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糧農組織誕生。糧農組織第一屆大會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確立了糧農組織作為聯合國專門機構的地位。華盛頓特區暫定為糧農組織總部。
1946年糧食緊急問題特別會議,此次會議有70個國家政府參與,是糧農組織首次大規模且意圖宏偉的項目,提出數據證實饑餓發生率,呼吁大家團結起來消除饑餓。糧農組織時任總干事約翰·博伊德·奧爾作勛爵提議糧農組織負責為抵御危機籌措資源。
1946年首次世界糧食調查。糧農組織自成立以來的第一項任務是開展一項調查,以便更好地了解世界營養狀況。糧農組織首次世界糧食調查基于堅實的科學證據,提供了對糧食狀況的全面介紹,證實了人們長期以來的認識:饑餓和營養不良廣泛肆虐。盡管相對于今天的標準而言,此次調查并非準確,但是這份調查涉及到70多個國家,是為分析世界糧食狀況作出的一次開創性的努力。
1950年世界農業普查,該普查為在農業的變量定義結構方面發布具有國際可比性的數據提供了準則(農場的規模和數量、不同種類家畜的數量和年齡/性別分類、土地權屬和土地利用等),也幫助各國通過采用規范的國際理念、定義和方法來進行各自的農業普查。
1951年,遷往羅馬
1952年第二次世界糧食調查,調查發現,人均卡路里供應量低于戰前水平,而且更為不妙的是,富裕國家和貧困國家之間的差距在不斷拉大。
1952年國際植物保護公約(IPPC)
1954年《剩余產品處理指導方針和原則》
1957年世界種子運動
1958年聯合國特別基金
1961年免于饑餓運動,該運動是糧農組織歷史上的里程碑,對糧農組織從一個技術機構邁向發展組織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1961年糧農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土壤地圖
1961年肥料計劃
1963年世界糧食計劃署誕生,第一界世界糧食大會
1970年世界農業發展指示性計劃
1971年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磋商組織)
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1974年聯合國世界糧食大會
1974年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世界糧食安全委員會(糧安委)是響應1974年世界糧食大會建議而設立。糧安委的工作重點是提高全球糧食生產并維持世界糧食市場的穩定,糧安委認為這些行動將足以確保世界各地的所有民眾都能獲得足夠的食物
1976年糧農組織技術合作計劃
1979年世界糧食日,糧農組織大會第二十屆會議一致決定將每年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以紀念糧農組織的成立。
1986年糧農組織統計數據庫啟用
1987年國際貿易食品安全
1992年《世界營養宣言和行動計劃》
1994年糧食安全特別計劃(SPFS)
1996年世界糧食安全羅馬宣言,《宣言》經世界糧食首腦會議112位國家元首、副元首以及其他70多位國家高級代表通過?!缎浴分厣炅双@取安全和營養食物的普遍權利。
2008年糧農組織氣候變化會議,參會的43位國家元首和100位政府部長對氣候變化和生物燃料熱潮對糧食安全和糧價的影響進行了評估。會議通過一項決議,旨在增加對發展中世界農業的援助和投資。
2014年海洋藍色增長倡議,“藍色增長倡議”的理論基礎是: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更具生產力,是確??沙掷m海洋經濟發展的唯一途徑。
2014年農業和糧食系統負責任投資原則
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MDGs)
2016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傳承千年發展目標,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包括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它們旨在塑造未來15年國家發展計劃中的新全球目標。從結束貧窮和饑餓到應對氣候變化及可持續地利用自然資源,糧食和農業是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核心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