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試點示范階段
1986年,原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出臺《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采暖居住建筑部分)》,明確通過增加墻體保溫性能達到節能30%標準的要求,被業內稱為“一步節能”,實現了我國建筑節能標準“零”的突破。1996年,該標準經過修訂后將節能率提高到50%。
2001年,《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出版。
2003年,《綠色奧運建筑評估體系》發布。
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大力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廣和普及節能技術,制定并強制推行更嚴格的節能、節材、節水標準。
2005年,原建設部印發《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友好等方面的目標和任務。同年在北京召開的綠色建筑大會正式提出我國開始發展綠色建筑,這是綠色建筑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2)全面發展階段
2006年,《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頒布實施,明確了我國綠色建筑的定義、內涵及技術要求。這一年,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成立,受到了全球同行的關注。
2007年,《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試行)》和《綠色建筑評價標識管理辦法》印發,參照國際通行做法,構建我國綠色建筑評價體系。
2008年,成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節能與綠色建筑專業委員會,對外以中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的名義開展工作。
2009年,我國政府發布了《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要立足國情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
2009年11月底在積極迎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召開之前,中國政府做出決定,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到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并制定相應的國內統計、監測、考核。
2009年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環境測控優化研究中心成立,協助地方政府和業主方申請綠色建筑標識。2009年、2010年分別啟動了《綠色工業建筑評價標準》、《綠色辦公建筑評價標準》編制工作。
2011年中國綠色建筑評價標識項目數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長,綠色建筑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呈現出良性發展的態勢。截至到2011年底,中國取得綠色建筑標志的項目達353項,2647棟建筑,3488萬平方米,其中設計標識項目330項,建筑面積為3272萬平方米;運行標識項目23項,建筑面積為216萬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國獲得綠色建筑標志的項目是241項,1950棟建筑,建筑面積2504萬平方米。隨著中國綠色建筑政策的不斷出臺、標準體系的不斷完善、綠色建筑實施的不斷深入及國家對綠色建筑財政支持力度的不斷增大,中國綠色建筑在未來幾年將繼續保持迅猛發展態勢。2012年5月國家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快推動中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
(3)快速發展階段
2013年以來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綠色建筑行動方案的通知》)提出";十二五";期間完成新建綠色建筑10億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鎮新建建筑達到綠色建筑標準要求。同時還對";十二五";期間綠色建筑的方案、政策支持等予以明確。
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將綠色建筑發展列為新型城鎮化主要指標,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鎮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50%,同時提出了“十三五”綠色建筑發展目標要求。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建筑方針“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將綠色納入其中,發展綠色建筑成為國家戰略。
(4)轉型升級階段
2019年,發布了新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19。
2020年發改委發布了《綠色建筑創建行動方案》,方案中提出了到2022年,當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面積占比達到70%,星級綠色建筑持續增加,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斷提高,住宅健康性能不斷完善,裝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穩步提升,綠色建材應用進一步擴大,綠色住宅使用者監督全面推廣,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綠色建筑創建活動,形成崇尚綠色生活的社會氛圍。
目前,我國綠色建筑發展基本形成目標清晰,政策配套,標準完善,管理到位的推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