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02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75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202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75頁).pdf(75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目錄i目錄i目錄序言 陳錫文序言 孫其信序言 錢克明致謝 概要 樊勝根陳志鋼趙文華司偉 1.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2 孟婷樊勝根龍文進2.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 12 張玉梅樊勝根田旭龍文進馮曉龍劉瀟璐蘭向民陳志鋼3.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 26 袁之名張玉梅蘭向民龍文進樊勝根4.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 38 王晶晶殷繼永薛莉高海秀丁心悅 譚玞力張昕譚斌董志忠王黎明 5.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 54 林發勤趙天惠田旭陳志鋼 附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簡介及 歷年中英文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
2、65序言v序言v序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中國方案,是時代的使命,是歷史的重托。食物保障、生態保育、文化傳承是鄉村獨有的三大功能,確保三大安全是國之所安的底線思維問題。建設農業強國的首要任務是增強自身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在邁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如何確保中國糧食和食物供給的安全,已成為保障總體國家安全必須解決好的一個突出問題。盡管中國糧食不斷增產,口糧自給有余,但飼料以及油、糖、肉、奶等重要食物的供給都存在缺口;加上人口規模巨大,且正處于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階段,對高質量食物的需求還在不斷增長;農產品區域之間的供求
3、矛盾日漸突出,糧食供求中的品種結構依然不平衡,中國糧食供給仍處于總量不足、結構性矛盾突出的狀態??偟膩砜?,中國的人地關系決定了糧食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對于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即便做到了“口糧絕對安全”,也不能高枕無憂;要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確保國家安全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大食物觀,基礎是糧食。在堅持將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的同時,處理好與其他食物的關系。中國食物供給的軟肋主要在口糧以外的其他食物,要在確??诩Z絕對安
4、全的前提下,著力改善其他食物的供給狀況。既要向耕地要糧食,還要將目光從耕地資源拓展向整個國土資源,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同時,必須合理利用國際農業資源和國際農產品市場;但要看到,國際食物產業鏈和供應鏈都存在著越來越大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以“大食物觀引領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推動農食系統轉型”為主題的2024 中國和全球食物政策報告體現了時代性和前瞻性,體現了大食物觀和大農業觀思維。報告以數據和模型為基礎,重點圍繞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食物進口多元化等展開研究。報告繼續體現了跨
5、學科、多部門、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相關建議可為決策者、研究者、行業人員、消費者提供重要參考。報告將進一步促進中國樹立和踐行大食物觀、大農業觀,推動中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同時也為世界食物安全提供中國方案。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農業與農村委員會主任委員序言vii序言vii序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食物供給顯著增加,用全球 9%的耕地養活了近 20%的人口,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的歷史性轉變,在消除饑餓、保障食物安全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經濟發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逐漸從“吃飽”向“吃得多樣”和“吃得健康”轉變,對食物的多樣性和品質也
6、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當前中國食物供給體系仍面臨糧食產量占比高、膳食結構不均衡,食物生產高度依賴耕地資源,食物供需不匹配,食物結構性短缺、國際進口持續上升等多重挑戰,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強烈的對營養、可持續、多樣化食物的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因此,亟需樹立大食物觀理念,探討如何挖掘和優化食物供給來源、推動構建可持續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我校講席教授樊勝根領銜的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聯合國內外多家單位共同撰寫出版2024 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主題聚焦大食物觀引領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
7、,推動農食系統轉型。該報告基于中國的實踐案例、數據和綜合模型,以中國居民健康膳食需求為導向,重點圍繞多元化食物來源、“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開發、新型替代蛋白、多元化食物進口等方面開展系統性、多學科交叉研究,助力推動構建可持續的中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是研究院連續四年圍繞農食系統轉型開展研究并發布系列旗艦報告。相信今年的報告一定會和之前的報告一樣引起全球范圍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與討論。2024 年的報告指出,需要以居民健康膳食需求為導向,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強化支持政策、制度、科技與國際合作的支撐,從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環節共同發力,推動農食系統供應鏈變革,為充分保障多元化
8、食物供給奠定堅實基礎。該報告的發布不僅能為中國推進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提供決策參考,也為全球農食系統轉型提供中國方案。未來,學校將一如既往的堅決扛起“國字號”農大的使命和責任,繼續發揮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優勢與特色,開展農業前沿研究,通過多種途徑提升新質生產力引領農業強國建設,更好地為實現糧食安全、鄉村振興等國家多元發展戰略貢獻農大力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校長序言ix序言ix序言當前,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頻發,我國農業與食物系統(以下簡稱“農食系統”)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得越發復雜嚴峻。在這種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及居民營養健康膳食需求已成為農食系統轉型的重要目標和
9、艱巨任務。我國依靠僅占世界 9%的耕地和 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占世界近 1/5 的人口,這既是一個奇跡,也是一個挑戰。我國每天需要消耗大約 70 萬噸糧食、9.8 萬噸食用油、192 萬噸蔬菜和 23 萬噸肉。為了滿足如此龐大的消費需求,迫切需要構建一個可持續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這不僅是順應食物結構轉型升級、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必然選擇,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2024 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笨梢哉f,“大食物觀”關系到千家萬戶的“菜籃子”和“米袋子”。近年來,“大食物觀”已深入人心,糧食概念已從狹義的谷物擴展至所有可食用
10、的食物,并更加注重膳食營養的均衡攝入;居民的消費習慣也在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這一轉變促進了食物供給從單一生產模式向多元化供給的調整,并推動了食物獲取途徑從單純依賴耕地資源拓展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因此,在未來,農食系統轉型需要進一步念好“山海經”,唱好“林草戲”,打好“果蔬牌”,建好“海洋牧場”,擴大“綠色糧倉”,才能確保農食系統行穩致遠,最大限度提高各類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生產潛力,為推動農業強國和增強食物供給韌性提供明確方向。為此,中國農業大學樊勝根講席教授領銜的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與國內外多家研究機構合作,共同撰寫并出版了以“大食物觀引領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推動農食系統轉型”
11、為主題的2024 年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該報告一如既往地聚焦于農業與食物系統的前沿問題,基于數據和實證研究,采用系統思維和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討了優化食物來源、提高食物生產潛能,以及保證食物營養質量和可持續供應的可行路徑。報告強調了替代蛋白的開發潛力及其對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積極影響,科學論證了發展植物基蛋白、細胞培養肉等替代產品不僅可以減輕對傳統農業資源的依賴,還能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這些具有探索性和創新性的未來食物有望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此外,報告還關注到食物供給鏈中游環節的開發和優化,聚焦營養強化食品和全谷物食品的潛在市場需求。這些措施將直接影響到食物供應鏈的運
12、行效率和居民膳食結構的改善,對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相信 2024 年報告的出版將會進一步推動我國農食系統向營養健康、綠色低碳、高質高效、有韌性和包容性的方向轉型,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并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商務部原副部長致謝xi致謝xi致謝本報告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72061147002、72261147471、723611475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2373143、7207312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2103188、72203214)、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2&ZD085、22&ZD086)、
13、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研究課題(CIRS2023-4)、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2024TC012、2024TC070)、中國農業大學農食系統綠色低碳轉型國際合作項目以及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級創新團隊經費的資助。特此致謝!感謝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糧食和土地利用聯盟(Food and Land Use Coalition)、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Environmental Defense Fund)等國際機構的支持。在本報告完成過程中,感謝錢克明、陳萌山、王韌、黃季焜、張林秀,趙文華、高均凱、徐樂俊、譚斌、郭順堂、楊曉光、孔祥斌、解偉等專家學者
14、提供了極具建設性的意見與建議;感謝徐大平、柏兆海、寧攸涼、朱保慶、趙榮等專家對報告第二章的完善提供的大力幫助與支持;感謝李健、王玟琦、梁燁、劉芳等專家學者對報告第三章的修改提供的寶貴建議。感謝劉紅波老師對報告文字的校對,感謝許佳偉、毛戈平和楊慧同學在第一章的助研工作和協助,感謝蔡倩、張向陽、朱雨晨、黃馨恬等同學對第二章的重要協助,感謝程詩鈞同學對第三章提供的幫助,感謝韓承斌、李又強和李紀檢等同學在第五章中出色的助研工作。最后,感謝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全體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概要xiii概要xiii概要當前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形勢仍然嚴峻,多重危機疊加,饑餓和食物不安全問題不斷加劇。受到氣候沖
15、擊、地區沖突、通脹壓力等多重風險的影響,加之各國經濟復蘇緩慢,居民收入和食物購買力下降,全球饑餓和多種形式的營養不良態勢仍然遠高于疫情爆發前的水平。2023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2022 年全世界受到饑餓影響的人數約為 6.91 至 7.83 億人,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高達29.6%,其中約有 9 億人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此外,由于世界各地人們獲取健康膳食的能力減弱,全球超過 31 億人無力負擔健康膳食。在多重風險疊加的復雜影響中,全球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的挑戰尤為凸顯,嚴重阻礙了全球各國在對抗饑餓和營養不良方面的進展。氣溫升高、降水集中、極端天氣與自然災害頻發等氣候變化導
16、致了水土資源退化和生態多樣性降低,進而帶來土地肥力下降、病蟲害頻繁、生態系統穩定性減弱。這些問題嚴重影響到農業與食物系統的生產和供給能力,對食物與營養安全造成風險。此外,氣候變化和資源環境挑戰還通過影響農業與食物的國際和地區貿易、國際食物市場供給與價格穩定產生廣泛影響,并可能給人類營養與健康帶來新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資源不足和氣候適應能力受限,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挑戰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脆弱群體的沖擊更為顯著。面對艱巨挑戰,國際社會和世界多國積極推動農業食物系統(簡稱農食系統)轉型,以保障食物與營養安全,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國際方面,聯合國食物系統峰會自 2021 年首次舉辦后,
17、每兩年召開一次。2023 年在羅馬舉行的峰會主題是綜合評估當前轉型進程,以推進建設可持續、平等、健康和有韌性的農食系統。2023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 28 屆締約方會議(COP28)首次以食物為主要議題,并發布了建設韌性農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宣言。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即農食系統必須轉型,在全球、區域、國家和社區層面更具韌性,食物供給應來自多種資源,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康和營養需求。國內方面,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2023 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農村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
18、系”。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提出,旨在更好滿足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同時貫徹落實大食物觀提出的新要求。2024 年 6 月 1 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明確指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應當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對食物品種豐富多樣、品質營養健康的消費需求”。過去幾十年,中國在消除饑餓、抗擊貧困和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為全球食物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面對新時期的多元發展目標,中國當前的食物供給體系仍面臨供給方式相對粗放、營養導向不足、供給效率低和供需匹配結構不合理等挑戰。首先,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食物供給方式過度依賴耕
19、地資源,造成了巨大的資源壓力和環境負擔。其次,食物供給的營養需求導向不足,供給體系存在嚴重的“跑冒滴漏”現象,中游環節的營養與食物供給效率低,食物損失和浪費嚴重。此外,食物供給與需求的聯動性弱、匹配不足,部分食物品類如大豆、肉類、玉米等的進口逐年增加,食物貿易逆差壓力增大。傳統的糧食安全觀更多側重于糧食供給和數量安全,對營養健康需求和供需結構平衡重視不足,無法滿足居民對營養可持續食物的日益增長需求。因此,亟需推動中國農食系統轉型,系統重構與改革食物供給體系。xiv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xiv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xiv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提出,立足于中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
20、契合當前國際發展新形勢,有助于實現食物安全、營養健康、綠色低碳和共同富裕等國家重大發展目標。然而,在構建中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過程中,應如何以營養健康需求為導向,挖掘未來食物供給潛力,合理開發與綜合利用多種食物生產資源?如何提升效率、優化結構,統籌國內外市場,并制定相應的農業食物政策?這些都是本報告力圖重點解決的問題。本報告由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GFEP)聯合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CARD)、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CDC)營養與健康所(NINH)、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IFND)、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世界資源研究所(WRI)、食物和土地利用
21、聯盟(FOLU)、美國環保協會北京代表處(EDF)等單位共同發起,并聯合出版了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簡稱“報告”)。2021-2023 年度報告依次研究了農食系統轉型的未來方向、如何改革與優化中國農業支持政策,以及如何構建適合中國的可持續健康膳食模式。本年度報告在前三年的基礎上,以供給體系為研究對象,突出“營養導向”與“系統思維”,從資源、效率、結構、貿易等角度深入分析如何構建中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多元化、更加營養健康的食物消費需求,并推動可持續農食系統轉型。報告基于多學科合作研究、數據分析與政策模擬,突出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的緊密結合,旨在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農食系統從業
22、者等提供系統、科學、前沿的決策與研究參考。本報告的第一章在分析中國和全球食物安全狀況與趨勢的基礎上,總結當前食物安全面臨的主要挑戰,深入闡述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內涵和特點,并提出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政策路徑。第二章以健康膳食需求為導向,測算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等多元化食物供給渠道的生產潛力,并模擬優化食物生產來源的綜合影響。第三章聚焦植物基蛋白、細胞培養肉、昆蟲蛋白等替代蛋白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和應用前景,并模擬評估其對食物安全與資源環境的影響。第四章通過對營養強化、全谷物、食物減損三個具體案例的深入分析,探討食品產業鏈中游環節在保障食物供應、改善營養水平和提高資源效率方面的
23、重要作用。第五章在分析中國食物進口特征與食物供應風險的基礎上,從提升食物進口韌性的視角,探討多元化進口的穩定性和合作潛力。本報告得出以下主要發現:第一,為更好滿足地人民群眾對多元化、營養健康、環境友好食物的需求,應對食物供給資源單一和供需結構不平衡等挑戰,中國亟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隨著中國人口數量趨穩和可支配收入的持續上漲,居民對糧食與谷物消費需求降低,對多元化、營養健康和環境友好的食物需求不斷提高。然而,中國當前食物供給體系存在過度依賴耕地資源、生產方式較粗放、部分品類進口比例高等結構性問題。第二,以健康膳食為導向,充分挖掘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以及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等的潛力
24、和優勢,不僅能夠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健康膳食需求,還能降低環境影響。2022 年,中國耕地生產的食物占食物能量總量的 83.5%,而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水產品和農區畜產品養殖僅分別占食物能量總量的 4.8%、0.4%、1.5%和 9.8%。盡管如此,非耕地資源在提供高蛋白、富營養類食物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綜合開發利用多種生產資源的方案下,森林食物、草原食物、水產品和替代蛋白產品的產量將增加,居民膳食會更健康多樣。此舉可節約 650 萬公頃的耕地種植面積,減少碳排放 1.8 億噸 CO2 eq,降幅達 19%。第三,發展替代蛋白產業,有助于降低畜牧產業供給壓力,節約水土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從而
25、提高農食系統韌性。如果以植物基肉替代 10%的豬牛肉產量、細胞肉替代 1%的豬牛肉產量、植物基奶替代 15%的奶類產量、昆蟲飼料蛋白替代 10%的豆粕產量,到 2035 年可降低 8.2%的畜禽肉類和16.6%的奶類產量壓力,減少對谷物和豆粕類飼用需求分別為 1590 萬噸和 923 萬噸,同時節約 120 萬公頃的耕地種植面積,并降低農業總碳排放 9%。第四,通過食品強化、全谷物供應和食物減損等中游環節食物供給優化方案,能夠提高食物供應鏈的效率,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并帶來顯著的營養收益。中國在產后處理、儲存、加工、運輸及銷售環節的食物損失總量超過 1.7 億噸,導致的土地足跡超過 1
26、000 萬公頃,蛋白質流失超過 400 噸,概要xv概要xv樊勝根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趙文華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陳志鋼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司偉 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脂肪流失超過 420 噸。食品強化與生物強化食物的開發可有效改善居民微量元素不足,特別對低收入群體有顯著作用;提高全谷物供應有助于減少相關疾病的醫療成本,提高糧食資源利用率,并降低碳排放。第五,中國部分食物進口來源相對集中,進口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有待提升。中國食物貿易呈現出進口增長快于出口的格局,貿易逆差逐年擴大。進口結
27、構不平衡,主要集中在糧食、油料、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占總進口額的 60%以上。盡管進口集中態勢沒有改變,但進口來源國有所調整:對美國的依存度在下降,而對巴西、俄羅斯、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依賴在增加?;谝陨涎芯堪l現,本報告提出如下對策建議:一是轉型農食系統,推動農食供應鏈全環節變革,通過科技、政策、商業與國際合作,推進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食物觀下的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為推動全球農食系統轉型、更好保障食物和營養安全提供了中國思路。同時,轉型農業食物系統是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從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發力,實現全鏈條統籌與優化。同時,支撐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28、的構建需要在科技、政策、商業和國際合作等領域不斷改革與優化。二是依據大食物觀和大資源觀,制定構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多元食物生產體系的戰略目標,深入研究并優化食物來源的具體方案和路徑。促進多種食物資源的適度合理開發,實現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并舉。政府部門應積極引導企業和科學家等主體深度參與多種食物資源的開發,優化政策支持體系,加大對森林、草原、水域資源、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的投資,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將潛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提升食物生產能力并降低生產成本,使人們能夠負擔更多健康、生態的可持續食物。三是供給、需求和政策三端同時發力,推動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在生產端,要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
29、產成本,鼓勵企業和資本投資該產業,積極推動相關學科的融合。在消費端,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接受替代蛋白,并針對不同群體制定營銷策略。在政策端,要加快完善相關標準和監管體系,統籌規劃不同替代蛋白品類的發展,確保產業安全可持續發展,加強各利益相關方的溝通與協調。四是規范行業標準,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激勵,借助技術進步推動中游環節食物營養的有效利用。政府部門、加工企業和科研機構應進一步協調合作,通過建立行業標準和規范市場監管等多方舉措,優化和完善全谷物與營養強化食品供應鏈,建立食物損失與浪費評估監管體系。加大對農業科技、食品加工技術和營養科學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開發和推廣先進技術,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
30、和資源利用率。五是通過產業合作和平臺共建等方式,深度參與食物供給體系的全球治理,以提升中國食物多元化的供給,并推進全球糧食與食物安全保障。在保持中國食物貿易政策的穩定性的同時,降低食物領域的貿易壁壘,確?,F有的食物貿易供給來源的穩定性。健全食物產業的營商環境,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全球食物產業鏈合作,增強食物產業的全球競爭能力。同時,不斷提升 WTO 與南南農業合作水平,積極參與食物供給體系的全球治理。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主要發現全球食物安全已不再限于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致力于在減輕資源環境負擔的同時,追求營養均衡與膳食健康,并注重提升居民生計,促進社會公平和福利增長。中國
31、的食物安全正在經歷一場歷史性的轉變,朝著“吃得均衡、營養”的方向發展。然而,當前中國食物供需體系存在著一些挑戰,包括糧食占比高、膳食結構不均衡、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耕地資源、發展方式較為粗放、食物結構性短缺以及國際進口持續上升等問題。中國未來的食物需求趨勢必將更加多元化,更注重營養健康與環境友好。從人口結構來看,人口小幅提前達峰和老齡化程度加深,對糧食與谷物消費需求降低。而從收入趨勢來看,隨著人均收入的持續提高,居民對多元化、更加營養健康的食物需求不斷提高。從社會觀念來看,隨著社會各界環保意識與觀念的加深,對環境友好型食物的需求也將增加。明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內涵,需要重點理解供給體系的生產資源
32、、驅動力、資源約束和政策環境等方面。生產資源方面,食物供給系統應當充分利用全方位、多途徑的資源。驅動力方面,隨著居民對營養健康和可持續食物的需求日益強烈,這一需求正成為推動食物供給體系的重構與優化的動力。環境約束方面,需要系統考慮資源、環境和生態承載力,以實現食物供給體系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政策環境方面,應采取多渠道措施推動可持續健康膳食的轉型,包括充分發揮政策、宣教、市場干預等工具的作用。政策建議大食物觀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推動全球農食系統轉型,更好保障食物和營養安全提供了中國思路;同時,轉型農業食物系統也是推進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為了推動農食系統轉型,拓展食物供給
33、體系的生產資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充分發揮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的潛力和優勢,同時發展設施農業。第二,要加強科技創新和跨學科合作,加強政策和法規對新型替代蛋白的支持,促進植物基蛋白質、細胞培養肉、微生物蛋白、昆蟲蛋白等新型替代蛋白的研發和應用。第三,要利用育種、加工等環節的技術,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促進更多元化的食物供給。第四,要促進中國食物貿易多元化布局,實施靈活與精細化貿易政策,積極參與全球食物全產業鏈合作,營造健全的食物產業的營商環境。這些措施將有助于推動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建設,實現農食系統的轉型和提升食物安全與營養安全水平。推進科技、政策和商業模式創新,共
34、同支撐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萍挤矫?,要推動生物、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在農業和食品領域的布局與應用,促進前沿顛覆性技術的研發,科學利用水土及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并且全面拓展食物來源渠道。政策方面,應增加營養健康食物的生產補貼,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食物供應鏈主體采納綠色低碳技術,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產品供應鏈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商業方面,要促進生態和循環農業,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強化食物產業和休閑文旅等第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創新投融資和合作模式,并鼓勵企業與農民建立起緊密合作的利益共贏機制。1.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孟婷1,2 樊勝根1,2 龍文進1,2 1.中國
35、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2.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3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1.1全球和中國食物安全狀況與趨勢1.1.1全球食物安全狀況仍面臨巨大挑戰自 21 世紀以來,農業與食物生產取得了顯著進步,全球食物安全狀況持續改善。然而,自 2015年起,全球食物安全發展進程遭遇重重阻礙,食物不安全與營養不良問題愈發嚴重。這主要源于氣候變化、資源環境退化、地緣沖突以及全球疫情的持續影響等多重挑戰。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頻發,可能引發次生災害,對食物供給能力造成沖擊,降低食物的可獲得性并影響食物質量,對農食系統的韌性
36、構成了嚴峻考驗。人類活動導致了土地退化加劇,目前全球約 40%的土地已經退化,影響了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生產和生活。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沖突的爆發和升級,對全球能源、化肥等原材料以及食物供應鏈造成了巨大沖擊,進一步加劇了全球食物安全狀況的不穩定性。此外,新冠疫情后全球經濟放緩,國際市場供給波動加劇,食物價格大幅上漲。同時,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大,導致居民可支配收入減少,加之健康膳食成本上升,使得貧困群體和脆弱人口的食物獲取能力進一步惡化。根據 2023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 報告,2022 年全世界受饑餓影響的人數約為 6.91-7.83 億人,盡管比 2021 年減少了 380 萬人,但與疫情之前相
37、比仍增加了約 1.22 億人。更為嚴峻的是,全球范圍內約有 24 億人無法全年獲得營養、安全和充足的食物。特別令人關注的是,五歲以下兒童中,分別有 1.48 億、4500 萬和 3700 萬分別面臨發育遲緩、消瘦和超重等膳食健康問題。此外,疫情的持續影響導致通脹水平總體上升,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縮水,健康膳食成本不斷攀升。據統計,2022 年的健康膳食成本相比 2020 年上升了 4.3%,與新冠疫情之前相比更是上升了 6.7%。這使得億萬民眾無法負擔健康的膳食。因此,盡管過去兩年全球饑餓加劇的態勢得到初步控制,但當前全球食物安全狀況仍然不容樂觀。各國仍需共同努力,解決饑餓、食物不安全以及營養健
38、康問題,為全球民眾提供更加穩定、營養和充足的食物供應。當前,國際社會正致力于推動全球農食系統轉型,以應對多重挑戰與風險的綜合影響,從而更有效地保障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并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這一轉型進程在多個重要國際會議上得到了廣泛關注和討論。例如,2021 年聯合國食物系統峰會以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2023 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均將農食系統轉型作為核心議題,強調其在應對全球挑戰中的關鍵作用。在中國,政府也高度重視農食系統轉型的重要性。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國內需求
39、。此外,2023年12月,中國通過了糧食安全保障法,旨在加強農食系統的風險防范和抵御能力,確保食物的有效供給,從而保障國家糧食與食物安全。這些舉措都表明了中國對農食系統轉型的高度重視和積極行動,為全球農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F階段,全球食物安全已經超越了單純解決溫飽問題,而是致力于在減輕資源環境負擔的同時,追求營養均衡與膳食健康,并注重提升居民生計,促進社會公平和福利增長,以及推動營養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等多元目標。在營養方面,國際組織和多個多家已經把營養安全納入食物安全保障體系,著力提高居民對營養健康食物的購買力。在環境方面,環境可持續被視為食物安全的基石,聯合國正通過多項計劃,推動
40、氣候智能農業與生產供給效率的提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升。而在公平生計方面,食物安全提升項目尤為關注婦女、小農戶和低收入群體的生計保障和福利改善。因此,國際社會不斷呼吁各國積極參與食物安全國際合作,通過全球治理提升全球農食系統韌性,推動全球可持續食物安全目標的實現,從而加快構建一個更加高效、更健康營養、更可持續且更具包容性的食物系統。1.1.2中國食物安全正向著“吃得均衡、營養”歷史性轉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成功地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實現了由“吃不飽”到“吃得飽”的歷史性轉變,在保障食物安全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F階段,中國正在向著“吃得好”“吃得營養健
41、康”邁進。中國食物安全發展與食物安全觀的演進過程可大致分為以下階段(樊勝根和孟婷,2024):第一階段(建國-改革開放前),居民人均糧食占有量低,食物供給水平處于較低水平,提升主糧供給“數量”是食物安全問題的核心。1949 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糧食產量僅為 1.13 億噸,人均糧食產量為 208.9 千克,糧食安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吃得飽。在這一發展階段,中國全面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期間還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物資匱乏、饑荒嚴重,糧食供給處于較低水平。這一階段,中國堅持以糧食基本自給為導向的傳統糧食安全觀,主要目標是提高糧食產量。第二階段(改革開放以來-2009),糧食供給水平穩步提升
42、,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世界安全線,同時蔬果和肉蛋奶等需求逐步增加,需全面提高主要食物品類供給“數量”。1996 年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中明確提出“立足國內資源,實現糧食基本自給”的糧食安全基本方針。同時,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社會發展目標由溫飽轉向小康,居民對飲食的追求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多樣”,蔬菜、水果和肉蛋奶需求和消費不斷提升。加入WTO后,本身適度進口的發展戰略,使我國食物供給更加多元化。伴隨改革開放的實行,我國的糧食產量進入了高速增長時期,2012 年突破6 億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市場糧食供應充足。第三階段(2010-2020),各類食物供給充足,人均食物消費需求顯
43、著提升,對食物供給的安全性保障和品質提升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自 2013 年以來,我國的糧食生產一直保持穩定發展,糧食產量始終保持在 6 億噸以上,2015 年以來始終維持在6.5 億噸以上。2013 年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新糧食安全戰略,從強調“糧食自給率”轉向保障“食物自給能力”,開始適當利用國際市場來保障國內糧食安全。在食物供給穩定的同時,由于居民對食品安全保障和食品質量提升的需求,以及農業資源環境的退化,化肥農藥“雙減”政策于 2015 年出臺,兩品一標食物供給不斷增加。第四階段(2020-至今),居民食物需求更加多元化,食物消費向著結構均衡和營
44、養邁進,食物供給的結構優化和品質提升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居民食物需求逐漸轉變,從“吃得多樣”遞進到“吃得均衡、吃得健康”,營養健康逐漸成為第一需求,食物安全面臨的問題已由數量不足轉向資源約束下的結構性矛盾。2023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從樹立大食物觀的角度,部署了掌握居民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兼顧糧食充分供給以及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食物的有效供給的戰略要求。這一政策意圖通過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滿足居民不同的飲食需求,同時保障食物的品質和安全。1.1.3中國食物供需體系存在結構失衡第一,糧食在農食系
45、統中占比高,居民膳食結構不均衡,多重形式營養不良問題并存。糧食在農業食物系統結構占比高,稻谷、小麥、玉米產量分別為20,849.5 萬噸、13,772.3 萬噸和 27,720.3 萬噸,供給占比分別高達 30.37%、20.06%和 40.38%。糧食對耕地、水資源的占有量遠遠超過其他作物。2022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 11,833 萬公頃,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 69.7%。農業用水占我國用水總量的60%以上,而其中糧食生產、加工用水占主要份額。然而,當前的糧食供給高比重與居民膳食營養匹配度欠佳。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尚不合理,我國居民紅肉和谷物消費偏多,水果蔬菜、豆奶類和魚禽類等還存在攝入不足的
46、情況(中國營養協會,2021)。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指出有超過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6-17 歲和 6 歲以下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別達到 19%和 10.4%。同時,我國居民人均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近 3 億人處于隱性饑餓狀態(劉曉潔等,2023)。第二,水土資源受限,氣候變化影響加劇,5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5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耕地資源,發展方式較為粗放。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水土資源短缺與質量惡化并存,中低產田面積約占三分之二,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 0.53,農田土壤污染率接近
47、20%(胡培松等,2023)。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極端氣候增多、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例如 2022 年長江流域大范圍夏秋連旱對當地農業造成嚴重影響。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推進,加之過量使用化肥農藥的粗放式農業生產方式,我國耕地面積仍在繼續減少,耕地質量不斷退化。我國耕地復種指數均值已從 2001 年的 1.14 上升至2018 年的 1.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 3.00 以上,顯示我國農業食物系統過于依賴耕地資源,耕地持續高負荷利用。食物全產業鏈損失與浪費問題嚴峻,進一步加重了食物安全保障壓力和資源環境負擔。我國食物損耗和浪費率合計 22.7%,折合成熱量312 萬億千卡,相當于
48、 3.8 億人年的營養需求(陳萌山等,2023)。第三,食物結構性短缺,國際進口持續上升。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2023 年中國進口糧食總量為16196萬噸,同比增長11.7%。居民膳食結構優化、品質提升,優質口糧和肉蛋奶等動物性蛋白消費需求上升,使得我國對優質小麥等高品質食物和大豆等飼料糧的國際市場依賴度增高。自 2004 年以來,我國由農產品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凈進口數量連年攀升,大豆進口量占比從2010 年開始就達到并一直保持在 70%以上,2022年大豆進口量為 9108 萬噸(進口占比為 81.5%)。此外,為滿足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我國還大量進口肉類、奶類、水產
49、品等產品,其中 2022 年牛肉進口額占比達到 28.20%。1.1.4中國未來食物需求更加多元化、更注重營養健康與環境友好面對國內外食物安全挑戰,深刻把握中國食物需求結構的新變化趨勢,不僅有利于從需求端出發發掘多途徑的食物資源開發路徑,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還能從食物安全角度出發頂層設計出一條生態優先、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助力構建食物生產力與生態系統資源承載力平衡的大食物體系。隨著經濟在三年新冠疫情沖擊之后逐步回升,居民對安全營養健康的食物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的食物需求結構也隨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第一,人口提前達峰和老齡化程度加深,對糧食與谷物消費需求降
50、低。據世界人口預測 2022預測,中國人口將在 2022 年達峰后逐年減少,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 年末全國人口為 141175 萬人,較 2021 年減少 85 萬人,其中 0-14 歲人口和 15-64 歲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分別下降 0.5 和 0.1 個百分點,65 歲及以上人口所比重上升 0.7 個百分點。由于老齡人口對谷薯類的需求相對降低,稻谷、小麥等主要口糧作為中國人口日常膳食中最主要的能量和碳水化物來源,其消費量勢必隨著人口小幅下調和老齡化程度加深而趨于減少。第二,隨著人均收入的持續提高,居民對多元化、更加營養健康的食物需求不斷提高。近年來城鄉居民
51、的收入穩步提高,2022 年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 49,283 元和 20,133 元,較 10 年前分別提高了 104.3%和 140.0%。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品消費結構的需求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對谷物類食物消費量大幅度下降,而高蛋白類食物消費量大幅度上漲。這種轉變導致了食物消費模式由以植物性消費為主向動植物性消費并重的多樣化消費模式轉型,同時加速了糧食需求端飼料糧激增的結構性轉變。據統計,中國每年糧食食用消費約2.5億噸,飼料消費約2.7億噸,工業用糧約1.6億噸。第三,整個社會環保意識與觀念加深,對環境友好食物的需求提升,同時相關環境規制與政策愈發嚴格,社會各方對資源環
52、境的保護更加關注。隨著環保意識的逐年提升,以及對與環境污染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居民對食物的生產、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的環保要求也越來越高,對環境友好型食物的需求不斷提升。自 2015 年以來,我國實施了化肥和農藥“雙減”政策、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耕地地力提升行動等一系列政策,農業進入了更加注重綠色和可持續發展的新階段。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包括環境保護機構、社會團隊、國際機構等對環境保護和生態資源恢復等更加關注,并積極展開行動。這種情況要求食物生產端加快對化學投入品的使用減量和利用率提升,推動農食企業采用更加環保的生產設備、工藝和包裝材料,同時優化整個食物生產和加工環節流程,以降低能源消耗和
53、廢棄物產生,減少食物供給過程中的資源環境負擔。這些舉措有助于推動食物全產業鏈的可持續發展,促進環境保護和食品安全的雙贏局面。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綜上所述,全球食物安全風險疊加背景下,在當前中國食物安全向著“吃得好、吃得健康”階段發展進程中,未來滿足居民食物消費多樣化和多層次的需求,亟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積極推進農食系統轉型。1.2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內涵和特點 1.2.1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內涵明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內涵,需要從四個方面來理解:生產資源、驅動力、環境約束和政策環境。第一,供給系統的食物生產資源應當是全方位、多途徑的。食物生產資源應當突破耕地限制
54、,充分利用各地資源稟賦,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以滿足市場需求和資源環境的匹配,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同時,食物供給方式應當多元化,涵蓋種植、養殖、食品工業等不同產業,包括農企、農戶、新型經營主體等多個主體等多方參與,以及傳統與新型業態的批發、零售、直銷等方式,形成網絡系統,共同構成多元化的食物供給方式。第二,居民對營養健康和可持續食物的需求日益強烈,這一需求正牽引并驅動食物供給體系的重構與優化。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應以消費者的食物營養需求為基礎,從居民膳食營養結構
55、的健康發展出發,系統考慮不同農產品供給及生產區域布局。因此“以需定產”是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核心思想,即根據市場的需求來確定生產的規模和品種,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提高農食供給的效率和效益。這種模式的實施需要依賴于農業科技的發展,如數據分析、智能農業等技術。未來農食產品發展將從“吃得飽”的“糧食安全”和“口糧安全”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食物安全”和“營養安全”。為此,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要堅持食物數量與質量并重,建立營養導向型農業生產體系。這需要:一方面研究人口數量與結構、膳食結構變動以及各類就餐習慣,另一方面進行基于居民消費和營養需求數據的食物消費預測。第三,以資源、環境與生態承載力為
56、約束,尋求食物供給體系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食物供給與農業生產高度依賴水土資源和生態系統,要素投入、供給方式、食物流通、食物浪費都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巨大負擔。同時,整個農業食物系統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總排放的三分之一,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不容忽視。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應當盡量減少或避免對資源、環境、生態和氣候的不利影響,同時通過轉變食物供給方式,重視循環農業、再生農業、減少食物損失與浪費等,促進食物供給系統與生態系統的和諧發展。避免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注重生態多樣性恢復,并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第四,多渠道推動可持續健康膳食轉型,充分發揮政策、宣教、市場干預等工具
57、的作用。居民食物需求與消費應當以膳食營養與健康為主要目標,注重食物種類多元化和膳食結構的均衡健康。同時,應鼓勵采用低碳、環境友好的膳食模式,以減少食物對環境的影響,降低水土和生態資源的負擔。在推動食物需求和消費向著可持續的健康膳食轉型的過程中,充分利用膳食指南與政策、營養與可持續的膳食模式宣傳與推廣、食品標簽與糖稅、碳稅等市場干預工具,有效引導與推動居民食物需求理念與消費行為,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1.2.2大食物觀、農食系統轉型與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聯系大食物觀引領多元化供給體系的構建,成為其重要的理論支撐。多元化供給體系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載體。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
58、,大食物觀提出要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食物資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熱量、要蛋白,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不僅要求確保糧食供給,還要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以滿足人民對膳食結構的變化和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大食物觀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指明了方向,強調滿足人民膳食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它也界定了供給體系的范圍,不僅包括糧食,還包括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大食物觀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提供了構建思路,提倡從各種資源中獲取熱量、蛋白等所需營養成分,而非局限于耕地作為唯一食物來源。提出全方位、多途徑地開發食物資源,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要熱量、要蛋白。另一方面
59、,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踐行大食物觀的重要載體,明確了多元化食物的生產資源、供給渠道、流通鏈條等方面的重要性。只有通過系統構建多元化供給體系,才能實實在在實現大食物觀的7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7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發展目標,滿足人民對谷物、肉類、蔬果和水產品等各類食物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是轉型農食系統的主要途徑之一,但這并非唯一的方面。除了從供給體系入手,農食系統轉型還包括創新科技研發、轉變膳食需求、優化政策系統、重塑市場結構等多個方面。一方面,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推動農食系統向著營養健康、綠色低碳、高質高效
60、、韌性和包容性等方向發展,有助于中國實現食物安全和營養健康、雙碳目標、共同富裕等多元發展目標。另一方面,農食系統轉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除了供給以外,還需要從研發、市場、需求、政策等方面推進轉型。盡管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構建與科技研發、膳食需求、支持政策和市場組織息息相關,但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多地側重于供給端的變革與創新。實現農食系統的全面轉型需要各環節、各主體的系統優化和協調。1.2.3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特點與傳統糧食供給體系相比,多元食物供給體系呈現出供給對象、資源利用、生產環節、支撐體系的“四個拓展”的特點。第一是供給對象的拓展,突破傳統糧食供給邊界,實現向各類食物的延伸與轉變。多
61、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基于糧食供給,并逐步擴展供給范圍,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谷物與主糧范疇,而是包括了谷物、油、肉、蛋、奶、蔬、果、茶等重要農產品及以這些農產品為原料制成的副食品。在自然界中,大食物是“整體”,糧食是“局部”,而主糧甚至是“局部的局部”,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實現了由糧食“局部”拓展至食物“整體”的供給范圍。這種供給體系的拓展不僅有利于豐富人們的飲食結構,還有助于提高人們的營養水平和健康狀況。第二是資源利用的拓展,充分體現國土資源的多途徑開發與全方位利用。隨著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解決吃飯問題已不能單純依靠有限的耕地。我國擁有 42.62 億畝林地、39.68 億畝草地、3.52 億畝濕地和
62、5.44 億畝水域,廣闊的國土資源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充分利用林地、草地、濕地和水域資源,可以實現食物供給的多元化,不僅有利于提高食物供給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還可以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可以進一步提高食物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推動食物產業向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這樣的發展方向將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健康、多樣化食物的需求,促進食物供給體系的升級和轉型。第三是生產環節的拓展,整合優化生產環節,以協同高效的全鏈條供應為核心布局。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涵蓋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從“科研投入生產流通消費”等各個環
63、節。在此基礎上,還進一步向前拓展至微生物資源、動植物種質研發和要素投入,向后延伸至食物流通和消費環節,囊括儲運、銷售、品牌、體驗、消費、服務等各個環節和主體,涉及所有參與者以及相互關聯的增值活動和環境。同時,通過建立一批產業鏈條完整、綠色優質高效的糧食安全產業帶和農產品產業帶作為示范,可以帶動整個食物供需系統的提升。這種做法有助于提高食物供需的空間匹配度,減少長途大量運輸,降低損耗,實現更可持續的食物供給。這不僅有利于保障糧食安全和食物質量,還能促進農產品的高效利用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從而推動整個食物供給體系向更加環保、高效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第四是支撐體系的拓展,打破部門壁壘,以雙循環系統推
64、動供給體系升級。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全球食物體系面臨著大變局和大沖突相互疊加、交織,增加了全球食物體系的風險和不確定性。中國糧食安全與供需平衡面臨內部與外部的市場風險和壓力。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依托對外開放的制度體系、產業體系及組織經營體系,實現從單一產品國際貿易到資源的國際配置的轉變。通過全方位、多渠道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國際貿易,促進了國際和國內市場雙循環,以更為安全穩定的食物供應鏈維護全球食物安全。這種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建立有助于應對全球食物供給面臨的挑戰和風險,通過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實現了資源的最優配置和食物供給鏈的多元化,提高了供給鏈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65、。同時,這也促進了國內市場的發展和食物安全的維護,增強了中國在全球食物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1.3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路徑 1.3.1推動農食系統轉型,拓展食物供給體系的生產資源“大食物觀”引領下的食物安全“多維目標”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需要農食系統性視角(樊勝根,2022)。大食物觀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為推動全球農食系統轉型,更好保障食物和營養安全提供了中國思路;同時,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是推進建立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重要途徑。第一,發揮多種資源的食物供給能力。當前,中國的食物來源高度依賴于耕地,但種植結構單一,導致居民食物消費結構較為單一。例如,僅稻谷和小
66、麥就占據了食物消費能量來源的一半,這種情況亟需進一步優化。如果不拓展和優化目前的食物生產來源結構,受限于有限的耕地資源,居民對水果、堅果、水產品和奶等食物的消費需求難以得到根本有效的滿足。為了應對食物需求的挑戰,應以健康膳食為導向,根據大食物觀理念,優化食物生產來源。這意味著要充分發揮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利用設施農業和未來食物等技術的潛力和優勢。通過這些措施,不僅可以提供更多營養豐富多樣化的食物,還可以減少對食物的進口依賴,同時顯著緩解耕地資源壓力和大幅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樣的優化措施將有助于建立更加可持續和健康的食物供給體系。第二,挖掘可替代蛋白的供給潛力。隨著全球人口的持續
67、增長和經濟發展,肉類消費量的迅速攀升給蛋白質供應帶來了巨大挑戰,隨之而來的健康問題、環境壓力以及資源限制等挑戰。替代蛋白產業成為減少食物生產對環境影響的有效方式,可以減少對有限資源的依賴。通過推廣植物肉、植物奶、細胞肉以及昆蟲作為飼料,旨在合理替代畜禽產品,減小傳統畜禽肉類和牛奶養殖壓力,同時減少對豆粕等飼料的依賴。據預估,植物基肉、植物基奶、細胞肉產量分別增加 768 萬噸、1053 萬噸、55 萬噸,可以顯著替代傳統畜產品,豬肉、牛肉分別減少 646 萬噸、90 萬噸,牛奶減少 702 萬噸。為了推動這一轉變,需要提升科技創新和跨學科合作,加強政策和法規支持未來食物行業,如可替代蛋白,增強
68、消費者接受度,促進植物基蛋白質、細胞培養肉、微生物蛋白、昆蟲蛋白等未來食物的挖掘和推廣。這樣的轉變不僅有利于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還可以為全球食物供給帶來更為可持續和健康的發展方向。第三,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在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環節,尤其是加工環節中,過度加工(包括高鹽、高糖、高油和食品添加劑等)問題是造成微量營養素不足與超重肥胖的營養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生物、育種、加工等環節的技術,如推動營養強化與全谷物的生產,以提高食物生產效率與營養食品的供應量,實現營養食物“開源”。當前,食物供應鏈每個環節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食物損失和浪費,供應鏈全環節的食物損失浪費不容忽視。在食物系統
69、可持續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目標下,應關注食物供應鏈減損和減少食物浪費,降低供應鏈上營養損失,實現食物資源的“節流”。這樣做不僅可以增加食物營養的來源,還有助于減少環境負擔和資源浪費。第四,優化國際食物貿易布局與結構。中國在全球農業開放水平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國際糧食市場和海外農業資源已經成為補充國內生產供應和產銷缺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中國的食物進口結構不平衡,以糧食、油料、肉類等重要農產品為主,占總進口額的 60%以上。同時,中國部分食物進口來源過于集中,盡管對美國依存度在下降,對于巴西、俄羅斯、東盟等的依賴程度在增加,但是進口穩定性和可靠性存在很大挑戰。因此,亟需優化中國食物貿易多元化
70、布局,實施靈活與精細化貿易政策,積極參與全球食物全產業鏈合作,以健全食物產業的營商環境。中國可以與南南合作國家開展深度貿易和投資合作,降低傳統食物進口渠道單一的市場風險,可以促進了食物種類和來源多元化的供給。通過這些措施,中國可以有效提高食物進口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降低對特定國家的依賴程度,實現食物進口結構的優化和多元化,為保障食物供給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做出積極貢獻。同時,這也有助于中國在全球食物貿易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推動全球食物貿易體系的發展和完善。1.3.2打通食物全產業鏈,提高食物供給體系的韌性和效率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需要農食供應鏈全環節變革,從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各環節發力,實現
71、全鏈條統籌與優化。第一,筑牢生產環節壓艙石。生產是食物供給的基礎,需要統籌生產資源,依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與環境承載力,結合市場需求與區域優勢,調整生產布局,保持生態格局的平衡。應根據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原則,合理安排作物種植與養殖結構。在推廣科技應用方9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9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面,應優化生產制度,實現更高效、環保、可持續的生產方式,保證糧食、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多種食物的充足與均衡供給。這意味著要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推動科技創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
72、過度開發和環境污染。通過合理安排作物種植和養殖結構,同時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和管理模式,可以實現食物生產的多樣化和均衡化,為人們提供更加豐富、安全和健康的食物選擇。這樣的生產方式也有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二,找準加工環節著力點。通過合理科學規劃加工企業和加工程序,適當延長加工鏈,引導適度加工。協同推進農食產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提升加工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以特色產品的深度加工開發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為農業發展拓空間、增優勢,實現食物加工的多樣化和差異化。同時,特別提出避免食物過度加工,造成微量營養素流失,以及由于過度加工帶來水土資源浪
73、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增值,促進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附加值。在加工企業和加工程序上進行合理規劃和科學管理,能夠有效避免過度加工對食物營養價值和環境資源的損害,為農業生產和食物供給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貢獻。第三,把握流通環節關鍵點。立足全國食物供給一盤棋戰略全局,推廣信息化物流,提高信息共享覆蓋率和效率,以區域間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產業合作、地區均衡。這種綜合的策略能夠有效地優化全國食物供給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運輸成本,保障食物供應的質量和安全性。通過信息化物流的推廣,可以實現信息的實時共享和傳遞,提高供需匹配的效率和精準度。同時,通過
74、加強區域間合作與交流,可以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利用,促進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同時,要注重減少食物損失和資源浪費,深入推進運儲鏈條節糧減損,促進儲藏、運輸技術革新,發展冷鏈物流。采用科學方式確保食物品質和食品安全,提高健康營養食物的可食化利用率。通過推進運儲鏈條的改進,節糧減損可以有效降低食物損失。發展冷鏈物流和運輸技術革新,可以提高食物的保鮮和品質保障水平。采用科學的管理方式和技術手段,可以提高健康營養食物的可食化利用率,滿足人們對高品質食物的需求。第四,激活消費環節動力源。消費是食物供給的最終環節,引導消費者形成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至關重要。要通過加強宣傳教育,深化消費者的食品營養和安全
75、意識,選擇多元化的食物種類,構建合理的膳食結構。同時,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理念,鼓勵消費者珍惜食物、合理消費,逐步樹立并踐行綠色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為多元化食物的可持續供給謀長遠。這一方面需要加強對消費者的食品知識教育,提高他們的食品營養和安全意識,引導他們在購買和食用食物時做出明智的選擇。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宣傳和教育推廣節約和反對浪費的理念,引導消費者在生活中節儉合理地使用食物,避免不必要的浪費。同時,還需要倡導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鼓勵消費者選擇符合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食物和產品,以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種健康、均衡、節約、環保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不僅有助于個人健康,也有助于推動
76、社會食物供給體系向著更加可持續和穩定的方向發展。1.3.3科技、政策、商業與國際合作,共同支撐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第一,全域拓展食物來源渠道,加強科技研發力度。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離不開科技研發與創新。一是突破資源限制,拓展食物渠道。根據資源稟賦、生態條件和產業基礎,做好科學發展規劃,引入互聯網、大數據、云平臺等科技,開發生產資源,創新管理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以科技為支撐,大力開發鹽堿地、河流、湖泊、海洋、森林、草原等非耕地資源,由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二是提高資源利用,提升食物供給質量。推動生物、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在農業、食品領域的布局與應用,催化前沿顛覆性科技研發,科
77、學利用水土及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生產加工更營養健康、安全美味、高效可持續的“未來食物”。第二,堅持大食物觀引導,創新農食政策工具。未來居民膳食結構將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多樣”,應樹立大食物觀,以大食物觀來統籌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生產,充分發揮政策對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扶持與推進作用。擴大食物支持政策的范圍,加大對蔬果、禽肉、水產品等優質低碳產品的生產支持,研究出臺支持森林食物、飼草食物等生產發展的政策。優化1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1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農業政策支持結構和方向,增加營養健康食物的生產補貼,建立鼓勵食物供應鏈主體采納綠色低碳技術的激勵機制,加強
78、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產品供應鏈等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支持食物系統營養健康、可持續發展、韌性和包容性發展。積極拓展與創新政策工具,開發更具針對性的金融服務產品,向新型食物開發企業提供中長期信貸,滿足大食物資金開發需求。注重以膳食多元化指導生產多元化,做好居民食物消費數據搜集和預測的基礎性工作,科學合理規劃食物供給,同時通過食育宣傳教育、示范引導、補貼、稅收等刺激政策來引導居民采納適合不同區域和不同人群的平衡健康膳食模式,以促進實現食物供給、居民營養健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多贏目標。第三,加快農食行業發展,培育新業態新模式。隨著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循環農業、訂單農業、社區支持農業、電商直銷等新業態
79、不斷涌現,以滿足消費者對綠色營養健康的農食產品需求。促進循環農業發展,開發畜禽糞便、種養結合、生態果園、水產養殖、立體經營、休閑農業等循環模式,在實現農業資源高效利用的同時,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結合大食物營養均衡、養生保健的概念,推進食物產業和休閑文旅、養老養生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廣碳標簽食品,助力綠色低碳農業發展。創新農業商業模式,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加強農村物流體系建設,支持企業解鎖探索新模式,讓企業與農民建立起緊密合作的利益共贏機制,發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因地制宜創新投融資模式。第四,統籌國際國內市場和資源,加強農食領域國際合作。我國應以開放共享理念,推動農業與食物高水平開放,統籌利
80、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高食物供給國際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一要建立穩定的多元化國際食物供應鏈,拓寬農食產品進口新渠道,實行進口來源國多樣化戰略,推進進口品種多元化和季節多樣化。二要優化農食產品貿易方式和布局,加大農食產品中長期貿易,培育壯大我國跨國農食企業,加強與產地的價值鏈合作,運用好全球農業貿易規則,構建利益共同體,建立穩定的合作共贏貿易關系。三要加強國際投資和全球合作,積極參與全球食物安全治理,加強食物系統防災減災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全球和地區層面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災害等全球挑戰,增強我國農食領域國際影響力,促進全球食物與營養安全。參考文獻1陳萌山,秦朗,程
81、廣燕.踐行大食物觀:中國食物系統轉型的挑戰、目標與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23(05):4-10.2樊勝根.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中國農村經濟J.2022(12)。3樊勝根,孟婷.新形勢下中國農食系統轉型的理論構建與政策路徑J/OL.學習與探索.2024(5):1-10.4胡培松,王曉君,謝玲紅等.新發展階段我國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戰略構想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2023,25(04):101-108.5劉曉潔,賀思琪,陳偉強等.可持續發展目標視野下中國食物系統轉型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2023,38(01):112-122.6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
82、學研究報告(2021)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1.11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11大食物觀引領農食系統轉型,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1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張玉梅1,2 樊勝根1,2田旭1,2龍文進1,2馮曉龍1,2 劉瀟璐 2 蘭向民2 陳志鋼3,41.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2.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4.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1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 主要發現目前,中國的食物來源高度依賴于耕地。2022 年,耕地生產的食物提供了 83.5%的食物總能量,而農區畜產品、森林食物、水
83、產品和草原畜產品分別只占食物總能量的 9.8%、4.8%、1.5%和 0.4%。在蛋白質和脂肪的供給方面,耕地生產的食物分別貢獻了 72.8%和 46.0%,而農區畜產品、水產品、森林食物和草原畜產品提供的蛋白質占比分別為 17.6%、6.4%、2.2%和 1%,脂肪占比分別為 44%、2.2%、6.6%和 1.2%。中國的食物自給率大幅下降,部分產品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2021 年,中國的食物能量自給率降至82.6%,比 2000 年下降 15.8 個百分點。蛋白質和脂肪的自給率下降更為明顯,2021 年分別下降至 71.0%和75.7%,比 2000 年分別下降 26 和 20 個百分點。
84、挖掘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設施農業以及新型替代蛋白的潛力,不僅可以增加食物供給,改善食物消費結構,還能顯著緩解耕地和環境壓力。中國農業大學農食系統模型模擬的綜合方案顯示,到 2035 年,耕地生產的食物能量占比將從基期的83.1%下降到 79.5%,蛋白質占比從 72.2%下降到67.7%,脂肪占比從 46.1%下降到 41.7%。同時,森林、草原、水產品等其他食物來源在食物能量、蛋白質和脂肪中的占比分別提高到 21.5%、32.3%和 59.2%,消費相對不足的水果、堅果、奶類和水產品產量將顯著增加。此外,該方案可節約耕地種植面積 650 萬公頃,并減少農業碳排放 1.8 億噸CO2 eq,
85、降幅達 19%。政策建議依據大食物觀和大資源觀發展理念,建立跨部門合作機制,制定構建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多元食物生產體系的戰略和發展規劃。一方面,要拓寬森林、草地、江河湖海、設施農業以及新型替代蛋白等來源,提升食物生產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科技創新,推廣綠色高效和低碳食物生產方式,生產更多更加營養健康和生態安全的食物。處理好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避免過度保護,實現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并重,適度有序開發多種食物資源。在資源承載力范圍內,充分利用森林、草原和海洋資源,提供更多優質、生態和健康的食物。重新定位和優化農業支持政策和科技政策,加大對森林、草原、水域資源、設施農業和新型替代蛋白的投資和支持,將更
86、多的投資和補貼從傳統主糧作物轉向多元化食物生產。通過研發新產品和新技術,提升食物生產能力,改進生產方式和降低食物生產成本,讓人們能夠支付得起更多健康、生態和可持續的食物。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3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32.1引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食物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產量大幅增長,極大地豐富和滿足了居民的食物消費和營養健康需求。然而,目前的食物生產系統面臨耕地資源緊缺和不可持續的重大挑戰:耕地資源負載過重且退化嚴重,生態系統脆弱;食物生產結構多樣化程度不足。2023 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樹立大食物觀、大資源觀,農林牧漁并舉,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戰略要求
87、,旨在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營養健康食物需求。大食物觀和大資源觀為解決耕地資源緊缺和改善居民膳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目前對于如何充分挖掘多種資源潛力,增強多元化食物供給能力,保障居民對多樣化健康膳食的消費需求還需要更加深入具體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章旨在全面分析當前食物生產體系的現狀和面臨的挑戰,深入分析食物生產與需求之間的突出矛盾,探討如何開發草地、林地和水域等多種資源,以及設施農業和新型替代蛋白的生產潛力,研究如何優化食物來源以滿足未來日益增長的食物消費需求,同時緩解耕地資源環境壓力,促進可持續發展。2.2中國食物來源的現狀與挑戰2.2.1自然資源豐富多樣中國土地資源
88、類型復雜多樣,耕地、林地、草地、荒漠、灘涂等均有大面積分布。根據2022 年中國自然資源統計公報,2022 年,全國耕地 12,760 萬公頃、園地 2013 萬公頃、林地 28,353 萬公頃、濕地 2357 萬公頃,草地面積達 26,427 萬公頃,其中天然牧草地 21,330 萬公頃、人工牧草地 59 萬公頃和其他草地 5040 萬公頃。此外,中國擁有豐富的水域資源,流域面積 50 平方公里及以上河流共有45,203 條,常年水面面積 1 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湖泊有 2865 個。海域面積約 300 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度約3.2萬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長1.8萬多公里,島嶼岸線長 1.4 萬
89、多公里。2.2.2食物生產來源逐漸多元化,但仍以耕地為主為了全面分析食物生產體系現狀和食物來源構成,本章利用公開統計數據,詳細分析耕地、森林、草原、江河湖海以及農區畜禽養殖生產的食物及其營養構成。由于統計數據的限制,這里只包括有統計數據的主要食物,未能包括林下養殖的畜禽產品等未統計的食物。盡管可能會有些估計偏差,但這些數據仍能大致反映食物的來源情況。首先,過去二十年中,中國食物生產能力持續提高,人均食物產量顯著增加。2023 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 69,541 萬噸,油料和糖料產量分別為 870萬噸和 11,504 萬噸,分別比 2000 年提高 50%、31%和 51%,蔬菜和水果產量分別近
90、 8 億噸和 31,296 萬噸,分別比 2000 年增加 80%和 1.2 倍;肉、蛋、奶類產量分別為 9641 萬噸、3563 萬噸和 4197 萬噸,水產品產量為 7100 萬噸,分別比 2000 年增加60%、63%、4 倍和 92%。人均食物保障水平也明顯提高。2023 年人均糧食產量 493 千克,比 2000年增加 30%;2022 年人均水果和蔬菜產量分別為222千克和566千克,分別比2000年增加62%和1.31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1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倍;人均畜禽肉和蛋產量分別為 68 千克和 25 千克,分別比 2000 年增加 52%和 70%;人均奶類和水產
91、品產量分別為 30 千克和 50 千克,比 2000 年增加 3倍和 44%。其次,從食物來源來看,耕地資源生產了糧食、油料、糖料、蔬菜和瓜類等大部分食物,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資源也生產了各種食物。除了牧區和半牧區的草原飼養牲畜外,農區畜禽養殖也是動物性食物的重要來源。這里,具體分析了不同食物來源的情況。(1)森林食物種類豐富且增長較快。森林食物主要有水果、干果、木本油、筍和食用菌等。據國家林草局統計,2022 年,經濟林水果產量達到 1.76 億噸,比 2005 年增加了 1.1 倍,年均增長率為 4.6%。干果產量從 2005 年的 350 萬噸增加至 2022 年的 1281 萬噸,增
92、加了 2.7 倍。木本油料主要包括油茶籽、核桃、油橄欖和油用牡丹籽等,2022 年產量為 934 萬噸,比 2007 年增加 4.9倍,年均增長達到 12.5%。2022 年其他森林食物801 萬噸,其中竹筍干、食用菌和山野菜的產量分別為 473 萬噸、231 萬噸和 40 萬噸。另外,2022 年,食用與藥用花卉的種植面積為 31.5 萬公頃,產量圖 2-12000-2022 年中國人均食物產量圖 2-22000-2022 年中國森林生產的食物產量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5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5和產值分別達 49.5 萬噸和 176.7 億元。(2)牧區和半牧區的
93、畜產品產量不斷增加,但占畜產品總產量的比重較低。根據中國畜牧業年鑒,牧區和半牧區的牛肉、羊肉和奶產品的產量分別從 2000 年的 75 萬噸、65 萬噸和 219 萬噸增加到 2021 年的 201 萬噸、187 萬噸和 733 萬噸。其中,牧區和半牧區的牛肉和羊肉占全國的比重不斷提高,分別從 2000 年的 14%和 24%上升到 2022年的 28.8%和 36.4%,但是,奶類產量的占比從2000 年的 28%下降到 2022 年的 19.4%。(3)江河湖海為居民提供的水產品產量增長迅速。2022 年,全國水產品總產量達 6866 萬噸。魚類產量 3868 萬噸,比 2000 年增加了
94、 1051 萬噸,其中,淡水魚產量從 2000 年的 1794 萬噸增加至 2022 年的 2800 萬噸,占魚類總產量的比重從 63.5%提高到 72.4%。2000-2022 年期間,蝦蟹類產量從 436 萬噸增加至 866 萬噸,其中,淡水蝦蟹類產量從 139 萬噸增加至 248 萬噸,占比從 32%提高到 57%,海水蝦蟹類產量從 297 萬噸增加至 394萬噸。貝類和藻類產品主要是海水養殖生產,分別從 2000 年的 996 萬噸和 120 萬噸增加至 2022 年的1638 萬噸和 273 萬噸,見圖 2-4。養殖是重要的水產品來源。2022 年,海水養殖產量為 2276 萬噸,淡
95、水養殖為 3290 萬噸,分別占水產養殖總產量的41%和 59%,共占水產品總量的 81%。按水域看,淡水池塘養殖占比最大,占總產量的 40%以上;海上養殖和灘涂養殖位居其次,分別占總產量的 20%和 10%以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稻田養殖的單產和面積都增加迅速,產量增速最快,2010-2022年期間增加了兩倍,產量占比不斷提高,2022 年達到 7%。相比之下,湖泊養殖面積大幅縮小,產量大幅下降,2022 年較 2010 年產量下降 46.1%。水產養殖產量增長得益于設施漁業的發展。2021年,設施漁業產量占水產養殖總產量的 52%。筏式養殖和底播養殖對海水水產品產量的貢獻最大,2022
96、年這兩種養殖方式的產量分別占海水養殖總產量的 30.0%和 24.7%。淡水養殖方式在 2015-2022 年間發生較大變化。其中,圍欄和網箱養殖產量大幅降低,工廠化養殖產量有所增加。這主要是由于不同養殖方式面積的調整。2022 年圍欄養殖面積和網箱養殖面積分別為 2015 年的 1/30 和 1/10,而 2022 年工廠化養殖面積較 2015 年增加 81.4%。最后,綜合分析了不同資源生產的食物營養情況。按照資源類型詳細分析了食物產量折算的能量、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維生素 A、維生素 C、維生素 E、鈣和鐵等營養素的占比(見圖 2-5和圖 2-6)。結果表明,耕地生產的食物能量
97、占比從 2000 年的 86.3%下降到 2022 年的 83.5%,蛋白質占比從 74.8%下降到 72.8%,脂肪占比保持在45%左右。耕地是碳水化合物的最重要來源,占比從 2000 年的 96.7%下降到 2022 年的 93.9%。森林和草原提供的食物營養素占比有所增加,但總體比例仍較低。其中,森林提供食物能量占比從 2.3%提高到 4.8%,蛋白質占比從 1%提高到 2.2%,脂圖 2-32000-2022 年中國畜產品產量及其來源構成1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1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圖 2-42000-2022 年中國水產品產量及其來源構成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圖 2-5中國不同
98、資源生產的食物宏量營養素占比圖 2-6中國不同資源生產的食物維生素和微量營養素占比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7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7肪占比也從 2.8%提高到 6.6%,碳水化合物占比從2.7%提高到5.2%。草原生產的食物能量占比從0.2%提高到 0.4%,蛋白質和脂肪的占比分別從 0.5%和0.7%提高到 1.0%和 1.2%。水產品在提供能量和脂肪方面的比例較小,均小于 2%,但在蛋白質方面占比為 6%至 8%。農區畜禽養殖是重要的營養來源,2022 年貢獻了 44%的脂肪,17.6%的蛋白質,和 10%左右的能量。從維生素和微量元素來看,耕地依然是最重要的營養
99、素來源。2022 年,耕地生產的食物在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維生素 B5的占比分別為 87%、72%和 76%,維生素 C 和維生素 E 的占比分別為 75%和 83%,維生素 A 的占比相對較低,為 49%,鈣和鐵的占比高達 74%和76%。森林食物提供了大量的維生素 C,其占比從2000 年的 12%大幅提高到 2022 年的 23%。草原和水域在提供鈣方面的比重相對較高,2022 年分別占1.7%和 8.2%。農區畜牧業也提供了相當一部分維生素 A、維生素 B 和微量元素。2022 年,農區畜牧業提供了維生素 A 總量的近 40%,維生素 B1、維生素 B2、維生素 B5 總量的比
100、重分別為 9%、15%和 14%,鈣和鐵的比重分別為 12%和 6%。2.2.3中國食物生產面臨的挑戰雖然中國的食物生產能力顯著提高,但食物安全仍面臨食物自給率下降和進口壓力大、食物生產結構的多樣化程度不高等挑戰。各種食物資源的開發也面臨各種挑戰。第一,食物自給率大幅下降,部分產品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過去的食物產量快速增長,但仍難以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食物消費需求。2000 年至 2021年,中國食物能量自給率從 98.4%降至 82.6%,其中蛋白質和脂肪的自給率均從 2000 年的 95.9%分別降至 71.0%和 75.7%(見圖 2-7),主要原因是大豆、奶制品和畜禽肉等產品的進口量大幅
101、增加。圖 2-72000-2021 年中國食物營養素自給率變化資料來源:作者基于國家統計局數據估算。第二,耕地資源緊缺,食物種植結構的多樣化程度不足。截至2022年底,全國耕地總量19.14億畝,僅占世界總量的9%,人均耕地資源僅為1.36畝/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40%,且耕地質量低。糧食作物占農作物耕地面積的 70%,其中玉米、稻谷和小麥三種作物共占 57%,大豆占 7%,薯類占 4%,其他雜糧和雜豆的面積非常有限,僅約占 3%。第三,草原生產與生態協同發展面臨巨大挑戰,飼草不足,尤其是優質飼草缺口大。草地大多處于干旱半干旱的生態脆弱區,利用強度大,但投入低,草地無法得到充分休養生息,約
102、 90%的草原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生產力不斷下降。全國平均產草量較 20 世紀 60 年代初下降了 1/3 到 2/3,草地生產力偏低,單位面積草地畜產品產量僅為澳大利亞的 1/10、美國的 1/20、新西蘭的 1/80(張英俊等,2022)。草原退化導致土壤中種子庫存減少、微生物多樣性減少和土壤養分流失,牧草質量變差。天然草原現存水平生產的飼草無法滿足草食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需求。目前,主要通過天然放牧、喂秸稈等農副資源、增加谷物飼料比重和從國1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1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外進口飼草等途徑來填補飼草缺口。據海關統計,2022 年,中國進口干草 194 萬噸,進口金額為 9
103、.91億美元。第四,森林食物生產面臨周期長、粗放經營、集約化經營程度低、產量不高且波動幅度大等挑戰。森林食物良種選育周期長,研發成本高,且具有很強的外部性,投資回報率低。由于森林食物生產機械化程度低,勞動力成本高管控不到位等,導致森林食物生產效率低,且產量不穩定。森林食物的加工與銷售也面臨科技支撐不足、產業鏈尚未完全貫通、產品附加值不高和市場價格低等問題。目前森林食物原料加工基地與林產品加工企業的有效銜接不足,保鮮倉儲設施有待完善,產品深加工率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經營模式和穩定的銷售渠道,國內消費者對于原生態、無污染、健康營養的森林食物消費認知不足,市場價格未能充分反映產品價值。第五,禁止捕撈
104、和環境污染等制約了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合理的集約化養殖方式對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水產設施養殖中,池塘與傳統網箱等設備老舊的問題普遍存在,水產養殖尾水處理率低,導致水體富營養化問題突出。超環境容量的漁業養殖也給大水面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可逆的影響。此外,為保障生態環境,許多江河湖海的捕撈和養殖做出了限捕、禁捕等規定,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第六,現代設施農業的發展總量不足且質量不高。盡管設施種植業具備一定規模,但中小拱棚和塑料大棚等占據了 70%以上的面積。設施農業的設備和管護成本較高,面臨技術開發和升級的難題。此外,設施農業對環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例如,設施農業能耗高,溫室
105、氣體排放增加,設施種植作物品種單一、連作障礙嚴重,化肥和農藥用量偏大等問題依然存在。2.3多種食物資源開發的潛力分析受到耕地資源的制約以及土地生產率提升難度增加的影響,高度依賴耕地資源的食物生產方式不可持續,難以滿足居民多樣化營養健康膳食需求。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挖掘多種資源的食物生產潛力。本文重點分析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設施農業和替代蛋白等資源的開發潛力。2.3.1森林食物的開發潛力目前森林食物在面積擴大、單產提高和市場開拓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發展潛力。據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中國現有 15-25坡度及以上的耕地 1,194 萬公頃,可納入退耕還林范圍用于發展森林食物。針對森林食物單產較低且波
106、動幅度大的問題可通過采用良種、良技、良法,培育優良適生品種、改進種植技術、實施精細化等方式進行改善。以茶油為例,油茶平均單產僅為 150kg/hm2,低產油茶林的單產甚至不足 75kg/hm2,而且波動性大,而采用良種良技良法經營的高產油茶林產量在 900kg/hm2以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的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到 2025 年,全國茶油產量將達到 200 萬噸,約占國產植物油產量的 12%。這將相當于每年節約用于草本油料植物種植的耕地1000 萬畝(姚小華等,2022)。此外,林下經濟在食物供給方面也具有巨大潛力,因地制宜地發展林藥、林菌、林花、林菜、林果、林茶、林
107、草等林下種植,以及林禽、林畜、林漁、林蛙、林蜂等林下養殖。2022 年,林下經濟產值高達 7360 億元,到2025 年,林下經濟經營和利用總面積達 6.5 億畝,林下經濟總產值穩定在 1 萬億元以上,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達 800 個。2.3.2草地食物的開發潛力2022 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分別保持在 85%左右和 70%以上的目標,對優質飼草的需求總量將超過 1.2 億噸,目前尚有近5000 萬噸的缺口。改良天然草原和建設人工牧草地是保障優質飼草安全供給的重要措施。根據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的報告建議和估算結果,加快
108、退化天然草地的改良利用、推動重度沙化鹽堿化草原的合理利用和加強南方草山草坡的開發利用等途徑,啟動退化草原區域化規?;a播改良工程、高標準改良草場建設項目,并因地制宜在沙化和鹽堿草地建設高標準飼草料地,加大對南方草山草坡開發建設的政策支持,可以大幅提高牧草產量和品質,增加優質干草供給,支持畜牧業發展。綜合測算表明,通過對草原食物資源的深入開發,可增加 3745 萬噸飼草供應,滿足飼養 4889 萬只羊單位和 150 萬頭奶牛的飼草需求,進而增加牛羊肉產量 147 萬噸、奶類產量 1200 萬噸(張英俊等,2022)。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9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192.
109、3.3江河湖海食物資源潛力中國的水面資源仍然具有巨大的開發利用潛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對水產品的消費需求不斷增長,未來水產品產量的增加將主要依賴于養殖業的發展,尤其是工廠化養殖和稻田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是典型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2015-2020 年其產量翻了一番,面積和單產分別增加了71%和 22%。此外,近海水產養殖環境逐步改善,深海養殖空間逐步拓展,設施漁業養殖的潛力巨大。設施水產養殖的單產比傳統養殖業高出 70%。這種高效養殖方式將為未來水產品產量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撐。2.3.4設施農業食物開發潛力全國設施農業建設規劃(2023-2030)指出,未來利用非耕地發展設施農業的規模將穩步
110、擴大,菜肉蛋奶等主要設施農產品產能進一步提升。到2030 年,設施蔬菜產量將占蔬菜總產量的 40%,畜牧養殖規?;蕦⑦_到 83%,設施漁業養殖水產品產量將占養殖總產量的 60%。此外,設施農業綠色發展將全面推進。設施種植中農藥化肥的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節水灌溉技術將全面普及,水肥一體化的應用率將顯著提升。畜禽規模養殖場的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將達到 100%,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等綠色循環發展新模式將進一步推廣。農業節能減排成效也將顯著,設施農業中的新能源應用將加快推進。2.3.5新型替代蛋白的開發潛力由于動物性食物消費和生產的增加,帶來了日益嚴峻的健康和環境問題,人們開始應用各種科學技術,包
111、括基因組編輯、培養細胞肉和微生物發酵等前沿技術,生產更健康和更可持續的新型替代蛋白,以最大限度減少對環境、氣候、自然資源的依賴。目前,新型替代蛋白主要包括植物基肉、植物基奶、細胞培養肉、微生物蛋白和昆蟲等類型。發展新型替代蛋白被視為一種新的機遇,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在全球范圍內,截至 2021 年,植物奶的零售市場已達到 178 億美元,植物肉類的零售市場也增長至 56 億美元(The Good Food Institute,2022)。在美國,2021 年,植物奶已經是一種成熟的產品,占牛奶零售銷售額的 15%以上,植物基肉類的銷售額為14億美元,占肉類零售總額的1.4%(The Good
112、Food Institute,2021)。中國在生產豆制品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并且擁有相當數量的素食群體,這為植物基肉和植物基奶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潛力。2020 年,新加坡成為全球第一個批準出售實驗室培養肉的國家,批準了美國初創企業Eat Just 公司銷售實驗室培養的雞肉。近年來,很多政府加大了對這些新興食品的支持力度,幫助這些產品實現與傳統同類產品的價格平價,提高消費者的可及性(ClimateWorks Foundation and Foreign et al.,2021)。2.4優化多元化食物來源對食物消費和環境的影響分析2.4.1方法及數據本研究采用了中國農業大學開發的跨學科模型系
113、統農食系統模型(簡稱 CAU-AFS Model),模擬并優化多元化食物生產及其帶來的綜合影響。農食系統模型以農產品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為核心,與農業生產、營養健康、自然資源和環境等模型靈活組合,建立不同模型之間的鏈接機制,充分發揮各學科模型的優點。該模型旨在支持農食系統轉型中的重大跨學科問題的研究,為政府多目標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決策參考依據。其中,農產品局部均衡模型是由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開發,基于“大食物觀”和“大資源觀”理念,構建了涵蓋 85 種農產品、加工品和副產品的局部均衡模型,能夠更好地反映不同資源的食物生產及其差異。該模型的數據基礎是各種農產品的供需平衡表,
114、包括產量、面積和單產,以及食物消費、飼料消費、工業消費、種子消費和損耗等五種消費類型。不僅涵蓋了耕地生產的食物,而且包括各種林產品、草原產品和水產品,能夠分析不同來源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模型中增加了營養模塊和環境模塊,用于分析農業生產對營養健康和環境的影響。營養模塊中利用食物營養成分計算了各種食物的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等宏量營養素的供給量和需求量。環境模塊可以分析食物生產對碳排放的影響。因此,該模型可以對政策效果進行多維度的綜合評價。本研究首先利用該模型預測未來的食物需求量,然后用于優化食物生產來源的政策模擬分析。模型的基準年為 2021 年,采用遞歸動態方法運行到 2035 年。2
115、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4.2方案設計根據中國農業大學農食系統模型,我們通過設計模擬方案來分析食物來源變化及其對食物消費、貿易、營養和環境的影響。模擬方案包括基準方案和情景方案?;鶞史桨甘侵竻⒄諝v史變化趨勢,模擬未來正常情況下食物的供需變化,作為參照情景,簡稱為基準方案(BASE)。情景方案則主要模擬優化食物生產來源變化帶來的綜合影響?;鶞是榫爸攸c考慮未來人口、經濟發展和科技變化趨勢,在此情景下預測食物生產、消費和貿易的變化趨勢。未來十年,中國人口發展呈現總量下降、城鎮化加快以及老齡化問題凸顯等多重特點。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中國人口總量在 2021 年已達到峰值,
116、2022 年略有下降,至 14.12 億人。根據 2022年聯合國人口發展署最新的人口展望數據顯示,按照中方案人口增長率估算,到 2035 年,中國人口總量預計降至 13.90 億人,城鎮化率將達到 71%,老齡化率達 28.7%。此外,未來中國經濟增速將放緩。2023 年,中國 GDP 總量超過 126 萬億元,人均 GDP 為 80,976 元,相當于 12,551 美元,屬于全球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根據世界銀行 2024 年 1 月份的預測,2024 年和 2025 年,中國 GDP 增速分別為 4.6%和 4.1%。本研究設定 2023-2035 年 GDP 平均增速為 4%左右。其次是
117、情景方案。情景方案重點分析拓展和挖掘食物生產來源,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食物供給。共設計了六個方案,包括森林方案、草原方案、水資源方案、設施農業、新型替代蛋白和綜合模擬方案。每個方案均模擬到 2035 年。六個具體的模擬方案詳見表 2-1。第一,森林方案:科學開發和合理利用森林的食物功能,支持森林食物的品種培育和綠色生產,提高森林食物的品種、單產和規?;?,因地制宜地發展林下經濟。同時,提升森林食物的儲藏和加工,豐富食物品類,增加食物供給總量,以滿足人們對多樣化營養健康的食物消費需求。加大對森林資源的投資,提高森林水果、堅果、油茶和其他森林食物的產量。根據過去十多年的發展趨勢,2010 至 202
118、2 年,園林水果、堅果和木本油料的產量分別增加了 60%、1.15 倍和 2.9 倍,表-1多種食物資源開發模擬方案設計方案名稱(簡稱)模擬內容設計依據基準方案(基準)正常趨勢。未來人口及結構、GDP 等變化和食物供需歷史趨勢。森林方案(森林)增加對森林食物的開發,到 2035 年園林水果增產 50%,堅果、茶油以及筍干和菌類等產量比基準方案增加一倍。參考 2011-2022 年各種森林產品的歷史增長趨勢和未來增長潛力。草原方案(草原)開發草原資源,提高畜草供給和承載率,增加牧區和半牧區牛羊肉產量和奶產量,分別為 200 萬噸和 1200 萬噸。依據文獻,牧區和半牧區的牛羊肉和奶類產量潛力可分
119、別增加 147 萬噸和 1200 萬噸(張英俊等,2022)。水域方案(水域)增加水產品養殖投資,發展設施養殖和稻田養魚等生態養殖模式,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假設魚類和蝦蟹類養殖產量比基準方案增加 30%。綜合考慮 2011-2021 年各種水產品的歷史增長趨勢和養殖方式的變化。設施農業和綠色低碳方案(設施)一方面,發展設施蔬菜,替代露天蔬菜種植面積,假設將設施蔬菜占蔬菜總產量的 30%提高到 50%,設施蔬菜的單產比露天蔬菜高 30%。另外一方面,低碳生產方式,包括減少各種作物的化肥品使用 20%,提高飼料轉換率 20%,同時采用綠色技術降低碳排放強度 20%。未來通過設施農業的發展,精準施肥,
120、提高化肥利用效率,提高飼料轉化率和實現低碳生產方式。根據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調查資料等資料,設施蔬菜的單產比露天蔬菜高 30%。依據參考文獻,假設飼料轉化率和碳減排潛力均提高 20%。新型替代蛋白 方案(未來)植物基肉替代 10%的豬肉和牛肉生產,植物基奶替代 15%的奶類產品生產,細胞肉代替 1%的豬肉和牛肉,昆蟲蛋白替代 10%的豆粕飼料。具體詳見第三章替代蛋白的分析。綜合方案(綜合)綜合上述五個方案。綜合參考上述五個方案。資料來源:作者整理。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21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21干竹筍、食用菌和山野菜等其他森林食物的產量分別增加 89%、46%和 21
121、%。模擬方案假設未來加大森林食物的開發和投資,到 2035 年,水果產量增加 50%,堅果、木本油和其他森林食物產量增加 1 倍。第二,草原方案:根據前面對草原資源潛力的分析,實施天然草原生態修復和人工草地建設,以提升草地畜牧業發展水平。這包括加強優質牧草品種研發和推廣、投資天然草原生態修復、設立財政補貼專項支持、改良草原補播、建設配套水利設施,并引導生產主體積極參與飼草種植,提升優質飼草的生產能力。根據中國農業大學草業科學與技術學院等研究人員的測算,通過提高草種資源、加大高標準草原基礎設施建設和開發南方山坡草原等措施,未來可增加牛羊肉產量 147 萬噸、奶類產量1200 萬噸(張英俊等,20
122、22)。第三,水域方案:在 2010 年至 2022 年期間,水產品產量增加了 28%,魚和蝦蟹的產量分別提高了 24%和 59%,海水藻類增加了 60%。增加水產品養殖投資,加快推進生物育種,提高魚苗育種的質量和有效供給水平,同時,推進產業關鍵環節的機械和現代漁業裝備的研發,大力發展稻田養魚、工廠化養殖、深海網箱、筏式養殖等技術,以提高水產品養殖量效率和供給能力。模擬方案假設到2035 年,水產品產量比基準方案增加 30%。第四,設施農業和綠色低碳生產方案:通過科技創新提高單位面積食物產量,轉變生產方式,以更加綠色低碳的方式生產更多富有營養的食物。一方面,提高食物的生產效率,包括發展設施蔬菜
123、,提高設施蔬菜在蔬菜產量中的比重,將設施蔬菜占蔬菜總產量從目前的 30%提高到 50%,設施蔬菜的單產比露天蔬菜高 50%。另一方面,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轉變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化肥等投入品的利用效率、飼料轉化率和降低碳排放強度。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模擬方案假設化肥利用效率到 2035 年可以提高 20%,未來科技發展可以使得飼料轉化率和碳排放強度在 2035 年均提高 20%(Fang et al.,2023)。第五,新型替代蛋白方案:重點分析新型替代蛋白替代部分畜禽肉和奶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紤]到植物基肉和植物基奶已經在市場上銷售,并且消費者接受程度較高,增長速度較快,參考美國等發達國家
124、植物基肉和植物奶的發展態勢,新型替代蛋白方案假設植物基肉和植物基奶分別替代 10%的畜禽肉和 15%的牛奶。近些年,細胞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展迅速,假設到2035年,可以替代1%的畜禽肉產量。另外,昆蟲蛋白也被認為是很有潛力的蛋白飼料來源,有研究認為昆蟲蛋白飼料具有巨大的潛力,可以替代 20%的蛋白飼料(Bai et al.,2023)。這里假設用昆蟲蛋白飼料替代 10%的豆粕飼料。最后,綜合方案則是同時運行上述五個方案,森林、草原、水域、設施農業和新型替代蛋白,來綜合模擬多元化食物生產對食物生產、消費、貿易和環境的影響。2.4.3模擬結果這里從食物生產、消費、貿易和營養、以及環境影響五個方
125、面全面分析多元化食物資源開發帶來的綜合影響,重點關注2035年的結果,具體見圖2-8和圖 2-9。第一,基準方案。受到經濟發展、居民收入提高以及老齡化加劇等因素綜合影響,未來居民食物消費需求結構將發生變化。模擬結果表明,人均谷物消費量將持續減少,從 2021 年的 192 千克/年降至 2035 年的 169 千克/年,下降 14%。而人均蔬菜和水果的消費仍將繼續增加,分別由 2021 年的124 千克/年和 92 千克/年增至 2035 年的 133 千克/年和 108 千克/年,增幅分別為 6.7%和 17.2%。此外,畜產品與水產品人均消費量也呈現增加趨勢。人均禽畜肉類消費量將從 202
126、1 年的 54 千克/年增至 2035 年的 67 千克/年,增加約 20%。而人均奶類消費量將從 2021 年的 37 千克/年增至 2035 年的51 千克/年,增加 38%。水產品人均食用消費將從2022 年的 22 千克/年增至 2035 年的 26 千克/年,增加 30%。此外,除水果外的其他森林的食物(如筍干、野菜和蜂蜜等)的消費量將從 12 千克/年增加至 15 千克/年。由于人口總量變化幅度較小,未來食物消費總量與人均食物消費量的增長趨勢類似。新型替代蛋白生產將保持穩中有增的態勢,但增速將放緩。到2035年,谷物產量將基本保持穩定,豆類產量增長幅度較大,蔬菜和水果產量增幅較小,
127、肉類增速趨緩,而豆類、牛奶和水產品的增長幅度較大一些。在進口產品方面,牛奶、水產品和水果的進口量仍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而大豆等進口增長幅度較小。第二,森林方案。在該模擬方案下,到2035年,2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圖 2-8不同方案下農業生產、消費和資源環境的模擬結果圖 2-9不同方案下 2035 年中國各種資源生產食物營養構成資料來源:CAU-AFS 模型模擬結果。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23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23園林水果和堅果產量分別增加 50%和一倍,水果和干果、其他森林食物的產量也相應增加7577萬噸、1463 萬噸和 1440 萬噸
128、。因此,森林食物提供的食物營養也明顯增加。到 2035 年,能量、蛋白質和脂肪占比分別由基期的 4.8%、2.1%和 7.1%增加到7.2%、3.6%和 12.3%,分別提高了 2.6 個百分點、1.5 個百分點和 5.2 個百分點。森林食物產量的增加不僅豐富了居民的食物消費種類,降低了食物消費價格,而且優化了食物消費結構。居民人均水果的消費量顯著增加,達到 143 千克/年,比基準方案增加了 35 千克/年。蜂蜜、菌類和筍干等其他林產品的消費也增加一倍,達到了 25 千克/年,比基準方案增加了 10 千克/年。新增 100 萬噸茶油替代了部分大豆油,優化了食用油的消費結構,提升了食用油品質。
129、由于森林食物價格的下降和消費的增加,其他食物的消費變得相對較貴,導致其消費量有所減少。例如,谷物消費量有所下降,相對基準方案,到 2035 年,人均谷物消費量下降 5 千克/年,人均蔬菜消費量下降 5.2 千克/年,人均畜禽肉消費量減少 0.5 千克/年。由于消費結構的變化,農業生產結構也隨之調整。谷物和豆類等產品的產量下降,節省了 124 萬公頃的耕地播種面積。森林食物的碳排放比較低,對環境影響較小,碳排放總量基本保持不變。第三,在草原方案中,牧區和半牧區的牛羊肉和奶類產量分別增加了 200 萬噸和 1200 萬噸。草原提供的食物能量占比從基期的 0.4%提高到 0.8%,蛋白質占比從 1.
130、0%提高到 1.8%,脂肪占比從 1.2%提高到 2.4%。草原牛羊肉和奶類產品的增加使得這些產品的價格變得更加便宜,進而消費增加。從人均食物消費量來看,相對于基準方案,2035 年,人均奶類消費量增加 7.7 千克/年,比基準方案增加 15%。由于草原牛羊肉增加會使得農區的牛羊肉生產略有下降,導致牛羊肉產量和居民肉類消費量增幅較小,人均消費量僅增加 0.3 千克/年。此外,由于奶類和牛羊肉價格下降和消費量增加,其他一些食物的消費量有所減少。例如,人均谷物、豆類、薯類和蔬菜的消費量均下降了 1%左右,農作物的播種面積也有所減少,可減少 79 萬公頃。然而,由于牛羊肉和奶類產量的增加,碳排放有所
131、上升,增加了 6612 萬噸 CO2 eq,約占農業碳排放的 7%。第四,在水域資源方案中,水產品產量比基準方案提高了 30%,養殖的魚類和蝦蟹類產量分別增加 1270 萬噸和 342 萬噸。從營養供給來看,水產品提供的蛋白質和脂肪占比分別從 7.2%、2.4%提高到 9.4%、3.1%,能量占比從 1.7%提高到 2.2%。水產品產量增加導致價格下降,促進了消費。人均魚類和蝦蟹類的消費量分別從基準方案的 14 千克/年和 7 千克/年增加到 20 千克/年和 9 千克/年。水產品價格的下降和消費需求量的增加優化了居民膳食結構,例如,畜禽肉類的人均消費量有所下降,減少了 0.6 千克/年。禽畜
132、肉類產量減少了 1261 萬噸。由于食物消費結構的調整,種植結構也相應調整,綜合來看,可節約 27 萬公頃的耕地播種面積。由于水產品的碳排放強度較低,增加水產品的產量并替代部分畜產品產量,有助于降低碳排放。模擬方案顯示,農業碳排放相對于基期略有下降,減少了 403 萬噸 CO2 eq。第五,在設施農業和綠色低碳方案中,一方面,發展設施蔬菜使得蔬菜產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采用更加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減少化肥用量、提高飼料轉化率,并通過各種綠色技術減少碳排放。發展設施蔬菜后,相較于基準方案,2035 年蔬菜產量將增加 8941 萬噸,增幅為 11%。由于飼料轉化率提高了 20%,谷物飼料糧需求將減
133、少 4026 萬噸,豆粕飼料需求減少 300 萬噸,可節約耕地面積 297萬公頃。飼料轉化率提高后,飼料糧需求下降,價格下降,導致畜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從而促進畜產品生產。畜禽肉、蛋類和奶類產量分別增加 3.4%、4%和 4.5%。動物性食物產量增加會導致對飼料糧需求增加,部分抵消飼料轉換率提高帶來的飼料消費量的減少。谷物需求量下降將導致種植結構調整,蔬菜種植面積和產量增加,蔬菜產量增幅達到11%。同時,由于豆粕需求減少,大豆價格下降,促進了大豆直接食用消費的變化。農業生產的變化也對居民食物消費產生重要影響。其中,人均谷物的消費量下降了 3%,但人均豆類和蔬菜消費量分別增加 13%和 12%。畜
134、禽肉、蛋類和奶類的消費量分別增加了 2.9%、2.4%和 5.2%。綜合來看,耕地播種面積減少了 311 萬公頃,碳排放減少了 1.5 億噸 CO2 eq,約占農業碳排放的 16%。第六,在新型替代蛋白方案中,植物基肉和植物基奶代替畜禽肉和牛奶的生產,同時增加植物基食物的生產,導致對大豆等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此外,使用昆蟲蛋白作為飼料,替代部分豆粕的需求。到 2035 年,植物基肉將替代 10%豬肉和牛肉,植2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物基奶將替代 15%牛奶,細胞培養肉將替代 1%豬肉和牛肉,昆蟲蛋白替代 10%的豆粕飼料需求。與基準方案相比,到 2035 年,畜禽肉類
135、產量減少 6.5%,其中牛肉產量減少 11%,奶類產量下降15%。一方面,畜產品產量的下降減少了飼料糧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昆蟲蛋白直接替代豆粕作為飼料,也顯著降低了飼料糧的需求。結果表明,谷物飼用需求減少了 1528 萬噸,豆粕類飼料需求量減少了 923 萬噸。這導致谷物和大豆產量和播種面積下降,播種面積減少了 127 萬公頃。另外,農業碳排放量減少了 8374 萬噸 CO2 eq,占農業碳排放總量的 9%。最后,在綜合方案下,食物生產來源更加多元化,耕地的食物生產和進口壓力進一步減輕。到 2035 年,耕地生產的食物能量占比從基期的83.1%下降到 79.5%,蛋白質占比從 72.2%下降
136、到67.7%,脂肪占比從 46.0%下降到 41.7%。森林提供的食物能量占比從 4.8%提高到 7.8%,草原畜產品在蛋白質和脂肪總量中的占比分別從 1.0%和1.2%增加到 1.9%和 2.5%,水產品的蛋白質占比從 7.2%提高到 10%。居民食物消費需求結構明顯改善,消費相對不足的水果、堅果、奶類和水產品的消費量顯著增加,分別增加 33 千克/年、10.6 千克/年,6.5 千克/年和 12.5 千克/年,同時,畜禽肉的消費量有所下降,減少了 4 千克/年。由于生產結構的調整,耕地播種面積減少了 650 萬公頃。食物生產方式更加綠色低碳,碳排放總量下降了 1.8億噸 CO2 eq,減少
137、了 19%。2.5構建多元化健康可持續食物生產體系的政策建議本章應用中國農業大學農食系統模型(CAU-AFS model),模擬了耕地多樣化種植、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設施農業和新型替代蛋白的生產等多種情景方案,研究結果表明,優化食物來源具有巨大潛力,不僅能增加食物和營養供給,還可以緩解耕地資源緊缺和食物進口的壓力,同時減少碳排放。然而,目前優化食物生產來源和提升多種資源的食物生產能力仍面臨諸多挑戰,需要從制度、政策、技術和市場開發等多方面提供支持。首先,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統一制定構建可持續多元食物供給體系的戰略目標,明確優化食物來源的具體方案和路徑。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涉及農業農村部
138、、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生態環境部等多部門,這些部門各自分管不同的食物和不同的領域,決策時可能存在相互矛盾或沖突,因此,有必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合作尋找多贏的解決方案。第二,建立大食物監測統計體系。目前,國家統計局主要統計大宗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情況,關于森林、草原和江河湖海等資源的食物供給情況統計較為零散。此外,對各種資源的利用情況和開發潛力的信息也較少,亟需開展大食物統計監測。這不僅包括統計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資源生產的食物數量、質量、營養和成本,還需要統計資源的數量、質量和資源承載力等。大食物監測統計涉及面廣,工作難度大,同樣需要跨部門合作來共同完成。第三,優化農業支持政策和科技政策
139、,支持多元化食物資源的開發,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生產更多營養健康的食物。過去的政策目標主要是保障糧食安全,農業支持政策和科技政策的重點集中在主糧,但隨著居民對多樣化食物消費需求的增加,政策需要適時調整。一方面,應加大對森林、草原、水域資源、設施農業等的政策支持和科技投入,研發包括新型替代蛋白在內的各種來源的食物,突破技術瓶頸,提高食物質量和生產能力,降低生產成本,從而保障多樣化營養健康食物供給。另一方面,耕地仍然是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優化作物種植結構,比如放寬對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使用的限制,不僅可用于生產糧食,而且可以用于生產其他多樣化的食物。第四,促進多種食物資源的適度合理開發,避免對生態資源的過
140、度保護,實現生態資源的保護與利用并重。森林、草原和水產養殖等生態資源具有巨大的食物生產潛力,在避免對其進行過度開發的同時,也要避免因過度保護造成的不利影響。在資源承載力范圍內,應充分利用森林、草原和海洋資源,提供更多優質生態和健康的食物,采用更加科學的方式促進保護與利用的協調發展。過度的環境保護措施,如嚴格禁止砍伐、放牧、狩獵和捕撈等活動,可能對多種食物資源的開發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要加強生態環境部和農業農村部的合作,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保障食物供給。這樣,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實現食物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25大食物觀下不同食物來源優化模擬分析25參考文獻1韓立
141、民,李大海,2015.“藍色糧倉”: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保障J.農業經濟問題,36(1):24-29+110.2姚小華,王開良,鐘秋平,等,2022.向森林要食物(1):加快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建議R.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3張英俊,王顯國,楊富裕,等,2022.向草原要食物:多途徑開發草原“糧庫”生產潛力的建議R.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科技戰略研究院;國家農業科技發展戰略智庫聯盟.4Bai Z,Wu X,Lassaletta L,et al.,2023.Investing in mini-livestock production for f
142、ood security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20(43):e2304826120.5ClimateWorks Foundation and Foreign,Commonwealth and Development Office of UK,2021.Global Innovation Needs Assessments:Protein DiversityEB/OL.(2021-11-01)2024-03-20.https:/www.climatewor
143、ks.org/wp-content/uploads/2021/11/GINAs-Protein-Diversity.pdf.6Fang Q,Zhang X,Dai G,et al.,2023.Low-opportunity-cost feed can reduce land-use-rela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by about one-third in ChinaJ.Nature Food,4(8):677-685.7The Good Food Institute,2021.Retail sales data:Plant-based meat,eggs,dair
144、y|GFIEB/OL.(2021-01-19)2024-03-18.https:/gfi.org/marketresearch/.8The Good Food Institute,2022.2021 State of the Industry Report:Plant Based Meat,Seafood,Eggs and DairyR.The Good Food Institute.2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3.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袁之名2 張玉梅1,2蘭向民2龍文進1,2 樊勝根1,21.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2.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6中國與全球食
145、物政策報告主要發現相較于傳統動物蛋白,新型替代蛋白具有生產效率高、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不受季節限制等優勢,這為實現可持續食物供給開辟了新路徑。近些年,植物基替代蛋白受到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占據穩定的市場份額;細胞培養肉正處于研究推廣階段,有望實現規?;a和降低成本;昆蟲的轉化效率高、蛋白質含量高,既可食用、也可飼用,昆蟲飼料在替代傳統的飼料蛋白上具有很大潛力。在保障居民營養健康需求的前提下,通過增加新型替代蛋白來替代部分傳統畜產品生產,不僅能優化食物供給結構,還可以節約耕地資源和減少碳排放。模擬結果顯示,到 2035 年,以植物基肉制品替代 10%的豬肉和牛肉產量、以植物基奶替代 15%的
146、奶類產量、以細胞培養肉替代 1%的豬肉和牛肉產量、以昆蟲飼料蛋白替代 10%的豆粕產量后對糧食安全、土地資源和氣候變化都將產生積極影響,包括節約谷物和豆粕類飼用需求分別為 1590萬噸和 923 萬噸,同時,耕地播種面積減少 120 萬公頃、農業碳排放量下降 9%。作為蛋白質供給的新添賽道,新型替代蛋白發展仍面臨技術瓶頸、生產成本高企、新產品安全性評估和市場監管復雜,以及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等諸多方面的挑戰,亟需技術創新和政策支持助力其發展。政策建議政府應抓住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契機,作為應對耕地資源和環境壓力的重要措施,將其納入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框架,制定新型替代蛋白的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加大政策
147、支持力度,鼓勵新型替代蛋白技術創新。同時,加快建立完善新型替代蛋白相關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監管體系,為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保駕護航,提高中國新型替代蛋白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鼓勵私人部門積極參與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大力推進相關產品的研發和生產,豐富新型替代產品種類。充分挖掘傳統食物文化中植物蛋白資源,賦予現代理念和生產方式,降低成本,推動植物蛋白產品多元化發展。同時提升產品品質,提高其與傳統蛋白質的價格競爭力,增強消費者的可及性,擴大市場份額。加大對新型替代蛋白食品的宣傳力度,包括對新型替代蛋白食品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及其對環境影響的宣傳教育,引導消費者提高對新型替代蛋白的認可度和接受度。新型替代蛋
148、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27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273.1引言2000 年以來,中國和全球的畜產品生產發展迅速,增加了居民對動物蛋白的消費,但是畜牧業的過快增長也帶來了資源環境壓力和健康挑戰。2022年,全球的肉類產量為 3.6 億噸,比 2000 年增加了近 30%。據 OECD-FAO 預測,未來十年,全球的肉類產量仍將保持年均 2%的增長速度(OECD and FAO,2023)。畜牧業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預計未來十年,畜牧業占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增量的 80%。中國的肉類生產和消費均增長迅速,2023年肉類總產量高達 9641 萬噸,比 2000 年增加了
149、60%,同時,進口量增加到 900 萬噸,以滿足國內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為滿足肉類生產,中國每年消耗 4.5 億噸飼料糧,其中 8000 萬噸豆粕作為飼料蛋白的主要原料,導致大豆進口顯著增加,飼料糧安全凸顯。畜牧業生產也增加了溫室氣體排放,2018 年,畜牧業碳排放達到 3.7 億噸 CO2 eq,占農業碳排放的 46%。另外,隨著居民肉類消費需求的增加,肥胖與慢性病發生率也大幅增加。2019 年城鄉成年居民中超重與肥胖的比例超過 50%,617歲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也達到了 19%a。動物性食物的生產和消費還帶來包括人畜共患病、抗生素耐藥性、食源性疾病與慢性疾病等問題,對人類健康產生重
150、要威脅(van Boeckel et al.,2019)。為了應對畜牧業生產帶來的資源環境、健康a 數據源自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 年):https:/ 等(2015)比較了植物基肉制品、細胞培養肉和傳統牛肉的溫室氣體排放,發現植物基肉制品和細胞培養肉的碳足跡分別只有傳統牛肉的 29%和 17%。Mattick 等(2015)則估算以可再生能源作為電力來源,細胞培養肉的碳排放可降低至傳統牛肉的4%-23%。在國際上,新型替代蛋白相關研究已經如火如荼地開展。Kozicka 等人(2023)運用全球生物圈模型(GLOBIOM 模型)評估了植物基替代蛋白的潛在影響,發現替代 50肉類
151、的方案可以顯著降低環境影響,包括釋放全球農田面積的 25、減少全球氮肥投入的 30和農業土地利用中的溫室氣體排放 40%。中國的飲食文化悠久,食材來源多樣,植物蛋白、昆蟲等替代蛋白食物已經融入部分居民的飲食習慣。應以大食物觀發展理念,探索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在多元化食物供給的潛力及其對環境的影響。目前,關于中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術開發層面,但對經濟政策層面的研究討論較少。本章將重點討論植物基蛋白、細胞培養肉、昆蟲蛋白等主要替代蛋白產品,分析其在中國的發2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展現狀與前景,利用跨學科模型模擬評估這些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對食物消費、耕地
152、資源利用和環境的影響,提出推動中國新型替代蛋白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建議。3.2主要新型替代蛋白的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目前,國內市場上有多種替代蛋白產品,本節主要介紹植物基肉制品、植物奶、細胞培養肉品和昆蟲蛋白飼料等幾種替代蛋白的發展情況,包括營養成分、生產工藝與成本、現有市場規模及消費者接受度等方面。3.2.1植物基肉和植物基奶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我國植物基蛋白產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以豆腐、豆漿、豆花為代表的傳統豆制品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植物基素食菜肴被廣泛流傳。當代新興植物基肉制品與傳統豆制品風味雖有差異,但均源于大豆等植物蛋白,為植物基蛋白產品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植物基肉制品
153、能夠模擬肉類特性,因此常被賦予“素雞”、“佛鴨”等富有肉類暗示的名稱,以滿足消費者對肉質感官體驗的需求。植物基蛋白產品包括植物基肉制品、植物奶、植物基蛋,可制成雞塊、漢堡、肉丸、肉餅、香腸和熱狗等食品。這些產品的原料主要是大豆、豌豆、甘薯等植物性食物,通過擠壓、重塑等工藝加工制成,提取大豆分離蛋白等,作為植物基產品原料(馬春芳等,2020;李翠芳等,2021;鄧立青,2017;金鑫,2021)。從營養價值來看,植物基肉制品的蛋白質含量基本可以媲美傳統肉類,每 100克植物基肉制品的蛋白質含量約為 13-19 克,與傳統肉類中每 100 克豬肉和牛肉的蛋白質含量(分別約為 15 克和 20 克)
154、相當(楊月欣,2020)。植物蛋白消化吸收率也較高,大豆蛋白的消化率接近動物源蛋白質,同時含有豐富且均衡的必需氨基酸。相較于傳統動物源產品,植物基替代蛋白還具有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低脂肪、無膽固醇、易于消化吸收以及碳排放較低等優點。2021 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發布了植物基肉制品植物基食品a 參見 https:/ https:/ https:/gfi.org/marketresearch/.d參見 https:/gfi-apac.org/new-report-pathways-to-plant-based-market-success-in-china/.e該數值來自 Mazac et a
155、l.(2022)附表。通則等自愿性行業標準,為行業的規范發展提供了指導和支持。憑借植物基蛋白的諸多優勢,其市場發展保持良好態勢,植物基蛋白產品在全球和中國都受到了廣泛關注和認可,市場呈現出指數級增長態勢。2022年全球植物基肉制品類市場規模為44億美元,占肉類總銷量的 0.5%,預計 2023-2030 年將以24.9%的復合年增長率繼續增長a。根據彭博資訊(Bloomberg Intelligence)2022 年的預測,未來十年,全球植物替代品市場可能會增長至 1660 億美元b。據統計,2021 年,美國植物基肉制品的零售銷售額增長到14億美元,三年增長了74%(Dueas-Ocampo
156、 et al.,2023)。2020 年至 2022 年,美國植物奶市場份額穩定維持在牛奶市場的 15%,以及美國肉類總量的 1.4%(Kozicka et al.,2023)c。中國消費者對植物基蛋白食品比較認可。2020 年中國植物肉市場規模達 1.16 億美元,占整個亞太地區的 70%以上(歐睿信息咨詢,2021)d。盡管植物基蛋白產品作為最具潛力的動物源蛋白替代品,在中國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其仍面臨一些技術和文化挑戰。目前植物基肉制品的生產成本較高,口感與傳統肉類還存在一定差距,在工藝改進和產品優化方面仍需努力。消費者偏好也是影響植物基蛋白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存在著深厚的肉食文化
157、,肉類被視為富有營養和重要的飲食組成部分,與節慶、家庭聚會等社會活動密切相關。一部分消費者對完全摒棄肉類消費存有疑慮,這給植物基食品的推廣帶來了挑戰。3.2.2細胞培養肉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細胞培養肉盡管目前還處于初步研發階段,但它被認為是具有巨大前景的替代蛋白新技術。細胞培養肉通常指以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的肉。因此,細胞培養肉無需過多依賴傳統農牧業生產,具有減排環保等優勢(張璨等,2022)。細胞培養肉的蛋白質含量約為每 100 克 19 克e,與傳統肉類比較接近。全球多家機構預測,未來細胞培養肉將在肉類市場占有越來越大的份額。麥肯錫預測。細胞培養肉最快可在 2030 年占到世界肉類供應量新型
158、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29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29的 1%,市場規模將擴張到 250 億美元a??颇釥栕稍冾A測到 2040 年,細胞培養肉將能夠滿足35%的肉類需求,相應市值達 6300 億美元b。實現潛在的巨大市場容量取決于成本降低、量產能力和市場監管等先決條件。盡管前景廣闊,但細胞培養肉在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方面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生產成本過高,雖然正在逐步下降,但仍遠高于傳統肉類成本水平。2013 年,全球第一塊含人造牛肉的漢堡造價高達 32 萬美元。細胞培養肉成本的變化主要源自對培養基、生長因子、支架材料等生產投入的依賴(Vergeer et al.
159、,2021)。未來要通過優化培養基配方、尋找低成本生長因子替代品、開發可食用支架材料等方式,不斷降低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成本(Specht&Scientist,2020;Levi et al.,2022;Su et al.,2023)。其次是產能瓶頸和安全性問題也待進一步攻克。細胞培養肉的主要食品安全考慮因素在于細胞收集、培養過程、規?;?。培養過程涉及培養基成分物質、微量營養素、支架技術;擴大規模涉及到生物反應器的應用、內源性生長因子、母細胞的提取及病毒工程。此外,監管體系和標準的缺失也制約了細胞培養肉的發展。不同國家在制定相關法規和監管措施方面存在差異,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新加坡已建立監管框架,歐盟
160、和日本等國仍在努力。在中國,細胞培養肉企業已開始涌現,行業發展正從最初的技術研發邁向商業化和工業化的新階段。作為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國,有專家認為若細胞培養肉能夠替代或補充中國肉類市場 1%至10%的規模,其產值預計可達 300 億至 3000 億人民幣(周光宏等,2020)。預計在突破核心技術后,細胞培養肉有望在 2025-2030 年間在中國上市,成為替代蛋白領域的重要力量(永續未來中心和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2023)。3.2.3昆蟲蛋白發展現狀及未來前景昆蟲作為一種新型蛋白來源,具有營養價值高和減排環保等多方面優勢。首先,在營養價值方面,昆蟲富含蛋白質、Omega-3 脂肪酸、
161、a數據來源:Cultivated meat:Out of the lab,into the frying pan|McKinseyEB/OL.2022-06-21.https:/ 全球食品資訊EB/OL.2023-09-10.https:/ by-region/。Omega-6 脂肪酸、微量元素,還具有抗凝血、溶解血栓、改善微循環等特殊作用,營養價值高,是優質的蛋白和能量來源。其次,在環境影響方面,昆蟲生產過程所需的土地、水資源和飼料投入遠低于傳統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也大幅減少。目前,昆蟲已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和飼料生產。在中國,南方地區有較為傳統的食用昆蟲習慣,北方則較少。但總體來看,直接食用
162、昆蟲在中國的消費者接受度較低。南方地區,例如廣西、廣東、云南等省份的人們常食用蝗蟲、螞蚱、蠶蛹等,這些昆蟲被當地人認為是美味佳肴。而在北方地區,昆蟲食用文化相對較少。近年來,中國可食用昆蟲產品的專利申請數量迅速增加,主要以昆蟲原型加工的產品為主,而相關的衍生品仍然處于早期的研發與試驗階段,市場規模較?。‵eng et al.,2020)。但隨著人們對昆蟲營養價值的認識不斷提高,昆蟲食用文化可能會在全國范圍內逐漸普及。諸多西方國家的企業開始生產和銷售昆蟲肉制品,如昆蟲肉漢堡、昆蟲蛋白粉等,主要面向年輕的健身消費群體。全球可食用昆蟲生產的商業化雖然仍處于起步階段,但市場的價值已逐步顯現。2023
163、年,全球可食用昆蟲市場價值將達 11.8億美元c,其中亞太地區占 4.8 億美元,位居各地區之首d。直接食用昆蟲在消費者接受度和市場化進程中仍存在一定挑戰。在各類替代蛋白食物中,豆類和植物基替代蛋白質的接受度最高,培養肉、生物發酵等科技含量高的替代蛋白質次之,對昆蟲肉接受度最低(Hartmann et al.,2015)。不同人群對不同類型的替代蛋白的接受程度差異較大,例如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容易接受替代蛋白產品,年輕男性比年輕女性更愿意接受昆蟲肉,而年輕女性比年輕男性更愿意接受植物基肉制品。由于年輕男性對新食物的恐懼程度較低,他們更容易接受昆蟲作為肉類替代品(Verbeke et al.,20
164、10)。一般來說,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與傳統肉類相似或超越的產品,無論是在外觀、營養、便利性和膳食解決方案等方面(Kyriakopoulou et al.,2021)。3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3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當昆蟲蛋白質作為面粉等來源不太可見的產品形式時,人們的接受程度大大增加(Verbeke et al.,2010)。與直接食用相比,將昆蟲作為蛋白飼料替代品的潛力更大。蟋蟀、黃粉蟲、黑水虻等昆蟲,可以高效利用食物殘渣、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為原料進行人工養殖。由于昆蟲生長周期短、代謝率低、易于養殖管理,因此資源利用效率高,環境影響小。研究顯示,2019 年中國昆蟲飼料產量約為 10
165、萬噸,預計到 2025 年將超過 200 萬噸(Bai et al.,2023)。雖然目前替代昆蟲蛋白成本高于大豆,但未來隨著技術進步,成本將持續下降。從長遠看,如果能充分利用國內大量的食品和農業廢棄物,利用昆蟲替代部分傳統蛋白飼料將益處頗多。文獻研究表明,中國具有生產 2100-3100 萬噸昆蟲蛋白的潛能,其中 1700-2400 萬噸可作為動物飼料,替代 20%的飼料需求,將可以減少 2700萬噸大豆進口,提高大豆自給率 11 個百分點,減少約 23 億噸二氧化碳排放(Bai et al.,2023)。因此,昆蟲蛋白無論作為人類直接食用,還是作為動物飼料替代品,都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和減排
166、潛力。3.3中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對糧食安全和環境的影響:基于模型模擬的分析3.3.1模擬方法與方案設計本研究使用跨學科綜合模型中國農業大學農食系統模型(CAU-AFS model)來定量模擬分析植物基蛋白(包括植物基肉制品和植物奶)、細胞培養肉以及昆蟲作為新型替代蛋白替代傳統畜產品和豆粕飼料對糧食安全和環境的影響。首先,本研究通過系統性文獻分析搜集了各種替代蛋白的營養成分,見表 3-1,根據蛋白質等量替代原則來估算新型替代蛋白與傳統蛋白之間的替代比關系,其次,搜集了各種替代蛋白的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系數數據,見表 3-2。同時,查閱和估算了生產植物基肉和植物基奶所需的食物原材料。首先,基準方案情景
167、?;鶞史桨福˙ASE)假設按照目前的人口變化、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趨勢,預測未來食物生產、消費與貿易量?;鶞史桨盖榫白鳛閰⒄辗桨?,與第二章相同,預測至 2035 年。其次,替代蛋白模擬方案。本章共設計了五個模擬方案,分別模擬分析植物基肉制品替代肉類、植物奶替代牛奶、細胞培養肉替代肉類、昆蟲替代表 3-1傳統蛋白來源與替代蛋白的營養成分比較 單位:每 100g 產品產品能量/kJ蛋白質/g脂肪/g碳水化合物/g鈉/mg鈣來源豬肉1370.015.130.10.056.86.0楊月欣,2020牛肉669.020.08.70.564.15.0羊肉581.018.56.51.689.916.0雞肉608
168、.020.36.70.962.813.0牛奶271.03.33.64.963.7107植物基牛肉平均396.8 18.8 11.3 7.8 430.7 21.0 劉浩棟等,2023;唐偉挺等,2022植物基豬肉平均466.8 13.4 6.0 3.8 350.3 54.0 植物奶平均值265.5 1.4 2.5 5.4 80.5 周素梅等,2023細胞培養肉平均值76.019.056.06.0European SustFood database昆蟲粉平均值441.255.017.615.7284.0139.0數據來源:作者整理。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31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
169、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31豆粕飼料、以及綜合替代方案。根據蛋白質等量替代原則來估算新型替代蛋白與傳統蛋白之間的替代比例關系,同時查閱和估算了生產植物基肉制品和植物奶所需的食物原材料。具體模擬方案設計及其依據見表 3-3。方案一是植物基肉制品替代肉類方案(PMEAT)。模擬到 2035 年植物基肉制品替代豬肉和牛肉產量的 10%,分別替代豬肉和牛肉 569萬噸和 76 萬噸。按等量蛋白質替代原則,1 千克傳統豬肉與 1.16 千克植物基豬肉相當,1 千克牛肉與 1.05 千克植物基牛肉相當,折算所需要增加的植物基肉制品產量和相應的大豆原材料需求量,約需要增加 384 萬噸大豆需求。方案二是植物奶
170、替代牛奶方案(PMILK)。在基準方案中,2035 年,奶類產量為 4870 萬噸,模擬方案中,模擬至 2035 年,植物奶逐步替代奶類產量的 15%,即減少奶類產量764 萬噸。植物奶參照豆漿的配方,每千克植物奶大約需要 0.1 千克大豆。植物奶蛋白質含量通常低于牛奶,1 千克牛奶大約相當于 1.5 千克植物奶的蛋白質,為此,需要增加 1053 萬噸植物奶,約需要增加大豆 121 萬噸作為原料。方案三是細胞培養肉替代傳統肉類方案(CMEAT)。用模擬細胞培養肉替代豬肉和牛肉產量的 1%。每 100 克細胞培養肉約含 19 克蛋白質,根據等量蛋白質替換原則,替換 1 千克傳統豬肉需要約 0.7
171、9 千克細胞培養肉,替換 1 千克牛肉則需要約 1.05 千克細胞培養肉,假設增加 55 萬噸細胞培養肉的生產,減少豬肉 59 萬噸和牛肉 8 萬噸。方案四是昆蟲蛋白替代豆粕飼料方案(INSECT)。假設未來昆蟲作為蛋白飼料替代豆粕飼料消費量的 10%。昆蟲蛋白可以通過蔬菜水果的廢棄物和畜禽廢棄物為原料,不依賴農產品進行生產。根據等量蛋白質替換原則,替代 1 千克豆粕需要約 3.94 千克昆蟲干物質。在基準方案中,2035 年,豆粕飼料消費需求量為 7449 萬噸,因此,假設生產 605 萬噸昆蟲干重替萬噸 750 萬噸豆粕。方案五綜合模擬(COMB)同時模擬植物基肉制品替代肉類生產、植物奶替
172、代牛奶生產、細胞培養肉替代肉類生產、昆蟲替代豆粕的情況,其參數設定來自于上述四個方案。3.3.2模擬結果本研究旨在從多個角度分析新型替代蛋白替代傳統食物的影響,包括對農業生產、耕地播種面積、飼料糧消費需求和碳排放量等方面的影響。首 先,方 案 一 是 植 物 基 肉 制 品 替 代 方 案(PMEAT),用植物基肉制品代替肉類生產。這里假設到 2035 年,植物基肉制品能夠替代 10%的豬表 3-2傳統蛋白來源與替代蛋白的碳排放系數比較 單位:kg CO2 eq/kg 產品類別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范圍原材料獲取過程碳排放加工環節碳排放來源豬肉2.922.87.5(FAOSTAT,2
173、023;Cai et al.,2022)牛肉31.26羊肉23.68禽肉1.681.65.9牛奶1.260.91.7植物基肉制品0.700.73.40.630.07(Mazac et al.,2022;Heller et al.,2018)植物奶0.420.380.04(Mazac et al.,2022)細胞培養肉3.131.925.19(UNEP,2023;Sinke et al.,2023;Tuomisto et al.,2022;Smetana et al.,2015;Mattick et al.,2015;Tuomisto et al.,2011;Parodi et al.,2018
174、)昆蟲0.300.1117.20.30(Bai et al.,2023;Oonincx et al.,2012;Parodi et al.,2018,2018;Smetana et al.,2016)數據來源:作者整理。注:細胞培養肉系數差異較大,其中重要原因在于是否使用清潔能源,本文假設細胞培養肉使用清潔能源生產。3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3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肉和牛肉,即可以少生產相應的豬肉和牛肉,分別較基準方案降低約 10%,即豬肉和牛肉的產量分別下降 594 萬噸和 76 萬噸,但與此同時,需要加工豆類成為分離蛋白,用于植物基肉制品的生產。這里以大豆作為原材料為例,根據植物基豬肉和
175、植物基牛肉的生產工藝和蛋白質含量推算,每千克的植物基肉制品大約需要 0.5 千克的大豆作為原材料,為此,大豆需求額外增加 384 萬噸,用于生產植物基肉制品。結果表明,豬肉和牛肉產量下降,飼料糧消費量的減少,與基準方案相比,2035 年,谷物飼用消費量減少了 1287 萬噸,下降 5%,豆粕飼用量消費減少 225 萬噸,下降 3.1%。由于飼料消費需求的減少,谷物產量也有所下降,下降了 2.2%,為此,谷物播種面積減少了 102 萬公頃。盡管畜產品的飼料消費量有所下降,但由于用于植物基肉生產,大豆需求仍然會增加,帶動大豆的產量和面積分別增加 52 萬噸和 19 萬公頃。另外,畜產品和大豆生產調
176、整,也會對其他農產品的生產產生影響。模擬結果顯示,農作物的面積減少 66 萬公頃。畜產品和農作物生產變化后,也會對環境產生影響。與基準方案相比,2035 年,植物基肉制品方案下,養殖業的排放量顯著下降,從 6.25 億噸 CO2 eq 減少到了 5.87 億噸 CO2 eq,下降了 3753 萬噸 CO2 eq,約 6%。種植業的碳排放也有所下降,減少 203 萬噸 CO2 eq。為此,農業總排放量從 9.40 億噸 CO2 eq減少到了 9.0 億噸 CO2 eq,減少了約 4000 萬噸 CO2eq,約 4%。方案二是植物奶方案(PMILK),用植物奶替代牛奶的生產。假設到 2035 年,
177、奶類產量比基準方案減少 15%,減少 741 萬噸,但同時,大豆需求額外增加 121 萬噸,用作植物基奶的生產原料。由于奶類產量下降,谷物飼用消費量和豆粕等飼用消費分別減少 89 萬噸和 57 萬噸。由于飼用消費量減少會使得價格下降,食用等其他消費量有所增加??傮w上,該方案對谷物和大豆生產的影響都比較有限,谷物產量減少 75 萬噸,大豆產量增加 24 萬噸。由于牛奶生產減少,其產生的碳排放也有所下降,養殖業碳排放減少了 1206 萬噸 CO2 eq,種植業碳排放基本不變,農業排放總量減少了 1221 萬噸 CO2 eq,相當于減少 1.3%。方案三是細胞培養肉方案,用細胞培養肉替代肉類生產。假
178、設到 2035 年,細胞培養肉替代 1%的豬肉和牛肉,豬肉、牛肉產量分別減少 59 萬噸和 8萬噸。同樣,畜產品的飼用消費量也有所下降,其中谷物飼用消費量減少 147 萬噸,豆粕的飼料需求減少 25 萬噸。由于畜產品產量減少和飼料消費量下降,養殖業碳排放減少 338 萬噸 產量 CO2 eq,種植業碳排放減少 24 萬噸 CO2 eq,農業碳排放總量減少 361 萬噸 CO2 eq。方案四是昆蟲蛋白替代方案,假設昆蟲蛋白替代 10%的豆粕。2035 年,與基準方案同期相比,豆粕飼用消費減少 735 萬噸。在假設進出口不變的情況下,大豆產量減少,但是由于豆粕需求的減少,導致大豆壓榨需求下降,大豆
179、價格下降顯著,大豆表 3-3替代蛋白的模擬方案設定方案名稱方案內容設定依據植物基肉制品替代方案(PMEAT)到 2035 年,植物基肉制品代替豬肉、牛肉產量的 10%,即豬肉和牛肉的產量分別下降569 萬噸和 76 萬噸,為生產植物基,大豆需求量增加 384 萬噸。2022 年,歐美植物基肉制品占肉類實際銷售額的 1.3%(The Good Food Institute,2021)。據科爾尼咨詢公司預測,到2040年,植物基肉制品將占肉類市場總量的 25%,波士頓咨詢公司預測蛋白質替代品將占肉類市場的 1122%(Witte et al.,2021)。植物奶替代方案(PMILK)到 2035
180、年,植物奶替代基準方案同期奶類產量的 15%,即減少奶類產量 764 萬噸,增加大豆消費 121 萬噸。參考美國情況,2021-2022 年,美國的植物奶占奶產品市場實際銷售額的 15%(The Good Food Institute,2021)。細胞培養肉替代方案(CMEAT)到 2035 年,細胞培養肉替代基準方案同期豬肉、牛肉產量的 1%,減少豬肉 59 萬噸和牛肉 8 萬噸。根據麥肯基公司預測,截至 2030 年,全球的細胞培養肉銷售量將達 5.31 億噸,占全球肉類市場銷售額 1%(Brennan et al.,2021)。昆蟲替代方案(INSECT)到 2035 年,昆蟲蛋白飼料替
181、代基準方案同期豆粕 10%,即使用 840 萬噸昆蟲蛋白替代750 萬噸豆粕據估計,中國禽畜固體糞便產量為 16.610 億噸/年,最大潛能生產 1,700 萬噸 2,400 萬噸昆蟲蛋白,最多可替代 20%的蛋白飼料(Bai et al.,2023)。綜合方案(COMB)同時模擬前四種方案的總體效果。數據來源:作者整理。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33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33直接食用消費需求增加 619 萬噸,導致大豆需求總量減幅較小,大豆產量僅減少了 393 萬噸,播種面積減少 92 萬公頃。同時,生產昆蟲蛋白也需要能量進行烘干殺菌,才能用于飼料消費,也
182、需要消耗一定的碳排放。因此,總體上,農業碳排放變化很小,反而略微增加 75 萬噸 CO2 eq。方案五為綜合方案。在假設進出口不變的情況下,到 2035 年,植物基肉制品替代 10%豬肉和牛肉,植物奶替代 15%牛奶,細胞培養肉替代 1%豬肉和牛肉,昆蟲蛋白替代 10%豆粕。2035 年,與基準方案同期相比,畜禽肉類產量減少 8%,其中,牛肉產量減少 12%,奶類產量下降 16%。同樣,由于畜產品產量減少和豆粕飼用減少,飼料糧消費減少,其中,谷物飼用需求減少 1590 萬噸,豆粕類飼用消費減少 923 萬噸。飼料糧消費量減少也會間接影響到生產和播種面積,耕地播種面積減圖 3-1不同替代蛋白模擬
183、方案下各農產品產量變化(2035 年與基準方案相比)圖 3-2不同替代蛋白模擬方案下耕地播種面積的變化(2035 年與基準方案相比)數據來源:CAU-AFS 模型模擬結果。注:*PMEAT,植物基肉制品替代方案;PMILK,植物奶替代方案,CMEAT,細胞培養肉替代方案;INSECT,昆蟲蛋白替代方案,COMB,綜合方案。數據來源:CAU-AFS 模型模擬結果。注:*PMEAT,植物基肉制品替代方案;PMILK,植物奶替代方案,CMEAT,細胞培養肉替代方案;INSECT,昆蟲蛋白替代方案,COMB,綜合方案。3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3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少 120 萬公頃。綜合方案下,
184、農業碳排放減少 9.4億噸 CO2 eq,占農業碳排放總量的 9%。3.4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新型替代蛋白產業在多元化食物供應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能替代食用蛋白,還可替代飼料蛋白,其潛在作用包括節約土地資源、減少碳排放、提高飼料糧自給率等,為滿足中國優質蛋白需求開辟新路徑,緩解目前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具有很強的健康和環境收益。然而,新型替代蛋白產業在生產端、消費端和政策端均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推動其可持續發展。首先,加大對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的公共投資和政策支持。目前,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發展面臨技術、成本和市場等諸多挑戰,制約了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的大規模發展。政府應將新型替代
185、蛋白產業納入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并加大對公共投資的支持力度,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技術革新,提升產品品質,降低生產成本。其次,應推動植物蛋白產品多元化發展。如利用傳統素肉、豆制品等技藝,開發富含植物蛋白的代餐和添加劑,或將植物蛋白產品與肉類產品相融合,實現部分替代。在保留原有口感的基礎上,提高蛋白質營養價值并降低熱量和脂肪含量。應充分挖掘傳統食物文化中植物蛋白資源,賦予現代理念和生產方式,將植物蛋白與肉類相融合實現適度替代。第三,作為新興食品,政府需要加強對新型替代蛋白的監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標準和監管體系,保障新型食品的安全性。加強各利益群體之間的溝通,完善相關食品標準,
186、加強監管體系建設,進一步配套政府監管措施,包括安全性評估、生產標準以及產品審核等,為替代蛋白產業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積極應對替代蛋白產業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第四,鼓勵企業投資參與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的發展,促進產品市場化發展,在國際上引領替代蛋白產業的發展。中國已涌現多家替代蛋白企業,應鼓勵更多的大型食品企業投資替代蛋白相關領域,成為新型替代蛋白產業的領頭羊,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最后,加大對替代蛋白食物的營養價值、安全性和環境影響等的宣傳力度,引導消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接受新型替代蛋白食物。例如,通過產品外包裝展示食品特性,提升消費者對替代蛋白的接受度;解構傳統肉類概念,將廣告信息中的蛋白
187、食物解構為更簡單的生物結構,減少消費者對替代蛋白的人造生命聯想,促進消費者積極態度;采用比較策略,將替代蛋白生產過程與動植物自然生長過程進行類比,減少消費者對其違反自然規律的感知等。圖 3-3不同替代蛋白模擬方案下農業碳排放的變化(2035 年與基準方案相比)數據來源:CAU-AFS 模型模擬結果。注:*PMEAT,植物基肉制品替代方案;PMILK,植物奶替代方案,CMEAT,細胞培養肉替代方案;INSECT,昆蟲蛋白替代方案,COMB,綜合方案。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35新型替代蛋白:挖掘未來健康可持續食物的潛力35參考文獻1Bai Z,Wu X,Lassaletta L
188、,et al.Investing in mini-live-stock production for food security and carbon neutrality in China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23,120(43):e2304826120.2Cai H,Biesbroek S,Wen X,Fan S,vant Veer P,Talsma E F.Environmental footprints of Chinese foods an
189、d beverages:Literature-based construction of a LCA data-baseJ.Data in Brief,2022,42:108244.3Collett K,OCallaghan B,Mason M,et al.The climate impact of alternative proteinsJ.Smith School Final 25%Series Paper,2021.https:/www.smithschool.ox.ac.uk/sites/default/files/2022-03/Climate_Impacts_of_Alterna-
190、tive_Proteins.pdf.4Dueas-Ocampo S,Eichhorst W,Newton P.Plant-based and cultivated meat in the United Stat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through the lens of socio-technical transition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3,405:136999.5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ST
191、ATEB/OL.https:/www.fao.org/faostat/en/.6Feng Y,Zhao M,Ding W F,et al.Overview of edible in-sect resources and common species utilisa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 Insects as Food and Feed,2020,6(1):13-25.7Gerhardt C,Suhlmann G,Ziemen F,et al.How Will Cul-tured Meat and Meat Alternatives Disrupt the Agri
192、cultural and Food Industry?J.Industrial Biotechnology,2020,16(5):262-270.8Hartmann C,Shi J,Giusto A,et al.The psychology of eating insects: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Germany and ChinaJ.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2015,44:148-156.9Insects for human consumption|FASFCOL.2023-05-02.https:/www.f
193、asfc.be/foodthemesnovel-food/insects-human-consumption.10Kozicka M,Havlk P,Valin H,et al.Feeding climate and biodiversity goals with novel plant-based meat and milk alternativesJ.Nature communications,2023,14(1):5316.11Kyriakopoulou K,Keppler J K,van der Goot A J.Func-tionality of Ingredients and Ad
194、ditives in Plant-Based Meat AnaloguesJ.Foods,2021,10(3).12Liz Specht.An analysis of culture medium costs and pro-duction volumes for cultivated meatR:The Good Food Institute.https:/gfi.org/wp-content/uploads/2021/01/clean-meat-production-volume-and-medium-cost.pdf.13Mattick C S,Landis A E,Allenby B
195、R,et al.Anticipatory life cycle analysis of in vitro biomass cultivation for cul-tured meat produ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Envi-ro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2015,49(19):11941-11949.14Mazac R,Meinil J,Korkalo L,et al.Incorporation of novel foods in European diets can reduce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196、,water use and land use by over 80J.Nature Food,2022,3(4):286-293.15Mottet A,Haan C de,Falcucci A,et al.Livestock:On our plates or eating at our table?A new analysis of the feed/food debateJ.Global Food Security,2017,14:1-8.16Oxford Martin School,Oxford University.Meat:The future series-alternative
197、proteinsOL.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White_Paper_Alternative_Proteins.pdf.17Rzymski P,Kulus M,Jankowski M,et al.COVID-19 Pandemic Is a Call to Search for Alternative Protein Sources as Food and Feed:A Review of PossibilitiesJ.Nutrients,2021,13(1):150.18Smetana S,Mathys A,Knoch A,et al.Meat a
198、lter-natives:life cycle assessment of most known meat substitut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15,20:1254-1267.19The Good Food Institute.Alternative protein company da-tabase(2023)|GFIOL.2023-04-09.https:/gfi.org/resource/alternative-protein-company-database/#-fundraising-da
199、tabase.20UNEP.Frontiers 2023.Whats Cooking?An assessment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selected novel alternatives to conventional animal productsM.Nairobi: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2023.21Van Boeckel T P,Pires J,Silvester R,et al.Global trends i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animals in low
200、-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J.Science,2019,365(6459).22Verbeke W,Prez-Cueto F J A,Barcellos M D de,et al.European citizen and consumer attitudes and pref-erences regarding beef and porkJ.Meat Science,2010,84(2):284-292.3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3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3Wang H H.The perspective of meat and meat-alterna-ti
201、ve consumption in ChinaJ.Meat Science,2022,194:108982.24侯夢婷,胡家香,劉愛軍.昆蟲食品產業發展現狀及問題研究J.世界農業,2019(04):13-19.25農業農村部市場預警專家委員會.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3-2032)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23.26永續未來中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肉類產業創新發展系列報告(2021-2035):細胞培養肉產業發展及政策建議OL.https:/ at:http:/ 6 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20.29周光宏,丁世杰,徐幸蓮.培養肉的研究進展與挑戰J/OL.中國食品
202、學報,2020,20(05):1-11.3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3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王晶晶1,2殷繼永3 薛莉,2高海秀丁心悅1,2譚玞力2 張昕2 譚斌5 董志忠王黎明1.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2.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4.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5.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6.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主要發現“中游環節”作為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紐帶,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確保食物安全、保障營養健康以及減少食物損失和浪費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游環節食物供給優化方案,如食
203、物強化、全谷物供應和食物減損等,能夠有效提升食物供應鏈效率,充分利用有限耕地資源,并帶來顯著的營養收益,在應對營養健康與可持續挑戰方面展現巨大潛力。目前,食品產業鏈中游環節面臨技術、標準和激勵三大方面的挑戰,亟需通過創新和政策支持加以解決,以滿足多元化食物供給的需求并促進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具體而言,食品產業的技術和研發能力亟待提升,特別是在營養強化、全谷物加工和冷鏈技術等關鍵領域存在顯著短板。營養強化食品標準體系尚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問題仍然存在,阻礙了營養型食品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此外,中游環節的參與主體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激勵,亟需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制,以激發供給側的活力和創新能力。政
204、策建議規范行業標準,完善監管體系,構建營養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規范標準方面,不僅要涵蓋食品安全和質量,還應關注食物營養成分和環境影響。同時,應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以確保企業遵守既定標準進行生產和流通,減少違規行為和不正當競爭。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激勵,提升中游環節主體參與積極性。通過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支持體系、增加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措施,鼓勵中游企業重視多元化食物與營養資源的開發及利用,提高參與積極性。此外,政府應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加強政策引導,并注重政策的長期穩定性和透明度,為企業長期規劃和投資決策的制定提供堅實的基礎。強化科技支撐與協同創新,推動中游環節食物營養有效利用。加大對基
205、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通過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提供研發補貼和獎勵機制等措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推動技術突破。農業科研機構、企業、高校和政府應建立緊密的創新合作,以有效突破技術瓶頸,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39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394.1引言面對日益復雜的食物安全形勢和居民多樣化的食物需求多元化的食物需求,踐行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食品供應鏈的“中游環節”a對食物環境、食物可及性和食物價格等都有重要影響(Veldhuizen et al.,2020)。近年來,
206、中國農產品供應鏈“中游環節”(存儲、運輸、加工、批發及銷售)總體運行態勢向好,在食物有效供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農產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與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營業收入年累計值超過 9 萬億元,比 2019 年疫情前增長了 11%,在工業企業營業收入累計值中占比超過 6.7%(國家統計局,2024)。當前,我國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與供給側結構單一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而“中游環節”在解決這一矛盾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其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食物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不僅要求食物美味可口,還要營養健康、安全便捷。
207、然而我國食物供給a 本章節所提的“中游環節”涵蓋食物從生產端(農場收獲)之后到消費端(消費者購買)之前的所有環節。具體包括:食物的存儲、運輸、加工、批發及銷售。中游環節決策者與生產商和零售商聯系密切,其行為對商品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有關鍵影響(Grabs,et al.2024)。側尚未完全適應這種需求變化,部分食品加工產業過度依賴添加劑和過度加工,導致食品營養價值下降、健康風險增加。預制菜、超加工食品等食品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發展,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健康問題。在營養失衡的三重負擔(營養不良造成的消瘦與發育遲緩,營養過剩造成的超重與肥胖以及微量營養素不足)背景下,如何在保障居民營養健康食物供應的同時
208、促進食品加工產業健康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另一方面,食物全產業鏈損失浪費現象依然嚴峻,給食物和營養資源的有效供給帶來了更大的壓力。食物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存在大量損失和浪費并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其中,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的食物損失問題不容忽視。此背景下,關注“中游環節”對食物與營養資源的作用至關重要。保障營養健康食物的有效供給需要多維度發力。既要關注食物的數量,更要關注食物的質量,即能否為人體提供充足的營養要素。這給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帶來了新的要求和發展機遇。一方面,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可有效利用現有營養資源,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例如,開發利用副產品、廢棄物,提高資源
209、綜合利用率。同時,進一步拓展營養來源。4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例如,開發新型食品,滿足個性化需求;加強營養素強化,提升食物的營養價值;發掘傳統食物資源,豐富食物品種。然而,當前的政策、制度與激勵措施偏重于食品供應鏈前端生產與后端消費,而對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的潛力關注不足。缺乏行業標準、相關法規和激勵措施,導致加工與流通企業缺少轉型升級提高綠色健康食品供應的動力。鑒于此,本章聚焦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以營養強化食品、全谷物食品以及食物減損為基礎案例,分析其提高食物與營養資源方面的潛力,并進一步探討如何優化關鍵環節,進而提出推動可持續和營養健康食物供應的對策建議。
210、4.2“中游環節”的食物與營養資源潛力過去幾十年間,隨著農業產業鏈的縱向延伸以及國際農產品貿易的迅速發展,農業生產決策和居民的食物消費決策變得更加分離,農食系統“中游環節”的影響也愈發凸顯?!爸杏苇h節”參與者在連接生產者和消費者、促進信息流動和產品流通起到關鍵作用,其行動和決策對整個供應鏈的可持續性和效率都具有重要影響(Reardon,2015;Grabs et al.,2024)。盡管農業生產領域的政策激勵和制度已趨近完善,食物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中游環節”仍存在政策與制度不完善、投資與激勵缺失等問題,阻礙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推進。農食系統的“中游環節”,尤其是加工、物流、分銷等關鍵環節在技術與基
211、礎設施方面存在巨大的投資缺口(Reardon,2015)。同時,“中游環節”參與者作為食品供應鏈的中堅力量,在多元化食物供應和平衡供需缺口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但這一作用常被忽視(Grabs et al.,2024)。本節將關注食品供應鏈的“中游環節”,通過分析幾個具體案例,探討其在應對營養健康與可持續挑戰方面的潛力。4.2.1食物與營養資源開源當前,我國仍然存在居民營養不良導致的消瘦與發育遲緩問題,尤其是在農村相對貧困地區。居民的人均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缺乏鈣、鐵、維生素 A、維生素 D 等微量營養素的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導致近 3 億人處于隱形饑餓狀態(劉曉潔等,2023)。這不僅與膳食不
212、平衡的現狀有關,也與特殊人群、特殊地理位置的飲食文化以及膳食轉型過程中的營養風險有關(例如向少肉或植物基為主的膳食轉型)。食品供應鏈“中游環節”主體可利用營養導向型技術提高營養食品的供應量,利用有限的食物資源提供更全面的營養,實現營養食物的“開源”(圖4-1)。具體而言,“中游環節”的重要主體,例如加工企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為解決我國居民營養不良問題、實現營養食物的“開源”做出重要貢獻。首先,可以開發傳統食物資源,提升營養含量。如積極開發全谷物食品、豆類、菌類等營養豐富的食材,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其次,可以開發多元化新型食物資源,滿足個性化需求。通過積極探索替代蛋白、功能性食品、營養強化食品等
213、新型食物資源,可以滿足消費者對多樣化、個性化營養的需求,如利用植物蛋白開發肉類替代品,為素食主義者和減少肉類攝入的人群提供營養選擇。圖-1“中游環節”在應對農食系統挑戰中起到重要作用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1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1營養強化食品在中國,碘、維生素 A 及鐵缺乏的情況較為普遍,特別是在兒童與孕婦人群中尤為顯著(Chen et al.,2022)。營養強化是改善微量營養素缺乏的重要干預手段之一,這種策略具有應用范圍廣、見效快、操作簡便、成本效益高以及不需改變民眾現有飲食習慣等顯著優勢。特別是對于改善兒童、孕婦及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的微量營養
214、素缺乏,營養強化策略尤為有效,成為重要的公共健康干預手段。食物強化指的是向常規食品中有針對性地添加一種或多種必需微量營養素(如維生素、礦物質),不論這些營養素原本是否存在于食物中。其目標是預防或緩解因營養素缺乏引起的特定健康問題,特別適用于那些因生理需求導致部分營養素需求增加的特定人群。從實施方式和應用的技術路徑上可分為傳統的食物強化和生物強化。傳統的食物強化(Fortification)是在食物加工過程中實施的強化措施,比如在面粉、食鹽、食用油等常見食品中添加特定的微量營養素(在本章中也被稱作工業強化)。相比之下,生物強化(Biofortification)作為一種新的食物強化方式,是通過農
215、業和生物技術方法提高作物中某一或多個營養素含量的過程,如通過育種或生物工程手段培育富含特定微量營養素的新品種。全谷物食品增加全谷物a在糧谷類食物中的攝入比重被認為是實現可持續健康食物系統轉型最為重要且可行的路徑之一(Milani et al.,2022)。柳葉刀“星球膳食”和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都推薦增加全谷物攝入量(Willet et al.,2019;中國營養學會,2022)。與加工全谷物相比,精制加工會減少谷物中約 25%的蛋白質、30%-60%的膳食纖維及營養活性物質b。大量研究表明,增加全谷物攝入能夠有效降低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結腸癌等疾病的發病風險(Reynolds et al.
216、,2019;Ghanbari-Gohari et al.,2021)。此外,全谷物攝入還有望有效減少相關疾病的醫療成本(Murphy and Schmier 2020;Abdullah et al.,2021;Martikainen et al.,2021)。已a全谷物及全谷物食品判定及標識通則將全谷物定義為:經過清理但未進一步加工,保留了完整穎果結構的谷物籽粒;或雖經碾磨、粉碎、擠壓等加工方式,但是皮層、胚乳、胚芽的相對比例仍然與完整穎果保持一致的谷物制品;全谷物食品種類包括糙米、燕麥、高粱、全麥粉、燕麥片等(中國營養學會,2021)。全谷物原料質量不少于食品總質量的 51%(以干基計)的食
217、品可以認定為全谷物食品。b根據食物成分表計算。有研究指出,如果中國二十歲以上成年居民的平均全谷物攝入量由當前 19.8 克/天增加至 50 克/天,預計能夠減少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結腸癌這三種疾病的醫療成本約為 56.37 億美元,相當于中國這三種疾病每年總醫療成本的 5%(Zhang et al.,2024)。生產更多全谷物食品也是提高糧食資源可食化利用率、減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徑之一。相比精制谷物,全谷物食品具有更高的出米/粉率和更低的碳排放量。以中國為例,精制米和面粉的碳排放量分別是糙米和全麥粉碳排放量的 1.23 和 1.34 倍(Zhang et al.,2023)。2020 年,中
218、國年處理稻谷 11,401.6萬噸,平均出米率為 63%,年處理小麥 10,054.8 萬噸,平均出粉率為 73%。若將 30%的稻谷小麥加工成全谷物,并按照 98%的出品率計算,可節約糧食 1951 萬噸(譚斌和翟小童,2024)。同時,這種轉變也有助于減少碳排放量,預計能減少碳排放 2637.3 萬噸(Zhang et al.,2023)。4.2.2食物與營養資源節流食物采收、儲運、加工、銷售、消費每個環節都有“跑冒滴漏”,供應鏈全環節的食物損失浪費不容忽視。在全球范圍內,食物損失與浪費造成的宏量營養素損失正在隨著時間推移而增加,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損失尤為嚴重,對糧食安全構成重大威脅(G
219、atto and Chepeliev,2023)。2014-2018年,中國的食物供應鏈損失和浪費數量年均高達 3.5億噸,導致的經濟損失達 2635.5 億美元(人均每年188.48 美元)。其中,產后處理和儲存階段占比達45%(Xue et al.,2021;Wang et al.,2023)。據測算,中國每年人均食物損失與浪費中所含的營養物質足夠供應一個人 66.2 天的營養膳食(Wang et al.,2023)。肉類、蔬菜和水果等損失和浪費導致了大量營養物質的流失,尤其是維生素 K、銅和維生素 C 的流失量更為嚴重,占膳食參考攝入量(DRI)的 74%以上(Wang et al.,2
220、023)。關注食品供應鏈的減損問題,實現食物資源的“節流”,也能增加食物營養的來源(圖 4-1)。研究顯示,推動與“節流”相關的制度改革和技術進步,短期內即可節約中國約5000萬噸糧食(徐志剛和張宗利,4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023)。此外,相比于精制谷物,生產全谷物可有效降低加工環節中的糧食與營養損失,相當于創造了無形的糧田(譚斌等,2021)。食物損失(1)食物損失現狀我國食物損失的主要環節包括產后處理和儲存、加工、運輸以及銷售,其中,食物供應鏈“中游環節”產生的食物損失,不僅數量巨大,損失率也令人擔憂。根據 Xue 等(2021)的研究,這四個環節的食物損失
221、量超過 1.7 億噸。在不同的食物類別中,蔬菜和水果類的損失量最為突出,接近 1.4億噸,占總損失量的比例約 78%。其次是谷物類,占比為 9%,而油料類、薯類、肉類和水產品的損失比例則相對較低,大約在2%到4%之間(圖4-2)。各食物類別的損失率(即該類食物損失量占總產量的比例)在 3%到 18%之間,果蔬類在“中游環節”的損失率最高,達到 18%,水產品和油料類的損失率超過 10%,肉類為 5%,谷物和薯類的損失率相對較低,約為 3%(見圖 4-2)。分環節來看,各類食物在產后處理和儲存環節的損失占比相對較大。例如,蔬菜水果的損失率為 77%,油料類在該環節的損失占比超過 30%,這說明在
222、產后處理和儲存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損失問題。在銷售環節,薯類和油料類產品的損失占比相對較小,這可能與其在銷售過程中較為容易保存有關。這表明不同食物類別在損失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但對食物系統可持續性構成重大挑戰。(2)食物損失帶來的營養損失各類食物在營養價值的損失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傮w而言,這四個環節食物損失導致的蛋白質流失將近 750 萬噸,脂肪流失約為 520 萬噸,這說明損失不僅涉及數量問題,還涉及營養價值。從食物種類來看,在蛋白質流失方面,蔬菜和水果占據主導地位,其蛋白質損失占比超過 46%,這可能與其在產后處理和運輸過程中易受損的特性有關。其次是水產品和肉類,其蛋白質流失比例在 13%
223、到 18%之間,反映了這兩類食物在食物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和易損性。油料類和谷物的蛋白質損失比例為 10-11%,而薯類的比例最小,不足 1%,這與薯類相對穩定的生產和加工特性相關。而在脂肪流失方面,油料類占據主導地位,其損失的比例占脂肪損失總量的比例將近 49%,這主要是因為油料本身就是脂肪的主要來源,在加工過程中易受損。其次是肉類,其脂肪流失比例超過24%,水產品和谷物類的脂肪流失比例分別接近7%和 2%。(3)食物損失的土地足跡根據不同食物種類的單產水平進行計算,這四個環節食物損失所造成的土地足跡超過 1600 萬公頃。具體來看,不同食物類別的土地足跡呈現明顯的差異性。蔬菜和水果的土地足跡占
224、比最大,超過40%。其次是肉類,占比為 23%,谷物和油料類的土地足跡占比在 13%到 16%之間。圖-2食物損失占比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3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3在產后處理、加工、運輸和銷售環節中,食物損失的土地足跡表現出不同特征。在產后處理與加工階段,各類食物的損失量較大,導致相應的土地足跡更多。除了水果和蔬菜以及肉類外,其余食物在銷售階段損失的土地足跡均較少。薯類在加工和運輸階段的損失很小,這與其加工過程簡單和運輸損耗較低的特點相關。相反,油料類在加工階段的損失占比超過總損失的一半,這表明了油料加工過程中存在技術和管理
225、方面的潛在問題,需要進一步關注和改進。(4)食物減損潛力分析減少食物損失將直接帶來土地足跡損失和食物營養流失情況的改善?;诼摵蠂沙掷m發展目標12.3,本節基于 Xue 等(2021)的研究成果,利用物質流分析和環境足跡方法,開展了食物減損潛力的情景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當各個環節的食物損失減少 50%時,土地足跡將減少 900 萬多公頃,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耕地資源,減少土地開墾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并提高土地的生產力。從營養角度來看,當這些環節的食物損失減半時,預計將避免超過 370 和 260 萬噸的蛋白質和脂肪流失。這不僅意味著我們可以更有效地滿足居民對于營養的需求,還可
226、以降低營養不良引發的健康問題以及營養不均衡造成的社會經濟負擔。這對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至關重要。此外,減少食物損失還將在經濟和社會層面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降低食物損失,可以提高食物供應鏈的效率,減少資源浪費,降低生產成本,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有助于促進經濟增長和減少貧困,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4.3開發中游食物營養資源的中國經驗4.3.1發展營養強化食品,拓展營養來源食物強化項目自 1951 年中國成功研制 5410 嬰幼兒配方食品以來,食物強化項目歷經近七十年的發展歷程。在此期間,中國在食物強化領域的政策制定、法規建立、標準制訂及實際執行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食
227、物強化作為一種增加食品營養價值的方法,主要a營養強化大米是在普通大米基礎上通過添加特定營養素而制成的營養增強型食品。分為營養復原、營養加強與營養富化三種類型。具體而言,營養復原是指通過添加營養素彌補加工過程中的營養損失;營養加強是指增加食品中原本缺乏或含量較低的營養素;營養富化則是指全面提升食物的營養水平。中國早期啟動的食物強化項目主要通過調味品強化解決特定營養缺乏問題(表 4-1)。這些項目包括碘鹽、鐵強化醬油和維生素 A 強化食用油等。1994 年起,中國通過法規要求食用鹽加碘,并于 1996 年實施全民食鹽加碘計劃(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USI)。研究表明,
228、全民食鹽加碘計劃實施后,甲狀腺腫患病率從 22.8%(95%CI:15.3%,30.3%)降到 12.6%(95%CI:9.4%,15.8%)(Zhao et al.,2022)。鐵強化醬油項目始于 1997 年,并于 2002 年正式推廣。研究顯示,鐵強化醬油項目推廣 1 年后,全國監測點貧血比率下降 30%,可推算其推廣 3 年后因貧血率降低得到勞動生產率收益達 141.1 億元(孫靜等,2008;王劼等,2011;蔡祥妮等,2015)。自 2010 年起,中國開始推廣維生素 A 強化食用油項目,該項目通過增加食用油中的維生素 A 含量,改善了學生的維生素 A 營養狀況,維生素 A 邊緣缺
229、乏率由 20.2%下降為 7.5%(沙怡梅等,2013;李永進等,2014)。這些項目體現了通過食物強化策略,有效預防和控制特定營養缺乏癥的重要性。在 21 世紀初,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食品強化辦公室與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在衛生部和國家糧食局的指導下,合作開展了小麥面粉營養強化的科研工作。從 2002 年至 2006 年,中國在西部退耕還林區域進行了補貼面粉營養強化試點項目。研究發現,干預 3 年后干預組女性貧血率、血清視黃醇水平、血清鋅水平都有顯著改善(Huo et al.,2011)。2006 至 2008 年,在山西省呂梁市中陽縣、交口縣及柳林縣開展的強化面粉對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的干預項
230、目進一步證明了營養強化面粉在改善當地育齡婦女的微量營養素狀況及降低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發病率方面的積極作用(黃建等,2009)。此外,Zhao 等(2004)發現賴氨酸強化面粉有助于提升居民免疫功能,尤其對兒童免疫因子的影響顯著,干預后兒童血液中免疫因子濃度均顯著升高。多微量元素強化大米a的開發,表明營養強化4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食品研究更進一步。2003 年 9 月,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借鑒國際經驗和小麥粉營養強化試驗,制定了大米營養強化的基本配方。通過工業強化生產的營養強化大米按照加工技術可分為人造營養強化米和表面營養素噴涂強化米兩類。人造營養強化米指向米粒中添
231、加維生素和礦物質,例如維生素 A、維生素 B、鐵等;表面營養素噴涂強化米則是在大米的外表面噴灑維生素和礦物質。中國在這一領域涉足較晚,直到 2010 年 4 月 26 日,中國糧油學會、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等機構在北京舉辦了強化大米上市新聞發布會,正式推廣營養強化大米(張欣哲,2010;孟倩楠等,2021)。然而,中國目前對營養強化大米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加工技a生物強化,或稱作生物營養素強化,是一種通過農作物育種技術增強食品營養價值的方法。不同于傳統的食物強化技術,它通過選擇性育種或生物工程手段,直接在作物生長過程中增加特定營養素的含量。這種方法不僅能夠在源頭上提高食品的營養價值,還有助
232、于減少加工過程中營養素的損失,為消費者提供更為天然和健康的營養來源。bhttps:/ B1、賴氨酸和鈣等營養素的強化。然而,關于這些方法的干預效果研究仍然較為缺乏(金增輝和蘇肇津,1992;胡愛軍等,2010;武洋,2008;張坤生等,2001)。生物強化項目除食物強化之外,中國在生物強化a的研究與應用方面也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生物工程技術、育種技術等現代農業科技手段,中國成功培育出了一系列高營養含量的農作物新品種,如鐵、鋅強化小麥、維生素 A 強化甘薯、葉酸強化大米及玉米等。HarvestPlus-中國項目b自 2004 年成立,至今二十表-1代表性食物強化項目簡介強化食物種類年份機構法規、
233、標準效果碘鹽強化1956 年國務院將防治地方性甲狀腺腫納入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在碘鹽覆蓋區,消滅了克丁病,使我國人群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93 年國務院頒布“食鹽加碘”強制實行食鹽加碘2011 年衛生部發布GB 268782011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用鹽碘含量維生素 A 強化食用油2007 年衛生部發布GB/T 21123-2007 營養強化維生素 A 食用油有效提高了兒童血清維生素 A 含量,改善維生素 A 缺乏問題2010 年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推出維生素 A 強化的食用油鐵強化醬油1997 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開展鐵強化醬油預防缺鐵性貧血研究工作有效降
234、低了人群貧血率2003 年國務院、全球營養改善聯盟開展“應用鐵強化醬油改善中國鐵缺乏和貧血”強化面粉2000 年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研究所、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開展小麥面粉強化技術研究有效改善居民免疫功能、改善女性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和降低新生兒神經管畸形發病率2003 年國務院、全球營養改善聯盟開展“小麥面粉強化改善微量營養素缺乏”項目2007 年衛生部發布GB/T 21122-2007 營養強化小麥粉強化大米2003 年國家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制定了大米營養強化的基本配方尚缺乏干預效果研究2010 年中國糧油學會、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召開了強化大米上市新聞發布會,營養強化大米正
235、式推廣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5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5余年間成功研發了 20 余種營養強化品種,并對整個產業鏈的生產加工環節進行了深入研究。這些研發活動不僅涵蓋了大米、小麥、玉米、馬鈴薯等主要糧食作物,還包括番茄、黃瓜等蔬菜品種。除了鋅、鐵、維生素 A 等營養元素的強化外,自 2009 年起,該項目研究范圍進一步擴展至包括花青素、葉酸在內的其他重要營養素。生物強化作為一種增強作物營養價值的策略,與傳統的食物強化方法相比,具有獨特的優點。首先,成本效益高。生物強化通過改良作物品種,使其在生長過程中自然積累所需營養素,無需昂貴的加
236、工或添加劑。一旦開發出營養增強的品種,其種子就可以廣泛傳播使用,從而降低長期的營養改善成本。據估計,富鐵小麥的成本收益率a為 1117 至1940(李路平和張金磊,2016),葉酸強化水稻成本收益率為 39-198(廖芬等,2021),多營養素強化大米每投入 23-96 美元則可以降低一個傷殘調整生 命 年(DALY,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e Steur,2012)。這一估計值明顯超過食品工業強化的成本收益率??紤]到特定微量營養素缺乏癥的嚴重程度和傳播范圍的差異,Sight 和 Life(2016)總結發現 10 個貧血程度高的國家的鐵食物強化的中位成
237、本收益率為 8.7,加碘鹽的成本收益率約為30,而葉酸強化的成本收益率隨地區不同約為 11.8到 30。而通過食品加工技術進行碘強化和鐵強化的平均成本收益率約為 9.5(Horton et al.,2008)。其次,生物強化農產品的推廣種植不僅提高了農產品的營養價值,還促進了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對農村地區的營養改善起到了積極作用。以往研究表明,采用作物營養強化技術能夠顯著提高農民種植富鋅小麥的收入,約增加 15%(曾晶,2022);另外,生物強化食品由于其口感和外觀與非強化食品相似,更容易被居民接受。例如,De Steur(2014)在山西省利用實驗拍賣的方法調研了 126 名育齡期婦女,發現
238、消費者對生物強化的富葉酸大米更有消費意愿,并愿意支付 36%的溢價,遠超對葉酸營養補充劑的偏好水平。劉貝貝等(2018)對北方地區的消費者進行調研后發現,生物強化技術生產的富鋅面粉比食物強化技術生產的富鋅面粉更受消費者歡迎。這些優點說明,生物強化不僅可以作為食物強化的一種補充手段,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能提a成本收益率(Benefit-cost ratio),即每投入一單位成本可以帶來的收益值。b https:/ 年美國全谷物協會發布了全谷物郵票標識,隨后在美國銷售的全谷物郵票產品從 2005 年的 250 種,增加至 2020 年的10700 種。自 2009 年起,美國以外地區的全谷物郵票產品
239、數量、種類也不斷增長,其中速食型燕麥食品在 2009 到 2020 年間增長了 60%(Sluyter et al.,2022)。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將全谷物食品視為更有營養和健康的飲食選擇,新研發的全谷物產品的銷售表現優于精制谷物(Rikard et al.,2021)。據統計,2023 年全球全谷物和高膳食纖維食物的市場規模達 488 億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將達 748 億美元;美國的全谷物和高膳食纖維食物市場占 2023 年全球該類食物市場規模的三分之一b。相比之下,中國全谷物產業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上的全谷物產品供給不足,且主要集中在烘焙類食品和早餐谷物,產品類型較少(趙芃等,2
240、018)。以全麥產品為例,中國的全麥產品供給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2016 年中國上市新產品中宣稱為全麥的僅有60 種,而美國和歐洲地區新上市的全麥產品分別為1227 和 2376 種(圖 4-3)。4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3.3“中游環節”食物減損行動措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府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指出減少糧食損失與浪費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采取綜合措施降低糧食損耗浪費,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求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商務部、國家糧食和物資
241、儲備局等相關部門圍繞“節糧減損、反對浪費”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通過出臺法律法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在推動減少食物損失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效果。具體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如表4-3 所示。表 4-2中國與發達國家促進全谷物產業發展措施對比干預措施對應實施國家中國措施現狀標準全谷物食品的國家標準美國、加拿大、荷蘭、丹麥、冰島、挪威、瑞典等國家標準正在制定完善過程中,已經實施了全麥粉、發芽糙米等國家標準給企業財政支持政府給研發和銷售全谷物產品的供應商、零售商提供財政補貼新加坡NA標識政府規定了全谷物食品的標識新加坡、冰島、挪威、瑞典、丹麥 等NA食品行業規定的標識,如全谷物郵票等美國、澳大利亞、荷
242、蘭等2021 年中國發布了首個全谷物食品認證特殊人群營養計劃婦女、嬰兒和兒童特別營養補充計劃,學校午餐和早餐計劃中都要求供應全谷物美國、新加坡等NA普及知識全谷物營養和健康聲稱標準美國、加拿大NA居民膳食指南推薦美國、加拿大、丹麥、瑞典等國家中國膳食指南推薦攝入全谷物為零售商、消費者等開發全谷物教育材料丹麥全谷物合伙項目組NA資料來源:(王晶晶等,2023;譚斌和翟小童,2024)。圖 4-32007-2016 中國、美國和歐洲每年上市產品中宣稱有“全麥”的產品數量統計圖資料來源:英敏特新產品數據庫。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7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
243、74.4開發“中游環節”食物營養資源仍面臨多重挑戰4.4.1食品產業技術研發亟待創新突破當前我國食品加工行業的集中度較低,小企業數量眾多,行業整體研發能力不高,特別是在以營養為導向的關鍵加工技術、加工裝備與檢測儀器、倉儲設備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劉澤龍等,2022;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22)。這種不足在營養強化技術、全谷物加工技術、冷鏈技術等多個方面都有所體現。在營養強化方面,盡管我國已推出了一些營養強化食品,如加碘鹽、強化面粉、強化大米和鐵強化醬油等,但在基于個體的營養需求和健康狀況的精準營養與個性化調控技術上還存在不足(殷泰安等,1998;于小冬等,2006)。在全谷物加工方面,雖然
244、我國已經在保有產品營養特性的同時,對口感、烹煮時間、保質期等問題進行了一些研究,但全谷物加工技術和設備的研發,以及全谷物生物加工技術、原配料和全谷物食品的創新以及在不同人群和場景下的應用與示范方面的研究仍有待深入(譚斌和翟小童,2024)。在冷鏈技術方面,食物的儲存和運輸過程中的冷鏈物流系統尚未完全普及,特別是在農村和偏遠地區,基礎設施的不足導致食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失率較高。4.4.2食品行業標準和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當前我國的食品標準體系尚不健全,標準欠缺、監管缺位,不利于營養型食品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在營養強化食品方面,盡管中國已經頒布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法規,但缺乏明確的指南性文件,除食鹽加碘
245、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條例外,尚無專門針對營養強化領域的法律法規。目前對營養強化的管理主要依據是 GB 1488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營養強化劑使用標準,但沒有特定的強化產品標準(劉澤龍等,2022)。在微量營養素添加方面既缺乏標準又缺少專門機構監管,可能導致市場上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從而影響消費者的信任度和使用意愿(Smith,2015;劉澤龍等,2022)。此外,中國對全谷物食品產業也存在的相關標準和標識等尚不完善的問題。已經頒布的產品標準和標識未得表 4-3食物減損相關措施和行動年份部門文件內容2013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提倡珍惜和節約糧食2018全國人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
246、14 條對“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做出了原則性規定2020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關于創新舉措加大力度進一步做好節糧減損工作的通知強調充分認識節糧減損工作的重要意義,加強立法修規,強化依法管糧依規節糧;加強體系建設,全方位持續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強化科技創新,全面推廣節糧減損新技術成果2021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規定了政府、企業和個人在食品生產、儲存、運輸、加工和消費環節的責任和義務,要求各方采取有效措施減少食物損失與浪費202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糧食節約行動方案提出加強糧食生產全產業鏈各環節節約減損政策措施2021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市場監管總局、糧食和儲備局反食品
247、浪費工作方案圍繞推進糧食節約減損(包括推進糧食消費前各環節減損、完善糧食節約減損標準體系、開展糧食倉儲環節浪費調查評估)工作方案2021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全面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的通知在全國 31 個省重點圍繞蔬菜、水果,兼顧地方優勢特色品種開展設施建設2022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關于做好 2022 年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合理集中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2023農業農村部關于繼續做好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聚焦鮮活農產品主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完善設施節點布局,推動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向鄉村下沉資料來源:作者整理。48
24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4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到廣泛應用,市場上全谷物產品質量參差不齊,不利于全谷物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劉銳等,2021)。4.4.3“中游環節”參與主體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激勵“中游環節”的參與主體大多數是中小微企業,這些企業往往迫于經營成本和市場風險的壓力,更多關注企業短期利潤,而缺乏以營養和綠色為導向的加工生產與技術創新激勵。因此,政府要提供外部政策激勵,促使企業轉向供給更多營養健康食品。我國政府已經在政策頂層設計中關注了促進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發展的問題。2017 年國辦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中要求“推廣大米、小麥粉和食
249、用植物油適度加工,大力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然而,新型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壯大還需要具體的政策支持措施。以全谷物產業為例,目前由于全谷物食品不能標注健康功能聲稱,加之全谷物原材料安全性和穩定性差,消費需求不強勁等因素,全谷物食物加工企業缺乏研發全谷物新產品、迎合消費者口味需求的現實動力。缺乏針對性的產業支持政策和以改善環境和營養為目標的綠色金融、綠色投資和針對性補貼,進一步影響了企業供給可持續健康食品的積極性。因此,有必要加強相關政策措施,為新型營養健康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有力支持。此外,我國政府引導消費者轉消費行為的干預措施缺乏。消費者食品營養健康教育缺乏,消費者營養認知水平低
250、,對營養強化食品、全谷物食品的了解程度不高,導致需求不足。對食物節糧減損的重要性認知不足,如消費者對食物美觀與新鮮度的偏好促使零售商拒絕銷售那些外觀不完美的食物,而這些食物實際上是安全且可食用的。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導致了消費習慣的改變,人們更加趨向于購買方便快捷的加工食品,而這些食品通常包裝精致,保質期短,容易在超市貨架上滯銷而被丟棄。解決食物減損問題需要政府、企業和公眾的共同努力。4.5 結論與政策建議在大食物觀背景下,未來的多元化食物供給不僅需要關注食物資源,還需要重視營養資源的供應與保障。在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和解決食物安全與營養健康問題的過程中,“中游環節”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盡管
251、“中游環節”在連接生產者與消費者、促進信息流動和產品流通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但其潛力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本章通過介紹營養強化食品、全谷物食品以及減少食物損失的具體案例,強調了“中游環節”在解決食物安全與營養健康問題中的關鍵作用。未來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挖掘食物供應鏈“中游環節”在提升食物和營養資源利用水平、減少損失浪費方面的潛力:其一,規范行業標準,完善監管體系,構建營養可持續的食物供應鏈。(1)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有助于減少信息不對稱,增強市場透明度,從而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標準的制定不僅要涵蓋食品安全和質量,還應關注營養成分和環境影響。(2)應完善監管體系,確保企業遵守既定標準
252、進行生產和流通,減少違規行為和不正當競爭。同時,監管體系應具備動態調整能力,以適應市場變化和技術進步。例如,建立儲存標準,設立損失與浪費評估監測,并提供“最佳食用期限”標簽來指導消費者及時食用。此外,監管機構應加強培訓,提升參與者的食物減損意識和技能,確保食品質量的持續提升。其二,加強政策引導和制度激勵,提升“中游環節”主體的參與積極性。(1)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規,以規范全谷物和營養強化食品市場,為企業提供更穩定的運營環境,降低市場不確定性。(2)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鼓勵企業開發可持續健康食品、提高食物營養的投入和積極性。這些激勵措施可以是對現有財政支持項目的調整與優化,也可以是新
253、增補貼,以適應不同企業的需要。(3)加強政府對營養強化食品、全谷物產業和食物減損的頂層設計。政府應明確各方的責任和義務,加強政策引導,確保政策的長期穩定性和透明度,這將為企業制定長期規劃和投資決策提供堅實的基礎。(4)在減少食物損失方面,政府應提供技術支持和資金援助,引導加工企業采納高效的加工方法,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損失。同時,鼓勵科研機構研發減損技術,推動技術創新和應用。其三,強化科技支撐與協同創新,推動“中游環節”食物營養有效利用。(1)加大研發投入。技術進步是提升食物營養有效利用的關鍵,因此,增加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投入至關重要。特別是在全谷物加工、營養強化技術和冷鏈物流等關鍵踐行大食
254、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9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49領域,加大研發力度,以促進技術突破和產業升級。(2)激勵創新。通過設立專項研究基金、提供研發補貼和獎勵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推動技術突破和產業創新。(3)各主體協同創新。農業科研機構、企業、高校和政府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通過聯合研發、知識共享和資源整合,實現技術的快速進步和廣泛應用。建立跨部門、跨行業的創新聯盟,可通過整合各方資源有效應對食物供應鏈中復雜的技術挑戰,提升整體技術水平,增強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參考文獻1Abdullah,M.M.H.,Hughes,J.,&Grafenauer,S.(
255、2021).Healthcare Cost Saving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Whole Grain Consumption among Australian Adults.Nutrients,13(6),6.https:/doi.org/10.3390/nu13061855.2Chadare,F.J.,Idohou,R.,Nago,E.,Affonfere,M.,Agossadou,J.,Fassinou,T.K.,.&Hounhouigan,D.J.(2019).Conventional and food-to-food fortification:An
256、appraisal of past practices and lessons learned.Food sci-ence&nutrition,7(9),2781-2795.3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ood reformulation and fortification to improve dietary and nutrition outcomesScienceDirect.(n.d.).Retrieved March 19,2024,from https:/www.science
257、di-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and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ue to Common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9:An Age-Period-Cohort Study and Joinpoint Analysis.Frontiers in Nutrition,9.https:/doi.org/10.3389/fnut.2022.754351.5De Steur H,Gellynck X,Blancquaert D,et al.(2012).
258、Potential impact and cost-effectiveness of multi-biofor-tified rice in ChinaJ.New Biotechnology,29(3):432-442.6De Steur H,Feng S,Xiaoping S,et al.(2014).Con-sumer preferences for micronutrient strategies in China.A comparison between folic acid supplementation and fo-late biofortificationJ.Public he
259、alth nutrition,17(6):1410-1420.7Fanzo,J.,McLaren,R.,Bellows,A.,&Carducci,B.(2023).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ood reformulation and fortification to im-prove dietary and nutrition outcomes.Food Policy,119,102515.8Federici,C.,Detzel,P.,Petracca,F.,Dainelli,L.,&Fa
260、ttore,G.(2019).The impact of food reformulation on nutrient intakes and health,a systematic review of modelling studies.BMC Nutrition,5(1),2.https:/doi.org/10.1186/s40795-018-0263-6.9Gatto,A.,&Chepeliev,M.(2024).Global food loss and waste estimates show increasing nutri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pres
261、sures.Nature Food,5(2),136-147.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3-00915-6.10Ghanbari-Gohari,F.,Mousavi,S.M.,&Esmaillzadeh,A.(2022).Consumption of whole grain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Food Science&Nutri
262、tion,10(6),1950-1960.https:/doi.org/10.1002/fsn3.2811.11Grabs,J.,Carodenuto,S.,Jespersen,K.et al.(2024).The role of midstream actors in advanc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agri-food supply chains.Nat Sustain.1-9.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4-01296-9.12Horton S,Alderman H,Rivera J.Copenhagen Consensu
263、s 2008 Challenge Paper:Hunger and Malnutrition,Draft.Denmark:Copenhagen Consensus Center;(2008).13Huo,J.,Sun,J.,Huang,J.,Li,W.,Wang,L.,Selenje,L.,Gleason,G.R.,&Yu,X.(2011).The effectiveness of fortified flour on micro-nutrient status in rural female adults in China.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
264、utrition,20(1),118-124.14Landberg,R.,&Scheers,N.(2021).Whole grains and health.John Wiley&Sons.15Martikainen,J.,Jalkanen,K.,Heiskanen,J.,Lavikainen,P.,Peltonen,M.,Laatikainen,T.,&Lindstrm,J.(2021).Type 2 Diabetes-Related Health Economic Impac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Whole Grains Consumption among
265、 Adults in Finland.Nutrients,13(10),10.https:/doi.org/10.3390/nu13103583.16Milani,P.(2022).The whole grain manifesto:From Green Revolution to Grain Evolution.Global Food Security.17Mkambula,P.,Mbuya,M.N.N.,Rowe,L.A.,Sablah,M.,Friesen,V.M.,Chadha,M.,Osei,A.K.,Ringholz,C.,Vasta,F.C.,&Gorstein,J.(2020)
266、.5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5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The Unfinished Agenda for Food Fortification in Low-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Quantifying Progress,Gaps and Potential Opportunities.Nutrients,12(2),2.https:/doi.org/10.3390/nu12020354.18Murphy,M.M.,&Schmier,J.K.(2020).Cardiovascular Healthcare Cost Savings Associated wit
267、h Increased Whole Grains Consumption among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Nutrients,12(8),2323.https:/doi.org/10.3390/nu12082323.19Osendarp,S.J.,Martinez,H.,Garrett,G.S.,Neufeld,L.M.,De-Regil,L.M.,Vossenaar,M.,&Darnton-Hill,I.(2018).Large-scale food fortification and biofortification in low-and middle-
268、income countries:a review of programs,trends,challenges,and evidence gaps.Food and nutrition bulletin,39(2),315-331.20HLPE.(2017).Nutrition and food systems:A report by the High Level Panel of Experts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Rome.High Level Panel of Exp
269、erts on Food Security and Nutrition of the Committee on World Food Security.21Reardon,Thomas;Awosuke,Titus;Haggblade,Steve;Minten,Bart;Vos,Rob;et al.2019.The quiet revolution and emerging modern revolution in agri-food processing in Sub-Saharan Africa.In Africa Agriculture Status Report:The Hidden M
270、iddle:A Quiet Revolution in the Private Sector Driving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Chapter 2,Pp.13-28,Chapter 3,Pp.29-53.Nairobi,Kenya: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AGRA).https:/agra.org/wp-content/uploads/2019/09/AASR2019-The-Hidden-Middleweb.pdf.22Reynolds,A.,Mann,J.,Cummings,J.,Winter
271、,N.,Mete,E.,&Te Morenga,L.(2019).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human health:A seri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Lancet(London,England),393(10170),434-445.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809-9.23Sluyter,C.,LeBlanc,K.,&Hicks-Roof,K.(2022).Boosting Whole-Grain Utilization in the Consumer
272、 Market:A Case Study of the Oldways Whole Grains Council s Stamped Product Database.Nutrients,14(3),3.https:/doi.org/10.3390/nu14030713.24SMITH,G.(2015).Micronutrient Fortification of Food:Issues for Asia.Journal of Nutritional Science and Vitaminology,61(Supplement),S183-S185.https:/doi.org/10.3177
273、/jnsv.61.S183.25Sight and Life.(2016).The#Future fortified global summit on food fortification-events proceeding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ood fortification programs.https:/www.gainhealth.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s/documents/future-fortified-global-summit-on-food-fortification-2015.pdf.26V
274、an Gunst,A.,Roodenburg,A.J.,&Steenhuis,I.H.(2018).Reformulation a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of four disciplines:A qualitative study with food companies.Foods,7(4),64.27Veldhuizen,L.JL.,Giller,K.E.,Oosterveer,P.,Brouwer,I.D.,Janssen,S.,van Zanten,H.HE.,&Slingerland,M.A.(2020).The Missing Middle:Connect
275、ed action on agriculture and nutrition across global,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2.Global Food Security,24,100336.https:/doi.org/10.1016/j.gfs.2019.100336.28Wang,R.,Lu,S.,Zhou,L.,Yang,Z.,Tang,Z.,Zhao,M.,&Cheng,G.(2023).Assessing nutritional and economic aspects
276、of food loss and waste in China.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42,95-105.https:/doi.org/10.1016/j.spc.2023.09.010.29Willett,W.,Rockstrm,J.,Loken,B.,Springmann,M.,Lang,T.,Vermeulen,S.,Garnett,T.,Tilman,D.,DeClerck,F.,Wood,A.,Jonell,M.,Clark,M.,Gordon,L.J.,Fanzo,J.,Hawkes,C.,Zurayk,R.,Rivera,J
277、.A.,Vries,W.D.,Sibanda,L.M.,Murray,C.J.L.(2019).Food in the Anthropocene:The EAT-Lancet Commission on healthy diets from sustainable food systems.The Lancet,393(10170),447-492.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788-4.30Xue,L.,Liu,X.,Lu,S.,Cheng,G.,Hu,Y.,Liu,J.,Dou,Z.,Cheng,S.,&Liu,G.(2021).China
278、s food loss and waste embodies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impacts.Nature Food,2(7),519-528.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1-00317-6.31Zhang,X.,Wang,J.,Tan,F.,Gao,H.,&Fan,S.(2023).The potential impact of increased whole grain consumption among Chinese adults on reducing healthcare costs and carbon foo
279、tprint1.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https:/doi.org/10.1016/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51踐行大食物觀,開發“中游環節”食物與營養資源51j.jia.2023.12.006.32Zhao,W.,Han,C.,Shi,X.,Xiong,C.,Sun,J.,Shan,Z.,&Teng,W.(2014).Prevalence of goiter and thyroid nodule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al salt iodization
280、 program in mainland China from 1985 to 2014: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PloS One,9(10),e109549.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09549.33Zhao,W.,Zhai,F.,Zhang,D.,An,Y.,Liu,Y.,He,Y.,Ge,K.,&Scrimshaw,N.S.(2004).Lysine-fortified wheat flour improves the nutritional and immunological stat
281、us of wheat-eating families in northern China.Food and Nutrition Bulletin,25(2),123-129.https:/doi.org/10.1177/156482650402500203.34蔡祥妮,霍軍生,孫靜,等.(2015).鐵強化醬油對學生認知能力的干預效果研究.中國釀造,34(4):21-2.35國家統計局,2024.https:/ 尚永興.(2014).消費者對強化營養食品的認知與購買行為分析基于南京市消費者的調查.食品工業科技,35(09):329-332+342.37黃建,孫靜,李文仙,等.(2009).營
282、養強化面粉對山西神經管畸形高發地區育齡婦女血清葉酸、同型半胱氨酸及VB12 的影響.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1(03):243-247.38胡愛軍,鄭捷,王一鳴,等.(2010).賴氨酸營養強化米的工藝研究.糧油加工,(10):59-62.39 金增輝,蘇肇津.(1992).維生素B強化大米和精白米麥.糧食與油脂,5(2):9-12.40廖芬,青平,李劍.(2021).葉酸強化水稻改善人口營養健康的經濟評價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12:17-32.41劉貝貝,青平,游良志.(2018).創新型農產品類型、消費者主觀知識與購買意愿分析以營養強化農產品為例J.農村經濟,08:51-55.42劉銳,李松函
283、,聶瑩,等.(2021).營養導向的全谷物產業思考.中國糧油學報,36(07):182-187.43劉曉潔,賀思琪,陳偉強,等.(2023).可持續發展目標視野下中國食物系統轉型的戰略思考J.中國科學院院刊,38(01):112-122.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220 912001.44劉澤龍 李健,王靜,等.(2022).“雙循環”新格局下中國食品營養與健康產業發展策略研究.中國工程科學,24(06):72-80.45李永進,李印東,李玉堂,等.(2014).維生素 A 強化的飲品對兒童血清視黃醇水平的影響.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6(4):329-331
284、.46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2023).探路農食系統轉型中國農食 系 統 應對氣候變化實踐年度報告.北京:綠色創 新 發 展 研 究 院.2023-12-01-IGDP-Case-Studies-CN-Building-Sustainability-into-Chinas-Agri-food-System-Fourteen-Case-Studies.pdf.47穆同娜,李曉瑜,張志強.(2008).北京市居民營養強化認知行為研究.中國衛生監督雜志,(04):275-278.48孟倩楠,劉暢,劉曉飛,等.(2021).大米強化營養素及其生物效能研究進展.食品研究與開發,42(22):213-21
285、9.49孫靜,霍軍生,王波,等.(2008).應用鐵強化醬油控制貧血效果觀察.衛生研究,37(3):333-334.50沙怡梅,等.(2013).北京市農村寄宿制學校食物營養強化推動工作評估.中國健康教育,29(12):1068-1070.51譚斌,等.(2021).全谷物營養健康與加工.科學出版社.52譚斌,翟小童.(2024).中國全谷物產業發展背景、現狀與未來.糧油食品科技,32(1):1-11.53王劼,霍軍生,孫靜,等.(2021)鐵強化醬油對鐵缺乏不貧血學生注意力和學習成績的干預效果現代食品科技,27(8):887-890.54王群.(2009).中國居民對營養強化認知現狀分析.中
286、國食物與營養,(06):57-59.55王晶晶,張昕,高海秀.(2023).農食系統轉型背景下全谷物產業發展的經濟學分析.農業經濟問題,(04):92-104.56武洋.(2008).大米營養強化工藝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0857徐志剛,張宗利.(2023).保障糧食安全,“開源”更需“節流”N.新華日報,2023-03-28(14).58于小冬,柴巍中.(2006).中國營養強化食品產業發展報告C/中國營養產業發展報告(2006).59殷泰安,劉冬生.(1998).中國營養強化食品的市場調查.中國食物與營養,(06):16-18.60殷繼永,黃建,霍軍生.(2009).食品營養強化管理框
287、架體系的現狀.國外醫學(衛生學分冊),36(03):129-132.61張金磊,李路平.(2014).中國生物強化富鐵小麥營養干預居民缺鐵性貧血疾病負擔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16(06):132-142.62張欣哲.(2010).中國“營養強化大米”在京集體上市食品科技,35f51:322-323.63張坤生,任云霞,張巧玲,等(2001).強化鈣營養米工藝的研究.食品科學,22(5):44-45.5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5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64趙芃,郭斐,董笑晨,等.(2018).全谷物食品行業概況和發展趨勢.現代食品,(15):8-12.65曾晶,李劍,青平等.(2022).農
288、戶作物營養強化技術采納提高了生產績效嗎?基于小麥種植戶的實證分析 J.中國農村觀察,01:107-125.66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2022).食品營養與健康白皮書(冬奧篇)R.北京: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67中國營養學會.(2022).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5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5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5.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林發勤1,2趙天惠2田旭1,2陳志鋼3,41.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2.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3.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4.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主要發現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影響逐步減弱,全球食物生產、
289、物流運輸和貿易秩序逐步回穩。然而,全球多元化食物貿易仍然面臨著極端天氣、自然災害、貿易政策波動、地緣政治沖突和食物安全標準差異等各類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作為全球最大的食物進口國,中國的食物貿易逆差逐年擴大,進口結構失衡且部分產品進口集中度過高,使得進口的穩定性受限。特別是中國對進口大豆的依賴度較為顯著,食物進口多元化問題亟需解決?;诋斍皬碗s的國際形勢,積極挖掘可與中國開展食物貿易的伙伴國的貿易潛力,將成為防范未來食物生產與貿易危機,掌握食物進口主動權的有力支撐。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俄羅斯、非洲國家和 RCEP 成員國在多元化食物貿易領域具有較大的合作潛力。政策建議建議我國繼續保持與主
290、要食物進口國的穩定貿易關系,并通過長期合作協議減少貿易壁壘和不確定性。同時,應進一步優化食物貿易多元化布局,積極擴展貿易合作關系,利用“一帶一路”以及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等國際合作途徑,積極擴展更多國家的食物進口來源。建議我國引導企業通過國際合作,整合國內外的資本、技術和農業資源,鼓勵建立規?;?、競爭力強的農業全球化公司和大型糧商,以使他們能夠在主導食物貿易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增強在全球食物供應鏈和定價權上的話語權。建議我國進一步參與 WTO 農業談判與南南農業合作,深度參與食物供應體系的全球治理,以確保食物供應的多元化。我們可以促使食物貿易便利化目標納入 WTO 談判,減少 WTO 成員國
291、的農產品和食物的出口禁令或限制,從而保障中國與全球食物供應安全。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55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555.1引言本章旨在為中國以及全球食物供應實現更加穩定和多元化的供應提供策略性指導。本章在系統分析中國與全球食物進口多元化與食物供應面臨的風險和挑戰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中國多元化食物進口與供應風險的解決方向,包括推動多元化食物進口以提高進口穩定性,提高“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進口合作潛力,并基于多元化進口視角,提出保持中國食物貿易政策的穩定性以降低食物領域的貿易壁壘,引導中國企業參與全球食物全產業鏈合作,以及通過 WTO 與南南農業合作平臺參與全球食物供應和治理
292、體系的政策建議。5.2中國與全球食物進口多元化與食物供應面臨的風險和挑戰近年來,隨著新冠疫情影響逐步減弱,全球食物生產、物流運輸和貿易秩序逐步回穩。然而,全球多元化食物貿易仍然面臨極端天氣、貿易政策波動、地緣政治沖突和食物安全標準差異等不確定性因素的挑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食物進口國,食物貿易逆差逐年擴大,進口結構失衡且部分產品進口集中度過高,特別是對進口大豆的依賴顯著,進口多元化問題亟需解決。5.2.1全球多元化食物貿易蓬勃發展,但依然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近年來,全球化使得各國和地區之間食物貿易合作愈加密切。據統計,從 2010 年至 2022 年期間,全球食物貿易額由 11,157.90 億
293、美元增加到20,076.66 億美元,漲幅達到了 80%。其中,2022年全球谷物貿易總量為 4.69 億噸,全球肉類貿易總量達到了 4,260 萬噸,全球乳制品貿易總量達到了838.30 萬噸。2023 年,隨著新冠疫情影響逐步減弱,全球食物生產、物流運輸和貿易秩序逐步回穩,國際食物貿易環境整體上有所改善。盡管如此,自然災害、政策波動、地緣沖突以及食物安全標準等多種不確定因素疊加仍然威脅著全球食物貿易的穩定性。(1)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危及全球食物生產與貿易。極端天氣如干旱、洪水、颶風等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嚴重破壞性,降低了整個糧食系統的生產能力。例如,2020 年至 2022 年間發生的
294、拉尼娜現象導致非洲之角地區遭遇了四十年來最嚴重的旱災,當地的水源瀕臨枯竭,數以千計英畝的農作物被摧毀。此外,極端天氣還會引發“二次效應”,加劇作物面臨的病蟲害威脅。據 FAO統計顯示,病蟲害每年導致全球約 40%的農作物減產。如 2022 年 3 月,印度和巴基斯坦遭受極端高溫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印度隨后出臺了禁止小麥出口和限制大米出口的政策,對全球食物貿易構成威脅。(2)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影響全球食物貿易的穩定性。各國政府頻繁調整關稅等貿易政策,直接影響食物的跨境流通和貿易成本,給全球食物貿5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56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易帶來不確定性。如疫情期間,各國采取的糧食貿易限制
295、措施導致很多農產品出口受阻,擾亂了原有的食物貿易格局,同時也使得全球食物價格上漲。此外,2024 年美國總統選舉、歐洲議會選舉、英國大選也可能增加貿易政策不確定性,進而影響中國食物進口的穩定性。(3)地緣沖突對全球食物貿易產生負面影響。自 2022 年以來,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如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紅海危機等已成為全球食物貿易的風險因素。烏克蘭和俄羅斯作為全球主要的食物出口國,尤其在糧食和油脂油料領域具有關鍵地位。兩國的谷物出口量占據了全球近 20%的市場份額,葵花籽油出口量全球占比超過六成。沖突的爆發直接影響了兩國谷物和油籽的生產、供應鏈以及購銷物流的正常運作,從而對全球食物供應和貿易產生了負面
296、效應。(4)食物安全標準差異影響全球食物貿易。全球范圍內的食物安全和質量標準存在差異,所導致產品合規性問題嚴重影響了國際食物貿易。不同國家和地區制定的食物安全和質量標準和法規差異很大,使得食物制造商需要同時遵循多個標準,增加了生產成本和管理難度。例如,在食物加工中,一些國家允許使用的的物質如萊克多巴胺、過氧化苯甲酰等,在中國是禁止使用的。這種食物安全標準的差異還會引發合規性問題,例如美國和歐盟對轉基因食物的標準存在差異,美國對轉基因食物的監管較為寬松,而歐盟則對轉基因食物實行更為嚴格的標簽和審批制度,這對兩個地區之間轉基因食物貿易造成了重大影響。5.2.2中國食物貿易逆差逐年擴大,貿易風險有待
297、緩解民以食為天,保障食物安全始終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經過改革開放 40 多年來的艱苦奮斗與不懈努力,中國在食物安全保障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既要歸功于國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不斷提升,也得益于中國在全球農業開放方面的領先地位,國際食物市場和海外農業資源已經成為補充國內生產供應和彌補產銷缺口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1)中國食物貿易發展迅猛,但貿易集中度過高根據 WTO 統計,2023 年中國食物進口總額達到了 2,359 億美元,自 2022 年以來一直穩居全球第一大食物進口國的地位。圖 5-2 展示了中國食物對外貿易年度變化情況,可以看出近十年間,中國食物貿易額呈現出急劇增長的趨勢,從
298、 2013 年的 1,945 億美元增加至 2023 年的 3,361 億美元。這種增長主要源自進口額的迅速增加,2013 年的進口額為 1,225億美元,到 2023 年已增長至 2,359 億美元,將近翻了一番。與之相比,出口額變化相對較小。這也導致了中國食物貿易保持“進快出慢”的格局,但貿易逆差呈現逐年擴大的趨勢。在進口來源地方面,2023 年中國食物進口的前五大來源國分別是巴西、美國、泰國、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合計占進口總量的 54%。其中,巴西和美國的占比分別為 24.85%和 13.96%。在進口來源地方面,雖然中國整體進口高度集中態勢沒有變,但進口來源國的區域分布有所變化。對
299、美國依存度有所下降,而對巴西、俄羅斯、東盟等國家和地區的依存度則不斷增加。圖 5-12010-2022 全球食物貿易總額變化趨勢注:數據來源于 WTO STATS。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57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57圖 5-2中國食物對外貿易年度變化情況圖 5-32023 年中國食物主要進口來源國數據來源:海關總署。數據來源:海關總署。在食物進口品類分布方面,2023 年中國食物進口總額中,占比最大的是油料作物,其中大豆占比超過四分之一,進口額達 612.36 億美元。食物進口總體增長勢頭持續,但是進口品種也有明顯變化。其中,谷物下降 4.3%、棉糖下降 20%,油脂油料大
300、幅度上升 50%。主糧進口全面超出配額,雖然大米下降 58.3%,但小麥增加 37.7%,玉米下降 2.2%,口糧總體增加 29.1%。綜上來看,中國食物進口體量大,貿易逆差態勢愈發明顯,而且這一特征主要體現在大豆上,雖然中國大豆的產量世界占比不到 10%,自給率非常低,但需求量和進口量都居世界首位。5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58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2)中國食物進口結構不平衡,部分商品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中國農產品進口存在兩個主要問題:一是進口結構不平衡,部分農產品進口額較大,過度依賴海外市場;二是部分農產品進口渠道單一,集中度高,帶來市場風險。以上問題可能導致一系列挑戰,特別是在地緣沖突和
301、中美博弈大背景下,凸顯底線思維,進口來源多元化與食物供給安全之間的關系尤為重要。首先,中國食物進口結構存在不平衡現象,糧食、油料、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占總進口額的 60%以上。這些農產品主要用于滿足國內消費需求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反映了中國在這些領域的自給能力不足,給中國食物多元化供給帶來一定風險。其中,大豆的問題上尤為突出。從行業供需情況來看,作為全球大豆消費大國,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導致飼料、豆制品、食用油等下游領域對大豆需求持續增長。中國大豆消費首先用于榨油,然后豆粕等用于飼料,榨油消費占全國大豆總消費量的 80%以上,主要依賴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而剩余 20%的大豆用于豆制食品消費。中國
302、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盡管近年來在政策扶持、農業機械化水平持續提升、大豆種植面積、玉米大豆套種技術推廣、單產提升等因素的推動下,中國的大豆產量有所增長,2023 年我國大豆產量約為 2,084 萬噸,同比增長 2.8%。但國內消費需求十分強勁,加上國外榨油用大豆比國內大豆價格低,含油量高,中國仍需大量進口來滿足國內市場需求。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3 年,中國進口大豆 9,940.9 萬噸,進口額 4,198.9 億元,同比增加11.4%和 4.8%,中國進口了國際大豆產量的三分之一,占全球大豆貿易量的 60%以上。這種大量進口對國內大豆市場及與其關聯的上下游產業的價格波動造成影響,并擠壓
303、國產大豆市場。雖然國產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但在國內食品加工需求疲軟時,國產大豆也可以進入壓榨市場以平衡供求關系。不過,目前低價進口大豆和高含油量的競爭阻斷了這一渠道,國內大豆食用消費需求只有 1,500 萬噸左右。同時,國產大豆存在的產銷分離也會進一步導致國內大豆價格的下跌。除了大豆外,大麥也值得關注,盡管中國進口大麥總量不高,但是對外依存度在不斷上升,由1995 年的 22%提高到 2021 年的 93%,甚至超過大豆的進口依存度,成為進口依存度最高的農產品。這種進口高依存度加大了國內的供給風險。其次,中國部分食物進口來源過于集中,進口穩定性和可靠性有限。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 2023年1
304、至12月中國農產品進口主要來源地情況 顯示,圖 5-42023 年中國各類食物進口比重數據來源:海關總署,USDA。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59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59在中國主要的農產品進口來源國中,巴西、美國、泰國、澳大利亞以及印度尼西亞分列前五,總進口額占比超過一半。中國國內食物需求龐大,在國際市場中占有相當份額。如果進口來源國限制出口,中國將面臨不利局面,進口高度集中增加了受限制的風險。因此,中國食物進口需要多元化轉型,優化區域、品種和運輸渠道結構有助于多元化食物供給。仍以大豆為例,中國的大豆進口依存度超過80%,進口來主要集中在巴西和美國。2023 年,巴西仍是最大
305、的大豆供應國,進口量達 6,995 萬噸,占比達 70.4%;其次是美國,進口量為 2,417 萬噸,占比為 24.3%;第三是阿根廷。在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中國大豆進口面臨諸多風險。根據 WTO以及商務部的統計數據,自 2010 年以來,這些國家在涉華貿易救濟案件數量中均排名前 10 位。一旦發生貿易摩擦和沖突,將直接影響中國糧食進口的穩定性。此外,大麥的進口來源也高度集中于澳大利亞。2017 年中國進口大麥中有 73%來自澳大利亞,2018 年和 2019 年,澳大利亞一直是中國大麥最大的進口來源國。而在實施多元化進口戰略之后,進口集中度有所緩解。特別是 2020 年“雙反”措施實施后,
306、澳麥出口成本飆升,中國商戶開始削減進口。2021 年、2022 年直至 2023 年前 9 個月,在中國海關總署的進出口數據系統中再無澳大利亞大麥進口記錄。2023 年中國進口大麥集中在加拿大、法國和澳大利亞這三國,占比 80%。烏克蘭曾經也是中國進口大麥的主要國家之一,但由于俄烏沖突,進口穩定性受到了較大影響。隨著“雙反”措施的取消,2024 年前兩個月,中國大麥進口總量為 271萬噸,其中,澳大利亞以近 160 萬噸的對華出口量占據了中國大麥全部進口的 6 成,成為中國大麥最大進口來源國。這也意味著時隔三年多,澳大利亞已重新成為中國大麥第一大進口來源國。5.3中國多元化食物進口與供應風險的
307、解決方向5.3.1推動多元化食物進口,提高進口穩定性根據中國食物進口現狀,發現中國主要食物品種進口的突出特征是進口品種和來源地高度集中,本報告以大豆(圖5-5)、牛肉(圖5-6)及生牛乳(圖5-7)國際供應市場為例,展開對未來中國多元化食物進口的供應穩定性分析。從大豆國際供應市場來看(圖 5-5),過去十圖 5-52012-2021 世界前十名國家大豆產量統計圖(除中國)6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60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年來,美國、巴西和阿根廷始終居世界大豆生產的前三名,三國占據了全球 80%以上的總產量。中國的大豆進口主要來自這三個國家,其他國際大豆供給市場如印度、巴拉圭、加拿大等國家的大
308、豆供應則相對不足。自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大豆進口貿易的重心開始由美國向巴西轉移,巴西進口大豆的比例持續增加,也刺激了巴西的生產。但是,隨著中國大豆需求的繼續上漲,以及巴西的產能接近極限,中國未來可能會更多地考慮從阿根廷進口大豆。同時,我們也需要穩住美國市場,適度增加來自美國大豆的采購。另外,在中亞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建立海外大豆種植基地也是可能的方案之一。在俄烏沖突后,中國成為俄羅斯發展遠東經濟的戰略合作伙伴,中俄兩國元首關于 2030 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覆蓋了八個重點方向,其中明確“切實提升農業合作水平,保障兩國糧食安全。深化農產品貿易合作,在確保安全基礎上穩步擴大農產
309、品相互準入,拓展農業領域投資合作?!眱蓢炇鹆烁采w糧食等農業重要領域的 80 多項重大項目合作協議。中國是俄羅斯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俄羅斯每年約有 80%的大豆對華出口,2022 年俄羅斯大豆在中國非轉基因大豆進口中占比 56%。中俄在大豆貿易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礎,俄羅斯遠東地區耕地資源儲備豐富,占遠東地區總面積的25%,是進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和非轉基因大豆種植的理想地區。中國還可以通過俄遠東地區的出??谶M入太平洋和北極地區,中俄遠東合作增強了地區安全穩定,對于中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根據生牛庫存國際市場情況(圖 5-6),巴西和印度生牛庫存量遙遙領先,顯示出其在全球牛肉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
310、。相比之下,埃塞俄比亞、阿根廷,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國的生牛庫存量波動較小,全球生牛庫存相對穩定。近年來,中國的牛肉貿易對象包括巴西、阿根廷、烏拉圭、澳大利亞、新西蘭和美國,這與國際牛肉供應趨勢一致,反映了中國牛肉進口貿易政策的持續穩定發展。展望未來,預計中國牛肉進口渠道將更加開放,進口供應將保持穩定。為了多元化進口路線,應在繼續深化與巴西、印度等主要牛肉出口國的貿易合作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質量、價格及貿易風險等因素,探索與牛肉供應相對穩定的國家,如埃塞俄比亞、阿根廷、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建立或加強貿易關系。根據生牛乳國際供應市場的情況(圖 5-7),印度和美國的生牛乳產量在過去十年內一直保持在最
311、高水平,并呈現出穩定上升的趨勢。而巴西、俄羅斯、德國、法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的產量則處于中等水平,且呈現逐步增長的趨勢,但波動較大??倛D 5-62012-2021 世界前十名國家牛肉庫存量統計圖(除中國)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61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61圖 5-72012-2021 世界前十國家生牛乳產量統計圖(除中國)體而言,未來國際生牛乳供應市場將繼續保持低速平穩增長,牛奶蛋白供應將保持在正常水平。就中國當前乳制品進口貿易而言,新西蘭、歐盟、澳大利亞等國因其乳源質量高一直是中國乳制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中國的乳制品進口貿易政策始終堅持質量優先的原則,這也導致了中國乳制品價格
312、偏高的市場現狀。展望未來,預計中國乳制品進口貿易政策將繼續堅持質量優先的前提下進行,但也會在多元化進口導向方面加大力度,重點集中在拓寬奶源獲取渠道、提升奶源質量、保障國內奶源供給和穩定國內奶源價格四個方面。根據美國農業部的預測,2023/24 年度,全球四大主糧和主要蛋白質供給量中,除玉米和大豆產量上升外,其他食物產量變化不大,增產速度放緩甚至有所下降。因此,食物資源優勢將繼續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之間。綜上,全球食物供應鏈的集中化現象日益顯著。這種集中化不僅加劇了國際產能不足和比較劣勢發展中經濟體對進口的依賴程度等問題,還削弱了食物進口國在應對食物多元化危機時的靈活性和自主性。此外,全球食物供應
313、集中化的現象還引發了對糧食主權的深刻擔憂,并對進口國家的食物安全和國民經濟的穩定都構成了潛在的威脅。在分析中國進口貿易政策,特別是農產品進口政策的變化時,我們注意到這些政策受到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的顯著影響,展現出較大的時間序列差異和非穩定性。根據中國農業貿易促進中心的數據,2023 年,大米國際價格的小幅增長導致中國進口貿易量同比大幅減少 57.5%,而大豆、小麥和玉米國際價格的下降則使得中國的進口貿易量同比分別增長 11.4%、21.6%和 31.5%。這種增減波動反映了中國進口貿易政策對國際市場價格變動的敏感性,同時也凸顯了對于穩定國家糧食供給和防范國際糧價危機缺乏更高水平的治理方案的需求
314、。因此,中國食物的進口貿易政策需要進一步增強穩定性和預見性,以更有效地管理和減輕國際食物價格波動對國內市場的影響。因此,中國為保障國家食物進口質量與安全的下一步,需要考慮地區間地緣政治沖突的發展趨勢和國際食物價格波動的影響。這包括維護現有食物進口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以確保國家食物安全并減輕地緣政治風險和全球食物價格危機的潛在影響。5.3.2提高“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進口合作潛力鑒于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積極挖掘與中國開展食物貿易伙伴國的貿易潛力,將成為未來防范食物生產大國政治危機并掌握食物進口主動權的有力支撐。6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62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本節主要以俄羅斯、非洲地區和
315、RCEP 成員國作為切入點,分析中國食物多元化進口合作潛力和未來趨勢。(1)中俄食物多元化進口合作潛力分析。2023 年 10 月 18 日,中俄雙方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簽署了為期 12 年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食物領域的貿易合同,標志著中俄食物多元化進口合作潛力的進一步開啟。根據合同,俄羅斯將向中國供應包括谷物、豆類、油料在內的 7,000萬噸糧食,這一舉措有望解除中國受國際糧價上漲和供應不足制約的局面。同時,俄羅斯計劃將外貝加爾斯克打造成重要的陸路糧食碼頭,中俄糧食貿易將通過中俄新陸路糧食走廊運輸,以支持中俄糧食貿易。預計未來,每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糧食總量將達到 1,000
316、 萬噸以上,俄羅斯也將成為中國重要的小麥進口來源國。此外,中國近年來還積極開辟了來自巴西、南非、緬甸等國家的新進口渠道,進口玉米、大豆等農作物,進一步拓展了食物多元化進口的合作范圍。(2)中非食物多元化進口合作潛力分析。目前,僅有16個非洲國家對中國具有農產品貿易順差,而其他 33 個非洲國家則存在貿易逆差的情況(圖5-8)??紤]到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食物消費國之一,對糧食、油料、水果等農產品的需求持續增長,非洲國家有望通過優化其農業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競爭力來擴大對中國出口,從而改善貿易逆差狀況?;?Caliendo and Parro(2015)的一般均衡模型(以下簡稱 CP 模型)
317、預測模擬簽訂中非貿易自由協定后的貿易和福利情況,整體而言,非洲國家的總體食物貿易增長預計將從 0.01%增加到13.4%。具體而言,對于那些與中國食物貿易量本就較大的非洲國家,如留尼汪、盧旺達、加納、幾內亞比紹、納米比亞、索馬里、贊比亞、幾內亞、剛果和萊索托等國家,貿易擴大效應預計在 2.73%到 13.37%之間。這一預測表明,通過與中國加強食物貿易合作,非洲國家有望在改善貿易逆差的同時促進食物貿易的增長。(3)RCEP 食物多元化進口合作潛力分析。以 區 域 全 面 經 濟 伙 伴 關 系 協 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以
318、下 簡 稱 為RCEP)為例,探討中國從東盟、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進口的潛力,基于 CP 模型進行模擬分析。根據 RCEP 農產品關稅減讓表中的關稅降稅安排來確定不同階段的減稅比重,特別是以協定最后一年零關稅商品比例為依據來模擬RCEP 最終降稅(最后一年)對貿易的影響,以探究關稅下降后的貿易效應。表 5-1 報告了僅 RCEP成員之間關稅削減后的對華農產品貿易效應。結果顯示,東盟將出口更多的農產品到中國,這會進一步促進食物進口的多元化(0.845),其次是澳大利亞(0.229)和新西蘭(0.106)??傮w來看,俄羅斯、非洲國家和 RCEP 成員國有極大的潛力成為未來中國食物多元
319、化進口的主要合作伙伴,強有力地保障中國食物多元化的供應需求。圖 5-8中國-非洲農產品雙邊貿易額(百萬美元)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63促進食物進口多元化和食物供應保障63圖 5-9模擬簽訂中非自由貿易協定后對非洲各國貿易和福利變化情況表 5-1RCEP 成員關稅削減后對華農產品的貿易效用國家貿易效應澳大利亞0.229日本0.007韓國0.030新西蘭0.106東盟0.845文萊0.002柬埔寨0.264印度尼西亞0.144馬來西亞0.105菲律賓0.041新加坡0.000泰國0.124越南0.1655.4多元化進口視角下中國與全球食物供應的政策建議中國應采取具體的政策措施以有效應對全
320、球食物進口多元化與供應保障的挑戰。首先,中國需要保持與主要食物進口國的穩定貿易關系,并通過長期合作協議來降低貿易壁壘和不確定性。其次,中國應優化食物貿易的多元化布局,利用“一帶一路”和 RCEP 等國際合作機制,擴展與非傳統食物出口國的貿易合作。此外,政府應鼓勵中國企業參與全球食物全產業鏈合作,提升在全球食物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并健全食物產業的營商環境。最后,中國還應通過 WTO 和南南合作平臺,積極參與全球食物供應體系的治理,推動將食物貿易便利化目標納入 WTO 談判,避免食物貿易政治化,以確保食物6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64中國與全球食物政策報告進口和供應的多元化。5.4.1保持中國食物貿
321、易政策的穩定性,降低食物領域的貿易壁壘首先,中國需要穩定與當前最主要食物進口來源國的貿易關系。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和長期貿易協議等形式,降低食物領域的貿易壁壘,保持對外貿易政策的穩定性,從而保障現有的食物貿易供給來源的穩定性。在此基礎上,中國應進一步優化食物貿易的多元化布局。一方面,積極擴展與非傳統食物生產和出口潛力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關系,通過“一帶一路”以及 RCEP 等國際合作途徑,主動尋找來自更多國家的食物進口來源。另一方面,應關注食物領域的高關稅壁壘政策和對華輸出食物貿易禁令,通過貿易談判等方式降低關稅等貿易壁壘,從而擴大與潛在進口來源國的貿易合作,以降低食物進口集中度和貿易風險,保障
322、中國的食物進口具有多元化來源。5.4.2引導中國企業參與全球食物全產業鏈合作,健全食物產業的營商環境引導中國企業通過國際合作,整合國內外的資本、技術和農業資源,建立規?;?、競爭力強的農業全球化公司和大糧商,以主導食物貿易并在全球食物供應鏈和定價權方面增強話語權。另外,積極在全球投資布局建立食物深加工企業,將一部分產能轉移到初級產品生產國,實現食物生產和加工的國際化?;趯θ蚴澄锒嘣┙o風險的分析,通過投資食物產品后端的加工和品牌環節,有助于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延長產業鏈,并在間接控制生產環節的同時,避免政治和經濟因素的不利影響。此外,對食物倉儲、碼頭等物流環節進行戰略布局,能夠提升緊急情況
323、下將食物運回國內的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全球食物價格的劇烈波動。5.4.3通過 WTO 與南南農業合作平臺,參與食物供應體系的全球治理中國可以通過參與 WTO 農業談判與南南農業合作,加強對全球食物供應體系的全球治理,以保障食物供應的多元化。具體做法包括促成將食物貿易便利化目標納入 WTO 談判,減少 WTO 成員國的農產品和食物出口禁令或限制,以保障中國與全球食物供給安全。在多元化食物領域,包括谷物、蔬菜、水果、豆類和堅果、肉類(包括家禽)、牛奶(包括乳制品)、雞蛋和魚類(包括所有水產品)的國際貿易中,應當促使 WTO 成員國承諾不實施與 WTO 相關條款不符的農產品和食物出口禁令或限制,避免
324、將農產品貿易政治化,并減少對農產品和食物貿易事件的過激反應,以拓寬中國與全球食物多元化供給的來源。在全球范圍內,農業資源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許多農業資源尚未得到開發和利用,特別是位于非洲撒哈拉以南、拉美、東歐、西亞、俄羅斯遠東地區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在作物單產和食物出口方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我們要加強與南方國家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南南農業合作,繼續推進深度貿易和投資合作,以進一步促進中國食物種類和來源的多元化供應。參考文獻1Wenshou Yan,Yan Cai,Faqin Lin,Dessie Tarko Ambaw,2021.The Impacts of Trade
325、Restrictions on World Agri-cultural Price Volatilit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China&World Economy,29(6),139-158.2Faqin Lin,Xuecao Li,Ningyuan Jia,Fan Feng,Hai Huang,Jianxi Huang,Shenggen Fan,Philippe Ciais,Xiao-Peng Song,2023.The impact of Russia-Ukraine conflict on global food security.Global F
326、ood Security,36,100661.3Fan Feng,Ningyuan Jia,Faqin Lin,2023.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Russia-Ukraine crisis on food security and trade pattern:evidence from a structural general equilibrium trade model.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15(2),241-258.4Caliendo Lorenzo,Parro Fernando,2015.Estimates
327、of the Trade and Welfare Effects of NAFTA.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82(1),1-44.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簡介65中 國 農 業 大 學 全 球 食 物 經 濟 與 政 策 研 究 院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AGFEP)是中國農業大學校級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
328、授、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長(IFPRI)樊勝根任研究院院長,研究院成員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研究院聘請國內外 14 名食物政策、營養、農業經濟等領域的專家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研究院秉持“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戰略方針,將國際視野與中國實踐緊密結合,建立跨部門多學科的研究體系,圍繞“農業食物系統轉型”開展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涵蓋糧食安全、營養健康、綠色低碳、國際貿易與國際直接投資、食物經濟環境健康模型等。研究院不僅為我國政府提供決策建議,同時也為重塑全球農業食物系統貢獻力量。The 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AG
329、FEP)is a directly affiliated institute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institute is headed by Dr.Shenggen Fan,chair professor a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nd former Director General of the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The members of AGFEP include faculty and research
330、ers from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jiang University,and other academic institutions.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AGFEP is composed of 14 scholar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ties,specializing in food policy,environmental science,nutrition,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s.With the key s
331、trategy of“Focusing on China,with a Global Perspective,”AGFEP features a close integration of the global agenda and Chinas practices,a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pproach,and a management mechanism emphasizing collaboration and talent development.AGFEP focuses on food systems transformation and aims
332、 to share China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with the world.The key research areas include reshaping global and Chinese food systems,management research on unexpected public emergencies,and studies on the food-economy-environment-health nexus.The academy provides forward-looking and evidence-based strat
333、egic policy options for China as well as the global community.中國農業大學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簡介65中 國 農 業 大 學 全 球 食 物 經 濟 與 政 策 研 究 院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全球食物經濟與政策研究院(Academy of Global Food Economics and Policy,AGFEP)是中國農業大學校級研究院。中國農業大學講席教授、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原所長(IFPRI)樊勝根任研究院院長,研究院成員來自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和科研單位,研究院聘請國內外 14 名食物政策、營養、農業經濟等領域的專家作為學術委員會成員。研究院秉持“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的戰略方針,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