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5G應用場景的角度,網絡切片可以分為增強移動寬帶(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切片、超高可靠與低延遲通信(ultra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切片和大規模機器類通信(massive Machnice Type
Communication,mMTC)切片三種類型。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ITU)將5G時代的場景歸納成三種典型的場景,eMBB、 uRLLC和mMTC三大場景,三類場景分別對應三類切片。
(1)eMBB切片:主要用于對網絡帶寬和用戶速率要求較高的業務場景,主要應用于視頻類、虛擬現實類等業務,對帶寬要求非常嚴格。在人口密集區,平均數據速率可以高達1Gbps,峰值速率達到10Gbps,較4G接入速率具有10倍的提高
mMTC切片主要用于海量物聯網設備,對時延和速率要求不高,。uRLLC切片主要應用于對時延極其敏感的業務,適用于車聯網、工業自動化、遠程醫療等低時延高可靠業務,保證時延達到毫秒級以及業務的安全可靠保障。
URLLC切片主要用于對時延和可靠性較為敏感的業務場景。mMTC切片具備支持超千億網絡終端連接的能力,適用于智慧家庭、用電信息采集業務等大規模傳感和數據采集的業務。不同的場景需要完全不同類型的網絡特性和通信性能要求,如移動性、可靠性、安全性、時延等[1]

二、網絡切片也可以根據是否共享資源進行分類,根據網絡資源能否在切片間進行共享,可以將網絡切片分為獨立切片和共享切片。
(1)獨立切片為切片分配獨立的資源,該資源只能由該切片內的用戶使用,且在邏輯上與其他切片保持隔離;
(2)共享切片中,網絡資源可供不同的網絡切片進行調用與釋放,更加靈活,但系統的復雜度更高。
三、網絡切片實例層按照網絡架構分類可以分為核心網子切片、傳輸網子切片和無線子切片。
(1)核心網子切片:5G技術對核心網作出了重大演進,基于服務化架構(Service Based
Architecture,SBA)的思想,網元的概念不復存在,而是被重新定義為微服務,每種微服務可以實現基本功能的集合,最后再把這些微服務組裝起來構成網絡切片,這個過程就像搭積木一樣。
(2)無線子切片:無線網子切片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包括切片資源劃分和隔離,另外還有切片的選擇,QoS保障以及移動性管理。它需要著重考慮的兩個問題分別是協議棧功能模塊化分離和無線時頻資源的切分。對于協議棧功能模塊化分離,切片必須要對無線網側協議棧功能進行符合要求的切分,這種要求來自于不同的需求。無線側基站根據時延相關性的強弱分為中央集中的單元(Centralized
Unit, CU)和分布式的單元(Distributed Unit,DU)這兩個重要部分,它們的功能原來是繼承自基帶處理單元(Building Base
band Unite,BBU)。這種操作被稱為解耦合。解耦后的中央單元主要負責實時性比較差的業務,分布式單元則主要承擔實時性要求高的業務。
對于無線時頻資源的切分,主要有硬切分和軟切分兩種。硬切是指,每個切片用固定的方式使用分配給它的頻率和時間資源,用戶的接入方式也是靜態的,這種方式顯然比較僵硬,不夠靈活,與網絡切片的初衷背道而馳。軟切是指,網絡切片的管理是按需分配的,很好的滿足實時性的要求,極大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以頻譜為例,uRLLC是一種比較緊急的業務,所以可以單獨留下一些資源分配給它。不過還需要保持每種業務之間的平衡,不能出現某一種或者某幾種業務長時間占用大量資源的狀況。
(3)傳輸網子切片:根據SDN的思想,把承載抽象成一種類似于資源池的概念來比較靈活的分配,這也可以切割成網絡切片。傳輸網切片離不開虛擬化。網絡的任何拓撲資源,比如鏈路、節點、端口等都要進行虛擬化,虛擬的傳輸子網在硬件層面上依據某種邏輯被劃分出來。虛擬網絡依附在物理的網絡層之上,兩者不可分離。虛擬網絡的管理面、控制面和轉發面是相互獨立的,各種業務之間既是相互隔離的,又是被獨立支持的,這有突破性的長足進步。資源層資源類型一般包括計算資源、網絡資源、儲存資源[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