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圓桌:2024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報告(簡版)(38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電力圓桌:2024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報告(簡版)(38頁).pdf(38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專題研究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簡版報告)電力圓桌項目課題組2024年08月電力圓桌項目 電力圓桌(全稱電力可持續發展高級圓桌會議)項目于 2015 年 9 月啟動,旨在緊扣應對氣候變化、調整能源結構的國家戰略,邀請業內專家和各利益方參與,共同探討中國電力部門低碳轉型的路徑和策略。通過建立一個廣泛聽取各方意見的平臺機制,電力圓桌將各方關心的、有爭議的、目前決策困難的關鍵問題提交到平臺討論,選出核心問題委托智庫開展高質量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議提交到平臺征求意見,從而支持相關政策的制定和落地,推動中國電力行業的改革和可持續發展,提高電力行業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能
2、力。項目課題組CEC Electric Power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中電聯電力發展研究院有限公司(電力建設技術經濟咨詢中心、電力工程造價與定額管理總站)是中國能源電力投資咨詢領域的“國家隊”和決策“智囊團”,源于1986年成立的水利電力部直屬中央級事業單位,歷經近40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咨詢機構和能源高端智庫,致力于為政府和行業提供“研、投、管、服”一體化、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具有工程咨詢單位甲級專業資信、電力企業AAA信用等級、工程造價咨詢企業AAA信用等級,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咨詢評估機構名單。Cover Ima
3、ge Freepik所使用的方正字體由方正電子免費公益授權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 低碳轉型路徑研究Transitioning East and South China to Low-Carbon Power with Jiangsu and Guangdong in the Lead2024 年 08 月|i|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目 錄前言 011 基于指標對照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發展特征 0311 電力低碳轉型指標 0312 電力發展共性特征 0513 電力低碳轉型差異 072 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供需格局演化和低碳轉型趨向 0921 電力中長期供需格
4、局 0922 電力低碳轉型趨向 1523 華東和南方區域對全國電力低碳轉型的影響 183 以江蘇為牽引的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 1931 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目標定位 1932 江蘇對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牽引作用 2033 華東區域和江蘇電力低碳轉型關鍵舉措 214 以廣東為牽引的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 2541 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目標定位 2542 廣東對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牽引作用 2643 南方區域和廣東電力低碳轉型關鍵舉措 275 協同推動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行動建議 3151 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區域電力生產力布局31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
5、ii|52 強化促進電力經濟協調發展的碳排放雙控引導3153 大力開展區域特色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創新3254 完善區域一體化推進電力低碳轉型的市場機制32參考文獻 33|01|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前言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 2023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要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這為新時代電力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動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與區域協調發展深度融合,因地制宜謀劃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是在全國一盤棋思路下深入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的有效抓手。華東和南方區域1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合計用電量
6、超過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的四成,兩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目標和節奏深刻影響全國電力碳達峰碳中和格局,其中江蘇和廣東對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牽引作用更為顯著。為助力區域電力發展更好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工作大局,中電聯電力發展研究院開展中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編制形成了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報告。報告構建區域電力低碳轉型指標體系,分析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發展的共性和差異特征,研判兩個區域電力供需格局演化和低碳轉型趨向、及其對全國電力低碳轉型的影響,研究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提出協同推動兩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行動建議。報告認為: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
7、型取得顯著成效;加快提升兩個區域內部非化石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將有效減緩全國電力碳達峰壓力,兩個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節奏深刻影響 2050 年前全國新增電力流布局,兩個區域高碳電源低碳化改造將對碳達峰至碳中和階段全國氫電協同跨區資源配置帶來重大影響;江蘇將在沿海地區新型電1 華東區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和福建省,南方區域包括廣東省、海南省、貴州省、云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02|力系統建設、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及分布式光伏規?;渴?、虛擬電廠發展方面對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發揮牽引作用,廣東將在風光核蓄儲一體化發展、終端用能電氣化發展、綠色電力
8、國際貿易和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對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發揮牽引作用,共同助力加快形成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新格局。|03|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基于指標對照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發展特征1.1 電力低碳轉型指標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新型電力系統為指引,以華東區域和南方區域為研究對象,設置 14 項區域電力低碳轉型指標。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04|表 1-1區域電力低碳轉型指標對比序號維度區域指標全國華東南方江蘇廣東1清潔低碳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49.741.1 57.5 37.2
9、 40.1 2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占比(%)36.532.3 52.5 29.4 44.9 3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27.332.0 33.2 33.4 40.0 4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克/千瓦時)472.2505.0 337.1 497.3 367.5 5安全充裕支撐性電源占最大負荷比重(%)132.693.1 149.4 88.4 95.0 6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小時/戶)9.102.91 9.33 2.09 3.48 7電力對外依存度(%)-0.715.9-2.8 19.9 18.9 8經濟高效火電平均供電煤耗(克/千瓦時)300.7295.7 307.0 292.3 292
10、.2 9電網綜合網損率(%)4.823.50 3.92 3.07 3.46 10單位新增用電量電力投資(元/千瓦時)4.082.47 10.41 1.99 341.23 11供需協同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約 5%約 3%約 8%約 2%12戶均分布式戶用光伏裝機(千瓦/戶)9.339.05 1.61 8.55 3.31 13靈活智能新能源利用率(%)97.6100.0 99.8 100.0 99.7 14電力系統數智化發展水平-高較高高高注:1、電力對外依存度、戶均分布式戶用光伏裝機、新能源利用率、電力系統數智化發展水平 4 項指標為 2023 年數據/信息,其余指標均為 2022 年數據;2、
11、紅色箭頭代表劣于全國平均水平,綠色箭頭代表優于全國平均水平。|05|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2 電力發展共性特征終端能源消費電氣化水平相對更高。華東和南方區域用電基數大、以電能為主要供能形式的高技術產業加速布局,帶動終端用能電氣化進程領跑全國,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分別為 32.0%、33.2%,較全國平均水平分別高 4.7 個、5.9個百分點。1 圖 1-1 2020-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 圖 1-2 2020-2023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新能源利用率 圖 1-12020-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能占終端能
12、源消費比重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較高水平。2020-2023年,華東區域風電、光伏發電量實現全額消納,南方區域風電、光伏發電量消納水平處于 99.7%及以上,均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數智化賦能系統提質增效取得顯著成效。華東和南方區域積極適應電力產業數字化趨勢,加速電力系統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助力區域電力系統能效水平穩步提升,兩個區域輸電效率位于各區域前列,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網綜合網損率分別為 3.50%、3.92%,較全國平均水平分別低 1.32 個、0.9 個百分點。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06|1 圖 1-1 2020-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能占終
13、端能源消費比重 圖 1-2 2020-2023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新能源利用率 圖 1-22020-2023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新能源利用率2 圖 1-3 2020-2023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網綜合網損率 圖 1-32020-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網綜合網損率|07|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3 電力低碳轉型差異華東區域火電占比高,南方區域電力供應結構更加均衡。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占比分別為 32.3%、52.5%,主要由于華東區域煤電發電量占本地總發電量比重超過 60%,外來電中約 50%為可再生能源電力;南方區域水電發電量占本地總發
14、電量比重超過 30%,煤電發電量占本地總發電量比重 40%左右。2 圖 1-3 2020-2023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電網綜合網損率 3 圖 1-4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發電量結構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08|華東區域電力大受端特征清晰顯現,南方區域內跨省電力資源配置能力強。華東區域能源電力自給能力不足,需受入區外電力滿足區域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2022 年,華東區域電力對外依存度為 15.9%。南方區域電力流向主要為區內西電東送,區域整體處于自平衡狀態。華東區域電力可靠性處于較高水平,南方區域供電保障能力不均衡。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用戶平均停電時間分別為
15、2.91、9.33 小時/戶,南方區域用戶平均停電時間較華東區域高 6.42 小時/戶。華東區域五省市電力可靠性水平更趨均衡,南方區域僅有廣東電力可靠性水平較高。3 圖 1-52022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用戶平均停電時間|09|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供需 格局演化和低碳轉型趨向2.1 電力中長期供需格局分情景進行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中長期供需格局演化趨勢分析。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0|表 2-1電力中長期發展情景設置基礎情景轉型加速情景電力 需求兩個區域經濟的強勁增長勢頭和良好發展態勢推動電力需求保持穩步增長,全社會電氣化
16、水平穩步提升成為拉動電力消費增長的重要動力,近中期,兩個區域電力需求仍將保持中高速增長,遠期電力需求增速將逐步放緩。到 2060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全社會用電量將分別達到4.5 萬億、3.3 萬億千瓦時。電力 供應按照既有能源電力發展規劃節奏,穩步推進區內各類電源發展,電力中長期供應缺口主要依靠新增區外電力流填補。到 2060 年:華東和南方區域抽水蓄能裝機規模分別達到7500 萬、5900 萬千瓦;華東和南方區域核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1.4億、0.7 億千瓦;華東和南方區域煤電裝機規模分別降至 0.8億、0.9 億千瓦;華東和南方區域氣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0.8億、1 億千瓦;華東和南方區域
17、新能源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4.4 億、6.5 億千瓦;華東和南方區域區外來電規模分別為2.1億、0.9 億千瓦。加快區內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等新能源、核電、氣電、抽水蓄能等非化石能源發展節奏,降低對區外電力的依賴。到 2060 年:因地制宜開發水電,加快推進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建設,華東和南方區域抽水蓄能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8300 萬、6900 萬千瓦,南方區域常規水電裝機達到 1.7 億千瓦;積極有序推動沿海核電項目建設,適時發展內陸核電,華東和南方區域核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1.5 億、1 億千瓦;煤電低碳化改造速度進一步加快,中遠期煤電加速退出,華東和南方區域煤電裝機規模分別降至 0.3 億、0
18、.4 億千瓦;合理安排調峰氣電,中遠期加速實施氣電摻氫、純氫燃氣輪機建設,華東和南方區域氣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1 億、1 億千瓦;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動新能源在新型電力系統中的占比穩步提高并實現可靠替代,華東和南方區域新能源裝機規模分別達到17.0 億、6.8 億千瓦;新增區外來電規模明顯降低,華東和南方區域區外來電規模分別為 1.6 億、1.2 億千瓦。華東區域電力需求保持較快增長,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對電力供應結構持續優化作用占據主導地位,兩類情景下電力對外依存度呈現差異化發展趨勢。到 2030 年和 2060 年,華東區域全社會用電量分別達到 3.1 萬億、4.5 萬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
19、量占比分別達到25%左右、70%左右?;A情景:華東區域電力對外依存度持續緩慢增長,到 2060 年達到 20%左右,受入區外電力規模達到 2.1 億千瓦。轉型加速情景:華東區域電力對外依|11|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存度呈現先增長后降低趨勢,到 2060 年,電力對外依存度與當前水平相當,降至 15%左右,受入區外電力規模達到 1.6 億千瓦,較基礎情景受入區外電力規模減少約四分之一。到 2030 年,轉型加速情景下,單位新增用電量電力投資 2.45 元/千瓦時,較基礎情景增加 0.46 元/千瓦時。表 2-2華東區域電力中長期需求預測單位:億千瓦時年份203020
20、35204020502060全社會用電量3143036700402304310045000時間段2020-20302030-20352035-20402040-20502050-2060年均增速5.9%3.1%1.9%0.7%0.4%表 2-3華東區域電力中長期供應結構預測情景指標20302035204020502060基礎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60.1%69.1%77.9%86.4%92.5%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2.2%31.1%43.0%56.3%65.7%電力對外依存度18.2%18.5%19.6%20.2%20.1%轉型加速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64.0%74.3%82.0%89
21、.2%94.8%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6.9%38.4%49.8%61.8%71.5%電力對外依存度18.2%17.6%16.9%16.0%15.3%表 2-4華東區域投資規模及分品種投資結構華東2024-20302024-2035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一情景二投資規模約 1.8-2.3 萬億元約 3.0-3.9 萬億元新能源52.8%58.0%55.2%60.6%支撐性電源28.9%24.2%30.1%25.0%抽蓄、新型儲能15.1%15.2%12.3%12.5%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2|專欄 1 江蘇電力中長期供需格局江蘇全社會用電量穩定增長,占華東區域全社會用電量比
22、重持續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兩類情景下,江蘇電力對外依存度呈現先增長后降低趨勢,轉型加速情景下電力對外依存度更低。表 2-5江蘇電力中長期需求預測單位:億千瓦時年份20302035204020502060全社會 用電量1104012800140001480015400時間段2020-20302030-20352035-20402040-20502050-2060年均增速5.6%3.0%1.8%0.6%0.4%表 2-6江蘇電力中長期供應結構預測情景指標20302035204020502060基礎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60.3%68.9%75.8%85.0%90.2%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7.8%
23、37.2%47.6%63.5%72.3%電力對外依存度21.5%22.1%23.5%24.7%23.7%轉型加速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66.2%73.0%81.4%89.5%91.5%新能源發電量占比34.6%44.5%56.5%72.3%76.2%電力對外依存度21.5%22.1%20.9%19.8%19.0%|13|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南方區域電力需求保持剛性增長,2030 年前電力對外依存度快速提升,2040 年后外受電需求逐步進入飽和階段。到 2030 年和 2060 年,南方區域全社會用電量分別達到2.2 萬億、3.3 萬億千瓦時,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
24、占比分別超過 60%、達到 90%左右。2030 年前,兩類情景下南方區域電力對外依存度均快速增長,2040 年前達到最高水平,2060 年超過 25%。當前到 2060 年,基礎情景和轉型加速情景需從區外引入外來電規模分別為 0.9 億、1.2 億千瓦。到 2030 年,轉型加速情景下,單位新增用電量電力投資 3.31元/千瓦時,較基礎情景增加 0.21 元/千瓦時。表 2-7南方區域電力中長期需求預測單位:億千瓦時年份20302035204020502060全社會用電量2220526022284703103033080時間段2020-20302030-20352035-20402040-2
25、0502050-2060年均增速5.5%3.2%1.8%0.9%0.6%表 2-8南方區域電力中長期供應結構預測情景指標20302035204020502060基礎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69.4%73.7%77.8%82.2%86.6%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3.3%28.2%34.1%39.1%43.6%電力對外依存度24.4%26.6%29.5%28.7%28.4%轉型加速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70.7%75.0%80.5%85.6%90.7%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3.3%28.4%33.4%38.7%41.1%電力對外依存度26.6%26.6%27.8%25.5%25.4%表 2-9南方區
26、域投資規模及分品種投資結構南方2024-20302024-2035情景一情景二情景一情景二投資規模約 2.0-2.1 萬億元約 2.9-3.2 萬億元新能源53.2%51.9%52.4%48.8%支撐性電源36.2%38.1%36.5%39.9%抽蓄、新型儲能7.9%7.6%7.9%8.5%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4|專欄 2 廣東電力中長期供需格局廣東全社會用電量穩定增長,占南方區域全社會用電量比重呈現緩慢降低趨勢,由當前的 54%左右降至 2060 年的 45%左右。兩類情景下,廣東電力對外依存度均呈現增長趨勢,并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表 2-10廣東電力中長期需
27、求預測單位:億千瓦時年份20302035204020502060全社會用電量1096012520134001408014550時間段2020-20302030-20352035-20402040-20502050-2060年均增速6.3%2.8%1.4%0.5%0.3%表 2-11廣東電力中長期供應結構預測情景指標20302035204020502060基礎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49.7%54.6%61.5%67.9%74.1%新能源發電量占比20.3%25.5%33.9%39.3%43.2%電力對外依存度24.3%25.2%29.5%30.3%29.3%轉型加速情景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
28、51.7%56.2%65.3%73.5%81.0%新能源發電量占比19.3%23.9%32.8%38.9%43.6%電力對外依存度24.3%25.2%25.8%26.7%25.8%|15|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2 電力低碳轉型趨向華東區域電力碳達峰時間有望早于全國。華東區域作為主要受端區域,持續受入西南、西北和華北高比例清潔電力,疊加大力開發本地核電與海上風電,電力碳達峰時間相對其他區域有所前置。4 圖 2-1 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 圖 2-2 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 基礎情景轉型加速情景基礎情景轉型加速情景圖 2-1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華東
29、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呈現持續下降態勢。2030 年前,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緩慢下降;2030 年后,占全國比重下降加速;到 2040 年,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由當前的 25%左右下降到 20%以下。華東區域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A情景下,到 2030 年,華東區域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413克/千瓦時,較2020年下降20.4%。轉型加速情景下,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清潔電源建設進度加快,到 2030 年,華東區域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379 克/千瓦時,較 2020 年下降 27.1%,較基礎情景低 34 克/千瓦時。華東區域終端電氣化進程
30、快于全國,到 2060 年超過 75%。到 2060 年,電能占據終端用能的主體地位,華東電氣化發展全面成熟,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超過 75%。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6|專欄 3 江蘇電力低碳轉型趨向江蘇與華東區域電力碳達峰時間基本相當。江蘇全社會用電量和煤電裝機規模均占華東區域比重約三分之一,未來電力需求仍將穩步增長,碳減排壓力較大,江蘇順利實現碳達峰目標對于華東區域至關重要。江蘇電力碳排放量占華東區域比重保持在 35%左右。江蘇電力碳排放量與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一致,占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比重一直保持在 35%左右。江蘇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
31、強度穩步下降?;A情景:到 2030 年,江蘇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404 克/千瓦時,較 2020 年下降 22.5%。轉型加速情景: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清潔電源建設進度加快,到 2030 年,江蘇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364 克/千瓦時,較 2020 年下降 30.2%,較基礎情景低 40 克/千瓦時。南方區域電力碳達峰時間與全國趨同,區內海上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快速發展,以及高效利用藏東南地區的清潔電力輸入,南方區域加速能源電力結構轉型。4 圖 2-1 華東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 圖 2-2 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 基礎情景轉型加速情景基礎情景轉型加速情景圖 2-
32、2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變化趨勢|17|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小幅下降。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整體呈現小幅下降態勢,到 2040 年,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由當前的 12%左右下降到 10%左右。南方區域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穩步下降?;A情景:到 2030 年,南方區域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267克/千瓦時,較2020年下降24.8%。轉型加速情景: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清潔電源建設進度加快,到 2030 年,南方區域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241 克/千瓦時,較 2020 年下降 32.1%,較基礎情景低 2
33、6 克/千瓦時。南方區域終端電氣化進程快于全國,到 2060 年達到 80%左右。到 2060 年,電能占據終端用能的主體地位,南方區域電氣化進程進入電氣化后期階段,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80%左右。專欄 4 廣東電力低碳轉型趨向廣東電力碳達峰時間早于南方區域。廣東通過加快發展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風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沿海核電,同時積極引入藏東南可再生能源電力,對本地煤電發電量形成有效替代。廣東電力碳排放量占南方區域比重小幅下降。廣東電力碳排放量占南方區域比重整體呈現小幅下降態勢,到 2040 年,廣東電力碳排放量占南方區域比重由當前的 61%左右下降到 58%左右。廣東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
34、放強度穩步下降?;A情景:到 2030 年,廣東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304 克/千瓦時,較 2020 年下降 17.8%。轉型加速情景:風電、光伏發電、核電等清潔電源建設進度加快,到 2030 年,廣東單位用電量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284 克/千瓦時,較 2020 年下降 23.2%,較基礎情景低 20 克/千瓦時。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18|2.3 華東和南方區域對全國電力低碳轉型的影響加快提升華東和南方區域內部非化石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可有效減緩全國電力碳達峰壓力。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碳排放量占全國比重超過 35%,到 2030 年,轉型加速情景下,兩個區域非化
35、石能源電力消納量占比分別達到45.8%、63.8%,較基礎情景分別高4.3個、3.2個百分點,兩個區域電力碳排放量較基礎情景減少約 1.6 億噸,占全國電力碳排放總量比重超過 3%,對合理控制全國電力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兩個區域合計單位新增用電量電力投資2.80元/千瓦時,較基礎情景增加14.6%,系統經濟成本有所增加。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節奏深刻影響碳達峰至碳中和階段全國新增電力流規模和布局。中長期來看,隨著電力需求快速增長,華東區域受入 8-14 回特高壓直流,南方區域由區內電力自平衡逐步轉為電力凈受入,中長期特高壓直流受入需求達到 9-12 回。華東和南方區域加快發
36、展非化石能源電力可有效降低區外電力需求,預計可壓減跨區直流輸電通道約 9 回(沙戈荒能源基地 7 回,西南水風光基地 2 回),拉動全國新增跨區輸電規模減少約四分之一。華東和南方區域高碳電源低碳化改造深刻影響碳達峰至碳中和階段全國氫電協同跨區資源配置格局。華東和南方區域合計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全國比重超過三分之一,支撐實現碳中和目標,需超前謀劃部署煤電摻氨、氣電摻氫、純氫燃氣輪機等火電降碳轉型技術路線,盡早實現煤電和氣電低碳化改造成熟技術規?;瘧?,帶動華東和南方區域綠色氫氨需求快速增長,綠氫年消費量達到約 1000 萬噸,區內可再生能源制氫、綠氫合成氨產能增長空間有限,中遠期考慮主要通過東北/
37、華北-華東、西北-南方等遠距離管道輸氫,支撐華東和南方區域實施大規?;茉窗l電降碳轉型。|19|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3以江蘇為牽引的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3.1 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目標定位在全國一盤棋推進電力碳達峰碳中和中率先垂范。國務院關于印發 2030 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國發202123 號)提出,堅持全國一盤棋,各地區因地制宜,明確既符合自身實際又滿足總體要求的目標任務,開展各地區梯次有序碳達峰行動。華東區域要加大區內海上風電、分布式光伏、核電等非化石能源發電開發力度,到 2030 年和 2060 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分別達到 65%左右、
38、95%左右,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占比分別超過 45%、90%左右;持續受入西北東部、內蒙古西部以“沙漠、戈壁、荒漠”為重點的清潔能源基地電力及西南地區水風光能源基地電力;華東區域作為高比例火電地區電力低碳轉型典型區域,需及早部署、逐步加快高碳電源低碳化改造節奏。打造源網荷儲一體化創新發展引擎?!霸淳W荷儲一體化”是一種可實現能源資源最大化利用的運行模式和技術,通過源源互補、源網協調、網荷互動、網儲互動和源荷互動等多種交互形式,從而更經濟、高效和安全地提高電力系統功率動態平衡能力,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發展路徑。依托長三角整體戰略布局,華東區域充分發揮 G60 科創走廊資源優勢,強化區域協同創新
39、,大力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關鍵技術攻關,積極培育能源電力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破除能源電力新模式新業態市場準入、投資運營、參與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0|市場交易等體制機制壁壘,進一步提升區域電力資源要素配置能力、服務輻射帶動能力。以更大力度深化區域能源電力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源網荷儲一體化模式、技術等創新示范,為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和高質量發展探索出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創建大電網與分布式微網融合互動樣板。推動電網主動適應大規模集中式新能源和量大面廣的分布式能源發展,微電網要與大電網形成兼容互補的關系,分布式微網與大電網兼容并
40、舉、相互支撐。有序推進特高壓交流擴展,充分發揮區域電網資源跨省優化配置作用。加強微電網關鍵技術研究,提升微電網裝備產業升級,強化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微電網標準規范,進一步協調能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引導新能源的就地高效率消納,實現對負荷供能的多能互補,提高微電網的可靠性和運行效率,推動微電網更好地支撐新型電力系統發展。3.2 江蘇對華東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牽引作用在沿海地區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方面打造區域樣板。江蘇結合沿海地區電力產業特點和能源資源優勢,推動沿海地區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統籌推進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和陸上輸電通道建設,增強源網荷儲靈活互動調節能力,進一步促進綠色能源與沿海產業融合發展。創新
41、規劃布局綠電專變、綠電專線,以綠電就近、就地、就低、可溯源為目標,在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特征明顯和地區可再生資源豐富的工業園區,積極開展新型電力系統園區試點規劃建設。在國內率先打造系統規模大、電力元素全、綠電消納多、支撐產業實的區域級新型電力系統,為華東區域其他沿海地區提供建設經驗。到 2030 年和 2060 年,江蘇新能源發電量占比分別達到 35%左右、76%左右,較華東區域平均水平分別高 8 個、5個百分點。以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分布式光伏規?;渴鹨I區域電力低碳轉型。依托江蘇沿海區位優勢,加速存量近海風電開發,探索深遠海海上風電示范建設,打造海上風電集群開發基地。2030 年前,加速存
42、量近海風電開發,加速江蘇灌云、濱海、射陽、大豐、如東、啟東形成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探索深遠海風電示范試點。加強建設條件評估和|21|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深遠海大容量風電機組、遠距離柔性直流送電、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技術論證,通過技術引領、政策機制創新等多種方式,推動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集中送出,并開展海洋牧場、海上綜合能源島、海上風電制氫、海上風電與火電耦合等前沿技術示范。到 2030 年和 2060 年,江蘇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0.3 億、1.1 億千瓦,占華東區域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的一半左右。大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開展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重
43、點在各類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機關學校等公共建筑屋頂整體規?;七M分布式光伏發電建設,鼓勵建設和發展與建筑一體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推動分布式光伏發電復合發展,結合生態立體土地綜合利用,充分發揮光伏發電與農林牧漁業發展協同優勢,積極推動分布式光伏與儲能、微電網等融合發展,在城市商業體、綜合體、大型公交站開展分布式光伏發電與電動汽車、充電樁等相結合的光儲充一體化建設。到 2030 年和 2060 年,江蘇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1.3 億、4 億千瓦,占華東區域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的三分之一左右。在虛擬電廠建設方面成為區域頭雁。江蘇經濟發展相對發達,在用市場化方式引導用戶開展電力負荷精細化管理
44、方面,具備明顯的硬件基礎、組織體系、市場機制和技術條件優勢。江蘇持續深化新型負荷管理系統應用,建成包括儲能、充電樁、樓宇空調、數據中心、工業 CPS 等在內的柔性實時需求響應“資源池”,電力需求響應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充分挖掘通信基站、樓宇空調、冷鏈物流等靈活資源,持續擴大資源池;同時探索更加成熟的市場化運營模式,推動出臺更多配套扶持政策,促進形成虛擬電廠可持續發展生態鏈。到 2030 年,江蘇電力需求響應力爭達到最大負荷的 10-15%。3.3 華東區域和江蘇電力低碳轉型關鍵舉措華東區域要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海上風電集群、沿海核電基地,推動特高壓交流擴展與主網架分片運行,進一步提升多直流饋入
45、支撐能力,大力培育虛擬電廠新業態,提升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積極有序發展沿海核電。夯實核電作為華東區域中長期主力支撐性電源的戰略地位。按照國家建設沿海核電基地的總體部署,有序推進福建、浙江、江蘇沿海地區在建核電項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2|目。超前謀劃千萬千瓦級核電基地規劃,按照連續建設、穩定投產的發展原則,持續做好項目審批和開發工作。同時,依托區域核電技術優勢,加強核電關鍵技術、核電裝備研發和核能多元化綜合利用,為區域降低碳排放強度提供清潔能源保障。到2030年和2060年,華東區域核電裝機規模達到 4600 萬、1.5 億千瓦左右。推動海上風電集群連片開發。依托華
46、東區域沿海區位優勢,加速存量近海風電開發,探索深遠海海上風電示范建設,打造海上風電集群開發基地。加速存量近海風電開發。加速上海奉賢、南匯和金山,福建福州、寧德、莆田、漳州、平潭等地區的海上風電項目建設,推動浙江寧波、溫州、舟山、臺州形成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建設,江蘇灌云、濱海、射陽、大豐、如東、啟東形成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探索深遠海風電示范試點。加強建設條件評估和深遠海大容量風電機組、遠距離柔性直流送電、海上風電融合發展技術論證,通過技術引領、政策機制創新等多種方式,推動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集中送出,并開展海洋牧場、海上綜合能源島、海上風電制氫、海上風電與火電耦合等前沿技術示范。到 2030
47、 年和 2060 年,華東區域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 0.6 億、2.2 億千瓦左右,江蘇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0.3億、1.1億千瓦,占華東區域海上風電總裝機規模的一半左右。持續加大區外可再生能源電量受入規模。將引入區外可再生能源電力作為華東區域解決區內清潔能源發展制約、推動區域電力轉型的重要路徑,持續推動西北區域及西南水電基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送電華東區域。多渠道拓展區外清潔電力增入華東。根據電力供需形勢,持續提高賓金、錦蘇等西南綠電通道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吉泉、靈紹等特高壓通道可再生電力比例,適時推動陜西、內蒙、甘肅和藏東南等地區清潔能源基地送電華東。同時,鼓勵省內能源企業與青海、甘肅、陜西
48、等能源資源富集省份開展,增強華東區域清潔電力供應保障能力。推動特高壓交流擴展與主網架分片運行。有序推進特高壓交流擴展。區內電網維持長三角特高壓交流環網并延伸主網架結構,布局范圍向南擴大,進一步提升直流多落點地區電壓支撐能力和故障后電力支撐能力,滿足“十五五”及遠期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新建核電基地等和海上風電基地等大型電源接入和送出需要。實現 1000/500 千伏主網架分片運行。持續優化區內 500 千伏電網結構,適時推動長三角用電負荷中心地區 500 千伏電網分區運行,解決 500 千伏短路電流系統性超標問題。江蘇要不斷優化電網結構,加強縣|23|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
49、徑研究域電網與主網聯系,保障分布式光伏匯集外送,提高主要斷面輸送能力,通過 500 千伏東通道加強、西通道增容擴建、揚鎮過江交流改直流等工程,提高蘇北和沿海地區的新能源接網和外送能力。大力培育虛擬電廠等新模式新業態。充分發揮華東區域市場機制領先優勢,推動能源電力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積極培育綜合能源、虛擬電廠等新業態。加快商業模式創新。以能源數字平臺為基礎,創新發展電動汽車智能網聯、綠色能源靈活交易、能源大數據增值服務等在內的多種商業模式,推動能源市場業態創新和模式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綜合能源服務新型模式。鼓勵在有條件的產業聚集區、工業園區、商業中心、交通樞紐及數據存儲中心等建設綜合能源
50、站,全面推廣多站合一、多表合一的能源服務模式。推動虛擬電廠先行先試。在產業園區、大型公共建筑、工業企業、商業綜合體等用電集中的區域,大力培育負荷聚合商,探索建設儲能設備、分布式能源、智能用電設備與電網友好互動的虛擬電廠,引導用戶積極主動參與電網互動,營造開放共享、多方共贏的新模式、新業態。江蘇充分發揮負荷側可調節資源優勢和先進經驗做法,推動華東區域虛擬電廠等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同時江蘇也可利用保供有余力的負荷側可調節資源,進一步保障其他省市安全平穩度過用電緊張時段。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瘧?。大力推進電源側儲能發展,合理配置儲能規模,改善新能源場站出力特性,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儲能系統。
51、優化布局電網側儲能,發揮儲能消納新能源、削峰填谷、增強電網穩定性和應急供電等多重作用。積極支持用戶側儲能多元化發展,提高用戶供電可靠性,鼓勵電動汽車、不間斷電源等用戶側儲能參與系統調峰調頻。積極推動電化學儲能、梯級電站儲能、重力儲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熱(冷)儲能等多應用場景多技術路線發展,開展相關技術路線新型儲能工程試點示范,探索儲能聚合利用、共享利用等新模式新業態。到 2030 年,華東區域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 0.6 億千瓦左右。加快完善區域電力市場和區內電力互濟交易機制。加快構建“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的電力市場體系,推進以現貨為核心的電力市場化改革,積極探索電力金融市場建設,發展
52、市場化節能方式,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安全低碳導向的電力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區內省間電力互濟機制,建立完善富余發電資源跨省互濟機制、備用和調峰輔助服務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4|互濟機制、富余新能源消納互濟交易機制、富余需求側可調節資源互濟交易機制、網內抽蓄電力互濟機制、常態化跨省綠色電力交易機制,充分發揮各類資源跨省協調互濟能力,實現更大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推進長三角新型電力系統一體化發展。到 2030 年,不斷擴大各類主體參與市場范圍,區內各省級電力市場平穩運行,省間現貨協調銜接,區域電力市場基本建成,電力市場在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電力安全保供能力、促進可再生能
53、源消納等方面作用進一步顯現。到 2040 年,區域電力市場全面建成,電-碳-證等各類市場高效協同發展,各類電力資源靈活高效配置。|25|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4以廣東為牽引的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4.1 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目標定位培育區域電力互濟新模式。結合南方五省區電力資源差異化特性,深入挖潛云南水電、貴州水電和煤電、廣西水電和煤電、廣東火電等主要電源品種的電力互濟能力。進一步提升云貴互聯通道電力互濟能力,實現云貴粵靈活送電,擴大云南、貴州的水電和火電互濟規模,實現云貴兩省電力直接互濟互補,同時有力保障廣東用電需求。積極探索施行市場備用電力多次結算模式,南方五省
54、區電廠的備用電力在不同時段能夠跨省交易,如云南、貴州的水、火電機組的備用電力支援廣東、廣西兩地,實現跨省備用市場與生產運行有序銜接,體現備用容量的時空價值,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實現南方區域東西部電能資源時空上供需關系、優化配置的高度互補。打造電力系統數智化發展樣板。數字化是實現電力低碳轉型的重要路徑。南方區域順應數字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加速融合發展趨勢,深入推動能源全產業鏈各類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推動能源設施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級,優化能源數據中心、調度中心、交易平臺等數字平臺建設布局,提高能源產供儲銷各環節智慧靈活響應和信息交互能力。加快建設數字電網,持續打造和完善一系列數字業務
55、技術平臺,使之具有強大的數據管理能力、超強的計算能力和以數據驅動業務的能力;加速電力系統管理數字化轉型,推動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6|電力規劃、建設、運維、物資、調度、營銷等多專業高效協同,提升企業運轉效率;加大5G 基站、物聯網、電動汽車充電樁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投入;對接好國家工業互聯網和數字政府,充分利用電網企業在算力、算法和數據資源上的優勢,促進政府、產業上下游和用戶的密切互動,引導能量、數據、服務有序流動,推動能源生態系統利益相關方開放合作、互利共生、協作創新。大力推動電網數字化、智能化建設,到 2030 年,南方區域數字電網基本建成。成為區域一體化電
56、力市場建設標桿。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成效顯著,要著力打造開放合作、規范有序、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區域電力市場標桿,助力構建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聚焦服務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不斷加大南方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力度,完善電力市場功能模塊,充分發揮市場發現價格的作用,推動電力資源在更大范圍優化配置和共享互濟;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服務電力保供穩價,以市場優化配置的主動性增強能源電力的互補性,滿足新型電力系統安全充裕的需要;推動更多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以電力市場機制的靈活運行提升源網荷儲協同效能;完善區域電力現貨市場機制,促進清潔能源電力高效消納和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到 2030 年,南方區
57、域一體化電力市場全面建成。4.2 廣東對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牽引作用打造風光核蓄儲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受資源稟賦約束影響,廣東在著力提升外來清潔電力水平的同時,需要深挖本地清潔能源潛力,充分發揮核電、海上風電、抽水蓄能等省內清潔能源資源優勢,推動多能互補發展,統籌兼顧電力安全保障和清潔電力水平提升。加強本地非化石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更大力度推進粵東、粵西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沿海核電等零碳電源建設,發揮粵北抽水蓄能和電網側新型儲能調節能力,創新應用一體化調控技術,支持沿海核電集群打捆周邊新能源,打造風光核蓄儲一體化發展新模式,健全完善配套市場機制和商業模式,顯著提高本地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比重。
58、到 2030 年,廣東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占比超過 55%,較南方區域非化石能源電力消納量占比平均水平差距明顯縮小。|27|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在終端能源消費綠色低碳電氣化轉型方面發揮區域引領作用。夯實廣東電氣化水平全國領先地位,全面提升社會電氣化進程。加快提升鄉村電氣化水平,以農業生產、鄉村產業、農村生活智慧用能等領域為重點,形成一批新時代鄉村電氣化精品工程;加快提升交通電氣化水平,推動建設適度超前、科學布局、安全高效的充電網絡體系,加快推廣港口岸電、純電動船技術應用;加快提升工業、建筑等領域終端電氣化水平,持續提高電加熱設備、高效儲能技術應用力度;充分發揮廣東創
59、新優勢,推動高溫蒸汽熱泵、高密度蓄熱材料、“光儲直柔”、高效電池及快速充電等先進前沿電能替代技術試點示范,形成南方區域終端能源消費綠色低碳電氣化轉型“試驗田”,到 2025 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 40%以上,引領南方區域電氣化水平加速提升。引領綠色電力國際貿易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作為我國體制機制創新的高地之一,廣東需要持續發力,繼續發揮制度探索“先行軍”作用,大力推進電力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積極培育電力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破除電力新模式新業態市場準入、投資運營、參與市場交易等體制機制壁壘,營造有利于商業模式創新的市場環境。以更大力度推動深化電力體制機制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
60、作用,促進構建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電力市場體系樣板。進一步創新綠電、氫能等清潔能源應用場景,探索促進綠電資源在粵港澳大灣區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優化配置的有效途徑,提高綠證的國際認可度和影響力。4.3 南方區域和廣東電力低碳轉型關鍵舉措南方區域要因地制宜布局支撐性調節性電源,推動西南地區實施水風光、沿海地區實施風光核蓄儲一體化多能互補發展,提升西南、西北和境外水電基地清潔電力受入水平,加快數字電網建設步伐,深化開展電能替代業務,建立健全南方區域統一電力市場。因地制宜布局支撐性調節性電源。協同推進支撐性核電、先進高效煤電和靈活性氣電建設,規劃、儲備一批保障電力供應的支撐性電源和促進新能源消納的調節性
61、電源,夯實南方區域電力供應安全保障。引導煤電充分發揮容量效應和靈活性優勢。有序推進廣東老革命老區、廣西玉林、貴州貴陽等地區支撐性清潔高效的煤電建設,加快推動區內存量煤電機組三改聯動,發揮煤電托底保供作用。有序發展天然氣發電。綜合考慮地區調峰需求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28|和天然氣資源情況,在珠三角等負荷中心規劃布局調峰氣電,因地制宜推進區內天然氣熱電聯產和分布式氣電項目。安全穩妥發展先進核電。穩步推進廣東、廣西、海南核電建設,開展后續新的核電廠址勘探和普選,做好核電資源廠址保護工作,推動核能在工業供熱、海水淡化等領域的綜合利用。到 2030 年、2040 年,南方區
62、域核電裝機規模分別達到 0.4億千瓦、0.7 億千瓦。2040 年后,適時啟動貴州等內陸核電建設,有效提升本地非化石能源發電量水平。到 2060 年,南方區域核電裝機規模達到 1 億千瓦左右。推動化石能源發電低碳轉型。加快燃煤電廠深度脫碳技術的研發示范應用,優先在廣東煤電裝機規模較大、海上風電資源豐富地區布局綠氨摻燒項目試點示范。鼓勵研發創新并工程化應用新型高效、低能耗的碳捕集技術,擴展二氧化碳利用場景和封存路線,在珠江口盆地等條件優異的海上區域開展碳封存研究和試驗驗證、在貴州推動燃煤電廠-鈣循環-水泥生產三聯動。到 2030 年,綠氨摻燒技術實現長期穩定示范運行和工程驗證,綠氨摻燒商業模式逐
63、漸形成,CCUS 技術經濟性進一步提高。到 2040 年,煤電高比例綠氨摻燒實現推廣應用,CCUS 實現商業化應用。遠期結合新能源、氫能等新興產業發展情況,開展可再生能源供能 CCUS、CO2加氫合成甲醇等示范建設。到 2060 年,煤電高比例綠氨摻燒、CCUS 等廣泛應用,煤電實現零碳/負碳運行。同時,在廣東積極開展綠氫摻燒、純氫燃機項目試點示范,2040 年前實現高比例綠氫摻燒,純氫燃機實現推廣應用,2060年前持續推動氣電高比例綠氫摻燒、純氫燃機,同時結合 CCUS 實現氣電零碳排放。積極實施多能互補發展。鼓勵西南水電以大型水電基地為依托,統籌本地消納和外送,綜合建設風電及光伏發電平價項
64、目,充分利用水電調節能力,優化調度、聯合運行、高效利用,建設水風光一體化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基地,降低可再生能源綜合開發成本,提高送出通道利用率。鼓勵風光互補項目,利用風能和太陽能互補發電,實現全天候發電功能,向電網提供更加穩定的電能,實現資源最大程度的整合。充分發揮廣東沿海核電、海上風電、抽水蓄能等清潔能源資源優勢,推動多能互補發展,打造風光核蓄儲一體化發展新模式。提升西南、西北和境外水電基地清潔電力受入水平。穩步提升西電東送水平,推動西電東送發展定位將逐步由“保供應”向“保供應和調結構并重”方向轉變。持續優化南方區域西電東送主網架結構,保持區內特高壓輸電通道合理利用率,積極推動藏東南先期投產
65、機組送電南方區域,推動玉曲河、察隅曲、瀾滄江上游等流域“水風光儲一體化”清潔|29|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能源基地向粵港澳大灣區新增直流輸電通道建設,積極推動青海海西柴達木沙漠基地送電廣西工程,確保兩項工程于 2030 年前按期投運。2030-2040 年,從西北區域、藏東南再引進 5 回高比例清潔能源電力輸電通道,送電廣東、廣西、云南、貴州,保障?。▍^)內用電需求及云南、貴州接續西電東送。2040-2060 年,根據區內電源支撐電力需求情況適時引入區外來電,從西北區域、藏東南再分別引進 1 回高比例清潔能源電力輸電通道。加快提升瀾湄區域電力合作水平。加快推動中老、中
66、緬等與周邊國家電網互聯互通建設,著力實現更高電壓等級、更大規模電網互聯,不斷提高電力貿易規模,構建南方區域多元清潔電力受入格局。加快數字電網建設步伐。推動傳統電網實現“全要素、全業務、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增強電力系統“可觀、可測、可控”的能力。加強數字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加快智能電網關鍵技術研究,提升輸變電智能化水平,優化提升通信網絡建設,推進智能電網與 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發展,加快電網數字化平臺和能源大數據平臺建設。推動電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持續增強新型電力系統萬物互聯和全面感知能力,提升電網信息傳輸承載能力,推進新一代調度自動化系統、配電自動化系統和一
67、體化通信網絡建設,支撐一體化大電網監控預警和分析決策。促進電力產業融合發展。加強電力數據資源的開放共享,推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電力發展資源共享服務,促進電力產業融合發展;深化政府政務與電網的數據、技術和業務的聯動對接,不斷拓展政務數據與電力數據跨域融合數據應用,充分發揮電力大數據的生產要素的價值,融入到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廣東持續發揮數據優勢,在充分挖掘可再生能源更多應用場景、提升新能源供給消納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構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協調有序發展的體制機制提供技術支撐。深化部署新型電氣化業務。研究在交通、工業、建筑、農業農村等領域推進“新電氣化”的政策、機制和實施路徑。在粵港澳大灣區、海南
68、自貿港等重點區域推廣港口岸電、空港陸電、油機改電技術,在交通領域推進以電代油,在工業、建筑等領域持續提高電加熱設備的應用比例。到 2030 年,推動南方五省區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 40%以上。同時開展多能耦合、靈活用能的綜合能源服務解決方案研究與應用,為用戶提供靈活的用能解決方案,打造多能互補綜合能源服務示范項目,著力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30|加強氫能制儲輸用體系建設。突破氫能項目用地類型制約,積極穩妥有序推動在非化工園區部署綠氫制儲輸運一體化產業鏈。新增本地綠氫產能優先就地就近利用,遠期統籌區內新增綠氫市場空間,適時規劃建設跨區域長輸供
69、氫管道,調入區外綠氫。在粵東、粵西等大型海上風電基地探索布局實施規?;稍偕茉粗茪涫痉?,統籌風光電基地周邊在運石化化工項目、鋼鐵冶煉項目和規劃建設化工類項目用氫需求,探索構建區域型輸氫管網,擴大綠氫供應半徑,促進區域內多元氫能資源共享,促進綠氫生產供應經濟性明顯提升。有序布局多元儲氫技術示范應用,提升綠氫供應與化工、冶金等工業用氫需求匹配度。推動氫能在石化化工、冶金、交通、電力等領域多場景應用,重點推進綠氫替代石化化工產業灰氫、氫燃料電池替代化石液體燃料、電-氫轉換服務新能源消納等領域示范應用。建立健全南方區域統一電力市場。積極推動南方區域統一電力市場建設,為新能源的充分利用提供市場支撐,到
70、 2030 年,南方區域統一電力市場全面建成。推動制定適應高比例新能源市場主體參與的中長期、現貨電能量市場交易機制,推動開展綠色電能交易,建立電能量市場與碳市場的銜接機制。深化南方區域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完善調頻、調峰、備用等市場品種,制定適應抽水蓄能、新型儲能、虛擬電廠等新興市場主體參與的交易機制,有效疏導系統調節資源成本。設計靈活多樣的市場化需求響應交易模式,推動南方五省區完成需求響應市場建設,促進用戶側參與系統調節。積極探索施行市場備用電力多次結算模式,實現南方區域東西部電能資源時空上供需關系、優化配置的高度互補。|31|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5協同推動華東和
71、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的行動建議5.1 堅持全國一盤棋統籌優化區域電力生產力布局加快提升華東和南方區域非化石電力供應保障能力,適度加快沿海地區核電核準建設節奏,為更大規模開發利用海上風電和分布式光伏創造有利條件,實施風光核蓄儲一體化發展布局,抑制跨省跨區電力資源調配需求過快增長,有效減緩全社會積極穩妥實現碳達峰的壓力。結合長時儲能技術攻關和應用進展,以及電力需求側響應能力提升幅度,合理控制區域火電峰值規模,確保電力可靠容量充裕度,為逐步實現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留足時間。推動建立跨省跨區能源資源調配動態調整機制,在最大限度實施區內清潔能源資源一體化開發利用基礎上,華東區域中長期綠電綠氫缺口優先考慮由
72、華北西部、西北東中部新建新能源基地滿足,南方區域中長期綠電綠氫缺口優先考慮由西北中西部新建新能源基地和藏東南水風光基地滿足。5.2 強化促進電力經濟協調發展的碳排放雙控引導加強碳排放雙控與可再生能源電力消納責任權重、綠色電力證書之間的銜接,因地制宜制定產業低碳轉型的目標考核與激勵機制,華東和南方區域碳雙控目標控制適度從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32|緊,引導傳統高載能產業向西部地區有序轉移,推動以電力為主要供能形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按照用電強度和所處產業鏈上下游位置在區域內各?。▍^、市)合理布局,提升新增負荷與區域清潔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匹配度,促進電力供需協同。5
73、.3 大力開展區域特色新型電力系統關鍵技術創新支持華東和南方區域內多地共建特色電力研發應用創新平臺,統籌區域能源資源稟賦和電力發展實際,引導高效太陽能發電、大容量海上風電、柔性直流、多元新型儲能等電力綠色低碳轉型重大關鍵技術差異化布局,在江蘇、廣東加大煤電低碳化改造、氫電協同、電力數智化前沿技術試點應用力度。圍繞電力相關基礎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礎軟件、基礎材料、基礎工藝等關鍵核心技術開展聯合攻關,設立區域級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或風險基金,支持高投入、高風險、高產出科技成果轉化,加速重大電力科技成果產業化。5.4 完善區域一體化推進電力低碳轉型的市場機制加快推進南方區域、長三角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定位于
74、貫徹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發揮區域電力市場余缺互濟作用,優化區域電力資源配置。結合省間電力現貨市場建設進展,在華東和南方區域先行推動建立市場化跨省跨區輸電權分配和交易機制,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對區域低碳電力產業投資引導作用。加快完善電力需求響應價格補償機制和配套市場交易機制,支持負荷聚合商、虛擬電廠運營商作為獨立市場主體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和系統運行調節。推動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長三角區域國際化綠色能源貿易中心,重點聚焦綠證國際認證和交易等核心業務,推動國內綠證與國外主流綠證互認和二次交易,有效應對大灣區和長三角外向型經濟中長期發展潛在碳約束和能源成本風險。|33|以蘇粵為牽引的華東和南方區域電力低碳轉型路徑研究參考文獻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 202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2 國家統計局.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202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3.3 國家能源局.2022 年全國可再生能源電力發展監測評價報告 R.2022.4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22 年電力工業統計資料匯編 R.2023.5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力行業年度發展報告 2023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23.6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中國電力行業可靠性年度發展報告2023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