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規劃協會:2022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城市規劃協會:2022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8頁).pdf(4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二二三年七月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城市地下空間是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其發展態勢與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顯著相關。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業發展為導向,以城市高質量發展為宗旨,助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書基于 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基礎數據,構建了城市地下空間評價指標體系,全景式展示了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格局與產業發展的最新成就,在不同維度和層面上揭示了地下空間與城市現代化發展的內在關系,為中國城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內容提要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目錄第一章 發展縱覽.11 中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地下空間發展格局.22 2021 年
2、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水平.33 區域層面地下空間發展綜評.4第二章 城市評價.51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評價 .62 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評價 .10第三章 政策法規.161 政策法規概述.172 類型與頒布主體.183 主題類型.18第四章 行業與市場.191 地下空間行業與產業分類.202 軌道交通行業與市場.213 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24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第五章 科研與交流.271 科研支撐.282 科研成果.303 學術交流.314 熱點預測.32第六章 災害與事故.331 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的界定.342 總體概況.343 類型分析.35關于數據來源、選取以
3、及使用采用的說明.36主要指標解釋.37附錄一:2021 年部分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評價指標展示.38附錄二: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大事記.42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壹發展縱覽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1 中國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地下空間發展格局2021 年是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2021 年,軌道交通為主導的地下交通穩步發展,城市交通立體化、網絡化程度不斷提升;地下綜合體持續建設,普惠便捷的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完善;地下防空防災設施配置不斷優化,城市韌性與防災減災能力不斷增強。地下
4、空間已成為支撐城市可持續、高質量穩定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空間分布的集聚程度來衡量,截至2021 年底,中國城市地下空間仍延續“三帶三心多片”的總體發展格局。其中,“三帶”是指中國三條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連綿帶,分別為東部沿海帶、長江經濟帶和京廣線連綿帶?!叭摹笔侵钢袊齻€城市地下空間發展中心,分別為北部發展中心、東部發展中心與東南發展中心。區內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整體水平領先全國,其中北部發展中心為京津冀城市群,地下空間發展以人防政策要求建設逐步向市場需求主導過渡;東部發展中心為長三角城市群,東南發展中心為粵港澳大灣區,兩者地下空間發展均以市場力量為主導?!岸嗥笔侵敢愿骷壷行某鞘袨楹诵?,不
5、同規模城市群為主體,呈多元分布的地下空間集中發展片區,分別為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片區的典型特征是區內城市群承載人口和經濟的能力明顯增強,各城市通過政府引導和市場力量共同作用推動地下空間快速發展,地下空間法治管理水平加快提升,地下空間建設量相對其他區域增長更快,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地下空間發展較領先。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格局注:城市群劃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粵閩浙沿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
6、城市地下空間發展中心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連綿帶胡煥庸線中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城鎮化發展水平的一條層級界限城市群地下空間發展片圖例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2 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水平2021年各省區市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比較數據來源:各地自然資源局、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國防動員辦公室,部分根據國家統計局及各地 2022 年統計年鑒、2021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計算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依據國家統計局東西中部和東北地區劃分方法(2011)截至 2021 年底,中國 城市地下空間累計建設 27 億平方米。2021年,中國城市地下空
7、間新增建筑面積(含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約2.83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9.3%;約占同期城市建(構)筑物竣工面積的 21.8%,而長三角城市群以及珠三角城市群約占 24%。本書中除明確注明,各項統計數據均未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海南天津上海北京河北福建浙江廣東山東江蘇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西藏青海甘肅內蒙古寧夏新疆貴州陜西廣西重慶云南四川吉林黑龍江遼寧(萬平方米)東北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東部地區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3 區域層面地下空間發展綜評(1)東部地區始終是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核心(3)西部地
8、區地下空間發展勢頭較好(2)中部地區地下空間與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4)東北地區地下空間發展相對平穩依據國家統計局關于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劃分,以 2021 年為重點研究對象,分區域進行地下空間發展綜合評價,以便深入剖析全國地下空間發展的區域特征,便于掌握全國地下空間發展的實時動態。東部地區匯集了中國重要的社會資源、科創力量和資本市場,地下空間行業多元發展,供需市場最大,地下空間專有技術與裝備的創新較為頻繁,始終是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核心。2021 年,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地下空間建設水平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發展較快,政策完善度加快提升,成為城市群地下空間發展片。2021 年,中部地
9、區深化落實地下空間高質量發展,與城鎮化進程同步推進。武漢、鄭州、合肥、長沙等中部地區省會城市仍是區域地下空間發展領頭羊。湖北省在地下空間政策法規的頒布數量與主題類型完善度方面居中部地區之首。安徽省近年來地下空間建設增速較快,但地下空間總體發展水平仍有待提高。2021 年,成渝城市群地下空間發展片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是西部地下空間領軍地帶;以寧夏、云南、新疆為代表的省級行政區,地下空間發展水平提升較快;關中平原城市群整體發展緩慢。2021 年,遼寧省地下空間新增面積同比有所增加,黑龍江、吉林并無顯著變化。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貳城市評價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6基礎硬實
10、力軟實力1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評價(1)地下空間綜合實力評價體系構建隨著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深入推進,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實力評價不僅要關注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本身,同時應兼顧地下空間對經濟與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地下空間供給服務水平。2021年地下空間綜合實力評價標準體系融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在 2020 年構建的標準體系基礎上,增加安全韌性內容,精簡同類關聯度較高的指標,最終形成地下空間綜合實力評價指數?,F狀建成地下空間情況 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情況 地下空間管理體制機制 地下空間法規政策支撐 地下交通設施系統 地下市政公用設施系統 地下物流系統 地下空間安全指標 地
11、下生命線工程配套情況 地下避難防災空間覆蓋情況 地下空間專業高校開設情況及科研水平 地下空間專業機構對城市的經濟貢獻率法治支撐安全韌性建設指標重要設施發展潛力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7地下空間法治支撐地下空間法治支撐主要考量該城市地下空間管理的體制機制健全程度、政策支撐完善程度兩個方面。2021 年地下空間治理體系排名前10位的城市,如右圖所示。地下空間管理體制機制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地下空間管理體制機制的健全程度,是否有歸口管理,是否有專門的統籌管理機構。地下空間政策支撐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頒布法規政策、規范性文件的總數量、主題類型(涵蓋范圍)。(
12、2)2021 年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單項評價排名本書將各城市置于同一評價標準體系,以此衡量和評價各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真實水平。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評價分為法治支撐、建設指標、重要設施、安全韌性與發展潛力五個單項。單項最佳的城市取 100 分并作為該項評價基數,并非表示該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已無提升空間。各單項評價指標通過加權得出地下空間綜合實力指標。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法治支撐 TOP10上海杭州北京西安南京武漢鄭州成都重慶青島100 88.16 84.21 72.37 68.42 64.47 60.53 59.21 55.26 55.26 地下空間安全韌性判斷城市地下空間的防災減
13、災能力以及綜合管廊、管線等公用設施對支撐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配建水平。主要考量該城市地下空間安全指標、地下生命線工程配套情況、地下避難防災空間覆蓋情況。2021年排名前10位的城市,如左圖所示。地下空間安全指標主要考量 2021 年,該城市地下空間事故發生頻次與新增地下空間建筑面積的比值,數值越小,表明新增單位面積的地下空間發生的事故概率越小,相比其他城市地下空間的安全系數越高。地下生命線工程配套情況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排水強度、綜合管廊建設密度、道路的綜合管廊配建率。地下避難防災空間覆蓋情況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建成區內單位面積的地下避難防災空間覆蓋率。2021 年
14、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安全韌性 TOP10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8地下空間建設指標地下空間建設指標主要考量該城市現狀建成地下空間情況、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兩個方面,2021 年地下空間建設指標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如右圖所示?,F狀建成地下空間情況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地下空間的人均指標(即地下空間人均建筑面積)、建設強度與停車地下化率,詳見本章地下空間建設發展相關內容。城市地下綜合利用情況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地下空間功能復合程度、互聯互通程度,突出地下空間之間有效銜接與功能、交通組織的融合。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指標 TOP10杭州南京上海廣州北京武
15、漢天津深圳蘇州長沙10089.29 80.38 70.31 67.92 67.22 66.91 64.75 62.07 61.17 地下空間重要設施 地下交通系統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建成區軌道交通線網密度、軌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擔率、軌道交通系統客流強度,以及城區地下道路、隧道建設數量。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系統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已建的綜合管廊覆蓋率、綜合管廊入廊情況、已建成地下市政設施類型與數量(污水處理廠、變電站、水廠等),以及真空垃圾收集系統投入使用的項目數量。地下物流系統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地下物流系統的使用情況。由于僅有雄安新區建成部分地
16、下物流通道但尚未投入使用,待有實際運營案例,將重新計算權重排名。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重要設施 TOP10地下空間重要設施的評價由城市地下交通系統、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系統、地下綜合體、地下物流系統等方面組成,2021年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如下圖所示。上海深圳成都寧波武漢北京廣州蘇州南寧杭州10097.12 85.94 84.48 80.58 79.94 79.22 78.94 77.82 77.15 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9地下空間發展潛力地下空間發展潛力主要考量該城市開設地下空間專業的高校情況、專業機構經濟貢獻率。作為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實力的增量指標,在評價體系中的權重最
17、低,2021 年排名前 10 位的城市,如右圖所示。地下空間專業高校主要考量截至 2021 年底,該城市開設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的累計數量、專業開設年限以及招生情況;該專業是否為碩、博學位授權點也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地下空間專業機構經濟貢獻率主要考量該城市地下空間規劃服務供應商承接地下空間項目的收入在該城市 2021 年第三產業中的比重。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潛力 TOP10南京鄭州成都西安北京武漢青島濟南哈爾濱長沙100 98.78 80.97 75.01 65.47 64.76 64.17 62.58 60.64 56.86(3)2021 年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 TOP1
18、0根據地下空間綜合實力評價體系,截至 2021 年底,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綜合實力排名前 10 位中,東部城市占 7 席,中部城市 占 2 席,西部城市占 1 席。建設指標 35%法治支撐 25%重要設施 21%安全韌性 11%發展潛力 8%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實力 TOP10權重說明:城市地下空間綜合實力指標權重由影響建設的相關性分析及主成因分析得出注:圖中右側符號表示 2021 年與 2020 年排名變化情況。其中表示排名無變化,表示排名上升,表示排名下降。上海上海杭州杭州南京南京北京北京武漢武漢深圳深圳成都成都廣州廣州鄭州鄭州寧波寧波1 12 23 34 45 56 67 7
19、8 89 910101 12 23 32 21 13 33 34 486.94 86.94 83.71 83.71 79.39 79.39 76.17 76.17 69.96 69.96 66.69 66.69 65.01 65.01 61.47 61.47 61.43 61.43 58.30 58.30 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02 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評價(1)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評價體系選取城市經濟社會、地下空間發展等歷年指標相對齊全、數據來源可靠的城市:涵蓋不同城市行政級別,包括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城市、地級市、縣級市;涵蓋不同城市規模等級,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
20、、中等城市及小城市;涵蓋不同區域,包括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依據上述條件綜合分析后,選取 100 個城市進行詳細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評價。詳細評價城市的分布圖詳細評價城市的行政級別分類東部地區東部地區西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太原、長治、鄭州、洛陽、開封、安陽、信陽、焦作、商丘、漯河、鶴壁、許昌、濟源、駐馬店、南陽、合肥、蕪湖、馬鞍山、淮北、淮南、滁州、武漢、襄陽、南昌、吉安、贛州、長沙、株洲北京、天津、石家莊、秦皇島、唐山、保定、滄州、衡水、邯鄲、濟南、青島、東營、德州、南京、蘇州、無錫、常州、揚州、徐州、連云港、南通、常熟、昆山、張家港、宜興、江陰、上海
21、、杭州、寧波、溫州、嘉興、衢州、海寧、桐鄉、福州、廈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24220201010哈爾濱、沈陽、長春、大連、鐵嶺、葫蘆島、營口、遼陽、盤錦、本溪重慶、成都、綿陽、樂山、西安、寶雞、昆明、貴陽、遵義、南寧、蘭州、西寧、銀川、拉薩、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哈密、吐魯番、呼和浩特、包頭2828詳細評價城市的空間分布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城市36%地級市56%縣級市8%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1(2)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評價指標PD:人口密度Population DensityGDPPC:人均 GDPGDP Per CapitaUR:城鎮化率Urbanizati
22、on RatioPTI:第三產業比重Proportion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ID:產業密度Industry DensityNCPH:小汽車百人保有量Retain Number of Passenger Cars Per Hundred PeopleUDIB:建成區地下開發強度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tensity of Built-up Area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建筑面積/建成區面積UAPC:人均地下空間規模Underground Space Area Per Capita人均地下空間規模=市區地下空
23、間總規模/市區常住人口MRU: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Market-orient Ratio of Underground Space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普通地下空間規模/地下空間總規模UPR:停車地下化率Underground Parking Ratio停車地下化率=地下停車泊位/城市實際總停車泊位蛛網圖指標說明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評價指標構成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2(3)2021 年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評價1)人均地下空間規模:2021 年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平穩增長2020、2021 年設區市的城市人均地下空間規模平均水平通過分析 2021 年詳細評價城市數據,同比 2020
24、年,大部分城市地下空間年均建設規模保持微增長,2021 年設區市的城市人均地下空間規模平均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直轄市、省會、副省級城市地下空間建設量同比增長較為顯著,人均地下空間規模由2020 年的 4.55 平方米增加至 4.62 平方米。地(縣)級市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水平與 2020 年基本持平,人均地下空間規?;疽恢?,連續兩年人均地下空間規?;揪S持在 3.4 平方米。2021 年度城市人均地下空間規模 TOP10在選取的100個城市中,2021年TOP10的城市人均地下空間指標為5.198.48平方米,同比 2020 年 TOP10 的城市人均地下空間指標 5.03 8.08 平方米,
25、保持了一定水平的增長。2021 年人均地下空間規模排名 TOP10 城市2021 年 TOP10 城 市 中 人 均 地下空間規模均超過 5.0 平方米,但TOP10 各城市人均指標差距較大,劃分為 3 個層次梯隊。其中第一梯隊 8.0 8.5 平方米的城市包括杭州、南京;第二梯隊5.5 6.5 平方米的城市有 4 個,包括長沙、昆山、蘇州、寧波;第三梯隊 5.0 5.5 平方米的城市有 4 個,包括天津、北京、上海、武漢。第二和第三梯隊城市的人均指標差距較小,但第一梯隊的杭州、南京人均指標較高,均超過 8.0 平方米。5.195.195.315.315.335.335.435.435.705
26、.705.795.795.975.976.396.398.168.168.488.480123456789武漢上海北京天津寧波蘇州昆山長沙南京杭州(平方米/人)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32)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存量時代,城市集約化更顯著,城市向地下要空間,2021 年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進一步提高。隨著城鎮化發展進一步穩定,給城市空間布局、承載能力、管理方式等方面提出新挑戰,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一步提高,城市也將更趨向內涵式發展。設區市的城市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平均水平由 2020 年 4.05 萬平方米/平方公里提升到 2021 年 4.13 萬
27、平方米/平方公里,其中詳細評價的城市中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TOP10 城市,開發強度均超過 7 萬平方米/平方公里,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21 年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 TOP10 城市結合城鎮化發展“S”曲線(諾瑟姆曲線),當城鎮化率達到 70以后進入后期發展階段,城鎮化發展將由快速增長階段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城鄉差別會越來越小,城鎮人口增長速度將逐漸趨緩。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與城鎮化水平成正相關,2021 年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 TOP10 城市的城鎮化率均超過 70%,其中有 8 座城市的城鎮化率超過 80%,寧波 78.40%和昆山 79.20%,兩座城市城鎮化率也接近 80%。
28、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4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超過 50%后,表明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逐步從市場需求出發,政策主導的人防功能相對來說不再占據地下空間開發的主導地位。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與城市規模等級、經濟發展、區位條件等密切相關,2021 年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 TOP10 城市中其指標值均超過 59.5%,地下空間開發與市場需求關聯越發緊密,除人防功能以外的其他地下功能開發多樣,綜合化趨勢與市場化行為明顯。在 2021 年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 TOP10 城市中,8 座是東部地區城市,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城市各占 1 席,東部地區城市社會化發展持續處于領先水平。排名前三位的廣州、杭州
29、、無錫均為東部地區城市,中部地區的武漢位列第四,東北地區的哈爾濱位列第九。2021 年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 TOP10 城市3)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2021 年東部地區城市地下空間社會化發展持續處于領先水平,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排名靠前59.50%59.50%59.61%59.61%59.72%59.72%60.26%60.26%65.54%65.54%65.60%65.60%67.01%67.01%67.17%67.17%68.63%68.63%71.24%71.24%55%60%65%70%75%天津哈爾濱北京常熟南京蘇州武漢無錫杭州廣州20212021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地下空間社會主
30、導化率TOP10TOP10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5詳細評價城市小汽車百人保有量與停車地下化率4)停車地下化率:東部地區城市的汽車保有量大,地下停車化率相對較高停車地下化率與小汽車百人保有量關聯較緊密,但二者之間并非正相關的聯系,小汽車百人保有量過多的城市,其停車地下化率反而偏低;小汽車百人保有量處于中間水平的城市,其停車地下化率一般偏高。在本次展示的45個詳細評價城市中,停車地下化率指標超過45%的城市主要包括杭州、南京、廣州、上海、天津、深圳,這些城市地下停車規模一般占城市地下空間總體規模的比例在75%左右。整體來看,東部地區城市的小汽車百人保有量大,地下停車化率相對也高,部
31、分 II 型大城市、中等城市停車壓力相對略??;西部及東北地區部分大中城市小汽車百人保有量小,即便地下停車化率不高,但其城市停車壓力相對也小。0612182430360%10%20%30%40%50%60%全國蘇州珠海佛山濟南昆山常熟西安克拉瑪依沈陽烏魯木齊包頭寧波青島長沙昆明武漢??跓o錫濟源廣州石家莊杭州宜興廈門北京貴陽南京合肥南寧天津成都太原福州哈爾濱呼和浩特大連鄭州南昌洛陽上海焦作重慶蕪湖深圳商丘小汽車百人保有量(輛/百人)停車地下化率停車地下化率(%)小汽車百人保有量(輛/百人)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叁政策法規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72021 年涉及城市地下
32、空間政策法規文件的城市分布1 政策法規概述2021 年頒布有關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共 76 部,包括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因部分城市修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20192021 年頒布數量逐年增加。(1)適用層次依據 2021 年頒布的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的適用范圍,適用于全國的共 3 部,適用于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共16部,適用于地、市、州的共49部,適用于區、縣(縣級市)的共 8 部。(2)空間分布2021 年頒布的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城市,其次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城市,東北地區出臺有關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的城市相對較少。2021 年涉及城市地下空間的政策法規
33、文件適用層次歷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統計圖112211687117823628410188506476020406080100120(部)城市城市適用適用區、區、縣縣適用適用東部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上海市靜安區、上海市浦東新區重慶市沙坪壩區黃岡市紅安縣、洛陽市欒川縣、岳陽市湘陰縣北京、上海、南京、石家莊、杭州、濟南、泰安、常州、連云港、東營、中山、梅州、深圳、珠海、東莞、寧波、青島、惠州、舟山、張家口武漢、鄭州、襄陽、淮北、長治、亳州、景德鎮、蕪湖重慶、西寧、南寧、西安、貴陽、寶雞、德陽、柳州、眉山、達州葫蘆島、大慶國家3部3.9%省、自治區、直轄市16部21.1%地、市、州4
34、9部64.5%區、縣(縣級市)8部10.5%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182 類型與頒布主體2021 年,未頒布全國性的直接針對城市地下空間的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頒布地方性法規 7 部;地方政府規章 11 部;各類規范性文件共 58 部,占總數量的 76%。2021 年有關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的頒布主體分別為國務院各部委、地方人大、地方人民政府,其中地方人民政府共頒布 66 部,占全年頒布文件總數量的 86.8%。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頒布主體占比與往年基本一致。2021 年涉及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類型3 主題類型2021 年頒布的有關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文件主題類型可分為五類,包
35、括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類、地下空間使用管理類、地下空間資源權屬類、地下空間設施類、地下空間相關類。2021 年頒布數量最多的主題類型依然是地下空間設施類,但數量較2020 年有所下降。直接針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類的政策法規文件達到 17 部,較 2020 年增加 6 部。2021 年,更多城市重視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使用管理與資源權屬,相應類型的政策法規文件數量與占比同比增長。2021 年涉及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頒布主體2021 年涉及城市地下空間政策法規主題類型國務院各部委國務院各部委4.0%4.0%地方人大(常地方人大(常委會)委會)9.2%9.2%地方人民政府地方人民政府86.
36、8%86.8%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類22%地下空間使用管理類8%地下空間資源權屬類8%地下空間設施類36%地下空間相關類26%主題主題類型類型地方性法規地方性法規9%9%政府規章政府規章15%15%規范性文件規范性文件76%76%類型類型 地下空間相關類:本文中 2021 年地下空間相關類政策法規文件主要為機動停車場建設管理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文件中僅部分條目涉及地下空間、地下停車,文件的主要適用對象非地下空間,因此未納入地下空間設施類。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行業與市場肆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0本書擬以地下空間各行業對國民經濟發展影響的程度、科技水平以及對各行
37、業的國家戰略需求等作為評判標準,聚焦軌道交通、地下空間規劃服務等地下空間利用的行業市場,總結地下空間產業體系發展階段,為各城市、城市群未來地下空間產業發展提供參考?!笆濉币詠?,中國地下空間產業體系已從軌道交通、市政等傳統方向向地下空間專業裝備制造、綜合性智力服務等領域拓展,同時廢棄礦井的資源化利用、地下儲能、地下儲水等新興發展方向也加大了研究與利用。地下空間產業體系已顯示出強大的市場潛力,地下空間領域的行業市場、科技水平已成為推動中國參與國內外經濟合作與競爭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處于中國“三帶三心多片”地下空間總體發展格局中的城市,正逐步形成地下空間行業的學科化、專業化、職業化與產業化。1 地
38、下空間行業與產業分類地下地下公管公服公管公服地下市政地下市政地下交通地下交通特殊功能特殊功能地下倉儲地下倉儲地下商業服務地下商業服務地下道路地下軌道交通地下停車其他地下交通綜合管廊地下市政場站地下行政辦公地下文化體育地下教育科研地下醫療衛生地下文物古跡地下商業地下餐飲地下娛樂地下商務地下物流地下普通倉儲地下專用倉儲地下防災人民防空其他市政系統技術服務技術服務地下空間勘察、規劃、設計地下空間信息傳媒服務裝備制造裝備制造通用裝備地下專用裝備綜合管廊產業人防產業地源熱泵產業地下物流產業地下空間規劃服務產業地下裝備產業軌道交通產業職業職業化:穩化:穩 定定 的的 從從 業業 人人 員員專專業化:科業化
39、:科 研研 與與 智智 慧慧 成成 果果產業化:長足發展的企業與市場產業化:長足發展的企業與市場地下市政產業地下空間智慧運維產業學科學科化:教化:教 育育 與與 人人 才才 培培 養養地下空間功能類型地下空間功能類型地下空間相關綜合行業地下空間相關綜合行業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12 軌道交通行業與市場(1)“十四五”開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熱度不減20162021 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新增建設里程以及增長率數據來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 2021 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2)東部地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勢頭強勁2021 年,新增軌道交通建設里程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東部地區占
40、據六席。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上海以 102.0 公里的新增里程位居榜首,武漢、廣州分別以 96.9 公里、58.3 公里的新增建設里程位列第二、三位。從空間分布上看,東部地區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仍處于快速發展期,為城市功能布局優化,提能升級注入強勁動力。2021 年軌道交通新增建設里程 TOP10 城市數據來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 2021 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據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 2021 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截至2021 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共有 50 個城市開通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度 9206.8 公里。其中 40 個城市開通了地鐵,運營線路總長度
41、7209.7 公里。102.0 102.0 96.9 96.9 58.3 58.3 57.1 57.1 56.9 56.9 49.0 49.0 47.8 47.8 46.2 46.2 44.1 44.1 43.1 43.1 020406080100120上海武漢廣州北京嘉興南京哈爾濱蕪湖蘇州大連(公里)14.8 21.2 14.5 16.9 18.3 15.5 05101520250300600900120015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公里)新增建設里程(公里)增長率(%)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2(3)“雙碳”背景下,軌道交通引領
42、城市綠色出行軌道交通作為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礎設施,是城市引導承載綠色低碳出行的骨干交通方式,是城市交通領域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舉措。2021 年,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平均分擔率(以下簡稱軌道交通公交分擔率)為 43.4%。其中上海以軌道交通公交分擔率 66%位居第一,廣州、深圳、成都、南京、北京、杭州、南寧等 7 個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分擔率均在 50%以上。2021 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分擔率 TOP10 城市隨著線網規劃建設的推進,軌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領域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構建城市綠色出行體系,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4)以地鐵為主導,多制式協同發展中國城市軌
43、道交通制式類型以地鐵為主。2021 年地鐵運營線路長度占軌道交通運營線路總長度 78.3%;其他制式軌道交通占比 21.7%,包括輕軌、跨座式單軌、市域快軌、有軌電車、磁懸浮交通、自導向軌道系統、電子導向膠輪系統和導軌式膠輪系統。地鐵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主要制式,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2016-2021 年軌道交通里程數變化及地鐵里程占比數據來源: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城市軌道交通 2021 年度統計和分析報告66%61%61%60%57%55%55%50%48%46%40%45%50%55%60%65%70%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南京北京杭州南寧西安武漢4152.85033.0576
44、1.46736.27969.79206.876.3%77.2%75.6%76.8%78.8%78.3%70%74%78%82%86%90%0200040006000800010000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里程數占比軌道交通里程數(公里)地鐵其他制式地鐵里程數占比(%)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3(5)地下軌道站微空間發展本書提出的地下軌道站微空間,以地下軌道交通站點及周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為切入點,來分析和研究國內軌道交通站點輻射半徑范圍內(500 米)地下空間開發的特征與趨勢,并提出地下軌道站連通率(以下簡稱連通率)作為衡量地下軌道站微空間綜合
45、化開發的重要指標之一。連通率是指地下軌道站址邊界線外擴 500 米范圍內,與站點直接或者間接連通的地塊數量占范圍內地塊總數量的比例(超過 1/2 用地面積位于地下軌道站址邊界線外擴 500 米范圍內的地塊計算在內)。2021 年新增 46 處地下軌道站微空間,與新增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相關,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武漢、哈爾濱等城市,其中北京以新增 6 處地下軌道微空間居首。新增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前 10 位的城市中,除嘉興、蕪湖為新開通軌道交通城市外,其他城市地下軌道站平均連通率有所下降,其中廣州、大連未新增地下軌道站微空間。2021 年部分新增軌道交通城市的平均連通率變化由于上海、北京、廣州、
46、武漢等城市在同城化發展過程當中,城市軌道交通線網逐漸向市郊區延伸,如北京的昌平線、S1 線、首都機場線,上海地鐵 15 號線等。受區位、客流規模、周邊設施配套等因素影響,連通需求相對較低。由此可見,在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化發展過程中,市郊區地下軌道站微空間受區位、客流規模等因素影響,對周邊物業的帶動能力相對較弱,潛力尚待進一步發掘。15.2%18.0%14.3%17.9%17.9%13.9%17.9%8.1%9.9%12.7%10.4%11.3%13.7%10.1%0%5%10%15%20%25%上海武漢廣州北京南京哈爾濱蘇州大連2020年連通率2021年連通率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
47、243 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范圍界定: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項目類型涵蓋地下空間(人防)專項、詳細規劃、專題研究、發展規劃等。數據來源:中國政府采購網及各級政府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官網2021 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因國家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機構改革、新冠疫情等共同影響下,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需求同比略有下降。全年共 153 家供應商服務 138項地下空間規劃類公開招標項目,實際市場需求規模 1.46 億元,同比下降 26%。2021 年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規模分布(1)東西地區市場差距進一步拉大2021 年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的地域分析圖以項目所在地統計,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需求產值規模超過
48、 500 萬元的由高到低依次為江蘇、廣東、山東、四川、浙江、北京,以上六個省區市項目總產值需求規模約 1.1 億元,約占中全國地下空間規劃編制市場需求規模的 75%;300(含)500 萬元的由高到低依次為河南、湖北、江西、河北、湖南,100(含)300 萬元的由高到低依次為山西、遼寧、云南、重慶、貴州,100 萬元以下的由高到低依次為廣西、陜西、新疆、黑龍江、安徽、福建、青海、內蒙古、甘肅。東部地區10577.69 萬元72%中部地區2038.92 萬元14%西部地區1731.98 萬元12%東北地區242.30 萬元2%根據 2021 年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規模統計,東部地區占比 72%,
49、遠遠超過西部地區12%的市場規模。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江蘇廣東山東四川浙江北京河南湖北江西河北湖南山西遼寧云南重慶貴州廣西陜西新疆黑龍江安徽福建青海內蒙古甘肅(萬元)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東北地區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5(2)東部地區供應商優勢突出2021 年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服務供應商所在城市的市場規模排名單位:萬元2021 年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的供應商主要分布在 38 座城市,同比下降 12%。東部地區仍然是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中供應商最集中的區域,其 2021 年市場規模占全年市場總規模的 81%,與 2020 年市場規模占比幾乎
50、持平,主要由于東部地區供應商技術力量更雄厚、專業配置水平更高、綜合實力更強。以項目供應商所在城市的市場規模統計,2021 年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供應商所在城市的市場規模前 10 名依次為上海、南京、北京、深圳、廣州、鄭州、武漢、???、成都、杭州。2021 年分區域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供應商所占市場規模分析圖2021 年東部地區地下空間規劃服務市場服務供應商所在地市場規模分析圖3171.6 2517.5 1544.1 1196.7 691.0 660.3 527.8 400.0 368.1 365.0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上海南京北京深圳廣州鄭州武漢??诔啥己?/p>
51、州江蘇,3174.9,27%上海,3171.55,27%廣東,2245.96,19%北京,1544.11,13%山東,649.7,5%浙江,539,5%海南,400,3%河北,119.8,1%單位:萬元東部地區11845.02萬元81%西部地區803.54萬元6%中部地區1652.1862萬元11%東北地區290.143萬元2%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62021 年,本地供應商承攬本地項目數量占比 34%,市場規模占比約 46%。因疫情防控原因,外地供應商錯失趕赴本地提供服務的機會,2021 年度本地供應商地緣優勢尤為突出。按照中標額分析,青島市供應商占本地市場規模最高,年度市場
52、規模超過 1000 萬元,其次為蘇州市、北京市,市場規模超過 700 萬元。按照項目數量分析,南京市供應商占本地市場項目數量最高,項目數量 5 個,其次為蘇州、南通,項目數量 4 個。(3)本地供應商優勢顯著2021 年編制單位承攬本地地下空間規劃項目市場規模和數量統計2021年本地編制單位承攬本地項目市場份額(萬元)2021年本地編制單位承攬本地項目數量(項)02163452222221111111111111111114451038830747.81491465451.5446.4259.7248.8222.4160159158.28142.514012085.568.465604039.
53、433.629.628.828.82523.8020040060080010001200青島蘇州北京廣州東莞南京濟南深圳杭州南通武漢沈陽惠州九江重慶鎮江桐鄉南昌唐山鄭州湖州西寧長沙昆明石家莊宜昌泰安哈爾濱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伍科研與交流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81 科研支撐2021 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準資助有關地下空間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以下簡稱科研基金項目)共 44 個,同比減少 30.16%,資助總金額 1948 萬元,同比減少74.08%。獲批資助科研基金項目的單項金額較低,最高單項金額僅 64 萬元。(1)自然科學基金總量下滑(2)學科滲透
54、顯現重點方向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的科研基金項目 29 個,獲批資助金額共計 1323 萬元;地球科學部的科研基金項目 9 個,獲批資助金額共計 415 萬元;信息科學部的科研基金項目 5 個,獲批資助金額共計 180 萬元;管理科學部的科研基金項目 1 個,獲批資助金額 30 萬元。通過科研基金項目內容的詞頻統計分析,在所屬地球科學部和工程與材料科學部的科研基金項目中,映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工藝和設備設計等研究方向的詞頻數據較高;在所屬信息科學部和管理科學部的科研基金項目中,映射通信技術、智能管理等研究方向的詞頻數據較高。2021 年各學科的科研基金項目數量及或獲批資助金額占比29項,33%9項
55、,10%5項,6%1項,1%1323萬元,34%415萬元,11%180萬元,4%30萬元,1%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地球科學部信息科學部管理科學部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292021 年獲批科研基金項目的高等院校及其中開設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情況注:圖中標綠為開設“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2021 年科研基金項目所依托的 43 所高等院校中,設有“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的高等院校共 9 所,占高校數量的 21%;9 所高等院校共獲批科研基金項目 15 個,占科研基金項目總數量的 34%?!俺鞘械叵驴臻g工程”專業科研人才集聚效應初具成效,未來將成為地下空間科研項目的中堅力量。(3
56、)“城市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初露鋒芒01234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天津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僑大學三峽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廣州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桂林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江漢大學清華大學208 119 90 89 88 86 60 60 64 59 59 59 58 58 58 58 58 58 5
57、8 56 56 35 34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20 050100150200東南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華東交通大學山東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天津大學長沙理工大學浙江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華僑大學三峽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廣州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暨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桂林理工大學蘭州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工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南京郵電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國防工程研究院北京科技大學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北京大學吉林大學江漢大學清華大學獲批資助科研基金項目金額(萬元)獲批資助
58、科研基金項目數量(項)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0(2)地下功能設施成果以開發和應用為引領1)地鐵隧道2)綜合管廊通過對中國知網收錄的地下空間期刊文獻中搜索關鍵詞“綜合管廊”,以及檢索結果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層次的詞頻統計發現,相關文獻主要涉及綜合管廊技術、BIM 技術、PPP 項目、預制裝配、施工技術、深基坑、數值模擬等研究主題,涵蓋了開發技術、技術研究、工程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工程與項目管理、政策研究、行業技術發展、開發管理等研究層次。通過對中國知網收錄的地下空間期刊文獻中搜索關鍵詞“地鐵隧道”,以及檢索結果的研究主題和研究層次的詞頻統計發現,相關文獻主要涉及盾構、地鐵站、施工技術
59、、數值模擬、地表沉降、基坑開挖等研究主題,涵蓋了技術研究、技術開發、應用基礎研究、工程研究、工程與項目管理、行業技術發展、基礎研究等研究層次?!暗罔F隧道”學術論文研究層次 TOP5“綜合管廊”學術論文研究層次 TOP5在中國知網收錄的 2021 年度期刊文獻中,搜索關鍵詞“地下空間”相關文獻的研究主題主要涉及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地下空間資源、地下工程、綜合管廊、地鐵、TOD、策略研究等,涵蓋了技術研究、工程研究、技術開發、應用基礎研究、政策研究、學科教育教學、開發研究、應用研究、工程與項目管理、管理研究等研究層次。(1)“地下空間”綜合成果以技術與工程研究為主“地下空間”學術論文研究層次 TOP
60、52 科研成果依據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基本術語標準(JTJ/T335-2014),城市地下空間設施包括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公用設施、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等七大類。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藍皮書指出,2011 年以來,地下空間學術研究重點是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公用設施,而地鐵隧道、綜合管廊則分別是二者的熱點,也是從業人員關注重點,同時作為政府投資的公共項目,社會關注度較高。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13 學術交流2021 年,“地下空間”領域的學術交流會議共舉辦了 33 場,其中以 TOD 一體化、信息化技術、城市三維地質信息平臺建設、精細化開發、盾構技術、韌性城市、城市安全等為主題
61、和議題的會議頻次較高;會議地點最熱門的城市為上海市。2021 年“地下空間”學術會議一覽表月份名稱主辦單位地點1 月隧道與地下工程新技術創新團隊學術交流暨 2021-2021 年學術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隧道與地下工程新技術創新團隊線上3 月2021 第八屆中國(上海)地下空間開發大會 IFUS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深圳大學、國際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ACUUS)、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市政工程分會上海4 月2021 中國(上海)國際隧道工程研討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市政工程分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隧道掘進機工程應用分會、上海市土木工程學會上海5 月全域地球物理探測與
62、智能感知學術研討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球物理技術委員會、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吉林大學儀器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中南大學、成都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湖南致力工程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地球物理學會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武漢6 月“一帶一路”巖土、能源和環境在線研討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質與巖土工程智能監測分會、國際環境巖土工程學會(ISEG)、國際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學會(ISSMGE)TC305 技術委員會線上2021 地下空間科技論壇-城市更新與地下空間暨 “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
63、地下空間科技論壇年會”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上海2021 上海國際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展暨上海國際地下空間展覽會中國市政工程協會上海第十二屆管道工程與非開挖技術國際研討會中山大學、重慶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鄭州大學、同濟大學、壩道工程醫院、中建三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南方工程檢測修復技術研究院重慶2021 工程結構滲漏防治技術研討會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建筑工程系上海中國地質學會 2021 年學術年會中國地質學會海南7 月2021 年城市地下空間可持續利用學術研討會陜西省地質調查院、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市勘察測繪院、中石油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中國
64、礦業大學西安2021 粵港澳大灣區地鐵產業大會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協會、深圳市土木建筑學會深圳8 月城市地下空間防災研討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與中國建筑學會線上9 月2021 建筑與地下工程抗浮技術研討會河南省土木建筑學會土力學與巖土工程分會、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黃淮學院駐馬店第六屆地下空間學術研討會暨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學術委員會年會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學術委員會、重慶交通大學重慶第十一屆亞洲巖石力學大會(ARMS11)國際巖石力學與巖石工程學會(ISRM)北京第 16 屆全國青年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南京1
65、0 月2021 中國站城融合發展規劃與建筑工程設計國際研討會北京中外友聯建筑文化交流中心深圳第三屆地下空間開發和巖土工程新技術發展論壇中國建筑學會工程勘察分會、中國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學術委員會、武漢土木建筑學會、武漢巖土工程學會、中南建筑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巖土網武漢第三屆廣東省地球科學與工程學術大會廣東省地質學會、廣東省地球物理學會、廣東省巖土力學與工程學會、廣東省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廣東省石油學會、廣東省地理學會、廣東海洋學會、廣東省地震學會、廣東海洋湖沼學會、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協會、廣州市地質協會廣州第三屆江蘇省地下空間學術大會江蘇省地下空間學會無錫2021 年全國工程地質學術年會中國地
66、質學會青島中國測繪學會 2021 學術年會分論壇十七:數字地下空間與精準位置論壇中國測繪學會青島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 2021 年學術年會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工程地球物理專業委員會宜昌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24 熱點預測在 2021 年度地下空間科研基金、學術論文、學術會議中,智慧、平臺、隧道、大數據、防災、安全等關鍵詞的頻次較高。結合“十三五”期間高頻詞變化,預測“十四五”期間,地下空間科研與交流中涉及智慧、防災、安全等方面的內容將持續成為熱點。關鍵詞高頻次語義網絡分析圖月份名稱主辦單位地點11 月2021 渤??萍颊搲S河三角洲巖土與地下工程技術發展學術研討會
67、濱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濱州學院濱州2021 韌性城市國際研討會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溫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地質調查局南京地質調查中心、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YES)聯盟、中英資源與環境協會(UK-CARE)溫州2021 中國(杭州)數字安防生態大會第十二屆中國(杭州)國際社會公共安全產品與技術博覽會浙江省安全技術防范行業協會、杭州市安全技術防范行業協會、杭州市錢江新城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杭州第七屆水利、土木工程國際學術會議暨智慧水利與智能減災高峰論壇河海大學南京江蘇省“地下工程”研究生學術創新論壇暨國際研討會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徐州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防水排水科技論壇第二十屆學術交流會
68、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防水排水科技論壇、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長春12 月2021 年中南大學應用地球物理研究生學術年會暨第 2 屆 SEG 中國中南大學學生分會研討會中南大學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長沙地下空間與基坑工程新技術學術交流研討會武漢巖土工程學會武漢山東土木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委員會 2021 年年會山東土木建筑學會地下空間工程專業委員會、山東土木建筑學會基坑工程專業委員會、山東土木建筑學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濟南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陸災害與事故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41 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的界定2 總體概況根據城市地下空間利用基
69、本術語標準(JGJ/T335-2014),城市地下空間指城市規劃區內的地下空間,本書主要統計在社會活動聚集的地下場所內(即除地下市政管線、地下市政場站以外的城市地下建筑物、構筑物)發生的災害與事故。根據 2021 年中央媒體、部委網站、公開出版物、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以及地方重點報網等報道的數據整理,2021 年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共 106 起,全國有 24 個省級行政區發生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其中,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河南省、浙江省等地發生頻次較高;57%的災害與事故發生在東部地區。2021 年城市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發生地分布注:表中將臺灣省劃入東部地區計算42715112410119111
70、12523510432黑龍江遼寧北京廣東河北江蘇山東上海臺灣天津浙江甘肅廣西貴州內蒙古陜西四川云南重慶安徽河南湖北江西山西東北地區東部地區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單位:起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52021 年發生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的類型主要為交通事故、施工事故、水災、火災以及其他意外事故(地質災害、中毒和窒息事故、爆炸事故、物體打擊事故、觸電事故等)。水災與火災發生次數較多,分別占比 29%、32%。3 類型分析2021 年發生城市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的類型及占比分析圖其他意外事故12%交通事故3%施工事故24%水災29%火災32%地下空間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災害與事故106106起起各類地
71、下空間災害與事故共造成 129 人死亡,242 人受傷。2021 年 4 月,臺灣省大清水隧道內發生特大交通事故,共造成 49 人死亡,213 人受傷,使得交通事故成為 2021 年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傷亡人數最多的一類。河南鄭州“7 20”特大暴雨災害導致嚴重城市內澇,地鐵5號線與京廣路隧道共20人遇難。主要是因為 2021 年全國氣候暖濕特征明顯,澇重于旱,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強發廣發并發,使城市地下空間成為重災區。65038211452132112050100150200250其他意外事故其他意外事故交通事故交通事故施工事故施工事故水災水災火災火災受傷人數(人)死亡人數(人)2021 年發
72、生城市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的傷亡統計2021 年地下空間災害與事故呈現出單次影響較大的特征,給所有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與運營敲響警鐘。未來軌道交通、隧道、地下車庫等的建設與運營中,不能僅僅滿足功能需求,還應充分融合防災思想,提高設計標準,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中國氣象局.2021 年中國氣候公報.http:/www.ncc- 2022-03-01.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6關于數據來源、選取以及使用采用的說明1.數據收集截止時間本書中城市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等數據收集截止時間為 2022 年 10 月 31 日。2.數據的權威性本書所收集、采用的城市經濟與社會發展等數據,均以城市統計網
73、站、政府網站所公布的城市統計年鑒、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政府工作報告、統計公報為準。根據數據發布機構的權威性,按統計年鑒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政府工作報告統計公報統計局統計數據的次序進行收集采用。3.數據的準確性原則上以該報告年度統計年鑒的數據為基礎數據,但由于中國城市統計數據對外公布的時間有較大差異,因此,以時間為標準,按本年度年鑒本年政府工作報告本年統計公報上一年度年鑒上一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上一年度統計公報統計局信息數據平面媒體或各級官方網站的次序進行采用。本書部分數據合計數或相對數由于單位取舍不同產生的計算誤差均未作機械調整;凡與本書有出入的藍皮書歷史數據,均以本書為準。4.專章的數據來源城市地下空
74、間政策法規文件、災害與事故數據統計來源如下:(1)中央級媒體、部委網站、刊物;(2)16 家中央重點新聞網站,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中國日報網、央視網、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中國臺灣網、中國西藏網、央廣網、光明網、中國軍網、中國新聞網、人民政協網、法制網;(3)地方政府網站、新聞網站、黨報以及晚報、都市報等,具體地方重點報網名錄詳見中國經濟網(http:/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CSSCI)、中 國 科 學 引 文 數 據 庫(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5.多源數據的使用因城市統計數據公
75、布時間不一,本書的本年度部分深度數據缺失,而采用前一年度數據,或利用之前年度數據進行折算時,予以注明,并說明采用或計算的方法。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7主要指標解釋1.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為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建筑面積與建成區面積之比,是衡量地下空間資源利用有序化和內涵式發展的重要指標,開發強度越高,土地利用經濟效益就越高。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建筑面積/建成區面積2.人均地下空間規模城市或地區地下空間建筑面積的人均擁有量是衡量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水平的重要指標。人均地下空間規模=市區地下空間總規模/市區常住人口3.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 為城市普通地下空間(扣除人
76、防工程規模)規模占地下空間總規模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的社會主導或政策主導特性的指標。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普通地下空間規模/地下空間總規模4.停車地下化率 為城市(城區)地下停車泊位占城市實際總停車泊位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地下空間功能結構、基礎設施合理配置的重要指標。停車地下化率=地下停車泊位/城市實際總停車泊位5.地下軌道站微空間軌道交通(不包括有軌電車、電子導向膠輪系統)站點輻射半徑范圍內(500 米)地下空間。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8附錄:2021 年部分城市地下空間建設評價指標展示2021 年設區市的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平均水平2021 年該城市指標2022 中
77、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392021 年設區市的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平均水平2021 年該城市指標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02021 年設區市的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平均水平2021 年該城市指標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12021 年設區市的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發展平均水平2021 年該城市指標PD:人口密度GDPPC:人均 GDPUR:城鎮化率PTI:第三產業比重ID:產業密度NCPH:小汽車千人保有量UDIB:建成區地下開發強度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強度=建成區地下空間開發建筑面積/建成區面積UAPC:人均地下空間規模人均地下空間規模=市區地下空間總規模/市區常住人口MR
78、U: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地下空間社會主導化率=普通地下空間規模/地下空間總規模UPR:停車地下化率停車地下化率=地下停車泊位/城市實際總停車泊位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22021 年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大事記中國大陸第三條公路海底隧道廈門第二西通道(廈門海滄隧道)試通車。該工程破解了大斷面富水地層及淺埋暗挖的施工難題,創立了一套城市復雜條件下地下工程建設的新技術,代表了我國海底隧道與城市隧道施工技術的最高水平。中國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錦繡號”下線。該裝備是中國迄今研制出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土壓平衡盾構機,直徑達12.79 米,長 135 米,總重量約 3000 噸,裝機功
79、率 7500 千瓦,由中鐵十四局集團和中國鐵建重工集團聯合打造,將參與成都至自貢高鐵錦繡隧道施工。中國研制的最小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奎河力行號”順利始發。該盾構機開挖直徑 2.77 米,整機長度約 100 米,總重量約 140 噸,適應徐州市奎河綜合整治工程復合地層掘進以及 60 米半徑的轉彎施工需求。國產最小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奎河力行號”圖片來源:國產最小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始發.http:/ 月 17 日7 月 14 日 中國大陸第三條公路海底隧道試通車 EB/OL.http:/ 2021-06-21.跨海大通道推動城市格局嬗變 海滄隧道使廈門邁入“四橋兩隧”時代 EB/OL.https:
80、/ 2022-09-01.矯陽.“錦繡號”盾構機下線 體積約是“胖五”的 15 倍 N.科技日報 05 版,2021-07-14.王莉.國產最小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始發 EB/OL.http:/ 2021-07-22.7 月 18 日2022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43位于山東肥城的國際首個鹽穴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正式進入商業運行狀態。該項目一期10兆瓦示范電站順利通過發電并網驗收,并正式并網發電,成為中國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領域的重要里程碑,推動了壓縮空氣儲能技術邁向新臺階。西部地區第一部直接針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地方性法規頒布。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條例是繼天津、上海、長春、青島之后的第五部
81、直接針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地方性法規。中國工程院戰略咨詢中心、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地下空間分會以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聯合發布了2021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9 月 23 日9 月 29 日 山東肥城國際首套鹽穴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電站正式并網發電 EB/OL.ttps:/ 2021-09-24.城市規劃.2021 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出爐 N.建筑時報 A082022-01-03.12 月 26 日版權信息本書中原創文字與圖片著作權歸編者所有,可供個人學習、科研交流,引用或轉載應標明出處,不得用于商業性用途。顧 問:錢七虎主 編:陳志龍 焦 棟副 主 編:張智峰 江 媛撰寫組成員:肖秋鳳 常 偉 唐 菲 王海豐田 野 楊明霞 曹繼勇 高金金 曾 嬌 李 喆 武麗麗 孫 凱王若男 席志文 李明霏 丁正全許和平 廖金軍 易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