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綠色經濟是在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自然資源可承受的范圍內,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經濟。綠色經濟多關注的是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處的狀態,環境保護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率、高循環。
循環經濟主要是指物質的循環再生利用過程,通過實施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3R”原則,促進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以此實現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使其降低資源消耗和減少環境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達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循環經濟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再利用。
通過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的概念,可以發現低碳經濟中產業結構化、能源低碳化過程中對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要求,是綠色經濟的一個重要體現;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則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具體方式。由此可見,低碳經濟是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進一步深入和拓展。
(二)聯系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這三者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理論基礎、追求目的、技術手段等方面具有相同點。
三者都基于生態經濟理論和系統理論,結合了可持續發展中的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并著重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調查和實施,找到經濟效益和生態發展兩者協調發展的平衡點,以實現生態經濟的優化目標;將保護和改善環境,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可持續發展作為共同的目的;技術上依靠生態技術既能滿足經濟發展要求,也能節約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清潔生產。
(三)區別
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差異。
(1)研究側重點不同。綠色經濟主要通過科學技術,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合理利用,包括綠色生產、綠色流通和綠色分配等,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循環經濟著眼于生產、流通、消費整個過程的社會物質循環,運用自身的“3R”原則使得物質得到多次重復循環利用的同時能夠節約資源,達到最終環境保護的目的。低碳經濟主要指能源行業和全球變暖,側重于實現清潔生產,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碳排放,減少溫室氣體,尤其是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候,較低的碳排放能夠緩解全球氣候變暖的情況。
(2)控制端不同。綠色經濟更加注重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后果對環境的影響,即綠色經濟控制的是出口端。循環經濟則是從資源的輸入端和產生的廢棄物、污染物的出口端來控制,特別強調是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輸入影響。低碳經濟關注能源的輸入端,通過清潔能源的輸入,從開端就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3)中心內容不同。綠色經濟的核心是人與自然,是尋找經濟發展方式和自然持續發展兩者協調發展的平衡點,能夠保障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共存,改善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循環經濟的核心是物質的循環利用,以提高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能夠實現較少資源耗費和較少的環境代價,發揮經濟效益和社會發展的最大作用。低碳經濟通過節能減排技術、能源結構優化、能源消費觀念轉變等方式,達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標。
(4)政府干預不同。低碳經濟面對的是溫室氣體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是全世界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因此需要各個國家的政府進行合作才能夠控制和解決這一問題,包括國家間簽訂的《京都議定書》、《哥本哈根協議》等都是為了推動低碳經濟在全球的發展。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則在沒有鮮明政治色彩的無國界情況下進行綠色經濟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
(5)評價體系不同。循環經濟可依據《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綜合指標、專項指標和參考指標來選取和理解指標。綜合指標主要考慮資源利用水平和資源循環水平兩個方面,借此選取了主要資源產出率和主要廢棄物循環利用率兩個主要指標。專項指標主要分為資源產出效率指標、資源循環利用(綜合利用)指標和資源循環產業指標等11個具體指標。參考指標雖然不用作評價指標,但其主要是廢棄物末端處理處置指標,用于描述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廢水、城市垃圾和污染物的最終排放量。此《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適用于國家、省域等兩個層面。而目前我國對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還沒有一個專門針對的評價指標體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