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GF:2024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報告: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17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MGF:2024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報告: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17頁).pdf(17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Macro and Green Finance Lab)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2馬駿 博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MGF Lab)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IFS)院長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 員會主任農業
2、與食物系統的氣候轉型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作為一個擁有 14 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然而,中國農食行業中許多企業和小微農戶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提升氣候韌性方面仍顯著不足。同時,鑒于中國農食行業中的小微農戶數量龐大,而且他們在氣候相關風險方面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較高。因此,確保農食系統氣候轉型過程中的公正性和包容性至關重要。金融在促進公正、包容的氣候轉型中可以發揮關鍵作用。隨著中國基于二十國集團(G20)“轉型金融框架”(Transition Finance Framework)積極構建轉型金融體系,并將農業作為重點支持領域之一,金融機構和農食企業將獲得
3、更明確的標準和指導,以運用轉型金融工具開展氣候減緩和適應項目。轉型金融體系中的金融和財政激勵政策通過降低相關成本和風險,有望進一步促進更多私人資本投入到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活動中。值得強調的是,應將“公正轉型”原則納入轉型金融體系的其他關鍵支柱,包括界定標準、信息披露、金融工具和激勵政策。同時,還應積極探索綜合運用轉型金融、供應鏈金融和混合金融工具,以支持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前言 肖恩-基德尼 先生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首席執行官 世界正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金融在推動向更可持續的未來轉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農食系統的轉型需求尤為迫切,因為革新該系統不僅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還能保
4、障當前及后代的糧食安全和營養。因此,當務之急是引導資金支持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活動,加快其向更可持續的實踐轉型。中國已經作出對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承諾,并采取了積極措施加速轉型。這包括國家發改委制定的低碳轉型目錄,以及中國人民銀行正在制定的轉型分類標準。此外,很多地方政府還制定了區域轉型標準,展示出積極創新的步伐,致力于實現更加綠色的未來。憑借在氣候融資市場上取得的這些突出成就,中國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擁有巨大潛力,能夠將資本流轉向可持續農業,同時建立更具韌性的食物系統。本報告聚焦于農食體系氣候轉型中的投資機會和熱點,這些機會和熱點有望加速中國轉型并支持實現其氣候目標。報告就轉型金融如何促進農食企業轉
5、型,并撬動更多私人資本以促進中國農食體系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導。通過運用轉型債券引導資本流向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活動,我們可以調動所需資源,推動轉型變革,建立凈零排放和具有氣候韌性的食物系統,并實現公正轉型。白雅婷 女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駐華代表隨著全球社會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日益加劇的影響,轉型的呼聲變得日益迫切。農食系統作為生活和生計的基石,同時也貢獻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因此處于這一挑戰的最前沿。本報告由北京大學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Macro and Green Finance Lab)和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合作撰寫,深入探
6、討了金融機制在推動中國農食體系向凈零排放、氣候韌性和實現包容性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角色。彌補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金融缺口不僅是一項金融挑戰,更是一個糾正發展路徑、轉向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社會經濟模式的深遠機遇。本報告還強調了實現公正和包容轉型的重要性。我們的研究表明,有針對性的金融工具和政策激勵對于促進可持續實踐至關重要,尤其對于小微農戶等脆弱性高的參與者而言,他們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氣候變化負面影響的利益相關者,然而他們對于保障數十億人的糧食安全卻至關重要。推動農食系統進行公正的氣候轉型對于實現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至關重要。為此,本報告為政策制定者、行業領導者、金融市場從業者、發展機構以
7、及農食系統中的各利益相關者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以便我們能采取集體行動,利用金融創新重塑農食行業,釋放其巨大潛力,并推動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進展。我們衷心感謝所有為本報告做出貢獻的合作伙伴和專家,他們提供了寶貴的中國和全球視角。在未來的道路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將致力于將這些見解轉化為支持可持續發展和公平增長的可行戰略,確保在我們實現可持續未來的征程中,不讓任何人掉隊。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3報告摘要中國的農業食物系統(簡稱“農食系統”)向凈零排放和氣候韌性進行轉型刻不容緩,并且這一轉型過程必須
8、是公正包容的。農食系統不僅貢獻了約三分之一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而且面臨顯著的氣候風險,因此對于減緩氣候變化與適應氣候變化都十分關鍵。同時,確保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與其他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UN SDGs)相一致對于推動社會的公正與包容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全球主要的農產品與食物生產國和擁有14億人口的消費國,中國必須推動其農食系統實現公正包容的氣候轉型。這是必由之路。農食系統實現這一氣候轉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目前全球的氣候資金僅有4.3%(2020年約285億美元)投向農食領域,僅為農食領域氣候融資需求的七分之一。目前支持農食部門的氣候資金主要來源于財政和開發性金融機構,而這遠遠不能滿足氣候融
9、資需求。因此,撬動大量私人資本投入農食系統氣候轉型領域是彌合融資缺口的關鍵。但是,中國的農食部門長期面臨著多重融資約束,而且現行的綠色金融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與農食部門的氣候轉型金融需求尚不匹配。要解決這一挑戰,政府和金融部門亟需進一步的政策協同與金融創新。鑒于農食系統中存在大量的中小微主體(農戶、小微企業等),支持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金融工具應納入“公正轉型”原則,以確保這一轉型不會加劇既有的社會不平等,同時讓更多人共享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發展機遇。轉型金融在撬動私人資本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并確保其公正性方面具有關鍵角色。中國人民銀行正牽頭建立中國的轉型金融體系,并將農業納入了重點支持行業之一
10、。目前,支持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金融創新與實踐仍處于十分早期的階段,主要集中在貸款和債券領域。未來,私募股權(PE)和風險投資(VC)基金、保險、碳金融工具、混合金融以及供應鏈金融等其他金融工具在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方面也可發揮重要作用。大型農食企業的角色尤為重要,其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帶動和支持供應鏈伙伴共同開展氣候轉型的行動。本報告剖析了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所面臨的主要瓶頸,包括農食部門缺乏氣候相關信息披露,大型農食企業尚未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特別是納入范圍三的減排以及提升供應鏈的氣候韌性),以及政策激勵不足。為了解決這些瓶頸,需要金融、財政和產業部門之間更好的政策協同,進而更好
11、地發揮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潛力,并確保這一轉型過程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一致?;谏鲜龇治?,本報告提出以下政策建議:1.監管部門應推動與支持農食行業提升氣候信息披露水平,包括制定農食領域溫室氣體核算標準、氣候信息披露要求以及建立監測體系;2.監管部門應指導和支持農食企業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包括明確相關監管要求以及提供技術支持;3.政府應強化政策激勵,包括a)制定轉型金融激勵政策,聚焦支持農食供應鏈整體的氣候轉型;b)發揮轉型金融政策與普惠金融政策的協同作用,共同支持農食系統中小微主體進行氣候轉型;c)將現有的農業支持政策向農食氣候轉型經濟活動傾斜;d)強化政府作為農食領
12、域可持續債券發行人的引領帶動作用??s略語CCER 中國核證減排量DFI 開發性金融機構GHG 溫室氣體MDB 多邊開發銀行PE 私募股權投資VC 風險投資SDG 可持續發展目標SLB 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L 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UoP 募集資金用途目錄前言 2報告摘要 31.農食系統進行氣候轉型 勢在必行 42.金融支持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的角色與工具 63.釋放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投融資潛力 124.政策建議 16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41.農食系統進行氣候轉型勢在必行 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因素之一在
13、于建立能夠抵御氣候變化影響的農業與食物系統(以下簡稱“農食系統”,有時基于語境使用“農食行業”)。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重要農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亟需推動其農食系統向凈零排放和氣候韌性轉型,以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農食系統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GHG)排放量約占全球排放量的三分之一。1 另一方面,農食系統面對氣候變化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較高,亟需提高整個系統的氣候韌性。此外,考慮到農食系統與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密切相關,涉及較多的相對弱勢群體。因此,確保農食系統的公正轉型至關重要。1.1 農食系統在減緩氣候變 化中的角色“食物系統”和“農
14、食系統”這兩個詞經常被交替使用。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定義,食物系統涵蓋了所有參與者及其在生產、儲存、加工、分銷、消費和處置來自作物種植、畜牧業和漁業的食物方面的相關活動。2 根據 IPCC 的統計,全球約 21%-37%的溫室氣體排放可歸因于農食系統。3 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種植、動物腸道發酵、糞便管理產生的甲烷排放,以及農業使用氮肥產生的一氧化二氮排放,都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42019年,中國農食系統的GHG排放量超過1.9Gt二氧化碳當量,已成為該部門排放量最大的國家。5,6中國養活了全球 18%的人口,同時在全球食物相關GHG排放中占比十分之一以上。此外,隨著未來
15、對于食物與營養的需求增加,中國的人均糧食排放量預計也將上升。鑒于全球對食物及相關材料(例如生物能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如果不加以控制,到 2050 年,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預計將增加 30%-40%。2這一增長將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包括氣候變化引發的災害增多、死亡人數增加,以及社會穩定性降低,因為食物系統和更廣泛的社會要努力應對不可預測的極端天氣事件。值得注意的是,農食系統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也具有巨大潛力。研究表明,通過強化食物系統、實施低排放和碳封存的做法,農食行業的GHG排放量可以從目前的水平降低到-2.0 GtCO2e/y,而無需依賴碳抵消,同時還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食物需求。7,8隨著
16、減排政策受到更多關注,到 2060 年,中國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減少70%,有可能降至 6.51 億噸 二氧化碳當量。9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可有效支持溫室氣體減排,推動向更可持續的食物系統轉型。這可以通過采用可持續農業實踐來實現,如改進土壤管理、可持續的畜牧系統、農林業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強土壤固碳、膳食改變以及技術創新等方式。1.2農食系統適應氣候變化 的必要性農食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度高。氣候變化所造成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的頻率和強度上升、氣溫和降雨模式的變化以及植物病蟲害的增加,都會嚴重影響作物產量,威脅糧食供應的穩定性。同樣,極端天氣事件和氣溫波動也會導致牲畜疾病多發和產量下降。研究
17、發現,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作物產量變化約占全球作物產量變化的三分之一10;如果不采取適當的適應措施,到2050年,氣候變化可能使全球糧食產量比目前減少5%-30%。11此外,極端天氣事件還會破壞農食供應鏈的基礎設施,例如倉庫和運輸網絡,導致糧食供應中斷和市場價格波動。據統計,2008年至2018年間,中國因極端天氣造成的農業損失累計達到了9,760億元人民幣(約1,450億美元)。12市場和農業生產力的不確定性對中國和全球的糧食安全構成了威脅。值得注意的是,弱勢群體(如已經面臨食物短缺的低收入群體以及小微農戶)受到氣候變化造成的糧食減產和價格不穩定的影響尤為嚴重。這種情況經常迫使他們遷移到城市中
18、心尋找工作機會。因此,我們亟需建立能抵御當前和未來氣候變化影響的農食體系,增強農食系統的氣候韌性,最大限度地降低災害損失,以保障糧食安全。全球適應委員會已將食物系統作為適應氣候變化緊急行動的首要關鍵領域,并指出需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幫助小微農戶維持和改善生計。13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51.3公正且包容的轉型農食系統涉及較多的弱勢群體(農戶、小微企業、女性等)。由于適應能力有限,這些群體面對氣候風險時暴露性更高、脆弱性更大,如洪水和干旱,這些災害會損害作物并降低產量,使他們更容易受到不利影響。氣候變化
19、的威脅會阻礙這些群體獲得充足、安全和有營養的食物。我們必須確保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對這些群體而言是包容與公正的,以避免加劇社會不平等。雖然國際社會尚未對農業公正轉型的定義和范疇達成共識,但已有一些研究和倡議嘗試厘清農食系統公正轉型的定義和準則,包括 向人人享有環境可持續的經濟和社會公正轉型的準則、食物系統公正轉型原則 和 食物系統及其他公正轉型原則和標準14,15,16這些準則均強調了農食系統與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相關性。在進行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時,必須優先考慮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同時也要注重保護弱勢群體,防止不平等現象加劇,并努力縮小現有差距,確保糧食安全,消除饑餓,提高公共
20、衛生水平,創造公平的就業機會,并促進性別平等(如圖1-1所示)。雖然中國的政策文件中尚未對”公正轉型”提出明確定義,但中國已明確支持在COP27上達成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公正轉型路徑工作計劃”。17實際上,中國推出的多項倡議,如“普惠金融”“鄉村振興”和“共同富?!?,均體現了與”公正轉型”原則的緊密契合,且都涵蓋支持農食行業中小微主體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此外,糧食安全作為農食行業的基石,更是公正轉型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中國在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 中也將“農業與糧食安全”作為首要工作領域,并提出建立農業適應技術和氣候智能型農業試點項目,以及推行氣候友好型低碳農
21、產品認證。圖1-1: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與多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高度相關1.4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國 內外政策進展過去,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主要聚焦能源、交通和建筑等行業,對農食系統的重要性關注不足。然而,近幾年這一狀況正在改善。從2021年 格拉斯哥森林和土地使用宣言 承諾停止和扭轉森林損失和土地退化,再到2023年COP28 關于韌性糧食體系、可持續農業及氣候行動的阿聯酋宣言 凝聚了全球70%糧食生產力的國家,都表明農食系統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重要角色得到了廣泛認可、在全球氣候議程中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以“非二(氧化碳)”為主,其中甲烷是主要成分。18甲烷雖然在大氣中
22、的壽命較短,但其作為一種增溫潛勢較大的溫室氣體,對氣候變化產生顯著影響。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對減緩氣候變化和改善空氣質量具有雙重好處。目前,減少甲烷排放已成為一項全球治理的優先行動。例如,中美關于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 就強調了減少甲烷排放的緊迫性,并具體提出了減少農業甲烷排放的激勵措施和方案。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正在完善農食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框架,以支持其2030年和2060年“雙碳”目標和高質量發展愿景。這包括在宏觀戰略規劃中優先考慮氣候變化應對措施,如 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和 “十四五”全國農業綠色發展規劃。此外,還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路徑
23、和支持政策。19,20在 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 中,“農業和糧食安全”被確定為提高經濟和社會系統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重點領域,概述了提高農食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和行動計劃。此外,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 將水稻種植方法、加強糞肥管理資源化利用和控制腸道發酵甲烷排放列為推進農業領域甲烷排放控制的重點任務。農食系統 氣候轉型來源:課題組基于UN SDGs編制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62.金融支持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角色與工具2.1 農食系統氣候轉型資金缺口巨大 據估計,2030年之前,全球食物系統每年需要
24、3,500億美元才能實現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目標,且目前仍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21目前,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主要依賴公共資金,且主要是以貸款和債券的形式。據氣候政策倡議組織(CPI)的研究,全球氣候融資中僅有4.3%(約285億美元)流向農食系統,這僅占農食系統氣候資金需求的七分之一(基于糧食與土地利用聯盟最保守的資金需求估計)。22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農食系統的氣候資金目前主要來自開發性金融機構和政府,商業資本參與度較低。融資工具以補貼、贈款和市場利率的債務工具為主,股權工具則占比較?。ㄈ鐖D2-1所示)。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一個核心領域是適應氣候變化,即提升氣候韌性。UNEP的一項研究顯示,發展
25、中國家2030年前每年的適應氣候變化資金需求為3870億美元,其中農業是資金需求量最大的領域之一(約占20%)。然而,目前發展中國家用于氣候適應的資金量僅為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23除此之外,加強農業的氣候韌性具有顯著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據全球適應委員會估計,若在氣候智慧農業及相關技術方面投入1.8萬億美元資金,我們將能夠通過避免氣候變化相關損失,間接地創造約7.1萬億美元的環境、社會和經濟價值。242.2轉型金融對于彌合資金缺 口至關重要彌合上述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融資缺口需要加大社會資本參與。但農食行業自身的一些特性,包括投資周期長、受環境和氣候影響大、投資回報期長以
26、及不確定性高等,導致其風險收益特征相對缺乏吸引力。鑒于當前的挑戰,市場亟需開展有針對性的金融創新。據一項針對中國131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調查顯示,2023年其平均融資成本為7.38%,比央行公布的全社會平均融資成本高 出37個基點。25較高的融資成本會進一 步削弱農食生產經營主體進行氣候轉型的動力和能力。同時,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需求與中國現行的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政策體系不匹配。一方面,現有的普惠金融政策未將氣候變化因素納入考量,甚至一些政策和產品仍在支持不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農食活動。另一方面,當前的綠色金融體系則主要支持“純綠”的經濟活動,大部分減排或提升氣候韌性的農食活動都難以獲得綠色金融
27、的支持。這凸顯了將氣候因素納入普惠金融體系并提升綠色金融體系對于氣候公正轉型活動的重要作用。數據來源:CPI(2023)圖 2-1:支持農食系統的全球氣候資金(2019/2020 年)項目層面:共285億美元融資工具 開發性金融機構:125億美元政府:95億美元商業性金融機構:16億美元 跨國公司:9.4億美元慈善機構:4.9億美元債券:127億美元項目層面 股權融資:9億美元公司層面風險投資:23億美元其他 贈款:108億美元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7正在快速發展的轉型金融市場有望助力于填補上述的資金
28、缺口。G20轉型金融框架 將轉型金融定義為: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情景下,以符合 巴黎協定 目標的路徑,支持經濟向更低排放和凈零排放以及氣候韌性轉型的金融服務。26轉型金融通過五大支柱撬動社會資本投資于轉型經濟活動,并確保轉型是公正的(圖2-2)。與綠色金融主要支持已經“綠色”的活動不同,轉型金融旨在為尚未完全實現“綠色”但有明確轉型計劃的企業和項目提供資金,以支持其向凈零轉型。由于農食行業的GHG排放源分散在復雜的供應鏈中,且供應鏈管理對于農食行業氣候轉型具有關鍵作用,因此,農食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公司)被視為推動轉型金融的關鍵切入點。正因為大中型企業在轉型能力和融
29、資能力上相較于與小微企業具有顯著優勢,能夠更好地帶領供應鏈企業進行綠色轉型。中國政府正積極建設轉型金融體系,其中農業是重點支持領域之一。中國人民銀行(PBoC)正牽頭組織制定中國的轉型金融標準,農業與建材、鋼鐵等其他關鍵行業一同成為了首批納入的重點行業。此外,多個地方政府已經發布了地方層面的轉型金融標準。其中,重慶市轉型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3 年版)就將“農業低碳生產”納入了支持領域。27 在轉型活動界定標準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和部分地方政府進一步出臺了一系列轉型金融配套激勵政策,包括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對銀行的定向再貸款和再貼現)、轉型貸款和債券的貼息和擔保、轉型認證費用補貼、轉型保險保費
30、補貼,以及為轉型企業提供稅收優惠等。28 這些激勵政策旨在降低農食氣候轉型活動的融資和認證成本,提高轉型活動的風險調整后收益,從而激勵農食生產經營主體進行氣候轉型,并提高這些轉型活動的預期投資收益。在有了明確的界定標準之后,具有顯著氣候效益的農食項目以及制定了可信轉型計劃的農食企業,便可以通過上述激勵政策支持下的轉型貸款、債券和保險等工具獲得優惠資金和風險分擔。2.3 支持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的金融工具 與轉型/可持續性掛鉤的貸款和債券是國內外主要的轉型金融工具。隨著中國轉型金融政策框架的不斷完善,市場參與者已經開始通過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等工具發掘新的融資
31、機會。募集資金指定用途(UoP)類金融工具和可持續績效掛鉤類工具是可持續債務融資工具的兩種主要結構,它們在促進農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方面都發揮著關鍵作用:1.UoP工具:UoP債務融資工具要求將募集資金用于社會或綠色活動,可以為非金融企業和主權國家的可持續生產或采購以及實現公正轉型提供資金。圖 2-2:G20 轉型金融框架的五大支柱公正轉型政策激勵信息披露金融工具界定標準2.績效掛鉤工具: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s)和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s),其融資條件與實現預定的關鍵績效指 標(KPIs)的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s)相掛鉤。這類工具可用于各種企業,特別是那些不能滿足UoP融資
32、工具的資產要求的企業。然而,在農食領域,這些創新性債務融資工具仍處于起步階段,尚未被廣泛采用。此外,除了需要加強推廣應用轉型債務融資工具之外,還迫切需要為更廣泛的農食氣候轉型融資需求創新其他類型的融資工具。私募股權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PE/VC)、保險和碳金融產品在支持農食系統的氣候轉型方面也具有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時,混合金融機制和供應鏈金融機制與轉型金融的結合,也有助于支持中國農食系統實現包容和公正的氣候轉型??紤]到農食系統中存在眾多小微主體,大中型企業為轉型金融支持整個系統的轉型提供了一個關鍵切入點,相關金融工具的設計應激勵大中型企業將其供應鏈向凈零排放和氣候適應轉型。目前,中國支持農食系
33、統氣候轉型的金融產品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產品類型、規模和成熟度均不足。未來要取得進展,必須識別和解決現有的瓶頸,從而推動轉型金融在農食行業的大規模應用。2.3.1 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SLLs)近年來開始在中國市場普及,最初主要集中于傳統的高碳行業,如能源、鋼鐵和水泥。不過,近期農食行業的幾家大型企業也開始 探索通過SLL為可持續發展進行融資(見案例2-1),這些企業正努力探索根 據 巴黎協定 的氣候目標和其他非氣候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制定科學可信的關鍵績效指標(KPIs)和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s)。29,30案例 2-1 展示了大中型公司如何利用 SLL 支持其范圍 1 和范圍 2的
34、減排。然而,我們認為這些公司在利用 SLL 減少其價值鏈(范圍3)排放方面仍有巨大潛力,因為價值鏈通常占大型農食企業GHG排放的很大一部分,有時甚至超過 90%。31為了實現整個農食系統的全面氣候轉型,我們建議大中型農食公司將可持續供應鏈管理實踐納入其 SLL 的關鍵績效指標(KPIs)和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SPTs)中,以此協助其供應鏈中的小微主體減少排放并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來源:G20可持續金融工作組(2022)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82.3.2 債券據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統計,202
35、3年全球綠色、社會和可持續發展(GSS)債券總額達到了8,719億美元,其中有1,600億美元被明確分配用于包括農業或漁業項目在內的可持續融資框架。大中型農食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區域或全球債券市場的資源,有效吸引并促進私人資本投資。2023年,中國是最大的綠色債券發行國,發行總額達1,31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為9,400億元)。32其中大部分來自國有機構和政府支持企業,有41支GSS債券被專門用于支持土地利用方面的各類舉措,包括土地修復、植樹造林、可持續農業實踐和糧食安全保障等。然而,其中投入到土地利用相關的資金規模僅為66.95億美元。其中,中國的農食企業尚未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表2
36、-1列出了中國發行的土地利用相關UoP債券的具體情況。除了這些現有的GSS債券渠道外,轉型債券市場尚處于早期發展階段,全球范圍內僅有少數領先的農食企業開始嘗試發行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或轉型債券。截至2023年,全球農食行業累計發行的SLB規模僅為62億美元。其中,有36億美元的氣候債券被歸類為完全符合氣候債券標準的債券。33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SLBs)和可持續發展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s)均可作為支持農食系統公正轉型的工具??沙掷m發展債券的UoP機制可以支持社會和環境項目類別的混合,而SLBs則可選擇與發行人轉型計劃中與脫碳和社會相關的KPIs的SPTs。例如,
37、瑞典食品公司Greenfood于2021年成功發行了10.5億瑞典克朗(約0.97億美元)的SLB,其掛鉤的KPI為范圍1和2排放、設定SBTi目標以及減少食物浪費。34在中國,盡管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與上海證券交易所先后發布了與SLB以及低碳轉型(掛鉤)債券有關文件,但市場實踐仍處于探索階段,且主要集中于能源、鋼鐵和化工等傳統高碳行業。目前尚沒有中國農食企業發行轉型/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然而,未來中國農業轉型金融標準及相關激勵政策的出臺,將有望推動農食企業和金融機構探索發行轉型類債券支持氣候轉型。除了農食企業之外,政府也可通過發行主權GSS+債券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支持農食系統轉型。近年來,越來
38、越多的國家或地區政府通過發行主權債券和政府債券來為農食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和氣候轉型募集資金(如案例2-2)。2023年,德國宣布將發行總額為173億歐元(約合188億美元)的綠色主權債券,其中包括GSS+主權債券中最大的農業債券。德國是GSS+主權債券的第二大發行國,在2020-2023年間累計發行了558億歐元(約合625億美元)的GSS+主權債券。德國2023年發行的69億歐元(約合75億美元)UoP綠色主權債券中的40%的資金被明確指定用于土地利用相關的支出,旨在支持森林發展以及推動有機和環保農業實踐。該債券的融資框架詳細界定了符合資助條件的項目案例2-1: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47案例2-
39、2:德國促進氣候韌性農業的綠色債券戰略范疇,涵蓋了農業低碳轉型、科研補助和碳匯建設等多個關鍵領域。根據ISS ESG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評估,該債券用于農業、林業、自然景觀和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募集資金,對實現SDG 13和SDG 15具有重要貢獻。49德國的這一農業融資模式值得其他國家政府借鑒。通過發行綠色主權債券,國家層面得以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支持,以促進土地資源的保護與可持續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這種融資模式還可以促進基層融資渠道的拓展,促進農業供應鏈中各利益相關方的廣泛參與和合作。2021年3月,渣打銀行發布了 貿易融資可持續性主張,將貸款市場協會(LMA)制定的可持續掛鉤貸款原則納入其貿
40、易融資框架,鼓勵客戶進一步提高其所募集資金的信息披露、報告和用途定義,以滿足企業ESG目標。融資產品涉及供應鏈融資、發票融資、應收賬款服務、債券、擔保和信用證等,這些產品都旨在支持全球供應鏈變得更可持續。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牧原股份”)是中國最大的農食企業之一,總部位于河南省南陽市。2023年,該公司公布了分階段的綠色低碳行動綱領和溫室氣體減排目標。48基于集團的可持續貿易融資框架,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渣打中國”)于2023年5月為河南牧原糧食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牧原糧貿”)提供了首筆可持續發展掛鉤的發票融資貸款。資金將用于支持牧原糧貿的原材料采購等相關運營需要。該筆SLL
41、選取了“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和“每公斤豬肉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為可持續發展關鍵績效指標(KPIs),并把牧原股份這兩個指標的表現與該筆SLL的利率掛鉤,以此激勵企業進行低碳轉型。來源:CBI數據庫表 2-1:2023 年中國土地利用相關的 GSS+債券市場 社會l 6 可持續 4內地 23地方政府 1非金融機構香港 18政府關聯企業或國有企業 9金融類公司 7主權 18綠色31發行標簽(只)發行地區(只)發行人類別(只)開發銀行 5 募集資金(億美元):66.95 債券發行總數:41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
42、ve 92.3.3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風 險投資基金農食領域降低排放和提升氣候韌性離不開農食科技的進步,它具有前期研發投入較大、投資回報期較長、技術風險和市場風險較高等特性。農食科技企業大多為輕資產的小微企業,缺乏合格的抵質押物,從而不適用于貸款、債券等債務融資工具,而與私募股權(PE)投資基金以及風險投資(VC)基金這類追求高收益(從而愿意承擔相應的高風險)、投資期限較長以及注重被投企業未來發展潛力的 資料來源:Intellecap(2023)。股權投融資渠道相匹配。根據AgFunder發布的 農食科技投資報告,2022年全球農業食品科技投資總額為296億美元,同比下降44%,這與全球風險投
43、資市場的情況基本一致;盡管受疫情影響全球投資總額有所下降,但與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的細分領域投資仍逆勢上漲,并成為投資者最關注的農食科技領域。35就中國而言,2023 年私募股權投資和風險投資基金在農食行業的投資額約為 140 億元人民幣,其中“農業科技及相關服務“是第二大投資領域(15%),僅次于“食品飲料”(39%)。36 在農食科技領域,投入品低碳化、可再生能源替代、廢物管理、能效提升以及智慧農業都是氣候變化減緩和適應的重要技術。此外,遙感、無人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還可用于監控農業供應鏈中的GHG排放,以及農業碳信用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圖 2-3)。37圖 2-3:有助于氣候轉型的農業技
44、術簡介技術效率可行性減排效益技術成熟度社會效益在低中收入國家的可行性技能要求經濟可行性投入品去碳化農業和畜牧業投入品的低碳或零碳技術,包括有機/生物基肥料、控釋肥料、生物炭、低碳農藥和飼料添加劑等的制造??稍偕茉刺娲鷮⑻娲茉吹募夹g應用于灌溉、機械化、牲畜通風與通氣以及水產養殖等能源密集型領域。廢物管理減少農場和牲畜廢物管理所造 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包括微 生物分解、生物分解、硝化、脲酶 抑制劑等。能效提升 優化上下游化石燃料使用的技術,包括智能水控器、節能泵、小型農場制冷箱、低能耗干燥機和自動分揀系統等。智慧農業以農業4.0技術為基礎(如遙感、物聯網、機器學習)優化資源使用效率。包
45、括農業、畜牧業、水產養殖管理的數字技術,以及通過減少化肥、飼料和農用化學品的使用來減少排放。碳核算使用遙感、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傳感技術監測整個農業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碳信用使用遙感、人工智能、無人機等技術開發與管理農業碳信用項目。低中高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0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食行業在數字化進程上仍處于起步階段,2022 年農食科技投資額僅為 13 億美元,31但近年來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專注于農業無人機、農業物聯網、智慧農場數字管理系統等有助于農食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科技企業在中國開始涌現。38
46、例如,中國農業科技公司XAG于 2015 年推出了首款植保無人機。通過將智能農業設備與先進的智能農業管理系統相結合,采用XAG技術的農場在化肥、農藥及水資源的使用效率上實現了顯著提升,并有效減少了化石燃料和電力消耗,與 BAU(Business as Usual)情景相比,這些創新技術的應用累計減少了22%的溫室氣體排放。38這些針對氣候變化挑戰而研發的農食科技對于PE/VC基金而言具有很大的投資潛力。2.3.4 保險 農食行業具有較高的環境氣候風險。保險產品可以為農食行業的各利益相關方提供風險分擔機制,是保障農食領域可持續投資的重要工具。目前綠色保險在農食領域的應用已經較為廣泛,包括農業面源
47、污染環境責任保險、氣象指數保險39、耕地地力指數保險、林業碳匯指數(價格)保險、草原保險、生態護林員保險等。40在氣候方面,除了面臨較高的氣候物理風險之外41,農食領域的生產經營主體還面臨氣候轉型風險42。伴隨政府在減排固碳方面新的監管政策與更高要求、減排固碳技術進步的不確定性以及消費者對于氣候友好型產品的偏好提升,企業面臨的氣候轉型風險日益突出。此外,由于轉型的動態性和復雜性,其不確定性較高,金融機構和消費者也面臨農食生產經營主體“假轉型”(transition-washing)的風險。除了已有的農業氣象指數保險為農戶和農業企業提供了針對氣候物理風險的分擔機制之外,保險產品在支持農食系統的氣
48、候轉型方面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例如,鑒于農食科技研發中固有的較高不確定性,為該類研發活動提供針對性的保險產品(研發責任保險、研發設備保險、專利保險和項目投資損失保險等)有利于支持農食科技企業和農食企業進行氣候轉型科技研發以及獲得相應融資支持。又如,農食企業和農戶在進行氣候轉型時也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包括政策、技術、市場等因素。面對這些不確定性,保險產品或能通過有針對性的創新,降低農食企業和農民對氣候轉型的顧慮?!稗D型保險+轉型貸款”的銀保合作可進一步支持農食主體獲得轉型融資支持,同時防范“假轉型”風險。目前,轉型保險仍處于起步階段,業界正積極投身于關鍵領域的探索與實踐。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 綠
49、色保險分類指引(2023年版)已納入了“綠色低碳科技類保險”“低碳轉型類保險”“生態種植業保險”“綠色畜牧業保險”“綠色漁業保險”“碳匯保險”等創新性、有助于支持農食氣候轉型的保險品種。2.3.5 碳金融碳金融產品是建立在碳排放權交易的基礎上,服務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者增加碳匯能力的商業活動,以碳配額和碳信用等碳排放權益為媒介或標的的資金融通活動載體。碳金融產品分為三類:431.融資工具,如碳債券、碳資產抵質押融資、碳資產回購、碳資產托管等;2.交易工具,如碳遠期、碳期貨、碳期權、碳掉期、碳借貸等;3.支持工具,如碳指數、碳保險、碳基金等。農業減排固碳涉及的土壤固碳、肥料利用、動物甲烷減排、生
50、物質能源等多個 領域都是潛在的碳信用來源。中國的國家核證減排量(CCER)項目 2017年暫停備案之前,其方法學就包括廢棄農作物秸稈再利用、反芻動物減排、保護性耕作減排增匯、動物糞便管理沼氣制取等農業領域。2024年1月,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了四項CCER方法學,并宣布重啟對CCER新項目的認證流程。盡管首批CCER方法學并未納入農食相關項目,但是隨著全國碳市場的不斷完善和CCER市場的重啟,隨著未來更多CCER方法學的發布,農食領域在碳信用開發和自愿碳市場中有著很大發展潛力。為有效把握此契機,農食行業需要構建嚴謹的方法論框架以指導項目與核查過程,以及解決數據缺陷和額外性判定等關鍵問題。44在此
51、基礎之上,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未來可基于減排固碳項目獲得的碳信用,利用各類碳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降低轉型風險以及增加轉型收益。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12.3.6 混合金融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是指利用優惠性資金撬動額外資本,以支持可持續發展、氣候和社會目標。優惠性(公共或慈善)資金可以接受低于市場利率的財務回報或直接以贈款的形式。商業資金則以市場利率提供,追求風險調整后具有吸引力的財務回報。雖然商業資金以私人投資為主導,但很多情況下公共部門投資者提供的也是商業資金?;?/p>
52、合金融通過混合性投資結構設計,可撬動私人資金參與到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中,在不增加資本成本的情況下增強了資金的靈活性與可獲得性。由于農食氣候轉型活動大多投資回報期較長、風險調整后的財務回報較低、面臨的政策和技術等不確定性較高。因此,它們一般需要通過風險分擔或提高回報的方式來吸引商業資金。優惠性資金可通過提供優惠性投資、擔保、保險、贈款和技術援助等方式改善農食氣候轉型活動的風險調整后回報,以提高其對于商業資金的吸引力(如表 2-2所示)?;旌辖鹑诳梢愿纳妻r食氣候轉型活動的風險回報特征,從而吸引更廣泛的投資者群體。這種混合金融結構可用于滿足農食領域的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融資需求,包括農業品投入、農
53、業生產效率、農產品加工和農林混合經營。45在中國,盡管”混合金融”是一個較新的概念,但其實中國已經積累了一些相關實踐經驗,這也為混合金融在農食氣候融資的應用提供了較好的基礎。具體實踐中,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通過提供優惠貸款,有效推動了鄉村案例2-3:荷蘭合作銀行與可口可樂公司合作的可持續發展掛鉤供應鏈金融項目50可口可樂公司(以下簡稱“可口可樂”)制定了到2030年將全價值鏈GHG排放在2019年的基礎上降低30%、到2040年實現全價值鏈凈零排放的目標??煽诳蓸返娜珒r值鏈排放中超過90%都來自于供應鏈。因此,為了實現凈零目標,可口可樂要求其供應商采取三項減排行動:(1)在2023年
54、前制定SBTi目標并獲得認證;(2)2023年開始使用100%可再生能源電力;(3)向可口可樂披露碳足跡數據。此外,可口可樂還針對供應商的ESG評分設定KPI。在此基礎上,可口可樂與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于2022年合作落地全球飲料行業首個可持續發展掛鉤的供應鏈金融項目,以激勵和支持可口可樂的供應商加速氣候行動。在該項目中,可口可樂供應商獲得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融資利率與為其設定的可持續發展KPIs(前述三項減排行動以及ESG評分)的表現相掛鉤。如果供應商達成其可持續發展KPIs的預設指標(SPTs),則可以獲得更優惠的融資利率。振興和綠色農業發展項目,這些舉措進一步調動了社會商業資本
55、的積極性。此外,中國政府與多邊開發性金融機構合作,撬動商業資本促進可持續發展,其中就有涉及農業食品領域的案例。例如,世界銀行于2020年向河南省綠色農業基金提供了為期25年的優惠貸款,旨在撬動社會資本對該省綠色農業項目的投資。46然而,中國在氣候混合金融領域的實踐仍然有限,需要加強政策支持和提升市場認知度,方能更好發揮其撬動社會資本支持氣候轉型的潛力。2.3.7 供應鏈金融轉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和債券等轉型金融工具,由于對融資主體有較高要求,包括基本的信用條件,以及完整可信的氣候轉型計劃、能力和信息披露,因此主要適用于大中型企業,農食系統中的大多數小微主體(如農戶和小微企業)則難以滿足標準化
56、的實體轉型融資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將供應鏈金融機制與轉型金融相結合,可推動和支持大中型農食企業協助其價值鏈上的小微主體開展氣候轉型行動。供應鏈金融是基于供應鏈中核心企業的信用,為鏈上小微主體增信和提供直接融資的金融機制。中國農食領域的供應鏈金融工具主要為應收賬款融資。通過與大中型農食企業合作,銀行可以向大中型農食企業供應鏈上積極進行氣候轉型、或轉型績效較好的小微主體直接提供優惠性資金(見案例2-3)。表 2-2:混合金融的類型和工具類型工具優惠性資金的作用股權投資夾層融資(如首損資本)準股權(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優先股)通過優先吸收損失或讓渡收益權利,提高商業資金可獲得的風險 調整后收益債權投資
57、無息貸款影響力債券51次級貸款通過減少財務回報或承擔更多風險,提高商業資金可獲得的風險 調整后收益擔保信用擔保補貼性產量/市場/價格保險(如天氣指數保險、最低銷量保險、對沖工具等)通過信用擔?;蜓a貼保險降低商業資金的投資風險結合保險工具創新,可以針對性防范氣候物理風險、氣候轉型風險和“假轉型”風險,有利于撬動商業資金進行債權/股權投資援助/資助技術支持/能力建設基于績效/結果的贈款通過提供免費的技術支持/能力 建設,或者基于氣候轉型績效的 贈款,可以提高商業資金的風險 調整后收益來源:改編自 Convergence Blended Finance(2024)52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
58、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23.釋放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投融資潛力農食行業的大中型企業是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重要抓手。雖然市場在這方面已經有一些創新實踐,但是中國農食企業對轉型/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的應用仍十分有限。此外,其他金融工具,如轉型債券、轉型保險、混合金融和供應鏈融資等尚未應用于農食企業的氣候轉型。原因在于農食企業普遍缺乏氣候相關信息披露、企業尚未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包括可持續供應鏈管理)以及政策激勵不足。3.1氣候信息披露可加強問責 和監測進展金融機構需要了解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轉型行動及效果的全面信息,才能準確評
59、估企業的轉型意愿和轉型能力(即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因此,農食企業需披露具有足夠可信度和顆粒度的氣候相關信息,才能為金融機構提供轉型融資提供信心?;?023年的數據,課題組發現中國A股與H股上市的農食企業在ESG信息(包括氣候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顯著差異。53,54 A股上市的187家農食企業中,只有77家(41%)披露了ESG或社會責任報告,其中僅有7家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指標和目標。相比之下,H股上市的104家農食企業中,有63家(61%)披露了ESG或社會責任報告,其中大部分(59家)披露了溫室氣體排放相關指標和目標(圖3-1)。相比之下,雖然農食上市公司在是否發布ESG報告方面的表
60、現略好于A股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披露GHG數據的公司比例卻低于A股平均水平(圖3-2)。55由此可見,農食企業在氣候信息披露方面相較于其他行業更為滯后,而監管政策的差異又導致中國內地上市的農食企業披露情況較中國香港等發達市場更為不足。要解決中國農食企業氣候相關信息 披露不足這一問題,需要從以下幾 個方面入手:(1)完善農食相關GHG核算方法與電力、工業、交通和建筑等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重點行業不同,農食系統大部分溫室氣體的排放產生于生物過程。土壤類型、氣候條件、作物種類、牲畜品種和管理方法等各種因素都會影響農食活動的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從而較難實現標準化管理。這種復雜性給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核算帶來了
61、很大的挑戰,其方法和技術標準目前仍在發展之中。盡管已有如 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溫室氣體核算體系:農業指南(GHG Protocol Agricultural Guidance)和FAO-GLEAM等可供參考的模型和指引,國內也有部分農業子領域的核算標準可供參考,但是這些方法仍存在核算參數不統一、要素不全面等問題,需要進一步根據中國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以加強其對于中國農食主體的適用性。56(2)厘清農食企業的排放邊界農食企業進行GHG核算不僅需要基于活動的核算方法學,還需要厘清自身GHG排放的邊界。然而,由于農食企業經營活動涉及諸多環節,供應鏈較為復雜,因此其排放邊界的確定存在一定難度。
62、例如,是否涵蓋范圍3排放、間接供應商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改變導致的排放都需要企業進行明確的界定。(3)提升數據的可得性和準確性可靠的GHG排放數據是企業設定氣候轉型目標的基礎。然而,由于目前的技術限制,獲取準確數據的難度較大,特別是土壤中的甲烷排放和農業投入品釋放的氣體等排放源難以精確檢測。此外,分散的農食公司上下游企業的排放數據也較難收集。此外,需要完善的當地農食排放因子數據庫以進一步提高農食企業GHG排放核算的準確性。(4)設定明確的減排路徑目前已有一些指南和倡議為農食行業的減排途徑提供了參考,如 森林、土地和農業科學碳目標設定指南 57 問責框架倡議 58以及由大宗商品公司聯合提出的 農業
63、部門針對溫升1.5的情景路線圖59。COP28期間,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了針對農食系統氣候轉型的全球路線圖和三年戰略計劃,這為確保全球糧食安全以及實現1.5溫控目標提供了重要的路徑參考。盡管如此,由于農食系統GHG排放的復雜性,全球仍在努力就減排路徑達成共識,這對農食企業制定自身的減排路徑和轉型計劃至關重要。圖3-1:A/H股上市農食企業的ESG報告和GHG指標披露情況來源:課題組基于Wind數據庫編制。圖 3-2:A 股農食企業和A 股全 部企業的ESG報告及GHG指 標披露情況來源:課題組基于Wind數據庫編制;中國上市公司 ESG 發展報告(2023外環:H股農食企業內環:A股農
64、食企業披露了ESG報告且包含了GHG指標披露了ESG報告但不包含GHG指標未公開披露ESG報告57%37%4%4%39%59%12%22%66%37%4%59%外環:全部A股企業內環:A股農食企業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3(5)調動農食企業氣候信息披露的動力由于行業主管部門和金融監管部門尚未強制要求農食企業披露氣候相關信息,因此農食企業目前普遍缺乏披露氣候信息的動力??梢钥紤]從以下兩方面來改善這一動力不足的問題。一方面,行業主管部門和金融監管機構可以逐步制定強制性的氣候相關信息披露要求,并配套發布具體
65、的指導和規范。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推出轉型金融產品和服務,為氣候轉型績效較好的農食企業提供優惠性資金支持,同時推動企業氣候信息透明度的提升。農食企業目前在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方面的缺乏,導致金融機構、監管機構、公眾和農食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一方面導致金融機構無法識別具有轉型雄心和轉型能力的農食企業,進而阻礙了它們提供轉型融資支持。同時,隨著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帶有“碳中和”凈零“或“氣候友好“等標簽的“綠色“食品,氣候信息披露標準化工作的欠缺和監管不足又導致農食行業目前存在一些“漂綠“和“假轉型“的不良現象。因此,可靠的氣候與ESG信息披露是確保農食行業可持續投融資市場有序發展的必要條
66、件。建議1:加強農食行業的氣候相關 信息披露農業農村部應制定與完善農食行業的溫室氣體核算標準,構建相關的統計監測系統,并與金融監管機構溝通合作以確保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路徑與其轉型金融標準相一致。鑒于農食行業面對氣候風險的暴露度較高、脆弱性較大,其轉型金融標準的設計應包括減緩氣候變化和適應氣候變化兩個方面。此外,產業主管部門與金融監管機構還應逐步提高對于農食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氣候相關信息披露的監管要求。監管機構可要求大中型農食企業對其披露的氣候信息進行認證,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同時,地方政府可通過提供認證補貼、披露指南或實施地方試點項目,以鼓勵農食企業進行氣候信息的認證和報告。3.
67、2可信的轉型計劃可助力 農食企業把握機遇,降低“假轉型”風險不論是項目層面還是企業層面的轉型融資,都要求轉型融資主體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以確保轉型融資能產生顯著的減排效益,從而防范“假轉型”風險。全球來看,一些市場機構和部分國家的政府部門已經開始牽頭制定轉型計劃的指引性文件,以指導企業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例如,CBI于2020年提出了可信轉型的五大原則與可信企業轉型應具備的五大特征(圖3-3),并發布了 通過轉型融資支持企業氣候轉型指南 和 農業食品轉型原則討論文件。氣候債券標準4.0版 的認證范圍也拓展至可持續掛鉤和實體層面,以支持企業制定與 巴黎協定 目標相一致的可信的低碳轉型計劃。又如,
68、英國財政部成立了轉型計劃工作組(TPT),并于2023年10月發布了最終版的企業轉型計劃披露框架,包括五大維度和19個子要素,并計劃后續為40個細分行業提供行業層面的指標和目標。60 預計中國人民銀行正在牽頭制定的轉型金融標準也將要求轉型融資主體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大中型企業的轉型計劃應涵蓋短期、中期和長期轉型目標、轉型路徑、投融資計劃、治理機制、公正轉型評估和措施、信息披露等多項要素,以確保其完整性與可信度。盡管已有部分企業開始探索制定氣候轉型目標與計劃(參見案例3-1),但大多數中國農食企業目前還尚未制定可信的氣候轉型計劃。農食企業缺乏可信的氣候轉型計劃是阻礙其從銀行和投資者那里獲得轉型融
69、資支持的重要因素。造成這一瓶頸的主要原因包括:(1)農食企業的氣候轉型驅動力不足,在氣候轉型的商業模式尚不十分清晰的情況下,缺乏政策激勵;(2)中國市場對于可信的氣候轉型計劃的框架和具體要求尚未形成統一共識;(3)農食企業對轉型金融工具及其對融資企業的要求認知不足,缺乏制定轉型計劃的動力;(4)農食企業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意識和能力不足(參見專欄3-1)。圖 3-3:CBI 提出的可信企業轉型的 五個特征1.目標與 巴黎協定 一致 選擇針對本部門且與 巴黎協定 目標一致的轉型路徑 設定能夠盡早符合該路徑的公司特定KPI 路徑和目標應基于科學制定,涉及所有重大的排放問題(范圍一、范圍二、范圍三),
70、并設定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5.外部報告由外部機構對公司KPI及其實現戰略進行報告和獨立核查(根據特征一和特征二)每年報告外部機構對公司所采取行動和實現目標的進展進行獨立核查的情況(根據特征三和特征四)2.穩健的計劃 制定實現這些KPI的戰略和計劃 制定相關的融資計劃、詳細的成本估算及預期資金來源 建立必要的治理框架,以實施變革3.實施行動 資本支出、運營支出 戰略中詳述的其 他行動4.內部監督 跟蹤公司表現 重新評估KPI并在必要時作出調整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4案例3-1:中國乳品企業的氣 候轉型
71、計劃和行動探索 蒙牛乳業蒙牛乳業(以下簡稱”蒙?!保┦侵袊闃I的龍頭企業之一。作為乳制品價值鏈的核心企業,蒙牛的全價值鏈GHG排放主要來源于原奶端。蒙牛的上游原奶供應約有一半來自其全資或參股的子公司,另一半來自獨立的小型牧場。2022年,蒙牛制定了“GREEN可持續發展戰略”,并提出“2030年碳達峰、2050年碳中和”的氣候目標。62蒙牛在制定氣候目標時,開展了碳盤查,對公司面臨的氣候風險和機遇進行了識別并評估其對公司運營和財務的影響?;贑BI提出的可信轉型的五大特征,課題組對蒙牛的氣候轉型計劃與行動進行了對標分析(如表3-1所示)。蒙牛在制定氣候轉型目標、計劃和實踐方面的探索為中國農食企
72、業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不過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在轉型目標方面,蒙??梢詤⒖际褂肧BTi FLAG等目標設定指引幫助自身制定具有雄心的氣候目標與科學的轉型路徑。例如,蒙牛目前的雙碳戰略規劃中,2030年之前的減排目標與行動主要針對范圍1和2,針對范圍3的減排目標非常粗略、也沒有具體的減排路徑與行動規劃。建議蒙牛努力探索進一步明確和細化范圍3的減排目標,例如提高范圍3活動中的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在這些活動中的比例,并對范圍3的各項活動進行詳盡的排放清單分析,引入系統性的GHG計量和報告機制,逐步提高對于供應鏈減排的要求,并加強對上游小牧場減排的管理和技術支持。為支持 巴黎協定 的1.50C
73、目標,蒙牛提出“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轉型目標,并制定了階段性目標,以推動全產業鏈各環節的減排行動,逐年降低產品碳足跡。蒙牛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制定了全面的全價值鏈轉型策略、計劃和路徑來落實減排目標。包括制定溫室氣體管理計劃、編制全產業鏈碳清單以及識別氣候相關風險和機遇。蒙牛還在生產、原奶、包裝、運輸、產品和碳抵消六個維度,制定了15項關鍵舉措,明確減排路徑,在全產業鏈各環節開展系統性減碳行動。例如,蒙牛承諾將推動上游牧場減碳100萬噸、改善100萬畝土壤健康63,以及在2030年前轉型為“綠色工廠”。64通過加強全產業鏈管控,蒙牛從提升效率、優化能源、供應鏈合作
74、伙伴協作等方面推動凈零轉型和“零毀林”的努力。在飼料、奶牛養殖、糞便處理、包裝、運輸等環節都規劃了綠色方案并實施了減排措施。此外,蒙牛還對紙張、棕櫚油和大豆等有毀林風險的軟性商品進行溯源和認證管控。對于范圍1和范圍2的溫室氣體排放,蒙牛通過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來降低碳足跡。在云南曲靖,蒙牛建立了中國乳品行業首個實現國際、國內雙認證的零碳工廠。對于范圍3的溫室氣體排放,蒙牛與合作伙伴進行協同合作,共同推動整個價值鏈上的減排實踐。鑒于原奶端GHG排放是公司價值鏈排放的主要來源,蒙牛針對上游牧場開展了碳管理規劃,包括調整飼料成分及結構、管理及優化牛群結構、優化糞便管理和提高牧場能源利用效率,并為牧場提供
75、減排相關支持。蒙牛制定了 蒙牛森林保護政策,并正逐步開展供應鏈零毀林溯源工作,進一步明確供應鏈的毀林風險并制定應對措施。蒙牛旗下現代牧業和中糧國際2023年11月就每年采購5萬噸“零毀林”巴西大豆達成協議。該協議是中國第一份明確“零毀林”條款的巴西大豆訂單。65蒙牛實施了一套健全的內部監督和外部報告披露的措施,建立了雙碳事宜公司治理架構,組建了覆蓋從決策層到執行層24個一級部門的可持續發展治理體系,以明確各層級對于雙碳事宜的監督和管理責任。自2020年開始,蒙牛遵循港交所的 環境、社會及管制報告指引 并參考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持續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ESG報告。資料來
76、源:案例信息來源于蒙牛集團公開信息和線下訪談.66 表3-1:蒙牛氣候轉型行動概述氣候目標詳細計劃實際行動內部監督和外部報告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5人民銀行等金融監管機構應設定明確準則,要求并指導企業制定詳盡可信的轉型計劃,以此作為獲得優惠性轉型資金的必要條件。大中型農食企業的轉型計劃應全面,需涵蓋短期、中期和長期的轉型目標、轉型路徑、投融資計劃、公司治理以及公正轉型的評估機制和配套措施(關于大中型農食企業制定轉型計劃的相關建議見專欄3-2)。3.3政策支持體系可為農食系統氣候轉型提供正向激勵農食行
77、業投資周期較長、利潤率較低,加之面臨較高的氣候相關風險,如果沒有支持政策幫助農食轉型活動提高收益或降低風險,則難以獲得資本的青睞。但是,目前農食轉型活動獲得的政策支持與激勵不足。一是現行的綠色金融激勵政策和普惠金融激勵政策沒有給予農食氣候轉型活動足夠支持。一方面,目前綠色金融的支持對象為“純綠”項目,因此大部分的農食氣候轉型活動(目前排放較高、不是“純綠”)不能獲得再貸款工具、貼息、補貼和擔保等綠色金融激勵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已有的普惠金融激勵政策尚未與可持續發展目標(包括氣候目標)相結合。例如,人民銀行的支農支小再貸款,以及中央財政的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農支小貸款貼息、政府性融資擔
78、保機構涉農業務降費獎補、資本金補充、風險補償等)對于支持對象尚沒有環境氣候效益方面的考量因素。因此,現行的涉農普惠金融政策的優惠與支持措施沒有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農食經營主體傾斜,甚至可能支持了環境氣候效益為負、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活動。二是支持農業的財政政策(主要為農業相關補貼)尚未與氣候目標相結合。根據聯合國有關研究,全球每年約有86%的農業補貼(總額約為5400億美元)仍然在支持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活動。例如,對化肥和農藥的補貼可能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和土壤退化。就中國而言,中國的農業補貼政策近年來以環境友好和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進行了改革,推進農業發展由增產轉向提質。但是現行的農業補貼中,
79、綠建議2:支持農食企業制定可信 的轉型計劃 農業農村部等相關政府部門應制定明確的監管要求,并就轉型路徑和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方法提供技術援助,從而促進和支持大中型農食企業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鑒于農食供應鏈的跨境性質,農業農村部還應積極尋求與國際同行進行合作以建立協作機制,共同推動跨境農食供應鏈可持續標準的互通互用。一方面,大中型農食企業帶領和支持供應鏈上的合作伙伴共同進行氣候轉型對農食系統實現公正轉型至關重要。另一方面,對于無法追蹤到生產源頭的企業投資者會面臨難以評估其環境和氣候風險的問題,進而降低對于此類農食企業的投資意愿。因此,大中型農食企業建立可持續供應鏈管理體系對于金融支持農食系統氣候公
80、正轉型至關重要。特別地,農食供應鏈面臨的毀林風險也成為國際關注的話題。毀林是許多農食企業范圍3排放的重要來源,并且造成專欄3-1:農食供應鏈中的毀林風險諸如生物多樣性損失等其他負面影響。歐盟零毀林法案 將于2024年12月30日起實施,對全球大宗商品供應鏈的治理體系將產生深遠影響,包括它對農食供應鏈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政策使毀林風險成為中國農食企業和投資者在合規方面需關注的重要議題之一,特別是當業務涉及海外市場時。然而,由于農食系統的復雜性、信息安全、系統構建與維護成本以及協調供應商參與等方面的挑戰,農食企業構建可追溯體系的積極性受阻,導致其供應商的信息透明度普遍較低。尤其
81、是當供應商來自不同地區或國家時,缺乏統一的可持續標準和認證體系增加了農食企業與供應商合作的難度。中國農食行業目前尚缺乏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的標準、法規和激勵政策,導致農食企業在可持續供應鏈管理方面缺乏政策指引,相關意識與動力不足。專欄3-2:針對大中型農食企業制定氣候轉型計劃的建議農食企業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對于金融支持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至關重要。監管機構應與研究機構和專業服務公司協作,共同為農食企業制定轉型計劃提供指引。鑒于農食系統對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兩方面的重要性,以及供應鏈管理在其中的關鍵角色,我們對大中型農食企業制定氣候轉型計劃提出如下建議:1.農食企業應提高對適應氣候變化的認識,系統評估
82、自身在提高氣候韌性方面的需求,并將明確的目標和相應措施納入其轉型計劃中;2.大中型農食企業作為供應鏈的核心主體,應著眼于將價值鏈的減排和提高氣候韌性列入轉型的核心目標和路徑,不斷完善可持續供應鏈管理;3.農食企業應分析其氣候轉型活動與非氣候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的聯系,確定其轉型計劃應納入的其他SDGs相關目標,例如糧食安全、供應鏈毀林風險、農民福祉、性別平等和生物多樣性等;4.農食企業在轉型計劃中可納入轉型融資計劃,將融資條件(如利率)與可持續發展績效指標(KPIs)及目標(SPTs)掛鉤,不僅包括氣候相關指標,而且應包括所識別的關鍵的非氣候SDGs相關指標。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
83、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64.政策建議 如果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中國的農食系統將不可能實現兼顧公正性和包容性的氣候轉型。目前,全球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主要依賴于公共財政支持,不論是在減緩氣候變化還是適應氣候變化方面,農食系統都面臨巨大的轉型融資缺口,因此亟需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的投入。本報告識別了在調動社會資本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方面存在的多重挑戰,核心問題包括氣候相關信息的透明度不足,農食企業缺乏可信的轉型計劃,以及政策激勵不足。針對這些瓶頸,本報告提出以下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建議 1:推動農食行業提升氣候信息披露水平,包括完善農食行業
84、的溫室氣體核算標準、構建相關統計監測系統、逐步提高農食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氣候信息披露的監管要求;建議 2:支持農食企業制定可信的轉型計劃,包括制定明確的監管要求,并在轉型路徑、可持續供應鏈管理、轉型計劃模板等方面提供技術援助與指引;建議 3:完善相關激勵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協同作用,包括 a)制定以農食供應鏈氣候轉型為重點的金融激勵政策;b)加強氣候轉型金融政策和普惠金融政策的協同效應;c)加大現有的農業扶持政策(補貼、融資擔保等)向農食氣候轉型活動傾斜;d)發揮政府作為債券發行人的引領和帶動作用。色生態補貼投入渠道分散、總量不足,并且尚未與氣候目標掛鉤。2004年至2015年間,中國的農
85、業直接補貼增長了12倍,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增長了7倍,價格支持政策補貼增長最快達近15倍。然而,農業生態補償類補貼增長最為緩慢,11年間僅僅增長了9.8%。除了生態補償之外,中國的農業補貼應更多地支持農業減排技術或提高農業氣候韌性。三是支持農業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如政府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國家融資擔?;穑┥形醇{入氣候轉型因素。由于農業領域面臨的特殊風險,政府牽頭為相關主體提供風險分擔機制是十分必要的。特別地,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氣候變化暴露度和脆弱性較高,且大量小微主體缺乏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知識和能力,如果沒有適當的風險分擔和增信機制,他們將更易受到氣候風險的沖擊而遭受損失,也更難以獲得轉型
86、融資的支持。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國家融資擔?;鹗秦斦鹑趨f同支農的重要政策性金融工具,但當前尚未考慮氣候因素。這一現狀不利于農食氣候轉型活動的融資,因為這些活動亟需獲得風險分擔和增信的有效支持,從而突破融資瓶頸。建議3:完善相關激勵政策,充分發揮政策協同作用3.a.制定以農食供應鏈轉型為重點的轉型金融激勵政策?,F有的綠色金融激勵政策包括綠色再貸款、綠色貸款/債券利息補貼、保險保費補貼、融資擔保以及納入金融機構的考核評價體系等。如果對這些政策激勵工具進行修訂、將農食氣候轉型活動納入支持范疇,特別是將政策優惠向進行供應鏈整體轉型的企業傾斜,則可通過差異化的激勵政策鼓勵和支持大中型農食企業提升可
87、持續供應鏈管理水平、帶動農食系統中的小微主體共同轉型,例如對于可持續供應鏈管理績效較好的農食企業進行更大額度的貼息。3.b.將轉型金融政策與普惠金融政策相結合以發揮政策協同效應。在現有的普惠金融政策中增加對氣候轉型的考量,將支持與優惠政策向農食轉型主體和項目傾斜,同時逐步退出對不符合氣候轉型目標的企業和項目的支持,可在不增加政策成本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發揮政策協同作用。3.c.將現有的農業補貼與政策性擔保向農食氣候轉型活動傾斜。將農業補貼和融資擔保政策向氣候轉型活動傾斜,有助于提升農業支持政策與我國氣候目標的適配性。61這需要將補貼與融資擔保向有利于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農業活動上,同時逐步減少對
88、不符合氣候轉型目標的農業活動的支持。例如,中央政府可在省級農擔工作的績效評價體系中納入氣候轉型要素,例如支持的農食氣候轉型項目數量、企業數、貸款金額等,并與中央財政獎補資金掛鉤。3.d.加強政府作為農食轉型債券發行人的作用。政府應進一步發揮農業債券的重要發行人的角色和作用,發行轉型主權債或地方政府債,重點支持農食氣候轉型領域中公共屬性較強而商業性較弱的經濟活動,如農食氣候轉型的科技研發或為農食氣候轉型活動提供補貼。除了募集資金直接支持農食氣候轉型活動,發行政府轉型債券同時可以釋放政策信號,有利于引導更多私人資本投入農食系統氣候轉型領域。展望未來,中國有望基于現有的農食行業政策與金融政策框架,通
89、過持續完善和強化政策支持體系和市場機制,為農食行業的氣候轉型提供更加有力的資金支持。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在農食領域采取的氣候行動不僅對其自身氣候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也將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積極力量。通過促進農食行業的減排和提升氣候韌性,并確保這一進程的公正性和包容性,中國有望進一步促進社會公平,確保氣候轉型惠及社會各界。金融支持中國農食系統氣候轉型 邁向凈零、氣候韌性與社會公正的未來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 17我們感謝以下專家對本研究的支持和寶貴見解(按姓名拼音排序):陳敏鵬、董樂、樊京娟、高詩朦、黃暢通、金書秦、蘭星、林愛倫、林笛、李新禎、饒淑玲
90、、袁圓、張明哲、朱韻編輯支持:Caroline Harrison、Stephanie Edghill、趙越設計:Godfrey Design,Joel MilsteadEndnotes1.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In: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2
91、022.2.FAO.Sustainable Food Systems Concept and FrameworkR.2018.3.Mbow,C.,C.Rosenzweig,L.G.Barioni,T.G.Benton,M.Herrero,M.Krishnapillai,E.Liwenga,P.Pradhan,M.G.Rivera-Ferre,T.Sapkota,F.N.Tubiello,Y.Xu,2019:Food Security.Sapkota,F.N.Tubiello,Y.Xu,2019:Food Security.In:Climate Change and Land:an IPCC s
92、pecial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desertification,land degradation,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food security,and greenhouse gas fluxes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P.R.Shukla,J.Skea,E.Calvo Buendia,V.Masson-Delmotte,H.-O.Prtner,D.C.Roberts,P.Zhai,R.Slade,S.Connors,R.van Diemen,M.Ferrat,E.Haughey,S.Luz,S.
93、Neogi,M.Pathak,J.Petzold,J.Portugal Pereira,P.Vyas,E.Huntley,K.Kissick,M.Belkacemi,J.Malley,(eds.).https:/doi.org/10.1017/9781009157988.0074.IPCC.“Summary for Policymakers”In:Climate Change 2022: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
94、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2022.5.Xiong,W.,Zhang,Y.,Song,Z.,Chen,K.Towards a low-emission agrifood sector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J,2023.6.本報告中“碳排放“與“溫室氣體排放“互換使用,其中的“碳”指二氧化碳當量。7.Costa,C.,Wollenberg,E.,Benitez,M.et al.Roadmap for achieving net zero emissions in global food
95、 systems by 2050J.Sci Rep 12,15064(2022).8.每年1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9.iGDP.農食系統與碳中和:中國農業與食物相關溫室氣體減排路徑分析報告R.2022.10.Ray,D.,Gerber,J.,MacDonald,G.et al.Climate variation explains a third of global crop yield variabilityJ.Nat Commun 6,5989(2015).11.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ation.Adapt now:a global call for leader
96、ship on climate resilienceR.Sep 2019.12.WRI.Strengthening Agricultur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ing Climate-Resilient Agriculture R.2021.13.Adapt Now:A Global Call for Leadership on Climate Resilience.The Global Commission on Adaption.2019.14.ILO.Guidelines for a just transition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97、 sustainable economies and societies for allR.2015.15.Just Rural Transition.Principles for just food system transitionsR.April 2023.16.Theresa Tribaldos,Teea Kortetmki.Just transition principles and criteria for food systems and beyondJ.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Volume 43,202
98、2,Pages 244-256,ISSN 2210-4224.17.G77 and China Submission on the Work Programme on Just Transition Pathways,September 2023.18.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包括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19.包括 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農業綠色發展技術指南(2018-2030年)國家農業綠色發展試驗區建設推進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全面綠色轉型實施方案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 等。20.還包括 關于促進畜牧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關于推
99、進金融支持農業綠色發展的通知 以及農田土壤肥力保護等方面的強農惠農補貼政策等分領域政策。21.IFPRI.2022 Global Food Policy Report:Climate ChangeR.May 2022.22.Climate Policy Initiative.Global Landscape of Climate Finance 2023R.Nov 2023.23.Sulser,T.,Wiebe,K.D.,Dunston,S.,Cenacchi,N.,Nin-Pratt,A.,Mason-D Croz,D.et al.(2021).Climate Change and Hung
100、er:Estimating Costs of Adaptation in the Agrifood Syste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https:/doi.org/10.2499/9780896294165.24.Kisa Mfalila,Matteo Marchisio,IFAD.Promoting sustainable agrifood system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R,2021.25.王吉鵬,肖琴,李建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困境、成因及對策基于13
101、1個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發展貸款貼息項目的調查J.農業經濟問題,2018(02):71-77.26.G20 Sustainable Finance Working Group.2022 G20 Sustainable Finance ReportR.Nov 2022.27.關于印發 重慶市轉型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3年版)的通知EB/OL28.Council on Economic Policies.China s Structural Monetary Policy Tools:Objectives,Limitations,Unintended Consequences.2023.29.如果
102、在規定期限內實現了SPT(可持續發展績效目標),利率將降低;反之,如果沒有實現SPT,利率將提高。30.例如,單位產量或產值的溫室氣體排放量。31.Circular Tree.Scope 3 Emissions:Better Understanding and Tackling the Hidden Impact on Climate Change.March 2024.32.氣候債券倡議組織.2023年中國可持續債券市場報告R.2024.33.Climate Bonds Initiative.Transition in Action:Agri-foodR.2024.34.相應的SPT是:(1
103、)將范圍1和范圍2的排放量在2020年基線的基礎上減少55%;(2)制定科學的碳目標并獲得SBTi認證;(3)將食物浪費在2019年基線的基礎上減少 20%。35.AgFund.Global AgriFoodTech Investment Report 2023R.36.A.G.Capital.Annual report of China s agri-food investment 2023R.February 2024.37.Intellecap.Net zero in agriculture:role of technologiesR.2023.38.BCG,極飛科技.通往農業碳中和之路
104、R.2022.39.農業氣象指數保險將一種或多種氣象條件(如溫度、降水、風速等)對投保作物造成的損失程度量化。每個指數都與具體的產量和收益或損失相對應。當指數達到預定的臨界值時,投保人就會得到賠償。這類保險已在中國多個地區實施,涵蓋多個農業領域,包括作物種植、畜牧業和漁業。40.農村金融時報.綠色保險開啟農業保險發展新局面EB/OL.2022年12月.41.與氣候變化的物理影響有關的風險。氣候變化造成的物理風險可能是事件驅動的(急性),也可能是氣候模式的長期變化(慢性)。42.與向低碳經濟轉型有關的風險,包括政策和法律風險、技術風險、市場風險和聲譽風險。43.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碳金融產品
105、(JR/T 0244-2022).44.碳信用的額外性是指減排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或清除量是額外的,即如果沒有碳信用收入的激勵,這些減排量或清除量是不會出現的。45.Convergence.State of blended finance 2023-Climate EditionR.2023.46.World Bank Group.China:Developing Green Finance in AgricultureEB/OL.March 2020.47.Snowball.渣打中國向牧原公司提供首筆可持續發展掛鉤發票融資貸款EB/OL.2023年5月.48.2022牧原股份綠色低碳行動
106、報告49.ISS Corporate Solutions.Sustainability Quality of the Issuer and the Green German Federal Securities(Grne Bundeswertpapiere)Second Party Opinion.2020.50.Coca-Cola Europacific Partners.Coca-Cola Europacific Partners establishes sustainability-linked Supply Chain Finance Programme with Rabobank E
107、B/OL.Sep 2022.51.影響力債券(Impact bond)是一種基于成果的合同。一般首先由委托機構(成果支付方)確定希望實現的社會效益(影響力),然后由投資者提供私人資金來支付服務提供方的前期成本,服務的目的是實現委托機構確定的可衡量的成果。投資者從委托機構得到的支付基于成果(影響力)目標實現的情況。52.Convergence.State of Blended Finance 2024R.May 2024.53.A/H股市場是指中國公司的雙重上市制度,允許公司同時在中國大陸證券交易所(A股)和香港證券交易所(H股)發行股票。中國大陸的證券交易所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和
108、北京證券交易所。54.Wind數據庫55.中國上市公司協會.中國上市公司ESG發展報告(2023)R.2023.56.金書秦,林煜,牛坤玉.以低碳帶動農業綠色轉型:中國農業碳排放特征及其減排路徑J.改革,2021(05):29-37.57.SBTi.Forest,Land and Agriculture Science-Based Target Setting Guidance(2023)R.58.Accountability Framework Initiative59.Agricultural Sector Roadmap to 1.560.包括基礎、實施戰略、參與戰略、指標與目標以及治理
109、等五個維度。61.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補貼政策優化路徑研究R.2022.62.2022年蒙牛乳業可持續發展(ESG)報告63.畝(Mu)是中國的面積單位。1 畝=0.0666666667公頃。64.中國有綠色工廠評價國家標準,每年都會公布綠色工廠名單。65.中國訪談網.蒙牛首席執行官宣布最新綠色目標,乳業首個”零毀林”大豆訂單實施EB/OL.2023.66.The case data comes from Mengniu Group s public information and offline interviews.Public information link
110、:https:/ by Climate Bonds Initiative,October 2024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Macro and Green Finance Lab),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limate Bonds Initiative),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作者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宏觀與綠色金融實驗室:邵丹青、張靜依、何曉貝氣候債券倡議組織:李少欣、謝文泓致謝我們感謝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王亞麗女士和 Violante di Canossa女士與作者共同研討研究框架,對報告質量進行了監督,
111、并為報告的起草和編輯過程提供的寶貴意見。本報告中包含的信息不構成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氣候債券倡議不是投資顧問。任何涉及金融機構、債務工具、投資產品的內容僅供參考。外部網站的鏈接僅供參考。氣候債券倡議組織對外部網站的內容不承擔任何責任。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不對任何債務工具或投資產品的優劣或其他方面進行認可、推薦或提供建議。投資者也不應依賴本報告中的任何信息進行任何投資決策?;跉夂騻瘶藴实恼J證僅反映了特定債務工具的募集資金使用具有氣候屬性。它不反映指定債務工具的信譽,也不反映其是否遵守特定國家或國際法律。投資的決定完全取決于投資者自身。氣候債券倡議組織不對任何個人或組織的投資承擔任何責任,也不對代表個人或組織的第三方的投資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