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綜合來看,我國的硬件整機備造企業背后多有業界巨擘的支持,技術實力強大,但由于起步較晚,目前還多處在持續追趕階段。我國量子計算企業的創始人或首席技術官多具有中科大、清華大學、MIT、斯坦福等國內外高校教育背景,部分創始人更是師出同門,如國盾量子創建者潘建偉院士、本源量子創始人郭國平教授、華翊量子創始人段路明教授均師從于我國量子光學行業奠基人郭光燦院士,各自在超導、光量子、離子阱、硅量子等技術方向開拓?;趶姶蟮目蒲袑嵙?,我國正在量子計算領域與海外企業展開激烈競爭,部分未上市企業進展領跑國內同業,如本源量子在超導路線處在國內領先水平,但與國際巨頭(如 IBM)的千比特級仍有差距;華翊量子的離子阱技術國內領先,將與美國離子阱路線企業 IonQ 持續競爭。玻色量子主要采用光量子路線,千比特規模具理論優勢,但需證明糾錯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