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都市圈

都市圈

目錄

都市圈是什么

都市圈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圍內,往往在城市群中,出現了以大城市為核心,其周邊城市共同參與產業分工與合作,區域高度一體化的經濟現象。國家發展改革委在2019年的《關于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中將都市圈定義為以輻射能力強或超大特大城市為中心,以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區域城鎮化空間形態。所以說,都市圈作為一種特有的地域空間組織形式,其影響因素包括區域經濟、文化、社會和政治?;诖?,都市圈可以被解釋為,以一個或者多個輻射帶動功能強或者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作為核心,以周邊各類不同等級、規模的城市為成員,組織在一起的區域空間。都市圈內,功能聯系緊密,產業分工合理,具有圈層結構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效應,整個都市圈內的城市在區域效應的帶動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都市圈的內涵

都市圈是在大城市發展基礎上演化而成的功能性城市地域空間,形態上是以資源要素集聚最為密集的中心城市為核心圓點,數量一般控制在兩三個以內,四周圍繞著若干個綜合實力稍弱的相鄰城市為小的密集中心,共同組合成的圈層狀地域空間,不同城市間保持一定通勤距離(通常不超過100公里),不同城市承擔功能有所差異,內部核心間經濟、社會、生態聯系密切,發展上優勢互補,深度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具有一體化趨勢的有機整體

都市圈

都市圈是中心地區與周邊地區密切聯系的區域性一體化組織。中心城市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能對周邊城市產生集聚力和吸引力是都市圈形成和發展主體;周邊城市之間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健全,共同形成都市圈的城市等級體系;都市圈由各級城市構成,城市之間由于各自的相對優勢會自發形成競爭合作機制,城市分工合作增加空間經濟聯系,加快城市圈一體化進程。

都市圈具有等級體系結構和產業結構。中心城市發揮主導作用,憑借完善健全的基礎設施網絡與周邊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人員、資金、信息等要素的自由流動,通過中心城市強大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競爭和合作,形成良性循環,帶動周邊地區協同發展、互利共贏,從而形成的經濟一體化區域濟南都市圈在最初被稱為濟南城市圈,由于區域內部分城市城市化水平不高所以改稱為濟南都市圈。濟南都市圈由于出于我國東南沿海,情況與日本的都市圈概念較為類似,都市圈不僅是城市經濟區或勢力圈的范圍,也將接近城市功能地域的范圍。

都市圈與大都市區的區別

大都市區是城市化發展中城鄉區域聯系密切,由一個城市中心區及其周圍形成的若干核心密集區域組成的一體化區域,強調人口和經濟集聚以及區域間的密切關聯,一般不跨省域界限,統計單位一般為區縣,范圍明顯小于都市圈。而都市圈形成于城市化的高級階段,從大都市的輻射功能出發,指的是由一個或兩三個大城市為核心,輻射帶動一批中小城市而共同組成的地域范圍,空間范圍一般以行政城市為地理單位,包含中心城市及周邊輻射城市,形成的主導力量是城市要素擴散為主,一般范圍比大都市區大,或許跨省域界限。與大都市區相同的是,地域范圍因經濟發展規模和區域經濟社會聯系程度而定。

都市圈

都市圈與城市群的區別

顧名思義,城市群指相當數量城市云集分布的形態,城市間密切關聯。從整體上看,城市群更像是城市群落分布的聯合體,規模較大。都市圈明顯不同于城市群,一方面,城市群是多種規模,不同等級的城市合作產生的綜合體,規模較大。國家層面就指出就指出城市群范圍涵蓋都市圈,所以顯然,城市群綜合實力和競爭明顯強于都市圈,范圍比都市圈大。另一方面,城市群內部或許沒有發展突出的增長極式城市,它是若干城市的集合體,但是都市圈內部一定有一個或兩三個中心城市擁有突出地位。

都市圈與城市群相比,從空間尺度上看,都市圈地域范圍要低于城市群的范圍,城市群是在都市圈的發展基礎上形成的更大發展區域,城市群也可能是由多個相鄰都市圈共同組成的發展區域;從中心城市的數量來看,都市圈是以一個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組成,其它城市的發展水平遠不如中心城市,城市群則存在多個中心城市,多個發展水平較高的中心城市帶動整體區域的發展;從空間關系來看,都市圈呈現出核心一外圍的結構,而城市群則是多個城市組成的城市集合體

都市圈

都市圈與都市帶的區別

都市帶形成于城市發展的成熟階段,指多個相連的規模城市,保持密切聯系和強烈交互作用組成的地域范圍,區域多以交通干線分布,所以形態上多表現為帶狀城市群體區域。本質上,它和城市連綿帶概念不存在明顯區別,都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城市群體空間形態的外在表述。都市帶比都市圈范圍廣闊,且以交通走廊為主線分布的帶狀形態與都市圈圈層狀形態相差較大[1]。

都市圈

都市圈的特征

都市圈是生產要素和產業在空間高度集聚所形成的空間組織形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1)具有較強實力的核心城市。都市圈是圍繞核心城市所形成的一種圈層發展結構。中心城市的中心度越高,其經濟吸引力和輻射力就越強,該都市圈的整體規模和經濟總量就越大。

(2)具有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是都市圈城市網絡中重要的“血管”,為城市間人流、物流、資金流等提供基礎條件。

(3)具有跨行政區的空間范圍。都市圈具有跨行政區劃的典型特征,這一方面導致城市之間為某些利益會產生激烈的競爭甚至是惡性的競爭,另一方面,“跨行政區劃的存在也為各主體尋求到了區域發展的共同利益,推進了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一體化進程”

(4)都市圈具有經濟集聚性:在都市圈內部,由于城市等級體系中不同城市擁有不同的區位和優勢,這就造成了不同的經濟勢能,各種要素會自由選擇其流向,而中心城市憑借其核心地位,無疑能夠集聚更多的資源,因此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從而在都市圈經濟中占有遠遠高于周邊城市的比例;都市圈的集聚擴散效應會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在形成過程中,都市圈外圍的資金、人口、技術和信息等要素會不斷向都市圈集聚,推動都市圈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進一步整合區域內資源要素。

(5)都市圈是一個聚合體都市圈是以中心城市為主導,周邊城市相配合的高度一體化的經濟體,都市圈的一體化發展需要強大的支撐要素體系和健全的競爭合作協調機制。都市圈的發展其實也是為經濟主體的發展服務的;其次,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堅實的經濟基礎和良好的制度環境,這些影響因素的完整性為經濟主體參與到都市圈空間經濟聯系提供了條件和基礎,都市圈是一個復合體,各種要素穿插其中,只有相互之間聯系不斷加強,才能推進其發展進程

都市圈的類型

1、根據《2020年中國都市圈擴張潛力報告》[2],我國的都市圈可分為成熟型、擴張型、潛力型與培育型四大類型

(1)成熟型都市圈主要以四大一線城市為主,這類都市圈,由于中心城市經濟發達,產業集聚,生活成本也相對較高,人員通勤和產業集聚已經向周邊地區大量擴散,城市邊界明顯突破了行政區劃。在這些都市圈,中心區與周邊區域的聯系,進入了空間上從“點狀擴散”到“網狀發展”,新增人口的聚集地已經主要集中在城市外環,公共服務均等化也開始進入落地階段,產業聯系從外溢-承接關系開始向合作共建關系演變。

(2)擴張型都市圈,其中心城市以發展較快、首位度較高的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為主,其中既有成都、武漢這種高首位度的省會城市,也有南京、杭州這樣首位度相對較低的城市。這些都市圈的最大共同特征是中心城市發展較快,在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的同時,已經發展到“外溢階段”,周邊空間毗鄰、交通條件較佳的區域,開始成為承接第一輪產業和人口外溢的主要板塊。這類都市圈以杭州、南京、武漢、成都為典型代表。

(3)潛力型都市圈,這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也是城市群內部的區域中心城市,總體發展水平良好,但往往在產業發展狀況、公共服務水平、交通、人口結構等某一領域存在短板,部分城市還在省內、同區域內面領著同等量級甚至更發達城市的競爭,因此對周邊區域的拉動輻射能力不如擴張型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尚未突破自身行政邊界,但一旦補齊短板,其中心城市的發展潛力巨大。這類都市圈以寧波、福州、濟南、天津等為代表。

(4)培育型都市圈,這類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雖然也是省會城市,但中心城市及其周邊區域的整體經濟實力不夠強,經濟聯系較弱,部分中心城市所在的區域還面臨著人口流出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此類都市圈的發展,還需要優先解決城市經濟發展的問題。

都市圈

2、根據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組編的《中國都市圈發展報告2021》,從2021年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評價得分來看,我國都市圈發展水平的三個層級依然分明,可分為成熟型、發展型、培育型三類。

(1)成熟型都市圈有6個,包括廣州都市圈、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北京都市圈、寧波都市圈。

(2)發展型都市圈有17個,包括天津都市圈、廈門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濟南都市圈、青島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太原都市圈、長沙都市圈、武漢都市圈、西安都市圈、鄭州都市圈、重慶都市圈、昆明都市圈、長春都市圈、沈陽都市圈

(3)培育型都市圈有11個,包括呼和浩特都市圈、銀川都市圈、石家莊都市圈、大連都市圈、南昌都市圈、貴陽都市圈、烏魯木齊都市圈、西寧都市圈、哈爾濱都市圈、蘭州都市圈、南寧都市圈

都市圈

都市圈的起源

都市圈一詞來源于日本。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逐漸形成了都市圈的概念,即城市功能和服務在一天時間內所能夠到達的空間范圍。日本對都市圈的界定主要是從人口規模、非農勞動力比例和通勤率等方面來衡量,并先后規劃了首都圈、中部圈、近畿圈等八大都市圈。從界定標準上看,日本的都市圈與美國大都市區的概念類似。

20世紀初,美國首次提出了以大都市區(MetropolitanDistrict)為基本單位的城市區域劃分理念,后來出于統計目的,又多次對大都市區的劃分標準進行了修改和細化。根據2010年的界定標準,美國大都市區由中心城市區域、中心縣和外圍郡縣構成。中心城市區域,即核心基礎統計區(CoreBasedStatisticArea)應滿足人口規模不低于1萬人的條件;中心縣人口構成中應至少有50%或超過5000人居住在都市區內的城市區域;外圍縣人口構成中與中心縣之間存在居住或通勤聯系的比重不低于25%。

從實際規劃來看,日本都市圈更接近于大都市帶(Megalopolis)的概念。大都市帶是大都市區發展突破單一城市范圍而形成的多核心、星云狀的區域結構,除了滿足一定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的基本條件之外,大都市帶的概念還包括社會、政治、文化等多種內涵[3]。

都市圈的發展

第一階段是雛形期,呈軸向擴展趨勢,這一階段形成極化效應,要素開始向核心城市聚集。

第二階段是成長期,這一階段開始圈域擴展,各種要素聚集的同時也向外輻射,中心城市的周邊城市逐漸成型。

第三階段是成型期,開始全面擴展,核心城市規模變得更大且周邊城市也已經具備一定規模,一般半徑為100公里(一小時交通圈)。

第四階段就是成熟期,城市群已經形成,中心城市和周邊城鎮同城化,促進經濟要素流動,促進市場、交通、公共服務一體化。

都市圈

參考資料:

[1]王麗霞.成都都市圈綜合發展質量評價與對策研究

[2]21世紀經濟研究院:2020年中國都市圈擴張潛力報告(7頁).pdf

[3]周昶同.中國三大都市圈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相關百科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