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鼎咨詢:中國散熱模組細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25:AI賦能產業生態有望打開散熱管理空間(5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漢鼎咨詢:中國散熱模組細分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25:AI賦能產業生態有望打開散熱管理空間(59頁).pdf(5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漢漢鼎咨詢鼎咨詢 AI AI 賦能產業生態,有望打開散熱管理空間賦能產業生態,有望打開散熱管理空間 中國散熱模組細分市場中國散熱模組細分市場專題專題研究報告研究報告 20252025 本產品保密并受到版權法保護本產品保密并受到版權法保護 任何機構或者個人在未經漢鼎咨詢授權的情況下不得轉發或者傳閱任何機構或者個人在未經漢鼎咨詢授權的情況下不得轉發或者傳閱 II 報告目錄報告目錄 報告目錄.II 圖表目錄.IV 第一章 研究概述.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1 第三節 研究方法.2 第四節 名詞解釋.2 第二章 行業政策.4 第一節 行業管理體制與相關協會.4 一、行業管
2、理體制.4 二、行業相關協會和組織.4 第二節 產業技術政策環境分析.5 一、產業技術政策.5 二、行業重點法規、技術標準.9 第三章 上下游產業鏈分析.12 第一節 行業產業鏈概況.12 第二節 散熱模組產業鏈具體分析.14 一、上游產業.14 二、中游產業.15 三、下游產業.17 第四章 全球熱管理現狀與市場容量.18 第一節 行業發展歷程及現狀.18 第二節 主流技術及其比較.20 一、定義.20 二、主流技術及其比較.21 III 第三節 全球熱管理市場規模.27 一、全球熱管理行業概述.27 二、區域分析.28 第四節 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29 第五節散熱模組細分市場規模.31 一
3、、散熱模組整體概況.31 二、散熱模組細分市場分析.32 六、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40 六、行業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45 一、熱管理行業基本情況.45 二、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平.45 三、行業發展趨勢.46 第五章 行業驅動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1 第一節 驅動因素分析.1 第二節 不利因素分析.3 第六章 行業進入壁壘分析.1 第七章 行業風險因素.3 IV 圖表目錄 圖表 1 熱管理產業鏈示意圖.12 圖表 2 散熱模組上下游產業鏈示意圖.13 圖表 3 空冷示意圖.22 圖表 4 液冷技術路線.23 圖表 5 冷管技術流場示意圖.24 圖表 6 浸沒冷卻示意圖.24 圖表 7 相變
4、材料散熱示意圖.25 圖表 8 納米冷卻技術示意圖.26 圖表 9 主流技術對比情況.26 圖表 10 2023-2028 全球散熱技術市場規模與增長預測.28 圖表 11 全球熱管理市場分布情況.29 圖表 12 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30 圖表 13 中國熱管理市場的區域分布.31 圖表 14 全球散熱模組市場規模.32 圖表 15 全球 PC 散熱市場規模.34 圖表 16 服務器散熱模組市場.35 圖表 17 全球儲能散熱組件市場規模.37 圖表 20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萬輛).38 圖表 18 2021-2025 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及預測(GW).39 圖表 19 全球光伏逆變器
5、替換需求預測.39 1 第一章第一章 研究概述研究概述 第一節第一節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隨著現代科技的快速發展,電子設備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從消費電子到工業自動化,從新能源汽車到數據中心,無處不體現著高性能設備對高效熱管理解決方案的依賴。散熱模組作為熱管理的關鍵組成部分,直接影響到設備的性能、穩定性和壽命。近年來,隨著5G通信、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普及,電子設備的功率密度持續增加,散熱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性能提升的重要瓶頸。例如,高性能服務器和數據中心的散熱需求已經占據整體能源消耗的重要比例;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電池管理系統(BMS)和電機控制器對高效散熱的需求也快速上升。此外,全球
6、能源危機和環境保護議題的推動,進一步加快了散熱技術的創新步伐。各國政策的引導,如巴黎協定中對節能減排的要求,以及歐盟RoHS指令對環保材料的規定,促使企業研發更加綠色、高效的散熱解決方案。這不僅要求材料性能的提升,還需要技術工藝的優化,如液冷、相變和熱電制冷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與此同時,散熱模組市場也在區域經濟和全球產業鏈重組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亞太地區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其消費電子產業對散熱模組的需求占據主導地位;而北美和歐洲則在數據中心和高端工業設備領域推動了高性能散熱技術的發展。綜上所述,散熱模組的研究背景涵蓋了技術、市場、政策和社會多方面的因素,本次項目研究散熱模組為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
7、指導意義。第二節第二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研究的目的在于通過分析全球及區域散熱模組市場的規模、增長趨勢和技術應用,明確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為散熱模組企業和研究機構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同時,研究還旨在總結并比較主流散熱技術的優勢與不足,探索新興2 技術的發展潛力,助力提高散熱效率和優化成本。此外,通過對散熱模組上下游產業鏈的深入分析,識別關鍵環節和發展機遇,優化資源配置和供應鏈管理,從而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研究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技術、產業和社會三個層面。從技術角度看,本研究通過系統分析散熱模組的技術路線、市場需求和政策環境,填補了散熱技術研究領域的部分空白,并為后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
8、礎和數據支持。從產業角度看,研究為市場參與者在產品研發、技術升級和市場拓展方面提供了決策依據,應對市場競爭和環境政策變化的挑戰,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和可持續性。從社會角度看,研究推動了高效散熱技術的推廣與應用,不僅有助于降低電子設備能耗,響應全球節能環保政策,還能促進高性能計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領域的技術進步,為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提供支持。通過明確研究的目的與意義,以期為我國散熱模組行業的發展提供具有價值的參考建議。第三節第三節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報告所涉及資料及數據是以信息收集方法獲得,其中包括案頭研究數據,公開發行行業年鑒,政府部門信息披露及漢鼎咨詢進行的初步研究(如行業協會訪談、行業專家
9、咨詢等)。漢鼎咨詢通過多樣化的信息收集方式,相互映照和印證,以確保報告所涉及資料及數據的可靠性和權威性。關于市場規模及行業走向已考慮下列因素:1、假設國內經濟及全球經濟在預測范圍內穩定增長,無重大變幅。2、假設國家相關行業監管政策及地方行業監管政策能有效執行并在短期內無重大改變。3、假設全球或中國無重大突發事件、無重大自然災害及不可抗力。第四節第四節 名詞解釋名詞解釋 本報告涉及到以下與行業相關的名詞,除另有指向,報告所提到名詞或技3 術術語的解釋和定義如下,這些名詞解釋可能并不符合標準行業含義或用法。名詞名詞 含義或定義含義或定義 熱致失效 熱致失效是指電子元器件直接由于熱因素而導致完全失去
10、其電氣功能的一種失效形式,也稱為“熱失效”PUE 數據中心總能耗/IT 設備能耗 均溫板、均熱板、VC Vapor Chamber,一種傳熱元件,工作原理與熱管相似,內壁具有微 細結構的真空腔體,可實現熱量在二維平面的快速傳導 熱管 Heat Pipe,一種傳熱元件,充分利用了熱傳導原理與相變介質的快 速熱傳遞性質制作而成,可依靠自身內部工作液體相變來實現熱量 的快速傳導 4 第二章第二章 行業政策行業政策 第一節第一節 行業管理體制與相關協會行業管理體制與相關協會 一、行業管理體制一、行業管理體制 中國散熱模組行業的管理體制主要由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構成。國家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MI
11、IT)是主要的管理機構,負責制定行業政策、技術標準和推動產業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通過發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節能環保產業規劃等政策,為散熱模組行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指導。技術標準規范: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AQSIQ)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SAC)負責制定散熱模組行業的技術標準,例如電子設備散熱設計規范。環境合規管理:生態環境部(MEE)對散熱模組的生產和原材料使用進行環保監管,確保符合國家環境保護要求。二、行業相關協會和組織二、行業相關協會和組織 行業協會和組織包括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散熱技術分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散熱技術專業委員會等。中國電子元件行業協會散熱技術分會的主要職責是推動散熱技
12、術的研發與應用,促進行業標準化建設,開展技術交流與合作,并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提供行業發展狀況的研究報告與政策建議。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散熱技術專業委員會專注于散熱技術的研究與開發,致力于提高散熱效率,推動新型散熱材料和技術的應用,并積極推動學術交流與技術推廣。這些協會和組織在散熱技術領域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建設推動行業發展,并為國家和行業提供政策支持與技術指導。5 第二節第二節 產業技術政策環境分析產業技術政策環境分析 一一、產業技術政策產業技術政策 1、國內政策國內政策 散熱行業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行業。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許多相關產業政策和戰略規劃。部分產業政策及規劃情況如下:發布時
13、間發布時間 政策名稱與發布單位政策名稱與發布單位 相關內容相關內容 2024 年 2024 年重點領域創新攻關計劃 提出對高性能散熱材料和技術進行攻關,特別是數據中心、高端電子設備、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散熱技術創新。2023 年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進一步實施細則)細化動力電池與電驅動系統的散熱技術,鼓勵新能源汽車企業投資熱管理技術。2023 年 數字經濟發展規劃(2023-2035 年)提出推動數字化產業發展,特別是高功率設備散熱技術的綠色節能解決方案,滿足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領域的需求。2023 年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23-2027)繼續推動智能制造與散熱模
14、組的結合,強調散熱技術與智能硬件、機器人等領域的融合應用。2022 年“十四五”國家信息化規劃 強調散熱技術的關鍵作用,推動高效散熱模組與材料的研發,特別是在集成電路、數據中心等領域的應用。2022 年 中國制造 2025(階段性實施方案)強調散熱模組的國產化,推動新能源汽車、5G、人工智能等行業的散熱技術突破,提高散熱效率與降低能耗。2022 年 半導體產業發展綱要(2022-2026)支持研發高效散熱模組及材料,提升散熱性能應對高集成度、高功率電子產品的需求。6 2021 年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 提出加強散熱技術和模組的研發,支持其在5G、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的應用。2020 年
15、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推動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提出加快發展高效、節能、綠色的電子信息產業,推動散熱技術和模組產業的創新,提升散熱技術在高端電子產品中的應用。2020 年 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 年)支持電動汽車中高效散熱模組的研發應用,提升電池與驅動電機的散熱管理技術。2016 年 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 年)提出推動智能硬件及其配套部件(包括散熱模組)制造水平提升,推動散熱技術與智能制造的結合,提高散熱模組的集成度與模塊化。2015 年 中國制造 2025 強調支持散熱模組及相關技術的國產化,推動散熱材料與模組的技術進步,以滿足高功率電子產品的散熱需求
16、。2、國外政策國外政策 2020年后,各國政府都在推動散熱及其相關技術的研發,支持其在半導體、智能設備、電動汽車、數據中心等高科技行業中的應用,并倡導低碳和高效能源解決方案。國家國家 文件名稱文件名稱 發布時間發布時間 相關內容相關內容 美國 American Jobs Plan(美國就業計劃)2021 年 美國政府提出的經濟刺激計劃,強調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技術的創新,散熱技術在高效能源管理和數字化設備中扮演關鍵角色,鼓勵研發新型散熱材料和模組技術。美國 CHIPS and Science Act(半導體法案)2022 年 旨在推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半導體制造廠建設與研發,散熱
17、模組技術作為半導體制造設備的關鍵技術之一,受到政策支7 持。美國 Energy Efficiency Standards for Computers and Servers(計算機和服務器能效標準)2021 年 美國能源部(DOE)發布的計算機和服務器能效標準,要求產品設計必須提高熱管理能力,推動散熱模組技術的發展,減少能耗。歐盟 Green Deal Industrial Plan(綠色協議工業計劃)2023 年 歐盟提出的綠色協議工業計劃,鼓勵所有電子設備和工業設備采用低碳和高效能源技術,包括高效散熱技術。特別強調高性能電子設備和數據中心中散熱技術的重要性。歐盟 Digital Compa
18、ss:Europes Digital Decade(數字羅盤:歐洲的數字十年)2021 年 提出了 2030 年前實現數字化轉型的目標,推動數字化技術和智能硬件的發展,散熱技術成為保障設備可靠性和能效的關鍵,支持散熱模組創新。英國 Net Zero Strategy(零碳戰略)2021 年 英國政府的零碳戰略,推動節能和低碳技術的創新,特別在數據中心、電子設備等領域,支持散熱技術的綠色發展。德國 Industrie 4.0 Action Plan(工業4.0 行動計劃)2020 年 德國政府推動的工業 4.0 行動計劃,強調智能制造和自動化技術,支持散熱技術的研發,特別是在高端電子產品和機器人
19、系統中的應用。日本 Green Growth Strategy through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in 2050(通過實現2050 年碳中和的綠色增長戰略)2020 年 日本政府的綠色增長戰略,鼓勵高效節能技術和散熱技術的創新,特別是在新能源汽車、智能設備和數據中心領域。日本 New Energy and 2020 年 NEDO 發布的技術開發路線圖,專注于半導體、8 Industri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NEDO)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新能源與工業技術開發組織
20、技術發展路線圖)電子和汽車行業的熱管理技術,推動散熱材料和模組的創新,以應對高功率設備的散熱需求。日本 Society 5.0 Implementation Plan(智慧社會實施計劃)2021 年 日本政府提出的“智慧社會”實施計劃,散熱技術在智能硬件、5G 基礎設施和自動駕駛技術中具有重要應用,支持散熱模組在這些領域的研發與應用。韓國 Green New Deal(綠色新政)2020 年 韓國的綠色新政重點推動節能和環境友好技術,散熱技術作為節能技術的關鍵,支持電子設備和新能源汽車中的高效散熱技術研發。韓國 Korean Semiconductor Strategy(韓國半導體戰略)202
21、1 年 韓國政府提出的半導體產業發展戰略,特別強調對半導體設備熱管理技術的支持,包括散熱模組和材料的研發。韓國 Digital New Deal(數字新政)2020 年 推動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鼓勵高效散熱解決方案在 5G、人工智能和物聯網設備中的應用,促進散熱模組技術的發展。臺灣 Green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Program(綠色能源產業發展計劃)2020 年 臺灣政府推動綠色能源產業發展,強調高效散熱技術在新能源設備中的應用,特別在太陽能、風能和儲能系統中應用高效散熱技術。臺灣 Taiwan 2021 年 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研發創新計劃,支持研發新9 S
22、emiconductor Industry R&D Innovation Program(臺灣半導體產業研發創新計劃)型散熱模組,提升半導體制造設備和高端電子產品的散熱能力。臺灣 Smart Manufacturing Development Plan(智能制造發展計劃)2022 年 臺灣的智能制造發展計劃,支持在智能硬件和自動化設備中使用先進的散熱技術,以提高系統效率和可靠性。加拿大 Net Zero Emissions Accountability Act(零排放責任法案)2021 年 加拿大的零排放法案,支持低碳和能源高效技術的發展,包括推動高效散熱模組的應用,特別是在信息通信和電力行業
23、中的應用。加拿大 Strategic Innovation Fund(戰略創新基金)2020 年 加拿大的戰略創新基金支持能源和清潔技術的研發,推動散熱技術在新能源和高功率電子設備中的應用。加拿大 Clean Growth Program(清潔增長計劃)2021 年 加拿大政府的清潔增長計劃支持先進熱管理技術的研發,包括散熱模組在數據中心和高效能源使用設備中的應用。二、行業重點法規、技術標準二、行業重點法規、技術標準 1、行業重點法律法規、行業重點法律法規 法律名稱法律名稱 發布時間發布時間 相關內容相關內容 綠色產品評價標準 2020 年 該標準對高效散熱產品的能源使用和環境影響進行了評價,
24、鼓勵生產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散熱模組和熱管理系統。通過這一標準,企業可以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10 環境保護法 2014 年(修訂版)環境保護法強調企業在產品生產和運營過程中必須遵守環保法規。對于散熱模組的生產企業來說,特別是在使用材料的環保性、產品的能效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促進節能、低碳技術的應用。電子信息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 2011 年 該法律要求電子信息產品中的有害物質應控制在規定范圍內,相關設備和散熱模組的生產、使用和廢棄過程中要遵循環保要求,推動綠色產品的設計與制造。能源法 2007 年(修訂版)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節能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包括散熱技術。規定了
25、節能產品的技術標準、認證要求和激勵措施,促進高效能源管理和散熱解決方案的普及。節能法 2007 年(修訂版)要求國家、企業和社會各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對產品的能效進行嚴格評估。節能法對于散熱模組制造商尤其重要,推動高效散熱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減少能耗。清潔生產促進法 2002 年 該法律倡導企業采取清潔生產方式,減少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對散熱模組生產企業而言,推動熱管理技術的創新與綠色生產,減少產品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和資源浪費。產品質量法 2000 年(修訂版)規定產品的質量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包括散熱模組和相關組件。此法要求制造商保證產品質量,包括散熱性能、耐用性和安全性。標準化法
26、1988 年(修訂版)該法律要求國家通過制定和執行各類標準,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散熱模組的標準化工作包括產品的熱管理、散熱效率、材料使用等方面的標準制定。2、行業主要技術標準、行業主要技術標準 序號序號 標準名稱標準名稱 標準號標準號 標準類型標準類型 1 電子產品環境可靠性測試規范 GB/T 2423 國家標準(GB)2 半導體散熱管理技術要求 YD/T 1535 行業標準(YD/T)3 計算機與外圍設備散熱要求 GB/T 20387 國家標準(GB)4 計算機硬件設備熱管理測試方法 GB/T 20156 國家標準(GB)5 電子設備及其附件熱管理設計規范 GB/T 29157 國家標準
27、(GB)11 6 高效能電子設備散熱設計技術要求 IEC 62321 國際標準(IEC)7 電子設備熱設計與熱分析標準 ISO 8031 國際標準(ISO)8 服務器系統熱管理要求 ANSI/ASHRAE 90.1 國際標準(ANSI/ASHRAE)9 數據中心熱管理技術標準 Uptime Institute 行業標準(國際)10 電動汽車熱管理技術規范 GB/T 34107 國家標準(GB)11 標準名稱 標準號 標準類型 12 電子產品環境可靠性測試規范 GB/T 2423 國家標準(GB)13 半導體散熱管理技術要求 YD/T 1535 行業標準(YD/T)14 計算機與外圍設備散熱要求
28、 GB/T 20387 國家標準(GB)12 第三章第三章 上下游產業鏈分析上下游產業鏈分析 第一節第一節 行業產業鏈概況行業產業鏈概況 熱管理是指從熱管理技術的研發、制造到應用的整個產業流程。它涉及多個領域,主要包括熱源管理、熱傳導、熱交換、溫控等多個環節。具體分析如下:熱源與熱負載管理:這一環節涉及到熱源的分析和管理。熱源主要是電子設備(如CPU、GPU、功率模塊等)在工作時產生的熱量。該環節的目標是減少熱源的發熱量,或優化熱源的熱設計,使其在工作時產生較少的熱負載。熱傳導材料與技術:熱傳導是指將產生的熱量從熱源傳導到散熱裝置的過程。這個環節的關鍵是選擇和使用高導熱材料(如金屬、導熱膠、導
29、熱硅膠等),以及通過熱管、熱界面材料等技術來增強熱傳遞效率。散熱模組(熱交換組件):散熱模組是熱管理產業鏈中的關鍵環節,負責將熱量從熱源傳遞并最終散發到周圍環境。散熱模組通過風冷、液冷、熱管、熱沉等方式實現熱交換。散熱模組不僅需要高效的熱導材料,還需要設計合理的形狀和結構,以優化空氣流動和散熱效果。散熱模組位于產業鏈的中游,主要連接熱源管理和最終的散熱實施。熱管理系統集成與優化:這一環節涉及熱管理技術的系統集成,將各個組件(如散熱模組、熱管、風扇等)組合成一個高效的熱管理系統。系統集成還包括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和設備需求來定制化設計熱管理方案。下游終端應用與市場:這一環節涉及熱管理解決方案的最終
30、應用,如消費電子、汽車、數據中心、工業設備等。市場需求決定了不同熱管理技術的選擇和發展趨勢。圖表 1 熱管理產業鏈示意圖 13 在熱管理產業鏈中,散熱模組充當著承上啟下的角色,連接著熱源管理和熱管理系統的實施。散熱模組通過各種冷卻技術(如風冷、液冷、熱管等)實現熱交換,是熱管理體系中直接與設備熱量產生部分接觸并執行散熱任務的核心部分。散熱模組的設計和功能依賴于熱導材料的選擇、散熱技術的選用(如風冷、液冷、熱管技術等)以及優化空氣流動的風道設計等。散熱模組的上下游產業鏈涵蓋了從原材料供應、產品研發到最終應用的各個環節,如下圖所示:圖表 2 散熱模組上下游產業鏈示意圖 14 第二節 散熱模組產業鏈
31、具體分析 一、上游產業一、上游產業 1、相關環節分析、相關環節分析 上游產業主要包括原材料供應、生產設備、技術研發等環節。(1)在原材料方面散熱模組的核心功能是高效散熱,這要求其原材料具備良好的熱導性和穩定的性能。主要原材料包括:金屬材料:鋁、銅。鋁和銅是散熱模組中最常用的金屬材料。鋁具有較好的導熱性能,輕便且成本較低,廣泛應用于中低端產品中;銅則因其更高的熱導率,通常用于高端設備,如高性能服務器和新能源汽車的熱管理系統。隨著電子設備功率和性能的提升,銅的應用逐漸擴大,尤其是在高端數據中心和高功率電子設備中。導熱材料:導熱硅膠、導熱膜。導熱硅膠和導熱膜用于填充散熱模組中散熱器與熱源之間的微小間
32、隙,提高熱傳導效率。導熱硅膠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領域,而導熱膜則更多用于需要高導熱精度的領域,如高端計算機硬件、醫療設備等。外殼材料:鋁合金、塑料。散熱模組的外殼需要具備優良的強度、熱穩定性及易加工性。鋁合金因其輕便且散熱效果好,常用于高性能散熱模組的外殼;而塑料則多用于低成本或不需要極高散熱性能的應用。(2)生產設備方面,散熱模組的生產需要先進的加工設備,如熱壓機、壓鑄機、CNC加工設備等,這些設備保證了散熱模組的精度和加工效率。自動化生產線的應用使得生產效率得到了進一步提高。熱壓機和壓鑄機用于生產散熱模組零部件,特別是鋁合金散熱器的制造。通過高溫高壓的方式,設備將鋁、銅等材料加工成所需的形狀
33、,并保證其力學性能與熱傳導性能。CNC加工設備用于精密制造散熱模組的零件,確保部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潔度。通過數控加工技術,制造商能夠獲得更高的加工精度,提升散熱模組的整體散熱效果。自動化生產線的引入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穩定性。通過機器人、自動化裝配15 設備,生產過程中的人工干預減少,從而降低了錯誤率和生產成本。(3)在技術研發方面,散熱模組的技術創新是推動行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關鍵技術研發方向包括:(a)熱管技術,熱管技術利用工作液體的相變來高效地傳導熱量,是高效散熱模組中常見的技術。隨著電子設備的集成度和功率密度增加,熱管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在高性能計算機、數據中心和新能源汽車領域。
34、(b)相變材料,相變材料通過吸收或釋放大量熱量來保持設備溫度的穩定,這項技術在電子設備散熱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小型化、輕量化的設備中,如智能手機和穿戴設備。(c)液冷系統,液冷技術在高功率散熱中具有顯著優勢,特別是在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領域,液冷系統逐漸取代傳統的風冷系統。液冷系統能夠提供更高效的散熱性能,是未來散熱模組發展的一大趨勢。2、關鍵企業情況、關鍵企業情況 鋁業公司:如中國鋁業(CHALCO)、南山鋁業等公司,主要供應鋁材原料。它們的鋁合金材料廣泛應用于散熱器的生產中。銅材生產商:如銅陵有色、江西銅業等企業,銅材因其卓越的導熱性能在高端散熱模組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散熱膏和導熱材
35、料供應商:如日本的帝人(Teijin)和美國的Dow Chemical(陶氏化學)等企業,提供導熱膏、導熱硅膠等材料。二、中游產業二、中游產業 1、產業鏈分析、產業鏈分析 在散熱模組產業鏈的中游環節,主要涉及散熱模組的生產制造、裝配和質量測試等過程。高效的制造工藝和精密的裝配技術是確保散熱模組性能的關鍵因素。(1)散熱模組制造 散熱模組的制造是一個集成化的過程,包括多個子環節。首先,鋁散熱器和銅散熱器的生產至關重要。生產過程中,鋁和銅的加工需要高精度的機械設16 備,如壓鑄機、CNC加工設備等,確保散熱器形狀的準確性和表面光潔度,以提升熱傳導效率。鋁和銅的散熱器通過鋁擠壓、壓鑄成型等工藝制成,
36、結合散熱鰭片、熱管和其他導熱材料,形成高效的散熱裝置。散熱器表面的鰭片設計可以大幅增加散熱面積,提高散熱效率。(2)散熱模組裝配 散熱模組的裝配階段涉及到多個組件的組合,包括散熱器、風扇、熱管、熱界面材料等。在這一環節中,組裝精度對模組的整體散熱效果至關重要。熱界面材料(TIM)用于散熱器與熱源之間的接觸部位,通過減少接觸熱阻,提升散熱效率。TIM的材料性能直接影響散熱模組的熱傳導效果,因此在裝配時需要嚴格控制材料的質量和應用方法。在高性能應用場景中,散熱模組通常需要配備風扇或液冷系統來輔助散熱。風扇能夠有效增強空氣流通,液冷系統則能夠實現更高效的熱量傳遞,特別是在高負荷工作環境下。(3)質量
37、控制與測試 質量控制是確保散熱模組能夠長期穩定運行的關鍵環節。測試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幾種:熱性能測試是評估散熱模組散熱效果的核心環節,主要通過模擬設備在高負載下的工作環境,檢測散熱器的熱導率、溫升等關鍵參數??煽啃詼y試用于檢驗散熱模組在長期高溫環境下的穩定性。常見的測試方法包括高溫壽命測試、震動測試等,確保散熱模組能夠在實際使用中經受住各種環境變化的考驗。散熱模組需要符合一定的行業標準和認證要求,如ISO、CE等,這些認證有助于提高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2、關鍵企業情況、關鍵企業情況 雙鴻科技是全球綜合性專業散熱解決方案提供商,產品主要應用于筆記型計算機、桌上型計算機、服務器、投影機、光驅等領域
38、,主要客戶包括戴爾、廣達、仁寶、緯創、三星、和碩等。17 奇鋐科技是全球知名的系統散熱產品制造公司,產品于通訊網絡、電力能源交通運輸、伺服器、個人電腦及智能手機等領域。尼得科超眾是散熱產品的專業供應商。產品主要應用于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服務器、工作站等領域,主要客戶包括戴爾、英特爾、英業達、廣達、仁寶、華碩等。三、下游產業 1、產業鏈分析、產業鏈分析 下游產業主要是散熱模組的終端應用市場,涉及多個行業領域。消費電子如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設備,對散熱模組的需求量較大,隨著設備性能的提升,對散熱技術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是散熱模組的另一重要應用領域,高效散熱能確保設備在高功率、
39、高負載環境下穩定運行。新能源汽車中,電池組和電動機產生的熱量也需要高效散熱技術來保證安全性和續航能力。工業設備和醫療設備對散熱技術的依賴也越來越大,例如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醫療影像設備等。此外,LED照明、5G基站等領域也大力依賴散熱技術,以保障設備在高負載下的長期穩定運行。2、相關企業情況、相關企業情況 PC制造商:如聯想、戴爾、惠普等,它們依賴于先進的散熱模組來保證電腦在高負荷運行時的散熱效果。智能手機制造商:如蘋果、三星、小米等,它們依賴于先進的散熱模組來保證手機在正常運行。電動車制造商:如特斯拉、蔚來、比亞迪等,他們在電動汽車的電池和電機系統中應用高效散熱技術,以提高電池性能和安全性。
40、數據中心和云計算公司:如谷歌、阿里巴巴和亞馬遜等,它們依賴散熱技術保持服務器穩定運行,確保數據處理和存儲效率。18 第四章第四章 全球熱管理現狀與市場容量全球熱管理現狀與市場容量 第一節第一節 行業發展歷程及現狀行業發展歷程及現狀 隨著現代電子設備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高功率、高頻率、高集成度的設備中,熱管理問題變得日益嚴重。為了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和延長其使用壽命,有效的散熱技術變得至關重要。熱管理技術經歷了從簡單的空氣冷卻到更加復雜和高效的液冷、熱管冷卻、相變材料(PCM)以及納米流體等多種技術的發展過程。1、早期熱管理技術:空氣冷卻與金屬散熱器早期熱管理技術:空氣冷卻與金屬散熱器 在電子設備
41、發展的初期,散熱問題并未受到足夠重視。許多早期的電子設備,尤其是家電、電視機和音響等,采用的是自然對流散熱方式,即通過空氣流動帶走設備產生的熱量??諝饫鋮s技術的核心在于風扇加速空氣流動或依賴自然對流將熱量從設備表面帶走。這種方法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因此被廣泛應用于低功率設備中。隨著電子設備的發展,金屬散熱器(如鋁合金散熱片)逐漸被引入,進一步提升了散熱效率。金屬散熱器通過增大熱源與空氣之間的接觸面積,有效提高了熱量的散發速度。然而,盡管空氣冷卻和金屬散熱器在低功率設備中表現良好,它們的散熱能力有限,尤其是在高功率、高集成度的設備中,空氣冷卻技術的不足逐漸暴露出來。高功率電子設備需要更多、更高效
42、的散熱解決方案,以避免過熱引發的故障。2、中期發展:液冷技術與熱管冷卻的興起中期發展:液冷技術與熱管冷卻的興起 進入90年代后,隨著計算機、服務器以及大型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熱管理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液冷技術和熱管技術逐漸成為主流。液冷技術憑借其出色的熱導能力,開始被廣泛應用于高功率密度的設備中。液冷系統通過流動的冷卻液將熱量從熱源傳遞到散熱系統,其熱導效率遠高于空氣冷卻,因此能夠滿足高功率、高密度設備的散熱需求。液冷系統分為直接液冷和間接液冷兩種形式。直接液冷將冷卻液直接與熱源接觸,間接液冷則通過熱交換器進19 行熱量交換。與此同時,熱管冷卻技術逐漸走向成熟,并廣泛應用于需要高效散熱的小
43、型設備中,如筆記本電腦、移動設備等。熱管通過液體在內部的蒸發與凝結相變過程,傳導熱量至遠離熱源的散熱片。這一技術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無動件等優點,非常適用于空間受限且需要快速散熱的場合。除了液冷和熱管技術,90年代還出現了熱電冷卻和相變材料(PCM)技術。熱電冷卻利用熱電效應,通過電流引起溫差變化來實現散熱,適用于一些小型設備的精密溫控;相變材料技術則通過材料的相變特性,吸收和釋放熱量,調節設備的溫度波動。相變材料在電池組、溫控設備、LED照明等領域的應用,展現了其在動態溫度管理中的優勢。3、現代熱管理技術:浸沒冷卻與納米流體現代熱管理技術:浸沒冷卻與納米流體 21世紀初,隨著電子設備性能的
44、不斷提升,熱管理技術迎來了更加復雜和高效的技術變革。液冷技術在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機、工業設備和電動汽車等高功率應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液冷系統的熱導效率遠高于空氣冷卻,能夠有效管理大量的熱負荷,成為高功率電子設備的理想選擇。在此基礎上,浸沒冷卻技術應運而生,特別是在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領域,浸沒冷卻技術通過將設備直接浸泡在冷卻液中,提升了熱量的傳導效率,并顯著減少了能源消耗。納米流體技術則是近年來出現的一項新興技術,它通過在液體中加入納米級顆粒(如金屬或金屬氧化物),大幅提高液體的熱導率。相比傳統液冷系統,納米流體不僅能夠顯著提升散熱效率,還能更好地適應高功率密度設備的散熱需求。因此,納米流體
45、冷卻技術在超級計算機、電動汽車及其他高功率電子設備中逐漸成為一種理想的選擇。與此同時,新型材料的引入,如石墨烯和碳納米管,正在為熱管理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石墨烯以其極高的熱導率成為下一代熱管理技術的研究熱點。碳納米管等納米材料也被廣泛研究,它們的超高導熱性能使得它們在散熱效率上遠超傳統金屬材料,為高效熱管理技術的應用提供了更廣闊的前景。20 目前,熱管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電子設備、數據中心、電動汽車以及許多工業應用中。液冷、熱管冷卻和相變材料等技術逐漸成為高功率設備散熱的主流方法,能夠有效應對設備日益增長的散熱需求。液冷技術尤其在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機中得到了大規模應用,其高效的散熱性能和較低
46、的能耗使其成為最具潛力的熱管理方案之一。與此同時,熱管冷卻技術因其緊湊、無動件的特點,廣泛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熱管理領域的發展趨向智能化和集成化。智能溫控系統通過傳感器和控制算法實時監測設備溫度,并根據需要自動調節冷卻系統的工作狀態,以確保設備在最佳溫度范圍內運行。未來的熱管理系統將不僅僅是一個獨立的散熱模塊,而是成為電子設備集成設計的一部分,提供更加高效、穩定的散熱性能。熱管理技術的不斷發展推動了電子設備性能的提升,滿足了高功率密度和高集成度設備的散熱需求。隨著新材料和新技術的不斷創新,熱管理領域將迎來更加高效和智能化的未來。通過有效的熱管理,不僅可
47、以提升設備的性能,延長使用壽命,還能降低能耗,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發展。未來,熱管理技術的方向將更加注重能源效率、環保和系統集成。隨著液冷和浸沒冷卻技術的不斷成熟,尤其是對于數據中心和高性能計算設備,液冷系統將成為更為廣泛的應用趨勢。與此同時,納米流體、石墨烯和碳納米管等新材料的研究不斷深入,將進一步提升熱管理系統的性能。智能熱管理系統的應用將使得電子設備更加精密和高效,在節能和溫控方面展現出更多的潛力。第二節第二節 主流技術及其比較主流技術及其比較 一、定義一、定義 熱管理是指通過有效的設計、優化、技術應用來控制、調節并分散設備、系統或組件產生的熱量。熱管理不僅僅局限于散熱組件,它還包括熱源的
48、管理、溫度的監測、熱傳導路徑的優化、系統級的熱流控制等。熱管理的主要目標:保持設備的正常工作溫度,防止過熱導致系統故障或性能下降;提高系統的能效:通過有效散熱減少能量浪費;延長設備使用壽命,長期過高的溫度會加速電子元件的老化和損壞;保護系統安全性,高溫可能導致火災或其他安全21 隱患。熱管理方法包括:主動冷卻,如風冷、液冷等散熱方式;被動冷卻,如散熱片、熱管、自然對流等;熱設計,在產品設計階段,考慮熱量產生的分布、材料的熱傳導特性等因素;溫控系統,溫度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等,用于實時監控和調節系統溫度。散熱模組通常指的是一套集成的散熱組件,專門用于在電子設備中管理和排除多余的熱量。這些組件通過
49、物理和熱傳導方式幫助設備保持在安全的溫度范圍內,防止過熱。散熱模組的形式可以是風冷、液冷、熱管散熱等,主要作用是降低設備內部溫度,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使用壽命。散熱模組的組成:(1)熱交換介質:如金屬(鋁、銅)、液體(冷卻液、液體金屬等)或氣體(空氣);(2)散熱器:如散熱片、散熱管、熱導管等;(3)風扇和泵:風冷系統中有風扇,液冷系統中有水泵;(4)熱接口材料:用于連接組件之間,幫助熱量的傳導。散熱模組是實現熱管理的具體手段之一,熱管理需要通過散熱模組將多余的熱量從設備或系統中移除,確保溫度在合理范圍內。散熱模組提供了具體的熱傳導、散熱解決方案,但熱管理不僅僅是“散熱”,它還涉及到如何從系統層面
50、管理和優化熱流。不同的應用場景和設備對溫度控制的要求不同,這直接影響散熱模組的選擇。例如,在高性能計算機、AI服務器、數據中心中,需要更為高效的液冷或熱管散熱模組,而在消費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中,可能更偏向于風冷和散熱片。二、主流技術及其比較二、主流技術及其比較 為了解決高性能設備散熱需求,全球范圍內涌現了多種熱管理技術,主要有空氣冷卻、液冷、熱管冷卻、浸沒冷卻、相變材料(PCM)和納米流體等幾種技術。1、空氣冷卻:傳統且經濟的解決方案空氣冷卻:傳統且經濟的解決方案 空氣冷卻技術依賴空氣流動將設備產生的熱量帶走,是最早被應用于電子設備中的熱管理方式??諝饫鋮s的原理十分簡單,通過風扇加速空氣流
51、動或依靠自然對流,使熱量從設備表面傳遞到環境中。由于其結構簡單、成本低、維22 護方便,空氣冷卻技術廣泛應用于消費電子、家電及一些低功率設備中,如電視、音響系統以及臺式計算機。然而,隨著設備性能的提升,特別是在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的電子設備中,空氣冷卻技術的局限性逐漸顯現。盡管空氣冷卻技術在低功率設備中仍然表現良好,但其散熱效率較低,且在空間受限的環境中效果更為有限。因此,空氣冷卻已逐漸被更高效的液冷、熱管等技術所取代,尤其是在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機和電動汽車等高功率應用領域。圖表 3 空冷示意圖 2、液冷技術:高效的散熱方案液冷技術:高效的散熱方案 液冷技術是當前熱管理領域中應用最廣泛且技術
52、發展較為成熟的一種散熱方法。液冷技術利用液體的高熱容和高熱導率,將設備產生的熱量迅速傳導到散熱系統。液冷系統分為直接液冷和間接液冷兩種類型,直接液冷是將冷卻液直接與設備接觸,適用于熱源密集的設備;而間接液冷則通過熱交換器將熱源與冷卻液隔離開來,適用于一些不便直接接觸冷卻液的高精密設備。在過去十年里,液冷技術在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HPC)、超級計算機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數據中心,隨著服務器和存儲設備的功率密度不斷提高,液冷技術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空氣冷卻。液冷技術具有23 散熱效率高、降溫穩定、節能等優點,可以顯著降低能源消耗,并提供更穩定的工作環境。隨著液冷系統的進一步發展,
53、冷卻液的種類和配方也得到了不斷優化。除了傳統的水冷系統外,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乙二醇、氟化液等多種冷卻液逐漸投入使用。與此同時,液冷技術與系統集成的結合,使得液冷系統不僅僅局限于大型服務器,還開始在工業設備、電動汽車和消費電子中得到應用。圖表 4 液冷技術路線 3、熱管冷卻:高效傳導與輕量化熱管冷卻:高效傳導與輕量化 熱管冷卻技術以其卓越的熱傳導性能,在高效散熱技術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熱管通過內含的液體相變原理將熱量迅速從熱源傳導到遠離熱源的散熱器上。熱管冷卻技術具有結構簡單、重量輕、無動件等優點,廣泛應用于筆記本電腦、移動設備、LED照明、激光器等小型設備中。在過去的二十年里,熱管技術已經得到
54、了顯著的發展,特別是熱管陣列的設計使得熱管技術能夠適應更多樣的應用場景。熱管冷卻在高功率密度、小體積設備中的表現尤為突出,在消費電子領域尤其重要?,F代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產品都采用了熱管冷卻技術,以確保設備在高性能運行時保持適當的溫度。24 熱管冷卻技術在未來仍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尤其是在更加緊湊和高效的散熱方案的需求下。隨著熱管材料的不斷創新,特別是利用納米材料和復合材料制成的熱管,其熱導效率將進一步提升,為未來設備散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圖表 5 冷管技術流場示意圖 4、浸沒冷卻:革新性冷卻方式浸沒冷卻:革新性冷卻方式 浸沒冷卻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較快的熱管理方法,尤其在數據
55、中心和高功率電子設備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浸沒冷卻技術將設備完全浸泡在冷卻液中,通過液體的高熱容量和熱傳導性能來實現高效的散熱。與傳統的風冷和液冷系統不同,浸沒冷卻不需要風扇和空氣流動,能夠在更高的功率密度下進行高效散熱。在數據中心和云計算服務中,浸沒冷卻能夠顯著降低冷卻所需的能源消耗,減少噪音,并提高設備的密度。通過將服務器完全浸沒在冷卻液中,散熱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浸沒冷卻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節約能源,還可以減少設備的體積,提升系統的整體散熱性能。浸沒冷卻技術在高功率應用中的潛力巨大,尤其是在未來隨著電子設備和數據中心規模的不斷擴大,浸沒冷卻有望成為主流的冷卻技術之一。圖表 6 浸沒
56、冷卻示意圖 25 5、相變材料(相變材料(PCM):調節溫度的創新技術):調節溫度的創新技術 相變材料(PCM)技術通過利用材料在相變過程中吸收和釋放熱量的特性,來調節設備的溫度。相變材料能夠在設備溫度過高時吸收多余的熱量并在溫度下降時釋放熱量,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設備在不同工作負載下的溫度波動。相變材料廣泛應用于電池組、電動汽車、電氣設備等領域,尤其在電池的熱管理方面表現突出。電動汽車的電池組、充電設施以及LED照明等設備中,PCM已被用作關鍵的熱管理材料。相變材料具有較高的熱容量和較低的熱導率,能夠在保持設備運行穩定性的同時,避免溫度劇烈波動。隨著對相變材料研究的深入,未來PCM的性能將進
57、一步提升,尤其是其在高功率密度設備中的應用潛力將得到更廣泛的挖掘。相變材料將成為新一代熱管理技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表 7 相變材料散熱示意圖 26 6、納米流體:提高熱導率的創新方案納米流體:提高熱導率的創新方案 納米流體冷卻技術利用納米級顆粒(如金屬、氧化物等)懸浮在液體中,以顯著提升液體的熱導率。這種技術在提高傳統液冷系統的熱效率方面具有巨大潛力,尤其是在處理高功率密度設備的散熱問題時,納米流體展示了其獨特的優勢。通過將納米顆粒分散在液體中,納米流體能夠有效提高液體的熱導率,從而加速熱量的傳遞過程。納米流體不僅可以應用于液冷系統,也可以作為新型散熱材料與其他散熱技術相結合,提供更高效的
58、散熱解決方案。在超級計算機、電動汽車、電力設備等領域,納米流體技術已開始得到應用,并且其應用前景仍在不斷擴展。隨著研究的深入,納米流體在未來有望成為提升熱管理效率的重要技術之一,尤其是在高功率密度、高性能設備的散熱問題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圖表 8 納米冷卻技術示意圖 圖表 9 主流技術對比情況 技術類型技術類型 優點優點 缺點缺點 適用場景適用場景 空氣冷卻 成本低,結構簡單,適 散熱效率低,空間有限 個人電腦、手機、電視、LED27 用于低功率設備 時效果差 照明等消費電子產品 液冷 熱導效率高,適用于高功率設備 成本高,系統復雜,需維護 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機、大型服務器、電動汽車
59、等 熱管冷卻 高效熱導,體積小,重量輕 適用于低功率設備,傳導距離有限 筆記本、智能手機、LED 照明、電動工具等 相變材料(PCM)調節溫度穩定,適用于溫控 熱量存儲有限,適用于低功率設備 電池組、熱保護服、溫控設備、電動汽車等 熱電冷卻 小巧、高效、無移動部件,可靠性高 散熱能力有限,需與其他技術結合使用 激光器、精密儀器、熱電發電等 氣體冷卻 高功率設備散熱更高效 成本高,技術復雜,設備專用 大型發電設備、核反應堆、高功率電子設備等 納米流體冷卻 提高熱傳導效率,適合高功率密度 成本較高,顆??赡芤鸲氯蚰p 超算、汽車、航天、電子器件等 第三節第三節 全球熱管理市場規模全球熱管理市場
60、規模 一一、全球熱管理、全球熱管理行業概述行業概述 隨著電子設備日益高功率化、高集成化以及能源效率要求的提高,散熱管理成為了電子產品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散熱技術不僅在消費電子、數據中心和工業應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隨著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設備等新興市場的崛起,散熱需求也持續增長。全球散熱技術市場正在迅速發展,預計未來幾年將繼續增長。根據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1的報告,全球熱管理市場的規模將從2023年的約159.8億美元增長到2028年的264.3億美元,年均增長率(CAGR)為10.5%。這表明全球范圍內對熱管理技術的需求在不斷上升,尤其是在高功率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
61、等領域。這一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1)電子產品功率密度增加:隨著智能手機、計算機、物聯網設備的廣泛應用,高集成度、高性能電子元器件的散熱需求日益增加。(2)電動汽車市場的興起:1 MarketsandMarkets:https:/ Global Thermal Management Market-Growth,Trends,and Forecast(2023-2028)28 電動汽車(EV)的電池管理系統需要高效的散熱技術來維持電池的工作溫度,推動了散熱技術的發展。(3)數據中心與云計算需求增加:隨著云計算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數據中心對散熱的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液冷技術的應用。圖表 10
62、2023-2028 全球散熱技術市場規模與增長預測 數據來源:MarketsandMarkets 二、二、區域分析區域分析 根據 Technavio 的報告2,全球熱管理市場在不同地區表現不一。亞太地區是熱管理市場增長最快的地區,特別是在中國、印度、日本等國,消費電子、汽車和數據中心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熱管理需求。預計亞太地區將在 2023 年占據全球市場的 40%以上份額。北美市場由電動汽車、數據中心以及高性能計算領域的需求驅動。美國是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重要基地,同時數據中心的建設也推動了液冷和浸沒冷卻技術的應用。歐洲地區在新能源汽車和綠色能源方面推進力度較大,電動汽車市場和工業設備的散熱需
63、求也在增加。歐洲在高效能熱管理技術方面的研發投入和政策支持使其成為全球熱管理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 Technavio:https:/ Thermal Management Market by Application and Geography-Forecast and Analysis 2023-2027 159.8177.2195.8215.6237.3264.3050100150200250300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20232023-20282028年全球散熱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億美元)年全球散熱技術市場規模及預測(億美元)29 圖表 11 全球熱
64、管理市場分布情況 數據來源:Technavio 第四節第四節 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其熱管理市場在過去幾年也展現了快速的增長,根據 QYResearch 的最新報告,預計中國熱管理市場在 2023 年將達到約55.8億美元,并且到2028年市場規模將增至92.5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 10.7%。推動市場規模增長的主要原因有:(1)中國電動汽車市場的飛速發展成為熱管理技術需求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隨著電池、電動機、逆變器等高功率部件的廣泛應用,液冷和熱管技術等先進熱管理技術逐步取代傳統的空氣冷卻系統。在中國,電動汽車已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國
65、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使得電動汽車的熱管理需求迅速攀升。(2)消費電子行業的技術創新和需求增長也促進了熱管理市場的擴展。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國,同時也是主要的消費市場。隨著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電視等高性能電子產品的不斷更新換代,這些設備的功率密度逐年上升,導致對高效散熱技術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這種背景下,熱管、液冷等技術成為解決高功率設備散熱問題的有效手段。(3)數據中心和云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也是推動熱管理市場增長的重要因4030253.51.520242024年全球熱管理市場份額(年全球熱管理市場份額(%)亞太地區北美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及非洲30 素。中國近年來在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
66、的大規模投資促使數據中心的數量不斷增加,這對熱管理系統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別是在超高密度服務器和大規模計算平臺中,液冷和浸沒冷卻等高效散熱技術逐步取代了傳統的風冷系統,這些技術能夠更好地應對數據中心日益增長的熱量產生問題。(4)中國的制造業和重工業領域也對熱管理技術提出了持續的需求。隨著工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新能源設備的應用,如何有效地管理電動機、變壓器等設備產生的熱量,已成為提高生產效率和延長設備使用壽命的關鍵。另外,在各個領域的細分需求也有所不同。在技術類型方面,液冷技術在電動汽車、電池管理系統以及數據中心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預計將成為未來市場中的主流技術。熱管技術在消費電子和 LED 照明
67、等領域的應用也相對成熟,因其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散熱效率高等優勢。而浸沒冷卻技術則主要應用于高密度計算設備和大規模數據中心,因其出色的散熱性能,正在逐步擴大應用范圍。圖表 12 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QYResearch 中國熱管理市場的區域分布上,東部沿海地區如廣東、浙江、上海、江蘇等地由于消費電子、汽車和數據中心產業的集中,市場需求較為集中,尤其是深圳、廣州等城市。而華北地區如北京和天津,隨著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熱管理技術的需求持續增長。中西部地區盡管熱管理技術的需求較東部地區少,但隨55.861.86874.982.392.50102030405060708090100
68、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20232023-20282028年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及預測(億美元)年中國熱管理市場規模及預測(億美元)31 著工業發展和新能源領域的擴展,相關需求也在逐步增加。圖表 13 中國熱管理市場的區域分布 數據來源:QYResearch 第五節散熱模組細分市場規模第五節散熱模組細分市場規模 一、一、散熱模組整體概況散熱模組整體概況 1、散熱模組概念及其應用背景散熱模組概念及其應用背景 熱致失效是影響電子設備工作性能和效率的主要因素。每一個具有阻值的元器件都是一個發熱源,元器件產生的熱量會導致系統溫度升高及熱應力的增加,進而影響元件、主板及
69、設備在高溫下的可靠性,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引發安全問題。隨著電子設備熱功率密度的日漸提升,熱致失效問題也愈發凸顯。散熱模組通過快速傳導熱量,使設備保持穩定的工作溫度和性能,防止設備過熱而損壞。散熱模組通常指的是一套集成的散熱組件,這些組件利用熱交換介質與發熱源接觸,將熱量傳導至散熱結構,再通過自然對流、強制對流或者輻射等方式將熱量排出,幫助電子設備保持在安全的溫度范圍內,防止熱致失效。因此散熱模組作為電子設備、汽車、儲能等行業中關鍵的技術組件,在產品設計中得到普遍的重視和發展。502015105市場份額(%)東部地區華北地區西南地區中南地區西北地區32 散熱模組一般包含以下組件:(1)熱交換介質:
70、如金屬(鋁、銅)、液體(冷卻液、液體金屬等)或氣體(空氣);(2)散熱器:如散熱片、散熱管、熱導管等;(3)風扇和泵:風冷系統中有風扇,液冷系統中有水泵;(4)熱接口材料:用于連接組件之間,幫助熱量的傳導。當前,隨著電子設備、汽車、儲能等行業的高速發展及其對高功率密度散熱需求的不斷變化,散熱解決方案也日趨多樣,由多種散熱組件組合而成的散熱模組逐漸成為市場發展方向。2、散熱模組總體市場規模 散熱模組作為電子產品、汽車、數據中心等行業中關鍵的技術組件,承擔著確保設備穩定運行和延長使用壽命的重要任務。隨著全球對高效能產品的需求不斷提升,散熱模組行業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根據MarketsandMa
71、rkets的最新報告,全球散熱模組市場預計將在2023年達到約80億美元,并將在2028年增長至約125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9.5%。圖表 14 全球散熱模組市場規模 數據來源:MarketsandMarkets 二、二、散熱模組散熱模組細分市場分析細分市場分析 散熱模組是維持電子設備性能和穩定性的關鍵組件,廣泛應用于 PC,服務器、新能源等行業,上述行業的增長極大拉動了散熱模組需求的增長。隨著高性8087.294.8103.1112.11250204060801001201402023年2024年2025年2026年2027年2028年20232023-20282028年全球散
72、熱模組市場規模級預測(億美元)年全球散熱模組市場規模級預測(億美元)33 能、高功率密度計算需求的增加以及硬件處理能力的提升,設備的散熱問題變得尤為重要。由此帶動散熱模組在全球范圍內保持增長態勢。1、散熱模組在散熱模組在電腦電腦 PC 中中的應用的應用 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云計算的廣泛應用以及游戲行業的蓬勃發展,市場對高性能計算設備的需求大幅增長,直接拉動了 AIPC 的出貨量。根據 IDC 數據統計顯示,全球 AIPC(高性能嵌入式計算設備)的出貨量從 2024 年的 5,730 萬臺快速增長到 2028 年的 26,010 萬臺,增長速度在 2024 至 2026 年間尤為顯著;預計
73、2025 年將同比增長 90.1%,2026 年同比增長 72.1%,2027 至 2028 年間仍保持 16.7%的高增長速度。受此影響,Non-AIPC(主要包括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的出貨量將從 2024 年的 20,370 萬臺逐年增長至 2028 年的 2,060 萬臺,出貨急劇下降。散熱模組在 PC 領域主要用于控制 CPU、GPU 等核心部件溫度。Non-AIPC的散熱需求較為穩定,技術路徑也較為成熟,以風冷為主。然而,AIPC 通常需要承擔高頻率、高負載的計算任務,散熱技術路徑較為復雜,涵蓋風冷、液冷、熱管、勻熱板等技術,且隨著高性能計算需求激增,散熱模組單位價值量也在不斷上升。
74、Non-AIPC 的散熱模組技術較為成熟,單位價值約為 4.9 美元。而 AIPC 散熱模組由于技術路徑較為復雜,單價較高,且單位價值量隨計算性能呈現不斷上升趨勢,預計 2024 年到 2028 年,AIPC 散熱模組單位價值為 12 美元-28 美元左右。結合匯率(1 美元=7 元人民幣),可以計算 2024 年,Non-AIPC 散熱模組市場規模約為 69.87 億元人民幣;AIPC 散熱模組的市場規模約為 48.13 億元人民幣,2024 年 PC 散熱模組市場總規模達到 118.00 億元人民幣。未來幾年,PC 散熱模組市場規模隨著 AIPC 出貨量增長而持續擴大。2025年,Non-
75、AIPC 市場規模由于出貨量下降,下降至 56.05 億元人民幣,而 AIPC市場規模達到 137.21 億元人民幣,總市場規模增至 193.26 億元人民幣;2026年,受 AIPC 高速增長的推動,PC 散熱模組總市場規模進一步擴大到 292.68 億元人民幣;預計到 2028 年,隨著 AIPC 滲透率的不斷增長以及單位價值量的提升,PC 散熱模組市場總規模將達到 516.86 億元人民幣。具體如下圖所示 34 圖表 15 全球 PC 散熱市場規模 計算機散熱模組市場規模計算機散熱模組市場規模 20242024 2025E2025E 2026E2026E 2027E2027E 2028E
76、2028E 全球數據 AIPC(萬臺)5,730 10,890 18,740 22,290 26,010 Non-AIPC(萬臺)20,370 16,340 8,840 5,630 2,060 合計 26,100 27,230 27,580 27,920 28,070 傳統 PC 散熱單位價值量(約 4.9 美元)4.9 4.9 4.9 4.9 4.9 AIPC 散熱 單位價值量(12-28 美元)12 18 20 25 28 參考匯率 1 美元=7 元人民幣 7 7 7 7 7 Non-AIPV 散熱=*(億元)69.87 56.05 30.32 19.31 7.07 AIPC 散熱=*(億
77、元)48.13 137.21 262.36 390.08 509.80 全球全球 PCPC 散熱市場規模(億散熱市場規模(億人民幣人民幣)=)=+118.00 193.26 292.68 409.39 516.86 數據來源:IDC、漢鼎咨詢行業調研 2、散熱模組在散熱模組在服務器服務器市場的應用市場的應用 受益于全球數據中心的擴建和設備更新、人工智能(AI)應用增加以及高性能計算需求的提升,服務器市場近年來呈現出顯著的增長趨勢。其中,普通服務器是數據中心中最為常見的類型,主要用于支持日常的計算任務和業務運行。根據數據顯示,普通服務器的出貨量從 2021 年的 366.9 萬臺增長至 2025
78、 年的 422萬臺,增幅為 15.1%,雖然增幅逐漸放緩,但依然是服務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加速計算服務器(如 AI 計算服務器、GPU 訓練服務器等)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服務器類型。根據數據顯示,加速計算服務器的出貨量將從 2021 年的 23.135 萬臺迅速增長至 2025 年的 94.5 萬臺,總體增幅達到 309%。這一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 AI 計算、GPU 訓練、邊緣計算等對高性能計算的需求激增。與普通服務器相比,加速計算服務器的市場擴展更加依賴于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場景的拓展。然而,新興技術數據量爆發式增長需要海量服務器支撐,受限于土地面積和環保政策規定,增加單機柜功率密度成為調和
79、高增的算力需求與有限的數據中心承載能力的關鍵解決方案,這也推動了散熱技術的創新,特別是在液冷技術在散熱模組中的應用。服務器散熱模組包括風冷模組和液冷模組兩種。其中風冷模組仍然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但隨著政府對數據中心 PUE(數據中心總能耗/IT 設備能耗)要求趨嚴,液冷模組在加速服務器中滲透率正加速提升。根據 IDC、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預測,2025 年液冷模組在通用服務的器滲透率將達到 15%;在加速服務器的滲透率將達 50%。假設通用服務器單芯片平均功耗提升至 250W;加速服務器單芯片功耗提升至 500W(參考-昇騰 910TDP 約 400W);根據調研 2025 年風冷、冷板式、浸沒式
80、單位成本分別為 2,430、4,000、80,00 元/kW;綜合以上信息,散熱模組在服務器市場的應用規模將從 2021 年的 70.7 億元增長到 2025 年的 186.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CAGR)接近 27.39%。具體測算過程如下圖所示 圖表 16 服務器散熱模組市場 20212021 20222022 20232023 20242024 2025E2025E 1 1、通用服務器、通用服務器(萬臺萬臺)366.9 364.4 375.4 401.9 422.0 平均 CPU 數量(片/臺)2.0 2.0 2.0 2.0 2.0 平均功耗(w)170 185 200 230 250
81、服務器總功耗(kw)1,247,460 1,348,280 1,501,600 1,848,740 2,110,000 風冷占比 100%99%97%90%85%風冷單價(元/kw)4500 4000 3500 2700 2430 風冷市場規模風冷市場規模(億元億元)=)=*56.14 53.39 50.98 44.92 43.58 冷板式液冷占比 0%1%3%9%14%冷板式液冷單價(元/kw)8000 5500 4500 4000 浸沒式液冷占比 0%0%1%1%浸沒式液冷單價(元/kw)15000 11000 9000 8000 液冷市場規模液冷市場規模(億元億元)=)=*+*1.08
82、2.48 9.15 13.50 2 2、加速計算服務器、加速計算服務器(萬臺萬臺)23.1 28.5 35 63 94.5 平均 GPU 數量(片/臺)4 6 6 8 8 平均功耗(w)350 375 400 450 500 36 服務器總功耗(kw)323400 641250 840000 2268000 3780000 風冷占比 100%90%85%75%50%風冷單價(元/kw)4500 4000 3500 2700 2430 風冷市場規模風冷市場規模(億元億元)=)=*14.55 23.09 24.99 45.93 45.93 冷板式液冷占比 0%9%13%22%45%冷板式液冷單價(
83、元/kw)8000 5500 4500 4000 浸沒式液冷占比 0%1%2%3%5%浸沒式液冷單價(元/kw)15000 11000 9000 8000 液冷市場規模液冷市場規模(億元億元)=)=*+*5.58 7.85 28.58 83.16 風冷市場合計風冷市場合計(億元億元)70.7 76.5 76.0 90.9 89.5 液冷市場合計液冷市場合計(億元億元)0.0 6.7 10.3 37.7 96.7 服務器散熱市場(億元)服務器散熱市場(億元)=1+2=1+2 70.7 83.1 86.3 128.6 186.2 數據來源:IDC、國信證券研究所 3、散熱組件在儲能領域應用散熱組件
84、在儲能領域應用 儲能系統主要以電池為儲能載體,通過儲能變流器進行可循環電能存儲、釋放的系統,一般包含電池組、散熱組件、儲能變流器(PCS)、電池管理系統(BMS)、能量管理系統(EMS)以及其他電氣設備。其中散熱組件起到保障儲能系統處于最佳運行溫度區間、防止系統熱失控的重要作用。隨著新能源在電力供應中比例的提高和煤電的逐步退出,儲能裝機量快速提升,儲能電池系統單體的容量及功率也在快速增大。高功率的密度對散熱處理要求較高,同時儲能系統內部容易產生電池產熱和溫度分布不均勻等問題,安全隱患也隨之增大。儲能散熱組件主要包括風冷和冷液組件。其中,風冷組件具有結構簡單、成本較低、維護相對方便等優勢,已經得
85、到廣泛應用。液冷組件相較風冷系統具有低能耗、高散熱等優勢,新增儲能中應用已較為普及。在散熱效率方面,液冷的熱交換系數遠高于風冷,且較風冷可節省 40%的空間。隨著儲能系統單體規模以及能量密度的提升,系統工作時所產生的熱量也將大幅增加,散熱效率更高的液冷組件有望成為主流方案。根據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CNESA)全球儲能項目庫的統計:2024 年全球新增投運電力儲能項目裝機規模 30.7GW,同比增長 98%,其中,新型儲能新增投運規模首次突破 20GW,達到 20.4GW,是 2021年同期的 2 倍。中國、歐洲和美國繼續引領全球儲能市場的發展,三者合計占全球市場的
86、 86%。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 59.8GW,占全球市場總37 規模的 25%,年增長率 38%,其中新型儲能累計裝機規模突破 10GW,達到13.1GW/27.1GWh,功率規模年增長率達 128%,能量規模年增長率達 141%。假設風冷組件單位價值量從2021年的0.5 億元/GWh 降低至2025年0.3億元/GWh;國內液冷價格競爭激烈,2023 年平均報價約 0.4 億元/GWh,考慮海外市場價格較高,假設 2025 年儲能液冷組件單位價值 0.43 億/GWh,基于此,預計 2025 年全球儲能領域風冷和液冷組件市場規模合計有望超過 100 億元。圖表 17 全球儲能
87、散熱組件市場規模 儲能散熱市場規模測算儲能散熱市場規模測算 2021 2022 2023 2024E 2025E 全球新型電力儲能累計裝機(GWh)50.80 106.00 289.20 458.20 741.00 全球新型電力儲能新增裝機(GWh)10.00 55.20 183.20 169.00 282.80 風冷滲透率 85%70%32%25%23%風冷單位價值量(億元/GWh)0.5 0.45 0.35 0.33 0.32 儲能風冷市場規模儲能風冷市場規模/億元億元=*4.3 4.3 17.4 17.4 20.5 20.5 13.9 13.9 20.8 20.8 液冷滲透率 15%15
88、%30%68%75%78%液冷單位價值量(億元/GWh)0.85 0.85 0.78 0.78 0.48 0.48 0.47 0.47 0.43 0.43 儲能液冷市場規模儲能液冷市場規模/億元億元=*1.3 12.9 59.8 59.6 94.9 風冷風冷+液冷規模合計液冷規模合計/億元億元=+5.5 5.5 30.3 30.3 80.3 80.3 73.5 73.5 115.7 115.7 數據來源:CNESA、國信證券研究所 4、散熱組件在、散熱組件在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中的應用中的應用 汽車行業是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不斷壯大的產業規模導致石油需求量與尾氣排放量迅速增加,成為限制能源安全
89、和增大碳排放的主要因素之一。新能源汽車以其零排放、無污染、噪聲小等優點被認為是最適合未來社會、最具有發展前景的交通工具之一。根據 EVTank 數據顯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由 2021 年的670 萬輛增長為 2024 年的 1,823.6 萬輛,年復合增長率達 41.01%,預計 2030 年將達到 4,405 萬輛。38 圖表 18 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萬輛)數據來源:EVTank 中國是全球新能源汽車生產和銷售大國。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286.6 萬輛,同比增長 35.5%,占全球銷量比重由 2023 年 64.8%提升至 70.5%,帶動全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 40
90、%。隨著電動汽車取代燃油汽車的變革大規模開展,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汽車行業必將經歷巨大轉變,這對保障我國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量具有積極作用。新能源汽車對保障全球能源安全、降低碳排放量具有積極作用,因此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已成為國家、社會、產業界的共識和戰略聚焦,而蘊含其中的熱管理系統是決定汽車性能、安全和效率的關鍵基礎。在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熱管理系統中電池液冷板單車價值約為 700 元,根據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推測 2022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液冷板的市場規模約為 75.74 億元。在不考慮電池集成技術革新所引致的電池液冷板產品附加值提升等因素的情況下,預測 2025 年全球動力電池液冷板
91、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56.80 億元,其中國內市場規模將達到115.50 億元3,全球動力電池冷液板較 2022 年分別增長 68.57%和 107.02%,具有廣闊的成長空間。5、散熱組件在光伏產業中的應用散熱組件在光伏產業中的應用 3 中國 2025 年汽車銷量預期為 1,600(含出口),中國青年報 6701082146518242240102.42%61.49%35.40%24.51%22.81%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212022202320242025E2021年年-2025年
92、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及預測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及預測銷量(萬輛)增長率39 根據統計,2024 年全球光伏逆變器行業市場出貨量規模達 469GW,四年復合增速約 28.30%。初步估算,2025 年全球光伏逆變器行業市場出貨量規模將達492GW。圖表 19 2021-2025 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及預測(GW)數據來源:S&P Global、PV InfoLink 光伏發電系統主要由太陽能電池板(光伏組件)、控制器和光伏并網逆變器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光伏逆變器能夠把太陽能電池板發出的直流電逆變為交流電,供負載使用或并入電網,是光伏發電系統的核心設備之一。逆變器使用年限一般為 10-15 年,但
93、光伏電站平均可用年限在 25 年左右,在光伏電站發電的生命期限內,逆變器具有存量替換需求。因此,除新增光伏裝機需求外,未來幾年逆變器替換需求市場有望持續增長。圖表 20 全球光伏逆變器替換需求預測 218.50 326.60 473.30 469.00 492.00 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20212022202320242025E2021-2025年全球光伏逆變器出貨量(GW)40 數據來源:Wood Mackenzie 光伏逆變器是新能源發電以及儲能的核心組件,能夠將直流電轉化為可并入電網或供負載使用的交流電的設備,其運行穩定性直接關
94、聯著系統整體的功率輸出和效率。而逆變器在運行時會產生大量熱量,如無合理散熱設計,極易造成過熱故障,影響轉換效率,降低元器件使用壽命,進而直接作用于發電收益,因此散熱組件對于保證光伏轉換效率以及發電效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是保證電站穩定運行的關鍵。光伏裝機量的快速增長及替換需求將為散熱市場帶來巨大的市場需求。六、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六、行業市場競爭格局分析 1、市場競爭格局、市場競爭格局 散熱模組是電子設備可靠性設計的一項關鍵技術,伴隨著電子設備的出現應運而生。與電子設備發展路徑極為相似,我國散熱模組相較于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發展起步較晚。近年來,隨著下游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電子制造業向我
95、國的轉移,我國散熱模組產業作為下游行業重要的配套行業,在此過程中不斷發展壯大。(1)PC 散熱模組市場競爭格局 從全球熱管理產業整體發展來看,在消費電子散熱模組細分領域,以日本,91012121328354254010203040506020212022202320242026E2027E2028E2029E2030E全球光伏逆變器替換需求預測(單位:GW)41 歐美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和我國臺灣地區在高端市場仍然占據優勢地位。如奇鋐科技 PC 散熱模組在競技電腦市場占有率為 70%以上。國內散熱企業在技術實力、工藝水平、產業體系建設等方面較國際先進水平尚有一定差距,但得益于中國大陸電子制造業在全
96、球產業鏈中的崛起,推動了國內熱管理行業的快速發展,散熱模組產品國產化進程也隨之加速。根據 2024 年數據,在 PC 散熱模組細分市場,以臺達電子(Delta)、奇鋐(Auras)4、雙鴻(Cooler Master)5、建準(Sunon)為代表的臺資企業,憑借深厚的技術積累及綁定國際大客戶的先發優勢,占據了高端市場,其市場占有率約為 50-60%6;日本和美國為代表的國外企業,在 PC 散熱模組市場占比約為 20%-30%;國內企業在 PC 散熱模組市場占比約為 10-20%,具備一定的國際市場競爭力。(2)服務器散熱模組市場競爭格局 全球服務器散熱模組市場的集中度較高,頭部企業憑借技術優勢
97、和客戶綁定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以臺達電子、奇鋐、雙鴻為代表的臺資企業市場占有率為 35%-45%。其中,臺達電子作為全球液冷龍頭,其冷板方案占數據中心市場25%以上,客戶包括 AWS、Azure;奇鋐科技作為服務器均熱板(VC)核心供應商,服務于英偉達 GPU 散熱模組;雙鴻科技(Cooler Master):浸沒式液冷技術領先,與 Meta 合作試驗全浸沒機房。以美國 Vertiv、日本 Nidec 為代表的國外企業市場占有率在 40%-50%左右。國內以華為、浪潮信息、英維克、中科曙光、瑩帆科技為代表的企業占全球服務器散熱市場約 12%-15%規模,但占我國服務器散熱市場約 35%-40
98、%市場份額7。4 奇鋐 2024 營業收入為 717.61 億臺幣,其中散熱產品收入為 389 億臺幣86.28 億元人民幣,其散熱產品主要源自服務器增長,按照 2022、2023 年與 2024 年收入構成比較,預計其 PC 散熱產品收入占總收入21.9%以上。5 雙鴻 2024 年營業收入為 157.70 億元臺幣,其中 PC 產品占比為 39%,約為人民幣 13.5 億元。6 根據 2022 年臺達電子財報,其散熱業務營收超 20 億美元,占全球高端市場約 40%;戴爾、惠普、聯想等品牌商的供應商名單顯示,臺資企業占其 PC 散熱模組采購量的 60%-70%(來源:Counterpoin
99、t,2023);電子時報(臺灣)2023 年 7 月報道:“臺系散熱模組廠憑借技術優勢,穩占全球 PC 市場六成份額,雙鴻、奇鋐等企業持續擴產?!? IDC全球數據中心散熱市場預測(2023-2027)、臺達電子 2023 年液冷業務白皮書、中國信通院42(3)新能源散熱組件市場競爭格局 新能源作為高速發展的藍海市場吸引了不同技術背景的企業相繼布局。整體來看,從系統設計、散熱方式、控制精度等角度出發,數據中心熱管理與儲能系統熱管理存在一定的相通性,數據中心領域的經驗或可部分移植至儲能場景。車用熱管理廠商在技術能力、客戶資源等方面具有較多積累,亦正加速布局儲能熱管理市場。雖然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在
100、能量密度、循環壽命等方面差異較大,但 兩者在熱管理技術層面存在較大的共性,車用熱管理廠商在技術上具備切入儲能熱管理領域的條件。因此,儲能熱管理、數據中心熱管理、車用熱管理在客戶結構上存在一定的重疊。儲能散熱組件是一個相對小眾的細分領域,整體規模有限,市場參與者主要為其他熱管理領域的“跨界”企業。隨著下游需求的快速啟動,越來越多的廠商開始在儲能散熱組件領域加大投入,從各家企業的背景來看,可大致將目前儲能散熱組件市場的參與者分為數據中心熱管理領域企業(如雙鴻科技、奇鋐科技、尼得科超眾、昆山品岱、瑩帆科技)、工業冷卻設備領域企業(高瀾股份、同飛股份)、以及汽車熱管理企業(祥鑫股份、銀輪股份、三花智控
101、)。數據中心熱管理領域企業主要專注于散熱組件和熱管理解決方案,工業冷卻設備領域企業產品集中在散熱設備系統集成,而汽車熱管理企業產品聚焦于帶有散熱功能的精密結構件。新能源汽車散熱組件相對于傳統汽車散熱組件是純增量市場。相較于傳統汽車的熱管理,新能源熱管理系統的管理對象從座艙延伸到電池、電機、電控等領域、其功能從單純的降溫延伸到保溫、制熱功能。在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細分賽道,日本電裝、韓國翰昂、法國法雷奧、德國馬勒等頭部企業具有先發優勢,目前占據了較高的市場份額。國內公司銀輪股份、三花智控等本土廠商憑借響應優勢和成本優勢搶占頭部企業市場份額,國內市場占有率較高。2、行業主要企業、行業主要企業 數據中心
102、液冷技術發展白皮書(2023)43(1)臺達電子(股票代碼:2308.TW)雙鴻科技成立于 1971 年,是全球領先的電力電子與熱能管理解決方案供應商,主要產品包括工業/消費電子電源、電動車充電樁,數據中心液冷系統、服務器/PC 散熱模組,機器人伺服驅動器、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太陽能逆變器、儲能系統、智能樓宇能源管理,電機控制器、車載充電器(OBC)、電池管理系統(BMS),產品應用于電源管理與轉換、散熱解決方案、基礎設施、電動車等,主要客戶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數據中心液冷與電源),特斯拉、比亞迪、奔馳(電動車零部件),ABB、西門子、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設備),NextEra
103、 Energy(儲能系統)、沙特ACWA Power(太陽能逆變器)。2024 年臺達電子營業收入為 4,211.48 元億新臺幣,約為人民幣 934.11 億元(按照 2024 年 12 月 31 日匯率,1 新臺幣0.2218人民幣)。(2)雙鴻科技(股票代碼:3324.TW)雙鴻科技成立于 1998 年,1999 年 11月轉型為綜合性專業散熱解決方案提供商,主要產品包括散熱器、散熱片、散熱模塊、散熱導管、風扇等,產品主要應用于筆記型計算機、桌上型計算機、服務器、投影機、光驅等領域,主要客戶包括戴爾、廣達、仁寶、緯創、三星、和碩等。2024 年雙鴻科技營業收入為 157.7 億新臺幣,約
104、為人民幣 34.97 億元。(3)奇鋐科技(股票代碼:3017.TW)奇鋐科技成立于 1991 年,是全球知名的系統散熱產品制造公司,主要產品包括 CPU 散熱器、散熱片、風扇、筆電散熱模組、石墨、熱管、均熱板、水冷 散熱器水冷板等各式散熱解決方案產品,主要用于通訊網絡、電力能源交通 運輸、伺服器、個人電腦及智能手機等領域。2024 年奇鋐科技營業收入為 717.61 億新臺幣,約為人民幣 159.17 億元。(4)尼得科超眾(股票代碼:6230.TW)尼得科超眾成立于 1973 年,是散熱產品的專業供應商。2018 年,日本尼得科集團完成對超眾科技的收購,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尼得科
105、超眾主要產品包括散熱片、熱管、熱板、散熱模組等,產品主要應用于臺式電腦、筆記本電腦、服務器、工作站等領域,主要客戶包括戴爾、英特爾、英業達、廣達、仁寶、華碩等。2024 年尼得科超眾營業收入為 26,070.94 億日元,約為人民幣 1,205.34 億元(1 日元0.046233 元人民幣)。44(5)昆山品岱 昆山品岱電子有限公司創立于 200 年,是國內領先的散熱產品制造企業之一,昆山品岱主要生產包括電腦、服務器、醫療、新能源汽車、特種設備和通訊設備等散熱產品。2019 年深圳市飛榮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榮達”)收購昆山品岱電子有限公司 55%股權,完成對昆山品岱控股;2022
106、 年飛榮達收購昆山品岱17.07%的股權,完成對昆山品岱 100%控股。目前,品岱電子有限公司是飛榮達全資子公司。2024 年昆山品岱營業收入為 6.38 億元。(6)蘇州天脈 蘇州天脈導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11 年,專注于導熱散熱材料及元器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主要產品包括熱管、均溫板、導熱界面材料、石墨膜等,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安防監控設備、汽車電子、通信設備等領域。2024 年,蘇州天脈熱管理材料及器件收入共計 9.28 億元。(7)中石科技 中石科技成立于 1997 年,是一家致力于使用導熱/導電功能高分子技術和電源濾波技術提高電子設備可靠性的專業化企業,產品包括
107、導熱材料、EMI 屏蔽材料、電源濾波器以及一體化解決方案,產品主要應用于智能手機、消費電子、通信、汽車電子、高端裝備制造、醫療電子等領域。2024 年中石科技導熱材料收入 14.90 億元。(8)瑩帆科技 重慶市瑩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注于導熱散熱產品研究與應用的企業,在材料配方、加工工藝、產品結構、自動化等多個方面掌握了自主核心技術?,摲萍籍a品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服務器、新能源和儲能等領域,建立了華碩、戴爾、惠普、清華 同方、小米、華為、聯想、比亞迪等在內的一批優質穩定的客戶資源,產品性能獲得市場認可,聲譽良好。45 六六、行業行業現狀及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一、一、
108、熱管理行業基本情況熱管理行業基本情況 全球工業的崛起提高了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電子信息技術的實現依賴電子裝備的性能。隨著電子裝備向高頻段、高增益、高密度、小型化、快響應、高指向精度方向的發展,帶動電子設備熱流密度的急劇提升,然而電子設備功能逐漸增加并且復雜化和體積逐漸縮小的矛盾嚴重制約了電子元器件和設備的熱可靠性。為提高電子元器件和設備的熱可靠性以及對各種惡劣環境的適應能力,單一散熱手段已難以滿足需求,要多種散熱技術構成的散熱模組合,相應地也推動了散熱模組價值量的提升。以數據中心應用為例。大模型和生成式 AI 的發展對算力、算法平臺和數據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傳統以 CPU 為中心的云計算基礎設
109、施已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交互需求。為了滿 AI 模型的訓練和部署需求,數據中心需要大量高性能、高穩定性的 GPU 算力資源,并以實現基礎設施對大模型和生成式 AI 的全方位支持。而隨之而來的功耗上升,使得傳統風冷技術難以滿足散熱需求,液冷技術成為數據中心散熱設計的關鍵方案。二、二、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平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平 1、國外和部分區域廠商占有先發優勢、國外和部分區域廠商占有先發優勢 國外廠商和中國臺灣廠商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與全球主要電子設備廠商和汽車制造商建立了深度綁定的合作關系,且這些廠商在項目開發中通常會優先選擇熟悉的零部件供應商,進一步鞏固了國外巨頭的市場地位。因此,從傳統散熱角
110、度,中國臺灣地區散熱產業已經發展到較高水平;在水冷板領域,北美企業相較更具優勢;在氟化液等新興散熱技術領域,日本企業因在材料方面具備優勢更具競爭力。國內散熱模組產業起步比較晚,相應的熱分析工業軟件更是嚴重缺乏,在“產學研用”等方面尚未形成系統化、規?;漠a業效應。然而,隨著全球制造業轉移和中國制造在全球的崛起,全球 90%以上的散熱模組(包括熱導管、均溫板、3DVC 散熱模組)廠商都將制造中心設置在中國大陸,帶動大陸產業鏈的日益成46 熟。2、“數字基建”重塑散熱技術,中國廠商全球競爭力逐步增強、“數字基建”重塑散熱技術,中國廠商全球競爭力逐步增強 2025 年 1 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數
111、據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三部門聯合印發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指引提出到 2029 年,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制機制基本建立,這標志著中國開啟新一輪以數據為中心的數字基礎設施布局。數據中心作為承載各類數字技術應用的物理底座,在新基建政策加持下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數據中心建設推動下,散熱行業正從風冷技術轉向水冷技術,對原有散熱格局造成一些沖擊,這為大陸散熱產業提供補鏈強鏈的機遇。根據QYResearch 數據顯示,全球數據中心液冷技術生產商主要包括 Vertiv、Stulz、Midas Immersion Cooling、Rittal、英維克、曙光數創和華為等;2023 年國內公司中英維克
112、市場份額居于全球第五位,曙光數創和華為進入全球 TOP10 行列,中國廠商已具備一定全球競爭力。三、行業發展趨勢三、行業發展趨勢 1、市場需求持續增長、市場需求持續增長 隨著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消費電子、數字基建、智能交通、清潔能源等熱管理主要應用領域加速融合,帶動全球散熱行業需求持續增長。消費電子是散熱管理的主流應用市場,在5G商業化部署不斷加速的背景下,消費電子產品功能和功耗不斷提升,發展趨向于高性能化、微型化和密集化,由此帶來的發熱量及散熱需求的相應增加。與此同時,隨著終端智能化發展,家用機器人、AR/VR 設備、折疊屏手機、智能投影、可
113、穿戴設備等高成長的新興消費電子應用場景也將為散熱管理帶來更大的市場需求。除消費電子領域外,散熱應用范圍已向數字基建、智能交通及清潔能源等領域拓展。目前數字基建需求與行業景氣度正不斷提升,其數字信息收集、傳輸、儲存與計算等各個環節的終端電子設備均對散熱有一定要求。而 AI 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算力的大幅提升,將對芯片、單板和系統的散熱管理(如液冷散熱、47 浸沒式液冷散熱等)帶來巨大挑戰。智能交通亦成為散熱管理下游應用的新興賽道,隨著汽車向新能源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汽車內電子設備數量增多,結構更為復雜。新能源汽車對電子設備的設計更加成熟化和標準化,其內部電子設備大多具有散熱需求。在清潔能源行業中
114、,鋰電池、光伏和儲能對公司的電子設備可靠性綜合解決方案需求相對較大,催生了大量電子設備可靠性綜合解決方案的需求。儲能設備工作時產生的熱量較多,衍生的散熱解決方案需求量較大 在上述多重因素共振下,全球熱管理市場規模將從 2021 年的 145 億美元增加至 2026 年的 209 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為 7.6%,市場需求穩步增長。2、“雙碳”目標下,冷液技術成為解決數據中心散熱需求的主流技術、“雙碳”目標下,冷液技術成為解決數據中心散熱需求的主流技術“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對 PUE(數據中心總能耗/IT 設備能耗)提出更高要求。工信部新型數據中心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
115、21-2023 年)提出到 2023 年底,新建大型及以上數據中心 PUE 降低到 1.3以下,東數西算樞紐節點及寒冷地區力爭降低到 1.2 以下。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對PUE 限制更為嚴格。然而,據信通院數據,2023 年我國數據中心平 PUE 為 1.48。政策的要求與數據中心實際運行的 PUE 尚存在仍有較大差距,需要采用更加高效節能的技術及設備,降低數據中心能耗。傳統風冷技術PUE極限值為1.25,液冷技術能夠實現數據中心能耗低至1.1,可充分滿足國家層面對 PUE 的規范要求。因此,液冷技術作為高效綠色的數據中心冷卻方案,成為國家及地方政策鼓勵采用的重要節能技術,液冷技術有望得到更多應用
116、。根據中郵證券數據顯示,2023 年數據中心液冷滲透率約為 13%,預計 2030 年提升至 33%左右,獲得 55 億美元的市場規模。3、國產替代為散熱行業發展的長期邏輯,優質廠商有望迎來放量突破、國產替代為散熱行業發展的長期邏輯,優質廠商有望迎來放量突破 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加劇趨勢下,電子設備上游散熱模組的供應穩定性也在逐漸面臨越來越大的風險,電子設備廠商對于上游產業鏈自主可控的緊迫性也愈發凸顯。尤其是散熱組件這種國內廠商切入較為艱難的環節,可能會面臨國際或中國臺灣廠商斷供風險,因此上游廠商對于國產供應商的導入更為急切。在散熱領48 域,特別是以風冷為代表的散熱組件作為高速智能服務器的的基礎
117、配套部件,主要由日本和臺灣地區控制,國產化率嚴重不足。但當前趨勢下,國內部分供應商經過多年積累,以及在下游客戶快速增強的意愿和積極的配合之下,逐漸取得了良好的進展,部分產品已經小批量供貨,更多產品在客戶端驗證已取得進展,有望迎來訂單和銷售的突破和放量。1 第五章第五章 行業驅動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行業驅動因素及不利因素分析 第一節第一節 驅動因素分析驅動因素分析 1、國家政策支持、國家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務院、發改委及各主管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行業發展政策、規劃、指導意見,有利推動了我國電子信息、新能源及相關產業鏈的快速發展。散熱模組是提高電子產品運行可靠性、穩定性的關鍵組件,在國家產業政策不斷
118、支持下,我國電子信息行業和新能源行業有望持續發展壯大,散熱行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消費電子產品小型化、輕薄化推動散熱產品單位價值量的提升、消費電子產品小型化、輕薄化推動散熱產品單位價值量的提升 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服務器等消費電子產品是散熱產品重要的應用場景,隨著消費電子產品日漸向輕薄化、小型化、高性能化及多功能化發展,電子產品內部結構更加緊湊、體積更輕薄,但處理器、屏幕、攝像頭、電池及充電等模塊性能和功耗不斷增加,這一趨勢使得單一散熱組件難以滿足要求,需要散熱風扇、熱導管、均溫板、3DVC 散熱等多種組合,由此帶來單位散熱組件的價值量提升。為了避免高溫對電子產品性能、可
119、靠性及用戶體驗等造成不利影響,電子元器件和設備的熱設計和熱分析技術得到了普遍的重視和發展。3、AI 和算力的發展推動液冷數據中心和算力的發展推動液冷數據中心散熱散熱市場市場增長增長 根據沙利文數據顯示,截至 2024 年底,中國算力總規模達 280EFLOPS,即每秒能完成 280 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其中,智能算力規模達到 90EFLOPS,即每秒 90 百億億次浮點運算,其增速超過 70。算力高需求帶動 AI 芯片加速迭代和性能升級的同時,也帶來了功耗的顯著增長。2016 年-2022 年,CPU 平均功耗從 100-130W 提升至 300-400W,GPU/NP 由 250W 提升至 5
120、00W。英偉達單顆H100 的 TDP(熱設計功耗)最高達 700W,最新發布 B200 采用 Blackwell 架構,功耗達 1000W,由 2 個 B200 GPU 和 1 個 Grace CPU 組成的 GB200 解決方案功耗高達 2,700W。數據中心散熱技術目前可分為風冷、水冷(冷凍水、蒸發冷卻等)、液冷及2 利用自然冷源等,風冷占比約 80%-90%。傳統風冷最高可冷卻 30kw/r 的機柜,30kw/r 以上功率密度的機柜難以做到產熱與移熱速率匹配,且對應 PUE 范圍通常為 1.4-1.6,高于當前 PUE 目標,技術仍需優化,間接/直接蒸發技術通過縮短制冷鏈路,減少過程能
121、量損耗實現數據中 PUE 降至 1.15-1.35,液冷則利用液體的高導熱、高傳熱特性,進一步縮短傳熱路徑的同時充分利用自然冷源,能夠實現 PUE 低 1.25 的節能效果。得益于數據中心對功率的需求較高,液冷散熱需求大幅度提升。根據 R&M 數據,2024 年全球數據中心熱管理市場規模為 165.6 億美元,到 2029 年預計將增長至 345.1 億美元,2024-2029 年 CAGR 為 15.8%。從技術滲透率來看,2023 年數據中心液冷的滲透率約為 17%,25 年預計將進一步提升至 30%。4、新能源行業成為散熱市場新的增長極、新能源行業成為散熱市場新的增長極 散熱管理在新能源
122、行業主要應用于儲能、光伏和新能源汽車。上述行業均有良好的增量市場空間,成為散熱市場新的增長極。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從 2021 年的 650 萬輛增長至 2024年 1,823 萬輛,3 年 CAGR 達 41.03%。由于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較傳統汽車新增冷卻板、電池冷卻器、電子水泵、電子膨脹閥、PTC 加熱器或熱泵系統等,單車價值量約是傳統燃油車的 3 倍左右。銷量的增長及單位價值量的增長,為散熱管理帶來新的增量空間。在儲能領域,全球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從 2018 年的 6,625.4MW 至 2023 年的91,325.8MW,5 年 CAGR 達 69%。中國市場從 20
123、18 年的 1,072.7MW 至 2023 年的34,509.1MW,5 年 CAGR 達 100.21%。新型儲能系統的核心是電池組件,散熱組件是電池組件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應地隨著新型純裝機規范發展而快速增長。在光伏領域,全球范圍內,各國對綠色發展的重視將推動光伏產業的發展,繼而拉動光伏散熱組件需求增長,而隨著光伏技術的持續創新和市場規模的不斷壯大,散熱組件在光伏組件中的應用將加速拓展。3 第二節第二節 不利因素分析不利因素分析 1、市場參與者水平有待提升、市場參與者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來,得益于全球電子產業鏈向國內市場的轉移,國內散熱行業發展迅速,但由于行業發展起步相對較晚,目前行業集中度
124、仍然不高,多數國內企業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相較于國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此外,行業內仍然存在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價格競爭激烈等現象,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2、行業發展有待規范、行業發展有待規范 “標準化”是行業發展壯大的必經歷程,也是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硬性條件。由于散熱行業在我國尚、是處于發展初期的新興產業,產品技術更新快,目前國內行業標準化程度較低,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建設仍待加強,服務支撐體系尚需完善。只有進一步加強產品相關基礎標準、產品標準和測試方法標準的研究,完善產品的檢測標準、安全標準、性能標準和能效標準,才能為我國散熱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保駕護航。1 第六章第六章 行業進入壁壘分析行
125、業進入壁壘分析 散熱行業既是資金密集型又是技術密集型行業,對參與企業的資金、技術、工藝水平、人才配備等方面要求極高,進入本行業的主要障礙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技術及工藝壁壘、技術及工藝壁壘 本行業屬于技術密集型行業,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壁壘。相關產品的產業化,需要在原材料選購、產品結構、生產工藝、自動化等多個方面形成自主技術,并經過大量的生產實踐不斷進行優化,而普通企業在沒有充分行業經驗及技術積累的情況下,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此外,由于散熱模組直接影響到電子設備和新能源產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因而對生產工藝、設計能力、品質控制水平以及產品可靠性、穩定性等技術要求較高。一些國內外企業憑借在這些領
126、域的持續研發和工藝技術沉淀,成功地確立了自身的行業地位和市場份額,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工藝標準、研發體系和系統集成能力,不僅保證了這些企業的持續發展,同時促進整個產業鏈的工藝技術提升。因此,新進入行業的企業一方面缺少工藝技術的積淀,另一方面持續的技術投入及工藝改進會需要新進入企業投入更多的資金,進而造成財務壓力。2、資金壁壘、資金壁壘 規?;a的實現需要大量生產、檢測等設備作為支撐,對資金投入要求較高。同時,消費電子行業發展較快,為滿足不斷變化的下游需求,持續性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同樣需要較大的研發投入和資金支持。因此,行業存在較高的資金壁壘。3、市場準入壁壘、市場準入壁壘 散熱產品的穩定性和可
127、靠性對消費電子、儲能、光伏、汽車等下游產品的品質具有重要影響。一方面,散熱產品生產商不僅要嚴格按照各國/地區制定的產品標準為客戶提供標準產品,而且需要為客戶提供產品選型、品質跟蹤等全過程的服務。企業需要獲得下游客戶各項嚴格的體系認證并滿足客戶的特殊標準和產2 品生產要求,下游中高端市場終端用戶多為各行業知名廠商,該等廠商均建立了嚴格的供應商篩選體系,這一過程往往需要耗費雙方巨大的時間成本和前期投入。成為合格供應商的過程通常需要經過樣品認證、現場審廠、小批試產認證、批量生產階段,認證程序復雜,新進入企業沒有前期的經驗積累,通過審核難度較大。一旦雙方確立合作關系,下游客戶通常傾向于和已有的合格供應
128、商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在供應商產能、品質滿足需求的情況下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未來關系一般比較穩定。另一方面,客戶對產品品質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等要求均較高,一般會選擇本行業具有長期市場應用經驗的散熱品牌合作,以確保產品品質和運用的可靠性,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嚴格的供應商資質認證形成了較高的市場進入壁壘。3 第七章第七章 行業風險因素行業風險因素 1、產品價格下降風險、產品價格下降風險 散熱模組主要應用于消費電子和新能源領域,隨著散熱技術的不斷成熟,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市場參與者將面臨行業競爭壓力和客戶降價壓力。未來如果市場參與者通過提高自動化程度、增加研發投入、改進工藝水平、提高規?;?、開發新產
129、品等措施不能有效對沖產品價格下降的影響,將對其未來的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2、核心技術泄密風險、核心技術泄密風險 散熱行業涉及熱能與動力、材料學、物理學、化學、電子信息工程、電氣及機械自動化等不同學科,具有較高的技術壁壘。市場參與者相關技術一旦泄露,會對其市場競爭力及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3、核心人員流失風險、核心人員流失風險 維持核心團隊穩定并不斷吸引優秀人才是市場參與者保持行業地位并不斷發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引進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并積極為研發人員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是維持核心團隊穩定的主要方式。但隨著行業內對優秀技術人才的爭奪愈加激烈,如果出現核心人員大量流失的情況,可能導致市場
130、參與者在相關領域喪失競爭優勢,對其經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4、創新風險、創新風險 消費電子等下游行業具有產品更新快、迭代周期短等特點,對散熱技術水平和產品性能要求較高,需要市場參與者不斷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等以滿足下游市場快速迭代的需求。由于市場需求變化快,技術創新存在不確定性,若市場參與者未來創新發展未達預期,或新產品、新技術等創新成果未能得到市場認可,將給其發展帶來不利影響。5、原材料采購集中及價格波動風險原材料采購集中及價格波動風險 下游消費電子行業和新能源行業對產品質量要求較高,穩定的上游供應商有4 利于市場參與者對原材料性能及質量穩定性的控制?;谏鲜鲈?,行業主要參與者主要原材料銅板的供應商較為集中,普遍存在核心原材料采購較為集中的風險,若因不可預見因素導致市場參與者難以及時獲得足夠的主要原材料供應,將對其生產經營造成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