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態足跡
1992年生態足跡的概念被Rees提出,它旨在定量測量特定人口對資源消費的需求,當前,關于生態足跡的定義尚未統一,不同學者或機構有著不同的解釋:
根據全球足跡網絡(CFN)的最新解釋,將生態足跡定義為:基于現有的資源管理水平下,人類活動對生物圈需求的度量。
Wackernagel等(1999)將生態足跡定義為:生產所有供這些人口消費的產品以及吸收這些人口活動產生的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
也有學者將生態足跡定義為:生態足跡是指任何一個已知人口和經濟的系統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可以表示一個特定的群體(人口、人類社會)施加給自然環境的壓力,能夠評估一個具有特定人口和經濟的區域自然資源消耗和廢物同化需求。

2.生態足跡計算公式
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為:
EF=N·ef =N·Σ(aai)=ΣrjAi=Σ(ci/pi)
EF為總的生態足跡;N為人口數;ef為人均生態足跡;ci為i種商品的人均消費量;pi為i種消費商品的平均生產能力;aai為人均i種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產面積,i為所消費商品和投入的類型;Ai為第i種消費項目折算的人均占有的生物生產面積;rj為均衡因子。
3.生態足跡和碳足跡
(1)“生態足跡”也稱“生態占用”,是一種衡量人類對地球生態系統與自然資源的需求的分析方法.它顯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指定的人口單位內(一個人、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全人類)需要多少具備生物生產力的土地(biological
productive land)和水域,來生產所需資源和吸納所衍生的廢物。
生態足跡通過測定當今人類為了維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來評估人類對生態系統的影響.
“生態足跡”越大,表明對大自然的影響和破壞越大。
比如:
原始人住山洞,打獵,摘果子,生活極端簡陋,對大自然的索取極少,生態足跡很小;
現代人,住別墅,開汽車,享受奢華生活,對大自然的索取極大,生態足跡很大。
(2)“碳足跡”
與能源消耗量有關.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定時間內(比如一年)消耗了多少能源(包括石油、煤炭、電力),共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也包括甲烷,氧化亞氮)。
二氧化碳被認為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元兇。
能源消耗量大,碳足跡就大,對全球變暖的貢獻也大。
以上梳理了生態足跡的定義、計算公式及其與碳足跡的對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行業知識欄目。
推薦閱讀:
賽熱科技(SAI):2021年碳足跡報告(英文版)(24頁).pptx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碳足跡核算-中國中小企業(SME)碳報告工具用戶指南(2022)(28頁).pdf
賽熱科技:全球比特幣產業碳足跡報告(2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