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是什么?
體育產業是企業經濟活動集合,具體指通過身體練習或運動等生產手段,為消費者提供體育服務、勞務產品,滿足消費者體育需要,并且以獲取經濟利益為主要經營目標的。
這一定義包含了一些重要內涵:
第一,體育產業是“企業經濟活動的集合”,明確了體育產業的經營性、盈利性的產業性質,以區別公益性、非盈利性的事業活動。
第二,體育產業的產品形態是“服務(或勞務”,明確了體育產業的第三產業地位,同時也與生產體育相關物品的產業部門作了區分。
第三,以“滿足消費者體育需要為直接目的”明確指出了體育產業的產品使用價值,也由此劃清了體育產業與體育經紀服務活動、體育廣告服務活動等服務業的界線。
第四,“以身體練習或運動為主要生產手段”則一語道出了體育的本質特點與體育產業的特殊生產方式。是以,這一定義有其可取之處。
此外,需要區別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生產與經營各種體育相關用品或物質產品(如運動服裝、運動場館、運動器械、運動食品與飲料等)的行業部門不應屬于體育產業,而應屬于其他產業的范疇;
第二,以社會公益、福利為目的的體育服務(或勞務)生產部門屬于體育事業的范圍,因而也不屬于體育產業。
第三,生產和提供體育相關服務(或勞務)的企業組織,如果其產品不是為了直接滿足人們的體育需要,或者其主要生產手段不是身體練習(或運動),則不應屬于體育產業的范疇。
我國體育產業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體育產業得以蓬勃發展?,F今,體育產業作為一種新興 “朝陽”產業,對經濟社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一、萌芽期(1978-1992):體育經營活動初步嘗試
體育領域局部性經營試水,體育體制改革提上日程,主要圍繞政府所有的體育場館和運動隊資源進行布局,主張場館以體為主多種經營,運動隊體育搭臺經貿唱戲。
這一階段還未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市場化,但已經開始體育經營活動初步嘗試,出現體育產業的業態萌芽。
二、探索期(1992-1998):體育產業開始深化改革
計劃經濟主導下的體育產業受到巨大挑戰,為適應新時代需要,體育產業成為深化改革重要內容。
1992年以足球俱樂部制運營的甲A聯賽開啟競技體育熱情,1993年足球進行職業化嘗試,1995年《體育產業綱要》發布,事業性經營向產業化轉移。
三、成型期(1998-2008):政策重點推動,奧運效應帶動
體育改革堅持和明確產業化發展方向,國家政策對體育產業重點推動,部分專門性、整體性的政策陸續出臺。
2008年奧運會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在賽事效應帶動下,體育服務業得到第一次快速發展,初步構建了面向大眾、以服務消費為主的體育市場體系。
四、黃金發展期(2008-):46號文件助力體育產業,互聯網+體育時代來臨
2008年奧運會后,體育服務業迎來黃金發展期。2014年46號文件發布,國務院放寬賽事轉播權限制,各產業巨頭紛紛把賽事IP爭奪視為戰略布局首要目標。大眾體育成為新風尚,在移動互聯網技術助推下發展迅速,“互聯網+”成為產業發展趨勢,體育服務業帶動周邊產業不斷完善。

發展體育產業的好處
(一)創造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
在西方發達國家,體育產業創造的經濟效益十分驚人,例如美國在年的體育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產值就已達到億美元,占當年的超過了美國的通訊業、公用事務業、農業、汽車及設備制造業和影視娛樂業,在第三產業中排名第三,僅次于商業銀行和證券市場,位居當年美國十大支柱產業的第六位;據相關統計,年底美國體育產業及相關產業的產值甚至達到億美元。
我國也有相關統計,因為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北京市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到全市的比例已經超過,大大促進了北京市的經濟發展。
(二)拓寬城市人口的就業渠道。
體育產業的發展能夠為城市人口提供巨大的就業潛力,以舉辦奧運會為例,悉尼奧運會為本布增加就業人數萬人。有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為北京市新增就業崗位達150萬個。
(三)拉動城市相關產業的發展。
體育產業具有很強的產業關聯性,它能夠輻射與帶動建筑、地產、交通、旅游、服裝、食品、保險、通訊、廣告、傳媒等諸多行業的發展。據對廣東省體育產業的有關測算,因為這種拉動效應,廣東省體育產業每增加1萬元最終產品,將推動國民經濟約增加3.07萬元的總產出。
內容來源:
《體育行業專題報告:健康需求助力體育產業發展冬奧會帶動冰雪體育方興未艾-220121(37頁).pdf》
推薦閱讀:
《普華永道:2021年體育行業調查報告:體育行業復蘇大考全線備戰(77頁).pdf》
《瘋狂體育集團-集數字體育娛樂于一身受惠中國體育產業成長-210915(22頁).pdf》
《2022年中國體育產業研究報告:體育強則中國強-220201(68頁).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