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發展促進教育水平和居民思想觀念的進步,原先被社會、家庭和學校忽略的心理健康教育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大家逐漸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對祖國下一代的重要性;那么心理健康到底是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又有哪些意義呢?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簡單介紹。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對于生理健康而言的一種狀態。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暫時沒有統一概念進行描述。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p>
有學者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當事人在那種情況下,能做出良好的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
也有學者認為,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高效而滿意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統一,是人格完善協調,社會適應良好。
這些認識大多都強調個體的內部協調與外部適應,將心理健康視為個體內部協調與外部適應相統一的良好狀態。從這些定義中也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具有動態性;同時,心理健康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絕對的心理健康只是我們追求的理想狀態,但這個理想狀態對個體而言是不存在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及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
在社會進步的大背景下,對下一代的教育除了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更要注重其心理健康;只有在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下培養出來的孩子,未來才能夠正確認識社會和自我,才能夠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擁有自己的健全思想。
(2)能夠增進以心理為核心的整體健康
人的心理是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反映。從認知的角度,人不僅能認識自身以外的外部世界,同時,人還把自身當作客體來認識,這種自我認識同樣包括了自然的身體、內心的心理活動以及個體與外界的關系。從這個意義上,人的心理和諧,向內,是指人的身體與心理活動以及心理內部各因素的和諧;向外,則指人與外部的他人、社會和自然的和諧。因此廣義的心理和諧是指個體的身心和諧、個體心理各因素的和諧以及心理與外部世界的和諧。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價值就是增進以這種廣義的心理和諧為核心,包括人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人境健康和道德健康在內的整體健康。
(3)能夠提高人格完善根本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可以劃分為一般心理素質和特殊心理素質。一般心理素質是指具有普遍適用價值,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以及人際交往中都能發揮作用的心理素質;特殊心理素質是指具體領域和不同職業類型所特別需要具備的心理素質,如教師的心理素質、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航海人員的心理素質等,他們除了具備一般的心理素質外,還要具有本行業和職業所特殊需要的心理素質。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推動受教育者心理素質的提高,完善其人格品質。
(4)能夠促進人與社會共同發展
個人與社會密不可分的特性決定了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必須和諧統一,個體的發展以社會發展為前提基礎,社會發展又有賴于個體的充分發展,并以個體發展為目標。因此,在發展的問題上,既要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也要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心理健康教育的價值之一就能夠引導受教育者認識到個人與社會的不可分割性,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結合起來,在獲得自我發展的同時也促進社會進步,實現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最后促進社會的整體和諧。
(5)能夠影響受教育者創造富有意義的生命價值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價值理論,價值體現于主客體的關系之中。簡言之,客體的價值是創造,主體的價值是享受,而人的價值正是這兩者的統一。然而,沒有創造,就不可能有享受,所以人生在世首先要創造價值,之后才能享受價值。當然這只是價值的邏輯,而不是人生的順序。確立以生命意義和主觀幸福為歸旨的生命價值觀,就是基于這樣的立論基礎。心理健康教育能夠讓受教育者明白活著的道理,產生對生命的敬重和熱愛,找到自己人生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同時享受幸福生活。
以上就是有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及其教育的意義和作用的全部內容,想要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公司研究欄目。
推薦閱讀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原文一覽
什么是數字健康?內涵、載體及特征分析
大健康和大健康產業是什么?中國大健康產業鏈及市場規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