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當前位置: 首頁 > 三個皮匠報告百科 > 智慧產業

智慧產業

目錄

智慧產業概念界定

智慧產業概念的提出是伴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而來,但其產生得很早,早期人類生產實踐的活動都來源于智慧,這些活動在后期成為某些智慧行業。最早提出“智慧產業”概念的是英國,因此智慧產業也發源于英國,后遍及整個歐洲,再發展到美洲。目前,國內外對智慧產業的定義主要有以下觀點。

通常狹義的智慧產業指直接運用人的智慧進行研發、創造、生產、管理等活動,進而形成智慧產品,以滿足社會需要的產業,是教育、培訓、咨詢、策劃、廣告、軟件、設計、動漫、影視、藝術、科學、法律、會計、新聞、出版等智慧行業的集合,屬于高端服務業。

廣義的智慧產業既包括傳統產業中以人的智慧為基礎的創意產業和知識產業,也包含新型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信息通訊產業。此外,金江軍認為智慧產業是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智力密集型產業、技術密集型產業,強調產業的智能化,其主要特點是廣泛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僅包含高端服務業,而且包括高端制造業。從統計角度出發,智慧產業在《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定義為:服務業內的電信業、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科學研究和專業技術服務、科技交流和推廣服務業、互聯網信息服務、咨詢和調查服務、知識產權服務、會議及展覽服務業,制造業內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

智慧產業

智慧產業的內涵

智慧產業其內涵主要有方面。

(1)創新性。創新驅動發展,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要求高質量、高效率,經濟轉型發展勢在必行,我國智慧產業是在經濟面臨轉型時,適時提出以“創新”為主體的發展形式,強調傳統產業借助互聯網等技術,進行創新轉型發展。

(2)泛在化。智慧產業以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為技術支撐,使研發、創造、生產、管理等更具有智能化,泛在性。

(3)發展性。智慧產業不受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條件、金融危機等影響,其發展彈性強。而且,智慧產業屬于增長型經濟,在重大發展需求和技術突破的基礎上,更具發展潛力。

(4)生態性。智慧產業綜合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產業活動,使其生產過程更加高效、高質與環保,更加注重效率、產品質量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的平衡[1]。

智慧產業發展路徑

智慧產業發端于上世紀90年代,雖然出現時間較短,但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我國智慧產業已經具有相當大的規模。目前我國智慧產業的發展已經具有良好的軟硬件基礎,在2010年,國家便提出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2012年又提出發展智能制造裝備產業。而近幾年,國家也從不同角度加強智慧產業的發展,2017年又再次聚焦高端智能制造,2018年則瞄準了智能制造的前沿領域,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目前有三種較為普遍認可的智慧產業發展路徑,分別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驅動路徑、市場需求導向驅動路徑、產業園區引導驅動路徑。(1)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驅動路徑,在這一路徑下,傳統產業受到一些新型智慧技術和智慧解決方案或者一些關鍵性技術在產業內推廣的影響,進行了產業的轉型升級,智慧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應用,最后促進智慧產業的發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驅動路徑的典型例子是德國工業4.0與GE工業互聯網以及基于大數據的新商業模式,均是基于互聯網轉型的傳統產業智慧化。

(2)市場需求導向驅動路徑,在這一路徑下智慧產業的發展與智慧城市的建設緊密相關,這一路徑是存在于智慧產業化與產業智慧化兩個過程當中,其產生來自于新興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不斷融合發展的結果,智慧城市的建設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對智慧產業的發展有催化作用,建設智慧城市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產品、技術和設備,由此形成了市場大、范圍廣、關聯多、鏈條長的智慧產業鏈和產業群。根據市場的需求會延伸出不同的智慧產業,從而使得智慧產業不斷發展。

(3)產業園區引導驅動路徑,在這一路徑下,智慧產業發展在產業園區的引導下,將智慧產業的發展作為目標,合理布局園區的產業結構,支持智慧企業的發展,通過企業的發展形成智慧產業鏈,進而向智慧產業園區發展。智慧產業的發展重點是要通過新興信息通信技術發展和培育吸引一批新技術的高端企業,打造新技術產業集群。下圖描述了中關村科技園區智慧產業集群的產業鏈示意圖[2]。

智慧產業

智慧產業面臨問題與挑戰

(1)產業鏈條不夠完整,亟須國家統籌布局。

當前,美國在智慧產業領域已經形成了由底層算法、核心器件到上層應用、整套設備的完整產業體系,除了在深度學習、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當前熱門領域擁有一批全球領先的IT和互聯網企業外,在芯片、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飛行器等更為前沿的領域,也有企業從事研發及產業化工作。與之相比,我國在智慧領域的產業鏈條不夠完整,主要優勢還局限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少數領域,在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智能裝備、無人駕駛等領域主要還處于研發階段,離產業化應用還存在較大差距。

(2)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關鍵領域尚未取得突破。

當前我國在語音識別、圖像處理等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在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問答系統、機器學習等領域尚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如人機交互技術目前以觸摸屏和語音交互為主,語音交互還需持續提升,有形實體交互、眼動式交互、腦機接口交互、肌電信號交互等交互方式仍無法有效應用到教育、醫療、工業、消費等領域;自主機器學習技術仍以傳統的靜態學習手段為主,沒有實現基于海量人工數據標注和離線模型訓練的機器學習方法,有礙機器學習在語言、視覺、自主感知等領域的發展。

(3)面向智慧產業領域公共服務體系較為缺乏。

智慧產業發展對軟硬件基礎設施、算法和服務支撐以及公共服務要求較高。目前我國尚沒有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產業核心共性技術平臺,計算資源無法實現共享;同時互聯網全網數據、政府數據和各個行業數據也沒有得到整合利用。技術和服務開放平臺的缺乏將制約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在傳統產業和社會服務的智能化發展。此外,標準欠缺、產學研用各方資源未得到充分整合也將阻礙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

(4)智慧產業與傳統行業領域的融合有待深化。

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當前我國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行業的需求尚不強烈。當前以深度學習、模式識別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仍主要應用于互聯網行業,智能機器人也僅在產品分類、拾取等簡單場景具有少量應用。此外,先進信息技術在國防、軍隊等方面的應用仍需進一步深化[4]。

參考資料:

[1]劉鴻雁.中國智慧產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和空間關聯分析

[2]李鵬.數字經濟下安徽智慧產業發展動力研究

[3]賽迪智庫.我國智慧產業發展現狀及面臨挑戰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智慧產業相關報告:

中國通信院:2021年新型智慧城市產業圖譜研究報告(50頁).pdf

易觀分析:2021中國智慧物流產業發展專題分析(27頁).pdf

ONA:智慧醫院F5G全光網應用產業白皮書(89頁).pdf

2021年智慧醫療產業發展空間與AI引領技術變革分析報告(56頁).pdf

前瞻產業研究院-新起點·新征程:2021年智慧園區發展研究報告(48頁).pdf

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工業互聯網智慧水務發展白皮書 (供水篇)(94頁).pdf

中國教育信息化產業創新平臺:智慧黨建應用白皮書(2021)(187頁).pdf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慧金融行業洞察及2021年發展趨勢研究報告(103頁).pdf

微盟智慧餐飲:2021智慧餐飲數字化指數報告(26頁).pdf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間
上一篇:聯合營銷
下一篇:網絡貨運平臺
客服
商務合作
小程序
服務號
折疊
午夜网日韩中文字幕,日韩Av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最新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