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83年之前:計劃經濟時期1983年,公路貨運是計劃經濟,除了大型國有企業的運輸車隊,各省、市、縣的貨運業務由本地壟斷,此階段運力嚴重短缺。當貨主有運輸需求,只能提交申請等待運輸公司收集各訂單信息后統籌安排,運輸計劃時間長且不確定。操作運輸時,運輸公司只負責安排司機、車輛行駛及途中的交通事故,裝卸貨、運輸途中貨差貨損均有貨主承擔,于是貨主通常會派人跟車。(市場情況)此階段因為運力少,效率低,貨主會增大運輸批量以減少運輸次數,公路貨運基本以整車運輸為主。

(2)1983年-1987年:公路貨運市場化初期1983年迎來了公路貨運市場化時期。由于初期運力供不應求,運輸利潤高,集體、個人紛紛加入公路貨運市場,出現了大量的民營運輸企業。貨主有運輸需求時,不再需要等待,民營運輸企業可以快速安排司機與車輛完成訂單的運輸。操作運輸時,雙方的責任范圍類似于計劃經濟時期,但此時開始有部分司機承擔貨差貨損的責任。此階段個體車輛成為了運力主體,市場仍以整車運輸為主,市場范圍逐漸擴大,運輸企業開始價格競爭,刺激了一系列降低運輸成本的措施,回程配貨、超載運輸、車輛改裝等開始出現。

(3)1988年-1993年:中間性組織出現時期這一階段出現了介于運輸企業與貨主之間的組織一一配貨部,匹配貨源與車源之間的信息,減少公路貨運回程空駛的成本浪費。當貨主有運輸需求時,將貨量、貨型、目的地、運費等貨物信息告知配貨部,由配貨部尋找聯系合適的運輸企業(多是回程車,運費低),并核實車輛與司機的信息,貨主與配送部直接簽訂運輸合同。操作運輸時,司機和車輛按線路行駛,對途中的交通事故負責,兩端裝卸由貨主負責,但貨主基本不再派人跟車,司機負責兩端的貨物清點并承擔貨損貨差責任。市場仍以整車運輸為主,并且大部分通過配貨部完成,這是公路貨運市場的一次專業化分工。

(4)1994年-1999年:專線時期這一階段由于運力充足、運輸成本下降,為工商企業擴大市場范圍提供了有力支持,于是貨物運輸距離增大、運輸批次增加,運輸批量減小,零擔貨物急劇增加。零擔貨物品種多樣,規格不一,對集拼配載裝車提出了新的要求,適應于整車運輸的個體車與配送站,難以滿足零擔運輸的復雜操作,專線運輸開始在市場中出現。專線公司成為承運人,而配貨部只是中介:專線公司在一條線路兩端的兩個以上城市操作,而配貨部可以只在一個城市經營。

(5)1999年-2004年:廣域化時期
90年代末,貨物批量進一步變小,運輸目的地更加細化,對末端配送服務開始有要求。由于專線公司運輸線路單一,難以提供覆蓋范圍更廣的運輸服務,市場上出現了兩種運輸企業:零擔網絡運輸公司和第三方物流公司。
(6)2004年-2009年:快遞時期
電子商務的興起擴張,對公路貨運市場的反應能力和商品的運輸速度要求再次提高,專注于30公斤以下的小件貨物快遞企業快速發展??爝f企業的操作流程是:客戶通過電話、網上下運輸訂單,快遞員上門取貨,或直接到門店寄貨,快遞員與站內人員交接貨物,貨物掃描入庫,一定時間段后,快件掃描出庫,送至分撥中心,分撥中心分揀貨物,根據情況選擇航空運輸或公路運輸,貨物到達目的地分撥中心后,同樣分揀送到各區站點,由快遞員完成派送??蛻粢话憧梢钥吹截浳镞\輸全程的物流信息,快遞的專業化、信息化給運輸速度和服務質量帶來了質的變化。
(7)2009年至今:網絡快運時期
公路零擔企業借鑒快遞公司經驗,針對30公斤--3000公斤的零擔貨物,提供網絡快運服務,如德邦的“精準卡航”,卡行天下的“卡行直通車’’等。其操作流程與快遞類似,網絡快運企業在貨源集中地開設門店,推出運輸服務產品,客戶可以通過門店、電話或網上下單,分撥中心安排車輛到門店交接貨物,貨物在分撥中心分揀并在指定時間運到目的地分撥中心,再次按照收貨地址、自提/送貨以及送貨時間分揀,自提貨物送至門店,通知收貨人提貨,送貨上門可直接安排車輛,一般運輸全程都有貨物信息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