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動駕駛技術
自動駕駛概念于1940年被提出。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不斷發展,自動駕駛技術得到了廣泛關注。自動駕駛是指車輛通過觀察和感知周圍環境,在沒有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實時的改變駕駛行為,完成駕駛任務。

2.自動駕駛系統構成
自動駕駛系統一般包括環境感知和決策等兩個部分,具體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體系結構。汽車自動駕駛的體系結構定義了系統軟件、硬件的組織原則、集成方法及支持程序,合理的體系結構可W實現系統模塊之間的恰當協調并在系統軟件和硬件上具有開放性和擴展性。
(2)環境感知。自動駕駛需要具有感知外界復雜環境的能力才可W實現自主控制,車上安裝的眾多傳感器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檢測,獲取車輛周邊的行車環境信息和數據,在此基礎上對獲得的數據信息進行處理,W便為車輛控制系統中各模塊的控制系統提供數據依據。這是車輛運行的前提條件。
(3)定位導航。通過定位導航系統獲取汽車自身的斤駛信息數據。定位與導航系統是實現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基礎。常用的定位導航技術有航跡推算(Dead-Reckoning,DR)技術、慣性導航(虹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INS)技術、衛星導航定位技術、路標定位技術、地圖匹配定位(Map Matching,
MM)技術和視覺定位導航技術。
(4)路徑規劃。路徑規劃是在一定的環境模型基礎上,在定位到的起點位置和指定的目標位置之間,按照某種算法指標,規劃出一條有效的行駛路徑,精確地算法可找到一條最優的行駛路線。
(5)運動控制。汽車自動駕駛的運動控制被分為縱向控制與橫向控制??v向控制是通過對驅動模塊和制動模塊的協調控制實現對期望的行車速度準確跟隨。而橫向運動控制是在保證車輛穩定的前提下,實現汽車自動駕駛的方向控制,進一步達到對規劃路徑的跟蹤P1。
3.自動駕駛分級
目前全球汽車行業公認的兩個分級制度分別是由美國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簡稱NHTSA)和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簡稱SAE)提出的。按照SAE的標準,自動駕駛汽車視智能化、自動化程度水平分為6個等級:無自動化(L0)、駕駛支援(L1)、部分自動化(L2)、有條件自動化(L3)、高度自動化(L4)和完全自動化(L5)。
L0級自動駕駛:無自動油門、煞車、方向盤全程皆由駕駛者掌控,它是最普通的駕駛方式,包括定速巡航,只能設定固定的速度,車輛不會自動調整速度,如加速/減速或駕駛員的操作需要。
L1級自動駕駛:駕駛操控為主,系統適時輔助主要還是由駕駛者操控車輛,但在特定的時候系統會介入,如ESP
電子車身穩定系統或ABS防鎖死煞車系統,主要用于提高行車安全性。以小的變化,豐田威馳國內新品上市為例,配備了TRC、HAC上坡起步輔助牽引主動安全設備在這個范圍。
L2級自動駕駛:部分自動化,駕駛者仍需專心于路況第二級自動駕駛可說是目前各大車廠的主流,如果第一級自動駕駛儀是輔助油門和剎車的話,第二級是添加到方向盤,如特斯拉自動駕駛儀,沃爾沃飛行員協助,梅賽德斯-奔馳驅動試驗等,車輛的速度和轉向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控制。
L3級自動駕駛儀:有條件自動控制,該系統可自動控制車輛在大多數路況下,駕駛注意力不需專注于路況相較于第二級還是需要駕駛專注于路況且雙手須置于方向盤,第三級自動駕駛儀可以在一定條件下驅動注意力,而不關注路況,雙手甚至可以離開方向盤。
L4級自動駕駛:高度自動化,還是具有方向盤等介面提供駕駛適時操控車輛在啟動自動駕駛后,計算機將在目的地設置后按路線行駛,無需干預全面駕駛,但只需在高速公路或市區等特定區域進行干預,但它已經能夠處理大部分的“動態驅動任務”。
L5級自動駕駛:全自動化,人類完全成為乘客第五級自動駕駛車輛將完全自動化,車上什至連方向盤等駕駛機構都不需要,完全透過電腦感知與運算來駕駛車輛,不論任何環境、路況,都不需要人類駕駛介入操控。
以上梳理了自動駕駛技術的定義、系統構成及分級標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研報】自動駕駛行業:自動駕駛產業鏈全梳理-210311(51頁).pdf
36Kr:自動駕駛專題行研報告(39頁).pdf
畢馬威:角逐升級:中國速度引領自動駕駛嶄新未來(2022)(29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