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時間銀行
耶魯大學的Edgar
Kahn教授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時間銀行”的概念,時間銀行具體是指記錄為老人服務時間并在年老時得到相應回報;即在這個特殊的銀行里,時間是唯一受認可的“貨幣”。

2.農村發展時間銀行的優勢
(1)農村社區鄰里關系的緊密性
在農村,仍有很多人持有“遠親不如近鄰”等傳統理念,互助共濟的社會風尚和傳統美德存在一定的文化基礎。與城市相比,農村人口流動較少,人們多基于血緣、親緣、地緣而形成較緊密的社會關系網,可為“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在這樣的“熟人社會”中,同村同社的鄰里之間非親即故,相互之間的熟悉度、信任度和親近度都較高,更容易為獲得精神激勵參與“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2)農業生產的特殊性和土地經營、產業結構的局限性
農業生產作為生物的自然再生產過程,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明顯。因此,農業生產所需勞動力因時間段不同而不同,農時有農忙和農閑之分。對于處于農閑時間的農村留守勞動力而言,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可以參與社區“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模式,為有養老訴求的農村老人提供志愿服務,緩解社區養老壓力。
部分農村地區由于未實行規?;耐恋亟洜I,農民在農閑季節有較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農業之外的活動,再加上農村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農民在當地難以從事其他產業而獲得收入。在這樣的前提下,為農民參與“時間銀行”養老模式創造了客觀條件。
(3)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
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我國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但由于受制度、個人、家庭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這種轉移是暫時的,具有階段性特征,大部分農民最終仍將回歸農村。從較長的時期來看,我國外出農村勞動力返鄉回流現象嚴重,呈現“兩棲”勞動力轉移的特征,農村勞動力并未真正脫離農業和農村。在這種轉移模式下,一部分農村勞動力季節性地向城鎮轉移,農閑時進城務工,農忙時返鄉務農,一部分農村勞動力階段性地向城鎮轉移,常年在城務工,之后又返鄉從事農業生產或者其他。待到農民工徹底回歸農村之后,便具備了從事養老服務的可能性。
以上就是有關于時間銀行的定義及我國農村發展時間銀行的優勢的全部介紹,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養老產業的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網站。
推薦閱讀
什么是養老金融?分類有哪些?
什么是養老服務項目?包括哪些?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中國時間銀行發展研究報告(98頁).pdf》
《保險行業大養老專題報告:個人養老金東風起盛宴開-220819(5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