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6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中國人民銀行: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62頁).pdf(6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 中國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服務研究小組 2008 年 9 月 摘 要 摘 要 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村金融問題。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初步形成了多層次、廣覆蓋的農村金融體系,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農村存貸款持續增加,金融服務已覆蓋了絕大部分農村地區。2007 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 12.4 萬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達到 9.11 萬億元, 占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比重為 23.4%; 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 6.12 萬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 22%,占 GDP 的 24.8%。 農村金融機構風險得到有效化解, 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
2、大幅下降,利潤總額和資產利潤率增長較快。 2003 年以來,農村金融改革進展順利。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已擴大到全國,并取得階段性成果。根據 “面向三農 、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總體原則,農業銀行積極組織開展面向“三農”的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強化面向“三農”的體制機制保障。2005 年以來,農發行積極拓展支農領域,由過去單一支持糧棉油購銷儲業務,逐步擴大到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農村中長期貸款業務。2007 年初成立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積極探索服務農村的有效形式,小額貸款業務穩步推廣。近年來,保險業在服務“三農”方面進行了有益嘗試,農業保險得到較快發展。農村金融服務市場穩步開放,村鎮銀
3、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試點工作正有條不 1紊地開展。人民銀行及相關部門大力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為農村金融服務范圍的不斷擴大、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的不斷提高創造了良好條件。 為支持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發展,政府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扶持的貨幣政策。對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實行有差別的存款準備金率;對農村信用社給予支農再貸款支持;發行央行專項票據用于置換農村信用社的不良資產和彌補歷年虧損。二是差別的監管政策。對于在農村地區新設機構的商業銀行在城區機構和業務準入方面給予便利;免征農村資金互助社的監管費,對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的監管費減半征收。三是支持農村信用社發展
4、的稅收優惠政策;并利用財政杠桿提高扶貧資金的運行效率和扶貧效益。 盡管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服務已大幅改善,但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仍存在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一是部分地區還存在金融服務空白。截至 2007 年末,全國有 2868 個鄉(鎮)沒有任何金融機構,約占全國鄉鎮總數的 7%。二是農村金融機構定位仍不很明確,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的問題仍較為突出。三是雖然近年來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有所下降,相對仍然較高。四是農業保險、信貸抵押擔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以及農村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等方面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尚不能完全適應農村金融發展的要求。 進一步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思路:一是穩步開放農村金融
5、 2市場,建立有序競爭的多層次農村金融機構體系。二是鼓勵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大力發展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和定單農業,穩步推進農村利率市場化。三是實行有差別的監管政策,建立有利于降低服務成本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充分發揮民間金融的積極作用,嚴厲打擊非法集資。四是在財政、稅收和貨幣政策上給予農村金融機構一定優惠,建立扶持農村金融服務的長效機制。五是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村金融服務方面的重要作用。 3目 錄 目 錄 一、農村金融服務的基本情況.7 (一)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機構初步形成 .7 (二)存、貸款等主要金融業務持續增長 .9 (三)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12 二、主要農村
6、金融機構的改革進展與創新實踐.12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13 (二)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改革和金融服務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15 (三)農業發展銀行積極拓展支農領域,改善了經營狀況 .16 (四)郵政儲蓄在農村地區開展信貸業務 .17 (五)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18 三、農村金融市場創新和主要扶持政策.20 (一)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基礎服務體系 .21 (二)積極探索創新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 .23 (三)對農村金融機構實行有區別的金融政策 .25 (四)對農村金融機構進行必要的政策扶持 .30 四、當前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33 (一)農村
7、地區金融服務機構網點不足 .33 (二)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三農”的激勵機制不夠健全 .34 (三)農村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仍不完善 .35 (四)農村金融機構不良貸款比例仍然較高 .36 (五)農業保險、信貸抵押擔保等發展尚不能滿足農民需求 .37 五、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基本思路.38 (一)堅持在農村地區提供符合基本需求的低成本金融服務 .38 (二)完善風險管理模式,實現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 .40 (三)繼續推進農村金融組織和產品創新,構建適度競爭的金融市場 .43 (四)加強農村金融政策與其他政策配合,利用政策扶持推進農村金融改革 .45 (五)發揮地方政府在推動農村金融服務發展中的作
8、用 .46 專欄一 支農再貸款.48 專欄二 農戶小額貸款.49 專欄三 農村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50 專欄四 扶貧貼息貸款模式轉變.51 專欄五 農村信用體系建立.54 專欄六 小額保險逐步發展.56 附錄:農村金融發展出現積極變化.57 4 圖 表 目 錄 表 1 縣域金融服務網點情況.8 表 2 縣域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情況.8 表 3 按用途劃分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統計表.9 表 4 按承貸主體劃分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統計表.10 表 5 按發放主體劃分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統計表.11 表 6 2002-2007 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變化 .14 表 7 部分緩解農民“貸款難”的
9、業務品種創新概覽.25 表 8 商業銀行和主要農村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對比(截至 2008 年 6 月末)26 表 9 2007 年末農村金融機構實際貸款利率浮動區間分布(與基準利率之比) .30 表 10 扶貧貼息貸款管理辦法新舊版(2001 年與 2008 年)對比 .53 5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 13 億人口,其中 8 億左右生活在農村地區。農民、農業和農村發展問題是我國政府最關心的問題。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于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保持農村長期穩定,縮小城鄉貧富差距,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已初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金融服務
10、已覆蓋了大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金融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改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當前農村金融改革已經取得初步成就,農村存貸款持續增加、金融產品創新出現良好勢頭、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能力增強,較好地促進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本報告主要介紹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的基本情況,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進展和創新實踐,以及近年來農村金融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剖析存在的主要問題,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提出一些政策建議。 6 一、農村金融服務的基本情況 一、農村金融服務的基本情況 在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一般是指在縣及縣以下地區提供的包括存款、貸款、匯兌、保險、期貨、證券等在內的各
11、種金融服務。由于農村地區的特殊性,這些金融服務主要由正規金融機構提供,但也有部分由非正規金融機構提供,即通常所說的民間金融。本報告主要介紹和分析我國正規金融在農村地區提供的金融服務。 (一)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機構初步形成 (一)多層次的農村金融機構初步形成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或網點主要分為銀行類金融機構、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和其他形式。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及其分支機構,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大型商業銀行在縣域內的分支網點,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縣域內的分支網點,以及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
12、金互助組織等。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在農村地區提供服務的政策性保險公司、商業性保險公司、證券公司、期貨公司等。其他形式主要包括小額貸款公司、小額信貸組織、典當行等。 2007 年, 全國縣域金融服務網點為 12.4 萬個, 其中縣域大 7型商業銀行機構網點數 2.6 萬個,從業人員 43.8 萬人;中國農業銀行縣域網點數為 1.31 萬個,占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的比重為 10.6%; 農村信用社縣域網點數為 5.2 萬個, 占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的比重為 41.5%。 表 1 縣域金融服務網點情況 單位:個 2004 年2004 年 2005 年2005 年 2006 年2006 年 縣域金融服
13、務網點總數 134073 128728 123974 其中:郵政儲蓄網點數 23239 23468 23695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網點數 1555 1533 1517 中國農業銀行網點數 16926 15511 13175 農村商業銀行網點數 535 524 505 農村合作銀行網點數 1800 2142 2515 農村信用社網點數 60869 55953 52089 證券公司機構網點數 664 680 711 期貨公司機構網點數 15 15 23 保險公司機構網點數 11130 12548 14135 擔保公司機構網點數 752 975 1365 典當行機構網點數 499 602 713 其他
14、縣域金融機構網點數 16089 14777 13531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表 2 縣域金融機構從業人員情況 單位:萬人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2004 年 2005 年 2006 年 縣域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總數 146.1 148.9 152.4 其中:郵政儲蓄 11.6 12.4 13.3 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2.9 2.8 2.7 中國農業銀行 23.4 22.6 21 農村商業銀行 0.4 0.4 0.4 8農村合作銀行 1.6 2 2.4 農村信用社 47.8 47.1 46.8 證券期貨公司 0.5 0.5 0.6 保險公司 33.6 37.8 42.
15、4 其他縣域金融機構 24.2 23.4 22.7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二)存、貸款等主要金融業務持續增長 (二)存、貸款等主要金融業務持續增長 2007 年末, 全國縣域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為 9.11 萬億元, 占全國金融機構各項存款的比重為 23.4%,比 2004、2005 和 2006年末分別增加 3.36 萬億、 2.35 萬億和 1.11 萬億元。 分地區看,西南、中部地區縣域存款增長較快,2007 年西南和中部地區縣域金融機構各項存款同比分別增長 17.5%和 16.5%。 2007 年末,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 61151 億元(包括糧棉油收購貸款、農產品加工
16、貸款和部分農村基礎設施貸款) ,占全部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 22%,占 GDP 的比重為 24.8%。 根據不同用途劃分,2007 年末,全部涉農貸款中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為 15055 億元, 占涉農貸款比重為 24.6%; 其他涉農貸款余額為 46096 億元,占涉農貸款比重為 75.4%。 表 3 按用途劃分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統計表 2007-12-31 單位:億元 余額 幣種 項目 本外幣 人民幣 外匯 (折算為人民幣)涉農貸款涉農貸款 61151 60161 990 農林牧漁業貸款 農林牧漁業貸款 15055 15023 32 其他涉農貸款 其他涉農貸款 46096 45138 95
17、8 9 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流通貸款 10394 10353 41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 5633 5623 10 農產品加工貸款 4472 4367 106 農業生產資料制造貸款 1810 1795 15 農田基本建設貸款 522 522 0 農業科技貸款 174 173 1 其他 23091 22307 785 注:農林牧漁業貸款指金融機構發放給各主體進行農林牧漁業生產的貸款。其他涉農貸款主要是金融機構發放的除農林牧漁業貸款之外的各項涉農貸款,其中包含金融機構發放給企業和各類組織用于支持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環節,以及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類特定用途貸款,主要有農用物資和農副產品流通貸款
18、、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貸款、農產品加工貸款、農業生產資料制造貸款、農田基本建設貸款、農業科技貸款;另外,還包括在其他方面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貸款,如縣域地區的房地產貸款、建筑業貸款、除農林牧漁貸款之外的農村個體戶貸款等。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按照承貸主體劃分,2007 年末,全部涉農貸款中農戶貸款余額為 13399 億元, 占涉農貸款比重為 21.9%; 企業貸款余額為42063 億元,占涉農貸款比重為 68.8%;各類非企業組織貸款余額為 5689 億元,占涉農貸款比重為 9.3%。 表 4 按承貸主體劃分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統計表 2007-12-31 單位:億元 余額 項
19、 目項 目 本外幣 人民幣 外匯 (折算為人民幣)涉農貸款涉農貸款 61151 60161 990 農戶貸款農戶貸款 13399 13399 0 企業貸款 企業貸款 42063 41076 987 農村企業貸款 32531 31628 903 其中:農村中小企業貸款17390 17107 283 城市企業涉農貸款 9533 9448 85 各類非企業組織貸款 各類非企業組織貸款 5689 5686 3 農村各類組織貸款 4455 4453 2 10 城市各類組織涉農貸款 1234 1233 1 注:1、農戶貸款指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戶的所有貸款。包括農戶生產經營貸款和農戶消費貸款。農戶生產經營貸款
20、包括農戶用于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活動的貸款和用于二、三產業活動的貸款。農戶消費貸款指發放給農戶直接滿足自身吃、穿、住、用、行以及醫療、學習等需要發放的貸款。如助學貸款、醫療貸款、個人購建住房貸款等。 2、 企業貸款指金融機構發放給農村企業的貸款和城市企業的涉農貸款。 企業是指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等,經各級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登記注冊,領取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取得法人資格的企業。 3、 各類非企業組織貸款指金融機構發放給各類非企業組織的涉農貸款。 各類組織包括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其他組織。其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規定
21、所設立和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其他組織包括事業單位、機關法人、社會團體以及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等。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按照發放機構劃分,2007 年末,國有商業銀行涉農貸款余額 22282 億元, 占全部涉農貸款的比重為 36.4%; 政策性銀行涉農貸款余額為 12862 億元, 占全部涉農貸款的比重為 21%;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為 20850 億元,占全部涉農貸款的比重為 34.1%。 表 5 按發放主體劃分的金融機構涉農貸款總量統計表 2007-12-31 機構 本外幣余額(億元) 占比(%) 金融機構 61151 100.0 金融機構 61151 100
22、.0 國有商業銀行 22282 36.4 政策性銀行 12862 21.0 股份制商業銀行 3964 6.5 城市商業銀行 1070 1.7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 20850 34.1 農村信用社 16746 27.4 農村商業銀行 1288 2.1 農村合作銀行 2816 4.6 其他機構 123 0.2 注:其他機構包含財務公司、城市信用社、郵儲銀行等。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 據銀監會統計,2007 年末,中國有農戶約 2.3 億戶,有貸 11款需求的農戶約有 1.2 億戶,其中,獲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的農戶數超過 7800 萬戶,占全國農戶總數的 3
23、3.2%。 (三)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三)農村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增強 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調查,2007 年末,全國縣域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 13.4%, 比 2004、 2005 和 2006 年分別下降了 9.0、6.2 和 3.2 個百分點。其中,農業銀行縣域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為 30.3%, 比 2004、 2005 和 2006 年分別下降了 3.7、2.6 和 0.4 個百分點; 農業發展銀行縣域分支機構不良貸款率為27.8%, 比 2004、 2005 和 2006 年分別下降了 27.9、 25.9 和 17.9個百分點; 縣域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不
24、良貸款率為12.7%, 比2004、2005 和 2006 年分別下降了 12.1、3.4 和 1.4 個百分點。 2007 年全國縣域金融機構利潤總額為 704.8 億元,同比增長 104.8%,比上年提高 3.1 個百分點,比 2004、2005 和 2006年分別增加 604.9 億、523.8 億和 353.6 億元。2007 年全國縣域金融機構資產利潤率為 1.02%,分別比 2004、2005 和 2006年提高了 0.83、0.70 和 0.45 個百分點。 二、主要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進展與創新實踐 二、主要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進展與創新實踐 2003 年以來, 農村金融改革以深化
25、農村信用社改革為重點,農業發展銀行、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和農業保險等各項改 12革穩步推進。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 農村信用社是農村金融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 農村信用社的改革與發展事關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三農”發展的大局。2003年,為加快農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國務院下發了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 (國發200315號文件) ,確定了本輪農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標是按照“明晰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扶持、地方政府負責”的總體要求,加快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把農村信用社逐步辦成由農民、農村工商戶和各類經濟組織入股,為農民、農業
26、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的社區性地方金融機構。2003年8月,農村信用社改革在浙江等8?。ㄊ校┞氏葐?。2004年8月,改革試點范圍擴大到北京等29個?。▍^、市) 。2006年末,海南省改革試點正式啟動。至此,農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西藏無農村信用社) 。目前,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進展順利,并取得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一是資產質量明顯改善, 盈利能力顯著增強。一是資產質量明顯改善, 盈利能力顯著增強。 截至2007年末,按貸款四級分類口徑統計,農村信用社(含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比例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3%和11.2%,與改革之初相比,分別下降28個百分點和提高20個百分點。自2
27、004年實現近十年來的首次盈利以來, 近4年共計實現盈利1005億元。 二是支農投放不斷增加,支農力度明顯加大。二是支農投放不斷增加,支農力度明顯加大。近四年來,農 13村信用社各項存款年均增長18.6%,各項貸款年均增長17.4%,均高于同期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增速。2007年末,農村信用社的各項貸款3.2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4個百分點。其中,農業貸款1.5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比例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6個百分點。 三是產權制度開始起步,法人治理架構初步建立。三是產權制度開始起步,法人治理架構初步建立。農村信用社在明晰產權關系、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方
28、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截至 2007 年末,全國已組建農村商業銀行 17 家,農村合作銀行113 家,以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社 1825 家。部分農村信用社按照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的要求,逐步完善“三會”議事規則,初步形成了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體系。 表 6 2002-2007 年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變化 單位:個、億元、% 時 間 項 目 2002 年末年末2003 年末年末2004 年末年末 2005 年末年末 2006 年末年末 2007 年末年末一、以法人為單位機構總數 一、以法人為單位機構總數 2453 2463 2457 2430 2453 2408 (一)兩級法人農信社(
29、以縣、市為單位)以縣、市為單位) 2356 2345 2337 1832 1159 460 (二)統一法人農信社 94 114 104 528 1201 1818 (三)農商行 3 3 7 12 13 17 (四)農合行 0 1 9 58 80 113 二、資金來源 二、資金來源 21114.3825693.4529741.5933993.08 40467.87 49472.10余 額 19875.4724053.0327784.7432573.30 38843.26 45946.96其中,各項存款 占金融機構%11.63 11.56 11.51 11.34 11.58 11.80 三、資金運
30、用 三、資金運用 21114.3825693.4529741.5933993.08 40467.87 49472.10余 額 13937.7117183.7619544.6722000.63 26236.33 31355.72(一)各項貸款 占金融機構%10.62 10.81 10.97 11.30 11.65 11.98 余 額 5579.287077.328490.3010071.16 12105.02 14292.84占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貸款%40.03 41.19 43.44 45.78 46.14 45.58 1、農業貸款 占金融機構農業貸款% 81.04 84.14 86.26 87
31、.35 91.65 92.63 2、農戶貸款 4218.705576.836795.567983.02 9196.83 11618.36 14 其中:小額信用貸款 745.701108.621389.391596.38 1710.27 1136.90 農戶聯保貸款 235.33452.55652.84866.88 1001.35 1883.83余 額 5147.145059.904514.763255.47 3032.72 3138.00(二)四級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率%36.93 29.45 23.10 14.80 11.56 8.90 余 額 0.00 0.00 0.00 57.09 732
32、7.29 6595.97(三)五級不良貸款 不良貸款率% 27.93 21.02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另因取樣不同,農業貸款與調查統計司的相關數據有較小偏差。 (二)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改革和金融服務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二)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改革和金融服務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2007 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了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堅持“面向三農 、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總體原則。農業銀行制定了支持“三農” 、開拓縣域市場的發展戰略。2007年 9 月,農業銀行從吉林、安徽、福建、湖南、廣西、四川、甘肅和重慶等八?。ㄊ?、區)選擇了有代表性的 17 個地區、123個縣支行開展面
33、向“三農”金融服務試點工作,探索面向“三農” 、商業運作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2008 年 3 月,農業銀行又選擇了甘肅、 四川、 廣西、 福建、 浙江、 山東等 6 個省 (區)的 11 個二級分行,組織開展面向“三農”體制機制改革試點,強化面向“三農”的體制機制保障。 農業銀行不斷完善服務“三農”的體制機制。在試點過程中,針對“三農”貸款時間急、金額小、用信頻、期限短的特點,下沉經營重心,擴大二級分行、縣支行審批權限,完善信用評級體系,創新擔保方式,簡化業務流程,構建向“三農”業務傾斜的內部資源配置機制,改進激勵約束機制,強化風險管理,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有別于城市業務的信貸政策制度體系。
34、15為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農業銀行研發了“金穗惠農卡” ,該卡具有小額貸款自助、小額信貸循環使用、資金匯兌、電子化繳費、生產消費“二合一” 、涉農補貼資金兌付等六大功能,手續簡便,實用性較強。農業銀行“三農”金融業務呈現良好發展勢頭。 2008 年 1-6 月, 農業銀行累計投放涉農貸款 3789億元,占全行各項貸款累放額的 26%。截至 2008 年 6 月底,涉農貸款余額達 1.36 萬億元。 (三)農業發展銀行積極拓展支農領域,改善了經營狀況(三)農業發展銀行積極拓展支農領域,改善了經營狀況 2005 年以來,農發行積極拓展支農領域,形成了“一體兩翼”的業務發展格局,由過去單一支持糧
35、棉油購銷儲業務,逐步形成以糧棉油收購貸款業務為主體,以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業農村中長期貸款業務為兩翼,以中間業務為補充的多方位、寬領域的支農格局。 2007 年, 農發行信貸規模首次超過萬億元,年末貸款余額達到 10224 億元,占全部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余額的比重為 16.7%;經營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 148.8 億元。 一是大力支持糧棉油收購。每年支持的糧食收購量占當年商品量的60%左右, 支持棉花的收購量占當年總產量的50%以上。二是大力支持糧棉油等主要農產品和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儲備體系建設。三是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小企業發展、農業科技開發,推動農業結構調整。2007 年累計發放農
36、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企業和農業科技貸款 1051 億元。共對 2262 戶 16小企業累計發放貸款 83 億元。四是大力支持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2007 年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農村流通體系建設等領域總計投放貸款 520.6 億元,其中,基礎設施貸款 446 億元,支持項目 593 個。 2005 年以來,農發行負債結構進一步優化,三年累計發行金融債券 6503 億元,資金自給率達 64.8%,比 2004 年提高 49個百分點,形成了以市場化為主的多元化籌資新格局。資產質量明顯改善,三年累計核銷呆賬 219 億元,現金清收 97 億元,不良貸款余額下降 70
37、9 億元,占比下降 12.5 個百分點。經營利潤大幅增長。2005-2007 年三年累計上交稅金 107 億元。 (四)郵政儲蓄在農村地區開展信貸業務 (四)郵政儲蓄在農村地區開展信貸業務 在 2003 年郵政儲蓄資金實現自主運用后,郵政儲蓄通過優先為農村信用聯社等地方性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的方式,將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使用。2006 年之后,郵政儲蓄通過參與銀團貸款的方式,將大宗郵儲資金批發出去,投入到國家“三農”重點工程、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等領域。2007 年初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正式掛牌成立,開始按照商業化運作,在此基礎上探索為農村服務的有效形式。 郵政儲蓄于 2006 年開始存單小
38、額質押貸款業務的試點工作,2007 年此項業務在全國推廣。截至 2008 年 6 月末,在全國31 個?。ㄗ灾螀^、直轄市)2000 多個市縣的 1.4 萬個網點辦理 17了小額質押貸款業務,其中,縣及縣以下網點 10250 個,占全部網點總數的 73%。 郵政儲蓄小額貸款業務于 2007 年在河南等七?。ㄊ校┰圏c,2008 年初在全國范圍內。 目前有農戶聯保貸款、 農戶保證貸款、商戶聯保貸款、商戶保證貸款等四項貸款產品。服務對象主要是縣域內的廣大農戶、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主等經濟主體。 (五)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五)農業保險試點工作順利推進 近幾年,保險業在服務“三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
39、索,農業保險得到較快發展。2007 年中央財政首次對農業保險給予補貼,選擇 6 ?。▍^)的 5 種主要農作物開展試點,對農業保險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6 ?。▍^)主要農作物承保面積1.48 億畝,占試點地區播種面積的 70%。同時,生豬和能繁母豬保險取得明顯成效,2007 年全國共承保能繁母豬 3070 萬頭,超過全國存欄總量的 60%。 截至 2007 年底,保險業開辦的“三農”保險險種達 160 余種,保險公司服務網點基本覆蓋了全國廣大鄉村,僅中國人壽、太平洋人壽和平安人壽三家壽險公司在縣域地區的機構總數就達 4380 多個,擁有農村網點(含保險站、所)16087 個,網點延伸到全國
40、大部分自然村,并培養了一大批農村保險隊伍。農業保險覆蓋全國 4980.85 萬(戶次)農戶,保險金額達到 1126 18億元; 保費收入達到 51.84 億元, 同比增長 514.95% (見專欄六) 。 19三、農村金融市場創新和主要扶持政策 三、農村金融市場創新和主要扶持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歷了一系列改革,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金融改革,自 2004 以來連續5個中央一號文件都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與此相適應,不同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相繼設立,農村金融市場開始走向多元化發展道路,農村金融改革逐步推進。2002 年,為貫徹全國金融工
41、作會議精神,國務院批準成立深化農村金融和農村信用社改革專題工作小組,農村金融改革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2003 年 6 月,國務院印發 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方案 , 開始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2004 年 7 月,國務院召開會議專門討論農業發展銀行職能調整的有關問題。2005 年 8 月,國務院印發郵政體制改革方案 ,提出成立郵政儲蓄銀行,推進郵政儲蓄資金自主運用。2007 年2 月, 國務院召開全國金融工作會議, 提出農村金融改革總的要求是,加快建立健全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包括構建分工合理、投資多元、功能完善、服務高效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較為發達的農村
42、金融市場體系和業務品種比較豐富的農村金融產品體系, 顯著增強為 “三農”服務的功能。 近幾年來,各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改革的總體要求,陸續出臺了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 20其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一)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基礎服務體系 (一)為農村金融改革發展創造良好的金融基礎服務體系 為適應農村金融機構業務發展的需要,人民銀行大力推進農村金融基礎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改善和提高金融機構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 1、推動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 1、推動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 人民銀行組織建成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為全國 1300 多萬戶企業和近 6
43、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信息服務覆蓋全國銀行類金融機構各級信貸營業網點。為配合、推動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的開展, 組織開展了信用戶、 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與評定工作;2006 年以來,進一步推動建立電子化的農戶信用檔案和信用評價系統, 加強征信知識宣傳與教育,規范農戶信用指標體系,擴大對農戶家庭成員、財產、經營、收入等定量信息的采集, 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便捷、有效的農戶信用評價方式方法,為建立健全農村地區“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改善農村金融基礎服務做好基礎性工作。截至 2007 年底,全國已建立農戶信用檔案 7400 多萬戶,評定信用農戶 5000 多萬戶, 金融機構對
44、已建立信用檔案的 3900 多萬農戶累計發放貸款 9700 多億元,貸款余額 4800 多億元(見專欄五) 。 2、農村地區支付體系建設逐步完善2、農村地區支付體系建設逐步完善 21通過完善分工合理、競爭有序的多元化農村支付服務組織體系,發揮農村信用社在農村支付服務中的主導地位和其它金融機構的積極作用,鼓勵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加入現代化支付系統,提高其支付業務處理的自動化水平和效率。 人民銀行在支付結算工作中,始終把解決農村信用社“支付結算難”問題放在特別突出的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加農村信用社支付結算手段、提高其支付服務能力:一是吸收符合條件的農村信用社加入大額支付系統和小額支付系統
45、,使廣大農村地區享受到現代化支付系統提供的多層次、低成本的支付清算服務,對改善農村信用社支付手段、為農村信用社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批準設立農村信用社資金清算中心,專門辦理農村信用社匯兌和銀行匯票清算業務,進一步拓寬了農村信用社支付結算渠道、增強其結算功能。三是推行代理制,鼓勵商業銀行代理農村信用社的支付結算業務,同時,廣泛吸收農村信用社加入票據交換系統,創造條件使農村信用社能夠開辦銀行匯票和商業匯票業務,拓展業務范圍,增強其業務競爭力。四是協調各地農村信用聯社加快開發和健全省內農村信用社通匯系統,增強農村信用社的結算功能。 3、創新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 3、創新農民工銀行卡特
46、色服務 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是指農民工在打工地利用銀聯借記卡存入現金后,可以在家鄉就近的農村信用社或郵政儲蓄網點柜臺提取現金的一種金融服務方式。 222005 年開始試點的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有效解決了農民工打工返鄉攜帶大量現金的資金安全問題,使得農民工在打工地獲得的收入大量回流農村,同時,廣大農民工也享受到了方便、快捷、安全的銀行卡服務,從而產生了具有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目前,貴州、重慶、安徽等 15 個省市已經陸續開通該業務。截止 2007 年底,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交易筆數達415.87 萬筆,其中取款量 255.33 萬筆,取款金額 22.18 億元。 2008 年 5 月,中國郵
47、政儲蓄銀行加入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利用其遍布鄉鎮的網點,進一步為農民工提供取款便利。 今后,人民銀行將繼續積極采取措施,進一步做好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工作,同時繼續加強對農民工支付結算金融知識宣傳,增強農民工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尤其是銀行卡的意識。 (二)積極探索創新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 (二)積極探索創新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金融產品 近年來,針對農村金融需求,各地涉農金融機構和組織在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較好成果。 1、推進小額貸款業務發展1、推進小額貸款業務發展 為緩解農民貸款難問題,從 1999 年起,在農村信用社推廣小額貸款業務,特別是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聯保貸
48、款,取得良好的經濟效果和社會反響。2007 年末,全國農村信用社農戶貸款余額達到 1.16 萬億元,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余額為 3000 多億元,約占農戶貸款的余額 35%。實踐證明,小額 23貸款業務是農村金融機構滿足農村金融需求,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方式。目前,除農村信用社以外,在農村地區經營的金融機構陸續在探索開辦各種形式小額貸款業務(見專欄二) 。 2、創新多種農村信貸產品 2、創新多種農村信貸產品 針對不同的農村金融需求, 各地農村金融機構積極開展信貸產品創新, 以適應不同的信貸需求, 提高貸款覆蓋面 (見專欄三) 。 “合作組織農戶”的統一貸款方式“合作組織農戶”的
49、統一貸款方式。針對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極低, 小生產與大市場矛盾突出的問題, 部分地區試點了 “合作組織農戶”的統一貸款方式,即組織農戶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成一定規模的合作經濟,以合作組織為載體統一貸款。 “五位一體” 的綜合服務方式“五位一體” 的綜合服務方式。 為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的地區推出了農村信用社、農戶、龍頭企業、保險公司和政府“五位一體” 的綜合服務方式。 由龍頭企業與農戶簽訂購銷合同,農村信用社負責提供貸款,保險公司承保,保險費由當地政府和農戶雙方按一定比例支付。 訂單農業質押貸款訂單農業質押貸款。一般來說,訂單農業質押貸款是農村信用社向農戶發放的以訂單農業購銷合同
50、的收款權為質押擔保的貸款。貸款對象為年純收入在 2 萬元以上的種養殖大戶;貸款期限與訂單農業合同期限匹配,一般為三個月、六個月、一年等短期流動資金貸款; 貸款額度每筆原則上不超過按訂單農業合同金額的 70%,每個農戶貸款額度為 1 萬元至 10 萬元;貸款利率執 24行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統一標準, 對特級和一級信用農戶實行優惠利率。 表 7 部分緩解農民“貸款難”的業務品種創新概覽 業務名稱業務名稱 業務描述業務描述 業務性質業務性質 主要地區 主要地區 小額信用 采取“一次核定,余額控制,周轉使用”等信用戶核定辦法發放小額信貸。 小額信貸創新 全國 信用互助 采取成立信用互助協會,協會會員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