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萌芽階段
上世紀80年代,各種形式的生態農業試點不斷出現,帶來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城鄉居民感到意外和震憾,激發了他們旅游消費的心理需求。但由于我國的各種節假日福利、帶薪休假制度等還沒有完善,人們可自由分配時間還比較少,使得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得比較慢,屬于萌芽階段。
(2) 初步發展期
生態農業運動的萌芽和發展,帶動不少農民對自家庭院進行理念革新、技術改造,打造出能夠感受自然風景和田園風光,體驗農家快樂的舒適居所。而雙休日制度的實施,也為雙職工家庭近距離的鄉村旅游提供了條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逐漸產生并得到一定發展。
(3) 快速發展期
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娛樂內容日益豐富,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人們對旅游的需求逐漸從傳統的觀光旅游轉向“體驗式休閑旅游”,各種各樣的旅游發展模式也應運而生,而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模式具有顯著的高效益特征,從而獲得了一大批旅游企業的青睞。與此同時,政府大力扶持各類農業高科技示范園、生態農場和農業莊園的建設,現代農業園、農家樂、特色小鎮、民俗村寨等應運而生,數據統計顯示,截止2016年底,全國已經有10萬多個鄉村開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290多萬家旅游企業經營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共接待游客近21億人次,年營業收入超過5700億元。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開始步入快速發展階段[7]。
參考資料:
[1]梁恒.城市邊緣區休閑農業空間中的生產性景觀發展模式研究——以廣州為例
[2]戚文靜.舟山市休閑農業與美麗鄉村耦合發展研究
[3]馮鈺崎.晉中市休閑農業的發展研究
[4]章軍.新余市休閑農業發展策略研究
[5]楊純.丹東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6]趙輝.宿遷市休閑農業發展研究
[7]石美玲.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研究--以恭城為例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