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銀行)同業業務

(銀行)同業業務

目錄

同業業務是什么

根據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金融監管部門在2014年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中的規定,在我國境內依法設立的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以投融資為核心的各項業務即為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它包含負債、借款、拆借、返售等各種投資和融資類型的業務?;诓煌馁Y金流動方向的可以劃分銀行同業業務為同業資產業務、中間業務以及同業負債業務三類。

同業資產業務主要有存放同業、同業拆借(拆出)、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債券交易、資產證券化產品等資金方向為流出的業務;

同業負債業務包括同業拆借(拆入)、同業存款、同業存單及賣出回購業務等資金方向為流入的業務;

中間業務包括代理清算、代簽銀行承兌匯票、代開信用證、代開保函、代理衍生品交易、寄庫代押、第三方存管、證券代理資金結算、產品托管、債券承銷等。

其中資產及負債業務主要賺取的是息差收入,中間業務則賺取手續費中間收入。從參與機構來看,同業業務客戶類型主要是為經境內外金融監管機構批準的金融機構客戶,包括但不限于境外代理行、汽車金融公司、非銀客戶、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證券公司、消費金融公司、境內銀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賃公司、金融要素市場機構等。

同業業務

同業業務的類型

銀行同業業務可以按照多種不同標準、角度來進行分類。

(1)按照交易對手的性質,金融機構可以分為銀行機構和非銀行機構,銀行機構就是傳統意義上的各個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等;非銀行機構有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同業業務不單純指銀行與銀行的合作,還包括銀行和金融市場中的其他非銀機構的合作交易。

(2)按照業務的性質,銀行同業業務參考其他銀行業務的分類,可以分為同業資產業務、同業負債業務和同業中間業務等;根據業務是否會反應在資產負債表中,同業業務還可分為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同業資產業務指同業投資業務包括存放同業、購買同業存單、購買同業理財等業務,同業負債業務指同業融資業務包括同業存放、發行同業存單、發行同業理財等業務,同業中間業務主要是指同業之間的代理清算、托管等業務。

(3)按照交易場所,同業業務可以根據交易場所的不同分為標準化的同業業務和非標準化的同業業務。標準化的同業業務是指在銀行間市場或者交易所等市場上公開交易的業務,包括債券交易、同業存單交易、債券回購等業務。非標準化的同業業務是指沒有在公開的交易場所開展的同業業務,包括線下的同業拆借、購買同業理財、票據買賣等業務。

同業業務的特征

(1)同業業務盈利水平較高,但是受政策影響較大

首先,商業銀行同業業務一般整體規模較大,單筆交易金額過億,期限較短,流動性強,容易產生規模效應和復利效應。其次,同業市場存在期限錯配,大量金融機構通過同業市場融入低成本短期資金,再購買高收益長期資產,通過期限套利,是商業銀行盈利方式的重要渠道之一。最后,商業銀行在開展同業業務時,發揮自身優勢,如缺乏信貸規模的銀行,會通過與其他銀行簽訂買入返售協議,運用他行信貸規模實現投資,實現雙贏。但是,隨著國家開始防風險和去杠桿,調整貨幣政策,利率市場化逐步完成,銀行間利率開始下降,投資收益減少。其次為了防止銀行業資金空轉,對于特定目的載體類投資,實行穿透底層,實質重于形式,明確信用風險主體,通過大額風險暴露降低同業資產規模。以上的變化,導致同業業務利潤減少。

(2)風險相對可控,但是風險危害較大

由于商業銀行同業業務交易對手主要為金融機構,其本身大多股東背景較強,資產規模較高,業務監管也比較嚴格,風險管理難度較小。然而,金融市場復雜多變,容易產生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情況,需要從業人員擁有較高的風險管理水平。例如包商銀行事件,其管理層受控股股東影響,規避監管,通過與信托公司合作,違規投放大量資金,出現流動資金斷裂,導致風險爆發,波及了各類金融機構乃至整個金融業,同時也對當地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3)業務范圍廣,競爭日益激烈

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因為其標準化、線上化進程加快,各類資產交易參與統一公開的系統交易,隨著上海票交所成立上線,線下業務所剩無幾,各類金融機構在線上同業市場中進行交易,業務范圍極其寬廣。但是隨著《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落地,各類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管產品條件趨同,導致競爭日益激烈,全國性銀行四處設點,與非銀行類金融機構競爭客戶資源,與其他銀行搶占客戶存款。

(4)資本占用低,但是業務穩定性差

根據監管政策要求,為了滿足一定的風險覆蓋能力,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應達到一定水平,這是一種資源的消耗,限制了銀行的擴張速度,降低了銀行的獲利能力。對于高風險資產,往往非常消耗銀行的資本,比如發放企業貸款的資本占用為100%的,而同業業務因信用主體都是金融機構,其整體的信用風險較低,因此資本占用僅為25%。較低的資本占用對于銀行自身而言,能夠幫助銀行快速擴大資產規模,提高利潤水平[1]。

同業業務在商業銀行資產配置中的作用

傳統同業業務的出現是為了調節銀行內部流動性、滿足銀行短期的流動性資金需求。伴隨金融創新的逐漸發展,銀行運用買入返售等諸多的同業業務,規避國家政府組織的監管,開展諸多種類的類信貸業務,并獲得收益。因此,由于各銀行風險偏好與經營策略的不同,同業業務在各銀行資產配置中的作用也有較大的不同,當內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在不同銀行中,同業業務的資產配比調整也有較大的不同。

從銀行規???,國有大型銀行由于資金成本低,實力雄厚,在同業市場上主要為資金的融出方,而且因為其相對較低的風險偏好,相對穩健的經營策略,對新型同業業務的配置比例相對較少,現階段還是以傳統型業務為主。股份制銀行同業規模較高,整體上處于中游,發展同業業務也是在一定的風控水平基礎上。而中小銀行由于自身規模較小,資本充足率較低,對同業業務的依賴程度較高,在同業往來業務中為資金的主要流入方,同業業務的配置比例最高。

從經濟周期看,經濟上行期,貨幣政策緊縮,市場流動性較差,銀行受準備金率、信貸額度限制,流動性創造力不足,而資金需求卻很旺盛,這時銀行會增加同業業務的配置比例,創造監管之外的流動性。經濟下行期,貨幣政策相對寬松,由于同業業務鏈條較長,獲得的收益通常要低于傳統存貸款業務,銀行會逐漸失去對同業業務的需求,減少對同業業務的配置比例。

從對同業的參與度看,由于不同類型的銀行參與同業業務的深度有差異,導致貨幣政策對國有大行和中小銀行的影響也有較大的異質性。前段內容已經提到,同業的利差低于傳統業務。所以從中小銀行的角度看,其本身已經配置了較高比例的同業資源,當貨幣政策較為寬松時,會適當降低同業資源的配置比例,配置更多資源到利潤更高的傳統信貸業務中去。而國有大型銀行同業資源的配置比例相對較少,持有同業資源的目的也并非完全出于逐利的動機,因此當政策寬松時,會維持現有的同業資源持有比例??傮w來說,當市場流動性較差時,這種異質性將會被放大,而當市場流動性較好時,不同銀行間將會趨同[2]。

同業業務演進歷史

我國同業業務開始較晚,但發展迅猛,總體演進歷程大致分為初創起步、加速增長、創新爆發和規范轉型四個階段。

(1)初創起步階段(1984-2002)

我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的起步是在1984年的信貸資金管理體制改革,改革將管理體制的特征由高度集中轉變為相互融通。央行允許專業銀行相互拆借資金,使資金不再只能進行縱向調劑,還能進行橫向調劑,這就是我國最初的同業業務。1986年的金融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提出開放并發展同業拆借市場,我國各地積極響應號召搭建市場。1994年外匯體制也進行了改革,銀行間市場正式建立。到1996年同業拆借利率上限解除,全國統一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成立,為銀行短期資金頭寸的調劑和流動性管理體系的優化提供了重要場所。與此同時,我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始發展,1997年銀行間債券市場建立。1998年至1999年,保險公司和證券公司相繼進入同業拆借市場。2002年,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開展外幣拆借中介業務,啟動了涵蓋國內外幣的同業拆借市場

(2)加速增長階段(2003-2008)

2003年人大常務委員會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明確人民銀行負有監督管理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的職責,我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債券市場的法治基礎、交易基礎和監管基礎得到加強。商業銀行開始將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作為同業業務的拓展方向,銀行債券交易空間擴大。2005年隨著人民幣外匯遠期與債券遠期業務的推出,我國銀行間市場得以完善,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綜合性交易中心,并成為了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新《信托公司管理辦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出臺,信托業進入“新兩規時代”。商業銀行迅速抓緊市場機會,開始經營同信托公司合作的銀信理財業務,為其加強客戶基礎、延伸業務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銀行間市場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對穩定金融體系、維持市場流動性等方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也成為了央行實施貨幣政策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途徑。

(3)創新爆發階段(2009-2014)

為了應對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沖擊,我國貨幣當局啟動了一系列的經濟刺激計劃。貸款發放成為商業銀行的一項任務,而在2009年底貨幣政策又迅速收緊。為實現信貸資金出表,同業業務創新爆發,業務模式不斷拓展,合作層次不斷升級。2009年出現的同業代付和2011年出現的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實質上多數是經由同業發放企業非標信貸。2012年,《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規范同業代付業務管理的通知》(銀監辦發〔2012〕237號)的頒布整頓同業代付,規定委托行的會計科目為貿易融資,受托行的科目為拆放同業,并與一般性同業拆借區別開來管理。2012年之后,三方買返繼續發展為多方買返、存單質押等模式。同業業務依托特有優勢,成為規模和利率的雙重壓力下,滿足社會融資需求的重要路徑。商業銀行對同業業務的重視程度持續提高,同業業務規模出現井噴式增長。2013年出臺的《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銀發〔2013〕20號),開啟同業存單的興起歷程。同業存單不包含于存款統計口徑中,無需繳納存款準備金,可在銀行間市場流通,還可進行質押式回購交易

2013年同業兌付危機引發“錢荒”事件,監管部門提高對同業業務的關注度,制定數項政策文件,如《關于規范金融機構同業業務的通知》(銀發〔2014〕127號)、《關于規范商業銀行同業業務治理的通知》(銀監辦發〔2014〕140號)、《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人民幣同業銀行結算賬戶管理的通知》(銀發〔2014〕178號)。政策要求商業銀行對同業業務實行總部專營制度,強化同業業務風險防控。規定買入返售只能對應高流動性的資產,禁止正回購方將金融資產轉出表外。同業業務的科目轉換功能受到限制,規模有所降低。由此,同業科目中的部分業務轉移進應收款項類投資,同業投資繼而興起。

(4)規范轉型階段(2015-至今)

2015年后,同業間“抽屜協議”曝光,商業承兌匯票風險事件接連發生,同業業務的發展環境發生了較大變化。對此,商業銀行主動或被動地對其同業業務管理體系進行調整變革。我國同業市場發展速度大幅放緩,業務規模逐漸收縮,進入規范轉型階段。2016年,監管部門推動金融去杠桿,提高了銀行間市場利率,增加了同業業務資金成本,部分套利業務無法獲得利潤。自2017年以來,按照中央政府防范金融風險的指示,同業業務套利再次變為監管政策的靶心。監管當局進行“三三四”專項治理,推動商業銀行同業業務去通道、去嵌套、去鏈條,同業業務監管趨嚴。2019年5月,包商銀行因出現嚴重信用風險,被央行、銀保監會接管,引起市場對同業業務風險的關注。2019年8月,央行在公布的貨幣政策報告中列示包商銀行案例,提醒金融機構減少對同業業務的高度依賴,避免大幅擴張同業業務而忽視風險管理工作,應當合理合規地經營同業業務[3]。

參考資料:

[1]陸明航.DF農商行同業業務發展策略研究

[2]鮑宇川.資管新規背景下商業銀行同業業務風險管理研究

[3]黎舒月.同業業務、信貸擴張與銀行風險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人臉識別技術
下一篇:開放銀行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