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零售行業大致經歷了“集貿式零售—連鎖店式零售—電子商務式零售—新零 售”四個發展階段。歷經工業革命、城市化進程、全球化趨勢、互聯網崛起等時代背
景,零售行業先后出現了百貨、郵購、連鎖、自選超市、大賣場、折扣店、購物中心及電商等多種業態[4]。

(1)集貿式零售(1990 年以前):改革開放后,居民收入增長但實際購買力不高, 消費者的功能性消費需求逐漸顯現;商品供應能力受限于低效的物流方式以及運營
模式,產能效率低下,且信息的高度閉塞導致供需嚴重不平衡;零售業態主要為以百 貨店、雜貨鋪為主的單一業態,特點是分散式、小面積、柜臺售賣式的經營,經營效率低下,輻射人群有限。
(2)連鎖店式零售(1990~2002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進一步增加,消費者對于商
品的多樣化需求開始增長;商品供應體系包括物流體系以及分銷體系趨于規?;?,商 品的品類豐富性大大增加,且隨著渠道力量的減弱,更多廠商開始研究消費者的購買 習慣;自
1992 年開始,中國允許外資零售企業在華投資,中國形成了百貨、超市、 便利店、專賣店等多種業態并存的格局,1996 年后又出現了生鮮超市、社區超市等業態。
(3)電子商務式零售(2003~2015 年):計算機的普及使得消費者獲取商品信息的
渠道更多元化,消費者更加追求性價比,對商品的品牌度以及豐富度有了更高的要求; 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物流系統以及支付系統的完善大大降低了商品的流通周期,零售
終端的商品價格溢價減少;大量依托互聯網的電商平臺比如淘寶、京東、阿里巴巴等 迅速崛起,電商模式從 C2C 發展到 C2C 與 B2C
等多種模式并存,虛擬的線上交易場合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擴大了消費者的輻射范圍。
(4)新零售(2016 年以后):移動互聯網逐漸滲透且改變人們的生活,消費者越來
越追求高品質的生活,線上零售業態的推陳出新加速其對線下零售業態的替代,消費 者更加注重實體零售場合的購物體驗,個性化、娛樂化需求漸長;數字化的供應鏈管 理方式使得商品的生產、庫存以及銷售等環節的控制更加精細化,隨著全城配送體系 的健全,商品與消費者的距離進一步縮短;社區團購、直播電商等新業態不斷涌現,零售終端開啟以“娛樂、互動、體驗”為主的場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