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什么是回聲室效應嗎?回聲室效應是由誰提出來的呢?它和信息繭房有什么區別?下面的文章將對此進行詳細介紹。
1、回聲室效應是誰提出的?
據相關文獻,“回聲室效應”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1956年(羅森伯格對于政治的研究運用,且多處于政治或經濟方面的探討)當時學者們意識到“個體的政治交流往往發生在熟人、朋友或具有相似觀點的人們”之間,或“個體與具有相似習慣或意見的人交流會使信息廣度縮減”,這便是“回聲室效應”概念的雛形。
互聯網早期,“回聲室效應”概念在社交媒體中的體現起源于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曾提出“the daily
me”預言(即“個體每天根據自己喜歡的主題和興趣選擇閱讀的內容,從而形成一份個人化報紙”)。
之后有美國學者凱斯·R·桑斯坦提出“信息繭房”概念,并在著作中提及“回聲室”。
2008年,我國學者胡泳首次引進“回聲室效應”這一概念,2015年對其進行詳解。

對于網絡媒體構筑的信息公共空間存在的“回聲室效應”,在桑斯坦正式提出其概念前,也有學者進行相關探討,形成了與“回聲室效應”有部分相似之處的理論概念,其中以“信息繭房”、“意見傳染”、“文化部落主義”等概念最為相近。
意見傳染
“回聲室效應”與“意見傳染”存在密不可分的關系,Yardi、Sarita
等學者發現“志同道合的人容易加強群體認同,而持有不同意見的個體之間容易產生分裂”。華萊士認為“在互聯網中,個體最初或許會帶著中立的觀點看待問題,但在網絡中與別人討論后,意見可能會向邊緣移動”。
文化部落主義
另一個新興的用來描述這種“回聲”效果的還有基欽在《網絡:交織中的世界》中提出“文化部落主義”,而麥茨和伍德關于《分歧的后果:群體認知失調》一文中的研究也支持這一觀點:異質的態度會在一個群體當中制造失調、緊張和不適。
安東尼·威爾海姆在《數字民主:信息時代的話語和決策》文章中表示,在一個討論組內,大多數人對某個政治話題通常持有相同的意見。
政治家凱斯·R·桑斯坦從十幾個國家的實證研究中,提出“群體極化”的概念,美國心理學者 Sara Kiesler
通過研究證實“群體極化同樣存在于網絡中”,Russell Spears 認為這種現象在網絡中更為突出。
信息繭房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凱斯·R·桑斯坦通過對網民的網絡使用情況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在 2006
年出版的著作《信息烏托邦》中提出“信息繭房”即因公眾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眾只注意自己選擇的東西和使自己愉悅的通訊領域,久而久之,會將自身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2、回聲室效應和信息繭房的區別
有學者認為“信息繭房”即“回聲室效應”。
但是有國內學者指出,“信息繭房”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盎芈暿倚笔侵冈谙鄬Ψ忾]的環境內,一種意見被不斷重復或夸大,個體缺乏或拒絕多元化觀點的交鋒,導致該環境中的大多數個體信念得到虛假的保證,甚至會扭曲觀點。因而可以認為“回聲室”是“信息繭房”發展到一定程度產生的效應,并不能單純地詮釋為“信息繭房”。
學術界對回聲室效應的闡述
桑斯坦認為“回聲室效應”是“個體經常通過選擇與自己類似的信息來不斷強化已有的觀點,而規避性的忽視或者排斥不同意見”。
胡泳認為,所謂“回聲室效應”即在一個網絡空間內,如果聽到的都是對自己意見的相同回響,就會扭曲自身對一般共識的認識。此一效應的存在常常同信息選擇密切相關:個人總是傾向于選擇接受協調性的信息而避免那些會帶來不協調認知的信息。
美國著名的傳播學教授Kathryn Jemison 和 Joseph Capela
著作的《回聲室效應:拉什·林博和保守主義媒體的建設》認為,“回聲室效應”是在媒體營造的相對較為封閉的意見感知環境中,意見相近的聲音會被不斷地重復、夸張和扭曲,從而讓處于這個封閉環境中的人對這些夸張和扭曲的極端觀點越來越深信不疑的現代傳播學現象。
以上就是對回聲室效應的簡單介紹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更多相關知識,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了解。
推薦閱讀
什么是信息繭房?信息繭房的概念是誰提出的?
信息孤島是指什么?表現形式有哪些?產生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