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虛擬數字人分為服務型虛擬數字人和身份型虛擬數字人,兩者之間存在著不同:
(1)核心功能:服務型虛擬數字人主要是功能性服務,包括替代真人服務,完成內容生產、簡單功能;多模態AI助手,提供日常陪伴、關懷等服務;身份型虛擬數字人的功能是身份性的,用于娛樂/社交;包括虛擬IP/偶像,推動虛擬內容生產;虛擬世界第二分身,用于社交娛樂及Metaverse
(2)產出定位:服務型虛擬數字人的定位有現實世界中主持人、導游、購物主播等服務型角色的虛擬化;具有關懷感和真實感的AI助手;而身份型虛擬數字人的定位有虛擬偶像或為真人偶像的輔助分身;個體在虛擬世界(或Metaverse)中的第二分身
(3)代表應用:服務型虛擬數字人的代表性應用有虛擬主播、虛擬老師、標準化內容制作、虛擬關懷師、虛擬陪伴助手;身份型虛擬數字人的代表應用有虛擬偶像、VR
Chat、虛擬形象構建應用
(4)產業價值:服務型虛擬數字人的產業價值有降低已有服務型產業的成本,為存量市場降本增效;提升AI助手的交互效果,擴展其接受度與適用場景;身份型虛擬數字人的產業價值有為未來的虛擬化世界提供人的核心交互中介,在增量市場創造新價值增長點;降低虛擬內容的制作門檻
2根據人格象征,虛擬數字人可分為虛擬IP和虛擬世界第二分身
虛擬IP指的是現實世界中并不存在對應的真人,人為設定外貌特征、基本人設、各類偏好、背景信息等;核心價值是滿足IP運營的視頻化、碎片化、實時化需求;創造更為穩定、易得、低成本的IP一創造全新虛擬數字人IP;或將漫畫、小說等護立體化運營。新世代對虛擬化內容的向往、使用真人IP的風險增加、品牌方對定制化代言人的需求等將推動虛擬IP的發展
虛擬世界第二分身主要面向的是未來的虛擬世界,把為每個人創造自己的虛擬化分身為最終目的,滿足個人在虛擬;核心價值是滿足個人對虛擬身份的需求一為社交、娛樂、Metaverse設計脫離于現實世界的第二分身,新世代對虛擬化內容的向往:Metaverse帶動的虛擬數字人基礎設施普及率將推動虛擬世界第二分身的發展[4]。
3根據人物圖形維度,虛擬數字人可分為2D和3D兩大類,從外形上可分為卡通、寫實等風格,綜合來看可分為二次元、3D卡通、3D超寫實、真人形象四種類型
(1)二次元:二次元是指在平面空間呈現,只能以單個視角去瀏覽,在制作過程中已經確定了視角,用戶不可自行更換視角,如初音未來(日本區VOCALOID虛擬歌姬)、洛天依(中國區VOCALOID虛擬歌姬)
(2)3D卡通:三維立體模型,可呈現在立體空間,能夠以任意視角去瀏覽。產品制造團可設定用戶可見的視角,如虛擬助手度曉曉IP形象
(3)3D超寫實:與真實的人類極為接近,或者在真人基礎上有一定程度的卡通化,如虛擬偶像-AYAYI、浦發銀行數字員工-小浦
(4) 真人形象:真人形象虛擬數字人的特征來源于真人,目前主要應用于AI合成主播,如AI合成主播–新小浩AI合成主播–新小萌
4根據應用范圍,虛擬人可分為人格型虛擬人和實用型虛擬人兩大類[5]
人格型虛擬人:主要通過塑造人設和形象來突出人格魅力,目的是給用戶提供感官刺激和建立情感聯系,主要應用在社交娛樂等領域。根據側重點不同,可以分為內容型虛擬人(強調內容IP,比如虛擬偶像A-SOUL等,甚至玲娜貝兒)和形象
型虛擬人(強調特色形象,比如AYAYI 翎Ling等)兩類。
實用型虛擬人:突出實用價值,是元宇宙時代的基礎設施。根據功能不同可以分為功能型虛擬人(類似于游戲中NPC的概念,將虛擬人應用到部分現實工種中,比如虛擬主持人、虛擬客服等)和虛擬化身Avatar
(應用虛擬人技術為元字宙用戶提供虛擬形象)兩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