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碳減排”技術是指利用節能減排技術實現生產、消費、使用過程的低碳,達至高效能、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重點領域主要涵蓋鋼鐵、電力、石油化工、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等二氧化碳高排放量工業行業。

(2)新能源發電技術包括: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核能發電、海洋能發電、生物質能發電、地熱能發電等技術。由于化石能源消耗是我國碳排放的主要來源,隨著清潔能源發電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電成本的下降,據高盛預測,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技術將有潛力促進中國約50%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去碳化”,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中最重要的技術。
(3)儲能技術是支撐我國大規模發展新能源、保障能源安全的關鍵技術之一。儲能技術可分為物理類和化學類,其中又可細分為儲電式和蓄熱式。目前,抽水儲能技術是發展最成熟、建設規模最大的蓄能方式;以鋰電池為代表的電化學儲能技術已經初步進入商業化、規?;瘧?。

(4)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arbonOapture,UtilizationandStorage,簡稱CCUS),即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是最直接的一種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被科學界認為是碳存量治理最有潛力的和最具實效的減排手段,是未來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技術路徑之一。
捕集即通過燃燒前捕集、燃燒后捕集、富氧化捕集和化學鏈捕集等方式,將二氧化碳從工業生產的過程中“抽”出來。運輸即用罐車、船舶或管道的方式進行運輸,將這些二氧化碳“聚集”起來。
利用即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實現資源化利用。比如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進而實現強化能源生產、促進資源開采的過程,比如提高石油、天然氣的開采率。
封存即將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深部地質儲層,實現二氧化碳與大氣長期隔絕的過程。如陸地封存或海洋封存等方式。

(5)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植被恢復等措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
碳匯有兩個相關概念,即森林碳匯和林業碳匯,據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
森林碳匯是指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將其固定在植被與土壤中,從而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森林碳匯是當前全球最經濟的“碳吸收”手段。
林業碳匯是應對氣候變化、積累碳匯為主要目的的林業活動。指通過森林保護、濕地管理、荒漠化治理、造林和更新造林、森林經營管理、采伐林產品管理等林業經營管理活動,穩定和增加碳匯量的過程、活動或機制。與普通的造林相比,碳匯造林突出森林的碳匯功能,具有碳匯計量與監測等特殊技術要求,強調森林的多重效益。林業碳匯是最便宜、易得的負排放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