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

目錄

休閑農業是什么

休閑農業主要是指以農村本地的各種自然資源、自然環境以及在農村發生的,一系列關于農村生活的風俗文化和當地農業生產活動。通過運用各種經營、營銷手段,結合農村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等諸多因素,進行統籌規劃,促進農業相關產業的發展,滿足各地游客的游覽購物、放松休閑、休息度假、垂釣采摘等的農村旅游需求,進而實現農村旅游發展,促進農村農業增收,促使城鄉統籌協調發展,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的新興產業

休閑農業一詞源于英文的Agritourism/Agro-tourism,是由農業(Agri-/Agro)和旅游(tourism)兩個詞組合起來的。休閑農業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70年代的歐洲,當時的定義大多都是在強調“農場”,在歐洲地區的農業運營組織模式中,家庭農場占據著核心位置,鄉村休閑活動大都與“農場”環境存在著緊密聯系。20世紀后率先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休閑農業作為一種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可以深度開發農業的多功能性,起到農業供給側調整改革,改善鄉村的人居環境的作用,并為農民開拓了新的收入途徑,提升農業空間的附加價值。換言之,休閑農業是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將鄉村生產、生活、生態聯結為一體發揮“三生”功能的新型產業[1]。

休閑農業的概念早在1989年臺灣“發展休閑農業研討會”所久已經提出,當時將休閑農業界定為: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結合農林牧漁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提供國民休閑,增進國民對農業及農村之體驗為目的的農業經營

休閑農業內涵

休閑農業是指利用農業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和環境資源,以休閑為特色,以農業、農村、農民為載體,以農業以及農副產品生產為依托,農村文化生活等體驗為目的,并且涵蓋三農、三產、三生以及三美的新型產業形態。其中休閑農業的基礎資源立足三農、經營內容融合三產、服務宗旨定位三生、體驗價值依賴三美。

(1)三農。休閑農業是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的新型復合產業。在其發展過程中農業向外伸延,拉長農業產業鏈,使得原有的農業發展領域擴大,拓寬了農產品市場。農村的伸延作用表現在文化的外溢以及提供資源服務等。農民在發展中充當剩余勞動力的作用,農民得到專業培訓之后,可以在休閑農業的產品加工、銷售、服務發揮作用。

(2)三產。休閑農業以“農”為基礎,又超越“農”,在生產中包含了農村中所涵蓋的涉農領域,而其經營范圍又融入了大量第三產業以及部分第二產業,使得休閑農業農產品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3)三生。休閑農業是結合生產、生活與生態的新興復合產業,生產是休閑農業的本質性功能,能滿足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休閑農業能給城鄉居民提供休閑、服務的生活狀態;生態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三美。休閑農業本質上是一種服務經濟,其生命力依賴環境美、產品美、文化美。休閑的環境美指在開發過程中要注意保護原本的自然之美,產品與文化也都要突出當地特色,尊重自然,保護文化[2]。

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區別

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存在明顯差異。體閑農業是圍繞農、林、牧、漁等農業生產活動以及文化習俗等進行的專題旅游。鄉村旅游是在鄉村地區內出現的各種旅游活動的統稱。不限于以農業為核心的旅游,鄉村還包含了文化等多樣化的旅游形式。實際上,鄉村地區的旅游大都將農業與其他形式的旅游結合了起來,并非局限于城市近郊區所出現的單一的農業旅游。因此鄉村地區的旅游與單一的農業旅游存在一定差異,后者盡管有農業景觀、農事活動,但是只是為市民獲得休閑體驗而創建的主題農業公園,無法幫助游客切實體驗鄉村生活,因此并不屬于實質意義上的鄉村旅游。

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休閑農業也漸漸向城市社區內部延伸,屋頂以及陽臺農業等漸漸興盛發展起來,休閑農業的邊界漸漸被打破。實際上,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分別以產業、地域概念為重心。前者是后者的核心環節,只有與農村地區的農事活動、鄉村生活與自然環境有機結合起來,促進農業產品的生產、風俗文化的創新、自然景觀的發展才能產生更好的經濟效益,為農業的長足發展起到積極的助推作用。另外,還需將農業產品置于整體鄉村旅游體系中,與其他文化習俗等資源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農業的產業化發展。有鑒于此,通過將這兩種概念合并起來,能夠豐富二者的含義[3]。

休閑農業與生態旅游的區別

生態旅游是指為了體驗歷史和自然文化景觀,在一定自然地域中進行的有責任的旅游行為,這種行為應該在不干擾自然地域、保護生態環境、降低旅游的負面影響和為當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會和經濟活動的情況下進行。生態旅游和休閑農業都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生態旅游將環境保護上升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而休閑農業則在強調環境保護的基礎上,可以適當的對環境進行開發利用,以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兩者對自然環境的游玩方式存在差異,生態旅游也更為小眾,休閑農業則更迎合市民大眾[4]。

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特征

(1)觀光性

農業的品種繁多,特別是豐富多彩的農作物、森林、草本植物、花卉和樹木等,可以很好的滿足城市居民的獵奇心理。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景觀可以使得游客獲得多種美感。但從農業的角度來看,一些休閑農業景觀本身是一件融合人工培育和自然條件的藝術品。例如,各種花卉園區、種植園、農場等。因此休閑農業具有濃厚的大自然韻味和豐富多彩的觀賞性。

(2)多樣性

中國鄉村旅游資源存量大。既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和人文景觀資源,又有休閑農業所必需的農業資源以及文化資源。

(3)季節性

農業生產活動受到季節的限制,春季和秋季是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旺季,相比之下夏季和冬季的鄉村旅游較為冷淡。但隨著休閑農業的發展,許多休閑農業項目的開發更注重游客的參與性,一些休閑度假村鎮冬季有戶外滑雪,夏季有游船垂釣。

(4)體驗性

休閑農業側重于鄉村旅游項目與游客之間的互動性,越來越多的游客選擇體驗農家生活、親手采摘或種植農作物,能夠讓鄉村旅游游客真正體驗到鄉村的獨特魅力。

(5)教育性

休閑農業可以提供青少年們學習農業相關知識的途徑,例如:農機農具的使用方法、農業耕作知識、農村生活、生態農業知識、可持續發展理論等。提供一些項目,讓青少年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了解和掌握農耕知識,學習農業生產科技。這樣既有教育意義又起到傳承傳統農業文化、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鍛煉實踐能力的作用。

(6)文化性

一些小鎮隨著歷史的變遷,蘊含著中國歷史和民族特色文化。休閑農業將農業與歷史相融合開發鄉村旅游項目,這成為人們想要回味歷史和體驗文化的途徑。

(7)生態性

休閑農業中的鄉村生態旅游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其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要永續利用,進行休閑農業項目開發既可以修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又可以維護自然景觀,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升環境品質,持續推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5]。

休閑農業的開發模式

(1)康養娛樂型:利用城郊的地域優勢,建立分散型、小規模的農產品種植基地,最大限度保留生態農業圈,突出娛樂、康養休閑的特點。具體活動有農業景觀欣賞、療養健身、親水垂釣、民宿體驗、生態餐飲等。

(2)觀光體驗型:利用生態大棚種植蔬果供游人采摘,既減少了農產品倉儲、物流成本,又增加了附加值,相關周邊設施建設增強體驗度。主要活動有采摘、垂釣、滑草、攀巖、戶外拓展、親子互動等。

(3)綜合農業公園:農業公園將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以及休閑娛樂設施融為一體,以收取門票、銷售相關商品為主要營收渠道。如周村千禧農谷等。具體活動有攝影繪畫等藝術展覽、農作物景觀欣賞、高科技農業體驗等。

(4)農業科普型:兼顧教育與農業科技生產功能。集教育、娛樂為一體,兼顧公益性,在游覽時能夠培養環保意識和增加農業知識。具體活動有特色植物展覽、水培植物、先進農業裝備展、互動式體驗農作物生長歷程。

(5)特色民俗村落型:利用當地自然景觀、人文特色打造活動豐富的民俗村落,提供獨家休閑等活動。并且將本區域農產品以品牌形式對外銷售。具體活動有餐飲民宿、歷史遺跡參觀、自然景觀游覽、研學、夏令營等。

休閑農業

休閑農業的功能

(1) 生產功能

休閑農業作為農業發展的新模式,和傳統農業一樣,具有生產基本屬性。休閑農業可以使農業經營者在生產上提供各類的農產品,保障服務對象的需求,增加農民的收入。休閑農業為更多游客到農村生活創造了條件,能夠為游客提供各類休閑娛樂服務和農副產品,讓游客通過休閑農業體驗感受到心靈愉悅和精神升華。

(2) 經濟功能

休閑農業的經濟功能就是要提高在市場中農產品的競爭力,大大拓寬農村經濟的發展渠道,改進鄉村產業架構,給當地居民創造更大收益,提升其生活水平以及投資規模,縮短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要提高鄉村的經濟水平,重點就是促進農業的進步,破除農業經營方式單一,依靠休閑農業的經濟推進能力,能夠帶動餐飲、民宿等關聯產業的推進,創造許多就業機會,能夠有效緩解與消化農村的過剩勞動力資源。

(3) 生態功能

對于休閑農業而言,必須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根本出發點,保障并優化自然生態,推進休閑農業健康持續發展。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有利于促進休閑農業的發展,在保障資源利用率和環境承載力基礎上,科學開發合理使用自然資源,有利于提升環境品質和提升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在休閑農業的環境影響下,能夠促進農村居民主動改善環境衛生,參與到生態環境保護中

(4) 文化功能

休閑農業的建設,使得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這些農村特有的鄉村文化得以繼承。鄉村景觀和鄉村文化作為休閑農業的一部分,蘊含著特有的內涵,積淀著歷史底蘊,令人心曠神怡。休閑農業在給游客提供農村各種文化活動的同時,也在促進農村相關文化的發展

(5) 教育功能

休閑農業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構建了良好的城鄉互動機制,由此產生教育功能。城市游客在休閑農業體驗中會帶來城市文化,農村居民與城市游客交流過程中,潛移默化中會受到城市文化的影響,將很多先進理念傳播到鄉村,能夠有效改變鄉村地區的陳舊思想與陋習,促進鄉村社會的快速發展;相反,其則能夠給城鎮游客創造了解農業及我國農耕文化的機會與平臺,游客們通過親身感受,能夠知曉動植物的成長進程以及農耕知識,對城市游客來說體驗農村生活也是一種教育,能夠感受農業收獲的喜悅,也使精神世界得到滿足。

(6) 游憩功能

休閑農業是能為游客提供休閑、娛樂、度假等服務,為游客提供休閑場所,從事休閑活動,讓遠離城市喧鬧的游客,感受農家風情和自然生態風光,讓游客得到精神的放松,緩解緊張工作和學習壓力帶來的心情。依托鄉村地區的獨特資源進行合理開發,給游客創造采摘、釣魚等一系列農業休閑項目,使其融入其中,感受勞動之后收獲的喜悅,這些休閑農業體驗起到了心情愉悅、修身養性的目的[6]。

休閑農業發展歷程

在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萌芽階段

上世紀80年代,各種形式的生態農業試點不斷出現,帶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城鄉居民感到意外和震憾,激發了他們旅游消費的心理需求。但由于我國的各種節假日福利、帶薪休假制度等還沒有完善,人們可自由分配時間還比較少,使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得比較慢,屬于萌芽階段。

(2) 初步發展期

生態農業運動的萌芽和發展,帶動不少農民對自家庭院進行理念革新、技術改造,打造出能夠感受自然風景和田園風光,體驗農家快樂的舒適居所。而雙休日制度的實施,也為雙職工家庭近距離的鄉村旅游提供了條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逐漸產生并得到一定發展。

(3) 快速發展期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娛樂內容日益豐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逐漸從傳統的觀光旅游轉向“體驗式休閑旅游”,各種各樣的旅游發展模式也應運而生,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模式具有顯著的高效益特征,從而獲得了一大批旅游企業的青睞。與此同時,政府大力扶持各類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生態農場和農業莊園的建設,現代農業園、農家樂、特色小鎮、民俗村寨等應運而生,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底,全國已經有10萬多個鄉村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290多萬家旅游企業經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開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7]。

參考資料:

[1]梁恒.城市邊緣區休閑農業空間中的生產性景觀發展模式研究——以廣州為例

[2]戚文靜.舟山市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耦合發展研究

[3]馮鈺崎.晉中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研究

[4]章軍.新余市休閑農業發展策略研究

[5]楊純.丹東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6]趙輝.宿遷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

[7]石美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以恭城為例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旅居養老
下一篇:都市農業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