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曹峰-儒道互補:中國文化生命力的源泉.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大曹峰-儒道互補:中國文化生命力的源泉.pdf(79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儒道互補:中國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曹 峰2023年12月1日于第18屆汽車產業論壇三個問題第一#如果在古代人物中選兩位#用以代表中國#你會選哪兩位6第二#只有老子#沒有孔子#或者只有孔子沒有老子#即二選一#中國會怎么樣6第三#中國為什么既有儒家也有道家6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美國國會前和最高法院門楣上都有孔子像 老子在世界上的發行量據說僅次于圣經 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最喜歡的老子格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何謂中國6O中PO生PO中PR既代表中央也代表從容有度W天地之大德曰O生PR易傳aW一陰一陽之謂道R易傳aW文武剛柔刑德張弛損益陰陽#是中國文化
2、生命力的來源這些精神主要來自何處|孔老與儒道老子與孔子可以說,道德經與論語兩部書、老子或孔子兩位人物正好代表了古代中國文化的兩大側面、兩大基調、兩大境界;兩種特質、兩種性格、兩種符號。其他都不過是其敷衍、延伸、擴大、轉型而已。中國文化的發展和演變如果視為一部樂曲,那主要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之交響與變奏。他們分別引領的儒道兩派,已各領風騷數千年,顯然,其影響還將持續下去。以儒家為代表#中國文化有價值的追求以道家為代表#中國文化有行動的思考造就中國文化陰陽相成造就中國文化剛柔兼濟造就中國文化富有彈性歸根結底中國文化是儒道互補的儒道關系的基本脈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漢以后的事情先
3、秦秦漢之際,孔老和儒道各有各有擅場,難分伯仲歷史上有過道家治國歷史上儒道曾互為敵手最終形成互補格局:儒明道暗、儒主道輔漢武帝時代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文景之治的背后推手:竇太后史記史記孝武本紀:孝武本紀:“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景帝及諸竇皆讀老子,尊其術”。(漢書(漢書外戚傳)外戚傳)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暗啦煌幌酁橹\”。史記老子列傳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轅固生問老子書。固曰:“此是家人言耳?!碧笈唬骸鞍驳盟究粘堑??”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太后默然,無以復罪,罷之。史記
4、史記儒林列傳儒林列傳第一部分讀懂儒道,也就讀懂中國:以文學作品為例儒道兩家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從西游記講起從西游記講起 如果不懂儒道佛,幾乎沒有辦法看懂中國古典小說 西游記雖然說的是去西天取佛經,但這只是個框架,里面儒釋道人物一起出動。天界的中心人物并非佛祖、而是玉皇大帝。孫悟空一上路就打死了六個強盜。六個強盜的名字分別是:“眼看喜、耳聽怒、鼻嗅愛、舌嘗思、身本憂、意見欲”,這就是六根。孫悟空打死了六根,說明六根清凈乃取經之本。但幾乎不介紹佛經,佛教的元素相對較少 唐僧雖然是和尚,但毫無疑問代表的是儒家,目光堅毅、志向遠大、堅韌不拔、堂堂正正、嚴肅死板。正面形象 白龍馬也是意志力的象征,人的意志
5、起初就像野馬,只有確定了前進的目標,才能專心專意取得真經。也是儒家形象。從西游記講起儒道搭班 孫悟空大鬧天宮、無法無天,非正面形象,灑脫不羈。但卻隨機演變,法力無邊。能辦成大事。豬八戒雖好吃懶做,未必能成事。但卻毫不做作、率性天真。象征人的本性。非正面形象,灑脫不羈。沙僧雖默默寡言,卻低調沉穩、武功高強,算是半儒半道。所以,兩個半儒家配兩個半道家?儒道搭配,形成西游記,而佛教幾乎只是背景。真正的主角是道家,即孫悟空和豬八戒最為喜聞樂見。西游記的片頭曲偏儒家化孫悟空出身道家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云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
6、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經又名老子黃庭經,是道教養生修仙專著;內容包括黃庭外景玉經和黃庭內景玉經;兩晉年間,新增中景經。作者據說為天師道女道士魏華存。!庭經%據傳王羲之所抄|孫悟空穿的道袍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孫悟空拜的師傅是菩提老祖,學會了七十二變,七十二變是指:幽通、驅神、擔山、禁水、借風、布霧、祈晴、禱雨、坐火、入水、掩日、御風、煮石、吐焰、吞刀、壺天、神行、履水、杖解、分身、隱形、續頭、定身、斬妖、請仙、追魂、攝魄、招云、取月、搬運、嫁夢、支離、寄杖、斷流、禳災、解厄、黃白、劍術、射覆、土行、星數、
7、布陣、假形、噴化、指化、尸解、移景、招來、邇去、聚獸、調禽、氣禁、大力、透石、生光、障服、導引、服食、開壁、躍巖、萌頭、登抄、喝水、臥雪、暴日、弄丸、符水、醫藥、知時、識地、辟谷、魘禱。幾乎都是道教的法術 西游記關鍵詞之一:“長生不老”水滸傳也是儒道結構 吳用無用 1,象征無用之大用 2,象征機關算盡 3,道家常為軍師紅樓夢也是儒道穿插的結構 寧國府賈敬(修道、無為)但造成兒孫賈珍、賈蓉的荒淫無恥 榮國府賈政(典型的儒家人物),兒子賈寶玉卻極其討厭四書五經,強調個體的獨立、自由 賈母可能是紅樓夢里面最理想的人物:率性通達、儒道會通 曹雪芹,字夢阮寶玉黛玉湘云道家文化的三種化身賈寶玉背叛禮教,不
8、受拘束寶玉判詞:行為偏僻性乖張,哪管世人誹謗女人水做、男人泥做女人出嫁前為清物,出嫁后為濁物寶玉黛玉湘云道家文化的三種化身林黛玉浪漫飄逸,若夢蝶莊周在林黛玉和莊子的身上,都具有一種多愁善感、飄飄若仙、超凡脫俗的浪漫氣息?!皟z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寶玉黛玉湘云道家文化的三種化身史湘云瀟灑豪邁、口若懸河,很像是魏晉名士的化身,如阮籍、嵇康、山濤、王弼、陶潛等人。魏晉玄學提倡“玄遠曠達”,即行事遵從內心且放蕩不羈。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 四十二回脂硯齋的批語也說:“釵、玉名雖二個,人卻一身,此幻筆也?!笨梢娮髡咴镜囊鈭D是釵、玉并立,寫出現實兩種不
9、可兼得的美,并無貴此而賤彼。黛玉和寶釵各有其美的,黛玉是任情率性之美,寶釵是寬容通達之美。而我們現在的紅樓評價反而落入了莊子秋水中所說:“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的低俗層次,而曹雪芹其實秉持的是“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的立場。結 論儒道關系構成了中國古典名著的骨架儒道關系賦予了中國古典名著的張力和魅力第二部分歷史上儒道如何互補融通儒道各有其美、各有其用、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儒家重親情倫理、道德責任、社會關懷,熱情、有為、積極、陽剛。做一個好人。道家重視行動的合理性。重視個性的發揮、心靈的自由。冷靜、放松、謙遜、不爭。做一個獨立的人。漢以后道家主要以儒家的反思者、批評者出現。從對于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觀
10、念說起三個關鍵詞:和而不同、相濡以沫、無中生有儒道的兩種面向:關于個人與家庭 儒家 個人首先是血緣共同體的傳承者:孝道 家庭是血緣共同體和社會共同體的出發點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道家 家庭是放松的場所是寧靜的港灣個人要學會擺脫外在的束縛在自由自在中度過一生并非只有在社會共同體中才找到快樂和幸福,個人要融匯在自然之中。不系之舟為官是儒家、退隱是道家中國古人為什么那么喜歡山水畫儒道的兩種面向:關于社會與國家 儒家 建立一個相濡以沫的社會,讓人感到在群體中存在的價值,所以重視集體,在集體中感受溫暖和心理的慰藉。但在必要時必須犧牲自我,把每個人
11、都編織到一張精心制作的網中。例如五倫:仁義禮智信。在這樣一個網絡里,仁愛和誠信就特別重要。在外強調禮的規范,在內強調道德自律與良知良能。道家不是消極避世,而是警惕禮教的束縛以及人的異化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機械-機事-機心(莊子)儒道的兩種面向:關于社會與國家 道家的批判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事務主義 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顏元集 道家注重行動方式 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而非故步自封 善于把握事物的規律 善于從反向看問題儒家強調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獻身精神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史記魯周公世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
12、天下之樂而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知其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氣。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價值判斷優先,但缺少彈性儒道的兩種面向:關于理想的領導者儒家 首先有明確的理想與追求為政以德、以民為本、教化為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其次有堅韌不拔的意志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道家 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 與時俱進、隨物賦形、如云如水、出神入化、無為而治。道家更多元更包容,道藏有很多奇怪的東西。儒家要做完人追求完美,不能有缺點,但容易疲憊、容易作假。做他人
13、眼中的自己。道家要做真人自然、率性、不做作、不勉強,做自己想要做的自己 老子:一個旁觀者,眼冷心熱 老子不關心小事,不關心具體的人,而是關心萬物眾生,所以他要尋求的就是可以造福最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和政治體制。老子提倡的那些理念,如守柔不爭、謙卑處下、有容乃大、以德報怨,幾乎都很難有當下的實效,而且往往與世俗的價值理念正好相反,但從長遠來看,卻能產生最為深遠的效應。老子提倡通過統治者一方自身的節欲、清凈、柔弱、不爭、克制、謙讓、不干涉、不強制,亦即“無為”,造就萬物的“自然”,放開民眾的手腳,激發民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這樣領導者無為,而社會充滿活力,以最小成本換取最大收效,是政治藝術最高
14、境界??鬃樱阂粋€人生導師,古道熱腸 不像老子以平視眼光觀察周王室,屬于低層貴族的孔子采取的是仰視角度,對周王室充滿了向往和期待,他思考的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士君子,如何能夠維護和完善禮樂制度??鬃痈嗦撓祵嶋H,關注當下。試圖對現實的人生、社會、政治做出具體的指導。所以孔子更像一位可親可敬的心靈導師,他事無巨細地、不厭其煩地為你做出指點。論語字數是老子的三倍,人物名、地名、時代名、文獻名大量出現,針對的人和事主要是周圍的邦君、貴族、士君子、平民,有著強烈的現實感。讀論語,仿佛一位有血有肉的、充滿熱情的、既循循善誘又有些絮絮叨叨的長者在為你講解人生的道理,什么是“禮”,什么是“仁”,他通過各種各樣的事
15、例為你反復地做出解釋,讓你很快就能領會。在現實社會中,你只要遵循他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做太多的思索??鬃铀坪醺⒅厝松默F狀,老子似乎更關心世界的本源;孔子似乎更注目形而下,老子似乎更注目形而上;孔子告訴你要做什么,老子告訴你不要做什么;孔子正話正說,老子正話反說;孔子更像一個布道者,老子更像一個旁觀者;孔子更像一個建設者,老子更像一個批判者。老子要培養的是具有大智慧的卓越領導人,孔子要培養的是千千萬萬個可以穩定社會秩序、成為道德楷模的士君子。中國社會既需要老子,也需要孔子。開門而出仕,則跬步市朝之上;閉門而歸隱,則俯仰山林之下。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稱,處者皆有節士廉退之行。蘇軾靈
16、璧張氏園亭記古人的理想:在外是儒家、回家是道家康熙御書“無為”匾儒道共同的理想領袖:“九五之尊”不是越高越好,九五者,位高而不傲,謙和之德。儒道共同的理想人物: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后出師表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儒道共通的理想人物: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據說是中國古代最受歡迎的一首詩,在儒道之間進退自如儒道共通的理想社會形態:桃花源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
17、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接近莊子的“至德之世”接近禮記的“大同世界”老子中的A而不B“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五十一章)“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八章)“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和而不同的最佳行為方式“A而不B”作為一種最佳行為方式,也見于儒家文獻?!熬又芏槐取保ㄕ撜Z為政)、“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ㄕ撜Z八佾)“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一種不偏不倚、從容優裕的行為方式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
18、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莊子大宗師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一個人處于心理的興奮狀態即積極心態的時候,判斷的正確度大幅度下降,處于平靜或者消極的時候,反而大大上升。戰場上最冷靜者是大將之材 行業中最專注者是大師之材寧靜者最智慧 如何保持一顆虛無的心靈,從而使自己始終處于寧靜的、靈動的、求新的、富有創造力的狀態之中,而不被身邊的瑣事、名利所羈絆和束縛。道家是一種領導哲學、是創造力的來源虛無的心靈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盁o中生有”的意思道生萬物就是“無中生有”“無”比“有”更重要“無”代表著創
19、造性地活動汽車行業就是“無中生有”“無中生有”是一種妙用“無”空虛、不盈,具備無限的、神妙的、創造性的功能,才有可能主動的、謙虛地,可以接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代表了未來和希望。而“有”則代表的是有限、既定、既成、現實、規范、堵塞、窒息。所以老子希望人類永遠處在虛無的境界。虛無可以帶來 平等 尊重 因循 開放 寬容 好奇 不自滿 不拘泥 無偏見 無固執“無”的作用方式是謙遜謙遜是一種尊重的姿態謙遜是一種年輕的標志謙遜是一種情商的表現謙遜是一種學習的精神謙遜是一種高度的理智謙遜是中國文化柔中帶剛、長盛不衰的原因 老子及道家最為重視的生長、創造、活力、穩定、平和可以說都是“謙”的產物。就主體而言,要
20、克制、忍讓、寬容、虛心,對客體而言,要欣賞、尊重、不干預、不強制。通過主體的虛無、空靈、不盈、超越,帶來客體的開放、多元、自由、通暢。通過主體對于謙遜之道的積極運用,從而使自己永遠處于最佳的狀態,保持最強的創造性和生命力。這是道家可以貢獻給全人類的、歷久而彌新的智慧。儒佛道的區別 儒:最佳的人際關系,加法人生觀 佛:最佳的生死觀念,減法人生觀 道:最佳的行為方式,減法人生觀第三部分儒道互補的當代意義人文主義和自然主義有人稱儒家為人文主義、道家為自然主義,或儒家重教化,道家重自由。一種是加法、一種是減法;一種是補法、一種是瀉法。出門是儒家、回家是道家。這里面的定義還有爭議,不一定確切,但基本上代
21、表了兩種生命傾向、生命智慧。由儒道塑造的國民性格如果說,中國有一種國民性格,那就是由儒道共同組合而成的、進退自如、富有彈性的人生取向。這種國民性格值得今后堅持。儒道如何互補 如果說儒家具有正向、陽剛、入世、進取、建設、踏實、穩重、傳習、守成的品格 那么道家就構成了反向、陰柔、出世、謙退、批判、質疑、輕靈、求變、創新的品格。文化的多元性和互補性如果我們希望中國文化所以能夠延續生命力,建立一個有序的、溫情的同時又是多元的、富有創作力和想象力的國家,那就應該繼續倡揚儒道互補的精神?!暗兰壹叭寮沂侵袊遂`魂的兩面?!保终Z堂)可以說,每一個中國人身上都有老子或孔子的影子,只不過有的人老子多一些,有的人
22、孔子多一些。人的一生中,有時老子多一些,有時孔子多一些。而中國歷史上的成功者,往往是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自如的人。我希望今后還以此塑造人生。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儒道兩家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相互對待、形影不離。假如只有儒家而沒有道家,或只有道家而沒有儒家,中國文化失去的不是一半的光彩,而是全部的光彩,中國文化將無從談起。道家精神 道家把中國人的思維和精神引向了玄默、清靜、靈妙、超越、自然的一面,把中國人的行為和舉動引向了謙卑、柔和、簡約、舍得、放下的一面。道家是一種養心之術,學習道家,可以培養開放的心靈、輕松的心情、明凈的心態、空靈的心境。道家是一種處世之法,學習道家,可以培養辯證的思
23、維、沉著的氣度、寬廣的胸懷、博大的眼界。儒道互補的現實意義儒道互補是一種人生智慧。以儒道互補作為自己的人生信仰,用以安身立命,就不必去信奉一種宗教。儒道互補仍將為現在和未來的人們提供一種積極入世又富有超越精神的人生哲學,人們將從其中獲得教益。1儒道互補的現實意義儒道互補是一種政治藝術。儒道互補可以提供一種不同于強調斗爭和沖突的政治理念,它主張用高度彈性的智慧去處理復雜的現實問題,以造福于人類社會。2儒道互補的現實意義儒道互補是一種文化理念。儒道互補可以在這個重理輕文、重物輕人、重現實輕理想的現代社會,為人類文化的未來發展找到一個健康的方向。人類必須重視儒家的“仁義”理念,和道家的“自然”理念,努力建設一種新型的生態文明,這種文明包括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3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