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

目錄

技術創新是什么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首次提出技術創新的思想。他構建了一種創新的函數體系,并將創新作為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中。熊彼特的創新思想包含了研發新產品、使用新的生產方式、開發新市場、發現新的原料、創建新的管理組織五個方面。隨著理論的發展,1982年,弗里曼在熊彼特的基礎上把創新應用在工業技術上,并衍生出了技術創新的概念,首次把新產品、新過程、新系統、新服務應用到工業生產并產生經濟效益。創新不只是技術領域的理論,也是經濟領域的理論。1999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強技術創新,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決定》,進一步明確了技術創新的定義:企業通過創新思想、技術工藝、生產方式、組織管理模式等方法,達到研發新技術和產品、實現產品升級、增加市場份額并且提升市場價值等目的。技術創新能力是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重要前提。

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內涵

最早提出創新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熊波特,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創新都可以簡單概括為生產新的產品、引入新的生產方法或新的工藝過程、開辟新的市場、開拓并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供給來源及采用新的組織方法五種形式。

技術創新概念主要包括以下五點:

(1)技術創新必須涉及技術層面的轉變。其中技術的范疇是廣義的,包括但限定于具體的某項生產工藝或者是具體的某種材料工具的使用。同時企業創新一般包括技術創新和一些其他創新如在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工作方法、管理制度等創新,這些創新統稱為非技術創新。

(2)技術創新的本質目的是將新產品新工藝轉化為經濟利益,滿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技術創新不能只停留在改進技術,發明產品,要將技術層面的創新真正應用于實際,實現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目的。所以判斷一項技術創新是否成功的關鍵在于其是否可以幫助企業取得經濟利益。

(3)技術創新的結果具有未知性和變動性。如果技術創新成功則帶來高收益,技術創新失敗可能導致企業破產,所以在進行技術創新時要有謹慎的態度,這也是技術創新能力低的主要原因。

(4)技術創新的關鍵是有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是指有能力并愿意積極進行技術創新的人才,擁有創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進企業積極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5)技術創新是一項連續的系統的活動。技術創新活動的連續性表現在一項創新成果的發明應用會影響整個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格局;技術創新活動的系統性表現在技術創新必須建立在一定的技術原理上,必須是對已有技術知識的創新,所以技術創新必須是具有系統性的特點

技術創新過程

技術創新過程是指將產品、技能和物質轉化為顧客滿意的產品的過程,這過程中涉及到創新構想的產生,科學論證,研究開發,組織管理等一系列的活動,這些活動相互聯系。

(1)技術研發階段:技術研發階段是指為了獲取對某種科學或技術知識而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性的調查,將獲得的技術成果或知識應用于某項技術、產品或者對某項工藝設備進行改造的過程。研發階段以增加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為目的,研發階段一般分為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兩部分,其中研究階段主要是知識方面的查閱、相關技術的考察和可行性分析,為開發階段奠定理論和可行性基礎。開發階段是將研究階段的研究成果加以應用實踐,表現為新產品的生產或者新技術工藝的形成

(2)技術轉化階段:技術轉化階段是指將研發階段的技術成果進行后續的實驗、開發、利用推廣。技術創新的目的就是增加企業經濟利益,因此,在取得技術研發成果之后,需要對其進行再次開發以實現知識的應用和成果的轉化,將知識形態的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實現其應有的價值。技術轉化一般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技術轉化包括技術成果應用、勞動者素質提高、技能增加、生產效率提高等,狹義的技術轉化僅指科研部門研發出來的技術成果直接被生產部門生產,然后銷售的過程,即企業的一個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周期,狹義轉化只表現為生產產品數量增加,企業銷售收入增加[1]。

技術創新活動特征

(1)創造性,技術從無到有的過程,是創新最本質的體現;

(2)風險性,由于技術本身的復雜性和高難度以及環境的變化,使得技術創新具有結果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可能會面臨失敗的結果,存在較大的風險;

(3)收益性,技術創新的成功將會帶來超額利潤,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與品牌形象產生巨大的紅利,這也是技術創新的魅力所在;

(4)破壞性,新的技術產生和更迭可能會打擊甚至摧毀一些產業,如數碼相機對膠卷、傳統相機的沖擊;

(5)實踐性,技術創新是將新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的過程,最終是為了提高產品的價值,因此,技術創新要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產學研”相結合是技術創新實踐的重要方式;

(6)系統性,技術創新由多個環節構成,包括機會識別環節、創新形成環節、問題提出環節、問題解決環節、批量生產開發環節,是一項系統性的活動。由于行業間競爭激勵,新技術更新升級快,單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成本高風險大,所以,技術創新通常是多主體協同創新的過程,企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除了企業本身還包括了高校、合作企業、金融機構、政府等多主體。

總而言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技術創新是將企業研發的新技術、機制轉化為產品投入到市場中,通過市場檢驗獲得消費者青睞并賺取超額利潤的過程。

技術創新能力

技術創新能力的界定技術創新能力是指投入人財物等綜合資源來提高技術創新產出的能力,包括了技術創新資源投入、生產制造、創新開發、組織管理和創新環境五個方面。

(1)技術創新資源投入能力指的是為了實現技術創新投入的研發人員、研發經費、機器設備等資源的數量和質量,投入的資源數是技術創新中所有階段的總和;

(2)生產制造能力指的是企業把技術創新的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實現批量生產的能力;

(3)創新開發能力是技術創新中最關鍵的部分,是企業利用現有的資源和知識,發現市場需求并不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技術的基礎、開發和應用研究;

(4)創新組織管理包括企業管理機制、企業文化、組織結構等,為創新活動打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制度基礎,組織管理模式等軟實力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創新投入和產出,影響到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生產銷售活動的穩步運營,融入在技術創新的整個過程中;

(5)技術創新環境指的是創新活動所需的內部微觀以及外部宏觀環境,例如政府扶持力度、當地經濟水平、產業聚集度、對外合作力度等

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方法

在進行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時,需要對多個指標進行綜合評估,目前學者們對該問題的評價方法可分為兩類,一種是主觀賦權法,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粗糙集法等;另一種是客觀賦權法,如熵權-TOPSIS綜合評價法、密切值法、數據包絡法、BP神經網絡模型等。目前較常用的是層次分析法、數據包絡法和熵權-TOPSIS法。

(1)層次分析法。層次分析法由美國運籌學家托馬斯·塞蒂構建,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科學等問題的研究,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融合,通常把決策相關的元素分為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首先需要專家賦予準則層對于目標層、因素層對于準則層、指標層對于因素層的權重;然后通過數據計算,獲得各項指標對于目標層的最終權重;再通過對定量以及定性指標數據的計算和整理,進而完成指標的標準化,最終得到整體的評價結果。其優點是簡單易操作,對定量數據的限制較少,是系統性的分析方法,缺點是主觀成分大,不易令人信服,指標過多時,權重難以確定。

(2)數據包絡法。數據包絡法即DEA模型,由美國運籌學家查恩斯等提出。DEA模型利用線性規劃的方法,不受指標權重、量綱的限制,在對同類型決策單位的效率評價上具有獨特優勢,適合于投入指標眾多、產出指標眾多的效率研究。其缺點是它要求被評價的單元盡量多,選擇的投入產出指標盡量少,指標要求精簡。且對于評價結果的低效率指標難以給出改進建議。

(3)BP神經網絡法。BP神經網絡的核心是算法,在循環過程中采集系統產生的誤差來調節神經元的權重,其本質是一種多層前饋神經系統。分為輸入層、輸出層、隱含層,具有能夠學習儲存許多輸入—輸出模式而不用確定變量之間數學方程的特點。缺點是神經網絡的學習能力和效率受樣本數量的影響較大。

(4)熵權-TOPSIS模型。其原理是先用熵權法通過數據內在聯系,客觀賦予各指標權重,再使用TOPSIS法計算各評價對象與正負理想解的距離,進行排序并得到最優解。將熵權法與TOPSIS法相結合,避免了數據處理的主觀性,使結果能更精確反應實際情況[2]。

技術創新管理

技術創新管理是從技術角度構建技術創新活動管理和創新體系的整個過程,有利于更有效地創造和轉讓價值,從而提高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技術創新的發展。技術創新管理可按照創新管理對象、程度和來源分類:

(1)按照創新管理對象分類

按創新管理對象的差異,可分為產品創新管理和過程創新管理。產品創新管理是產品創新的實現而進行的管理活動。按照產品技術變化程度,可分為全新產品的創新管理和漸進產品的創新管理。產品的用途和其技術來源較之前發生較大變化的即可稱為新產品的創新管理;而對于產品技術并未發生顯著變化,僅對產品的性能進行改進則為漸進產品的創新管理。過程創新管理是指產品生產的實現而進行的管理活動。按照產品生產技術變化程度,可分為全新工藝的創新管理和改進工藝的創新管理。

(2)按照創新管理程度分類

根據創新過程中技術變化程度的差異,可分為漸進式創新管理和根本式創新管理。漸進式創新管理是指對現有技術進行改進的創新管理,在現實中,較多創新都屬于漸進式創新,如計算機功能不斷完善和拓展、支付寶等軟件的升級等。根本性創新管理通?;跐u進式創新管理,并由技術量變到質變,是對現有技術進行徹底地顛覆的技術創新管理。

(3)按照創新管理來源分類

根據技術來源差異,目前可分為模仿技術創新管理、自主技術創新管理和合作技術創新管理。自主技術創新管理是指企業利用自身資源進行基礎性和應用性研究,通過技術創新并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為產品的技術創新管理,它對企業的綜合實力有很高要求,通常成本較高但具備技術專利,我國企業采取這種方式的相對較少。模仿技術創新管理是指企業因為自身不具有這方面技術,通過模仿其他企業,對技術進行提高和拓展,它對企業自身要求不高,創新成本較低,但通常易被其他企業模仿和超越。合作技術創新管理是指企業與擁有技術的其他企業開展研究合作。對技術成果進行共享,它可以融合自主創新與模仿創新優點,加速企業創新過程[3]。

參考資料:

[1]徐葉榮.遼寧省裝備制造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

[2]和宇晴.W汽車公司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及提升策略研究

[3]章王亮.安徽中鼎集團技術創新管理研究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技術創新相關報告:

聯合國貿發會議:2021年技術創新報告(英文版)(196頁).pdf

CNESA:中國低碳技術創新需求評估:以儲能行業為例(70頁).pdf

【精選】2021年虛擬顯示(XR)市場現狀與技術創新分析報告(70頁).pdf

【精選】2021年腫瘤早篩行業發展趨勢與技術創新分析報告(41頁).pdf

金風科技翟恩地-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創新-平價時代的新常態.pdf

波士頓咨詢(BCG):數字時代的全球醫療技術創新和監管(英文版)(48頁).pdf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碳達峰和碳中和背景下中歐能源技術創新合作展望(30頁).pdf

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2021中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藍皮書(68頁).pdf

計算機行業2022年度投資策略:云與信創把握技術創新周期和供需格局變化-211118(41頁).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金融科技監管
下一篇:紅籌企業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