調系統、給排水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實現各類能耗的運行狀態監控與故障監測,提升相關設備的高效率管理與控制,在提供最佳舒適生產環境的同時,大大降低能耗。二是采用物聯網方式進行分散管理,開放車間照明系統管理權限至一線管理人員,并落實相關責任,轉變設備部門的單方面監管模式為“設備統籌管理、班組自主管控”的多點自主照明模式,進一步提升能源管控工作的精準度,提高生產效率,避免各工序因生產計劃變動造成的車間能源浪費。三是建
104、立生產設備能源運轉實時監測機制,通過系統聯動,及時排查能耗異常情況,實現對能源異常情況的實時監管。四是引入 ERP、MES、OA 等生產管理數字化平臺和業務辦公平臺,推動各類信息的規范高速流轉,同時實現各類業務的數字化轉換,有效減少生產統計人員數量,提高生產管理效率。五是深入推進自動化建設,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先后建立了立體倉庫、自動化上料機構、AGV 轉運線、成品工序自動化包裝線,在減少各類一線操作人員的同時,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探索“綠色技術”寬窄印務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政策號召,啟動專項攻關,多項新工藝、新技術得以應用,紙張變形、套印精度不高等一系列問題得到快速改善
105、,煙標投產率逐年攀升,2022 年綜合投入產出率達到 98.02%。開展對煙標凹印水性化改造,去年以來實施凹印產品水性油墨測試 25 次,完成了四川中煙所有凹印煙標水性油墨切換工作,進入批量生產階段,總量約 60萬箱,實現了降低 60溶劑排放的莊嚴承諾。能源利用效率持續提升在廢氣處理方面,采用蓄熱式RTO處理系統,廢氣處理效率可達90%以上,VOCs排放總量在10mg/m 以下,遠遠低于四川省固定污染源大氣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標準。RTO 自保持率達 30%,降低燃氣使用技術對凹印工序產生的高濃度廢氣進行處理,并利用 RTO 處理活性炭脫附時產生的高濃度廢氣,實現綠色達標排放。二是在空壓機余熱回收
106、方面。采用國際一流的空壓機余熱回收技術,以熱水形式回收熱能,有效滿足全廠五百余名職工生活用水。三是在廢水(廢液)處理方面。將各工藝設備點上產生的廢水(廢液)統一收集至污水處理中心,通過平板溶氣氣浮技術對廢水(廢液)進行分解,再利用 MBR 生化膜技術處理減排后的少量廢水,最終將處理完成的廢水集中存入水池備用,用于清洗墨缸墨槽和涂布輥,實現生產廢水零排放。煙標投產率逐年攀升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39可降解材料使用比例持續提高持續增加環保原材料的采購比例,加大環保產品的研發投入,在生產過程中,采用源頭控制、高效率利用以及回收循環使用等舉措減少排放。凹印水性油墨的推行,每年可減少使用正丙酯、醋酸乙
107、酯約500 噸,既減少了排放也節約成本上千萬元。推行無鋁箔煙用內襯紙,大幅度增加煙用輔料的可降解性,擺脫了對鋁錠的依賴,每年可減少鋁箔用量 300 噸,實現生態效益和企業經營效益雙贏的目標。職工身體健康得到進一步保障大量采用低揮發性環保材料,大幅提升了印刷車間工作場所的空氣質量,進一步提高了工作環境的舒適度,增強了職工身體健康保障。寬窄印務經過持續增綠補綠,目前,公司綠化面積 3.17 萬平方米,植物種類 30 余種,廠區綠化覆蓋率達到 26.34%。裕同科技已建立包括先進制造、新材料、智能裝備、文化創新在內的多個業務板塊。自 1996 年成立以來,專注為客戶提供“創意設計與研發創新解決方案、
108、一體化產品制造和供應解決方案、多區域運營及服務解決方案”。2022 年,公司營業收入 163.62 億元,近 3 年銷售額平均增長率近 18.07%。裕同科技堅持自主創新,設立專業研發部門,在基礎材料、創新工藝領域投入研發力量,持續引進、培養高層次人才,拓展多元化產品矩陣,積極開發高端防偽印刷包裝、生物可降解環保包裝等產品,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差異化的解決方案,致力于為客戶創造價值。綠色低碳舉措及成效采用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部署綜合能源供應系統,推廣精益生產項目。公司以節約能耗、減少排放為己任,致力于通過推廣精益生產項目、部署綜合能源供應系統等方式提升能源使用效率。積極探索可再生清潔能源的實踐,
109、持續推進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建設以生產綠電。2022 年已建成 10 座光伏發電站,光伏發電量已達 1477 萬千瓦時;開展自主改善提案 9231 件、精益生產重點項目 21 項。2023 年,亳州裕同、九江裕同等分子公司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將陸續建成并投產,持續擴大綠電比例,同時探索更多精益生產技術,提升能效。提升能耗效益,推廣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未來將擴大綠電比例,并努力將生物質、風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納入生產流程,與公司推廣的精益生產項目、環保設備相結合,踐行清潔生產。2 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每年可減少燃氣費 50 萬元左右。在熱能利用方面,采用國際一流余熱回收技術,減少富余熱能
110、散發和冷卻水使用量,解決了 500 余名職工生活熱水供應問題,同時省去了宿舍樓供熱設備的投入和能源消耗,每年可為企業節省能源費用上百萬元。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40環保的設計方案。在產品研發時充分考慮綠色環保因素,積極探索植物纖維等環保原材料,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推進環保包裝的生產及應用。在確保環保包裝產品具備商品保護功能的前提下,堅持“減量化、能降解、可回收”原則,著力減少生產階段的資源消耗,同時提高產品的可再生利用率,減輕包裝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全生命周期踐行綠色理念。為多個領域的客戶提供卓越設計方案,具有環保、輕量化、可二次利用等卓越設計元素,獲得多項外部認可,現有的自動化設計比例超 4
111、0%。大力投入創新設計與研發,培養、引進優秀人才,持續提供高質量解決方案,為客戶創造價值。提供卓越設計方案,突出客戶產品及品牌特色,回應客戶需求。重視可持續發展。裕同科技于 2022 年披露 ESG 報告,同年,裕同科技獲評國證 ESG 評報 AAA 級及 Wind ESG A 股最佳實踐獎,是唯一一家在社會維度(S)獲得滿分 10 分的容器與包裝類企業,處于行業先進水平。響應國家雙碳政策及政府碳核查履約要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開展氣候風險與機遇的識別工作,通過自主減排、確保完成碳履約,主動降低碳排放。公司總部基地及深圳龍崗分公司的履約碳排放強度由 2016 年的 0.547 降至 2020
112、年的 0.378。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工作,并將總部基地及深圳龍崗分公司作為示范工廠,以 2022 年碳排放量為基準,按碳排放量每年降低 4.2%的目標進行碳減排;積極參與排放權交易所及政府部門開展的碳排放培訓。減少自身運營的燃料使用及外購電力、熱力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員工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產生的碳排放。在水資源管理上,對耗水量較大的項目及設備進行優化與改造,節約水資源;建設水回用設施以提升循環用水量;在辦公及生產區域進行節約用水的宣導工作,提升員工節水意識。未來計劃設置雨水調蓄池,提高雨水的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消耗;為每個生產運營點制定水資源管理計劃,將節水理念運用至生產實踐中,提升用水效益,
113、循環利用水資源。在三廢管理上,公司定期對廢水、廢氣處理設備進行維護與保養,確保廢水廢氣管理體系有效運行,定期審核廢棄物處理機構的資質,保證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置;定期對廢水廢氣排放進行監測與評估,確保合規排放。2022年公司總部基地三廢管理的投入金額達 765 萬元。目前已有總部基地、深圳龍崗分公司及蘇州裕同昆山聯合路分公司 3 個生產基地獲得廢棄物零填埋鉑金級認證,煙臺裕同獲得廢棄物零填埋金級認證。積極改變采購模式與生產方式,提高資源使用效率,轉向可持續循環經濟。持續增加環保原材料的采購比例,加大環保產品的研發投入,推廣可回收、可降解包裝的應用,履行負責任采購與負責任生產。在生產過程中,從源頭減
114、少三廢產生、審慎處理以減少排放、回收循環以促進再利用,盡可能減少三廢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定時披露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收集相關數據及信息,展示公司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表現,致力于打造負責任的綠色企業。2022 年紙張、油墨、膠水及光油的環保物料采購占比達90%。對 845 家供應商開展了環境評估,并對 1424 家供應商開展社會評估,將可持續發展因素納入供應商管理體系,持續提高環保原輔料采購比例,持續加強對供應商的可持續發展評估,實現負責任的原材料采購。公司的目標是:到 2030 年,紙張、油墨、膠水及光油的環保物料采購占比大于 90%。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41艾利丹尼森是一家面向多個行業的
115、解決方案提供商,在全球 50 個國家/地區開展業務。五項關鍵業務戰略之一是以對環境和社會負責的方式進行生產運營。3 艾利丹尼森(中國)有限公司減碳承諾到 2030 年,計劃將范疇 1(直接排放,主要包括固定燃燒排放、制程排放、移動燃燒排放和逸散排放)和范疇 2(間接排放,主要為能源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2015 年的基礎上減少 70%,并與供應鏈伙伴合作,將范疇 3(間接排放,主要為交通運輸的間接排放,企業使用產品的間接排放和使用本企業產品有關的間接排放)的排放量相比 2018 年基礎上減少 30%。目標是到 2050 年實現凈零排放。綠色低碳舉措及成效主動開展溫室氣體排放盤查并披露報
116、告。2022 年初,艾利丹尼森大中華區率先啟動了溫室氣體排放主動盤查項目(盤查艾利丹尼森大中華區 2021 年的組織碳排放),細致盤查艾利丹尼森標簽與標識材料事業部在大中華區所有運營場所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同時思考碳減排和碳中和的最佳路徑。在艾利丹尼森大中華區 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披露報告中,不僅主動披露了 2021 年大中華區組織碳排放的盤查結果,也提出了艾利丹尼森碳減排和碳中和的目標,2030 年計劃將范疇 1 和 2 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 2015年的基礎上減少 70%,并與供應鏈伙伴合作,將范疇3 的排放量相比 2018 年基礎上減少 30%。到 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核核查查聲聲
117、明明 茲證明:持有聲明:CFV 780789 核查聲明 As a result of carrying out verification procedures,it is the opinion of BSI with reasonable assurance that:基于核查結果,BSI 出具合理保證等級聲明如下:The tot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or the year 2021 of Avery Dennison(China)Co.,Ltd.(Greater China)is 696054 tonnes of CO2 Equivalent,inclu
118、ding:艾利丹尼森(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為 696054 噸二氧化碳當量,包括:-Direct GHG emissions 直接溫室氣體排放:14666 tonnes CO2e 14666 噸二氧化碳當量-Indirect GHG emissions from imported energy 輸入能源間接溫室氣體排放:27040 tonnes CO2e 27040 噸二氧化碳當量-Indirect GHG emissions from transportation 交通運輸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12896 tonnes CO2e 12896 噸二氧化碳當量-I
119、ndirect GHG emissions from products used by organization 組織使用產品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557888 tonnes CO2e 557888 噸二氧化碳當量-Indirect GHG emiss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products from the organization 使用本組織產品相關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83564 tonnes CO2e 83564 噸二氧化碳當量-Indirect GHG emissions from other sources 其他來源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NA to
120、nnes CO2e NA 噸二氧化碳當量 No material misstatements for the year 2021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calculation were revealed.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計算未發現實質性錯誤陳述。Data quality was considered acceptable in meeting the principles as set out in ISO 14064-1:2018.溫室氣體數據質量經驗證符合ISO14064-1:2018的要求。BSI 代表:張翼翔,董事總經理,英標管理體系認證(北京)有限
121、公司 首次發證日期:2022-11-20 最新發證日期:2022-11-20 Page:1 of 5 溫溫室室氣氣體體排排放放核核查查 核查聲明 Avery Dennison China Co.,Ltd.(Greater China)No.608,Kunjia Road Economic&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Kunshan Jiangsu 215335 China 艾利丹尼森(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中國 江蘇省 昆山市 經濟技術開發區 昆嘉路 608 號 郵編:215335 BSI 與上述客戶沒有經濟利益關系,獨立于上述客戶。本意見聲明僅為核實上述
122、客戶在范圍內具體描述的碳排放有關的聲明而編寫,不用于任何其他目的。在提供意見聲明時,BSI 不會接受或承擔法律或其他責任,也不會接受與使用意見聲明的任何其他目的或閱讀意見聲明的任何人有關的責任。本意見聲明是在 BSI 對上述客戶提交的信息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編寫的。此評估僅基于這些信息,不會超出這些信息。在進行此類評估時,BSI 假定所有這些信息都是完整和準確的。因本意見聲明而產生的任何疑問或與本意見聲明有關的事項,應只向上述名稱的客戶提出。信息查詢及聯系方式:英標管理體系認證(北京)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國門外大街甲 24 號東海中心 2008 室 郵編:100004 電話:+86 10 85073
123、000 BSI 集團公司成員。制定艾利丹尼森大中華區碳減排重點行動。艾利丹尼森大中華區遵從總公司的目標,以“直接減排優先,抵消為輔”為原則,推進自身運營和供應鏈碳減排的實現。首先通過節能提效,在業務規模上升的同時通過降低單位產值用能的方式控制和減少排放,從而在資源效率上得到顯著提高;其次,將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尤其是在用電領域,探索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投資開發。使用能源需求和實際碳排放解耦脫鉤;根據實際需要,輔助使用碳抵消方式,最終實現整體碳中和。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42運營端節能提效,減少公司碳排放優化生產工藝、改進膠水、硅油配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減少加熱熱源使用量。使用可再生
124、能源以及更可持續的方式生產。持續部署屋頂光伏,建設儲能電站,搭載智慧能源管理系統。不斷探索“三聯供”、液冷、余熱回收等節能技術。通過提高運營效率進一步減排。提升員工用能意識,改變用能習慣。積極參與“綠色工廠”的認證。推動產品綠色設計,降低產品碳排放向碳中和品牌轉型。鑒于消費者日益需要更透明和可持續的產品,將繼續順應這一轉變,擁抱可持續發展。開發了專門衡量新產品開發的符合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工具。在滿足產品功能的情況下進行產品輕薄化減量。改進包裝設計,開發并推廣能促進包裝循環使用的不干膠標簽材料。從復合材料轉換為單一材料,并引入可重復使用、可重復填充的替代包裝方案。推動標簽包裝材料更多使用回收料和來
125、自生物基的再生材料。實行原材料的負責任采購政策。上下游價值鏈管理,引領標簽行業綠色轉型推動上游供應商的減排,下游產品使用及產品最終處置過程中的碳排放減少是今后的重點工作。物流減碳,優化物流營運計劃,減少營運碳排放,提高運輸效率。引領行業的低碳發展和綠色轉型。產品廢棄物的循環處理。推動行業綠色產品設計。呼吁標簽行業碳排放管理,培養全體員工低碳意識公司將透過一系列碳減排的舉措,呼吁價值鏈上的商業伙伴一起加入溫室氣體排放管理的行動隊伍中,同時在行業內倡導“碳排競爭力”,讓率先采取碳減排的企業能在市場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始終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特別是在培養青年骨干等方面。艾利丹尼森在 1987 年就成立
126、了“艾利丹尼森基金會”,基金會的三大核心關注領域為教育、可持續性發展、婦女權益及賦能。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43減碳承諾預計在 2030 年減排 60%,在 2050 年達到碳中和。美聲集團成立于 1973 年,是一家集制造、服務、貿易、智能系統為一體的企業,在21個國家設立了30個生產及辦公據點,擁有 3000 多名員工。美聲致力于將創造性服務整合到客戶的供應鏈和零售業務中,努力為客戶提供智能標簽包裝、服鞋輔料、及創新零售一站式解決方案。一直以來,美聲堅持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經營理念,為全球零售業打造可持續、可信賴的數字化供應鏈,助力品牌價值提升。綠色低碳舉措及成效電能核查。安裝能源管理
127、系統,在每個重要高能耗機臺安裝智能電表,對電能實時監控管理,并對數據集中采集,生成報告,實時監控,對任何異常電能消耗監測并做出反饋。能源管理系統監測到異常后,通過對電量和產量的比對,發現大型 UV 印刷機耗電量與產量不成正比。通過排查,發現不同顏色的油墨經常放在一起排產,造成機器清洗次數增多,從而增加耗電量。因此,公司合理優化了排產,降低印刷機清洗次數,節省了約 20%的電能。由此,公司還推薦了更合理的下單方案給客戶。碳核算&碳核查。通過企業內部 IT 研發的生產執行系統(MES),計算每個產品實時生產的碳排放量,并提高生產效率。通過碳排查,對比同一產品在不同訂單中的變量,核查生產中的問題。對
128、比類似產品的碳排放量,推薦客戶訂購低碳排的產品。使用太陽能。2021 年的用電量中,464247.6 千瓦時為太陽能;2022 年的用電量中,437767.8 千瓦時為太陽能,占總用電量大約 5%10%。通過監測電量,大量減少設備空開情況。4 浙江美聲智能系統有限公司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44將 UV 燈管改為 LED UV 燈管,電能減耗 50%,燈管壽命延長 10 倍,臭氧排放降為 0。1員工班車及市區內物流送貨均采用新能源純電動汽車,每年減少燃油 4500 L。2工廠建筑物外墻保溫層翻新改造,改造面積 44000 m。3廠房屋頂鋪設光伏板,每年提供電 能 380000 千瓦時,相當于
129、減少煤炭 46.74 噸。4使用無紡布,優化清洗方式、使用可回收裝置,降低固廢產出 30%。5印刷設備升級,引進數字印刷設備和組合印刷設備,簡化印刷工藝,提高效率。6利用大型水冷機組作為集中冷源,采用水泵作為運輸動力,遠距離輸送冷凍水至各個機臺,節省能源約30%。7與客戶一起減排,使用可循環利用的周轉箱送貨,減少紙箱的使用。8蘇州雅利印刷有限公司專業生產制造不干膠標簽,企業自身很注重環保理念,積極響應國家 2030 年實現碳中和的號召,開啟企業碳排查,逐步針對需要加強和調整的環節進行優化,于 2022 年 9 月實現工廠碳中和。5 蘇州雅利印刷有限公司綠色低碳舉措與成效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
130、45廣州通澤機械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主要產品包括智能型無溶劑復合機、自動混膠機和供膠設備。通過探索創新,在數字化企業和數字化系列產品領域取得了實質性成果,正在努力打造面向行業的生態設計與雙碳服務技術平臺。作為首批國家工業產品生態(綠色)設計示范企業,公司一直致力于產品全生命周期研究評價,從需求、規劃、設計、生產、銷售、使用、維護保養直到回收再用處置(資源化利用),在整個過程中加入數字化元素、碳達峰、碳中和元素,于 2019 年前已完成主要產品的碳足跡計算評價,為實現碳中和打下了良好基礎。綠色低碳舉措及成效公司運營范圍內碳足跡核算。明確主要排放源:碳排放主要來自于購入電產生的排放、燃料燃燒
131、產生的排放及焊接氣體燃燒或直接排放;收集數據:通過發票,確定 2021 年度耗電量;燃料包含食堂消耗液化石油氣(通過發票及罐體規格,確定使用量)、車輛消耗的汽油、柴油(通過發票,確定使用量);通過發票及罐體規格,確定焊接氣體使用量。相關人員的培訓。公司對碳咨詢、碳金融、碳交易和碳管理相關崗位人員進行全面的新技能培訓和資質考核,已有近 10 名員工獲得了相關資質證書。復合設備企業碳足跡方法學研究,并計算碳排放量。通過相關公式進行碳核算,并將數據提供給認證機構,經驗證、完善后,取得2021年的碳排放量。購買減排量,通過購買 CCER(經核證的減排量)完成了 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的中和。通過知名
132、專業公司進行相關認證,獲得了碳中和證書。產品輕量化、減量化設計,從源頭降低產品材料生產帶來的碳排放。倡導公司員工低碳交通工具,綠色出行。全員從工作到生活的各個環節節約用電。6 廣州通澤機械有限公司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46山東碧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始建于 1985 年,專注于乳品、飲料機械及灌裝設備的研發與制造。主要生產無菌紙盒灌裝機及配套設備、液體食品無菌包裝用紙基復合材料,為客戶提供整體方案及交鑰匙工程。近年來,各行各業都在主動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作為乳品包裝,在包裝的可降解材料使用、包裝的生態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和探索。綠色低碳舉措及成效制定年度節能降耗目標,通過調整生產工
133、藝、改造部分設備,實現節能降耗。順應包裝減量化、易回收,開發無鋁箔包裝。包材廢料處理,與第三方科技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對紙鋁塑廢棄物進行資源化綜合處理。生產區安裝了太陽能板,太陽能熱水器平均每年產生熱能 6000kWh。作為飲料紙基復合包裝主要材料的紙板(約占全部包裝材料的 70%)是一種可再生原料。公司使用可持續發展森林體系產銷監管鏈認證的紙板原料。同時,還開發使用了雙面???,這種材料更低碳環保、易回收。通過實施生態設計以及其他相關措施,復合紙包裝在減少環境和氣候影響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大量的生命周期評價報告顯示,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相比其他包裝形式有更低的碳排放,符合國家的低碳社會建設要求。例如
134、,容量 1000 mL 的飲料紙基復合包裝質量為 30 g,碳足跡為 36 g,同樣容量的 HDPE、PET 塑料瓶和玻璃的碳足跡分別為 83 g、111g 和 416 g,約是飲料紙基復合包裝的 212 倍。7 山東碧海包裝材料有限公司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47寶潔公司研發的直發包裝,又稱“小綠寶”。通過針對內裝產品特點進行緊湊設計和簡約設計,提供有效產品保護的同時,大幅度減少或取消了珍珠棉保護套、氣泡膜、氣枕袋、氣柱袋、快遞箱、運輸包裝箱等二次包裝材料的使用。直發包裝“小綠寶”到電商平臺后,可直接貼面單出庫發給消費者,不需要重新包裝。直發包裝不僅為產品提供了必要的保護,抵御運輸途中的跌落
135、、震動、碰撞等的風險,提升了消費者體驗,并且節(二)低碳包裝2021 年,寶潔自主研發推出的綠色創新電商包裝“空氣膠囊”?!翱諝饽z囊”是中國首個獲得“雙易”認證的快遞包裝,由 100%單一可回收材料制成。在滿足消費者對包裝功能的需求、提升消費者體驗的同時,實現塑料快遞包裝的可回收、可再生,減少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采用一體化封口及撕拉線結構設計,無需填充、無需套紙箱、無需膠帶,利用 0 成本 0 廢棄的空氣作為核心的資源,替代傳統紙箱加填充保護的組合,抗壓能力增強的同時可輕量 40%。同時,寶潔在設計過程中創新性的研發了 100%單一可回收材料來實現一定時間內的空氣阻隔,滿足快遞運輸的緩沖保護需
136、要,為快遞行業迭代使用單省了電商平臺二次包裝和填充所需的快遞包裝材料,直接貼標出庫的方式,也直接節省了京東、天貓等各大電商平臺的人員打包時間,顯著提升了發貨作業效率。僅寶潔公司的產品,實現一年超過 10000 噸紙張節省,大幅度減少運輸紙箱和快遞箱等二次包裝的使用,實現電商供應鏈端到端 30%的包裝成本節約。對消費者而言,通使用前后對比,包裝破損投訴減少了 70%,極大提升了消費者體驗。對物流和快遞運輸而言,減少了 30%以上的運輸和快遞包裹體積,實現了節能減排。對電商平臺而言,極大簡化了倉內操作,提升了兩倍的電商倉庫發貨效率,獲得京東、天貓、貓超、蘇寧等各大電商平臺的一致認可。寶潔電商直發包
137、裝“小綠寶”緊湊設計,簡約設計,取消大箱套小箱,減少產品二次防護1 電商直發包裝“小綠寶”2 單一材質輕量化一體化電商包裝空氣膠囊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48伊利金典有機奶的無印刷、無油墨環保包裝:改變生產工藝,極大降低碳排放,節能環保,主要產品信息使用激光打印方式。主要特點如下:無油墨,瓶身無印刷無油墨;自循環,回收奶盒再制外箱;去塑料,紙制提手代替塑料。通過減少上游原材料加工工序實現節能減排,不僅有助于實現低碳環保目標,而且使供應商成本降低,達到雙贏。一材料取代傳統復合塑料材料實現緩沖保護起到了創新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了快遞包裝的綠色化,輕量化和 100%可回收化??諝饽z囊電商包裝榮獲
138、2022 年陶氏包裝創新白 金 獎,2023 年 度 PAC Global 全球最佳電商包裝獎。3 無印刷金典有機奶可持續包裝伊利奶酪事業部研發的奶酪彈產品,于 2023 年3 月上市。該產品在使用包裝開發之初即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設計,整體片材和蓋膜材料使用單一材質PP,可回收利用、綠色環保,實現產線連貫順暢生產,做到新品內包裝投產即可回收利用,良好踐行包裝可持續的環保理念。蓋膜增加了易撕功能,小朋友也可以輕松打開。奶酪彈單一材質內包裝4 單一材質內包裝奶酪彈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49康美綠芯項目是由 SIG 康美包中國發起的創新低碳包材研發項目,于 2020 年下半年正式立項,2023年
139、第一季度產品正式上市。全新推出的“康美綠芯無菌復合紙基包裝”(以下簡稱“康美綠芯”)以創新的包材結構,使用全新阻隔層替代鋁箔層,保證無菌包高品質的同時為環保加分。與 SIG 康美包生產的同規格含鋁箔包裝相比,“康美綠芯”有效降低碳排放達 30.81%(以 CB1-250 包型為例)?!翱得谰G芯”具備以下核心優勢:不含鋁箔層,用創新PE 基阻隔層替代了原有鋁箔層;可實現碳足跡降低(以 CB1-250 為例,從搖籃到墳墓可減少碳足跡30.81%);可回收,減少鋁箔層后,材料種類減少,更趨向于單一材質,更利于回收(原來是紙+鋁箔+PE 三種,現在是紙+PE 兩種)?!翱得谰G芯”在包裝回收循環利用、可
140、再生方面也有優異表現。從原材料的使用,產品的回收工藝到最終回收物的使用,不含鋁箔層的“康美綠芯”使回收變得更容易,從而為環保加分。產品材質種類:更趨向單一材質,回收步驟減少,從而提升回收效率?!翱得谰G芯”包裝只有塑料和紙板,在保證過硬產品質量的同時,讓產品更具環保屬性。產品更易實現物理回收,符合環保概念。產品回收使用,降低了資源壓力。綠芯包材回收后,更有利于分離到單一材質,分離后的紙板可再生制作成牛皮紙、筆記本、手提袋等,分離后的聚合物可再生制作塑料桌椅、花盆、托盤等,提高了循環利用率。奶酪棒片材輕量化現有片材減薄片材 1減薄片材 2目前,市場上奶酪棒片材的主要包裝材料為 PS/PVC 基的復
141、合片材。伊利公司在奶酪棒上市之初即放棄了 PVC 材料的使用,并不斷研究儲備奶酪棒片材的輕量化解決方案。針對低溫奶酪棒和常溫奶酪棒產品內包裝片材,進行了輕量化處理,并實現在現有灌裝工藝上的應用順暢??蓪崿F片材 2040 微米的減薄,減少約 400 噸塑料的使用,同時,可帶來近 900 萬元的成本節省。5 輕量化奶酪棒片材6 康美綠芯小包裝減碳大能量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50從搖籃到墳墓一次包裝碳足跡二次包裝的碳足跡(中國區域)二次包裝的碳足跡(歐洲區域)康美常規含鋁箔 TS 包材-康美磚型迷你包-250ml(g)41.9146g CO2e/pcs51.5509g CO2e/pcs46.46
142、19g CO2e/pcs康美綠芯包材-康美磚型迷你包-250ml(g)28.9990g CO2e/pcs38.6353g CO2e/pcs33.5464g CO2e/pcs減碳量12.92g CO2e/pcs12.92g CO2e/pcs12.92g CO2e/pcs康美常規包材與綠芯包材碳足跡對比從搖籃到墳墓數量100 億件減少的碳足跡12.92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2021 年 CCER 經濟效益771.5 萬元 RMB從搖籃到墳墓數量100 件減少的碳足跡1.29kg CO2e相當于6.19 平方米森林 12 個月吸收的碳排放減少汽車行駛 5.16 公里所產生的碳排放減少點亮一支 15W 燈
143、泡 148.02 小時產生的碳排放減少一臺 800W 空調運行 2.78 小時所產生的碳排放包裝行業綠色低碳企業先鋒51赫力昂公司的金鈣爾奇碳酸鈣維 D3 元素片和鈣爾奇氨糖軟骨素加鈣片采用來源于自然界的醋酸纖維素酯技術的無膜化轉移鍍鋁包裝,通過轉移鍍鋁工藝,去除了覆膜銀卡表層 PET 塑料膜,減塑的同時實現包裝紙盒可回收再生。攻克了轉移鍍鋁技術在 300 g/m2以上高定量紙盒應用中,印刷層和鍍鋁層在折邊處易爆線開裂的技術難題,達到 100 次以上 180折疊無爆線、無開裂的效果。鈣爾奇品牌金鈣系列和氨糖系列產品包裝盒自 2021 年起陸續采用轉移鍍鋁紙,將原本含塑不可回收的覆膜銀卡紙去塑化
144、,使使用后的紙盒可完全回收再利用,同時保持原有的生產效率和外觀效果。項目完成后,每年減塑量約 24 噸,使得約 400 噸紙可回收再生。耐折防爆無膜化轉移鍍鋁技術應用于高定量紙盒赫力昂公司的銀善存多維元素片系列產品包裝盒材質從覆膜銀卡改為白卡加冷燙銀工藝,去除了覆膜銀卡表層 PET 塑料膜,減塑的同時實現包裝紙盒可回收再生。通過采用轉移鍍鋁工藝和白卡加冷燙銀工藝,助力產品以更環保的可回收再生解決方案替代紙塑復合包裝,在保持精美外觀和產品質量的同時,實現紙盒無塑化、輕量化和可回收再生,助力循環經濟的發展。冷燙銀技術替換覆膜銀卡廣東德冠薄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無膠膜將 EVA 與PP 共擠出雙
145、向拉伸直接制成薄膜,后續無需涂覆即可進行紙塑復合。無膠膜以更環保的“一步法”技術路徑取代原有的“兩步法”,簡化了加工工序、減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降低生產成本。與預7 耐折防爆無膜化轉移鍍鋁技術高定量紙盒8 冷燙銀技術替換覆膜銀卡9 無膠膜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52無膠膜不僅可用于紙塑復合,還適用于塑塑復合、木塑復合等,有更廣闊的延展空間。相比于水性膠覆膜、預涂膜,無膠膜從生產到使用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符合綠色清潔、節能環保的要求,大大推動了產業鏈環?;l展,是低碳型和環境友好型包裝材料。項目用電量(kWh)產品產量(m)單位產品用電量(kWh/萬 m)無膠膜復合8.456984.485.9
146、0水性膠復合21.6971017.06213.33削減量(kWh/萬 m)127.43削減比例 59.73%電力排放因子 0.8042kgCO2/kWh單位產品能耗減少二 氧化碳排放量 102.48kgCO2/萬 m無膠膜復合與水性膠復合電能耗用對比無膠膜、水性膠覆膜、預涂膜成效對比項目無膠膜水性膠覆膜預涂膜無膠膜優勢生產寬幅/m8.72 2 適合大規模生產最大生產速度/m/min525100 250 適合高速生產覆膜速度/m/min605405605適合高速生產膠層精度/m0.10.50.5厚度控制精準每萬電能消耗/kWh85.90 213.33 kWh/更節能覆膜后即模切熱復合節省時間結晶
147、溫度/滿足覆膜不同規格要求應用領域紙塑復合、木 塑復合等紙塑復合紙塑復合應用領域更廣泛無膠膜應用案例圖涂膜相比,無膠膜減少了底涂 AC 劑、烘干、淋涂 EVA 三道工序,減少了基膜廠商-預涂膜廠商-覆膜廠商之間的物流、倉儲成本;與水性膠覆膜相比,無膠膜減少了即涂膠水、烘道烘干兩道工序,覆膜設備縮短節省了生產空間??蛻羰褂脽o膠膜時,無需安裝專門的廢氣處理裝置和高空排放管道。根據國際公認第三方測試機構 SGS 在客戶使用現場測定,使用無膠膜替代水性膠進行紙塑復合時,二氧化碳排放削減比例達 59.73%。企業有限條件下測得參考數據,僅供參考。結束語CONCLUSION應對氣候變化是包裝行業高質量發展
148、的應有之義,既關乎到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也關系到各國人民的福祉。包裝行業將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將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包裝強國建設之中。以降碳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避免過度包裝,加快構建清潔低碳綠色包裝體系,促進包裝行業全面綠色轉型,服務于各行業“雙碳”目標的實現和高質量發展。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54中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極大地推動了包裝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進程,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梳理了綠色低碳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遴選了龍頭企業的先進做法,并提出了包裝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路徑與措施。藍皮書編制過程中,凝聚了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的專家智慧。中國包裝聯合會統籌藍皮書的編制工作,并得到四川寬窄印務有限責任公司、遂寧寬窄印務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寬窄紙品有限責任公司、四川寬窄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大力支持。此外,行業內龍頭企業還提供了案例支持。藍皮書編寫組成員:中國包裝聯合會:韓雪山、王利、許文才、曹國榮、馮夢珂、邱爽、邱林華、張保平。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林翎、賀婷婷、李鵬程、孫亮、彭妍妍、楊燕梅、袁昊、王曉霞。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李博洋、于娟。由于包裝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性和復雜性,藍皮書內容若有不妥之處,歡迎讀者批評指正。致謝T H A N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