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廠的數字孿生:工廠的數字孿生能夠協助規劃、設計和建設廠房和基礎設施;能用于廠房的測試、模擬和試運行
(2)生產類資產或設備的數字孿生:生產類資產或設備的數字孿生的數字孿生能用于設計、模擬啟動和持續運轉;主要是模擬生產類資產或設備的運轉,設定和優化關鍵參數,實現預防性維護和增強現實等概念
(3)產品的數字孿生:產品的數字孿生是對產品的數字化呈現,將產品工程設計和生命周期管理與工廠運營結合起來;作為研發的一部分,它實現了早期對產品的模擬和測試,有助于推動產品開發
(4)互聯工廠:互聯工廠是指以控制和優化為目的,將資源、設備、運輸工具或產品等相關對象連接起來,通常是利用與ERP系統結合的MES(參見“綜合規劃”)
(5)模塊化模塊化生產類資產或設備:采用靈活的、模塊化的生產類資產或設備,而不是傳統的生產線;機器人、儲存設備、固定裝置等模塊化生產類資產或設備靈活地按照當前生產流程的要求整合進生產環節
(6)柔性生產方式:使用增材制造(例如3D打印)等柔性生產流程,此類生產流程能夠支持多種產品變體,顯著增加靈活性
(7)流程可視化/自動化:工廠流程的可視化和自動化,例如以移動應用(APP)結合平板電腦或數字化眼睛等虛擬及增強現實解決方案,改善人機協作和創新型的用戶接口
(8)綜合規劃:工廠內部的綜合規劃及排產系統,從MES到ERP,涵蓋供應商和客戶等外部伙伴;綜合規劃能對資源可用性或需求的變化立即做出反應
(9)無人值守的廠內物流:工廠系統能夠在無人干預的情況下開展物流活動;這些系統實時感知和處理來自周圍數字環境或現實環境的信息,安全地在室內外通行,同時完成指定的任務;相關解決方案包括自引導運輸車以及用于執行特殊任務的空中無人機
(10)預防性維護:在傳感器數據和大數據分析的幫助下遠程監控設備的動態情況,從而預測維護和維修;該技術有助于提高資源可用性,優化運維
(11)大數據驅動的流程/質量優化:大數據分析有助于發現生產或質量數據中的規律,為流程或產品質量的優化提供洞察;可用的模式包括基于純統計的“黑盒”模式,和以專業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的“白盒”模式
(12)生產參數轉移:完全自動地將生產參數轉移到其他工廠,例如在某處工廠試點概念,然后在其他工廠復制優化的結果
(13)完全無人值守的數字化工廠:工廠根據自主學習的算法,完全獨立運作,人工介入僅在初期的設計和設立階段,以及后續的監控和意外處理;該技術能減少運營成本,主要應用于危險品或遠程生產設施
(14)跟蹤:通過傳感器以及與MES或EPR系統連接的內部數據平臺,對產品和原材料的位置進行跟蹤;該技術讓生產流程和庫存水平透明化,對各個零部件/產品進行跟蹤
(15)基于數據的資源優化:通過智能化的數據分析和控制,優化能耗和資源消耗,例如根據實際的供需情況,開展對廠房能耗及壓縮空氣的管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