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然保護中心:2024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案例研究報告-以青海嘉塘、年保玉則和內蒙古巴彥淖爾3個社區為例(82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山水自然保護中心:2024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案例研究報告-以青海嘉塘、年保玉則和內蒙古巴彥淖爾3個社區為例(82頁).pdf(82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研究報告牧區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案例以青海嘉塘、年保玉則和內蒙古巴彥淖爾3個社區為例I版權信息報告作者第一章:史湘瑩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邵詩涵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第二章:戴胡萱 西交利物浦大學李黎 西交利物浦大學第三章:陳熙爾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項目協調、調研、翻譯和文字整理邵詩涵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達哇江才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王悅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朱子云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貢布澤仁 西南財經大學邵詩涵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第四章:張倩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 研究所劉馨濃 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封面圖片鄧星羽項目支持青海省玉樹州人民政府青海省玉樹州稱多縣人民政府樂施會山水公益基金會II前言熱浪,洪澇,干旱,高溫,氣候
2、變化或者以極端天氣的方式,或者以緩慢變化的方式,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所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是全球性的,但是對氣候變化的承受和反應卻是地方的,越是依賴自然資源、越是貧困或者缺乏流動性的人群越發敏感。但是傳統智慧也許給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干旱高寒牧區,由于氣候(比如降水)的高度變異性導致的自然資源分別的高度時空異質性,使得“氣候變化”這個詞,對于牧區和牧民而言,并不是一個新的事情。天然放牧畜牧業及在此基礎上發展的相關生產、生活以及本土知識,本質上就是要應對這些氣候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氣候“變化”對于牧民而言是正常的,“不變”才是不正常的。因此,牧民對于氣候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骨子里
3、其實是主動去“管理”風險,比如移動,而非現在氣候變化學界所謂的(被動)“應對”風險。牧區以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由于外界的主流發展觀的干預(當然,也包括主流發展敘事下牧民的自我放棄),包括不當政策、強加的市場(而非自發的),使得面臨全球“氣候變化”困境時,自己的之前的“管理”風險的理念和經驗優勢反而在逐漸喪失。所以當前牧區面臨的最尷尬的問題或許是,所謂的“現代化”的東西沒學會或正在拼命學,而自己最具優勢的東西卻在喪失(或被迫或主動)。因此,討論牧區的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或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思路,重新塑造主流話語。即從“應對”風險變為“管理”風險。而全球天然放牧畜牧業過去幾千年的“管理”風險經驗,
4、在重塑話語的過程中,應該被重視。這本案例報告,試圖從依賴于牧業的人群作為對象,去觀察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千百年來從適應氣候波動的傳統出發,牧民如何在新的時代應對和管理氣候的風險,政策、市場和自然環境如何與之交互和發展。報告選取了青海玉樹的嘉塘草原,果洛的年保玉則,以及內蒙古磴口縣三個地點作為案例研究,試圖從這些故事中探討社區的發展路徑,外部利益方、政策制定者該如何去理解和幫助社區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希望這樣的討論繼續下去,共同探索草原氣候風險管理之路。李文軍教授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III目錄版權信息I前言II第一章 研究背景021.1 牧區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051.1.1 青海省
5、果洛藏族自治州年保玉則社區051.1.2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嘉塘草原061.1.3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071.2 氣候變化對牧區社會生態系統的影響101.3 牧區適應氣候變化行為的轉變121.4 前期的項目基礎及研究目標16第二章 年保玉則案例研究:社區參與氣候適應性行動的態度202.1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202.2 調查方法202.2.1 關鍵信息人訪談和參與式觀察202.2.2 Q調查212.3 調查結果232.3.1 年保玉則區域所面臨的氣候變化影響232.3.2 當前社區基于氣候變化適應的草地恢復實踐262.3.3 社區參與草地恢復的態度282.4 討論和建議31第三章 嘉塘
6、案例研究:政府、社區組織和市場機制在牧民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34IV3.1 政府、社區和市場機制協同適應氣候變化的必要性343.2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及研究方法353.3 案例村牧民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分析373.4 案例村牧民氣候變化感知分析413.5 氣候變化影響下畜牧業生產結構變化433.5.1 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生產影響的感知分析433.5.2 畜牧業生產的收支結構分析443.6 討論和政策建議45第四章 內蒙古巴彥淖爾案例研究:氣候災害下的分流與重壓484.1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484.2 調查方法504.3 案例村牧民氣候變化感知524.3.1 氣候與災害524.3.2 植被與水資源指標53
7、4.4 案例村氣候變化對牧民生計的影響554.4.1 牲畜體質變弱554.4.2 基礎設施建設增多554.4.3 草料支出不斷增多574.4.4 依賴貸款維持生計594.5 案例村牧民應對氣候災害策略選擇594.5.1 牧民災害應對策略范圍縮小594.5.2 牧民對干旱的不同解釋624.6 討論和建議64第五章 總結與建議66致謝71參考文獻7201在雪中勞作的青海牧區居民02研究背景氣候變化已經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產生并將持續產生重大的影響,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及影響是聯合國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2015-2030年)。我國于2007年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將氣候變化應對上
8、升到國家布局的層面。未來,氣候變化應對也將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納入“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當中。在我國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區域中,受到影響最大的莫過于干旱區(Anderson et al.,2010)。由于生態系統對于干旱氣候的敏感性,草原地區受氣候變化的影響異常顯著,干旱半干旱草原區呈現出暖干化趨勢明顯、旱災加劇的特征。干旱區居民經常反映近年來降水模式變得更加不可預測(Mearns&Norton,2010)。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為敏感的區域之一,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青藏高原的高寒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占中國牧區總面積的38%,為60
9、0多萬牧民提供了生計來源(貢布澤仁,2019)。作為我國的生態安全屏障,它是亞洲主要河流的源頭和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同時,青藏高原牧區也是我國最不發達的區域之一,該區域的牧民長期以來主要以放牧的形式使用草場,天然畜牧業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氣候變化給青藏高原的牧民帶來了許多不可忽視的挑戰。氣候變暖對青藏高原的氣候和環境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尤其是近500103年來的溫度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速率的2倍,溫度整體變化呈波動上升趨勢,這可能是由青藏高原上空比其它地區更大幅度的臭氧總量減少造成的(陳德亮等,2015;張憲洲等,2015)。與此同時,青藏高原降水量總體為增加的趨勢,但在南部和北部的變
10、化方式上呈現相反的趨勢,近期表現為北部明顯增加,南部逐漸減少(陳德亮等,2015)。但同時,隨著氣溫的不斷上升,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出現暖干化趨勢,土壤沙化和干旱的脅迫程度有所增加(張憲洲等,2015;崔鵬等,2017),年平均干旱頻率在50%以上,即平均不到兩年就會發生一次干旱。崔鵬等(2015)研究結果顯示,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青藏高原的畜牧業區干旱災害呈多發態勢,青藏高原旱災及雪災發生率最高的區域都在牧區,其中干旱高危險區集中分布在柴達木盆地、共和盆地、川西高原等,積雪災害高危險區主要集中在青海南部高原、西藏南部地區和四川西北部地區等。近年來,有關牧民對氣候變化感知的研究也發現牧區面臨
11、的自然災害頻率增強且具有極端性。當前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牧區面臨的自然災害具有高強度、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對牧民的生活、生產和經濟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直接的影響。內蒙古面積118萬平方公里,具有北溫帶的暖溫、中溫和寒溫三個亞帶,六個植被帶,為世界四大植被區歐亞草原區、亞非荒漠區、東亞闊葉林區、歐洲-西伯利亞針葉林區的接合部(劉書潤,2017)。草原是內蒙古面積最大,最具特色的生態系統。內蒙古擁有的廣闊的天然草原,是中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畜牧業基地。氣候變暖導致草原生態環境惡化,加之頻繁的干旱、沙塵暴等災害,直接影響了牧民的生產生活。內蒙古草原不僅是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也是多民族文化的發源地,廣袤
12、的草原孕育了獨特的游牧文明,與周邊環境和諧統一。內蒙古草原還擔負著生態屏障的重任,氣候變化對其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沖擊,關系到區域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內蒙古地區氣候變化也給當地牧民的生活帶來明顯影響。內蒙古地區近50年來氣溫呈現明顯上升趨勢(路云閣等,2004);與04此同時,大部分地區的降水卻在減少(宮德吉,1995),呈現出較強的變干趨勢(趙媛媛等,2009)。與此相對應,內蒙古草原從21世紀以來就進入災害多發的時期,連續多年的干旱、沙塵暴、雪災和凍災等都發生在草原牧區。雖然干旱區草原本就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如“十年九旱”本身就是內蒙古地區的主要氣候特點(內蒙古氣象學會,1987),
13、但這些自然災害的嚴重程度卻是近幾十年來少見的,尤其是不同災害都集中在幾年內發生,給牧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打擊。以錫林郭勒盟為例,從1999年開始,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連續8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旱災,其中6年屬于嚴重旱災(李曉林,2006)。2001年我國發生的32次沙塵暴中有14次源于內蒙古地區(王關區,2006)。本報告選取青海和內蒙古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牧業社區,即青海的年保玉則、嘉塘草原和內蒙古的磴口縣作為研究地區,結合社區的特點分別進行生態恢復、市場化、政策保障等方面適應氣候變化的調查研究。下圖:牧民和牦牛051.1 案例牧區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1.1.1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年保玉則社區年保玉
14、則所在的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是青海、甘肅、四川三省的交界,平均海拔4000m以上,年平均降水量763mm。區域以高寒草地和濕地生態系統為主,有數條冰川和河流,有大小湖泊360個,是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并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包括雪豹、猞猁、白唇鹿、狼、馬麝、黑頸鶴、水獺、藏鵐、久治綠絨蒿等。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年保玉則的影響日益顯現。作為一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年降雨量在三江源最高),在氣候變化的趨勢下,年保玉則區域所受到的最大影響也體現在“水”的方面,其中包括冰川退縮、草地退化、水土流失等,給這片土地帶來了一系列嚴峻的挑戰,對當地牧民的生計和文化造成了深遠影響。首先,氣候變化導致的冰川退縮是
15、年保玉則面臨的最重要問題之一。這片地區的冰川是重要的淡水資源供應源之一,而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冰川融化不斷加劇,導致周圍水域的水位上升,而可利用的水資源卻逐漸減少。牧民們的家園往往位于高山或靠近河流湖泊的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牲畜的飲水都依賴于這些水源。冰川退縮不僅威脅到他們的水供應,還可能導致洪水爆發等自然災害,給當地居民的安全帶來潛在威脅。這里“世界水塔”水資源儲存量和動力的變化,也會深刻而持續地影響江河下游的幾十億居民。其次,氣候變化也導致年保玉則的草地退化。長期的過度放牧、氣候異常和不可預測的降水模式,使得草原無法得到有效的修復和更新。這導致牲畜飼料的短缺,影響了牧民的養殖業。草地退化
16、還會導致生態系統的破壞,減少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得當地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此外,氣候變化還加劇年保玉則的水土流失問題。極端的天氣事件,如持續的干旱和暴雨,導致水土流失的加劇。水土流失不僅06會加劇土地貧瘠,還會造成河流污染,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和飲水安全。同時,流失的土壤還會堵塞水源,影響灌溉系統,使農業產量減少,牧民們的經濟收入也會受到沖擊。對于牧民來說,這些問題是直接關系到他們生計和生活方式的挑戰。傳統上,牧民依賴于自然環境中的資源來維持生計和日常起居,但氣候變化威脅到了他們生計的可持續性。面對水源減少、草場退化和土地貧瘠,牧民們不得不采取更多的應對措施,例如轉變畜牧業模式、尋找新的收入來源
17、等,甚至被迫遷徙到其他地區。除了對牧民的生計造成直接影響,氣候變化也間接地威脅年保玉則獨特的文化傳承。牧民的生活與草原、冰川緊密相連,他們傳承了豐富的牧民文化和傳統知識。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帶來的生態環境變化,這些傳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面臨著逐漸消失的風險。牧民的子女可能不再愿意從事傳統的牧業生活,而轉向其他更穩定和現代化的職業,導致文化傳承中斷。1.1.2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嘉塘草原嘉塘草原在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范圍內,發源于巴顏喀拉山南麓的扎曲流經嘉塘,進入四川后成為雅礱江,是金沙江最大的支流,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地。河流兩側為開闊高原草甸,草甸南北由低緩草山環抱,形成青藏高原東南部、
18、橫斷山脈北部的典型寬闊谷地景觀,孕育了包括藏野驢、藏原羚、猞猁、藏狐及黑頸鶴、多刺綠絨蒿、藍玉簪龍膽、大花肋柱花、蘚狀雪靈芝等為代表的豐富動植物資源。近年來,氣候變化對嘉塘草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出現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如極端天氣加劇、草場退化和濕地退化等,這些客觀事實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近期,很多研究表明牧民面臨的極端性氣候事件越來越多。張人禾等(2015)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近期(2006-2035)年平均降水量相對于基準期(1961-2005)將增加3.2%,但由于氣候的波動性加大,雪災和干旱發生的強度和頻率也在不斷地上升(崔鵬07等,2017)。觀測數據表明,2018年青海省南部出現特重
19、度雪災5次,是1961年以來全省出現特重度雪災最多的年份。位于青藏高原的嘉塘草原也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現象。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嘉塘草原地區的氣候也變得越發不穩定和極端。高溫天氣持續時間增長,夏季極端高溫頻繁發生,造成干旱和水資源短缺。而在冬季,則可能會出現異常寒冷的極端天氣,導致嚴重的凍害和雪災。這些極端天氣現象給嘉塘草原的生態系統和居民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和巨大挑戰。其次,嘉塘草原面臨草場退化問題。氣候變化導致的降水模式不穩定,使得嘉塘草原草場無法得到足夠的滋養和恢復。長期的過度放牧和人類活動的擾動,加劇了草場的退化進程。退化的草場意味著牲畜的飼料變得有限,這對當地的畜牧業和牧民的生計造成了
20、重大影響。同時,草場退化也破壞了當地生態平衡,許多植物和動物物種的生存受到威脅。第三,濕地退化是嘉塘草原面臨的另一個嚴重問題。濕地作為重要的生態系統,不僅為眾多珍稀瀕危動植物提供棲息地,還是許多候鳥的遷徙站點。然而,氣候變化導致的氣溫升高和降水不穩定,使得嘉塘草原的濕地逐漸縮減和退化。濕地的退化不僅影響生物多樣性,還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如水質降低、水資源量減少。綜上所述,嘉塘草原作為一個脆弱的生態系統,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極端天氣、草場退化和濕地退化等問題,不僅對當地的生態平衡造成破壞,還對牧民的生計和經濟發展帶來嚴重挑戰。1.1.3 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位于內蒙古西部的巴
21、彥淖爾市,北部為烏拉特草原,中部為陰山山地,南部為河套平原,與此相對應,地貌按成因及形態類型劃分為屬于內蒙古高原的高平原地區,陰山山地的中低山、低山丘陵、山間洼地和溝谷,以及河套平原的山前傾斜平原、黃河沖積平原和風積沙地等。磴口縣地處河套平原源頭、烏蘭布和沙漠東部邊08緣,是沙塵暴的策源地之一。磴口縣氣候變化趨勢明顯。在近六十多年里,氣溫呈明顯的變暖趨勢(圖1.1),降水則呈現夏降秋增的微弱變化趨勢(圖1.2)。從圖1可以看到,從1961年到2022年,磴口縣四季的氣溫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尤其是夏季氣溫自2005年起一直保持在多年(1961-2022)趨勢平均值以上。這無疑會使蒸發量加大,導致
22、同等雨量條件下可利用水資源量減少。其它季節也表現出相似的變化特征,自2005年起,除個別年份的氣溫在趨勢平均值以下外,其余年份的氣溫均高于多年趨勢平均值。圖1.2是1961-2022年磴口縣降水距平值,可以看出,夏季有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和秋季微弱上升趨勢,冬季和春季多年氣候平均值較為穩定,但波動性也很明顯。在訪談中,所有受訪者都反映近四年連續干旱,從圖1.2可以看出近四年里夏秋降雨確實都保持在較低水平。此外,圖1.3顯示的1961-2022年磴口縣風力距平值,可以看到自2015年左右,風力有一個抬升的趨勢,這也印證了訪談中多次提到的沙塵暴增多的問題。數據來源:內蒙古氣象廳圖1.1 磴口縣四季氣
23、溫距平變化(1961-2022)9數據來源:內蒙古氣象廳圖1.2 磴口縣四季降水距平變化(1961-2022)圖1.3 磴口縣四季風速距平變化(1961-2022)數據來源:內蒙古氣象廳101.2 氣候變化對牧區社會生態系統的影響牧區是我國經濟最不發達的區域之一。在2011-202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所規劃的連片特困地區中,有超過半數的連片特困區分布在有牧區的省、市、自治區。我國的牧區高度依賴草場資源,很多牧民居住在更加邊緣和更易受災的地方,氣候變化對牧區的生產、生活及產業發展等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第一,冬季雪災的頻繁發生導致牲畜死亡率增加。如我們調研發現,2019年2月,青海玉樹地區遭遇
24、重大雪災,牲畜和野生動物因無法獲得牧草以及寒冷的天氣而大面積的死亡。此外,也有研究認為極端天氣引起牲畜疾病增多,致使其死亡率增加(張倩和艾麗坤,2018),并且有研究發現有些新的牲畜疾病是由極端氣候直接引起的。第二,氣候變化影響草場植被的季節性生長格局,夏季的干旱降低了部分牧區的草地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Hopping et al.,2018),從而造成返青季縮短或推遲等問題的出現(Klein et al.,2011)。因此,雪災、干旱等自然災害以及氣候變化下的草場生態變化增加了畜牧業生產的風險,提高了畜牧業生產成本,降低了畜牧業生產量,影響牧戶的畜牧業收入,從而增加了牧民生計的脆弱性(Yeh
25、et al.,2014;Gongbuzeren et al.,2018)。第三,牧區的自然災害具有季節性和突發性特征,對牧區生態旅游等其他綠色產業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多的挑戰。因此,氣候變化對牧民的生計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而且經濟條件較差的牧民獲得資源的能力較弱,這也就決定了他們對極端氣候事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較弱的應對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加了牧民的脆弱性(張倩,2011)?;谶@樣的背景,提升牧區等經濟基礎依賴于農、林、牧產業的生態脆弱地區的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是我國“十四五”規劃中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目標,也是2021年可持續發展目標、2015年巴黎協定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內容。202
26、2年國家制定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指出,適應氣候變化需要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風險識別與管理,采取調整措施,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防范不利因素,以減輕氣候變化對11生產的不利影響和潛在風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AR6)指出,如今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從氣候風險管理的視角轉換到氣候韌性的視角,即從降低風險轉為氣候適應性發展。氣候韌性指一個社會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不僅有能力維持系統自身的功能和結構,并根據實際需求有能力轉型到另一種系統。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將從監測預警水平的提高、重點領域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提升以及氣候變化意識的增強等方面提升全社
27、會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強化協調聯動和資源共享,強化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鑒,推動多主體參與,形成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合力,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實時減少災害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從而全面提升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然而,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具有顯著的區域性特征。草原牧區作為我國乃至全球最廣泛的生態系統和主要低收入人群的分布區,探索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行為轉變,以及政府、社區組織和市場機制在協調牧民適應氣候變化策略中的作用,對提升生態脆弱地區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及實現牧區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下圖:青海牧區的夏季草場121.3 牧區適應氣候變化行為的轉變在討論氣候變化的適應時,首先我們需要先
28、討論氣候本身的波動性對于牧區的影響和適應性問題。有一些學者認為,牧業本身的一個自然的特征就是對于高度變化的氣候波動性具有適應性的。適應性是指在適應實踐、過程中,或系統結構對于預計的或實際發生的氣候的變化所做出的可能的調整的程度。適應可以是自發的或者有計劃的,可以通過對實際的或預期的氣候條件的改變作出響應來實現。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由對于外部變化的暴露,敏感性,以及具備適應和恢復的能力的綜合反映(Young et al.,2006)。Adger(2006)等提出了社會脆弱性特征的指標,包括貧困、不公平性和制度適應性等,可以通過這些指標來衡量具體某個社區或群體的社會脆弱性?;謴土?/p>
29、是一個開放系統在持續變化中吸收干擾并再組織以保持其核心的結構功能和反饋的能力(Cesar et al.,2004)。對氣候變化牧民適應性反饋的方面,有研究顯示牧民在追求更好的經濟收入同時,追求更低的風險。因此,在氣候風險增加的情況下,會采取更加高強度、短時間的放牧行為,通常的做法是提高存欄量、建設更多的圍欄小草場等等,保證其滿足一定的生活需求(Jakoby et al.,2014)。雖然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近些年牧區面臨的極端氣候在不斷增加,但牧區傳統上一直處于自然災害頻發區域(王曉毅等,2014)。由于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干旱與半干旱區的牧民長期以來形成了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方式,他們通過
30、在不同草場資源之間移動來規避自然風險,并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本土知識,形成了相應的非正式制度(Goldstein 和 Beal,1989;Sheehy etal.,2006;李文軍和張倩,2009)。根據長期積累的經驗和本土生態知識,牧民預測每年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災害的發生程度(Kleinet al.,2011),基于社區組織和社會互惠關系來調整放牧方式和協調草場資源的分配,以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Li and Huntsinger,2012)。因此,社區自組織的適應行為是旨在村集體合作組織的基礎上,采用社區社會互惠關系、習俗制度和本土生態知識等手段促13進彈性的牲畜移動和放牧方式、共享勞動力
31、和草場資源、共同分擔氣候風險、集體解決資源使用和分配中出現的沖突等策略(張倩和艾麗坤,2018;貢布澤仁,2019)。在我國已有的研究中,擺萬奇等(2012)發現在氣候變暖和放牧活動的共同影響下,青海果洛的達日縣1970-2000年有29.39%的草地出現退化,牧民通過提前轉場放牧、建造圍欄、調整畜群數量與結構等生產措施加以適應。李西良等(2013)對內蒙古草原牧場的研究表明,以干旱為主的極端氣候是氣候變化影響牧場的關鍵因子,購草(保畜)、賣畜(減畜)是牧戶的主要適應行為,其中,保畜策略更為常見。Wang et al(2013)針對西藏那曲的研究指出,本地牧民采取的適應策略包括種植和購買牧草、
32、租草場、加入合作社、生計手段多樣化等,還有社區的扶持以及政府項目。產權制度的設計同樣使得牧民個體行為的可持續性面臨考驗,當牧民面臨公共使用的草場時,更高的風險可能會導致個體牧戶選擇更高的存欄量,降低自身風險,而加劇公共草場過牧的程度,因為其生態成本是集體來共同承擔的。而這時草場的退化反而會降低所有牧戶的氣候適應性,最后帶來類似“貧困陷阱”的結果(Berry et al.,2019)。此時,制度設計和社會資本可能會促進社區對氣候的適應性,也保障了對自然資本的可持續的利用。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國家牧區實施了一系列的鼓勵市場化發展的草場管理政策,重點完善基于市場機制的草場管理制度安排,試圖在
33、保障牧戶個體權益的同時重新配置牧區草場資源,促進我國牧區從傳統的生計型向市場化的商業型轉換,增強牧區抗擊雪災、旱災能力,幫助牧區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實現穩定的生計發展(Gongbuzeren et al.,2015)。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牧區開始實施畜草雙承包責任制,意在推動草場保護和建設養畜(張倩,2011)。通過“承包”這一產權制度調整,最終促成了移動放牧向定居放牧的轉變,生產設施建設、飼草料基地種植逐漸成為草原畜牧業發展的主題(李文軍和張倩,2009)。隨后,我國連續提出了一系列草場管14理政策,包括草場生態獎補政策、游牧民定居工程、完善草場流轉以及三權分置辦法等政策,在進一步完善草
34、場產權明晰到戶的基礎上,通過市場機制來重新配置草場資源以及加大外界資源的輸入來促進畜牧業發展(Gongbuzeren et al.,2015)。2013年底,我國發布了第一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提出加強生態脆弱區農村人口的適應能力,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強調市場手段在農牧區應對變化中的作用。然而,草場分包到戶的制度設計,如果執行不好,有可能會阻礙社區組織和社會互惠關系、共擔風險可以起到的氣候適應性效果。草場分包到戶制度的創新與完善、針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管理,可以達到草場可持續經營的適應效果,產生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氣候的波動與生態系統的動態變化互相影響,社會經濟系統在公共政府、
35、私人市場及公民社會三個部門的本地制度之下,進行相應的動態適應。這個過程,適應主體即本地居民家庭受到外部交換因素例如金融、技術和信息等的干預,包括了幾個層次上的主動調整。適應過程體現了本地居民家庭的生活生產能夠主動根據風險變上圖:牧戶為自家草場設立圍欄15化,靈活地調節要素的能力,包括在地理上風險的調節也就是流動性,在時間風險上的調節也就是貯存,在生產資料風險上的調節也就是生計多樣化,在家戶之間風險上的共擔也就是社區公共扶持,最后就是當社區內部無法解決的時候,通過與外部市場的交換來實現風險控制。在草原產權制度和牧區發展政策演變的背景下,很多牧區適應氣候變化的策略逐步轉向以市場機制和政府扶持為主導
36、的適應策略,其具體適應策略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在完善草場產權明晰到牧戶個體的基礎上推動草場流轉的管理制度,通過草場經營權的流轉來重新配置和整合牧戶個體的草場資源,解決“有草無畜和有畜無草”的矛盾。同時,推進草地畜牧業適度規模經營與合作牧場制度建設,從散戶為主的小農經濟到合作社,現代家庭牧場等為主的經營方式創新,使畜牧業生產達到規?;陌l展,并在有利條件下推動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的發展,提高牧民應對氣候變化下圖:為牧民家庭分發飼草16的能力;2)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政府鼓勵牧民搬遷到城鎮尋找非畜牧業的就業途徑,通過多元化的生計方式降低氣候變化的影響,而進一步完善草場經營權流轉為遷出的牧民在
37、搬遷中提供生活過渡的收入來源;3)加大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通過人工草地、牲畜暖棚、打草設施和定居點建設來增加牧區抗災能力,并且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大了諸如小額貸款、牧業氣候保險等金融市場資源的輸入來減緩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即便我國干旱與半干旱牧區的氣候變化適應行為處于轉型中,但也有牧區依然維持由非正式制度所協調的社區自組織適應行為,包括四季游牧、社會互惠關系、集體共擔風險等適應策略。如今我國牧區適應氣候變化策略體現多樣化,其中政策扶持、社區自組織行為和市場機制成為協調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的三個關鍵因素。與一些已有研究結論不同的是,本文設想這三個關鍵因素及其協調的適應策略之間存在相互支撐的關系,呈現
38、多尺度上的相互嵌套關系。因此,本文采用青海和內蒙古的三個典型牧區作為案例,深入探討和分析牧區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實戰經驗及其背后的機理機制,為其他牧區適應氣候變化政策制定提供參考建議。1.4 前期的項目基礎及研究目標2016年,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曾經申請了樂施會的“中國西部農村氣候變化影響與恢復力研究和傳播項目”,在青海省獲得89份有效調查問卷。依托問卷數據對牧民的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進行了分析,有如下發現:1)受訪牧民中有37.1%認為本地的氣候比起以前已經變化了,但只有20.2%的牧民認為有需要或者已經有意識地改變了相關的放牧和生活方式。其原因除了草原生活本身具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另一方面
39、也在于氣候的感知不一定導致直接的行為改變。2)牧民存在39種應對氣候變化的行為,其中經常被使用的包括收集蟲草(58.4%)、從政府獲得補助(39.3%)、給牦牛補飼(34.8%)、建立永久房屋(34.8%)和提高飼草貯存(31.5%)。17在這些適應行為中,政府在提供補助、建立永久房屋、補飼和儲飼信息和渠道建立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以蟲草和飼草的交易為代表的市場手段越來越受到牧民的認可。共用草場、相互扶持、共享信息則體現了以社區為基礎的傳統適應方式。3)適應行為可以被歸納為5種策略,分別為貯存性策略(補飼、改善畜棚等)、多樣性策略(收集蟲草、銀行貸款、打工等)、互助性策略(共用草場等)
40、、市場性策略(租借草場、買賣牲畜等)和流動性策略(輪牧等)。區域策略的選擇與其自然地理條件、社會經濟背景和市場可達性是匹配的。例如,稱多離飼草供應市場較近,多采用貯存的策略;雜多的蟲草收入比較突出,多樣的策略比較明顯。以上數據為我們理解牧區氣候變化的影響和牧民適應的選擇提供了一個整體的觀感,也啟示我們在下一步研究中可以精進的方向,比如在社會調查中關注促使適應行動的發生條件,在討論適應方式的時候考慮區域性的交通、經濟背景等基礎條件,考慮政府、社區等不同層面的各司其職和優勢互補。通過訪談和機構日常積累,我們了解到一些社區出現了許多積極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情況,幾個突出例子包括:1)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
41、州久治縣白玉鄉(“生產力下降-生態恢復”的社區集體行動)。該地區年均溫1.6,年降雨量超過700mm,屬于氣候條件較好和自然恢復能力較強的區域。以“黑土灘”為標志的草地退化給當地牧民帶來了強烈的不解與擔憂。當地傳統中對退化的應對方式主要是大范圍轉場和開展宗教儀式。與此同時,一些牧民也開始自發組織起來,試圖摸索新的適應方式。例如,拍攝過鼠兔、牛糞紀錄片的牧民蘭澤,于2019年開始帶領牧民在退化的黑土灘上種草,通過社區的力量對當地生態進行修復。2)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嘉塘草原(雪災-政府主導的補飼)。該地區年均溫-4.6,年降雨量518.4mm,是冬季雪災18中容易受到影響的區域之一,家畜損
42、傷率較高,儲飼是當地應對雪災的常用手段。2018年末,嘉塘的牧民受地方政府的幫助提前儲備了大量的飼草料,因此得以降低在2019年春季雪災中的損失。備災和救災事件充分體現了政府保障在氣候變化應對中的作用。3)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旱災-個體層面通過市場行為應對)。該地區近十年平均氣溫9.4,年均降水量149.3毫米,年均蒸發量2493毫米,旱災是當地最大的挑戰。由于地廣人稀,同時接觸市場觀念的時間比較早,牧民多在個體層面采用市場交易行為來應對氣候變化災害的風險,主要方法包括購買飼草、出欄和草場出租和交易等,屬于個體層面的資源配置。這些社區代表了青海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態系統、內蒙古干旱半
43、干旱草原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面臨的幾個突出問題,以及幾種普遍采用的應對方式。政府政策落到這些社區的有效性如何,社區如何將政策、資源、現代科學與傳統知識進行結合,形成新的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本土知識,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本報告將聚焦在青海年保玉則、嘉塘和內蒙古磴口縣三個社區,分別關注氣候變化所帶來的草場退化、雪災、干旱和貧困等幾個特定的風險及其應對行動,通過問卷調查、關鍵信息人訪談,獲知具體的有效應對行為如何達成?;诖?,本報告旨在通過對幾個有代表性的具體案例的跨學科研究,解決以下問題:1)總結草原牧區應對氣候變化風險行動的一般性經驗,包括成功的方法和應該避免的雷區,為其他社區提供借鑒;
44、2)對區域性適應方案的制定提出建議,并就應對行動中政府、社區、NGO的角色和功能提出建議。19被降雪覆蓋的牧區冬季草場2002年保玉則案例研究社區參與氣候適應性行動的態度2.1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研究區域年保玉則所在的青海省果洛州久治縣是一個純牧業縣,全縣有1313.59萬畝草場(占縣域總面積的83.6%),牦牛養殖是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本研究主要涉及的白玉鄉,其可利用草場面積為141.38萬畝,分為龍格、俄科、白玉、科索、牧羊五個村以及一個移民村,總牧戶1151戶、5076人,藏族人口數量占99%以上(Overview of Jiuzhi County,2022)。本研究基于年保玉則區域的
45、幾個主要特點,包括其降水特征、地形特征和以高寒草地畜牧業為主要生計的社會經濟特征,開展社區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案例研究,了解社區面臨的氣候變化影響,并特別針對草地退化這一風險,通過Q方法的調查,了解當地牧民對于參與草地恢復行動的態度和意愿,從知識、世界觀、價值觀和制度等角度探討提高社區適應性的方法。2.2 調查方法2.2.1 關鍵信息人訪談和參與式觀察基于文獻和過去的工作基礎,結合關鍵信息人訪談、參與式觀察的方法,對年保玉則社區所面臨的氣候變化風險及其影響進行調查。其中,2021-2022年共開展了4個關鍵信息人訪談,包括一位僧人,一位當地環保組織的帶頭人,一位當地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成員,和一位牧民
46、。對訪談錄音進行轉錄,并進行文本整理和分析。21于2021-2022年,間斷性在社區開展參與式觀察,跟隨當地環保組織的工作,參與和觀察2022年的社區種草及監測活動。2.2.2 Q調查采用Q方法,對社區參與草地恢復行動的態度進行調查。Q方法是一種結合了定性和定量視角的研究方法,被廣泛地應用于原住民社區對于氣候變化的感知和行動意愿的研究,以揭示本土視角在其特定的世界觀、價值觀、知識體系和治理結構下,對于氣候變化風險和影響的理解,以及采取適應性行動的傾向(Albizua&Zografos,2014;Brown,1993;Karali et al.,2013)。根據Q方法的推薦應用步驟,于2020年
47、在年保玉則社區首先開展了一輪半結構式訪談,對所有訪談進行錄音和轉寫,從牧民對草場變化及其原因、草場恢復活動的描述中,提取了345個語句,形成原始語料庫。于2021年,通過一個線下工作坊,組織草原研究學者、保護機構工作者和牧民進行討論,從語料庫中提取了25個語句,這些語句覆蓋知識、世界觀、價值觀、自我認知和社會網絡幾個方面,初步組成了用于Q調查的語句集,并翻譯成藏漢雙語版?;谶@一版語句,在年保玉則開展了預調查,根據受訪者的反饋,對語句和翻譯進行了少量的調整,最終形成了正式的Q調查材料(表2.1)。于2021和2022年開展正式調查,通過“滾雪球”的抽樣方法(snowball sampling)
48、,從社區行動者蘭則、更尕倉洋等社區關鍵信息人開始進行調查,通過他們引薦社區內具有不同參與態度和行動的牧民,再通過這些牧民介紹,進一步找到其他的目標受訪者,最終在白玉鄉完成了29份牧民調查(圖2.1)。隨后,使用R 4.2.1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并結合牧民訪談的轉錄文本進行解讀(Zabala,2014)。表2.1 年保玉則Q調查語句列表編號語句1草場的變化是自然現象,人是無法去改變的。2牛羊的多少對草地沒有什么影響。3人心里有很大的欲望的時候,草地就變差了。4草地退化是因為大自然不平衡,而不是其他原因。225種草是牧民的義務。6政府的種草項目應該由牧民來實施。7種草是公家的事,跟個人沒有太
49、大關系。8種草對我個人的好處大于對集體的好處。9我希望看到種草的結果是草場上有各種花,種類要多。10我會盡量主動想辦法帶領大家種草。11我個人力量小,如果有其他人組織種草,我會去的。12滅殺鼠兔,有利于草地恢復。13我喜歡鼠兔。14我認為應該通過多出欄獲得更高的收入。15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留在草場上繼續當牧民。16我認為傳統放牧方式在現在已經不適用了。17如果有可能,我想離開草原去城鎮生活。18念經、寶瓶對草地恢復沒什么幫助。19傳統上沒有什么應對黑土灘或者沙化的辦法。20即使沒有看到種草成功的例子,我也愿意參與種草。21只有專家指導下種草才能成功。22種草對恢復草地沒什么用處。23如果鄰居、
50、親友去種草,叫我一起,我也不一定參加。24比起對牛羊的好處,我更看重種草在信仰上的意義。25要種草的話,我能找到人來幫我。圖2.1 社區調查232.3.1 年保玉則區域所面臨的氣候變化影響本節是根據文獻和社區調查,并結合本次Q調查中的訪談信息,總結而得到的關于年保玉則區域所受到的氣候變化影響的整體情況。我們發現,作為一個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年降雨量在三江源最高),在氣候變化的趨勢下,年保玉則區域所受到的最大影響也體現在“水”的方面,并體現于因水的變化而帶來的當地環境和牧民生產生活上的變化,包括冰川退縮、草地退化、水土流失,以及當地文化所受到的沖擊。(1)冰川退縮過去的60年里,青藏高原的年平
51、均氣溫每十年升高0.35,超過了全球同期平均水平的2倍。升溫導致了冰川和雪山的快速衰退,以及永久性凍土層的下移,整個青藏高原的冰川在儲量上減少了大約15%(Minglu Zhang,2021)。在年保玉則區域,冰川的退縮也非常明顯。關注到這個問題后,當地伙伴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下圖:年保玉則的冬季草場24協會開始了對自己本地冰川的監測活動。根據他們的定點拍攝影像和實地標記,我們發現,年保玉則主峰的冰川在過去10多年以來逐年退縮。與冰川的變化相類似的,這里的雪山也發生了雪線的逐漸上升,過去的調查顯示,有71%的牧民發現雪山的積雪減少甚至沒有了,29%的人認為雪線沒有明顯變化,而沒有牧民認為積雪增
52、加、雪線下降。根據IPCC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在高碳排放的情境下,到本世紀末青藏高原的小型冰川將會失去它們80%的冰量,還有一些冰川則會整體消亡(IPCC,2019)。這意味著以冰川融水為主要補給的河流,特別是中小型的支流,將會在短暫的水量爆發后,迎來水量銳減甚至干涸的威脅。這些“世界水塔”的水資源儲存量和動力的變化,將會深刻而持續地影響江河下游的幾十億居民。(2)草地退化溫度的變化、降雨量和降雨時間分布的變化,以及凍土層下移所帶來的地下水可獲得性的變化,通過復雜的植物生理學過程影響了草地的生長,再疊加上鼠兔和人為放牧活動的影響,三江源地區發生了大尺度的草地退化。在一些科學研究中
53、,氣候變化對草地退化的貢獻率在30-90%之間(Wang et al.)。在所有草地退化的表現中,“黑土型”的植被喪失是最棘手的問題(Caoetal.,2019;Wang et al.;Yan et al.,2011;嚴作良 et al.,2003)。這是三江源地區特有的一種處于退化后期的狀態,當原生的草地失去了它的草皮層(一層由于禾莎類植物的生長,植物的根系與土壤緊密結合形成的氈狀結構)后,土壤裸露出來,由于有機質豐富而呈現出較深的顏色。在夏天的時候,這些地方可能會長出很多雜類草,但是隨著秋天的到來,雙子葉植物凋亡并被風吹走,土地會重新變得裸露,由于沒有植被的覆蓋,更容易出現風沙、塵暴。年保
54、玉則有大量的“黑土型”退化草地,包括“黑土灘”和“黑土坡”,其中,“黑土坡”特指發生在坡度25以上陡峭山區的退化,也是一種年保玉則區域所特有的現象。25在社區調查中,有42%的當地牧民感知到了草場的變化。對他們而言,高寒草甸是家鄉最基本的景觀,也是家畜和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健康的草場變成了“黑土灘”和“黑土坡”,長的是牛羊不喜歡吃、甚至吃了會中毒的雜類草,這是直接影響生計的。因此,牧民對于草場退化普遍表現出了擔憂,既擔心當下,也擔心未來牧民是否還能在草場上生活。(3)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主要是由于季節性強降雨,疊加陡峭的地形條件和破碎的草地植被而引起的。過去的60年里,青藏高原的年降水量顯著
55、增加,平均每十年增加7.9毫米(Minglu Zhang,2021),在社區調查中,也有36.8%的人感覺夏季的降雨增加了,13.8%的人認為降雨變得不均勻了。極端的降雨事件下,地形陡峭的山坡極易面臨雨水的強力沖蝕,導致水土流失,造成或加劇“黑土坡”,甚至演變為土壤全部流失的整山退化。2021年夏天,年保玉則有一次強降雨所帶來的破壞。當時,連續的大雨將山上的泥土沖至白玉鄉所在的街道,當地人稱為“洪水”,并表示這是第一次遇到這么大的洪水,沖刷下來的泥土數日不散。對于街道的住戶而言,這是大風天飛揚的塵土,避之不及;而對于草場而言,這些被沖刷下來的泥土卻是寶貴的土壤資源,造成流失非??上?,也難以彌補
56、。(4)對當地文化的影響在當地文化中,年保玉則是一個神圣的區域,是藏區24個“維兒”(秘境)之一。在這里,冰川是亙古不變的標志,幾乎每一座雪山也都有名字,住著凡人看不見的神靈或非人生命。牧民對冰川和雪山寄予感情,這里面有對于未受破壞的自然的親切,也有對所認可的世界規律的敬畏。冰川消融、雪線上升、洪水、草場退化等現象愈演愈烈,對于牧民而言是超出傳統印象的。在走訪中,我們發現許多牧民感到草原原本的和諧已經被打破,會有意無意地用“人心退化”作為歸因,認為到了佛教典籍提到的“末世”,正如謁語所說,“雪山如26海螺色,則國土安康;雪山如天珠色,則國土舒適;雪山如瑪瑙色,則國土衰亡?!边@句話的含義是,當雪
57、山像海螺般潔白時,人類所在的世界非常健康平安;當冰雪開始消融,雪山像天珠般斑駁的時候,世界依舊可以讓人感覺到舒適;當雪山上沒有了雪,山峰像瑪瑙般棕紅時,世界就快要走到盡頭了。2.3.2 當前社區基于氣候變化適應的草地恢復實踐在所有的氣候變化影響中,草地退化是使當地牧民的生計直接受損的影響,也是被他們頻繁提到的問題。本研究針對這一問題,在社區開展了訪談和參與式觀察,了解牧民對草地退化原因的理解、當前已經采用的應對方式,以及關于人工開展草地恢復實踐的情況。調查發現,草場退化在牧區是一件相對“新鮮”的事情,過去口口相傳的故事、宗教或文學典籍中,既沒有關于草場大尺度、快速退化的記錄,也沒有關于如何應對
58、草場退化的知識和經驗。牧民基于傳統文化,將退化歸因于人的心念、行為的變化,難以開展從上圖:牧民收集草籽27科學原因入手的針對性的適應行動。在草地因退化而部分或全部失去初級生產力的地方,許多牧民往往通過租借草場、購買飼草料進行補飼的方式,來降低自己在畜牧生產上的風險,這使得本就不富裕的牧民家庭生活更有壓力。在這樣的局面下,牧民又更容易增加對草場的索取,從而留給草場休養恢復的空間更小,形成不良循環,可以認為是一種因管理不當而造成的資源和發展的相互限制。在“黑土型”退化地帶,草地很難通過禁牧管理實現自然恢復,人工修復行動是一種新的主動適應的方式。2005年以來,政府開始了在三江源區域的黑土灘治理項目
59、,由久治縣草原站進行實施。然而,對草原站工作人員和當地牧民的訪談都顯示,這些黑土灘治理項目的效果并不理想,使得一些牧民對草地恢復沒有信心。此外,目前的草地退化治理中,已有的耕作機械基本只能在坡度25以下的區域使用,在坡度超過25的區域幾乎不可能工作,這也導致了當地“黑土坡”的治理被認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然而,我們也觀察到,從2019年開始,年保玉則社區出現了牧民自己組織的小規模草場恢復行動。這是由牧民蘭則(當地草根環保組織“年目倉”的發起人),在看到草地退化的問題,并了解到若爾蓋“巴讓治沙”的例子后,學習他們的經驗,在自己的草場上召集牧民一起開展了人工種草的行動。連續四年的實踐,他們的團隊也探
60、索和發展出了一些更適合當地條件的做法,包括選擇草籽、選擇恢復地塊、調整開溝方式、安放招鷹架等。在2021年,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也與久治縣發改局合作,開展了牧民為主體的草地恢復實驗,但未能持續。在生態系統恢復的時代,國家和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對退化草地的恢復,伴隨著越來越多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投入。在這個過程中,當地居民在生態修復中的主動性和參與度也越來越受到國家生態修復政策的重視。諸多國內外實踐經驗表明,當地居民在生態恢復行動中的有效參與是修復成功的關鍵。因此,本研究下一節從牧民參與退化草地生態恢復的視角,進一步調查當地牧民對種草的態度,希望為政府和保護機構推動主動適應工作提供建議。282.
61、3.3 社區參與草地恢復的態度牧民對于種草的不同態度根據Q方法并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根據對于種草的態度,年保玉則社區的牧民大致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分別是:主動應對型、經濟導向型、信仰被動型和城市向往型。第一類是主動應對型的牧民。從對每個語句的平均打分情況來看,主動應對型的牧民能夠意識到家畜對于草場的影響,而其他三類牧民均不認為存在這個影響,許多牧民表示“草場的大小對牛羊有影響,牛羊的多少對草場沒有什么影響?!毕鄳?,主動應對型的牧民認為草場的變化是人可以去影響和改變的,種草對于恢復草地很有用處,同時種草并非只是政府的事情,而是與每一個牧民都有關系。持這些想法的牧民,也是最不同意搬出牧
62、場、去城市生活的人。語句2:牛羊的多少對草地沒有什么影響。(本組得分:-0.82,平均得分:0.03)語句7:種草是公家的事,跟個人沒有太大關系。(本組得分:-2.45,平均得分:-1.34)下圖:年保玉則的牧民29語句17:如果有可能,我想離開草原去城鎮生活。(本組得分:-2.27,平均得分:-1.00)第二類經濟導向型的牧民,則表現出對于草場所提供的生產力的高度依賴。他們為傳統的放牧方式進行辯護,認為過度放牧不是問題,但同時也對參與草場恢復表現出了最強烈的興趣。在當地提倡“生命平等”的文化中,捕殺鼠兔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然而,第二組的牧民對于滅殺鼠兔在草地恢復方面的積極作用表現出了最高的認
63、可。至于對草場恢復效果的期待,他們是所有牧民中對“有花”的期待最小的,認為“種草就是為了草,為了牛羊有吃的”,說明對一些人而言,草場的生產力比生物多樣性來得重要。如果有機會,他們會愿意搬離牧場,去城市生活。語句9:我希望看到種草的結果是草場上要有各種的花,花的種類要多。(本組得分:0.7,平均得分:1.15)語句12:滅殺鼠兔,有利于草地恢復。(本組得分:0.60,平均得分:0.00)語句23:如果鄰居、親友去種草,叫我一起,我也不一定參加。(本組得分:-1.50,平均得分-0.88)下圖:草地研討會30第三類牧民是態度相對被動的佛教信仰者。這一組牧民堅決不同意佛教的儀軌對于恢復草地是無效的,
64、相反,種草的效果卻是不確定的,并且種草應該是政府的事情,跟個人沒有什么關系。他們是唯一一組喜歡鼠兔的牧民,對于滅殺鼠兔、通過出欄提高經濟收入表現出最為強烈的反對。在文化的傳承方面,他們也是最不希望孩子放棄牧民生活的人。語句1:草場的變化是自然現象,人是無法去改變的。(本組得分:1.92,平均得分:-1.36)語句13:我喜歡鼠兔。(本組得分:2,平均得分:-0.58)語句22:種草對恢復草地沒什么用處。(本組得分:0,平均得分:-2.27)最后一類牧民是淡漠的城市向往型。他們是唯一一組認為傳統的放牧方式已經不再適用的牧民,認可種草對于恢復草場的作用,但是卻對參與種草行動表現出最為強烈的拒絕。在
65、所有牧民中,他們最期待看到草場恢復后有花,最不喜歡鼠兔,最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留在草場上生活。語句16:我認為傳統的放牧方式現在已經不適用了。(本組得分:0.5,平均得分:-1.65)語句10:我會盡量主動想辦法帶領大家種草。(本組得分:-3.5,平均得分:0.46)語句11:我個人力量小,如果有其他人組織種草,我會去的。(本組得分:-2,平均得分:1.19)牧民態度與實際行動之間的關系結合訪談所得的信息,我們發現,在草場恢復的社區實際行動中,主動應對型的牧民往往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經濟導向型的牧民通常是“追隨者”,而信仰被動型、城市向往型的牧民是不參與者??傮w而言,主動應對型的牧民相比于其
66、他牧民的不同,突出地表現在相信草場退化的現象是可以被人為地扭轉的,并且認為31草場恢復與每一位牧民個人都有關。被動的佛教信仰者則表現出對于行動效果的不確定,認為“改變世界本來的樣子”不是自己的事,而是政府的事。值得注意的是,與被動的佛教信仰者對于新事物的抗拒不同,主動應對者是以一種積極的態度,將種草這種新的做法成功地融入到了本地傳統文化的話語體系中。2.4 討論和建議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的退化是當前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聯合國啟動了“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計劃(2021-2030)”,我國政府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把生態系統恢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
67、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青藏高原作為我國的氣候變化敏感區,也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高寒草地退化的問題及其影響日漸凸顯,使得我國政府對草地恢復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不僅提高了在黑土灘和黑土坡治理等方面的項目投入,并且越來越強調基于科學的研究開展修復行動。在學界的研究中,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社會-生態系統”視角的發聲,重視社會系統在環境管理中的角色,尤其是當地居民在恢復行動中的參與,進行主動、有效的適應。從年保玉則社區的調查結果可知,當地牧民對于草場退化和恢復存在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會影響他們在實際恢復行動中的參與和表現。若要有效推動社區參與退化草地的恢復工作,則識別這些不同類型的人群、采取針對
68、性的措施就顯得非常重要。其中,識別主動應對型的牧民是第一步,他們的主動性和開放性,可以實現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學習和吸納,并基于傳統文化,將新事物融入本地話語體系,創造出能被當地人接受的新話術因此,他們的參與是接受創新做法、知識本土化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些牧民往往是社區中思考和行動的積極分子,很容易通過觀察或村內走訪進行識別。隨后,他們的動員和示范行動,將可以感染和帶動經濟導向型的牧民進行追隨。整個過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知識的本土化和話術的轉變,可能是政府、外來學者和機構都無法做到的,而最好由熟知本地文化、在社區擁有認同度和影響力的“自己32人”才能完成。相比于向社區灌輸科學知識和技術
69、,上述這些角色更應該找到社區里能完成轉化的“自己人”,充當“介質”的作用,通過他們去推動行動。對于愿意支持社區開展主動適應行動的機構而言,他們需要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牧民都會積極響應種草的號召。信仰被動型、城市向往型的牧民很可能對種草無感,甚至抗拒,而主動應對型牧民、經濟導向型牧民是開展工作的重點。在年保玉則社區所在的久治縣,當地政府已經意識到了牧民參與在草場恢復當中的重要性,并有通過自上而下的項目吸納牧民一起行動的意向。相應地,他們在實際工作中也應當有所策略。在每個目標社區,首先要找到和吸納主動應對型的牧民,通過他們完成話語的轉換,然后動員和爭取經濟導向型的牧民,最后考慮對其他類型牧民的滲透
70、和影響。理想的草地恢復,將可以實現多重的效益?;謴偷牟莸亍捌つw”,可以封存地下碳庫,并通過植物光合作用捕捉大氣中的碳,使草原依然發揮碳匯的功能。原本只長毒雜草的土地上,重新長出了牧草,讓牛羊可以吃,減少了牧民購買飼草料的支出。隨著新草的生長改善了土壤的環境,這些地方可以從種子庫和地下根系長出更多的原生植物,增加生物多樣性。而逐漸茁壯的根系、緊密的土壤結構,則能夠恢復對局部水土的保持功能,調節徑流,減緩水土流失。此外,恢復的草原還將可以發揮審美和文化支持的功能。多重的效益,以及一個耦合的“社會-生態系統”,將有助于提高社區在氣候變化諸多不確定性之下的韌性。本案例研究主要從社區參與退化草地生態恢復
71、的角度,探討了牧民對于氣候適應實踐的態度,并提出對社會組織和政府的工作建議,但除了草地退化外,我們也發現了年保玉則社區還面臨著冰川退縮、水土流失、當地文化受到沖擊等氣候變化的影響。盡管尚未對這幾個影響開展深入的討論,但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以這些信息為基礎,從項目活動設計等方面進行注意,力求提高牧民對氣候變化和自己所受影響的意識,促進主動的適應。33嘉塘草原的牧民和牦牛34嘉塘案例研究政府、社區組織和市場機制在牧民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3.1 政府、社區和市場機制協同適應氣候變化的必要性近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關注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在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然而,社區組織、政策扶持和市場機制在牧區應
72、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的相關研究陷入相互爭議的悖論中,具體如下:第一,已有的研究在兩個尺度上,即牧戶個體和社區的尺度上,爭議市場機制和社區習俗制度分別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并把兩者作為不同的草場管理模式來看待;第二,不同的草場管理模式下,現有的研究認為牧戶個體的適應行為、社區集體的適應行為以及政策扶持的適應行為作為三個尺度上互不相關的適應策略;第三,關于支持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的研究更多地強調外界資源的輸入包括飼草料、保險、信貸以及國家政策的扶持作為抗災的主要手段,而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從傳統的草場管理方式入手,探討習俗制度如何配置社區內部的資源來協調適應措施。這樣的學術爭議不盡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
73、研究中存在,也是草場管理和牧區發展的相關研究迄今為止一直爭議的難題。已有的研究深入探討了不同的適應機制和策略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牧區社會生態系統演變中政府、社區和市場協同合作關系及其在創造多樣化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中的重要性。氣候變暖和牧區社會經濟的變化雖然給牧區帶來了很多變化和挑戰,但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機會和平臺。青藏高原牧區在上千年的演化過程中形成了非常0335特殊的“人-草-畜”社會生態系統,但是它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而是一直處于與外界市場變化的互動中。然而,目前已有的研究,尤其是支持社區習俗制度的研究,很少關注市場化的發展對草場管理的影響以及市場機制在草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貢布澤仁,20
74、19)。另外,牧區與外界市場的接軌增加了草場資源在牧民生活中的效用和功能的多樣化。如今草場不僅只是為畜牧業生產供給草料的資源,而且為牧民提供蟲草等藥材資源和旅游資源,甚至成為市場上直接可交易并獲取現金收入的商品。在牧區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下,氣候變化適應策略不僅需要考慮草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也需要關注牧區人口增長和市場需求增加帶來的額外壓力。傳統的社區習俗制度無法避免市場化發展帶來的影響,需要面對社區不斷演化的事實。同樣地,牧區的習俗、信仰和社區組織等社會文化以及草場生態系統的異質性特征是市場機制和政策扶持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必須面對的現實。因此,就如適應性治理理論視角指出(張倩和艾麗坤,2018)
75、,在牧區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下氣候變化適應行為是多中心的制度,這是多維的、嵌套的和多重的權力中心,是政府、市場和社會自治理的集合,并且建設多個合作機制包括網絡和伙伴關系,共享權利和責任,自組織和沖突解決機制。同樣地,我國2022年頒布的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指出強化協調聯動和資源共享,強化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鑒,推動多主體參與,形成適應氣候變化工作合力。因此,本項目認為,政策扶持、市場機制和社區自組織管理等多個主體在青藏高原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該如何參與協同合作、協調氣候變化適應策略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3.2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及研究方法本研究選取了位于青海玉樹州牧區的兩個案例村,分別是位于稱多
76、縣CD村和玉樹市GN村。CD村全村共有349戶,總計1362人,全村總草原面積為247723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90148畝,全村共計有5424頭牛,1000只羊和688匹馬。雖然政府90年代開始推動草原承包到戶責任36制,每個牧戶都有草場承包證,但實際管理中,全村一種保持共用草場,并維持四季輪牧的方式。在草場使用、放牧方式和季節性搬遷等方面具有村集體自組織的草場管理制度特征。GN村全村共有356戶,總計1238人,全村草場面積為35000多畝,牲畜結構方面,畜種結構較單一,主要是牦牛,全村共計有9000頭牛。從1994年開始,GN村開始將自己的牧場承包給個人,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家庭維持聯組
77、集體使用牧場,每組有7至24戶家庭,并修建了鐵絲網來劃定聯組之間的草原邊界。在這一管理制度下,牲畜的流動性從4個季節性流動減少到2個季節性流動,牧民只能從自己的放牧地采集蟲草。該村沒有任何村集體尺度上的合作經營和生計收入管理系統,所有的適應策略和生計收入來源都是通過個體戶或者聯戶來實現的。本項目選取的兩個案例村位于玉樹州牧區兩個案例村,畜牧業和蟲草經濟是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兩個案例村具有相似的社會生態環境特征,但是兩個案例村所采取的草場管理模式和氣候變化適應行為方面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的方式進行定性分析案例調研,對比分析兩個案例村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探討政策扶持、市場機制
78、和社區自組織行為在牧民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關系,并提出政策建議和學術展望。下圖:調查員在當地牧戶家進行訪談373.3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及研究方法表3.1 CD村和GN村牧民采取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適應策略CD村GN村移動季節性牲畜移動(頻率)3.61.4走場(比例)23%10%勞動力移動(比例)23%20%儲存飼草儲存(比例)037%應急草場(比例)100%67%牲畜暖棚(比例)31%63%重建畜群規模(比例)38%7%市場購買飼草料(元)32488163信用貸款(比例)62%60%購買牲畜保險(比例)46%77%共擔風險參與合作社(比例)100%20%政府災后援助(比例)100%100%政府
79、災前幫助購買草料(比例)100%0社會組織(寺廟、個體、NGO)提供應急援助(比例)100%100%多樣性收入來源多樣性(數量)2.92.6根據表3.1的分析結果,兩個案例村牧民采取的適應策略方面存在很多相似和差異性之處。我們采用Agrawal(2010)提出的五種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的分析框架,分類和梳理兩個案例村所采取的具體適應策略,分析結果如下:(1)移動性即便以往的研究重點強調牧區牲畜移動性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策略,但本項目從季節性牲畜移動、走場以及勞動力移動三個方面來梳理兩個村牧民采取的移動性適應策略。首先,根據表3.1顯示,CD村實施了全村共用的草場管理模式,所以該村的牧民依然可以維持
80、傳統四季游牧的放牧方式,一個牧戶每年平均搬遷3-4次38之前。根據不同的雪災程度和草場生態狀況,牧民通過村集體協商決定不同季節之前的搬遷時間和規律。相對而言,GN村實施草場承包到戶制度后,牧戶之間形成聯戶的草場使用模式,放牧方式從傳統的四季輪牧轉換到兩季輪牧,牧戶根據自身的畜牧業生產需求,選擇兩季輪牧,或者長期定居在一個季節的草原上,從而該村牧戶的季節性輪牧次數相對低一些。其次,兩個案例村的牧戶都采取了走場作為應對自然災害的重要策略,但也存在差異。CD村因維持全村共用草場,所以該村可以采取的走場的策略實施移動放牧。在訪談中,牧民提到,維持四季輪牧的村集體共用草場方式使牧戶在自然災害發生期,根據
81、災害的強度,可以到其他季節草場采取走場的行為。因此,該村每年有23%左右的牧戶會采取走場作為躲避災害的適應策略。GN村因聯戶共用草場,牲畜能移動的空間范圍縮小,牧民能采取走場的空間相對較小,每年平均10%左右的牧戶可以采取走場的適應行為。最后,隨著市場化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高,牧民家庭的部分勞動力往周邊的縣城流動,尋找非畜牧業的收入來源。兩個村均有23%和20%左右的牧戶勞動力往外流動,通過尋找多樣化收入來源幫助牧戶應對自然災害?;诖?,本文認為因兩個村所采取的草場管理模式不同,從而社區組織和聯戶組織在放牧方式發揮著不同的作用。CD村保持全村共用草場,牧戶可以采取的季節性牲畜移動和較高的走場
82、行為,而GN村實施的是聯戶共用草場,季節性牲畜移動和走場行為方式都受到一定限制,從而兩個村在牲畜移動方式和移動空間方面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同時,隨著政府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化發展,牧戶家庭的部分勞動力往外流動,尋找非畜牧業收入來源也逐漸成為牧區應對氣候變化重要的手段之一。(2)儲存儲存和保留應急草場、打草場、牲畜暖棚和重建牲畜規模等是牧民傳統上長期使用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根據表3.1數據分析結果顯示,雖然戶數比例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兩個案例村的大部分牧戶把牲畜暖棚建設和保留應急草場作為應對自然災害兩個重要策39略。與此相比,關于通過打草場儲存飼草料和畜群規模重建方面兩個村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83、GN村實施草場承包到戶后,可以在自家的冬季定居點周邊建立小規模的打草場或種草區域,從而有37%的牧戶采取儲存飼草的行為,但相對而言,CD因維持全村共用草場,很少有打草場或種草區域,從而該村沒有牧民采取儲存草料的適應策略。同樣地,兩個案例村牧戶采用畜群規模重建作為適應策略的比例也存在較大的差異。CD村38%的牧戶采取了畜群重建的手段,而GN只有7%牧戶采取該策略。根據調研訪談,2018-2019年之前,CD村的很多牧戶家庭面臨較大的雪災后因牲畜死亡較高而破產,很多牧戶放棄畜牧業生產生活并選擇外出打工。然而,在2018-2019年CD村再一次面臨較大雪災的時候,當地縣政府實施了一套“購買飼草料+扶
84、持恢復畜群規?!钡呐涮渍?,由政府統一組織從距離約600公里以外的青海貴南縣購買草料,用成本價以買一送一的方式支持當地牧民。同時,當地政府通過政策扶持幫助該村的很多貧困戶重建畜群規模,鼓勵牧民重新從事畜牧業生產。在獲得飼草料供給和政府扶持下,CD村的很多牧戶有機會和能力重新建設畜群規模,恢復畜牧業生產來作為核心的收入來源。相對而言,GN村的牧民雖然在雪災期獲得政府的應急幫助,但因缺乏配套政策的扶持,該村面臨雪災后再次重建畜牧業生產生活的牧戶比例相對較少?;诖?,本文認為災害期政府配套政策的扶持有助于牧民降低牲畜死亡率、恢復畜群規模。下圖:嘉塘牧區5月份的降雪現狀(左)和牧民利用牛糞建設的牛圈(
85、右)40(3)市場根據已有的研究和案例村的實際情況,本文從購買飼草料、信用貸款和購買牲畜保險等三個方面梳理兩個案例村的牧民采取基于市場機制的適應策略。根據表3.1的分析結果顯示,兩個村有很大比例的牧戶都采用了國家信貸和牲畜保險作為核心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根據牧戶訪談顯示,自2018年開始國家推動牲畜保險后,牧民一致認為保險不僅能幫助他們降低雪災后的牲畜死亡率損失,并提高了牧戶獲得國家信貸的概率,從而雪災期牧戶擁有較好的金融資本和能力去購買飼草等抗災措施。因此,與已有研究的結論相似,牲畜保險和農村信貸是相互支撐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有效提高了牧民抗災能力。然而,兩個案例村的牧民在購買飼草料的支出成
86、本方面存在較顯著的差異。CD村的戶均飼草料成本明顯低于GN村的戶均成本。這樣的結果與政府抗災配套政策有密切關系。2018-2019年,當地縣政府實施的購買飼草料+扶持恢復畜群規模的配套政策,不僅提高了當地牧民獲得飼草料的機會,也幫助牧民節約購買飼草的成本?;诖?,本文認為在政府抗災配套政策的扶持下,當地牧民有能力和機會更好地獲得市場資源,并有助于節約抗災成本。(4)共擔風險村集體共擔風險的適應策略是牧民傳統上常用的抗災手段。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牧區共擔風險的主體由傳統的村集體組織轉向多主體的組織參與模式。根據表3.1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兩個案例村的氣候變化適應過程中出現了由政府、社區組織、
87、當地寺廟、社會組織以及社會公益人士等多方主體參與共擔風險的適應模式。表3.1的數據結果顯示,兩個案例村在2018-2019年的抗災中獲得了多方組織的幫助和救災援助,但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首先,兩個案例村的牧戶獲得村合作社援助的幾率存在一定的差異。CD村維持了村集體共用草場,因此建立了村集體的合作社,所有的牧戶有同等機會參與合作社。與此對比,GN村則是由部分牧民聯戶建立的合作社,從而牧民參與合作社的比例相對較低。其次,41CD村所在的當地政府實施了抗災配套政策,在政府組織和扶持下獲得更高的購買飼草料幾率?;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本文認為多方主體組建的共擔風險將成為牧區應對自然災害的主要適應策
88、略之一。(5)多樣性基于以往的文獻結果,本文在這里分析兩個案例村采取收入多樣性作為適應策略的現狀。根據表2.1分析結果顯示,CD村的收入多樣性類型略高于GN村,但差異性不顯著,兩個村的戶均收入多樣性分布在2-3之間。根據牧戶訪談,兩個案例村牧戶的核心收入來源是蟲草、政府補貼以及畜牧業收入,其中有些牧戶的畜牧業收入比例相對較低?;诖?,本文認為兩個案例村牧戶尋找非畜牧業收入來源的能力和概率相對較低。即便蟲草是兩個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也有研究從資源詛咒的視角指出單一依靠一種暴發的資源會增加收入不穩定風險,加劇生計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3.4 案例村牧民氣候變化感知分析氣候變化感知是針對氣候變化的各
89、種特征包括氣溫、降水、物候、自然災害發生頻率等方面牧民主觀認知和態度的一種分析方法。也有的研究認為,農牧戶對氣候變化感知影響其適應方式,氣候變化感知是其適應行為的前提條件,感知與適應行為之間存在反饋機制和作用機理,也是體現牧民脆弱性的一種主觀認知特征。本文探討兩個案例村的牧民對降水、雪災、返青期和枯黃期和水資源變化的感知分析。第一,關于降水量變化情況,CD村有40%和33%的牧民認為冬季降雪量和夏季降水量在增加,其余牧民提出無變化情況;GN村63%的牧民認為冬季降雪量增加,而60%的牧戶認為夏季降雨量在減少。即便兩個村有一些差異,但在訪談中,所有牧民都一致認為近幾年降水規律體現極端的趨勢,下雨
90、的時候雨水非常大,但雨急停后天氣會非常干旱。第二,關于雪災發生頻率情況,兩個案例村都有50%的牧民認為雪災發生頻率在增加。第三,關于草原物候變化情況,CD村42%的牧民認為返青期推遲,42而50%的牧民認為枯黃期提早;然而,GN村40%的牧民認為返青期提早,50%的牧民認為枯黃期也提早了。訪談中,兩個案例村的牧民都一致表示,“與以往相對比,返青期和枯黃期的時間變化,夏季草生長的時間短、生長情況也不好?!钡谒?,關于草原上的泉眼、河流等水資源變化情況,59%和90%的牧民都認為水資源減少了。訪談中牧民提到,草原上以前水資源相對豐富的很多泉眼和小溪流如今都枯干了。但同時也有牧民表示,草原上的水資源與
91、降水規律有直接的相關性。降水量好的時候水資源也隨之逐漸恢復?;诖?,本文認為牧民氣候變化感知分析可以從村和戶的微觀尺度上體現氣候變化的空間差異化特征。兩個案例村雖然都處于同一個草原生態系統,但牧民對于氣候變化的感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然而,所有牧民的一致表示無論哪一種氣候變化特征,都體現極端的變化規律和現狀。下圖:CD村和GN村牧戶氣候變化感知分析433.5 氣候變化影響下畜牧業生產結構變化為了深入了解氣候變化影響下牧民采取的畜牧業適應策略和生產策略對畜牧業生產的影響,本文從氣候變化的影響感知和畜牧業生產的投入產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3.5.1 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生產影響的感知分析氣候變化的影響
92、感知分析揭示了牧民采取相應的適應策略后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生產產生的負面效應的風險程度,也能體現不同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的效果。本文從擠奶量、牲畜膘情、牲畜繁殖率以及牲畜死亡等畜牧業生產特征變化的角度分析氣候變化影響感知。第一,CD村50%的牧戶認為擠奶量減少了,但也有25%的牧民認為在暖棚和冬季飼草料充足下擠奶量有所增加。與此對比,GN村90%的牧民均認為擠奶量有所下降。根據訪談內容,CD村的牧民表示,自2018-2019年開始,牧民有機會獲得充足的飼草料并且冬季有暖棚保障牲畜抗冷的前提下牧民冬季也可以擠一定的牛奶,增加了總擠奶量。第二,兩個案例村的大部分牧民均認為牲畜膘情和牲畜繁殖率出現下降的趨勢
93、;在訪談中牧民表示,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下,草地生產量下降,草原退化嚴重,牲畜膘情和繁殖率也隨之下降,并且牲畜繁殖時間出現推遲的現象;第三,關于牲畜死亡率,兩個案例村的牧民表示不一樣的感知。CD村有92%的牧戶認為自2018-2019年牧民獲得政府和其他社會組織扶持的飼草料和暖棚以來,雪災期牧民有足夠的飼草料滿足牲畜需求并有助于抗寒,因此牧民表示牲畜死亡率明顯下降。然而,GN村73%的牧民認為牲畜死亡率增加。牧民認為即便災害期有一些政府和社會組織援助的飼草料,但沒有長期穩定獲得飼草料。同時在建設暖棚的前提下,雪災期和平時冬季牲畜死亡率較高?;诖?,本文認為自兩個村的牧民采取了具有一定差異的氣候變
94、化適應策略后,牧民對于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擠奶量和牲畜死亡率變化存在明顯差異,這樣的差異與CD村獲得了政府抗災配套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長期獲得充足飼草料機會和牲畜暖棚建設以及信貸等金融資源供給等配套政策有助于牧民控制牲畜死亡率。443.5.2 畜牧業生產的收支結構分析這部分將對兩個案例村畜牧業生產收入支出結構的差異性進行分析。根據表3.2的分析結果顯示,CD村戶均純畜牧業收入高于GN村。首先,從畜牧業收入結構的對比分析來看,CD村戶均的畜牧業收入高于GN村,但牲畜保險賠償額低于GN村。調研中發現CD村的牧戶出欄牲畜和畜產品的水平高于GN村。訪談中牧民表示,他們可以在維持全村共用草場和季節性放
95、牧的基礎上,獲得政府的抗災配套政策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扶持,因此,通過牲畜出欄和畜產品銷售獲得收入幾率比以往增加了。其次,從畜牧業生產支出結構來看,CD村戶均購買飼草料的成本遠低于GN村,這與政府扶持飼草料有一定關系。根據牧戶訪談得知,當地政府統一購買飼草料后以買一送一的形式提高CD村牧戶獲得飼草料的幾率,這不僅提高了獲得飼草料的機會,同時也幫助牧戶節約了畜牧業生產成本?;诖?,本左圖:CD村和GN村牧民氣候變化影響感知分析45文認為兩個案例村牧民采取的適應策略不同,對畜牧業生產的收支結構產生顯著的影響。CD村的分析結果揭示了政府、社區組織、牧戶個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等組件的多主體參與抗災過程不僅提高
96、了牧民畜牧業收入,同時也幫助牧戶節約畜牧業生產成本。表3.2 CD村和GN村畜牧業生產收支結構收入與支出CD村(元)GN村(元)畜牧業收入128856618牲畜保險賠償398311413政府扶持飼草料16200總畜牧業收入1848818032飼草料購買29989344獸醫161246牲畜保險購買520595總畜牧業生產支出367910185純畜牧業收入1481078453.6 討論和政策建議本研究采用了玉樹州牧區的兩個案例村,對比分析了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策略、氣候變化感知以及不同適應策略對畜牧業生產帶來的影響。根據本文的數據分析結果得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結論。首先,兩個案例村的牧民雖然在走場、
97、購買草料、購買牲畜保險等適應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有一些適應策略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包括季節性牲畜移動、購買飼草料成本、政府配套政策扶持等。其次,兩個案例村雖然都處于同一個草原生態系統,但牧民對于氣候變化的感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便這樣,所有牧民一致表示無論哪一種氣候變化特征,都體現極端的變化規律和現狀;最后,根據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的影響感知分析顯示CD村牲畜死亡率明顯下降,而GN村側處于增加的趨勢。另外,CD村的戶均純畜牧業收入高于GN村,而兩個村最大差異在于畜牧業收入與購買飼草料成本的不同?;诖?,本文認為相對于GN村,CD村采取的適應策略更加豐富,從而在面臨雪災等氣候災害46
98、的時候,畜牧業受損程度相對較低。根據兩個案例村的氣候變化適應行為及實踐經驗,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建議。第一,相應災害救助轉為災前預防的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目標之一,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現狀,政府需要制定預防災害風險的配套政策,促進牧民氣候風險管理和適應能力。比如,兩個案例村的分析結果揭示制定飼草料供給和修建暖棚等畜牧業生產配套政策,以及氣候保險和信用貸款等氣候金融配套政策能更好地扶持牧民應對自然災害。第二,面臨多重和極端氣候災害,牧區適應氣候變化需要通過多個主體共同協作和風險共擔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其中包括政府、市場、村集體、牧戶個體、社會組織(NGO、寺廟、個體)。需要強
99、化多主體之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鑒,合力組織牧民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第三,與以往的研究結論相對比,牧戶個體和村集體的適應策略之間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補充關系,而并非是相互替代的關系。CD村的案例結果提示,牧戶個體尺度上的飼草料購買行為和村集體尺度上的共用草場和四季游牧相互協作下有效控制了牧民的牲畜死亡率。調研中發現,牧民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存在的幾個重要挑戰和不足,這也啟發了整個牧區在應對氣候變化中需要反思和關注的問題。第一,牧區的畜牧業市場沒能創造體現牧區綠色和有機生產特征的市場發展渠道。青藏高原仍有很多牧區畜產品的銷售渠道依然停留在通過二道販子收購和售賣的階段,牧民在整個銷售過程中幾乎沒有議
100、價能力,致使畜產品的價格無法提上去。這也是很大程度上牧民無法提高畜牧業收入的根本原因。對此,本文建議重新整合牧區資源、建設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共同參與市場化發展。第二,牧區依然未能創造出多樣化的收入來源,尤其與牧區生態文化相關的非畜牧業收入來源。雖然蟲草為牧民創造了不同程度收入,但資源詛咒的理論視角曾提出,單一依靠一種暴發的自然資源會抑制當地人創造多樣化收入的積極性和創新性。因此,本文建議,以生態文化旅游作為切入點,在玉樹等青藏高原牧區創造與旅游相關的多樣化收入,打造草原特色的旅游經濟發展路徑。47蒙古扁桃和荒漠4804內蒙古巴彥淖爾案例研究氣候災害下的分流與重壓4.1 研究區域背景介紹位于內蒙
101、古西部的巴彥淖爾市,北部為烏拉特草原,廣闊的天然牧場為牧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基礎,而南部河套平原上40萬公頃的耕地,則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是全國三大灌區之一。磴口縣位于巴彥淖爾市西南部,東臨杭錦后旗,北與烏拉特后旗接壤,西靠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南隔黃河與鄂爾多斯杭錦旗相望。磴口縣地形地貌復雜,北部是高聳的狼山山脈,為土石山區;西部是烏蘭布和大沙漠,地表為沙丘和沙生植物覆蓋;東部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灌溉便利;南面是黃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長,春秋短暫,夏季炎熱,降雨量少,日照充足。年均降水量144.5毫米。雖然磴口縣是農業縣,但北部山區和西部烏蘭布和沙漠給
102、畜牧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本次調研時間為2023年3月底至4月初,選取磴口縣中部偏北方向的兩個嘎查作為案例研究地,既有牧業,也有農業,但結合方式有所不同。W嘎查有286戶,630人,土地76萬畝,其中草場約69萬畝,耕地約7萬畝,其中26萬畝草場是嘎查南部的沙地,7萬畝的耕地都集中在這26萬畝中,開墾于1990年代和2000年代。經過多年,目前W嘎查的居住地主要分布在四個地方:(1)山溝,這里居住的是保留季節性移動的休牧戶,他們只有夏天在山溝里放牧,春季和秋季則回到嘎查所在地或沙地,其中無耕地的牧戶則需要冬天再搬到租用農地度過近半年的時間,目前全嘎查有45戶休49牧戶;(2)嘎查所在地,
103、這里主要是常年在這里居住的禁牧戶(五六戶),還有個別靠補貼生活的無畜戶;(3)沙地,一些牧戶在2000年左右在這里開墾了土地,可以夏季去山溝,待農作物收獲后再搬回這里;(4)移民村,建于2005年的移民項目,約有十多戶住,主要是老人,個別戶也是禁牧戶,有很少的牲畜。B嘎查有475戶,1077人,目前常住人口240戶,514人。嘎查土地面積39萬畝,其中35萬畝為草場,分布在山溝和沙地,屬于1個牧業社。到2016年土地確權時,這個牧業社有70多戶牧民,但目前仍在放牧的只有13戶,屬休牧戶,還有部分禁牧戶只養二三十只羊用于自食。耕地3萬多畝主要是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開墾,屬于其它7個農業社
104、,共有200多戶,戶均耕地最多也不超過30畝。隨著土地流轉,也出現個別租用幾百畝耕地的大戶。由于B嘎查農業社與牧業社界限分明,所以居住地要比W嘎查少,基本分布在三個地方:(1)山溝,牧戶夏季來此地放牧,冬季搬到租用的農地,目前全嘎查有13戶休牧戶;(2)沙地,同W嘎查一樣;(3)農地,有6個農業社的農戶分散居住,在自己承包的農地附近。需要說明的是,休牧戶和禁牧戶是在執行草原獎勵補助政策時,由牧戶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的發展方向,同時獲得相應補貼。休牧戶是指可以正常放牧,只需按照草畜平衡規定限制牲畜數量的牧戶,這些牧戶可以拿到的草原補貼標準為2.7元/畝;禁牧戶是指不能利用草場放牧,但可以圈養少量牲畜
105、以滿足自食要求的牧戶,他們可以拿到標準為6元/畝的補貼。選擇這兩個嘎查作為案例地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首先,這兩個嘎查都有大面積的草牧場,分布在狼山的四個山溝里,畜牧業經營主要依賴于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無疑會給這里的牧民帶來重要影響。其次,考慮到這里處于農牧交錯帶,與純牧區的牧民相比,這里的氣候變化應對策略可能更加多樣化,通過此調研,可以對農牧交錯帶的氣候變化應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最后,通過對比兩個嘎查,包括自然條件、農業發展進程和政策實施情況及其對農牧民適應能力的影響,都可成為提高當地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經驗借鑒。504.2 調查方法本次調研的抽樣采取滾雪球的辦法,盡量覆蓋兩個嘎查不同生產類型和不
106、同經濟水平的農戶。首先,我們針對不斷減少的仍在放牧的休牧戶進行調研,因為他們是直面氣候變化影響的群體。如前所述,還在山溝放牧的牧戶已經大量減少,再加上一些牧戶在農區租用地里還沒有遷回,甚至出現一條山溝只有一戶牧民的情況。兩天之內,我們在三個溝口和一個山溝深處對六戶牧民進行了訪談,包括B嘎查5戶和W嘎查1戶,基本了解了休牧戶的基本情況。之后我們選取嘎查所在地進行集中調研,在W嘎查,這里約有十多戶,主要包括兩種類型:禁牧戶和臨時居住在此的休牧戶。如果下雨,后者會在雨后搬到山溝里。最后共訪談11戶,包括4個休牧戶和7個禁牧戶。在B嘎查,主要訪談了1社的農戶8戶和1個禁牧戶。經過五天實地調研,共訪談2
107、6戶,其中W嘎查12戶,B嘎查14戶,其類型分布如圖4。此外,為了解兩個嘎查的整體情況,調研過程中還訪談了兩個嘎查的現任領導。對于居住在沙地的W嘎查的牧戶,我們也曾進入沙地,尋找訪談戶,但均被拒絕。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這里的牧戶擁有耕地,目前既是準備春耕,也是忙于照顧小畜的時間,事情很多;二是在禁止開墾和保護生態的大環境下,他們對外界了解其耕種情況的企圖有所顧忌。因此,抽樣牧戶在地理分布的角度缺少一塊,但基于對村領導和其他牧戶的訪談,本文也會對他們的氣候變化影響及應對策略進行簡要分析。圖4.1.抽樣訪談戶的類型分布(單位:戶)0246810休牧戶禁牧戶農戶W嘎查B嘎查51對經濟水平的分析
108、要將牧戶和農戶區分來看,衡量牧戶經濟水平的主要指標是牲畜數量,衡量農戶經濟水平的主要指標則是耕種面積(包括自己承包和租用地)。需要說明的是,牲畜數量這個指標受兩個因素干擾,一是草料成本,在連年干旱影響下,牧民需要購買大量草料維持畜群,牧業成本急劇增加,由此導致牲畜數量多并不意味著收入高。二是其它收入,極個別牧戶雖然仍在牧區,但找到其它行業,主動減少牲畜數量,其收入可能也與牲畜數量無關。但是,牲畜數量還是較能客觀地反映出絕大多數牧戶的經濟實力,所以本文還是將按牲畜數量(羊單位)劃分經濟水平:無畜戶(0);畜戶(1-100),中等戶(101-400);多畜戶(400)。如前所述,W嘎查沒有農戶,1
109、2個受訪戶包括5個休牧戶和7個禁牧戶,休牧戶中有3個中等戶和2戶多畜戶,禁牧戶中有1戶牲畜超過100個羊單位,其余有4戶少畜戶和2戶無畜戶(圖5)??傮w來看,在連續四年的旱災后,能維持放牧的休牧戶,基本都是多畜戶,而選擇禁牧的牧戶多數是缺乏勞動力或無力維持畜牧業,他們主要依賴于草原禁牧補貼生活;只有1戶牧民是成功掌握開鏟車的技術而主動放棄畜牧業,只維持數量很少的牲畜以滿足自食需求。B嘎查有農戶8戶,其中耕地面積小于50畝的有2戶;50-100畝的有6戶。他們也有少量牲畜,8戶中有一戶無畜,6戶不超過100個羊單位,只有一戶是140個羊單位。禁牧戶有1戶,草場在沙地,其中有200畝耕地;休牧戶5
110、戶中有4戶多畜戶,1戶中等戶。圖4.2.W嘎查抽樣牧戶經濟水平分布情況(單位:戶)02468禁牧戶休牧戶無畜戶少畜戶中等戶多畜戶52由此可見,本次調研的抽樣樣本基本覆蓋了兩個嘎查的所有可能類型,基于對這些樣本數據的分析,也能夠對當地人的氣候變化感知、氣候變化對農業和牧業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的應對策略有較為全面的理解。此次調研訪談采用開放式問卷,內容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受訪戶的生計,包括家庭基本信息、草場或耕地面積及利用方式、資產與負債、2022年度農業收入與成本、生活支出等;第二部分為受訪戶對于氣候變化的感知、氣候變化給他們帶來的影響以及他們的應對策略;第三部分圍繞自然資源保護、村民互助合作
111、、鄉村凝聚力以及未來鄉村振興等方面展開。4.3 案例村牧民氣候變化感知針對氣候變化感知,問卷主要從氣候和災害變化的直觀感受以及植被和水資源指標來收集信息。4.3.1 氣候與災害從氣溫來看,夏季和冬季變熱是多數人的直觀感受,B嘎查14戶中有11戶(占比79%),W嘎查12戶中有10戶(占比83%)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不難看出,這與圖1近六十年氣溫距平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其中W嘎查有3戶(25%),B嘎查有2戶(14%)提到2022年冬季特別冷,這可能與短時極低氣溫有關,而圖1基于月平均氣溫計算,不能反映出這樣的變化。對于冬夏季節長短變化方面,有個別牧民也反映冬天變短,夏天變長,有時到11月份,草
112、還沒有徹底變黃,由此感覺冬天變短。從降水來看,牧民說2000年以前雨水好,進入2000年以后,降水明顯減少。幾乎所有牧戶都提到夏季雨水變少(W嘎查100%,B嘎查93%),冬季降雪減少(W嘎查92%,B嘎查86%)。一位牧民提到,“我們小時候(40-50年前)雨水多,清明前羊在外面能吃飽了”,本次調研也是在清明節前夕,草場根本沒有返青。就災害發生來看,牧戶普遍反映近四年連續旱災是其面臨的最大災害,之前雖也有旱災,但是多年連續發生的災害很少見,都是短期災害。53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旱災給當地帶來的影響最大,W嘎查有10戶(占訪談戶數的83%)、B嘎查有11戶(占訪談戶數的79%)反映近些年來,旱災
113、越來越厲害,較一致的看法是近四年連續干旱。圖2中也反映近四年夏秋降水除了2020年稍高于多年平均值外,其它都低于平均值。雪災在這里發生較少,如前所述,牧民的直觀感受是冬季降雪減少,只提到2016年有雪災,這與圖2的數據呈現一致性,2015年和2016年的降雪量均明顯高于多年平均值。對于農戶來說,風災對于剛種植的作物來說具有很大的威脅,8個農戶里有3戶提到風災影響,發生在五月份的風災會引起經濟損失,因為被風吹走的作物還需要補種。也有農戶提到,由于近幾年旱災的影響,風災也顯得越發嚴重。由此可見,連年旱災與風災已經形成災害鏈,有黃河水或地下水支持的農戶雖然不像牧戶那樣受到旱災的直接影響,但受風災的影
114、響越來越明顯。4.3.2 植被與水資源指標降水對于自然植被的影響最直接最明顯,W嘎查有11戶(92%),B嘎查有13戶(93%)提到植被高度下降和種類減少。一位牧民對比草料購買量給出了直觀的描述:“夏季降雨差得多了,20年前拉一車草就夠了,前20年也不用倒場(租草場),冬夏在這沒問題,羊自己就出去(吃草)了”。對于植被種類,一位牧民說:“有的草純粹沒有了,我父親是大夫,接生過100個孩下圖:干枯的榆樹(左)裸露的山地(中)死亡的石羊(右)54子,那時有70-80種草藥?,F在有些病痛的原有治療辦法都沒有用了,草不長出來了”?!吧嚼锏挠軜涓伤篮芏?,五顏六色的花都沒了,山上的野生石羊有的餓死病死,還
115、有一些下山到牧戶家找草料吃”(圖4-34-5)。W嘎查12戶牧民中,有9戶(75%)提到植物的返青期推后,“以前草變綠就在清明左右”,“推遲了近兩個月”,“清明前羊就吃飽了”,這些都是訪談中牧民提到的具體描述,也從另一個側面強調了降水量時間分布的變化。除了植被生產力的減少,植被種類也有變化,其中對于牧民影響最大的是有毒草的出現。醉馬草是一種廣泛分布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多年生禾草,長期生產于水分短缺的環境中,擁有較強的抗旱能力。它是一種烈性毒草,家畜誤食引起的中毒事件時有發生,其癥狀是進食減少、精神滯鈍、步履不穩、蹣跚如醉(任繼周,1959),嚴重者在2-3小時內,倒地不起,甚至死亡(薩赫都拉,
116、1992)。經過四年連續干旱,醉馬草通過其超強的抗旱能力維持生存并且擴大范圍。我們采訪的一戶牧民四月份本來打算在夏天進溝進牧,但是在五月發現溝里的醉馬草過多,無法放牧,只好把牲畜全部出售。這一問題迫使其他仍想維持牧業的牧民繼續在夏天買草,圈養牲畜。從水資源來看,降水減少也嚴重影響了地面水資源的補給,通過問卷,我們也收集了河水、泉水和地下水的變化情況。W嘎查12戶訪談戶中有9戶(75%)、B嘎查接受訪談的所有牧戶(6戶)都提到地表水資源減少,此外,B嘎查接受訪談的8個農戶,也都強調了地下水水位的下降。河水源自山上的泉水,狼山山脈從東到西主要有九條溝,分別是哈日干那溝、蘇木圖溝、格日敖包溝、阿貴廟
117、溝、烏蘇泰、那仁寶力格溝、額勒斯泰溝、布都毛都溝和查素溝,每條溝底都有河流。但是隨著泉水變少,河床也變干了?!盀跆K泰溝蒙語就是水溝子的意思,以前溝子里一年四季都有水,現在沒水了”,“以前河水能一直流到溝口處”,牧民介紹說,“過去冬天河溝里能凍4米厚的冰,現在1米都不到”。夏天在溝時放牧時,牲畜可以喝河水,但現在河里沒水,牧民還需要打井和拉水。一位牧民說他哥哥在山里每天拉好幾次水飲牲畜。由于溝里經常有55洪水,牧民的房子一般建在離溝底10多米的高地上,這也增加了他們打井的難度,一位牧民回憶說近幾年,他前后共打了6口井,最初地下4米就出水,現在已經深到6米,把挖機送到高處需要1600元,打井費用按
118、時間計算,挖一個小時360元。主要使用地下水的農戶都反映地下水水位在近幾年里下降有兩米,“以前地下10米有水,現在打到13米都沒水?!?.4 案例村氣候變化對牧民生計的影響4.4.1 牲畜體質變弱連年旱災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牲畜體弱,防疫和疾病治療的成本明顯增加。牲畜多病的原因是多重的,訪談中牧戶提到三方面原因。首先是牲畜吃不到新鮮的青草而缺少營養,“(牲畜)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病,吃不上青草,夏天咳”。其次是上文提到的醉馬草,給牲畜帶來潛在的危害,牧民只能放棄夏季進入山溝放牧,在嘎查駐地圈養喂草,這無疑又增加了飼養成本和風險。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牲畜由于吃農區的草而間接受到化肥影響,主要表現為發育
119、不良,“這兩年,有的羊肚子疼,就死了”,“下的羔子不吃奶,軟弱,或是不能大便漲死,經過獸醫檢查,是內臟器官發育不全,可能是農藥污染導致”。而農藥的污染也來自兩個渠道,一是牧民購買的草料很多來自農區;二是秋末冬初去的租用草場上,就是留茬的農田,也會有農藥殘留。就經濟影響來看,一些牧戶的牲畜損失也相應增長,例如一戶牧民說他2022年有50多羊羔病死,這明顯高于平年。此外,牧戶在牲畜疫病防治上的花銷也在增加?,F在一只羊要打五種疫苗,再加灌藥兩次和洗羊一次,主要是除蟲和瀉火,平均一只羊一年要花100元。如果再生病,還會更多,一次就是幾千元的花銷。牧民現在都是只計算藥錢,給牲畜看病基本都是自己解決,獸醫
120、服務相對落后。4.4.2 基礎設施建設增多56連續干旱也導致畜牧業需要新的基礎設施建設。首先是上文提到的打井問題。打井的需求增加來源于兩個原因,一是溝底水流斷流甚至干涸,原來牲畜飲水只需要去河邊,現在卻要打井;二是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牧民需要不斷打新的井才能得到水。例如一位牧民前后共打過6口井,最初地下4米就出水,現在已經深到6米,在山溝里的山坡打井更加困難,還需要將挖掘機運到坡上工作。其次是草料存放需要草棚,雖然降水少,但是降水會導致草料內部發霉變質,草料存放需要遮雨。此外,利用草棚存放草料也會更加整齊安全,減少火災風險。W嘎查的三戶牧民在2022年3月就遇到火災,草料全部損失。3月是牧民從租
121、用草場回到村里的駐地,準備搬入山溝的過渡期?;馂牡脑蚓褪谴謇锢幚碇袩蚣S留下的暗火,半夜起風后,將三戶相鄰的草料全部燒完,平均每戶損失10萬元,如果再加上重新備草料的成本,則至少有15萬。值得慶幸的是,兩戶的牲畜還在租用草場上沒運回來,否則牲畜損失會更多。一些牧民捐了部分草料,緩解燃眉之急。災后當地政府給每戶1900元的慰問金,還有200捆草料,但與損失相比是杯水車薪。上圖:內蒙牧區的黃沙與荒漠植被57最后是暖棚建設,連年干旱導致牲畜難以吃到有營養的青草,尤其是2022年連夏天都需喂草,牲畜膘情嚴重下降,體弱多病。要想平穩過冬,牲畜需要暖棚,尤其是冬季接羔時,羊羔和母羊都可以得到保護。這
122、些基礎設施建設的增加,都是應對氣候變化所引發的災害的必要手段。若要增強牧民對于氣候變化影響的韌性,可以直接從這一角度入手。但是,這些措施可能與當地的一些土地保護政策發生矛盾,例如在保護區內禁止開發性、生產性建設活動,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4.4.3 草料支出不斷增多W嘎查12個訪談戶中,7戶是禁牧戶,只有5戶仍在放牧。除了一戶為保護巖畫一年四季不離開山溝外,其他4戶都在秋冬季節(10月至次年3月)搬到他們在農區租用的農地上,就是農民收獲完農作物的留茬地。B嘎查的5個放牧戶也都在秋冬季節搬到租用農地過冬。較早開始租草場的牧戶主要是因為草場面積小,例如我們訪談的一戶牧民三十年
123、前就開始租草場,因為他成家后分到的草下圖:拉草料的卡車58場很小,那時需要花幾千元。更多牧戶普遍需要租草場則發生在2010年以后,那時草料短缺越來越明顯,草場生產力的降低越來越難以滿足牲畜的草料需求。牧民每年需要提前1-2個月去農區找地,交付定金,租幾百畝至兩千畝不等,平均價格約50元/畝,取決于原來種植作物的種類,如油葵地就會高一些。2018年干旱開始后,草場出租價格成倍增長,一萬增到幾萬。對于多數牧戶來說,這種租用關系極不穩定,出租者只看價錢,租用者則要多方問詢,可能每年換一個地方。除了需要租用草場,雨水減少和草場退化帶來的另一個重要影響就是牧民開始大量購買草料備冬。大量買草的開始時間與租
124、草場基本是前后發生的,牧民之前只需要買幾千元的草料過冬,而且這些草料主要是支持病畜弱畜,但2010年以后開始大量購買草料。一位牧民回憶他在2008到2009年時,只需要買5000斤料和5000捆草,2022年則購買了7-8噸料和2萬捆草。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的牲畜數量是其家庭歷史中最少的,也就是說,這種草料需求的增長并不是來源于牲畜增加,而只是因為草場生產力的下降。另一位牧民是從2014年購買草料,以前也是只買3000-4000斤料,那時他有400只羊,現在只有300只,但2022年冬他買了1400捆草、2萬斤料、48包葵花頭、60捆苜蓿和2噸花生莖,加上運費后共用61700元。與租草場一樣,草
125、料也是需要在夏末提前準備購買,如果錯過時機,尤其是在災害發生后再購入草料,價格就會猛增。例如一戶牧民2022年備草料嚴重不足,結果花14萬元購買高價草,幾乎是平時價格的三倍還多。草料支出的劇增是很多牧戶放棄畜牧業的主要原因?!耙郧鞍肽辏昃埃┖冒肽瓴缓?,去年(2022年)全年旱,再加上前年半年干旱,一年半全靠喂,夏天也是喂草,三分之二的人不上來放牧了”。W嘎查178戶中,只有45戶仍然放牧,只占總數的四分之一。在狼山山脈的幾條溝中,蘇木圖溝在1990年代時有15戶,現在只剩4戶;圣水溝也從原有十多戶減到目前僅有一戶;哈日格道溝在2013年時還有10戶,現在又減少了一半;布太溝也從最多時的7戶減
126、少到2戶。B嘎查的牧戶則從草場確權時的70多戶,減少到59現在的13戶,只占牧戶總數的不到五分之一。4.4.4 依賴貸款維持生計多年高成本的草料使得牧民不得不持續貸款。牧戶始終處于通過外來能量(購買飼草料)來保障繁育母畜的自發行動中,并用借貸來維持小牧經濟的再生產,一旦遇到災害,如持續干旱現象,會導致牧戶大量負債(達林太和齊木德道爾吉,2020)。從此次抽樣牧戶來看,W嘎查的12戶訪談戶中,8戶都有貸款,平均貸款額為10.2萬元。其中最高貸款數量的一戶是30萬元,主要用于買草。甚至一些牧戶還會借高利貸,個別無能力還清的,牲畜被債主收走后,只能在外打工。目前沒有貸款的4戶中有1戶是因為年齡超過6
127、5歲,無法申請貸款,其他3戶之前也有貸款,只是近幾年才還清,如果支出再增加,就會再次貸款。從貸款利息來看,8戶中有4戶是7-8厘,最高利息是8.6厘,最低為4厘。B嘎查14戶中有貸款戶為9戶,平均貸款額為6.2萬元,6個牧戶中有3戶無貸款。在8個農戶中,只有2戶沒有貸款。4.5 案例村牧民應對氣候災害策略選擇總體來看,在連年干旱且不斷持續的條件下,牧民的數量已經大大減少,而留下來的牧民則需要面對很大的挑戰,草料、飲水和疾病問題,還有各種風險,隨時處在放棄畜牧業的邊緣。正如本文的題目:分流與重壓,氣候變化等因素導致牧民分流出草原和畜牧業,也給還在維持的牧民以沉重的壓力。4.5.1 牧民災害應對策
128、略范圍縮小由于時間所限,本次調研并沒有針對已經離開的牧民進行訪談,但就在本次調研結束一個多月后,一位曾經接受訪談的牧民告訴筆者,他們決定賣掉所有的牲畜,因為醉馬草太多使夏季遷入山溝放牧變得不可行,而他們也無力再承擔更多的草料費用。Agrawal(2010)將干旱區牧民的風險管理機制即災害應對策略歸納為五類:(1)移動,即在空間上分攤風險;(2)貯藏,即在60時間上分攤風險;(3)多樣化,即在不同資產類型上分攤風險;(4)社區共同分擔,即在不同家戶間分攤風險;(5)市場交換,即通過合同買賣風險。以下我們就這五類風險管理機制分別進行分析。首先是移動,可以看到與1990年代承包初期相比,兩個嘎查的牧
129、民在2010年以后增加了移動性,即在秋末搬到租用的農地放牧,待來年三月再搬回嘎查駐地。但是,這與Agrawal所說的風險管理機制中的移動是不同的。本文兩個案例地的移動性是增加季節性移動以彌補牲畜草料的缺口,而不是應對災害風險的移動。事實上,連年大范圍的干旱使得移動這個災害應對策略很難實施,讓牧民在旱災中無處可躲。所以,移動性這個策略實際上是無法利用的。其次是貯藏,通常包括草料或草地。貯藏草料是指牧民在自己的打草場上收割草來備災,貯藏草地是指牧民專門留一塊草地用于災害時使用。例如錫林郭勒盟有的嘎查在草場承包時,專門預留幾塊草場用于雪災時使用。本文的案例調研地W嘎查和B嘎查只有一小部分牧民能夠應用
130、這一策略,即在沙地有開墾農地能夠種植飼草的下圖:牧民家的牛61那些牧民。沙地開墾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現在早已嚴格禁止開墾,所以那些沒有開墾耕地的牧戶都無法使用貯藏策略。第三是多樣化,這一策略選擇也受到諸多限制。眾所周知,草原五畜各有所長,是經過千百年歷史選擇的結果。但是,牧民的多樣化策略卻隨著政策變化一點點丟失。在畜草雙承包實施后,牲畜作價歸戶,草場使用權也按照人口和牲畜數量承包到戶,受到家戶勞動力和草場限制,大畜越來越被小畜替代,因此牲畜種類的多樣性也有所降低。而隨著牧區畜牧業市場化程度不斷擴大,牧民為了追求畜產品生產效率改良牲畜,這些改良牲畜對于當地自然環境不能完全適應,
131、對水草卻有更多需求,例如一位牧民觀察不同種類牛的飲水量,“西門塔爾(改良牛)一頭喝十幾分鐘水,本地牛十幾個都喝不了那么多,”這些都導致經營風險進一步增加。第四是社區共同分擔風險,在災害發生時,不同家戶間能夠相互支持,共渡難關,也是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支持。例如傳統的“走敖特爾”,即在災害中牧民通過移動牲畜到災害較輕或者無災的地區,這樣能夠快速控制牲畜損失,而且接受“敖特爾”的地區會給遷移來的牧民以各種支持。這種支持是以草場共用和互惠為基礎的,是不收費用的,因為牧民都會報著“未來如果我受災時,我也需要別人的幫助”這樣的態度來接受“敖特爾”。但是,隨著草場承包到戶和市場化的發展,一家一戶難以提供
132、“敖特爾”所需要的支持,于是“走敖特爾”變成一種短期的租用草場,各種支持開始明碼標價,且災害越是嚴重,價格越高,社區共同分擔風險已經失去了其本來的含意。在調研中,牧戶之間也相互幫助,W嘎查83%的訪談戶和B嘎查71%的訪談戶都強調他們在放牧、剪羊毛、買草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但是面對旱災,他們只能各自尋找應對辦法自保,無力幫助他人。最后一個策略市場化,這是當前兩個嘎查采用的主要風險應對策略,即通過大量購買草料和租用草場應對旱災。這種單一的高成本策略也是導致牧民分流和重壓的主要原因,如果干旱持續下去,畜牧業將難以為繼,牧民數量也會越來越少。對于兩個嘎查的牧戶62來說,目前草料成本可以占到其畜產
133、品出售(活畜和羊毛羊絨)總收入的近60%,再加上其它生產成本包括租用草場、疫病防治、燃油費、基礎設施維護和貸款利息,純收入幾乎為零甚至為負。牧民目前就是在如此重壓下,艱難地維持母畜數量,以求得災害結束后,能快速恢復。4.5.2 牧民對干旱的不同解釋如前所述,磴口縣在近六十多年里,氣溫呈明顯的變暖趨勢,降水則呈現夏降秋增的微弱變化趨勢。在訪談中,所有受訪者都反映近四年連續干旱,從圖2可以看出近四年里夏秋降雨確實都保持在較低水平。毫無疑問,氣溫上升和降水下降,雨熱越來越不同期的現象在很多地方都有出現,成為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指標。但是,在牧戶訪談中,我們得到了更多的原因解釋,即牧民強調局部降水的減少
134、可能是由于人工干預引發的,并不必然是氣候變化的結上圖:在當地牧民家訪談63果。事實上,這方面的證據很難收集,牧民只是反映在天空有云、感覺要降雨時,總是有直升機在空中,但具體飛機產生什么作用,他們也說不清楚,但結果就是云過天晴,沒有降雨。在訪談中,多數牧民都猜測不希望下雨的利益方可能是光電企業。近些年來,光電發展已經成為巴彥淖爾市的重要發展產業。依托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近年來,巴彥淖爾市搶抓國家能源戰略轉型機遇,集中精力做大產業規模,引進了國家能源、國電、華電、中電投、中廣核等60多家企業,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成為蒙西裝機量最高的地區。截至2021年11月,全市電力總裝機761.7萬千瓦,
135、其中,新能源裝機規模533.5萬千瓦,占全市電力總裝機70%,新能源裝機占比居自治區第一位,遠高于自治區約34%的水平。2021年111月,全市發電量218.79億千瓦時,新能源發電量123.22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的56.32%。根據當地十四五規劃,磴口縣光伏+沙產業生態協同發展創新示范基地將要建立,包括烏蘭布和沙漠林草光伏國家荒漠化防治科技創新示范基地、千萬千瓦級光伏治黃治沙基地、烏蘭布和沙漠生態治理菌草產業示范項目等。不可否認的是,大規模的光電發展可能與當地傳統產業畜牧業有完全不同的降水需求。對于電網企業來說,光伏發電的自身技術層面還有部分問題沒有解決。采用光伏并網發電且無蓄電池方案時,
136、如果一個城市上空的氣候大幅變化,將造成電力負荷的大幅波動;當一個城市上空的空氣質量比如空氣污染,或能見度變差比如霧天、陰天等都將使光伏發電效率下降。這時,光伏發電受自然光的影響不能連續給電網供電,太陽輻射不均勻引發功率的波動,從而影響電網的穩定性。顯而易見,太陽輻射不足會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效率。由于光電企業投資巨大,相較于牧民對于雨水的需求來講,當地更有動力保持太陽輻射,因此當地局部降水的減少可能與人工控制降雨有關系。需要強調的是,這一觀點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但兩種產業對于氣象條件的不同需求,值得重視,而且這種矛盾,也提醒我們,不能將所有的干旱都歸罪于氣候變化。644.6 討論和建議總之,本節通
137、過對兩個案例地的調研,利用氣象數據分析了當地近六十年里氣候變化的趨勢,發現氣溫升高和降水夏降秋增的微弱變化趨勢,尤其是近四年連續降水較低,給畜牧業經營和野生動植物帶來重要影響。通過訪談牧民,我們了解到牧民對于氣候變化各方面的感知,包括氣溫、植被、降水、水資源等方面。同時也可以看到,降水減少已經給當地農牧民帶來了重要影響,而他們對于災害應對的策略選擇卻極為有限,只能依靠市場不斷購買草料,依靠貸款維持資金周轉,繼續期盼降水能夠到來。因此,我們在兩個案例地看到了兩種選擇,那些已經無力承受草料成本的牧民,在禁牧補貼的支持下,放棄畜牧業遷入城鎮打工;而留下來的牧民則是一些原來有相對實力,牲畜數量比較多的
138、牧戶,但他們也在離開的邊緣。這兩個案例地的研究還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即降水減少的真正原因需要更多考慮,隨著當地不同產業的快速擴展,每個產業對于氣候條件的需求不同。同時,技術在發展,人類干預天氣的能力也在增強,在分析局地氣候變化及其影響時,我們有必要考慮不同的利益相關者,辨識干旱的發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大環境的氣候變化引起的。65藏族牧民在山頂拋灑“隆達”祈福66氣候變化和生態系統的退化是當前全世界面臨的共同問題,對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已經產生并將持續產生重大的影響。采取緊急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和它的影響是聯合國十七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之一(2015-2030年),我國于2007年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139、國家方案,將氣候變化應對上升到國家布局的層面。未來,氣候變化應對也將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融入“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當中。同時,聯合國啟動了“生態系統恢復十年計劃(2021-2030)”,我國政府發布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把生態系統恢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草原牧區作為我國的氣候變化敏感區,也是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區,是亞洲主要河流的源頭和珍稀野生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同時,草原牧區也是我國最貧困的區域之一,該區域的牧民長期以來主要以放牧的形式使用草場,天然畜牧業是牧民主要的收入來源,而氣候
140、變化給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牧民帶來了許多不可忽視的挑戰,特別是由于草原牧區的自然災害具有季節性和突發性特征,使牧民的生計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016年“中國西部農村氣候變化影響與恢復力研究和傳播項目”的調查結果,本項目進一步選取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白玉鄉年保玉則社區、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稱多縣嘉塘草原社區和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這三個社區代表了中國高寒草甸和溫帶草原生態系統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面臨的草場退化、雪災等幾總結與建議0567個特定的風險及其應對行動。本文通過三種不同的角度探究政府政策落到社區的有效性,以及社區如何將政策、資源、現代科學與傳統知識進行結合
141、,形成新的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本土知識。嘉塘的案例研究選取了位于青海玉樹州牧區的兩個案例村,分別是位于稱多縣CD村和玉樹市GN村,畜牧業和蟲草經濟是牧民重要的收入來源。兩個案例村具有相似的社會生態環境特征,但是兩個案例村所采取的草場管理模式和氣候變化適應行為方面卻存在一年保玉則的研究基于年保玉則區域的幾個主要特點,包括其降水特征、地形特征和以高寒草地畜牧業為主要生計的社會經濟特征,開展社區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案例研究,了解社區面臨的氣候變化影響,并特別針對草地退化這一風險,通過Q方法的調查,了解當地牧民對于參與草地恢復行動的態度和意愿,從知識、世界觀、價值觀和制度等角度探討提高社區適應性的方法。根據
142、Q方法并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根據對于種草的態度,年保玉則社區的牧民大致可以被分為四個類型,分別是:主動應對型、經濟導向型、信仰被動型和城市向往型。主動應對型的牧民往往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經濟導向型的牧民通常是“追隨者”,而信仰被動型、城市向往型的牧民往往不傾向參與。從年保玉則社區的調查結果可知,當地牧民對于草場退化和恢復存在不同的態度,這些態度會影響他們在實際恢復行動中的參與和表現。若要有效推動社區參與退化草地的恢復工作,則識別這些不同類型的人群、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就顯得非常重要。對于愿意支持社區開展主動適應行動的機構而言,他們需要意識到,并不是所有的牧民都會積極響應種草的號召。信
143、仰被動型、城市向往型的牧民很可能對種草無感,甚至抗拒,而主動應對型牧民、經濟導向型牧民是開展工作的重點。對于推動社區參與草地恢復而言,政府、保護機構和科學家應當注意對社區人群進行細分,采取差異化的激勵,分階段進行動員。尤其應該注意與主動型牧民的溝通,重視他們在話語轉換中的獨特作用。定的差異性。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和對比兩個案例村的氣候變68化適應策略,探討政策扶持、市場機制和社區自組織行為在牧民適應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和關系。首先,對于牧民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兩個案例村的牧民雖然在走場、購買草料、購買牲畜保險等適應策略方面存在一定相似性,但也有一些適應策略方面存在顯著的差異,其中包括季節性牲畜移
144、動、購買飼草料成本、政府配套政策扶持等。其次,氣候變化感知方面,兩個案例村雖然都處于同一個草原生態系統,但牧民對于氣候變化的感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即便這樣,所有牧民一致表示無論哪一種氣候變化特征,都體現極端的變化規律和現狀。最后,氣候變化的影響感知分析揭示了牧民采取相應的適應策略后氣候變化對畜牧業生產產生的負面效應的風險程度,也能體現不同氣候變化適應策略的效果。兩個村的牧民采取了具有一定差異的氣候變化適應策略后,牧民對于氣候變化影響下的擠奶量和牲畜死亡率變化存在明顯差異,這樣的差異與CD村獲得了政府抗災配套政策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長期獲得充足飼草料機會和牲畜暖棚建設以及信貸等金融資源供給
145、等配套政策有助于牧民控制牲畜死亡率。兩個案例村牧民采取的適應策略不同,對畜牧業生產的收支結構產生顯著的影響。CD村的分析結果揭示了政府、社區組織、牧戶個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等組件的多主體參與抗災過程不僅提高了牧民畜牧業收入,同時也幫助牧戶節約畜牧業生產成本。下圖:嘉塘草原牧區景觀69磴口縣的案例研究選取了中部偏北方向的兩個嘎查作為案例研究地,既有牧業,也有農業。這兩個嘎查都有大面積的草牧場,畜牧業經營主要依賴于自然條件,氣候變化無疑會給這里的牧民帶來重要影響。并且,通過對比兩個嘎查,包括自然條件、農業發展進程和政策實施情況及其對農牧民適應能力的影響,都可成為提高當地氣候變化適應能力的經驗借鑒。本調
146、研采用滾雪球的方式進行抽樣,采用開放式問卷,圍繞受訪戶的生計;對氣候變化的感知、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應對策略;自然資源保護、村民互助合作、鄉村凝聚力以及未來鄉村振興等三個方面展開。調研結果表明,在各種自然災害中,旱災給當地帶來的影響最大,導致植被高度下降和種類減少,并出現毒草,使牲畜食物減少;降水減少也嚴重影響了地面水資源的補給,阻礙牲畜生長,使牲畜體質變弱。需要更多的放牧基礎設施和草料投入,提高了畜牧業成本,對牧民生計產生不利影響。牧民通過多種方式應對以上氣候風險,包括通過移動在空間上分攤風險通過貯藏在時間上分攤風險、通過多樣化生計在不同資產類型上分攤風險、通過社區共擔,在不同家戶間分攤風險、
147、通過市場交換合同分攤風險。我們在兩個嘎查中看到了兩種選擇,那些已經無力承受草料成本的牧民,在禁牧補貼的支持下,放棄畜牧業遷入城鎮打工;而留下來的牧民則是一些初始家庭資產較多、牲畜稟賦較好的牧戶,但他們也在離開的邊緣。根據以上三個案例的氣候變化適應行為及實踐經驗,本文綜合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政策建議。(1)針對目前氣候變化影響下的草地退化趨勢,以及國內外對此議題逐漸上升的關注,草地恢復行動將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以內各方工作的重點。在地社區將是補充草地恢復的重要力量,并且在后期管理和維護上具有優勢,當地政府、保護機構應當看到這一群體的潛力,考慮將社區納入工作框架。(2)原住民社區基于其特有的社會文化背
148、景,包括世界觀、價值觀、知識體系和治理結構,可能存在自己的關于氣候變化風險的解讀和適應行為的傾向,與科學技術、政府治理的邏輯有所區70別。政府和保護機構在推動社區參與氣候變化適應行動時,應當尊重當地社區的視角,并基于對當地社區的充分了解再進行項目和活動設計,避免造成與當地文化的沖突,或過于跳躍的技術和推動方式在社區水土不服。(3)相應災害救助轉為災前預防的適應氣候變化戰略目標之一,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現狀,政府需要制定預防災害風險的配套政策,促進牧民氣候風險管理和適應能力。面臨多重和極端氣候災害,牧區適應氣候變化需要通過多個主體共同協作和風險共擔的方式才能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其中包括政
149、府、市場、村集體、牧戶個體、社會組織(NGO、寺廟、個體)。需要強化多主體之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交流互鑒,合力組織牧民氣候變化適應策略。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為了幫助牧民更好地適應氣候變化,我們仍然需要增加對草場退化原因的了解,恢復自然的草場質量,加強牧民在財富、人力、金融、市場和社會資本方面的積累,增強他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等等。為此,在接下來的社區實踐中,我們預計通過支持當地合作社開展草場生態修復和災害風險管理的探索、支持婦女團體開展替代生計實踐,通過向社區提供草場可持續管理能力培訓,以及支持影像記錄和傳播以提升對于氣候變化和弱勢群體適應的關注,希望能夠在未來嘗試和探索實際的
150、行動來幫助本地的牧民以及野生動物增強恢復力,共同抵御氣候變化的風險,最終提高牧業社區的氣候變化韌性。71致謝本報告由樂施會資助完成,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們的觀點,不本次案例報告感謝玉樹州人民政府、稱多縣人民政府、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年目倉畜牧業合作社的在地支持,感謝西交利物浦大學李黎老師團隊,社會科學院大學張倩老師團隊,西南財經大學貢布澤仁老師承擔本項目的調查和寫作工作,感謝北京大學呂植教授、李文軍教授、徐晉濤教授和中國農業科學院許吟隆研究員審閱提出的修改意見。感謝朱嘉、何瑪措、澤昂甲、旦增在翻譯和聯絡等方面的幫助,特別感謝所有接受訪談的農牧民!必然代表樂施會的立場。72參考文獻擺萬奇,尚
151、二萍,張鐿鋰.拉薩河流域濕地脆弱性評價J.資源科學,2012,34(9):1761-1768.陳德亮,徐柏青,姚檀棟,郭正堂等.2015.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過去,現在與未來.科學通報,60(32):3025-3035崔鵬,賈洋,蘇鳳環,葛永剛,陳曉清等.2017.青藏高原自然災害發育現狀與未來關注的科學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刊,32(9):985-992宮德吉.1995.近40年來氣溫增暖與內蒙古干旱.內蒙古氣象,(1).貢布澤仁.2019.市場化進程中青藏高原草場管理制度變遷.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路云閣,李雙成,蔡運龍.2004.近40年氣候變化及其空間分異的多尺度研究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
152、.地理科學,(4).李文軍和張倩.2009.解讀草原困境-對干旱半干旱草原利用和管理若干問題的認識.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李西良,侯向陽,Ubugunov L,等.2013.氣候變化對家庭牧場復合系統的影響及其牧民適應J.草業學報,22(01):148-156.李曉林.2006.阿巴嘎的牧民為何要“走場”內蒙古邊境紀事之三.中國民族,(9)劉書潤.2017.草原的思考.內蒙古文化出版社.內蒙古氣象學會.1987.內蒙古氣象漫談.北京:氣象出版社.王關區.2006.我國草原退化加劇的深層次原因探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7(4).王曉毅,張倩,荀麗麗.2014.氣候變化與社會適應:基于內蒙
153、古草原牧區的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嚴作良,周華坤,劉偉,等.2003.江河源區草地退化狀況及成因J.中國草地,25(1):73-78.趙媛媛,何春陽,李曉兵,黃慶旭,楊洋.2009.干旱化與土地利用變化對中國北方草地與農牧交錯帶耕地自然生產潛力的綜合影響評價.自然資源學報,(1)73張倩.2011.牧民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脆弱性以內蒙古荒漠草原的一個嘎查為例.社會學研究,(06):171-195.張倩和艾麗坤.2018.適應性治理與氣候變化:內蒙古草原案例分析與對策探討.氣候變化研究進展,12(4):411-422.張人禾,蘇鳳閣,江志紅,高學杰,郭東林等.2015.青藏高原21世紀氣候和環
154、境變化預估研究進展.科學通報,60(32):3036-3047.張憲洲,楊永平,樸世龍,包維楷等.2015.青藏高原生態變化.科學通報,60(32):3048-3056.Adger,W.N.(2006).Vulnerability.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16(3),268-281.doi:10.1016/j.gloenvcha.2006.02.006Albizua,A.,&Zografos,C.(2014).A valuesbased approach to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Apply
155、ing Qmethodology in the Ebro Delta,Spain.Environmental Policyand Governance,24(6),405-422.Anderson,S.,J.Morton&C.Toulmin 2010,“Climate Changefor Agrarian Societies in Drylands:Implications and FuturePathways.”InMearns,R.&A.Norton(eds.),Social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Equity and Vulnerability in a
156、Warming World.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Berry K,Fenichel E P,Robinson B E.2019.The ecologicalinsurance trap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Management,98(102251).Brown,S.R.(1993).A primer on Q methodology.Operantsubjectivity,16(3/4),91-138.Cao,J.J.,Adamowski,J.F.,Deo,R.C.,Xu,X.Y.,Gong,Y.
157、F.,&Feng,Q.(2019).Grassland Degradation on the Qinghai-TibetanPlateau:ReevaluationofCausativeFactors.Rangeland Ecology&Management,72(6),988-995.https:/doi.org/10.1016/j.rama.2019.06.001Cesar,H.,Linden,O.,&Walker,R.(2004).Inventory of Researchon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Goldstein M.C.,Beal,C.M.19
158、89.The impacts of Chinas reform74policy on nomadic pastoralists in western Tibet.AsianSurvey,29(6):619-641Gongbuzeren,Huntsinger,L.,Li,W.J.2018.Rebuilding pastoral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policy,economics and climate.Ecology and Society,23(
159、2):21Gongbuzeren,Y.B.,Li and W.J.,Li.2015.Chinas RangelandManagement Policy Debates:What Have We learned?Rangeland Ecology&Management,68(4):305-314.Hopping,K.A.,Alan K.K.,Tsechoe Dorji,Julia,A.K.2018.Warming and land use change concurrently erode ecosystemservices in Tibet.Global Change Biology,1-15
160、IPCC.(2019).Special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cryosphere in achanging climate.IPCC.https:/www.ipcc.ch/srocc/Karali,E.,Brunner,B.,Doherty,R.,Hersperger,A.M.,&Rounsevell,M.D.(2013).The effect of farmer attitudes and objectiveson the heterogeneity of farm attributes and management inSwitzerland.Human eco
161、logy,41(6),915-926.Klein,J.A.,Yeh,E.T.,Bump.,J.,Yondan Nyima.,and Hopping,K.2011.Coordinating environmental project and climate changeadaptation policy in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a casestudy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In Ford,J.D and Berrang-Ford,L.(eds),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development
162、nations:from theory to practice.Springer.Jakoby O,Quaas M F,Mller B,et al.2014.How do individualfarmers objectives influence the evaluation of rangelandmanagement strategies under a variable climate?J.Journalof Applied Ecology,51(2):483-493.Li W.J.,Huntsinger,L.2011.Chinas grassland contract policya
163、nd its impacts on herder ability to benefit in Inner Mongolia:tragic feedbacks.Ecology and Society,16(2):1.Mearns,R.&A.Norton 2010,“Equity and Vulnerability in a75Warming World: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In Mearns,R.&A.Norton(eds.),Social Dimensions of Climate Change:Equity and Vulnerability in a Wa
164、rming World.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Minglu Zhang,J.J.,Xia Wan,Hui Li.(2021,25-8-2021).What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inthe context of global warming?China Meteorological News.http:/ of Jiuzhi County.(2022,13-9-2022).http:/ Johnson.2006.Transformation oftraditional
165、pastoral livestock systems on the Tibetan steppe.SECHERESSE,17(1-2):142-151.Wang,Y.F.,Lv,W.W.,Xue,K.,Wang,S.P.,Zhang,L.R.,Hu,R.H.,Zeng,H.,Xu,X.L.,Li,Y.M.,Jiang,L.L.,Hao,Y.B.,Du,J.Q.,Sun,J.P.,Dorji,T.,Piao,S.L.,Wang,C.H.,Luo,C.Y.,Zhang,Z.H.,Chang,X.F.,.Niu,H.S.Grassland changesand adaptive management
166、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Nature Reviews Earth&Environment.https:/doi.org/10.1038/s43017-022-00330-8Yan,J.,Wu,Y.,&Zhang,Y.(2011).Adaptation strategies topasture degradation:ga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localnomadsintheeasternTibetanPlateau.JournalofGeographical Sciences,21(6),1112.Yeh,E.T.,Nyima
167、,Y.D.,Hopping,K.A.,Klein,J.A.2014.Tibetanpastoralists vulnerability to climate change:a politicalecology analysis of snowstorm coping capacity.HumanEcology,42:61-74.Young O R,Berkhout F,Gallopin G C,et al.2006.The globa-lization of socio-ecological systems:an agenda for scientificresearchJ.Global En
168、vironmental Change,16(3):304-316.Zabala,A.(2014).qmethod:a package to explore humanperspectives using Q methodology.76執行單位: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地址:北京海淀區頤和園5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保護生物學樓郵編:100871電話:(86)10 62761034電子郵件:contactshanshui.org資助單位:樂施會地址:北京朝陽區吉慶里小區10號樓籃籌名座A座1區401室郵編:100020電話:(86)10 85728359/65535331傳真:(86)10 65511521電子郵件:bjooxfam.org.hk掃碼關注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微信公眾號了解我們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