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I.用于補償以后期間的成本費用或損失:用于補償企業以后期間的相關成本費用或損失的,在收到政府補助時應確定企業是否滿足政府補助所附條件。如果收到時暫時不能確定是否滿足,則應計入“其他應付款”,待客觀情況表明企業能滿足政府補助所附帶的條件時轉入“遞延收益”。
如果企業在收到政府補助時即確認能滿足政府補助所附帶的條件,則確認為“遞延收益”,并在相應的期間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II用于補償已經發生的成本費用或損失:用于補償已經發生的成本費用或損失的政府補助,應當直接計入當期損益或沖減相關成本。
(2)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
對于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有兩種會計處理方法可供選擇。
一是總額法,按收到的補助金額,借記有關資產科目,貸記“遞延收益”,在資產使用壽命內分攤遞延收益至當期損益。
二是凈額法,直接將補助金額沖減相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按沖減后的賬面價值在使用壽命內計提折舊。
(3)特定業務的政府補助
I.綜合性項目政府補助
綜合性政府補助同時包含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企業需要將其進行分解并分別進行會計處理;難以區分的,企業應當將其整體歸類為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
II.財政貼息
財政貼息是政府給予企業的銀行借款利息的補貼,補貼分為兩種,一種是撥付給貸款銀行,另一種是撥付給企業的。
對于撥付給貸款銀行的財政貼息,其本身也沒有直接從政府處獲得利息補貼,企業有兩種方法進行會計處理。
第一種不需要確認遞延收益,即企業取得的貸款直接按優惠后的利息計算利息費用,因此賬務處理較為簡單。第二種方式是借款的公允價值作為借款的入賬價值并按照實際利率法計算借款費用,實際收到的金額與借款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確認為遞延收益,遞延收益在借款存續期內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沖減相關借款費用。企業選擇了上述兩種方法之一后,應當一致地運用,不得隨意變更。
對于直接撥付給企業的財政貼息,企業先按同類貸款市場利率向銀行支付利息,財政部門定期與企業結算貼息,企業將對應的貼息沖減相關借款費用[3]。
參考資料:
[1] 連靜亞. 科大訊飛政府補助案例研究
[2] 汪夢華. 環境不確定性、政府補助與企業技術創新
[3]微微.什么是政府補助?政府補助有哪些類型?總額法和凈額法的有什么區別?
本文由@Y-L發布于三個皮匠報告網站,未經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