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產叉車全球市占率逐步提升,海外市場拓展空間巨大。隨著國產叉車國際認可度不斷提高,憑借性價比優勢,2020 年國產品牌銷量占全球銷量比例提升至 50%,國產品牌出口銷量占海外銷量 23%。其中,國產品牌在發達國家中占比略低,約 5-10%;在發展中國家較高,約 20%-50%,主要是產品定位和客戶需求有所不同。國內:強者恒強,雙龍頭市占率穩中有升強者恒強,國內叉車行業近兩年集中度大幅提升,雙龍頭市場份額合計超 50%。根據中叉網數據顯示,2019 年有 15 家工業車輛制造商年銷售量超過 10000 臺,21 家超過5000 臺,29 家超過 3000 臺,3。
2、公司叉車結構科學,工作性能好,部分叉車技術水平領先行業。公司叉車在載荷中心距、額定起重量、整機大小等參數上與其他品牌叉車相近,在叉車重量、最小轉彎半徑等指標上具有一定優勢,綜合來看擁有很好的工作性能。車身重量即叉車自重,適當減少車身重量可以防止叉車在過彎時發生側飄,并小幅度提高加速性能。各個噸位的公司叉車在叉車重量上整體均較低,有利于叉車的起步和提速,增加過彎時的安全性。最小轉彎半徑是叉車在無載重低速行駛、打滿方向盤轉彎時,車體至轉彎中心的最小距離。最小轉彎半徑越小,則叉車轉彎時需要的地面面積越。
3、物流效率提升為叉車需求增長提供動力。物流總費用占 GDP 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物流效率的重要指標,通常認為,該指標降低意味著國家物流效率的提高。據國家發展改革委表示,得益于發改委近年來在加強政策統籌協調力度、推進降低“物流企業成本”和“企業物流成本”等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占 GDP 的比率,在 2012 年到 2017年間實現五連降,從 18%下降到 14.6%。截至 2018 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 13.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0.13%,占 GDP 的比重約為 14.80%,同比略微上升(0.2%)。2018 年,美國物流成本占 GDP 的比重約為 8。
4、合力杭叉在智能叉車領域行業領先。合力與中國移動、華為公司開展聯合協同創新,推出全國首例 5G+AGV 叉車應用產品。杭叉與中國電信、浙江大學聯合成立“5G 智能控制創新實驗室”,推出“基于 5G 的智能倉儲解決方案”,重點突破 3C、光伏、電網等行業并取得實質性進展。杭叉 AGV 叉車全國市占率極高,產品成功進入美國、東南亞市場。2019 年杭叉 AGV 叉車收入規模約為 1 億元,2020 年預計有望實現 1.5 億元,2021 年增速目標 50-100%。合力杭叉積極布局新能源叉車,杭叉銷量較高,合力增速較快。電動叉車的關鍵零部件為電池、電機、電控。
5、除了制造業外,物流行業也是叉車的重要應用下游。物流業是為保證社會生產和社會供給,現在物流業整合了運輸業、倉儲業以及通信業等多個行業,隨著新的交通方式和通信技術的不斷涌現,物流速度越來越快,定位越來越精準。2000 年以來,我國全社會物流總額逐漸從高速增長向平穩增長轉變。2009 年物流業正式列入國家十大產業振興計劃,標志著我國物流業進入規范和快速發展的新時代。根據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數據,2017 年我國全社會物流總額達到 252.8 萬億元,較 2010 年增長了一倍。全國物流業固定資產投資隨物流業發展相應變化,投資回報較為。
6、我們認為,未來叉車市場銷量有望實現持續增長,主要驅動因素包括:1)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2)以物流倉儲行業為代表的眾多下游領域的蓬勃發展;3)伴隨勞動力成本上升及人口紅利消失而產生的“機器換人”趨勢;4)存量叉車自然更新需求的釋放。我國叉車銷量有望與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協調增長。叉車使用范圍較為廣泛,遍及各個經濟領域,主要分布于制造業、交通運輸業、倉儲業、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等多種行業。叉車產業的成長主要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工業化程度以及國家經濟增長的“動力源”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
7、中國叉車全球市占率逐步提升,2019 年已達 41%。叉車行業需求與經濟總量增長呈正比趨勢。中國叉車銷量從 2007 年的 15.2 萬輛增長至 2019 年的 60.8 萬臺,過去 10 年增速 CAGR 16%,顯著高于全球增速 CAGR 10%。中國叉車銷量在全球占比從 2007 年的 17%提升至 2019 年的 41%,全球市占率持續提升。中國叉車市場在全球占比不斷提升。中國叉車出口持續增長,海外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中國叉車銷量增長分為內需和出口兩個維度。國內銷量從 2012 年的 21.6 萬臺增長至 2018 年的 43 萬臺,CAGR 12%。同期出口銷量從 7.6 萬臺增長至 2018 年的。
8、發展新方向:從叉車走向布局燃料電池動力系統 ProGen。公司從燃料電池叉車解決方案到布局燃料電池動力系統,不僅完善了公司的燃料電池產業鏈,也打開了一個龐大的機會市場。ProGen 產品模塊化的設計使大規模的應用成為可能,同時可以將產品整合到公司已有的移動和固定產品。而客戶可以根據自己的條件選擇采用燃料電池電源,原始設備制造商(OEM)也更加容易集成產品,以及 ProGen 產品中電堆成本的下降大大提高了產品的應用空間。目前,公司主要有 4 種不同的 ProGen 產品,可以應用于公交、卡車、貨車、汽車以及機場設備等產品上。據公司。
9、價格和性能差異性:內燃叉車方面,在不含保養費的情況下,杭叉 3 噸內燃叉車價格約為 7 萬元,略高于合力 3 噸內燃叉車價格(約 6.5 萬元)。載荷中心距,即叉車設計規定的額定起重量的標準貨物重心到貨叉垂直段前臂之間的距離。通常 1-4 噸額定起重量的叉車載荷中心距為 500mm,5 噸以上的叉車載荷中心距為 600mm,杭叉和合力 3 噸內燃叉車的載荷中心距均為 500mm。自由提升高度,即內門架在外門架內可自由提升的高度。杭叉 3 噸內燃叉車的自由提升高度為 165mm,低于合力 3 噸內燃叉車的自由提升高度 305mm。門架起升最大高度,即門架處。
10、2018年6月,國務院印發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我國至2020年的減排目標,并提出要打好柴油貨車污染攻堅戰,2019年底前京津冀及周邊、汾渭平原地區將淘汰國三及以下中重型貨車100萬輛以上,各省市為鼓勵重卡報廢也陸續出臺了相應的補貼政策。同年生態環境保護部發布了GB17651-2018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簡稱“國六”),到2021年7月,全國所有車輛將實施國六排放政策。而據生態環境部2019年9月發布的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19)顯示,2018年我國柴油貨車僅占汽車總保有量的7.9%,卻有60%的。
11、中國的叉車產品在技術性能和質量水平方面和世界一流的叉車品牌依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為中國在叉車行業發展初期,大部分叉車制造企業參考和借鑒日本的先進技術,導致中國國產叉車制造廠家數量較多,但生產的產品在配置、圖紙、鋼材、材料、輪胎發動機、變速箱、驅動橋、發動機等方面較為相似,叉車產品的同質化日趨嚴重。此外,在叉車關鍵技術方面,中國叉車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是在綜合性能、排放控制、降噪以及叉車操作的舒適性等方面均與國外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可靠性與國外品牌。
12、積極并購、全球戰略布局決定了豐田、凱傲領先優勢,國際品牌的成長之路值得我們借鑒參考。日本豐田成立于 1926 年,總部位于日本愛知縣,旗下擁有 TOYOTA,BT,RAYMOND、CESAB 和臺勵福品牌和全系列產品線。豐田自 2000 年收購歐洲著名叉車制造商瑞典 BT 公司以來,已經連續 19 年位居全球銷量領先地位,在全球擁有 100 多個總代理商,超過 750 個經銷商和 9 個生產基地。凱傲集團成立于 1904 年,總部位于德國威斯巴登,包括林德、Still、寶驪、Fenwick和 OMVoltas 等品牌,在全球 100 多個國家設有分支機構。2012 年 9 月,濰柴動力成為。
13、電動叉車占比呈上升趨勢,類車增速最高。隨著環保政策及室內作業環境要求日漸嚴格,電動叉車需求持續增長,2013-2020 年電動叉車銷量占比由 27.1%逐年遞增至 51.3%。在四種類型叉車中,電動步行式倉儲叉車(類車)近五年增速最快。類車主要替代傳統手動板車,技術壁壘低,能夠大幅降低人工勞動強度,1 臺類車相當于 10 臺手動板車,但價格只有手動車的 4-5 倍。目前全球手動板車銷量約為 300 萬臺,幾乎全部來自中國,未來類車至少能夠替代其中 10%,具有較好成長屬性。國四替代技術布局成熟,標準實施在即。非道路移動機械“國四”標準將于。
14、公司與國外巨頭強強聯合,加速全球化進程。2015 年 12 月,公司與德國永恒力集團全資子公司聯合設立永恒力合力公司,雙方各持股 50%,子公司主要從事工業車輛及相關設備租賃等業務,有利于持續優化合力產業結構,促進后市場服務業務收入增長,加強與國際一流企業合作,提升綜合競爭力提升。2018 年 2 月,公司與采埃孚中國在合肥聯合發起設立中德合資企業采埃孚合力傳動技術有限公司,采埃孚中國的母公司德國采埃孚集團是全球領先的傳動系統、懸掛系統和車橋系統供應商。雙方的合資合作將進一步促進合力工業車輛整機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
15、行業集中度加速提升,高景氣度可持續 銷量穩健增長,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安徽合力公司叉車銷量增長穩健,市場份額逐步提升。公司叉車銷量從 2013 年的 7.4 萬輛增長至 2019年的 15.2 萬輛,CAGR 為 12.7%。2020 年公司叉車銷量為 22.1 萬輛,同比增長 44.9%,2020 年銷量增速顯著超出市場預期的 15%左右的增速。 2013-2019 年,安徽合力公司的市場份額保持在 20%以上的水平,并且保持穩步增長,2020 年公司國內的市場份額提升到 27.5%左右,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連續 30 年保持國內第一。2020 年二季度,疫情對公司銷量逐步消除,部分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