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歷史,芯片半導體的技術進步往往與生產模式轉變、需求創造相輔相成。其歷史發展如下:1)晶體管與集成電路的誕生(1950-1970 年):1947 年 12 月,貝爾實驗室的約翰·巴丁與沃爾特·布拉頓做成世界上第一只半導體三級管放大器;1958年 9月 12日,德州儀器公司的基爾比成功制造出長 7/16 英寸、寬 1/16 英寸的鍺片電路,成為世界上第一款集成電路。2)摩爾定律的提出: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提出著名的摩爾定律,指出集成電路可容納的晶體管數目每隔大約18個月會增加一倍;3)生產方式的轉變(1970-1985 年):隨著家電時代的繁榮,半導體產業模式逐步轉變為 IDM 模式,主流晶圓尺寸 3-4 英寸,制程 1.2um – 0.5um,日本半導體在此期間高速發展;4)垂直化分工模式興起(1985-2010s):PC 以及移動互聯網的協同驅動下,垂直化分工登上歷史舞臺,Fabless 與 Foundry 相結合成為集成電路發展的主要形式,主流晶圓發展至 6~8 英寸,制程發展至 40nm;5)新時代下半導體需求顯著增加:在 5G、AI、大數據/云、IoT 的快速催化下,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主流晶圓尺寸達 8~12 英寸,制程發展至 3~5n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