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達按照“測距、發射、光速操縱、探測、數據處理”五大關鍵技術,即五個維度,可以分為多個類別。每個不同分類方式又可進一步細分為不同的技術路線,不同路線之間差異較大[2]。
(1)飛行時間法(Time of
Flight,ToF):通過記錄發射一束激光脈沖與探測器接收到回波信號的時間差,直接計算目標物與傳感器之間距離的探測方法。
(2)三角測距法:系統以一定角度發射的激光照射在目標物后,在另一角度對反射光進行成像,根據物體在攝像頭感光面上的位置通過三角幾何原理推導出目標物距離的探測方法。
(3)調頻連續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FMCW):指發射調頻連續激光,通過回波信號與參考光進行相干拍頻得到頻率差,從而間接獲得飛行時間反推目標物距離,同時也能夠根據多普勒頻移信息直接測量目標物的速度。
(4)邊發射激光器(Edge Emitting Laser,EEL):指一種激光發射方向平行于晶圓表面的半導體激光器。
(5)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指一種激光發射方向垂直于晶圓表面的半導體激光器。
(6)光子晶體結構表面發射激光器(Photonic Crystal Surface Emitting
Lasers,PCSEL):指一種采用2D光柵結構(光子晶體)、可對光線進行線性正交散射的半導體激光器,激光發射在平面外且方向垂直。
(7)光纖激光器:指用摻稀土元素玻璃光纖作為增益介質的激光器。
(8)光源905nm:最常用的激光光源波長,但處于人眼可吸收光譜中,需要控制功率。
(9)光源1550nm:新型激光光源波長,不處于人眼可吸收光譜中,可以加大功率。
(10)PIN PD:工作無增益的光電二極管。
(11)雪崩式光電二極管(Avalanche Photo Diode,APD):工作在線性增益范圍的光電二極管。
(12)單光子雪崩二極管(Single Photon Avalanche Diode,SPAD):工作在蓋革模式、具有單光子探測能力的光電二極管。
(13)硅光電倍增管(Silicon Photo-Multiplier,SiPM)集成了成百上千個單光子雪崩二極管的光電探測器件。
(14)襯底材料硅:制作半導體最常用的材料,規?;a、工藝改進使得成本極低;吸收光的波長范圍為 300-1200nm。
(15)襯底材料銦鎵砷可吸收900-1700nm波長范圍的光,未規?;a。
(16)機械式:通過電機帶動收發陣列進行整體旋轉,實現對空間水平360°視場范圍的掃描,測距能力在水平360°視場范圍內保持一致。
(17)混合固態:微機電系統(Micro-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MEMS)采用高速振動的MEMS振鏡實現對空間一定范圍的掃描測量,其中MEMS微振鏡為采用MEMS技術制造的諧振式掃瞄鏡。
(18)轉鏡:轉鏡方案中收發模塊保持不動,電機在帶動轉鏡運動的過程中將光束反射至空間的一定范圍,從而實現掃描探測。
(19)固態:光學相控陣(Optical Phase
Array,OPA):通過對陣列移相器中每個移相器相位的調節,利用干涉原理實現激光按照特定方向發射的技術。
(20)固態:電子掃描:按照時間順序通過依次驅動不同視場的收發單元實現掃描,系統內沒有機械運動部件,是純固態激光雷達的一種發展方向。
(21)現場可編程門陣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指專用集成電路(ASIC)領域中的一種半定制電路。
(22)高性能單片機(Micro controller Unit,MCU):把
CPU的頻率與規格做適當縮減,形成芯片級的計算機,為不同的應用場合做不同組合控制。
(23)數字信號處理單元(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內部采用程序和數據分開的哈佛結構,具有專門的硬件乘法器,廣泛采用流水線操作,提供特殊的DSP指令,可以用來快速的實現各種數字信號處理算法。
(24)片上系統芯片(System on
Chip,SoC):單個芯片集成光電探測器、前端電路、波形數字化、算法處理、激光脈沖控制等功能模塊,能夠顯著降低系統復雜度和成本,適合大規模量產,有條件取代主控單元FPG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