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同咨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洞察報告(2022)(29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致同咨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洞察報告(2022)(29頁).pdf(2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致同咨詢行業洞察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2022年7月發布引言(1/3)熱點聚焦 截至2022年,全球新冠疫情已持續近3年之久,從疫情爆發初期的“嚴防死守”到當前的精準、常態化防控,各國科研人員在檢測、疫苗、藥物各方面從未停止速度和效果的探索。然而在臨床研究上,隨著病毒株的變異,從傳統的滅活疫苗,到重組蛋白疫苗,再到更為先進的病毒載體疫苗,m-RNA疫苗,疫苗對病毒的正向作用始終未達預期。由于研發初期階段時間緊迫、緊急獲批附條件上市等原因,疫苗大規模接種后多次曝出不良反應案例,導致疫苗的長期安全性面臨公眾質疑。此外,新冠病毒能夠快速變異產生免疫逃逸,加之全球各國采取不同的防疫政策,不可否認,單純期望
2、通過疫苗完成群體免疫從而隔絕新冠病毒,目前看來已經不可能實現。在特效藥方面,目前的研發方向主要集中在小分子口服藥??梢钥吹?,輝瑞、默克等大型藥企的新冠口服藥率先獲得美國FDA批準,我國首款自研新冠特效注射用藥也已問世,其他藥企的諸多特效藥也正在加緊研制過程中。我們預期,新冠藥物將大概率只會達到類似達菲之于流感的作用,可以減輕癥狀及致死率,但不可能100%根治和滅絕新冠??v觀人類與疾病抗爭的歷史,中世紀黑死病在6年的高峰期內使歐洲人口銳減2,500萬人,并在此后300多年從未消亡,至今仍有零星鼠疫爆發。根據世衛組織于今年5月最新數據估計顯示,僅20202021年兩年間,新冠肺炎已直接或間接造成全
3、球約1,500萬人死亡,該數據仍在持續攀升。前所未有的大流行疫情將再次考驗人類,尤其是醫學工作者的智慧和科研成果的嚴謹性,以及防疫規劃,將如何協助人類穿越百年未遇的困局?;氐缴茖W行業本身,正如中國當下的其他行業,醫療健康產業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政策方向 一方面,最受關注的集采降價幅度在2021年已達最大力度,相較前五輪集采均超過52%(其中最高為59%)的降價幅度而言,2021年第六批集采平均降價幅度降低至48%。在業內看來,這或許是監管部門和藥企在“創新”和“?;尽敝g尋求平衡的博弈。2022年的宏觀環境和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將進一步挑戰藥企的談判能力,其需要在監管環境及市場環境劇烈變
4、化的前提下,盡量做到在談判競價時相對精準地預測未來市場環境的變化,最大程度規避潛在風險,并基于合理預測來不斷進行價格管理策略動態調整,以獲得成本和市場兩者更好的平衡。另一方面,2021年我國新藥審批全面加速,國內首次共有81種新藥上市,這是自2017年中國加入ICH以來批準新藥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國藥品審批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中國藥企逐漸提升的研發能力,加之利好“中美雙報”新藥申報策略的各項政策不斷出臺和落地,將原本難以進入的國際大門逐漸推開,甚至讓中國藥物搭上了歐美新藥研發的“高鐵”。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引言(2/3)新藥研發 2021年國內各類抗體藥物,無論是發展相對成熟單抗領域,還是新
5、興的ADC藥物及雙抗領域均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但成熟的抗腫瘤類藥物研發已進入紅海,尤其是競爭激烈的PD-1/L1賽道,從1992年日本學者發現PD-1靶點至今30年,僅國內目前已有6款藥物獲批。從最初十幾萬美元的年治療費用到如今經醫保報銷后的“萬元時代”,PD-1已陷入“內卷“,開始向差異化的方向發展。PD-1的風云變化顯示中國藥企的研發能力較過往已有質的提升,但也釋放明確信號,創新藥熱門通路已上市藥物與在研項目將在未來形成激烈競爭,藥企必須及時布局真正擅長的細分新賽道。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阿爾茨海默癥(AD)治療藥物的研發,該方向是新藥研發重災區,強生、輝瑞、禮來等制藥巨頭曾紛紛在此折戟,最
6、新的失敗者是羅氏。今年6月16日,羅氏宣布其在研抗AD新藥克雷內治單抗在II期臨床未達到主要研究終點。AD藥物研發艱難的根源在于該病的發病機理至今仍未確定,這也提示了我們醫藥研發任重而道遠,同時藍海無限。藥物生產 世界原料藥產業向東方轉移,形成“中印之爭”的格局。盡管我國原料藥生產企業通過改進工藝、規模效益和緊密的供應商系統來削減原材料成本,疊加總體產能優勢,使我國在中印原料藥之爭中尚占優勢,但疫情封閉及中美沖突帶來的不確定性,美印正在構筑的IPEF印太經濟框架等新的生態圈,以及我國環保要求日漸趨嚴,均使中國原料藥生產企業面臨逐步上行的產業風險。此外,盡管較低技術含量的原料藥的產業風險在上升,
7、但另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趨勢是醫藥外包服務從歐美到中國的轉移,即中國出眾的“工程師紅利”帶來的貫穿醫藥產業從研發、臨床到生產的醫藥外包服務行業顯現出前所未有的景氣度。資本市場 一方面,藥企估值大幅下挫,資本投資放緩,相應地創新藥企業炮彈不充足,研發投入下降;另一方面,資本傾向于投資確定性相對較強的醫療器械行業。此外,醫療及元宇宙領域不少企業突圍上市,比如今年4月CT行業巨頭聯影醫療于科創板過會,預計市值過千億。同時,2021年以來資本市場數字醫療賽道表現活躍,互聯網醫療和AI醫療獨角獸“扎堆”赴港上市,例如2021年11月港股上市的“醫療AI第一股”鷹瞳科技。新興板塊 近年來醫美行業異軍突起,盡管
8、中國醫美市場近4年復合增長率高達16.1%,遠高于全球增長水平,但該行業存在監管趨嚴、上游龍頭集中度凸顯等問題。尤其是2021年醫美行業步入監管元年,監管針對醫美產品、機構、營銷宣傳等各環節實行了全方位整頓;相應地,資本市場對醫美行業擔憂加重,引發醫美指數在2021年6月達到歷史高位后一路下滑,截至2022年4月已跌去53%。一系列政策面和資本面的壓力對醫美行業形成實質性影響,帶動2022年的醫美行業進入合規發展時代,營銷端宣傳渠道受限,而產品端監管層一方面加強對不合規產品的查處,另一方面對新產品新材料持積極態度審批提速。擁有先進技術儲備、豐富產品管線、強大銷售渠道的中端醫美企業將顯示出明顯的
9、競爭優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2醫美行業醫藥行業醫療器械行業行業動態引言(3/3)展望未來 盡管從宏觀環境到行業本身都正處荊棘之中,但我們仍應看到并堅信挑戰即機遇,尤其作為周期性波動中最著名的逆周期行業,生命科學行業仍需關注未來的核心發展趨勢,持續發力,以在低谷中蓄能,潮漲時方能沖上潮頭。從國家核心引導方向來看,中國制造2025提出“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
10、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打印、誘導多能干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應用”。產品管線布局方面我們建議國內藥企仿創結合。盡管諸多國內藥企在PD-1/L1等熱門賽道的表現已說明了中國藥企研發實力的提升,但眾所周知,從仿制藥Me-too、Me-better進階為Best-in-class,直至最終走向First-in-class的首創研發,仍將帶來風險和難度的大幅提升。結合國內目前集采和醫保目錄調整等政策對藥企利潤空間的壓縮,以及資本市場上生命科學行業的估值回落和融資下降等實際情況,我們建議藥企需基于對宏觀環境及自身研發和盈利能力的判
11、斷,動態調整研發管線中的仿創結合比例。我們尤其建議提升企業在首仿藥方面的研發及相關法律支持能力,從而以高盈利產品反哺研發管線中的在研產品及集采降價產品帶來的成本費用壓力。在出海趨勢來看,我國藥企正在與跨國藥企牽手,開啟海外推廣之路。這也是在國內齊刷刷降價進醫保、收益難保的情況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真正的國際大藥企的發展歷程也無不說明這一點,單憑國內市場很難支撐一家藥企觸及千億市值后的持續成長,得歐美者得天下,歐美市場的高昂價格空間和完善制度保證使其成為出海企業的必爭之地,也是不少投資人“點名要求”的目標,但同時新興市場也不能放棄。最后,提到數字醫療與元宇宙醫療,我們認為后者是前者的升級版本。近
12、年來,伴隨新冠疫情病毒變異和常態化防控,全球大范圍的物理隔離和居家辦公將成為后疫情時代新常態,而元宇宙概念持續升溫和相關技術的逐漸成熟,將加速元宇宙醫療成為數字醫療的新趨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3點擊下方圖標,了解相關詳情Part 1行業動態全球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最新動態2020年10月印度發現新冠變種病毒德爾塔(Delta)2021年6月阿爾茲海默病治療新藥獲批-Aduhelm獲FDA批準上市2021年6月中國首個CAR-T細胞療法產品阿基侖賽注射液在中國獲批上市2021年10月中國開啟接種新冠疫苗加強針2021年10月默克研究性口服新冠抗病毒藥物獲美國FDA批準2021年12月2021年國
13、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結果公布,罕見病天價藥等74種藥品進入醫保2021年12月中國首款自研新冠“特效藥”問世2022年6月2022年度國家醫保目錄調整正式啟動,調整范圍擴大至仿制藥、兒童用藥及罕見用藥及非獨家產品2021年5月中國廣州疫情復發,由Delta變異株導致2021年9月CheckMate-743臨床III期結果發布,癌癥治療“去化療”時代或將開啟2021年9月十余款抗癌“魔法子彈”ADC藥物獲美國FDA批準2021年11月輝瑞研發的新冠口服藥獲美國FDA批準2021年11月新冠病毒新毒株奧密克戎(Omicron)在南非出現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試行)生命科
14、學與健康行業 5中國醫改政策關鍵詞降低醫療開支 增加醫療供給便民反腐 藥品帶量采購 醫用耗材帶量采購 兩票制 DRG/DIP付費方式改革 醫保個人賬戶改革 抗癌藥零關稅 部分新特藥按3%減征增值稅 分級診療 藥房雙通道 網售處方藥開放 互聯網醫院可進行部分常見病、慢病復診 互聯網在線診療納入醫保 互聯網醫院藥品銷售納入醫保 AI輔助診斷審批通過創新醫療器械綠色通道 仿制藥一致性評價 認可境外新藥臨床數據,縮短境內外上市時間間隔 建設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深圳港澳藥械通先行示范區,建立境外未上市藥品使用通路 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 允許醫生多點執業 醫藥分家,處方外流 藥品零加成制度 禁止
15、藥房托管 醫藥代表備案制 傳統中藥制劑實施備案管理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6Part 2醫藥行業醫藥行業最新動態創新藥創新藥市場空間巨大,抗腫瘤和阿茲海默癥治療藥物為主要研發方向全球雙抗研發如火如荼,上市數量有限但已出現百億大單品政策鼓勵創新研發,雙抗產品首個技術指導原則出臺全球雙抗/單抗藥物市場規模(億美元)中國雙抗/單抗藥物市場規模(億美元)全球獲批雙抗品種藥物名稱研發機構國外上市時間中國上市時間適應癥RemovabTrionResearch2009.4(已退市)暫無惡性腹水Blincyto安進2014.122020.12(百濟神州代理)費氏染色體陰性的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Hemlib
16、ra基因泰克/羅氏2017.112018.11凝血因子VIII缺乏血友病Rybrevant強生2021.5暫無EGFR外顯子20插入突變非小細胞肺癌Vabysmo基因泰克/羅氏2022.1暫無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和糖尿病性黃斑水腫Lunsumio羅氏2022.6暫無濾泡性淋巴瘤多特異性藥物引領藥物開發的新浪潮,雙抗市場前景光明 從FDA批準新藥按治療領域分類來看,治療心血管、內分泌、中樞神經系統的創新藥數量在7090年代達到高峰,后續逐步下降;而抗腫瘤類藥物從20世紀末開始逐年增加,已成為目前致死類疾病中最主要的創新藥研發方向;根據國際阿爾茲海默癥協會的報告顯示,到2050年,全球阿爾茲海默
17、癥患者數量預計將增至1.52億,而全球護理阿爾茲海默癥患者的相關社會成本到2030年將增至2萬億美元。阿爾茲海默癥相關藥物當前的研發難度非常大,基礎理論的研究還有待突破,眾多國際巨頭投入巨資打造的重磅新藥均宣告失敗。全球已有超過百款雙抗藥物處于各個臨床階段,但截至2022年6月,只有6個產品獲批上市。其中,Hemlibra 2020年銷售額已超過百億人民幣(23.87億美元),收入60%集中在美國,在美國以外的地區有較大成長空間,尚無競品;國內市場目前有2個進口品種上市,國產產品暫無上市品種。目前大約80款雙抗藥物處于臨床階段,基于PD-(L)1靶點的雙抗最為火熱。凱得寧單抗進展最快,已處于申
18、請上市階段,有望拿下今年首款國產雙抗,銷售峰值將達到50億元。同時,國內多家企業已開發出較為成熟的雙抗平臺,如藥明生物WuXiBody平臺、金斯瑞SMABody平臺、友芝友生物YBODY平臺、健能隆ITab平臺、岸邁生物FIT-Ig平臺、康方生物Tetrabody平臺等。2021年11月,國家藥監局藥審中心(CDE)發布關于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明確了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創新藥開發方向,推動醫企研發模式加速邁向FIC(同類首創)領域。短期可能加大新藥開發難度,細分領域的研發賽道降溫,打擊偽創新。中長期勢必將加速創新藥領域的產能出清,引導企業實現真創新;2022年4月,CD
19、E發布公開征求雙特異性抗體類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技術指導原則意見的通知,形成征求意見稿,供藥物研發相關人員參考。這是CDE首次發布的針對雙抗產品開發的技術指導原則,就臨床試驗風險控制、最佳給藥策略、臨床試驗設計、免疫原性、生物標志物開發等方面提出了說明。雙抗行業還在發展初期,預計未來10年保持高速增長。根據弗羅斯特沙利文的數據,2020年全球的單抗規模1,749億美元,預計2024-2030年行業增速4.2%;2020年雙抗行業市場規模25億美元,2024-2030年行業增速預計29.3%。預計2030年中國的雙抗市場達到108億美元,2024-2030年增速54.3%;單抗市場規模579億美元
20、,2024-2030年增速16.7%。40002020-2030E CAGR單抗4.2%雙抗23.3%30002000100020202020202320232028202820212021202620262024202420292029202220222027202720252025203020300 常規單抗 常規單抗 雙抗 雙抗80060040020002024E-2030E CAGR單抗16.7%雙抗54.3%資料來源:和鉑醫藥招股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8醫藥行業最新動態(續)仿制藥/原料藥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及大量專利藥到期,創造原料藥市場巨大增長空間原料藥生產中心
21、向亞太轉移,中印特色原料藥生產競爭加劇我國醫藥消費結構長期以仿制藥為主,“新”仿制藥受到青睞政策推動行業集中度提升,驅動企業技術升級,搶占高端市場份額 全球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嚴峻,藥物需求持續增長,各國政府醫療支出承壓。由于仿制藥價格約為專利藥的10%-20%,政府醫療支出承壓也促使了仿制藥對于專利到期的原研藥的替代;據Evaluate Pharma統計,2013-2020年間,全球共有1,666個化合物專利到期,預計2021-2024共有1,450億美元銷售額的專利藥到期。因此,近4年仿制藥的替代空間大概為145-290億美元,原料藥市場仍有巨大增長空間。以意大利為代表的西歐地區曾經是全球最
22、大的原料藥生產基地。但是隨著歐美對于環保的重視和日益提高的用工成本,全球原料藥市場逐漸向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的亞太地區轉移;經過長期市場競爭,大宗原料藥市場已呈現寡頭競爭格局。得益于基礎化工行業快速發展以及發展初期的人力成本優勢,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全球30%的抗生素原料藥由我國供應,玻尿酸原料藥則占據全球市場70%以上份額;印度在仿制和高附加值的特色原料藥方面一直處于一定領先地位,這得益于其語言優勢,對于歐美的監管法規等較中國理解更為深刻,以及印度本身與歐美良好的地緣和政治關系和印度自身專利保護的優勢;憑借廉價仿制藥,印度一度被稱為“第三世界藥房”。印度總理莫迪
23、表示,印度的目標是要成為“世界藥房”。公開資料顯示,在全球仿制藥企業收入前15強榜單中,印度幾乎占據一半。雖在技術含量較高的特色原料藥供應方面占據競爭優勢,但印度醫藥產業本身對中國依賴度很高,57-60%的醫藥中間體需從中國進口。為進一步發展仿制藥行業,擺脫對中國供應的依賴,2020年3月,印度政府宣布為本土API行業提供994億盧比(約85.28億元)的激勵撥款,促進國內生產和出口。其中,694億盧比(約59.54億元)用于激勵API生產,300億盧比(約25.74億元)用于與州政府合作建立制藥園區;我國API企業通過改進工藝、規模效益和緊密的供應商系統來削減原材料成本。僅在原材料獲得成本上
24、,我國API企業就可以壓縮25%-30%的成本。疊加總體產能優勢,短期內印度難以奪回API話語權。由于我國居民收入水平較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人均支付能力有限,因此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具有明顯價格優勢的仿制藥銷售量還是會占據絕對領先地位,而兼具價格優勢和創新優勢的“新”仿制藥受到市場青睞;近年來政府帶量采購呈現常規化推進,前五批帶量采購涉及218個品種,平均降價幅度超過60%,并且90%以上帶量采購均是針對“新”仿制藥。隨著我國多項環保政策出臺,原料藥企業受到深遠影響,迫使企業關停部分落后產能,鼓勵發展原料藥的綠色化、園區化生產,鞏固我國在化學原料藥領域的國際競爭地位,提高精深加工產品
25、出口比重,提升高端特色原料藥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原輔包與制劑關聯審批制度疊加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使得上市持證許可人(MAH)持有者的制劑廠商成為責任主體,其對于原料藥的質量將采取更嚴格措施。制劑廠商為了降低質量風險,更傾向于選擇質量優良、供應穩定的原料藥提供商,提升了原料藥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有利于提升行業集中度;帶量采購通過以價換量,擠壓制劑廠商巨額銷售費用,使得制藥企業更加關注成本控制,原料藥及制劑一體化的公司能夠獲得成本優勢,成為單純的原料藥生產企業進行產業升級的主要方向之一,通過延伸產業鏈獲得競爭優勢。此外,得益于特色原料藥企業和化學藥CDMO企業在產業鏈結構上的相似性,差
26、異主要在于研發能力,許多傳統原料藥企業可以逐漸通過增強研發投入,吸引研發人才的方式,實現企業技術升級。資料來源:Evaluate Pharma,招商銀行研究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9新冠疫苗及特效藥研發進展新冠疫苗資料來源:網絡公開信息新冠病毒快速變異,疫苗+特效治療藥物共筑防疫體系新冠疫情爆發1年后,多種技術路線疫苗陸續上市新技術路線疫苗有效性優勢突顯,但不良反應事件引發安全心擔憂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單價以及多價疫苗成為當前研發重點mRNA疫苗成為熱門賽道,海外2款疫苗率先獲批,國內企業紛紛下場 2022年3月15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九版),在核酸檢測基礎上增加抗原
27、檢測作為補充,同時將輝瑞新冠口服藥Paxlovid和騰盛博藥中和抗體加入診療方案。國藥集團的滅活疫苗于2020年12月31日獲得國家藥監局的附條件上市許可。2021年2月5日,科興生物的滅活疫苗獲得國家藥監局附條件上市許可。截至2021年底,全國已有6款新冠疫苗產品獲得上市許可或緊急使用授權。分別為:國藥北京(滅活)、科興(滅活)、國藥武漢(滅活)、康希諾(腺病毒載體)、智飛生物(蛋白亞單位)、康泰生物(滅活)。同時,這6款疫苗也已全部獲得批準進入序貫加強方案;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3月4日,全球共有342條新冠疫苗研發管線,其中147條管線已進入臨床實驗階段。不同于國內市場,國
28、外最先獲得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授權的主要為mRNA疫苗以及病毒載體疫苗。這兩種疫苗都采用新興生物技術平臺制成,有效性普遍優于傳統疫苗,但新技術平臺制成的疫苗長期安全性暫未得到證實;2021年6月,FDA基于美國CDC發布的不良事件報告,對Pfizer和Moderna新冠mRNA疫苗說明書進行了修訂,提示了Pfizer和Moderna兩種mRNA新冠疫苗接種后可能帶來心肌炎/心包炎發生的增加;腺病毒載體疫苗被發現可能引起極為罕見但非常危險的血栓伴隨血小板減少(TTS),阿斯利康與強生的疫苗均出現了上述案例,并曾因此暫停分發。2022年3月19日,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科
29、技發展中心主任鄭忠偉表示,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單價以及多價的疫苗研發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進展比較快的已經完成了臨床前的研究,正在向國家藥監部門滾動提交有關臨床試驗的申報材料。其中:滅活疫苗已經開展了單價、以及德爾塔+奧密克戎兩價,原型株+德爾塔+奧密克戎三價疫苗的研發工作,已經基本完成了臨床前研究,并且已經進行了生產驗證;重組蛋白疫苗也有開展阿爾法+貝塔+德爾塔+奧密克戎四價疫苗的研發,正在申請境外的臨床試驗;腺病毒載體疫苗已經進行了疫苗株的優化制備,正在開展臨床前研究;mRNA疫苗正在積極推進臨床前的研究工作。由于mRNA的技術優勢,除大型跨國藥企(MNC)外,新興技術企業也不斷在mRNA技術
30、路線布局。輝瑞和BioNTech聯合推出的mRNA新冠病毒疫苗在2021年實現近404億美元營收;Moderna憑借著mRNA新冠疫苗實現了年收入2,000%的增長,從2020年的8億美元到2021年的184.7億美元,值得關注的是它僅有的一款授權疫苗Spikevax貢獻了177億美元;國內企業mRNA產品進入臨床階段的較少,艾博生物的新冠疫苗進入臨床三期;另外斯微生物和麗凡達生物的新冠疫苗分別處于臨床二期和一期,其他產品基本均為臨床前階段,落后于國際領先企業。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0新冠疫苗及特效藥研發進展(續)資料來源:網絡公開信息新冠特效藥全球獲批上市新冠治療藥物已逾10款,構筑疫苗以外
31、多層次防治體系中和抗體療法在病毒不斷變異下逐漸乏力,小分子口服藥物優勢顯著小分子口服藥需求巨大,MPP授權為相關企業帶來機遇國內企業臨床試驗結果良好,國產口服用藥最快有望年內獲批 目前多種抗病毒治療、中和抗體、細胞因子免疫調節劑已經獲得緊急使用授權,例如,對于美國非住院高風險患者的治療,目前已有口服抗病毒藥Paxlovid(輝瑞)、中和抗體Sotrovimab(Vir)、靜脈注射抗病毒藥Remdesivir(吉利德)、口服抗病毒藥Monupiravir(默沙東)等獲優先推薦使用。國內亦已緊急批準Paxlovid以及中和抗體Amubarvimab/Romlusevimab(騰盛博藥)。從病毒結構
32、來看,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能夠與宿主細胞的受體結合并介導病毒入侵,以中和抗體為代表的生物藥正是以刺突蛋白為靶點進行攻擊,阻止病毒入侵細胞。然而病毒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不斷變異進化,形成各種不同的刺突蛋白,并產生更多的位點用于和宿主細胞表面的受體結合,導致現有的中和抗體藥物和疫苗對病毒入侵的抵抗效果逐漸變差;相較之下,小分子口服藥物優勢明顯:(1)靶點高度保守,不易發生耐藥性突變;(2)給藥方式簡單,患者順應性強;(3)產能限制少,成本相對中和抗體等大分子藥較低;(4)儲存和運輸條件易滿足,普及性強。因此,小分子藥物有巨大的應用前景和商業價值,成為新冠治療的關鍵手段。輝瑞Paxlovid主要兩種Ni
33、rmatrelvir(奈瑪特韋)和Ritonavir(利托那韋)構成。其中,Nirmatrelvir的合成途徑中,SM1、SM2、卡龍酸酐、氮雜雙環是四個最關鍵的中間體,有一定的技術壁壘。2022年3月17日,輝瑞新冠口服藥MPP授權公布,授予了12個國家的35家企業,其中包括5家中國藥企,分別是九洲藥業,普洛藥業,華海藥業,復星醫藥,上海迪賽諾。其中九洲藥業被授權生產原料藥,其他4家企業可以生產原料藥和制劑;默沙東Molnupiravir MPP授權已與27家仿制藥公司簽署協議,其中5家中國公司,涉及復星醫藥、博瑞醫藥、維亞生物(朗華)等上市公司。協議允許仿制藥企生產Molnupiravir
34、原料藥和/或制劑,目標市場為105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2022年3月,君實生物VV116治療中重度新冠患者的全球多中心3期臨床試驗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治療輕中度新冠患者的全球多中心2/3期臨床試驗也已在中國完成首例給藥。該藥在中國的1期臨床數據良好,在Nature雜志上發布。如臨床試驗數據仍能表現良好,則該藥物有望成為繼騰盛博藥已上市注射劑之后的另一款國產新冠治療藥物,以及首款國產口服藥。2022年6月,先聲藥業宣布,其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武漢病毒研究所合作的3CL口服抗新冠在研藥物SIM0417項目取得最新進展,該項目的II期臨床研究已于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35、SIM0417擬用于曾暴露于新冠檢測陽性感染者的密接人群的暴露后預防治療。這也是國內正式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密接暴露后預防的新冠候選藥。全球獲批新冠治療藥物藥物類型藥物名稱首批時間原研公司首批國家國內進展化學藥VV-1162021/12/31旺山旺水;君實生物烏茲別克斯坦臨床II/III期Ninmatrelvir/Ritonavir(Paxlovid)2021/12/22輝瑞美國2022/2/11獲批Molnupiravir2021/11/4默沙東英國/Proxalutamide(普克魯胺)2021/7/16開拓藥業巴拉圭臨床期Remdesivir(瑞德西韋)2020/5/7吉利德日本臨床期生物
36、藥Bebtelovimab2022/2/12禮來制藥美國/Tixagevimab/Cilgavimab2021/12/8阿斯利康美國臨床II期Amubarvimab/Romlusevimab(安巴韋單抗/羅米司韋單抗)2021/12/8騰盛博藥中圍2021/12/8獲批Regdanvimab(丹維單抗)2021/9/18Celltrion韓國/Sotrovimab2021/8/23VirBiotechnology澳大利亞/Casirivimab/imdevimab2020/11/21Regencron;羅氏美國/Bamlanivimab/Etesevimab(巴尼韋單抗/埃特司韋單抗)2020
37、/2/9禮來制藥;君實生物美國/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1醫藥行業潛力領域聚焦:HPV疫苗資料來源:Bloomberg,CDE,公司公告,國金證券研究所宮頸癌全球負擔沉重,HPV疫苗成為全球重磅品種HPV疫苗全球需求高企,產能釋放是核心競爭力國內疫苗企業研發中九價臨床進展較快,產能建設同步推進全球共同推進2030加速消除宮頸癌戰略,市場需求巨大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第二大腫瘤疾病,也是我國女性第二大腫瘤疾病。2020年,全球宮頸癌確診人數60萬例,死亡人數34萬例,中國確診人數為11萬人,死亡人數為6萬人。在中國,當宮頸癌診斷處于局部階段和區域階段時,五年期存活率可分別超過80%及40%,而處于轉移
38、階段時,五年存活率僅為12.9%;高危型HPV持續性感染是下生殖道高級別上皮內病變和癌發生的必要因素,從HPV感染到宮頸癌產生,大概需要5-10年的時間。HPV疫苗接種是預防HPV感染相關疾病的一級預防措施,通過預防初次HPV感染和減少持續性HPV感染來阻斷子宮頸癌前病變的發生和發展。近年來的研究顯示HPV引起的HPV疫苗有效預防保護率接近100%。目前全球共有4款HPV疫苗上市,包括GSK的二價HPV疫苗(希瑞適)、萬泰生物的二價HPV疫苗(馨可寧);默沙東的四價和九價HPV疫苗佳達修。其中佳達修2021年銷售額首超輝瑞Prevnar13,成為全球最暢銷非新冠疫苗產品。目前國內企業在研HPV
39、疫苗產品中,四九價產品進展較快,2022年3月,國藥中生和成都所聯合研發的11價HPV疫苗啟動期臨床試驗。WHO于2018年號召在全球范圍內消滅宮頸癌,并于2020年11月發布了加速消除宮頸癌全球戰略,旨在實現2030年前完成:90%的女孩在15周歲之前完成HPV疫苗全程接種;70%的婦女在35歲和45歲之前接受高效檢測方法篩查;90%確診宮頸疾病的女性得到標準治療和正確的疾病管理的目標。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110個國家和地區將HPV疫苗納入其常規國家免疫規劃;國家衛生健康委婦幼司表示將全力支持該戰略的實施,但由于目前國內HPV疫苗供應量不足,進口HPV疫苗價格較高,我國尚未將HPV疫苗
40、納入國家免疫規劃等因素交織影響,HPV疫苗接種率相對偏低,廣泛接種基礎相對薄弱。政府鼓勵符合條件的省份將HPV疫苗納入公共接種范圍,廈門、鄂爾多斯、濟南和廣東等多個城市和省份先行試點,為部分15周歲以下女生免費接種HPV疫苗;截至2022年6月,加入健康中國HPV疫苗免費接種行動的試點省份和城市包括:福建省、內蒙古鄂爾多斯、江西靖安、山東濟南、四川成都、綿陽及阿壩州、廣東省、江蘇省無錫和連云港、河南鄭州、河北石家莊、海南省、重慶市、山東德州臨邑縣。2021年全球銷售收入排名前十大疫苗品種排名產品名疫苗名廠商銷售額(億美元)1CommirnatymRNA新冠疫苗Pfizer367.812Spik
41、evaxmRNA新冠疫苗Moderna176.753Gardasil4&9人乳頭瘤病毒疫苗MSD56.734Prevnar13價肺炎疫苗Pfizer52.725Vaxzevia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AstraZeneca39.816Fluzone四價流感疫苗Sanofi29.707Pentacel百白破-乙肝-滅活脊灰五聯苗Sanofi24.408Ad26.COV2.S重組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Johnson&Johnson23.859Shingrix重組帶狀皰疹疫苗GSK22.3710ProQuad麻腮風-水痘疫苗MSD21.35國內HPV疫苗在研產品管線價型企業臨床申請獲批臨床臨床l期臨床ll
42、期臨床期報產九價萬泰生物2020上海博唯2020康樂衛士2020江蘇瑞科2021沃森生物2020四價成都所2018上海博唯2021上海所2019二價江蘇瑞科2019江蘇瑞科2021三價康樂衛士2020十一價中生集團2020十四價神州細胞2021十五價康樂衛士2022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2醫藥行業近期融資事件盤點資料來源:網絡公開信息,藥時代時間交易簡介2022年6月 百時美施貴寶公告,將以每股76.00美元的價格現金收購納斯達克上市公司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交易總金額為41億美元。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是一家處于臨床階段的致力于針
43、對癌癥驅動基因開發新一代腫瘤精準療法的公司,擁有一系列針對與腫瘤發生相關的最常見突變的在研新藥。2020年7月,再鼎醫藥與Turning Point宣布達成獨家授權協議,以推進Repotrectinib在大中華區的開發及商業化。2021年1月,再鼎醫藥獲得MET/SRC/CSF1R抑制劑TPX-0022在大中華區開發和商業化的獨家授權,Turning Point將獲得2,500萬美元的預付款和最高至3.36億美元的潛在里程碑付款和特許權使用費。2022年6月 總部位于新加坡的 Tessa Therapeutics,宣布完成1.26億美元A輪融資。Polaris Partners 領投,其他投資
44、者包括淡馬錫、EDBI、Heliconia Capital 和 Heritas Capital。Tessa 計劃利用本輪融資推進自體 CD30-CAR-T 療法(TT11)和同種異體 CD30-CAR EBVST 療法(TT11X)項目的臨床開發。2022年4月 輝瑞5.25億美元收購了一家開發RSV抗病毒療法的biotech公司ReViral,最主要的目標是其核心產品Sisunatovir,一款口服的靶向RSV-F融合蛋白的抑制劑。2022年4月 再生元(REGENERON)和Checkmate聯合宣布,再生元將以每股10.50美元的全現金價格收購Checkmate普通股,擬議Checkma
45、te總股權價值約為2.5億美元。2021年12月 賽諾菲計劃以約10億美元預付款收購總部位于美國的生物制藥公司Amunix Pharmaceuticals。賽諾菲還將根據發展里程碑向Amunix支付最高可達2.25億美元。Amunix 專注于開發經掩蔽的蛋白酶激活的腫瘤免疫治療劑,已同羅氏、默沙東、Celgene和Biogen等多家領先的生物制藥公司簽訂技術許可協議。2021年8月 輝瑞和Trillium Therapeutics公司聯合宣布,雙方已經達成協議,輝瑞將斥資約22.6億美元收購Trillium公司,獲得其阻斷CD47-SIRP 信號通路的兩款在研療法TTI-621和TTI-622
46、。輝瑞對Trillium的押注使其與吉利德和艾伯維一起成為CD47領域的巨頭。融資方交易簡介艾博生物 艾博生物2021年融資超過10億美金,在國內首屈一指。投資方包括五源資本、軟銀愿景基金、Chimera Abu Dhabi、金鎰資本、IMO創投、未來資產、東方富海、淡馬錫、正心谷資本、高瓴創投、云鋒基金、禮來亞洲、博裕投資、優山資本、高榕資本、晨壹投資等眾多機構。艾博生物成立于2019年1月,專注于mRNA賽道,擁有業界領先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RNA和納米遞送技術平臺。與沃森生物、軍科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合作研發的mRNA疫苗ARCoVaX是國內首個獲批開展臨床試驗的mRNA類產品,亦是國內進
47、展最快的mRNA疫苗產品,已進入大型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岸邁生物 繼2017年2,500萬美元A輪融資、2019年7,400萬美元B輪融資后,岸邁生物在2021年3月份又獲1.2億美元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招銀國際資本、未來資產、弘毅投資、燕創資本、八方資本等。公司成立于2016年,是國內較早的布局雙抗技術的公司。據悉,公司計劃2022年在港交所IPO上市,繼續募集2億至3億美元。博雅輯因 2021年,博雅輯因完成了4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累計已經完成7輪融資,總金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正心谷資本、紅杉中國、博遠資本、IDG資本、禮來亞洲等。博雅輯因專注于基因編輯技術轉化,致力于
48、研發針對難以根治的遺傳病和癌癥的創新療法。勁方醫藥 勁方醫藥在2021年獲兩輪融資(數億元的B+輪和近5億元的C輪)。成立5年已累計獲得5輪超10億人民幣融資。投資方包括華蓋資本、鼎暉投資、BV百度風投、北極光創投、深創投、弘暉基金等。公司產品管線包含十余個項目,適應癥涵蓋實體瘤、血液癌癥、自身免疫疾病等多個領域,已有4款進入臨床。禮進生物 禮進生物成立于2016年,2021年2月份獲得數億元C輪融資。投資方包括IDG資本、上海自貿區基金、通和毓承、五源資本等。公司專注于腫瘤免疫,已成功推進3款自主研發的腫瘤免疫創新單抗產品進入臨床階段。2020年6月與默沙東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探索LVG
49、N6051與K藥在治療多種惡性腫瘤中的效果。近期全球市場重磅交易2021年度境內生物醫藥領域融資案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3醫藥行業發展趨勢聚焦:中國藥企出海國內藥價下降壓力加大,市場空間被擠壓,中國藥企出海勢在必行仿制藥企業根據自身資源和實力選擇多種出海模式藥企出海需做好風險管控,優化合作模式,減少潛在風險創新藥企業出海仍以產品授權為主要模式,國際化營銷網絡任重道遠 我國藥企出海經歷了最初的化學原料藥海外銷售到仿制藥出海,如今迎來創新藥全球化的新階段;2022年頒布的“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提出,中國醫藥要不斷走向深層次國際化醫藥出口額保持增長,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研發生產全球化布
50、局、國際銷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藥企業。尋找區域銷售代理自建海外銷售團隊投資并購擴張海外網絡 與海外分銷商或海外藥企合作,借助對方資源進入當地市場,該模式對藥企本身資源和規模要求低,風險較小 案例:海南普利與海外銷售公司建立獨家經銷合作模式,已與美國、德國、英國等20多個國家或地區簽訂區域獨家銷售合同 根據自身實力和資源稟賦,自建海外銷售團隊,擁有獨立話語權和定價權,可服務于大型藥企的全球化戰略 案例:海普瑞率先在波蘭、意大利、德國、西班牙、英國等歐洲國家建立自有銷售團隊,直接參與當地醫院和零售藥房的招標 通過設立合資公司或股權并購的方式,快速獲得海外現成的銷售網絡及團隊,有較強資本運作經驗的藥企愿
51、意選擇該模式 案例:復星醫藥2016年收購印度藥企Gland,獲其全球業務;2017年收購西非法語區第三大藥品分銷公司,獲21個國家銷售網絡政策環境差異文化差異生產能力不可抗力 國內部分創新藥產品上市申請遭遇FDA拒絕,FDA對臨床試驗設計和單一國家臨床試驗結果提交申請等提出質疑 可借合作伙伴力量或招聘資深人員,增強對政策的理解 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溝通障礙,可能影響對于合作條款的理解,進而影響后期項目執行 前期協議即應當對潛在爭議點明確規定,可聘請擅長跨國溝通談判的專業聯盟管理人員 生產安排若不能跟銷售需求對應,則會造成供應短缺或過剩,影響銷售業績和成本管控 設立清晰的管理機制和指導委員會溝通
52、及決策機制,尤其業績未達標的處理方案 如地緣政治對新藥審批和順利出口銷售的影響 如新冠疫情可能延誤臨床進展、審批進度或增加藥品質控難度 提前制定應急應對方案和風險轉移機制創新藥出海驅動因素海外創新藥市場潛力大 2021年全球創新藥市場超過8,000億美元國內創新藥研發實力提升 國內創新藥上市速度和創新性大幅提升國內創新藥降價壓力大 國談進入醫保目錄降價幅度擴大,同質化嚴重,壓縮國內市場空間監管體系與國際接軌 2017年中國正式加入ICH,國內臨床試驗逐步與國際接軌創新藥出海驅動因素海外仿制藥市場保持吸引力 2021年仿制藥銷售額約2,600億美元,受老齡化等因素影響,保持5%穩定增長中國仿制藥
53、技術實力增強 高技術壁壘仿制藥比例增加國內集采價格壓力增大 1-6輪集采保持較大降幅,覆蓋劑型種類不斷擴大中國仿制藥質量體系提升 開展一致性評價,推動仿制藥走向國際 中國藥企正逐漸加強國際化自主權,當前主要以產品授權+全球多中心臨床為主,未來國際化營銷網絡是重點發展方向。資料來源:網絡公開信息,BCG咨詢公司產品授權驅動全球多中心臨床國際化營銷網絡 產品整體授權海外藥企,獲得授權費+銷售提成,許可海外臨床+海外商業化,是目前中國藥企出海的主要模式,未來將逐步減少 對中方企業投入要求較低,可幫助企業較快獲得回籠資金,適合資源有限且缺乏國家化經驗的企業 失去產品未來在海外市場研發及商業化的掌控,可
54、獲得的收益有限 案例:百濟神州將BGB-A217在美國、加拿大、歐洲多國和日本的權益授權給諾華 開展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自主實現產品海外獲批,“中美雙報”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逐步成為創新藥國際化的標配 海外合作伙伴范圍廣泛,僅需在當地擁有較強的商業化能力,同時幫助中國藥企積累海外臨床經驗 無法直接影響海外市場策略及銷售表現,可獲取收益受合作伙伴限制 案例:恒瑞醫藥在美國和歐洲建立約數百人的研發團隊,覆蓋醫學、臨床運營、注冊、藥理、統計等 自建或與跨國藥企合作,建立海外銷售網絡實現自主商業化。目前該模式比較少見,多數藥企仍持觀望態度 掌握海外市場研發商業化運營全流程,未來收益上限極高,同時為未來
55、其他品牌海外上市提供支持 對中方企業資源投入及國際化能力要求高,風險相對較大,需要培養團隊 案例:和黃醫藥已建立在美國的商業化和醫學事務團隊,支持索凡替尼和呋唑替尼上市1.02.03.0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4Part 3醫療器械行業醫療器械行業制度創新醫療器械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制度成為醫療器械監管機制中的重要支柱上海證券交易所于2022年6月10日發布實施科創板醫療器械企業第五套上市標準適用指引,醫療器械企業上科創板迎來新機遇 2015年8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提出推進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2017年醫療器械注冊人制度在上海自貿區首次試點,直至2020年
56、7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六批改革試點經驗復制推廣工作的通知,明確將醫療器械注冊人委托生產模式在全國范圍內復制推廣。MAH制度對我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影響:為進一步服務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鼓勵醫療器械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產品研發創新,上交于6月10日發布實施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7號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以下簡稱指引)??苿摪宓谖逄咨鲜袠藴试鰪娏藢Α坝部萍肌逼髽I的包容性,支持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業上市。開板以來,已有一批創新藥研發企業采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了藥品研發企業的集聚效應和示范效應。2020年科創板新上市
57、的未有盈利(預計市值不低于40億、至少一項處在臨床II期)的生物醫藥企業達到9家。在中國證監會的指導下,上交所本次制定指引進一步明確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的情形和要求,是進一步完善科創板支持醫療器械“硬科技”企業上市機制,更好發揮科創板服務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指引在前期審核實踐基礎上,結合醫療器械領域科技創新發展情況、行業監管要求,對申請適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的醫療器械企業,從核心技術產品范圍、階段性成果、市場空間、技術優勢、持續經營能力、信息披露等方面作出了細化規定。香港聯交所2018年就在未盈利企業上市制度方面做出重大創新,自2018年4月港股開創未盈利生物科技創新企業以
58、18A類企業上市新規則以來,至今港股已有近50家生物醫藥創新類企業以此規則、在未盈利狀態下上市發行。該新規中的生物科技公司就包括從事醫藥(小分子藥物)、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包括診斷)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允許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申請上市許可MAH制度允許符合條件的醫療器械研發機構、科研人員、醫生等成為注冊申請人,單獨申請醫療器械注冊證,并委托有資質和生產能力的企業進行生產,改變了我國原有制度下,科研人員只能通過技術轉讓或隱名持股獲得短期利益、隱名利益的尷尬局面,極大地鼓勵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從事醫療器械創新,有效激發市場活力。研發型企業專注研發環節,降低成本我國醫療器械相關企業共有4萬多家,其中生產企
59、業約1.6萬家,且90%以上為中小型企業。醫療器械MAH制度可有效解決初創企業資金有限、生產人員缺乏等困境,讓創新企業、研發企業專注于產品的研發環節,把生產環節開放給服務企業,在加強創新的同時降低企業成本,實現新產品的快速產業化,使企業更具市場競爭力。優化資源配置,產業鏈整體受益我國中小醫療器械生產企業的工廠使用率只有5%-10%,造成大量資源浪費。MAH制度使企業可選擇自行生產或委托生產,有效避免低水平重復現象,提高資源的使用效能。此外,還可促進醫療器械行業專業化分工,創新型企業專注源頭創新,CRO輔助企業研發,CMO進行產品生產落地,醫療器械服務企業加速市場布局。落實企業責任,強化全程管理
60、MAH制度下上市許可持有人對醫療器械質量的全生命周期負責,這種明確而嚴格的責任制度將有效強化持有人“從實驗室到醫院”管理責任的全面落實,管理的直接對象從多元主體轉移到單一主體,管理的核心內容從準入資格管理轉移到體系能力管理,管理的基本方式從傳統管理轉移到現代管理,向全新的智慧管理時代邁進。資料來源:網絡公開信息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6醫療器械行業最新動態醫療影像及診斷新冠疫情檢測推動CT、DR等醫療影像設備發展,中國制造2025鼓勵“國產替代”中國醫用CT市場未來一定時期將保持高速增長,加速國產品牌技術升級 目前中國醫用CT市場由國際廠商所主導,2021年CT設備中國市場銷售,“GPS”(GE
61、、西門子、飛利浦)占比67.49%,國產主力品牌(聯影、東軟、明峰)占比24.06%;CT行業技術壁壘高,中國廠商整體技術水平與國際巨頭仍有較大差距,現階段,中國CT市場仍由國際廠商主導。目前國產CT市場份額不足30%,且國產品牌仍以中低端產品為主;2022年2月,西門子醫療光子計數CTNAEOTOMAlpha 正式獲準進入國內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查程序,從遞交申請到創新公示僅用時54天;2022年4月,國內醫療器械龍頭聯影醫療科創板IPO過會,估值超千億。目前,CT設備銷售額和市場規模均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預計2021-2026年中國CT設備市場銷量將維持10%左右的增速,且2021-2026
62、年市場規模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10.49%,將在2026年達到237億元的市場規模。此外,2021年中國CT設備保有量約4萬臺,預計2025年中國醫用CT設備保有量將達到6.3萬臺;隨著我國對醫療健康行業的投入增加、人們的健康消費升級、分級診療的逐步推行以及我國對基層醫療機構扶持力度加大,CT設備的滲透會不斷增強。加之國家鼓勵技術創新、改革臨床管理、加速審評審批等利好政策的影響,國產品牌醫用CT設備的產品結構也將逐步從中低端走向高端。資料來源:器械之家、健康界、中商產業研究院、中研網GE27%西門子24%飛利浦16%聯影15%東軟8%佳能5%安科2%明峰1%其他2%2016-2021年中國CT設
63、備銷售額2021年中國CT銷售市場企業占比2016109201814720201782017111 銷售額(億元人民幣)增速20191592021E19732.4%1.8%8.2%11.9%10.7%010020050150250銷售額保有量0.0%20.0%10.0%30.0%40.0%020,00040,00010,00030,00050,0000.0%6.0%9.0%3.0%12.0%15.0%201620182020201720192021E 保有量(臺)增速2016-2021年中國CT設備保有量23,02929,54636,86825,84033,60040,41114.3%12.2
64、%13.7%9.7%9.6%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7醫療器械行業最新動態(續)體外診斷(IVD)新冠疫情將體外診斷行業引入研發視野,行業發展內驅力充足行業高增速和技術強優勢推動化學發光高增長 受惠于創新標志物發現、診斷技術進步、治療手段豐富等供給端創新利好,以及早診早篩、精準醫療、老齡化加深等需求因素驅動,全球體外診斷行業持續穩步發展。新冠疫情的爆發階段性抑制了常規檢測項目的增長,但帶動了一批與新冠病毒相關的項目進入研發視野;體外診斷行業發展內驅力充足,預計2030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將超過1,302.9億美元,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將增長至人民幣2,881.5億元,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比提升至3
65、3.2%,成為最大的體外診斷產品消費國。我國IVD行業的細分市場中,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和分子診斷是目前最主要的三大領域。數據顯示,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及分子診斷的份額分別為38%、19%和15%,三者累計占比達到72%;免疫診斷是一種基于抗原-抗體反應的臨床測試手段,主要技術包括放射免疫、酶聯免疫、膠體金、熒光免疫、時間分辨熒光、化學發光等。其中化學發光技術具有檢測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實際有效時間長、自動化程度高等優點,正逐步替代酶聯免疫成為國內免疫診斷的主流技術。以化學發光為主的免疫診斷領域,由于技術推出時間靠后、技術壁壘較高,當前仍由進口品牌壟斷,其中“羅雅貝西”(羅氏、雅培、貝克曼、西門子
66、)四大家市占率超過70%、外資品牌整體市占率超過80%,單個國內企業市占率不超過5%;酶促發光是國產品牌的主要技術路徑,而直接化學發光是進口品牌的主要技術路徑。直接化學發光由直接化學發光劑在發光免疫分析過程中直接參與發光反應,不需酶催化作用,穩定性更好;可以實現兩點定標,偏移率更低;由于進口產品的價格體系較高,當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終端檢驗費用標準逐年下調、取消進口與國產試劑的價格差異、分級診療推動診療量下沉(二級以下醫院支付能力有限);在醫??刭M程度日益加劇的環境下,“性價比”對醫院采購試劑時的影響程度提升。此外,國家政策也鼓勵進口替代,并從國產化率的角度提出定量目標,有望提升醫院采購國
67、產品牌的動力。免疫診斷主要技術對比化學發光酶聯免疫膠體金優勢:操作簡單,速度快;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線性范圍大優勢:成本低,技術成熟,應用廣泛;靈敏度和精確度高于膠體金法優勢:操作簡便,速度快,無需儀器設備;成本低,試劑穩定性好劣勢:發光可能不穩定,影響檢測結果劣勢:操作復雜,不同人操作會有較大偏差劣勢:只能定性,不能定量,靈敏度有限2015-2030年全球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億美元)201520172020202420162019202320182022202120252030566.8588.6626.3668.5688.1718.9762.5817.1875.5937.91,004.61,
68、302.92019-2030ECAGR=6.0%15001000500040003000200010000201520172020202420162019202320182022202120252030427.5497.1575.8674.8805.7904.11,088.71,274.11,484.91,721.41,988.42,881.52019-2030ECAGR=13.6%2015-2030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億元人民幣)資料來源:菲鵬生物招股說明書、羅氏診斷公開資料、灼識咨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8醫療器械行業最新動態(續)醫用內窺鏡醫用內窺鏡市場是全球醫療器械市場增長最快的板
69、塊之一內窺鏡軟鏡是進口替代空間最大的細分領域 2020年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的價值為203億美元,并估計于2030年將增至396億美元。中國的醫用內窺鏡市場與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相比以較高的增長率增長,并預期維持較高的增長率。于2020年,中國的醫用內窺鏡市場價值為人民幣231億元,并估計于2030年增至人民幣624億元。根據內窺鏡的功能可以分為軟鏡和硬鏡,軟鏡是從人體的自然孔道進入人體內,硬鏡則需要從有創的開口處進入關節腔等;奧林巴斯是內窺鏡的龍頭公司,公司部分分為胃腸鏡和呼吸鏡BU、通用手術BU、耳鼻喉BU和泌尿產品BU。2018年中國軟鏡市場約80億,其中奧林巴斯占比超過70%,幾乎處于壟斷
70、地位,國產產品市占率不足10%;受益于國內企業不斷提升的技術水平、持續增加的人才及資本資源、以及倡導國產品牌替代國際品牌的政府行業支持政策,內窺鏡軟鏡有望成為醫療器械行業進口替代空間最大的細分子領域。支持內窺鏡發展的國家和地方政策2021年3月廣東省衛健委為公共醫療機構頒布2021年進口產品的采購清單,當中,與2019年頒布的同一清單相比,可供政府機構及公營醫院采購的進口醫療器械數目由132項減至46項。具體而言,十款醫用內窺鏡(包括宮腔內窺鏡、腹腔內窺鏡及關節內窺鏡)已從清單中剔除,意味著廣東省所有公營醫院及醫療機構采購該等醫用內窺鏡時應優先采購國內品牌。眾多其他省份(例如四川及浙江)亦于2
71、021年采納類似政策。2021年5月財政部及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頒布政府采購進口產品審核指導標準(2021年版),要求政府部門及其業務機構如其中所述就特定應用場景按彼等不同規模的需求從國內制造商采購六類具有特定功能的內窺鏡產品,包括100%的特定椎間孔鏡、膽道鏡及3D腹腔鏡、75%的特定胸腔鏡以及50%的特定宮腔鏡及關節鏡。2021年10月國家衛健委頒布十四五國家臨床??颇芰ㄔO規劃,文件特別提及政府將大力支持中國內窺鏡手術的發展,致力于解決主要技術瓶頸方面取得突破及以于國內開發先進技術為目標。其亦提及于城市及國家層面,政府將于胸外科、普外科、產科、骨科及其他專業領域推廣微創手術(例如內窺鏡介入
72、);于機構層面,政府將大力支持開發微創技術,包括傳統內窺鏡手術及宮腔鏡手術以及腹腔鏡手術。全球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億美元)300400500200100020172020202420162019202320182022202120252026202720282029203020172020202420162019202320182022202120252026202720282029203060080040020001852032661782022461922272122863073293513733962016-2020CAGR=3.4%2020-2025ECAGR=7.1%2025E-20
73、30ECAGR=6.7%中國醫用內窺鏡市場規模(億元人民幣)2016-2020CAGR=11.1%2020-2025ECAGR=11.7%2025E-2030ECAGR=9.2%171231358152225314198278251402447492536581624資料來源:菲鵬生物招股說明書、羅氏診斷公開資料、灼識咨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19醫療行業前沿領域聚焦:數字醫療/元宇宙醫療資料來源:菲鵬生物招股說明書、羅氏診斷公開資料、灼識咨詢元宇宙醫療被視為數字醫療演進的下一個里程碑,為醫療健康業務的重構升級打開了想象空間數字技術與醫療手段的深度融合,互聯網診療進入強監管時代元宇宙醫療的應用新
74、冠疫情所帶來的物理隔離和居家,將推動元宇宙醫療加速落地中國數字醫療分布互聯網醫療47.9%??品?4.3%在線醫療14.2%掛號問診28.4%醫療健康險4.3%A|+醫療2.1%醫療電商4.7%醫生助手3.8%其他6.3%健康管理7.8%醫療知識1.1%醫患服務3.7%護理照護1.5%醫藥電商7.5%截至2021年末,中國數字醫療平臺用戶規模已經突破7億,數字醫療的滲透率已超7成;中國數字醫療從用戶數量分布來看,互聯網醫療(47.9%)和掛號問診(28.4%)占用戶量的75%,其中互聯網醫療以??品蘸驮诰€醫療為主要方向;2022年2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和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的互聯網診療監管細
75、則(試行)提出,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處方應由接診醫師本人開具,嚴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動生成處方,嚴禁在處方開具前向患者提供藥品等。近年來,伴隨新冠疫情病毒變異和常態化防控,全球大范圍的物理隔離和居家辦公將成為后疫情時代新常態,而元宇宙概念持續升溫和相關技術的逐漸成熟,加速元宇宙醫療成為數字醫療的新趨勢。病癥可視化 同CT、DR、MRI等醫學影像設備一樣,元宇宙在醫學的應用可通過AR和VR技術實現病癥可視化;將二維CT切片組合成三維立體的“全息數字人”,將實現360度無死角的觀看到手術部位。外科手術及護理 使用虛擬AR/VR技術進行微創手術;AR/VR結合可穿戴設備對患者的進行康復治療、慢
76、性病監測、心理健康指導。虛擬醫生和醫療診斷 對腫瘤的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提供方案;5G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可進行遠程醫療、復雜病癥會診;利用AR/VR/XR及大數據,打破空間限制,進行疾病篩查(eg.阿爾茲海默)。醫療培訓和藥物研發 利用AR/VR工具實現人體解剖、外科操作等醫學教育培訓場景;利用AI、大數據處理和數字孿生技術,加速藥物的研發和臨床試驗。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20醫療行業前沿領域聚焦:數字醫療/元宇宙醫療(續)資料來源:億歐智庫醫療機器人:以醫療機器人為代表的創新醫療服務將成為醫院的核心名片和收入中心,創新產品的應用將逐步拉開醫院間的差距需求端升級與供給端的技術創新推動醫療機器人快
77、速增長政策長期利好驅動醫療機器人研發創新產品標準與安全制度標準制定還在初期探索,落地尚有待時日 醫療機器人指用于醫療場景中輔助醫護工作,提高醫療、保健服務的機器人,它們基于醫學與數據,融合多學科與人工智能為一體,具有深度學習能力。目前市面主要產品類型包括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與醫療服務機器人。醫療機器人作為高端醫療裝備目前世界醫療頂尖技術的體現之一,已逐步得骨科、神經外科、康復科等不同領域的廣泛認可。技術的不斷突破,受眾可支配收入增長、對微創手術及康復輔助的逐步認知及醫療機器人企業的IPO上市等驅動因素對醫療機器人的市場增長都產生了極大推動作用。政府多部門協作通過各種形式推動與支持醫療機器人的
78、大力發展,陸續推出相關政策與規范。宏觀來看,國內外均尚未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法律體系,最新進展為歐盟委員會在2021年7月最新發布人工智能法案(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立法草案,中國亦尚無針對智能機器人的專門法律。從醫療機器人領域來看,目前屬于醫療器械類的醫療機器人根據醫療器械類要求進行注冊,審批;醫療機器人產品涉及多行業、多領域融合,暫無獨立標準與安全制度標準出臺,由于科研轉化到國家法規的路徑較長,短期內標準制定仍不明朗;中國政府重視原始創新并積極挖掘科研成果專利,同時正積極推進相關監管機構和利益相關者協同合作。中國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億元人民幣)300.020
79、0.0100.0-60.0%40.0%20.0%0.0%20202024201920232018202220212025 市場規模 增速%54.4190.340.3136.018.5100.072.2249.935.2%40.0%34.0%36.0%30.0%38.4%32.7%31.3%2011年政府在“十二五”提出讓機器人從多個角度服務社會進一步細化機器人發展目標,包含實施復雜的外科手術和輔助醫療康復等2015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提出2025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能醫療的應用目標2016年“健康中國2023綱要”提出加強高端醫療器械創新能力建設,目標在2030年,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國產化
80、率大幅提高2018年衛健委、工信部和民政部等聯合發布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更廣泛的融合和應用2018年藥監局發布接受醫療器械境外臨床試驗數據技術指導原則,鼓勵醫療器械研發創新2020年科技部關于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建設工作指引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醫療機器人研究方向資助項2021年8月北京把“天智航骨科手術機器人”手術納入醫保支付范圍,手術機器人所支持的手術及一次性骨科手術機器人配套耗材納入北京市醫保2021年4月上海把“達芬奇醫療機器人”手術納入醫保支付范圍2016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未來幾年促進
81、醫療機器人領域的發展規劃2016年關于加快發展康復器具產業的若干意見(60號文)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2017年實施食藥監總局制定發布的醫療器械優先審批程序,對診斷或治療罕見病等病癥列入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或重點研發計劃的醫療器械,將為其開辟綠色通道2019年國家衛健委成立“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管理專家委員會”,組織制訂手術機器人臨床應用管理和技術規范,開展相關培訓和技術指導,實施醫療質量控制和評價2021年7月,藥監局發布了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人工智能醫用軟件產品分類界定指導原則的通告(2021年第47號)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21醫療行業前沿領域聚焦:數字醫療/元宇宙醫療(續)資料來源:網
82、絡公開數據數字醫療資本市場2021年以來,資本市場數字醫療賽道表現活躍,互聯網醫療和AI醫療獨角獸“扎堆”赴港上市 在過去的2021年,數字醫療領域股權融資共計389筆,同比增長69.7%;融資總額達647.6億元,同比增長69.9%。數字醫療成為資本市場熱門賽道,其中在線診療、醫療大數據、醫療AI投融資活躍;2021年11月,“醫療AI第一股”鷹瞳科技在香港掛牌上市,已交表待上市的企業主要為互聯網醫療和AI醫療領域,上市板塊集中港交所。2021年數字醫療領域IPO發行情況公司領域上市地點藥易購互聯網醫藥創業板醫脈通數字化營銷港股麥迪衛康數字化營銷港股醫渡科技醫療大數據港股鷹瞳科技AI影像港股
83、嘉和美康智慧醫院科創板2021年數字醫療領域交易所交表情況公司領域板塊智云健康互聯網醫療港交所圓心科技互聯網醫療港交所思派健康互聯網醫療港交所叮當快藥互聯網醫療港交所東軟熙康互聯網醫療港交所零氮科技互聯網醫療美股微醫集團互聯網醫療港交所推想科技Al醫療港交所數坤科技Al醫療港交所科亞醫療Al醫療港交所醫達健康Al醫療港交所太美醫療醫療數字化科創板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22Part 4醫美行業中國醫美行業發展概況全球醫療美容行業受疫情影響,增速放緩中國醫美行業市場規模增速高于全球同期水平,“輕醫美”為強驅動中國醫美行業滲透率不足5%,監管逐漸趨嚴,上游龍頭集中度凸顯 受疫情影響,全球醫療美容(以下
84、簡稱“醫美”)行業市場規模增速放緩,2018年至2021年,全球醫美市場規模從1,362億美元(2018)增長至1,561億美元(2021),4年復合增長率為2.9%,2021年市場規模已經恢復至2019年水平,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會擴增至1,561億美元。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升級和醫美滲透率的提升,消費者在醫美行業的消費需求表現出快速增長態勢;中國以16.1%的復合增長率領先于全球增長水平(2.9%),2021年國內市場規模已達2,274億人民幣,2022年預期可達到2,643億人民幣,其中非手術類發展空間更大。我國醫美起步較晚,滲透率不足5%,相較韓國(20.2%)、美國(16.6%
85、)、巴西(13.5%)未來仍具有很大發展空間,其中消費人群主要為20-45歲的女性消費者。資料來源:網絡公開數據1,2001,3001,6001,5001,400單位:億元全球醫美市場規模2020201920182022e2021 市場規模(億美元)增速%-15.0%-5.0%25.0%15.0%5.0%$1,375$1,467$1,362$1,561$1,482-6.3%7.7%5.3%7.8%05003,0001,5002,5001,0002,000單位:億元1,9751,7691,4482,6432,27411.6%22.2%16.2%15.1%中國醫美市場規模2020201920182
86、022e2021 市場規模(億人民幣)增速%0.0%5.0%25.0%20.0%15.0%10.0%醫美產業鏈上游中游下游原料、器械、耗材供應商醫美服務機構醫美信息服務商 儀器設備生產商 針劑生產商 輔助材料生產商 醫美行業信息化服務商 醫美網站/APP 醫美保險 民營機構??泼廊葆t院、醫療美容診所 公立機構公立整形醫院、綜合醫院整形科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24醫美行業大事記2021年醫美行業步入監管元年,行業監管逐漸趨嚴,2022年邁向合規發展元年,行業核心競爭主要在產業鏈上游 2020年4月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國衛辦監督發20204號)2021年3月華熙生物推出首款
87、玻尿酸飲用水 2021年4月華東醫藥“少女針”正式獲批 2021年7月“透明質酸”正式獲批納入食品原料范疇 2021年8月蘇寧環球收購無錫蘇亞等三家醫美醫院 2021年12月植發第一股雍禾醫療在港交所上市 2022年3月藥監局明確“水光針”、“射頻儀器”、“埋線”為III類器械,禁止委托生產 2022年3月第二款國產肉毒毒素YY001進入中國臨床 2022年3月瑞爾集團于港交所掛牌上市,成為“中國中高端口腔連鎖第一股”2020年8月華東醫藥獲得韓國Jetema公司的A型肉毒素產品在中國的獨家代理權 2020年10月華東醫藥入股瑞士醫美機構Kylane,布局高端玻尿酸MaiLi 2021年5月打
88、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 2021年6月愛美客“童顏針”正式獲批 2021年10月醫美設備供應商Candela Medical申請納斯達克上市 2021年11月發布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明確非醫療機構不得發布醫療廣告 2022年2月華東醫藥收購美國能量設備公司Viora100%股權 2022年2月美國熱瑪吉公司Solta Medical提交招股書 2022年2月FDA批準Juvederm Volbella XCC用于治療眼下凹陷 2022年5月愛美客將引進韓國Huons BP肉毒素產品 政策動態 行業動態資料來源:網絡公開數據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25醫美行業趨勢聚焦:“輕醫美”201
89、92021年,非手術類消費者占比從72%增長至83.1%,“輕醫美”消費需求驅動市場的增量規模肉毒素透明質酸光電醫美資料來源:智研咨詢、華經情報網、前瞻產業研究院、新氧顏究院 肉毒素在醫美領域中主要用于除皺、瘦臉等,可與其他醫美項目進行聯合治療,具有單次注射價格低、使用頻次高的特點;2020年國內醫療美容肉毒素產品市場規模為45億元,2016-2020年CAGR達27%。2022年市場規?;驅⒊^60億元;肉毒素的生產和使用以強監管及超長審批周期的特點為該細分行業筑起高壁壘,目前國內四款獲批的肉毒素品牌為衡力(蘭州生物)、保妥適(艾爾建)、樂提葆(四環醫藥收購)、吉適(高德美)。透明質酸(俗稱
90、“玻尿酸”)在醫美中主要起保濕鎖水作用,預計2026年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1,335噸,中國為最大的生產國;玻尿酸市場逐漸趨近飽和,增長速度逐漸放緩,競爭較為激烈。近年國內醫美類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以美國Allergan、韓國LGLife、Humedix、瑞典Q-Med等國外企業的進口產品為主流,2019年之前,國外品牌占據國內銷售比例的70%左右,2019年,國貨強勢發展,國內前三大透明質酸填充劑公司按銷量統計分別為愛美客、華熙生物、昊海生科,占國內玻尿酸市場40%的份額。光電醫美應用激光、射頻、超聲等能量實現嫩膚、抗衰、脫毛及皮膚緊致塑型等功效,創傷小、需求頻次高,研發壁壘較高;2020年國
91、內光電醫美項目終端市場規模為191.73億元,2021年預計在300億左右;光電醫美上游為原材料及軟件供應商(eg.復星醫藥、Allergan艾爾建、楚天激光),中游的器械制造商,以外資龍頭廠商為主的高端線占據我國光電醫美器械超過60的市場份額(eg.ApaxPartners安佰深、Lumenis科醫人、Fotona歐洲之星、HOLOGIC豪洛捷),下游為醫療機構和電商平臺。輕醫美肉毒素醫美電商透明質酸光電技術除皺類消費,成為2021年消費人數最多項目 抗衰類消費,占2021年醫美市場消費最大比例保濕補水消費,風險小、高復購的增量空間消除醫美行業與消費者的信息差,促進價格透明化生命科學與健康行
92、業 26醫美行業資本聚焦:頭部企業/產業鏈上游中國醫美行業龍頭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隨著非手術類的“輕醫美”消費比例持續上升,我們注意到,企業用于針劑原料、光電設備的研發投入將持續加大,且頭部集中效應明顯。企業基本情況及最新進展如下(財務數據為2021年度數據):資料來源:網絡公開資料,各公司2021年財報企業名稱(含成立及上市日期上市板塊產業鏈位置主營業務核心產品市值(2022.Q1)(億元)營業收入(億元)研發投入(億元)企業影響及最新進展愛美客(2004,2020)A股創業板上游原材料 注射劑研發及生產面部、頸部橫紋修復的溶液類(逸美、嗨體、冭活泡泡針);凝膠類(逸美一加一、寶尼達、
93、愛芙萊、愛美飛、濡白天使)、埋線(緊戀)1027.7114.481.02 國內首家取得藥監局批準用于面部軟組織修復的注射透明質酸鈉醫療器械產品證書的企業,透明質酸鈉醫美制劑領域市占率第一;2021年6月,愛美客“童顏針”正式獲批;產品端鞏固核心競爭力,持續深耕嗨體系列,加大新品濡白天使推廣力度;研發端廣泛布局肉毒素、利拉魯肽、去氧膽酸注射液等細分賽道。華熙生物(2000,2019)A股科創板上游原材料 注射劑研發及生產 功能性護膚品 醫療終端潤百顏582.0749.482.84 全球最大的透明質酸原料供應商;2022年4月,收購益而康股權進軍膠原蛋白產業;2022年4月,華熙生物“水解透明質酸
94、鋅”通過化妝品原料備案,投產后進一步釋放產能;醫療終端醫美戰略升級延續;功能性護膚品覆蓋優質細分賽道,如潤百顏HACE抗老次拋精華,米蓓爾“乳液面膜”;功能性食品聚焦美容、關節健康和改善睡眠等食品領域分布。華東醫藥(1993,1999)A股創業板上游原材料 填充類研發及生產 能量源設備少女針”Ellans伊妍仕、玻尿酸、埋線產品584.79345.63(其中醫美板塊收入6.65)9.80 2021年4月,“少女針”正式獲批,8月上市;2022年2月,收購美國能量設備公司Viora100%股權;醫美類業務歐洲、非洲、拉美占比較高,國內市場仍有增長潛力。昊海生科(2007,2015,2019)A股
95、科創板+H股上游原材料 眼科 整形美容與創面護理 骨科“海薇”、“姣蘭”、“海魅”玻尿酸145.2617.671.68 布局光電類醫美產品及肉毒素產品。朗姿股份(1999,2011)A股中小板中游醫美服務 美容外科 皮膚科 中醫科 牙科及微整形N/A106.9436.65(其中醫美板塊收入11.20)1.13 2016年,投資韓國醫療美容服務集團DMG,同年控股“米蘭柏羽醫美”和“晶膚醫美”連鎖,進軍醫美市場;2018年,收購西安“高一生醫美”100%股權的收購;截至2021年末,已擁有28家醫療美容機構;目前在運營的有“米蘭柏羽”、“晶膚醫美”和“高一生”三大國內醫美品牌。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
96、 27 2022 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版權所有?!癎rant Thornton(致同)”是指Grant Thornton 成員所在提供審計、稅務和咨詢服務時所使用的品牌,并按語境的要求可指一家或多家成員所。致同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是Grant Thornton International Ltd(GTIL,致同國際)的成員所。GTIL(致同國際)與各成員所并非全球合伙關系。GTIL(致同國際)和各成員所是獨立的法律實體。服務由各成員所提供。GTIL(致同國際)不向客戶提供服務。GTIL(致同國際)與各成員所并非彼此的代理,彼此間不存在任何義務,也不為彼此的行為或疏漏承擔任何責任。本出版物所含信息僅作參考之用。致同(Grant Thornton)不對任何依據本出版物內容所采取或不采取行動而導致的直接、間接或意外損失承擔責任。致同咨詢生命科學與健康行業小組行業領導合伙人董慧慧電話+86 10 8566 5600郵箱 劉潔 高級經理電話+86 10 8566 5649郵箱 馬莉 高級經理電話+86 10 8566 5844郵箱: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