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商業航天

商業航天

目錄

商業航天是什么

商業航天應該從中國航天發展歷史出發,結合中國國情和漢語環境給予恰當定義,基本包括“航天”與“商業”兩個方面的屬性。

“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是指人類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活動,這些活動必須借助航天器來實現?!吧虡I”是一種有組織的為顧客提供所需物品或服務的一種經營性行為。在“商業航天活動”一詞里的“商業”,主要指的是其中的商業機制,即市場機制??梢哉f,商業航天活動實際上是指以市場機制來運行的航天活動。

商業航天活動是以市場機制配置資源,以企業為主體,以盈利為目的,以航天產品開發、系統運營、應用服務為核心的航天活動。這種活動按照市場機制開展投融資、收購、合并、分立、招投標、議價、賠償、研發、協作、制造、運營,投資者和企業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與國家意志主導的傳統航天相比,商業航天更強調市場競爭、盈利以及商業化的市場行為,相關產業涵蓋了火箭生產與發射、衛星研發與運營、地面設備制造與服務、新型航天活動等諸多領域。

商業航天

商業航天的范圍

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可分運載火箭、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五大方向,其中載人航天、深空探測及空間站產業尚處于萌芽階段,整體規模較小,因此人造衛星以及與衛星發射相關的商業運載火箭產業構成了目前太空經濟的主體。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SIA)統計,2017年全球太空經濟體量約3480億美元,其中衛星工業(含衛星發射)占比約79%,規模達2690億美元[1]。

商業航天

商業航天與傳統航天的區別

較傳統航天產業而言,商業航天需要在市場環境中,兼顧“保成功”以及經濟性,力求投資有回報。商業航天企業需要在市場中以盈利為目標,公司主體自負盈虧,導致商業航天企業必須對成本加以控制、優化投資回報率,加強創新、降低成本、使得利益最大化。從產業鏈、價值鏈、資金鏈和知本鏈(將知識資本按照一定邏輯的連接)的角度來看,傳統航天與商業航天的區別如下

(1)產業鏈

傳統航天:大型航天集團公司負責承接各類國家級指令性任務,負責各類型號研制、可獨立承擔航天產業鏈大部分環節工作,在國家基礎工業薄弱時期可以保障質量及進度。一定程度上限制產業鏈提升,技術迭代不足,研發成本浪費,影響技術的可靠性和研制周期,缺乏創新。

商業航天:產業鏈上游企業的可選性大為提高,研制方式多種多樣。高度的專業分工,重視細節領域(產業鏈的子環節)的價值創造,組織載體更為豐富。更多的重復化工作促使技術迭代,提升產品可靠性,縮短研制及客戶響應周期。航天技術應用市場快速拓展,技術不斷開放。

(2)價值鏈

傳統航天:價值鏈受市場影響較小,且市場影響相對滯后。產業鏈上除參與市場的節點外,其他節點大多采用指令性計劃生成,難以用市場經濟手段調節以及市場競爭促進技術進步。

商業航天:按價值鏈自動調節產業鏈,根據市場價值和用戶需求調節企業策略,包括企業定位,客戶確定、技術發展等。優化產業鏈,縮短流程,從而促使技術進步、降低成本、在價值鏈上獲得增值。

(3)資金鏈

傳統航天:資金來源單一,以政府和軍方為主,資金鏈可隨項目得到充分保障,但易出現重復研制等方面造成資源浪費。在項目執行過程中的專項資金難以得到保障。研制費用與技術改革費用嚴格控制混用,制約企業自主提升能力的積極性。

商業航天:資金來源向市場的多元化轉變,靈活性高,融資手段豐富,產業鏈、價值鏈以及有預期的制造等各個環節都可以進行融資。易出現資金鏈斷裂,前期需要通過資本途徑籌措資金以保證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和經費支持。

(4)知本鏈

傳統航天:重視知本集中于技術發展,不擅長將知本轉化,甚至存在產業鏈中,由行政決策而非知本。

商業航天:更看重以知本作為資本,把知本與資本等同。通過提供充分的試錯空間與物質激勵,調動技術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更加快速高效地將“知本”轉化為產品和利潤,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構成良性、穩定的知本和資金的回饋鏈[1]。

商業航天發展驅動力

(1)國家推動:衛星集團成立,對標SpaceX,萬顆星座計劃已申報。2021年4月29日,國資委組建的中國衛星網絡集團落戶于雄安新區,衛星網絡集團對標SpaceX,中國國家航天預算2020年已排名第二,標志著我國衛星互聯網產業建設進入規范管理,加速落地時期。

(2)技術可行,成本下降:衛星生產線落成,量產量發在即。2021年5月,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條小衛星智能生產線首顆衛星下線,該生產線建成后小衛星的生產效率將提高40%以上,單顆面積需求將減少70%以上,單星生產周期將縮短80%以上,人員生產效率將提升10倍以上,能夠滿足1t以下小衛星年產240顆總裝集成測試(AIT)的需求。隨著一箭多星能力的提升和發射成本的下降,中國將進入衛星量產、發射集中期。以StarLink為例,衛星研制+發射均價可以控制在100萬美元以內。

(3)民營企業:將成為重要補充力量。由于衛星軌位以及通信頻段有限,各國在該領域的競爭是一場衛星發射速率與效率的比拼。按照已申報的12992顆星座計劃,9年內發射完畢,平均每年發射1444顆衛星,標志著無論是衛星生產、火箭發射以及地面設備制造環節都將迎來全面提速爆發期,如此大量、高頻次的衛星生產制造、發射等活動,民營企業將成為國家衛星事業的重要補充力量,隨著中國衛星網絡集團成立對衛星互聯網建設規范管理,民營企業將有望迎來春天。

商業航天活動的特點

(1)商業航天活動的本質是航天活動,與政府航天活動或民用航天活動一樣,是屬于航天活動的一種細分類別。

(2)商業航天活動聚焦于活動本身。企業既可以從事商業航天活動,也可以不從事商業航天活動。例如,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過公平的市場競標,獲得了市場上其他公司的衛星或星座研制合同,由于這種活動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資源配置的,可以認為其屬于商業航天活動。反之,如果該院從政府獲得了一批衛星研制合同,該合同的獲取并未通過市場招標等方式,而是通過國家部委或上級機關直接指定授予,就不屬于商業航天活動。從這一點來看,一個企業是否屬于商業航天企業其實比較難以界定,因為其既可以從事商業航天活動,也可以從事傳統航天活動。

(3)整個航天活動的鏈條自上而下有衛星制造、發射、運營、終端應用等,體系比較龐大。以高景一號商業遙感衛星為例,該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立項研制,通過關聯交易的方式直接授予集團的間接控股公司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從衛星研制的環節來看,該衛星研制活動并非商業航天活動,但高景一號衛星采用商業方式運營,通過市場機制來售賣其遙感數據產品和服務,其“商業”主要體現在其運營環節,而非制造環節。

(4)商業航天活動一定是依靠市場機制進行的活動,這種市場機制所追求的是經濟利益,如果追求的是國家安全、環境保護等其他利益,則不屬于商業航天活動。從這個觀點來看,商業航天活動也是要區分主體的。如自然資源部想要發射一顆衛星進行國土資源勘查,從衛星研制的目的來看,其目的并非追求經濟利益而是公共利益,因此對于自然資源部而言,該活動并非商業航天活動。但如果自然資源部采用市場招標的方式,從企業主體的角度來說,參與競標就屬于商業航天活動。因此,商業航天活動也要區分不同主體,有可能同一個環節對于一個主體屬于商業航天活動,而對另一個主體則不屬于商業航天活動[2]。

商業航天發展的意義

商業航天以大膽創新、快速迭代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帶來了市場空前繁榮,尤其基于航天技術和社會化資本深度融合的“航天+”模式帶來全新的業務形態,推動了產業資源與市場需求的加速融合,激發更多的應用場景,催生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主要表現在如下3個方面。

(1)商業航天是市場發展的新引擎。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和航天應用的普及,航天產業蓬勃發展,經濟規模持續攀升。根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2019年第2季度《航天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航天經濟增長8.1%,遠高于世界經濟整體增長水平。2018年市場規模達到4147.5億美元,其中商業航天占到市場份額的80%。商業航天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力軍,更是未來的發力點和新引擎。

(2)商業航天是產業轉型的加速器。政府航天部門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技術和管理體系,確保穩步推進重大工程實施、前沿技術研究和空間科學探索等,但由于任務影響大、可靠性要求極高等因素影響導致任務成本居高不下。隨著航天產業持續壯大,面對小批量向規?;霓D型機遇和挑戰,利用社會資源進行市場化配置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6]。當前商業火箭、商業衛星不斷呈現新的發展形勢,必然帶動衛星應用等大量上下游和周邊企業的進步,推動航天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3)商業航天是技術創新的助推劑。商業航天具有靈活的運營協作機制和快速市場響應能力,能夠將各個領域的先進技術成果與航天應用場景結合,圍繞市場需求進行革命性創新。例如SpaceX公司大膽開展垂直起降飛行試驗最終實現工程應用,創新性地構建了運載火箭重復使用的技術發展路線[3]。

商業航天產業鏈

商業航天產業鏈較為復雜,總體分為四個環節:1.電器元件材料廠商;2.衛星研制商、發射服務提供商以及地面設備制造商;3.衛星運營商與衛星應用服務提供商;4.終端用戶(政府、企事業單位、個人)。與國外相比,我國衛星產業在衛星研制和發射領域,企業實力突出、競爭力強;而在電子元器件、終端類產品、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等領域,目前我國企業規模較小,整體實力偏弱,尤其是芯片、板卡、天線、算法、軟件、接收器和終端技術水平與國外頂尖水平差距明顯。自2015年起,隨著民營資本的進駐,大批民營初創航天企業成立。截至目前全產業鏈均有民營企業進駐。

商業航天

商業航天典型企業

(1)星際榮耀

中國首家擁有運載火箭發射入軌能力的民營火箭公司 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7月25日成功發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并精準地將多顆衛星與載荷送入既定 軌道,成為國內首家擁有運載火箭發射入軌能力的民營火箭公司。星際榮耀的成功取決于其員工杰出的科研能力與經驗、 在科研方面大量的投入(2018年技術支出9397萬元;截至2019年7月,星際榮耀共申請專利總受理量153件)。目前星際 榮耀小型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雙曲線二號的研發工作正在穩步持續進行, 15噸級可重復使用液氧甲烷高功率變 工況發動機完成全系統長程試車。

(2)星河動力

低成本、快響應、多樣化商業發射服務提供商。星河動力成立不足兩年,但發展速度極快,公司計劃于成立滿兩周年之際完成首枚小型固體火箭(谷神星一號)的研制, 并進行發射。屆時,星河動力有望成為繼星際榮耀之后,第二家擁有入軌能力的民營火箭公司。除谷神星外,液氧煤油中 型液體火箭(智神星號)計劃于2022年發射。另外,星河動力產品列表中還包含一款液氧煤油發動機、一系列推力可定制 的固體火箭發動機以及一系列推力可定制姿軌控系統。

(3)九天微星

衛星物聯網與航天教育雙軌發展,企業造血能力充足. 在從事衛星通信的商業航天企業中,九天微星選擇了一條風險最小但市場空間相對較大的路徑。企業發展航天教育業務, 在發展初期即可實現“自身造血”;發展衛星物聯網業務,對前期投資要求較低,且可在組網早期階段提供商業服務,同 時可以驗證商業模型以幫助企業進行更好融資。目前九天微星已形成從衛星設計研制、通信系統到行業應用的商業閉環。 九天微星將于2019年底發射四顆物聯網衛星,重訪周期4小時,部分地區實現覆蓋、可以滿足部分行業客戶的需求。公司 計劃于2022年完成72顆物聯網衛星在全球的部署。目前九天微星已經開發出針對衛星通信、LTE、NB-IOT的物聯網終端。

參考資料:

[1]【研報】軍工行業深度報告:新時代的中國航天-20200908(125頁).pdf

[2]汪夏,任迪,汪明哲. 論商業航天概念內涵及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現狀[J]. 衛星應用,2020(11):41-48

[3]王小軍. 中國商業航天的發展與未來[J].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 2020, 6(1)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商業航天研究報告:

【精選】2021年電子行業 AI、區塊鏈、商業航天未來發展趨勢分析報告(64頁).pdf

創業邦: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研究報告(42頁).pdf

艾瑞: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基礎認知用戶調研報告(29頁).pdf

艾瑞咨詢:月中霜里斗嬋娟2021年中國商業航天產業發展報告(37頁).pdf

頭豹研究院:2020年中國商業航天行業精品報告[43頁].pdf

36氪研究:2019商業火箭專題研究:去太空構建浩瀚“星”海(41頁).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輕資產
下一篇:航天產業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