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19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博鰲亞洲論壇: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195頁).pdf(19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博鰲亞洲論壇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2023 年 10 月CONTENTS目 錄博鰲聲音 十年共建“一帶一路”03重要論述“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 11 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 30“一帶一路”從歷史視角,構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經濟橋梁 52“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 58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發展與合作 70“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的現狀與未來 78 中國“一帶一路”倡議 2.0 之發展方案中巴經濟走廊案例研究 89“一帶一路”若干經濟分析 108 推動“一帶一路”沿線氣候投融資發展與合作 116
2、“一帶一路”倡議綠色成分分析 124“一帶一路”沿線經濟數字化發展 144“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金融中心 ESG 投資 163企業案例 SABIC:綻放“一帶一路”時代 181 伊利:推進“乳業絲路”建設讓世界共享健康 183 中能建:全力構建“一帶一路”綠色能源合作新格局 185 德勤中國:專業服務連接“一帶一路”市場全方位支持中國企業高質量發展 187 中國農業銀行:作為聯合牽頭行積極支持迪拜 950 兆瓦光熱光伏電站建設 189 中國太平保險:中國太平的“保險+醫療”海外服務實踐 191 中興通訊:“數字絲路”讓網絡之光照進千家萬戶 192序 言2023 年,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
3、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赝?,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帶一路”結出累累碩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后疫情時代,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沖突升級風險加劇,全球經濟碎片化更趨嚴重。在此背景下,下一個十年更加堅定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區域和各國發展倡議與戰略有機對接,將為亞洲和世界帶來穩定和發展,共同實現全世界的現代化?!耙粠б宦贰背h給共建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為推動全球多邊合作與治理作出了積極貢獻?;A設施聯通是倡議的優先領域。中歐班列成為促進亞歐大陸貨物大流通的“鋼鐵駝隊”,中老鐵路幫助老撾從“陸鎖國”變成“陸聯國”,蒙內鐵路提升了東非國家之間的交通基礎設施水平。貿易
4、投資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在十年間翻倍,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倡議的推進離不開資金融通,絲路基金、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相繼成立,開發性金融、商業性金融形成多層次的投融資和金融服務體系?!耙粠б宦贰背h還通過實施大量“惠而實”的民生工程和人文交流項目,真真切切成為造福共建國家的“發展帶”和惠及人民的“幸福路”。共建“一帶一路”給世界和平與發展注入正能量,是各國團結協作、同舟共濟的重要全球公共產品。當前,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的安全風險層出不窮,“一帶一路”倡議面臨諸多重大挑戰。俄烏沖突未停,巴以新一輪沖突爆發,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
5、氣事件頻發,“脫鉤斷鏈”,“小院高墻”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屢受沖擊,數字治理存在失序風險。然而,越是身處在不穩定、不確定性加大,經濟碎片化趨勢嚴重,發展鴻溝越來越大的國際環境下,各方就越應該通過對話協調、共擔責任、共促發展來解決分歧和縮小差距。更加堅定地落實“一帶一路”倡議,與各區域和各國發展倡議與戰略有機對接,就一定能夠讓共同發展和繁榮之路越走越寬。十年來,在博鰲亞洲論壇這一重要的國際對話平臺上,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領導人深刻闡述了“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意義、偉大成就和廣泛影響。論壇的合作伙伴和會員機構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通過實際行動書寫了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互接互通,實現包容、綠色和數字
6、化可持續發展的亮麗篇章。與此同時,國際知名專家學者們一直在認真總結“一帶一路”的實踐經驗,對國際環境、各國政策、產業發展和前景挑戰等進行全方位分析,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提出務實的“解決方案”。共建“一帶一路”的大潮滾滾向前。希望本報告能帶領讀者們一起傾聽“博鰲聲音”,細觀“企業實踐”,并跟隨專家學者們的重要論述,更深入地理解“一帶一路”倡議實踐中的許多重要經濟問題,包括“一帶一路”國家的經濟成長性、債務可持續性、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基礎設施建設、氣候投融資、經濟數字化發展以及ESG投資等多個方面。盼望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第三次峰會成功召開之后,本報告能促進社會各界為下一個十年如何共建“一帶一
7、路”進行廣泛和持續的討論,并積極付諸行動。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博鰲聲音0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博鰲聲音博鰲聲音0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十年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國家領導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正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我們追求的不是中國獨善其身的現代化,而是期待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各國一道,共同實現現代化。世界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互利合作的現代化、共同繁榮的現代化。中方愿同各方深化“一帶一路”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共建“一帶
8、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為實現世界各國的現代化作出不懈努力。(2023 年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主旨演講)“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耙粠б宦贰苯ㄔO、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開放的,我們歡迎沿線國家和亞洲國家積極參與,也張開臂膀歡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舉?!耙粠б宦贰苯ㄔO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2015 年年會)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于人的強買強賣?!?/p>
9、一帶一路”建設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見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就一定能增進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帶一路”打造成為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最廣泛國際合作平臺,讓共建“一帶一路”更好造福各國人民。(2018 年年會)“一帶一路”是大家攜手前進的陽光大道,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所有感興趣的國家都可以加入進來,共同參與、共同合作、共同受益。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面向未來,我們將同各方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弘揚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2021 年年會)中國將堅持高標準、可
10、持續、惠民生的目標,積極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將始終不渝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2022 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04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國際機構領導人: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10 年來,中國以務實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取得一系列重大實踐成果。特別是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帶動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為世界經濟拓展了新空間。我們要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全球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和“脫鉤斷鏈”,確保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為世界經濟發展注入強勁
11、動能。(2023 年年會)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我們在當今的中國看到的是變革,同時也看到了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變革?!耙粠б宦贰背h能夠聯接亞洲、歐洲和非洲的人員和市場,可以助力實現一個更公平、和平和繁榮的世界。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一個公平的全球化,在這樣的全球化當中沒有一方落下,我們一起努力來實現一個各國人民都能夠享受的可持續的發展與和平。(2018 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一帶一路”倡議是支持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引擎。世界上有很多欠發達國家迫切需要發展,但是他們自身的力量不夠?!耙粠б宦贰背h不僅覆蓋了亞洲,而且超越了亞洲的范圍。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一帶
12、一路”倡議是推動發展中國家發展的重要引擎。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是博鰲亞洲論壇的使命和宗旨。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 生效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搭建起廣泛參與的國際合作平臺,這與博鰲亞洲論壇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的努力方向一致。(2023 年年會)第 75 屆聯合國大會主席博茲科爾:亞洲強大的經濟體和持續推進的經濟一體化進程促進了經濟增長,并為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通過與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以及地方和國家發展計劃的對接,“一帶一路”等合作倡議為擴大貿易和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遇。(2021 年年會)博鰲聲音0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多國領導人老撾主席
13、通倫:“一帶一路”倡議自 2013 年提出以來,已取得豐碩成果,為加強國際地區的互聯互通做出重要貢獻。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各國特別是老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老方始終高度重視“一帶一路”倡議,積極推進老撾陸連國戰略同“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堅定支持基礎設施建設等重大項目。(2021年年會)奧地利總統范德貝倫:開放和創新應該是連通并且普遍的,亞洲現在正在促進互聯互通方面提出系列倡議,這將進一步增強經濟體之間的聯系,中國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非常鮮明的例證,互聯互通將會發揮積極作用,促進全球繁榮。(2018 年年會)奧地利時任總統菲舍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功給中國帶來巨大變化,
14、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未來的重要組成部分。奧地利非常關注“一帶一路”倡議,這一倡議將給沿線國家政治、經濟、貿易、文化交流帶來積極影響,是個好倡議。祝愿亞洲命運共同體早日實現。(2015 年年會)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一帶一路”倡議的發展正是團結合作精神最生動的體現,隨著疫情逐漸結束,我們應進一步鞏固“一帶一路”合作的勢頭。攜手努力,團結協作,加強對接,分享經驗,共同打造更強,更有韌性的亞洲。(2023 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咨委會主席、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一帶一路”倡議是超越了中國本身利益的大格局思維,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習近平主席在數年前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耙粠б宦贰苯ㄔO是
15、對此構想的具體實踐。這不是只對中國或只對參加國有利的狹隘倡議,而是為了構建和諧世界,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一種崇高理念。對于這樣崇高的理念,日本沒有理由不表示贊同。博鰲亞洲論壇就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初衷發展起來的,所以今天它才能吸引全世界的人們到此共商大計、探討急需解決的共同課題,同心協力開好“地球號”這艘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舟。(2019 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06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馬耳他總理阿貝拉:歐洲與亞洲的關系繼續穩步發展,“一帶一路”倡議為此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馬耳他也是首批參與該倡議的國家之一。我國政府在此過程中看到了重大機遇,特別是
16、創造就業、實現增長的機遇,以及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國際安全在多邊體系內應對全球挑戰的機遇。(2021 年年會)蒙古國總理奧云額爾登:推動航空運輸自由化,營造良好的外貿環境,也是蒙古國政府的重要目標之一。相信這些工作對于加強“一帶一路”合作,推動取得更多成果將會作出積極貢獻。(2021 年年會)文萊蘇丹哈桑納爾:“一帶一路”倡議將有助于完善區域經濟,并進一步強化經濟格局,為目前的多方區域合作如東盟東部增長區(BIMP-EAGA)提供多邊合作平臺。(2021 年年會)孟加拉國總理哈西娜:孟加拉國參與了南亞次區域合作聯盟、環孟加拉灣多領域經濟技術合作倡議、南亞次區域合作項目等地區互聯互通
17、倡議,孟加拉國地理特殊,通過多式聯運連接南亞、東南亞、東亞和其他地區,我們也相信“一帶一路”倡議將在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21 年年會)哈薩克斯坦時任總統納扎爾巴耶夫:2013 年哈薩克斯坦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戰略協議,這是光明之路”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對接,具體聯合項目的實施,金融領域的合作,擴大貿易,發展過境運輸潛力,哈薩克斯坦可以說是抓住了機遇之窗?!耙粠б宦贰背h自提出以來,不斷在弘揚先進合作理念和推進全球化過程當中彰顯其生命和價值。(2021 年年會)博鰲聲音0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哈薩克斯坦時任總理馬西莫夫:“一帶一路”倡議符合時代要
18、求,有利于充分調動本地區發展潛力,亞投行建設也將增強本地區經濟發展力量,哈薩克斯坦提出建設“光明之路”計劃,愿意與“一帶一路”銜接,共同推進。(2015 年年會)智利時任總統皮涅拉:我們需要合作,不僅是為了應對眼下和未來的流行性疾病,更是推動已經開啟的復蘇進程。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多邊倡議,將在疫后經濟復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我們有責任推動包容和真正的復蘇,確保疫情結束后的經濟和世界都更好、更公平、更可持續。(2021 年年會)越南時任國家主席阮春福:我們歡迎“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提的加強地區經濟連通,希望倡議為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復蘇作出貢獻。越中兩國正積極制定計劃,以有效落實貢獻“一帶一路
19、”合作備忘錄。越中兩國是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雙方攜手取得疫情阻擊戰的良好成果,成為世界和地區的亮點。(2021 年年會)柬埔寨王國時任首相洪森:柬方高度贊賞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提出健康絲綢之路,并在向多國提供藥品、防疫物資和疫苗方面發揮領導作用。這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全球領導力?!耙粠б宦贰背h的落實將有力促進各國團結,助力各國經濟復蘇進程,“一帶一路”倡議自推出以來,所取得的積極勢頭,促進了全球和區域合作,推動了軟硬基礎設施建設,深化了經貿投資合作,密切了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當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共建“一帶一路”將提供了發展動能,提供本地區和世界各國加強合作,促進世界和平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
20、展。(2021 年年會)巴基斯坦時任總理阿巴西:我們正在打造一個新的亞洲,中巴經濟走廊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項目,而這一走廊的建設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樹立了一個開放、協調、包容、共贏的發展模式,在中巴經濟走廊的最南端,瓜達爾深水港的建設正在迅速推進,瓜達爾深水港建成后將會成為重要的轉運樞紐,也會成為經濟核心,除了巴基斯坦之外,將會提供海陸最快的交通方式聯接中國的西部、中亞、南亞以及中東地區。(2018年年會)博鰲亞洲論壇0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蒙古國副總理兼經濟發展部長尺木德呼日勒巴特爾:“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讓參與國受益、共同繁榮的倡議,蒙古國現在
21、與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國際貿易,10年來,蒙古國外貿翻了一倍,出口也翻了一倍,還建設了 500 公里的鐵路,所有省份包括各省的省會城市都連接起來。中國經濟增長,對蒙古國非常利好,一帶一路是共同增長、共同發展繁榮的路徑,蒙古國也從中獲益。(2023 年年會)尼泊爾時任總統亞達夫:各國之間加強伙伴關系與擴大合作是實現命運共同體的唯一方式。尼泊爾有著豐富的自然和人力資源,在農業和水電發展方面都具有巨大潛力,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生產、教育、旅游、信息技術等領域非常需要投資。在亞投行、“一帶一路”等新的區域合作的平臺上,尼泊爾在致力于打造亞洲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將盡最大的努力,提供最大限度的合作。(
22、2015 年年會)哈薩克斯坦時任第一副總理薩金塔耶夫:亞洲是最大的投資市場,具備各種交通物流網絡和人口優勢。在此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使我們能夠加強互利合作。21 世紀對人類來說,展開了經濟發展的新緯度,信息時代使社會發生巨大改變,經濟危機仍在蔓延。盡管存在威脅和困難,哈薩克斯坦保持了局勢穩定并積極應對,取得積極增長的態勢。哈薩克斯坦和中方共同開始光明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2016 年年會)卡塔爾時任副首相阿勒馬哈茂德:加強經濟貿易合作、實現持久和平穩定是實現亞洲國家發展愿景的基礎??ㄋ栂M訌娡貐^國家政治經濟安全領域合作,推進“一帶一路”互聯互通建設,實現亞
23、洲經濟共同體。(2015 年年會)俄羅斯時任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前蘇聯地區一體化建設也在加強,歐亞經濟聯盟希望與亞洲合作,推動與“一帶一路”銜接,開展鐵路公路等通道建設。(2015 年年會)“一帶一路”若干經濟分析0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重要論述“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1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巴曙松 1北大匯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2023 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十年來,雖然全球經濟發展面臨巨大挑戰、全球化進程遭遇強勁逆流、地緣政治沖突仍舊不斷,但在中國積極倡
24、導合作共贏的理念下,“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推動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在不同地區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與進展,但也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篇報告將以東南亞、中亞、南亞、非洲、拉美和西亞六大次區域為研究對象,結合不同區域各自擁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地緣優勢、稟賦特征和發展潛力,聚焦于“一帶一路”倡議下各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與經濟增長潛力,為未來的合作與發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議。一、“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經濟發展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在哈薩克斯坦和印尼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倡議由此進入國際社會視野。2023 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在世界百年未有之
25、大變局加速演變的時代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不斷發展壯大,獲得了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的認可和支持。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簽署合作協議的國家數目逐年增加,目前已吸引全球超過 3/4 的國家參與。截至 2023 年 6 月,已有 152 個國家和 32 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 200 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涵蓋互聯互通、貿易、投資、金融、社會、海洋、電子商務、科技、民生、1 吳佳明、柳一林、熱萬托合達爾對本文亦有貢獻。人文等領域。十年來,“一帶一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截至 2022 年底,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協議的 151 個國家中,144 個國家(敘
26、利亞、黎巴嫩、阿富汗、古巴、巴勒斯坦、紐埃、庫克群島無數據)的 GDP 總值為 23.28 萬億美元,占全球 GDP 總值的23.23%,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68%。根據麥肯錫預測,到 2050 年,“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將會貢獻全球 GDP增量的80%左右,發展潛力巨大。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使參與方貿易增加 4.1%,吸引外資增加 5%,使低收入國家 GDP 增加 3.4%。受益于“一帶一路”建設,2012-2021 年,新興與發展中經濟體GDP占全球份額提高3.6%。世界銀行測算,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每年將為全球產生1.6萬億美元收益,占全球 GDP 的 1.3%。2
27、015-2030 年,760 萬人將因此擺脫絕對貧困,3200 萬人將擺脫中度貧困。(一)東南亞:產業鏈重構的受益者東南亞是“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次區域,同時兼備海緣與陸緣功能的結合地帶。東南亞地區位于中國以南,區域位置較為獨特。東南亞地區共包含十一個國家,分別為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文萊、東帝汶、泰國、越南、新加坡、柬埔寨、老撾、馬來西亞,目前均已同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一地區橫跨南北半球、連接三大洲(亞洲、非洲和大洋洲)、溝通兩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是聯通世界幾個主要經濟體(中國、美國、日本、歐盟)重要論述1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
28、告的重要通道。十年來,“一帶一路”與東南亞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或相關舉措接續落地,東南亞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1.富有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近年來,東南亞各國經濟發展較快,市場發展潛力明顯。十年來,東南亞地區 GDP 十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4.14%,高出全球水平 1.09 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東盟內部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均衡,既有高度發達的經濟體新加坡,也有近年來迎來經濟高速增長、頗受矚目的新興經濟體越南,也有不發達國家行列的柬埔寨、老撾和緬甸。其中越南增長率為 6.64%,是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柬埔寨、老撾、菲律賓增速也較快,分別為6.18%
29、、5.92%和5.56%。2022 年,東南亞地區生產總值共約 3.66 萬億美元,占亞洲生產總值約 9%,占世界生產總值約 3.5%。其中印度尼西亞 GDP 總量 1.32 萬億美元穩居東南亞國家首位,規模遠超其余十國,緬甸、柬埔寨、老撾和文萊的經濟體量較小,GDP 總量合計僅在東南亞國家中占據不到 4%的比例。過去十年,東南亞地區人均 GDP 從 2013 年的 4201.507 美元增至 2022 年的5434.08 美元,復合增長率達 2.90%。2022 年,東南亞地區人均 GDP 最高的國家為新加坡、文萊與馬來西亞,分別為 8.28 萬、3.77 萬、1.24 萬美元。從進出口的增
30、速來看,除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有一定下滑外,過去十年東南亞地區(東帝汶無數據)進出口增長迅猛,商品和服務出口額平均增速達5.47%,進口額平均增速達 5.24%。其中,出口增速最快的國家分別為越南、柬埔寨與老撾,增速分別為10.61%、10.53%與 8.66%;進口增速最快的國家分別為越南、柬埔寨與菲律賓,增速分別為 10.59%、9.91%與 7.99%。東南亞地區的進出口數據清晰地揭示了其與世界經濟貿易的聯系日益加深,不僅在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也在國際貿易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這一趨勢預示著東南亞地區在未來將繼續深化其與全球經濟的合作與互動,為地區乃至全球經濟的可
31、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2.產業鏈重構下的產業轉移近年來,在其他部分國家人口紅利減弱、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升級等因素的影響下,多國企業開始將產能逐漸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轉移。其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越南五國憑借明顯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完善的工業基礎逐漸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外資流入地,并很大程度上協同帶動了地區工業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從地理位置來看,東南亞地區地理優勢突出,許多主要沿海城市都有自己的國際港口和貿易中心,如新加坡、馬來西亞的吉隆坡等。其海運專線有著路線成熟、載貨量大、成本較低的特點,利于其他國家跨境運輸工業原料、中間品以及東南亞向全球出口產成品。從政策支持來看,大
32、部分東南亞國家暫未出臺與化工業相關的限制政策,且多個國家陸續頒布減稅、免稅政策。比如,馬來西亞規定投資額在 5 億馬幣以上的制造業的新進投資,可獲為期 15 年全額免稅;越南制定了外國投資法,給予特別鼓勵投資地區的項目和特別鼓勵投資的項目 4 年免交所得稅及四年后減半征收的優惠。從人口紅利來看,近年來,東南亞國家人口數量持續增長,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形成更大的消費市場。2013 年東南亞地區總人口 6.25 億人,2022 年為 6.76 億人,年均復合增長率為0.88%,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老撾、文萊六國的近 10 年復合增長率均在 1%以上,
33、實現了人口的持續平穩增長。從各國承接的產業來看,主要品牌包括電子、游戲及軟件、零售制造業、汽車等。在手機、汽車、數據中心等眾多終端廠商不斷遷移的帶動下,近年來東南亞各國電子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其中電子元器件產能占全球的比例已經達到 20%,并且在制造、封測、MLCC、PCB、零部件組裝等特定領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產業聚集效應。(二)中亞:貿易差額由逆轉順中亞在狹義上一般指“中亞五國”,位于亞洲腹地,地緣位置獨特。這些國家擁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同時也承載著多樣的民族和宗教背景。中亞地區具體包含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這五個國家。過去十年,中亞地區經歷
34、了經濟發展的轉型和變革,也取得“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1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了可觀的成就。同時,中亞地區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首倡地,已經成為亞洲通過陸路與歐洲市場鏈接的重要樞紐、西向開放的黃金通道。1.疫情以來增長強勢近十年來,中亞地區經濟呈現穩定增長態勢,中亞地區過去十年復合 GDP 增長率為 4.1%。整體上低于亞洲發展中國家平均增長率 5.7%,高于全球平均增長率 3.1%。新冠疫情以來,中亞地區經濟增長強勢,GDP 增長率已高于亞洲發展中國家與全球平均水平。近十年來,中亞地區中平均 GDP 增長率前 2 位的國家分別為塔吉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
35、坦,分別為 7.1%和5.9%。2022 年末,中亞地區 GDP 為 4057.2 億美元,占全球 GDP 的 0.4%。中亞地區中 GDP 前 2 位的國家分別為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占中亞地區總GDP 的 55.7%和 19.8%。2022 年末,中亞地區人均 GDP 為 5208.94 美元,整體上低于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均 14328.73 美元與全球人均 12527.30 美元。過去十年,中亞地區進出口實現從經常賬戶逆差向順差的轉變。2022 年,中亞地區的出口額和進口額都有較大增長,分別增長 8.95%與 13.29%,遠高于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增長幅度 1.91%與1.
36、05%,以及全球平均出口額和進口額增長幅度4.79%與 5.45%。從國家細分來看,其主要體現在哈薩克斯坦與烏茲別克斯坦貿易逆差明顯好轉。2.過度依賴第一產業十年來,雖然中亞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 GDP的比例在 2012 年至 2021 年略有下降,從 2012 年的16.35%下降至 2021 年的 15.24%,但仍遠高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包括高收入)的 7.95%與全球平均水平 4.30%。第二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在 2012年至 2021 年保持穩定,2021 年中亞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為 33.60%,稍低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包括高收入)的 39.04%,
37、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7.59%。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在2012 年至 2021 年略有上升,從 2012 年的 42.05%上升至 2021 年的 43.93%,但仍明顯低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包括高收入)的 52.57%與全球平均水平64.42%??梢?,中亞地區整體經濟實力相對于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包括高收入)與全球平均水平較弱,主要體現在第一產業占比過大、第三產業對于 GDP的貢獻明顯不足上,產業轉型升級將帶來廣闊的成長空間。(三)南亞:經濟增長領跑全球南亞次大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和最密集的地域,包括 7 個國家,包含了超過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但由于截至目前印度尚未簽訂“一帶一路
38、”合作協議,因此除特別說明外,本文數據僅包含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不丹和馬爾代夫 6 個國家?!耙粠б宦贰蹦蟻唶野巳澜?%以上的人口,但僅占世界 GDP 的 1%,是繼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區后全球最貧窮的地區之一。1.經濟地位不斷提升近十年來,南亞 6 國地區經濟呈增長態勢,經濟水平不斷提高。GDP 總量從 2013 年的 4854.3 億美元增加到 2022 年的 9606.9 億美元2,占全球 GDP總量的比重從 2013 年的 0.6%增加至 2022 年的1.0%。南亞地區過去十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7.9%,顯著高于世界 3.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和亞洲發展中國家 5
39、.7%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從人均 GDP 上看,受制于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層次低等因素的影響,南亞地區人均 GDP 從 2013 年的 1364.4 美元增加到2022 年的 2272.5 美元3,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5.8%,顯著高于世界 1.9%的人均 GDP 增速,展現出較強的發展潛力。同時,由于政治動蕩、教育落后等原因,南亞地區失業率長期處于高位,2022 年失業率為7.2%,高于世界 5.8%的失業率水平??傮w看,南亞經濟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逐步提高,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貢獻和影響力逐漸提升;無論是從GDP 增速、人均 GDP 增速、GDP 復合增速還是人均 GDP 復合增速上看,南亞經濟體均展
40、現出作為新興經濟體強大的發展潛力;但由于長期遭受殖民侵略的歷史因素,以及內部的民族、種族、宗教紛亂等因素,再加上人口密度和基數較大的原因,人均 GDP 大幅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反映了南亞地區人民生活水平仍然較為低下,失業率也高居不下。2.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南亞地區是一個農業大區,在世界第一產業增加2 不丹尚未公布 2022 年 GDP 數據,使用 2021 年數據作為替代。3 世界銀行披露,統計口徑包含印度。重要論述14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值中占比較大,但 2018 年來第一產業占比逐年下降,有逐步向第二、三產業轉移的趨勢;工業化程度較低,落后于全球,但
41、保持持續追趕的態勢,在全球第二產業的比重也越來越高;服務業地位顯著上升,但存在較大的潛在增長空間。從第一產業來看,近十年來,南亞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從 2013 年的 4143.0 億美元增加至 2022 年的7189.1 億美元4,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3%,高于全球第一產業增加值 3.4%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從第二產業來看,南亞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從 2013 年的 1325.2億美元增加至 2022 年的 2488.2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7.2%,顯著高于全球第二產業增加值 3.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從第三產業來看,南亞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從 2013 年的 2617.0 億美元增加至
42、2021 年的5605.9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8.8%,顯著高于全球第三產業增加值 2.9%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四)非洲:產業附加值有所提升非洲位于東半球的西南部,共 54 個國家,約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 20.2%,為世界第二大洲。由于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歷史原因等,非洲國家長期處于落后水平。非洲共 54 個國家中,除毛里求斯和斯威士蘭外的 52 個國家均與中國簽署了“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過去十年,中非“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了非洲經濟發展的轉型與變革,但非洲經濟仍發展緩慢,在進出口貿易和債務問題上都面臨著一定的挑戰。1.第三產業正在逐步崛起從區域內 GDP 總量來看,過去十年簽署“一帶
43、一路”備忘錄的非洲地區共 51 個國家(蘇丹無數據)整體的 GDP 復合增長率達 1.96%,與亞撒哈拉地區增長率的1.96%相同,遠低于全球平均增長率3.05%,整個非洲區域在過去十年的增長速度較慢。同時,非洲區域內整體經濟發展不平衡情況十分嚴重:2022年,GDP 總量前五名的非洲地區國家尼日利亞、埃及、南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總 GDP 達 16917.8 億美元,占非洲地區總量的 34.26%;GDP 總量后五名的國家岡比亞、賽舌爾、幾內亞比紹、科摩羅、圣多美和普4 由于世界銀行尚未公布 2022 年南亞各國第二、三產業數據,因此分析三次產業結構時的數據以南亞地區所有國家總額為準,包含
44、印度口徑;不丹和馬爾代夫尚未公布 2022 年第一產業結構數據,使用2021 年數據作為替代。林西比總 GDP 僅 75.5 億美元,僅占非洲地區總量的0.15%。從出口情況來看,非洲地區商品與服務出口額占GDP 的比例從 2013 年的 30.48%上升至 2022 年的 31.30%,近三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11.50%,說明疫情以來非洲地區商品與服務出口恢復速度強勁。同時,從商品與服務的出口結構來看,作為第三產業的運輸業與旅游業的占比均有所上升,2022 年非洲地區運輸業出口額占商品與服務出口總額的比例為26.22%,同比增長 9.13%;運輸業出口額占商品與服務出口總額的比例為 44
45、.37%,同比增長 16.58%。說明非洲地區高附加價值的第三產業正在快速崛起,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非洲地區有望逐漸脫離對初級產品出口的依賴。2.部分國家債務問題凸顯過去十年,隨著發展建設的需要和貿易頻繁,非洲地區債務負擔加重。過去十年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非洲地區共 49 個國家(蘇丹、索馬里、利比亞無數據)平均政府債務占 GDP 的比例達 63.38%,高于亞撒哈拉地區的 56.30%,低于亞洲發展中國家的 73.74%,十年復合增速達 5.89%,遠高于亞撒哈拉地區的 1.96%,逼近亞洲發展中國家的 6.46%。其中,厄立特里亞、佛得角、莫桑比克的債務總額占GDP 比例
46、均超過 100%,面臨著嚴重的債務問題,同時剛果(金)與塞拉利昂的債務總額占 GDP 比例也逼近 100%,且過去十年復合增速在 10%以上。(五)拉美:大宗商品拉動經濟拉丁美洲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共有 33 個國家及若干未獨立地區,本文分析的拉美地區僅包括拉丁美洲中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共 21 個,包括智利、圭亞那、玻利維亞、烏拉圭、委內瑞拉、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阿根廷、哥斯達黎加、巴拿馬、薩爾瓦多、多米尼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安提瓜和巴布達、多米尼克、格林納達、巴巴多斯、古巴、牙買加、尼加拉瓜。1.經濟增長緩慢且不均過 去 十
47、年,拉 美 地 區 年 復 合 GDP 增 長 率 僅0.46%,遠低于整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 1.04%、“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1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 5.68%與全球平均水平 3.05%,占全球 GDP 的比例從 2013 年的 2.32%下滑到 2022年的1.87%,整體經濟增長緩慢。2022年,拉美地區(古巴無數據)GDP 為 18707.18 億美元,其中 GDP 前3 位的國家分別為阿根廷、智利與秘魯,分別占拉美地區總GDP的33.80%、16.08%與12.96%。2022年,拉美地區的人均 GDP 分布差距較大
48、,人均 GDP 最高的國家圭亞那達 18,989.8 美元,而人均 GDP 最低的國家尼加拉瓜僅 2,255.4 美元。受全球疫情、俄烏沖突影響,原油、礦石、農產品等大宗商品價格近年來持續上漲,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讓智利、秘魯、哥倫比亞等石油、農產品凈出口國受益。但要注意的是,此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與本世紀初有所不同,本輪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主要是由于疫情、俄烏地緣政治沖突導致的供給短缺,沒有強勢的經濟增長作為基礎,大宗商品價格的高位運行不具備可持續性,很難支撐拉美國家持續的經濟增長。當后疫情時期經濟“反彈效應”耗盡,以及貨幣政策緊縮導致消費和投資水平下降,或將對拉美地區的經濟帶來壓力。2.政策
49、空間受多重制約受疫情沖擊、烏克蘭危機、美聯儲連續加息、氣候變化和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等多方面的影響,當前拉美多國面臨通貨膨脹和債務的雙重壓力,大幅縮窄了拉美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空間。從通貨膨脹情況來看,2022 年,拉美地區和加勒比地區整體通貨膨脹率達到 15.4%,同比增長 3 個百分點,其中作為拉美第三大經濟體的阿根廷,通貨膨脹達到了三十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94.8%,而哥倫比亞、智利的通脹率約為 13%,墨西哥的通脹率也達到7.8%,均達到二十多年來的最高水平。美聯儲加息等輸入性因素和疫情激勵政策等內源性因素疊加,導致了拉美地區主要經濟體的通脹率不斷攀升。從債務情況看,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
50、拉美地區近十年的債務總額和其占 GDP 的比例不斷攀升,其債務總額從 2013 年的 7,433.6 億美元增加至 2022年的 12,499.9 億美元,占 GDP 的比例從 2013 年的41.51%增加至 2022 年的 66.80%。值得一提的是,2022 年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拉美地區 66.80%的債務總額占 GDP 比例遠高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 46.82%的債務總額占 GDP 比例。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拉美地區經濟均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拉美地區近十年的財政收入均低于財政支出,十年平均財政赤字率為 3.67%;2022 年拉美地區的凈貸款/借款占 GDP 比例為-2.55
51、%,整體對外借款大于對外貸款且外債率持續上升。(六)西亞:能源產業帶動經濟在“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中,西亞區域的國家包括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土耳其、敘利亞、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黎巴嫩、塞浦路斯、阿富汗等 20 個國家。該區域位于亞洲西部,自阿富汗至土耳其,是聯系亞、歐、非三大洲和溝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樞紐。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已成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支柱。1.能源產業為優勢產業近十年來,西亞 20 國 GDP 總量從 2013 年的3.94 萬億美元增加至 202
52、2 年的 4.57 萬億美元5,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1.7%,顯著低于世界 3.0%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占全球GDP總量的比重從2013年的5.1%下降至 2022 年的 4.5%,整體上看西亞地區經濟地位相對下降。2022 年末,西亞 20 國 GDP 總量占全球GDP 總量的比重為 4.5%。其中 GDP 總量前兩位的國家分別是沙特阿拉伯和土耳其,兩國 GDP 總量合計占西亞地區 GDP 總量的 44.2%,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在2013-2022年間GDP年均復合增長率較低,僅為-0.6%。從人均 GDP 上來看,2022 年末,西亞 20 國中僅有 8 個國家人均 GDP 高于 12702
53、.9 美元的全球人均 GDP 水平6。西亞地區屬于典型的資源型產業結構,以油氣、礦產的開采和加工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單一、貿易結構相似度較高,容易受大宗商品價格周期的影響。2022 年末,西亞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為 1780.0 億5 敘利亞尚未公布 2021-2022 年 GDP 數據,使用 2020 年數據作為替代;且黎巴嫩和阿富汗尚未公布 2022 年 GDP 數據,使用 2021 年數據作為替代。6 統計方法上同,敘利亞 2021-2022 年人均 GDP 數據,使用 2020 年數據作為替代;且黎巴嫩和阿富汗尚未公布 2022 年人均數據,使用2021 年數據作為替代。重要論述16博鰲
54、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美元7,僅占世界第一產業增加值的 4.1%,占西亞20 國 GDP 總 量 的 比 重 為 3.9%。2022 年,西 亞地區第二產業增加值為 1.85 萬億美元,占世界第二產業增加值的 6.6%;西亞地區的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為 40.7%,明顯高于同期全球 28.0%的水平;2013-2022 年,西亞 20 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從 45.0%下降至 40.5%,與此同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總體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可以看出西亞地區的發展重心正在逐步向旅游業、水利交通等服務業轉型。2.進出口呈現雙向萎縮從貿易總額來看,2
55、013-2022 年,西亞 20 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從 3.10 萬億美元增加至 3.29 萬億美元8,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0.6%,顯著低于全球 3.2%的水平;西亞進出口貿易總額占全球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從2013 年的 6.7%減少至 2022 年的 5.3%,這是出口、進口萎縮共同作用的結果,主要原因系西亞地區作為“五海三洲”之交界地,長期處于戰爭、民族矛盾尖銳化、政局不穩定的狀態之下,近幾年該問題尤為顯著。2022年西亞 20 國進出口貿易總額最高的四個國家分別是土耳其、沙特、阿聯酋、以色列,四國合計占西亞貿易總額的 70.7%,除了以色列外,這主要是得益于西亞地區天然的油氣資源稟賦以及
56、“一帶一路”的建設。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經濟展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耙粠б宦贰睘閬喼?、拉美、歐洲和非洲的經濟增長、就業創造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具有推動區域一體化、加強國際關系和促進參與國共同繁榮等更大的潛力。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應根據資源稟賦、地緣優勢、勞動力成本、產業發展程度差異精準布局,推動經貿合作從加工制造型、資源利用型、農林開發型等傳統產業,向商貿物流園區、高新技術園區等服務型、7 巴勒斯坦未公布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數據,分析西亞 20 國產業結構時以剔除該國的口徑統計;
57、以色列、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黎巴嫩、阿富汗尚未公布 2022 年三次產業結構數據,使用 2021 年數據作為替代;敘利亞、科威特尚未公布 2021 和 2022 年三次產業結構數據,使用 2020 年數據作為替代;也門尚未公布 2019-2022 年三次產業結構數據,使用 2018 年數據作為替代。8 進出口貿易總額=出口額+進口額;統計方法上同??萍佳邪l型園區轉型升級,在持續推進對外直接投資、海外工程承包合作、海外勞務合作、進出口貿易的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不斷推陳出新,通過建立境外經貿合作區、開拓第三方市場、開展數字經濟合作、投資經營民生發展合作等創新合作形式,持續加強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
58、大數據、云計算、智慧城市等數字經濟領域的合作,更加重視發展合作的普惠性、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推動更加強勁、綠色、健康的全球發展。(一)東南亞:數字經濟領跑全球如前文所述,人口基數大、就業市場活躍、市場開放程度高,是東南亞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經濟的數字化轉型,正成為東南亞地區經濟增長的另一重要引擎?;ヂ摼W巨頭谷歌公司、淡馬錫控股和咨詢公司貝恩于 2022 年 10 月聯合發布2022 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乘風破浪,走向機遇之海稱,近年來東南亞地區互聯網用戶增長迅猛,從 2019 年的3.6 億左右增至 2022 年的約 4.6 億,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8.5%,遠超東南亞地區的總人口增長率;2
59、022 年底,東南亞市場的數字消費者占當地人口的比例約為82%,遠高于 2019 年 63%的數字消費者占比,該比例預計將在 2027 年上升至 88%;在全球宏觀經濟下行趨勢的背景下,東南亞數字經濟發展逆勢而行,2022 年東南亞數字經濟成交金額(GMV)有望達到1940 億美元,2019-2022 年東南亞數字經濟 GMV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 24%,未來 3 年內有望保持20%左右的年均復合增速,預計將在 2025 年達到3300 億美元,該 GMV 規模比淡馬錫、貝恩和谷歌在2016 年的報告預期中早了三年。2017 年,“一帶一路”正式提出數字絲路建設的倡議,進一步加速了東南亞各國的
60、數字經濟國際合作。2017年12月,中國、老撾、泰國等七國共同發起 “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致力于實現互聯互通的“數字絲綢之路”,打造互利共贏的“利益共同體”和共同發展繁榮的“命運共同體”;2020 年被稱為“中國與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中國面向印度尼西亞、老撾等國開展了北斗應用系列活動,協助泰國打造 5G 智能示范工廠,分別在老撾、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建設了海外云計算中心,一系列舉措持續加強了東南亞各國在電子商務、科技創新、5G 網絡、智慧城市等數字經濟“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1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型意識不斷提高的國家,數字經濟發展前景十分
61、廣闊,在“一帶一路”倡議頻提數字化轉型升級、頻倡數字化發展合作的機遇之下,未來有望成為亞洲乃至世界數字經濟的領跑者。2.印尼:數字經濟動能潛力十足印度尼西亞作為全球人口總數排名第四的國家,不僅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在數字經濟規模、電商規模等方面同樣高居東南亞首位:2022 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印度尼西亞 2022 年的數字經濟規模預計為 770 億美元,并有望在 2025 年翻一番增至1300 億美元;受疫情影響,印度尼西亞電商行業出現爆發式增長,2019-2022 年印尼電商規模從 250 億美元增長至約 590 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33%,快于交通運輸、外賣、旅行、在線媒
62、體等其他數字經濟子行業,并有望在 2025 年增至 950 億美元。此外,根據印尼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疫情發生后印尼有 47.75%的企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在線營銷,而在疫情發生前該數據僅為 5.76%。然而,印度尼西亞作為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大國,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發展起點不同、島嶼眾多、地域差異顯著等因素,面臨經濟轉型周期長、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典型問題,這將導致基礎設施建設乃至數字化轉型程度的不均衡。因此政府在開展數字化轉型之前,需首先通過政策引導與資金支持等方式,完善數字化基礎薄弱的企業和區域的基礎設施軟硬件建設,努力縮小企業、區域發展的相對差距,穩中求進、平衡發展,方可步入去中心化、移動互聯化
63、的新型數字生態,實現數字化的跨越式發展。3.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DEPA)是全球首個關于數字經濟的重要規則安排,由新加坡、新西蘭和智利三個國家于 2020 年 6 月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旨在在數字經濟方面推動貿易自由化和數字化合作。該協定以電子商務便利化、數據轉移自由化、個人信息安全化為主要內容,涵蓋商業和貿易便利化、數據問題、新興趨勢和技術、創新和數字經濟、中小企業合作、數字包容性等16 個模塊,對國際數字經濟活動和交流提出了比較全面的規則安排。領域的發展建設,讓東南亞數字經濟在深化務實合作中獲
64、得提質升級、邁上更高臺階。作為 2022 年全球經濟增長潛力最大的次區域之一,在數字經濟發展領域,無論是電子商務、旅行、外賣、交通運輸或是在線媒體行業,東南亞為我們留下了非常廣闊的想象空間,未來的經濟數字化道路潛力無限。若能進一步擴大受眾群體,并通過 ESG 因素和“一帶一路”合作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未來東南亞有望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的領跑者。1.越南:未來的數字經濟領跑者2022 年,越南超過新加坡和菲律賓,成為東南亞第四大經濟體。疫情之下,盡管越南經濟增長受到了一定的阻礙,但疫情催生的數字化轉型需求成為了越南 GDP 增長新的助推劑:2022 年東南亞數字經濟報告顯示,2019-2022 年越
65、南數字經濟規模從130 億美元增長至 230 億美元,有望在 2025 年達到490 億美元,2022-2025 年均復合增長率預計達到31%,將成為東南亞地區數字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目前,越南的數字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網絡通信、網絡安全等領域,發展成果斐然。電商方面,2022 年越南電商規模約 140 億美元,已成為東南亞第三大電商市場,僅次于印尼和泰國,而 2022年越南電商白皮書的數據顯示,網上購物的消費者人數從 2017 年的 3360 萬人快速增長到 2020 年的4930 萬人和 2021 年的 5460 萬人,預計 2022 年將達到 5700-6000 萬人;網絡通信方
66、面,據越南信息與傳媒部的數據,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信息和通信技術(ICT)產業迎來高速發展,2022 年總營收達 1480 億美元,較 2021 年增長 8.7%,對 GDP 的貢獻率約 7.18%;網絡安全方面,據俄羅斯信息技術安全公司卡巴斯基的數據,2019 年越南在線攻擊次數比 2018 年下降了 30%,且是東南亞地區惡意移動軟件數量第二少的國家,僅次于新加坡,而據國際電信聯盟(ITU)2021 年 6 月發布的第 4 版全球網絡安全指數調查報告(GCI 2020),越南網絡安全指數在 194 個國家(地區)中升至第 25 位,在亞太地區排名第 7 位,在東南亞排名第 4 位??偠?/p>
67、言之,越南作為一個人口接近 1 億、經濟體量龐大、數字化頂層設計與全局規劃完備、數字化轉重要論述1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表 1 DEPA 協定的具體條款內容模塊具體條款具體內容1初始條款和一般定義協定適用范圍、與其他協定的關系、一般定義2商業和貿易便利化定義、無紙貿易、國內電子交易框架、物流、電子發票、快運貨物、電子支付3數字產品待遇和相關問題定義、關稅、數字產品非歧視待遇、使用密碼術的信息和 ICT 產品4數據問題定義、個人信息保護、通過電子方式跨境傳輸信息、計算設施的位置5更廣泛的信任環境網絡安全合作、網上安全和保障6商業和消費者信任定義、非應邀商
68、業電子信息、在線消費者保護、接入和使用互聯網的原則7數字身份認證數字身份的相互認證8新興趨勢和技術金融科技合作、人工智能、政府采購、競爭政策合作9創新和數字經濟定義、目標、公有領域、數據創新、開放政府數據10中小企業合作一般原則、增強中小企業在數字經濟中貿易和投資機會的合作、信息共享、數字中小企業對話11數字包容性數字包容性的合作事項12聯合委員會和聯絡點聯合委員會的設立、聯合委員會的職能、決策、聯合委員會議事規則、協定的合作與實施、聯絡點13透明度定義、法律法規的公布、行政程序、復審和上訴、通知和提供信息14爭端解決爭端解決的定義、爭端解決的目標、爭端解決的范圍、爭端解決的方式(斡旋和調解、
69、調停、仲裁)、場所的選擇15例外一般例外、安全例外、懷唐伊條約、審慎例外和貨幣與匯率政策例外、稅收措施、國際收支保障措施16最后條款交存方、生效、修訂、加入、退出、信息披露、機密性、附件和腳注、電子簽名資料來源:DEPA 協定DEPA 的先進之處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全面性、開放包容性、靈活性與前瞻性。一是全面性。在所有區域貿易協定數字貿易規則中,DEPA 協定的條款數量和文本字數都是最多的,所涉議題范圍極廣,囊括了數字貿易便利化、數據安全與保護、數字信任環境、數字技術創新、數字身份認證、數據共享等精細化的數字經濟規則安排,涵蓋范圍從數字貿易擴大至整個數字經濟領域,這些內容與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
70、家的經濟發展方向高度契合,符合大多數國家的基本利益,極大推動了全球數字經濟立法的體系化進程。全面而詳實的數字經濟規則是推動各國開展數字貿易談判與合作的有效遵循,也是促進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數字經濟制度安排的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二是開放包容性。DEPA 是一項開放性協議,對所有能夠達到其標準的世貿組織(WTO)成員開放,并允許設置類似 WTO 協定的一般例外和安全例外條款;同時 DEPA 協定鼓勵各成員國構建數字系統信任機制、建立一個可信的數字共享環境,從而降低數字貿易壁壘,推動數字貿易自由化和數字產品流通,并為某些可能違反規定的數字經濟情況提供了爭端解決的合理機制;此外,DEPA
71、鼓勵締約方在數字經濟公平競爭基礎上,通過共享最佳實踐和促進數字參與聯合計劃,推動政府數據開放、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合作,賦予中小企業參與數字經濟貿易投資的機會,以改善和消除數字鴻溝,確保個人和企業從數字經濟“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1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發展成果中獲益的機會與條件。因此,DEPA 開創了一種平等互利、合作共贏、反對數字霸權的全球數字經濟治理模式,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同樣是其先進性的重要體現。三是靈活性。DEPA 靈活的模塊化框架,是其作為區域性數字經濟協定的最大亮點之一。DEPA在已有的 USMCA、CPTPP、UJDTA 等數字貿易
72、規則基礎上有所突破,采用獨特的“模塊式安排”參與方不需要同意 DEPA 所覆蓋的 16 個模塊的全部內容,而可以選擇其中的部分模塊加入協議,而不必為了滿足所有模塊而面面俱到,同時還可在必要時根據當地情況調整規則。在這種軟性合作安排下,各國政府可以根據自身數字經濟發展水平和利益訴求,按需選擇部分或全部模塊加入協議,極大提高了新成員參與的靈活性和積極性,是其先進性的重要體現。四是前瞻性。DEPA 極具特色的開放性、模塊化規則框架,是在原有數字貿易規則基礎上的大膽創新,符合數字經濟時代扁平化、分布式的政府組織協作模式,具有鮮明的前瞻性和引領性;另外,DEPA 將治理范圍從數字貿易擴大到了數字經濟的多
73、個方面,指明了目前數字經濟治理的國際趨勢,具有一定的指示性和預測性;此外,DEPA 除了包含美國、歐盟等地區較為主流的數字治理理念,在促進跨境數據自由流動、對數字產品的非歧視待遇、對計算設施區位的非強制要求等方面也做了專門要求,并通過建立個人信息保護、在線消費者保護、人工智能倫理以及保護企業跨境數據流動的權利等監管框架,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和維持企業競爭力之間構建平衡,很好地兼顧了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訴求,對于打造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區域性和全球性數字經濟共同體提供了前瞻性思路。(二)中亞:結構轉型推動經濟增長從中亞地區過去十年的經濟表現來看,中亞地區的經濟增長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
74、DP 的比例過高,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 2021 年底數據為例,中亞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 GDP 比例平均為 10.3%,同期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不包括高收入)這一比值為 5.59%,全球平均值為 4.3%。其中,中亞地區各國第一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例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尤其是烏茲別克斯坦與塔吉克斯坦,第一產業增加值分別占本國 GDP 的 24.84%與23.27%??梢灶A見,中亞地區未來存在著產業結構轉型帶來的增長潛力。后文將以區域內第一產業增加值占比較高的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為例,分析中亞地區因產業結構轉型帶來的增長潛力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1.烏茲別克斯坦:
75、擁有發展汽車工業和旅游業的巨大潛力從資源稟賦角度看,烏茲別克斯坦有發展工業的強大潛力。根據相關資料,烏茲別克斯坦的礦產資源儲量總價值約3.5萬億美元,現探明有近100種礦產品。烏茲別克斯坦天然氣開采量居世界第 11 位,黃金開采量居第 7 位,鈾礦開采量居第 5 位。在 2022 年 1 月公布的 20222026年新烏茲別克斯坦發展戰略 中,明確提到要在未來提高工業占 GDP 的比重,使工業產品生產規模增加 40%。特別是在汽車工業上,目前烏茲別克斯坦通用汽車廠是烏茲別克斯坦和美國合資的最大項目,2021年生產轎車約23.7萬輛,同時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比亞迪、星途等汽車品牌均在烏茲
76、別克斯坦開始建立合資工廠,工廠一期規劃年產量分別可達 5 萬輛與 2 萬輛??梢灶A見,在未來會有更多的汽車企業通過合資等方式在烏茲別克斯坦或中亞地區的其他國家建廠,汽車工業或成為中亞地區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與農業向工業轉型的重要推手。從地理稟賦角度看,烏茲別克斯坦地處中亞腹地,與中亞其他四國和阿富汗接壤,歷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跡眾多,是古絲綢之路的關鍵樞紐和各種文化交匯地,也是世界著名旅游勝地之一。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高校之間也開展了各種跨境教育合作以推動其旅游業發展,如 2023 年 7 月 7 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合作與人文交流研究聯盟”在西安外國語大學成立,聯盟將致力于深化
77、與中亞高校教育合作,探索沿線國家人文交流、旅游合作的有效路徑,加強沿線國家旅游人文專業的人才培養交流、科研成果轉化、資源發掘共享,助力“一帶一路”旅游合作與人文交流高質量發展。2.塔吉克斯坦:擁有發展基礎建設與電力建設的巨大潛力塔吉克斯坦擁有豐富的水資源與礦產資源。根據相關資料,塔吉克斯坦水資源豐富,占整個中亞的重要論述20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60%左右,居世界第八位,但開發量不足實際擁有量的 10%。礦產資源上,有世界上第二大銀礦區,即大卡尼曼蘇爾銀礦區;銻礦在獨聯體占領先地位,在亞洲占第三位,僅次于中國和泰國;鉛鋅礦儲量在中亞地區占據主導地位。目前
78、,“水電興國”是塔吉克斯坦基本國策,依托豐富的水力資源,塔吉克斯坦政府把大力建設水電站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優先領域,力爭將塔吉克斯坦打造成為地區電力出口大國??梢钥闯?,進行產業轉型,發展交通與水電將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點?;A建設上,塔吉克斯坦基礎設施建設落后,且經幾年內戰破壞,基礎設施損毀嚴重,制約了國家經濟發展。目前塔吉克斯坦有四條公路干線、三條鐵路線與三座主要機場,國內的貨物和旅客運輸主要依靠四條公路干線,城市缺少地鐵建設,貨物和旅客進出境主要依靠鐵路。2021 年,塔吉克斯坦貨運量8202.94 萬噸,同比增長 2.7%;客運量 7.37 億人次,同比增長 12.6%,其中 97.3%為公
79、路客運量??梢灶A見,在未來,中亞地區的鐵路、公路、航運等基礎建設有強大的增長潛力。水電建設上,塔吉克斯坦國土面積 14.31 萬平方公里,國內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47條,總長2.8萬公里,河網密度達 0.6 公里/平方公里。北部的澤拉夫尚河、中部的卡法爾尼岡河和瓦赫什河、南部的噴赤河等 4 大水系共建有近 30 座大、中、小型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 509 萬千瓦。羅貢水電站項目正在建設實施中,建成后電站大壩將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壩,每年發電量將達到 170 億千瓦時??梢灶A見,在未來,水電建設將成為塔吉克斯坦的重要增長經濟增長點。塔吉克斯坦原是中亞電網的一部分,后由于烏茲別克斯坦退出中
80、亞電網,與烏茲別克斯坦電力合作中斷。塔烏電力供應中斷 9 年后,2018 年 4 月 2 日塔吉克斯坦恢復向烏茲別克斯坦出口電力。塔吉克斯坦正全力推動 CASA-1000 輸變電項目,項目將連接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四國電力網,有助于塔吉克斯坦夏季向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出口過剩水電。2021 年塔電力出口收入超過 9596 萬美元,比上年增長 70%;出口電力主要銷往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和吉爾吉斯斯坦。未來 10 年仍然是中亞地區電網改造的黃金期,整個中亞地區的電力建設有著巨大的增長潛力。(三)南亞:或將成為國際貿易新的增長極近年來,南亞地區表現出了較為強勁的發展潛力:2013
81、-2022 年南亞 7 國 GDP 和人均 GDP 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 7.1%和 5.8%,遠高于 3.0%和1.9%的世界平均水平;2013-2022 年南亞地區進出口總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4%,高于全球 2.3%的進出口總額年均復合增長率,且 2022 年南亞地區進出口總額占全球進出口總額的比重達到 2.0%,其中印度作為南亞地區最大的經濟體,進出口總額從 6496.1 億美元猛增至 9685.2 億美元,同比增長高達 49.1%。目前,經過經濟政策的調整和國民經濟的逐步恢復,南亞各國失業率均有所下降,就業問題得到有效緩解,顯示出較強的經濟韌性。未來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帶
82、動下,通過破除貿易壁壘、形成集聚效應等方式,南亞地區有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經濟增長,并與東南亞一并成為新的國際貿易、國際經濟增長極。1.破除貿易壁壘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南亞國家普遍存在的貿易壁壘是桎梏南亞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2018年9月,世界銀行發布的 南亞區域貿易展望指出,2016 年南亞平均關稅高達13.6%,是世界平均水平(6.3%)的兩倍多;除此之外,南亞國家長期“敏感”的產品清單占總數的 39%,存在較大的貿易壁壘障礙。自由化政策不僅破除了國與國之間的貿易投資壁壘,顯著提升社會的福利水平,更讓具有成本、技術和準入優勢的國家獲得更多的機會,吸引生產企業和生產要素集聚,并通過
83、集聚效應重塑一個國家的經濟地理,帶來聚集效益。2018 年世界銀行發布的南亞區域貿易展望稱,深化區域貿易往來和互聯互通能夠使南亞區域貿易規模增長 3 倍以上。因此,南亞國家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破除國際貿易壁壘和物流瓶頸,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拓展貿易伙伴,夯實國際經濟合作的重要基礎,實現貿易互通、民心相通,這將是南亞各國未來經濟增長的一大突破口。以中國和巴基斯坦的“中巴經濟走廊”為例:巴基斯坦的經濟主要依賴于農業和紡織工業,其國家收入主要源于棉花等農產品出口;而在“中巴經濟走廊”的合作中,為吸引和承接中國的產業轉移,巴政府計劃在中巴經濟走廊沿線設立 27 個產業園區,不同的產“一帶一路”的經
84、濟成長性2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業園區將根據自身優勢聚焦不同產業,通過產業園區的建設來促進中巴在各領域的產能和投資合作,一方面直接創造了 23.6 萬個就業崗位,另一方面更讓中巴經濟走廊沿線的特定產業園區在交流合作、知識管理等領域產生向心力、形成產業集聚和城市集群,從而發揮協同和集聚效應,提高制造業、硬科技等領域的回報率,提升國民實際收入水平。數據顯示,2013-2022 年巴基斯坦 GDP、人均 GDP、外債總額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5.3%、3.7%、10.2%,均顯著高于全球的 2.9%、1.7%、6.3%,鑒于“中巴經濟走廊”框架下計劃建設的九
85、個經濟特區僅有三個準備啟動,招商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未來仍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以產業園區、自貿區等為代表的貿易投資最小集聚單位,或將成為南亞地區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依托。2.印度:巨大的經濟潛力和人口紅利印度是南亞地區第一大經濟體,擁有世界第五的GDP 和世界第二的人口總量。2013-2022 年 GDP從 1.86 萬億美元增長至 3.88 萬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9%,遠高于全球的 3.0%。人均 GDP 從2013 年的 1438.1 美元增加至 2022 年的 2452 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6.1%,遠高于 1.9%的世界平均水平,但只有世界人均 GDP 的 19
86、.3%。進出口貿易方面,2022 年進出口總額 0.97 萬億美元,占南亞地區進出口總額的比例近 80%,占全球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為 1.56%;印度政府主要奉行產業保護主義政策,對外資企業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如提高關稅、限制進口、要求進行本土化等。產業結構方面,印度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從事農業,故第一產業占比達到 17%左右(2021 年),盡管莫迪政府上臺后高度重視發展本土制造業,但第二產業占比仍然只有26%左右(2021年),而印度的服務業則是以知識密集型的信息技術產業為主導,并以外包的方式服務于發達國家,因此第三產業占比雖為 57.8%(2022 年),但該領域實際雇用人員僅占印度總就業
87、人口的 25%(印度快報引述專家分析)。失業率方面,盡管 2022 年失業率只有 7.3%,但 25 歲以下青年失業率高達 45.8%(CMIE 數據),人口紅利正成為印度面臨的巨大挑戰和問題。另外,印度雖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聚集區,但仍未擁有產業鏈完整、協作良好的產業集群,供應鏈成本優勢不明顯。此外,在對外政策方針上,印度并未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由此可見,印度作為經濟規模最大的南亞國家,具有強大的發展潛力,但仍面臨生活水平低下、產業保護主義、產業結構不合理、就業崗位稀缺、冷戰思維逆流等問題,再加上印度殖民時代遺留的散裝屬性和民族宗教問題等復雜國情,印度未來經濟發展勢必充斥著各種風險挑戰。印度未
88、來的經濟增長不僅需要在技術和制度上加大對數字化、高科技行業的扶持力度,不斷創造就業崗位、扭轉落后的產業結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更需要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合作與交流,廣泛借鑒經驗和技術,實現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提升高科技產業的技術創新水平,逐步實現高效代工乃至自主研發和制造半導體芯片的能力,完成既定的發展目標。3.孟加拉:區域新的經濟增長極孟加拉國在 20 世紀 70 年代獨立之初曾是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當時的國家收入主要依靠出口黃麻、紡織品等初級產品,卻在短短 50 年內經濟增長了271 倍之多,成為了世界上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令世界為之側目。近十年,孟加拉國 GDP 年均復合增
89、長率高達 13.3%,成為過去 10 年南亞地區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遠遠高于南亞 GDP 的 7.1%和全球GDP 的 3.0%的平均增長率,并于 2019 年超過巴基斯坦成為南亞地區的第二大經濟體。孟加拉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經濟發展奇跡,主要原因在于其龐大的人口基數(2021 年 1.66 億)與穩定增速(2021 年 1.0%),還在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助力。近年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支持下,孟加拉國大型基建項目更是密集落地:達舍爾甘地污水處理廠項目于 2022 年 4 月正式進入運維期;帕德瑪大橋項目于 2022 年 9 月正式建成通車;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機場高架快速路項目將于 2023 年
90、 9 月竣工?!耙粠б宦贰背h使孟加拉國從以農業為主導的經濟體向出口導向型制造業經濟體轉變的速率明顯加快:2013-2022 年,孟加拉國第二產業增加值的年均復合增速高達 16.5%,遠遠高于第一產業增加值 9.3%的年均復合增速;孟加拉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從 2013 年的 26.3%升至 2022 年的 33.9%,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則從 2013 年的 15.5%重要論述2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下降至 2022 年的 11.2%。產業結構的成功轉型升級帶動了孟加拉國經濟的迅速增長。除此之外,孟加拉國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幅
91、提升,人均 GDP 從 2013 年的973.8 美元升至 2022 年的 2688.3 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11.9%,同樣是過去十年南亞地區人均 GDP增速最快的國家,遠遠高于南亞地區人均GDP的5.8%和全球人均 GDP 的 1.9%的年均復合增長率。除了人口基數大、增速快與持續基建投入外,孟加拉國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關鍵還在于其實行謹慎的財政政策和債務管理政策。孟加拉國政府制定了較為謹慎的財政政策和債務管理政策,國家預算赤字被控制在 GDP 總量的 5%以內,并且主要從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借貸,公共債務則保持在 GDP 的 40%以內,外債更是在近十年基本保持在GDP
92、 的 20%以內;雖然在 2013-2021 年期間,孟加拉國外債總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卻高達 13.8%,在南亞地區僅次于馬爾代夫的 17.9%,但在保證風險可控的同時有力支撐了本國基建投資與經濟發展。由此可見,孟加拉國在人口稟賦、基建投入、市場開放程度、政策開放程度等方面優勢顯著,有力推動了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因此在GDP、人均 GDP、進出口總額、外債總額等許多經濟發展指標上,無論是絕對數額還是增長速度,孟加拉國都是南亞地區當之無愧的“領跑者”。未來,隨著“一帶一路”框架下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持續發酵,孟加拉國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可期,未來極有可能成為南亞區域新的經濟增
93、長極。(四)非洲:積極融入全球市場近年來,非洲經濟發展整體緩慢,且人均 GDP仍然較低,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 2021 年人均 GDP 僅為 3957 元,遠低于全球 18669 元的水平,貧窮和經濟落后仍然是非洲國家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能否充分把握人口紅利,實現脫貧致富將成為制約非洲未來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1.人口紅利優勢顯著從人口變化來看,非洲地區人口增長率下降較明顯,但仍呈穩定增長趨勢,仍是世界上人口數量增長最快的大陸,與部分人口負增長及老齡化地區相比,人口紅利仍將持續。2022 年,非洲地區總人口達14.27 億,占全球總人口的 17.89%,較 2021 年同比增長 2.37%,較全球
94、同比增長率高出 1.1 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數據,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數量將從 2020 年的 10.9 億人增長到 2050 年的 21.7 億人和 2100 年的 40 億人,其占世界人口總數的比例將從2020 年的 14%上升到 2050 年的 22.2%和 2100 年的 35.8%。隨著人口增長率和撫養比的緩慢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將于 21 世紀中期進入人口紅利“機會窗口”,并將持續到 2100 年以后,是世界上最后一個擁有窗口期的地區,也是世界上在窗口期擁有勞動年齡人口最多的地區之一,屆時預計將有 17.8 億-25.7 億勞動年齡人口。到 2050 年,很多非洲國家的人口將實現翻
95、番,尼日利亞預計將一躍成為世界上第四人口大國,僅次于中國、印度和美國。預計到 2100 年,全球人口最多的三大城市將都坐落于非洲,分別是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金沙薩和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2.抓住產業轉移機遇人口紅利“機會窗口”將是 21 世紀非洲工業發展的重要機遇。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已經成為大多數非洲國家工業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目前,紡織、服裝、皮革、農產品加工等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在許多非洲國家迅速發展,創造了大量工業崗位和較高工業附加值,增加了工業產品出口。特別是隨著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區域內貿易加速增長成為吸引外資和推動出口多樣化的重
96、要機會,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區域市場導向型產業的發展機會也越來越多。許多非洲國家根據勞動力特點制定工業戰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例如,埃塞俄比亞將皮革業、紡織服裝業等與農業部門密切相關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列為優先發展的工業部門,這既能促進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又能增加就業和促進出口??梢灶A見,如何在新一輪的全球產業鏈重構中把握機會,抓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機遇,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非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五)拉美:加深區域內外經貿合作長久以來,一體化進程始終是制約拉美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演變和國際合作的深入,拉美地區正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和應對外部不確定
97、性,拉美國家必須加深區域內外經貿合作,團結一致,共同應“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2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對挑戰,為實現繁榮穩定的未來鋪平道路。1.區域內:加強政府間合作拉美地區歷史上始終倡導一體化。如 2008 年南美 12 國成立南美國家聯盟(UNASUR)、2011 年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CELAC)正式成立、2012 年太平洋聯盟(AP)正式成立,都是拉美地區區域內一體化的代表性進展。然而,2017 年至今美國政府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導致拉美地區區域一體化發生新變局,2011 年成立的拉美和加勒比共同體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拉美地區的國家也被分成兩
98、大陣營。未來,為了促進經濟一體化,拉美地區應特別注重經濟結構的互補和共享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經濟結構方面,各國可以加強產業間的合作,實現產業鏈的銜接和優勢互補。通過推動產業多元化,減少對傳統資源型產業的依賴,拉美地區可以提高整體產業生產率,增強經濟韌性,降低外部沖擊的影響。同時,共享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推進一體化的重要舉措。拉美地區各國可以共同投資和建設跨國界的基礎設施,例如交通運輸網絡、能源基礎設施、信息通信技術等。這將有助于降低交通和運輸成本,促進商品和服務的流通,提升整體經濟效率。除了經濟層面,拉美地區還需要加強政治上的合作與協調,各國可以共同制定和推進有利于地區發展的政策,加強信息共享和協
99、作,形成合力。同時,各地區也要加強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提升民眾的意識和認同,以促進地區的社會穩定和文化交融。2.區域外:構建命運共同體地緣政治因素在干擾區域內一體化的同時,也間接推動了拉美地區一體化向區域外拓展,如 2018 年 7月 24 日太平洋聯盟和南共市在墨西哥巴亞爾塔港首次舉辦聯合峰會,簽署共同宣言和行動計劃,承諾共同應對貿易保護主義、推進地區一體化。是拉美地區向太平洋地區拓展經濟一體化的具體實踐。如智利、墨西哥和秘魯等國家已成為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的成員,智利已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這些國家很可能積極尋求與該組織其他經濟體的經濟一體化,以此促進本國經濟可持續
100、增長。未來,相信通過深化“一帶一路”倡議與拉美地區的合作,可以實現中拉經貿合作質量的提升,促進雙方產業結構改革和技術創新,推動經濟結構互補,共同提升區域的競爭力。(六)西亞:深化能源產業轉型西亞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一方面,西亞地區屬于“五海三洲”的交界地,不僅連接了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里海,而且還是亞、歐、非三大洲的匯合點和交通樞紐,同時還是溝通大西洋、印度洋的樞紐,地理位置具有很高的戰略意義;另一方面,西亞地區以波斯灣沿岸為中心的石油資源十分豐富,所產石油 90%以上供出口,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產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地區,有“世界石油寶庫”的美稱,并且礦產資源也十
101、分豐富。這樣的地理特征賦予了西亞地區鮮明的經濟特征:西亞地區具有典型的資源型產業結構,以油氣、礦產的開采和加工為支柱產業,產業結構單一、貿易結構相似度較高,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波斯灣沿岸國家的出口產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氣為主;西亞地區第二產業較為發達,2022 年占世界第二產業增加值的 6.6%,占 GDP 的比重高達 40.6%9,顯著高于全球 27.6%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西亞地區還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起源地,民族矛盾、宗教矛盾、領土糾紛等問題錯綜復雜且由來已久,再加上戰略地位極為重要,長期受到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資源掠奪和侵略壓迫,導致這片土地長期處
102、于戰爭頻仍、社會矛盾尖銳、政局不穩定的狀態,嚴重阻礙了該區域的經濟發展。因此,有待以更高水平、更高標準實行“一帶一路”倡議,在經濟結構轉型、厚植原有優勢、去美元化、政策措施配套、國際安全理論創新、加強國際援助等方面進行進一步探索,充分挖掘西亞地區的增長潛力,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1.厚植固有優勢:油氣管道建設西亞作為“世界石油寶庫”,厚植油氣資源的固有優勢仍然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西亞地區主要的油氣管道包括“阿拉伯天然氣管道”、“南部天然氣走廊”、“土耳其溪管道”、“東西管道”、“伊斯蘭天然氣管道”、“伊朗-巴基斯坦管道”和“伊朗-阿曼管道”等。伊朗擁有中東規模最大的高壓天然氣管網,長
103、度約 2.2 萬 km(14000 英里)10。伊朗9 統計方法與第一章計算西亞 20 國三次產業結構方法一致。10 參考一文讀懂:一帶一路油氣資源及管線分布數據重要論述24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天然氣干線(IGAT)為南北方向,天然氣管道主要由伊朗國家天然氣公司(NIGC)運營,在很長一段時間,伊朗天然氣基本處于自產自銷狀態,其天然氣一方面用于發電,另一方面用于回注油井,提高采收率,隨著大氣田的不斷發現以及國家制裁的解除,伊朗正在加速其出口管道建設,東部通過巴基斯坦將天然氣出口至印度和中國,西部則通過伊拉克和土耳其出口至歐洲大陸;沙特天然氣管道由沙特阿
104、美運營,主要為東西方向,自 1985 年沙特阿拉伯國家天然氣系統工程(MGS,MasterGas System)的建成投用,使其天然氣利用率有了實質性提高。沙特主要將東部天然氣輸送到西部大型煉化廠,然后將產品銷往全國及海外。目前,中亞“一帶一路”倡議的能源合作主要分布在中亞、南亞和俄羅斯,未來隨著中東地區局勢日趨緩和,“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能源合作將可能吸引更多西亞國家參與,進一步壯大“能源絲路”的力量。2.推動能源轉型:發展可再生能源隨著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的加劇,加快傳統能源的轉型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西亞地區作為“世界油庫”,推進西亞地區的能源轉型升級,不僅符合“一帶一
105、路”政策的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更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促進西亞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西亞地區具有廣袤的熱帶沙漠,氣候類型主要以熱帶沙漠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由于地面熱度高、上升氣流強且沒有遮擋,因而風速較大、風能資源豐富,風力發電具有較大的發展潛能;此外,西亞地處熱帶地區,太陽直接輻射強度較高,這為西亞地區進行太陽能發電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根據“一帶一路”可再生能源項目經典案例研究報告數據,實際上大部分國家的年均太陽直接輻射強度都可以達到每平方米 1800 千瓦時,沙特阿拉伯、伊朗的年均太陽直接輻射強度更是達到每平方米 2000-2100 千瓦時,光伏發電潛力巨大;西亞地區
106、由于水資源相對短缺,大部分國家水電發展潛力有限,但伊朗擁有西亞地區最為豐富的河流網絡,目前(2022 年 10 月)水電裝機量在可再生能源裝機總量中占比最大,約占93.49%,但近些年也受大范圍干旱影響,水電站運營成果大幅降低,水電在該國電力總產量占比從最高點14%降至 2019 年的不足 5%,2017-2021 年伊朗的年均水電裝機增長率僅為 0.66%。因此,風力發電、光伏發電有望成為西亞地區傳統能源轉型的發展重心。西亞能源轉型也面臨諸多問題。由于大部分西亞國家仍屬發展中國家,政治風險較高、經濟發展不穩定、外匯儲備薄弱、匯兌風險突出;當地政府吸引和保護外資的相關法律規定往往并不完善,對于
107、可再生能源的各類支持政策也趨于空洞化和理想化,具體實施中存在朝令夕改等問題。這些風險導致國際企業在可再生能源“走出去”的過程有所顧慮,阻礙了更多企業進入西亞國家的可再生能源市場,降低了企業長期投入項目開發跟蹤工作的意愿。因此,未來既需要各經濟大國通過各類發展援助基金和能力建設平臺支持西亞國家制定更穩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從根本上減少政策波動、改善政策預期、提振企業投資信心,也需要西亞各國政府提高可再生能源項目的 ESG 相關風險意識,促使企業正視可再生能源項目過程中關于環境和社會風險的相關政策和遵從相應的國際規范,提高企業規避類似風險的能力,防止因 ESG 問題造成的項目拖期和名譽損失。
108、三、未來面臨的挑戰和建議“一帶一路”倡議對參與國帶來的收益已經充分體現在倡議以來各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在推動參與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就業與發展經濟的同時,中國過剩的產能與資金也能向外輸出,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由 2013 年的 5691.9 億美元增長至2020 年的 9837.6 億美元,出口占比也由 2013 年的 25.7%上升至 2020 年的 30.3%。但不可忽視的是,參與國在“一帶一路”合作增加貿易總額、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面臨著參與“一帶一路”合作帶來的重要挑戰。(一)面臨的主要挑戰“一帶一路”倡議在未來面臨的重要挑
109、戰包括累計外債逐年增加帶來的債務風險、深入參與國際市場面臨的匯率波動成本、基礎建設與國際貿易帶來的環境成本等。中國和參與國應本著平等、共贏和可持續的原則,共同努力應對這些挑戰,推動合作取得更加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1.債務風險中國在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2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為參與國提供貸款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經濟和社會效益為導向,根據項目所在國實際情況,為項目建設提供貸款,避免給所在國造成新的債務負擔、新的債務風險和財政負擔。同時,對于部分面臨債務困難的國家,中國也會盡力給予幫助,如中國政府已免除對非洲相關國
110、家截至 2020 年底到期的無息貸款債務,是對二十國集團緩債倡議貢獻最大的國家。但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許多國家在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之前就已經存在著大量的美元債務,這些美元債務的主要債務方為世界銀行、各洲開發銀行和投資銀行等多邊組織,在美國激進加息的背景下,參與國以美元還債的難度將進一步加大,面臨著加劇的債務風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到 2020 年,“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國家累計貸款超過3.77萬億美元。在我們關注的六個次區域共 115 個“一帶一路”國家中,共 77 個國家披露了外債現值占國民總收入的比重數據,該指標通常用來衡量一國對外資的依賴程度與該國的外債風險。該指標通
111、常以 25%為警戒線,超過25%即說明國家的外債風險較大。從下表看出,2018年至 2020 年,各區域債務壓力明顯增大,2021 年相對 2020 年整體穩定且略有好轉。表 2 2018-2021 年外債現值占 GNI 比重分布情況比例 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非洲拉美合計2021 年 025%6 13 2144302550%12 1323434 50%111172132020 年025%61 2 1123252550%122 424437 50%111183152019 年025%7 2 21232372550%12 3413730 50%000181102018 年025%7 2 4 1242
112、402550%1 2 1 413627 50%00017210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各國國家統計局注:國民總收入(GNI)=GDP+(來自國外的要素收入-對國外的要素支出)從國家細分來看,債務風險最大的十個國家中有五個國家是非洲國家,說明非洲整體債務風險較其他區域更加嚴重。同時,從債務結構來看,多邊美元債是引起各國債務風險的主要原因,以債務問題最嚴重的黎巴嫩為例:據黎巴嫩財政部統計數據,截至 2019年,黎國內債券約合 579 億美元,歐洲債券 317 億美元,多雙邊主權貸款 20.5 億美元,其他債務 3.5 億美元。貸款來源主要為世界銀行和歐洲投資銀行等多邊金融機構,海灣國家及相關基金,法國
113、、意大利等西方國家。重要論述26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表 3 2021 年外債現值占 GNI 比重前十國家國家所屬區域2018201920202021黎巴嫩西亞67.12%81.19%96.76%161.32%佛得角非洲79.47%82.40%108.32%96.21%牙買加拉美92.13%83.68%74.11%72.42%吉布提非洲233.58%54.84%70.00%71.84%安哥拉非洲37.93%49.85%82.32%67.00%馬爾代夫南亞24.31%39.30%66.50%66.62%贊比亞非洲37.26%45.83%68.18%60.7
114、2%莫桑比克非洲67.99%64.57%68.60%58.96%多米尼克拉美51.74%42.24%53.28%55.32%老撾東南亞44.79%47.48%53.01%54.05%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各國國家統計局可以看出,債務風險是未來“一帶一路”倡議繼續推動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后疫情時代,各國經濟明顯下滑,財政收入疲軟,償債壓力進一步加大。尤其對低收入國家而言,經濟下滑引起的債務風險可能更加嚴重,貸方的資金安全和借方的經濟發展可能受到嚴重影響。未來中國要建設高質量“一帶一路”,必須充分認識并提前控制各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國家的債務風險,注重各國債務的可持續性。2.環境成本“一帶一路”倡
115、議在幫助參與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會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同時,施工材料產生的固體廢棄物及其可能含有的有害物質也會使生活區域和周邊環境受到污染。尤其是在聯合國“碳達峰”“碳中和”的時代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碳排放問題已經成為國家政府考慮的重要環境成本之一?!耙粠б宦贰毖鼐€已有很多國家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認為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資源作為代價。如菲律賓、緬甸和越南等東盟部分成員國表示不會增加額外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出實施碳稅、增加碳匯、發展清潔能源等非溫室氣體目標,并將在未來一段時期內逐漸減少化石能源使用,對現有制造業生產工藝進行脫碳化改造。俄羅斯承諾通過利用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在 20
116、30 年將溫室排放量減少到 1990 年水平的 70%,并在 2060 年實現凈零排放。在我們關注的六個次區域 115 個“一帶一路”國家中,共 108 個國家披露了其碳排放數據,從次區域的碳排放總量來看,2020 年西亞區域、非洲地區的碳排放總量最高,分別達 30.68 億噸與 28.90億噸,且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的碳排放增長速度最快,2012 年至 2020 年的年平均增長率達 3.07%與 2.90%。表 4 2012-2020 年碳排放總量(千萬噸)分布情況年份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非洲拉美合計2012214.06 71.44 57.14 274.20 268.39 97.05 982.
117、29 2013216.48 73.68 58.59 277.49 271.54 98.35 996.12 2014224.97 67.97 60.88 287.61 276.67 97.62 1015.72 2015229.82 66.26 63.40 292.12 278.15 96.34 1026.09 2016234.94 67.60 67.35 302.02 283.26 94.18 1049.35“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2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年份東南亞中亞南亞西亞非洲拉美合計2017244.64 70.45 71.25 310.86 289
118、.36 89.85 1076.42 2018259.90 71.82 71.94 313.22 294.00 86.30 1097.18 2019272.68 72.77 72.42 312.32 299.60 82.53 1112.32 2020269.14 71.02 72.78 306.81 288.97 71.94 1080.67 平均增速 12.90%-0.07%3.07%1.41%0.93%-3.67%1.20%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各國國家統計局注 1:平均增速為 2012 到 2020 年的幾何增長率從國家細分來看,2020 年碳排放總量最高的十大國家中有三個為西亞國家,四個為東
119、南亞國家。同時,2020 年整體碳排放總量為 2012 年以來首次下降,說明“一帶一路”參與國已經逐漸認識到在參與基礎建設與國際貿易的過程中,要注重可持續發展。表 5 2020 年碳排放總量(千萬噸)前十國家國家所屬區域20162017201820192020印度尼西亞東南亞87.00 91.46 98.05 102.09 97.65 伊朗西亞84.94 87.90 89.17 85.67 84.46 沙特阿拉伯西亞73.43 72.81 71.59 72.07 71.26 土耳其西亞46.08 50.31 50.35 49.15 50.50 南非非洲53.09 54.44 54.81 55.
120、54 50.15 越南東南亞33.36 34.22 39.98 45.49 47.06 巴基斯坦南亞40.02 42.67 42.20 42.75 43.66 泰國東南亞40.66 41.47 41.85 43.22 43.38 尼日利亞非洲30.72 31.12 32.09 33.22 32.23 馬來西亞東南亞28.76 28.11 29.78 30.21 30.21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各國國家統計局2017 年 5 月,環境保護部、外交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推進綠色貿易發展來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2018 年 11 月
121、30 日,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綠金委)與“倫敦金融城綠色金融倡議”在會議期間共同發布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在未來,環境成本會成為“一帶一路”參與國越來越重視的指標,“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綠色貿易、綠色投資會成為“一帶一路”發展未來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3.匯率波動匯率的大幅下跌對于投資國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如 2008 年因金融危機,津巴布韋貨幣大幅貶值,給中資企業帶來很嚴重的損失,其外債也沒有按時償還?!耙粠б宦贰毖鼐€的各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我們關注的六個次區域共 115 個“一帶一路”國家大多屬于中低收入國家,且很多國家都存在著過于依賴外資、產業結構單一、內生性
122、不足等問題。故這些國家往往面臨著更加嚴重的匯率風險。重要論述2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新冠疫情以來,許多“一帶一路”參與國都面臨著較為嚴重的匯率波動。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我們關注的六個次區域共 115 個“一帶一路”國家中,2022 年津巴布韋、土耳其貨幣相對美元分別貶值76.38%與 46.52%;對美元貶值前十國家中,有五個國家為非洲區域國家,兩個國家為拉美區域國家,說明非洲區域與拉美區域相對“一帶一路”參與國整體面臨著更嚴重的匯率風險。表 6 2022 年貨幣對美元貶值前十國家國家所屬區域20212022津巴布韋非洲-42.04%-76.38%土耳
123、其西亞-20.81%-46.52%蘇丹非洲-85.44%-32.18%老撾東南亞-6.72%-30.90%加納非洲-3.62%-29.82%阿根廷拉美-25.74%-27.28%蘇里南拉美-48.96%-26.19%塞拉利昂非洲-5.84%-25.69%巴基斯坦南亞-0.66%-20.48%埃及非洲0.73%-18.35%數據來源:世界銀行,各國國家統計局中國外匯局于 2022 年 7 月 1 日頒布企業匯率風險管理指引,旨在幫助企業全面認識、科學管理匯率風險,助力企業提升防范匯率風險的意識和能力,從微觀層面幫助中國企業減少參與“一帶一路”相關工程面臨的匯率波動風險。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帶
124、一路”參與國可能面臨的匯率波動成本仍是“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重要挑戰之一。(二)未來的政策建議隨著全球經濟的不斷演變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中國與參與國需要在未來進一步加強合作,以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在未來繼續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中國與參與國可以進一步圍繞發展多邊合作關系、建立統一的國際標準、積極推動配套措施落地等方面深化合作,為共同推進建設“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加快高質量發展步伐。1.發展多邊的合作關系目前,“一帶一路”倡議中許多項目的融資主要來自中國與參與國之間的雙邊貸款。由于這些項目往往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中國在其中承擔了相當大的風險,可能導致外債風險集中在中
125、國。如果某些項目出現困難或出現還款問題,將對中國的金融穩定性造成壓力。未來,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發展多邊合作關系是實現更加平衡、穩健和可持續的發展所需的必要舉措。首先,在強化國際組織參與方面,中國與參與國應鼓勵并積極吸引國際組織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多邊機構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通過提供資金、技術、項目評估等方面的支持,分散項目融資風險,確保項目的可持續性。其次,各國可以在特定領域或區域范圍內組建多邊聯盟,共同推進相關項目的發展。通過多邊聯盟的合作,可以形成更大的合作規模,凝聚共識,實現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多邊聯盟也有助于加強對項目的統籌規劃和協調管理,提高項目的效率
126、和效益。同時,各國應加強政策協調,確?!耙粠б宦贰苯ㄔO中的政策一致性和協同性。在項目推進過程中,建立定期的政策溝通機制,解決可能出現的政策沖突和摩擦,促進各國在共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的經濟成長性2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過程中形成共識,共同推進項目的高質量發展。2.建立統一的國際標準跨境合作的基礎是話語體系的一致性,這就需要統一的國際標準作為開展跨境合作的保障。目前,在多個領域的國際標準均有待統一。例如,參與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標準不一致,可能導致項目進度延誤、成本增加以及施工質量參差不齊。這會給跨國基礎設施合作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限制了項目的順
127、利推進和效益最大化;同時,在推進綠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各國的環保標準和排放限制不同,可能導致環保要求不統一,難以實現跨國區域的環保共識,這可能影響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環境可持續性和生態平衡;再如,參與國之間的貿易規則和稅收政策差異大,可能導致貿易壁壘、貿易摩擦增加,影響跨國貿易的順利進行。這將阻礙區域內貿易與投資的自由流動,影響經濟合作與發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未來在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過程中,各國應積極展開協商和對話,促進標準的統一??梢酝ㄟ^召開高層會議、政府間對話、專業論壇等形式,讓各方就關鍵領域的標準達成共識。同時,在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經濟發展、貿易規則等關鍵領域,建議制定共
128、識性的國際標準,以確保各國在重要事項上達成一致,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互利共贏。在標準制定完成后,各國應推動標準的互認與認證機制,確保各國產品和服務在跨國貿易中得到認可和信任。這將促進貿易便利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場準入效率。同時,國際組織如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世界貿易組織(WTO)等應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推動相關標準的制定與推廣。各國可以在這些組織內積極參與,為本國利益發聲,促進全球標準體系的完善。3.推動配套政策的落地積極推動配套措施落地是確?!耙粠б宦贰苯ㄔO取得實質成果的關鍵要素?!耙粠б宦贰背h并非一個孤立的合約,而是需要與國際的各類合作、國內的對外開放政策以及吸引外資政策相互配套
129、,方能真正得以落地和持續發展。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國與參與國需要積極加強國際合作與對接,促進政策的協調與融合。這包括與沿線國家簽訂雙邊或多邊協議,推動貿易便利化,消除不必要的壁壘,促進經濟合作區的建設等。通過多邊合作,將有助于增強各國共建共享的共識,使“一帶一路”成為助力全球共贏的合作平臺。一是擴大參與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中國和參與國可加強對外開放政策,提供更多的便利條件和優惠政策,鼓勵境內企業積極參與海外投資和合作。政府可以繼續推動貿易自由化,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簡化審批程序,為企業提供更加優惠的稅收政策和金融支持,以吸引更多境內企業參與“一帶一路”項目。二是創新參與國的吸引外資
130、政策。除了支持境內企業的“走出去”,各參與國還可加強吸引外資的政策措施,鼓勵境外企業在境內開展投資和合作,通過提供投資優惠、降低市場準入門檻、保護知識產權、提供穩定的法律環境等方式吸引更多境外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和境內相關建設,不僅有助于項目獲得資金支持,還能促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共享,提升整體合作水平。三是積極開展跨境金融合作。為能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金融服務,可以通過設立“一帶一路”基金,推動多邊金融機構參與項目融資,開發靈活的融資工具等。通過金融合作,將更好地滿足參與國的融資需求,推動項目的落地和實施。四是加強跨境信息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各方需求和關切,協商解決合作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建立聯
131、絡機制、開展高層對話、舉辦論壇等方式,有助于增進相互了解,凝聚共識,推動配套措施的順利推進。重要論述30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摘要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盡管國際環境嚴峻,東盟+3 地區的經濟增速仍令人矚目。該地區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驅動力,在保持較強韌性的同時,也成功應對了影響該區域持續增長的各種挑戰??焖俚某鞘谢M程和大量中產階級的出現促進了本區域增長再平衡,區域內需為穩定該區域的持續增長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過去 10 年中,區域一體化的進程,特別是東盟和+3 經濟體之間的合作,為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推動力,促進了彼此的緊密合作。展望未來,隨著進入下一
132、個 10 年,東盟+3 地區的經濟將持續發展,區域一體化程度也將不斷加深。盡管短期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但長期基本面依然穩中向好。然而該區域仍面臨日益的結構性挑戰,如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解決這些挑戰將需要不斷加強衛生和氣候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將不可避免地對該地區未來的宏觀金融穩定及經濟整體發展產生影響。一、引言東盟+3 地區包括東南亞國家聯盟(即東盟)的10 個成員國、中國、中國香港2、日本和韓國,是世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Marthe M.Hinojales,Catharine Kho 和 Anthony Tan1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
133、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過去的 10 年中(即2013-2022 年),美國、歐盟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放緩,東盟+3 地區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強驅動力。在此期間,該地區的增長動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轉向內需保障了該地區經濟平穩增長。由于城市化進程加快和人均收入增加,該地區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區。受益于區域一體化程度的加深,東盟+3 地區在過去 10 年間經濟活力和韌性不斷增強。盡管全球面臨各種不利因素,從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2018-2019年)到新冠疫情的暴發(2020 年初),以及此后地緣政治沖突和緊張局勢加?。?021-2022 年),本區域各經濟體不斷深化貿易往來、金融投資和人員
134、流動(旅游和移民)等各方面的合作,朝著一體化方向進一步邁進。在這 10 年中,東盟+3 內部以及與其他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不斷增加,達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所有這些行動和迄今為止取得的成果,都證實了各成員國對保障地區經濟金融穩定的堅定承諾,進一步增強了該區域抵御風險的能力。展望未來,區域一體化的持續趨勢使該地區未來 10 年的前景依然樂觀。然而,東盟+3 地區的前景將取決于每個經濟體(以及作為一個區域的集體)是否有能力利用自身優勢,妥善適應新冠疫情后現有商業規范和貿易環境劇烈轉型的環境。與此同時,本地區還面臨長期的結構性挑戰(如人口1 本文由 Marthe
135、 M.Hinojales、Catharine Kho 和 Anthony Tan(主筆)撰寫,Megan Chong 對此提供支持,Allen Ng(均來自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區域監測組)亦對此進行監督。作者感謝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主任 Li Kouqing 博士和東盟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首席經濟學家 Hoe Ee Khor 博士的指導和有益意見。所有觀點和錯誤僅代表作者本人。2 為簡潔起見,文中“中國香港”和“文萊達魯薩蘭國“分別簡稱為“香港“和“文萊”?!盎厥走^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3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
136、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老齡化和氣候變化),這些挑戰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本地區未來的宏觀金融穩定。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不僅要防止新冠疫情造成的經濟問題惡化,還要保障該地區未來 10 年的增長潛力。本 文 結 構 如 下。第 二 節 回 顧 了 過 去 10 年 間(2013-2022 年)本區域經濟發展情況,包含從全球金融危機后恢復時期到新冠疫情結束之間的年份。第三節總結了過去 10 年在區域一體化和合作方面取得的深刻影響本區域當下經濟格局和未來前景的進展。第四節分析該地區在新冠疫情之后面對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這些長期挑戰的情況下未來 10 年的經濟前景。二、回顧歷史:全球金融危機結束后 10
137、 年間東盟+3 地區的經濟發展回顧自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這十余年的經濟復蘇歷程同時充滿了不確定性和變革,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的崛起,伴隨著國際貿易動態變化和技術進步。美國和歐元區等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進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和去杠桿化,而東盟+3 地區持續擴大。在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時,該區域從根本上實現了增長動力的重新調整,由外需拉動轉向區域內需拉動,為過去 10 年內的經濟增長奠定了基礎。受益于快速城市化進程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東盟+3 地區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區域和全球增長的主要驅動力。盡管市場動蕩頻繁,但該區域仍然實現了穩步增長和金融穩定。該區域央行和監管當局
138、積極作為,采取全面政策組合拳,保護經濟免受經濟周期波動的風險。(一)東盟+3 地區增長動力的重新調整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也是全球宏觀經濟格局的關鍵轉折點(Park 等,2013)。自此之后,全球預期經濟增長率放緩,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盡管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造成了負面影響,但它對區域經濟的短期影響相對有限(圖 2.1)。在很大程度上,東盟+3 地區并未受到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金融動蕩和信貸市場崩潰的影響,但是受美國和歐元區經濟下滑以及后續的資產負債表修復的影響,東盟+3 地區的貿易需求確實長期下滑。貿易渠道將全球金融沖擊傳導到東盟+3 地
139、區,亞洲的供應鏈一體化則進一步放大了這一沖擊,對區域內出口產生了連帶效應(圖 2.2)。在美國/歐元區多年的資產負債表修復過程中,外部需求崩潰,東盟+3 地區經歷了一段較長的出口低迷期圖 2.1 選定經濟體: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百分比,同比)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圖 2.2 東盟+3:按主要目的地分列的出口情況(對同比增長的百分點貢獻)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令人鼓舞的是,東盟+3 地區在此期間大多數經濟體的國內需求表現強勁,緩解了全球貿易疲軟對經濟的影響。各國當局實施了有針對性的一攬子財政計劃和寬松的貨幣政策,促
140、進了各國國內消費和國內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此外,中國在 4 萬億人民幣財政刺激政策下實現了快速增長,對整個東盟+3 地區產生了巨大的積極溢出效應,緩解了美國和歐元區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刺激計劃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這為東盟經濟體(即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和越南)重要論述3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參與跨境項目提供了機會,從而促進了區域內的投資。在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乏力時,東盟+3 地區實現了根本增長動力的重新調整,從依賴外需轉為區域內部需求,支撐了本區域過去 10 年的強勁增長(AMRO 2019;A
141、MRO 2020)。圖 2.3 顯示,來自東盟四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中國的內需(扣除進口)在出口總增值中所占的份額從 2005 年的 72%上升到 2021 年的 80%左右。在過去 10 年,區域內需占主導地位,區域內制成品中用于區域外出口的份額減少,而用于滿足中國和該區域其他國家最終需求的增值出口份額增加(進一步討論見第三節)。本區域增長調整-轉向區域內需求圖 2.3 東盟四國、越南和中國:按進口調整法計算的 GDP 組成部分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經合組織;AMRO 工作人員估算。注:東盟四國指的是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受益于快速
142、城市化進程和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東盟+3 地區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區(圖 2.4)。該地區目前占世界 GDP 的四分之一以上(28%)(按市場匯率計算),高于美國(25%)和歐元區(14%)。更重要的是,該地區已成為全球增長的最主要驅動力。2008 至 2022 年間,該區域對全球增長貢獻率是美國和歐元區貢獻率總和的兩倍多(圖 2.5)。伴隨著經濟增長,該區域全球貿易份額不斷上升,其中大部分是由不斷增長的內部貿易和投資所驅動(亞行,2017)(見第 3 節的進一步討論)。例如,2022 年東盟+3 地區內部貿易額達到 6.4 萬億美元,相較 2008 年增長兩倍。2022 年,“東盟+3”內
143、部貿易占其全球貿易額的 44%,與歐元區內部貿易所占份額(47%)相當。東盟+3 已擴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區,并日益成為全球增長的更大推動力圖 2.4 選定經濟體/地區占全球 GDP 的份額(百分比)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注:基于按市場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圖 2.5 對全球增長的平均貢獻(百分點)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二)市場不利因素增加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由于全球經濟需求長期疲軟、主要發達經濟體的中央銀行采用非常規貨幣政策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部門進入動蕩頻繁、市場波動率高的時代。在此背景下,本區域資本流
144、動激增、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匯率升值且信貸大幅擴張。各國央行長期實行超低利率政策,各國投資者逐利而動,大量外國資本流入東盟+3 地區的新興市場國家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圖 2.6)。一些東盟經濟體逐步推行資本市場自由化政策,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該區域的資本流入(Chua 等,2013)。為應對流動性過剩問題,雖然各經濟體具“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3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體措施存在顯著差異,但該區域內大多數經濟體在積累外匯儲備的同時允許該國匯率對美元升值,從而應對這一挑戰。3 印度尼西亞、韓國等
145、經濟體在 2010-2011 年間的貨幣匯率迅速升值(圖 2.7)。充裕的流動性也推動了該區域股市的發展,部分國家的基準指數在 2009 年 1 月至 2013 年 4 月期間屢創新高,如韓國、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圖 2.8)。無獨有偶,銀行業尚未償還的貸款余額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特別是在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這一指標已超過了國內生產總值的 140%(圖 2.9)。全球金融危機后的10年前半期,全球流動性充裕,導致東盟+3 國家的資本流動激增,匯率大幅升值。圖 2.6.東盟+3 部分區域:非居民有價證券資本凈流量(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國際金融協會;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146、 Analytics 提供。注:東盟+3 部分區域指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圖 2.7 東盟+3 部分區域:匯率(相對于美元)(指數,2006 年 1 月=100)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注:IDR=印尼盾;KRW=韓元;MYR=馬來西亞林吉特;PHP=菲 律賓比索;THB=泰銖。.也導致資產價格持續上漲和信貸強勁擴張圖 2.8 東盟+3 部分區域:股市表現(指數,2006 年 1 月=100)資料來源:國際金融協會;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注:東盟+3 部分區域指中國、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
147、和新加坡。圖 2.9 東盟+3 部分區域:銀行業未償信貸余額(指數,2006 年第一季度=100)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注:對家庭和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未償銀行信貸。隨著美國經濟的初步復蘇,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美聯儲)開始談論在 2013 年中期結束非常規貨幣政策或縮減資產購買規模的可能性。在“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中,全球避險情緒高漲,風險資產大幅重新定價。因此,包括本地區在內的許多新興市場出現大規模資本外流、貨幣貶值、外部融資風險溢價擴大和股票價格下跌?;久孑^弱的國家會遭受更嚴重影響,面臨財政和貿易雙赤字的亞洲新興市場(如印度尼西
148、亞和印度)在此期間更加脆弱。令人鼓舞的是,東盟+3 地區的新興市場認真吸取了“縮表”的教訓,采取各類措施、加強宏觀經濟基本面,幫助其減輕美聯儲2014 年貨幣政策正?;瘯r的市場反應。由于脆弱經濟體(尤其是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穩步增長和經常賬戶改善,整個區域內的市場壓力得到抑制(圖 2.10);3 區域新興市場的中央銀行為應對資本流入激增而采取的外匯干預措施,盡管程度不同,但都是為了減輕貨幣供應量增加所帶來的影響。摩根(2011)認為,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亞洲新興市場國內流動性的直接影響似乎很容易被沖銷干預政策所遏制。重要論述34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充足的儲
149、備金更進一步保障了該區域的經濟穩定(圖2.11)。2016 年底,特朗普贏得總統大選,投資者因擔心美國的貿易政策,尤其是與中國的貿易政策,紛紛涌向傳統的避險資產,全球新興市場再次陷入低迷。與全球金融危機之前不同的是,中美貿易關系在隨后兩年(2018-2019 年)面臨嚴峻考驗,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急劇下降。由于中國的汽車和電子產品出口與東盟+3 地區高度相關,中美貿易緊張局勢的擔憂在該區域的全球價值鏈中廣泛傳播。盡管貿易緊張局勢加劇,但在一定程度上區域內一些經濟體可從之后的貿易轉移中受益。圖 2.12 顯示,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東盟+3 地區(不包括中國大陸)從美國進口格局轉
150、移中受益最大。雖然地區出口總額仍然疲軟,但 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期間,部分經濟體在美國進口總額中所占份額不斷增加。這一數據表明,美國從中國進口商品中降低的大部分份額被其從東盟+3 地區(中國大陸除外)經濟體的進口所抵消(圖 2.13)。這一積極的發展態勢表明,該區域與中國產品市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該地區將會繼續從貿易轉移中受益,特別是區域中與中國出口產品相似度較高的地區。經常賬戶結余的改善和充足的儲備緩沖有助于保障區域金融穩定圖 2.10 東盟+3 部分地區:經常賬戶余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圖 2
151、.11.東盟+3:國際儲備(萬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東盟+3(中國除外)經濟體經歷了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導致的貿易轉移圖 2.12 美國: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按來源和關稅產品類別劃分的進口份額變化(百分點)資料來源: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Dataweb 和 AMRO 工作人員估算。注:RoW=世界其他地區。份額的計算方法是將各類產品的百分點變化相加。圖 2.13 美國:按來源經濟體劃分的進口份額變化(2018 年 6 月至 2019 年 12 月)(百分點)資料來源: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 Dataweb
152、和 AMRO 工作人員估算。注:文萊未包括在內,因為估計數字太小,無法在圖表中顯示?!盎厥走^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3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三)新冠疫情(COVID-19)大流行正當全球增長和全球貿易開始從長期低迷中恢復的時候,新冠疫情(COVID-19)席卷全球,東盟+3地區也未能幸免。盡管各經濟體的損失大小有所差異,但大多數經濟體都遭受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區域內所有經濟體都采取了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這些措施一度有效地遏制了新冠病毒的蔓延,使得該區域內大多數經濟體的病例數控制在零或非常低的水平,與美國和歐洲
153、形成了鮮明對比。然而,對本區域大多數經濟體來說,成功遏制病毒傳播的作用是短暫的,事實證明病毒比人們想象的更加狡猾和頑強。最初為遏制病毒而采取的嚴格限制政策給經濟活動和勞動力市場都造成了嚴重損失,表現為許多經濟體失業率急劇上升、勞動力參與率下降以及就業率下降(圖 2.14和 2.15)。同時,人員流動限制和邊境關閉政策導致出口下降,國際旅游活動面臨毀滅性打擊(圖 2.16、2.17)。自 2021 年初以來,隨著新冠病毒相關疫苗的開發,區域內各國的主要戰略轉移到提高疫苗接種率和采取更有針對性的限制政策上,從而在保障國民安全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經濟的影響。新冠病毒流行對勞動力市場產生了不同程度的重大
154、影響圖 2.14 東盟+3 部分區域:失業率(占勞動力的百分比,經季節性調整)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注:數據截至 2022 年第四季度,中國(2021 年第四季度)和印度尼西亞(2022 年第三季度)除外。圖 2.15 東盟+3 部分區域:就業變化(自 2019 年第四季度起,按行業分列)(百分點)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 提供;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選定的東盟+3 指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計算基于 2005 年一季度到 2022 年第四季度的經季節性調整的各行業就業數據。
155、基本產業指公用事業、運輸、信息和通信技術以及衛生和公共管理。社會產業指批發和零售業、酒店和餐飲業以及藝術和娛樂業??蛇h程工作(即遠程工作)的行業指金融、專業服務和教育。不可遠程工作的行業指采礦業、制造業和建筑業。鑒于農業就業數據的不穩定性,本分析不包括農業。人員流動限制和邊境關閉政策導致出口下降,國際旅游活動面臨毀滅性打擊圖 2.16 東盟+3 部分區域:出口增長(百分比,同比)資料來源:國家當局;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文萊、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緬甸沒有貨物出口數據。文萊和緬甸沒有服務出口數據。貨物數據截至 2023 年 4 月,服務數據截至 2022 年第四季度。重要論述36博
156、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圖 2.17 選定的東盟+3:游客抵達人數(指數,2019=100)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Analytics;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由 于 無 法 獲 得 數 據,不 包 括 老 撾 人 民 民 主 共 和 國。東盟 5 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CMV=柬埔寨、緬甸和越南。Plus-3(不包括中國)和 CMV 的數據截至 2023 年 4 月,ASEAN-5 的數據截至 2022 年 12 月。2022 年以來,該地區終于在疫情防控中取得決定性勝利,可以預期更全面的開放和更強勁的經濟復蘇。特
157、別是東盟地區(圖 2.18),得益于其國內需求的強勁反彈,東盟地區在 2022 年呈現出比+3 地區經濟體更強勁的增長。新冠病毒抑制措施的取消釋放了被壓抑多年的需求,消費支出和投資總額激增。更重要的是,盡管2023年初出現了大規模的奧密克戎感染事件,但較高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包括初次接種和加強針接種)使東盟經濟體重新保持開放的趨勢(圖2.19),對國際游客重新開放邊境大幅促進了那些依賴旅游業的經濟體的增長。較高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率(包括初次接種和加強針接種)使東盟經濟體重新保持開放的趨勢圖 2.18 東盟+3 部分地區: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百分比,同比)資料來源:國家當局通過 Haver
158、 Analytics;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GDP 總量采用購買力平價加權平均值計算。部分東盟國家指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由于無法獲得數據,柬埔寨、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和緬甸不包括在內。圖 2.19 東盟+3:各國疫苗接種率狀況(占人口百分比)資料來源:通過 Haver Analytics 中“Our World in Data”獲??;AMRO工作人員計算。注:數據截至 2023 年 2 月 28 日。完全接種的人口百分比顯示接種了疫苗接種方案規定的所有劑量(如單劑疫苗的一劑,或雙劑疫苗的兩劑)的人數。如果“Our World in Data“提供的數據與
159、國家當局提供的數據不一致,則以國家當局提供的數據為準。(四)宏觀經濟政策在政策發展方面,鑒于全球金融周期帶來的挑戰和國內政策制定方面的限制,本區域各國政府逐漸重視擴大政策工具包,使本區域央行和監管當局采取包括外匯干預和一整套宏觀審慎政策及相關資本流動管理措施在內的全面政策組合,以保護經濟免受全球金融周期的風險,補充傳統的需求側政策工具。東盟+3地區在宏觀審慎政策措施方面表現尤為突出,與其他地區相比,東盟+3 地區更廣泛地采用了此類政策。文獻顯示,東盟+3 地區率先使用宏觀審慎政策工具(如貸款價值比和債務收入比),通過抑制信貸過度增長和抑制資產價格膨脹來防止全球金融失衡的加?。▏H貨幣基金組織,
160、2014)。此外,資本流動管理措施被用作一種反周期工具,以抑制資本大幅流動帶來的金融不穩定風險。在這方面,區域決策者成功地遏制了與信貸、流動性和資本相關的金融穩定風險。在新冠疫情期間,得益于各國政府不斷增強財政管理、采取持續的財政審慎政策,東盟+3 地區的經濟體為抗擊新冠疫情,采取了非同尋常的宏觀金融政策,無論是從規模還是從范圍來看。各國央行放松貨幣政策,重新調整宏觀審慎政策,以減弱新冠疫情對金融和信貸市場的不利沖擊,支持經濟活動。此外,央行還提供如下幾種方式支持,包括采取非常規貨幣政策措施,如在一級市場購買政府債券、監管寬松以及有“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
161、展”3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針對性地放松宏觀審慎措施;也包括建立雙多邊貨幣互換協議或向國際金融機構借款來確保美元流動性的政策,以抵消因貿易收入中斷和對風險資產的風險厭惡所產生的壓力。2022 年隨著東盟+3 地區的經濟復蘇,該區域當局已基本結束了在新冠疫情期間采取的非常規刺激措施,恢復政策緩沖空間。然而,俄烏沖突導致燃料和食品價格急劇飆升,該區域通貨膨脹率驟然上升。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和全球經濟形勢惡化迫使一些經濟體收緊貨幣政策,采取有針對性的財政支持政策以保障經濟增長。東盟+3 地區在未來一年內將繼續面臨政策的激烈權衡和艱難決策,要實現多重政策目標,就必
162、須采用一系列政策工具并調整政策組合??傊?,從 2013 年到 2022 年的 10 年間,全球經濟和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國際貿易形勢不斷演變。在此期間,由于主要發達經濟體(美國和歐元區)經濟恢復艱難,外部需求依然相對低迷,而充裕的全球流動性又使市場充斥大量資本,資產價格上漲、經濟波動加劇。鑒于全球經濟對區域增長的拉動作用減弱,東盟+3 地區在區域內貿易增加的支持下,更多地轉向依賴區域內需求作為增長動力。這種日益增長的區域一體化即生產、投資、消費和出口活動越來越多地在區域內進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區域經濟體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繁榮的愿望,不僅促進區域內經濟體更緊密的合作,而且增強了區域內經濟體
163、的長期韌性。這將是下一節的重點。三、加強聯系:區域一體化與合作的進展過去 10 年間的各種全球沖擊不僅證明了東盟+3地區非凡的經濟韌性,這些沖擊在某種程度上也為本地區各經濟體提供了動力,促使它們更加緊密地合作,以實現維護宏觀經濟和金融穩定的共同目標。盡管全球多邊貿易體系遭遇挫折,人們對經濟安全的擔憂不斷增加從中美貿易緊張局勢升級(2018-2019 年),到新冠疫情大流行(2020 年初),再到此后地緣戰略競爭和緊張局勢的加?。?021-2022年)但本區域各經濟體卻進一步加強了經濟聯系與合作我們預計這一趨勢也將繼續持續下去。本章將對過去 10 年內東盟+3 地區一體化與合作的某些方面進行剖析
164、。(一)貨物和服務貿易的進展在亞洲的各個次級區域中,東盟+3 地區是迄今為止貨物貿易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這反映了東盟+3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關鍵作用及其完善的生產網絡4。作為區域和全球重要制造業中心中國在近年來不斷崛起,構成了東盟+3 地區跨境生產網絡的強大推動力。這一趨勢在中間品,特別是來自東盟的中間品上表現的更為明顯。2013 年至 2021 年期間,東盟+3 地區的平均區域內貿易份額接近 46%(圖 3.1)5,與前 10 年相比較穩定。然而,該份額在 2017 年達到 47%的峰值后,近年來有所下降,反映出各種外部沖擊對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的影響,尤其是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新冠疫情以及隨后的俄
165、烏沖突。在過去 10 年中,得益于東盟+3 地區國家之間聯系愈發緊密,該地區的貿易一體化一直保持強勁態勢。圖 3.1 東盟+3 地區:區域內貨物貿易(占貿易總額的百分比)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一體化中心:注:區域內份額是指區域內貿易(出口加進口)占世界貿易總額(出口加進口)的百分比。圖 3.2 東盟+3 地區:2003-2012 年與 2013-2021 年區域內貨物貿易的變化(百分點)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一體化中心;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括號中的數字為 2013-21 年期間各組別的平均區域內貿易份額。4 這是相對于其他五個地區而言的:中亞、東亞、南亞、東南亞以及大洋
166、洲和太平洋地區(見亞行 2023)。5 區域內份額是指區域內貿易(出口加進口)占世界貿易總額(出口加進口)的百分比。重要論述3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6 美國仍然是這三個經濟體出口 DVA 的最大消費國:柬埔寨、菲律賓和越南。就其他經濟體而言,中國在 2004 年對緬甸、2005 年對老撾、2009 年對文萊、2011 年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2013 年對新加坡和 2014 年對泰國的出口量超過了美國。7 根據經合組織-世貿組織服務貿易平衡數據庫,與貨物有關的服務包括兩個部門:(1)為他人擁有的實物投入提供的制造服務;(2)別處未分類的維護和修理服務
167、。第一項包括“不擁有相關貨物的企業進行的加工、組裝、貼標簽、包裝等活動”。也就是說,制造活動是由不擁有貨物的實體進行的,并由貨物所有者支付費用(馬來西亞統計局,2011)。這一下降也反映在該地區的次區域貿易中,如:東盟和+3 地區各自的區域內貿易份額在過去 10 年中也有所下降(圖 3.2),然而,“東盟+3”整體的區域內貿易份額并沒有大幅下降,而且仍然高于各次地區的份額。這表明東盟經濟體正在與其+3 鄰國進行更多的一體化和貿易,反之亦然。東盟與中國中間產品緊密的貿易聯系是這一趨勢的基礎。事實上,自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一直保持著東盟最大貿易伙伴的地位(新華社,2022)
168、。此外,雙邊貿易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中國與東盟經濟體的貿易傳統上以中間產品為主,中國再向美國等其他市場出口最終產品。然而,從增值額份額的角度深入研究中國東盟貿易的性質,可以發現東盟與中國的貿易正由中間品貿易轉為滿足中國需求的最終品(圖 3.3),促進了該地區的增長動力的調整(見第二節的討論)。例如,2021 年,中國吸收了東盟區域各國的國內價值增值總額中出口部分的 20%,而這一比例在 2000 年僅為 6%(圖 3.4)。不過,各國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在東盟 10 個經濟體中,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了其中7 個經濟體的國內價值增值總額中出口部分的最大消費國(主要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6這表明經
169、濟增長尤其是該區域內高度開放和依賴貿易的經濟體的增長與中國的需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且今后這一現象將愈發顯著。東盟-中國貿易一體化的性質已慢慢超越中間產品,轉向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最終需求。圖 3.3 東盟:按最終需求市場劃分的國內增值出口(占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資料來源:TiVA 數據庫,經合組織;世界發展指標,世界銀行;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分子指國外最終需求所體現的國內增加值,它反映了東盟通過最終產品或服務出口直接出口的增加值,以及通過其他經濟體間接出口到達中國最終消費者(家庭、政府和投資)的中間產品的增加值。詳見 OECD(2023)。圖 3.4 選定經濟體:東盟國內增值出口
170、份額的變化(百分點)資料來源:TiVA 數據庫,經合組織;世界發展指標,世界銀行;AMRO 工作人員計算。區域內服務貿易雖然落后于貨物貿易,但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平均來說,2013 年至 2021 年間區域內服務貿易占區域服務貿易總額的 40%(圖 3.5)。因為東盟是制成品的主要加工和組裝地,這反映了外國直接投資(FDI)從+3 經濟體流向東盟的的強勁勢頭7。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比例有所下降,這很可能是因為東盟幾個經濟體正逐漸超越簡單的組裝,進入制造業價值鏈中附加值更高的環節例如設計和制造(AMRO 2021)。受益于多年來區域內游客的強勁增長,本區域的旅游服務業有所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171、。雖然旅行服務因新冠疫情而受挫,但因為與貨物相關和其他商業類別(包括信息和通信技術及其他現代服務貿易)的復蘇抵消了旅行服務的下降,東盟+3 地區的整體服務貿易在 2021 年得以迅速反彈(圖 3.6)。服務貿易一體化雖然落后于貨物貿易一體化,但也表現強勁,主要是與全球價值鏈相關的服務活動以及旅行和運輸?!盎厥走^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3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圖 3.5 東盟+3 地區:區域內服務貿易(百分比;十億美元)資料來源:TiVA 數據庫,經合組織;AMRO 工作人員計算。圖 3.6 東盟+3 地區:按類型劃分的
172、區域內服務貿易(占服務類型出口總額的百分比)資料來源:TiVA 數據庫,經合組織;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n.i.e.=不包括在其他地方。(二)投融資方面的進展東盟+3 地區生產和貿易網絡的發展可追溯到 20世紀 60-70 年代,當時發展中經濟體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積極開放,作為其“出口制造”增長戰略的一部分(AMRO 2021)。此后,流入東盟+3 地區的全球外國直接投資迅速增加(圖 3.7)。在過去 10年中,來自區域外市場的內向型外國直接投資開始放緩,特別是自 2013 年“縮減恐慌”以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來自區域內外國直接投資穩步攀升。我們觀察到,在 2013 年至
173、 2020 年期間,東盟+3 地區內外國直接投資份額的增長大大低于該區域內貨物貿易份額的增長,前者增長了 11 個百分點,而后者增長了不到 1 個百分點(見圖 3.1)。造成這一差異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東盟+3 地區的制造商和出口商越來越多在其消費市場內部或附近進行生產(而不是直接出口),從而降低成本。因此,東盟+3 地區中約 60%的外商直接投資來自本區域內部,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以往,區域內流入東盟的外國直接投資主要來自日本跨國企業,但近年來來自中國(包括香港)的投資份額也顯著增加;另一方面,東盟內部的外國直接投資基本穩定在 17%左右(圖 3.8)。大部分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制造業
174、,尤其是電氣和光學設備、金屬、化工和運輸設備行業也是區域價值鏈最為強大的幾個行業。在 2018-2019 年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期間,區域內投資仍保持韌性,但在 2020 年,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區域內投資有所下滑,尤其是受日本對東盟對外投資下降的影響。盡管如此,該地區在疫情后呈現強勁復蘇趨勢,使得該區域外國直接投資額在 2023年得到恢復,尤其是與清潔和可再生能源、數字化以及“三新”經濟相關的行業(AMRO 2020、AMRO 2023a)。令人鼓舞的是,與跨境資本流動相關的其他指標表明東盟+3 地區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雖然與貿易一體化和外國直接投資一體化相比,這些指標仍然較低,但它們表
175、明,在該地區強勁的宏觀經濟基本面和穩健的增長前景推動下,東盟+3 地區內部對金融資產的興趣日益濃厚。截至 2021 年,在債券市場的深化和擴大的背景下,東盟+3 地區國際債務發行總額的近 30%區域內持有(圖 3.9)。雖然這一份額在2013 年后,即“縮減恐慌”之后有所下降,但該地區發行新債的意愿并未得到大幅削弱。在股票投資方面,東盟+3 地區內投資者大約持有該地區股票發行總額中的 20%;這一比例雖然略低于債券,但在過去幾年中迅速增長。+3 經濟體是最大的區域內發行者。就持有量而言,東盟+3 地區內證券投資占成員經濟體總投資組合(債務和股票)的不到 20%。有趣的是,在過去10 年中,該地
176、區的投資者似乎越來越傾向于持有更多的東盟+3 股票,而不是債務這很可能是由于超低收益的國際環境所致(圖 3.10)。由于該地區基本面強勁,金融市場不斷深化,盡管近年來全球經濟震蕩,但該地區內的投資額仍保持了韌性重要論述40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8 來自東盟+3 的 BIS 報告銀行來自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9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定義,債權是指“匯報銀行 存放在 其他 銀行的存款和余額、給銀行和非銀行的貸款和墊款以及持有的證券和參股”。另一方面,負債“主要涉及從銀行和非銀行收到的存款和貸款”。圖 3.7 東盟+3
177、 地區:外來直接投資(十億美元;百分比)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一體化中心;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FDI=外國直接投資;ROW=世界其他地區。圖 3.8 東盟+3 地區:按來源經濟體劃分的區域內外來直接投資(十億美元)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一體化中心;AMRO 工作人員計算。圖 3.9 東盟+3 地區:區域內證券投資(占證券投資總額的百分比)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一體化中心;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內向型證券組合股票(債務)投資份額指所有東盟+3 經濟體發行的股權(債務)證券被東盟+3經濟體的持有金額,除以東盟+3股權(債務)證券發行總額。外向型證券組合股票(債
178、務)投資份額指所有東盟+3經濟體持有的東盟+3股票(債務)證券除以其持有的股票(債務)證券總額。圖 3.10 東盟+3 地區:按資產類型劃分的區域內投資組合持有比例(占區域內投資組合持有量的百分比)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區域一體化中心;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每年灰色和紅色點的總和為 100。除了資本市場,東盟+3 地區的跨境銀行業聯系仍然很低,多年未出現大幅增加。國際清算銀行(BIS)關于地方銀行業統計(Locational Banking Statistics,LBS)的數據表明,該地區許多銀行(向國際清算銀行報告數據的銀行)8,向東盟+3 地區經濟體以外的交易方提供了更多貸款。因
179、此,即使總債權比例保持穩定,東盟+3 銀行對該地區的債權占其總債權的比例已從 2014 年的 6%以上降至 2023 年初的3%左右(圖 3.11)9。在各經濟體中,泰國和中國的超過 30%全球銀行業債權來自東盟+3 銀行,而韓國和印度尼西亞的這一比例約為 20%。另一方面,東盟+3 銀行對該地區的負債比重也在逐年上升。這表明,雖然東盟+3 地區的銀行向外放貸較多,但它們從區域內借貸量也較為可觀(圖 3.12)。截至 2023 年初,東盟+3 銀行中來自中國的負債約占全球銀行負債的40%,其次是菲律賓約占 30%?!盎厥走^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41博鰲亞洲論
180、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然而,與其他區域金融一體化措施相比,東盟+3 的跨境銀行聯系仍然較低圖 3.11 東盟+3 銀行:區域內銀行債權和債務(十億美元)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數據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提交國際清算銀行報告的銀行來自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圖 3.12 東盟+3 銀行:區域內銀行債權和債務(占索賠和負債總額的百分比)資料來源:國際清算銀行;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數據截至 2023 年第一季度。提交國際清算銀行報告的銀行來自中國、中國香港、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
181、亞、菲律賓和新加坡。(三)人員流動量的進展東盟+3 地區的人員流動主要體現在旅游業。在過去 10 年中(新冠病毒時期除外),旅游業迅速發展,成為東盟+3 地區許多經濟體服務貿易出口金額增長的主要驅動力(AMRO 2022)。過去10年經濟快速增長,中產階級日益龐大,中國家庭是其中的主力軍(AMRO 2020)。該地區各層面促進旅游的政策,使得東盟+3 地區的旅游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在規模和復雜程度方面都不斷提升10。隨著收入增加,東盟+3 游客開始增加區域內的旅行活動(Chua、Lee和Liu,2019年)。新冠疫情之前,東盟+3 地區的入境游客總量在 2019 年達到 2.808 億人次,其中
182、約 70%來自本區域內的經濟體(圖 3.13)。中國公民到周邊經濟體的出境游增長迅速,旅游消費增加。因此,區域內需求推動該行業成為東盟+3 中部分經濟體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包括日本、韓國、泰國和越南)11。2023 年初,在中國游客回歸速度放緩的情況下,區域內游客(不包括中國)為東盟+3 地區的整體服務貿易出口總額帶來了期待已久的提升。盡管新冠疫情造成了巨大損失,但支撐區域內旅游業增長潛力的因素依然存在:例如,東盟+3 地區收入的快速增長,以及整個區域的軟、硬基礎設施投資的急劇增加。超過 70%的游客來自本地區,因此區域內旅游是東盟+3 一體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圖 3.13 東盟+3:按來源地
183、分列的入境游客人數 (百萬人;區域內份額(百分比)資料來源:ASEANstats;國家當局;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以及 AMRO 工作人員的計算。注:中國游客人數不包括香港和澳門游客。中國官方的入境游客數據僅截至 2020 年;2021-2022 年的數據假定與 2020 年相同(即零增長)。除旅游業外,東盟+3 地區的經濟體的出入境移民也密切聯系。2020 年,該地區約 77%的移民來自周邊經濟體(約 30%的移民來自中國,其次是緬甸和印度尼西亞,分別為 15%和 11%),這得益于地理位置鄰近、文化聯系密切、匯款便利以及大量支持移民工人的有利政策(圖 3.14)。然而與前 10 年相比,這
184、一比例有所下降。這表明有更多來自區域外國家的移10 這包括營銷、質量標準、連通性、安全和安保、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主題公園、酒店和餐館以及其他領域(AMRO 2022)。11 在東盟+3 地區,旅游業對經濟活動和就業的平均貢獻在 2019 年分別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 11.5%和總就業人數的 12.9%。重要論述4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民來到東盟+3 地區定居,特別是在該地區越來越多的經濟中心崛起后(des,2019)。泰國和柬埔寨東盟+3 地區中最依賴旅游業的前兩大經濟體也是東盟+3 地區內部移民的最大東道國;泰國 2020年 98.5%的移民來自東盟
185、+3 的鄰國,其次是柬埔寨(95%)。相比之下,菲律賓和緬甸的入境移民更多來自世界其他地區。新冠疫情引發的邊境封鎖政策凸顯了移民勞動力在東盟+3 經濟體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人口負增長相對較強的地區。在過去兩年中,重新吸引外國工人的政策有所增加,進一步增加了本區域的移民存量。不過,大多數區域內移民仍屬于半技術和低技術工人(即幫工和體力勞動者)。由于地理位置鄰近和鼓勵外籍勞工政策等有利因素,”東盟+3“區域內移民也穩步上升。圖 3.14 東盟+3 地區:國際移民總量(百萬人;占移民總量的百分比)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AMRO 工作人員計算: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
186、口司;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數據截至每年年中。圖 3.15 東盟+3 地區:按目的地分列的出境移民(百萬人;占出境移民總數的百分比)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AMRO 工作人員計算:資料來源: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人口司;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數據截至每年年中。圖 3.16 東盟+3 地區:2021 年區域內匯款流量(占匯入/匯出匯款總額的百分比)資料來源:KNOMAD/世界銀行;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文萊和新加坡沒有匯出匯款數據。A+3=東盟+3;BN=文萊;CN=中國;HK=香港;ID=印度尼西亞;JP=日本;KH=柬埔寨;KR=韓國;LA=老撾人民民主共和
187、國;MM=緬甸;MY=馬來西亞;PH=菲律賓;SG=新加坡;TH=泰國;VN=越南。另一方面,近期出境移民的趨勢表明,東盟+3經濟體中的許多人仍傾向于前往區域外的經濟體(圖3.15)。發達經濟體的高收入機會是東盟+3 移民,尤其是技術工人移民的主要推動因素。2020 年,超過60%的出境移民前往北美和中東等市場。超過 60%的老撾、柬埔寨、馬來西亞和緬甸的出境移民移居到周邊經濟體;相比之下,來自菲律賓、日本和文萊的移民主要移居到東盟+3 地區以外的經濟體。這也反映在雙邊匯款流量上:2021 年,前一組經濟體從東盟+3 收到的匯款至少占其匯款總額的三分之二(圖3.16)。然而,總體而言,東盟+3
188、 匯入匯款總額中只有 7%來自區域內。這可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離開東盟+3 地區的出境移民人數較多;(2)東盟+3 移民的人均匯款額較低,以及(3)新冠疫情的影響。大約 20%的匯出匯款留在本區域(由區域內匯出匯款流量占其向外匯款總額衡量)。但是,在 2010 年至 2021 年期間,該地區 14 個經濟體中有 9 個經濟體的東盟+3 地區內移民占其出境移民的比例不斷上升,這將支持未來幾年的地區內匯款比例上升。(四)區域合作倡議毫無疑問,東盟+3 地區在過去 10 年中在貿易、資金流動以及人員流動等各個層面的聯系日益緊密,是成員經濟體多年來發起、推動和深化各種雙邊合作倡議和區域合
189、作倡議的成果。所有這些行動,包括迄今取得的成果都證實了各成員國對確保區域經濟“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4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繁榮和金融穩定的堅定承諾。過去 10 年間,東盟+3 地區的自由貿易協定(FTAs)數目不斷增加(圖 3.17)。許多已簽署(和現已生效)的自由貿易協定合作范圍更廣,屬于多邊合作協定,而非雙邊合作協定,包括香港與東盟自由貿易協定(2019 年)、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2018 年)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2022 年)12。值得注意的是,RCEP 目前已
190、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集團,也是東盟+3 致力于自由貿易和開放的有力證明(Hinojales 和 Tan,2022)。RCEP 具 有 對 超 過90%的商品下調關稅、詳細規定貨物貿易規則以及致力于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等主要特點,這些特征不僅將在未來創造新的貿易和投資機會,還會加強區域供應鏈(Hinojales,2022)。更重要的是,強調促進以可持續和數字化為主導的增長,在貨物和服務貿易、投資和人員流動方面帶來更加緊密的區域一體化。在金融方面,區域金融合作多年來同樣取得了巨大的飛躍。自 1997 年以來,“東盟+3”經濟體基于亞洲金融危機進行合作,并從中汲取經驗教訓,就如何進一步改善本地區的經濟
191、和金融監管合作、加強危機應對能力、構建安全合作網絡以及促進本幣債券市場的發展開展密切合作(Khor,Guinigundo 和 Kawai,eds.,2022)。例如,2010 年 3 月,用以支持東盟+3 成員國之間流動性支持的多邊貨幣互換機制,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協議正式生效,初始規模為 1200 億美元。13東盟和中日韓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于次年成立,負責對地區經濟進行監督,并支持這一地區金融安排的實施。此后,清邁倡議多邊化(CMIM)協議得到了進一步加強2014 年,該機制的規模翻了一番,達到 2400 億美元;2021 年,各成員修訂了這一協議,將使用美元以外的成員國本
192、幣制度化(AMRO 2023b)。除了 CMIM 之外,東盟+3 區域內雙邊互換安排(BSAs)的規模和數量也有所增長(圖 3.18)。其中 90%涉及當地貨幣的東盟+3 雙邊互換安排的擴大協議發生在已經建立貿易和金融聯系的經濟體。例如,東盟內部的互換協議側重于促進貿易和投資中的本幣結算,而日本-東盟互換協議則主要出于保持金融穩定和支持短期流動性的需求(Han 和 Lulu,2022)。對自由和基于規則的貿易的堅定承諾以及區域金融穩定是東盟+3 區域一體化的主要推動力圖 3.17 東盟+3 地區:按進程劃分的自由貿易協定(自 2010 年以來的累計數量)資料來源:亞洲開發銀行亞洲地區一體化中心
193、;AMRO 工作人員計算。注:”建議“包括正在磋商和研究的項目。圖 3.18 東盟+3 地區:截至 2022 年 2 月的區域內雙邊互換協議(十億美元)資料來源:Han 和 Lulu(2022);AMRO 工作人員計算。?。夯Q協議在機構之間進行,如 A 國的央行與 B 國的財政部簽署。CN=中國;HK=香港;ID=印度尼西亞;JP=日本;KR=韓國;LA=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MY=馬來西亞;PH=菲律賓;SG=新加坡;TH=泰國;VN=越南。促進亞洲債券市場發展倡議(ABMI)是東盟+3地區的另一項重要倡議,由亞洲開發銀行提供支持,旨在促進該地區債券市場的發展。這一倡議不僅促進了東盟+3 整
194、體市場規模的增長,還改善了本幣債券12 CPTPP 的 11 個成員包括澳大利亞、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另一方面,截至 2023 年 6 月,RCEP 在東盟 10 個成員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生效。13 CMIM 的核心目標是(i)解決東盟+3 地區的國際收支和/或短期流動性困難,(ii)補充現有的國際金融安排(AMRO 2023b)。重要論述44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14 東盟+3 經濟體在 2023-2024 年的增長是 AMRO 的預測,而其他經濟體和 2025 年以后的增長
195、則包含了工作人員對牛津經濟學預測的判斷。市場的運作過程和流動性,使發行人和投資者都能從更可靠的收益曲線、更長的債券期限、更廣泛的基準發行產品和更多的債券類型中受益(Yamadera,2022)。各成員正在不斷加強這些舉措,同時探索新的區域金融協定(RFAs),從而進一步加強本地區抵御新出現的風險(如新的流行病和氣候變化)的能力(Hinojales 和 Tan,2023)。展望未來,隨著本區域開始進入新冠疫情時代后的下一個發展階段,我們預計區域內一體化水平將在過去 10 年所取得進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東盟+3 地區的經濟體必須繼續加強區域內聯系,深化經濟一體化進程,擴大經貿合作領域,保障本區域增長
196、韌性,使區域內所有經濟體廣泛分享區域發展的成果。四、展望未來:地區前景與長期挑戰前兩節強調了東盟+3 地區在過去 10 年中應對各種挑戰表現出的卓越韌性。在 2020 年新冠疫情大流行最嚴重時,本區域的總體經濟活動增長平平,而當各經濟體重新開放經濟時,經濟活動又強勁增長,這種韌性再次得以證明。盡管全球經濟局面仍不樂觀,但東盟+3 在加強區域合作方面取得了進展,這是其韌性的重要基礎。在今后一段時期,東盟+3 的前景將取決于該區域的凝聚力和能力,以利用各經濟體的集體優勢來應對疫情后形勢下的逆風和挑戰這些逆風可能會破壞該區域的經濟復蘇和金融體系的穩定。與此同時,東盟+3 還面臨著長期的結構性挑戰(如
197、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和地緣經濟分化),這些挑戰將不可避免地影響本區域未來的宏觀金融穩定。應對這些挑戰至關重要,這不僅是為了防止新冠疫情大流行引發的經濟傷疤惡化,也是為了保障該區域未來 10 年的增長潛力。(一)宏觀經濟展望展望未來,預計 2023-2030 年東盟+3 地區的平均增長率為 4.5%14,與 2012-2019 年 5.3%的平均增長率相比有所放緩(圖 4.1)。外部挑戰增強是當今區域經濟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但持續強勁的國內需求和區域內需求部分抵消了這一影響。從近期到中期來看,在緊縮性貨幣政策的情況下,主要發達經濟體增長仍將疲軟,外部需求可能仍將走弱。與此同時,由于商品價格特別是
198、農產品價格仍高于大流行病前的水平,全球通脹率預計將繼續走高,擠壓家庭可自由支配的支出。美國貨幣政策緊縮周期持續時間的不確定性,以及美聯儲政策及市場預期間的錯位關系,也可能導致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出于對國家安全的擔憂,地緣戰略競爭加劇,這可能會削弱現有高度一體化的全球價值鏈。長遠來看,盡管外部環境較弱,但在本區域許多經濟體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的支持下,內需仍將是本區域增長的重要動力。如第 3 節所述,區域內貿易、服務、投資和勞動力一體化等主要趨勢將繼續加強,抵消全球經濟增長疲軟的影響。因此,預計到 2030 年底,東盟+3 地區將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趨勢(圖 4.2)。東盟+3 地區近 10 年來
199、的增長速度將放緩,但產出水平將會逐步恢復在 2030 年前 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趨勢圖 4.1 世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百分比;同比)資 料 來 源:通 過 Haver Analytics 獲 取 的 國 家 當 局 數 據、Oxford Economics 網站和 AMRO 工作人員計算得出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以當地貨幣預測,并轉換為購買力平價。圖 4.2 東盟+3 地區: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實際 GDP(指數,2019=100)資 料 來 源:通 過 Haver Analytics 獲 取 的 國 家 當 局 數 據、Oxford Economics 網站和 AMRO 工
200、作人員計算得出注:”東盟+3“的趨勢是指2010-2019年間估計的疫情流行前的趨勢線?!盎厥走^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4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在未來 10 年,東盟+3 地區仍將是全球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 43%,略低于新冠疫情前 45%的平均水平(圖 4.3、4.4)。這一增長軌跡主要由中國、日本和韓國驅動,其對全球經濟貢獻率占地區貢獻的四分之三。盡管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 4.5%,低于全球金融危機后 10 年 7.7%的平均水平,但中國仍將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持續發揮核心作用。不利的人
201、口結構和生產率的下降是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由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持續挑戰,我們預計日本的經濟增長將持續低迷。與此同時,由于全球需求增速放緩,韓國的增長速度將更加緩慢。該地區中的東盟五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菲律賓)將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平均來說在 2023-2030 年間為全球增長貢獻 9%。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眾多,將成為這一增長勢頭的主要引領者。在消費方面,預計私人消費將持續為東盟五國經濟增長提供支撐;在投資方面,發達經濟體的增長放緩將直接影響其對外直接投資,因此,預計投資將以較為溫和的速度增長。年輕的人口結構和持續的基礎設施投資將推動菲律賓
202、經濟的繼續增長;家庭支出和私人投資則將成為未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增長的重要動力。預計東盟+3 地區將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中日韓和東盟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將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圖 4.3 世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百分點貢獻;同比)資料來源:通過 Haver Analytics 獲取的國家當局數據、Oxford Economics網站、2023 年 7 月的 IMF WEO 以及 AMRO 工作人員計算得出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以當地貨幣預測,并按照購買力平價轉換。圖 4.4 世界: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同比百分比)資料來源:通過 Haver Ana
203、lytics 獲取的國家當局數據、Oxford Economics網站、2023 年 7 月的 IMF WEO 以及 AMRO 工作人員計算得出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以當地貨幣預測,并按照購買力平價轉換。預計 BCLMV(文萊、柬埔寨、老撾、緬甸和越南)經濟體的增長將逐步加快,平均每年增長 5.2%。因此,到下一個 10 年末,這些經濟體將在世界經濟中占據更大的份額(圖 4.5)。在順利渡過疫情后,文萊和柬埔寨的國內投資和旅游業恢復將推動其經濟增長。盡管老撾現有的結構性弱點可能會制約該國經濟的增長,但在自然資源出口和基礎設施投資的支持下,老撾經濟也將實現增長(世界銀行,2023 年)。緬甸的增長
204、前景將繼續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政治局勢的不確定性抑制了該國的投資。然而,假設政治僵局得到解決,在投資增長和出口反彈的帶動下,緬甸的經濟增速將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東盟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增加,部分抵消了中日韓在全球經濟中的份額下降的影響圖 4.5 世界:按主要地區劃分的實際 GDP 情況 (占世界 GDP 的百分比)資 料 來 源:通 過 Haver Analytics 獲 取 的 國 家 當 局 數 據、Oxford Economics 網站以及 AMRO 工作人員計算得出注:實際國內生產總值以當地貨幣預測,并按照購買力平價轉換。重要論述46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
205、3 年度報告(二)區域一體化和合作展望東盟+3 地區前景展望的一大重要特征是有望繼續推進一體化與合作進程,這保障了該區域未來的持續發展。未來 10 年,區域一體化可能會進一步加強。雖然未來區域一體化的速度可能慢于上一個 10 年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帶來了政策不確定性,民粹主義壓力引發了部分發達經濟體全方位的保護主義政策但支持東盟+3 地區建立愈發緊密的經濟金融聯系的催化劑并未改變。后疫情時代,在若干優先領域開展更密切的合作和更深入的一體化活動將增強東盟+3 地區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的能力。為推進未來幾十年的經濟增長,東盟+3 區域一體化與合作應包含如下優先事項:(1)改善物流互聯互通和區域一體化;
206、(2)加強區域供應鏈安全;(3)推進區域數字化轉型和一體化;以及(4)實現實時跨境支付和結算。這些舉措將大大增強東盟+3 區域的韌性。東盟+3 地區必須加強物流互聯互通,以促進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發展,從而更好利益日益轉向東盟+3地區的全球需求。東盟+3 地區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亞洲購物者”(Shopper Asia)的興起,意味著該地區的出口商將越來越多地迎合這一迅速擴大的產品和服務市場??紤]到外國直接投資選址主要考慮市場因素,東盟+3 地區更加靠近消費者,因此外國直接投資也更可能留在本地區。除了滿足區域內需以外,來自中國、日本和韓國的跨國企業吸取新冠疫情的教訓,為增強供應鏈韌性、更好應對復
207、雜的地緣政治格局在此投資建廠。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東盟投資,以預防地緣政治風險、降低生產成本、并更好地利用現有自由貿易協定中的優惠關稅(Chua 等,2023)。此外,日本政府對將生產轉移到東盟的公司予以補貼,韓國政府也出臺“新南方政策”,鼓勵韓國公司向該方向轉移。這些趨勢表明,東盟+3 地區未來的投資和金融聯系將更加緊密,同時會加強供應鏈安全,鼓勵區域內移民勞工流動。+3 經濟體的勞動人口萎縮,將會有更多業務轉移到那些年輕人口較多的經濟體,移民和匯款額度的增長會使他們受益(Oros 2023)。東盟+3 地區可以利用數字化和數字一體化的力量,加強地區之間聯系和整體增長潛力。雖然數字化在前 1
208、0 年的作用并不明顯,但它將成為東盟+3 地區一體化向前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新冠病毒加速了“數字化進程”,推動電子商務和其他易于跨境交易的數字服務蓬勃發展。2021 年生效的東盟電子商務協議將促進該區域跨境交易發展,推動東盟各經濟體更多使用電子商務的方式。這將使它們在網絡安全、數據保護和數字身份等領域趕上+3 經濟體,從而進一步促進整個區域的數字和經濟一體化。數字化還將促進東盟+3 內部更高水平的貨物貿易的發展其中,電子平臺和電子文件是海關手續簡化的關鍵,而智能技術將進一步改善整個地區的物流互聯互通(AMRO 2022)。通過完善實時跨境支付和結算基礎設施,特別通過建設覆蓋該區域內各經濟體的、高
209、效協調、可交互操作的全區域支付網絡,上述因素將對東盟+3 地區金融一體化產生積極的溢出效應,充分發揮跨境貿易和電子商務的潛力。最后,東盟+3 地區的發展要以控制現有氣候變化風險為前提(見第四節(三)長期挑戰),東盟+3經濟體還需要通過加強在跨境能源貿易、技術創新以及綠色金融網絡等領域的合作,共同努力制定共同長期的氣候變化愿景和戰略(AMRO 2022,AMRO 2023a)。(三)長期挑戰盡管增長前景光明,但東盟+3 地區仍然面臨諸多長期挑戰,如果沒有相應的應對措施,這些挑戰可能會阻礙地區經濟發展。在本文中,我們將簡要強調該地區面臨的兩個突出的結構性挑戰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受限于篇幅以下部分
210、將對這兩項挑戰進行概括介紹。東盟+3 地區目前正在經歷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3 中所有經濟體的人口都在下降。未來 10 年,東盟+3 地區中的五個經濟體將進入重度老齡化(或超老齡化)社會,超過 20%的人口年齡在 65 歲以上(圖 4.3);其他尚未進入老齡化的東盟+3 經濟體的老齡化速度也較以前明顯加快(圖 4.4)。只有柬埔寨、緬甸和菲律賓等國受益于其較高生育率,老齡化速度較慢。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們需要考慮多方面的經濟影響,包括對財政政策、勞動力市場和經濟體增長前景的影響。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主要問題是勞動力減少。隨著“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4
211、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新增勞動力的減少和退休人數的增加,各行各業都可能出現勞動力短缺問題,從而削弱東盟+3 經濟體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享有的競爭優勢。除非全要素生產率相應提高,否則人口老齡化將導致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下降。大多數東盟+3 經濟體正在經歷人口老齡化加速大多數老齡化地區經濟的“老齡化“速度將快于日本,未來各地區人口撫養比減少圖 4.7 東盟+3 地區:從人口老齡化過渡到老齡化所需的時間(年)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 年訂正本注:老齡化社會(Aging population)是指 65 歲及以上人口至少占總人口的 7%,而深度老齡化
212、社會(aged population)是指 65 歲及以上人口至少占總人口的 14%。括號中的數字是指每個經濟體預計進入老齡化人口的年份。圖 4.6 東盟+3 地區:65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 年訂正本圖 4.8 東盟+3:反向依存度比率(比率)資料來源: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2 年訂正本注:反撫養比估算的是供養一名受撫養人(兒童或老人)所需的工作勞動力人數。此外,人口老齡化也必然給公共財政帶來壓力,醫療保健服務、養老金和其他老年人護理設施的需求激增。對于社會保障體系欠發達的東盟+3經濟體來說,重要論述4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
213、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這意味著需要進行重大改革,不僅要確保老年人的福利,還要控制財政失衡。在這種背景下,可持續的養老金制度、醫保融資模式和長期護理設施變得至關重要。據估計,與 2022 年相比,2032 年的醫保支出的額外財政支出占 GDP 的比例從不足 1%(中國、日本和泰國)到超過 2%(香港、韓國和新加坡)不等(AMRO 2023c)。東盟+3 地區即將發生的人口結構變化伴隨著挑戰,必須制定積極的政策,采取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戰略,如投資自動化和提高勞動力技能,從而減緩勞動力縮減可能帶來的經濟放緩。此外,養老金和醫保制度改革以及支持這些改革的財政措施也至關重要。政府應鼓勵婦女和老年人更多
214、地進入勞動力市場,甚至移民改革也可以作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廣泛戰略。在氣候變化方面,東盟+3 經濟體面臨著巨大的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將對未來的發展前景產生重大影響。在實體風險方面,東盟的幾個經濟體緬甸、菲律賓、泰國和越南在 1999 年至 2018 年期間是世界上因與天氣有關的災害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經濟損失最大的 10 個經濟體之一(AMRO 2021)。就轉型風險而言,減緩氣候變化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世界上碳密集度最高的經濟體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的漸進過程現已成為全球的當務之急。東盟+3 向碳中和的加速轉型將對區域內經濟體的中期宏觀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要應對實體風險和轉型風險,東盟+3
215、 地區就必須轉變生產、消費和分配現有資源的方式。一些東盟+3 經濟體被評估為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最差的經濟體之列(圖 4.6)。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公共支出和私人投資的支持,從而會對各經濟體的宏觀經濟基本面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例如,對碳排放進行適當定價(此舉為減緩氣候變化的關鍵)將推高化石燃料能源的價格,可能影響東盟+3 地區的出口競爭力,加快引致現有存量資本過時,甚至影響經濟增長,而這一切都需要靠對綠色能源更大的投資來抵消。大多數東盟經濟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較差,國內生產總值將受到嚴重影響經濟體Rank總排名對GDP的影響極端氣候風險適應能力干旱系數 濕潤系數芬蘭 1瑞士 2日本 11韓國 20香
216、港 25新加坡 39中國 41泰國 44菲律賓 46馬來西亞 47印度尼西亞 48圖 4.9 部分經濟體:氣候經濟指數(排名,48 個經濟體中)資 料 來 源:Swiss Re Institute,“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No Action Not An Option”,April 2021注:顏色越綠,等級越高;顏色越紅,等級越低。圖 4.10 東盟+3 地區、世界:2021 年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百分比)資料來源:英國石油公司(BP)2022 年世界能源統計年鑒;AMRO 工作人員計算。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風險可能會
217、蔓延到金融體系,并可能擴大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隨著災害更加頻繁、劇烈和廣泛,企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加劇,抵押品價值減少,進而影響企業資本總量,而東盟+3 銀行可能面臨信貸違約增加的問題。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愈發不健全,導致保險成本急劇上升,進一步給家庭和企業帶來壓力。隨著投資者越來越多地向“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4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清潔和綠色投資傾斜,東盟+3 經濟體現有化石燃料項目的貿然撤回都可能使該地區面臨數十億美元的資產擱淺的風險,這再次凸顯了氣候變化給金融穩定性帶來的風險。2023 年至 2
218、030 年期間,東盟+3 地區的平均增長率預計將放緩至 4.5%,低于前 10 年年均 5.3%的增速。短期內,全球增長疲軟(尤其是主要發達經濟體)、全球通脹加劇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將抑制經濟增長。盡管如此,區域內需仍將是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到 2030 年底,東盟+3 經濟體將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趨勢。在+3 經濟體的帶動下,該地區預計將在未來 10年為全球增長的貢獻 43%的力量。其中,中國盡管增長放緩,但仍將發揮核心作用。在東盟內部,東盟五國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支柱,而 BCLMV 經濟體將恢復到新冠疫情前的增長率。東盟+3 地區將重點關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數字化,進一步加強區域一體化。包括
219、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在內的長期挑戰需要我們進行前瞻性規劃,以確保財政可持續性和經濟穩定性。該地區應對這些挑戰、保持合作和一體化的能力對于該地區實現可持續的長期增長至關重要。專欄東盟+3 地區的未來與“一帶一路”倡議(BRI)的背景15東盟+3 地區各經濟體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富有活力,未來 10 年預計將持續保持這一趨勢。與此同時,正如第四節所討論的,該地區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長期挑戰,需要對關鍵基礎設施進行持續投資。然而,對東盟的中低收入經濟體而言,即使經濟增長有望恢復,收入向發達經濟體靠攏的速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上的差距依然存在(圖 A)。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業出口戰略是許多東盟經濟體的主要增長動
220、力,需要持續的大規模投資,特別是在支持這些出口的基礎設施方面。一方面,新冠病毒凸顯了該地區許多經濟和社會基礎設施投資的不足;另一方面,該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緊迫性增加,需要對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根據亞洲開發銀行(ADB)的預測,東南亞未來二十年的基礎設施需求每年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5.7%,這一數字超出了該地區大多數經濟體的能力。盡管財政改革有可能彌補部分缺口,私營部門也可能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但如果沒有外部支持,資金總量仍然不足。此外,該地區的基礎設施融資缺口巨大且不平衡,低收入經濟體的儲蓄與投資缺口以及中等收入東盟經濟體缺乏支持基礎設施發展的生態系統等各種挑戰加劇了這一
221、缺口。東盟發展中經濟體的基礎設施差距最大;與 BRI 相關的投資日益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重要驅動力圖 A 部分東盟+3 地區:基礎設施差距(占 GDP 的百分比,2023-2032 年平均數)資料來源: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 網站注:東盟其他國家包括柬埔寨、緬甸和越南。由于無法獲得數據,文萊和老撾未包括在內。圖 B8 中國:海外直接投資 (億美元)資料來源:通過 Haver Analytics 獲取的國家當局數據重要論述50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15 本節概述了 一帶一路 倡議文件:應對挑戰和釋放潛力以實現高質量和包容性增長的框
222、架(Khor et al,2019)。16 將“金磚倡議”與 20 世紀 70 年代至 90 年代日本在東盟的對外直接投資(ODI)相提并論是很有見地的。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盡管最初飽受批評,但卻成功地協調了雙方的利益,實現了雙贏。日本最初的財政援助計劃因與使用日本承包商和采購日本商品掛鉤而受到批評。然而,隨著政策和做法的改變,日本的財政援助計劃受到好評。在此背景下,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BRI)可在縮小地區基礎設施差距方面發揮作用。自2019年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在本區域的投資加速增長,在亞洲的投資日益多樣化(圖 B 和圖 C)?!耙粠б宦贰背h的目標是加強沿線各國互聯互通,促進跨境貿易和
223、投資增長,填補沿線國家巨大的基礎設施缺口,這一倡議可以為本區域內的經濟體提供融資機會,為區域基礎設施建設添磚加瓦增添動力,同時通過生產網絡產生積極影響。在氣候投資方面,為應對氣候問題,盡管各項目存在差異,越來越多的“一帶一路”項目將環境因素納入考量。這將進一步增強“一帶一路”倡議在綠色基礎設施融資方面的吸引力,如適應氣候的基礎設施、該地區的防洪設施和海岸線保護設施。同樣,在醫療衛生領域,區域經濟體可以充分利用發展醫療衛生領域基礎設施或以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轉讓為主要目的“一帶一路”的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帶一路”倡議的投資基礎更加廣泛圖 C.東亞:“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投資與建設“一帶一路”“
224、倡議下的投資與建設(占“一帶一路”倡議投資的百分比)資料來源:中國全球投資跟蹤數據然而,為了做出更大的貢獻,“一帶一路”倡議可以解決近年的一些核心問題,包括:合作經濟體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投資那些不可行的項目,進而陷入債務陷阱;合作經濟體對具有地緣政治重要影響的戰略資產的控制力度將因此減弱;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對當地的實際收益仍然有限。在某種程度上,這些擔憂反映了投資國中國與其他東道國之間的期望錯配問題。過去的發展經驗,包括東盟+3 地區的發展經驗表明,這種期望錯配問題并非不可克服16。只要能獲得可觀的長期經濟收益,中國和其他東道國就可以制定出一套既能解決雙方關切又能維護雙方利益的方案。其中一
225、種可能的方案可以借鑒如下三個主要原則:明確挑戰、建立健全的治理方式以及學習成功項目的經驗,從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的進一步發展。過去“一帶一路”倡議下的項目,包括那些作用于本區域“回首過去 展望未來:東盟+3 地區 10 年經濟進步與未來發展”5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的項目都著重強調解決經濟可行性和債務可持續性問題,需要確定基礎設施建設的先后次序并對基礎設施運營問題做細致處理。這就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協調一致的管理框架,明確界定包括主要國際組織在內的所有利益攸關方的作用,匯集資源,釋放資金,分散風險,并制定參與規則,從而指導具體項目評估、債務可持續性
226、分析和風險緩解措施的推行。最后,東盟可以作為實施、完善和展示“一帶一路”倡議相關項目成效的試驗田。受益于東盟各經濟體與中國經濟的高度互補性和一體化傾向,再加上東盟經濟共同體的發展倡議,東盟可為“一帶一路”倡議發揮最大影響提供肥沃的土壤。東盟成功案例不僅有利于解決該地區的基礎設施需求,也可作為全球其他“一帶一路”項目的典范。五、結論總之,在全球金融危機后的過去 10 年里,盡管全球形勢更加復雜,東盟+3 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該地區在推動全球經濟增長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同時在面對多重全球沖擊時表現出超乎尋常的經濟韌性。經濟基本面的有利因素,如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日益富裕的環境中出現的
227、龐大中產階級,極大地促進了該地區的增長動力的調整,區域內需已成為反映中產階級迅速崛起的重要增長支柱。區域一體化,特別是東盟+3 之間的一體化進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多動力,反映了過去10 年間區域成員國在貿易、投資和金融方面加深合作的顯著成就。在這一勢頭的基礎上,東盟+3 地區有望在下一個 10 年實現持續增長,而持續強勁的地區內需將成為這一趨勢的主要推動力。隨著該地區中產階級的迅速壯大、城市化進程和持續的結構轉型,區域內部消費和投資將成為更重要的增長動力。區域一體化的關鍵作用不容小覷。東盟+3 經濟體之間不斷深化的聯系,不僅促進了彼此的貿易往來和投資,還提高了跨境互聯互通水平,加強了人與人之
228、間的聯系。更緊密的區域一體化提高了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成為區域繁榮發展的放大器。盡管如此,東盟+3 地區仍需應對日益緊迫的長期挑戰。要想解決人口老齡化和氣候變化等問題,需要從根本上改變各經濟體分配現有資源的方式,包括基礎設施的投資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一帶一路”倡議有助于填補該地區巨大的基礎設施缺口。這種積極的發展態勢值得肯定,并將在未來 10 年很好地彌補本區域巨大的基礎設施差距。重要論述5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1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政策國家千人計劃教授、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國際商務教授,曾任巴西旅游、發展、工業和外貿部部長2 傳統上,那里使用奴
229、隸制(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時從非洲帶來的人),但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奴隸貿易在世界范圍內被禁止,最后,在 1854 年,奴隸制被禁止。禁止在秘魯勞動力稀缺成為一個大問題。3 由于一艘載有中國勞工的船上發生的事件,秘魯于 1873 年至 1874年與中國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世界經濟的重心已經從發達經濟體逐漸轉向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經濟體,以及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LAC)。這一全球動態的變化建立在三大支柱之上,即貿易、投資和資金流動。隨著中國不斷擴大其在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的經濟利益,拉美與中國之間的關系已經遠遠超越了貿易、投資和資金流動的范疇,這促使拉美
230、國家采取具體改革措施,以促進包容性增長并與中國建立互利的合作伙伴關系。我們的關系是建立在非常積極的議程之上的,其中經濟、社會和政治合作是主要支柱。在分析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之間的歷史合作時,我們只能找到極少數的文獻來闡述這一關系是如何在幾個世紀內演化的??梢悦鞔_指出,這種關系早在拉丁美洲地區形成國家之前就已經開始。例如,如果我們追溯“美洲大陸”的歷史形成,就會發現我們今天所稱的偉大中國在美洲大陸的發現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歐洲人與“中國”首次嘗試建立經濟關系,就意外導致了新大陸美洲的發現。在 1492 至 1500 年期間,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者率領船隊環游世界,尋找貿易機會,特別是在試圖到達所
231、謂的印度地區(中國和印度)時,其實是來到了美洲大陸,并發現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那時的歐洲殖民者已經聽聞了“一帶一路”從歷史視角,構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經濟橋梁Alessandro Golombiewski Teixeira1巴西總統前特別經濟顧問一些關于中國商人的傳奇故事,如 2000 多年前幫助建立絲綢之路的張騫,以及鄭和,他在明朝朱棣皇帝的遠見卓識下,指揮著世界上最大的船隊之一,于1403 年離開“中國”,橫跨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非洲進行貿易,并展示了他的國家的潛力。美洲大陸發現后,據中拉歷史學家稱,早在 1565年,我們就有非常繁榮的貿易路線,當時“海上絲綢之路”每年有 20
232、 到 60 艘船往返于中國沿海地區和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并在菲律賓的西班牙殖民地馬尼拉中途???。這些船只主要運載來自墨西哥(以及秘魯和玻利維亞)的白銀,以換取香料、瓷器、象牙、漆器、加工絲綢和其他貴重商品。當時還有許多來自拉丁美洲的其他商品抵達中國,其中典型的是馬鈴薯、紅薯、玉米、可可、花生、辣椒、番茄、胡椒、菠蘿、煙草,這條貿易路線一直持續到 1815 年。鴉片戰爭結束后(1860 年)打開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很多華人開始離開中國,其中許多人去了美洲大陸。秘魯是拉丁美洲大規模華人移民首個抵達的國家(1848 年至 1874 年)。據估計,約有 10 萬人來到秘魯。他們來這里的原因,是當時沿
233、海地區的甘蔗和棉花種植園缺乏勞動力2。1874 年,秘魯3成為拉丁美洲首個與中國和日本“一帶一路”從歷史視角,構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經濟橋梁5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建交的國家。墨西哥在 1899 年與中國清朝建立了外交關系。由于早期的華人移民,秘魯在拉丁美洲擁有龐大的華人社區4。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和蘇里南等國家都有大量華人聚居,然而秘魯依舊擁有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華人社區(也是世界第七大社區)。19 世紀末至 20 世紀初,中國移民5以契約勞工的身份來到這里,被貶稱為“苦力”。除了辛勤勞作,這些華人移民也塑造了他們所居住的社會6。然而,
234、許多世紀過去了,7這兩個地區關系史上重要的事件卻寥寥無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年后,中拉關系的重生再次變得意義非凡。1960 年,古巴成為首個與中國建交的拉美國家;然而,大多數拉美國家政府直到 1972年 2 月尼克松總統訪問北京之后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1972 年,阿根廷和墨西哥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年后巴西也加入,之后玻利維亞于1985年正式承認。20 世紀 80 年代,中拉關系在經濟和政治領域都呈現溫和而穩健的發展態勢。20 世紀 90 年代,經濟聯系,特別是貿易聯系,在中拉關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到了 2000 年,中拉貿易總額達到 126 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 20%。然而,有
235、些地區的貿易聯系是具有同質性的。中國更重視與經濟關聯度較高的國家建立聯系,與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智利。在這一時期,雙邊貿易開始迅速增長,超越了此前較低水平的貿易規模。在 20 世紀 80 年代中拉關系發展的基礎上,雙方都因各自特定的需求而產生深化合作的意愿,使雙邊關系逐漸加強并持續發展。隨著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推進,其國際經濟關系也與其經濟發展一樣,變得極為務實。在此背景下,中拉關系得以重新定義。中國的主要興趣聚焦在經濟領域。首先,對中國來說,拉美是一個穩定的原材料、能源和食品進口市場,同時也是中國為確保上述產品的進口而進行對外投資的目的地。此外,鑒于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擁有約 5.48 億
236、消費者,人均收入是中國的兩倍,它也是中國制造品(紡織品和電子產品)的出口市場(盡管是次要市場)。自 1990 年以來,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合作關系有了顯著加強。中國已與多個拉美國家(16 個)在基礎設施、農業、醫藥、人道主義援助、文化、社會發展等領域的簽署了合作協議。此外,中國還與該地區的 11 個國家簽署了相互促進和保護投資協定,并與 12 個國家建立政府間聯合合作委員會議定書。中國對發展與拉美國家的聯系重新產生興趣,并積極加強了與以拉美為中心的多邊組織和機構的關系。自 1990 年以來,中國與里約集團舉行了近 20 次的總理年度會晤。此外,在 2000 年,中國與安第斯國家共同體(委內
237、瑞拉、哥倫比亞、秘魯、厄瓜多爾、玻利維亞)建立了磋商與合作機制。在政治領域,中國與拉美議會、加勒比國家聯盟等都有交往。中國目前與 29 個拉美國家的 90 多個政治實體建立了聯系,包括執政黨和反對黨。中國的政治動機廣泛多樣,包括但不限于爭取外交支持以鞏固其國際地位,加強和平衡其國際關系,以及與發展中國家建立聯盟,從而強化其在世貿組織中的地位。反過來,與中國的關系也給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帶來了重大的經濟、地緣政治和政治意義。1988 年 5 月,鄧小平在會見阿根廷總統阿方索時指出:“現在人們常說,21 世紀將是太平洋世紀,我認為這種說法還為時過早。太平洋時代肯定會到來,但不是現在。拉美時代也會到
238、來”。他還表示,中拉關系可以成為南南合作的典范?;谶@一理念,中拉在政治、經濟領域的合作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如中國支持由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墨西哥和巴拿馬等國構成的“孔塔多拉集團”在 20 世紀 80 年代提出“和平解決中美洲沖突”的倡議。與此同時,中拉經貿關系也呈現快速發展態勢。中國不僅在十多個拉美國家設立了貿易代表機構,還與智利、秘魯、牙買加、墨西4 邁克爾岡薩雷斯(Michael J.Gonzales),“十九世紀末秘魯的中國種植園工人與社會沖突”,拉丁美洲研究雜志,卷。21,第 3 期(1989 年 10 月):390。5 在中美洲,尼加拉瓜和巴拿馬擁有大量華人。尼加拉瓜華人的存在可以追
239、溯到 1920 年,當時的人口普查顯示大約有 400 名廣東移民居住在大西洋沿岸地區。許多人繼續創辦小企業,并最終成為尼加拉瓜紡織、運輸、農業、工業和酒店業的領導者。在巴拿馬,中國移民來到巴拿馬參與運河建設工作。他們的后代通過與當地人口和經濟的混合來呼應以前的一體化和工業成就模式。近年來,巴拿馬在巴拿馬大會上主辦了中美洲華人協會,這是一個為海外華人提供的超國家支持網絡。6 Isabelle Lausent-Herrera,“土生與秘魯華人社區的變化”,華僑雜志 5(2009):116。7 羅伯托趙羅梅羅.墨西哥華人史 1882-1940。亞利桑那大學出版社,2010。重要論述54博鰲亞洲論壇
240、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哥、阿根廷、厄瓜多爾、巴西等達成了經貿協定。盡管 1984 年中國與拉美的貿易額僅占各自對外貿易額的 3%和 1%,但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由于拉美實行“開放的區域主義政策”,中國也提出并采取了“市場多元化”戰略,中拉貿易進入快速增長期。2001 年至 2005 年期間,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多位元首訪問北京,促進了雙邊關系的發展。毫無疑問,雙邊關系中,經濟聯系是關鍵內容。(墨西哥和智利總統 2001 年訪華,厄瓜多爾和烏拉圭 2002 年訪華,古巴和圭亞那 2003 年訪華,巴西、阿根廷和委內瑞拉 2004 年訪華,哥倫比亞和秘魯 2005
241、年訪華)。此外,2004 年胡錦濤主席訪問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一年后又訪問了墨西哥,證明了北京對該地區的興趣。雙方簽署了多項關于礦業、農業、關稅和社會發展的協議,達成了戰略伙伴關系,為中長期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首屆“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于 2005 年 2 月在牙買加設立,中國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出席會議。會議期間中國宣布共有 10 個加勒比國家成為中國公民旅游目的國,而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則授予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2014年,中國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CELAC)共同宣布建立中拉全面合作伙伴關系,正式建立了中拉機制。中國政府目前與 29 個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 90
242、個政治實體建立聯系。中國的戰略在三個層面上得到發展:雙邊關系、集團合作,區域與次區域一體化機制,及通過與跨太平洋經濟合作機構(APEC、FOCALAE)建立的聯系。顯然,在過去的二十年里,中國和拉美已經進入了加強經濟關系的階段。近年來,中國與多個國家締結了自由貿易協定,鼓勵建立多邊對話平臺,如中國-拉共體(CELAC)合作論壇,與“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L)(由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南美洲國家)和其他拉丁美洲地區的對話合作。一、貿易值得注意的是,自 1999 年以來,中國持續從拉美地區進口商品,短期內實現了驚人的增長。中國將關稅從 17%降至 9.4%,加上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以及拉美地區
243、的有利條件,使該地區的貿易平衡得以持續改善,不僅降低了逆差,還在過去幾年實現了順差。特別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對拉美的出口增長確實令人矚目:中國占拉美地區總進口的比例從 2000 年的 2.3%上升到 2017 年的 16%左右。而在 2000 年,中國尚未成為拉美地區任何國家的前三大進口來源地,但目前已成為該地區所有主要國家的首要或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從 2007 年至 2017 年,中拉雙邊貿易額年均增長151.2%,2017 年達到 2580 億美元。據 拉 美 和 加 勒 比 經 濟 委 員 會(拉 加 經 委 會ECLAC)的數據,2017 年該地區與中國的貨物貿易額增長 16%
244、,達到 2660 億美元。雖然略低于 2013年創下的 2680 億美元的最高紀錄,但這一數據表明全球危機之后出現顯著復蘇。2017 年,中國占該地區貨物出口總額的 10%,貨物進口總額的 18%。中國從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進口的商品總額約為1260億美元,占中國進口總額的7%;而中國對該地區出口的商品總額達到 1310 億美元,占中國總出口的 5.7%。中國已成為巴西、智利、秘魯、烏拉圭最大貿易伙伴。2017 年中國從該地區進口的商品主要是自然資源,包括礦石(31%)、大豆(19%)、石油(16%)和銅(9%)。而中國對拉丁美洲的主要出口包括電機和設備(21%);機械和機械器具(15%);汽車及
245、零部件(6%);以及各種工業和消費品。2017 年,石油、鐵礦石和銅價格的雙位數增長,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對中國的出口(主要來自巴西、智利和秘魯)出現復蘇。該趨勢一直持續至 2018 年前八個月,貿易額同比增長 20.2%。2015 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未來十年的中拉貿易設定了總額為 5000 億美元的目標。進口方面,情況則相反:2017 年,拉加地區從中國進口的貨物主要是低、中、高科技制成品,占總進口額的 91%。換句話說,拉加地區與中國的貿易仍然主要涉及行業間的物品交換,即進口原材料用于制造成品。這兩個地區之間的貿易前景十分光明,尤其是隨著中國調整增長速度,邁向更加可持續的增長,不僅尋求
246、數量上的增長,還強調質量上的提升;這將引發“一帶一路”從歷史視角,構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經濟橋梁5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消費重組,為拉丁美洲的出口創造機會,尤其是在某些農產品領域。此外,由于城市化進程和中產階級的壯大(從 2005 年的略高于 5 千萬增至 2030 年的約10 億),中國的食品消費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圖 1 拉丁美洲和中國逐年進出口貿易額二、投資2016 年,中國的對外投資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1831 億美元,首次超過外國直接投資(FDI)流入額,使中國成為凈投資國。根據中國提供的數據,2017 年中國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包括
247、擁有大型離岸金融業的地區)的累計外國直接投資(FDI)總額約為 2000億美元。該地區已成為中國 FDI 的第二大目的地,其中超過一半的投資進入自然資源領域。中國的對外投資(FDI)和貸款在中拉關系發展中扮演了關鍵作用。截止2022年,中國對拉加地區的FDI總額約120億美元。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是中國在該地區的主要貸款機構。2005 年至 2020 年間,這兩家機構向拉美各國政府提供了大約為 1370 億美元的貸款,用于石油掉期和基礎設施項目的融資協議。迄今為止,中國新投資項目而言,采礦業一直以來都是最具吸引力的行業,占據了 2004 年至 2017 年10 月期間宣布的項目總投
248、資額的 27%。然而近年來,中國的投資領域開始出現多樣化的趨勢。雖然金屬和化石燃料分別占 2004 年至 2010 年期間宣布項目總額的 42%和 18%,但近年來(2011 年至 2017 年)這兩個領域的投資占比分別降至 20%和 6%。這一變化被電信、房地產、食品或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的更高投資所抵消,顯示出中國企業對投資該地區的新興行業產生了濃厚興趣。能源領域一直是中國企業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新一輪并購的主要焦點??偼顿Y額中,49%投入這個領域,12%用于可再生能源。此外,礦業和公用事業分別占總投資的 9%和 33%。值得注意的是,2017 年中國投資的大幅增長得益于巴西大型能源公司的出售,
249、其價值超過 170 億美元。投資阿根廷、巴西、哥斯達黎加、厄瓜多爾和委內瑞拉等國的中資企業主要有國家電網、中國電建和中水電等。這些企業在向拉美提供綠色技術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近年來,中國在風能和太陽能領域為該地區提供技術和支持的作用逐漸增大。阿根廷、玻利維亞和厄瓜多爾已與中國風電設備制造商簽訂合同,并共同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的可持續能源項目。其中一些項目(例如在巴西)還獲得了國開行(CDB)的財務支持。智利在該地區太陽能項目領域擔當著關鍵的角色,其中包括在阿塔卡馬沙漠耗資 9 億美元的 300兆瓦(MW)的項目。除了在基礎設施和綠色能源領域的投資,中國的對外投資在農業領域也主要側重于土地購買和其他
250、與農產品供應鏈相關的領域。盡管一般印象是中國在有系統地大規模收購拉丁美洲的土地,但實際情況是,但截至 2015 年 6 月,中資企業直接購買或租賃用于農作物種植的土地僅有 7 萬多公頃(Myers 和 Jie,2015)。即使包括大規模土地收購,中國的土地購置總量仍然不到該地區可耕種土地總量的 0.2%。圖 2 中國在拉丁美洲的逐年外國直接投資情況重要論述56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三、戰略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一帶一路”倡議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明確提出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強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消除貧困,立志成為“
251、全面發展的國家”。正如他在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演講中所強調,這一偉大使命無法獨自完成。中國目前在貿易、對外投資和外匯儲備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再次向全球開放貿易顯得至關重要。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框架下,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個多邊的包容性平臺,旨在幫助自身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在 2015 年 1 月初,首屆中拉部長級會議在北京成功舉辦,來自拉美 33 個國家的 40 余名部長級官員出席會議。會議通過了第三份 中拉合作規劃(2015-2019年)。在成果文件中,媒體還將中拉論壇稱為“中國全方位外交的開篇之作”。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路”的重大倡議(
252、以下根據發改委,簡稱為“一帶一路”倡議)。各部委聯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隨后,5 月底,中國時任總理李克強對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進行正式訪問,被認為進一步推動了中拉的務實合作,體現了雙方合作共贏的良好意愿?!耙粠б宦贰背h有望通過促進亞洲、歐洲和非洲之間的貿易,擴大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產品的需求,從而使該地區受益。雖然拉美地區地理位置較遠,但通過海上、航空和數字通道,可以彌補這一距離,增強貿易、投資、旅游和文化聯系。因此,第二份中拉合作規劃 應納入拉美對華出口多元化的量化目標,并讓各方做出承諾。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旨在促進沿線國家的經濟繁
253、榮和區域經濟合作,同時促進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這一倡議既是中國與伙伴國家之間的一項重大創新,也延續了古代中國與伙伴國家的友好交往傳統。對于拉美和中國來說,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歷史構成了雙邊關系史上的寶貴篇章?!昂I辖z綢之路”是一個象征性稱謂,指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網絡。它是歷史上連接了東亞國家,如日本、韓國、琉球、菲律賓等,與西方國家,包括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乃至歐洲的重要交通網絡。著名的太平洋絲綢之路代表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時刻:中國商船從福建漳州月亮港啟航,載著絲綢和瓷器到達菲律賓馬尼拉,隨后運回了從日本運來的漆器、東南亞和印度的香料。1585 年,墨西哥阿
254、卡普爾科的大帆船開辟了從廣州至拉丁美洲的航線,將起源于漢代的官方海上絲綢之路推向頂峰。250 年來,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三大洲之間的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將東方的絲綢、瓷器、香料和文明帶到了西方,也將玉米、土豆、辣椒、花生等 30 多種美洲獨有的農作物帶到了歐亞大陸,促進了人類不同文明的融合。這對世界經濟發展和科技繁榮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因此,當中拉貿易在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迅速增長時,拉美媒體也評論稱這是“新絲綢之路的再度崛起”?!耙粠б宦贰背h(BRI)剛剛成立十周年,已有100 多個國家參與。最初,BRI 的愿景是:途徑非洲和中東,成為連接亞洲和歐洲的橋梁。在其最初的構想中,并沒有
255、將拉美地區視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組成部分。然而,近年來,中國領導人對該地區表現出日益濃厚的興趣,因此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范圍不斷擴展和延伸,近期,拉丁美洲也被納入其中。習主席在 2017 年北京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表示:“拉美國家是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自然延伸”。不到一年后,在 2018 年中國-拉共體論壇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再次嘗試將拉美國家納入“一帶一路”議程和框架,并最終成功簽署了“一帶一路”特別聲明。截至 2021 年 12 月,拉美和加勒比地區24 個國家中,已有 20 個國家簽署并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換句話說,中國正在填補拉美政治分裂所開辟的空間,這是一個
256、重要的議題?!耙粠б宦贰背h基于四個關鍵方面,應更有效地利用這些方面:拓展貿易聯系、促進企業間合作、支持合資模式以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以及加強科技交流,使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能夠充分受益于其擴展。四、建議拉美和中國的成功伙伴關系需要充分、高質量的多邊治理。中國的轉型給該地區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這些挑戰和機遇需要納入更廣泛的發展戰略,以實現升級、多元化和整合。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還需要了解拉美的發展挑戰和需求。建立合作渠道的“一帶一路”從歷史視角,構建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經濟橋梁5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意愿應該超越雙邊對話的形式,要與整個區域建立結構
257、性對話。最后,這種伙伴關系應該是對當前議程的補充,將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監管問題作為合作的主要內容。拉美如何深化和改善與中國的合作,作為其發展議程的一部分仍然值得期待。中國一直以來,并將繼續成為該地區游戲規則的改變者。為了從全球價值鏈和更多技術驅動的經濟格局中受益,拉美需要在創新、提高技能質量與相關性,以及縮小基礎設施差距等方面進行投資。最終,建立中拉合作伙伴關系將是互利共贏的,但需要全球治理。中國的轉型可以在拉美經濟放緩時期推動增長。拉美地區在中長期內對基礎設施的需求將變得非常重要,中國融資和投資已成為幫助該地區彌合基礎設施缺口的重要來源。如果拉丁美洲能夠縮小與其他中等收入國家的基礎設施差距,該
258、地區的年增長率預計可以增加 2 個百分點(Caldern 和 Servn,2010 年)。為了滿足 2006 年至 2020 年間的基礎設施需求,拉美國家每年應把本地區 GDP 的 5.2%左右用來投資,若要達到一些亞洲經濟體(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的基礎設施存量水平,這一比例將升至 7.9%(佩羅蒂和桑切斯,2011)。我們期待并敦促拉美新一屆領導人和中國領導人鞏固雙邊合作。拉美需要制定一項特定戰略來參與“一帶一路”倡議。這一戰略需要以擴大貿易領域、完善基礎設施合作、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科技交流為基礎,推動全面發展。作為區域,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議程:抓住機遇,消除貧困,開創可持續
259、發展之路。參考文獻:Ellis,RE(2014),中國在拉丁美洲的地面:中國面臨的挑戰及其對該地區的影響,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紐約州紐約市。Hornby L.和 A.Schipani(2015),“中國向自由拉丁美洲經濟傾斜”,金融時報,5 月 11 日。世界銀行(2015),“拉丁美洲和新興南方,變化的世界,變化的優先事項”,世界銀行,華盛頓特區。世界銀行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2014),城市中國:邁向高效、包容和可持續的城市化,世界銀行,華盛頓特區,www.worldbank.org/en/country/china/publication/urban-china-邁向高效、包容的可
260、持續城鎮化。世界銀行和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3),中國 2030:建設現代、和諧、創新的社會,世界銀行,華盛頓特區,http:/documents。worldbank.org/curated/en/2013/03/17494829/china-2030-building-modern-harmonious-creative-society重要論述5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2008 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要影響。從國際層面看,全球經濟增長乏力、發展分化,逆全球化思潮泛起。與此同時,新一輪技術革命
261、深刻改變了國際格局,新興經濟體在全球舞臺上迅速崛起,引發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深度變革。從國內層面看,經過 30 多年改革開放的高速發展,中國日益成為世界經濟的中流砥柱,但同時處于“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謀求更高質量的發展迫在眉睫?;趯κ澜绱髣莺蜁r代潮流的科學判斷以及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在全球治理中扮演角色的精準定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順應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內在要求和人類文明進步大方向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本著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制和開放的世界經濟,旨在加強區域經濟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及打造全球治理新
262、格局。自 2013年提出至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著眼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帶動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共同發展,在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一、“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背景:貿易自由化面臨挑戰(一)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貿易壁壘明顯增多自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以來,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已成為優化資源配置、刺激全球供應鏈活力、增強全球經濟協調性的主要趨勢。然而,經濟全球化也是一把“雙刃劍”,在促進經濟貿易增長的同時,也帶來包括環境惡化、國家間貧富差距擴大等一系列挑戰,導致國際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從而出現反對分配不公的
263、逆全球化思潮。根據全球貿易預警數據庫的統計,2009-2022 年,全球貿易干預措施顯著增加,總數由 2009 年的 2678 項增加至 2013 年的 3110 項。其中,已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數量大大超過實施的貿易自由化措施數量,貿易保護措施由 2009 年的 2228 項增加到 2013 年的 2530 項,此后持續攀升至 2020 年峰值的 6579 項;貿易自由化措施雖然也在增加,但僅由2009 年的 450 項增加到 2013 年的 580 項,在 2022年達到峰值,為 1116 項,如圖 1 所示。與此同時,在國際金融危機及不斷增加的貿易壁壘影響下,全球貨物貿易發展受到明顯沖擊,
264、2009-2013 年全球貨物貿易進出口額總體呈現下降趨勢。2009 年全球貨物貿易進出口增長率為-22.25%。雖然 2009 年后全國貨物貿易進出口額有所回升,但增速相對緩慢。圖 1:2009-2013 年全球貿易干預措施增長趨勢資料來源:全球貿易預警數據庫,https:/www.globaltradealert.org/global_dynamics/area_all/year-to_2013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2
265、022貿易保護措施貿易自由化措施合計屠新泉 李楊對外經貿大學中國 WTO 研究院“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5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二)全球投資環境不樂觀,國家投資態度呈現分化狀態2008 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放大了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在投資領域,世界主要國家對于投資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部分發達經濟體對外國直接投資關于國家安全的政治考量明顯上升,顯著加強了外國投資審查機制安排和審查力度。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引資政策優惠力度。2009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及流出)呈現明顯下降趨勢,雖然在 2009 年后出
266、現了一個短暫的投資恢復期,但伴隨著之后保護主義的加劇,全球投資再次迎來“寒冬”,整體投資環境一直低迷。根據UNCTAD 的統計數據,2009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由 2008 年的 1.697 萬億美元下降到 1.114 萬億美元,在 2008 年相對 2007 年下降 16%的基礎上,再次下降 37%。雖然在 2009 年后出現了短暫的投資恢復期,在 2010 年和 2011 年分別增至 1.24 萬億美元和 1.5 萬億美元后,但隨著貿易保護主義的加劇,全球投資再次迎來“寒冬”,2012 年下降至 1.35 萬億美元,下降 18%。此后一直處于波動狀態,在經歷了2020 年急劇下降和
267、2021 年強勁反彈后,2022 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又降至 1.3 萬億美元,下降了 12%。二、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2013 年 9 月和 10 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秉著共商共建共享的重要原則,依托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同等“五通”內容,積極發展和合作伙伴的經濟合作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其中,“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和“穩定器”,是推動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一)貿易暢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點內容和
268、“穩定器”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涵蓋東南亞、南亞、東亞、中亞、西亞北非及中東歐等地區多個國家,其中大部分是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產業結構不同,貿易互補性較大。但由于貿易政策溝通不暢,再加上由于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地緣政治問題造成貿易投資風險較高,既有的貿易互補優勢并未能發揮。雖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人口總數占全球比重較高,但其經濟和貿易總量比例相對較低。UN Comtrade 數據顯示,2017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外貿易總額達到 10.2 萬億美元,其中進、出口總額分別為 5.0 萬億美元和 5.1 萬億美元,僅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 15.0%和 15.2%?!?/p>
269、一帶一路”區域內進口和出口分別達到2.2和1.9萬億美元,分別占“一帶一路”經濟體進出口總額的 43.2%和 36.5%。貿易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的貿易暢通,創新國際經貿合作機制,充分發掘各沿線國家的貿易增長潛力,促進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產業合作和產業升級,進而促進共建國家經濟增長,改善共建國家人民的生活,不僅有利于破解當前全球經濟發展難題,也能夠實現共建國家的穩定發展。(二)貿易暢通的核心內容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貿易暢通強調解決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問題,以滿足經濟全球化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需要。重要途徑就是立足于
270、“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優勢互補,根據各國自身發展特點和優勢,立足貿易的互補性,共同建設自由貿易網絡體系。通過打造和構建多維度、多層次、多種類的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包括貿易政策在內的經貿政策交流,實現各國家地區發展戰略和經貿制度的對接,構建“相互促進、共商共進”的多邊開放合作生態,減少貿易投資壁壘和障礙,拓寬貿易領域,優化貿易結構,加快投資便利化進程。通過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便利包含貨物、資金、技術、人員等各類貿易要素往來,降低貿易投資成本、提升貿易投資便捷度、營造良好的貿易投資環境等,進而擴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和投資規模,帶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三、共建“一帶一路”推動貿易
271、自由化便利化發展的實踐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 10 年來,沿線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努力,采取各種措施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發展。(一)搭建政策對接的溝通交流平臺,推動貿易自由化發展“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互利共贏”是“一帶一路”的共建原則,政策溝通是共建“一帶一路”重要論述60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的重要保障,是形成攜手共建行動的重要先導?!耙粠б宦贰毖鼐€各國能夠就經濟發展戰略和對策進行充分交流,在多邊貿易規則的框架下實現宏觀戰略和經濟政策的對接,共同制定推進區域合作的規劃和措施,并一同協商解決合作中的問題,這既能彌補 WTO“協商一致”原則帶來的
272、效率低下、議題分歧、談判擱置的不足,更能強化相關國家貿易政策在多邊框架下的合規性和一致性,有助于公平貿易、自由貿易的實現。近 10 年來,作為迄今為止中國為全球貢獻的最大公共產品,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通過搭建政策對接的溝通平臺極大地豐富了國際經濟合作和治理理念,共同推進沿線國家貿易自由化發展。第一,牽手多國發展戰略,實現精準對接。共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沿線國家和地區根據實際情況,就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措施展開充分交流,積極與“一帶一路”相關戰略對接。如歐盟的“容克計劃”、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國的“發展之路”、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波蘭的“琥珀之路”、土耳
273、其的“中間走廊”、越南的“兩廊一圈”、沙特“2030愿景”、泰國的“東部經濟走廊”、匈牙利的“向東開放”、印度尼西亞的全球海洋支點、菲律賓的大建特建計劃等。第二,簽署合作文件,推動達成廣泛共識。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對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此基礎上,中國也積極同相關國家和地區以及國際組織簽署政府間合作文件,推動國際合作達成廣泛共識,持續擴大“一帶一路”朋友圈。截至 2023 年 6 月底,中國已經同 152 個國家和 32 個國際組織簽署 200 余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商簽范圍由亞歐地區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西歐等相關國家和地區,合作
274、領域涵蓋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投資、貿易、金融、科技、社會、人文、民生、海洋、電子商務等領域。就具體領域看,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達成一系列雙、多邊合作成果。如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埃及、老撾、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泰國、土耳其、阿聯酋等國家共同發起“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與16 個國家簽署了加強數字經濟領域建設合作的文件。發布標準聯通共建“一帶一路”行動計劃(2018 2020 年),與 49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 85 份標準化合作協議;組織召開“一帶一路”稅收合作會議,發布阿斯塔納“一帶一路”稅收合作倡議,稅收協定合作網絡延伸至 111 個國家和地區;
275、與 49 個共建國家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國家知識產權務實合作的聯合聲明;組織召開“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發布“一帶一路”法治合作國際論壇共同主席聲明等。第三,舉辦高峰論壇,深化政治互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高層之間的互動互訪,不斷深化政治互信、密切溝通交流,推動政策和發展戰略對接,促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自由化發展。2017 年和 2019 年舉辦了兩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7 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有 29 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1600 多名代表參會,形成 5 大類 279 項務實成果。2019 年的第二屆“一帶
276、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共有38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出席,6000余名外賓參會,中國實行的舉措或發起的合作倡議、在高峰論壇期間或前夕簽署的多雙邊合作文件、在高峰論壇框架下建立的多邊合作平臺、投資類項目及項目清單、融資類項目、中外地方政府和企業開展的合作項目,共計 6大類 283 項。其中,在高峰論壇期間或前夕簽署的多雙邊合作文件共計 42 項,在高峰論壇框架下建立的多邊合作平臺共計 27 個,“一帶一路”倡議用實際行動積極維護了多邊貿易體系,推動了貿易自由化發展。2023 年將舉辦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繼續為亞太和全球發展注入新動力。第四,維護多邊主義,實現貿易暢通。共建“一帶一路
277、”倡議的重點合作“貿易暢通”建設的重要目標是推動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實現貿易暢通。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參與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維護多邊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通過支持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促進世界經濟重新煥發活力,推動經濟全球化蓬勃發展1。一是協調貿易政策。共建“一帶一路”中的許多領域均需新的國際規則和機制加以規范,如亞洲開發銀行、世界1 張怡恬,吳感地.“一帶一路”驅散逆全球化陰霾的東風 N.人民日報,2017-04-23:005.“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6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銀行等國際機構在基礎設施
278、建設領域的標準建設上相對不足,亞投行的建立便是對現有多邊開發平臺的補充?!耙粠б宦贰笨蚣芟陆⒌纳虾:献鹘M織銀行聯合體、中國中東歐國家銀行聯合體、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制,正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走深走實。2二是協調區域合作與開放。從當今世界經濟形勢看,近年來簽署的區域貿易安排更多地將重心由降低關稅轉向規則重構,形成了許多超越多邊規則的制度框架,雖然在一定范圍內使得成員訴求得到滿足,成員之間的矛盾和爭議看似得到緩解和協調,但加劇了多邊規則“碎片化”發展趨勢。不同于大部分區域貿易協定法規條文的硬法性質,共建“一帶一路”涵蓋的諒解備忘錄、聯合聲明、聯合公報等具有國際軟法的特征,沿線各
279、國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紛紛形成國內開放新格局,雙邊合作、區域合作的深度、廣度、層次都有所加強,促進了區域經濟的開放與發展。(二)穩步推進基礎設施聯通,大幅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設施聯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領域,主要是形成以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空間綜合信息網絡等為核心的基礎設施網絡,實現區域間貨物、服務、資本、信息、技術等交易成本的降低,促進要素流動、優化資源配置,為多邊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打下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4 年 11 月“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指出:“絲綢之路首先得要有路,有路才能人暢其行、物暢其流”?!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和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其薄弱
280、的基礎設施是制約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將設施聯通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的優先方向,在推進基礎設施“硬聯通”建設的同時,注重各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發展政策、運輸規則以及技術標準體系的“軟聯通”,軟硬聯通齊頭并舉,不僅為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更為政策溝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提供基礎性支撐。自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沿線多個跨境項目已經開工建設,中國與共建國家持續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互聯互通,傳統基礎設施項目合作扎實推進,新型基礎設施項目合作亮點紛呈,“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為全球互聯互通、共同發展注入新活力。第一,構筑“六廊六路多國多港”設施聯通
281、的總體布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國多港”設施聯通的總體布局,既是打通貿易往來之“路”,又是改善沿線相關國家環境的民生工程,能從空間上、時間上、文化上、情感上縮短貿易距離,更好地促進沿線貿易投資便利化。在中國中亞西亞、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南半島、孟中印緬、中巴等“六大經濟走廊”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中國又先后與相關國家達成構建中尼印經濟走廊、中緬經濟走廊、瀾湄流域經濟發展帶等共識,初步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雙棲對外開放新格局。以公路、鐵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路等“六路”的形式并以沿線主要國家和重要港口為依托,逐漸形成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技術流,在聯
282、動發展基礎上構建優勢互補的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這些從內陸到沿海的國際大通道將沿線相關國家的節點城市、邊境經濟合作區、重要港口及由此形成的產業集群連接起來,已經形成經濟合作上聯動發展的聚集效應。3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基礎設施網絡,“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能夠實現互利合作、共贏發展,促進了多邊框架下的貿易投資便利化。第二,圍繞“六廊六路多國多港”主體框架,構建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管道和空間綜合信息網絡為一體的基礎設施網絡,加快推進陸海天網四位一體聯通。鐵路方面,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建設安全有序開展,中吉烏國際道路、柬埔寨 6 號公路等先后運行,瓜達爾港、漢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等
283、扎實推進。自 2011 年首次中歐班列首次開通,拉開中歐貿易用鐵路運輸的序幕后,中歐班列開通和開行列次不斷增加。2019 年中歐班列開行 8225 列,同比增長 29%,發運 72.5 萬標箱、同比增長 34%,綜合重箱率達到 94%。隨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中歐列車運行時間縮短最快的是 135 小時,中國國內運行時間部分縮短為 24 小時,運輸成本總體3 王志民,陳宗華.“一帶一路”建設的七年回顧與思考 J.東北亞論壇,2021(1):105.2 王志民,陳宗華.“一帶一路”建設的七年回顧與思考 J.東北亞論壇,2021(1):111.重要論述6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
284、“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下降了30%。疫情期間,中歐班列逆勢增長,跑出了“加速度”,發揮了重要通道作用。2020 年,中歐班列開行超 1.2 萬列,同比上升 50%,綜合重箱率達 98.4%;通達境外 21 個國家的 92 個城市,同比增加 37 個;發送國際合作防疫物資 931 萬件、7.6 萬噸。截至 2023年 7 月底,當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經超過 1 萬列,發送貨物 108.3 萬標箱,同比增長 27%。截至 2023 年 6月底,110 余個國內出發城市通過中歐班列通達歐洲 25個國家 216 個城市,國內已鋪畫 86 條時速 120 公里的中歐班列運行線,成為沿途國家促進互
285、聯互通、提升經貿合作水平的“鋼鐵駝隊”。截至 2022 年底,已經開通國際道路客貨運輸線路 300 余條。在航空領域,截至2022 年底,國內航空公司經營的國際定期航班通航 62個國家的 153 個城市,中國已與 100 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簽署了雙邊航空運輸協定,同時與 64 個國家保持定期的客貨運通航,航班總量占中國國際航班總量的60%以上。在海運領域,中國參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港口的建設經營,已與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遠洋航線聯系,航線覆蓋“一帶一路”沿線所有沿海國家和地區。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已覆蓋我國中西部18個?。▍^、市),貨物
286、流向通達全球100多個國家的300多個港口。同時,中國也通過國際海底電纜和多條國際陸地電纜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相連接。第三,注重“軟硬聯通”有機結合,推進貿易便利化發展。在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也加強了貿易規則的互聯互通。如在 WTO貿易便利化協定的規則框架下,通過加強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海關合作,以及檢驗檢疫、認證認可、標準計量、統計信息等方面的雙多邊合作,做好實踐、推廣經驗;改善邊境口岸通關設施條件,加快邊境口岸“單一窗口”建設,降低通關成本,提升通關能力;還加強供應鏈安全與便利化合作,推進跨境監管程序協調,推動檢驗檢疫證書國際互聯網核查,開展“
287、經認證的經營者”(AEO)互認。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積極推進農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建設,已有 50 多種農產品食品實現檢疫準入,中國同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塔吉克斯坦的農產品通關時間縮短了90%。截至2019年底,中國海關已經與 15 個經濟體的 42 個國家(地區)簽署 AEO 互認安排,互認國家(地區)數量居全球首位,其中包括 18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時,推進相關國家降低非關稅壁壘,共同提高技術性貿易措施透明度,提高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通過開放性強、自愿性強的合作論壇模式,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國-中東歐 16+1 合作機制、湄公河次區域合作
288、成為貿易便利化建設的典范。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成效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 10 年來,在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努力下,該倡議已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共建“一帶一路”將使參與方貿易增長4.1%,吸引外資增長5%,低收入國家 GDP 增長 3.4%,到 2030 年有望每年為全球帶來 1.6 萬億美元收益,占 GDP 的 1.3%,幫助近 4000 萬人口脫貧。10 年來,共建“一帶一路”以貿易暢通為重點內容,通過搭建高峰論壇政策交流平臺,搭建進口博覽會、境外合作園區等貿易促進平臺,推進貿易方式創新,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不斷深化經貿
289、合作,沿線國家和地區政策溝通更加順暢,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沿線各國參與經濟全球化深度和廣度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及貿易投資往來也更加頻繁。(一)共建“一帶一路”促進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發展貿易便利化(Trade Facilitation)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界定,不同的國際組織對其含義有不同的闡述。其中,世界銀行把規范國際貿易中的標準,減少貿易程序中相關阻礙,從而加快國際貿易中的貿易效率的措施定義為貿易便利化;世界貿易組織把簡化和規范國際貿易過程中相關的貿易行為、貿易程序看作是貿易便利化。通過比較各機構對于貿易便利化的表述和涵蓋范圍,將從簡化貿易程序、減少貿
290、易障礙、降低貿易成本等角度解釋貿易便利化,并在此基礎上選取貿易便利化水平相關指標。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發展水平測度(1)指標構建。參考 Wilson 評價貿易便利化的指標構建(口岸、海關、制度、電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后,共選取 4 個一級指標及其下分的 15 個二級指標,具體評價指標體系如表 1 所示?!耙粠б宦贰辟Q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63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表 1 貿易便利化評價指標體系總指標一級指標二級指標指標類型數據來源貿易便利化基礎設施(A)公路(A1)正向指標GCR港口(A2)正向指標航空(A3)正向指標供電質量(A
291、4)正向指標海關環境(B)關稅壁壘(B1)負向指標海關程序負擔(B2)負向指標貿易壁壘(B3)負向指標制度環境(C)政策透明度(C1)正向指標司法獨立性(C2)正向指標爭端解決效率(C3)正向指標政府管制負擔(C4)負向指標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D)銀行穩健性(D1)正向指標獲得貸款便利性(D2)正向指標信息技術普及度(D3)正向指標互聯網用戶數量(D4)正向指標其中,基礎設施(A)是衡量貿易便利化的一個重要的指標,它代表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普遍必要物質條件,同時反應一國經濟發展水平,一國有良好的基礎設施,進行國際貿易的運輸效率就會提高。所以一些國內公路、鐵路、港口發展落后的國家在這一過
292、程中就會處于劣勢。本報告將一級指標“基礎設施指標”分為“公路質量指數(Quality of Road)”、“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指數(Quality of Port Infrastructure)”、“航空基礎設施質量指數(Quality of Air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和“供電質量(Quality of electricity supply)”這 4 個二級指標來表示。制度環境(B)是保證一個國家貿易順利完成的基礎,制度環境的好壞也從側面反映了的貿易便利化的程度。本報告將一級指標“制度環境指標”分為“政 策 透 明 度(Transparency of Gover
293、nment of Policy Making)”、“政 府 管 制 負 擔(Burden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司法獨立性(Judicial independence)”、“爭端解決效率(Efficiency of Legal Framework in Settling Disputes)”。海關環境(C)是貿易便利化的重要環節。一個國家的海關環境對于貨物進出境的通關效率的影響最為直接,是衡量一國貿易便利化不可缺少的指標。本報告將海關環境指標分為關稅壁壘(Trade-weighted tariff rate(hard data))、海關手續負擔(Burden
294、of customs procedures)和“貿易壁壘(Prevalence of trade barriers)”這三個二級指標。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指標(D)是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的關鍵。一方面,相較于過去依靠傳統電報書信時代,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極大促進了貿易發展,大大縮短了進出口國家雙方之間信息傳遞的時間。另一方面,金融服務的穩定性與便捷性可以為跨境資金流動提供保障,因此,根據前人的經驗和數據的可得性,本報告將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指標分為最新技術的可用性指數(Availability of Latest Technologies)、互聯網用戶數量(Internet users(hard dat
295、a))、銀行穩定性(Soundness of banks)、獲得貸款便利性(Ease of access to loans)這 4 個二級指標。(2)測度范圍基于數據可得性考慮,本報告主要選擇 52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中國的相關數據,數據年份為2008-2019 年,具體國家選擇見表 2。重要論述64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表 2 樣本包含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板塊國家東盟中國、蒙古、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文萊、菲律賓西亞土耳其、敘利亞、約旦、以色列、沙特阿拉伯、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希臘、塞浦路斯、埃及、
296、黎巴嫩、伊朗南亞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獨聯體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摩爾多瓦中歐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莫塞戈維、黑山共和國、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其中 i(i=1,.15)代表各二級指標;是實際得分;是該二級指標數據中的最大值最高得分;是該二級指標數據中的最大值最低得分;是標準化后的二級指標得分,取值范圍在 0-1之間。其次,確定權重系數。本報告建立的貿易便利化指標體系是在參照 Wilson(2003)使用的指標體系,除二級指標有些
297、許差異,一級指標沒有較大變動,且指標數量較為一致。因此,本文考慮繼續沿用 Wilson 等(2003)對一級指標的權重取值,分別賦予基礎設施(A)、海關治理(B)、規制環境(C)和電子商務(D)的權重為 58.3%、7.2%、18.4%和 16.1%,按照該權重對貿易便利化衡量指標進行測算,最后可以得到每個國家對應每一年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指標。一級指標權重確定:Zj(j=1,2,3,4)設定為一級指標,Yi 設定為二級指標值,n 為二級指標的數量,通過公式 3 計算出四個一級指標的得分。最后各指標權重如表 3 所示。n/ij=YZ (3)(3)數據處理本報告的數據來源為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 競
298、 爭 力 報 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GCR)。首先,選取線性變換法進行統一標準化處理。關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原始數據進行規范化處理,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內容。一方面,針對部分國家部分年限數據缺失的問題,采取對前后兩年取平均數或可替代指標補充該年數據。另一方面,由于所選取的二級指標數據的取值范圍不同,一部分指標在 1-7 之間,另一部分指標在 0-100 和 1-5 之間,各指標間不具備可比性,故選取線性變換法進行統一標準化處理。對于正向指標計算方法如公式 1 所示:)/()X(minmaxminiiiiiXXXY=(1)對于負向指標計算
299、方法如公式 2 所示:)/()X(minimaxiimaxiiXXXY=(2)表 3 各指標權重總指標一級指標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指標權重貿易便利化基礎設施(A)0.583公路(A1)1/4港口(A2)1/4航空(A3)1/4供電質量(A4)1/4“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65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總指標一級指標指標權重二級指標指標權重海關環境(B)0.072關稅壁壘(B1)1/3海關程序負擔(B2)1/3貿易壁壘(B3)1/3制度環境(C)0.184政策透明度(C1)1/4司法獨立性(C2)1/4爭端解決效率(C3)1/4政府管制負擔(C4)
300、1/4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D)0.161銀行穩健性(D1)1/4獲得貸款便利性(D2)1/4信息技術普及度(D3)1/4互聯網用戶數量(D4)1/4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特征(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整體呈上升趨勢。按照前面對于貿易便利化水平指標的處理方式,本報告計算了 2008-2019 年“一帶一路”沿線51個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從圖2可以看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總體呈現上升趨勢,其中 2017 到 2018 年的增速最大,但在 2019 年驟然下降,其下降原因可能是中美貿易摩擦。-30-20-100102030405000.10.20.30.
301、40.50.6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總指標年均值增速圖 2:2008-2019 年沿線國家總體貿易便利化水平變動數據來源:根據 GCR 手工整理所得(2)不同區域貿易便利化水平呈現較大差異。由圖 3 可知,六大區域中,西亞地區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最高,中亞地區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最低。從2013-2019年的數據中直觀看出,從共建“一帶一路”提出以來,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差距在逐漸縮小,同時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異質性。00.10.20.30.40.50.60.720082009201020112012
30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東盟中亞中歐南亞獨聯體西亞圖 3:2008-2019 年不同區域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變化數據來源:根據 GCR 手工整理所得(3)貿易便利化的不同要素間存在較大差異。由圖 4 可以看出,海關環境與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的便利化水平最高,對貿易的影響較大。4 個一級指標中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及制度環境的上漲速度較快,特別是在 2017-2018 年速度猛增,說明沿線國家越來越重視物流運輸、金融產品服務及物聯網等建設,同時各國政府也在積極提供相應的政策。重要論述66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00.51
303、1.522.53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基礎設施環境海關環境政策環境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貿易便利化水平圖 4:2008-2019 年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縱向比較數據來源:根據 GCR 手工整理所得立足于以往文獻的經驗,報告構建了包含基礎建設、海關環境、制度環境及電子商務與金融服務 4 個科學全面的貿易便利化測評體系,最后在測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指標的橫向比較、沿線國家總體縱向比較、區域的橫向比較等等。在橫向區域分析中將沿線國家劃分為 6 大板塊,可以看出沿線國家總體上貿易便利化水平不高,其中西亞國家貿易便利化水平最高,中亞國
304、家貿易便利化水平最低??傮w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沿線國家的貿易便利化水平顯著提升。(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投資合作穩步發展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投資合作穩步發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稱為中國對外貿易和投資增長的重要伙伴。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 RTA 不斷增多2014 年 12 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加快實施后自由貿易區戰略,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此后,中國區域貿易協定簽署速度明顯加快。截至 2023 年 8月底,中國已與 28 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 21 個區域貿易協定,貿易伙伴覆蓋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歐洲和非洲。其中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新簽
305、或者升級的 RTA 共有 14 個,分別為中國-尼加拉瓜自由貿易協定(2023)、中國-巴基斯坦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2019)、中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升級,2018)、中國-厄瓜多爾自由貿易協定(2023)、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2020)、中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升級,2017)、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定(升級 2021)、中國-澳大利亞自由貿易協定(2015)、中國-馬爾代夫自由貿易協定(2017)、中國-柬埔寨自由貿易協定(2020)、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升級,2015)、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2015),中國-格魯吉亞自由貿易協定(2017)、中國-毛里求斯自由貿易協
306、定(2019),同時宣布進行中國-秘魯自由貿易協定升級(2019),可見,其中涉及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根 據 WTO 的 數 據,2013 年 以 來,全 球 共 向WTO通報161個區域貿易協定(RTA),其中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共 75 個,占全部新簽區域貿易協定總數的 46.6%,這包括“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非沿線國家之間簽署的 63 個(占比 39.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簽署的 12 個(占比 7.5%)?!耙粠б宦费鼐€”國家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如英國、歐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智利、韓國及澳大利亞等簽署較多,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英國共簽署 13 項 RTA,與歐
307、盟簽署 7 項 RTA?!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之間中國、印度、俄羅斯簽署 RTA 較多。這 75 項區域貿易協定中,按覆蓋范圍劃分,貨物貿易共 29 項,占比38.6%;服務貿易共 1 項,占比 1.3%;同時涵蓋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共 45 項,占比 60.0%。按照法律依據,42 個 RTA 是根據 GATT 第 24 條河 GATS 第 5 條簽署的,占比 56.0%;24 個事根據 GATT 第 24 條簽署的,占比 32.0%;1 個是僅根據 GATS 第 5 條簽署的,占比1.3%;3個是根據授權條款和GATS第5條簽署的,占比4.0%;5個是僅根據授權條款簽署的,占比6.6%。按照 R
308、TA 的類型分,75 項 RTA 中,稅同盟和經濟一體化協定均只有 1 個,各占比 1.3%;自由貿易協定共25 個,占比 33.3%;自由貿易協定和經濟一體化協定共45項,占比60.0%;優惠貿易協定共3項,占比4.0%。2.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增速明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 10 年來,隨著建設不斷深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有效地提高了沿線國家間貿易總體水平,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穩步增長,逐步發揮了共建國家對外貿易發展對促進全球貿易增長的重要作用。2014-2019年,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累計超 44 萬億元,年均增長達到 6.1%,中國已經成為
309、沿線 25 個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海關數據顯示,2022 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由2013 年的 6.46 萬億元增長至 2022 年的 13.76 萬億元,同比增長19.4%,高出外貿整體增速11.7個百分點,“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67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累計增長了 1.1 倍,占中國外貿總值的比重由 25%提升至 32.9%,提高了 7.9 個百分點。2013-2022 年,中間產品出口占中國對沿線國家出口比重由 49.8%升至 56.3%。2023 年上半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高達
310、6.89 億元,同比增長 9.8%,高出外貿整體增速 7.7 個百分點。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汽車零配件、鋰電池、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附件等中間產品分別增長 39.3%、34.3%和28.9%。同期,自沿線國家進口能源產品、農產品也分別增長了 5.7%和 17.9%。中國以鐵路運輸方式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 23.8%,以公路運輸方式對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 63.6%。同時,中西部地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增長 23.2%,占同期中國與沿線國家進出口總值的 21.2%,同比提升了 2.3 個百分點。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服務貿易總額在 2015-2021 年
311、間累計達到6700 億美元,年均增長 5.8%,占同期中國服務貿易總額的比重從 12%上升至 14.7%。3.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向投資穩步增長2013 年迄今為止,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相對穩定,即使在全球投資持續低迷的環境下,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非金融直接投資占同期總投資的比重仍呈上升趨勢。2013-2022年期間,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額累計達到 1822.7 億美元。從涉及產業上來看,2013-2016年間,70%的“一帶一路”項目集中在基建能源領域;從 2017 年以來,基建能源投資額占比減少至約40%,制造業、服務業、科技業等占比明顯提高(約
312、占 60%)。2022 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由 2013 年的 115 億美元增加到209.7 億美元(1410.5 億元人民幣),占同期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比重由 12.5%提升至 17.9%。2023 年 1-7 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 953.4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23.2%(折合 136.9 億美元,同比增長 15.3%),占同期總額的 19%,較 2022 年同期上升 0.8 個百分點。同時,沿線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也不斷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2013-2022 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華累計直接投資超過 800 億
313、美元(含通過部分自由港轉投資,不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占同期中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基本保持在 6%左右。4.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交流不斷深入在經貿園區建設方面,中國共與周邊國家已設立2 家跨境經濟合作區,分別為中國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國際邊境經濟合作中心和中國老撾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除跨境經濟合作區,中國與“一帶一路”倡議共建國家還建立了多個境外經濟合作區。當前,中國企業正在投資建設 69 個具有境外合作貿易性質的項目,分布在 33 個國家,入駐企業 1088 家,其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設的有 48 個。截至 2022 年底,中國企業在沿線國家建設的合作區已累計投資
314、 3979億元人民幣,為當地創造了 42.1 萬個就業崗位。對外承包工程方面,2015-2022 年,我國企業實現了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數量與合同額的波動式增長。2020 年,我國企業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中的 61 個國家新簽了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 5611 份,實現新簽合同額 1414.6 億美元,同比下降 8.7%,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 55.4%;完成營業額 911.2 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 58.4%。2022 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 5514 份,新簽合同額 8718.4 億元人民幣,增長 0.8%(折合
315、1296.2億美元,下降 3.3%),占同期中國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 51.2%;完成營業額 5713.1 億元人民幣,下降 1.3%(折合 849.4 億美元,下降 5.3%),占同期總額的 54.8%。2023 年 1-7 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額 3672.3 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 1.7%(折合 527.3 億美元,同比下降 7.9%),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49.2%;完成營業額312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4%(折合 448 億美元,同比增長 1.5%),占同期總額的 55.3%。加強科技合作,提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
316、平,促進發展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為“一帶一路”重大工程項目順利推進和實施提供技術保障。截至 2021 年末,中國已與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了 84 個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支持聯合研重要論述68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究項目 1118 項,投入資金達 30 億元,接收 14201 名青年科學家來華從事短期科研、18 萬科研人員來華交流培訓,在農業、新能源、衛生健康等領域啟動建設53家聯合實驗室。面向東盟、南亞、阿拉伯國家、中亞、中東歐國家、非洲、上合組織、拉美建設 8 個跨國技術轉移平臺,并在聯合國南南框架下建立“技術轉移南南合作中心”。隨著共建“一帶一路
317、”的深入推進,融資租賃、創新投融資平臺、多元化金融產品、普惠投資項目的產出效果與持續的風險管控能力不斷提升,將會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合作和人員交流,驅動高技術服務貿易加快發展,促進高技術合作項目投資增長,并為網絡、外空、極地等新領域的經貿合作拓展空間。5.通過資金融通為貿易便利化和自由化發展提供保障資金融通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支撐?!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較高的地緣政治風險,不僅需要提供金融支持,還需要創新融資工具和金融產品,助力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2017年,中國財政部與 28 個國家國家財政部門共同核準了“一帶一路”融資指導原則,為“一帶一路”資金融通提供潛在的金融標準
318、和制度規范。截至 2020年末,已有 11 家中資銀行在 29 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立了近 80 家一級機構,日益成為共建國家發展所依托的重要助力。截至 2019 年 11 月底,交易所債券市場新發行 6 只“一帶一路”債券(含資產證券化產品),募集資金 67 億元。截至 2022 年末,中國已與 20 余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與 10 余個沿線國家建立了人民幣清算機制,并與近 40 個沿線國家金融監管當局簽署了合作文件,金融服務沿線國家能力持續提升。為給“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支持,2014 年 11 月中國出資 400 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2015 年
319、12 月中國發起設立全球首個以基礎設施投資為主要目標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截至 2022 年底,絲路基金累計簽約項目 70 余個,承諾投資金額超過 200 億美元。截至 2023 年 1 月,亞洲基礎設施銀行成員數量由啟動運營時的 57 個增至 106 個,覆蓋了全球 81%的人口和 65%的 GDP,成為成員數量僅少于世界銀行的全球第二大國際多邊開發機構。2016-2022 年間,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累計批準202 各項目,融資金融超過 388 億美元,撬動資本近1300 億美元,涉及能源、交通、水務、通信、教育、公共衛生等領域的可持續基礎設施建設與成員國經濟的“綠色復蘇”,項目遍布全球
320、33 個國家。通過出口信用保險為加強與沿線國家的貿易和投資提供金融保障。2013 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為沿線國家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專門機構和專門承保政策,對“一帶一路”相關業務優化承保條件、加快審批效率,而且在海外增設代表處和工作組,搭建起“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直接服務網絡,有序推進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截至 2022 年底,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共與超過 240 家銀行建立了業務合作,與 39家中資銀行簽署了框架和專項合作協議,引導各類合作銀行向出口企業和“一帶一路”項目提供融資支持。2022
321、年全年累計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和投資 1931.9 億美元,較 2021 年增長 13.7%;支付賠款4.9 億美元。截至 2023 年 3 月,中國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出口和投資達 1.8 萬億美元,累計支付賠款 91.5 億美元,充分發揮了風險保障和融資促進作用。五、總結與未來展望10 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跨越了三個發展階段。2013 年 9 月和 10 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期間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標志著共建“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正式提出。2017 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辦,標志著“
322、一帶一路”建設進入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階段。2021年11月,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建設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使共建“一帶一路”成為當今世界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標志著共建“一帶一路”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10年間,共建“一帶一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便利化自由化水平大幅提升,中國與沿線國家間貿易投資合作進一步拓展。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則,其中共享建設成“一帶一路”貿易自由化便利化:實踐與成就69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
323、2023 年度報告4 姜安印,劉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視野下的“一帶一路”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21(1):105-116.果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初衷,也是“一帶一路”高質量和可持續推進的重要保障。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代表了一種美好的愿景,開啟了一種國家間互利共贏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不僅提出了國家間合作的新理念,更為解決全球治理問題提出了新方案。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應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為建設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努力,抓住變局機遇,推動全球良性發展4。未來,共建“一帶一路”要充分總結過去的建設經驗,搭建更廣范圍的貿易投資合作平臺,以對接助力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以對接增強合
324、作體系內部統籌協調。在尊重現有國際合作和全球貿易治理機制的基礎上,通過“一帶一路”合作體系建設共同探索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路徑,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70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發展與合作數字貿易已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速顯著高于服務貿易和貨物貿易。特別是在新冠疫情下,數字貿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動力。數字貿易可以分為以數字服務貿易為代表的數字交付貿易和以跨境電商為代表的訂購貿易,數字服務貿易與電子商務互相促進。十年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數字服務貿易蓬勃發展,跨境電商正在成為推動中
325、國與沿線國家貿易和經濟發展的新支點。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數字服務貿易和電子商務發展迅速電子商務是傳統貨物貿易的服務化和數字化,其生態中的多項細分業務與數字服務貿易耦合,離不開生產型、知識型數字服務貿易的支持。十年來,跨境電子商務與全球數字服務貿易在相互促進中形成快速發展態勢??梢哉f,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跨境支付等數字服務貿易的支撐;反過來,跨境電商交易快速增長,又為數字服務貿易提供了多元的場景和業務擴展的空間。十年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成為全球數字服務貿易快速增長的地區。2021 年,全球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達 3.8 萬億美元,比 2011 年增長 77%,比疫情前的 2019
326、年增長 15%。歐洲的數字服務貿易在全球一直居于領先地位,近幾年仍占到53%的份額;亞洲數字服務貿易的全球占比持續提升,從 2005 年占全球份額的 6.6%上升至 2011 年的 20.5%,再升至2021 年的 25.6%(圖 1)?!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主要覆蓋亞歐大陸,2021 年,中國與 64 個沿線國家的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 8480 億美元1(圖 2),全球占比達到 22.25%。其中,中國數字貿易出口額達到1948億美元,占世界份額的5.11%,位居世界第五(圖6);印度和新加坡的數字貿易出口額分別為 1851 億美元和 1484 億美元,位居世界第六和第九位。圖 1:2005
327、-2020 年各區域數字服務貿易占比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王乾箏 曹莉博鰲亞洲論壇研究院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名單為:東南亞十一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文萊、越南、老撾、緬甸、柬埔寨、東帝汶;中歐十六國:阿爾巴尼亞、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立、立陶宛、馬其頓、黑山、羅馬尼亞、波蘭、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南亞七國:尼泊爾、不丹、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中亞六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西亞十八國:伊朗、伊拉克、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土耳其、敘利亞、約旦
328、、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爾、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科威特、黎巴嫩;獨聯體四國: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以及蒙古、埃及。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跨境電商發展與合作71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一路”2023 年度報告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埃及&蒙古中東歐中亞獨聯體東南亞南亞西亞中國圖 2:中國和帶路區域逐年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額
329、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東盟、南亞和中東歐國家的數字服務貿易表現突出。2021 年東盟數字服務貿易達到 2124 億美元(圖3),南亞為 1929 億美元,中東歐為 1187 億美元(圖4)。南亞主要靠印度,東盟國家中新加坡居領先地位,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發展程度接近,中東歐國家的波蘭、羅馬尼亞、捷克和匈牙利處于區域第一隊列。西亞、獨聯體和中亞國家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分別為 850 億美元(圖 5)、398 億美元和 13億美元2。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
330、2018201920202021柬埔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圖 3:沿線部分東盟經濟體數字服務貿易出口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阿爾巴尼亞 CEEC波黑 CEEC保加利亞 CEEC克羅地亞 CEEC捷克 CEEC愛沙尼亞 CEEC匈牙利 CEEC拉脫維亞 CEEC立陶宛 CEEC黑山共和國 CEEC北馬其頓 CEEC波蘭 CEEC羅馬尼亞 CEEC塞爾維亞 CEEC斯洛伐克
331、 CEEC斯洛文尼亞 CEEC圖 4:沿線中東歐國家數字服務貿易出口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阿塞拜疆巴林格魯吉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土耳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亞美尼亞圖 5:沿線西亞國家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額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173482132640904497184835457653750077365482548990
332、249331393701102567132166143548154375194845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圖 6:2010-2021 年中國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額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從電商行業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同樣出色的表現。2022 年全球電商銷售額排名前十的國家2 個別國家數據不可得,個別國家個別年份的值為預測。重要論述72博鰲亞洲論壇 博鰲觀潮:十年共建“一帶
333、一路”2023 年度報告中,中國3、韓國、印度和印尼分列第一、六、七、九位(圖 7)4。3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 圖 5:沿線西亞國家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額 圖 6:2010-2021 年中國數字服務貿易出口額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單位:百萬美元 從電商行業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著同樣出色的表現。2022年全球電商銷售額排名前十的國家中,中國。圖 7:2022 年全球前十大國家的電商銷售額 數據來源:Statista,單位:十億美元 從網絡零售額、網購人數和移動支付規模等指標看,中國電商行業居世界第一。2021 年,中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達 1.92 萬億元(2976 億美元)中國海關數據。0100000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