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供應鏈CATI指數2022-構建全球企業責任(2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供應鏈CATI指數2022-構建全球企業責任(29頁).pdf(2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1Contents目錄構建全球企業責任供應鏈 CATI 指數 2022 年度報告摘要01Executive Summary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02CATI 2.0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結果03 2022 CATI Evaluation Results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發現04Analysis of CATI Evaluation Results展望與建議05Looking Ahead附錄06Appendix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0405摘要012022 年,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氣象災害呈現更加頻繁的趨勢,
2、高溫熱浪席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伴隨嚴重的旱情和山火。中國長江流域發生歷史罕見的“汛期反枯”現象,長江中下游江段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均為歷史同期最低。極端天氣給能源供應、糧食生產、人民生活和健康都帶來巨大壓力,也直接對供應鏈的穩定造成影響。與此同時,全球氣候治理正遭遇巨大挑戰。2021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反彈至歷史最高水平1,2022 年不利趨勢仍在延續。新冠疫情、能源短缺和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加劇,各主要經濟體紛紛釋放化石能源產能,以強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近發布的2022 年排放差距報告2指出,當前各國的國家自主承諾和現行氣候政策如能充分執行,到 20
3、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2015 年只能減少 5%至 10%。全球氣候治理進展嚴重不足,巴黎協定中的溫控目標可能落空。面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不確定性大幅增加的復雜形勢,中國抓緊制定“1+N”政策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一方面要求“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另一方面,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提出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確保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如期實現。企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貢獻力量,也是踐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主體。在巴黎協定和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等多邊合作框架的基礎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公開作出氣候承諾,其中總資產超過 130 萬億
4、美元的近 500 家金融機構承諾致力于資助氣候行動3。為引導和激勵中外企業落實針對自身和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減排承諾,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連續第二年開展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在本期針對 20 個行業 650 家企業的量化評價中,我們看到在“雙碳”背景下,參評企業的氣候行動進展顯著。近百家參評企業利用基于大數據和互聯網的創新解決方案,開展高效的全價值鏈碳管理,推動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并嘗試引導消費者關注從產品設計到末端廢棄處理的碳足跡。1.IEA,Global Energy Review:CO2 Emissions in 20212.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2
5、年排放差距報告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2nianpaifangchajubaogao3.Mara Paula Rubiano A.,Banks with$130 trillion in assets pledge to fund climate action.Activists arent impressed.https:/grist.org/cop26/financial-institutions-climate-promises-are-met-with-skepticism/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6、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2022 年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亮點:蘋果、戴爾、Inditex、思科、耐克、彪馬、阿迪達斯、Levis、馬 莎 百 貨、New Balance 進 入 CATI 指 數TOP10;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聯想、華為領跑大中華區企業。整體表現482 家企業作出氣候承諾,300 余家企業開始識別氣候風險,將低碳議題納入商業決策和董事會監督職責。治理機制太吉、維他奶、朗詩綠色管理等 403 家企業已核算并披露其范圍 1&2 的碳排放數據,最近一年排放量總計約 4.98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微軟、達能、舍弗勒等 243 家企業測算并披露范圍 3的碳排放數據。測算披
7、露華為、巴斯夫、王子控股等 262 家企業設定并披露范圍 1&2 減排目標,Primark、Lindex、沃爾瑪等 171家披露范圍 3 減排目標。聯想、亞馬遜、三星等 184 家企業設定并披露自身運營(范圍 1&2)的碳中和目標;思科、優衣庫、極星等 103 家企業設定并披露全價值鏈(范圍 1、2、3)碳中和目標。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丹麥綾致和露露樂蒙等191 家企業在設定減排目標的基礎上,持續追蹤并披露范圍 1&2 目標完成進展。威富公司、Tesco、惠普、佳能、宜家等 88 家企業披露范圍 3 目標完成進展。微軟、花王、H&M、書贊桉諾等 22 家企業披露全價值鏈碳中和目標進展。
8、碳目標設定碳目標績效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0607盡管如此,我們在本次評價中也看到,一批供應鏈資源能源消耗大、范圍 3 排放占比高的參評企業尚待采取切實行動,兌現應對氣候危機的承諾。我們認為,推動企業承擔減污降碳主體責任、遏制“氣候漂綠”,必須構建全球企業責任體系。為此 IPE 開發并上線了“全球企業責任地圖”,首批包括千家中外知名品牌、上市公司和大型企業。該地圖呈現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公開做出的承諾目標完成進度、溫室氣體排放水平,以及推進在華供應鏈減排方面的行動。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全球企業責任地圖上呈現的 1000 家企業中公開披露的最近一年范圍 1
9、 和范圍 2(基于市場)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超過 29.6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2021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 7.26%;公開披露的承諾減排量總計超過 2.54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面對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和去全球化思潮擴大的形勢,如何在保障重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安全的前提下,落實氣候承諾,成為多方,特別是企業界關注的重點。我們希望本年度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結果的發布,有助于構建全球企業責任體系,增進各方互信,促進國際合作,加速供應鏈綠色低碳轉型,助力落實“雙碳”戰略,推動達成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當前全球面臨嚴峻的氣候形勢,但對照巴黎協定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遠未實現迅速下降。展望
10、2030 年,企業界需要清醒地意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并認識到所承載的期望將越來越大。作為排放主體的企業,必須擔負起節能減排的責任,助力全球盡可能接近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并提供綠色就業和普惠能源等社會和環境效益。為此,我們倡議:多方合力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機制從巴黎到格拉斯哥,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做出碳中和承諾,ESG 報告也成為很多企業的標配;但“氣候漂綠”屢見不鮮,也是導致當前進展遲緩的因素之一。全球企業責任機制,不但要記錄企業所做的氣候承諾,更要記錄其進展;不但要記錄企業總部的統計數據,更要記錄其在全球生產和采購過程中落實承諾的實際行動。建立供應商碳信息披露平臺通過更多的碳信息公開和披露,匯
11、總并分享行業、品牌企業和供應商企業碳管理的最佳實踐,以及低碳、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解決方案,推動廣泛分布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商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建立綠色供應鏈投融資機制全球向低排放經濟轉型預計每年至少需要 4 至 6 萬億美元的投資。我們建議已做出承諾的金融機構,能夠追蹤投融資組合中的項目或企業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通過專業工具識別和量化企業供應鏈的氣候風險,通過融資機制和工具支持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松下、家樂福、迪卡儂、舍弗勒等超過半數的企業通過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提升能效、減少逸散等方式開展針對自身
12、運營的減排;達能、C&A、耐克、聯合利華等企業開啟“零碳工廠”建設。Gap、AEO、亞瑟士、英特爾等 131 家企業開始推動供應商開展節能減排行動。蘋果、戴爾、思科、Levis、Inditex、New Balance、馬莎百貨等企業推動供應商自主開展針對自身供應鏈的碳管理,推動自己的供應商開展碳核算工作。蘋果、戴爾、Inditex 等 35 家企業推動 1541 家供應商發布了 2021 年碳排放數據,范圍 1&2 排放總計達6252.13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承諾減排量總計 102.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減排行動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0809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
13、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圖 2-1 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維度示意圖“十四五”時期,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后巴黎協定”時代提出溫室氣體減排承諾,致力于實現“1.5溫控目標”?;诖吮尘?,在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技術支持下,IPE 于 2021 年將供應鏈氣候行動 SCTI 指數全面升級為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2022 年,IPE 對 CATI 指數進行了進一步的升級,將評價維度擴展為五個,即:治理機制、測
14、算披露、碳目標設定、碳目標績效和減排行動。此外,CATI 指數2.0 版還細化了針對企業自身運營和供應鏈減排措施的相關指標,提升了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碳中和目標績效追蹤的權重。升級后的 CATI 指數 2.0 版全面對標國際國內主流體系和標準指南,包括但不限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特別是負責任消費和生產以及氣候行動等相關目標)、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The GHG Protocol Corporat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和中國國家發展和
15、改革委員會發布的針對 24 個行業的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在信息披露方面,CATI 指數 2.0 版對標 GRI 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ask Force on 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TCFD)發 布 的 氣 候 相 關 財 務 信 息 披露工作組建議、國際可持續發展標準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編制的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 草案、CDP 氣候變化問卷、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公開發行證券的公
16、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 2號年度報告的內容與格式(2021 年修訂)、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發布的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指引和氣候信息披露指引。作為基于數據的獨立評價體系,我們希望 CATI 指數可以較為客觀地反映參評企業氣候行動的進展及在 雙碳 行動中所處的態勢,為企業提供一份開啟氣候行動的路線圖,引導其在制定氣候治理機制和頂層設計的基礎上,從開展溫室氣體核算、創建溫室氣體清單開始,識別熱點排放源,設定量化的減排目標并制定有針對性的減排方案,將減排目標分解至主要生產環節及價值鏈,依據所在行業的減排路徑開展規?;瘻p排,追蹤并披露目標完成進展,同時帶動和賦能上下游合作伙伴開啟氣候行動。企業氣
17、候行動 CATI 指數02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1011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 3.1 CATI TOP50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評價結果03(2022 年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詳見附錄 I)017811692152.23147.24144.30275.81267.22251.932474244.20375.61365.82351.63346.84342.80473.21463.22451.43445.64342.80572.61562.22550.83445.64542.4067216592650.
18、63645.44542.40771.8175727503745.34742.20870.6185527503844.848420970.41954.42949.83844.84941.51070.22052.63047.64044.64941.5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1213圖 3-2 CATI 區域得分對比圖 3-1 CATI 行業得分對比歐洲、北美和亞太地區(除大中華區)較早開展氣候行動,氣候治理水平趨近。大中華區企業起步較晚,但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聯想、華為等企業正在加速追趕,開始建立較為完整的碳管理體系,包括開展碳核算、設定減排目標并追蹤績效,開展針
19、對自身運營范圍內排放源的減排措施,同時賦能供應商企業低碳轉型。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因有較多參評企業同時隸屬于紡織與皮革行業,因此合并進行分析)3.2行業得分對比本期評價中,IT/ICT、紡織與皮革、零售、日化、醫藥等行業在氣候行動上相對領先;白酒、自行車/助力車、家裝、房地產建筑、乳制品等行業綜合表現相對落后。紙業、家電、家裝、零售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分數差距較小,而多元化、化工、IT/ICT、汽車和汽車零部件同行業的企業之間的分數差異較大,兩極分化較為嚴重。3.3區域得對比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評價發現04治理機制包括政策宣示和機
20、制建設兩個部分,主要評價企業是否發布氣候宣言、作出氣候承諾;在企業低碳發展的頂層設計中,是否識別氣候風險,將低碳議題納入商業決策和董事會監督職責,并以凈零排放為目標制定企業減排方針及管理制度。此外,治理機制還評價企業的減排方針中是否包含價值鏈上下游協同減排:在上游,將供應商溫室氣體核算與報送納入供應商行為準則,并引導供應商企業減排;在下游,向公眾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引導低碳消費。4.1治理機制政策宣誓機制建設74.2%已作出氣候承諾23.1%賦能并激勵供應商減排74.2%的參評企業已作出氣候承諾。40.5%的參評企業已開啟低碳或節能產品制造,將減排延伸到消費端,并積極傳播低碳消費理念。69.4
21、%的參評企業尚待制定相應政策推動低碳轉型,向凈零排放邁進。73.5%的參評企業尚待將供應商溫室氣體核算與報送納入供應商行為準則。不 足進 展52.6%的參評企業已將氣候變化風險納入商業決策,48.2%將氣候變化議題與相關商業決策上升到董事會監督職責中。23.1%的參評企業開始通過賦能、開展創新項目、財務激勵等機制引導供應商減排。仍有超過半數的參評企業未將氣候變化議題與相關商業決策上升到董事會監督職責中。76.9%的參評企業尚待將供應鏈碳管理納入其企業減排方針中。不 足進 展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14154.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可能涉及重復計算。5.相關性:確保溫室
22、氣體排放清單恰當地反映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服務于企業內部和外部用戶的決策需要;完整性:核算和報告選定排放清單邊界內所有溫室氣體排放源和活動。披露任何沒有計入的排放源及其活動,并說明理由;一致性:采用一致的方法學,以便可以對長期的排放情況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按時間順序,清晰記錄有關數據、排放清單邊界、方法和其他相關因素的任何變化;透明性:按照清晰的審計線索,以實際和連貫的方式處理所有相關問題。披露任何有關的假定,并恰當指明所引用的核算與計算方法學,以及數據來源;準確性:應盡量保證在可知的范圍內,計算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不系統性地高于或低于實際排放量;盡可能在可行的范圍內減少不確定性。達到足夠的準
23、確度,以保證用戶在決策時對報告信息完整性的信心。62%的參評企業已核算并披露其范圍 1&2 的碳排放數據,最近一年排放總量約 4.98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4。各行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 1&2)與披露碳排放的企業數量詳見表4-1 和圖 4-1。約 39.8%的企業披露其碳強度且/或能源強度數據。在已經核算并披露排放數據的參評企業中,近一半尚未披露核算清單、核算方法學,或是否經過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三方核查。此外,參評企業亟待依據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核算與報告標準等主流核算指南或標準,提升核算與披露信息的相關性、完整性、一致性、透明性和準確性5。不 足進 展62%披露了范圍 1&2的碳排放數據4.9
24、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披露測算披露主要評價企業是否披露范圍 1(直接排放,包括化石燃料燃燒排放、工業過程排放等)和范圍 2(外購能源的間接排放,包括外購電力和外購熱力排放)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碳強度和碳資產,以及綜合能耗、能源強度和能源使用情況;范圍 3(價值鏈排放,包括外購商品和服務/供應鏈排放、上下游運輸與分銷排放、員工通勤排放等)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范圍 3 數據是否包含排放熱點,及企業是否定期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針對范圍 1、2、3 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CATI 指數特別關注企業是否披露核算清單(至少應單獨披露范圍 1、2、3 中主要排放源,如化石燃料、工業過程、逸散、外購電力、外購熱力、
25、外購商品和服務、上游運輸等類別的排放量),是否披露溫室氣體核算方法學及第三方核查情況。4.2測算披露范圍 1&2行業范圍 1&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參評企業個數IT/ICT11373.52 49化工10363.02 23食品飲料6780.98 36紙業5567.60 14汽車5091.46 26家電3145.23 18零售3057.97 18紡織與皮革2517.74 75汽車零部件2165.32 23醫藥1794.07 33乳制品1213.99 9多元化971.33 8日化685.72 17房地產建筑543.01 35家裝411.27 7啤酒313.96 4白酒90.81 3玩具38.88 5
26、自行車/助力車5.18 3表 4-1 各行業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披露碳排放數據的企業數量圖 4-1 各行業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量(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分布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1617零售行業企業太吉在 2022 Target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 中披露了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清單(范圍 1 和范圍 2 排放的核算清單如圖 4-2 所示)6。在太吉的范圍 1 排放中,制冷劑的逸散約占 58%,天然氣燃燒的排放約占 3
27、7%;范圍 2 排放主要來自于外購電力消耗。這顯示出生物質燃料替代天然氣、更換新型制冷劑并減少逸散、增加綠電使用比例并提升能效是太吉范圍1 和 2 減排的主要路徑。在報告中,太吉也披露了生物質和低全球變暖潛值制冷劑的使用情況,以及基于市場(Market-Based)的外購電力排放量,并通過多年、各個排放源排放數據的變化展示其范圍 1&2 減排措施的進展。6.Target,2022 Target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 Report7.表中內容由 IPE 依據 2022 Target 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
28、nce Report 中表 GHG emissions 翻譯。太吉測算范圍 1&2 排放并披露核算清單溫室氣體排放FY2021FY2020FY2019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mtCO2e)(基于地點)215945718834292298450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mtCO2e)(基于市場)174674221920852433234和 2017 年基準線相比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變化(基于市場)-32%-26.70%-10.50%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范圍 1&2,基于市場)(mtCO2e/sq.ft.)0.00570.00620.00763直接(范圍 1)溫室氣體排放總量(mtCO2
29、e)734799669877 752552天然氣274862 251325 328899丙烷19881776 1758柴油固定燃燒1363 16641955移動燃燒(柴油、汽油、航空燃油)29699 22554 41470制冷劑426887 422558 468470來自生物源的 CO2 排放(mtCO2e)000用低全球變暖潛值制冷劑替代 R-22 制冷劑的量(磅)17575 19712 27243間接(范圍 2)溫室氣體排放總量(mtCO2e)(基于地點)1424658 1492208 1680682間接(范圍 2)溫室氣體排放總量(mtCO2e)(基于市場)10119431183552
30、1545898電力(基于地點)1420075 14882131676067電力(基于市場)1007360 1179557 1541283蒸汽26482605 2852冷水1935 13901762圖 4-2 太吉-范圍 1&2 排放清單 7案 例37.4%參評企業測算并披露了范圍 3 碳排放數據。其中,約 70%的參評企業明確其范圍 3 核算中納入熱點排放源,約 67%的參評企業定期會收集供應商實測排放數據。62.5%的參評企業尚未測算并披露范圍 3 碳排放數據,已披露的參評企業中有 30%尚待核算披露其供應鏈(即類別一,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數據。約 3/4 的參評企業未開始收集供應商實測排
31、放數據。不 足進 展37.4%披露了范圍 3 碳排放數據,其中67%定期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隨著全球化和產業分工不斷深入,大部分企業都涉及產品和服務的采購,這意味著來自供應鏈的溫室氣體排放在企業排放總量中普遍占據較大比重。CDP 在 2021年發布的全球供應鏈報告中匯總了 12 個行業的企業自身運營和價值鏈排放,平均來看,企業價值鏈排放是其自身運營排放的 11.4 倍8。因此,企業除了需要降低自身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還需要識別和核算范圍 3 的排放熱點,與價值鏈上的利益方合作開展減排,包括激勵上游供應商開發低碳技術,積極引導公眾踐行綠色消費,以實現企業全價值鏈的凈零排放。企業在核算范圍 3 的排
32、放時,需先完成范圍 3 的系統性篩查(screening),以確定價值鏈活動中的排放熱點,再按照核算指南分別計算出 15 個類別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和傳統污染物排放類似,大部分企業范圍 3 的碳排放熱點來自其銷售商品所使用原材料的生產過程,即供應鏈上游的生產和加工環節。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價值鏈(范圍 3):核算與報告標準(GHG Protocol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9將其定義為“外購商品和服務”,即位于價值鏈上游,與有形商品(商品)或無形商品(服務)生產相關的排放。盡管在范圍 3
33、核算中,企業可以自主決定所披露的范圍三類別,但我們建議企業將“與業務和經營目標相關的活動”以及“有可靠信息的活動”作為重點,并確保所披露的范圍 3數據能夠反映企業實際排放,即包含范圍 3 中的熱點排放源。范圍 38.CDP,Transparency to transformation:A Chain Reaction9.WRI&WBCSD,GHG Protocol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
34、ATI 指數 20221819本期評價中,包括微軟、達能、舍弗勒等 243 家參評企業在披露范圍 1&2 排放量的基礎上,還披露了范圍 3 的排放數據,為企業開展減排項目奠定數據基礎。盡管行業不同,但從微軟(圖 4-3)、達能(圖 4-4)和舍弗勒(圖 4-5)披露的范圍 3 排放清單中可以看出,企業的排放熱點均包括其供應鏈(即類別一,外購商品和服務)。為了最終實現范圍1、2、3 的凈零排放,企業除了需要降低自身運營產生的溫室氣體,還需要依據范圍 3 的排放熱點,與上游供應商合作減排,并激勵供應商研發低碳技術,同時積極引導綠色消費,建立價值鏈上多利益方的協作減排機制。10.Microsoft,
35、2021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eport11.https:/ 家參評企業測算并披露范圍 3 排放量圖 4-3 微軟范圍 3 各類別排放占比10圖 4-4 全球企業責任地圖上呈現的達能-范圍 3 排放數據11圖 4-5 全球企業責任地圖上呈現的舍弗勒-范圍 3 排放數據12案 例根據 GHG Protocol Technical Guidance for Calculating Scope 3 Emissions13,其中核算外購商品和服務產生的溫室氣體時主要采取以下四種方法(方法學詳見附錄 III)。1)Supplier-specific Method:
36、采用供應商實測產品排放因子計算2)Hybrid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排放數據結合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排放因子計算3)Average-data Method:采用以產品數量或重量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排放因子計算4)Spend-based Method:采用以經濟指標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排放因子計算Supplier-specific Method 方法的計算結果是四種方法學中精確度最高的,但使用的前提是供應商實測數據質量高與數據可獲取性強。為此,企業可以要求其供應商根據產品碳足跡標準(如The Product Life Cycle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
37、rd 或 ISO 14067 產品碳足跡)開展產品層級溫室氣體排放的核算,并開展溫室氣體第三方核查和數據管理工作。但這些工作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對于供應鏈較長或產品類別較多的企業,推動每一層級供應商收集其供應商產品碳足跡數據并開展核算難度較大。在實際核算工作開展中,多數企業會采用供應商實測排放數據與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排放因子結合的方式計算,即 Hybrid Method。當供應商無法提供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中某個或某幾個實測排放因子和/或活動水平數據時,這些缺失的數據可以用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如Ecoinvent14、EEIO(Environmentally Extended Inp
38、ut Output)Database15、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16)的排放因子代替。但企業在使用該方法計算時,應盡可能多的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為了提升核算結果的精確度,還應提高供應商實測數據的質量。當企業無法通過供應商獲取任何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時,只能利用單位采購量和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的排放因子計算其范圍 3 中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數據。這些排放因子與上游供應商生產工藝和用料情況的匹配度有限,因此使用 Average-data Method 和 Spend-based Method 計算的外購商品和服務排放結果精確度最低,企業更無從據此追蹤供應鏈的減排進展。綜上,考慮到數據精確度
39、和核算實操性,我們建議企業盡可能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采用Hybrid Method 開展外購商品與服務的核算。為此,企業需要推動供應商開展碳核算,保證核算數據質量,并將核算與披露工作向供應鏈上游延伸;并通過推動供應商公開披露碳排放數據,提升范圍3排放數據的可信度和透明度。此外,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能源結構和工業生產模式上的差異,我們建議企業引導供應商使用可信的、最小區域邊界的排放因子,以減少核算誤差。13.WRI&WBCSD,GHG Protocol Technical Guidance for Calcculating Scope 3 Emissions14.https:/ecoinvent
40、.org15.https:/16.http:/企業如何計算范圍 3,類別 1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2021參評企業中,彪馬利用 T1 和 T2 核心供應商實測數據與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排放因子結合的方法(即 Hybrid Method)計算其范圍 3 的排放量,同時也在積極推動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其排放數據。在核算的基礎上,彪馬通過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 披露了其范圍 3 及其中多個類別的排放量,并將其范圍 3 類別 1外購商品和
41、服務(即供應鏈)的排放進一步分解披露,如圖 4-6 所示17。彪馬 2021 年度外購商品和服務數據中,52%來自多層級供應商的能源消耗,48%源于原材料的生產過程;其中橡膠和皮革是原材料中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源。這顯示出彪馬在推進供應鏈減排時,除加速可再生能源替代,還應關注橡膠和皮革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為此,彪馬近年來探索在產品生產中增加再生面料(再生棉、再生聚酯纖維、合成皮革)的使用,但尚未公開披露上述工作對供應鏈減排的實際貢獻。17.PUMA,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彪馬:供應商實測數據與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排放因子結合,測算范圍 3 排放,識別供應鏈排放熱點
42、圖 4-6 PUMA 外購商品和服務排放分解案 例4.3碳目標設定碳目標設定主要評價企業是否設定并披露范圍 1、2、3 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碳中和目標。CATI 指數旨在引導企業在以碳中和為長期目標的前提下,將氣候目標向下分解,設定中短期減排目標及可再生能源替代目標。此外,CATI 指數特別關注企業范圍 3 的減排目標是否包含供應鏈(即類別一,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是否推動其供應商自主設定和披露溫室氣體減排目標。40.5%的參評企業已發布范圍1&2 減 排 目 標,28.2%的 參評企業已發布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標。28.3%的參評企業量化長期氣候承諾,明確達成凈零排放的時間。約 60%的參評企
43、業尚待制定企業層級減排目標。在發布范圍 1&2 減排目標的參評企業中,約 63%尚待明確其減排基線,減排進展缺乏可追溯性。能源消耗是企業碳減排的重點,但 71.8%的參評企業尚未發布量化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目標。不 足進 展26.3%的參評企業發布了范圍3 減排目標,15.8%的參評企業提出價值鏈(范圍 3)碳中和目標。122 家參評企業設定了范圍 1、2、3 的減排目標并獲得科學碳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SBTi)批準;思科的范圍 1、2、3 碳中和目標也被 SBTi 批準。約 3/4 的參評企業尚未發布范圍 3 減排目標,約 85%的參評企業
44、未提出全價值鏈(范圍3)碳中和目標。90%的參評企業尚未披露推動供應商設定減排目標的計劃。不 足進 展40.5%發布了范圍 1&2減排目標28.3%發布了范圍 1&2碳中和目標26.3%發布了范圍 3減排目標15.8%發布了范圍 3碳中和目標范圍 1&2范圍 3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2223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呼吁全球各方開展氣候治理,在 21 世紀中期達到凈零排放,這需要避免更多溫室
45、氣體排放到大氣,同時通過增加碳匯,吸收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在企業層級,為了達到范圍 1、2、3 碳中和,企業需要完整識別其排放源,針對不同排放源設定減排方式并追蹤減排進展,并“最大程度”開展減排。在此基礎上,企業邊界內剩余的少量溫室氣體排放,可以通過核證減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CER)等市場機制抵消18。思科于 2021 年 9 月承諾將在 2040 年達成范圍 1、2、3 碳中和,承擔企業自身與價值鏈上溫室氣體減排的責任。該目標與巴黎協定中全球的 1.5 度溫控目標一致,于 2022 年 7 月獲得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的批準19。根據思科披露的多
46、年數據,2021 財年的范圍 1&2 溫室氣體排放相對于 2019 財年已減少近25%;剩余排放中大部分來自外購能源,可以通過可再生能源替代減排,以實現自身運營凈零排放。但為達成范圍 3 碳中和目標,思科需和供應商企業合作減排,并激勵供應商結合生產工藝開展低碳技術研發。當前,思科正在并推動其零部件供應商、組裝廠、物流合作伙伴設定自身的減排目標,但尚未公開披露已落實的減排措施、供應商企業的目標減排量及其減排進展等信息。思科將范圍 1、2、3 碳中和目標分解成3 個中期和長期減排目標,并明確了范圍 1&2和范圍 3 分階段完成深度減排的時間節點,以及碳中和年的計劃減排量,在“最大程度”減少排放的前
47、提下達成碳中和目標(圖 4-7):1)2030 年,企業范圍 1&2 排放相較于其 2019 財年減少 90%;2)2030 年,企業范圍 3 排放(包括外購商品和服務、上游運輸與分銷和產品使用階段)相較于其 2019 財年減少 30%;3)2040 年,企業范圍 1、2、3 排放總量相較于其 2019 財年減少 90%。企業層級碳中和目標設定以思科的碳中和目標為例圖 4-7 思科-SBTi 碳中和目標2018.對于企業使用碳信用抵消的限制:SBTi 的凈零排放排放目標標準要求,企業碳中和需要至少減排 90%,抵消其余的 10%;中國全國及地方碳交易權排放市場管理辦法規定,CCER(國家核證自
48、愿減排量)抵消比例不超過應清繳碳排放配額的 3%-10%。19.Cisco,2021 Cisco Purpose Report20.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companies-taking-action案 例蘋果的“供應商清潔能源項目”旨在于 2030 年實現上游供應鏈 100%可再生能源使用,降低蘋果范圍 3 中能源相關的排放,同時賦能供應商向使用 100%清潔能源過渡。根據蘋果發布的Supplier Clean Energy 2022 Program Update21,截止到 2022 年 3 月,全球范圍內 213 個供應商已承諾在生產蘋果產品時使用
49、 100%可再生能源,其中 79%供應商通過與綠色電力供應商簽署購電協議的方式增加可再生能源用量占比,僅有8%的供應商通過購買可再生電力證書的形式履行承諾(圖4-8)。盡管可再生能源證書被 GHG Protocol、SBTi、RE100 等國際主流核算標準和倡議認可,可以用于追蹤企業溫室氣體減排與目標完成進展,但大量研究顯示,企業通過購買可再生證書減排,無法帶來市場上可再生能源總量的增加或區域內實際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減少22 23,長遠來看將影響 1.5 度溫控目標的達成24。因此我們建議以蘋果為代表的大型企業在供應商可再生能源替代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引導供應商優先選擇直接購買綠電,或自發綠電,并
50、推動供應商公開披露其可再生能源目標及當前進展,協助利益方了解該項目對供應商自身減排以及綠色低碳轉型的貢獻。蘋果:供應商清潔能源項目,激勵供應商使用可再生能源圖 4-8 蘋果-供應商通過不同途徑使用可再生能源21.Apple,Supplier Clean Energy 2022 Program Update22.Hamburger&G.Harangoz,2018,Factors afecting the evolution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ng capacities: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European countr
51、ies23.M.Brander,et al.,2018,Creative accounting: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arket-based method for reporting purchased electricity(scope 2)emissions24.Bjrn,A.,et al.,2021,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s threaten the integrity of corporate science-based targets案 例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
52、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2425綠色電力助力企業低碳轉型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綠色電力的使用是企業自身及其供應鏈減排,最終達成凈零排放的主要途徑。根據 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25、南方區域綠色電力交易規則(試行)26 和 RE100 報告指南27等文件,常見的綠色電力獲取方式包括:本期評價中,我們看到僅有約 1/4 的企業設定了可再生能源目標,引導其供應商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的企業更是寥寥無幾。根據RE100倡議的標準,企業至少應承諾:2030 年可再生電力替代率達 60%,2040 年達 90%,并在2050 年 100%使用綠電28。然而可再生
53、能源的使用受自然稟賦條件影響大,配套儲能系統、智能電網等技術與設施的投資成本高,并且需要多方參與調峰。以中國為例,中國加速構建區域乃至于全國調度和互補的能源供給體系,化解經濟與用能中心和可再生能源中心的空間錯配難題,對于逐步提升國家可再生能源占比至關重要29。此外,可再生能源的供應鏈上仍然存在高耗能、高碳排的環節,如光伏發電涉及的硅料、硅片、電池等材料制造,風力發電場建設使用的混凝土、鋼鐵和其他金屬制造等。在本期評價中,我們看到一批光伏企業已經開展碳核算,設定減排與碳中和目標;但這些企業在引導供應鏈減排上仍有待加強,亟需聯合上游供應商開展減排行動,形成行業間協同減排,加速綠色低碳轉型。開展現場
54、/離場可再生能源發電,自發自用與 發 電 企 業 直 接 簽 署 可 再 生 能 源 的 購 電 協 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PPA)和代理購電的售電公司/電力交易機構,簽署綠色電力交易合同25.北京電力交易中心,北京電力交易中心綠色電力交易實施細則26.廣東、廣西、昆明、貴州、海南電力交易中心,南方區域綠色電力交易規則(試行)27.RE100 Climate Group&CDP,RE100 Reporting Guidance 202228.RE100 Climate Group&CDP,RE100 Joining Criteria29.碳中和碳達峰指數研究課題
55、組,2021,中國城市碳達峰碳中和指數(2020-2021)摘要報告4.4碳目標績效碳目標績效主要評價企業是否針對其氣候目標,持續追蹤減排、碳中和及可再生能源目標的完成進展,在量化減排績效的同時,依據實際減排情況及時調整減排措施。在已發布范圍 1&2 減排目標的 參 評 企 業 中,72.6%披 露了減排目標的目標完成進展,73%披露了可再生能源目標完成進展。在已發布范圍 1&2 碳中和目標的參評企業中,36%的企業披露了當前排放量與碳中和年的排放量之間的差距。在已發布范圍 3 減排目標的參評企業中,51%披露了范圍 3目標完成進展,其中有 35 家來自 ICT、紡織皮革、日化、食品飲料和汽車
56、零部件行業的參評企業通過蔚藍生態鏈追蹤供應商目標設定的進展。22 家參評企業披露了范圍 3碳中和目標完成進展。有 30%已 設 定 范 圍 1&2 減排目標的參評企業尚未披露進展,這些企業亟待開展其減排績效的監督與追蹤工作,以根據實際減排情況及時對目標進行調整。有 74%已 設 定 范 圍 1&2 減排目標的參評企業尚未披露進展,這些企業亟待梳理當前減排目標與碳中和目標之間的聯系,對碳中和目標年減排量和抵消量進行預估。其余 49%已設定范圍 3 減排目標的參評企業,尚未披露范圍 3 的減排進展。由于范圍 3中的排放主要來自其供應鏈,企業亟待收集供應商多年實測數據及減排目標完成進展(如將供應鏈減
57、排績效分解到單位產品或產值),轉化為企業供應鏈減排績效,追蹤企業供應鏈減排目標的達成情況。不 足不 足進 展進 展72.6%發布了減排目標完成進展36%發布了碳中和完成進展51%發布了減排目標完成進展22家發布了碳中和完成進展35家通過蔚藍生態鏈追蹤供應商目標設定進展在已披露范圍 1&2氣候目標的企業中:在已披露范圍 3氣候目標的企業中:范圍 3范圍 1&2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2627鵬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30自 2013 年開始進行溫室氣體的第三方核查,并連續多年通過蔚藍地圖網站
58、公開披露企業溫室氣體排放信息及減排目標。2017年,鵬鼎控股達成其所屬集團臻鼎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4958.TW)提出的范圍 1&2 減排目標,即以 2013 年為基準年,到2025 年每單位營收減少溫室氣體 40%以上31(圖 4-9)。根據鵬鼎控股公開披露的數據,其單位產值碳強度于 2017 年降到最低,之后小幅度上升,主要歸因于配合高端產品生產的新廠房投入使用,前瞻技術研發、測試及導入自動化設備等致使用電量增加。以鵬鼎控股為例,已經達成集團目標的企業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活動水平、排放源種類以及可接觸到的減排技術與低碳資源,自主設定減排目標,披露其減排目標實施方案并追蹤減排績效。鵬鼎控股:
59、持續開展碳核查與碳披露,追蹤減排績效,超前達成集團減排目標圖 4-9 鵬鼎控股 2013 年至 2021 年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變化趨勢30.鵬鼎控股(深圳)股份有限公司,2021 社會責任報告31.Zhen Ding Technology Holding Limited,2021 Sustainabilty Report案 例掃描二維碼,查看鵬鼎控股的節能減排行動據 IPCC,碳中和或凈零排放,指一段時間內由于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與溫室氣體清除量之間達到平衡32?;谔贾泻偷亩x,我們在評價企業的碳中和完成進展時重點關注:1)企業是否披露碳中和年計劃抵消量或計劃減排量,2)企業披露的信息
60、是否明確當前年份減排量和碳中和年減排量之間的關系。在本期評價中,參評企業主要通過 3 種方式展示其碳中和目標的進展:32.IPCC,2018,Annex I:Glossary in Global Warming of 1.5C33.M&S,Plan A Report 202134.書贊桉諾,2021 年度報告企業披露碳中和目標完成進展的方式企業已經達成碳中和,如:馬莎百貨33(通過核證減排量抵消于 2012 起實現范圍 1&2 碳中和)、書贊桉諾34(企業擁有的林業碳匯清除量已超過企業范圍 1、2&3 的排放量)等;企業通過歷史數據估算未來減排趨勢,并通過示意圖展示其碳中和年的減排量與抵消量,
61、如:蘋果35、花王36、微軟37等;企業明確披露碳中和年的減排量,如耐克提出減排目標的完成年和起碳中和年為同一年38。圖 4-10 蘋果碳中和目標完成進展圖 4-11 花王碳中和目標完成進展圖 4-12 微軟碳中和目標完成進展圖 4-13 耐克碳中和目標完成進35.Apple,2022 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36.Kao,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137.Microsoft,2021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eport38.NIKE,Inc.,FY21 Impact Report 04 評價發現05
62、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2829減排行動關注企業在自身運營和價值鏈上采取的氣候變化減緩措施、減排項目規?;潭纫约绊椖繙p排績效。自身運營減排行動部分的關鍵指標項包括:可再生能源替換率、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率、能源管理水平以及其關聯企業自主碳管理能力。價值鏈減排行動部分的關鍵指標項包括:是否與熱點供應商企業開展合作減排,是否引導供應商企業自主開展碳管理并不斷向上游延伸,以及是否針對供應鏈以外的范圍 3 類別開展減排項目。CATI 指數旨在引導企業對排放源進行全面管理,量化減排成效,并通過開展全生命周期評價,加速供應
63、鏈綠色低碳轉型,管控全價值鏈的氣候風險,落實氣候承諾。超50%參評企業已開展自身運營的減排行動針對能源消耗產生的溫室氣體排 放:33.7%的 參 評 企 業 披露其開展系統性的能源管理;56.5%的參評企業披露其正在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51.7%的參評企業披露其開展能效提升項目,主要包括建筑隔熱/制冷系統升級、節能燈替換。針對范圍 1&2 中的其他排放源:33.7%的 參 評 企 業 披 露其通過避免甲烷或制冷劑的逸散、工藝改良等減少工業過程溫室氣體排放。16.9%的參評企業披露其通過購買碳信用、投資碳匯和研發碳負技術實現減排。在這些披露節能減排項目的參評企業中,幾乎半數尚未量化披露其項目的減
64、排量,以明晰各類項目的減排績效。參評企業對顛覆性技術和負碳技術的研發投入有待增加。隨著綠色電力在整個電網結構中的占比逐漸升高,“工業電氣化”、“電氣零碳化”將是企業溫室氣體減排的核心路徑。但各行業企業,特別是涉及生產活動的企業,應進一步結合生產工藝與自身排放特征,提升顛覆性技術和負碳技術的研發投入,并通過多元化融資加速綠色低碳轉型。不 足進 展4.5減排行動自身運營減排在本期評價中,多個行業的企業通過使用 100%可再生能源電力,運用可持續建筑設計減少工廠運營的能耗、提升生產的能源效率和資源利用率等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開啟“零碳工廠”建設。達能39的武漢工廠和邛崍工廠在中國飲料企業中率先實現
65、碳中和,獲得碳中和宣告核證證書。其中武漢工廠(湖北達能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用余熱蒸汽代替天然氣,并提高清潔能源使用率,100%使用綠色電力。2021年該工廠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了其碳排放數據,提升碳信息透明度。C&A 在德國投資的工廠 C&A FIT40(Factory for Innovation in Textiles)基于數字化和自動化科技,使用機器人輔助生產,全面提升廠區能源和資源效率,成為“碳中和”工廠。此外,C&A FIT還通過可持續采購,引導供應商和消費者開啟氣候行動,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排放。耐克41位于江蘇太倉的中國物流中心是其在亞洲最大的物流中心。2022 年 9 月,該
66、物流中心啟動分布式風電項目建設,預計 2023 年初上網后實現 100%使用可再生能源電力,成為中國首個“風光一體化”零碳智慧物流園。聯合利華廣州工廠42以“碳中和”為目標,充分調動所在地的清潔能源,未來三年將陸續形成覆蓋個人護理品、食品和冰淇淋三大類的零碳產品生產能力,并大力發展“塑料不落地”等循環經濟計劃,推動工廠生產運營向“零排放”邁進。39.https:/ 例掃描二維碼,查看耐克的中國物流中心減碳行動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3031達能旗下品牌脈動投資的創新技術,可以將捕集的一氧化碳
67、和二氧化碳通過微生物直接轉化為生產 PET 瓶所需的關鍵原料。采用這種工藝生產的 PET 瓶和傳統工藝相比,每千克可減少超過 1.3 千克的二氧化碳排放43。Inditex 旗下品牌 Zara 2021 推出了膠囊系列派對禮服,該系列采用的低碳滌綸紗面料,部分由從大氣中捕集的二氧化碳制成,減少聚酯面料制造過程的環境污染和化石燃料消耗44。聯合利華探索使用植物(綠碳)、氣體碳捕捉(紫碳)、海洋資源(藍碳)和廢棄物(灰碳)中的碳,取代從化石燃料中提取的碳(黑碳),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45。例如,奧妙“空氣”洗衣凝珠的表面活性劑采用了碳捕捉形式獲得的碳。43.https:/ COMMITMENT
68、TO SUSTAINABILITY45.https:/ CCUS(碳捕捉、封存與利用)工藝,制造創新產品20.2%的參評企業已經推動供應商開展碳管理或能源管理。18.5%的參評企業已借助生命周期評價(LCA)等方法識別供應商排放熱點,并與核心供應商開展試點減排項目。其中,蘋果、戴爾、耐克等 14 家參評企業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分享供應商最佳減排案例。約 80%的參評企業尚未推動其供應商開展碳或能源管理。參評企業有待擴大供應鏈減排項目的范圍:提升試點減排項目的規模,持續向上游延伸,加速跨行業低碳耦合發展,發揮上游大宗商品企業的減排潛力。不 足進 展20.2%推動供應商開展碳管理或能源管理14家通過蔚
69、藍地圖網站分享供應商最佳減排案例圖 4-14 達能-脈動智慧碳瓶圖 4-16 聯合利華-“彩虹碳”圖 4-15 Inditex-低碳面料服裝案 例企業價值鏈減排蘋果近年來持續推動上游鋁材供應商在生產蘋果產品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提升產品回收以及再生材料使用率。其披露的數據顯示,相較于 2015 年,2021 年范圍 3 鋁材的碳排放已降低了 68%46。此外,蘋果還致力于新技術的研發,包括可直接用于生產的 100%再生合金,通過發行綠色債券,支持加拿大企業 Elysis 研發使鋁冶煉過程中不再產生溫室氣體的生產工藝等。微軟在在 2021 年報告中也提到其正在探索減少產品生命周期上游原材料制造環節的
70、排放,并實現 100%鋁材廢料的回用47。微軟在PCB 板和設備外殼生產中,通過材料“stamping”技術將原材料直接塑造成產品的最終形態,減少在數控生產切割過程中的廢料。該技術相較之前可減少約 25%的鋁屑,減少 30%的產品碳足跡。金屬鋁是電子產品制造中廣泛使用的材料之一,也是電子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熱點之一。根據蘋果 2015 財年數據估算48,鋁材的排放約占電子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的 21%49。根據國際鋁業協會的測算,電解鋁工序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鋁材生產全流程的 95%;在電解鋁工序中,超過 80%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電力消耗50。除了更換可再生電力,金屬鋁的抗腐蝕性強,可以多
71、次循環利用,因此回收鋁材廢料并使用廢鋁生產,也是行業減排的核心路徑之一。包括蘋果和微軟在內的 IT/ICT 行業企業,除了推動供應商在廠內開展鋁金屬廢料回收利用外,還需要協助鋁材供應商完善金屬鋁的回收渠道,構建“消費端-供應端”材料回收循環的閉環。此外,考慮到電解鋁過程高碳排、高耗能的特點,企業應推動電解鋁供應商盡快開展碳排放數據的核算和披露工作。IT/ICT 企業減少上游金屬鋁原料中的碳排放圖 4-17 蘋果-產品中的低碳減排措施圖 4-18 微軟-鋁屑回收減排績效46.Apple,2022 Environmental Progress Report47.Microsoft,2021 Env
72、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Report48.Apple,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Report(2016 Progress Report,Covering Fiscal Year 2015)49.根據蘋果 2022 年披露信息:2015 年鋁材占其產品制造階段的 27%,結合 2015 年產品生命周期排放數據得出50.國際鋁業協會(IAI),2050 年鋁業溫室氣體減排路徑案 例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3233雀巢將物流運輸減排納入其
73、凈零排放路線圖中,并在考慮業務增長量的基礎上,承諾于 2030年將入倉和出庫運輸環節的碳排放減少 350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圖 4-19)51。當前,雀巢自有車隊于 2022 年已全部更換為更低碳排的車輛,并采取措施抵消剩余排放;雀巢還在物流供應商中推動電車、氫能車、生物燃料汽車等低碳排車輛的使用。在此基礎上,雀巢還計劃與公路和海運運輸公司以及卡車制造商等物流供應商合作,完善低碳物流運輸的解決方案。但據雀巢估計,其物流運輸的碳排放仍未達峰,2030 年物流減排目標的實現充滿挑戰。日化企業花王的物流減排也呈現類似趨勢52(圖 4-20)。盡管花王正在通過提高燃料效率、優化運輸路徑等手段減排,但
74、2021 年其日本境內商品分銷的排放量相較 2017 年基準線增長了 0.3%。此外,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局部地區的降雨導致部分最優運輸路線中斷;為保證配送的實效性,花王不得不選擇非最優路徑,導致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長。企業物流環節的減排行動圖 4-19 雀巢-物流減排目標與減排路徑圖 4-20 花王-日本境內商品分銷產生的碳排放的多年變化51.雀巢,雀巢凈零碳排放路線圖52.Kao,Kao Sustainability Report 2022案 例除了企業價值鏈上物流環節的減排,在本期評價中,部分物流行業的企業也已經開始開展減排行動。例如,聯邦快遞53發布了自身運營 2040 年碳中和的目標,并
75、將目標分解到投資可再生能源、減少航空運輸的單位碳強度、提高燃料使用效率、更換電動車等多個方面的減排行動中(圖4-21)。根據 2021 年 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54統計,全球貨運的碳排放占交通運輸排放的40%,這其中 65%來自道路運輸。隨著供應鏈全球化發展,產品運輸的距離和頻率不斷增加,運輸環節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日益顯著,而未來世界對交通運輸服務的需求仍會持續提高,貨運相關的碳排放可能進一步增加。為此,物流運輸企業應盡快開展減排行動,包括:圖 4-21 聯邦快遞-企業自身運營碳中和路徑更換低碳運輸方式,如更換電動車,在大宗貨物和中長途貨物運輸中實現“公轉
76、鐵”或“公轉水”,載貨自行車用于“最后一公里”配送等;運輸路徑優化:運用數字化工具規劃配送最優路線;提升運輸工具的燃油效率:如運輸工具輕量化、改良運輸工具的流線型設計、升級引擎和動力系統等;提高運輸效率:如提升集裝箱貨物裝載效率,優化集裝箱尺寸等;減少對貨物運輸(特別是長距離運輸)的需求。53.FedEx,2021 ESG Report54.International Transport Forum,ITF Transport Outlook 2021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343514.2
77、%的參評企業披露了其下屬企業工廠層級的碳排放數據,或其下屬公司自行在公開渠道完成碳數據的披露。其中,富士康、立訊精密、鵬鼎控股等參評企業推動其下屬公司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完成其碳數據及減排目標的披露工作,進一步提升企業碳排放信息透明度。超過 95%的參評企業尚未將減排目標向下分解到關聯企業,通過追蹤不同業務板塊、不同生產工藝等的實際減排績效,自下而上落實企業總減排目標。另有 45 家參評企業及其關聯企業符合納入 2021 年碳市場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的條件,應依照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在配額清繳后及時公開披露其上一年度溫室氣體排放情況。但由于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報送與履約周期時間要求,碳排放
78、數據的披露往往具有滯后性,目前已公開披露 2021 年碳排放數據的重點排放單位仍占少數。不 足進 展14.2%已披露關聯企業工廠層級排放數關聯企業自主碳管理對于集團公司來說,企業邊界內的關聯企業通常涉及不同業務和產品線,生產工藝、排放源種類、以及能源和碳管理模式各異。因此,在集團公司設定總目標的基礎上,每個關聯企業需要將集團目標分解,結合自身排放特征設定自己的減排目標,并通過展開工廠層級碳數據的測算和披露,追蹤減排目標的進展,助力集團公司總目標的達成。本期評價中,多個行業的參評企業以多種方式公開披露其主要關聯企業自身運營的碳排放信息:隨著各地陸續發布“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本次參評企業中
79、 103 家中國企業及其關聯企業需要在 2023 年起依照企業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披露碳排放排放量、排放設施等方面的信息。相關企業應給予高度重視,持續追蹤自身和關聯企業的碳足跡,依據上述政策要求履行信息披露責任,并持續落實節能減排措施。不僅如此,國際主流的環境信息披露標準或要求,如 CDP Climate Change Questionnaire 和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 草案 中,也關注關聯企業的環境和碳信息披露。三星55在2021 中國三星旗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中披露了 12 家在華下屬公司的碳排放信息,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可再生能源使用情況。部分下屬公司,如
80、東莞三星視界有限公司、天津三星電機有限公司,還在報告中分享了其供應商管理方針,以及引導供應商開展的節能減排行動。上海醫藥56在2021 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暨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公開披露了 50 家關聯企業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New Balance57中國區 2021 年度自身運營的碳排放達 2,540 噸二氧化碳當量,主要來自 4 個辦公室和 102 個自營店鋪的電力消耗。由于零售店鋪大部分無法獲取其電費單,New Balance 通過店鋪面積與店鋪的單位耗電數據估算零售業務的電力消耗,并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 102 家門店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立訊精密58承諾在 2050 年實現碳中和,并
81、制定企業運營碳中和計劃,通過加大清潔能源使用和節能項目改造,積極推進碳抵消達到企業自身運營的凈零排放。2022 年,41 家立訊精密的關聯企業通過蔚藍地圖網站公開披露其廠區的碳排放,提升企業溫室氣體信息的透明度。關聯企業披露碳排放信息55.三星,2021 中國三星旗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56.上海醫藥,2021 年度可持續發展報告暨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57.https:/ 可持續發展報告案 例掃描二維碼,查看New Balance 如何降低設施、營運和供應鏈的環境影響掃描二維碼,查看立訊精密如何建設“綠色低碳”體系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
82、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3637序號發布單位文件名稱發布年份信息披露主體和碳數據披露內容591生態環境部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辦法6020222CDPCDP Climate Change Questionnaire61第七條 下列企業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披露環境信息:(一)重點排污單位;(二)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三)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的上市公司及合并報表范圍內的各級子公司(以下簡稱上市公司);(四)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的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企業(以下簡稱發債企業);(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應當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第八條 上一年度有下列
83、情形之一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披露環境信息:(一)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被追究刑事責任的;(二)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被依法處以十萬元以上罰款的;(三)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被依法實施按日連續處罰的;(四)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被依法實施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的;(五)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被依法吊銷生態環境相關許可證件的;(六)因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者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被依法處以行政拘留的。第十二條 企業年度環境信息依法披露報告應當包括以下內容:(四)碳排放信息,包括排放量、排放設施等方面的信息(C7.3b)Break down your total g
84、ross global Scope 1 emissions by business facility.(C7.6b)Break down your total gross global Scope 2 emissions by business facility.RationaleProviding facility-level emission figures may give data users insight into your organizations current/potential exposure to regulation in this area.Reporting a
85、t this level can provide a useful indicator for making comparisons between facilities.59.直接與氣候變化、溫室氣體排放、能源和碳相關的部分用下劃線標出。60.https:/ 4-2 部分溫室氣體披露要求和指南中對“關聯企業碳數據披露”的要求 序號發布單位文件名稱發布年份信息披露主體和碳數據披露內容3國際可持續準則理事會國際可持續發展準則理事會(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號氣候相關披露 草案 622
86、022國際財務報告可持續披露準則第 2 號-氣候相關披露 草案 的目標是,要求主體披露有關其面臨的氣候相關重大風險和機遇的信息,使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使用者能夠據此:(a)評價氣候相關重大風險和機遇對主體企業價值的影響;(b)了解主體如何利用資源以及相應的投入、活動、產出、結果,支持主體針對氣候相關重大風險和機遇所采取的應對措施和管理策略;以及(C)評估主體針對氣候相關重大風險和機遇而調整其規劃、商業模式和運營的能力。21 主體應披露以下與跨行業指標類別相關的信息:(a)溫室氣體排放主體應披露:(i)報告期內產生的溫室氣體絕對排放總量(按照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標準計量、以二氧化碳當量公噸數表示)
87、,其分類如下:(1)范圍 1 排放;(2)范圍 2 排放;(3)范圍 3 排放;(ii)第 21(a)(i)(1)段至第 21(a)(i)(3)段中每類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單位物量或經濟產出以二氧化碳當量公噸數表示;(iii)對于根據第 21(a)(i)(1)段至第 21(a)(i)(2)段披露的范圍1 和范圍 2 排放,主體應分別披露以下主體的排放:(1)合并會計集團(母公司及其子公司);(2)第 21(a)(iii)(1)段中未包含的聯營企業、合營企業、未合并子公司或附屬公司;(iv)主體將第 21(a)(iii)(2)段中的排放納入主體排放所用的方法(例如,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企業標準中的股
88、份或業務控制法);(v)主體選擇第 21(a)(iv)段中所述方法的一個或多個原因,及其與第 19 段所述目標的關系;(vi)對于根據第 21(a)(i)(3)段披露的范圍 3 排放:(1)主體應在其范圍 3 排放計量中包括上游和下游排放;(2)主體應披露其范圍 3 排放計量中包括的類別,以使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了解將哪些范圍 3 排放包括在報告中,或排除在報告之外:(3)如果主體在范圍 3 排放計量中包括了其價值鏈中的主體提供的信息時,應對計量依據進行解釋;(4)如果主體排除了第 21(a)(i)(3)段中所述排放,主體應說明排除此類排放的原因,例如,因為主體無法進行如實計量。62.htt
89、p:/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383963.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公開端:http:/ 果、戴 爾、Inditex 等 35家參評企業推動其直接供應商和/或間接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網站開展碳數據及減排目標的披露工作,在賦能供應商自主碳管理能力的同時,通過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追蹤供應鏈減排進展。在這些企業的推動下,1541 家供應商企業發布了 2021 年碳排放數據,范圍 1&2 排放總計達 6252.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本期評價中,蘋果、戴爾、思科、Levis、Inditex、New Ba
90、lance、馬莎百貨等企業推動供應商自主開展針對自身供應鏈的碳管理,推動自己的供應商開展碳核算工作。大多數參評企業有待協助供應商提升碳核算、碳披露能力,引導其摸清家底,賦能供應商根據自身情況設定減排目標,合力減排。不 足進 展1541家供應商企業通過蔚藍 地 圖 網 站 披 露2021 年度碳數據及減排目標披露6252.13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山西太鋼不銹鋼股份有限公司因自備發電機組,依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需年度開展數據報送及配額清繳與履約工作。經查,太鋼不銹 2019 和 2020 年以發電設施為邊界的碳排放數據已在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公開披露63。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基礎上,太鋼
91、不銹在一家 IT/ICT 客戶企業的激勵下,從 2019 年起通過蔚藍地圖網站連續 3 年自主填報并向社會公開披露了鋼鐵冶煉及壓延過程的碳排放數據和核算清單。太鋼不銹在核算清單中公開披露了各類化石燃料燃燒、外購電熱、工業過程、發電設備脫硫的排放量以及固碳產品的隱含排放量,并披露了高爐煉鐵、燒結(球團)、轉爐煉鋼等工序中主要能耗的生產設備。鋼鐵行業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柱和溫室氣體排放重點行業,其碳減排成效將成為“雙碳”目標達成的關鍵之一?;诖?,包括太鋼不銹的大型鋼鐵冶煉企業,需要增加碳信息的披露力度,基于企業多年碳排放數據,明確減排基線和減排目標,規劃減排路徑,積極響應“雙碳”行動和工業領域碳達峰
92、實施方案中的目標與任務。太鋼不銹:上游工業企業公開披露企業邊界碳排放數據案 例供應商自主碳管理圖 4-22 太鋼不銹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 2021 年度碳數據64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4041推動供應商開展碳管理在“雙碳”戰略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需要開展碳核算,向監管機構、政府或利益方報送或披露碳數據。為解決中小企業缺乏核算能力、外包碳核算服務又面臨成本較高的障礙,蔚藍地圖與格瀾數字于 2022 年升級“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圖 4-23)。該核算平臺依據發改委發布的 24 個
93、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開發,將適用于中國企業的不同種類化石燃料、電力、熱力排放因子等納入計算器自動參數,并通過計算流程設置引導供應商識別排放源,提高核算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能夠協助供應商企業高效低成本地“摸清家底”。2022 年,IPE 還與中國城市溫室氣體工作組聯合創建“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圖 4-24),協助中國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分析、輔助企業開展范圍 3 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核算。此外,IPE 進一步升級碳和污染物排放與轉移登記(PRTR)數據披露平臺。截至 2022 年 9 月底,已有 29 家參評企業將 IPE 的碳和 PRTR 填報和披露機制納
94、入在華供應鏈管理制度中,推動供應商填報并發布超過 8000 份年度碳和污染物排放與轉移數據,其中多數供應商已經可以自主開展數據核算和填報,連續多年測算并通過 IPE 網站進行數據披露,追蹤溫室氣體和污染物減排進展。但供應商企業仍需進一步提升環境與能源數據管理能力,確保填報數據的質量滿足自身統計披露或數據報送方的要求。圖 4-23 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圖 4-24 中國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系數庫圖 4-25 推動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碳數據的領先企業(呈現順序不分先后)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
95、I 指數 20224243在本評價周期內,1927 家供應商在蔚藍地圖網站發布其碳排放數據,同比增長 96%,這歸因于參評企業意識到收集供應商實測數據的重要性,并持續提升推動直接和間接供應商測算披露碳數據的力度。這其中,發布 2021 年碳排放數據的供應商總計 1541 家,覆蓋中國 24 個省份、來自 29 個行業65,范圍 1&2排放總計 6252.13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在核算并披露 2021 年度碳排放的 1541 家供應商企業中:約 2/3 的企業排放量在 100 噸到 10000 噸之間,280 家企業排放量大于 26000 噸(企業排放量分布詳見圖 4-26)。圖 4-26 通過
96、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的 2021 年度碳排放數量級分布65.在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碳數據的企業的行業分類標準采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7),部分企業缺失的行業信息由 IPE 參考企業主要產品劃定,僅供參考。595 家企業連續三年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了碳數據。444 家企業被納入各省市已發布的環境信息依法披露企業名單。841 家企業使用由蔚藍地圖與格瀾數字聯合開發的中國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平臺,核算其溫室氣體排放。75 家企業經過三方碳核查且上傳核查報告,其中約 2/3 來自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475 家設定了絕對減排目標,同比去年增長 101%,承諾減排量總計102.5
9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312 個企業設定了強度減排目標,同比去年增長 67%。盡管更多企業開始嘗試設定減排目標,但承諾減排量數據反映出企業的減排雄心距離“雙碳“目標還很遙遠,仍有待提升。所屬行業主要包括紡織相關行業,以及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也包括部分上游原材料和包裝材料行業,例如: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等。其中,來自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制造業的 276 家企業排放總量達 1648.88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來自紡織業及紡織服裝、服飾業的 631 家企業,碳排放量高達 1422.07 萬噸二氧化碳當量。行業企業數量和行業排放量分布情況詳見圖 4-
98、27 和圖 4-28。圖 4-27 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 2021 年度碳數據企業數量(個)的行業分布圖 4-28 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 2021 年度碳排放量(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行業供應商通過蔚藍地圖的碳披露情況及碳數據分析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4445另外,在本期評價中,部分通過蔚藍地圖網站披露碳數據的供應商只核算了化石燃料燃燒、外購電力和外購熱力產生的碳排放,忽略了工業過程、逸散排放和廢水處理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盡管排放量較小,但上述排放源涉及到甲烷(CH4)、氧化亞氮(N2O)、
99、全氟化碳(PFCs)等溫室氣體的全球變暖潛值是二氧化碳(CO2)的 20 余倍至上萬倍66。在氣候治理中,企業需要完整識別企業邊界內排放源,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試行)等核算標準,均明確指出企業在核算時需要涵蓋的排放源。因此,我們提示參評企業關注紡織印染、淀粉精制等食品加工、造紙廢水處理過程的甲烷排放,以及半導體芯片制造和有色金屬冶煉過程的全氟化碳排放,開展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的測算披露,追蹤減排進展。連續兩年通過蔚藍地圖披露碳數據的 28 家中國上市公司,來自華北、華東、華南、華中、西南地區的 10 個城市,其 2020 年和 2021 年自身運營(
100、范圍 1&2)的碳強度(強度數據由 IPE 根據其碳排放數據和公開財務報表中披露的年主營業務收入計算)與碳排放變化趨勢如圖 4-29 所示。其中,7 家企業 2021 年的總排放量較 2020 年有所降低,19 家企業碳強度較 2020 年平均降低 23.6%。21 家企業隨著疫情后經濟復蘇,2021 年碳排放較 2020 年有所增加,但其中 13 家企業每萬元收入碳排放較 2020年平均降低 16.8%。這組數據也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的“雙碳”戰略的指引和客戶企業的激勵下,開啟減排行動。圖 4-29 通過蔚藍地圖網站連續兩年披露碳數據的上市公司碳排放與碳強度變化情況66.IPCC,AR
101、5 Synthesis Report:Climate Change 2014展望與建議05當前全球面臨嚴峻的氣候形勢,但對照巴黎協定目標,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遠未實現迅速下降。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新近發布的2022 年排放差距報告指出,人類有效控制氣候變化的窗口期正在關閉。為了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全球需要在未來八年內快速轉型,以前所未有的水平減少溫室氣體。為了實現以最低成本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的目標,到 2030 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比現行政策下的排放量減少 45%。如此大規模的削減意味著我們需要一個大規模、快速和系統性的轉變。但新冠疫情、能源短缺和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加劇,導致全球
102、各主要經濟體紛紛釋放化石能源產能,以強化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和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全球氣候治理面臨的挑戰巨大。展望 2030 年,企業界需要清醒地意識到自身承擔的責任,并認識到所承載的期望將越來越大。作為排放主體的企業,必須擔負起節能減排的責任,助力全球盡可能接近巴黎協定設定的溫控目標,并提供綠色就業和普惠能源等社會和環境效益。本年度企業氣候行動 CATI 指數評價發現,在中國“雙碳”戰略和全球零碳沖刺的背景下,超過 70%的參評企業公開承諾氣候治理,氣候行動取得顯著進展。同時我們看到,仍有不少供應鏈碳排放占比高的企業尚待采取切實行動,兌現其公開披露的氣候承諾。為此,我們倡議:多方合力構建全球
103、企業責任機制從巴黎到格拉斯哥,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做出碳中和承諾,ESG 報告也成為很多企業的標配;但“環境漂綠”和“氣候漂綠”屢見不鮮,也是導致當前進展遲緩的因素之一。全球企業責任機制,不但要記錄企業所做的氣候和環境承諾,更要記錄其進展;不但要記錄企業總部的統計數據,更要記錄其在全球生產和采購過程中落實承諾的實際行動。建立供應商碳信息披露平臺通過更多的碳信息公開和披露,匯總并分享行業、品牌企業和供應商碳管理的最佳實踐,以及低碳、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解決方案,推動廣泛分布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供應商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建立綠色低碳供應鏈投融資機制全球向低排放經濟轉型,預計每年至少需要 4
104、至 6 萬億美元的投資。我們建議已做出承諾的金融機構,應當追蹤投融資組合中的項目或企業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通過專業工具識別和量化企業供應鏈的氣候風險,通過融資機制和工具支持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4647我們建議:在華生產和采購的中外企業: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完善綠色低碳采購機制和要求,構建暢通的利益方監督交流渠道;將綠色低碳采購要求不斷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推動從原材料加工到污染物末端處理、產品回收處置環節的碳減排;激勵供應商開展碳信息披露,并管控自身供應鏈的氣候風險
105、;加強碳數據管理及信息披露能力,推進自身、關聯企業和供應商開展可信的監測、報告和核查(MRV);通過碳核算摸清家底,進而科學設定碳目標,結合行業工藝特征,高效開展節能減排,通過對排放和績效的披露構建與利益方的信任,并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及跨行業企業間協同展開減污降碳行動;踐行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產品設計,以及包裝和印刷減量化;引導消費者關注產品從生產到末端廢棄處理的環境影響和碳足跡,激勵消費者參與廢舊產品和包裝回收;提高再生原料規?;?、規范化、清潔化利用水平。在進一步完善環境信息公開的基礎上,結合國際機構倡議及氣候信息披露經驗,制定與國際接軌、適合中國企業的氣候信息披露框架和標準,確保披露
106、要求能夠反映企業在氣候治理上做出的努力,推動企業碳數據定期強制披露,賦能企業碳管理能力建設;積極引導企業開展供應鏈碳管理,包括:加強產品低碳設計,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推進商品包裝和流通環節包裝綠色化、減量化、循環化,自建回收網絡或利用現有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等途徑提高回收利用水平;完善綠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規范,健全企業環境和碳信息披露政策,賦能企業氣候管理能力建設,推動氣候風險的量化測算。投資者:在測算披露的基礎上,降低自身運營的環境影響和碳排放;針對不同行業的生產工藝和排放特征,制定相應的氣候投融資方案,開發多元化的融資機制和工具支持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消費者:關注產品從生產到
107、廢棄物處理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追蹤企業氣候承諾的落實進展;選擇具備節能、耐用、再生材料制造的產品,關注包裝和印刷減量化,以及綠色低碳生產供應和運輸鏈條的產品和服務,通過綠色選擇倒逼企業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并通過衣物、包裝回收等協助提高資源再生利用率。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附錄 I 2022 年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蘋果78日立42.4陶氏公司33.4太古地產26歌爾股份20.5戴爾75.8德國電信42.4The Very Group33馬自達25.8明治20.2Inditex75.6露
108、露樂蒙42.2亞馬遜32.9輝瑞25.8倍耐力19.8思科73.2渤健42PVH32.8夏普25.6芬歐匯川19.6耐克72.6高露潔-棕欖41.5科萊恩32.6麥當勞25.6恒天然19.6彪馬72施耐德電氣41.5谷歌32.6Stora Enso25.4家樂氏19.2阿迪達斯71.8佳能41.2沃爾沃32.5億滋國際25.4羅氏19.2Levis70.6沃達豐40.8IBM32.4asos25.2味好美19馬莎百貨70.4默克40.6阿爾樂32.4起亞25.1Cortefiel18.8New Balance70.2武田制藥40.4先正達32.3百威英博25阿科瑪18.7富士康69皇家飛利浦4
109、0.2瑪氏32諾華25廣汽18.5Gap67.2愛立信40.2巴斯夫31.9鈴木24.9ABOUT YOU18.4微軟65.8米其林輪胎40.2豐田合成31.8阿克蘇諾貝爾24.7電裝18.3花王63.2寶馬40.1星巴克31.6上海家化24.6亨斯邁18.1太吉62.2宜家39.8王子控股31.4百事可樂24.2參天制藥18立訊精密59帝斯曼39.8英國電信31悅詩風吟24麥德龍18鵬鼎控股57博世39.8默克/默沙東31Allbirds24Stellantis18威富公司55三星39.7立邦31金佰利24李爾17.9惠普54.4聯合利華39.6HanesBrands30.8Facebook
110、23.6安道拓17.9Ralph Lauren52.6Burberry39.4索尼30.6東海理化23.6Prada17.8C&A52.2福特39.4優時比30.4網易嚴選23.6羅技17.8拜耳51.9強生39.4伊利30惠而浦23.5奧林巴斯17.8H&M51.6華為39.3資生堂30現代摩比斯23.5保時捷17.5雀巢51.4利潔時39.3索爾維30新加坡電信23.4理想汽車17.4Primark50.8日產38.7吉利德30AMD23.4new look17.4Lindex50.6賽諾菲38HUGO BOSS29.6遠洋集團23.2desigual17.2沃爾瑪50大眾汽車37.9豐田
111、汽車29.1LG 電子23達美樂17Tesco50伊萊克斯37.9本田汽車28.6The Childrens Place22.8希捷16.8優衣庫49.8佛吉亞37.7杜邦28.6Mammut22.6賓堡16.8松下47.6通用汽車37.4固特異輪胎27.7boohoo22.4Next16.6聯想47.2諾基亞36.8高樂士27.7諾和諾德22.4漢堡王16.6AEO47極星36.8福耀玻璃27.6雷諾22.4小鵬汽車16.6達能46.8漢高36.7味之素27.6京東集團22.2青島啤酒16.5英特爾45.6通用磨坊36.6Esprit27.5CHANEL22耐克森輪胎16.5家樂福45.6西
112、門子36.2蒙牛乳業27.5維他奶22孩之寶16.2葛蘭素史克45.4Kontoor36.2現代27.4李寧21.9可果美16.2樂高45.3寶潔35.7宏基27.4華碩21.8朗詩綠色管理16歐萊雅44.8理光35.6東芝27.2伊士曼21.7凱德16丹麥綾致44.8慧與35.4妮維雅27.1康尼格拉21.6Kohls16迪卡儂44.6精工愛普生34.8普利司通26.9韓泰輪胎21.4Morrisons16舍弗勒44.3嘉士伯34.5肯德基26.6Deckers Brands21HTC15.8亞瑟士44.2朝日啤酒34.5阿里巴巴26.6Orion21濰柴動力15.8可口可樂42.8奔馳34
113、.2德司達26.4嘉吉20.8三棵樹15.7富士通42.8中興通訊33.4麥格納26胡椒博士20.8維達15.6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4849附錄 I 2022 年 CATI 指數評價完整得分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fenix outdoor15.6高儀11.7蘇泊爾9.3仙鶴股份7.4荷美爾5尤妮佳15.4長城汽車11.6達芙妮9.2美團7.4溫氏股份5REI15.2五礦地產11.6招商蛇口9.2理文造紙7.2萬代53M15.2禹洲集團11.6德信中國9.2海普瑞7.2長安汽車4.9萬科14.8全棉時代11.5藍月亮9.1Tiffany7
114、美泰4.8中國移動14.8Abercrombie&Fitch 11.4Macys9三元食品7Costco4.8安踏14.6美的11.4九陽9建業地產7勁霸4.6JD Sports Fashion 14.6無印良品11.4蒙娜麗莎9東陶7長虹4.6恒安14.4宣偉11.3Delta Galil9雅迪7中環控股4.6晨鳴紙業14.2斯伯丁11.2紅星美凱龍8.9水井坊7石藥4.6瑞安房地產14.2信義置業11康師傅8.8明輝國際7泡泡瑪特4.6艾伯維14.2中國海外發展11TCL 實業8.8海信家電6.9斐樂4.4比亞迪14貴州茅臺11小米8.6碧桂園6.8大悅城4.4百特14龍沙11COACH8
115、.6金光紙業6.6艾拉廚房4.4ALDI14中國聯通11Kate Spade8.6旺旺6.6iRobot4.4卡夫亨氏13.8玖龍紙業10.8固鉑輪胎8.6萬城控股6.6格力電器4.2禮來13.8kathmandu10.8深圳控股8.6富俊6.6海天味業4.2百樂嘉麗寶13.8特步10.8中梁控股8.6豐益國際6.6同仁堂4.2361 度13.6Guess10.6東瑞制藥8.6珀萊雅6.5榮事達4.2特斯拉13.6保利置業集團10.6洋河8.5上海汽車6.4Etam4.2Home Depot13.6錦湖輪胎10.6J.C.Penney8.4正榮地產6.4Hylo4.2LG 化學13.6MICH
116、AEL KORS10.6山鷹紙業8.4雅居樂集團6.4Pentland4.2通用電氣13.4首程控股10.4賽多利斯8.4越秀地產6.4迪士尼4海爾智家13.3太古食品10.4晨光8.4MANGO6.2探路者4哥倫比亞13.2農夫山泉10.2新秀麗8.2大發地產6.2雙匯4昂高13.2旭輝控股集團10.2上坤地產8.2五洲特紙6.2汾酒4敏實集團13.2華潤置地10.2施維雅8.2LACOSTE6三雄極光4na-kd13.2??低?0.1岳陽林紙8.2A.O.史密斯6金嗓子3.8屈臣氏13華潤啤酒10華眾車載8.1hellyhansen6味全3.8聯邦制藥12.8路虎10賓利8蘇寧易購6報喜
117、鳥3.8雅培12.6三菱汽車10五糧液8統一5.8七匹狼3.8百時美施貴寶12.6北京汽車9.8美的置業8華潤三九5.8東風汽車3.7Woolworths12.6冠豪高新9.8紅豆8金鷹商貿集團5.8阿瑪尼3.6五菱汽車12.5中國電信9.8上海醫藥8康泰倫特5.8ecco3.6美津濃12.4森馬9.6龍湖集團7.8安德瑪5.8江淮汽車3.6SK 海力士12.4大唐地產9.6佐敦7.8立白5.7云南白藥3.6Ted Baker12.4好麗友9.6光明乳業7.5波司登5.6千百度3.6聯康生物科技集團12.4carters9.6中國一汽7.5永豐余5.4新希望乳業3.5咖世家12.2白云山9.6
118、浙江世寶7.5天大藥業5.4玫琳凱3.5哈啰12中國中藥9.6美團單車7.4Suitsupply5.2雷士國際3.5京東方12莊臣9.5保利發展7.4新華制藥5.2圣農發展3.5PPG11.9雅芳9.5綠景中國地產7.4貝納通5勃林格殷格翰3.4TCL 科技11.7浪潮信息9.5達利7.4棲霞建設5海馬汽車3.3OPPO11.7榮成紙業9.4華君集團7.4富力地產5雅戈爾3.2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企業分數 納愛斯3.2燦盛制藥1.8Nine West0大亞圣象0東渡國際0Hush Puppies3.2Clarks1.6君樂寶0集美0金大地0海瀾之家3.2格蘭仕1.6康奈0飛
119、雕0無限極0金螳螂3.2奧普家居1.6魅族0萬家樂0SHEIN0華僑城3.2信義玻璃1.6現代牧業0青桔單車0瑞幸咖啡0安琪酵母3.2珠江啤酒1.5茵寶0浙江永強0高樂雅咖啡0燕京啤酒3飛鶴1.5皮爾卡丹0高新地產0太平洋咖啡0River Island3中糧糖業1.4海德0萬通發展0正新輪胎0開米3Quiksilver1.4貝因美0宏寶萊0豪悅護理0patagonia3娃哈哈1.4德克士0今麥郎0大漢城建0美特斯邦威2.8匯源果汁1.4福汽集團0水塔0寧夏中房0中順潔柔2.8江鈴汽車1.3森力啤酒0思念0榮華控股0佳通輪胎2.8居然之家1.3青源啤酒0四季沐歌0俊發集團0科勒2.8農心1.2完
120、達山0美利達0祥源0MEC2.8斯凱奇1.2輝山0富士達0儒辰集團0太陽紙業2.6Lafuma1百雀羚0新日0大愛城0不凡帝2.6喜力1自然堂0綠源0奧克斯地產0Mulberry2.6正大1韓后0臺鈴0戴森0鄂爾多斯2.5真維斯1御泥坊0新蕾0江蘇華建0牛欄山2.5創維1天友0比德文0九如城集團0果園老農2.4久盛地板1華倫天奴0上海鳳凰0居易國際0國瑞置業2.4倍加潔1泉林0博洛尼0雅荷地產0普洛斯2.4歐派家居0.9新亞紙業0銅牛0世聯行0華潤萬家2.4不二家0.8弘安紙業0恒源祥0天一仁和0奇瑞2.3大參林0.8雙燈紙業0紫羅蘭家紡0東海地產0索菲亞2.3民豐特紙0.8和平乳業0喜得寶0
121、大家房產0大成2.2大自然家居0.6金健牛奶0潔麗雅0雨潤地產0三只松鼠2.2恒林股份0.6上好佳0佳麗斯0金僑控股0歐普照明2.2古井貢酒0.5金星啤酒0浪奇0愛家集團0中鹽2.2Mothercare0.4以純0欖菊0楷林0中國醫藥2.2宜賓紙業0.4唐獅0三槍0令牌集團0G-Star RAW2白貓0.3EuroGroup0夢蘭家紡0澳海0寶駿2吉利汽車0.3樂純0彼歐0陜建地產集團0銀鴿實業2樂扣樂扣0.3中策橡膠0蔚來0一德集團0瀘州老窖2佐丹奴0.2椰樹集團0零跑汽車0 太極集團2良品鋪子0.2愛仕達0哪吒汽車0 當代置業2愛瑪0.2西鳳0威馬汽車0 維科集團2Ann Taylor0盼
122、盼食品0紅豆置業0 中國奧園2兩面針0百草味0北科建0 今世緣2百麗國際0康佳0天鴻地產0 水星家紡2奧康0奧克斯0華遠地產0 vivo1.8Kappa0Charles&Keith0天泰集團0 天士力1.8DKNY0老干媽0新地集團0 捷安特1.8維多利亞的秘密0小熊電器0海信地產0 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企業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5051附錄 II 報告中的術語與定義供應鏈: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提供給最終用戶所形成的網鏈結構,包括多層級供應商。供應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組織,包括但不限于下屬工廠等關聯企
123、業、生產代工廠、原材料提供商、與生產相關的服務提供商(如污水處理廠、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處理處置單位)、物流供應商等。利益方:與企業的決策或活動有利益關系的組織,包括但不限于消費者、股東、投資機構、環保組織、供應商、合作伙伴等。環境合規:企(事)業單位的建設、生產、經營、搬遷轉移等過程符合國家和或地方環保法律法規要求。環境違規:由官方發布的、企(事)業單位建設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違反國家和地方環保法律法規的相關信息,以及官方確認企(事)業單位存在問題的公眾投訴舉報信息。公開說明(要求、發布、披露):通過政府平臺、企業網站、IPE 網站、傳統媒體、自媒體等渠道,以書面形式發布信息。價值鏈:在本報告中
124、,價值鏈指與報告主體運營相關的上游/下游活動,包括產品使用階段和產品報廢處理。價值鏈排放:與報告主體運營相關的上游和下游活動產生的排放量。產品生命周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LCA):對產品壽命周期中的每一步的影響(如溫室氣體排放)進行的評估,包括資源開采、生產、使用和廢物處置等。溫室氣體:在本報告中,溫室氣體指 京都議定書 中的七種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三氟化氮。全球變暖潛值(GWP):描述一單位特定溫室氣體相對于一單位CO2而言,產生的輻射影響力(對大氣的有害程度)的因子。二氧化碳當量:表示七種溫室氣體全球升溫潛勢(
125、GWP)的普遍適用的測量單位,以一單位CO2e 表達。它用來在同一個共同的基礎上評估(避免)排放溫室氣體的情況。碳中和/凈零排放(在本報告中泛指二氧化碳中和/凈零排放或溫室氣體中和/凈零排放):指國家、企業、產品、活動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碳源/排放源:將向大氣中排放溫室氣體的物理單元或過程。直接排放:由報告主體所有或控制的源產生的排放量。間接排放:由報告主體運營導致,但是發生在由其他公司所有或控制的排放源。范圍 1 排放:
126、企業直接排放的溫室氣體。范圍 2 排放:企業外購電力、供熱/制冷,或蒸汽自用而產生的間接排放量?;谑袌龅姆秶?2 核算方法(Market-based Method):根據簽署購電合同的供應商的排放量或其他能源屬性證書抵消量的方式量化范圍 2 排放?;诘攸c的范圍 2 核算方法(Location-based Method):根據地方、區域或國家電網平均排放因子量化范圍 2 排放的方法。范圍3排放:除了范圍2以外的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量。范圍3的排放是一家公司活動的結果,但并不是產生于該公司擁有或控制的排放源。例如,開采和生產采購的原料、運輸采購的燃料,以及售出產品和服務的使用。絕對目標:一段時
127、間范圍內實現絕對溫室氣體減排的總體目標,例如,到 2030 年,企業在2020 年基礎上減排范圍 1+2 排放的 25%。強度目標:以排放量和業務度量標準的比率定義的減排目標,例如,到 2025 年,企業在2018 年的基礎上每噸水泥 CO2排放量降低 12%。目標基準年:用來定義一個溫室氣體目標的基準年。目標年/目標完成年:確定目標承諾期結束的日期/年份?;鶞示€:假設沒有溫室氣體減排項目或活動存在的情況時的溫室氣體排放情景?;鶞誓昱欧牛河糜诒容^企業長期排放量的歷史數據(一個特定年份或者多年平均值)。碳強度:表示每單位物理活動或經濟價值產生的溫室氣體影響(例如,單位發電產生的 CO2排放量)。
128、強度比率與生產率/效率是相反的。碳匯:任何儲存溫室氣體的物理單元或過程,通常指森林和地下/深海 CO2庫。碳交易:所有購買或出售溫室氣體排放配額、抵消量和信用的活動。配額:排放一定量溫室氣體的權利。IPCC:由氣候變化領域專家組成的國際機構,職能是評估有關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從而了解由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風險。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5253附錄 III 范圍 3,類別 1外購商品和服務排放量化方法1Supplier-specific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產品碳排放因子計算 E=
129、Qi*EFi (1)式中:E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Q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量(如,千克);EF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供應商實測的產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Hybrid Method:采用供應商實測排放數據結合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排放碳因子計算2E=ESi+QMij*EFMij+QMij*DMjk*EFTjk+Wi*EFWi+EO (2)式中:E 核算和報告
130、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如,千克);ES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相關的供應商范圍 1&2 排放數據3(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j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制造第 i 種商品的原材料的種類;QMij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制造所需第 j 類原材料的消耗量(如,千克);EFMij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制造所需第 j 類原材料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k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原材料的運輸方式;DMjk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j
131、類原材料的運輸距離(如,千米);EFTjk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j 類原材料通過第 k 類運輸方式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米/千克);W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相關的廢棄物產生量(如,千克);EFW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相關的廢棄物處理過程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Eo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和外購商品和服務相關的其他排放(如適用)。Average-data Method:采用以產品數量或重量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計算E=Qi*EFAi (3)式中:E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
132、,千克二氧化碳當量);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Qi 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 i 種商品生產或服務的數量或重量(如,千克);EFA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i 種商品的以產品數量或重量度量的產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千克產品)。Spend-based Method:采用以經濟指標度量的產品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計算 E=Qi*EFSi (4)式中:E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生產或服務過程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商品和服務的種類;Q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外購的第i種商品生產
133、或服務的量,以經濟指標度量(如,萬元產值);EFSi核算和報告年度內,第 i 種商品的以經濟指標度量的產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碳排放因子(如,千克二氧化碳當量/萬元產值)。1.WRI&WBCSD,GHG Protocol Technical Guidance for Calcculating Scope 3 Emissions2.如果供應商無法提供某個或某幾個過程的實測數據,外購商品和服務的排放量,將用產品生命周期數據庫中外購商品“從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的排放因子,減去已知過程的排放計算。3.指“分配”(Allocation)后的供應商范圍
134、1&2排放數據,關于“分配”的方法,詳見GHG Protocol Corporate Value Chain(Scope 3)Accounting and Reporting Standard 中第八章 Allocating Emissions1.3.2.4.04 評價發現05 展望與建議06 附錄01 摘要02 指數介紹03 評價結果構建全球企業責任氣候行動 CATI 指數 20225455關于 IPE免責聲明編寫組成員設計及可視化特別鳴謝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自 2006 年成立以來,IPE 開發并運行蔚藍地圖數據庫(),2014年上線“蔚藍地圖”A
135、PP,推動環境信息公開,賦能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助力企業綠色轉型和低碳發展,促進多方參與環境治理,共同守護地球家園。本研究報告由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撰寫,研究報告中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本報告根據公開、合法渠道獲得相關數據和信息,并盡可能保證可靠、準確和完整。本報告不能作為 IPE 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依據或者憑證。IPE 將根據相關法律要求及實際情況隨時補充、更正和修訂有關信息,并盡可能及時發布。IPE 對于本報告所提供信息所導致的任何直接的或者間接的后果不承擔任何責任。如引用發布本報告,需注明出處為 IPE,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報告之聲明及其修改權、更新權
136、及最終解釋權均歸 IPE 所有。注:1.本報告評價期為:2021 年 10 月 1 日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2.評價信息來源:企業官方網站、年報、CSR 報告、ESG 報告等定期報告、官網等公開渠道發布的信息、蔚藍地圖數據庫收集的可信源發布的數據,以及企業公開披露的 CDP 氣候變化問卷回復;3.如本報告的中英文版本出現不一致,請以中文版為準。4.本報告采用環保再生紙印刷。朱紫琦,丁杉杉,馬軍,黎萌,徐昕,李赟婷,代曉娟,張慧,Linda Greer,馬瑩瑩陳雙麗,石歡感謝海因里希 伯爾基金會(德國)北京代表處、萬科公益基金會、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阿拉善 SEE 珠江項目中心提供支持。本文內容及意見僅代表作者的個人觀點,與以上基金會的立場或政策無關。感謝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提供指導,感謝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對企業氣候行動CATI 指數評價提供技術支持。感謝綠色江南公眾環境關注中心、南昌青贛環境交流中心、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蕪湖生態中心)、中南大學資源循環研究院王強教授團隊、實習生王嘉澍、段林帥、張蘭、李楠、魏娜、藺海祥、張凱宸,兼職郭志豪、唐文藝、朱鳳婷、徐文平、劉孜君、陳愛婷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