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慧城市發展預測有哪些
(1)在2013年,智慧城市項目的全球支出中有70%將集中在能源、交通和公共安全領域,其中90%的項目將至少由國家或國際政府提供一部分資助。
(2)至少50%的智慧城市計劃將在業務線或城市職能層面發起。
(3)智能水資源解決方案的全球支出在2013年將達到18億美元。
(4)智慧城市面臨的信息挑戰將開始被視為一個大數據問題。
(5)地方政府在機器對機器(M2M)的通信技術方面將仍然停留在研究和評估階段,而針對非常具體的城市功能的增長將主要出現在大中型城市。
(6)使用開放數據措施的城市所推動的專屬型、大眾型和眾包型移動應用程序將比其它城市多出50%。

(7)在2013年,地方政府將通過移動終端設備和社交媒體實現與市民的交流,從而加快一種新型市民/政府關系的誕生。
(8)智慧城市計劃將嘗試一種新的、風險回報共享的公私合作伙伴模式,使資金保持可持續狀態。
(9)至少又將有三家一線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術)供應商帶著自主品牌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進入這個市場,導致現有供應商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10)將在2013年至2015年期間獲得成功的智慧城市計劃中至少有70%將由市領導作為關鍵管理代表的合資企業完成。
隨著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的推進和指標體系的逐步完善,也將規范和推動國內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一些城市將智慧城市建設當做數字城市的新包裝,一些城市被企業營銷牽著鼻子走,國內智慧城市虛火過旺和盲目貼標簽的行為也廣為詬病。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工作將在試點探索和指標體系的實施過程中,對國內智慧城市建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認識進行矯正和澄清。必須認識到,智慧城市引
領的新型城市化是對傳統城市發展的揚棄,它是低碳、智慧、幸福及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化,是以人為本、質量提升和智慧發展的城市化。智慧城市建設不可偏廢或僅僅是強調技術應用而忽視社會經濟層面的創新,智慧城市的試點也必將規范和推動智慧城市的健康發展,構筑創新2.0時代的城市新形態,引領中國特色的新型城市化之一。
智慧城市是一個在不斷發展中的概念,是城市信息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隨著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斷持續完善。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地理信息、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強大驅動力,發展智慧應用,建立一套新型的、可持續的城市發展模式,從而勾勒出一幅未來“智能城市”的藍圖。2013年,中國已有上百個城市宣布建設智慧城市,覆蓋了東中西部地區。除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超級大城市外,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城市也開始智慧城市建設。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其中,湖北省和廣東省的“智慧城市群”分別涉及17個和21個省內城市。截止2012年年底,全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信息技術投資將超過1萬億元,到2015年將超過2萬億元。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應用,智慧城市建設掀起一輪新的熱潮,正逐漸改變著中國新一輪城市競爭格局。
2、智慧城市未來發展八大趨勢
(1)智慧城市承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智慧城市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未來10年內,中國將有7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而城市(城鎮)創造了80%的國民收入、90%以上的財政收入,城市發展得好,經濟發展才更有動力。未來10年,我國將實現從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城鎮化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在最基本的吃、穿、住、用、行、教育、醫療、創業、就業等方面。但要注意,這些行業的健康發展都需要政府統一引導、監管。智慧城市可以看作是一項巨大的城市服務產品,而“產品”是否令人滿意,體現在人們對城市的歸屬感上,體現在城市品質的提升上,也體現在城市產業經濟發展上。
(2)慧城市的內涵將從信息通信跨界融合多個領域
從2008年開始,中國智慧城市的發展探索經歷了數字城市發展階段、智慧城市發展階段、新型智慧城市發展階段,以下統稱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服務對象、服務內容非常廣泛,但核心主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提升城市服務質量。例如ITU-T(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將智慧可持續發展城市定義為“使用信息通信技術和其他手段改善生活質量、提高城市運營和服務效率以及城市競爭力,同時確保滿足當代和后代的經濟、社會、環境和文化方面需求的一種創新型城市”;ISO(國際標準化組織)將智慧城市定義為“在已建環境中對物理系統、數字系統和人類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從而為市民創造一個可持續、繁榮、具有包容性的未來”;而由我國國家信標委編制的《智慧城市術語》將智慧城市定義為“運用信息通信技術,有效整合各類城市管理系統,實現城市各系統間信息資源共享和業務協同,推動城市管理和服務智慧化,提升城市運行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和滿意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創新型城市”。
(3)智慧城市的頂層設計回歸城市巨系統理念
早在20世紀,錢學森就強調要把現代城市看作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到目前為止,關于智慧城市巨系統,在眾多咨詢服務商、軟件廠家、系統集成商中能夠真正提供所有解決方案的幾乎沒有,因為它涉及的目標維度多、要素多以及自身內部關系復雜。因此在實際開展智慧城市頂層設計、建設實施時往往采取降維思路,比如落實三大目標:保穩定、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需要政務系統,保增長需要推動智慧產業,保民生需要推出智慧民生系統,并且每年推出一些重點工程。未來,業界對于智慧城市的探索將回歸到城市巨系統,探討在人類發展的技術經濟主線上如何找到城市的當前發展位置。降維的根本前提是要找到社會發展的主脈絡、總體趨勢——從工業經濟、數字經濟到智能經濟。其中數字經濟對工業經濟能起到帶動作用,由此誕生了工業數字化、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工廠等。當前中國社會致力于打造數字經濟,數字經濟包含數字化、互聯網&物聯網、數字孿生三大階段;智能經濟對數字經濟也起到了推動作用,比如通過智能裝備實現自我數字化,AI網絡、AI掃描形成數字孿生。雖然是巨系統,但是抓住其主要矛盾:滿足三大目標、服務三大群體、做好長期演進就能做好智慧城市頂層規劃和實施。
(4)城市新型基礎設施將是物網融合型的信息基礎設施
IDC預測,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1894.6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389.2億美元。智慧城市相關底層技術包含:物聯網數據采集終端及網絡、數據互聯互通、數據挖掘與大屏呈現、智慧城市展示中心、城市通信基礎設施(5G、Wi-Fi、NB-IoT)、一卡通等。這些ICT范疇的技術依然會是智慧城市投資的主戰場。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如物聯網、環境傳感器、全光網絡、5G全覆蓋、人臉識別與物體識別攝像頭、智能抄表、車聯網等將是智慧城市的重點投向。城市要想高質量發展,就需要產生更多的財政收入滿足城市建設需求,需要新的基礎設施建設來提高城市的容量和服務水平。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將不再只是道路、高架橋、水電等,而是承載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基礎設施,這些信息基礎設施將與物理基礎設施逐步實現物網融合。
(5)數字孿生城市是未來10年智慧城市的主要工作內容
工業經濟時代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模擬電路三次工業革命,嚴格來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屬于數字經濟范疇,是數字經濟反作用于工業,實現再工業化的結果。第四次工業革命是工業制造設備的數字化,第五次工業革命是工業互聯網與工業物聯網,第六次工業革命是數字孿生制造。數字孿生早期應用于高精密的工業制造業領域,要注意的是,只有個別工業領域已經走完了六次工業革命,比如飛機制造、發動機制造、芯片制造等高精尖領域。但是后來人們發現,不僅是制造業領域,數字孿生還可以拓展到智慧城市。BIM是數字孿生城市的萌芽,從BIM到CIM再到數字孿生,最后將城市元素的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進行孿生化,相當于再造一個城市。物理世界涵蓋城市有形的物體,比如城市的三層空間內的虛擬化、數字化。
(6)數據產權立法將加快智慧城市進程
工業時代依靠物權法、民法通則可以確定產權,但是在數字經濟時代,數據變成“物”,變成可以變現的資源,但是我們的立法體系中目前除了個人信息保護法、著作權法等以外,依然還沒有與數字經時代相匹配的法律,導致產權不明晰。產權不明晰就無法確權,無法確權就無法交易,無法交易就無法正常流通,因此促進數據產權立法已是智慧城市建設重點內容。
(7)城市大腦從1.0時代走向3.0時代
當前行業中所稱的城市大腦,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大腦,大部分實踐體現為對城市交通的管理,或者說是交通大腦,可以稱之為城市大腦的1.0時代。未來隨著智慧城市的深入開展,將有更多的垂直領域開發為城市大腦。比如醫療行業的健康大腦可以在城市醫院、疾控系統、社保中心、藥店等系統中進行數據互通,從而可以及時分析判斷城市中市民的健康狀況,提出城市的健康發展政策和進行重大傳染疾病應急指揮。城市生態大腦可以對城市環境傳感器終端、衛星數據、氣象數據、環境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判斷,并分析城市的生態質量,例如通過復雜科學管理手段分析環境生態數據可以預判雨季城市內澇點和進行災情防備。城市輿情大腦可以實時分析城市內發生的公共事件的群體反應現狀,并及時采取應急措施。
(8)5G推動智慧城市走向縱深領域
5G重點應用在智慧應用上,比如低時延促進車聯網、無人駕駛等發展。未來的智慧城市能夠實現車與車、車與路之間的實時動態交互,傳遞彼此的坐標位置、行駛速度、路徑,可以有效避免交通擁堵。數字經濟時代是數據作為生產力第一要素的時代,5G擴大了數據流動的廣度、深度,是數字經濟建設的基礎設施和助推器。而2030年后將是6G時代,也是人工智能在各行各業得以普及的時代,屆時數字經濟高度發達,并將由數字經濟向智能經濟過渡,產生4種價值環境下的指數式發展:人類數字世界、AI數字世界、人類物理世界、AI物理世界。
文本由@栗栗-皆辛苦 整理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推薦閱讀
工信安全: 智慧城市白皮書(2021年)(64頁).pdf
智慧城市的發展歷程分析,應用項目有哪些?
智慧城市上市公司介紹,相關上市公司排名一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