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10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103頁).pdf(10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 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年)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數字經濟實驗室 中國數字經濟指數和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項目課題組 2023年 5 月 版權聲明 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 年)版權屬于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受法律保護。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相關內容或者觀點的,應注明來源。違反上述聲明者,我院將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目錄 一、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編制背景一、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編制背景.4(一)數字經濟化:數字產業迅猛發展,互聯網高速領跑.6 1.電子信息制造業.6 2.信息通信業.7 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9 4.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10(二)經濟數字化:三大產業各有側重
2、,農業轉型任重道遠.12(三)數字化賦能政府:推進數字治理,助力善治善政.14(四)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發達經濟體優勢顯著.15 二、中國數字經濟評估體系二、中國數字經濟評估體系.17(一)指標設置與選取原則.17 1.科學原則.17 2.系統原則.18 3.實時原則.18 4.適用原則.19(二)數字經濟評估指標體系.20 1.數字基礎設施評估指標.21 2.產業融合評估指標.21 3.投融資評估指標.21 4.數字治理評估指標.22 三、中國數字經濟評估體系構建三、中國數字經濟評估體系構建.23(一)指標構建過程.23(二)數據收集與核實.24(三)指標計算方法.25 1.指數計算流程.25
3、 2.計算權重.26 四、全國數字經濟發展四、全國數字經濟發展.30(一)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概覽.30 1.總貌:6 年增幅超過 30%,走勢持續向好.30 2.地區:粵蘇浙領跑全國,成渝表現亮眼.31 3.增量:疫情沖擊之下,西北維持堅韌增長.33(二)各級指數變化趨勢.36 1.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大廈之基,發展穩健.37 2.產業融合指數:三產領跑,差異顯著.39 3.投融資指數:起步較早,基礎堅實.42 4.數字治理指數: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44 五、地區數字經濟發展五、地區數字經濟發展.46(一)地區數字經濟發展.46 1.總指數:地區梯度差異明顯,東部領跑全國.46 2.一級指
4、數:地區差異顯著,東部全項領先.48(二)省級數字經濟發展.54 1.省級數字經濟總指數.54 2.省級數字經濟一級指數.63(三)發展階段分析.69 1.不同階段整體水平分析.69 2.不同階段內部變動分析.72 3.不同階段一級指數分析.74 六、政策建議六、政策建議.83(一)夯實基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83(二)數字賦能:加快發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83 (三)科學規劃:布局多元投融資體系.84(四)追求善治:完善數字治理體系,提升數字服務績效.84 七、結語七、結語.86 附錄一:附錄一:2021 年各國數字經濟規模年各國數字經濟規模.88 附錄二:中國數字經濟一級指標數據概
5、覽附錄二:中國數字經濟一級指標數據概覽.89 4 數字經濟是依托數字科技,著眼數據價值,利用數據賦能,優化資源配置,重塑傳統產業的新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包括數字經濟化、經濟數字化。數字經濟化主要體現在數字產業化,經濟數字化則主要體現在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黨和政府始終重視數字經濟的作用,提升數字經濟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明確提出數字中國戰略。二十大報告最新指出要建設數字中國,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近年來,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持續增長,結構持續優化,拉動經濟增長勢頭向好。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從
6、2016 年的 22.6 萬億元增加到2021 年的 45.5 萬億元,五年平均增長率高達 14%。在過去五年中,數字經濟增速始終高于 GDP 增速,且基本維持在 5 個百分點左右的差距,領跑 GDP增長。從絕對值來看,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除去 2020年受疫情影響增速有所下降外,其余四年基本維持在 15%以上的增速水平,發展迅猛。從構成結構來看,經濟數字化占數字經濟比重逐步上升,市場潛力巨大,有望帶動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5 從地方來看,浙江省 2021 年深入實施數字化改革,提出把數字化、一體化、現代化貫穿到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全過程各方面。上海市明確提出“十四五”期間
7、數字經濟發展目標是到 2025 年底,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穩居中國前列,產業集聚度和顯示度明顯提高,國際數字之都形成基本框架體系。四川省提出要抓住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推進的重大機遇,乘勢而上推動四川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全球來看,2022 年 7 月 28 日在北京召開的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指出,2021年全球 47個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 38.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 15.6%,占 GDP 比重為 45.0%,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新征程。其中,發達國家仍然占據主導地位,2021 年規模為 27.6 萬億美元,占 GDP 比重 55.7%。發展中國家則在增速上略勝一籌,2
8、021 年增速達到 22.3%。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全球共識。在此背景下,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 年)以國內外先進研究為基礎,結合中國數字經濟實際發展情況,以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四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構建了一套科學、合理的數字經濟指數體系,力圖客觀、真實地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6(一)數字經濟化:數字產業迅猛發展,互聯網高速領跑 數字經濟化主要體現在數字產業化。數字產業以數字信息為生產對象,以數字技術為生產手段,以數字產品為成果,以整個市場為目標,包括電子信息制造業、信息通信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等。在過去 6 年中,中國數字產業規模持續
9、增長。2021 年數字產業化經濟規模達到了 8.4萬億元,展現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從增速來看,不同年份之間增速波動較大,但始終維持正向增長態勢。2021 年,中國數字產業規模增速達到 12%,步入發展快車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多年高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依舊保持了蓬勃的發展。2013-2021 年期間,中國互聯網業務總收入從 3317 億元增長至 20498 億元,漲幅高達 518%,部分年份收入增速高達 30%,并在新冠疫情期間依舊保持了可觀的高速增長?;ヂ摼W及相關服務業已成為中國數字產業的重要支柱之一。1.電子信息制造業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披露的數據,2021 年中國電子信息制
10、造業已逐步從新冠疫情影響中復蘇。2021 年中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較上年增長 15.7%,在 41 個大類行業中排名第 6,增速創下近十年新高,同比增加 8.0%。過去十年,電子信息行業增速均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對工業生產拉動作用明顯。7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圖 1-1 2012-2021年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及工業增加值增速 2.信息通信業 中國信息通信業通過跨越式發展,在推動數字經濟持續增長中發揮了戰略性、基礎性、先導性作用。電信業務收入從 2008 年的8139.9 億元增長到 2021 年的 14650 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為 5.02%,平均收入穩步
11、增長。其收入同比增速雖然波動明顯,但除 2014、2015 年外,其余年份均保持正向增長。12%11%12%11%10%14%13%9%8%16%10%10%8%6%6%7%6%6%3%10%0%2%4%6%8%10%12%14%16%18%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工業增加值增速 8 數據來源:Wind 圖 1-2 2008-2021年中國電信行業收入及增速 一直以來,中國不斷夯實信息通信業數字基礎設施。中國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光纖和移動寬帶網絡,截止 2022 年 7 月底建成開通 5G 基站 196.8 萬個。
12、千兆光網覆蓋能力超過 4 億戶家庭,已通達中國所有地區,千兆寬帶接入用戶規模超6570萬戶。5G移動電話用戶達到 4.75 億戶,比 2021年末凈增 1.2 億戶。截止 2022 年 7 月底,中國電信業務持證企業超過 13 萬家,是2012年的4.9倍,市場主體更加多元。通過不斷優化信息通信業市場結構,10 家企業躋身全球互聯網企業市值前 30 強,其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8140 8424 8988 9880 10763 11689 11541 11251 11893 12620 13010 13100 13564 14650-4%-2%0%2%4%6%8%10%12%6000700080
13、00900010000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電信收入(億元)同比增速 9 3.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 過去十年,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業務收入穩步提升,同比增速雖有波動,但均處在 10%以上的快速發展區間。2021 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運行態勢良好,“十四五”實現良好開局。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圖 1-3 2014-2021年中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及增速 其中,軟件業務收入保持較快增長,中國軟件和信息技
14、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實現軟件業務收入94994億元,同比增長 17.7%,兩年復合增長率為 15.5%。軟件業務出口保持增長,2021 年軟件業務出口 521 億美元,同比增長 8.8%。370264284848232551036190972072815869499410%12%14%16%18%20%22%24%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0000100000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軟件業務收入(億元)增速 10 4.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 得益于云計算、大數據及其它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國家對互聯網
15、的扶持,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近些年收入快速增長。2013-2021年期間,中國互聯網業務總收入從 3317 億元增長至 20498 億元,漲幅高達 518%,年均增速均在 19%以上,部分年份增速高達 30%以上,增長速度驚人。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業務總收入在新冠疫情期間依舊保持了可觀的高速增長。從細分業務來看,2021 年的信息服務收入持續增長,音視頻服務優勢突出;互聯網平臺業務快速發展,但增速有所回落;互聯網接入服務收入增長速度放緩,互聯網數據服務加速擴張。11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 圖 1-4 2013-2021年中國互聯網及相關服務業收入及增速 3317 4229 54
16、44 6651 7902 9797 12061 15970 20498 15%17%19%21%23%25%27%29%31%33%35%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互聯網業務收入(億元)增速 12(二)經濟數字化:三大產業各有側重,農業轉型任重道遠 經濟數字化主要體現在產業數字化方面。產業數字化依托數字科技,著眼數據價值,利用數據賦能,實現全產業鏈全要素數字化。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數據顯示,2021 年中國產業數字化規模為37.2 萬億元,是數字產業化規模的近 4.4 倍??v觀 2016-2021 年
17、數據,產業數字化占數字經濟的比重逐年上升,且始終高于 70%,占據主導地位。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圖 1-5 2016-2021年中國數字經濟結構 第一產業數字化轉型。第一產業數字化轉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19 年中國5.20 6.20 6.40 7.10 7.50 8.40 17.40 21.00 24.90 28.80 31.70 37.20 0%10%20%30%40%50%60%70%80%90%100%201620172018201920202021數字產業化(萬億元)產業數字化(萬億元)13 農業數字經濟增
18、加值僅占行業增加值的 8.2%,低于工業的 19.5%、服務業的 37.8%;一方面是由于農業自身的局限性,數字化轉型速度慢于工業和服務業。另一方面也說明,農業數字化轉型仍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笆濉逼陂g,數字經濟在第一產業的滲透率提高了 2.7%。2021 年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 2.05 萬億元,較 2020 年增長11.3%,2020年農業生產信息化水平達到22.5%。數字經濟逐步向三農滲透,農業數字化轉型任重道遠。第二產業第二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目前,中國工業數字化創新技術轉型方面備受關注。中國制造 2025 中明確提出以數字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變革,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兩化
19、融合、主攻智能制造,強調結合數字化思維、手段和平臺不斷提升制造業水平。工業技術不斷進行數字化創新變革,助推傳統工業轉型升級。第三產業第三產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由產業性質所決定,服務業產業數字化程度遠高于農業和工業。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疫情期間,國家商務部曾對疫情期間生活服務業數字化新趨勢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明確指出“要積極推動生活服務業的數字化建設”。2021 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補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若干意見,針對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提出 9 個方面 30 項具體舉措,其中就包括推動服務數字化賦能。服務業可以依托數字化轉型,通過依托全服務流程的整體解決方案,為產供銷
20、提供實時精準服務。14(三)數字化賦能政府:推進數字治理,助力善治善政 數字化賦能政府依托數字技術,優化政務流程,挖掘數據價值,重塑政務框架,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在 2021 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的賀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增強數字政府效能”。2022 年 6 月 23 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數字政府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國各地都積極推動現場辦事“最多跑一次”,網上辦事“一次不用跑”。中國各省市持續推進政府數字化轉型,提升數字政府服務水平,以更好地滿足公眾對政務服務的多樣需求。數據共享助力政務公開。數據共享助力政務公開。2016 年國務院出臺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21、提速推進政務服務與政務大數據深度融合,形成縱向貫通、橫向協同、上接國家、覆蓋轄區的數字政府體系。數字治理體系亟待健全。數字治理體系亟待健全?!笆奈濉睌底纸洕l展規劃中強調要“堅持發展和監管兩手抓”,以推動數字經濟更加健康協調發展。國家出臺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等文件。數字治理體系不斷健全,護航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15(四)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發達經濟體優勢顯著 從全球來看,2022 年 7 月 28 日在北京召開的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指出,2021年全球 47個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
22、 38.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 15.6%,占 GDP 比重為 45.0%,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新征程。其中,發達國家仍然占據主導地位,2021 年規模為 27.6 萬億美元,占 GDP 比重 55.7%。發展中國家則在增速上略勝一籌,2021 年增速達到 22.3%。美國在數字經濟規模上位居第一,其體量達到 15.3 萬億美元。中國位居世界第二,規模達到 7.1 萬億美元;第三則是德國,為 2.9萬億美元。在規模上,發達國家數字經濟規模呈顯著領先態勢。而在增速上,雖然發展中國家整體增速略高于發達國家,南非、愛爾蘭、新西蘭等 13 個國家數字經濟增速都超過 20%,但 2021 年挪威數字經濟規模同
23、比增長 34.4%,位列全球第一。在發達國家,數字經濟更早顯現,政府布局上也更早。1993 年克林頓政府期間,美國便頒布了國家信息數字基礎設施行動計劃,優先建設“信息高速公路”。2009 年,英國政府出臺數字英國計劃,制定國家層面數字發展頂層戰略。2012 年,歐盟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來促進數字教育發展,培養數字化勞動者。發展中國家數字經濟起步較晚。2015 年印度才首次提出“數字印度”目標,期望填平數字鴻溝。非盟制定了非洲數字化轉型戰略(2020-2030),計劃到2030年在非洲建立一個安全的數字單一 16 市場,確保人員、服務和資本的自由流動。隨著數字經濟效益在發展中國家不斷顯現,眾多發展
24、中國家政府也逐漸意識到數字經濟的重要性,開始實際行動,期望迎頭趕上。17 中國數字經濟白皮書(2022 年)(以下簡稱“白皮書”)在國內外研究基礎上,結合中國數字經濟實際發展情況,編制中國數字經濟指數,構建科學、合理的數字經濟評估體系。(一)指標設置與選取原則 在數據來源可信、數據質量可靠的前提下,白皮書提出以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四個維度作為一級指標來構建中國數字經濟指數,力圖科學、真實地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行綜合評價。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作為四大一級指標,下設 14 個二級指標,23 個三級指標,87 個底層變量。在選取上述指標和測量屬性上,白皮書堅持
25、了如下四個原則:1.科學原則 在征求相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白皮書參考不同數字經濟指標的構建體系,根據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礎、主要構成、發展動力、政治效益設計一級指標。繼而,白皮書進一步確定各指標權重,科學搜集數據,最終形成整個數字經濟評估體系和數字經濟指數。18 此外,白皮書底層指標和邏輯框架科學嚴謹,以評估體系為依據,建立樹杈模型自下而上順次合成三級指標、二級指標、一級指標,最后得到綜合評估結果即數字經濟指數,力爭使得各項評估指標能夠科學客觀地反映數字經濟本質屬性。2.系統原則 在制定數字經濟發展的評估指標時,白皮書聚焦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重要領域。白皮書選取的各個指標相互配
26、合、相互補充,能夠全面地體現出數字經濟全局表現。一方面,白皮書指標體系重點明確、亮點突出,關注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另一方面,白皮書指標體系健全有效、內容充實,使得評估指標從不同角度協調一致地衡量,從而系統全面地把握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狀況。3.實時原則 發展數字經濟是順應時代趨勢、搶占發展高地的重要戰略。中國的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與各行各業加速融合,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快速發展的數字經濟時代,白皮書及時獲取最新數據,及時了解發展動態,及時研判未來趨勢,正確評估數字經濟現狀,引導數字經濟進一步發展。19 4.適用原則 在確定數字經濟評估指標體系的過程中,白皮書主要考慮了數據可得性和評估
27、方法的可操作性。在數據可得性方面,白皮書中的底層變量來源清晰可靠、易于獲得。在評估方法可操作性方面,白皮書合理選取衡量數字經濟的指標,評估指標簡明清晰、易于操作。20(二)數字經濟評估指標體系 在堅持科學、系統、實時、適用四大原則的基礎上,白皮書從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四大維度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進行分析,具體指標設置如圖 2-1 所示。圖 2-1 數字經濟指數指標體系 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創新研發基礎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數字產業化一產數字化二產數字化三產數字化投融資投融資軟性投融資硬性投融資數字治理數字治理宣傳號召影響力數字政府建設力電子政務發展力數字環境
28、構建力 21 1.數字基礎設施評估指標 發展數字經濟,要重視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保障。在國內數字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驅動下,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要穩步構建智能高效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一級指標下設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創新研發基礎四類二級指標,共同構成了數字經濟的數字基礎設施評估標準。2.產業融合評估指標 發展數字經濟,要重視產業融合。產業融合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笆奈濉睌底纸洕l展規劃提出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白皮書從各項統計指標出發,以產業構成分類,設置了數字產業化、一產數字化、
29、二產數字化、三產數字化四類二級指標。3.投融資評估指標 發展數字經濟,要重視投融資。投融資在數字經濟發展中注入了流動性與活力,投融資方式日益深入、多樣化?!盎鹗瘎撛臁卑l布的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報告(2017-2021)顯示,中國目前主要的社會資本特別是國有資本正逐步向數字化、核心技術和先進制造領域轉移。白皮書從中國當前的發展現狀出發,提出了“硬性投 22 融資”與“軟性投融資”兩大類,這兩個維度是衡量中國投融資信息化程度與效率的重要指標。4.數字治理評估指標 發展數字經濟,要重視數字治理。數字治理是數字經濟的上層建筑,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白皮書分別從宣傳號召影響力、數字政府建設力、電子政
30、務發展力、數字環境構建力四個維度對中國數字治理進行評估。23 基于數字經濟的具體內涵和指標設置原則,在厘清各項指標的基本內容、評估方法和評估目標后,白皮書提出數字經濟指數指標構建方法,構建了由 4 個一級指標、14 個二級指標、23 個三級指標組成的數字經濟指數評估體系。以數據定量評估研究方法為主,綜合各方面考察了中國各地區數字經濟的發展程度和水平差異,并進行縱向排序比較,旨在推動中國數字經濟高水平、全方位、多層次發展,縮小各地區間數字經濟的發展水平差異。(一)指標構建過程 通過系統性分析,白皮書認為數字經濟發展程度主要取決于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和數字治理四大維度。其作為一級指標,可
31、以較為全面地拆分數字經濟發展體系,能為后續量化分析奠定較好的理論基礎。經過系統的文獻研讀和內部討論,就現有理論的相關性和差異性進行比較,白皮書確立了數字經濟指數體系的初步構想。白皮書采用了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AHP)。24(二)數據收集與核實 數據來源。指數架構底層變量,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 4 個一級指標、14 個二級指標數據來源于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知識產權局、國泰安數據庫(CSMAR)、萬得數據庫(Wind)等。數據治理。由于在數據處理過程中未發現明顯異常值,評估組主要針對少量數據缺失值進行了處理。對補缺后的數據,評估組采用百分制,進行了去量綱處理。數據復核。在完成
32、上述的缺失值處理之后,評估組進行了數據復核,主要采用了交叉檢查、專家討論、機器復查、大數據交叉比對等方式進行最后檢驗,以確保白皮書數據結果可信度。25(三)指標計算方法 1.指數計算流程(1)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數字經濟實際發展情況,確定底層指標,構建指數架構底層基礎。(2)基于科學、系統、實時、實用性原則,搜集底層數據,對數據進行復核,對缺失數據進行填補。(3)對數據進行去量綱標準化處理,以 2015-2020 年中國大陸31 個?。ㄗ灾螀^、直轄市)的最高值為 100,其余相應按比例調整。(4)在同一級內平均分配基本權重,根據 R2對權重進行調整,得到調整權重。(5)將調整權重與底
33、層數據相乘再加和,得到對應三級指數。(6)重復計算三級指數的過程,依次得到二級指數、一級指數和總指數。26 圖 3-1 數字經濟指數指標計算流程圖 2.計算權重 在權重部分,白皮書設置了兩類權重。首先是基本權重,在每個一級指標內部以平均的方式分配。如表3-1所示,一級指標中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各占 30%的權重,數字治理占 10%的權重。以一級指標基礎設施為例,其下設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創新研發基礎四個二級指標,四個二級指標占上級指 27 標的權重為 25%。并以此類推到三級指標、底層變量。其次是調整權重,計算公式如下所示:V=基本權重 (1+2)(1)調整權重=sum
34、(V)(2)(1)式中,V 表示每一個底層變量經過 R2調整后的過程值。(2)式中,sum(V)表示將每一個底層變量經過 R2調整后的過程值進行加和,再通過公式得到最后的 V 調整權重。以底層變量為例,白皮書選取地區生產總值、各地區第三產業增加值、各地區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9 個衡量經濟的指標作為回歸中的解釋變量,以底層變量一一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回歸,得到回歸的 R2。R2的數值越大,該模型的解釋力度越大,表明該底層變量與 9 個衡量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的指標聯系越強,即對經濟的影響程度越高。因此,對于與經濟社會聯系越強的變量,就應該賦予更高的權重。28 表 3-1 基本權重圖示 一級指標
35、二級指標 1.數字基礎設施(0.30)1.1 宏觀基礎(0.25)1.2 網絡基礎(0.25)1.3 數字人力基礎(0.25)1.4 創新研發基礎(0.25)2.產業融合(0.30)2.1 數字產業化(0.25)2.2 一產數字化(0.25)2.3 二產數字化(0.25)2.4 三產數字化(0.25)3.投融資(0.30)3.1 硬性投融資(0.50)3.2 軟性投融資(0.50)4.數字治理(0.10)4.1 宣傳號召影響力(0.25)4.2 數字環境構建力(0.25)4.3 數字政府建設力(0.25)4.4 電子政務發展力(0.25)(以上數值按四舍五入保留兩位小數)根據得到的 R2,本文
36、按照公式(1)(2)計算得到底層變量對應的調整權重,將其與底層變量相乘,再加和同組底層變量,得到三級指標數值。再拿三級指標數值與 9 個經濟變量回歸得到 R2,計算三級指標對應的調整權重。得到調整權重后將其與三級指標數值相乘,再加和對應變量,得到二級指標數值。同理,重復上述過程,依次得到一級指標數值和總指數數值。29 表 3-2 調整權重圖示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1.數字基礎設施(0.31)1.1 宏觀基礎(0.25)1.2 網絡基礎(0.25)1.3 數字人力基礎(0.26)1.4 創新研發基礎(0.24)2.產業融合(0.30)2.1 數字產業化(0.25)2.2 一產數字化(0.26)2
37、.3 二產數字化(0.24)2.4 三產數字化(0.25)3.投融資(0.29)3.1 硬性投融資(0.44)3.2 軟性投融資(0.56)4.數字治理(0.09)4.1 宣傳號召影響力(0.25)4.2 數字環境構建力(0.26)4.3 數字政府建設力(0.25)4.4 電子政務發展力(0.24)30 白皮書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出發,對數字經濟發展從整體到各級指標做出詳細分析。(一)全國數字經濟發展概覽 1.總貌:6 年增幅超過 30%,走勢持續向好 數字經濟的發展受到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數字經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數字經濟總指數由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四個
38、一級指標構成。圖 4-1 展示了 2015-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和四個一級指數(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產業融合指數、投融資指數和數字治理指數)的發展趨勢。2015-2020 年期間,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得分為 28.13、29.20、31.18、33.58、35.59、36.81,總漲幅高達 30.9%,走勢持續向好。其中,2018 年中國數字經濟增速高達 7.67%,是近 6 年來的發展高點。2020 年,雖然受到新冠疫情與和國際經濟下行的多重壓力疊加影響,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的增速有所下降,但整體發展態勢依舊 31 穩健。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1 2015-2020
39、年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及構成 2.地區:粵蘇浙領跑全國,成渝表現亮眼 圖 4-2 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示了 2015-2020 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顏色越偏向紅色區間,該年度該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越好;越偏向藍色區間,該年度該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情況相對滯后。7.037.688.439.199.9510.379.4010.0410.8011.8413.3714.205.655.335.816.135.845.806.056.156.156.426.436.4428.1329.2031.1833.5835.5936.810.00%1.00%2.00%3.00%4.00%5
40、.00%6.00%7.00%8.00%9.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總指數總指數增速 32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2 2015-2020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總指數變化 從時間維度看,2015-2020 年期間,中國各地區的顏色都逐漸偏向紅色區間,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廣東省始終處于中國領跑地位,在 2015-2016 年是唯一處于45.69-54.80 的黃色區間的省級行政區。同時廣東省 2017 年第一個處在 5
41、4.80-63.92的橙色區間,2018年第一個處在 63.92-73.03的橙紅色區間,2019-2020唯一處于73.03-82.15的紅色區間。江蘇省和浙江省緊跟其后,平均兩年跨越一個顏色區間,數字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四川省在西南地區中表現優異,領先周圍省級行政區1-2個區間。西藏自治區、青海省、吉林省發展較慢,始終位于 18.34-27.46 的藍色區間。從地區維度看,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數字經濟指數基本處于18.34-27.46 的藍色區間和 27.46-36.58 的藍綠色區間,發展始終較為滯緩。其中,四川省發展較為突出,處于 36.58-45.69 的綠色區間,33 顯著領跑西部
42、地區。中部地區的數字經濟指數基本處于 27.46-36.58的藍綠色區間和 36.58-45.69 的綠色區間,發展較為平均,沒有較為突出和落后的省級行政區。東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在中國處于領先地位,廣東省一枝獨秀,浙江省和江蘇省緊隨其后,北方則以北京為中心呈現輻射狀。從經濟帶看,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呈現經濟帶聚集現象。珠三角經濟帶以廣東省為核心,長三角經濟帶以江浙滬為核心,數字經濟發展較為迅猛,同時帶動周圍地區連片發展。成渝經濟圈則在西南地區較為顯眼,京津冀經濟圈在帶動附近地區發展上仍有努力空間,只有北京較為突出。3.增量:疫情沖擊之下,西北維持堅韌增長 圖 4-3 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展示了 2
43、015-2020 年中國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總指數增量情況?;跀底纸洕笖的甓仍隽?,白皮書繪制了圖 4-3。-1.52-0.00 的藍色區間表示增量為負值,其余表示正值。越偏向紅色區間,表示該省級行政區在該年份的增量越大。從時間來看,2016-2018 年期間除少量省級行政區出現負增長外,我國大部分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指數處于增長狀態。2016 年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增長區間為 0.00-2.04 的藍綠色區間,2017 年不少省級行政區進入 2.04-4.08 的綠色區間。在 2018 年和 2019 年,絕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均在 2.04-4.08 的綠色區間,發展較快。值得關注的是,2019
44、年 31 個省級行政區的數字經濟指數都呈現增長態勢。數字經濟 34 指數增量最高值在 2018年的廣東省,達到了 10.21-12.26的紅色區間。2020 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大部分省級行政區又回到了 0.00-2.04 的藍綠色區間,東部、中部省級行政區出現了明顯的倒退,但西北部地區仍保持了增長態勢,只是增量減少。從地域來看,各地區數字經濟指數增量差距不大,基本集中在每年 0.00-2.04 的藍綠色區間或 2.04-4.08 的綠色區間。廣東省在增量上表現依舊突出,在大部分年份領跑。從經濟帶看,珠三角經濟帶和長三角經濟帶的表現突出。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3 2015
45、-2020年中國各地區數字經濟總指數增量變化 整體看,中國數字經濟走勢持續向好,發展穩健。從地域來看,數字經濟發展還未打破“胡煥庸線”,東南地區和西北地區發展仍有較大差異。西北部青海、新疆、西藏等省級行政區仍舊位于數字經濟發展平均線下,經濟強省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表現強勢,領跑全國。但從增量來看,比起東部、中部地區受疫情影響的大倒 35 退,西部地區在疫情沖擊之下仍舊保持少量增長,表現出西部地區在數字經濟賽道的堅韌基礎。隨著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夯實,地區特色將轉化為數字經濟優勢,不斷釋放數字經濟活力。36(二)各級指數變化趨勢 2015-2020 年,在構成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的四項一級指
46、數中,數字基礎設施指數與產業融合指數增幅明顯,數字治理與投融資指數則發展相對平穩。如圖 4-4,四項一級指數中,產業融合指數得分始終最高、增速最快、貢獻最大。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對數字經濟總指數的貢獻位居第二,保持穩步上升。數字治理指數和投融資指數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且兩者對數字經濟的貢獻都一直比較平穩,這可能是由于投融資的增加和數字治理的改善對數字經濟發展起推動作用存在滯后效應。37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4 2015-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一級指數 1.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大廈之基,發展穩健 數字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數字基礎設施的構建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基
47、礎。數字基礎設施指數下設四類二級指數: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創新研發基礎。其中,宏觀基礎指數主要衡量數字經濟背后的宏觀經濟支撐、制度基礎和產業主體基礎。網絡基礎指數則重點關注硬件基礎和軟件基礎兩類,涵蓋了傳統網絡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下新基建的發展狀況。數字人力基礎既包括全社會的數字素養,也關注了從事數字經濟行業的人力資源狀況。而創新研發基礎,則從宏觀層面和7.037.688.439.199.9510.379.4010.0410.8011.8413.3714.205.655.335.816.135.845.806.056.156.156.426.436.440.002.004.00
48、6.008.0010.0012.0014.0016.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基礎設施產業融合投融資數字治理 38 微觀層面考察了創新研發的現狀。圖4-5、4-6展示了2015-2020年中國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和四類二級指數的發展趨勢。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5 2015-2020年中國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及結構 中國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增速顯著,平均兩年有一個大幅提升。2015-2020 年,中國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分別為 22.55、24.62、27.02、29.49、31.92、33.25。除 2020 年受疫情影響外,其余年份年均增速均在 9%左右,20
49、17 年增速最高,達到 9.75%。6.567.318.139.019.9310.104.625.326.176.697.287.528.438.779.2710.0010.6711.032.943.233.443.794.044.6122.5524.6227.0229.4931.9233.250.00%2.00%4.00%6.00%8.00%10.00%12.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創新研發基礎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增速 39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0、 4-6 2015-2020年中國數字基礎設施二級指數 從二級指數來看,2015-2020 年期間,數字基礎設施四類二級指數基本穩步上升,2019 年上升幅度較大。其中,數字人力基礎指數得分最高,宏觀基礎投入指數位居第二,創新研發基礎指數和網絡基礎指數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可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潛在增長點。2.產業融合指數:三產領跑,差異顯著 數字經濟產業融合指數關注中國數字經濟與數字產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程度。圖 4-7、4-8展示了 2015-2020年中國數字經濟產業融合指數和四類二級指數(一產數字化、二產6.567.318.139.019.9310.104.625.3
51、26.176.697.287.528.438.779.2710.0010.6711.032.943.233.443.794.044.610.002.004.006.008.0010.0012.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創新研發基礎 40 數字化、三產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走勢。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7 2015-2020年中國產業融合指數及結構 2015-2020 年期間,產業融合指數在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占比均超 30%,少數年份占比高達 38%,是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一大驅動力。六年間,產業融合指數從 31.04
52、 增長到 46.91,漲幅高達 51%,其下四類二級指數都處于上升趨勢。從 2018 年開始,數字經濟與各行業的融合程度迅速增加,2019 年產業融合指數同比增幅達到12.91%。6.266.236.346.587.417.458.007.628.089.5410.7311.249.0511.5113.3114.2416.7218.537.747.797.948.749.289.6931.0433.1535.6739.1044.1546.91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
53、5.0040.0045.005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一產數字化二產數字化三產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產業融合產業融合增速 41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8 2015-2020年中國產業融合二級指數 在產業融合的二級指標中,數字產業化的貢獻低于第三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所產生的貢獻,但是高于第一產業與數字經濟融合所產生的貢獻。三產數字化指標在所有年度均顯著領先其它指標,并擁有最高增長率。這與第三產業的先天性質關系密切,但也側面反映了中國數字經濟與第一、第二產業之間仍有較大融合空間。6.266.236.346.587.417.458.007.628.089
54、.5410.7311.249.0511.5113.3114.2416.7218.537.747.797.948.749.289.69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一產數字化二產數字化三產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42 3.投融資指數:起步較早,基礎堅實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9 2015-2020年中國投融資指數及其結構 數字經濟投融資指數關注的是中國數字經濟領域硬性投融資和軟性投融資的變化情況。伴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相關領域投融資也穩步增
55、加。由于數字經濟自身具有高投入、高風險的特點,投融資在數字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圖 4-9、4-10 展示了 2015-2020 年中國數字經濟投融資指數及其其下兩類二級指數(軟性投融資指數、硬性投融資指數)的發展。10.6011.0211.4010.8910.0411.988.567.078.319.899.767.7019.1518.0919.7120.7819.8019.68-8.00%-6.00%-4.00%-2.00%0.00%2.00%4.00%6.00%8.00%1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
56、0軟性投融資硬性投融資投融資投融資增速 43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10 2015-2020年中國投融資二級指數 如圖4-9所示,投融資指數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保持平穩趨勢,2015-2020年的投融資指數分別為19.15、18.09、19.71、20.78、19.80、19.68。這說明中國較早開始進行數字經濟投資,在科技研發、數字人力、數字基礎設施、共享經濟等領域投入不斷增加,前期的大量投入為數字經濟后續的快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投融資的二級指標中,軟性投融資一直高于硬性投融資,兩者間存在一定差距。軟性投融資與硬性投融資相輔相成,加速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57、10.6011.0211.4010.8910.0411.988.567.078.319.899.767.7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軟性投融資硬性投融資 44 4.數字治理指數: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 中國數字治理指數圍繞著宣傳號召影響力、數字政府建設力、電子政務發展力和數字環境構建力四個方面設立二級指數。圖 4-11展示了2015-2020年中國數字治理指數和四類二級指標(分別為宣傳號召影響力、數字政府建設力、電子政務發展力和數字環境構建力)的發展??傮w來看,中國數字治理指數發展較為平穩,從20
58、15年的66.83增長到 2020 年的 71.09,中國數字治理指數發展穩健,各級政府在政務質量、信息共享、數據安全、驅動創新等方面多方發力加強數字治理建設,數字經濟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45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4-11 2015-2020年中國數字治理指數及結構 從數字治理指數的二級指標來看,電子政務發展力指標起點高、增速快,增長穩健。數字政府建設力指數與數字環境構建力指數較為穩定,宣傳號召影響力指數雖然在 2015 年占比略低于其它三項,但近年間迎來顯著增長,從 13.49 增長至最高 16.35,走勢良好。13.4914.5614.2116.3516.061
59、5.7818.5018.5018.5018.5018.5018.5018.7618.7619.0819.9120.3520.7316.0816.0816.0816.0816.0816.0866.8367.9067.8770.8471.0071.09-0.50%0.00%0.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005.0015.0025.0035.0045.0055.0065.0075.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宣傳號召影響力數字政府建設力電子政務發展力數字環境構建力數字治理數字治理增速 46(一)地區數
60、字經濟發展 1.總指數:地區梯度差異明顯,東部領跑全國 中國各地區數字經濟可大致分為東、中、西、東北四大地區,各地區數字經濟除水平、速度差別外,還呈現出較為明顯的區域梯度差異。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 四大區域數字經濟指數發展 35.00 36.27 39.12 42.40 45.06 46.17 27.98 29.13 30.65 33.73 35.67 36.72 23.77 24.77 26.22 27.78 29.33 30.92 22.98 23.46 25.63 27.05 28.90 29.35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
61、20.00140.0016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東中西東北 47 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水平明顯高于其它區域。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水平明顯高于其它區域。2020 年得分高達46.17,并以平均每年 5.72%的速度增長。中部地區中部地區 2020 年數字經濟指數得分為年數字經濟指數得分為 36.72,2015-2020 年增速年增速先快后慢。先快后慢。隨著中部地區崛起戰略的推進,2018 年中部地區數字經濟發展速度猛增,達到最高值 10.04%,位居中國第一。盡管其后中部地區增速逐漸放緩,2020 年增速僅為 2.96%,但仍高于東部地區同年,顯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中部
62、地區以河北省、河南省、湖北省為代表,數字經濟崛起勢頭明顯。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2 四大地區數字經濟指數增速 0.00%2.00%4.00%6.00%8.00%10.00%20162017201820192020東中西東北 48 西部地區在中國數字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小,第一產業比重大,西部地區在中國數字經濟總量中所占份額小,第一產業比重大,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總體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總體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2016 年后,西部地區數字經濟提速,2020 年增長至 30.92。值得關注的是,在 2020 年其它地區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西部地區依舊實現了 5.42%
63、的增長,位居四大地區之首。東北地區數字經濟增速波動較大,呈東北地區數字經濟增速波動較大,呈 M 型變動。型變動。如圖 5-2 所示,東北地區 2017 年與 2019 年數字經濟指數增速分別位居四大地區第一、第二位。尤其在 2017 年,其數字經濟增速高達 9.23%。但在2020年,東北地區數字經濟平均得分僅為 29.35,居四大地區之末。2.一級指數:地區差異顯著,東部全項領先 圖 5-3-圖 5-7 展示了 2015-2020 年四大地區數字經濟一級指數發展狀況。對比可知,數字基礎設施、產業融合兩大指標在不同地區的發展趨勢基本一致,增長速度較快;投融資和數字治理增長速度相對較慢。(1)四
64、大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變化 盡管增長速度有所波動,但東、中、西部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增長相對穩定,2020 年分別達到 44.67、34.58 和 24.96。由圖 5-3可知東北地區變化較為特殊,2017年增長至25.63后迅速下降,2019年又上升至 27.98,2020 年再次下降,與東北地區總指數的 M 型變動相一致。49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3 四大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發展水平 圖 5-4 顯示了東北地區數字基礎設施二級指標變動。2017 年該地創新研發基礎的增長率為 0.89%,為該項二級指標增長率的最大值。2019 年網絡基礎和宏觀基礎增長率達到最大值,分
65、別為 0.84%和 0.18%,這可能是東北地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標波動的主要原因。2020 年,東北地區創新研發基礎指數和宏觀基礎指數均出現倒退。30.09 32.42 36.25 39.63 42.84 44.67 22.74 25.46 27.16 29.79 32.49 34.58 17.06 18.77 20.52 22.37 24.24 24.96 19.04 20.37 25.63 23.52 27.98 25.68 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 50 數據
66、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4 東北地區數字基礎設施變化率(2)四大地區產業融合指數變化 除 2020 年外,產業融合指數在四大地區始終保持著較高增長速度。2020 年東部地區產業融合指數為 56.90,中部地區為 44.28,西部地區為 41.75,東北地區為 39.48。從 2017 年至今,數字經濟五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數字經濟發展與轉型的相關政策建議逐漸落地,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0.12%0.10%0.13%0.18%-0.08%0.73%0.74%0.68%0.84%0.49%0.42%0.42%0.46%0.45%0.41%0.68%0.89%0.82%0.11%-
67、0.61%-0.80%-0.60%-0.40%-0.20%0.00%0.20%0.40%0.60%0.80%1.00%20162017201820192020創新研發基礎數字人力基礎網絡基礎宏觀基礎 51 試驗區實施方案、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等多項政策強調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數字經濟產業融合已成為各方發展重點。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5 四大地區產業融合指數發展水平(3)四大地區投融資指數變化 在投融資指數上,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發展趨勢相似,2016 年至 2018年持續上漲,分別達到最高值 28.33和 22
68、.32,2018年后開始下降。東部地區 2020 年平均得分為 26.65,6 年間遠高于其它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2020年投融資指數仍保持上升,但不及2017年和 2018年的發展水平。37.16 39.96 43.48 47.86 53.54 56.90 29.62 31.23 33.70 37.04 41.73 44.28 27.97 29.86 31.65 34.44 38.95 41.75 25.81 27.47 29.62 32.69 38.47 39.48 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55.0060.00201520162017201
69、820192020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 52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6 四大地區投融資指數發展水平(4)四大地區數字治理指數變化 東部、中部、東北部三大地區數字治理指數在 2019 年后均下降。其中東北地區下降幅度最大,從 65.27 降低至 63.44。全國僅西部地區在 2020 年實現了數字治理指數的正增長,從 2019 年的 63.94 提高至 65.41,超過東北地區,成為全國第三。25.10 24.05 26.17 28.33 28.14 26.65 19.48 18.10 19.07 22.32 21.05 20.06 15.60 14.94 16.03 15.
70、60 14.20 15.50 12.90 10.78 14.16 13.27 11.89 12.37 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 53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7 四大地區數字治理指數展水平 總的來說,四大地區的數字經濟都處于增長的狀態,但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整體發展水平落后于東部和中部地區。盡管各地數字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各不相同,但中國正推動區域數字經濟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縮小地區間數字經濟發展差異。76.94 76.97 76.61 79.45 7
71、9.44 79.02 68.20 70.65 70.20 73.36 73.90 73.08 59.46 60.45 60.86 63.82 63.94 65.41 59.90 61.97 62.13 65.19 65.27 63.44 50.0055.0060.0065.0070.0075.008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部 54(二)省級數字經濟發展 1.省級數字經濟總指數 白皮書對中國大陸 31 個?。ㄗ灾螀^、直轄市)進行排序。圖 5-8到圖 5-10詳細展示了其在 2015-2020年數字經濟總指數的動態變化過程。2015-2020 年期間
72、,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逐年增加,均值由28.13 增長至 36.81,增幅近 30.86%。從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的分布形態看,2015 年,31 個?。ㄗ灾螀^、直轄市)數字經濟總指數分布基本呈右偏。大部分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僅有少數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高于 32.00。55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8 2015-2016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總體指數概覽 19.46 21.06 22.41 22.48 22.79 22.83 23.05 23.58 23.73 24.03 25.19 25.38 25.74 25.82 25.93 26.95 27.0
73、7 27.48 28.58 29.55 30.44 30.94 32.33 33.31 34.51 36.25 37.39 40.52 41.32 44.67 50.35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西藏青海吉林內蒙古黑龍江寧夏甘肅新疆海南山西遼寧天津貴州陜西廣西重慶云南江西河北湖南河南湖北安徽四川福建上海山東浙江北京江蘇廣東18.35 19.26 21.63 21.68 21.78 21.79 21.91 22.16 22.53 23.45 25.00 25.00 25.01 25.34 25.39 25.82 25.85 26.04 27.38 28
74、.15 29.39 29.80 30.71 31.26 32.45 33.77 36.24 40.14 40.37 44.73 49.69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西藏青海海南內蒙古新疆吉林寧夏黑龍江甘肅山西遼寧貴州廣西天津重慶江西云南陜西河北湖南湖北河南福建安徽四川上海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 56 到 2017 年,31 個?。ㄗ灾螀^、直轄市)數字經濟總指數基本呈現正態分布,大部分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起步發展,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處于 26.00-32.00,發展水平集中在中間區域。35.48%的地區處于追趕和發展階段,少數地區數字經濟發展處于落后狀態,
75、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低于 24.00。到 2020 年,31 個?。ㄗ灾螀^、直轄市)數字經濟總指數呈現左偏分布,大部分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超過 30.00。廣東省 2020 年數字經濟發展指數為 82.15,位列第一,江蘇省、浙江省分列第二、第三。數字經濟呈現頭部地區集中發展,其它地區跟進發展的態勢。57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9 2017-2018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總體指數概覽 19.90 20.31 22.33 23.10 23.34 23.66 24.27 24.37 24.84 24.93 26.62 27.46 27.64 2
76、8.29 28.49 28.71 28.72 28.92 31.25 31.36 31.71 34.37 34.44 36.45 36.64 36.71 41.25 43.34 44.98 48.87 59.43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青海西藏海南甘肅山西吉林寧夏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天津廣西陜西遼寧貴州江西云南重慶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福建四川上海山東浙江北京江蘇廣東20.87 21.80 22.16 23.53 23.60 24.57 25.26 25.63 25.97 26.71 27.40 29.63 29.92 30.15 30.51
77、30.62 30.83 31.01 33.72 34.46 34.72 34.94 36.95 38.57 39.65 41.62 44.85 48.03 48.44 53.04 71.69 0.0020.0040.0060.0080.00青海西藏海南甘肅山西吉林寧夏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天津廣西陜西遼寧貴州江西云南重慶河北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福建四川上海山東浙江北京江蘇廣東 58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0 2019-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總體指數概覽 22.64 24.05 25.91 26.68 26.99 27.58 27.75 27.92 29.06 30.2
78、5 30.33 32.01 32.21 33.30 33.90 34.20 34.23 34.49 36.18 36.68 36.73 37.29 40.74 40.83 44.07 44.09 47.46 50.01 55.11 56.32 82.15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青海西藏海南寧夏吉林新疆內蒙古甘肅黑龍江山西天津遼寧貴州云南廣西福建重慶江西河北陜西湖南湖北安徽河南上海四川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22.37 22.49 23.60 24.09 24.78 26.31 27.06 27.51 28.13 28.20 29.66 31.50 31.56
79、31.85 32.48 32.72 33.20 33.36 35.52 36.74 36.79 37.61 38.79 39.24 41.89 42.59 46.26 47.41 53.66 55.82 80.02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西藏青海海南寧夏新疆甘肅吉林內蒙古黑龍江山西天津遼寧貴州陜西云南重慶廣西江西福建河北湖南湖北安徽河南上海四川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 59 圖 5-11 到圖 5-13 突出展示了 2015-2020 年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排名前五和后五的省級行政區,中間 21 個省級行政區排名進行模糊化處理。從圖中可知,廣東省始終位于第一名,
80、且與第二名的差距不斷拉大。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2019-2020年始位列前三,山東省保持第五。從后五名來看,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區數字經濟發展始終處于最后兩名。2015-2017 年,第 27-29 名變動較大,山西省、海南省、吉林省、黑龍江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都曾居于后五名。2018-2020 年,后五名基本固定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省。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1 2015年-2016年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概覽 60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2 2017年-2018年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概覽 數
81、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3 2019年-2020年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概覽 61 表 5-1 2015-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指數概覽 ?。ㄗ灾螀^、直轄市)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廣東省 1 1 1 1 1 1 江蘇省 2 2 2 2 2 2 浙江省 3 4 4 3 3 3 北京市 4 3 3 4 4 4 山東省 5 5 5 5 5 5 上海市 6 6 6 7 7 7 四川省 7 8 7 6 6 6 福建省 9 7 8 10 13 16 安徽省 8 9 10 9 9 9 河南省 10 11 9 8 8 8 湖北省 11 10 12
82、11 10 10 貴州省 20 19 17 18 19 19 江西省 16 14 16 14 14 14 湖南省 12 12 11 13 11 11 重慶市 17 16 14 16 16 15 天津市 18 20 21 22 21 21 遼寧省 21 21 18 19 20 20 陜西省 14 18 19 15 18 12 河北省 13 13 13 12 12 13 廣西壯族自治區 19 17 20 20 15 17 云南省 15 15 15 17 17 18 山西省 22 22 27 21 22 22 甘肅省 23 25 28 24 26 24 寧夏回族自治區 25 26 25 27 28
83、28 海南省 29 23 29 29 29 29 吉林省 26 29 26 23 25 27 黑龍江省 24 27 22 25 23 23 內蒙古自治區 28 28 24 26 24 2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7 24 23 28 27 26 青海省 30 30 31 31 30 31 西藏自治區 31 31 30 30 31 30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如表 5-1所示,廣東省連續 6年保持領先位置,江蘇省、浙江省、北京市、山東省始終位列前五位。62 表 5-2 2015-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指數概覽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表5-2展示了各省級行政區數字
84、經濟指數排名的動態變化趨勢。如表所示,內蒙古自治區增速相對最快,其2020年與2015年相比趕超 3 位,位居第 25 位。福建省增速相對最慢,與 2015 年相比倒退 7 63 位,2020 年位居第 16 位。2.省級數字經濟一級指數 表 5-3 至表 5-6 以 2020 年數據為標準降序排序,體現了各省級行政區在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產業融合指數、投融資指數、數字治理指數上的差異。(1)各省級行政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 2015-2020 年,全國數字基礎設施均值分別為 22.55、24.62、27.02、29.49、31.92、33.25,總漲幅高達 47.45%,發展迅速。但從具體省級行政
85、區而言,2015 年,17 個省級行政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低于全國均值。2016-2020年,18個省級行政區的數字基礎設施指數低于全國均值,均超過半數。64 表 5-3 2015-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概覽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2)各省級行政區產業融合指數 由表 5-4 可知,2015-2020 年,全國產業融合指數均值分別為31.04、33.15、35.67、39.10、44.15、46.91,漲幅高達 51.10%。2015-2017 年增長較慢,2019-2020 年跨越式增長。廣東省連續 6 年位居省級產業融合指數排行榜第一名。省份省份201520162
86、017201820192020廣東省51.7850.2465.9975.3581.0785.48江蘇省42.6143.1449.7553.5358.8860.65浙江省35.8736.3443.3346.8652.3056.24山東省33.7035.1040.7644.7246.4849.85北京市34.1335.8742.1344.5347.9949.67河南省27.2928.6633.8537.6440.7043.55四川省28.0928.0234.1638.2541.3843.53河北省23.7126.8029.7933.3835.7637.00湖南省23.7625.3628.9231.
87、2134.4336.94上海市25.2832.5830.5932.7036.0836.01湖北省24.8231.3728.6431.4934.4235.69安徽省24.5125.4929.0731.7434.6435.55福建省23.4627.4827.1529.7932.1333.35全國均值22.5524.6227.0229.4931.9233.25陜西省21.2719.6723.1626.4227.3729.99重慶市19.4622.8424.4326.1629.2229.56江西省18.6523.2622.6225.0027.2929.50廣西壯族自治區18.5119.7222.972
88、4.8027.5528.94遼寧省22.6723.4425.2827.0428.1728.56云南省18.3020.4022.5025.3527.3127.87黑龍江省18.6020.1521.8823.4726.8026.98山西省17.4118.5919.8821.6923.4826.25貴州省16.9516.9420.1922.4524.2924.76天津市18.7119.3120.1621.2522.3622.53內蒙古自治區16.9018.2419.4019.9722.2722.3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5.2720.4218.1620.1721.3021.56吉林省15.8417.53
89、18.8020.0620.3921.50甘肅省15.2315.2417.4719.5920.9021.02寧夏回族自治區14.1116.6916.6217.3519.7919.76海南省11.6117.3412.8814.2215.3315.94西藏自治區9.9011.7313.3614.3815.4515.69青海省10.7015.3713.8313.5014.0314.53 65 表 5-4 2015-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產業融合指數概覽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3)各省級行政區投融資指數 由表 5-5可知,2015-2020年,全國投融資指數均值分別為 19.15、18.0
90、9、19.71、20.78、19.80、19.68,漲幅為 2.73%,增長比較緩慢,并出現了中間數值的回落。2015-2020 年,落后于全國均值的省級行省份省份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廣東省46.7252.0361.5372.6085.2390.72浙江省43.5547.2151.4756.1362.8967.23江蘇省44.6146.5448.9352.6257.2360.84上海市38.7542.3045.1551.3157.7360.58北京市40.2042.4246.7050.6157.0660.49山東省35.5038.0842.4245.8349.415
91、2.46福建省34.0437.2840.3142.8245.6049.50安徽省32.0233.8736.4540.2845.2448.13四川省32.2434.5737.1040.5644.9147.56陜西省28.9331.2232.5535.7739.9147.34全國均值31.0433.1535.6739.1044.1546.91湖北省30.5632.2835.1838.5543.2846.01湖南省31.7633.2635.4938.3542.8945.03河北省29.7131.6834.0736.6941.5944.38云南省30.4132.3434.2136.6441.4743.
92、56重慶市29.2131.3833.5436.4541.0543.56江西省28.6429.7632.3635.8840.9143.38河南省28.8330.7133.1336.5440.8443.20廣西壯族自治區27.8029.6131.3034.1540.1142.60天津市30.3531.8732.5135.7040.4942.56遼寧省27.0328.6831.6034.6838.9841.22貴州省27.9529.9631.4734.1938.8440.77海南省28.1930.1931.7034.2538.1140.27山西省25.8927.5229.5832.6237.2239
93、.91青海省26.3128.1329.6332.7937.3339.78寧夏回族自治區27.5728.8930.8033.2237.1639.74內蒙古自治區25.6527.5229.9732.6836.8439.51甘肅省26.9428.5930.3233.0537.2039.31西藏自治區26.5628.7530.4032.3836.7839.27吉林省25.4827.1728.7231.8240.1338.72黑龍江省24.9426.5528.5431.5536.3238.5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6.0727.3428.5431.3635.7538.04 66 政區數量分別是 18、18、
94、17、19、19、21,不少地區變動較大,十余個省級行政區曾出現過明顯的指數倒退現象。表 5-5 2015-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投融資指數概覽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67(4)各省級行政區數字治理指數 由表 5-6 可知,2015-2020 年全國均值分別為 66.83、67.90、67.87、70.84、71.00、71.09,漲幅為 6.38%同樣增長緩慢。2015-2020年,落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級行政區數量分別是17、17、16、16、17、16,地區間差異有所降低,發展走向均衡。近年來,中國各省級行政區都在著力進行政府數字化轉型,促進數字時代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
95、。68 表 5-6 2015-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治理指數概覽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省份省份201520162017201820192020廣東省87.2689.9587.7991.0190.8591.15四川省81.7584.5886.5088.6089.5086.87浙江省84.3785.3383.5487.3787.0085.63北京市77.3876.4276.6279.9180.2385.43上海市82.2978.8477.5383.6784.3184.62山東省89.0189.1688.1788.9787.9183.69江蘇省88.7888.7288.7590.
96、5788.6282.16河南省73.4974.1377.0978.4678.8878.46貴州省71.3974.4671.5976.0976.1277.50福建省77.4878.6275.8078.8279.2276.96湖北省67.3469.7168.1771.4273.2876.02江西省69.8473.2171.1074.3274.8176.02安徽省73.1275.5677.0480.1979.1874.99廣西壯族自治區65.5967.0965.6668.5768.9672.93重慶市67.4166.5067.9570.9570.3972.78全國均值66.8367.9067.877
97、0.8471.0071.09天津市66.7564.7469.2171.1470.2770.95陜西省64.8465.8662.8268.1467.1570.75湖南省62.1965.9365.1467.8068.7070.18河北省59.5661.1464.6664.3466.2966.94甘肅省60.5162.9761.7563.2962.5565.99云南省56.6958.5360.1163.9263.1465.91黑龍江省55.6659.4459.1761.7461.7864.89內蒙古自治區53.4854.7758.2866.9965.3864.52遼寧省66.6670.2268.88
98、71.5571.3463.36寧夏回族自治區60.5060.2164.3062.8862.0563.06山西省63.2165.3862.6967.9768.5762.83海南省56.4856.8454.0658.7259.6562.67吉林省57.3956.2658.3362.2862.6962.0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52.3653.4052.0948.8450.6351.86青海省42.2041.2342.8844.5846.2147.56西藏自治區36.8035.7736.3743.0045.2645.15 69(三)發展階段分析 1.不同階段整體水平分析 考慮到不同年份數字經濟發展水平的動
99、態差異,白皮書通過回歸分析擬合出各年份數字經濟指數的趨勢線,趨勢線展示了該年份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的理想平均狀態,并據此劃分出數字經濟發展的三大階段:第一階段(傳統階段)、第二階段(起飛前階段)、第三階段(起飛階段)。如表5-7所示,處于第三階段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最高,處于第一階段的省級行政區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最低。處于第二發展階段的省級行政區顯著多于第一、第三階段。70 表 5-7 2015-2020年數字經濟發展 發展階段劃分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省份 總指數 省份 總指數 省份 總指數 省份 總指數 省份 總指數 省份 總指數 第三 階
100、段 廣東 49.69 廣東 50.35 廣東 59.43 廣東 71.69 廣東 80.02 廣東 82.15 江蘇 44.73 江蘇 44.67 江蘇 48.87 江蘇 53.04 江蘇 55.82 江蘇 56.32 浙江 40.37 北京 41.32 北京 44.98 浙江 48.44 浙江 53.66 浙江 55.11 北京 40.14 浙江 40.52 浙江 43.34 北京 48.03 山東 41.25 第二 階段 山東 36.24 山東 37.39 上海 36.71 山東 44.85 北京 47.41 北京 50.01 上海 33.77 上海 36.25 四川 36.64 四川 4
101、1.62 山東 46.26 山東 47.46 四川 32.45 福建 34.51 福建 36.45 上海 39.65 四川 42.59 四川 44.09 安徽 31.26 四川 33.31 河南 34.44 河南 38.57 上海 41.89 上海 44.07 福建 30.71 安徽 32.33 安徽 34.37 安徽 36.95 河南 39.24 河南 40.83 河南 29.80 湖北 30.94 湖南 31.71 福建 34.94 安徽 38.79 安徽 40.74 湖北 29.39 河南 30.44 湖北 31.36 湖北 34.72 湖北 37.61 湖北 37.29 湖南 28.1
102、5 湖南 29.55 河北 31.25 河北 34.46 湖南 36.79 湖南 36.73 河北 27.38 河北 28.58 重慶 28.92 湖南 33.72 河北 36.74 陜西 36.68 陜西 26.04 江西 27.48 云南 28.72 江西 31.01 福建 35.52 河北 36.18 云南 25.85 云南 27.07 江西 28.71 陜西 30.83 江西 33.36 江西 34.49 江西 25.82 重慶 26.95 貴州 28.49 重慶 30.62 廣西 33.20 重慶 34.23 重慶 25.39 廣西 25.93 遼寧 28.29 云南 30.51 重
103、慶 32.72 福建 34.20 天津 25.34 陜西 25.82 陜西 27.64 貴州 30.15 云南 32.48 廣西 33.90 廣西 25.01 貴州 25.74 廣西 27.46 遼寧 29.92 陜西 31.85 云南 33.30 貴州 25.00 天津 25.38 天津 26.62 廣西 29.63 貴州 31.56 貴州 32.21 遼寧 25.00 遼寧 25.19 黑龍江 24.93 山西 27.40 遼寧 31.50 遼寧 32.01 山西 23.45 山西 24.03 天津 26.71 天津 29.66 天津 30.33 甘肅 22.53 海南 23.73 吉林
104、25.97 山西 28.20 山西 30.25 黑龍江 29.06 甘肅 27.92 第一 階段 黑龍江 22.16 新疆 23.58 新疆 24.84 甘肅 25.63 黑龍江 28.13 內蒙古 27.75 寧夏 21.91 甘肅 23.05 內蒙古 24.37 黑龍江 25.26 內蒙古 27.51 新疆 27.58 吉林 21.79 寧夏 22.83 寧夏 24.27 內蒙古 24.57 吉林 27.06 吉林 26.99 新疆 21.78 黑龍江 22.79 吉林 23.66 寧夏 23.60 甘肅 26.31 寧夏 26.68 內蒙古 21.68 內蒙古 22.48 山西 23.3
105、4 新疆 23.53 新疆 24.78 海南 25.91 海南 21.63 吉林 22.41 甘肅 23.10 海南 22.16 寧夏 24.09 西藏 24.05 青海 19.26 青海 21.06 海南 22.33 西藏 21.80 海南 23.60 青海 22.64 西藏 18.35 西藏 19.46 西藏 20.31 青海 20.87 青海 22.49 青海 19.90 西藏 22.37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如圖 5-14 與圖 5-15 所示,2015-2020 年期間,各階段數字經濟 71 指數都不斷提高,但增速波動明顯,其中2016-2019年數字經濟呈現積極的發
106、展態勢,處于第二、第三階段的地區都迎來較快發展速度。2020 年,第三階段數字經濟指數為 64.53,第二階段為 36.47,第一階段為 25.94??偟膩碚f,處于第三階段的地區增長最為強勁,其在2018、2019 年的數字經濟指數增速遠超其它兩大階段,增速最高點出現在 2018 年,達 16.24%。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4 2015-2020年數字經濟發展水平 43.73 44.22 47.58 55.30 63.17 64.53 27.82 28.98 30.75 33.27 36.18 36.47 21.07 22.21 22.90 23.43 25.15 25
107、.94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72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5 2015-2020年數字經濟指數增速 2.不同階段內部變動分析 不同不同發展階段內部變動具有差異性發展階段內部變動具有差異性,第三階段最為穩定,第三階段最為穩定。如表5-7 所示,處在第三階段的省級行政區排名較為穩定,變動不強。廣東、江蘇、浙江 6 年間始終位居第三階段,山東省與北京市則分別于 2017 年和 2018 年跌出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第一階段之間的變第二階段第一階段之間
108、的變動時有發生。動時有發生。與第三階段相比,第一、第二階段間的變化則更為顯著。黑龍江省和甘肅省在 2015-2020年都經歷了兩次變動,甘肅省 2016 年跌出第二階段,2020 年重回第二階段。黑龍江省在 2017 進入第二階段后又隨即下跌,這體現了兩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73 省在此期間數字經濟發展速度的不穩定。吉林省數字經濟指數 2019年增長至 27.06,但所處階段下降。同時,存在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下降的省級行政區,海南省 2018
109、 年下降至第一階段,指數從 23.73 降至 22.33??傊?,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間的競爭較為激烈,缺少能夠持續穩定上升的省級行政區。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6 2020 年四大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 地理位置與發展階段關系密切地理位置與發展階段關系密切。如圖 5-16,東部地區各省級行起飛階段30%起飛前階段60%傳統階段10%東部地區起飛前階段100%中部地區起飛前階段58%傳統階段42%西部地區起飛前階段67%傳統階段33%東北地區 74 政區更多處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三階段和第二階段,各占 30%和60%,其中,處于第三階段的廣東、江蘇、浙江三省全部位于東部地區,這也印
110、證了東部地區數字經濟整體處于較高發展階段。中部地區6個省級行政區全部處于第二階段。西部地區共有7個省級行政區位于第二階段,占比 58%;42%處于第一階段。由表 5-7 可知,2020 年東北三省中黑龍江省和遼寧省處于第二階段,吉林省處于第一階段。3.不同階段一級指數分析(1)三大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分析 各階段數字基礎設施各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指數逐年增加,但增速放緩逐年增加,但增速放緩。2016 年后,第三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提速發展,逐漸與其它兩階段拉開差距。75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7 2015-2020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發展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
111、究院 圖 5-18 2015-2020數字經濟數字基礎設施發展 41.10 41.40 48.39 55.07 64.08 67.46 22.20 24.34 26.20 29.01 32.69 33.20 14.12 16.92 16.71 17.83 19.58 18.76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0.100-0.0500.0000.0500.1000.1500.2000.25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112、 76 2017 年第三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增速高達 16.9%,位居各階段之首。2017 年第一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增速為負,較 2016 年下降 1.2%,速度最低;第三階段各省級行政區在宏觀基礎、網絡基礎、數字人力基礎和創新研發基礎上都有所發力。舉例來說,北京市地方財政科學技術支出為 285.78 億元,增速高達 26.59%,相關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 1633.17 億元,增速為 37.19%。在 2017 相關行業固定投資額方面,廣東省、江蘇省、山東省增速也達到了六年最高。2017 年后各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仍逐年上漲,但增速有所下降。2020 年第三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為 67.46
113、,與 2019 年相比增長 5.3%;第二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為 33.20,增長 1.6%;第一階段數字基礎設施指數為 18.76,增速為負。(2)三大階段產業融合指數分析 產業融合增長迅速,產業融合增長迅速,第三階段增長最為明顯。第三階段增長最為明顯。第三階段產業融合指數在 6 年間增長 29.16,達到 72.93,位居三大階段之首。第二階段 2020 年產業融合指數為 45.72,與第三階段的差距有所擴大。第一階段 2020 年產業融合指數 39.33,相對落后。77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19 2015-2020數字經濟產業融合發展 2015-2019年三大階段
114、產業融合指數增速總體提高,2019年同時達到增速最高點。其中,2019年第三階段產業融合指數為 68.45,增長率高達 18%。43.77 47.05 50.21 57.99 68.45 72.93 30.34 32.45 34.41 37.83 43.55 45.72 26.35 27.87 29.96 32.66 37.29 39.33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78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20 2015-2020數字經濟產業融合發
115、展 值得關注的是,與其它一級指標相比,不同階段的產業融合指數指標增速呈現高度一致,不同階段間差異不大,體現了數字經濟產業融合的跨地域特點。由于產業融合指數在數字經濟總指數中貢獻最大,加大產業融合指數的地域性研究或有助于推動全國數字經濟新一輪發展。二級指標方面,如圖 5-21 所示,2018 年一產數字化和二產數字化增速明顯,并彌補了三產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水平增速緩慢的影響,是該年高速增長的主要原因。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 年)對農業數字化做出了系統部署,廣東省、江蘇省、浙江0.0000.0200.0400.0600.0800.1000.1200.1400.1600.1800.
116、2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79 省、北京市在人才儲備和技術設施等方面具有優勢,能夠促進農業物聯網、農業大數據、精準農業和智慧農業等多方面的快速發展。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21 2017-2018年產業融合二級指標增速(3)三大階段投融資指數分析 不同發展階段投融資差距逐漸拉大。不同發展階段投融資差距逐漸拉大。圖 5-22、圖 5-23 展示了2015-2020年間三大發展階段投融資變動情況,2016年以前投融資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間的差距僅為 4.84。0.22%0.47%0.08%-0.17%0.2
117、3%0.52%0.01%-0.14%-0.30%-0.20%-0.10%0.00%0.10%0.20%0.30%0.40%0.50%0.60%一產數字化二產數字化三產數字化數字產業化2018年增速2017年增速 80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22 2015-2020數字經濟投融資發展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23 2015-2020數字經濟投融資發展 33.97 31.73 32.52 42.98 48.88 46.11 18.39 17.56 19.77 20.74 20.48 19.01 13.55 12.52 12.48 9.79 8.67 10.
118、34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30.00%-20.00%-10.00%0.00%10.00%20.00%30.00%4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81 2016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實施關于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該文件作為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以中共中央文件名義發布的第一個投融資體制改革方面的文件,意義重大。2016 年以后,第三階段投融資的力度持續增強,2018 年最高增長 32.18%。從二級指標來看,軟性投
119、融資平均指數為 40.40,硬性投融資平均指數為 45.03。6 年間東部地區始終保持對投融資的支持力度,在保證硬性投融資水平基本穩定的同時,持續加大對軟性投融資的投入。2015-2020 年第二階段投融資指數基本保持不變,而第一階段投融資的重視不足,2015-2019 年間投融資指數持續下降,這造成了三大階段的差距持續拉大。82(4)三大階段數字治理指數分析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5-24 2015-2020數字經濟數字治理發展 數字治理各階段發展穩定數字治理各階段發展穩定??傮w來說,2015-2020 年各階段數字治理指數較為平穩,規模、增速方面均無顯著變化。2020 年
120、,三大階段數字治理指數都有一定幅度的輕微下降,第一階段從 57.36 降至 56.70,第二階段從 74.65 降至 73.72,第三階段從 88.82 降至 86.31。84.45 85.10 84.98 87.22 88.82 86.31 69.43 70.55 69.91 73.54 74.65 73.72 51.86 53.01 54.53 56.25 57.36 56.70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201520162017201820192020起飛階段起飛前階段傳統階段 83 2021年,中國數字
121、經濟規模達到7.1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成為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國。但我們也必須客觀承認,中國現階段仍存在數字經濟地區發展不協調、領域發展不平衡、數字化轉型不徹底等問題。本白皮書建議從數字基礎設施布局、產業化進程、投融資格局、數字治理四大方面推動數字經濟全面進步。(一)夯實基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層支撐。數字基礎設施的良好發展需要宏觀政策的引導、網絡基礎的軟硬件支持、數字化人力資源的培養和創新投入的催化。積極出臺稅收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政策,加強 5G網絡建設,推廣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和智慧城市,提升數字人力資源水平,鼓勵創新,加大研發投入,將為數字經濟的持續穩定
122、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二)數字賦能:加快發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 數字經濟的主體構成就是“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可分為一產數字化、二產數字化、三產數字化。84 在數字產業化方面,要充分重視數據的作用和價值,積極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發展推廣應用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使數據合理合法合規地發揮出最大價值。在產業數字化方面,要不斷挖掘一產數字化的市場空間,提升二產數字化的發展速度,發揮三產數字化的引導功能;推動產業間協同配合以及協調發展,以實現產業內部不斷優化升級;同步推進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加速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催生實體產業的新業態、新
123、模式。(三)科學規劃:布局多元投融資體系 投融資為數字經濟持續發展增添流動性與不竭動力。加強數字經濟投融資,要做到軟性投融資與硬性投融資兩手抓,不可偏廢。重視軟性投融資,政府要提高教育投入,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人才;企業要重視研發投入,為數字化轉型打好基礎;社會要關注數字經濟發展。重視硬性投融資,政府應加大網絡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數字經濟相關行業的投資力度。(四)追求善治:完善數字治理體系,提升數字服務績效 政府與數字經濟互為抓手。一方面,數字經濟的發展需要政府 85 做好頂層設計,引導規范;另一方面,政府自身也需要進行數字化轉型,追求善治,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完善數字治理體系,在
124、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要加大數據公開和隱私保護力度,大力發展、充分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結合制度創新,提升電子政務的水平,建立高效廉潔的數字政府。86 2015-2020 年期間,我國數字經濟指數整體向好,發展迅速。2015-2020年期間,中國數字經濟總指數得分從 28.13上漲至 36.81,總漲幅高達 30.9%。就一級指數而言,數字基礎設施指數與產業融合指數增幅明顯,數字治理與投融資指數則發展相對平穩。其中,產業融合指數的總量、增速均居四大指數之首。就地區分布而言,以廣東、浙江、蘇州為首的東部地區顯著領跑全國;以河北、河南、湖北為代表的中部地區數字經濟崛起勢頭明顯;西部地區雖然數字經
125、濟基礎較為薄弱,但其在疫情期間呈現出了明顯的增長韌性;東北部地區的數字經濟波動較大,其 M 型增長趨勢值得進一步關注。就發展階段而言,目前中國大部分省級行政區處于數字經濟發展的第二階段,各地區間差異較大,除了粵浙蘇三大數字經濟發展重鎮外,缺少能夠持續、穩定、高速增長的帶頭地區。如今,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全球共識。2012 年以來,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規模逐年遞增。2022 年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指出,2021年全球 47個主要國家數字經濟增加值規模達到 38.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 15.6%。其中,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 7.1 萬億美元,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數字經濟第二大國。數字經濟生逢其時,在
126、中國 87 國民經濟發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亦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要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中國要發揮自己獨特的制度優勢,做好頂層設計,統籌布局,因地制宜,協同發展,從數字基礎設施布局、產業化進程、投融資格局、數字治理四大方面入手,狠抓落實,縮小差距,營造良好的數字經濟生態,推動數字經濟的全面發展,造福中國,造福全球。88 表 8-1 2021年各國數字經濟規模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國別數字經濟規模(億美元)國別數字經濟規模(億美元)美國153181芬蘭1099中國70576馬來
127、西亞937德國28767南非801日本25691泰國724英國21679土耳其651法國13637捷克649韓國9631羅馬尼亞623印度6799奧地利548加拿大5441越南473墨西哥4338匈牙利441意大利4285新西蘭328巴西3513葡萄牙311俄羅斯3348希臘245澳大利亞3283保加利亞183愛爾蘭2680盧森堡173西班牙2371克羅地亞164新加坡1729斯洛伐克157瑞士1596立陶宛117瑞典1580斯洛文尼亞99荷蘭1493愛沙尼亞98印度尼西亞1473拉脫維亞73波蘭1325塞浦路斯42比利時1273挪威1125丹麥1106 89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
128、院 圖 9-1 2015-2016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基礎設施概覽 9.90 10.70 11.61 14.11 15.23 15.27 15.84 16.90 16.95 17.41 18.30 18.51 18.60 18.65 18.71 19.46 21.27 22.67 23.46 23.71 23.76 24.51 24.82 25.28 27.29 28.09 33.70 34.13 35.87 42.61 51.78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西藏青海海南寧夏甘肅新疆吉林內蒙古貴州山西云南廣西黑龍江江西天津重慶陜西遼寧福建河北湖南安徽湖北
129、上海河南四川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11.73 15.24 15.37 16.69 16.94 17.34 17.53 18.24 18.59 19.31 19.67 19.72 20.15 20.40 20.42 22.84 23.26 23.44 25.36 25.49 26.80 27.48 28.02 28.66 31.37 32.58 35.10 35.87 36.34 43.14 50.24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西藏甘肅青海寧夏貴州海南吉林內蒙古山西天津陜西廣西黑龍江云南新疆重慶江西遼寧湖南安徽河北福建四川河南湖北上海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
130、 90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2 2017-2018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基礎設施概覽 12.88 13.36 13.83 16.62 17.47 18.16 18.80 19.40 19.88 20.16 20.19 21.88 22.50 22.62 22.97 23.16 24.43 25.28 27.15 28.64 28.92 29.07 29.79 30.59 33.85 34.16 40.76 42.13 43.33 49.75 65.99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海南西藏青海寧夏甘肅新疆吉林內蒙古山西天津貴
131、州黑龍江云南江西廣西陜西重慶遼寧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河北上海河南四川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13.50 14.22 14.38 17.35 19.59 19.97 20.06 20.17 21.25 21.69 22.45 23.47 24.80 25.00 25.35 26.16 26.42 27.04 29.79 31.21 31.49 31.74 32.70 33.38 37.64 38.25 44.53 44.72 46.86 53.53 75.35 0.0020.0040.0060.0080.00海南西藏青海寧夏甘肅新疆吉林內蒙古山西天津貴州黑龍江云南江西廣西陜西重慶遼寧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河北
132、上海河南四川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 91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3 2019-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基礎設施概覽 14.03 15.33 15.45 19.79 20.39 20.90 21.30 22.27 22.36 23.48 24.29 26.80 27.29 27.31 27.37 27.55 28.17 29.22 32.13 34.42 34.43 34.64 35.76 36.08 40.70 41.38 46.48 47.99 52.30 58.88 81.07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青海海南西藏寧夏吉林甘肅新疆內
133、蒙古天津山西貴州黑龍江江西云南陜西廣西遼寧重慶福建湖北湖南安徽河北上海河南四川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14.53 15.69 15.94 19.76 21.02 21.50 21.56 22.34 22.53 24.76 26.25 26.98 27.87 28.56 28.94 29.50 29.56 29.99 33.35 35.55 35.69 36.01 36.94 37.00 43.53 43.55 49.67 49.85 56.24 60.65 85.48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青海西藏海南寧夏甘肅吉林新疆內蒙古天津貴州山西黑龍江云南遼寧廣西江西重
134、慶陜西福建安徽湖北上海湖南河北四川河南北京山東浙江江蘇廣東 92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4 2015-2016年各省級行政區產業融合概覽 24.94 25.48 25.65 25.89 26.07 26.31 26.56 26.94 27.03 27.57 27.80 27.95 28.19 28.64 28.83 28.93 29.21 29.71 30.35 30.41 30.56 31.76 32.02 32.24 34.04 35.50 38.75 40.20 43.55 44.61 46.72 0.0010.0020.0030.0040.0050.00黑龍江吉林
135、內蒙古山西新疆青海西藏甘肅遼寧寧夏廣西貴州海南江西河南陜西重慶河北天津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山東上海北京浙江江蘇廣東26.55 27.17 27.34 27.52 27.52 28.13 28.59 28.68 28.75 28.89 29.61 29.76 29.96 30.19 30.71 31.22 31.38 31.68 31.87 32.28 32.34 33.26 33.87 34.57 37.28 38.08 42.30 42.42 46.54 47.21 52.03 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黑龍江吉林新疆內蒙古山西青海甘肅遼寧西藏寧
136、夏廣西江西貴州海南河南陜西重慶河北天津湖北云南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山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 93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5 2017-2018年各省級行政區產業融合概覽 28.54 28.54 28.72 29.58 29.63 29.97 30.32 30.40 30.80 31.30 31.47 31.60 31.70 32.36 32.51 32.55 33.13 33.54 34.07 34.21 35.18 35.49 36.45 37.10 40.31 42.42 45.15 46.70 48.93 51.47 61.53 0.0010.0020.0030.004
137、0.0050.0060.0070.00新疆黑龍江吉林山西青海內蒙古甘肅西藏寧夏廣西貴州遼寧海南江西天津陜西河南重慶河北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山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31.36 31.55 31.82 32.38 32.62 32.68 32.79 33.05 33.22 34.15 34.19 34.25 34.68 35.70 35.77 35.88 36.45 36.54 36.64 36.69 38.35 38.55 40.28 40.56 42.82 45.83 50.61 51.31 52.62 56.13 72.60 0.0020.0040.0060.0080.00新疆黑龍江吉林
138、山西青海內蒙古甘肅西藏寧夏廣西貴州遼寧海南江西天津陜西河南重慶河北云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福建山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廣東 94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6 2019-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產業融合概覽 35.75 36.32 36.78 36.84 37.16 37.20 37.22 37.33 38.11 38.84 38.98 39.91 40.11 40.13 40.49 40.84 40.91 41.05 41.47 41.59 42.89 43.28 44.91 45.24 45.60 49.41 57.06 57.23 57.73 62.89 85.23 0.0020
139、.0040.0060.0080.00100.00新疆黑龍江西藏內蒙古寧夏甘肅山西青海海南貴州遼寧陜西廣西吉林天津河南江西重慶云南河北湖南湖北四川安徽福建山東北京江蘇上海浙江廣東38.04 38.50 38.72 39.27 39.31 39.51 39.74 39.78 39.91 40.27 40.77 41.22 42.56 42.60 43.20 43.38 43.56 43.56 44.38 45.03 46.01 47.34 47.56 48.13 49.50 52.46 60.49 60.58 60.84 67.23 90.72 0.0020.0040.0060.0080.0010
140、0.00新疆黑龍江吉林西藏甘肅內蒙古寧夏青海山西海南貴州遼寧天津廣西河南江西重慶云南河北湖南湖北陜西四川安徽福建山東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 95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7 2015-2016年各省級行政區投融資概覽 12.50 12.57 12.80 12.89 13.18 13.34 14.02 14.05 14.51 14.77 14.84 14.88 15.12 16.20 16.26 16.55 16.98 18.63 18.99 19.69 20.02 20.60 21.36 22.12 22.75 23.46 24.77 28.33 33.55 35.00 39
141、.00 0.0010.0020.0030.0040.0050.00寧夏遼寧黑龍江內蒙古西藏吉林青海甘肅天津海南重慶新疆山西陜西貴州廣西江西湖南河北云南河南福建湖北四川上海山東安徽浙江江蘇北京廣東9.62 10.46 11.61 11.87 12.26 13.06 13.09 13.36 13.50 13.62 13.68 13.92 14.49 14.61 15.55 15.73 16.06 17.21 17.27 18.64 19.00 19.04 20.84 21.85 23.20 24.32 24.71 25.55 30.84 35.19 36.59 0.0010.0020.0030.0
142、040.00遼寧黑龍江寧夏內蒙古吉林天津西藏甘肅山西青海海南新疆陜西重慶江西貴州廣西湖北河北河南湖南云南上海四川山東浙江安徽福建江蘇北京廣東 96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8 2017-2018年各省級行政區投融資概覽 8.50 9.25 9.76 12.36 12.95 12.96 13.37 13.47 13.94 14.31 15.59 16.54 16.54 16.94 18.37 19.01 19.63 19.74 20.01 20.50 20.95 21.97 22.64 23.31 23.47 24.73 26.17 30.24 35.64 36.49 41.
143、64 0.0010.0020.0030.0040.0050.00山西青海甘肅西藏吉林海南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天津遼寧陜西廣西重慶江西湖北河北新疆云南湖南貴州上海浙江河南四川安徽山東福建江蘇北京廣東6.90 8.10 8.27 9.15 9.50 9.60 11.28 12.27 12.84 15.04 15.29 15.63 16.95 18.14 18.81 18.95 19.07 19.41 20.03 21.15 21.50 22.93 24.12 25.75 29.40 30.27 30.43 31.85 39.31 41.41 60.94 0.0010.0020.0030.0040.00
144、50.0060.0070.00山西青海甘肅西藏吉林海南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天津遼寧陜西廣西重慶江西湖北河北新疆云南湖南貴州上海浙江河南四川安徽山東福建江蘇北京廣東 97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9 2019-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投融資概覽 3.54 6.37 7.85 8.93 9.25 9.72 9.77 10.80 11.53 11.83 13.80 15.11 15.32 16.31 17.46 18.08 18.72 19.30 19.30 21.10 23.23 23.72 23.89 24.14 24.19 26.80 27.09 30.02 35.37 41.0
145、6 70.22 0.0020.0040.0060.0080.00寧夏海南西藏青海新疆甘肅吉林黑龍江山西內蒙古天津遼寧福建重慶陜西貴州上海江西云南廣西湖南河北河南安徽湖北北京四川山東浙江江蘇廣東5.97 6.23 9.41 9.96 10.09 10.41 10.56 10.80 11.82 13.52 14.54 15.76 16.57 17.38 17.44 17.71 17.76 17.88 18.15 18.24 18.49 22.35 23.17 23.97 27.96 28.12 28.66 28.72 32.11 39.16 67.06 0.0020.0040.0060.0080.
146、00青海福建寧夏吉林內蒙古海南黑龍江西藏甘肅天津山西新疆遼寧貴州河北湖南重慶江西湖北廣西云南陜西上海河南四川安徽山東北京浙江江蘇廣東 98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10 2015-2016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治理概覽 36.80 42.20 52.36 53.48 55.66 56.48 56.69 57.39 59.56 60.50 60.51 62.19 63.21 64.84 65.59 66.66 66.75 67.34 67.41 69.84 71.39 73.12 73.49 77.38 77.48 81.75 82.29 84.37 87.26 88.78 89
147、.01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黑龍江海南云南吉林河北寧夏甘肅湖南山西陜西廣西遼寧天津湖北重慶江西貴州安徽河南北京福建四川上海浙江廣東江蘇山東35.77 41.23 53.40 54.77 56.26 56.84 58.53 59.44 60.21 61.14 62.97 64.74 65.38 65.86 65.93 66.50 67.09 69.71 70.22 73.21 74.13 74.46 75.56 76.42 78.62 78.84 84.58 85.33 88.72 89.16 89.95 0.0020.0040.0060
148、.0080.00100.00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吉林海南云南黑龍江寧夏河北甘肅天津山西陜西湖南重慶廣西湖北遼寧江西河南貴州安徽北京福建上海四川浙江江蘇山東廣東 99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11 2017-2018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治理概覽 36.37 42.88 52.09 54.06 58.28 58.33 59.17 60.11 61.75 62.69 62.82 64.30 64.66 65.14 65.66 67.95 68.17 68.88 69.21 71.10 71.59 75.80 76.62 77.04 77.09 77.53 83.54 86.50 87
149、.79 88.17 88.75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云南甘肅山西陜西寧夏河北湖南廣西重慶湖北遼寧天津江西貴州福建北京安徽河南上海浙江四川廣東山東江蘇43.00 44.58 48.84 58.72 61.74 62.28 62.88 63.29 63.92 64.34 66.99 67.80 67.97 68.14 68.57 70.95 71.14 71.42 71.55 74.32 76.09 78.46 78.82 79.91 80.19 83.67 87.37 88.60 88.97 90.57 91.01 0.00
150、20.0040.0060.0080.00100.00西藏青海新疆海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云南甘肅山西陜西寧夏河北湖南廣西重慶湖北遼寧天津江西貴州福建北京安徽河南上海浙江四川廣東山東江蘇 100 數據來源: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圖 9-12 2019-2020年各省級行政區數字治理概覽45.26 46.21 50.63 59.65 61.78 62.05 62.55 62.69 63.14 65.38 66.29 67.15 68.57 68.70 68.96 70.27 70.39 71.34 73.28 74.81 76.12 78.88 79.18 79.22 80.23 84.31 87
151、.00 87.91 88.62 89.50 90.85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西藏青海新疆海南黑龍江寧夏甘肅吉林云南內蒙古河北陜西山西湖南廣西天津重慶遼寧湖北江西貴州河南安徽福建北京上海浙江山東江蘇四川廣東45.15 47.56 51.86 62.09 62.67 62.83 63.06 63.36 64.52 64.89 65.91 65.99 66.94 70.18 70.75 70.95 72.78 72.93 74.99 76.02 76.02 76.96 77.50 78.46 82.16 83.69 84.62 85.43 85.63 86.87 91.15 0.0020.0040.0060.0080.00100.00西藏青海新疆吉林海南山西寧夏遼寧內蒙古黑龍江云南甘肅河北湖南陜西天津重慶廣西安徽江西湖北福建貴州河南江蘇山東上海北京浙江四川廣東 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 Yanqi Lake Beijing 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網址: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