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儲備是什么意思?
外匯儲備又稱為外匯存底,是指一國政府所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中的外匯部分,是一個國家的貨幣當局所持有的,以國際貨幣表示的,并可以隨時兌換成外國貨幣的資產。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外匯管理儲備管理指南》中的相關解釋,外匯儲備有以下幾個規定性:
(1)管理持有者是貨幣當局,該點說明民間和其它官方機構持有的外匯不屬于外匯儲備(我國商業銀行自有外匯也不屬于外匯儲備);
(2)需要時可以隨時動用的資產,即具有流動性或可變現性;
(3)貨幣當局直接且有效控制的資產,中央銀行一旦售出外匯,不論購買者是商業銀行還是政府,就不再屬于外匯儲備;(充當外匯儲備的“對外資產”是貨幣當局對非居民的債權;
(4)貨幣當局對非居民的長期外匯貸款不算外匯儲備,但對的貸款和非居民的短期外匯貸款在隨時可動用的情況下可算做外匯儲備。
我國外匯儲備從形式上嚴格符合的定義,主要是中國人民銀行持有并管理。不同的國家的儲備制度并不相同,有的國家外匯儲備持有者是財政部門(美國、日本、英國),有的國家是貨幣當局和財政部門共同持有(韓國)。

2、外匯儲備的作用是什么?
外匯儲備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功能:
(1)調節國際收支,保證對外支付。當國際收支出現暫時性逆差時,可以運用外匯儲備予以彌補,而不必采取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財政貨幣政策來調節。若國際收支逆差具有長期性和根本性時,外匯儲備也可以起到一種緩沖作用,既可以為準備其它調節措施爭取時間,也可減輕其它政策給整個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經濟發展得以平穩過渡;
(2)干預外匯市場,穩定本幣匯率。若市場在短期內波動而偏離政府所希望的水平,尤其是受到非穩定性投機時,政府就可買進和賣出外匯儲備來調節匯率,使其朝政府所希望的方向變化。如一國貨幣當局可在外匯市場上購買外匯來阻止匯率的過度上升,反之賣出外匯防止本幣匯率的過度下跌;
(3)提供信用保證。外匯儲備可以作為一個國家向外借款和還本付息的重要保證。充足的外匯儲備表明一國具有良好的償債能力,在國際市場進行融資時,能夠較為容易的甚至以較低的成本取得各類貸款。外匯儲備是國際儲備的一部分,所以其調節國際收支、維護本國匯率穩定等方面功能與國際儲備是相同的。外匯儲備從形式方面看,主要包括短期國債、長期國債、企業債券、黃金、股本證券等以外匯計價的資產;
(4)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所引起的緊急支付。經濟全球化大大增強了世界經濟體之間的聯系,同時也擴大了一國的經濟金融風險。在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四伏、市場動蕩加劇的時代,擁有充足的外匯儲備可舒緩國際經濟金融危機對本國所產生的沖擊,有效應付各種緊急國際支付。此外,若一國經濟遭受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的嚴重破壞、由于社會政治動蕩而引起資本外逃等突發事件,充足的外匯儲備也可以通過進口物資等來應對各種風險和緊急突發事件,從而保障國內經濟的穩定運行;
(5)外匯儲備還可用作宏觀調控的工具。根據國內經濟形勢對外匯儲備進行有效管理,當外部經濟發生較大的變化時,中央銀行可以通過選擇性的增加或減少外匯儲備數量,或者調整外匯儲備結構,從而在短期內維持利率和匯率穩定,保證本國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這樣央行就可以把握主動權,將外匯儲備作為宏觀經濟調控的一種重要手段,促進國內經濟的健康發展。
延伸閱讀
什么是國際儲備?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各國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的市場競爭,在國際間的國際收支、債權債務清償方面,國際儲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相當重要,直接決定了其在全球的經濟地位。從內容方面看,國際儲備可由四個組成部分,即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儲備頭寸。它們因形式、性質上的差異而表現出不同的功效。
按功能方面分,保羅戴維森將國際儲備分為三類:
(1)營運資產,主要用于日常的對外交易支付;
(2)儲備資產,用于應付將來突發性的支付需要;
(3)投資資產,主要關注儲備長期的增值和利息收益。對于一國中央銀行來說,國際儲備管理就是調整黃金、外匯、特別提款權和儲備頭寸數量組合,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國際儲備構成比重有所不同,其中儲備頭寸和特別提款權不僅數量極為有限,而且來源取決于貨幣基金組織,非一國貨幣當局所能自主,所以在國際儲備中占主要地位的是黃金和外匯,就金額而言,外匯儲備超過所有其它類型的儲備;就使用價值來說,外匯儲備使用頻率也是最高,規模最大,因此構成一國國際儲備的主體。
更多外匯儲備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中國外匯儲備多少?現狀如何?
央行下調外匯存準率意味什么?下調的影響有哪些?
什么是外匯存款準備金?外匯存款準備金率一共調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