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科學技術局:2024廣州市科技政策服務手冊(40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廣州市科學技術局:2024廣州市科技政策服務手冊(40頁).pdf(40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2024廣州市科技政策服務手冊GU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POLICY GUIDE服務手冊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匯編(2024年7月)392105150143廣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四個面向,錨定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生態等四項工作重點,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聚焦國家戰略目標,挖掘大院大所科技創新潛能;用好技術攻關平臺,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
2、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深化科技成果體制機制改革,推動孵化育成體系提質增效,加快實現科技成果從“1到N”的產業轉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引進培養高水平科創人才,暢通“科技產業金融”循環,推動科研資源大市向科技創新強市邁進,厚植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萍紕撔麓蟪迸炫?,風起云涌方顯名城擔當。創新廣州,向未來再出發!01/02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享有“千年商都”的美譽。位于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帶。廣州擁有白云國際機場以及多條高速鐵路,是我國國際航空樞紐和華南地區重要的特大型鐵路樞紐;廣州南站是全國高鐵核心客站、綜合交通樞紐,客流量居全國鐵路樞紐站第一。國家營商環境評估所有1
3、8項指標廣州市均獲評標桿,政務服務指標排名全國首位,營商環境綜合評價居全國城市前列。廣州實驗室組織研發款藥物疫苗并獲批上市;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成立全國首家開源CAE技術產業化公司;冷泉生態系統、人類細胞譜系獲批立項;“人體蛋白質組導航國際大科學計劃”成立國際總部實體機構;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掛牌運作,廣州個項目入選年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重點專項,居全國第二,僅次于北京;中山大學在全球率先發現液氮溫區超導體,入選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廣州超算中心發布新一代國產超級計算系統“天河星逸”,通用算力實現倍增;國內首艘自主研制的大洋鉆探船“夢想”號試航成功。優化提升科技創新布局,舉全市之力規
4、劃建設以中新知識城、南沙科學城為極點,鏈接廣州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廣州科學城、廣州國際生物島、天河智慧城、廣州大學城、白云湖數字科技城等關鍵節點的科技創新軸,完善沿線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和生活配套,集聚國際一流的人才資源、科技基礎設施、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皬V深港”科技創新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四年居第位;廣州在“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位;全市研發投入強度達到.%,創近十年最大增幅;“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匯集個高能級平臺,所“雙一流”高校有力支撐創新體系,全國重點實驗室數量達到家;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較一年前增長家,總量居全國第四、全球第九;高新技術企業、
5、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分別突破.萬、.萬家,再創歷史新高;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超億元,位列全國第四。我市成為內地與香港、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正式成員單位;建成大灣區首個生物樣品跨境快速檢測中心,實現國內首批生物樣本入境;年大灣區科學論壇吸引位諾獎級嘉賓和近百位國內外院士參加;海外高水平大學STEM博士人才驛站首批人才已入站;實施“廣聚英才”人才工程,扎實推進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首次入選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全國前三;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啟航”“續航”“領航”計劃,首批支持近名青年科研人員在穗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較年翻近一番。1882.77434.40030
6、405/0607080910一是明確了國家秘密的范圍包括:削弱國家防御和治安能力、降低國家科學技術國際競爭力、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長遠發展、損害國家聲譽、權益和對外關系,將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密級分為絕密、機密和秘密三級;二是機關、單位負責人及其指定的人員為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定密責任人,負責本機關、本單位的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確定、變更和解除工作;三是明確了國家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全國的科學技術保密工作,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和中央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應當設立或者指定專門機構管理科學技術保密工作。一是完善省科學技術獎的組織、監督架構以及經費保障,進一步明確了我省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
7、門制定規則和組織評審等工作職責,增加了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政府科學技術行政管理部門的協助工作職責;二是完善了獎項設置和授獎條件,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獎項調整的情況,分別對各獎種的獎勵條件和標準做了調整,將省科學技術獎修改為與國家科學技術獎相銜接的突出貢獻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科技合作獎;同時,增設“青年科技創新獎”和“科技成果推廣獎”;三是完善了省科學技術獎評審相關制度,根據國務院條例修改情況,辦法明確規定我省科學技術獎實行提名制度,除辦法中直接規定省、市兩級部分推薦單位外,省科學技術行政部門規定資格條件的專家、學者、組織機構也可提名;四是強化省科學技術獎監
8、督工作機制,增加了對提名或者擬獎項目公示內容的異議處理程序,同時為加強內部監督,異議處理情況應當向評審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報告。一是明確科普工作的組織領導,由各級人民政府領導科普工作,將科普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為開展科普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二是明確科普是全社會的責任,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科普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順利開。一是支持公共研發平臺建設。利用網絡技術,依法構建多種類型、方便快捷的科技成果信息和產業信息平臺,增強科技成果的流動性;二是拓寬融資渠道,維護資金安全??萍汲晒D化需要合理安排財政資金,并積極吸引多渠道資金投入。為此,需要建立政府引
9、導、多方參與的復合型科技成果風險投資與風險防控系統,拓寬資金來源渠道,有效防范融資風險;三是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萍汲晒D化要靠人才,人才需要在團隊中發揮作用。1.1995年原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國家保密局令第20號發布;2.2015年11月16日科學技術部、國家保密局令第16號修訂;3.2015年11月16日起施行1.2000年9月11日廣東省人民政府第九屆50次常務會議發布;2.2022年7月13日廣東省人民政府令第296號修訂公布;3.2022年9月1日起施行1.2002年6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2.自2002年6月29日起施行1.1996年5
10、月15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2.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決定修正):3.2015年10月1日起實施1112科學技術保密規定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5圍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鏈謀篇布局,主要規定了八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錨定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明確科技創新體系原則。二是突出基礎研究能力建設,筑牢原始創新根基底座。三是完善技術創新制度體系,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11、帶動產業深度轉型升級。五是促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發揮金融支撐保障作用。六是強化人才引育用留措施,打造一流科技人才高地。七是發揮區域創新特色優勢,擴大對外科技交流合作。八是注重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充分激發創新創造活力。1.2024年7月31日廣東省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2.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67一是系統強化對人類遺傳資源的規范管理,從應當遵守的基本原則、管理規范、法律責任等方面出發,對涉及人類遺傳資源的相關活動進一步規范管理;二是鼓勵對人類遺傳資源的合理利用,進一步強調了對人類遺傳資源的合理利用,提倡資源共享、開放合作;三是積極提升人類遺傳資
12、源政務的服務能力,為適應生物醫藥產業的高速發展,進一步深化“放管服”要求,切實簡政放權。1.2019年3月20日國務院第41次常務會議通過;2.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類遺傳資源管理條例321一是落實科技獎勵由推薦制調整為提名制的改革要求。改革報獎方式,實行由專家、學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等提名的制度,在堅持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專家、學者作用,強化獎勵的學術性;二是完善科技獎勵的評審職責、評審標準、評審程序等制度,明確評審活動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評審辦法、獎勵總數、獎勵結果等信息應當向社會公布;三是加強科技獎勵誠信體系建設。明確評審專家需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良好的
13、科學道德,建立科研誠信嚴重失信行為數據庫,禁止使用國家科學技術獎名義牟取不正當利益;四是加大對科技獎勵的監督懲戒力度。明確提名者、評審專家等獎勵活動主體應當遵守的工作紀律,禁止任何個人、組織進行可能影響提名和評審公平、公正的活動,對獎勵活動各主體均規定了相應的法律責任。1.1999年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65號發布;2.2003年12月20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訂;3.2013年7月18日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第二次修訂;4.2020年10月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1號第三次修訂;5.2024年5月26日,國務院關于修改國家科學
14、技術獎勵條例 的決定第四次修訂;6.2024年5月30日起施行4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自2023年1月1日起,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自2023年1月1日起,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00%在稅前攤銷。集成電路企業和工業母機企業開展研發活動中實際發生的研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按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在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間,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120%在稅前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在上述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220%在稅
15、前攤銷。企業開展的研發活動,是指企業為獲得科學與技術新知識,創造性運用科學技術新知識,或實質性改進技術、產品(服務)、工藝而持續進行的具有明確目標的系統性活動。研發費用的具體范圍包括:人員人工費用、直接投入費用、折舊費用、無形資產攤銷、新產品設計費、新工藝規程制定費、新藥研制的臨床試驗費、勘探開發技術的現場試驗費以及其他相關費用。納稅人提供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免征增值稅。提供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的納稅人。會計核算健全、實行查賬征收并能夠準確歸集研發費用的居民企業。(煙草制造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娛樂業
16、以及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規定的其他行業不適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行業除外。)一個納稅年度內,居民企業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1314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技術轉讓、技術開發和與之相關的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免征增值稅技術轉讓所得減免企業所得稅技術轉讓的居民企業。對企業出資給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學基金用于基礎研究的支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按實際發生額在稅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稅前加計扣除。對非營利性科研機構、高等學校接受企業、個人和其他組織機構基礎研究資金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企業投入基礎研究稅收優惠企業、非營利
17、性科研機構、高等學校。421315/1611134223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穗府 2019 6號)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廣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公告(第75號)實施方案主要任務:大力推進一批高水平實驗室建設;積極推進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戶;重點建設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產學研協同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難題;培養造就一批高水平基礎研究團隊;努力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建立健全基礎科學研究經費資助體系。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自2021年7月1日起實施。條例共十章九十五條,依照科技創新鏈條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科技人才、科技經費和科技金融、成果轉化、知識產權
18、、區域與國際合作、創新環境等方面做了具體規定。2廣州市科技資源庫屬于科研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類的市級科技創新平臺,面向廣州市科技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社會治理等需求,加強優質科技資源有效集成和保護,提升科技資源使用效率,為科學研究、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網絡化、社會化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推動共享服務制度化、標準化。市科技資源庫的市級財政科技專項經費總額每年最高支持1000萬元,以事后補助的方式,對納入市科技資源庫序列的科技資源庫給予必要的支持。20242028年連續5年,每年投入市財政經費不超過1.8億元,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實施廣州市青年博士“啟航”計劃、廣州市優秀博士“續航”計劃、廣
19、州市科技菁英“領航”計劃、市校(院)企聯合資助計劃等四項舉措,階梯式培育一批年齡結構合理的高素質基礎研究人才。廣州市支持科技資源庫發展辦法(穗科規字 2024 1號)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20252028 年,每年投入市財政經費不超過0.6 億元,引導廣州地區更多具有一定基礎研究實力的單位,對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聚焦本單位優勢領域,自主布局目標導向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深入開展有組織的基礎研究,促進基礎研究成果應用轉化,進一步調動全社會開展基礎研究的積極性,全面提升各類創新主體發展活力。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實施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基礎研究計劃工作
20、方案實施戰略科技力量引領、產業創新發展導航、產業核心技術攻堅、產業創新載體提質、科技產業金融融合、廣聚英才匯智領跑等六大重點行動,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和產業創新高地。廣州市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穗府辦 2022 19號)17185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優化提升方案按照“堅持總體布局、突出主體地位、發揮協同效應”的優化提升思路,通過優化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遞補支持”、社會資本投入研發項目“認定立項”等項目形成機制,強化企業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產學研合作項目認定為廣州市重點
21、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的實施細則(試行)細則旨在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在穗科技企業用好國內科技資源,鼓勵高??蒲性核鲃映薪赢a業界提出的“真問題”,加快建立主要由市場評價技術創新成果的機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學研深度合作。廣州市科技創新法規政策簡介個地方性法規序號序號序號2圍繞4個服務配置的政策包服務國家戰略4+N4+N服務產業創新4+N132條例共六章三十九條,自2016年3月1日起施行。主要對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和社會各界等科普責任予以明確;從科普經費保障、科普場館建設、科普基地認定、科技開放日、科技計劃項目科普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
22、保障科普工作發展的措施。條例還新增社會科學普及工作的內容,進一步推動社科科普事業發展。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條例實施科研強企、產品興企、人才優企、服務暖企、金融惠企、精選育企六大行動,建立“三個一”服務體系(創建一個高企培訓品牌、組建一支高企培育導師隊伍、建立一批高企服務工作站點),打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企業服務機制,推動科技創新政策扎實落地,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發現一批符合國家戰略、扎根廣州、研發投入高、產品定位全球、品高價優的硬科技企業,使高新技術企業成為建設科技創新強市、制造業強市的生力軍。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強服務樹標桿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能力行動方案(20222026年)6該文件旨
23、在貫徹落實科技部辦公廳關于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的通知(國科辦區 2022 2號),營造更好環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從優化資助模式、落實政策措施、提升人才服務等五個方面梳理形成10項主要任務,引導人才、資本、平臺等創新要素向科技型中小企業聚集,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6年)7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是我市培育科技型創新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抓手。該辦法致力于進一步提升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的建設發展水平,推動科技企業孵化載體專業化、資本化、國際化、品牌化發展,培育更多的科技企業和企業
24、家,對科技企業孵化載體開展市場化“以賽促評”的評價機制,給予評價最優的孵化載體最高200萬元的事后補助。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管理辦法(穗科規字 2021 5號)8作為廣州市支持引導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包括總體要求、支持和鼓勵措施、合作共建新型研發機構全過程管理、其他等四個部分共23條,在科研攻關、推廣應用、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股權激勵、金融賦能、人才支撐、稅收優惠、認定立項等方面為新型研發機構營造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 新型研發機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穗府辦202312號)旨在通過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需求為牽引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動科技
25、成果需求端、供給端、服務端同向發力,完善從技術到樣品到產品再到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鏈條,強化科技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支撐作用,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助力“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廣州市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若干措施(穗府辦2024 7號)明確了科技成果的定義、實施主體、主要任務等,以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指引提出賦予科研人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優化資產管理,鼓勵多樣的賦權模式,建立盡職免責機制,強化技術轉移機構支撐,確??萍汲晒D化活動的安全、合規,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廣州市關于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工作指引旨在建立適應科技成果轉化的
26、國有資產管理模式,確保國有資產安全。明確了科技成果的分類、披露、審核、登記、價值確認、處置等管理流程,并強調了單位在科技成果管理中的主體責任。通過技術轉移機構的協調,實現了科技成果從研究到開發再到轉化的全過程管理,同時鼓勵第三方機構提供專業服務,推動科技成果在穗落地轉化。廣州市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操作指引服務成果轉化4+N序號序號概念驗證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一環,是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最初一公里”。該辦法旨在促進科技成果的高質量轉化,明確了概念驗證中心的定位、各方職責、建設條件、資助方式等,鼓勵依托單位建設并提供概念驗證服務。通過績效評價,對市場化成效顯著的項目給予最高200萬元的后補助。
27、廣州市概念驗證中心資助管理辦法(試行)為深入推進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通過不斷完善農村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加強政策資金保障,鼓勵和支持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赴農業農村基層一線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新創業,培養鄉村科技人才隊伍,推動更多農業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幫助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科技創新能力,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廣州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年)該意見主要圍繞跨境投融資和研發活動、生物材料和特殊物品進出口、人才引進和激勵、科技成果轉化、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知識產權、創新環境以及平臺經濟等內容提出了先行先試政策意見,并明確了任務
28、分工。廣州市人民政府關于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廣州)先行先試的若干政策意見(穗府20188號)在項目遴選管理、項目實施管理、項目驗收管理三個方面做出優化,包括放寬項目申報和限制條件、調整立項評審專家管理、重視科研實施期評估、調整項目變更管理、改革驗收指標、調整驗收流程等,推動科技項目管理簡化優化,激發廣州科技創新活力。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31號)本辦法將專家分為技術類、管理類、財務類和其他類四種,并明確了不同類別專家的入庫條件。辦法明確專家入庫可以有“單位推薦”“定向邀請”和“交換共享”三種方式。當前,廣州市科技局與廣東省科技廳已經建立了專家共享機制,已加入廣東省科技
29、專家庫,并選擇愿意為地市服務的專家,無需重復在廣州科技大腦重復注冊,可以通過“交換共享”方式入庫。廣州市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16號)本辦法新增項目負責人職責條款,明確市科技計劃科技報告通過“廣東省科技報告服務系統”面向社會開放共享。落實“減負3.0”要求,明確“市財政科技經費支持額度為100萬元(含100萬元)以上的采取競爭性前資助和定向組織前資助方式的技術研發類項目,須提交最終報告,作為項目驗收結題的必要材料;其他市科技計劃項目,可結合實際在項目結題驗收環節自行提交市科技計劃科技報告,作為項目成果之一”。廣州市科技計劃科技報告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33號)從經費支持方式、支出
30、范圍、使用管理、決算管理、“下放項目”經費管理等五個方面進行規定,包括規范“3+3”的財政資金支持方式,明確直接人力資源成本費范圍,提高間接經費比例至30%,結余資金留歸項目承擔單位使用等,進一步優化我市科技計劃項目經費的管理。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經費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32號)本方案在原廣州市科技創新發展專項項目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試點工作方案(穗科創字2018102號)的基礎上修訂而成,按“充分賦權、簡化流程、優化管理、壓實責任”的原則,堅持以信任為前提,賦予科研機構和科研人員項目管理和科研經費使用更大的自主權,全面簡化優化項目管理程序,進一步壓實下放組織單位的管理職責。2019年度和
31、2020年度立項,現尚未進入結題驗收和終止程序的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一般項目按照本方案執行。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全過程管理簡政放權改革工作方案1920支持廣州市分別按照廣州市外籍“高精尖”人才認定標準(試行)和廣州市外籍“急需緊缺”人才崗位目錄(試行),進一步擴充外國高端人才(A類)和外國專業人才(B類)的認定范圍。該項試點工作自2023年1月1日起實施,試行2年。關于在廣州市開展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認定標準試點工作的通知推行工作許可全流程網上辦理;實行外國人工作許可資質互認;允許境內的外國人直接辦理工作許可證;放寬外國科技人才年齡和工作經歷限制;允許在穗工作的外國科技人才兼職工作;進一步擴大外國
32、高端人才確認函適用范圍;放寬外國高技能人才年齡限制。關于進一步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辦理的若干措施41234567891056服務創新生態4+N旨在促進科技成果的高效轉化,明確了盡職免責的原則和范圍,保障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領導人員在遵守法規和單位制度的前提下,積極參與科技成果轉化活動。指引強調區分失誤與違規行為,確保在探索性試驗和改革推動中無意過失的行為不予追究責任,同時設立負面清單規范職務科技成果的權屬和轉化行為,確立盡職調查程序。廣州市科技成果轉化盡職免責制度指引為落實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加快建設科技創新強市,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于2022年4月印發了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
33、轉化實施辦法,辦法從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打造市場化技術轉移區域高地、營造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生態環境等方面提出了29條措施,為建立符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高效完備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提供政策支撐。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穗科規字20222號)7為規范廣州市科技成果登記工作,有效利用科技成果信息資源,加速科技成果技術轉移和產業化,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于2022年2月印發了廣州市科技成果登記實施辦法,該辦法明確了科技成果登記的完成人范圍、成果類別,以及辦理的要求、程序、異議期及處理、信息公開、處罰措施等內容,指導全市科技成果登記公共服務事務工作。廣
34、州市科技成果登記實施辦法的通知(穗科規字20221號)8該文件主要圍繞“完善科技金融生態圈,突出強調補投的短板”這個總體思路,從加快建設風投創投之都、進一步提升科技信貸水平、大力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開展區域科技金融合作等七個方面提出了32條具體舉措。關于新時期進一步促進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穗府辦規 2021 12號)910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是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政策性母基金。母基金按照市場化方式運作,不以盈利為目的,重點投向以原創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為主要投資方向的子基金(天使類子基金和創投類子基金)。母基金投資天使類子基金和創投類子基金,對天使類子基金的出
35、資比例不超過子基金規模的50%,對創投類子基金的出資比例不超過子基金規模的20%。天使類子基金須100%投資于天使類項目。廣州科技創新母基金管理辦法(穗科規字 2021 3號)對合作銀行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所產生的本金損失進行有限補償,降低合作銀行貸款風險,推動合作銀行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貸款支持。單個企業年度貸款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貸款期限最長3年;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的貸款項目中,企業可享受信用貸款部分至少超過額度的50%;合作銀行按照科技貸款專營政策,貸款實行優惠利率。廣州市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管理辦法(穗科規字 2021 2號)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
36、配偶、未成年子女,經市政府推薦,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資格,可辦理有效期5年以內的工作類居留許可或R字簽證;符合條件的外籍和港澳臺高層次人才可享受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補貼,可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人員辦理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等。廣州市外籍和港澳臺高層次人才認定指引序號序號21/22廣州市科技計劃是利用廣州市財政科技經費設立的,支持各類創新主體開展科學研究及相關科技創新活動的專項計劃。根據中央和省關于科技創新領域改革要求,錨定服務國家戰略、服務產業創新、服務成果轉化、服務創新生態等四項工作重點,不斷優化完善市科技計劃體系布局,創新財政資金補助方式,構建分類有序的“+”財政科技經費資助方式
37、,聚集科學源頭,突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分層分類支持科技創新企業做大做強,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共設立類科技計劃:基礎研究計劃、重點研發計劃、企業創新計劃、人才支撐計劃、創新環境計劃,各計劃下設若干專題。港澳地區承擔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的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符合申報條件可申報廣州市科技計劃。2024年科技計劃安排表2324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專題重點領域研發專題產學研合作項目認定立項方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遞補支持”專題農業和社會發展科技專題行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專題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專題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題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專題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專題科技資源庫建設運行專
38、題基礎研究計劃重點研發計劃科普專題科普品牌項目農村科技特派員專題科技服務專題科技型中小企業“一區一機構”服務方向科技服務專題高新技術企業“一區一機構”服務方向科技服務專題研發活動規范化“一區一機構”服務方向科技服務專題技術合同登記服務補助方向中國創新挑戰賽廣州獎勵后補助方向孵化育成專題孵化器大賽獎勵后補助方向孵化育成專題眾創空間大賽獎勵后補助方向港澳臺創新創業方向科技服務機構大賽獎勵后補助方向創新環境計劃企業創新計劃大灣區個人所得稅返還補貼人才支撐計劃本手冊只列舉公開申報科技計劃項目,更多科技計劃敬請關注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官網或廣州科技大腦科技計劃項目申報通知,可通過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官方網站和官
39、方微信號及時了解。符合科技計劃項目申報條件的,可通過廣州科技大腦進行申報,具體申報要求以當年發布的申報指南為準。1.2.1.1 基礎研究計劃BASIC RESEARCH EFFORT25261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穗府2019 6號)、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培育體系工作方案競爭性前資助(一)青年博士“啟航”項目(5萬元/項):支持從事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的青年博士,在自然科學領域內自主選題、自由探索,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培養獨立承擔科研項目的能力。項目負責人可按照自然科學學科分類,在數學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醫學科
40、學等學科分類項下,選擇合適的領域進行項目申報。(二)優秀博士“續航”項目(10萬元/項):鼓勵青年博士勇于承擔國家科研任務,圍繞已有研究基礎深入開展探索性研究,對成功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優秀博士給予滾動配套支持。項目負責人可按照自然科學學科分類,在數學物理科學、化 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醫學科學等學科分類項下,選擇合適的領域進行項目申報。(三)科技菁英“領航”項目(30萬元/項):支持在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已取得一定成績的菁英學者,瞄準國際前沿和重點領域重大科學問題,潛心開展創新性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沖擊國家級人才項目。項目負責人可按照自然科學
41、學科分類,在數學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醫學科學等學科分類項下,選擇合適的領域進行項目申報。一、共性條件(一)下放組織單位需按要求,在2024年4月20日前通過“廣州科技大腦”完成2023年度本專題的年度工作報告、對應的項目管理制度、經費使用管理制度等(2024年新增組織單位無需上傳2023年度本專題的年度工作報告),以免影響本年度的項目推薦工作;(二)申報單位應為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設立、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具有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經歷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等事業單位和科技類(教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三)項目負責人
42、在研和當年新申報市科技計劃項目只能依托同一個單位。(四)項目負責人應為申報單位工作人員,項目實施期內在職,熟悉本領域國內外科技和市場發展動態,具有本領域的工作經驗,是實際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并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組織項目按計劃進度實施;(五)申報單位和項目負責人未在科技違法違規、科研失信等信用懲戒期內;(六)項目不存在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符合財政和科技等部門的查重規定;(七)項目涉及科技倫理、科技安全(如臨床研究、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和科技保密相關問題的,申報單位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原則,完成相關審查工作;項目負責人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環節,須提供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要
43、求的審查批準文件,項目承擔單位負責審核批準文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二、各方向條件方向(一):本方向項目申報應符合通知中的“申報條件”和“申報限制”要求外,還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申報單位應為獲得 2023 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 科學基金項目立項資助的單位;2.項目負責人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一是申報當年1月1日男性年齡未滿35周歲(1989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年齡未滿38歲(1986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二是具有博士學位;三是未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過市科技計劃各類項目方向(二):本方向不設推薦項目數量限制。項目申請人應符合通知中的“申報條件”和“申報限制”要求外,還應同時滿足以下
44、條件:一是須獲得2021或2022年度廣州市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博士青年科技人員”類別方向立項資助,且該項目已于本項目申請日前完成結題驗收(申請日應為各組織單位 在系統設置的項目負責人填報提交項目申請的時間,具體以各組織單位設置為準);二是須在獲得2021或2022年度廣州市基礎研究計劃基礎與 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博士青年科技人員”類別方向正式立項后(從 立項當年 4 月1日起算)至 2024年1月1日期間,作為項目負 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的正式立項(須提供相關立項證明,以立項下達文件為準)。方向(三):本方向項目申報應符合通知中的“申報條件”和“申報限制”要求外,還
45、應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一)申報單位應為近5年(20192023 年度)承擔過國 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單位。以所屬“組織單位”報送的 2023 年度報告中披露的信息為準;(二)項目負責人須通過所在符合條件要求的申報單位申報,同時還應具備以下條件:1.屬于廣州市行政區域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承擔單位的全職在崗人員(須提供項目負責人在依托單位有效期內的勞動合同等證明材料);2.申報當年1月1日男性年齡未滿 42 周歲(即 1982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女性年齡未滿45周歲(即1979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3.具有博士學位或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符
46、合申報指南補助范圍的科研人員競爭性前資助2(一)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方向1.支持領域本方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面向廣州經濟社 會發展需求以及本單位學科優勢和發展需要,按照自然科學學科分類,在數學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信息科學、管理科學、醫學科學等學科分類項下,以及研究手段主要以理工科為主的交叉學科,進行原始性創新、前沿探索性研究和應用科學研究。支持企業面向廣州經濟社會、產業發展和行業未來發展的需 求,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引領行業科技進步為目標,在應用科學領域,以及研究手段主要以理工科為主的交叉學科開展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2.支持強度(1
47、)對協議類單位,高校、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的總資助強度介于20萬200 萬元/項;企業開展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項目,原則上每個項目總支持強度不低于50萬元,其中,市級財政經費支持部分每個項目不高于 100 萬元(不含100萬元);企業推薦立項數不超過5項(含)。(2)對2024年新增組織單位,單個項目總資助強度為不少于100萬元/項,其中,市級財政經費支持部分每個項目不高于100萬元(不含100萬元)。(二)市重點實驗室建設方向1.支持協議類的高校、醫療衛生機構重點支持具有良好研究基礎和實驗條件的優勢學科方向,新建一批市重點實驗室項目。2.項目總資助強度一般不低于100萬元/項
48、,其中,項目中市級財政經費支持部分每個項目不高于100萬元(不含100萬元)。()組織單位1.協議類組織單位:暨南大學、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南部戰區總醫院、市衛生健康委、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廣州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廣州金域醫學檢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2024年新增組織單
49、位。中山大學、廣東藥科大學、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婦幼保健院、南方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廣州市花都區人民醫院、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二)申報單位申報單位為上述組織單位對應的轄下申報單位,詳情見2025年度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專題項目申報指南附件3;(三)申報單位應具有組織開展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基本條件,不存在注銷、遷出、歇業、吊銷、破產等情況;(四)項目負責人在研和當年新申報市科技計劃項目只能依托同一個單位;(五)項目負責人應為申報單位工作人員,申報當年年齡不超過60周歲(1964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兩院院士不受年齡限制。項目負責人應為項目實施期內在職,熟悉本領
50、域國內外科技和市場發展動態,具有本領域的工作經驗,是實際主持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員并能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組織項目按計劃進度實施;(六)申報單位、合作單位及項目負責人未在科技違規、科研失信等信用懲戒期內;(七)項目不存在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符合財政和科技等部門的查重規定;(八)項目涉及科技倫理、科技安全(如臨床研究、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和科技保密相關問題的,申報單位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原則,完成相關審查工作;項目負責人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環節,須提供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要求的審查批準文件,項目承擔單位負責審核批準文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廣州市加強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實施方案(穗府2
51、019 6號)、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實施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基礎研究計劃工作方案以及廣州市科學技術局與相關共建單位簽署的合作協議面向對象為廣州地區已與 廣 州 市科技局共同簽署市校(院)企聯合資助項目合作協議的單位以及2024年新增共建的高校、科研院所、醫療衛生機構、企業單位市校(院)企聯合資助專題發布指南類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專題272811.企業2.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新型研發機構競爭性前資助無資金資助競爭性前資助(分階段撥付)事業法人,社會組織法人在穗企業、醫療機構各“鏈主企業”根據產業發展需求,聚焦具體細分方向提出本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實施方案,牽頭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中小企業、高
52、校、科研院所或醫療機構組建創新聯合體,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每條產業鏈市財政科技經費投入不超1000萬元,每項項目定額支持100萬元或200萬元,支持項目數量為510項。在穗企業委托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醫療衛生機構等單位開展的技術研發項目認定為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一)高新技術方向重點支持海洋科技、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空天科技、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等九個領域,(二)農業和社會發展科技方向重點支持生命科學、生物醫藥、綜合治理與公共安全、資源開發與綠色低碳、現代農業與生物安全、衛生應急與健康保障等六個領域,市財政科技經費支持強
53、度為100萬元/項。征集對象為“鏈主企業”,指“廣州市21條重點產業鏈首批鏈主企業清單”企業、廣東省戰略性產業集群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或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重點企業。應同時符合以下條件:1.處于產業鏈供應鏈核心優勢地位,對于優化資源配置、技術產品創新和產業生態構建有重大影響力,有能力且有意愿增強我市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健全和壯大產業體系發揮重要作用;2.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或在我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3.具備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產學研融合能力和資源整合能力,已聯合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創新資源共同組建創新聯合體,突破
54、制約產業發展的重大關鍵核心技術;4.獨立或聯合相關資源為創新聯合體參與單位開放應用場景,具備提供概念驗證和中試小試能力;5.“鏈主企業”(或其子公司)應參與各項目攻關及項目管理。(一)產學研合作項目應為2020年1月1日以來經技術合同登記機構認定為“技術開發(委托)合同”或“技術開發(合作)合同”,單個項目技術交易額達100萬元及以上;(二)產學研合作項目應已通過“買方”單位的合同驗收,其中在穗企業實際支付合同金額達100萬元及以上,實現了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產生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一)項目牽頭申報單位應為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或醫療機構,或在我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
55、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應在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機關領取營業執照,具有獨立經營場所,以該分支機構的名義獨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一年(含)以上,且在廣州地區“納統”;(二)申報單位應具有組織開展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基本條件,不存在注銷、遷出、歇業、吊銷、破產等情況;(三)申報單位在2023年度作為項目第一申報單位申請“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進入最后一輪答辯環節,但受國家財政預算投入等原因未獲立項。(四)項目負責人應為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時該申報單位項目組成員。項目負責人在研和當年新申報市科技計劃項目只能依托同一個單位;項目負責人除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
56、,原則上年齡不超過60周歲;(五)申報單位、合作單位及項目負責人未在科技違規、科研失信等信用懲戒期內。申報單位、項目負責人和單位法定代表人不存在行賄犯罪記錄;(六)項目不存在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符合財政和科技等部門的查重規定;(七)企業申報項目必須有自籌經費投入,應配套能支持任務指標的自籌經費(各級財政資助經費不列入自籌經費);(八)鼓勵聯合國際和港澳臺優勢科研力量組織聯合攻關。2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優化提升方案、產學研合作項目認定為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的實施細則(試行)廣州市科技 創 新 條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州市重點
57、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優化提升方案3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實施方案、廣州市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優化 提 升 方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遞補支持”專題產業鏈創新聯合體協同技術攻關專題重點領域研發專題產學研合作項目認定立項方向1.2 重點研發計劃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發布指南類1.企 業 或醫療機構2.高校、科 研 院所、醫療機構、新型研發機構和企業競爭性前資助一、共性申報條件(一)申報單位應為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或在我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
58、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應在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機關領取營業執照,具有獨立經營場所,以該分支機構的名義獨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一年(含)以上,且在廣州地區“納統”;(二)申報單位應具有組織開展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基本條件,不存在注銷、遷出、歇業、吊銷、破產等情況;(三)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第1名)在研和當年新申報市科技計劃項目只能依托同一個單位;項目負責人除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原則上年齡不超過60周歲;(四)申報單位、合作單位及項目負責人未在科技違法違規、科研失信等信用懲戒期內;(五)項目不存在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符合財政和科技等部門的查重規定;(六)項目涉及科技倫理、科技安
59、全(如臨床研究、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和科技保密相關問題的,申報單位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原則,完成相關審查工作;項目負責人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環節,須提供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要求的審查批準文件,項目承擔單位負責審核批準文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二、個性申報條件(一)作為申報單位存在2024年1月15日已到期,且未按要求提交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材料的,不得新申報競爭性前資助項目。其中,申報單位為高校的,限制到二級院系,由高校負責審查;(二)根據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31號),“廣州科技大腦”在研項目需按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加快提交2023年度工作情況報告的通知(h
60、ttp:/ 1 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已有2022年度及以前(基于“廣州市科技業務管理陽光政務平臺”申報的競爭性前資助項目)在研項目的,暫不受理新項目申報?!霸谘小表椖渴侵?,在申報新市科技計劃項目前,存在未完成項目驗收流程或終止流程的競爭性前資助項目。2024年度待完成任務書簽訂的競爭性前資助項目視同“在研”;(四)申報鄉村振興科技領域(附件1-3)指南方向項目,項目負責人須為廣州農村科技特派員在庫人員,不接受非在庫人員作為項目負責人申報;(五)申報鄉村振興科技領域(附件4)指南方向項目,須提交由對口科技幫扶合作地或相關區科技主管部門出具的推薦函,不接受未取得推薦函的單位申報;(六)申報生物醫藥與
61、健康科技領域(附件7)指南方向項目,要求已申請(或獲得)與研發內容相關的發明專利,并提供由項目申報單位或合作單位作為專利權人的相關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或專利證書復印件(如相關材料為外文的,需提供中文翻譯件);(七)申報生物醫藥與健康科技領域(附件8)指南方向項目,要求須由在穗醫療衛生機構牽頭申報。領域一:鄉村振興領域(一)種業科技創新(二)綠色農業及現代食品技術(三)數字農業與現代農業裝備技術(四)對口科技幫扶合作及城鄉融合發展領域二:社會發展領域(五)綠色低碳循環技術(六)資源環境與城市社會治理科技領域三:生物醫藥與健康科技領域(七)創新藥物與高端醫療器械研究開發(八)醫療衛生關鍵技術研究及應
62、用(九)中醫藥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十)合成生物等生物技術研究及應用對符合條件的項目市財政給予每項支持經費50或100萬元。4廣州市科技 創 新 條例、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農業和社會發展科技專題29305社會發展行業領域行業主管部門、有科研實力的直屬單位或在穗科研院所、行業協會、行業內的國有企業等社會力量競爭性前資助圍繞疾病防控、生態環境、交通運輸、生態園林、城市管理、智慧氣象、公共安全、資源規劃、綠色建筑、應急救援、文廣旅游等社會發展行業領域,由行業主管部門整合行業資源,依托有科研實力的直屬單位或在穗科研院所、行業協會、行業內的國有企業等社會力量。廣州市社會發展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方案
63、1.協創中心研究方向2.協創中心建設方向3.重點研究方向行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建設專題1.3 創新環境計劃INNOV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發布指南類1符合申報指南條件的法人單位,或在我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競爭性前資助(一)支持全國科普講解大賽、全國科技活動周廣州開幕式及嘉年華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科普交流合作項目各1項,支持強度200萬元/項。(二)支持“珠江科學大講堂”項目、科學傳播與科學教育講壇項目、“科學達人秀”項目、“我身邊的科技大咖”及“廣州家庭創新電視大賽”項目、廣州地區科普講解大賽及科學實驗展演匯演選拔賽項目各1項,支持強度100萬元/項。
64、(三)支持廣州市科普“一區一品牌”項目11項,支持強度10萬元/項。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 術 普 及法、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條 例 、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 五”規劃(一)申報單位應為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或在我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應在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機關領取營業執照,具有獨立經營場所,以該分支機構的名義獨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一年(含)以上,且在廣州地區“納統”;(二)申報單位應具有組織開展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基本條件,不存在注銷、遷出、歇業、吊銷、破產等情況;(三)項目負責人在研和當年新申報市科
65、技計劃項目只能依托同一個單位;項目負責人除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原則上年齡不超過60周歲;(四)申報單位、合作單位及項目負責人未在科技違法違規、科研失信等有關懲戒期內;(五)項目不存在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符合財政和科技等部門的查重規定;(六)項目涉及科技倫理、科技安全(如臨床研究、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和科技保密相關問題的,申報單位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原則,完成相關審查工作;項目負責人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環節,須提供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要求的審查批準文件,項目承擔單位負責審核批準文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破諏n}(科普品牌項目)31321已納入廣州市科技資源庫序列的市
66、科技資源庫依托單位政策性后補助對納入市科技資源庫序列的科技資源庫給予其穩定運行和發展必要的支持。獎勵補助經費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對入庫的項目支持如下:(一)獎勵經費:2019年1月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認定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且未獲得獎勵經費支持的市科技資源庫,定額獎勵100萬元。獎勵經費一次性撥付。(二)補助經費:已納入市科技資源庫序列的科技資源庫,按當年申報指南予以補助,最高不超過100萬元。上述2項獎勵補助經費可疊加。已納入廣州市科技資源庫序列的市科技資源庫依托單位。廣州市支持科技資源庫發展辦法(穗科規字20241號)科技資源庫建設運行專題已入庫的“廣 州 市農村科技特派
67、員”競爭性前資助(一)市內服務方向:支持廣州農村科技特派員面向廣州市從化區、增城區、白云區、花都區、黃埔區、番禺區、南沙區7個涉農區開展服務。(二)市外服務方向:支持廣州農村科技特派員面向廣東省梅州市、清遠市、湛江市,貴州省安順市、畢節市、黔南州及福建 省 龍 巖 市 7 個 地 市(州)開展服務。對符合條件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專題項目由市財政科技經費給予每項支持10萬元。廣州市進一步深化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行動方案(20222024年)一、共性申報條件(一)申報單位應為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或在我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應
68、在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機關領取營業執照,具有獨立經營場所,以該分支機構的名義獨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一年(含)以上,且在廣州地區“納統”;(二)申報單位應具有組織開展市科技計劃項目的基本條件,不存在注銷、遷出、歇業、吊銷、破產等情況;(三)項目負責人應為“廣州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庫”在庫專家;(四)項目負責人(項目組成員第1名)在研和當年新申報市科技計劃項目只能依托同一個單位;項目負責人除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外,原則上年齡不超過60周歲;(五)申報單位、服務對象(合作單位)及項目負責人未在科技違法違規、科研失信等信用懲戒期內;(六)項目不存在多頭申報、重復申報。符合財政和科技等部門的查重規定
69、;(七)鼓勵服務對象(合作單位)配套足額自籌經費用于支持特派員科技服務工作(各級財政資助經費不列入自籌經費)。若承諾提供配套自籌經費,須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環節提供到賬佐證材料;(八)項目涉及科研倫理、科技安全(如臨床研究、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和科技保密相關問題的,申報單位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原則,完成相關審查工作;項目負責人在項目任務書簽訂環節,須提供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倫理準則要求的審查批準文件,項目承擔單位負責審核批準文件的真實性和有效性。二、個性申報條件(一)作為申報單位存在2024年1月15日已到期,且未按要求提交市科技計劃項目驗收材料的,不得新申報競爭性前資助項目。其中
70、,申報單位為高校的,限制到二級院系,由高校負責審查;(二)根據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31號),“廣州科技大腦”在研項目需按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加快提交2023年度工作情況報告的通知(http:/ 創新環境計劃INNOVATION ENVIRONMENT PROGRAM發布指南類2.1 基礎研究計劃BASIC RESEARCH EFFORT政策補助類33342.2 企業創新計劃ENTERPRISE INNOVATION PROGRAM政策補助類1符合申報指南補助范圍的企業、事業單位或社會組織等政策性后補助(一)新藥臨床研究補助1.支持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
71、日內新啟動臨床研究的新藥項目并承諾獲得補助的新藥產品在廣州市內實現產業化的單位申請該類補助;2.分兩個檔次補助:(1)對1類生物制品、1類化學藥、1類中藥,按臨床I、II、III期分別給予200萬元、300萬元和500萬元補助;(2)對2-3類生物制品、2類化學藥、2類中藥,按臨床I、II、III期分別給予100萬元、150萬元和250萬元補助。(二)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補助1.支持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內取得的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企業申請該類補助;2.分四個檔次補助:(1)進入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并取得第二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
72、書的,給予300萬元補助;進入NMPA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并取得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給予500萬元補助;(2)按要求完成臨床試驗并取得重點支持領域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分別給予50萬元、100萬元補助;(3)無需開展臨床試驗,取得重點支持領域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分別給予25萬元、50萬元補助;(4)取得非重點支持領域第二類、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首次注冊證書的,分別給予5萬元、10萬元補助。同一注冊證書不重復支持。(三)機構認證補助1.支持在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內首次獲得藥物非臨床安全性評價機構(GLP)認證批件(認
73、證項目達到3大項以上,且網上提交補助申請截止時間以前仍在有效期內)、國際實驗動物評估和認可委員會(AAALAC)認證、藥物/醫療器械臨床試驗機構(GCP)建成研究病房并投入使用的本市機構申請該類補助;2.分三種類型補助:(1)首次獲得藥物GLP認證批件,且認證項目達到3大項(含)以上、6大項(含)以上、9大項(含)以上的,分別給予100萬元、200萬元、400萬元補助;(2)首次獲得AAALAC認證的,給予一次性200萬元補助;(3)GCP機構建成期臨床研究病房并投入使用的,對其依托單位一次性給予200萬元補助。(四)研發服務補助1.支持本地GLP、合同研究機構(CRO)、生物醫藥產業中試平臺
74、等研發服務機構,于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內為與本研發服務機構無投資關系的本市生物醫藥企業提供生物醫藥研發技術服務的,申請該類補助;2.機構為企業提供生物醫藥研發服務的,按申請機構開具的服務活動發票金額(需與經認定登記的合同對應)的5%給予補助(以專項審計報告披露的發票總額不含稅進行計算補助,且申請金額萬元小數點保留4位),同一申報單位同一年度內累計補助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五)臨床試驗服務補助1.支持本地GCP 機構牽頭完成新藥臨床試驗項目10項(含)以上的,申請該類補助。新藥臨床試驗的分期一般分為I期、II期、III期,不含生物等效性試驗、仿制藥臨床試驗等;2.機構提
75、供新藥臨床試驗服務的,按牽頭或視作牽頭完成新藥臨床試驗項目達到10項(含)以上、20項(含)以上、30項(含)以上,分別予以100萬元、200萬元、300萬元補助。廣州市科技 創 新 條例、廣州市加快生物醫藥產業發展 實 施 意見(穗府辦20182號)、廣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州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穗府辦規20241號)(一)牽頭申報單位應為廣州市行政區域內設立、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機構,或在廣州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應在廣州工商行政管理機關領取營業執照,具有獨立經營場所,以該分支機構的名義獨立開展
76、生產經營活動一年(含)以上,且在廣州地區“納統”。申報類別(四)和類別(五)補助的機構應具備相應資質,即GLP機構需擁有藥物GLP認證批件且服務發生時間需在批件有效期內;CRO機構的營業范圍需包括醫藥研發服務等相關內容;生物醫藥產業中試平臺需擁有藥品或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且服務發生時間需在許可證有效期內;GCP機構需擁有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認定證書且服務發生時間需在證書有效期內或超過有效期已經遞交復核檢查者(需提供受理通知書)或在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備案管理信息平臺完成備案。(二)申報單位應按要求如實提交材料,要求材料簽章齊全,還需承諾10年內注冊及辦公地址不遷離本市、不改變在本市的納稅義務、不減少
77、注冊資本、不變更統計關系,經審核通過后獲得支持;同時應對提交所有材料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負責并作出書面承諾,在申報、實施項目過程中有弄虛作假、騙取財政資金造成損失的,或不按規定??顚S?,發現有截留、挪用情況的,市科技局將撤銷或收回補助資金,并向廣州市相關部門通報情況(主動退還所有補助經費的視情節輕重可不予追究)。申報單位如有失信行為的,市科技局將視情將失信行為信息推送至廣州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統,納入企業信用檔案。(三)申報單位可同時申報本指南涉及的不同類別補助,同一類別補助需在一份資金申請書中申請,不同類別需單獨申報且按不同類別要求提交相應材料。(四)項目名稱統一規范為:按“(單位簡稱)
78、2022年度(方向名稱)”填寫項目名稱,如“白云山醫藥集團公司2022年度新藥臨床研究補助”。(五)申報需按要求在廣州科技大腦填報和提交補助資金申請書及其他相關附件,其中附件材料應先按相應要求簽字蓋章后,再掃描上傳,申報階段不需要提交紙質材料。(六)申報單位為企業的,需要核實營業執照。其中,已經在市電子證照系統簽發“電子營業執照”的,市科技局通過市電子證照系統直接調??;對尚未在市電子證照系統簽發“電子營業執照”的,需提供營業執照掃描件。(七)申報單位為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須在單位注冊前致函市科技局說明情況,并提供營業執照和納統證明材料。生物醫藥產業創新補助專題(具體補助方式以
79、當年最新發布的補助 指南為準)2符合條件的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決賽獲得相應名次的優勝企業(名單以當年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官網公布為準)創新大賽后補助方向一:初創企業補助根據大賽初創企業組各行業賽決賽排名,各行業賽道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企業分別給予30萬元、20萬元、10萬元、2萬元獎勵補助。方向二:成長企業補助根據大賽成長企業組各行業賽決賽排名,各行業賽道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30萬元、15萬元、2萬元獎勵補助。(賽事方案、評審方案、申報指南、獎補名單最終以當年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官網公布為準)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關于舉辦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的通
80、知(火炬 2 0 2 4 8號)、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關于舉辦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賽區)暨第十二屆“珠江天使杯”科技創新創業大賽的通知(粵科函區字2024778號)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決賽獲得相應名次的優勝企業(名單以當年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官網公布為準)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專題35362.3 人才支撐計劃TALENT SUPPORT PLAN1符合申報指南高端人才目錄范圍的境外人才政策性后補助在廣州市行政區域范圍內工作、符合條件的境外人才,其在廣州市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已繳稅額超過其按應納稅所得額的15%計算的稅額部分,給予財政補貼。該補貼免征個人所得稅。每個納稅年度每個納稅人的
81、個人所得稅財政補貼額最高不超過500萬元。財政部 稅務總局關于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201931號)、財政部稅務總局關于延續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 202334號)、廣東省財政廳 廣東省科學技術廳 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國家稅務總局廣東省稅務局關于進一步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粵財稅202321號)、廣州市財政局 廣州市科學技術局 廣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國家稅務總局廣州市稅務局印發廣州市關于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補貼管理辦法(2023年修訂)的通知(穗財規字20234號)(一)基本條件1.身份條件:申
82、請人屬于香港、澳門永久性居民,取得香港入境計劃(優才、專業人士及企業家)的香港居民,臺灣地區居民,外國國籍人士,取得國外長期居留權的回國留學人員和海外華僑;在納稅年度內,申請人因取得國外長期居留權或國籍、居民身份發生變化因而符合上述身份條件規定的,自取得國外長期居留權或身份變化次月起,享受財政補貼;在納稅年度內,申請人因喪失國外長期居留權或國籍、居民身份發生變化不再符合上述身份條件規定的,自喪失國外長期居留權或身份變化次月起,不再享受財政補貼。2.工作條件:申請人納稅年度內在廣州市注冊的企業和其他機構任職、受雇,或在廣州市提供獨立個人勞務,或在廣州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且納稅年度內在廣州市工作
83、累計滿90天以上(不含90天),并在廣州市依法繳納個人所得稅。申請人2020、2021、2022納稅年度內的每一年度在廣州市工作的天數,包括在廣州市的實際工作日,以及在廣州市工作期間,在境內、境外享受的公休假、個人休假、出差、接受培訓的天數。申請人在廣州市停留的當天不足24小時的,按照半天計算在廣州的工作天數;3.誠信條件:申請人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科研倫理和科研誠信,依法納稅,申請時未被列入嚴重失信主體名單。(二)人才條件1.境外人才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補貼(高端人才)。申請人應符合省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規定的人才范圍,且符合廣州市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
84、補貼項目高端人才目錄標準。高端人才資格的時點,以國家、廣東省、廣州市各類重大人才工程管理機關的人才認定文件(發文名單)、確認函、證書證件的生效或有效時間為準;2.享受補貼的時點規則。申請人獲得高端、緊缺人才資格時點處于納稅年度內的,可享受相應納稅年度的財政補貼;高端、緊缺人才資格時點在納稅年度結束以后才生效的,不享受相應的納稅年度財政補貼。大灣區個人所得稅返還補貼政策補助類2.4 創新環境計劃INNOVATIVE ENVIRONMENT PROGRAM政策補助類2提供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相關服務的專業機構績效評價后補助各區以2023年底有效期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的105%作為年度總體目標,按照各區實際
85、情況,拆解至各區2024年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年度目標數。對認定數達到該區年度目標數的60%(含)時,給予20萬元基礎補助以及400元/家數量補助;達到該區年度目標數的80%(含)時,給予25萬元基礎補助以及500元/家數量補助;對達到該區年度總目標數(含)時,給予30萬元基礎補助以及600元/家數量補助,并同時按照各區高企認定增長比例或增長數量給予增量補助(二選一,兩者均達到指標按補助額度就高執行),自達到該區年度總目標數,每增長5%或15家,給予5萬元額外補助,以此類推,上不封頂。數量補助金額按照各區年度認定數計算。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2 02 1 2025年)、廣州市促進創新鏈產業
86、鏈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征集對象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依法在廣州實質從事相應生產經營活動,并在廣州地區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等專業科技服務的服務機構;(二)具備豐富的培訓、調研、政策宣講經驗和必要的工作場所、專業的服務隊伍等服務保障條件,熟悉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科技政策;(三)作為支撐機構的服務機構原則上是上一年度廣州市科技服務示范機構大賽獲獎單位,并已納入我市“科技服務機構白名單”。3專業科技服務機構績效評價后補助支撐服務機構在市、區科技主管部門和統籌單位的指導下,協助各區科技主管部門開展促進創新主體研發活動規范化的走訪、輔導、培訓、監測預
87、測、形勢分析和相關政策法規宣貫等工作。工作經費補助額度(萬元):黃埔區70萬元、天河區48萬元、白云區37.5萬元、番禺區37.5萬元、越秀區33萬元、海珠區33萬元、花都區33萬元、南沙區32萬元、增城區32萬元、荔灣區22萬元、從化區22萬元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廣州市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征集對象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廣州市行政區域內設立、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合作單位不受此限制),并在廣州地區開展創新主體研發活動規范化等專業科技服務的服務機構;(二)具備豐富的培訓、調研、政策宣講經驗和必要的工作場所、專業的服務隊
88、伍等服務保障條件,熟悉企業研發經費歸集、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掌握研發管理流程、研究開發經費輔助賬和會計賬等專業知識??萍挤諏n}科技型中小企業“一區一機構”服務方向1廣州市科技創新“十四五”規劃(20212025年)、廣州市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融合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提供專業科技服務的機構績效評價后補助各區以2023年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數的1.05倍作為基數,對評價入庫數達到該區基數的60%(含)時,給予5萬元基礎補助以及90元/家數量補助;對評價入庫數達到該區基數的80%(含)時,給予7萬元基礎補助以及120元/家數量補助;對達到該區年度總
89、目標數(含)時,給予9萬元基礎補助以及150元/家數量補助。按照各區評價入庫數增長比例或增長數量給予增量補助(二選一,兩者均達到時按補助額度就高執行),自達到該區年度總目標數,每增長5%或100家,給予5萬元額外補助,以此類推,上不封頂。數量補助金額按照各區年度評價入庫數計算。各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根據每年度在部委主管部門在服務平臺上公布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名單確定,并以此作為績效評價審核條件。征集對象應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依法在廣州實質從事相應生產經營活動,并在廣州地區開展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等專業科技服務的服務機構;(二)具備豐富的培訓、調研、政策宣講經驗和必要
90、的工作場所、專業的服務隊伍等服務保障條件,熟悉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科技政策;(三)作為支撐機構的服務機構原則上是上一年度廣州市科技服務示范機構大賽獲獎單位,并已納入我市“科技服務機構白名單”??萍挤諏n}高新技術企業“一區一機構”服務方向科技服務專題研發活動規范化“一區一機構”服務方向37388符合條件的在穗港澳臺資企業創新大賽后補助港澳臺創新創業大賽對獲獎并在廣州落戶注冊的企業給予獎勵補助。大賽擬設置一等獎不超過3名,二等獎不超過6名,三等獎不超過9名,優勝獎不超過25名。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企業在廣州落戶注冊后分別可獲得不超過30萬、20萬、10萬、2萬獎勵補助。已獲得香港青年
91、發展基金“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香港創新及科技基金企業支援計劃、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企業創新研發資助計劃、澳門青年創業援助計劃支持的參賽企業,視為獲得優勝獎(名額單列),在廣州注冊落戶后給予獎勵補助;如該參賽企業獲得高于優勝獎的名次,在獎補時按照相應獎勵補助支持。廣州市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關于印發發揮廣州國家中心城市優勢作用支持港澳青年來穗發展 行 動 計劃的通知(穗大灣區20195號)1.已在穗注冊登記的獲獎企業可直接獲得大賽獎勵補助;2.未在廣州注冊的獲獎企業需在獲獎公示日起90個工作日內完成在穗注冊登記(以工商登記時間為準)。落戶主體須為獲獎企業控股或其全資控股企業,同
92、時要在穗實體運營,開展與參賽項目一致的研發、銷售、運營等工作,在經過大賽組委會核實后獲得大賽獎勵補助。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運營單位)創新大賽后補助支持眾創空間“以賽促評”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勝獎的單位。按照一等獎不超過50萬元、二等獎不超過30萬元、三等獎不超過20萬元、優勝獎不超過10萬元給予事后補助。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15號)1.納入我市管理范圍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按照火炬統計調查工作的相關要求,及時提供真實完整的統計數據;3.參加我局舉辦的科技企業孵化載體“以賽促評”工作,并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或優勝獎。7孵化育成專題眾創空間大
93、賽獎勵后補助方向港澳臺創新創業方向9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設立、登記、注冊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科技服務機構,或在廣州市視同法人單位統計的企業非法人分支機構創新大賽后補助根據參賽單位的科技服務類別報名數及整體報名數的比例設置獲獎數量,總數不超過50家,給予每家獲得優勝獎的單位20萬元獎勵支持。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印發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的通知(穗科規字20222號)1.參加我局舉辦的科技服務示范機構“以賽促評”工作,并獲得優勝獎;2.符合每年度工作方案中公布的科技服務類別及其他條件;3.須為廣州市行政區域內的科技服務機構??萍挤諜C構大賽獎勵后補助方向4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廣州地區技
94、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政策性后補助技術合同登記服務補助方向:對各登記機構每年度審核通過的技術合同,按照每億元認定登記成交額獎勵0.5萬元的比例確定技術合同登記服務補助金額。以免申即享方式發放。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印發廣州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施辦法的通知(穗科規字20222號)1.須為科技行政主管部門批準設立的廣州地區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機構;2.須開展每年度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及審核工作??萍挤諏n}技術合同登記服務補助方向6中國創新挑戰賽(廣州)獲獎單位(團隊)創新大賽后補助(一)通過賽前遴選和現場賽事比拼,廣州賽區將評選出6個需求,以及每個需求對應的3個解決方案,我局將對相關解決方案給予獎勵支持。(二
95、)天河區將支持區內企業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進行產學研合作,按照項目實到高校、科研機構金額的10%給予支持每個企業最高不超過20萬元。廣州市科學技術局關于舉辦第八屆中國創新挑戰賽(廣東廣州)的通知參加我局舉辦的中國創新挑戰賽(廣州),并評選出優秀技術需求和對應解決方案。5中國創新挑戰賽(廣州)獎勵后補助方向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的運營單位)創新大賽后補助支持孵化器“以賽促評”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優勝獎的單位。按照一等獎不超過200萬元、二等獎不超過100萬元、三等獎不超過50萬元、優勝獎不超過10萬元給予事后補助。廣州市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管理辦法(穗科規字20215號)1.納入我市管理范
96、圍的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2.按照火炬統計調查工作的相關要求,及時提供真實完整的統計數據;3.參加我局舉辦的科技企業孵化載體“以賽促評”工作,并獲得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或優勝獎。孵化育成專題孵化器大賽獎勵后補助方向39/404142對符合認定標準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經市政府推薦,可直接申請在華永久居留資格,可辦理有效期5年以內的工作類居留許可或R字簽證;符合條件的外籍和港澳臺高層次人才可享受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財政補貼,可為其聘雇的外籍家政人員辦理私人事務類居留許可等。43/444546廣納創新院以建設世界一流水平的納米科學研究機構為目標,重大產業需求為牽引,
97、通過整合國內外研究力量和科技成果,打造“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科技金融”全鏈條納米科技體系和納米科技產業研發機構,開展納米制造與傳感器技術、增強現實衍射波導納米技術、納米生物醫藥技術、納米結構表面處理技術、納米發光轉換照明技術、超材料領域的學術研究、技術研發、產品設計與銷售、成果轉化、創業投資、業務咨詢與培訓等合作交流。匯聚全球頂尖人才和團隊,整合國內外研究力量和產生一批世界領先的納米科學成果,破解一批“卡脖子”科技難題,促進納米科技成果轉化,使納米科技創新活動更好地服務于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2023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依托廣納院建設納米產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創新平
98、臺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產中心”)。國產中心目前已在量子點、MEMS元器件、納米醫藥等方向開展工作,同時建設納米生物醫藥安全及微納加工等研發平臺,支撐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初創企業孵化。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以下簡稱“廣天院”)依托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深厚的科研基礎和人才隊伍,聚焦先進空天往返基礎科學與關鍵技術核心問題,主要開展空天科技及相關材料、結構、控制等領域或專業的技術研發、裝備建設以及空天飛行器產業化推進等業務,推動基礎科學前沿突破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為我國臨近空間高速飛行、星際天地往返以及多元化空間科學探索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為保障國家安全、服務經濟社會做出重大貢獻。
99、廣天院下設空天科技研發中心、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以及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蓪雍献黝I域:空天飛行科技、無人機培訓、高超聲速無人機、可重復使用天地往返運載器、低空經濟。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南沙)(以下簡稱“智能院”)是依托“新一代潛航器”落戶廣州南沙,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三方共建。2019 年經廣東省科技廳認定為首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同年認定為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智能院面向智能無人系統領域科學與技術前沿,面向海洋科學研究、深海資源勘查和海洋安全保障等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布局新型海洋智能無人系統研制、智能載荷研發、平臺運維保障、
100、海洋信息服務等方向,致力于推動海洋技術進步,推進技術與應用融合發展。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三方共建,于2019年3月15日注冊成立。研究院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聚焦發展創建太赫茲量子電磁學理論體系,突破人類利用太赫茲頻譜資源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形成一批引領國際的原創性理論方法和核心器件技術,強有力地推動現代物理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的發展。研究院由復旦大學牽頭建設,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布局與產業發展規劃,提升廣東省精準醫學領域研究和轉化水平,聚焦
101、廣州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精準醫學相關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臨床應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核心儀器研制、醫療器械研發、生物大數據應用、系統集成與軟件開發、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與產業化。開展精準醫學相關四技服務,精準醫學技術認證評估服務和精準醫學科研、產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定位為以廣州為中心,發揮香港、澳門開放窗口優勢,匯聚創新資源,建設國家級集成電路創新中心,與京津冀、長三角錯位發展,實現特色引領。研究院將面向行業創新發展實際需求,開展FDSOI關鍵技術、計算光刻等先導性技術研發,開展高端集成電路測試評估平臺、EDA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先進封裝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三大平臺建設與運營,為廣東省乃至大灣
102、區高端芯片研發提供服務與支撐。研究院以“致力創新技術賦能產業升級、助推中國重返世界之巔”為使命,圍繞商業航天、光電芯片、激光制造等硬科技領域建設新型創新創業平臺,通過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展硬科技技術及產品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工作,致力于打造“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專業技術平臺+科普科教”為一體的科技創業生態網絡體系,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專業、深度、全面的創業孵化及融資解決方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院作為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一基地,雙核心”大應化發展戰略的南部核心,南北互動的中試孵化、成果轉化和科技金融平臺,聚焦國家“卡脖子”核心技術需求和大灣區創新發展對關鍵新材料的迫切需求
103、,著力構建“大科學裝置或平臺-產品研發-產業發展”的鏈條式研發生態。研究院按照“1+1+X”雙引擎驅動、多平臺并行的發展模式,建設了以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為核心的“先進彈性體及高端輪胎研發制造平臺”和“芯片化學材料研發及制程驗證平臺”,同時以增強先進材料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重點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用、特種高分子和先進能源材料與器件等領域若干(X)項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堅持走應用研發、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創新之路。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防腐院”)是2020年3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新型研
104、發機構、廣東省屬事業單位。2020年10月,防腐院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先后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牽頭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等。正式掛牌和建設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中國科學院腐蝕控制工程實驗室(廣東)、廣東省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家級與省部級平臺。亞太材料科學院(APAM)、國際科技期刊Materials and Corrosion共同主編辦公室、腐蝕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耐蝕材料與腐蝕控制分會秘書處、廣東省腐蝕防護與表面工程學會秘書處、廣州腐蝕與防護學會會長單位依托我院,被認定為廣
105、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廣東省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專利技術服務轉化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8月,為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高新區、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簡稱“研究院”)。2023年1月,為服務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戰略部署,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依托研究院設立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廣州中心”)。目前,廣州中心是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體系核心平臺,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動,“管育接轉教”五位一體,正加快構建顛覆性技術創新體系,加快顛覆
106、性技術在廣州聚集,打造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策源中心、新興產業培育中心、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心,形成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高水平演進和廣州高質量發展。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南沙)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硬科技創新研究院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廣州市黃埔區護林中路195號廣州開發區開源大道136號黃埔實驗室A棟廣州市黃埔區永龍大道88號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廣州市黃埔區開
107、源大道11號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B3棟3層廣州市南沙區珠江街道明珠科學園萬新大道與橫一路交叉路口廣州市南沙區珠江街道明珠科學園縱二路西南側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1號B6棟5層B7棟5層廣州市南沙區黃閣鎮蕉西路115號1901房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36號黃埔實驗室B2棟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創新大道納米谷2號樓4748研究院圍繞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先進智能計算架構、處理器設計等關鍵環節進行研究布局,旨在構建完整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產業創新生態,打造國家級水平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頂尖人才聚集地、創新型經濟增長極。研究院遵循“立足廣州、輻射廣東、服務全國”的發展方針,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通過
108、應用理論突破、核心技術攻關、關鍵產品開發、研發平臺建設和產業生態培育,實現人工智能產業前沿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工程化研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帶動地方產業集群發展,打造集聚高端信息產業的智谷。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7月,位于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總投資約55億元,現有全職教師140多人,碩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人;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強大的教學科研能力,緊盯國家重大需求,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廣州市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網絡安全、智能制造和雷達與天線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旨在建設高層次、引領性、國際化的產學研融合實體;建有寬禁帶半導體
109、國家工程中心廣州分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廣州基地等省部級平臺5個,市重點實驗室1個,重大科創平臺3個;攜手行業內頭部企業合作成立校企聯合研究中心16個,與近百家企業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堅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雙輪驅動,不斷探索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建設模式,打造產教融合與人才匯聚的核心科技高地。廣東越新微系統研究院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主管單位為廣東省科技廳,由航天科工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和廣東德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于2020年9月30成立。研究院定位為微系統創新支撐體系主力軍,粵港澳大灣區微系統產業發展技術母機,國際化微系統科技合作開放平臺,國際化人才聚集高地和國家微系統戰略研究智庫。
110、按照戰略急需、國際一流、交叉融合、特色鮮明的總體需求,打造復雜微系統、核心芯片、三維電磁場仿真軟件以及關鍵工藝等領域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的創新高地;建設全球領先的微系統實驗室,引領國內微系統技術跨越式發展。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是由廣州市人民政府、白云區人民政府和北京大學合作共建,并由廣東省科學技術廳支持的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研究院依托北京大學的科技創新資源,結合廣州產學研發展優勢,聚焦激光、等離子體領域,通過構建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系統集成創新、工程化研發與轉移轉化完整創新價值鏈,促進激光技術、等離子體技術、核技術與醫學、工業、電子及材料等學科的交叉融合,提升產業化速度;力爭
111、將研究院打造成我國最具代表性、世界具有重要影響力的,融科技創新、人才聚集、服務支撐、產品培育、企業孵化為一體的綜合型研究和創新中心,促進廣東省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相關新興產業發展。廣東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廣東越新微系統研究院廣東省新興激光等離子體技術研究院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1號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B2棟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知明路83號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海濱路167號20層12房廣州市白云區龍歸街科泰二路13-19號白云高新區產業創新園17號第5棟整棟李雪君13668282265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街外環東路280號(廣藥)院系1號樓整棟(1棟5層)廣州市增城區寧
112、西街香山大道51號1號樓1-7層;廣州市增城區新城大道400號新城總部中心25號樓 102、202、302、402單元;廣州市增城區新塘太平洋工業區137號4950廣州市番禺區大學城青藍街22號、26號5152軍事醫學科學院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成立于2013年,是軍事科學院、廣東省科學技術廳、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依據軍民深度融合戰略與健康中國戰略,聯合建立的創新型研究機構,2016 年更名為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華南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華南中心)是國家科技部批準的“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戰略聯盟”的常務副理事長單位和秘書處依托單位,是“國家干細胞資源庫創新聯盟”首批
113、理事單位。華南中心研發方向有人工血液、細胞與干細胞治療、組織工程與前沿交叉技術、干細胞與新藥研發、健康管理與抗衰老醫學等。在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領域具有顯著優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53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多種干細胞制品獲中檢院認證,研發系列治療性干細胞制品與技術,承擔多項國家、省、市重大項目研究。廣東華南新藥創制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功能定位為廣東省生物醫藥行業的核心加速器。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新藥研發、平臺建設、孵化服務等方面加速區域醫藥行業競爭力提升。新藥項目方面,加速了一批新藥項目的開發和產業化。平臺建設方面,中心整合內外新藥研創資源,與企事業合作建立了9個綜合服務平臺、11個專業技
114、術平臺,包括臨床前研究制劑平臺、藥物篩選、注冊申報等核心技術平臺,為省內外藥企提供新藥創制技術服務,為新藥創制提供專業的解決方案。孵化服務方面,中心擁有孵化場地約2.1萬平方米,建設了各類新藥研發所需的標準專業的實驗室,購置了一系列性能優良的儀器設備,對科研型的中小型企業從實驗場地、儀器設備使用到技術支持等多方面、多維度的提供了支持和加速。廣東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在自主創新、軍民融合的大背景下,由廣東省政府2015年引入的一家新型研發企業,公司成立于2015年10月,注冊資本1億元,研發中式基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公司將“誠信、務實、敬業、創新”作為經營發展的基本思想,本著“科技報國”
115、的理念,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熱管理和新材料研發的領先者。公司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OO1環境管理體系、OHSAS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GB/T29490 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自成立以來先后被認定為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2019年通過了廣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廣東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的認定,主要產品芯片級精準噴淋液冷數據中心被認定為2019年廣東省高新技術產品,合一服務器獲得了國家3C認證。研究院立足廣州、服務廣東、輻射大灣區,圍繞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工業軟件與信息技術、精密儀器與智能裝備、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
116、、先進材料與節能環保、新能源、高端科創服務等領域,吸引清華大學及國內外科研教育機構國際、國內領先的30多項高科技成果在研究院轉移轉化,累計引進和聚集100多位包括兩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專項專家、廣東省高層次人才、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建立研發平臺35個;累計科技項目立項22項,其中國家級4項,省部級8項。投資初創企業近50家,投資總額3.6億元,帶動社會資本投入超過40億元;直接管理與合作管理、體系輸出和資源共享的企業孵化載體共8萬多平方米,累計孵化企業1000多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42余家。自2019年10月起,研究院統籌整合清華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力量,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
117、新中心(簡稱大灣區國創中心)建設。研究院將加快推進融入大灣區國創中心,做好大灣區國創中心綜合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承擔重點產業創新項目、培育孵化“專精特新”企業、完善核心總部支撐服務體系,保障和支持重點產業項目引進和落地,打造全過程創新生態體系。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是由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和廣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央屬事業單位,于2006年3月獲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正式成立,從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制等研發的科研機構,是中國科學院第一個與地方共建、共管、共有的新型研發機構。主要從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化學生物學、感染與免疫、公共健康、科研裝備研
118、制等領域的研究,建有細胞譜系與發育研究中心、細胞再生與生物治療研究中心、感染與免疫研究中心、化學生物學與藥物研究中心、健康研究中心等5個科研單元,建有完善的所級科研條件綜合支撐中心,其中公共平臺設有分析測試中心、實驗動物中心、生物醫學數據與超算中心、治療性細胞制備研究中心、移動式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等,以及多個特色支撐平臺;聯合建成了呼吸疾病全國重點實驗室(與廣州醫科大學共建)、中國科學院再生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及廣東省生物醫藥計算重點實驗室。華南生物醫藥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市國際生物島螺旋四路1號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攬月路3號廣州國
119、際企業孵化器F區F911室-F919室廣州中新廣州知識城億創街1號406房之315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香雪八路98號(10)棟http:/www.tsinghua-gd.org/廣東省廣州市科學城開源大道190號020-8215115512廣東華南新藥創制中心廣東合一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34清華珠三角研究院55354廣州市光機電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通過了GB/T 19001-2016/I-SO 9001:2015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經國家人社部批準設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經廣東省科技廳批準建立了廣東省現代控制與光機電技術公共實驗室,廣東省光機電設備工程技術中心;是廣東省廣
120、州市光機電技術研究院光學工程院士工作站和廣州市促進臺資企業科技創新與轉型升級服務中心的依托單位;經廣州市科技創新委員會批準建立了廣州市光機電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智慧感知重點實驗室、廣州市健康照明重點實驗室、廣州3D打印云制造服務中心、廣州半導體照明檢測服務中心、廣州物聯網檢測技術服務中心、廣州視頻監控檢測技術服務中心、廣州市信息工程技術檢測服務中心、廣州市RFID產業示范推廣服務中心;設有廣東省質量監督玻璃檢驗站,具有玻璃產品法定質量監督檢驗資質;玻璃、半導體照明、物聯網、視頻監控等檢驗檢測業務獲得國家計量認證(CMA)資質和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實驗室認證。廣東省賽
121、萊拉干細胞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是廣東省科技廳正式認定并重點扶持的非營利性新型研發機構,也是廣東省首家干細胞研究院。研究院以“奉獻中發展”為理念,主要從事干細胞與再生醫學、轉化醫學以及組織工程的醫學研究與應用,引進全球前沿干細胞應用技術進行統一運營和管理,是我國細胞領域頂尖的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科研機構及服務平臺。研究院由中國干細胞產業領軍人物、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協委員、國家科技部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廣東省干細胞與再生醫學協會會長陳海佳擔任院長,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擔任學術委員會主任,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蘭迪謝克曼擔任首席科學家,凝聚了一大批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
122、學、臨床醫學等方面的優秀人才,組建擁有國內外院士顧問團、國際知名院校專家顧問團以及由幾十位博士及碩士人才組成的自主研發團隊,建設有符合GMP標準的現代化細胞制備實驗室、細胞儲存中心,并通過ISO9001國際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研究院以產、學、研、醫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瞄準干細胞與再生醫學領域的世界前沿技術,圍繞干細胞及免疫細胞核心科技,已開展了細胞儲存、基礎科研、臨床研究、標準制定、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業務,進行了多形式、多層次的廣泛合作,并始終致力于為廣大科研及醫療機構提供最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積極推進細胞科研及治療事業的穩步、健康發展。百奧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688177)是一
123、家位于中國廣州,基于科學而創新的全球性生物制藥企業。公司致力于開發新一代創新藥和生物類似藥,用于治療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眼科以及其它危及人類生命或健康的新發傳染病防治。作為新一代抗體藥物研發的領導者,百奧泰已推動多款候選藥物進入后期臨床試驗,其中格樂立(阿達木單抗)、普貝希(貝伐珠單抗)、施瑞立(托珠單抗)已在中國獲批上市。公司現有25款在研產品處于不同臨床研究階段,其中腫瘤領域主要聚焦后PD-1時代的腫瘤免疫治療和抗體藥物偶聯體(ADC)靶向藥物開發。百奧泰始終以患者的福祉作為首要核心價值,通過創新研發,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可負擔的優質藥物,以滿足亟待解決的治療需求。欲了解更
124、多信息,請訪問www.bio-,或關注我們的推特(bio_thera_sol)和微信公眾號(百奧泰)。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6月28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牽頭,并引進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等優勢技術和資源組建的集研發、設計、檢測為一體,面向智能裝備產業鏈的國家級公共服務機構。公司具備智能裝備共性技術研究和關鍵部件研發、智能檢測和產品評價、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國家交流合作、政策研究和標準制修訂能力,能夠為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星創平臺作為院士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的核心載體,主要進行光譜分析技術成果轉化、產品
125、開發及產業化工作,并為企業、產業、政府提供光譜分析關鍵共性技術研發、產品開發、應用服務、標準制定、技術培訓/咨詢、人才引進與培養等服務。并牽頭成立“廣東省食品安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州光譜科學儀器技術創新聯盟”、“廣州食品安全技術創新聯盟”。平臺在實現“技術輸出vs產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基礎上,將在“成果轉化,產品開發”中間環節進行產業化推進工作,直接打通智能光譜快檢分析領域“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產業需求”的關節瓶頸。在“技術輸出”方面,首先整合院士及院士團隊在國內分散的研發力量,在廣東省實現技術成果聚焦及放大,包括: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國計量學院,清華大學,暨南大學等。同時,積極引進境內外
126、高水平研發團隊,包括: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省現代農業裝備研究所等等,提升創新團隊的整體成果轉化能力。在“產業需求”方面,平臺以市場發展為導向,積極挖掘市場需求點,為珠三角地區對智能光譜快檢分析技術具有大量應用需求的企業及機構提供相關技術創新產品及服務。光機電(廣州)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百奧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智能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星創眾譜儀器有限公司廣東省賽萊拉干細胞研究院廣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科研路3號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開源大道11號A6棟第五層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開泰大道36號廣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科研路3號A4棟一層、二層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國
127、際生物島螺旋四路一號生產區二樓67891055562014年下旬,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聚華)在國家部委和工程院的指導下注冊成立。目前,聚華股東包括:TCL 華星光電、天馬微電子、冠捷科技、福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科院物構所、廣州市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形成“產學研融”協同創新機制。聚華是中國顯示行業從 CRT 時代以來,第一次以資本和知識產權為紐帶形成的法人實體研發公共開放平臺。2016年,聚華被認定為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同時獲批“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2017年,獲批“廣東省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創新中心”;2019年,被廣州市評為“三個一批”(兩高四新
128、)企業;2022年,被廣東省評為“創新型中小企業”;同年,獲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17年10月,正式獲批成為“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創新中心”,這是廣東省內第一家國家級創新中心,也是全國顯示領域首個國家級創新中心。廣東華南疫苗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專注于重組蛋白納米顆粒疫苗的創新研發企業。利用自身的BEVS重組蛋白表達系統知識產權(國內首個昆蟲細胞基質專利)、成熟的生產工藝以及穩定的納米顆粒技術優勢搭建了一個全新的基因工程疫苗研發與中試平臺。浙江大學華南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與浙江大學合作共建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是浙江大學服務地
129、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和載體。研究院按照以知識產權為紐帶和創新創業聯動的浙大科技成果轉化模式,采取“建設科技研發平臺開展科技產品開發進行產業化發展”三步走戰略,著力構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研究院引進浙江大學優秀教授團隊,吸收世界先進科技,建立以政府支持、產學研結合、面向市場的集科技研發、科技服務、成果轉化、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科技孵化為一體的創新載體。研究院圍繞廣東省重點產業布局,已建成涵四大領域的17個重點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和公共服務平臺,集聚創新創業人才200多人。研究院獲評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智能制造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廣州市孵化器登記單位、廣州市開發
130、區知識產權工作站?;蚬こ趟幬飮夜こ萄芯恐行模∟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Genetic Medicine),簡稱工程中心(NERCGM),為國家級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按照生物制品藥學研發所需功能進行建設,含成藥性評價、工藝研發、中試放大、臨床樣品制備、質量評價等功能;建有研發平臺、質量分析平臺,建有微生物表達系統中試生產線、哺乳動物細胞表達系統中試生產線、制劑中試生產線,設有臨床申報注冊部門及其它輔助部門,實施GMP管理。廣東暨大基因藥物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簡稱:暨大基因)為工程中心的法人單位,實行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
131、發展、自我約束的經營機制。暨大基因對外承接生物制藥領域CRO/CDMO服務,用心做事,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為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全方位服務。廣東聚華印刷顯示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市黃埔區光譜中路11號云升科學園1號樓1F廣州黃埔區開源大道11號科技企業加速器C6棟101室廣州市黃埔區中新智慧一街7號A-1棟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1號科技企業孵化器B2棟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開源大道11號B9棟一至六層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城開源大道206號李爍萍020-2206321211浙江大學華南工業技術研究院廣東暨大基因藥物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1213廣東華南疫苗股份有限公司14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
132、(以下簡稱“研究院”)是由中新廣州知識城管理委員會、華南理工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新廣州知識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共同建設,依托中新廣州知識城,是匯聚世界一流研發資源的重大國際科技合作平臺。中新國際聯合研究院15研究院圍繞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先進智能計算架構、處理器設計等關鍵環節進行研究布局,旨在構建完整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產業創新生態,打造國家級水平的原始創新策源地、頂尖人才聚集地、創新型經濟增長極。研究院遵循“立足廣州、輻射廣東、服務全國”的發展方針,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通過應用理論突破、核心技術攻關、關鍵產品開發、研發平臺建設和產業生態培育,實現人工智能產業前沿技術創新、系統集成、
133、工程化研發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帶動地方產業集群發展,打造集聚高端信息產業的智谷。廣東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研究院165758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36號A棟廣州市黃埔區開泰大道36號5樓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攬月路3號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G區G401-G415號房間廣州市黃埔區科學大道82-88號(雙號)(C3)棟901房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B3棟3層廣州市黃埔區神舟路18號潤慧科技園A棟廣州市黃埔區云埔街道開發區開源大道136號穗開科技園B1幢501/502/503/504室鐘惠敏 020-22324780研究院定位為以廣州為中心,發揮香港、澳門開放窗口優
134、勢,匯聚創新資源,建設國家級集成電路創新中心,與京津冀、長三角錯位發展,實現特色引領。研究院將面向行業創新發展實際需求,開展 FDSOI關鍵技術、計算光刻等先導性技術研發,開展高端集成電路測試評估平臺、EDA 共性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先進封裝技術研發與服務平臺三大平臺建設與運營,為廣東省乃至大灣區高端芯片研發提供服務與支撐。研究院以“致力創新技術賦能產業升級、助推中國重返世界之巔”為使命,圍繞商業航天、光電芯片、激光制造等硬科技領域建設新型創新創業平臺,通過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開展硬科技技術及產品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工作,致力于打造“研究機構+天使基金+專業技術平臺+科普科教”為一體
135、的科技創業生態網絡體系,為科技創業者提供專業、深度、全面的創業孵化及融資解決方案,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高質量發展。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是以廣東省與科技部聯動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寬帶通信與新型網絡”重點專項為契機,由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政府和廣州高新區共同推動成立的網絡通信領域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旨在吸引集聚國內外創新資源,面向國際前沿領域和我國網絡通信產業瓶頸,開展前沿性和應用型技術研究,推動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示范應用,打造網絡通信領域的綜合性創新平臺。廣州市大灣區虛擬現實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在廣東省各級政府支持下,由廣州引力波科技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和黃埔文化(廣州
136、)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研究院引入我國光學增強現實與虛擬現實技術領域的學科開拓者和帶頭人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學王涌天教授作為首席科學家,并兼任院長。王涌天教授是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交叉學科的研究,在業界享有盛譽。同時,研究院引入國內外虛擬現實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建立與國際國內頂級研究機構及企業的合作,建設成為虛擬現實領域國際高水平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廣東省大灣區集成電路與系統應用研究院17中科開創(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于2017年12月29日成立,是國內首批專注于高壓輸電線路智能巡檢機器人的高新技術企業,致力于成為世界領先的智能巡檢機器人
137、與智能運維解決方案提供商。中科開創總部坐落于有中國新硅谷之稱的廣州科學城,在北京、上海、武漢、西安、成都等地設有辦事處,逐步構建全國布局的系統化服務體系。公司將以專注、扎實的工作態度,在核心技術方向不斷深耕,持續鉆研,為國家新基建戰略目標實現做出扎實且有效的貢獻,為行業用戶提供多樣化的智能機器人產品、服務及解決方案。廣州市賽普特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4月創建,公司位于廣州市科學城,是一間集新藥研發、技術咨詢以及技術轉讓為一體的綜合性醫藥科技公司。公司已形成成熟的商業運營模式,并建立了科學管理、產品研發的質量管理體系,實施了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管理。公司專注于解決心腦血管和神經退行性
138、重大疾病的臨床急需,主攻小分子原創性藥物的研發,并圍繞該類疾病的預防開發保健類產品。公司目前已有4個系列產品的研發管線,已經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一百余件,獲得授權80余件,覆蓋了48個國家和地區。公司獲得國家重大專項、國家重點華僑華人創業團隊、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及廣東省引進創新創業團隊等多個政府項目支持和業界榮譽。公司的目標是研制出國內外首創的治療腦卒中的神經保護劑,解決腦卒中、老年性癡呆等臨床患者的緊急需求,建立國內外神經保護劑研發領域的領先地位。研發機構依托企業方欣科技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金財互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2530】的全資子公司,注冊資本為人民幣50000萬元。新型研發機構主要承擔
139、我公司主導產品的研制開發、產品的試用與鑒定;制定產品近期開發計劃和遠期開發規劃、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對公司產品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共性、關鍵性、前瞻性技術,以提高和不斷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為增強我公司的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中科開創(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州市賽普特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122方欣科技有限公司23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硬科技創新研究院18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19廣州市大灣區虛擬現實研究院205960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資訊科技園科技樓廣州市南沙區環 市 大 道 南(南沙街)8號科技創新中心生產大樓201廣州市南沙區海濱路1121號廣州市
140、南沙區海濱路1121號張湘東020-39099728王亞蓮 020-22912852研究院是廣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建設有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粵港澳(國際)青年創新工場、廣東省院士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等平臺。研究院重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與新能源以及可持續發展與碳中和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工作,累計獲得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共九百一十余項,帶動科研項目總投資超過16億元,為超過3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高校及科研院所等提供關鍵技術攻堅和技術優化升級服務,積累了豐富的產學研合作成功經驗。在芯片封裝可靠性分析、面向大場景元宇宙的高效渲染引
141、擎、多模式融合室內精準定位與導航、高精度注塑產線協同控制系統、吸附式制冷系統、環保材料、重金屬廢水深度處理等領域開展創新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二等獎1項,各類行業領域獎勵13項。根據廣州市政府和中山大學建立市校戰略合作簽署的“共建中山大學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基地”框架協議下于2011年底成立廣州中大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園有限公司,由廣州市、南沙區和中山大學三方共建,以中山大學最具優勢的科技成果、創新團隊和產業資源,以廣州中大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園有限公司為法人依托單位,按現代企業化運作的廣東省第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中山大學南沙研究院依托中山大學雄厚的科技創新資
142、源,圍繞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建設以中山大學藥學院為核心人才技術等創新支撐的,融合“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于一體的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科技創新鏈條,專業從事創新藥物、大健康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新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公共技術服務和創業孵化等醫藥健康產業全鏈條配套科技創新基地。2015年獲批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中山大學南沙研究院),聯合申請獲批國家地方聯合工程中心1個、國家工程中心分中心1個、廣東省工程研究中心2個、廣州市重點實驗室1個。廣州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于2005年9月,單位性質為市屬事業法人。廣州工研院建設是廣州市委市政府在創新發展模式研究和探索上所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為構
143、建區域性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區域內產業技術轉型升級取得了寶貴的經驗,發揮了示范效應。在廣州工研院自身持續穩步發展中,曾先后獲批建設“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國家鋰離子動力電池制造工藝裝備技術基礎服務平臺”、“廣東省CAE軟件與應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鋰離子動力電池設計與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熱災害風險評估與防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結構分析與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核電熱災害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共建)、“高端工業設計公共技術支撐平臺”以及“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等多個科技創新平臺;通過“GB/T19001-2016/ISO9001:2015質量
144、管理體系認證”;獲批設立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州軟件應用技術研究院(簡稱:廣州軟件院)是2011年5月27日由廣州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共建的事業法人單位,為廣州市政府創新發展模式的試點單位之一,2015年經廣東省科技廳認定為首批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2018、2021 年通過評估)。廣州軟件院聚焦于智慧城市領域的應用技術研究,重點在政務大數據、智能物聯網、區塊鏈、智慧食藥監、智能交通、智能視頻分析、電子取證、軟件測評等方向開展技術研究及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目前已匯聚起一支由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海歸學者、廣州市創新領軍人才等組成近500人(廣州軟件院150+,孵化企業350+)的高水
145、平科研創新團隊?,F下設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個,省級司法鑒定所1個,市級重點實驗室1個,建有國家級CMA檢測資質(省內第二個)軟件測試實驗室1個。累計承擔/參與國家級科技項目5項、省部級科技項目46項、市(區)級科技項目70項;先后榮獲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國際博覽會創新類決賽獎、廣東省科學技術獎、廣州市科學技術獎、中國物聯網關鍵技術創新獎、工信部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等20余個獎項。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廣州中大南沙科技創新產業園有限公司24廣州工業技術研究院26廣州軟件應用技術研究院27256162廣州市南沙區海濱路1121號C棟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金隆路香江金融商務中心1棟11層廣州市南沙區珠江
146、街道明珠科學園縱二路西南側廣州市南沙區進港大道8號605王韜13888870887廣州市南沙區海濱路1121號A棟廣州市南沙區南江二路8號南沙視聯科創谷A11-A12棟廣州市南沙區環市大道西221號之一201房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原廣州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分所,以下簡稱廣州工智院)成立于2011年5月27日,是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廣州市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合作共建的隸屬于廣州市政府的獨立事業法人單位,主要面向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求,依托沈自所的科技基礎,充分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聚焦工業智能領域,面向節能環保、紡織印染、船舶制造、新能源、核電、電子制造等行
147、業領域,開展地方集聚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推進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打造沈自所華南地區的橋頭堡,引領和提升地區科技創新。廣州工智院是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東省首批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院士工作站、廣州市院士專家工作站的依托建設單位,先后獲批組建多個廣東省工程中心、廣東省公共技術支撐平臺、廣東省服務型制造示范平臺,并入選廣東省首批智能制造生態合作伙伴、廣東省工業互聯網生態供給資金池、廣州市首批“四化”賦能重點平臺,獎狀”,在技術、質量、信譽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行業優勢和競爭優勢??拼笥嶏w華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廣州)有限公司(簡稱“研究院”)于2017年落戶廣州南沙區,是南沙區重
148、點引進的人工智能代表性項目,在廣東省、廣州市和南沙區各級領導和各部門的關心指導與大力支持下,研究院各項工作快速發展,取得了很好成果。研究院組織架構完善,建立了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綜合管理辦、創新孵化中心,形成了基礎研究、大數據、客服NLP、司法NLP、肺部CT、骨科影像六大研發方向,已認定為廣東省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智能語音人機交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機器人智能交互廣東省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在廣東省人工智能技術領域處于領先水平。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原名“廣州中國科學院先進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先進所”)成立于2011年5月,是根據廣州市產業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的實際需求、為支撐
149、南沙區科學技術發展,經中國科學院、廣州市及南沙區友好協商,由廣州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建設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行政上隸屬于廣州市的新型科研機構。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秉承中科院“頂天立地”的宗旨,一方面為國家研發有關國計民生的新技術,一方面為地方產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廣州物聯網研究院(簡稱“物聯院”)是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南沙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及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三方共建的廣州市市屬事業單位,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物聯院負責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運營和管理。國家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是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牽頭建立的全國
150、唯一的物聯網標識管理公共服務平臺,旨在支撐物聯網應用跨行業、跨領域互聯互通,促進物聯網產業規?;l展。廣州市智能軟件產業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成立于2018年3月,是由廣州市南沙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共建。研究院重點圍繞智能軟件產業發展需求,突破智能軟件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研發智能軟件產業共性基礎平臺,構建智能軟件產業技術與應用生態,建設智能軟件產業新型智庫,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本鏈銜接,開展應用示范與產業化,形成產業集聚,全面服務國民經濟主戰場。廣州工業智能研究院科大訊飛華南人工智能研究院(廣州)有限公司28廣州先進技術研究所廣州物聯網研究院廣州市智能軟件產業研究院29303132
151、廣東智能無人系統研究院(南沙)(以下簡稱“智能院”)是依托“新一代潛航器”落戶廣州南沙,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南沙開發區管委會與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三方共建。2019 年經廣東省科技廳認定為首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同年認定為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智能院面向智能無人系統領域科學與技術前沿,面向海洋科學研究、深海資源勘查和海洋安全保障等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布局新型海洋智能無人系統研制、智能載荷研發、平臺運維保障、海洋信息服務等方向,致力于推動海洋技術進步,推進技術與應用融合發展。廣州時空位置網科學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時空研究院”)是由中國科學院周成虎院士團隊、北京航空航
152、天大學北斗絲路研究院、北斗導航位置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等單位的院士專家團隊發起成立的集產、學、研于一體的研發機構,時空研究院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北斗導航位置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等技術團隊為依托,以時空大數據與位置服務研究為工作方向,以城市全空間數據實時分析和毫秒級預警響應需求為戰略路徑,通過應用北斗系統和IPV6等技術,在城市內構建億級節點的物聯位置網,建立城市設施最基礎的水、氣、火、移動終端、攝像頭等各類傳感監控設備的統一接入,形成全覆蓋檢測體系,實時精細化獲知城市設施部件運行狀況。廣東智能無人系 統研究院(南沙)33廣東智能無人系 統研究院(南沙)346364廣州市南沙區環市
153、大道南南沙科技創新中心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是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廣州市技術轉移機構、廣東省科技創新券入庫服務機構和中國創新創業成果交易會成果轉化基地,入選“2020全球百佳技術轉移案例”。聚焦人工智能、碳中和、食品健康等重點前沿科學領域和區域產業發展需求,著力建設精密電子制造、空調節能與控制工程、現代交通工程、食品綠色化加工與營養調控、燃料電池、綠色能源、食品營養與健康等一批研發中心,重點開展高新技術研發和產業化,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擁有國務院特貼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牽頭人等高端人才20多名,獲批建設“食品營
154、養與健康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廣東省先進封裝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東省產學研高價值專利育成中心等國家級和省部級技術創新平臺,連續多年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南沙科研院所前列,與廣州市120多家企業開展深入的產學研合作,累計推廣科技成果100多項,孵化企業總數超過60家,30多項成果入選國家、省市推薦產品目錄和高新技術產品,獲得國家級、省部級、市級科技獎勵50項。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35中科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21日,前身為中國科學院廣州化學研究所(1958年成立),是中國科學院在華南地區唯一的以應用研究和高技術創新為主的綜合性化學研發機構。根據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總體戰
155、略和布局,2001年研究所整體轉制變更為由中國科學院直接控股的有限責任公司。經過轉制以來20余年的發展,單位已經成為集科研、研究生教育、化工新材料產品生產與銷售、檢驗檢測認證(權威的第三方檢測服務)以及化工行業高新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015年,通過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第一批),分別于2018年、2023年通過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動態評估。中科院廣州化學有限公司38廣東省電子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以智能電子系統、智能交通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省屬科研機構,著重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技術研究和應用產品開發,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
156、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廣東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廣東省中小企業示范基地廣東省第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擁有廣東省智能電子技術應用工程技術中心、廣州市企業研發機構,擁有公路交通工程(公路機電工程)專業承包一級、電子與智能化工程專業承包二級、信息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等一系列資質,并通過了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認證、GB/T29490-2013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證、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G B/T 4 5 0 0 1-2 02 0/I S O 4 5 0 0 1:2 0 1 8)及 環 境 管 理 體 系 認 證(GB/T24001
157、-2016/ISO14001:2015)。廣東省電子技術研究所39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金隆路37號5、6層整層云從科技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的人工智能企業,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公司一方面憑借著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打造了人機協同操作系統,通過對業務數據、硬件設備和軟件應用的全面連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態的核心入口,為客戶提供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務;另一方面,公司基于人機協同操作系統,賦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業等應用場景,為更廣泛的客戶群體提供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的行業解決方案。在技術水平方面,云從科技匯聚了眾多優
158、秀人才組成人工智能研發團隊,擁有自主可控且不斷創新的人工智能核心技術,實現了從智能感知到認知、決策的核心技術閉環。廣州云從人工智能技術有限公司36廣州市天河區棠下車陂西路396號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由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創建的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是全國唯一一家以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塑料、橡膠、涂料、合成纖維、粘合劑)的老化與防老化為專業的研究機構,為社會提升化工新材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中國化工新材料行業的技術進步作出貢獻。目前本機構已建立了工信部-工業(合成材料老化)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廣東省質監局-廣東省高分子材料及制品老化與技術服務綜合標準化建設試點、廣州市-高分
159、子材料防老化助劑重點實驗室和廣州市廣州合材院高分子材料防老化技術研發中心等創新平臺。先后承擔多項國家、科技部、省市科研項目,主導或參與制修訂多項國家、行業標準。廣州合成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37廣州市天河區興科路368號廣州市天河區中山大道西61-65號廣州暨南生物醫藥研究開發基地有限公司是由暨南大學和廣州市科學技術局于2001年投資共建的生物醫藥研究開發機構和孵化器,是一個面向國內外開放的高科技服務平臺。公司辦公及研發場地共1000余平米,建立的研發中心,設備齊全技術先進,包括干細胞研究室、分子生物學研究室、藥物篩選室、病毒實驗室、蛋白純化室、藥物制劑室,以及符合“GMP”要求的中試凈化車間等。
160、本公司長期以來都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及產學研合作,并從人才引進及培養、項目合作等方面建立了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公司與暨南大學、廣東藥學院生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聘請了學校的人員作為公司的科技特派員,并在公司建立了研究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同時,是廣州市生物技術外包服務技術創新聯盟成員,各個聯盟單位之間產學研合作緊密。廣州暨南生物醫藥研究開發基地有限公司40廣州市天河區暨南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南樓五樓6566本機構為以廣東浪潮智慧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為法人機構,通過設立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中心,建立新型研發機構,以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為基礎,重點圍繞云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通用服務
161、器等方向開展技術研究。本機構與各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緊密合作,積極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工作,建設產學研合作平臺,承擔國家、省市的課題、研究項目。本機構聯合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信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擔了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安全可靠云操作系統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示范項目,2020年聯合數字廣東網絡建設有限公司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分布式機器學習加速技術與實驗驗證項目,聯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面向異構聯盟鏈的自適應監管及隱私保護關鍵技術項目,2021年與鵬城實驗室、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復旦大學、深圳致星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承擔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專項
162、,推動了廣東省信息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廣東浪潮智慧計算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市天河區臨江大道395號2301室41前身為廣州無線電集團研究院,設立于2007年,于2017年獨立注冊運營,經多年發展已成為業內一流研發機構,是無線電集團獨資設立的技術創新、技術研發、新興產業拓展及企業孵化機構,是華為(廣州)鯤鵬創新(適配)中心及飛騰(廣州)創新(適配)中心運營服務商。廣電研究院定位為集團“中央研究院”,布局拓展核心芯片、大數據和信息安全、智能感知設備和系統三大科研與業務方向,目前專注于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領域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成果轉化和投資孵化,以科技管理和創新企業孵化兩大項目為重點,以提高
163、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成果的轉化能力。經多年發展,廣電研究院已成為業內一流研發機構,設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支撐廣州無線電集團成為首批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和廣東省省部產學研合作基地。目前已與長沙海格,國防科技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及美國硅谷專家團隊完成核心芯片、信息安全和智慧園區建設三大業務投資孵化,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技術成果的轉化能力,培育新的戰略增長點,助力廣州無線電集團向“百年芳華”的偉業邁進,推動廣州乃至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廣州廣電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市天河區黃埔大道西平云路163號廣電平云廣場A塔22層 45廣東海大畜牧獸醫研究院有限公司
164、(以下簡稱“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有動物病害防控、動物生物制品研究、診斷與檢測技術研究、水生動物病害防治研究等重點生物醫學領域。在科研實力上,研究院具有一支來自于國內外實力雄厚的專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共計43名,占職工總人數比例接近90%。研究院科研條件完善,配備多個功能齊全的中試轉化基地,建有廣東省獸用基因工程疫苗和診斷試劑產學研基地、廣東省養豬與豬病防控技術研究企業重點實驗室、廣東海大畜牧獸醫研究院基于畜禽重要疫病診斷技術院士工作站、符合農業部GMP相關標準研究院獸醫診斷制品車間(GMP診斷試劑生產車間)。研究院現有實驗室面積達2600多平方米、科研儀器設備560多臺(套)、擁有較完善的科研和
165、產業化條件及配套設施。廣東海大畜牧獸醫研究院有限公司廣州市番禺區沙頭街福平路八街5號廣州市番禺區東環街番禺大道北555號天安總部中心2號樓1803、1804廣州市番禺區小谷圍街中二橫路22號A202任麗韶020-39332722王貴平020-84897708劉楊1595244053046廣東高質資源環境研究院建設有廣東省大數據與綠色生態供給技術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要聚焦碳中和、大數據與綠色生態供給技術、綠色供應鏈、鄉村振興、土壤污染與生態修復、碳中和5大領域技術研發和技術成果產業轉化,是生態環境治理、農林水利、產業園區等項目咨詢、規劃設計、產業挖掘、招商引資、投資運營等一站式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平
166、臺。廣東高質資源環境研究院有限公司47廣州中大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數字家庭工程”)是廣州中大電訊科技有限公司(投資主體包括中山大學以及國家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核心團隊)出資成立的全資子公司,是2017年認定的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數字家庭公司作為中山大學國家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實體運營單位,目標定位于圍繞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開展技術攻關和科技服務2個方面工作。一是聚焦家庭場景下“大數據+AI”的核心技術攻關,研發AI人臉測溫、全屋AI物聯、移動健康管理等智慧健康軟硬件產品解決方案,加快推動科技成果向市場轉化,探索智慧家庭服務能力和智慧社區服務融合打通,將智慧社區服
167、務延伸到家庭這個“神經末梢”。二是結合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咨詢與服務、檢驗檢測、專利創意孵化等科技服務,為推動廣東省數字家庭產業的發展提供工程技術支撐。廣州中大數字家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48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始建于1955年,隸屬于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為充分發揮省級科研單位的優勢和價值,2016年12月22日,在廣東省事業單位改革服務局登記設立三類事業單位,注冊資金1000萬元,主要從事中藥資源與規范化栽培研究、藥物與保健食品研發、中藥化妝品研發、中西藥質量分析與檢測、技術培訓等工作。我們以推動廣東省中藥材生產和中藥科研事業的健康發展為服務宗旨,曾主持第三次全國中藥資源普
168、查工作、參加第四次全國中藥資源普查工作和嶺南中藥材保護等60項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制定行業標準1項、廣東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11項、育苗和栽培技術規范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申請39項專利,其中授權14項發明專利、2項外觀專利、7項實用新型專利;注冊11個商標;8個高新技術產品;1個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二等獎,引種和保存1200多種南藥資源并整理編寫了名錄和科技專著。廣東省中藥研究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高唐路229號4棟301房42廣州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簡稱“暨大醫藥生物中心”)是由暨南大學專門設立從事基因工程藥物研究、生物活性材料組織工程的研發及其成果轉化應用的科
169、研性法人實體。近年來,暨大醫藥中心的為解決大分子蛋白多肽類成分不穩定和難以透過皮膚屏障的技術難題,在原有生物活性蛋白凍干制劑的基礎上進行工藝改革和創新,相繼推出了重組人膠原肽系列新原料、脂質體凍干粉、液晶凍干粉和擬細胞外基質(ECM)的凍干絮等產品,提升了產品的科技含量和使用的有效性。廣州暨南大學醫藥生物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有限公司廣州市天河區華景路37號3層廣州市天河區天河軟件園軟件路15號(孵化二期F棟)9樓902室43廣東三維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于大家居產業的云工業軟件服務商,致力于讓家居企業的營銷、設計、制造更簡單高效,助力家居企業增長及行業騰飛。成立于2013年1月,以信息化、數
170、字化為基礎、C+為底層開發語言,通過云計算、大數據、AI人工智能技術,打造3D云設計(CAD)、3D云制造(CAM)、數控系統(CNC)三大產品矩陣,開發貫穿家居營銷、設計、生產、制造管理、生產裝備升級全流程的軟件系統,鏈接行業數字化生態全鏈路,為大家居產業提供前后端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家居產業及裝備制造業數字化升級;推出的“內容即廣告”數字化營銷解決方案和“模型即交易”數字化供應鏈解決方案,將幫助家居產業實現 C2M 全鏈路高效協同的產業互聯。三維家是中國家裝產業大數據中心之一,3D云設計平臺設計方案總數超過2.2億,渲染圖總量超16.3億,3D樓盤戶型圖超2800萬,家居產品素材/模型超8
171、100萬。廣東三維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446768廣州醫藥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下稱“總院”)成立于1972年,2000年以整建制進入廣藥集團,2015年全部股權注入廣藥白云山集團。經過五十年的發展,總院已成為華南地區一家人才集聚、特色突出、創新能力強和接軌產業化的新型研發機構,是首批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廣東省科技服務業百強企業、廣東省誠信示范企業??傇簱碛袊鴥任ㄒ灰患摇皣胰悓嶒瀯游镔Y源庫”,華南地區第一家通過國際AAALAC認證和國家GLP認證的國家(廣州)新藥安全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技術平臺6個,符合國際規范的中醫藥檢測與評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省級
172、技術平臺14個、廣州市藥物制劑新型釋藥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等市級技術平臺12個。廣州市海珠區江南大道中134號廣州市海珠區黃埔村北碼頭28號之四整棟自編101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135號大院中大蒲園區628棟中大科技園樓A座廣州市白云區白云大道北833號張濤13538726127楊斌13929541095張偉滔020-28609957廣州醫藥研究總院有限公司49廣州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為廣州市國資委下屬集團公司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化工產業板塊的核心研發平臺,其前身為成立于1958年的廣州市化學工業研究所,2007年通過資源整合成立了廣州化工研究設計院,2019年9月企業進行公司制改制,
173、更名為廣州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公司還與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高分子化學研究所和烏克蘭國立技術大學共建萬力中烏精細化工研究院,目前公司主要承擔科研創新職能,現址位于廣州白云區鶴聯街229號萬力創新園內,內有涂料、膠粘劑和低碳新材料三個專業研究中心,已獲得實驗室國家CNAS資質認可的分析測試中心。公司于2017年被認定為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2018年重新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并被認定為廣州市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與中山大學聯合共建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被認定為2018年廣東省聯合培養研究生示范基地。公司內設有廣東省新型聚合物膠粘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聚合物膠粘劑行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新型聚
174、合物膠粘劑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創新平臺。公司圍繞功能涂料及粘合劑、新材料等產業發展關鍵或共性技術,與國內外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廣泛科技合作,立足自主研發,輔以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通過搭建技術和人才引進平臺、技術孵化平臺,致力于打造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精細化工領域集研發、應用、產業化為一體的新型科研組織,建設一個高活力新型國際科創中心。廣州市白云區石井石潭路潭村橋東廣州化工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53研究院是以中山大學為依托,構筑政府、大學、研究機構、產業和資本融合發展的協同創新平臺,始終秉承“專注創新,融合共生”的核心價值觀,以踐行“推物聯技術,建智慧城市”為使命,以“用心設計未來,用芯感知世界”為愿
175、景,專注于“智慧城市”核心業務領域的規劃設計及物聯網標識芯片、傳感器芯片和人工智能芯片的研發。自成立以來,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積極投身于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主戰場,深耕新型智慧城市建設領域,先后聯合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中山大學深圳研究院等重點研究所及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綜合實力雄厚的企業共同承擔一批省市級重大科研專項,實現多項關鍵技術攻關。為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突破芯片“卡脖子”關鍵技術,實現國產替代,已研發出近場通信芯片、RFID 標簽芯片、二維碼芯片、硅麥克風傳感器芯片、人臉識別芯片、人
176、工智能芯片、計算機視覺計算芯片等20多顆芯片,獲得發明專利300多項,帶動了數百億的市場規模。廣州市花都區迎賓大道3號銀松六街1號樓廣州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54中山大學花都產業科技研究院(以下簡稱“花都產研院”)由中山大學與廣州市花都區政府于2012年共同組建?;ǘ籍a研院主要負責人及科研團隊由中山大學委派?;ǘ籍a研院圍繞電子信息、物聯網應用、健康醫療、科技金融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術研發、區域產業服務、產業人才培養、服務平臺建設和企業孵化等工作。廣州市花都區-新華街鳳華路6-1號中山大學花都產業科技研究院55北京科技大學廣州新材料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立足廣州、輻射珠三角,充分發揮北京科技大學在
177、新材料等領域的科技創新與人才優勢,扎根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依托珠三角地區及粵港澳大灣區豐富的產業、商業與金融資源以及良好的市場環境,以北京科技大學的科技成果為基礎,通過協同創新,積極融入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構建以市場需求為牽引,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科技服務、企業孵化、產業培育、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創新創業大平臺,促進高科技成果在廣州的轉移轉化,助力廣州及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發展與轉型升級,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創業。北京科技大學廣州新材料研究院502003年,廣東方緯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山大學交通工程學科相伴而生,持續專注智能交通領域前瞻性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及應用落地,成為國內
178、領先的智能交通核心技術、產品及服務企業。2016年,佳都科技(股票代碼:600728)注資入股、中山大學20多項技術專利投入,產業化與科學研究進程全面加速。公司是廣東省首批人工智能骨干企業、獲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資質認定,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公司現有一支由科學家引領的高層次復合型研發團隊,打造了一個核心科研平臺交通大腦研究院。迄今已獲得27項授權發明專利、126項軟件著作權以及多個省部級以上科學技術獎勵。2018年與中山大學、高德地圖共建廣東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省科技廳授牌,研發實力多次得到認證。廣東方緯科技有限公司51廣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1964年4月,2008年9月由事
179、業單位改制為國有獨資科技型企業,是一家具有綜合技術研發能力的現代服務企業,業務領域涵蓋建筑科技研發咨詢、建設工程質量安全檢測鑒定、巖土工程勘察設計、新材料研發與生產、智能設備與軟件研發與生產、建設監理、工程施工等,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創新型企業。作為廣東省和廣州市建設科技研究開發的主要骨干力量,公司擁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東省博士工作站、廣東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建設工程智能檢測與監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20多個科研創新平臺,科研范圍涵蓋建筑材料、巖土工程、地基基礎、工程結構、建筑裝修、建筑物理、建筑
180、節能、道路與橋梁隧道、水資源環境、智能儀器等專業領域。近十年完成科研項目120多項,其中80余項獲省部級和市級科學技術獎,累計獲得國家授權專利154件,軟件著作權21項,主編及參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及地方標準100余部。廣州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526970廣東省網絡空間安全創新技術研究院于2016年經廣東省科技廳批復成立,是我省首個網絡空間安全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持續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對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精神,立足我省社會經濟發展的網絡安全需要,圍繞網絡空間安全領域核心技術開展研究與應用。研究院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區域,為全國網絡與信息安全主管部門和運營單位提供安全服務。研究院
181、現已形成“一個測評中心拉動、四大創新平臺推動”的運作模式,即以廣東省信息安全測評中心為引領、通過省信息安全技術院士工作站的高端戰略平臺聚集專家資源、以省網絡與信息安全漏洞研究重點實驗室撬動前沿技術研究、發揮省網絡安全協同防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成果轉化職能、推動省網絡空間安全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同時,研究院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立足創新,面向產業,內部突破傳統科研機構模式,建立現代化管理制度,聚集創新人才。廣州市天河區東莞莊一橫路116號301-305房馬麗梅 13798187732廣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瑞泰路2號廣東省信息安全測評中心56廣州弘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
182、013年,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廣東省重點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廣州市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入選廣州市第一批人工智能企業庫。弘度科技是一家以視覺領域核心技術為方向,集視頻軟件平臺、人工智能應用軟件等產品研發和解決方案為一體的科技型企業,擁有優秀研發團隊,并與中科院、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關系。公司擁有多項發明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管理體系健全,通過CMMI3、ISO等一系列認證,在公安、司法、通信運營商等多個領域有豐富的應用經驗。截止到2023年2月,共有員工38人,其中碩士1人,公司已通過了科技型中小企業認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并獲得了2019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優勝獎
183、。公司與中科院、新西蘭奧克蘭大學建立緊密的產學研關系,研發的仿生3D機械臂,填補了國內服務機器人領域可操作機械臂的研究和應用空白,已成功應用于機房巡檢機器人項目。在2019年以“基于3D視覺的智能機器人抓取系統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得了廣州市200萬補助。此外,公司與東莞中國科學院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合作成立“視頻物聯網暨大數據聯合實驗室”,與廣州大學及廣州市智慧城市投資運營有限公司成立“視頻物聯網聯合創新實驗室”。廣東萊恩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恩醫藥”)秉承“發現藥物是偶然,做優質藥物是必然”的宗旨,致力于打造符合國際國內GLP規范、國際AAALAC要求、FDA標準和ICH
184、要求的國際化創新藥物評價與研究平臺,目前是民營機構第一家、華南首家(目前唯一一家)擁有NMPA藥物十項全項GLP認證資質的研究機構,并具備CNAS醫療器械評測、高端化妝品新原料、化學品安全檢測GLP認證資質及CMA資質,還在多種屬動物、多業務范圍獲國際AAALAC完全認可,研究數據滿足中美雙報要求,是中國GLP領域國家級專精特新重點小巨人企業、也是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獲國賽“優秀企業”獎的藥物GLP認證機構。作為華南地區GLP龍頭機構,目前擁有廣東省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藥物非臨床評價研究重點實驗室、眼病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眼科藥物非臨床評價研究中心、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藥非臨床評價
185、分中心、炎癥與免疫相關疾病教育部基礎研究創新中心、廣東省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廣東省創新藥物評價與研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細胞與基因治療創新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眼科藥物創制與評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十余個國家、省部級研發平臺,同時已建成與兩院院士陳新滋院士共建的“廣東省創新手性藥物研發院士工作站(籌)”和“手性藥物研究與評價關鍵技術平臺”,與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共建的“基于分子影像技術的藥物研發和評價技術平臺”、與香港科技大學共建的“粵港澳大灣區抗腫瘤藥物研發與評價中心”等多個產學研高端合作創新平臺。廣州市海珠區橋頭大街248號之十一101室廣東從化經濟開發區高技術產業園高湖公路18號廣州弘
186、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57廣東萊恩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58北昊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北昊研究院)是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冠昊生物,股票代碼:300238)旗下全資子公司,是2014年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由廣東省、廣州市、開發區三方政府共同推動,北京大學與冠昊生物聯合成立,主體承載冠昊生物細胞業務的創新研究平臺。依托于北京大學鄧宏魁教授國際領先CiPS技術(Science,2013)和EPS技術(Cell Stem Cell,2017),北昊研究院持續開展生物型人工肝、多靶點CAR-T等細胞治療技術研究,現已形成集細胞技術研發、區域細胞制備、生物資源樣本與信息庫和細胞
187、運營體驗中心的“四位一體”產業模式;同時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領導地位的細胞存用一體化平臺冠昊細胞銀行,專業提供細胞儲存、科研合作以及相關技術服務,覆蓋細胞全產業鏈的閉環。北昊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院有限公司59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36號黃埔實驗室B2棟廣州市黃埔區科技企業加速器C3棟4樓廣州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學城金峰園路2號(自編第1棟)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防腐院”)是2020年3月9日由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舉辦的新型研發機構、廣東省屬事業單位。2020年10月,防腐院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先后
188、成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牽頭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依托單位等。正式掛牌和建設國家金屬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中國科學院腐蝕控制工程實驗室(廣東)、廣東省腐蝕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三個國家級與省部級平臺。亞太材料科學院(APAM)、國際科技期刊Materials and Corro-sion共同主編辦公室、腐蝕控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海洋材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處、中國材料研究學會耐蝕材料與腐蝕控制分會秘書處、廣東省腐蝕防護與表面工程學會秘書處、廣州腐蝕與防護學會會長單位依托我院,被認定為廣東省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廣東省先進材料產業集群專利技術服務轉化基地、廣東省
189、科普教育基地。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60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AIE Institute,以下簡稱“研究院”)是由廣州市科學技術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和華南理工大學共同支持建設,主要圍繞聚集誘導發光(AIE,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的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5月28日,落戶于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核心地段廣州市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在生命健康、環境保護、公共安全和能源利用等領域展開應用導向的轉化研究、打造AIE創新前沿科學轉化中心和工程技術平臺,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高校產學研用一體化。廣東香雪精準醫療技術有限公
190、司(XLifeSc)成立于2015年,是全球第二家研究第三代TCR技術的公司及國內首家利用親和力優化過的TCR進行細胞治療的公司。公司擁有領先的抗原發現-全新TCR開發-TCR優化-細胞生產的全產業鏈技術平臺。XLifeSc主要致力于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針對腫瘤的特異性T細胞過繼免疫治療的新方法,簡稱為TCR-T免疫治療技術。XLifeSc將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廣東和全國,影響全球;為國內外患者提供疾病個體化診療全面解決方案和優質醫療技術服務,為生物治療的臨床應用帶來新的突破,成為助力區域健康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廣東省大灣區華南理工大學聚集誘導發光高等研究院61廣東香雪精準醫療技術有限公
191、司627172李雪君13668282265廣州市黃埔區護林中路195號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創新大道納米谷2號樓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風東路555號粵海集團大廈28樓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城開源大道206號第3層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廣納院”),是在中國科學院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十三五”全面戰略合作協議的框架下,由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共建的高水平研究院。廣納院于2019年9月10日正式成立并在廣東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登記。廣納院定位于國際一流的納米技術轉化基地,創建完整的1-9級科技創新鏈,形成創新鏈上中下游的同步協調發展機制。圍繞戰略性技術領域和
192、重大產業,面向國家和省重點產業發展需求,主動承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戰略技術、前沿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問題,推動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為搶占未來納米技術產業制高點提供技術支撐。機構主要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轉移轉化工作,聚焦重大基礎設施,包括納米生物安全中心、理性設計平臺、精準制造平臺、納米檢測平臺、應用評價平臺。研究院將形成千人以上的國際化高水平研發隊伍,專門服務納米科技成果轉化,其使命是把在全國各地的納米科技研究成果,在這個平臺上進行轉移轉化,變成技術,變成產品,變成國家的能力。2023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復同意依托廣納院建設納米產業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創新
193、平臺國家納米智造產業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產中心”)。國產中心目前已在量子點、MEMS元器件、納米醫藥等方向開展工作,同時建設納米生物醫藥安全及微納加工等研發平臺,支撐行業共性技術研發和初創企業孵化。2019年8月,為更好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高新區、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發起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簡稱“研究院”)。2023年1月,為服務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戰略部署,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依托研究院設立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簡稱“廣州中心”)。目前,廣州中心是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
194、體系核心平臺,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動,“管育接轉教”五位一體,正加快構建顛覆性技術創新體系,加快顛覆性技術在廣州聚集,打造國際一流的原始創新策源中心、新興產業培育中心、創新型人才培養中心,形成新質生產力,引領產業高水平演進和廣州高質量發展。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64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研究院(廣州顛覆性技術創新中心)65廣汽零部件有限公司(簡稱“廣汽部件”)成立于2000年8月29日,總部位于廣州,廣汽部件與廣汽集團零部件事業本部合署辦公,是廣汽集團七大業務板塊中零部件板塊的主要事業載體。截至目前,廣汽部件投資企業以廣州為中心,在華南、華中和華東等地區共設立54家投資
195、企業,目前員工人數約20000人,營業收入逾400億元,位列202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第6位,全球汽車零部件百強企業第55名。廣汽部件目前四大領域的產品涵蓋內外飾燈光、動力系統、底盤車身、智能網聯四個領域,為廣汽埃安、廣汽乘用車、廣汽本田、廣汽豐田、東風本田、東風日產、小鵬汽車、蔚來汽車、比亞迪汽車等體系內外的整車廠客戶提供定制化的產品配套服務。與此同時,廣汽部件技術中心秉承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的發展宗旨,一方面持續鞏固微電機、換檔器及電控產品的研發優勢,推動傳統領域產品的轉型升級。另一方面拓展車燈、底盤系統、熱管理系統等關鍵產品領域,積極布局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技術領域,構建模塊化、零級化研
196、發能力,強化核心技術自主研發。廣州百暨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百暨基因)成立于2015年,為七喜集團控股子公司、廣東省精準醫療工程技術中心、高新技術企業,是一家長期致力于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嵌合抗原受體修飾T細胞產品的公司,其研發產品可用于治療包括白血病、淋巴瘤在內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以及多種實體瘤。研發基礎設施上,百暨基因在廣州開發區已建立了CAR-T研發制備中心,擁有的研發、生產設備價值超過3000萬;建設了符合萬級潔凈標準的慢病毒包裝車間、免疫細胞培養車間、質檢實驗室、高標準的配套公用系統;建設了高水平CAR-T制備車間并可進行符合GMP要求的生產,為CLL1項目的研發及產業化應
197、用奠定堅實的基礎。廣汽零部件有限公司66廣州百暨基因科技有限公司67廣東省廣州市蘿崗區神舟路19號中間棟5樓廣州市海珠區新港中路381號研發測試綜合大樓首層廣州華新科智造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新科)成立于1999年,是華南理工大學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的企業實體,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股72.28%。華新科在華南理工大學校內及廣州科學城分別有占地15畝的人才培養及基礎研究基地和占地30畝的聚合物先進制造成果產業化基地。華新科組建有由中國工程院瞿金平院士領銜的高分子產品智造技術領域的頂級技術團隊,包含高校的科研學術團隊和企業的開發應用團隊。目前擁有5個科研創新平臺:
198、聚合物新型成型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聚合物成型加工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廣東高端制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塑料改性與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高分子先進制造技術及裝備廣東省重點實驗室。華新科以技術為核心,在材料加工檢測分析、新材料研發、工藝裝備設計、模具設計與加工四個方面有豐富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對外提供檢測分析、技術解決方案供應、技術成果轉化、培訓、模具設計與加工等服務。華新科同時還和材料制造上下游的協會、專業機構、眾多細分領域頭部企業保持良好的合作,為材料制造上下游企業提供更多的行業增值服務,許多技術成果成為新一代高分子材料行業的核心技術,極大的促進高分子行業的發展。廣州華新科智造技術有限公司68廣州
199、技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是世界500強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轉化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試點企業,實繳注冊資本6233.1452萬元,2020年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2022年獲得廣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技象科技定位于“中電科連接”,聚焦物聯網底層關鍵技術突破,打造100%自主知識產權的窄帶物聯網通信系統,共建安全可控的窄帶無線通信技術行業標準、國家標準乃至國際標準,助力打造屬于中國的數字新基建。技象科技自主研發的窄帶物聯網通信系統,是從物理層做到應用層的全棧式針對物聯網應用場景的通信系統,系統架構包括物聯網芯片“象芯1號”、通信模組、基站及網關,支持定制開發,靈活部署,
200、和國外主流技術相比有著性能更優、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優勢??赏耆娲凸膹V域網路(LPWAN)領域全球巨頭美國semtech公司的低功耗局域網無線標準LoRa技術。廣州技象科技有限公司69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海濱路167號20層12房廣東越新微系統研究院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業務主管單位為廣東省科技廳,由航天科工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和廣東德沁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資,于2020年9月30成立。研究院定位為微系統創新支撐體系主力軍,粵港澳大灣區微系統產業發展技術母機,國際化微系統科技合作開放平臺,國際化人才聚集高地和國家微系統戰略研究智庫。按照戰略急需、國際一流、交叉融合、特色鮮明的總體需求,打造復雜
201、微系統、核心芯片、三維電磁場仿真軟件以及關鍵工藝等領域自主研發和技術引進的創新高地;建設全球領先的微系統實驗室,引領國內微系統技術跨越式發展。廣東越新微系統研究院637374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科學城開源大道11號C4棟第九層廣州市黃埔區新龍鎮知明路83號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7月,位于廣州市黃埔區中新知識城,總投資約55億元,現有全職教師140多人(其中兩院院士等各類國家級領軍人才十余人),碩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人;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強大的教學科研能力,緊盯國家重大需求,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廣州市戰略產業發展規劃,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通信工程、網絡安全、智能制造
202、和雷達與天線技術等關鍵領域的“卡脖子”技術,旨在建設高層次、引領性、國際化的產學研融合實體;建有寬禁帶半導體國家工程中心廣州分中心,全國重點實驗室廣州基地等省部級平臺5個,市重點實驗室1個,重大科創平臺3個;攜手行業內頭部企業合作成立校企聯合研究中心16個,與近百家企業簽署技術合作協議;堅持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雙輪驅動,不斷探索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建設模式,打造產教融合與人才匯聚的核心科技高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研究院71廣州市黃埔區開源大道11號B6棟5層B7棟5層廣州市黃埔區永龍大道88號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由廣州市人民政府、廣州高新技
203、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三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舉辦,于2019年3月15日注冊成立為廣東省屬事業單位。研究院獲批廣東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研究院聚焦發展創建太赫茲量子電磁學理論體系,突破人類利用太赫茲頻譜資源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技術瓶頸,形成一批引領國際的原創性理論方法和核心器件技術,強有力地推動現代物理學、材料科學、空間科學等領域的發展。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72研究院作為中科院長春應化所“一基地,雙核心”大應化發展戰略的南部核心,南北互動的中試孵化、成果轉化和科技金融平臺,聚焦國家“卡脖子”核心技術需求和大灣區創新
204、發展對關鍵新材料的迫切需求,著力構建“大科學裝置或平臺-產品研發-產業發展”的鏈條式研發生態。研究院按照“1+1+X”雙引擎驅動、多平臺并行的發展模式,建設了以航空輪胎動力學大裝置為核心的“先進彈性體及高端輪胎研發制造平臺”和“芯片化學材料研發及制程驗證平臺”,同時以增強先進材料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重點推進電子信息、生物醫用、特種高分子和先進能源材料與器件等領域若干(X)項創新成果的轉移轉化,堅持走應用研發、技術開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創新之路。廣東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73廣州市恒諾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恒諾康)是2013年創辦的高新技術企業,創始團隊成員為曾在美國吉利德、輝瑞以及美
205、國FDA工作過的具有豐富藥物開發、產業化及管理經驗的資深科學家,曾參與國際上多個重磅新藥的開發。公司致力于研發具有結構專利的小分子創新藥和自主知識產權的mRNA療法以及高端核苷酸原料,多個創新藥物進入臨床階段。公司已搭建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核苷三磷酸高端原料合成工藝平臺和GMP生產設施,可以生產mRNA疫苗和mRNA藥物的核苷酸(Cap1帽類似物LZCap以及Biotin/-Fam/Cy3/Cy5/Cy7標記的LZCaps、pUTP、5OMeUTP、5mCTP、m6ATP等修飾核苷酸以及常規 NTPs)以及分子診斷試劑原料(熒光標記核苷三磷酸,Biotin標記核苷三磷酸、dNTPs)等。其中,LZCap是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于“一步法”體外共轉錄 mRNA 和 saRNA 加帽的 Cap1 帽類似物,打破了國外壟斷,2023年已經在廣州科學城實現產業化。廣州市恒諾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70注:該數據為動態更新數據,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6月。綜合類科技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廣州市科技數據資源庫綜合類科技數據共享服務平臺(科技企業培育方向)廣州奧凱信息咨詢有限公司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