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聯儲加息意味著什么?對全球金融的影響有哪些?
據國內相關學者研究,1994-2018年,美聯儲共歷經四次加息周期,每一次加息都對全球經濟帶來不同程度上的沖擊,同時使許多國家爆發經濟危機,影響著全球的金融穩定。
九十年代以來美國四次加息周期

第一次加息周期
1991年前后美國經濟出現衰退,依據美國1990年到1991年這一年國內生產總值季度數據發現GDP增速一直下降,最后出現負增長,最低時達到-0.85%。1991年后,GDP增長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增速還是沒有轉為正值。經濟的衰退往往伴隨著整個社會失業率的增加,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劇失業率上升速度。從1990年7月開始,美國失業率不斷增加,曾達到7.8%的峰值。以恢復經濟為目的,美國從1990年實施降息措施,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從最初9.75%的高利率降至1993年底的3%,在這三年中通貨膨脹率連年下降,通脹水平得到了緩解。
因此到了1994年,美國經濟開始回暖,嚴冬已經走遠,GDP增速上升到6.23%,失業率一直下降,到下半年低至6%。為了防止物價過度上漲,美聯儲在1994年2月4日提高利率,開始了加息進程,最終利率上漲到6%。與此同時美聯儲宣布,美國的貨幣政策的改變不僅要及時調整國內以及全球經濟以維持其穩定,更重要的是旨在促進美國國內的經濟擴張和提高全球經濟的發展速度。此次美聯儲加息周期持續一年,1995年2月1日結束加息進程,美元經歷7次加息,原有利率增加3%。美國此輪加息政策的實施有效控制了通貨膨脹率,1994年后美國核心同比CPI月度數據大都低于3%。
在此輪加息進程中,從全球金融表現來看美元指數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從1994年7月開始美元指數連續4個月下降,低至89.54點,后期快速上漲。國際資本大幅度流向美國使其資本凈流入快速增加,以近10倍的速度從上一個月的26.46億美元上漲至256.67億美元,甚至在第二次加息當月達到394.51億美元的高峰,由于國際游資的走向受國際市場上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美國國際資本凈額呈現震蕩上升態勢,1995年2月數值達到329.77億美元。標準普爾500指數從加息開始后三個月連續下降,跌至447.23點,之后在上下波動中上升至481.92點,加息結束后的一年里,標準普爾500指數一路上漲,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普遍保持上升。觀察全球經濟市場的表現,發現美元升值與國際游資流動方向的改變沖擊著新興經濟市場,墨西哥比索在1994年12月出現暴跌,加上資本流失引發外匯儲備嚴重不足,進一步加劇比索貶值,最終墨西哥爆發金融危機,同時美聯儲此輪加息是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因素之一。
第二次加息周期
拉美國家和部分新興經濟體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出現經濟衰退,經濟不景氣通過美國金融機構持有巨額拉美債務這一中介沖擊美國經濟的穩定性,為了提供充足的資金流動性給金融機構,從1995年7月到1996年1月美聯儲進行三次降息。然而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受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1998年9月俄羅斯爆發危機,兩次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匯市與股市的劇烈波動。美聯儲于1998年9月開始采取降息措施,到1998年11月降息了三次至4.75%的利率水平,緩解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力度。此時美國的互聯網行業正在一步步興起,軟件科技的飛速發展引起美國經濟增速猛然增加,從1996年4月到6月美國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一直在4%以上,此外美國失業率也開始下降。
經濟過熱容易引發危機,而互聯網熱潮使得大量資本流向IT行業,極易導致互聯網泡沫的產生,為保證經濟穩定發展,美聯儲于1999年6月開啟新一輪加息,歷經6次加息總幅度增加了1.75%。從全球金融表現來看美元指數在加息初期表現非常不好,受到利率上升的沖擊后立馬出現鮮明的下降姿態,1999年10月指數下降到115點,且在這樣的低位持續了一個季度,之后才開始回升,整個過程中美元指數總共提高2.67個點,可見美元指數沒有出現大幅上升。國際資本流動凈額在整個過程中經歷大起大落,月凈流入最高超過800億美元,月凈流出最低也有352億美元,最終國際資本流動情況與加息開始時保持在相同的水平上,流動方向沒有出現明顯的轉變。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在220-234點之間波動運行,標普500指數在2000年4月達到高位,指數為1461.36點,整個過程中呈現波動上升態勢。2年內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一再沖擊新興經濟體,距離此輪美聯儲加息時間太短導致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在沒有完全復原的情況下再次歷經美國政策變動的外溢效應沖擊。比如巴西貨幣價值在國際市場上嚴重下跌造成金融危機的出現,印尼國家的出口行業的發展不景氣導致出口收入快速下降,使經濟呈現低迷之勢。不幸的是美國市場再也承受不住互聯網泡沫的增長,泡沫開裂使美國股票市場上各項標的資產指數一落千丈,同時美國經濟增長速度也在急劇下降,為了緩解國內經濟的不景氣,美聯儲結束了此次加息進程。
第三次加息周期
美國經濟由于受到互聯網泡沫破滅和“911”事件的沖擊,從2001年開始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再次出現下滑。為達到遏制經濟持續惡化的目的,美國宣布將利用寬松政策來調整經濟,于是美聯儲自2001年開始連續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至1%的水平,降息有效地刺激了美國國內市場經濟。2003年美國GDP增長幅度相比較于前一年顯著提高,增長了4.69%,2004年GDP延續增長勢頭使增長率達到6.62%。2002年,美國通貨膨脹率僅為1.59%,快速增長的需求拉動通貨膨脹率在2004年達到2.68%,失業率下降到5.6%,國內信貸市場的復蘇與信貸規模的擴張使大量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房地產行業逐步發展起來。
為抑制物價過度上漲和房地產行業不正常的快速發展趨勢,美聯儲于2004年6月首次加息,2006年6月結束加息進程。美元利率每次提高0.25%,提高17次后使利率增加了4.25%。在加息時期,美國GDP增長率連續3年突破6%,2006年達到7.69%的高漲幅,之后次貸危機的爆發帶來GDP增速直線下滑。從2004年加息后失業率一直下降,直到低于5%,且2005年年底后美國失業率一直維持在5%以下。通貨膨脹率從最高的3.39%下降到正常水平,抑制了其進一步的惡化。房地產市場行情漸漸穩定,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成為次貸危機的導火索。
從全球金融市場來看美元指數在整個加息進程中是下降趨勢的,前7個月指數明顯下跌,盡管后期有所回升但仍改變不了下行的總體趨勢。美國的資本流入量一直在高速增長,在2004年6月達到1835億美元,加息中期資本凈流入為負值,后期曾上漲到2322.48億美元,但加息進程即將結束的預期使資本流動凈額又大幅下降,因此整個過程中國際資本流動凈額的數量與方向是時刻改變的。短期內標普500指數出現多次小幅震蕩,但長期趨勢依然是上升的,最高的月均指數突破了1300點,整體上升了10.63%,且指數在2007年及之后依然持續上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從2005年12月開始持續顯著的上升,2006年1月突破310點,到2006年6月指數高漲至337.07點,累計增幅達到5.76%。在這一輪加息周期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狀況發展良好,自美聯儲加息起巴西、韓國和俄羅斯貨幣均出現了明顯升值,印度和印尼經濟發展在小幅震蕩中穩步前進,南非和土耳其的貨幣出現了貶值,兩個國家的經濟都呈現衰退的態勢。對比前兩次加息周期,這一次美元利率的提高力度最大,經歷的時間最長,卻沒有達到減緩房地產市場突飛猛進的發展趨勢的目的,反而成為引起次貸危機爆發的直接導火索之一。
第四次加息周期
在全面繁榮的經濟環境下,以資本為支撐的美國房地產市場迅速發展,使得次級貸款充斥整個市場,快速增加的貨幣信用容易造成經濟的不穩定。2005年4月之后,房地產行業不再火熱,投資者也不再看好房地產市場,投資熱潮一去不復返。然而加息政策的不斷實施使房地產企業需要面對高水平的貸款利率,且資產回報率不斷下降,沒有足夠資金來解決負債問題的企業在不斷增加,市場信貸面臨危機。果然,2007年8月次貸危機爆發,具有毀滅性的打擊了美國和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GDP同比增速一直大幅度下降,并在2008年與2009年年底均為負增長。失業率不斷上升,在2009年10月達到90年代來的最高值10%。核心通貨膨脹率持續下降,2010年10月達到最低水平0.6%。為了改善不斷惡化的經濟局面,2007年9月美聯儲開始實施降息措施,連續10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至0.25%的水平。然而極低的基準利率水平導致無法實現通過改變利率達到調控市場的目標,國內投資、消費和出口都不再對聯邦基金利率的下降作出反應,此時“流動性陷阱”使美國的常規化貨幣政策失效。因此2008年11月美聯儲開始進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一共進行了四輪,擴大社會上的貨幣流通量,減少企業使用資金的成本,提高美元的信用水平,刺激居民盡可能地投資與消費。美國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實施有利于經濟的復蘇,根據2014年第三季度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GDP同比增速上升到2.9%,失業率下降為5.9%,核心同比CPI上升為1.7%。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不是維持美國經濟穩定運行的長久之計,為保證美國乃至全球經濟穩步發展,美國貨幣政策需逐漸往常規化轉變,長達7年的QE計劃在2014年10月被美聯儲宣布結束。
2015年美國國內宏觀經濟達到了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設定的長期目標,即經濟平穩增長,社會上實現通常意義上的充分就業,核心通脹率實現2%的水平,美聯儲在2015年12月16日開啟本輪加息周期,從2015年到2018年,美聯儲共進行了9次加息,每次提高0.25%,將利率從0.25%提高到2.5%。此次美元加息導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變得緩慢,GDP同比增速在2015年第四季度中一直處于2%以下,2016年年底才開始上升,在2017年第二季度達到2%以上,持續上升到2018年第三季度的3%。核心通脹率一直位于2%以上,失業率在上下波動中呈現下降趨勢,2018年12月失業率為3.9%。根據全球金融市場的動態發現加息政策實施后美元指數立刻上升,2016到2017年之間指數振蕩上升,但在2018年急劇下降,到年底美元指數下降至90點左右。在美國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下標普500指數由加息后的暴跌轉變為中后期的上漲,使其總體上仍然呈現上升趨勢。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由于次貸危機已經跌到最低水平,加息后呈現波動上升的行情。美國實施量化寬松政策會引起全球市場上美元貨幣大幅增加,以致于新興經濟體的貨幣流通量超過一定范圍后導致經濟泡沫的產生。當美元加息預期在市場上浮現出來后,美元的不斷升值迫使新興經濟體的貨幣貶值,再加上大量資本流出的沖擊使許多新興國家的經濟發生巨大波動,其中貨幣貶值的國家有巴西、馬來西亞、俄羅斯、南非、阿根廷和印尼,經濟增速減小甚至出現GDP負增長的國家有阿根廷、南非等國家。
2、美聯儲加息對中國股市影響分析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美聯儲加息周期內,美聯儲加息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A股波動,但不會改變A股走勢,A股大多仍受國內基本面及市場情緒等因素影響上漲或下跌。
如2004-2006年的美聯儲加息周期,雖A股也有一定下跌,但A股下行的原因并非受美聯儲加息影響,而是對國內貨幣政策快速收緊的擔憂,是通過:國內本身經濟繁榮,通脹壓力抬升-美聯儲加息-投資者對國內貨幣政策收緊產生擔憂-影響投資者情緒-市場下跌,這個鏈條來進行傳導,其內因還是中國過度繁榮引發的擔憂,美聯儲加息只是導火索。
美聯儲歷次加息周期美國及中國經濟背景及資本市場表現
美聯儲加息周期:1994.2- 1995.2
美國背景:為減弱經濟復蘇所帶來的通脹恐慌,美聯儲分七次將利率從3.25%提升至6%
美股表現:美股加息后短期快速下跌,之后維持震蕩態勢,材料、通訊設備相對較好。
中國背景:當時我國貨幣政策已邊際趨緊
A股表現:國內外股市聯動較弱
美聯儲加息周期:1999.6- 2000.5
美國背景:來經濟過熱,美聯儲收緊貨幣政策,直到互聯網泡沫破裂、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
美股表現:美國三大股指走勢分化,納指走出獨立行情,首次加息后半年內,道指和標普500也開始上行
中國背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包發,我國出口承壓,需求疲軟,經濟增速下臺階,為應對國內通縮風險的抬升,我國從1997年年底已轉向寬松的貨幣政策
A股表現:A股處于牛市抬升過程中,科技股表現較好
美聯儲加息周期:2004.6- 2006.7
美國背景:持續降息刺激美國房地產市場快速膨脹,美聯儲為應對通脹抬頭而收緊貨幣政策,直至次貸危機爆發
美股表現:加息開始前,美股震蕩上行,加息開始后短期內,美股三大指數不同程度下跌,納指回調最大,但加息啟動半年后,三大股指均轉正。
中國背景:我國處于經濟繁榮期,隨通脹壓力提升,我國于2003年和2004年適度加準,直至2006年二季度經濟過熱,通脹高企后,央行才密集發力
A股表現:A股整體下行,但A股下行的原因并非受美聯儲加息過多影響,而是對國內貨幣政策快速收緊的擔憂,在2004年國九條的提振下,A股短期有所修復。
美聯儲加息周期:
美國背景:金融危機過后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下通脹進入上行區間,美聯儲再次加息。加息節奏慢,時間較長。
美股表現:加息前期美股表現不錯,成長股表現靠前,首次加息后美股有開始二次探底,之后進入新一輪牛市周期
中國背景:2014年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出口萎縮,自2014年10月起我國開始降準降息,處于穩增長為主基調的貨幣寬松周期。之后2017年開始我國開始跟隨式加息,之后受貿易戰影響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國2018年后開始轉向,在美聯儲加息期間降準。
A股表現:美聯儲加息后,國內市場受影響下行,兩個月后企穩,成長及周期板塊反彈。2016年12月和2017年3月加息均給A股帶來短期影響,2017年年底美聯儲加息后,A股開啟下行周期,盡管我國貨幣政策2018年后轉向,但A股仍繼續下跌,金融和消費表現更好。


3、2022年美聯儲加息概率表

推薦閱讀
《如果美聯儲政策調整中國央行怎么應對?》
《電子行業:關注加息及中美競爭加劇影響-211219(13頁).pdf》
《流動性深度研究(十七):復盤美聯儲Taper歷史路徑及其影響-20210615(27頁).pdf》
《2022貴金屬年報:美聯儲逐漸收緊貴金屬承壓前行-211215(22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