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EG: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4(43頁).pdf》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CIDEG: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4(43頁).pdf(43頁珍藏版)》請在三個皮匠報告上搜索。
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2024整體而言,GIHI2024 得出以下結論: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有力支撐了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歐美城市依然占據領先地位,亞洲城市強勢追趕,頭部城市創新版圖競爭激烈,灣區城市群和微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呈現出特色優勢。(1)亞洲城市的科技創新綜合水平迅速提升,特別是在創新生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在前50城市中,有7個亞洲城市的綜合排名上升。歐美城市在全球創新版圖中依舊保持著整體領先的地位,14 個歐美城市(都市圈)占據綜合排名前 20。(2)灣區科技創新集成優勢顯著,創新高地前五的城市(都市圈)中有 4 個位于灣區。這些城市在創新企業和新興產業方面表現出突出優勢。(3)在人口
2、不足百萬的微型科技創新中心中,劍橋、巴塞爾和牛津位列前三甲。這些城市通過發揮特定領域的顯著優勢來推動創新活動,例如伊薩卡的頂尖高校和科研人才資源、埃因霍溫的技術創新能力、奧斯陸蓬勃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二、前 20 城市得分形態展現出 4 種發展模式,彰顯了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1)創新高地型城市包括舊金山-圣何塞、東京、首爾、都柏林,通過推動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技術創新的不斷突破,展現出強勁的產業競爭力,例如舊金山-圣何塞憑借在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和持續創新,創新高地表現一騎絕塵;東京以深厚的技術創新能力積累和眾多成熟的領先企業緊隨其后。(2)科學中心型城市包括紐約、北京、波
3、士頓、粵港澳大灣區,憑借頂尖的科研實力和深厚的學術積累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樞紐,例如紐約高度匯集科研人力資源,知識創造水平領跑全球。(3)科學中心+創新生態型發展模式在基礎科學研究與創新環境齊頭并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發展空間大,共有倫敦、巴爾的摩-華盛頓、上海等 7 個城市具有相似特征。(4)均衡型發展模式包括慕尼黑、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圣地亞哥、新加坡、阿姆斯特丹,它們在科研基礎、創新產業化和生態環境發展相對均衡,通過持續開放合作和資源整合維持全球競爭力。三、科學中心方面,美國城市憑借深厚的基礎持續占據優勢地位,中國城市的快速崛起尤為突出。美國城市(都市圈)不僅在科學中心整體排名中表
4、現突出,更在知識創造方面展現出巨大優勢,持續引領全球學術前沿。例如,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在高被引論文數量與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指標均進入前五。北京科學中心得分緊追位列第一的紐約,武漢、杭州、長沙、天津等中國城市整體排名顯著提升??蒲袡C構方面來看,中國城市整體表現尤為突出,粵港澳大灣區位列第一??茖W基礎設施上,中國有多臺大科學裝置正在建設中,具有強勁潛力。四、創新高地方面,全球經濟發展動力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賦能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迅猛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展現出強勁的創新動力,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普遍實現了正向增長,舊金山-圣何塞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拉大,
5、在技術創新能力、創新企業和新興產業的絕對領先和增量優勢愈發凸顯。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創新動力發生了顯著變化,具體表現為信息技術領域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創新領先企業和獨角獸企業不斷涌現,生物醫藥行業進入短暫蟄伏期。GDP 增速顯示疫情的影響正在消散,全球經濟正走向穩定復蘇階段。1執行摘要2024 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彰顯出革命性的力量,開創科學研究的新前沿,推動產業創新的新浪潮,并改變日常生活的人機互動圖景。全球經濟在復蘇,但因地緣政治沖突、自然災害等因素存在下行風險,亟需科技創新提供解決方案和動力源泉。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dustrial De
6、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CIDEG)和自然科研智訊(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團隊聯合開發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以下簡稱GIHI),自 2020 年開始逐年跟蹤全球創新發展最新趨勢。GIHI2024 繼續秉承“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基本原則,從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三個維度,綜合評估國際科技創新城市的發展態勢,為政策制定者、企業家和實踐者提供參照依據。GIHI2024 評估綜合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依次為: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北京
7、、波士頓、倫敦、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巴黎、東京、巴爾的摩-華盛頓、首爾、新加坡、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慕尼黑、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教堂山-達勒姆-洛麗、圣地亞哥、阿姆斯特丹、都柏林。主席薛瀾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蘇世民書院院長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聯席主席首席科學家陳玲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CIDEG)主任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理事委員(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陳海鵬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勁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陳凱華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李紀珍 清華大學經濟管
8、理學院教授李正風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梁正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云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柳卸林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穆榮平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蘇竣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吳翌琳 中國人民大學統計學院教授玄兆輝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志耘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員 趙作權 中國科學院科技政策與管理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核心團隊 孫曉鵬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汪佳慧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喬亞麗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李少帥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賴麗琴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孔文豪
9、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范承銘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馬旖濃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姜李丹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黃穎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張宓之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何雪瑩 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顧震宇 上??茖W技術情報研究所李彬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信息學院張紫琪 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數據支持 巨蓉 Springer Nature王皓 Springer NatureSteven Riddell Springer NatureVivek Aggarwal Springer NatureVera Nienaber Springer Nature栗上越 北京郵電大學李寒 北京郵電大學張慧 武漢大學古麗加娜提
10、阿德力別克 北京郵電大學歐陽夢平 北京郵電大學李振霄 香港中文大學楊宇航 香港大學賀洋 澳門大學李秋夢 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任景軒 蘇州大學杜彥萱 南京大學柴思嘉 波士頓大學戴雨書 復旦大學米胤瑜 香港科技大學孫昌浩 日本電氣通信大學陳彥熙 上海大學內容支持 吳文婷 Springer NatureAmanda Rider Springer NatureJohn Pickrell Springer Nature排版設計 趙新武 Springer NatureSou Nakamura Springer Nature項目協調 潘莎莉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李方芳 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
11、治理研究中心岑黎超 Springer Nature閻子君 Springer Nature王曉夏 Springer Nature五、創新生態方面,歐美地區憑借優越的基礎設施服務和創新文化積淀領先全球,亞洲的領先城市憑借海外投資和融資的強勁增長快速提升全球排名。后疫情時期,全球航空旅行需求持續回升,國際科創中心城市專業人才流入量顯著增長,國際交流的增強為城市的創新生態注入了新的動能,促進了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在全球資本流動與風險投資整體延續下降的態勢中,新興市場的資本流動顯示出韌性,例如吉隆坡的外商直接投資額(FDI)實現了 2 倍的增長,而孟買、班加羅爾、德里中央直轄區的FDI 分別實現了 49%
12、、25%和 54%的增長??鐕菊趯⒏嗟耐顿Y和資源轉向東南亞地區,以尋求更多樣化和穩定的供應鏈布局。GIHI2024 還聚焦了兩個熱點議題:一、全球范圍內國際合作論文的發展趨勢。在科學研究日益“大科學”化的背景下,國際合作的持續強化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趨勢。全球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城市(都市圈)在國際學術合作中發揮著引領作用。然而,新冠大流行降低了全球學術研究產出,對國際合作也具有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在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方面仍保持逆勢增長。數據顯示,北京在科學、技術、工程與醫學領域中的 8 個學科國際合作論文數量位列第一;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是國際合作的熱點領域;物理科學、
13、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學科,拓展人類認知邊界、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全球學術合作的重要基石。二、全球生物醫藥領域的專利情況。疫情沖擊深化了人們對生物醫藥創新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導致該領域在 2020 年后迎來了新一輪爆發式的增長。從成果產出視角來看,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占據全球專利的絕對優勢。在人工智能技術和材料科學技術加速發展的背景下,這些國家正主導和推動生物醫藥向極綜合交叉方向發展。從創新組織視角來看,巴黎、紐約、北京為代表的科創中心通過大量集聚國家級科研機構走向創新策源發展模式;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上海為代表的科創中心以全球領先的創新生態加速孵化生物醫藥
14、產業創新和跨學科融合;東京、首爾、巴塞爾為代表的科創中心以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創新合作網絡加速生物醫藥創新發展。未來,生物醫藥領域的重大創新會更加依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賴跨領域技術的交叉融合、依賴風險資本的高度集聚和加持。3執行摘要專家委員會研究團隊致謝在 GIHI2024 指數研究和報告撰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國內外眾多機構和專家學者的鼎力支持。感謝清華大學文科處、清華大學科研院對本項目的支持。感謝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科技園區管理委員會對研究團隊的支持和建議。我們要鳴謝智聯招聘、領英公司、OAG 公司等機構提供的數據支持。2表 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表 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
15、合排名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3.綜合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4.GIHI2024 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排名表 5.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學中心排名與得分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6.科學中心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7.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高地排名與得分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8.創新高地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9.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生態排名與得分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10.創新生態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圖 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評估的概
16、念模型圖 2.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綜合排名四分位圖圖 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前 20 城市(都市圈)發展模式圖圖 4.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模式圖圖 5.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科學中心排名四分位圖圖 6.科學中心前 20 城市(都市圈)發展狀況圖圖 7.科技人力資源前 20 城市(都市圈)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圖 8.科技人力資源前 20 城市(都市圈)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圖 9.科研機構前 20 城市(都市圈)世界領先大學數量和世界一流科研機構 200 強數量圖 10.科學基礎設施前 20 城市(都市圈)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和大科學裝置數量圖 11.知識創造
17、前 20 城市(都市圈)高被引論文數量和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圖 12.全球國際合作論文年度趨勢圖 13.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年度趨勢圖 14.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年度增長與發文數量年度增長率(2020-2022)圖 15.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國際合作占比年度趨勢圖 16.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概覽(2022)圖 17.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分學科國際合作論文數量等高線圖 (2022)圖 18.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分學科國際合作占比均值(2022)圖 19.亞洲、
18、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創新高地排名四分位圖圖 20.創新高地前 20 城市(都市圈)發展狀況圖圖 21.技術創新能力前 20 城市(都市圈)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和 PCT 專利數量圖 22.創新企業前 20 城市(都市圈)創新領先企業數量和獨角獸企業數量圖 23.新興產業前 20 城市(都市圈)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和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圖 24.經濟發展水平前 20 城市(都市圈)GDP 增速與勞動生產率圖 25.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前 20 城市(都市圈)圖 26.生物醫藥領域 PCT 專利數量前 20 城市(都市圈)圖 27.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前 10
19、城市(都市圈)年度趨勢圖 28.生物醫藥領域 PCT 專利數量前 10 城市(都市圈)年度趨勢圖 29.全球代表性生物醫藥創新中心類型分布 圖 30.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創新生態排名四分位圖圖 31.創新生態前 20 城市(都市圈)發展狀況圖圖 3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論文合著網絡(2023)圖 3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利合作網絡(2023)圖 34.外商直接投資額(FDI)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 年和 2023 年數據對比 圖 35.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 年和 2023 年數據對比圖 36.創業投資(VC)和私募基金投資(PE)總額前
20、 20 城市(都市圈)圖 37.公共服務前 20 城市(都市圈)國際航班數量(每百萬人)和數據中心(公有云)數量圖 38.寬帶連接速度前 20 城市(都市圈)固定寬帶平均速度和移動網絡平均速度目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810131619223538495271415172223242425262728293030313233383940414243444445454652535455565657585962636767687475引言第 1 章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1.1 概念模型1.2 指標體系1.3 評估對象第 2 章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排名2.1 排名結果2.2 綜合分
21、析2.3 微型科技創新中心第 3 章 科學中心3.1 科學中心綜合分析3.2 科技人力資源3.3 科研機構3.4 科學基礎設施3.5 知識創造【焦點報道】國際合作論文分析第 4 章 創新高地4.1 創新高地綜合分析4.2 技術創新能力4.3 創新企業4.4 新興產業4.5 經濟發展水平【焦點報道】生物醫藥專利分析第 5 章 創新生態5.1 創新生態綜合分析5.2 開放與合作5.3 創業支持5.4 公共服務5.5 創新文化第 6 章 結語參考文獻 附錄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調整說明附錄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界定和數據來源附錄三:數據標準化附錄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遴選過程說明附錄
22、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行政范圍一覽表附錄六:發展模式的測度方式附錄七:專利分類體系表677891010131618192425262728343540414243444849545758596061451.1概念模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指在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中憑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獨特優勢,發展形成引導和指揮全球創新要素流動方向、影響資源配置效率的樞紐型城市。其集聚了高端科技創新資源,輻射引領能力強,不僅是全球科學中心,還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集中地,擁有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在全球創新版圖中占據重要位置。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GIHI)從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三個維度來評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
23、市(都市圈)的發展水平。GIHI 評估的概念模型見圖 1。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評估的概念模型圖1創新生態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創新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水平支撐決定科技人力資源知識創造科研機構科學基礎設施產生決定影響服務決定促進服務影響創業支持創新文化公共服務開放與合作引言2024 年,全球前沿科技的創新步伐不斷向前邁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引發的技術革新令人矚目,產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綠色轉型持續推進。與此同時,在政治、環境和科技多因素疊加的不確定性環境下,創新資本依然保持謹慎態度,人們對科技向善價值與全球科技治理的需求更加明確和迫切,廣泛而深刻地重塑國際科技
24、創新格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GIHI)通過客觀數據呈現全球主要科技創新中心在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創業支持與服務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及排名情況,幫助我們探尋驅動創新變革的重要力量,明晰城市參與全球創新價值創造的關鍵要素和路徑,為決策者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城市提供參考。GIHI2024 秉承“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基本原則。2024 年評估對象包含 108 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參評城市和 12 個微型科技創新中心參評城市(遴選過程詳見附錄四)。我們順應當前科技發展新形勢,同時結合行業專家、媒體和社會公眾意見和建議,對評估指標和焦點報道選題做出適度優化。具體調整如下:首先,GIHI2024 進一步優化
25、了評估指標,以提升測算結果的科學性。一是在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的統計中,新增了中國超級計算機 100 強榜單。這是由于中國自 2022 年后不再參與全球超級計算機 500 強排名,GIHI2024 的此項調整確保了該項指標的覆蓋面。二是在專利相關指標的測算中,將集成電路領域調整為智能芯片領域,并新增了生物醫藥領域的專利統計;界定四個領域的專利分類參照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頒布的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PCT 專利數量的統計周期調整為單年統計。以上優化進一步確保了評估指標的權威性、客觀性、全面性和即時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
26、數指標體系調整說明見附錄一。其次,GIHI2024 關注了兩個全球科技創新的熱點議題,以深入追蹤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動態。一是國際合作論文分析,揭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論文國際合作態勢,分析全球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排名前十城市的國際合作格局與演化特征。二是全球生物醫藥專利分析,從總量趨勢、創新主體、未來預見三個層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能力。7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6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構成了GIHI 指標體系的一級指標。各維度的關鍵要素構成了 GIHI 指標體系的二級指標。GIHI指標體系的權重分布如下:一級指標權重總值為 10
27、0%,其中科學中心為 30%,創新高地為 30%,創新生態為 40%。最終使用線性加權法計算綜合評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定義和數據來源見附錄二,數據標準化方法見附錄三。1.2指標體系GIHI 指標體系如表 1 所示。一級指標一級指標權重二級指標二級指標權重三級指標A科學中心30%A1.科技人力資源30%01.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02.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A2.科研機構30%03.世界領先大學數量04.世界一流科研機構 200 強數量A3.科學基礎設施10%05.大科學裝置數量06.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A4.知識創造30%07.高被引論文數量08.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
28、用的總頻次B創新高地30%B1.技術創新能力25%09.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10.PCT 專利數量B2.創新企業25%11.創新領先企業數量12.獨角獸企業數量B3.新興產業25%13.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14.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B4.經濟發展水平25%15.GDP 增速16.勞動生產率C創新生態40%C1.開放與合作25%17.論文合著網絡中心度18.專利合作網絡中心度19.外商直接投資額(FDI)20.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C2.創業支持25%21.創業投資金額(VC)22.私募基金投資金額(PE)23.注冊律師數量(每百萬人)C3.公共服務25%24.數據中心(公有云
29、)數量25.寬帶連接速度26.國際航班數量(每百萬人)27.電子政務水平C4.創新文化25%28.專業人才流入數量(每百萬人)29.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30.公共博物館與圖書館數量(每百萬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表 11.3評估對象本 報 告 參 考 自 然 指 數-科 學 城 市2023、美國科爾尼咨詢公司全球城市指數 2023、WIPO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2ThinkNow2023 年創新城市指數,遴選出全球創新能力突出的城市(都市圈)作為候選清單。評估城市名單共包含120 個城市(都市圈),其中 12 個城市(都市圈)人口小于 100 萬,作為微型科技創新城市單獨評估;其余
30、108 個城市(都市圈)被納入主榜單展開評估測算。本報告公布排名前 100 城市(都市圈)的評估結果。評估對象的遴選過程見附錄四。GIHI2024 評 估 的 120 個 城 市(都 市圈)涉及 6 大洲 38 個國家,覆蓋了 374 個主要行政區劃城市。其中包括 44 個亞洲城市,38 個歐洲城市,31 個北美城市,4 個大洋洲城市,2 個南美城市和 1 個非洲城市。這120 個參評城市(都市圈)在科學研究、創新經濟、創新生態領域表現突出,集聚全球頂尖創新資源與創新成果??側丝趦H占全球總人口的 11.3%,但擁有 138 所世界領先大學、149 家世界 200 強一流研究機構、1453 家估
31、值 10 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1888 家創新領先企業,吸引279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世界頂級科技獎項的獲獎者就職。ANDRIY ONUFRIYENKO/GETTY89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2.1排名結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GIHI)2024 年評估結果如表 2 所示。城市(都市圈)綜合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舊金山-圣何塞100.00195.554100.00197.132紐約91.882100.00179.48395.883北京89.28399.75284.07280.719波士
32、頓83.73497.02372.38882.917倫敦83.52586.16768.7513100.001粵港澳大灣區82.39688.27574.95584.636上海77.90778.81970.001087.934巴黎77.02880.76869.991182.818東京76.49975.621275.63478.5114巴爾的摩-華盛頓76.271086.84666.082979.2811首爾74.641171.871774.85677.7917新加坡73.311270.342168.441584.755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72.141376.411066.262777.2218慕尼
33、黑71.601471.551968.161978.1115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71.341569.302870.15976.8421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71.081674.591366.352575.6523教堂山-達勒姆-洛麗70.461775.911164.864774.3328圣地亞哥70.181869.203068.461475.6622阿姆斯特丹69.961968.253466.013079.6510都柏林69.892064.296673.65772.5238蘇黎世69.612173.161464.735374.8226達拉斯-沃斯堡69.502265.355768.3717
34、77.9116哥本哈根69.302370.632065.913174.9125斯德哥爾摩69.152469.762666.342674.7827多倫多68.792569.093163.278878.9212京都-大阪-神戶68.282670.242368.391668.2958奧斯汀68.252765.305867.262175.5124馬德里67.932865.965265.123776.8920休斯頓67.872969.372766.132871.3246亞特蘭大67.783070.282264.924371.754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排名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22.國際科技創新
35、中心指數排名臺北67.483166.724768.251869.8654南京67.433272.481565.473467.2970阿布扎比67.373360.4010667.992077.0719費城67.323470.062564.854870.6151米蘭67.313567.104366.912370.8548羅馬66.953668.613364.147172.0941柏林66.923767.314064.605872.7735墨爾本66.893872.041662.609570.2952大田66.833968.153669.191264.6886悉尼66.814070.242461.7
36、810673.3134赫爾辛基66.794165.685564.685674.0832杭州66.774267.843766.482468.9055匹茲堡66.694369.292963.897770.8249巴塞羅那66.664467.343964.296572.3439漢堡66.554564.526364.944174.2330丹佛66.444663.936765.673273.4433武漢66.314771.601864.884565.4782菲尼克斯66.274864.476465.663372.3040溫哥華66.214967.304163.049072.7736法蘭克福65.9950
37、63.347764.596074.2629曼徹斯特65.895166.305063.917671.5745名古屋65.895266.075167.232266.8673里昂-格勒諾布爾65.865366.314964.894470.0153蒙特利爾65.815468.213562.209871.6844邁阿密65.805562.288965.063974.1131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65.765665.615664.715470.7250特拉維夫65.265763.297965.293570.8647迪拜65.225860.0010862.479778.6513莫斯科64.845967.483
38、863.458767.4466維也納64.826065.945364.506267.5463杜塞爾多夫64.706161.3210064.755272.0642圣路易斯64.706265.825464.067267.9462圣保羅64.706364.916061.6310772.5937西安64.476468.773263.847864.1789合肥64.446566.544864.296665.9378城市(都市圈)綜合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1110鹿特丹64.426663.836864.944267.9
39、961布里斯班64.366767.144262.159968.1860里斯本64.346863.667164.755168.2059珀斯64.046964.576263.917567.4167班加羅爾63.867061.559865.143668.4156華沙63.787162.938164.824967.0771哥德堡63.777263.816964.496366.5074成都63.767366.974563.618464.2188布魯塞爾63.767463.637364.864666.1276科隆63.747563.577464.057367.3568天津63.477666.964662.
40、839464.4487辛辛那提63.377762.308864.226967.3269波特蘭63.367862.149063.668368.3057德里中央直轄區63.197961.909364.705566.4875蘇州63.198062.678464.954065.2083長沙63.148167.094463.768161.8199孟買62.928260.6510464.655767.0672布宜諾斯艾利斯62.898362.478564.246765.5281多哈62.878462.348762.979267.4865拉斯維加斯62.858560.1010764.595967.5464斯
41、圖加特62.718661.769564.815064.8684布拉格62.608763.377664.246863.5391濟南62.518864.356563.787962.8195底特律62.388961.569763.498665.9677吉隆坡62.369062.448663.029165.6180廈門62.349163.457565.073861.33101墨西哥城62.259261.759663.158965.8579青島62.179362.818364.017463.0893大連62.059463.657263.738262.1498布達佩斯61.969562.079164.54
42、6162.4396伊斯坦布爾61.839661.1710164.346463.3492釜山61.789761.1010363.778064.1090福州61.419863.028064.217060.04107曼谷61.409961.919261.8710464.7685哈爾濱61.3910065.075961.7910561.26103城市(都市圈)綜合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2.2綜合分析綜合科技創新實力而言,舊金山-圣何塞在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中位列第一,實現五連冠,綜合得分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都市圈);紐約得分 91.88 蟬聯亞
43、軍,北京得分 89.28 位列三甲,波士頓和倫敦分列第4 位和第 5 位;其余綜合得分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巴黎、東京、巴爾的摩-華盛頓、首爾、新加坡、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慕尼黑、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教堂山-達勒姆-洛麗、圣地亞哥、阿姆斯特丹、都柏林。整體來看,全球創新版圖競爭深化,科學中心排名相對穩定,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排名角逐激烈。綜合 2022-2024 三年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評估前 20 名單發現(見表3),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北京持續位列前茅,展現出強大和頗具韌性的綜合創新能力。前 20 城市中,有 7 個城市
44、(都市圈)排名上升,分別是波士頓(1)、上海(3)、巴黎(1)、慕尼黑(3)、教堂山-達勒姆-洛麗(2)、阿姆斯特丹(4)、都柏林(5)。從創新要素排名變動來看,科學中心前 20 城市排名波動性相對較弱,具有長期建設、前瞻戰略發展特征,有 6 個城市排名發生變化(3 個城市排名上升);相較之下,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的前 20 城市排名波動性較高,創新高地方面有16個城市(都市圈)排名變動(10 個城市排名上升),創新生態方面則有 16 個城市(都市圈)排名變化(12 個城市排名上升)。表 3城市(都市圈)2024年排名2023年排名2022年排名舊金山-圣何塞111紐約222北京333波士頓45
45、5倫敦544粵港澳大灣區666上海71010巴黎899東京977巴爾的摩-華盛頓10815首爾111112新加坡121213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131316慕尼黑141714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151511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161424教堂山-達勒姆-洛麗171927圣地亞哥181818阿姆斯特丹192317都柏林202528綜合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1213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排名深化從地域分布來看,全球創新版圖持續向多極化創新格局演進,創新競爭不斷深化。如圖 2所示,根據北美、歐洲和亞洲城市(都市圈)綜
46、合排名的四分位情況,美歐城市擁有更成熟的創新體系,亞洲城市上升勢頭強勁。前50城市(都市圈)里,北美占據 19 席,歐洲占據 16 席,亞洲占據 13 席。在亞洲城市(都市圈)中,北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東京、首爾、新加坡共 6 個城市(都市圈)躋身前 20 名,成為全球最有科技創新活力的地區。對比各區域城市(都市圈)的進步趨勢,前 100 城市中有 23 個歐洲城市綜合排名上升,其創新高地表現在經受新冠疫情沖擊后展現了較蓬勃的恢復力;18 個亞洲城市綜合排名實現趕超,憑借科學中心建設的穩步推進和創新生態方面的積極培育,上升勢頭強勁,例如有11個中國城市科學中心排名上升;阿布扎比憑借創新生態
47、的積極營造大幅趕超,綜合排名上升 26 名至 33 名。從中國城市來看,2024 年共有 19 個中國城市入圍綜合排名前 100 榜單,城市群協同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中國城市整體科技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北京(第 3)、粵港澳大灣區(第 6)和上海(第 7)持續位列全球創新中心前十名。北京在保持既有優勢的同時,與亞軍城市紐約的綜合得分差距縮小,在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兩個維度上位居第二,且創新生態維度表現上升了 2 名,開放與合作領域的表現矚目位列第三(3 名),公共服務品質大幅提升(19 名);粵港澳大灣區在科研人力資源引進和培養方面取得顯著進展(29 名);上海綜合排名上升 3 名,創新高地建設成果
48、突出(5 名),創新生態大幅趕超(9 名),創業支持躋身全球前三,并且在開放與合作、公共服務建設均取得顯著進展??偟膩碚f,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初步形成三大創新樞紐,并由此聯通周邊城市的創新發展格局,中國城市正在加快發展,尤其在科學中心和創新生態方面進步趨勢顯著。發展模式通過對城市(都市圈)的發展模式得分(測算方法見附錄六)進行層次聚類,前 20城市可歸納為四類發展模式,分別是創新高地型、科學中心型、科學中心+創新生態型、均衡型。具體來看:其一,創新高地型發展模式通過卓越的技術能力和活躍繁榮的創新經濟推動城市發展,該模式下共有四個城市,分別是舊金山-圣何塞、東京、首爾、都柏林。舊金山-圣何塞
49、作為冠軍城市,其創新高地優勢一騎絕塵,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方面取得了高速增長。東京擁有卓越的技術創新能力,并且擁有眾多成熟的創新領先企業。首爾在新興產業領域嶄露頭角,展現出不凡的創新表現。其二,科學中心型發展模式以雄厚的基礎創新實力支撐城市科技創新,該模式下共有 4個城市(都市圈),分別是紐約、北京、波士頓、粵港澳大灣區。紐約高度匯集科研人力資源,擁有 7 所世界領先大學,知識創造水平領跑全球。北京擁有 13 所世界一流科研機構(200 強),科學基礎設施表現位列全球第二,積極建設世界一流的大科學裝置和超級計算機資源。其三,科學中心+創新生態型發展模式在基礎創新與創新生態齊頭并進,科技成
50、果產業化和技術轉移的發展空間大,該模式下有 7 個城市(都市圈),分別是倫敦、巴爾的摩-華盛頓、上海、巴黎、教堂山-達勒姆-洛麗、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倫敦擁有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和學術人才,同時還培育了開放多元的創新生態,擁有強大的全球連接能力,為創新活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完善的法律保護、優質的基礎設施確保創新活動在活躍高效的生態系統中茁壯成長。其四,均衡型發展模式在科研基礎、創新產業化和生態環境相對均衡發展,通過持續的開放合作和資源整合維持全球競爭力,有 5個城市(城市圈)屬于這一模式,分別是慕尼黑、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圣地亞哥、新加坡、阿姆斯特丹。慕尼黑擁
51、有杰出的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有助于應用研究和產業轉化從而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同時其有力的創業支持和深厚的創新文化底蘊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良好的創新生態。阿姆斯特丹和新加坡均以其國際化商業環境著稱,能夠通過全球合作彌補本地科研或技術資源的不足,形成均衡發展格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前 20 發展模式如圖 3所示。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綜合排名四分位圖圖20510152025303540亞洲歐洲北美洲681178871141635城市(都市圈)數量排名:1-25 排名:26-50 排名:51-75 排名:76-100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前20城市(都市圈)發展模式圖圖30102030405060708
52、090100阿姆斯特丹新加坡圣地亞哥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慕尼黑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教堂山-達勒姆-洛麗巴黎上海巴爾的摩-華盛頓倫敦粵港澳大灣區波士頓北京紐約都柏林首爾東京舊金山-圣何塞創新生態科學中心創新高地發展模式得分創新高地型科學中心型科學中心+創新生態型均衡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1415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排名表 4城市(都市圈)綜合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得分(分)排名劍橋100.001100.00176.88280.823巴塞爾95.31275.539100.00178.735牛津90.01395.
53、27265.94978.954日內瓦88.61485.40572.26382.392奧斯陸86.77573.931166.778100.001安娜堡84.13686.87468.39775.636博爾德80.23780.73769.98674.237伊薩卡78.80891.07360.001268.469洛桑76.99985.31670.52561.0011海德堡72.321079.18862.341168.708耶路撒冷67.481174.481063.931063.4810埃因霍溫60.001260.001270.98460.0012 GIHI2024 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排名表 42.3
54、微型科技創新中心 GIHI2024 繼續對人口規模小于 100 萬的微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mini-hub)展開評估。不同于大多數城市,微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人口體量小”、“創新能量大”。從排名角度來看,由于 GIHI 指標體系的規模性指標居多,這些城市并不適合納入總排名,因此單獨排名。本次共有 12 個 mini-hubs 進入榜單,對比 2023 年榜單增加了奧斯陸。除了耶路撒冷位于亞洲,其余 11 個 mini-hubs均位于歐美地區,分屬于美國、瑞士、德國、荷蘭、英國、挪威。具體排名及得分情況如表4 所示。劍橋、巴塞爾和牛津在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排名中位列前三甲。劍橋和牛津在科學中
55、心方面表現卓越,作為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所在地,這兩座城市均擁有充沛的頂尖科技人力資源、眾多科研機構、強大科學基礎設施以及豐富的知識創造,并依托地理區位優勢與倫敦形成了緊密互動的創新網絡。劍橋還擁有活躍的創新高地和繁榮的創新生態,技術發展能力卓越、新興產業蓬勃發展。巴塞爾綜合排名位居微型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第二位,其創新高地表現領跑微型科技創新中心,是全球制藥和生命科學的重鎮,新興產業表現遙遙領先。該城市位處瑞士、法國和德國的三國交界處,其所屬的上萊茵河地區內跨境互動頻繁,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持續推動巴塞爾跨國企業集群的繁榮。從發展模式來看(見圖 4),劍橋作為冠軍微型國際科創中心是均衡發展的“優等生
56、”,在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方面均進入前三甲。同時,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涌現出一批細分要素表現突出的“特長生”。例如,伊薩卡是科學中心特長生,其在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世界一流科研機構 500 強數量的表現位列第一,作為頂級高??的藸柎髮W所在地,眾多科研人員集聚于此為基礎創新提供智慧。埃因霍溫是創新高地特長生,該城市曾是飛利浦總部所在地,擁有深厚的工業和創新歷史,通過飛利浦的帶動,埃因霍溫得以發展成為集科技、設計和創新于一體的城市,其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PCT 專利數量表現突出,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HTCE)被譽為“歐洲最聰明的一平方英里”。奧斯陸是創新生態特長生,憑借
57、強有力的創業支持和一流的公共服務,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的創新沃土,該城市于 2019 年實施“知識資本發展戰略”,奧斯陸科學城作為挪威第一個創新區,在培育初創企業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所關聯的初創企業數量正在穩步增長。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模式圖-科學中心圖4科研人力資源科研機構科學基礎設施知識創造87.0887.0887.0887.0872.9287.0887.0887.08100.0087.0887.0860.00100.0060.0087.2769.0974.5560.0081.8260.0069.0969.0960.0060.0094.3567.28100.0079.2275.2786.13
58、66.8178.4570.7971.3161.0560.00科學中心劍橋巴塞爾牛津日內瓦奧斯陸安娜堡博爾德伊薩卡洛桑海德堡耶路撒冷埃因霍溫96.8961.6577.3676.7862.9075.5573.14100.0067.6265.9566.3060.00創新高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企業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水平78.2089.2385.5181.86100.0063.6585.3960.0089.1078.2778.1470.9680.89100.0060.1861.8261.5460.0260.0060.0060.5960.0360.9764.7268.1491.7674.50100.0060.
59、0073.8888.1970.2187.8369.0174.5085.78劍橋巴塞爾牛津日內瓦奧斯陸安娜堡博爾德伊薩卡洛桑海德堡耶路撒冷埃因霍溫81.42100.0060.7460.6160.0091.1662.4370.3760.0561.0560.3175.67創新生態開放與合作創業支持公共服務創新文化78.5063.6272.3567.19100.0063.1071.7960.3260.0079.2075.5860.1172.1078.2368.5892.39100.0078.6077.0176.5771.4160.0065.4390.3193.8689.4391.67100.0096.
60、5294.7698.6293.3581.4282.4977.9060.00劍橋巴塞爾牛津日內瓦奧斯陸安娜堡博爾德伊薩卡洛桑海德堡耶路撒冷埃因霍溫86.52100.0096.2176.6984.3482.6361.6866.2762.8972.9760.0065.29 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模式圖-創新高地 微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模式圖-創新生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16172.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排名排名城市(都市圈)科學中心科技人力資源科研機構科學基礎設施知識創造1紐約100.00 88.35 87.81 79.37 100.00 2北京99.75 82.65 97.94 96.
61、91 88.72 3波士頓97.02 100.00 76.17 64.79 97.32 4舊金山-圣何塞95.55 92.55 75.48 100.00 90.06 5粵港澳大灣區88.27 66.92 100.00 77.09 79.30 6巴爾的摩-華盛頓86.84 85.08 69.04 63.76 93.79 7倫敦86.16 75.16 78.77 69.21 90.20 8巴黎80.76 73.92 76.17 79.82 76.50 9上海78.81 68.63 83.15 73.26 71.70 10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76.41 70.42 76.17 60.00 75.3
62、4 11教堂山-達勒姆-洛麗75.91 78.45 70.96 60.00 71.23 12東京75.62 67.71 69.04 95.80 71.53 13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74.59 70.55 70.96 67.51 73.39 14蘇黎世73.16 76.55 69.04 61.69 67.43 15南京72.48 73.18 70.96 60.00 67.68 16墨爾本72.04 68.43 69.04 64.42 71.91 17首爾71.87 64.71 70.96 68.25 72.01 18武漢71.60 67.10 72.88 66.78 67.32 19慕尼黑7
63、1.55 72.07 69.04 64.79 66.79 20哥本哈根70.63 70.59 69.04 60.00 67.50 21新加坡70.34 66.66 69.04 64.79 69.17 22亞特蘭大70.28 64.98 69.04 63.39 71.21 23京都-大阪-神戶70.24 68.78 69.04 70.90 64.69 24悉尼70.24 66.88 67.12 64.42 70.81 25費城70.06 68.61 64.52 60.00 72.78 26斯德哥爾摩69.76 68.30 67.12 67.14 67.19 27休斯頓69.37 65.24 69
64、.73 63.09 67.95 28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69.30 67.61 64.52 61.03 71.47 29匹茲堡69.29 70.12 67.12 60.00 66.49 30圣地亞哥69.20 69.61 64.52 62.73 68.59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學中心排名與得分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53.1科學中心綜合分析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科學中心排名如表 5 所示??茖W中心方面,歐美城市憑借深厚基礎持續領先,亞洲城市展現出蓬勃活力。美國城市(都市圈)在科學中心整體排名中表現突出,在知識創造方面展現出巨大優勢,持續引領全球學術前沿。中國城市(都市圈)的快速崛起尤為突出
65、,頂尖城市位列第一梯隊,一批新興城市排名上升。WEIQUAN LIN/GETTY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19183.科學中心表 531多倫多69.09 67.22 64.52 62.06 70.97 32西安68.77 66.60 70.96 60.00 64.71 33羅馬68.61 68.57 64.52 66.78 66.74 34阿姆斯特丹68.25 66.38 65.21 65.16 67.88 35蒙特利爾68.21 66.67 67.12 62.06 66.49 36大田68.15 74.46 61.92 65.45 62.67 37杭州67.84 66.27 68.36
66、60.00 65.34 38莫斯科67.48 68.38 62.60 75.69 63.01 39巴塞羅那67.34 66.44 61.92 66.48 68.43 40柏林67.31 66.10 61.92 67.14 68.48 41溫哥華67.30 67.18 64.52 63.76 65.76 42布里斯班67.14 67.49 64.52 61.69 65.71 43米蘭67.10 66.96 62.60 61.69 68.16 44長沙67.09 65.29 69.04 61.03 63.33 45成都66.97 63.19 69.04 63.39 64.37 46天津66.96
67、64.80 69.04 62.06 63.14 47臺北66.72 73.50 60.00 62.06 63.06 48合肥66.54 64.57 66.44 68.47 62.86 49里昂-格勒諾布爾66.31 66.26 62.60 70.53 63.84 50曼徹斯特66.30 66.55 64.52 61.69 64.46 51名古屋66.07 66.02 64.52 69.87 61.68 52馬德里65.96 67.40 60.00 61.69 67.45 53維也納65.94 66.75 62.60 62.06 65.20 54圣路易斯65.82 65.99 64.52 60.
68、00 64.36 55赫爾辛基65.68 67.12 62.60 61.03 64.50 56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65.61 64.66 64.52 60.00 65.17 57達拉斯-沃斯堡65.35 64.34 64.52 60.00 64.82 58奧斯汀65.30 64.43 64.52 64.13 63.23 59哈爾濱65.07 64.45 64.52 65.08 62.27 60圣保羅64.91 65.10 62.60 63.76 63.64 61長春64.78 63.54 66.44 61.69 61.56 62珀斯64.57 65.82 62.60 60.00 63.26 6
69、3漢堡64.52 63.91 60.00 74.95 62.82 64菲尼克斯64.47 62.71 64.52 63.09 63.18 65濟南64.35 64.36 64.52 61.03 61.86 表 566都柏林64.29 67.44 60.00 60.00 63.59 67丹佛63.93 65.13 60.00 62.06 64.35 68鹿特丹63.83 63.90 62.60 60.00 63.30 69哥德堡63.81 64.50 62.60 60.00 62.65 70蘭州63.67 66.19 61.92 61.69 60.70 71里斯本63.66 66.18 60.0
70、0 61.69 62.68 72大連63.65 63.34 63.83 61.69 61.57 73布魯塞爾63.63 63.21 62.60 60.00 63.50 74科隆63.57 64.70 62.60 60.00 61.80 75廈門63.45 63.17 64.52 60.00 61.06 76布拉格63.37 65.37 60.00 63.39 62.19 77法蘭克福63.34 62.95 62.60 63.09 61.96 78鄭州63.32 62.37 64.52 60.00 61.53 79特拉維夫63.29 63.23 61.92 61.69 62.72 80福州63.
71、02 62.78 63.83 60.00 61.03 81華沙62.93 65.48 60.00 60.00 62.05 82重慶62.90 60.89 63.83 61.69 62.10 83青島62.81 63.48 61.92 60.00 61.78 84蘇州62.67 60.98 64.52 60.00 61.25 85布宜諾斯艾利斯62.47 65.07 60.00 61.03 60.92 86吉隆坡62.44 63.93 60.00 60.00 62.36 87多哈62.34 65.12 60.00 60.00 60.87 88辛辛那提62.30 63.91 60.00 60.00
72、 62.03 89邁阿密62.28 63.03 60.00 60.00 62.86 90波特蘭62.14 63.13 60.00 60.00 62.41 91布達佩斯62.07 63.36 60.00 61.69 61.41 92曼谷61.91 63.36 60.00 60.00 61.56 93德里中央直轄區61.90 61.03 60.00 61.03 63.58 94金奈61.79 63.48 60.00 60.00 61.13 95斯圖加特61.76 62.88 60.00 61.03 61.32 96墨西哥城61.75 62.96 60.00 60.00 61.56 97底特律61.
73、56 62.22 60.00 60.00 61.81 98班加羅爾61.55 61.07 61.92 60.00 60.97 99安卡拉61.50 62.61 60.00 60.00 61.25 100杜塞爾多夫61.32 62.57 60.00 60.00 60.82 排名城市(都市圈)科學中心科技人力資源科研機構科學基礎設施知識創造排名城市(都市圈)科學中心科技人力資源科研機構科學基礎設施知識創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20213.科學中心美國在科學中心的建設方面持續領先,紐約、波士頓和舊金山-圣何塞連續四年入圍全球前五,在本年度分別取得第一、第三和第四的排名。北京連續兩年保持在第二
74、的位置,粵港澳大灣區位列第五,武漢與哥本哈根首次進入前 20。從地區分布來看(見圖 5),北美城市(都市圈)整體排名較為靠前;而歐洲城市(都市圈)主要分布在排名中間區段(25 名-75名);亞洲城市(都市圈)呈現出較分散的分布特征,尤其在首尾兩端的城市居多。從變化趨勢來看(見表 6),科學中心前 20 城市(都市圈)的排名總體保持穩定,中國城市(都市圈)的快速崛起尤為突出。自 2020 年以來,紐約在科學中心維度上始終保持領先,波士頓穩居前三;北京則與去年持平,排名第二。紐約憑借知識創造的巨大優勢,持續擴大其領先地位,在高被引論文數量與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指標上穩居首位。北京
75、在世界一流科研機構 200 強數量上位居第一,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大科學裝置數量和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均排名第二。波士頓在科技人力資源和知識創造方面分別位居第一和第二。此外,武漢近三年綜合排名持續大幅攀升,繼去年提升 22 位后,今年又提升了 7 位。武漢不僅在科研機構方面維持優勢,而且在科技人力資源和知識創造方面分別提升了 8 位和 4 位。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科學中心的建設正不斷推進,如武漢、杭州、長沙、天津等城市,在科學中心的排名都有顯著的提升。從各細分要素來看(見圖 6),科學中心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展示出差異化的分布特征。紐約和倫敦以知識創造的顯著優勢,領
76、跑全球的科學中心建設。北京在科研機構和科學基礎設施上表現卓越。波士頓和巴爾的摩-華盛頓側重于科技人力資源與知識創造的協同發展?;浉郯拇鬄硡^和上海在科研機構這一單項指標上的表現亮眼。舊金山-圣何塞和東京憑借科學基礎設施的實力驅動創新要素全面發展。城市(都市圈)2024年排名2023年排名2022年排名紐約111北京224波士頓333舊金山-圣何塞442粵港澳大灣區575巴爾的摩-華盛頓6510倫敦768巴黎8816上海9925洛杉磯-長灘 阿納海姆101011教堂山-達勒姆-洛麗111114東京121239芝加哥-內珀維爾 埃爾金131317蘇黎世141413南京151559墨爾本161628首
77、爾171755武漢182547慕尼黑191831哥本哈根202226 科學中心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6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科學中心排名四分位圖圖50510152025303540亞洲歐洲北美洲95979861075613城市(都市圈)數量排名:1-25 排名:26-50 排名:51-75 排名:76-100科技人力資源得分科研機構得分知識創造得分科學基礎設施得分紐約北京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粵港澳大灣區巴爾的摩-華盛頓倫敦巴黎上海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教堂山-達勒姆-洛麗東京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蘇黎世南京墨爾本首爾武漢慕尼黑哥本哈根88.35
78、82.65 100.00 92.55 66.92 85.08 75.16 73.92 68.63 70.42 78.45 67.71 70.55 76.55 73.18 68.43 64.71 67.10 72.07 70.59 87.81 97.94 76.17 75.48 100.00 69.04 78.77 76.17 83.15 76.17 70.96 69.04 70.96 69.04 70.96 69.04 70.96 72.88 69.04 69.04 79.37 96.91 64.79 100.00 77.09 63.76 69.21 79.82 73.26 60.00 60.
79、00 95.80 67.51 61.69 60.00 64.42 68.25 66.78 64.79 60.00 100.00 88.72 97.32 90.06 79.30 93.79 90.20 76.50 71.70 75.34 71.23 71.53 73.39 67.43 67.68 71.91 72.01 67.32 66.79 67.50 100100100100科學中心前20城市(都市圈)發展狀況圖圖6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22233.科學中心3.2科技人力資源科 技 人 才 是 推 動 創 新 的 核 心 力 量。GIHI2024 在評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人力資源狀況
80、時,綜合考慮了科技人才的層次分布和集聚程度。指數選取了兩個關鍵指標:每百萬人口中的活躍科研人員數量,以及頂級科技獎項的獲獎人數。這些指標不僅反映了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還間接體現了創新環境的吸引力和科研實力。圖 7 和圖 8 分別呈現了科技人力資源前 20 城市(都市圈)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和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萍既肆Y源評分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北京。排名前 20 城市中,北美城市(都市圈)占據 9 席;亞洲城市(都市圈)占據 6 席;歐洲城市(都市圈)占據 5 席。東京、粵港澳大灣區和天津排名大幅提升,分別上升 15 名、29 名
81、和 12 名??萍既肆Y源前20城市(都市圈)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圖7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北京教堂山-達勒姆-洛麗蘇黎世倫敦大田巴黎臺北南京慕尼黑哥本哈根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匹茲堡圣地亞哥京都-大阪-神戶上海49014.91 27723.93 17065.56 28939.37 47041.25 40680.00 32041.42 25657.05 34787.34 16378.37 32595.89 31882.50 25049.11 24888.73 12972.42 7312.42 22749.72 19424.90 15391.66
82、 16113.28 波士頓41舊金山-圣何塞45 紐約46巴爾的摩-華盛頓28教堂山-達勒姆-洛麗3北京6蘇黎世7巴黎16大田0臺北0倫敦10南京0慕尼黑4哥本哈根1匹茲堡2圣地亞哥4京都-大阪-神戶6上海5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12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17 科技人力資源前20城市(都市圈)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圖8 科研機構前20城市(都市圈)世界領先大學數量和世界一流科研機構200強數量圖9世界一流科研機構200強數量世界領先大學數量紐約粵港澳大灣區北京上海波士頓巴黎倫敦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舊金山-圣何塞武漢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教堂山-達勒姆-洛麗首爾南京西安休斯頓巴爾的摩-華盛頓
83、東京蘇黎世墨爾本慕尼黑哥本哈根新加坡亞特蘭大京都-大阪-神戶長沙成都天津波士頓坐擁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諸多頂尖學府在科技人力資源方面表現卓越,以每百萬人 49014 名活躍科研人員數量位居榜首。在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方面,波士頓以 41 人排名第三,僅低于紐約的 46 人和舊金山-圣何塞的 45 人。美國憑借其深厚的科研底蘊和卓越的創新能力積淀,其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顯著高于其他地區。北京在每百萬人活躍科研人員數量位居全球第二,其活躍科研人員數量實現了 13%的高速增長,反映了北京在吸引和培養高水平科研人才方面的成效,同時也顯示出其在全球科技創新網絡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提升。3.3科研機構
84、科研機構是原始創新的核心主體。作為原創性突破和顛覆性技術的發源地,科研機構不斷調整戰略方向、優化資源配置,適應政策變化,在基礎研究、技術應用和前沿創新領域發揮著關鍵作用。本報告綜合世界領先大學和世界一流科研機構 200 強數量來測量城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實力。如圖 9 所示,科研機構評分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粵港澳大灣區、北京、紐約、上海、倫敦。排名前 20 城市中,北美城市(都市圈)占據 9 席;亞洲城市(都市圈)占據 13 席;歐洲城市(都市圈)占據 5席?;浉郯拇鬄硡^憑借 10 所 200 強科研機構和 8 所世界領先大學,穩居全球第一。北京則以 13 所 200 強科研機構和 5 所
85、世界領先大學,躍升至全球第二。紐約以 5 所 200強科研機構和 7 所世界領先大學,位居全球第三。上海以 8 所 200 強科研機構和 3 所世界領先大學,蟬聯了第四位??傮w上,中國城市在科研機構方面的整體表現尤為突出,前五強中占據了三個席位。此外,武漢、南京、西安、長沙、成都、天津等六個城市也持續發力,以強勁的勢頭和優異的表現,進入了 20 強。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24253.科學中心 科學基礎設施前20城市(都市圈)超級計算機500強數量和大科學裝置數量圖10超級計算機500強數量大科學裝置數量漢堡上海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倫敦莫斯科里昂-格勒諾布爾首爾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
86、斯德哥爾摩柏林合肥武漢羅馬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北京巴黎粵港澳大灣區東京3.4科學基礎設施科學基礎設施是創新的核心支撐平臺,為科研人員開展高水平前沿研究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它不僅是實現重大科技突破的重要工具,更是吸引全球頂尖科研團隊和項目的戰略資產。本報告選取大科學裝置數量和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來測量城市(都市圈)科學基礎設施發展狀況。如圖 10 所示,科學基礎設施評分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舊金山-圣何塞、北京、東京、巴黎、紐約。排名前 20 城市中,亞洲城市(都市圈)占據 9 席;歐洲城市(都市圈)占據 8 席;北美城市(都市圈)僅占據 3 席。特別地,舊金山-圣何塞、北京、東京在科學
87、基礎設施方面穩居全球領先的第一梯隊,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都市圈)??臻g分布上,大科學裝置呈現相對集聚的特點,該指標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東京、北京、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和漢堡。它們擁有的大科學裝置數量占評估城市總量的 1/3。中國有多臺大科學裝置正在建設中,在不遠的未來將投入使用,具有強勁發展潛力。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方面,舊金山-圣何塞、北京、東京、巴黎和粵港澳大灣區分列前五。美國在高性能計算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在 2023 年 11 月發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 Top 500 榜單中美國有 161 臺超算上榜,其中 6 臺進入榜單 Top10。蟬聯榜首的Frontier 依然是榜單中唯一的百
88、億億次級別的超級計算機,運算能力遠超其他超級計算機。3.5知識創造知識是創新的源泉和驅動力。報告選取城市高被引論文數量測度科學中心的原始創新策源能力和影響力;選取論文被專利、政策和臨床實驗引用的總頻次來測量科技論文產出對技術創新、政策制定及醫學實踐的影響力。如圖 11 所示,知識創造評分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倫敦、舊金山-圣何塞。美國在知識創造方面具有巨大優勢,有 10 個城市(都市圈)進入知識創造前 20,包攬前三。就細分的單項指標而言,紐約、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巴爾的摩-華盛頓、北京和倫敦的高被引論文數量超過 10000 篇,較其他城市具有更強的原始
89、創新策源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在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實驗引用的總頻次上表現突出。知識創造前20城市(都市圈)高被引論文數量和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圖11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悉尼多倫多亞特蘭大教堂山-達勒姆-洛麗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東京上海墨爾本首爾費城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巴黎粵港澳大灣區北京舊金山-圣何塞倫敦巴爾的摩-華盛頓波士頓紐約高被引論文數量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18448 17939 14403 12199 15540 12863 8574 7701 7934 6739 5919 4370 51
90、68 4927 4927 5476 5032 4854 4707 4773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26273.科學中心國際合作論文分析國際合作論文由來自兩個及以上國家(或地區)的學者共同撰寫并發表,直觀地展現了跨國學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了知識的國際間流動。研究表明,國際合作論文在獲得國際同行引用,擴大研究影響力方面具有優勢。通過國際合作,研究人員可以獲取稀缺資源,互補研究專長,拓展視野,提升研究能力,進而提高本地的科學中心地位。眾多國家將促進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視為培育創新、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面向知識邊界的拓展與探索,國際合作可以減低或分擔高昂的基礎研究投入成本,減少研發資源浪費,
91、提升研究效率;國際合作還可以撬動全球學術研究資源(研究基金、人力資源、科學基礎設施等),放大自身公共研究基金投入的產出效應。全球概覽在科學研究日益“大科學”化的背景下,國際合作的持續強化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趨勢?;?Dimensions 數據庫的統計(圖12),全球公開發表的國際合作論文呈現顯著增長態勢,從 2000 年的 12.99 萬篇增長至 2022 年的 97.98 萬篇,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高達 8.67%。相較于總體論文發表量的增長,國際合作論文的增長速度更快,導致其在論文總量中的占比(以下簡稱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從 2000 年的 7.24%上升至2022 年的 12.0
92、9%。然而,自 2020 年以來,全球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和占比的增速放緩,這一現象與 2020 年爆發的全球新冠大流行有關。城市表現一個城市的國際合作論文發表數量,直接反映了其在國際學術研究合作方面的活躍程度,而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則體現出該城市學術研究的國際化水平?;?Dimensions數據庫的統計,從 2000 年到 2022 年,全球范圍國際合作論文的數量排名前十的城市(以下簡稱“菁英城市”)依次為:倫敦、紐約、巴黎、北京、巴爾的摩-華盛頓、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東京、粵港澳大灣區和墨爾本。這些菁英城市分布在北美(美國 4 個城市)、東亞(中國 2 個城市、日本 1 個城市)、歐洲(英國
93、、法國各 1 個城市)和大洋洲(澳大利亞 1 個城市)。其中美國城市在國際學術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此外,這些引領全球學術研究國際合作的城市,同時也是全球學術影響力最強的城市(都市圈),在年度“高被引論文數量”測算中名列前茅。趨勢 與全球整體趨勢相同,10 個菁英城市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均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圖13)。其中,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尤為突出,年均復合增長率達 15.12%和 14.18%,近5 年已經分別處于領先的第一和第二梯隊。焦點報道全球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城市(都市圈)亦引領了全球學術研究的國際合作。新冠大流行降低了全球學術研究產出,對國際合作也具有負面影響。在此背景下,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
94、在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方面仍保持逆勢增長。全球國際合作論文年度趨勢圖120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800,000900,0001,000,000國際合作論文總量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國際合作論文占比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年份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年度趨勢圖13國際合作論文數量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95、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年份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倫敦紐約巴黎北京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東京舊金山-圣何塞粵港澳大灣區墨爾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28293.科學中心疫情不僅阻礙了國際學術交流,還對學術研究的產出效率造成了更為持久的影響。從 2020 年開始,菁英城市年度發文數量和國際合作論文數量的增長顯著放緩(圖14),2022 年均出現了負增長,僅北京與粵港澳大灣區保持了正增長。從國際合作論文占比這一指標來看,菁英城市在國際化發展方面表現出了顯著的領先優勢。如圖 15 所示,這些城市的
96、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占比長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表明它們在引領全球學術研究的國際化合作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多數菁英城市國際合作論文占比仍持續增長。這表明,即使在全球范圍內學術交流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這些城市對國際合作的熱情依然很高,展現出較強的合作慣性。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出現了小幅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這兩個城市(都市圈)的論文發表總量增速高于國際合作論文增速,從而導致了國際合作論文占比的相對下降。圖14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年度增長與發文數量年度增長率(2020-2022)-10.00%-5.00%0.00%5.00%10.
97、00%15.00%20.00%25.00%東京舊金山-圣何塞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倫敦墨爾本巴爾的摩-華盛頓紐約波士頓巴黎國際合作論文年度增長率-2020發文數量年度增長率-2020國際合作論文年度增長率-2021發文數量年度增長率-2021國際合作論文年度增長率-2022發文數量年度增長率-2022倫敦紐約巴黎北京波士頓東京粵港澳大灣區墨爾本舊金山-圣何塞巴爾的摩-華盛頓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
98、)概覽(2022)圖16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均值均值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國際合作占比年度趨勢圖15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全球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年份倫敦紐約巴黎北京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東京舊金山-圣何塞粵港澳大灣區墨爾本2000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2014 2016 2018 2020 2022 現狀 圖 16 呈現了 2022 年菁英城市在國際合作論文發表方面的整體情況,圖中,橫軸代表各城市國際合作論文的發表數量,縱軸則表示城市國際合作論文占比。每一個氣泡代表一個菁英城市,氣泡的
99、大小反映了該城市的論文發表總量。在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橫軸)方面,北京、倫敦、紐約以顯著優勢位居前三,遠超十個菁英城市 34592 篇的平均水平?;浉郯拇鬄硡^、波士頓、巴黎、巴爾的摩-華盛頓共同構成了第二梯隊。在國際合作論文占比(縱軸)方面,菁英城市的表現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外向型城市:倫敦、巴黎、墨爾本位居前三,國際合作論文比例超過 50%,遠高于菁英城市平均水平(42.58%)。這些歐洲及大洋洲城市(都市圈)通過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有效撬動外部稀缺的學術資源,形成了獨特的競爭優勢。內外兼顧型城市:四個美國城市(都市圈)的國際合作論文接近或略高于平均水平。這表明,美國城市(都市圈)在注重國際合作
100、的同時,也高度重視國內合作。這一特點與美國體量較大,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密不可分。內向型城市:東亞的三個城市(都市圈)國際合作論文占比相對較低,與其整體國際化程度不高,擁有龐大且迅速增長的論文發表總量相關。2022年,北京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和論文發表總量名列第一。菁英城市國際合作論文比例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歐洲和大洋洲城市的國際合作論文過半,美國城市國內國外合作兼顧,而亞洲城市國際合作論文占比相對較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30313.科學中心 學科特色 報告考察 2022 年菁英城市在科學、技術、工程與醫學領域(共 11 個學科)的國際合作論文表現。如圖 17 所示,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
101、、健康科學、生物科學、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和地球科學等學科是菁英城市國際學術合作研究的熱點。其中,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最為活躍,所有菁英城市在該學科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均超過 5000 篇。倫敦和紐約、波士頓等美國城市在該學科的國際合作中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的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則在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等學科的國際合作中表現突出,分列第一與第二。此外,北京在生物科學、地球科學、物理科學、化學科學、環境科學、農業、獸醫和食品科學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也居于首位。橫向比較不同學科的國際合作論文占比,可以直觀地反映出菁英城市在不同學科領域的國際化水平差異。如圖 18 所示,菁英城市在物理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
102、學方面國際化水平更高,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科發文是國際合作論文。隨著基礎科學前沿研究不斷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極端拓展,尤其是現代物理學前沿方向,如高能粒子物理、天體物理、核物理和等離子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物理等,對極端條件下的宇宙基本物理規律的探索日益迫切。這類研究往往需要依托大科學裝置,而大科學裝置的高昂成本和復雜性決定了其往往需要多個國家的共同參與和支持。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為例,這個項目匯集了全球多個國家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有利推動了全球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合作。這種國際合作不僅在物理學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為人類未來能源需求提供全新的解決方案,也促進了全球范圍內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地球
103、科學與環境科學是高度交叉的學科,涉及地球系統的各個圈層。面對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嚴峻挑戰,迫切需要跨學科合作和全球范圍內的協同研究。以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為例,該項目匯集了全球眾多國家的科學家,旨在通過對海底進行鉆探,獲取海底沉積物和巖石樣品,從而研究地球的歷史、氣候變化、深部生物圈以及地質災害等。通過 IODP,各國科學家共同制定科學計劃、共享研究成果,加強了國際間的科學合作,為解決全球性問題,如氣候變化和海洋資源開發,提供了重要的科學基礎,國際合作是應對全球環境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合作論文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分學科國際合作論文數量等高線圖(2
104、022)圖17墨爾本粵港澳大灣區東京舊金山-圣何塞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北京巴黎紐約倫敦0-50005000-1000010000-1500015000-2000020000-250000102030405060708091011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健康科學工程信息與計算科學農業、獸醫和食品科學生物科學環境科學地球科學化學科學物理科學數學科學“注:縱軸(城市)與橫軸(學科)交叉點的顏色表示一個城市在對應學科的國際合作論文數量所在的數量區間(見圖例)?!眹H合作論文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分學科國際合作占比均值(2022)圖18010.00%20.00%30.00%40.00%50.00%60.0
105、0%工程數學科學物理科學化學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生物科學農業、獸醫和食品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健康科學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46.12%57.37%43.31%55.00%53.47%48.03%46.71%40.93%42.17%38.33%39.88%0102030405060708091011國際合作論文占比TOP 城市均值10生物醫學和臨床科學是國際合作的熱點學科。美國城市和中國城市在不同學科領域展現出不同的優勢。北京在科學、技術、工程與醫學領域中的 8 個學科國際合作論文數量位列第一。物理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是菁英城市國際化水平最高的三個學科,拓展人類認知邊界與共同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可持
106、續發展是全球學術合作的重要基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32333.科學中心創新高地方面,全球經濟持續穩健復蘇,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技術賦能優勢顯著。頭部城市科技創新迸發活力,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普遍實現了正向增長。美國依然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創新領先企業領跑全球。亞洲地區在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方面表現較為突出。344.1創新高地綜合分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高地排名如表 7 所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高地排名與得分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7排名城市(都市圈)創新高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企業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水平1舊金山-圣何塞100.00 78.63 100.00 100.00 8
107、3.73 2北京84.07 100.00 78.14 70.51 70.97 3紐約79.48 76.84 77.39 70.86 80.77 4東京75.63 80.29 71.88 64.91 78.26 5粵港澳大灣區74.95 70.23 75.31 71.45 71.43 6首爾74.85 78.81 64.62 71.18 77.65 7都柏林73.65 62.32 62.14 69.65 100.00 8波士頓72.38 71.47 71.49 61.82 80.98 9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70.15 68.35 62.74 66.04 81.88 10上海70.00 68.
108、67 71.87 62.45 72.27 11巴黎69.99 65.05 65.14 64.09 84.88 12大田69.19 79.61 60.07 60.06 77.70 13倫敦68.75 62.14 67.19 61.91 83.52 14圣地亞哥68.46 68.75 63.63 62.23 78.93 15新加坡68.44 61.55 62.22 60.38 93.47 16京都-大阪-神戶68.39 71.13 63.67 60.79 77.97 17達拉斯-沃斯堡68.37 61.70 61.84 66.42 83.31 18臺北68.25 68.04 61.57 65.36
109、 76.87 19慕尼黑68.16 68.89 61.61 60.18 84.17 20阿布扎比67.99 60.13 60.15 61.01 95.56 21奧斯汀67.26 63.69 62.53 60.89 84.12 22名古屋67.23 71.33 61.20 60.12 77.66 23米蘭66.91 61.40 60.66 60.68 88.88 24杭州66.48 67.53 65.34 60.28 72.27 25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66.35 61.50 63.28 62.58 78.78 26斯德哥爾摩66.34 61.80 61.84 61.17 83.07 27洛
110、杉磯-長灘-阿納海姆66.26 61.72 65.33 60.82 77.83 28休斯頓66.13 62.26 60.74 60.68 84.16 29巴爾的摩-華盛頓66.08 61.84 62.80 62.07 78.80 30阿姆斯特丹66.01 61.23 61.67 60.79 83.26 WEIQUAN LIN/GETTY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354.創新高地表 731哥本哈根65.91 61.11 60.90 60.23 85.19 32丹佛65.67 60.80 61.00 61.59 82.04 33菲尼克斯65.66 62.14 60.96 62.08 79.47
111、 34南京65.47 68.88 61.23 60.01 73.10 35特拉維夫65.29 60.55 62.74 60.07 80.44 36班加羅爾65.14 60.45 62.89 60.23 79.40 37馬德里65.12 60.71 60.74 61.73 79.86 38廈門65.07 62.23 60.74 60.06 80.56 39邁阿密65.06 60.67 61.30 60.19 81.37 40蘇州64.95 65.36 62.44 60.05 73.32 41漢堡64.94 60.84 60.67 60.01 81.97 42鹿特丹64.94 60.68 60.0
112、7 60.19 82.80 43亞特蘭大64.92 61.61 61.17 60.64 78.99 44里昂-格勒諾布爾64.89 61.22 60.07 60.00 82.19 45武漢64.88 64.62 61.18 60.24 75.61 46布魯塞爾64.86 60.95 60.52 60.47 80.92 47教堂山-達勒姆-洛麗64.86 62.73 60.81 60.18 78.64 48費城64.85 61.59 62.15 60.31 77.69 49華沙64.82 60.56 60.15 60.37 82.00 50斯圖加特64.81 62.82 60.37 60.03
113、79.29 51里斯本64.75 60.09 60.07 60.00 83.03 52杜塞爾多夫64.75 60.92 60.30 60.05 81.51 53蘇黎世64.73 62.30 60.51 60.03 79.37 54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64.71 61.59 61.20 60.23 78.75 55德里中央直轄區64.70 60.33 61.28 60.35 79.97 56赫爾辛基64.68 61.36 61.04 61.06 77.73 57孟買64.65 60.52 62.02 60.64 77.84 58柏林64.60 62.50 61.70 60.07 76.56 59
114、拉斯維加斯64.59 60.38 60.30 60.03 81.55 60法蘭克福64.59 61.20 60.60 60.01 80.04 61布達佩斯64.54 60.40 60.07 60.21 81.36 62維也納64.50 61.00 60.29 60.01 80.40 63哥德堡64.49 60.59 60.30 60.02 80.86 64伊斯坦布爾64.34 60.40 60.36 60.21 79.99 65巴塞羅那64.29 61.02 60.29 60.27 78.99 表 766合肥64.29 64.40 61.24 60.06 73.50 67布宜諾斯艾利斯64.2
115、4 60.11 60.22 60.07 80.40 68布拉格64.24 60.39 60.07 60.00 80.36 69辛辛那提64.22 61.58 60.22 60.11 78.34 70福州64.21 61.36 60.45 60.07 78.27 71羅馬64.14 60.34 60.30 60.04 79.58 72圣路易斯64.06 61.36 60.15 60.20 77.88 73科隆64.05 60.00 60.30 60.02 79.67 74青島64.01 63.10 60.80 60.02 74.70 75珀斯63.91 60.05 60.00 60.00 79.
116、46 76曼徹斯特63.91 60.43 60.21 60.01 78.59 77匹茲堡63.89 61.39 60.30 60.19 76.87 78西安63.84 63.04 60.30 60.10 74.67 79濟南63.78 63.37 60.52 60.03 73.75 80釜山63.77 61.66 60.00 60.01 76.77 81長沙63.76 62.43 61.10 60.04 73.90 82大連63.73 61.73 60.29 60.00 76.03 83波特蘭63.66 60.61 60.44 60.02 76.91 84成都63.61 63.44 61.31
117、 60.03 71.66 85金奈63.49 60.12 60.22 60.00 77.64 86底特律63.45 60.84 60.37 60.00 76.01 87莫斯科63.27 61.04 60.22 60.56 74.86 88多倫多63.15 61.10 61.51 62.22 69.08 89墨西哥城63.04 60.09 60.35 60.21 75.08 90溫哥華63.02 61.47 60.94 60.78 70.93 91吉隆坡62.97 60.14 60.15 60.22 74.80 92多哈62.83 60.04 60.00 60.23 74.90 93雅加達62.
118、60 60.00 60.50 60.81 73.13 94天津62.47 62.40 60.66 60.08 70.46 95墨爾本62.20 60.35 60.74 60.48 71.26 96安卡拉62.15 60.08 60.15 60.00 73.27 97迪拜61.87 60.03 60.49 60.10 72.14 98蒙特利爾61.79 60.70 60.88 61.04 67.85 99布里斯班61.78 60.10 60.22 60.04 71.18 100蘭州61.63 61.50 60.00 60.00 69.62 排名城市(都市圈)創新高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企業新興產業經
119、濟發展水平排名城市(都市圈)創新高地技術創新能力創新企業新興產業經濟發展水平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36374.創新高地創新高地評估結果顯示(見表 7),舊金山-圣何塞以絕對優勢高居榜首,北京、紐約、東京、粵港澳大灣區分別位列第二至第五位。得分相對位勢表明,舊金山-圣何塞的在創新企業和新興產業方面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增量優勢突出。從地區分布來看(見圖 19),創新高地主要由北美洲、亞洲和歐洲主導,亞洲城市排名分布較為離散。排名前 20 中亞洲城市占據 10 席,北美洲城市占據 6 席,歐洲城市占據 4 席。從前 100 城市(都市圈)的排名分布來看,亞洲城市創新高地分布較為離散,主要集
120、中在榜單的頭部和尾部,地區城市間的經濟水平差距較大。歐洲、北美洲城市排名較為集中,整體處于領先位置。從變化趨勢來看(見表 8),頭部城市創新經濟競爭尤為激烈,各城市依托其獨特優勢競相爭先。舊金山-圣何塞連續四年蟬聯第一,作為全球頂尖科技創新中心,舊金山-圣何塞憑借其強大的科技創新和金融體系,集聚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業和初創公司、頂尖科技人才和高技術產業集群,實現了創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良性互動。北京在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企業方面表現突出,創新經濟綜合水平超越紐約和東京,躋身全球第二。紐約、東京分別位列第三、四位,紐約創新企業集聚能力和新興產業表現突出,東京主要依托于其技術創新優勢驅動經濟快速發展。首
121、爾、粵港澳大灣區近三年創新高地綜合排名穩定發展,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在前 20 中,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巴黎、倫敦、阿布扎比近三年逐年攀升,其中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首次躋身前十。大田、上海、倫敦和阿布扎比相較于上一年創新經濟實現了飛升。大田在技術創新能力上表現出色;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和倫敦通過技術賦能產業發展,均在高技術制造業方面實現了突破;巴黎和阿布扎比在新經濟領域實現了增值,阿布扎比的經濟增長勢頭迅猛。此外,都柏林、慕尼黑的創新經濟相較于上一年均實現了顯著進步。從不同細分指標來看(見圖 20),舊金山-圣何塞作為全球創新經濟領導者,在創新企業、新興產業兩個細分指標上均奪得頭籌
122、,在技術創新能力、經濟發展水平兩項指標上均處于領先位置。北京的技術創新能力強勢領先,大田在技術創新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兩項指標上表現均非常出色,都柏林、新加坡、阿布扎比、巴黎、慕尼黑、倫敦、達拉斯-沃斯堡等城市(都市圈)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都市圈)2024年排名2023年排名2022年排名舊金山-圣何塞111北京243紐約334東京422粵港澳大灣區557首爾666都柏林7108波士頓8711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91112上海101513巴黎111418大田123522倫敦131720圣地亞哥141614新加坡151217京都-大阪-神戶16135達拉斯-沃斯堡17815臺北1899慕
123、尼黑192110阿布扎比202495創新高地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8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創新高地排名四分位圖圖190510152025303540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數量排名:1-25 排名:26-50 排名:51-75 排名:76-1008512910641367214技術創新能力得分創新企業得分經濟發展水平得分新興產業得分舊金山-圣何塞北京紐約東京粵港澳大灣區首爾都柏林波士頓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上海巴黎大田倫敦圣地亞哥新加坡京都-大阪-神戶達拉斯-沃斯堡臺北慕尼黑阿布扎比78.63 100.00 76.84 80.29 70.23
124、 78.81 62.32 71.47 68.35 68.67 65.05 79.61 62.14 68.75 61.55 71.13 61.70 68.04 68.89 60.13 100.00 78.14 77.39 71.88 75.31 64.62 62.14 71.49 62.74 71.87 65.14 60.07 67.19 63.63 62.22 63.67 61.84 61.57 61.61 60.15 100.00 70.51 70.86 64.91 71.45 71.18 69.65 61.82 66.04 62.45 64.09 60.06 61.91 62.23 60.
125、38 60.79 66.42 65.36 60.18 61.01 83.73 70.97 80.77 78.26 71.43 77.65 100.00 80.98 81.88 72.27 84.88 77.70 83.52 78.93 93.47 77.97 83.31 76.87 84.17 95.56 100100100100 創新高地前20城市(都市圈)發展狀況圖圖20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38394.創新高地4.2技術創新能力專利是技術創新能力的重要體現,專利數量和質量綜合反映了一個地區的技術創新水平。本報告使用人工智能(AI)、智能芯片、可再生能源、生物醫藥四個領域的有效發明
126、專利存量(每百萬人)和 2023 年度PCT 專利數量來測度城市(都市圈)的技術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排名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是北京、東京、大田、首爾和舊金山-圣何塞(見圖 21)。北美洲和亞洲是當前全球技術創新的重要高地,亞洲地區技術創新能力實現了普遍提升,科技創新地位進一步凸顯。前 20 城市(都市圈)中亞洲城市占據 13 席,北美洲城市占據 5 席,歐洲城市占據 2 席。從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來看,超過每百萬人4000 件的城市(都市圈)有五個,分別是大田、舊金山-圣何塞、東京、北京、首爾。大田以每百萬人 7430 件有效發明專利存量位居該項指標榜首,該地區近年來加大對生物技
127、術的政策和投資力度,極大促進了生物醫藥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舊金山-圣何塞以每百萬人 5336 件有效發明專利存量位居第二,該地區擁有眾多全球知名高科技公司,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領域享譽全球,是全球領先的高科技增長市場。東京以每百萬人5289 件有效發明專利存量位居第三位,在智能芯片、可再生能源、生物醫藥三個領域的有效發明專利總量上均位居全球第一。從 2023 年 PCT 專利數量來看,北京以 9372 件明顯領先于其他城市(都市圈),紐約、粵港澳大灣區位居其后,分別有 5273件和 2574 件,東京、首爾位列第四、五位。該項指標前 20 中,亞洲城市占據 13 席,近年來以北京、粵港澳
128、大灣區、東京等為代表的亞洲城市(都市圈)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可再生能源、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活動均表現十分活躍。東京舊金山-圣何塞京都-大阪-神戶臺北首爾慕尼黑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大田圣地亞哥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紐約杭州蘇州波士頓名古屋巴黎武漢上海南京技術創新能力前20城市(都市圈)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和PCT專利數量圖21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PCT專利數量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4.3創新企業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本報告采用“創新領先企業數量”和“獨角獸
129、企業數量”分別測量創新企業的規模和增長活力。創新企業排名前五的城市(都市圈)是舊金山-圣何塞、北京、紐約、粵港澳大灣區、東京(見圖22)。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中,北美洲有 9 個,亞洲 9 個,歐洲 2 個。從創新領先企業數量來看,全球創新領先企業日益向舊金山-圣何塞、紐約等頭部城市聚集,人工智能推動創新領先企業不斷涌現。舊金山-圣何塞擁有 230 家創新領先企業,數量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都市圈),較上一年增加了 13 家,增量也位居第一位,舊金山灣憑借深厚扎實的經濟產業基礎、開放良性的創投文化、以及豐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為科創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質的“土壤”和“養分”。亞洲城市表現非常
130、亮眼,其中東京、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分別以 150家、137 家、133 家創新領先企業位居第二至第四位。從增長態勢來看,新增創新領先企業多集中在信息技術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催生了眾多創新領先企業的出現;美國依然是科技創新的主陣地,在創新領先企業前20 城市(都市圈)中占 8 席。獨角獸企業數量表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獨角獸企業競爭格局較為穩定,頭部城市(都市圈)整體呈增長態勢。舊金山-圣何塞斷層式領先,擁有 324 家獨角獸企業,紐約、北京分別以 143 家、112 家位居其后。美國獨角獸企業主要集中在軟件服務、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和健康科技領域,中國則集中在人工智能、半導體和新能源領域。舊金
131、山-圣何塞是獨角獸企業增長最快的地區,粵港澳大灣區位列增量第二位,分別較上一年增加了 14 家和 9 家。班加羅爾、柏林、圣保羅等城市(都市圈)處于科技創新的快速增長階段,其獨角獸企業數量明顯高于其創新領先企業數量,如印度班加羅爾擁有 39 家獨角獸企業,創新領先企業數量僅 2 家;德國柏林獨角獸企業數量為20 家,創新領先企業僅有 4 家;巴西圣保羅獨角獸企業數量為 16 家,創新領先企業僅 3 家。創新領先企業數量獨角獸企業數量創新企業前20城市(都市圈)創新領先企業數量和獨角獸企業數量圖22舊金山-圣何塞北京紐約粵港澳大灣區東京上海波士頓倫敦杭州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巴黎首爾京都-大阪-
132、神戶圣地亞哥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班加羅爾巴爾的摩-華盛頓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特拉維夫奧斯汀001002003001002003002301379813315075113504527484149392522716161632411214376989434928472222010203911222219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40414.創新高地4.4新興產業本報告的新興產業主要是指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支撐經濟持續競爭力的高技術制造業和新經濟行業。本報告采用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和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來測度新興產業的活躍程度。新興產業排名前五的城市(都市圈)為
133、舊金山-圣何塞、粵港澳大灣區、首爾、紐約、北京(見圖 23)。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中北美洲城市占據 10 席,亞洲城市占據 6 席,歐洲城市占據 4 席。從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來看,當前人工智能快速崛起推動高技術制造業蓬勃發展,信息技術領域企業市值快速增長,生物醫藥行業則呈明顯下降趨勢。舊金山-圣何塞、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紐約位列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前三甲,這些城市(都市圈)坐擁英偉達、蘋果、微軟、谷歌等高科技企業,推動制造業快速發展并保持領先地位??臻g分布上美國城市(都市圈)表現非常搶眼,美國被評估城市(都市圈)的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占所有被評估城市的 71.7%。相比于上一年
134、,頭部城市(都市圈)的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均實現了正向增長,舊金山-圣何塞增幅最高,高達 50719.1 億美元,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增長量排名第二,為 7787.6億美元,巴爾的摩-華盛頓增長量位居第三,為 3460.7 億美元。從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來看,亞洲城市(都市圈)表現較為突出,舊金山-圣何塞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前五強分別是舊金山-圣何塞、首爾、粵港澳大灣區、北京、都柏林。在該項指標上,前 5 席中亞洲占了 3 席,乘著數字經濟發展的浪潮,亞洲地區的科技創新迸發新活力,推動了該地區經濟增長,使其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的核心力量。從增長量來看,舊金山-圣何塞仍位居第一,實現了超
135、過 365 億美元的增量,與金融業的復蘇和科技行業的增長密切相關。與之相反,多數頭部城市負增長,與舊金山-圣何塞的差距進一步擴大。00新興產業前20城市(都市圈)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和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圖23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百萬美元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十億美元10000020000030000040000050000060000070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東京舊金山-圣何塞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臺北首爾北京都柏林達拉斯-沃斯堡粵港澳大灣區倫敦馬德里圣地亞哥多倫多菲尼克斯巴爾的摩-華盛頓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紐約波士頓巴黎上海
136、4.5經濟發展水平本 報 告 采 用 2022 年 按 購 買 力 平 價(PPP)口徑計算的 GDP 增速測量城市經濟發展整體水平與人民生活水平,采用2022 年勞動生產率測量城市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排名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是都柏林、阿布扎比、新加坡、米蘭、哥本哈根(如圖 24)。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中,歐洲城市占據 13 席,美國城市占據 5 席,亞洲城市占據 2 席。從 GDP 增速來看,疫情的影響正在消散,全球經濟在持續穩健地復蘇。阿布扎比、都柏林、班加羅爾、米蘭、德里中央直轄區 GDP 增速位列全球前五位,均超過 10%。2022 年 86%的 被 評 估 城
137、 市(都市圈)在 GDP 增速方面實現了正增長,17.5%的城市(都市圈)較上一年實現了GDP 增速的提升。從勞動生產率來看,全球勞動生產率呈現穩步提升態勢,歐美強勢領先。新加坡、舊金山-圣何塞、都柏林、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波士頓位列全球前五,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金融中心和全球貿易樞紐,經濟結構以高附加值產業為主,加之政府主導的對教育的大力投入,共同提升了整體的勞動生產率。舊金山-圣何塞聚集了蘋果、谷歌和臉書等科技巨頭,提供的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極大地提升了該地區的勞動生產率。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歐洲,分別占 10 席和 8 席。經濟發展水平前20城市(都市圈)GD
138、P增速與勞動生產率圖24舊金山-圣何塞都柏林阿布扎比新加坡米蘭哥本哈根達拉斯-沃斯堡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里斯本鹿特丹里昂-格勒諾布爾丹佛華沙漢堡倫敦巴黎慕尼黑休斯頓奧斯汀-4.00%-2.00%0.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勞動生產率(美元)GDP增速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42434.創新高地生物醫藥專利分析近年來,科學技術呈現出向極綜合交叉發展的趨勢,人工智能、材料科學、高能物理的發展對生物醫藥領域的交叉創新提供了重要支撐,基因治療、AI 制藥、合成生物學、腦機接口等領
139、域迎來了爆發期,一場生命健康科技革命正在悄然形成,引發人類改造自我和挑戰壽命極限??v觀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城市(都市圈)不斷加速布局生物醫藥創新資源和大科學裝置,力圖通過生物醫藥的創新發展來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發展機遇。為深入分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能力,本報告依托生物醫藥領域專利公開數據,結合部分投資數據以及大科學裝置數據,從總量趨勢、創新主體、未來預見三個層面開展分析,分享全球生命健康科創中心建設最新進展。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基本趨勢在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方面(見圖 25),本報告選取 1963 年以來公開的專利數據進行分析。排名前五位的城市分別為東京、首爾、北京、粵港
140、澳大灣區和上海,均位于東亞地區,其中東京以 28053 件有效發明專利獨占鰲頭。從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所屬的國家來看,中國城市占據 10 席,美國城市占據 4 席,歐洲、日本、韓國城市分別占據 2 席,說明生命健康領域的發展得到了全球高度關注,中國憑借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基礎、巨大的研發經費投入和領先的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在生物醫藥眾多細分領域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加速開展國際化布局。從生物醫藥 PCT 專利數量來看(見圖 26),歐美日在全球技術布局方面仍占據主導地位。從 PCT 專利數量來看,東京、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以32354 件、21875 件、17796 件分別位列全球前三。從
141、 TOP20 城市(都市圈)所屬國家或地區來看,美國城市占據 10 席,歐洲城市占據 4席,中國城市占據 3 席,日本城市占據 2 席且均入圍全球前五。美歐日城市(都市圈)在PCT 專利數量上占據明顯優勢,體現出美歐日仍然在生物醫藥創新的全球布局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歷史趨勢來看,2020 年新冠疫情推動生物醫藥領域技術創新的集中爆發,中國城市更是全面進入加速發展階段。從有效發明專利數量來看,全球生物醫藥專利變化呈現明顯的三階段特征:第一階段是 20 世紀與 21 世紀交匯的緩慢增長階段,這一時期,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主要沿用了分子生物學的基本研究范式,即利用各種研究手段,通過在分子層次上揭示單個基
142、因或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來闡明生物體的生理或病理活動。生物分子間復雜相互作用、調控機制等方面的研究受到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的限制,因此生物醫藥科技創新發展較為緩慢。2004 年以前,全球科創中心年度有效發明專利呈個位數增長。第二階段從 21 世紀初至 2020 年,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進入快速增長階段,這一時期科學技術進步加速,尤其是以信息技術發展為基礎的計算生物學快速崛起帶來了新變革。同時,21 世紀初“人類基因組計劃”逐步開啟了系統生物醫學的研發范式變革,基因編輯、細胞治療逐漸從理論走向了臨床實踐。如圖 27 所示,2005-2019 年,生物醫藥有效專利加速增長,東京在 2012 年率先突
143、破有效發明專利千件關口,隨后首爾和北京也在次年實現千件突破,而粵港澳大灣區和上海則分別在 2016 年和 2019 年達成突破。第三階段以 2020 年疫情為節點,全球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呈現爆發態勢。從近三年有效發明專利年均增長率來看,波士頓(48.80%)、上海(38.70%)、粵港澳大灣區(34.02%)增長最為迅猛。在 PCT 專利方面(圖 28),1990 年快速增長階段開啟并一直延續到 2003 年,此后進入高位波動增長階段,其中東京的 PCT 專利增長速度始終處于全球高位,波士頓與首爾自 2012 年開始異軍突起,并在 2020 年前后超過東京,成為全球 PCT 專利新的增長
144、極,相對而言,由于內需的不斷擴大,中國城市在 PCT 專利申請方面的表現較弱,出海意愿僅集中在少量科技領軍企業上。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前20城市(都市圈)圖25東京28053首爾25880巴塞爾7732北京24770粵港澳大灣區22346上海16677京都-大阪-神戶10487南京10153波士頓9192舊金山-圣何塞8931杭州8081濟南4662紐約5334天津5327蘇州5252圣地亞哥4990大田4742巴黎7149成都6330武漢5643 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年度趨勢圖27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年份有效發明專利數量200
145、4200620082010201220142016201820202023東京首爾北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京都-大阪-神戶南京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杭州生物醫藥領域PCT專利數量前10城市(都市圈)年度趨勢圖28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PCT專利數量東京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京都-大阪-神戶首爾巴黎巴塞爾紐約圣地亞哥倫敦1979 1983 1987 1991 1995 1999200320072011 201520192023年份生物醫藥領域PCT專利數量前20城市(都市圈)圖26東京32354波士頓21875上海7148舊金山-圣何塞17796京都-大阪-神戶155
146、18首爾13623巴黎13037巴塞爾12346紐約10260圣地亞哥9549倫敦7427奧斯汀3052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4647北京4504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3855柏林3854教堂山-達勒姆-洛麗3160巴爾的摩-華盛頓6805粵港澳大灣區6340費城6312 焦點報道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44454.創新高地全球代表性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的創新主體分析本報告選取生物醫藥 PCT 專利數量前20 城市(都市圈)作為考察對象,并在此基礎上,對每個城市(都市圈)PCT 數量排名前 20 的機構進行統計,計算排名靠前機構的專利集中度情況、機構類型等,從而對這 20個城市(都市圈)生物
147、醫藥技術創新發展的情況開展分析(見圖 29)。巴黎、紐約、巴爾的摩-華盛頓、北京、奧斯汀、教堂山-達勒姆-洛麗是依靠高校、科研機構策源來實現引領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從標志性高校、科研機構來看,巴黎是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巴斯德研究所等國家級科研機構高度集中的地方,排名前十的高??蒲袡C構占據了整個巴黎生物醫藥 PCT 專利的64.75%;紐約集聚了哥倫比亞大學、耶魯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紐約大學、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所、路德維希癌癥研究所等一批高水平高??蒲袡C構,排名前十的高??蒲袡C構貢獻了 PCT 專利總量的 50.96%;北京排名前十的高??蒲袡C構僅貢獻了 PCT 專利
148、總量的 23.82%,由于北京是中國高水平高??蒲袡C構最為集聚的地方,不僅擁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一批頂尖高校,同時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等高能級的科研機構高度集中,因此,前 10 的頭部效應不夠明顯。教堂山-達勒姆-洛麗的杜克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PCT 數量超過總量一半,達到 59.34%,奧斯汀僅德克薩斯大學一所 PCT 就占據總量的76.87%。以高校、科研機構創新策源來實現引領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的優勢在于研發資源、研發設施和研發人才的高度集中,促進在生物醫藥細分領域上實現原創性的突破,從而推動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變革。波
149、士頓、舊金山-圣何塞、上海、粵港澳、西雅圖是依靠全球領先的創新生態孕育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上海、粵港澳、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擁有相對多元化的主體結構,賦予了地方韌性極強的生物醫藥創新動力,其中以波士頓和上海最為典型,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的 PCT 較為接近。波士頓排名前 20 的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分別擁有 PCT 專利5346 件、4556 件和 3897 件,占波士頓所有 PCT 比重分別為 24.44%、20.83%和 17.81%。上海擁有博德基因、百傲萬里基因科技,中科院藥物所、上海醫工院和復旦大學,多元化的創新主體形成了協同創新生態。同時,作為開放實驗室
150、的飛鏢孵化器在波士頓肯德爾廣場和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均有布局,標志著全球領先的孵化器對兩個城市生物醫藥創新生態建設的肯定。東京、京都、首爾、巴塞爾、費城、圣地亞哥、倫敦、洛杉磯和柏林是依靠科技領軍企業主導創新方向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萍碱I軍企業的發展和布局不僅加速科技創新從源頭到成果轉化全鏈條,同時也稱為全球科創中心發展生物醫藥的關鍵載體,其中以東京、首爾等地最為突出,東京 PCT 數量排名前 20 的機構中,企業占據 16 席,16家企業 PCT 專利總量超過 11000 件,占東京總量 1/3。如果東京是科技領軍企業大規模集聚的代表,那巴塞爾就是科技領軍企業“極化創新”的代表,僅諾華、羅氏、
151、先正達三家企業就擁有生物醫藥 PCT 專利 9661 件,占巴塞爾總量 78.25%。研究發現區域科技領軍企業跨領域的交叉,對城市生物醫藥實現跨學科的整合創新具有較大的推動作用,如首爾通過化學與生物醫藥的交叉,快速成為全球美容化妝品領域創新發展的策源地;圣地亞哥通過芯片領域與生物醫藥的交叉在核酸藥物、基因測序和生物芯片技術領先全球。未來的創新點如何爆發本報告選取代表性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剖析創新發展之路,解析和預見未來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大科學裝置(設施)是生物醫藥未來創新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從 PCT 專利領先城市分布與大科學裝置(設施)分布可以看出兩者的重疊性,在大科學裝置(設施
152、)集聚的地方,PCT 專利產出較高,大科學裝置(設施)為區域前沿科技創新探索以及重點產業的發展提供高端專業設備及服務平臺。在美國領先的生物醫藥集群中,無論是波士頓、舊金山-圣何塞還是紐約,報告發現大量的發明專利離不開國家實驗室的大科學裝置(設施)的支撐。波士頓生物醫藥創新發展離不開波士頓大學國家新興傳染病實驗室(NEIDL),專注于有可能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的傳染病。NEIDL位于Bio Square園區內,為波士頓、馬薩諸塞州和全國的生命科學與產業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舊金山-圣何塞生物醫藥創新受益于美國能源部聯合基因組研究所(JGI),尤其是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關于生物醫藥的大科學裝置(
153、設施),聚焦于引領基因組創新,實現可持續的生物經濟。斯坦福大學與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聯合運行的最先進的 Stanford-SLAC冷凍電鏡設施為原子分辨率結構測定、冷凍 ET 標本等提供高分辨率的冷凍電子顯微鏡檢測和掃描,為舊金山灣區的創新主體提供高能級的生物檢驗檢測技術與公共平臺。紐約生物醫藥創新中心,擁有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中的生物分子結構實驗室(LBMS),是最先進生命科學大科學裝置(設施),提供冷凍電子顯微鏡來研究生物體的組織結構,促進生物技術和醫學領域的高速發展。大科學裝置(設施)作為中國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重要載體,在醫學成像、合成生物學、腦科學等前沿細分交
154、叉領域提供了關鍵的支撐。諸如同步輻射光源使得科研人員能夠無損檢測和實時分析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與功能,這種技術不僅成功應用于蛋白質、糖原、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分析,還被用于研究細胞和組織等更加復雜的體系??梢?,大量生物醫藥領域前沿科學技術發展已經與大科學裝置(設施)深度捆綁,要在生物醫藥科學上實現重大發現,大科學裝置(設施)的利用已經成為了重要捷徑。北京于 2023 年底啟動運行多模態跨尺度生物醫學成像設施,打造在時空尺度和模態上無縫對接的、從分子到人的“一體化”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集群。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設施是中國建設的生物醫藥領域大科學裝置(設施),包括北京部分和上海部分。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北
155、京)設施,由軍事醫學研究院牽頭建設,以冷凍電子顯微學系統為核心,提供蛋白結構解析到近原子分辨率級別的技術支持。上海的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由中科院上海高研院牽頭建設,是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的大科學裝置。該設施包括用于蛋白質研究的 9 個技術系統,形成了完備的蛋白質研究先進裝備體系。其中,搭建于上海軟 X 射線自由電子激光、先進光源大科學裝置集群之上的活細胞結構與功能成像系列線站,可以提供納米級超高分辨率的可視化、實時成像服務,支撐生命科學的前沿探索和醫藥研發。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為高校院所、大企業開放創新中心、中小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高端平臺支持,促進上海成為中國乃至全
156、球生物醫藥研發的重要樞紐?;浉郯拇鬄硡^在 2023 年 11 月在深圳光明科學城正式啟用了 2 個大科學裝置(設施),牽頭建設單位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其中,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旨在建設一個針對人工生命體智能化設計及自動化鑄造的基礎大平臺,成為中國首個將軟件控制、硬件集成和合成生物學應用進行系統整合的大型規?;铣缮镅芯炕A設施。另一個大科學裝置(設施)為腦解析與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是全球首個跨物種、全尺度的腦科學創新科研平臺,聚焦腦解析、腦編輯、腦模擬三大模塊,推動腦科學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另外,由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運維的國家基因庫(CNGB),是中國首個國家
157、基因庫,也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基因庫之一,聚焦對生物遺傳資源進行存儲、讀取和開放共享,是世界領先的綜合性生物遺傳資源基因庫。.風險投資集聚地是孕育科技巨頭的熱土風險投資作為創新企業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在生物醫藥創新中心的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剖析 PCT 專利領先區域的生物醫藥投融資的情況,有助于深入了解全球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建設發展。全球生物醫藥投融資主要集聚在中美兩國,且投資方向更趨細分與前沿領域。2020 年月至 2024 年 7 月,全球創新藥投融資數據庫共監測到 7875 個投資事件,金額共計(含并購)8621.80 億美元。從歷年趨勢看,生物醫藥領域的創新投資呈現波動起伏。從投資
158、流向國家和地區來看,大量風投資本流向美國和中國,二者占全球生物醫藥跨國別投融資總額的 80%左右。從投資輪次來看,獲得早期至 A 輪的投資事件數占總數的 3 成左右,投融資項目主要在臨床研究、小分子、大分子、藥物發現、細胞療法等,主要分布在罕見疾病領域、腫瘤領域、血液領域、心腦血管領域和神經領域??萍季揞^企業聚焦早期風險投資,美國企業獲得風投更具多樣性,中國企業獲得風投的區域性特征明顯。依據 PCT 專利申請領先的全球企業名單,選取 PCT 專利數量超過700 件的企業,匹配對應的投融資數據,共遴選出 13 家生物醫藥科技巨頭企業的 574個投資事件。從投資區域來看,這 13 家企業對外投資主
159、要分布在美國,占投資總量的52.61,其次為中國,達到 17.60。中國主要獲得來自禮來亞洲基金、阿斯利康中金等機構的基金支持。從投資輪次來看,早期至 A 輪的投資事件數占總數的 40.94,高于全球投資事件的平均占比(30%)。被投企業聚焦的重點方向為小分子、基因療法、mRNA、AI 驅動的研究,也體現了大型藥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長期”的決心。綜上所述,未來生物醫藥科技創新尤其是新的知識產權產生,不僅取決于市場資源和風險投資,很大程度也依賴于地方創新生態和生物醫藥大科學裝置(設施),只有這些元素的有機結合才能進一步推動生物醫藥創新加速前進。目前來看,具備前沿 PCT 專利、大設施與風險投資
160、的全球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已經搶占了先發優勢,為后發追趕的城市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全球代表性生物醫藥創新中心類型分布圖29奧斯汀教堂山-達勒姆-洛麗巴爾的摩-華盛頓巴黎紐約北京巴塞爾費城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柏林倫敦京都-大阪-神戶圣地亞哥首爾東京舊金山-圣何塞波士頓上?;浉郯拇鬄硡^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生態賦能創新策源企業主導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46474.創新高地在創新生態方面,亞洲的領先城市因海外投資和融資的強勁增長,快速提升其全球排名。全球航空旅行需求持續回升,國際科創中心城市專業人才流入量顯著增長。在全球資本流動與風險投資整體持續下降的態勢中,新興市場因全球供應鏈的重新布局,從
161、而表現出較高的資本流動性和市場韌性。5.1創新生態綜合分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生態排名如表 9 所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生態排名與得分前 100 城市(都市圈)表 9排名城市(都市圈)創新生態開放與合作創業支持公共服務創新文化1倫敦100.0094.9982.86100.00100.002舊金山-圣何塞97.1381.72100.0089.2189.803紐約95.8886.0095.5993.8883.454上海87.9387.9191.9386.5265.565新加坡84.7586.3771.8895.2279.256粵港澳大灣區84.63100.0071.5588.6167.797波士
162、頓82.9180.1378.5278.5183.328巴黎82.8182.2172.4691.9179.439北京80.7190.7471.7583.1069.6910阿姆斯特丹79.6569.3264.9599.7489.5211巴爾的摩-華盛頓79.2876.5270.6186.8080.9712多倫多78.9272.9766.5784.2091.6813迪拜78.6571.0261.2697.5391.0614東京78.5184.7465.3783.5178.4515慕尼黑78.1170.8172.9777.1487.6016達拉斯-沃斯堡77.9173.3864.7691.2085.3
163、917首爾77.7979.6368.2885.9176.3218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77.2272.8067.6290.6180.1519阿布扎比77.0775.5760.1787.0289.5820馬德里76.8969.7670.8582.5683.9421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76.8471.8566.7682.3887.2422圣地亞哥75.6670.1567.8277.7887.2023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75.6569.4468.1888.3379.8824奧斯汀75.5166.7267.9479.4189.4925哥本哈根74.9165.6563.2897.1082.602
164、6蘇黎世74.8264.2764.6287.2589.2027斯德哥爾摩74.7866.3865.9388.1284.0328教堂山-達勒姆-洛麗74.3369.0764.3279.1588.1329法蘭克福74.2662.2569.8889.9180.3330漢堡74.2365.5965.4269.2897.57ZF L/GETTY49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485.創新生態表 831邁阿密74.1164.6567.9885.3283.0032赫爾辛基74.0862.5262.1186.8892.7233丹佛73.4463.3867.3380.6686.6334悉尼73.3170.52
165、68.0180.8376.5535柏林72.7769.2267.3768.2386.3736溫哥華72.7766.7363.2578.2287.9937圣保羅72.5965.2974.2779.9472.1638都柏林72.5268.9565.6578.5280.8839巴塞羅那72.3469.5865.0979.8179.4040菲尼克斯72.3064.0864.1584.6883.6741羅馬72.0965.7268.7573.2682.7242杜塞爾多夫72.0660.3771.4777.2482.2643亞特蘭大71.7567.8865.5982.5276.8044蒙特利爾71.686
166、6.7766.4275.7981.5945曼徹斯特71.5762.5065.4078.2985.9946休斯頓71.3269.7464.4480.5476.2147特拉維夫70.8662.5075.0272.6873.9948米蘭70.8566.3766.9879.6175.7749匹茲堡70.8264.9565.9778.7679.4350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70.7264.1664.5880.5280.7751費城70.6169.4564.7777.9975.6152墨爾本70.2968.9464.7775.7576.8053里昂-格勒諾布爾70.0162.8564.1780.2680.7
167、954臺北69.8667.2064.5378.3075.9655杭州68.9072.4665.2675.6367.3856班加羅爾68.4169.3168.3565.5572.4457波特蘭68.3061.8163.0178.5279.3158京都-大阪-神戶68.2970.5360.7775.7074.0559里斯本68.2062.2765.7777.1775.4560布里斯班68.1862.7663.5874.2580.0761鹿特丹67.9963.8061.6175.8379.8562圣路易斯67.9463.6463.2277.5776.3263維也納67.5462.7761.8980.
168、6275.7464拉斯維加斯67.5460.5163.1379.9477.1565多哈67.4861.4760.0083.6577.57排名城市(都市圈)創新生態開放與合作創業支持公共服務創新文化圖 1066莫斯科67.4465.3261.0367.6982.9367珀斯67.4161.2965.7174.6075.9568科隆67.3560.0069.1367.9977.2469辛辛那提67.3261.1862.2075.2580.3570南京67.2972.5862.9975.9664.9571華沙67.0764.0662.8472.9776.8272孟買67.0671.4769.0065
169、.1264.8073名古屋66.8663.1060.2573.6280.5074哥德堡66.5062.7860.2876.9477.2675德里中央直轄區66.4868.4467.9166.2067.2976布魯塞爾66.1262.4062.1666.8981.0577底特律65.9662.0463.0076.8572.5478合肥65.9368.5466.4473.7361.9979墨西哥城65.8561.6071.5165.9568.4580吉隆坡65.6166.8361.5769.1873.2381布宜諾斯艾利斯65.5260.8364.7665.8078.0482武漢65.4770.1
170、862.0175.4063.6283蘇州65.2067.5662.6975.2764.9984斯圖加特64.8661.6263.8066.7375.6285曼谷64.7662.9361.4875.2270.8686大田64.6862.0260.9475.0072.6487天津64.4465.8961.0877.6865.0588成都64.2168.9863.3472.0061.4989西安64.1769.1461.0072.0064.5090釜山64.1062.5060.4571.7173.2491布拉格63.5362.1564.4860.0074.5192伊斯坦布爾63.3463.8666.
171、6768.4762.5793青島63.0865.5061.0274.2663.6294鄭州62.8463.9061.4576.0462.8495濟南62.8164.8961.5275.6561.7396布達佩斯62.4361.7361.6364.9171.9097重慶62.3966.3661.7471.6561.1698大連62.1463.3761.3275.1361.9999長沙61.8165.0461.3369.9062.71100約翰內斯堡61.6961.0760.3762.6373.72排名城市(都市圈)創新生態開放與合作創業支持公共服務創新文化505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5
172、.創新生態在創新生態的全球排名中,倫敦位居榜首,舊金山-圣何塞和紐約緊隨其后,位列第二和第三名。排名前 20 的城市(都市圈)中,亞洲城市占據 8 席,北美城市占據 7 席,而歐洲城市占據 5 席。地域分布顯示(見圖 30),歐美城市(都市圈)整體排名較為靠前,而亞洲城市(都市圈)則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在創新生態排名前 50 的城市中,78%為歐美城市。亞洲城市中,上海和新加坡在創新生態領域表現突出,位列前五,粵港澳大灣區和北京也進入前十,近半數的亞洲城市排名在75 強之后。從變化趨勢來看(見表 10),創新生態前 20 城市(都市圈)的排名整體保持穩定,部分亞洲城市(都市圈)的快速崛起
173、引人注目。自 2020 年起,倫敦、舊金山-圣何塞和紐約在創新生態維度上一直占據前三名的位置,倫敦和舊金山-圣何塞交替領先,紐約穩居第三。上海、東京和阿布扎比的進步顯著,與去年相比,它們的排名分別提升了9 位、10 位和 24 位。上海在開放與合作和公共服務維度的排名分別上升了 6 位和 19位,其外商直接投資額(FDI)激增 80%,排名升至第四,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翻倍,活躍的外資流動和國際航班數量為城市注入活力。東京在開放與合作和創業支持方面分別提升了 4 位和 7 位,其 FDI 增長了 1.3 倍。阿布扎比在開放與合作方面提升了 18 位、在公共服務排名上升了 37 位,在創新
174、文化排名上升了 10 位,以 523.6 億美元的 OFDI 排名第三,寬帶連接速度位居世界第一。新加坡憑借其活躍的資本吸引能力和卓越的創新支持,近 3 年排名持續上升,其 FDI、OFDI、VC、PE 的排名均躋身全球前十。圖 31 全面展現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生態前 20 城市(都市圈)各細分指標上的表現。倫敦在公共服務和創新文化方面均位列全球第一,而在創業支持方面略顯不足排名第四。與倫敦發展模式相似,阿姆斯特丹、迪拜、達拉斯-沃斯堡和阿布扎比等城市(都市圈)在公共服務和創新文化方面均進入前20,通過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包容性文化,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和創新潛力。舊金山-圣何塞、紐約和上海在創
175、業支持方面表現尤為突出,在創業投資金額(VC)和私募基金投資金額(PE)均進入前 3,VC 和 PE 總額均超過 150 億美元?;浉郯拇鬄硡^、北京和東京這三個亞洲城市在開放與合作方面表現搶眼。新加坡和巴黎則依靠其優質的公共服務來推動創新發展,它們的數據中心和寬帶連接速度排名均進入全球前 20,這些基礎設施為城市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驅動提供了堅實的支持。這些城市的發展模式和優勢各有側重,共同構成了全球創新生態的多元化格局。城市(都市圈)2024年排名2023年排名2022年排名倫敦122舊金山-圣何塞211紐約333上海41312新加坡5710粵港澳大灣區664波士頓788巴黎849北京9115
176、阿姆斯特丹101411巴爾的摩-華盛頓111518多倫多12126迪拜13933東京142420慕尼黑151713達拉斯-沃斯堡161622首爾17514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182016阿布扎比194341馬德里202115創新生態前 20 城市(都市圈)2022-2024 年排名比較表 10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創新生態排名四分位圖圖300510152025303540亞洲歐洲北美洲城市(都市圈)數量排名:1-25 排名:26-50 排名:51-75 排名:76-1001168101215892417開放與合作得分創業支持得分創新文化得分公共服務得分倫敦舊金山-圣何塞紐約上海新加
177、坡粵港澳大灣區波士頓巴黎北京阿姆斯特丹巴爾的摩-華盛頓多倫多迪拜東京慕尼黑達拉斯-沃斯堡首爾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阿布扎比馬德里94.99 81.72 86.00 87.91 86.37 100.00 80.13 82.21 90.74 69.32 76.52 72.97 71.02 84.74 70.81 73.38 79.63 72.80 75.57 69.76 82.86 100.00 95.59 91.93 71.88 71.55 78.52 72.46 71.75 64.95 70.61 66.57 61.26 65.37 72.97 64.76 68.28 67.62 60.17
178、70.85 100.00 89.21 93.88 86.52 95.22 88.61 78.51 91.91 83.10 99.74 86.80 84.20 97.53 83.51 77.14 91.20 85.91 90.61 87.02 82.56 100.00 89.80 83.45 65.56 79.25 67.79 83.32 79.43 69.69 89.52 80.97 91.68 91.06 78.45 87.60 85.39 76.32 80.15 89.58 83.94 100100100100 創新生態前20城市(都市圈)發展狀況圖圖315253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
179、245.創新生態5.2開放與合作開放與合作是創新生態系統中的關鍵驅動力。本報告采用論文合著網絡中心度、專利合作網絡中心度、外商直接投資額(FDI)、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衡量城市的開放與合作能力。開放與合作評分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為粵港澳大灣區、倫敦、北京、上海、新加坡。排名前 20 城市中,亞洲城市占據10 席;美國城市占據 7 席;歐洲城市僅占據2 席。上海、阿布扎比、孟買等城市(都市圈)排名有大幅度提升?;?2023 年的數據,分析了城市間的全學科論文合著關系以及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和可再生能源技術這四個關鍵科技領域的專利合作,揭示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知識和技術合作網絡的
180、結構。在構建的合作網絡中,節點的大小象征該城市(都市圈)在網絡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反映其在學術和技術創新合作中的活躍度和重要性。節點之間的連線粗細程度則顯示了城市(都市圈)之間的合作關系密切程度,揭示了哪些城市在合作網絡中互動更為緊密和頻繁。圖 32 呈現了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科研論文合著網絡。這個高密度的合作網絡由兩大核心子網絡構成:一個以北京、粵港澳大灣區、上海和南京等中國城市為中心,另一個以紐約、波士頓、巴爾的摩-華盛頓、舊金山-圣何塞等美國城市為中心。在合作模式上,美國和中國的城市更傾向于本地導向的合作,歐洲城市的合作對象主要為歐洲和美國城市。北京、粵港澳大灣區和上海合著論文最多的 10
181、 個城市均為中國城市,反映出較強的本地合作傾向。紐約雖然在全球合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合作最多的 10 個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論文合著網絡(2023)圖32城市中僅有倫敦一個非本國城市。倫敦則展現出更為國際化的合作模式,其合作前十城市中包括了多個歐美大都市,如紐約、波士頓、巴黎和巴塞羅那等。東京和首爾等亞洲城市在與本國城市保持緊密合作的同時,也積極拓展與中美歐城市的廣泛合作。新加坡與中國城市的科研論文合作尤為緊密,其排名前五的合作城市中有 4 個是中國城市。這些合作關系共同促進了全球創新網絡的多元化。圖 33 展示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利合作網絡,揭示了全球專利技術流動與知識共享的態勢。舊金山-圣何
182、塞、紐約、波士頓、東京和巴黎,作為網絡中心度排名前五的城市(都市圈),構成了全球技術創新合作的心臟地帶。舊金山-圣何塞在人工智能、智能芯片和生物醫藥領域都扮演著樞紐和引擎的角色,與波士頓、紐約、東京、首爾、巴黎、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東京在人工智能和智能芯片都占領核心網絡節點,與京都-大阪-神戶、首爾、名古屋、倫敦、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等城市展開合作。在中國,粵港澳大灣區、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 15 個城市展開緊密的內部合作,尤其在可再生能源合作網絡中占據關鍵節點,以強勁的創新引領作用,推動著區域內外的技術革新和知識傳播。盡管技術合作網絡的整體密度不高,但其國際化程度顯
183、著。網絡中心城市如舊金山-圣何塞、東京和巴黎,合作對象遍及全球,形成了廣泛的網狀結構。中國城市雖然本地合作比例在 90%以上,也與國際上多個城市建立了穩定的“雙城”合作關系,特別是在人工智能和智能芯片領域,如北京與舊金山-圣何塞,粵港澳大灣區與達拉斯-沃斯堡,上海與東京,南京與首爾之間的協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專利合作網絡(2023)圖335455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5.創新生態圖 35 展示了 2023 年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排 名 前 20 城 市(都 市 圈)在 2022 年 和 2023 年 的 數 據 對 比。在2023 年,粵港澳大灣區、倫敦、阿布扎比、北京和巴黎位居
184、前五強。中國城市(都市圈)如粵港澳大灣區、北京、杭州和上海表現出了顯著的增長勢頭,映射出中國正逐步轉型為資本輸出國。中國企業,如吉利控股集團和信義玻璃控股集團,正進行戰略性跨境投資,以保障在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等關鍵行業的發展所需資源。阿布扎比的穆巴達拉主權投資公司,以 418 億美元的資本投資成為 2023 年全球最大的外國投資者,該公司專注于通過人工智能在醫療保健和空間技術等領域的創新,加速阿聯酋經濟轉型。這些投資行為反映了全球投資者對未來產業的共同關注和戰略布局。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貿易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2023 年評估城市外商投資總額出現了約 4%的下降,且地理分布顯示出不均衡性。歐
185、洲和北美地區的 FDI 下降幅度約為 38%,而亞洲地區卻逆勢增長,增幅達到了 46%,特別是吉隆坡、上海、東京、迪拜和孟買等城市,見證了 FDI 的顯著增長。圖34 展示了 2023 年外商直接投資額(FDI)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在 2022 年和2023 年的數據對比。新加坡、倫敦、迪拜、上海和孟買是 FDI 投資目的地前五位。為了增強供應鏈的韌性、降低勞動力成本,許多跨國公司將目光轉向東南亞和南亞地區,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家。這揭示了全球企業正在尋求更多樣化和穩定的供應鏈布局,亞洲地區以其活力和吸引力,逐漸成為全球投資的熱點區域。外商直接投資額(FDI)前20城市(都
186、市圈)2022年和2023年數據對比圖34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2022外商直接投資額(FDI)2023外商直接投資額(FDI)新加坡倫敦迪拜上海孟買粵港澳大灣區班加羅爾德里中央直轄區吉隆坡阿布扎比悉尼東京金奈墨爾本圣保羅柏林華沙巴塞羅那紐約都柏林百萬美元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前20城市(都市圈)2022年和2023年數據對比圖350百萬美元2022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2023對外直接投資額(OFDI)粵港澳大灣區倫敦阿布扎比北京巴黎東京首爾達拉斯-沃斯堡新加坡多倫多阿姆斯特丹杭州馬德里上海迪拜羅馬斯德哥爾摩舊金山-圣何塞哥本哈根慕
187、尼黑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 創業投資(VC)和私募基金投資(PE)總額前20城市(都市圈)圖36創業投資金額(VC)私募基金投資金額(PE)舊金山-圣何塞上海紐約波士頓倫敦粵港澳大灣區新加坡巴黎北京孟買首爾班加羅爾合肥斯德哥爾摩東京圣地亞哥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奧斯汀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杭州(百萬美元)10828.989520.009279.245810.004490.934434.832730.004511.433540.00404.212049.071130.001170.00687.421702.131334.851698.7
188、91950.00740.292200.0010212.428260.008299.262295.873020.001948.103410.001610.001840.003517.311729.942430.001990.002400.001030.061295.01899.16551.211760.00170.155.3創業支持創業支持為孵化初創企業提供所需的資源和環境,是促進創新創業的關鍵基石。本報告通過測度創業投資金額(VC)、私募基金投資金額(PE)、注冊律師數量(每百萬人)指標來評估該地區對創新企業支持的資本助推力和營商環境。創業支持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是舊金山-圣何塞、紐約、上
189、海、倫敦、波士頓。在創業支持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中,歐洲以 8 個入圍城市占據了主導地位,德國城市(都市圈)如慕尼黑、杜塞爾多夫、科隆在人均注冊律師數量上位居前列,反映了這些地區法律服務的高普及度和法治化建設水平,而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上海、新加坡、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等亞洲城市在風險投資方面展現了強勁的活力。創業支持前 20 城市(城市圈)創業投資(VC)和私募基金投資(PE)總額如圖 36所示。核心城市按投資總額分為三個梯隊:舊金山-圣何塞、上海和紐約以超過 150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額領先,構成第一梯隊;波士頓、倫敦、粵港澳大灣區、新加坡、巴黎和北京以 50 億至 100 億美元的
190、風險投資額位于第二梯隊;其他城市(都市圈)則屬于第三梯隊。從發展趨勢來看,2023 年全球風險投資市場顯著下滑,評估城市創業投資和私募資金投資總額萎縮近 40%,僅 22 個評估城市的融資總額實現了增長。部分城市如合肥、匹茲堡、珀斯、里昂-格勒諾布爾和孟買實現了顯著的增長,其中,合肥與匹茲堡的融資總額分別實現了 1.5 倍和 3.5 倍的飛躍式增長。合肥的增長得益于其在半導體、生物醫藥和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的蓬勃發展,如長鑫存儲技術(CXMT)憑借其在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的技術突破,在 2023 年獲得了 19.93 億美元的融資。匹茲堡則依靠其在自主系統和先進制造技術方面的優勢,成功吸
191、引了大量從硅谷外流的技術人才,正逐漸崛起為全球機器人技術中心,該市在硬件和機器人技術領域的風險投資尤為集中,如自動駕駛領域的 Stack AV和 Aurora 等公司便是典型代表。5657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5.創新生態5.4公共服務城市公共服務為科技企業和創新者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支持,有助于穩固整體的創新環境。GIHI2024 通過數據中心(公有云)數量、寬帶連接速度,國際航班數量(每百萬人)和電子政務水平來衡量城市(都市圈)的設施完善度和生活便利性。公共服務評分前五的城市(都市圈)分別是倫敦、阿姆斯特丹、迪拜、哥本哈根、新加坡。在公共服務前 20 城市(都市圈)中,歐洲城市占據
192、8 席,美國城市占據 6 席,亞洲城市占據 6 席。如圖 37 所示,倫敦以 218 個數據中心的規模,憑借市場需求和其在冷卻技術和能源管理系統上的技術先進性,在全球數據中心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在過去一年巴黎地區新增了 17 個數據中心,這一顯著增長得益于法國政府對未來產業的高度重視,尤其是通過“選擇法國”計劃來推動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全球數據中心運營商,如 NTT 和Equinix,在巴黎的投資和擴張也起到了關鍵作用,滿足了歐洲及法國本地市場對數據處理能力日益增長的需求。美國是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和科技市場,大量的數據流量和存儲需求使得數據中心在美國城市集中,互聯網巨頭的運營需求和企業客戶的
193、需求進一步推動了數據中心的建設和擴展。全球航空旅行需求在疫情后持續回升,2023 年評估城市國際航班數量較 2022 年增 長 25.2%。亞 洲 市 場 表 現 尤 為 強 勁,2023 年航班數量同比激增 69.6%。中國城市的國際航班顯著復蘇,但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倫敦、巴黎、伊斯坦布爾、阿姆斯特丹和迪拜是國際航班數量最多的 5 個城市(都市圈),在國際航線網絡中擔當著航空樞紐的角色,為國際交流提供支持。在固定寬帶速度和移動網絡速度上,歐洲和亞洲城市展現出均衡的表現。如圖 38 所示,馬德里、新加坡、巴塞羅那、里昂-格勒諾布爾和阿布扎比等城市在固定寬帶速度上表現卓越,而迪拜、阿布扎比、
194、多哈、哥本哈根和斯德哥爾摩在移動網絡速度上排名靠前。中國的多個城市在移動網絡速度方面整體表現強勁,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的移動網絡速度超過120Mbps,表現尤為突出。同時,天津、鄭州和蘇州在固定寬帶速度上也有出色的成績。5.5創新文化創新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催化劑,它不僅激發城市的內在活力,還為創新者提供施展才華的平臺與資源,從而賦予城市持久的競爭優勢。GIHI2024 采用專業人才流入數量(每百萬人)、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公共博物館與圖書館數量(每百萬人)來評估城市創新文化的建設與發展水平。創新文化得分前五名的城市(都市圈)分別是倫敦、漢堡、赫爾辛基、多倫多、迪拜。在排名前 20 城市(都市圈
195、)中,除了迪拜和阿布扎比兩個來自亞洲阿聯酋的城市外,其他均為歐美城市(都市圈)。歐洲城市(都市圈)普遍表現優異,其中 6 個歐洲城市(都市圈)在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指標上位列前十,7 個歐洲城市(都市圈)在公共博物館和圖書館數量(每百萬人)指標上躋身前十,漢堡和倫敦更是在這兩個指標上同時進入前五。這些上榜的歐洲城市長久以來一直是文化、教育和藝術的中心,居民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教育水平,對公共文化設施有著較高的需求。近年來,歐盟對文化和創意領域的重視,不僅促進了創新文化的繁榮,也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在專業人才流入數量(每百萬人)的指標上,迪拜、阿布扎比、多倫多、奧斯汀、倫敦位列前五,這
196、些城市的移民政策對吸引國際人才至關重要。阿聯酋以其開放的移民政策和稅收優惠,成為全球接收外國勞動力最多的國家之一,其中科技行業員工 96%為移民。班加羅爾作為印度的數字中心,集中了印度近半數的研發勞動力,在該指標中排名第 10。與 2022 年相比,70%的評估城市專業人才流入量顯著增長,顯示全球經濟復蘇和各地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上升。公共服務前20城市(都市圈)國際航班數量(每百萬人)和數據中心(公有云)數量圖37106200.98倫敦14911.51紐約128832.22阿姆斯特丹114382.38迪拜92260.08哥本哈根31952.37阿布扎比8395.42巴爾的摩-華盛頓59651.
197、64斯德哥爾摩4307.38上海15297.39首爾9313.94達拉斯-沃斯堡15186.48舊金山-圣何塞44940.59巴黎9475.37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131877.90法蘭克福6716.86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62701.01赫爾辛基54646.09新加坡3054.12粵港澳大灣區136485.07蘇黎世1000160000數據中心(公有云)數量2181291291833167153134134149148204461023799334521212023年國際航班數量(每百萬人)寬帶連接速度前20城市(都市圈)固定寬帶平均速度和移動網絡平均速度圖38050100150200
198、250300固定寬帶平均速度(Mbps)移動網絡平均速度(Mbps)阿布扎比迪拜里昂-格勒諾布爾天津新加坡哥本哈根馬德里巴塞羅那上海鄭州多哈北京巴黎蘇州濟南教堂山-達勒姆-洛麗大連曼谷南京首爾5859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5.創新生態本報告從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三個方面構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在指標體系上力求平衡歷史與前沿,考慮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績效與環境等綜合因素選取測量指標,以挖掘影響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績效的重要因素,探索創新變革的重要力量。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正在為全球經濟復蘇提供強大動力。在全球創新版圖中,歐美城市領先優勢依然存在,亞洲城市在科學中心和創新生態方面增長勢
199、頭強勁。頭部城市的競爭態勢深化,創新高地和創新生態排名角逐激烈。灣區集群優勢凸顯,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京灣區均躋身榜單前十,并展現獨特發展路徑,如舊金山灣區憑借繁榮蓬勃的人工智能產業遙遙領先。前 20 城市呈現4 種發展模式,其得分形態特征表明科學基礎創新能力是領先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主流驅動力。微型科技創新中心涌現出一批“特長生”,通過發揮特定領域的顯著優勢作用推動創新。分維度來看,在科學中心方面,亞洲展現出強勁的追趕勢頭,特別是在科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顯著加大投入;在創新高地方面,全球經濟持續穩健復蘇,高技術制造業企業市值持續增長,美國占據主導地位,亞洲地區數字經濟正在快速發
200、展;在創新生態方面,亞洲領先城市因海外投資和融資的強勁增長實現趕超,全球航空服務需求持續回升,國際科創中心城市專業人才流入量顯著增長。全球資本流動放緩,因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的資金和資源流動,新興市場表現出較高的資本流動和市場韌性。在科學研究日益“大科學”化的背景下,國際合作持續強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三個學科是物理科學、地球科學和環境科學,生物醫學與臨床科學是國際合作的熱點學科。全球最具學術影響力的城市(都市圈)在國際學術合作中發揮著引領作用,北京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合作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時期逆勢增長。全球生物醫藥創新在 2020 年后迎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占據了主導地位,人
201、工智能和材料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推動生物醫藥創新交叉融合發展。依托國家級科研機構、全球領先的創新生態或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創新合作網絡,科創中心形成了多樣化的創新模式。未來,生物醫藥的重大創新將依賴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跨領域技術融合與風險資本高度集聚。全球經濟面臨多重挑戰與機遇的交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在推動全球經濟復蘇、促進人類福祉和應對全球挑戰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不確定因素推動全球化的深度調整,全球面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供應鏈重組、氣候危機和能源轉型等挑戰。新興技術的快速崛起正在為經濟復蘇與轉型提供強勁動能,特別是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綠色科技等。未來全球經濟的增長將依賴于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
202、與跨國合作,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將在這一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引領科技突破、強化供應鏈韌性建設以及參與全球治理與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在不確定性中煥發活力。需要指出的是,全球創新網絡是動態演進的,指標體系仍需持續優化、改進。我們誠摯地邀請全球創新評估者、實踐者和政策決策部門關注本報告并提出建議或意見。6.結語參考文獻1.Becciani,U.&Petta,C.New Frontiers in Computing and Data Analysis the European Perspectives.Radiation Effects and Defects in Solids 174,1020
203、1030(2019).2.Bode,C.,Herzog,C.,Hook,D.,McGrath,R.,&Wade,A.A Guide to the Dimensions Data Approach.Digital Science(2023).3.Chen,K.,Zhang,Y.&Fu,X.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llaboration:An Emerging Domain of Innovation Studies?Research Policy 48,149168(2019).DOI:10.1016/j.respol.2018.08.005.4.Clarivate.T
204、op100 Global Innovators 2023.(2023).5.Djankov,S.,La Porta,R.,Lopez-de-Silanes,F.&Shleifer,A.The Regulation of Entry.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37(2002).6.European Commission,Directorate-General f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Hollanders,H.,Es-Sadki,N.&Khalilova,A.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
205、ard 2023.(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23).DOI:10.2777/119961.7.Galaso,P.&Kovk,J.Collaboration Networks,Geography and Innovation:Local and National Embeddedness.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100,349377(2021).8.Jiang,L.,Chen,J.,Bao,Y.&Zou,F.Exploring the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
206、gy Diffusion in A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tent Citations.Scientometrics 127,53075323(2022).9.Joint Research Centre(European Commission)et al.The 2023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Extended Summary of Key Finding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2023).1
207、0.Kearney.The Distributed Geography of Opportunity:the 2023 Global Cities Report.(Kearney,2023).11.MacFarlane,A.,Russell-Rose,T.&Shokraneh,F.Search Strategy Formulation for Systematic Reviews:Issues,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Intelligen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15,200091(2022).12.Mincer,Jacob.Sc
208、hooling,Experience,and Earnings.(NBER,1974).13.Narin,F.Evaluative Bibliometrics:The Use of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y.(Computer Horizons,1976).14.Nature Index.Science Cities 2023.(Nature 2023).15.Nelson,R.R.&Phelps,E.S.Investment in Humans,Technologica
209、l Diffusion,and Economic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6,6975(1966).16.OECD&Eurostat.Oslo Manual 2018:Guidelines for Collecting,Reporting and Using Data on Innovation,4th Edition.(OECD,2018).DOI:10.1787/9789264304604-en.17.Sassen,S.The Global C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DOI:10.2307
210、/j.ctt2jc93q.18.Schultz,T.W.Capital Formation by Educ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68,571583(1960).19.Tahamtan,I.,Safipour Afshar,A.&Ahamdzadeh,K.Factors Affecting Number of Citations: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Scientometrics 107,11951225(2016).DOI:10.1007/s11192-016-1889-2.20.Uni
211、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E-Government Survey 2022:The Future of Digital Government.(United Nations,2022).21.Verginer,L.&Riccaboni,M.Talent Goes to Global Cities:The World Network of Scientists Mobility.Research Policy 50,104127(2021).22.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
212、zation(WIPO).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3:Innovation in the Face of Uncertainty Geneva:WIPO(2022).DOI:10.34667/tind.48220.23.蔡昉&王德文.比較優勢差異,變化及其對地區差距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 4154(2002).24.陳玲,孫君,孔文豪&汪佳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發展模式的聚類分析與比較.科學學研究 42(09),1967-1978(2024).25.陳玲,李鑫,孫君&汪佳慧.如何評估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概念框架與指標體系初探.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 44,6274(202
213、3).26.陳玲,汪佳慧&李瑤.全球科技創新人才分布格局與我國人才現狀分析.今日科苑 11,35-44(2022).27.陳玲&薛瀾.測度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標,方法與結果.(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8.王濤.算力設施支撐創新發展.張江科技評論 2123(2020).29.王貽芳&白云翔.發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引領國際科技創新.管理世界 36,172-188+17(2020).30.薛瀾,陳玲,王剛波&蔣凌飛.中美產業創新能力比較:基于對IC產業的專家調查.科研管理 37,18(2016).ANDRIY ONUFRIYENKO/GETTY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6160附錄一:國際科技
214、創新中心指數指標體系調整說明GIHI2024 指標調整GIHI2024調整方式調整說明06.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數據來源由于中國不再向 Top500 組織報告超級計算機名單,今年在全球超級計算機Top500 榜單基礎上,補充統計 2023 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性能 TOP100 排行榜的數據。09.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統計內涵專利檢索策略調整。調整后參照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定義的分類體系,從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技術四個領域進行專利數據收集。10.PCT 專利數量統計內涵專利檢索策略調整。調整
215、后參照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定義的分類體系,從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技術四個領域進行專利數據收集。統計周期調整為單年統計。18.專利合作網絡中心度統計內涵專利檢索策略調整。調整后參照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定義的分類體系,從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技術四個領域進行專利數據收集。25.寬帶連接速度數據來源固定寬帶網速來源由 T 變更為 Speedtest,與移動端網速的數據來源保持一致。附錄二: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指標界定和數
216、據來源A.科學中心部分01.活躍科研人員數量(每百萬人)定義:被評估城市每百萬人中 2019 年至 2023 年期間有出版物或論文發表的科研人員數量。如某科研人員在統計期間有多次發表,只計 1 人。數據來源:Digital Science-Dimensions02.頂級科技獎項獲獎人數定義:頂級科技獎項分別是諾貝爾獎(不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和平獎)、菲爾茲獎、圖靈獎,三大獎按照獲獎者當前(工作/居?。┧诔鞘薪y計。統計方式為:(1)通過各官網確定獲獎者名單;(2)通過維基百科中的“人物生平”和“所在機構”確定其當前工作單位或機構,從而定位城市,后進行加總。部分獲獎者在多個城市有兼職工作,均計入統
217、計。數據來源:圖靈獎官網(https:/amturing.acm.org/byyear.cfm);諾貝爾獎官網(https:/www.nobelprize.org/);菲爾茲獎官網(https:/www.mathunion.org/imu-awards/fields-medal)。數據統計截止到 2024 年 6 月 24 日。03.世界領先大學數量定義:本研究選用 2023 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Top 200上榜數量作為表征城市一流大學的指標。數據來源:2023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https:/ 200 強數量定義:自然指數(Nature Index)2023 年全球科學論文發表
218、量科研機構200強數量。部分科研機構存在一個以上的子機構分布于不同城市,對于此類科研機構,我們通過子機構的貢獻份額(Share,自然指數的關鍵指標)來判斷子機構是否達到世界 200 強的標準。如果子機構的貢獻份額高于排在第 200 名的科研機構,則計入統計;反之,則不計入。貢獻份額的計算方式參考以下鏈接:https:/ Index)05.大科學裝置數量定義:被評估城市擁有的已投入運行的大科學裝置數量。本報告統計的大科學設施包括兩大類:第一類為專用研究裝置,即為特定學科領域的重大科學技術目標建設的研究裝置;第二類為公共實驗平臺,即為多學科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服務的、具有強大支持
219、能力的大型公共實驗裝置。具體領域包括能源、材料、地理、天文、生物、環境、核物理與高能物理。為保證指標獨立性,大科學裝置未將超算及具有超算特征的科學裝置納入統計范圍。數據來源:各國大科學設施規劃、各國大科學設施主要管理機構官網、相關研究文獻等渠道收集資料,最后經清華大學組織各院系專家進行確認和補遺。06.超級計算機 500 強數量定義:超級計算機是指由數百數千甚至更多的處理器(機)組成、能計算普通 PC 機和服務器不能完成的大型復雜課題的計算機。本研究通過測量各城市擁有的世界算力 500 強的計算機臺數,評估各城市 IT 科學設施發展水平。由于中國不再向 Top500 組織報告超級計算機名單,本
220、研究補充統計 2023 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性能 Top100 排行榜的數據。數據來源:全球超級計算機Top 500榜單2023年11月排名(https:/www.top500.org/statistics/sublist/);2023 年中國高性能計算機性能 Top100 排行榜(http:/ 至 2022 年期間的各學科領域被引用次數在前 1%的高被引論文數量。如果某篇文章在多個學科都進入前 1%高被引文章,只統計 1 次。數據來源:Digital Science-Dimensions08.論文被專利、政策、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定義:該城市 2019 至 2023 年期間所發表的科學論文被專
221、利、政策和臨床試驗引用的總頻次,這一指標主要考察科技論文在學術界以外的影響力和知識轉化水平。數據來源:Digital Science-DimensionsB.創新高地部分09.有效發明專利存量(每百萬人)定義:本指標是指經過專利局審查并予以授權、按時繳納年費且仍在專利權保護期限內、維持其專利權有效的發明專利。本年度研究依據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和 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分別統計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四個技術領域在 2023 年 1 日 1 日仍處于有效期的授權專利,其中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可再生能源參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
222、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智能芯片參考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人工智能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硬件平臺、人工智能通用技術、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等子技術領域;智能芯片主要包括 GPU、FPGA、ASIC、類腦芯片、NPU 等子技術領域;生物醫藥主要包括生物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制造、化學藥品原料藥、制劑制造等子技術領域;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核電、風能、太陽能、智能電網、生物質能及其他新能源產業等子技術領域。經過數據檢索、按德溫特專利族合并、數據清洗與處理,最終獲得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6263人工智能領域有效發明專利存量 403586 件,智能芯片領域有效發
223、明專利存量 301762 件,生物醫藥領域有效發明專利存量 487279 件,可再生能源領域有效發明專利存量 298185 件。數據來源:Derwent Innovation 專利數據庫10.PCT 專利數量定義:本指標是指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PCT)渠道申請并經過國際公布的專利數量。本年度研究分別對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四個技術領域 2023年公開的 PCT 專利數據進行統計。本研究依托 Derwent Innovation 專利數據平臺,參照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和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
224、類體系(2023)中的專利分類體系,分別對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可再生能源四個技術領域的專利表現進行統計與分析。其中人工智能主要包括人工智能硬件平臺、人工智能通用技術、人工智能關鍵技術等子技術領域;智能芯片主要包括 GPU、FPGA、ASIC、類腦芯片、NPU等子技術領域;生物醫藥主要包括生物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制造、化學藥品原料藥、制劑制造等子技術領域;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核電、風能、太陽能、智能電網、生物質能及其他新能源產業等子技術領域。獲得人工智能領域PCT專利數量17382件,智能芯片領域 PCT 專利數量 42548 件,生物醫藥領域 PCT 專利數量 23737 件,
225、可再生能源領域 PCT 專利數量 9908 件。數據來源:Derwent Innovation 專利數據庫11.創新領先企業數量定義:本研究使用2023 歐盟產業研發投資記分牌公布的 2022年全球研發投入 2500 強的企業名單,“德溫特 2023 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財富2023 年度世界 500 強企業榜單(選取科技行業企業)”等權威榜單統計被評估城市入榜企業數量,表征城市企業的創新引領輻射能力。數據來源:2023 歐盟產業研發投資記分牌報告;科睿唯安2023 年度全球百強創新機構報告;2023 年財富世界500 強排行榜。12.獨角獸企業數量定義:獨角獸公司指那些估值達到 1
226、0 億美元以上,并且創辦時間相對較短(一般為十年內)還未上市的企業。本研究合并 2023 年 CB Insights 獨角獸榜單與 2023 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刪除重復上榜的企業后,統計被評估城市入榜獨角獸企業數量,共 1453 家企業被納入評估范圍。數 據 來 源:CB Insights 獨 角 獸 榜 單(https:/ 2024 年4 月 29 日;2023 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https:/ 2024 福布斯 2000 強企業中高科技制造行業的企業市值總額來作為評估創新型企業的指標之一,福布斯被譽為“美國經濟的晴雨表”,被評為財經界四大雜志之一,福布斯全球企業 2000 強榜單基于企
227、業銷售額、利潤、資產及市值等 4 項衡量指標。本研究依據 GICS 全球行業分類系統二級行業對高科技制造業企業進行分類,包括醫藥化工企業、電子信息企業與高端制造企業三大類,其中醫藥化工企業包含 GICS 二級行業為“化學”、“生物醫藥”、“健康設施和服務”的公司,電子信息企業包含 GICS 二級行業為“IT 軟件和服務”、“半導體”、“技術硬件和設備”、“通訊服務”的公司,高端制造企業包含 GICS 二級行業為“航空航天與國防”、“材料”、“交通”的公司。數據來源:福布斯官網(https:/ GICS 全球行業分類標準,將新經濟行業界定為“信息技術”、“通訊服務”和“衛生保健”等前瞻性、賦能型
228、產業,具體行業代碼與子行業如下表,選取的測量指標為城市“新經濟行業上市公司 2023 年營業收入”。新經濟行業界定(GICS 分類標準)45 信息技術4510 軟件與服務451020IT 服務451030軟件4520 技術硬件和設備452010通訊設備452020技術硬件,存儲和外圍設備452030電子設備,儀器和零件4530 半導體與半導體設備453010半導體與半導體設備50 通訊服務5010 電訊服務501010多元化信息服務501020無線電信服務35 衛生保健3510 醫療保健設備與服務351010保健設備及用品351020醫療保健提供者和服務351030醫療保健技術3520 制藥,
229、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352010生物技術352020醫藥品352030生命科學工具與服務數據來源:Osiris 全球上市公司分析庫 15.GDP 增速定義:本研究采用的是 2022 年各城市以 2015 年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實際 GDP 增速(以 2015 年為真實 GDP 基數)。為了消除國家間價格水平差異對不同貨幣購買力的影響和價格變動對 GDP 的影響,本研究使用各國 GDP 平減指數將名義 GDP 換算成以 2015 年為基期的實際 GDP,再以 2015 年的恒定價格與恒定購買力生成以美元計算的 GDP 時間序列數據,進而計算 GDP 增速。由于數據缺失,墨西哥城、維也納、赫爾辛基、里昂
230、-格勒諾布爾、巴黎、柏林、科隆、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漢堡、海德堡、慕尼黑、斯圖加特、都柏林、米蘭、羅馬、阿姆斯特丹、埃因霍溫、鹿特丹、奧斯陸、華沙、巴塞羅那、馬德里、哥德堡、斯德哥爾摩、巴塞爾、日內瓦、洛桑、蘇黎世、孟買、京都-大阪-神戶、名古屋、東京、首爾、圣保羅采用 2021 年的 GDP 增速,蒙特利爾、多倫多、溫哥華、曼谷、多哈采用 2020 年的 GDP 增速。數據來源:(1)GDP 數據來自各國家、城市統計局,如中國國 家 統 計 局,美 國 經 濟 分 析 局(U.S.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歐盟統計局(Eurostat),經合組織(OECD)
231、等;(2)PPP 指數和 GDP 平減指數來自世界銀行。16.勞動生產率定義:即每單位勞動的產出,計算方式為地區生產總值除以地區勞動力人口總量。本研究采用的地區生產總值為 2022 年的 GDP-PPP數據(以 2015 年為基準),勞動力人口為各城市 15-64 歲勞動年齡人口。不可直接獲取的城市數據,通過城市所在國家人口結構、所屬州(省,邦)人口結構與城市總人口進行估算。數據來源:勞動力數據來自各國家、城市統計局C.創新生態部分17.論文合著網絡中心度定義:論文合著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科研人員共同寫作、發表科學論文,論文合著網絡中心度體現了一個城市科學研究的開放性和國際化程度,本研究基于 1
232、20 個被評估城市 2023 年城市間論文發表合作矩陣,計算每個城市的特征向量中心度(Eigenvector Centrality)來測量該城市在論文合著網絡中的節點重要性。特征向量中心度中一個節點的重要性既取決于其鄰居節點的數量(即該節點的度),也取決于其鄰居節點的重要性,可以較為精確地反映出節點在網絡中的位勢。特征向量中心度基于相鄰節點的中心度來計算節點的中心度,節點 i 的特征向量中心度是 Ax=x,A 是指具有特征值 的圖 G 的鄰接矩陣。特征向量中心度計算方式參考 以 下 鏈 接:https:/networkx.github.io/documentation/stable/refer
233、ence/algorithms/generated/networkx.algorithms.centrality.eigenvector_centrality_numpy.html?highlight=eigenvector_centrality_numpy數據來源:Digital Science-Dimensions18.專利合作網絡中心度定義:專利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個體或組織共同申請專利。本年度研究基于 2023 年授權的發明專利(有效期內)和 PCT 公開專利進行數據合并,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去重,通過構建專利聯合申請關系,構建被評估城市圈的專利合作網絡(包括人工智能、智能芯片、生物醫藥
234、、可再生能源四個技術領域),進而測度專利合作網絡中各都市圈的度數中心度,以此反映各都市圈的專利合作范圍。其測度公式如下:數據來源:Derwent Innovation 專利數據庫 19.外商直接投資額(FDI)定義:本研究聚焦于外商直接投資(FDI)“綠地投資”項目,選取被評估城市 2023 年“綠地投資項目總額(FDI)”測量城市外資吸引力。綠地投資是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數據來源:跨境綠地投資在線數據庫 fDi markets(https:/ 2023 年參與的海外綠地投資項目的“對外綠地投資項目總額(OFDI)”
235、,該指標測量城市的資本國際輻射力。數據來源:跨境綠地投資在線數據庫 fDi markets(https:/ Seed、Angel、Series A、Series B 等融資總額。數據來源:CB Insights(https:/ Equity,簡稱 PE)是指擬上市公司Pre-IPO 時期所接受的成長資本(Growth Capital)。本研究選用被評估城市“2023 年該地企業接受的私募基金投資總額”測量該地投資活躍度,PE 投資金額由 Series C、Series D、Series E+、Growth Equity,Private Equity 等融資加總而得。數據來源:CB Insigh
236、ts(https:/ 2022 年每百萬人里有執業資格的律師數量。本研究使用注冊律師分布的密度來考察城市的創業生態。不可直接獲取的城市數據,通過城市所在國家、所屬州(省,邦)數據替代。如布達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6465佩斯、雅加達、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吉隆坡、曼谷、多哈數據使用國家級別數據替代,多倫多、溫哥華、海德堡、埃因霍溫、班加羅爾、德里中央直轄區、金奈、孟買、京都-大阪-神戶、名古屋、東京、布里斯班、墨爾本、珀斯、悉尼、布宜諾斯艾利斯、圣保羅使用所屬州(省,邦)數據替代。數據來源:各國家、城市律師協會,各國司法部等24.數據中心(公有云)數量定義:數據中心托管是一種外包的數
237、據中心解決方案,企業 IT 資源有限的中小型公司為節約成本,通常選擇托管數據中心來擴展自己數據中心的容量而非構建自己的數據中心。本研究選取該城市所擁有的托管數據中心(Colocation Data Centers)數量作為測量指標體現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水平。數據來源:Cloudscene(https:/ 2024 年 5 月 7 日。25.寬帶連接速度定義:寬帶連接速度指網絡寬帶技術上所能達到的最大理論速率值,該指標使用“固定寬帶網速”和“移動端網速”來表征互聯網時代各城市的網絡傳輸服務能力。本研究采用的是上傳和下載的平均速率,以 Mbps 為單位。數據來源:Speedtest(https:/)
238、,測速日期為 2024 年 5 月 6 日。26.國際航班數量(每百萬人)定義:2023 年當年以被評估城市為起點和終點的所有直達國際航班數量。數據來源:OAG(Official Aviation Guide)全球航空情報資訊機構(https:/ 年在線服務調查表由180 個是非題組成,評估問題分為制度框架、服務提供、內容提供、技術和電子參與 5 個子領域。數據來源:2022 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https:/publicadministration.un.org/egovkb/en-us/Reports/UN-E-Government-Survey-2022)28.專業人才流入數量(每百
239、萬人)定義:本研究統計領英大數據洞察數據庫 2023 年 5 月-2024 年 5月被評估城市專業人才流入的相對數量,通過領英平臺上全球其他城市進入評估城市(都市圈)的人才數量來衡量該城市(都市圈)的人才吸引力。都柏林、莫斯科、釜山、大田、首爾、迪拜、阿布扎比、多哈城市級別數據缺失,使用國家級別數據替代。由于領英在 2021年 10 月關停中國服務,中國城市(除香港、臺北以外)采用“智聯招聘”2023 年數據進行測度。數據來源:智聯招聘;領英大數據洞察數據庫 LinkedIn Talent Insights(https:/ 2024 年 5 月 20 日。29.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定義:被評估城
240、市 25 歲以上人口在學校接受教育的平均年數。引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地方人類發展指數(Subnational HDI)中 2021 年平均受教育年限數據來衡量城市的教育質量與人力資本。數據來源:Global Data Lab30.公共博物館與圖書館數量(每百萬人)定義:本研究選用城市(都市圈)2023 年當年開放的公共博物館與公共圖書館數量來測量一個城市藝術文化公共服務環境。數據來源:公共博物館:包括官方發布的博物館名錄、官方旅游歡迎頁面、博物館愛好者的平臺,以及網絡地圖等。公共圖書館:包括官方統計年鑒或統計公報、圖書館官方網站、政府網站、官方旅游歡迎頁面,以及網絡地圖等(記錄向公眾
241、開放的圖書館數量,不包括大學圖書館)。附錄三:數據標準化GIHI 指標體系各項指標數據量綱存在差異,因此需首先對所有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本報告主要采用 Z-Score 方法,公式如下:是 j 城市第 i 個三級指標的 Z-Score 標準化的值,是 j 城市第 i 個三級指標的原始數據,是所有城市第 i 個三級指標原始數據的均值,是所有城市第 i 個三級指標原始數據的標準差。對所有指標進行以上無量綱處理,處理后的指標數據均值為 0,標準差為 1。對各三級指標的 Z 值得分按指標權重進行線性加權,可計算出其一級指標 Z 值評分和 GIHI 指數 Z 值評分。由于 Z 值評分存在 0值和負
242、值,為使最后評分結果更清晰、直觀,本報告在 Z 值評分基礎上利用 min-max 歸一化,使被評估城市評分映射在 0,1 區間:是 j 城市第 a 個一級指標 Z 值得分進行 min-max 歸一化的值,是 j 城市第 a 個一級指標得分的 Z 值得分,是所有城市第 a 個一級指標 Z 值得分的最小值,是所有城市第 a 個一級指標 Z 值得分的最大值。在此基礎上本報告將被評估對象的基礎得分設置為 60 分,使被評估城市一級指標以及 GIHI 指標綜合得分范圍為 60,100,即排名第一的城市得分為 100 分,排名最后的城市得分為 60 分。一級指標得分如下公式所示,最終 j 城市 A、B、C
243、 三個一級指標得分分別是 YAj、YBj、YCj。GIHI 指數綜合得分為 Yj,是 j 城市基于所有三級指標 Z 值加權得分再進行 min-max 歸一化、并映射到 60,100 的結果。Yj計算公式如下所示:是 j 城市三級指標加總的 GIHI 指數 Z 值評分,wi是第 i 個三級指標的權重,是 j 城市第 i 個三級指標的 Z-Score 標準化的值,n=30,為三級指標的個數,i=1 表示從第一個三級指標開始計算。附錄四: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遴選過程說明本報告城市遴選的步驟如下:統計自然指數-科學城市2023榜單城市、美國科爾尼咨詢公司全球城市指數 2023報告的“全球城市綜合排名榜單
244、(GCI)”城市、WIPO2023 年全球創新指數 報告的“科技集群總量榜單”城市、2ThinkNow 2023年創新城市指數 評估城市,選出 4 份排名榜單中排名前 50 城市(都市圈),及排名 50 以后上榜二次及以上的城市(都市圈),共 120個城市(都市圈)入選。其中,人口小于 100 萬的城市(都市圈)作為微型科技創新城市單獨評估,共 12 個入選;其余 108 個城市(都市圈)納入主榜單進行評估。120 個城市(都市圈)共涉及 6 大洲 38 個國家,覆蓋 374 個主要行政區劃城市。其中,亞洲城市 44 個,歐洲城市 38 個,北美城市 31 個,大洋洲城市 4 個,南美城市 2
245、 個,非洲城市 1 個。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6667附錄五: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城市行政范圍一覽表序號城市(都市圈)行政區劃城市國家1蒙特利爾Montreal MA蒙特利爾 Montral加拿大拉瓦爾 Laval加拿大朗基爾 Longueuil加拿大2多倫多Toronto MA多倫多 Toronto加拿大奧沙華 Oshawa加拿大旺市 Vaughan加拿大列治文山 Richmond Hill加拿大伯靈頓 Burlington加拿大萬錦市 Markham加拿大賓頓 Brampton加拿大密西沙加 Mississauga加拿大奧克維爾 Oakville加拿大彌爾頓 Milton加拿大3溫
246、哥華 Vancouver MA溫哥華 Vancouver加拿大薩里 Surrey加拿大本拿比 Burnaby加拿大列治文 Richmond加拿大德爾塔 Delta加拿大4墨西哥城 Mexico City墨西哥城 Mexico City墨西哥5安娜堡 Ann Arbor安娜堡 Ann Arbor美國6亞特蘭大Atlanta MA桑蒂斯普林斯 Sandy Springs美國亞特蘭大 Atlanta美國阿森斯 Athens美國7奧斯汀 Austin奧斯汀 Austin美國8巴爾的摩-華盛頓Baltimore-Washington巴爾的摩 Baltimore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Washington
247、,D.C.美國阿靈頓 Arlington美國亞歷山德里亞 Alexandria美國9波士頓Boston MA洛厄爾 Lowell美國坎布里奇 Cambridge美國波士頓 Boston美國10博爾德 Boulder博爾德 Boulder美國11教堂山-達勒姆-洛麗Chapel Hill-Durham-Raleigh教堂山 Chapel Hill美國達勒姆 Durham美國洛麗 Raleigh美國12芝加哥-內珀維爾-埃爾金Chicago-Naperville-Elgin內珀維爾 Naperville美國芝加哥 Chicago美國奧羅拉 Aurora美國喬利埃特 Joliet美國13辛辛那提 C
248、incinnati辛辛那提 Cincinnati美國14達拉斯-沃斯堡Dallas-Fort Worth布蘭諾 Plano美國弗里斯科 Frisco美國歐林 Irving美國阿靈頓 Arlington美國理查森 Richardson美國沃斯堡 Fort Worth美國達拉斯 Dallas美國登頓 Denton美國路易斯維爾 Lewisville美國卡羅爾頓 Carrollton美國梅斯基特 Mesquite美國15丹佛Denver MA丹佛 Denver美國奧羅拉 Aurora美國萊克伍德 Lakewood美國阿瓦達 Arvada美國威斯敏斯特 Westminster美國森特尼爾 Centen
249、nial美國16底特律Detroit MA底特律 Detroit美國沃倫斯 Warren美國17休斯頓Houston MA休斯頓 Houston美國皮爾蘭 Pearland美國帕薩迪納 Pasadena美國18伊薩卡 Ithaca伊薩卡 Ithaca美國19拉斯維加斯 Las Vegas拉斯維加斯 Las Vegas美國20洛杉磯-長灘-阿納海姆Los Angeles-Long Beach-Anaheim托倫斯 Torrance美國圣安娜 Santa Ana美國庫卡蒙格牧場 Rancho Cucamonga美國波莫納 Pomona美國帕薩迪納 Pasadena美國橙縣 Orange美國洛杉磯
250、Los Angeles美國長灘 Long Beach美國亨廷頓比奇 Huntington Beach美國格倫代爾 Glendale美國富勒頓 Fullerton美國艾爾蒙地 El Monte美國唐尼 Downey美國科斯塔梅薩 Costa Mesa美國阿納海姆 Anaheim美國加登格羅夫 Garden Grove美國安大略 Ontario美國英格爾伍德 Inglewood美國伯班克 Burbank美國21邁阿密Miami MA邁阿密 Miami美國勞德代爾堡 Fort Lauderdale美國好萊塢 Hollywood美國米拉瑪 Miramar美國波姆龐帕諾灘 Pompano Beach美國
251、西棕櫚灘 West Palm Beach美國戴維 Davie美國彭布羅克派恩斯 Pembroke Pines美國22明尼阿波利斯-圣保羅 Minneapolis-Saint Paul明尼阿波利斯 Minneapolis美國圣保羅 Saint Paul美國23紐約New York MA紐約市 New York City美國史泰登島 Staten Island美國帕特森 Paterson美國布里奇波特 Bridgeport美國愛迪生 Edison美國紐黑文 New Haven美國斯坦福 Stamford美國布魯克林 Brooklyn美國布朗克斯 The Bronx美國皇后 Queens美國紐瓦克
252、Newark美國澤西市 Jersey City美國揚克斯 Yonkers美國24費城 Philadelphia MA費城 Philadelphia美國25菲尼克斯Phoenix MA菲尼克斯 Phoenix美國梅薩 Mesa美國錢德勒 Chandler美國吉爾伯特 Gilbert美國格蘭岱爾 Glendale美國斯科茨代爾 Scottsdale美國坦佩 Tempe美國26匹茲堡 Pittsburgh匹茲堡 Pittsburgh美國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686927波特蘭 Portland波特蘭 Portland美國溫哥華 Vancouver美國希爾斯伯勒縣 Hillsboro美國2
253、8圣地亞哥 San Diego MA維斯塔 Vista美國圣地亞哥 San Diego美國埃斯孔迪多 Escondido美國埃爾卡洪 El Cajon美國丘拉維斯塔 Chula Vista美國卡爾斯巴德 Carlsbad美國29舊金山-圣何塞San Francisco-San Jose伯克利 Berkeley美國康科德 Concord美國安條克 Antioch美國圣何塞 San Jose美國費利蒙 Fremont美國列治文 Richmond美國圣羅莎 Santa Rosa美國奧克蘭 Oakland美國海沃德 Hayward美國圣馬刁 San Mateo美國瓦列霍 Vallejo美國圣克拉拉 S
254、anta Clara美國舊金山 San Francisco美國森尼韋爾 Sunnyvale美國30西雅圖-塔科馬-貝爾維尤Seattle-Tacoma-Bellevue塔科馬 Tacoma美國西雅圖 Seattle美國倫頓 Renton美國肯特 Kent美國埃弗里特 Everett美國貝爾維尤 Bellevue美國31圣路易斯 St.Louis圣路易斯 St.Louis美國32維也納 Vienna維也納 Vienna奧地利33布魯塞爾 Brussels布魯塞爾 Brussels比利時34布拉格 Prague布拉格 Prague捷克35哥本哈根 Copenhagen哥本哈根 Copenhagen
255、丹麥36赫爾辛基 Helsinki赫爾辛基 Helsinki芬蘭埃斯波 Espoo芬蘭萬達市 Vantaa芬蘭37里昂-格勒諾布爾Lyon-Grenoble里昂 Lyon法國格勒諾布爾 Grenoble法國維勒班 Villeurbanne法國38巴黎Paris MA巴黎 Paris法國賽爾吉-蓬圖瓦茲 Cergy-Pontoise法國布洛涅-比揚古 Boulogne-Billancourt法國伊夫林省圣康坦 Saint-Quentin-en-Yvelines法國39柏林Berlin MA柏林 Berlin德國波茨坦 Potsdam德國40科隆 Cologne科隆 Cologne德國41杜塞爾多
256、夫 Dusseldorf杜塞爾多夫 Dusseldorf德國42法蘭克福 Frankfurt法蘭克福 Frankfurt德國奧芬巴赫 Offenbach 德國43漢堡 Hamburg漢堡 Hamburg德國44海德堡 Heidelberg海德堡 Heidelberg德國45慕尼黑 Munich慕尼黑 Munich德國46斯圖加特 Stuttgart斯圖加特 Stuttgart德國47布達佩斯 Budapest布達佩斯 Budapest匈牙利48都柏林 Dublin都柏林 Dublin愛爾蘭49米蘭 Milan米蘭 Milan意大利蒙扎 Monza意大利50羅馬 Rome羅馬 Rome意大利51
257、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MA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荷蘭霍夫多普 Hoofddorp荷蘭哈勒姆 Haarlem荷蘭阿爾梅勒-城區 Almere Stad荷蘭52埃因霍溫 Eindhoven埃因霍溫 Eindhoven荷蘭53鹿特丹 Rotterdam鹿特丹 Rotterdam荷蘭54奧斯陸 Oslo奧斯陸 Oslo挪威55華沙 Warsaw華沙 Warsaw波蘭56里斯本 Lisbon里斯本 Lisbon葡萄牙阿馬多拉 Amadora葡萄牙57莫斯科 Moscow莫斯科 Moscow俄羅斯巴拉希哈 Balashikha俄羅斯科羅廖夫 Korolev俄羅斯58巴塞羅那 Barcelo
258、na MA巴塞羅那 Barcelona西班牙巴達洛納 Badalona西班牙59馬德里 Madrid馬德里 Madrid西班牙莫斯托萊斯 Mstoles西班牙阿爾卡拉德赫納雷斯 Alcal de Henares西班牙富恩拉夫拉達 Fuenlabrada西班牙萊加內斯 Legans西班牙赫塔菲 Getafe西班牙阿爾科文達斯 Alcobendas西班牙60哥德堡 Gteborg哥德堡 Gteborg瑞典61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瑞典索倫蒂納 Sollentuna瑞典62巴塞爾 Basel巴塞爾 Basel瑞士63日內瓦 Geneva日內瓦 Geneva瑞士6
259、4洛桑 Lausanne洛桑 Lausanne瑞士65蘇黎世 Zurich蘇黎世 Zurich瑞士66劍橋 Cambridge劍橋 Cambridge英國67倫敦London MA倫敦 London英國沃特福德 Watford英國克羅伊登 Croydon英國恩菲爾德鎮 Enfield Town英國薩頓 Sutton英國68曼徹斯特 Manchester曼徹斯特 Manchester英國博爾頓 Bolton英國斯托克波特 Stockport英國奧爾德姆 Oldham英國69牛津 Oxford牛津 Oxford英國70北京 Beijing北京 Beijing中國71長春 Changchun長春 C
260、hangchun中國72長沙 Changsha長沙 Changsha中國73成都 Chengdu成都 Chengdu中國74重慶 Chongqing重慶 Chongqing中國75大連 Dalian大連 Dalian中國76福州 Fuzhou福州 Fuzhou中國77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深圳 Shenzhen中國廣州 Guangzhou中國香港 Hong Kong中國澳門 Macao中國珠海 Zhuhai中國佛山 Foshan中國惠州 Huizhou中國東莞 Dongguan中國中山 Zhongshan中國江門 Jia
261、ngmen中國肇慶 Zhaoqing中國78杭州 Hangzhou杭州 Hangzhou中國79哈爾濱 Harbin哈爾濱 Harbin中國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707180合肥 Hefei合肥 Hefei中國81濟南 Jinan濟南 Jinan中國82蘭州 Lanzhou蘭州 Lanzhou中國83南京 Nanjing南京 Nanjing中國84青島 Qingdao青島 Qingdao中國85上海 Shanghai上海 Shanghai中國86蘇州 Suzhou蘇州 Suzhou中國87臺北 Taipei臺北 Taipei中國88天津 Tianjin天津 Tianjin中國89武
262、漢 Wuhan武漢 Wuhan中國90廈門 Xiamen廈門 Xiamen中國91西安 Xian西安 Xian中國92鄭州 Zhengzhou鄭州 Zhengzhou中國93班加羅爾 Bengaluru班加羅爾 Bengaluru印度94德里中央直轄區Central National Capital Region Delhi MA德里 Delhi印度法里達巴德 Faridabad印度加濟阿巴德 Ghzibd印度新德里 New Delhi印度諾伊達 Noida印度大諾伊達 Greater Noida印度古爾岡 Gurgaon印度95金奈 Chennai MA金奈 Chennai印度96孟買Mum
263、bai MA孟買 Mumbai印度新孟買 Navi Mumbai印度卡延 Kalyn印度烏爾哈斯訥格爾 Ulhasnagar印度潘韋爾 Panvel印度97雅加達 Jakarta雅加達 Jakarta印度尼西亞98耶路撒冷 Jerusalem耶路撒冷 Jerusalem以色列99特拉維夫 Tel Aviv特拉維夫 Tel Aviv以色列伯尼布萊克 Bnei Brak以色列霍隆 Holon以色列拉馬特甘 Ramat Gan以色列100京都-大阪-神戶Kyoto-Osaka-Kobe京都 Kyoto日本大阪 Osaka日本神戶 Kobe日本堺市 Sakai日本枚方市 Hirakata日本豐中市 T
264、oyonaka日本高槻市 Takatsuki日本吹田市 Suita日本茨城縣 Ibaraki日本寢屋川市 Neyagawa日本宇治市 Uji日本佐賀縣 Izumi日本守口市 Moriguchi日本尼崎市 Matsubara日本101名古屋Nagoya MA名古屋市 Nagoya日本岡崎市 Okazaki日本稻澤市 Inazawa日本一宮市 Ichinomiya日本安城市 Anj日本各務原市 Kakamigahara日本春日井市 Kasugai日本小牧市 Komaki日本岐阜市 Gifu-shi日本大垣市 gaki日本瀨戶市 Seto日本豐田市 Toyota日本刈谷市 Kariya日本102東京
265、Tokyo MA東京市 Tokyo日本朝霞市 Asaka日本座間市 Zama日本鐮倉市 Kamakura日本茅崎市 Chigasaki日本日野市 Hino日本厚木市 Atsugi日本藤澤市 Fujisawa日本野田市 Noda日本橫須賀市 Yokosuka日本市原市 Ichihara日本柏市 Kashiwa日本千葉市 Chiba日本草加市 Ska日本埼玉市 Saitama日本越谷市 Koshigaya日本我孫子市 Abiko日本上尾市 Ageoshimo日本所澤市 Tokorozawa日本川崎市 Kawasaki日本松戶市 Matsudo日本東村山市 Higashimurayama日本武藏野市
266、 Musashino日本狹山市 Sayama日本橫濱市 Yokohama日本流山市 Nagareyama日本川越市 Kawagoe日本佐倉市 Sakura日本調布市 Chfu日本町田市 Machida日本川口市 Kawaguchi日本伊勢原市 Isehara日本木更津市 Kisarazu日本平冢市 Hiratsuka日本八王子市 Hachiji日本本町 Honch日本多摩市 Tama日本103吉隆坡 Kuala Lumpur吉隆坡 Kuala Lumpur馬來西亞巴生港 Klang馬來西亞梳邦再也 Subang Jaya馬來西亞八打靈再也 Petaling Jaya馬來西亞莎阿南 Shah A
267、lam馬來西亞雪邦 Sepang馬來西亞104新加坡 Singapore新加坡 Singapore新加坡105釜山 Busan釜山 Busan韓國106大田 Daejeon大田 Daejeon韓國107首爾Seoul MA首爾市 Seoul韓國烏山 Osan韓國城南市 Seongnam-si韓國九里市 Guri-si韓國高陽市 Goyang-si韓國安山市 Ansan-si韓國水原 Suwon韓國仁川 Incheon韓國華城市 Hwaseong-si韓國富川市 Bucheon-si韓國議政府市 Uijeongbu-si韓國安養市 Anyang-si韓國河南市 Hanam韓國108曼谷 Bang
268、kok曼谷 Bangkok泰國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7273附錄六:發展模式的測度方式為了揭示不同區域的發展路徑特征,對城市(都市圈)三個一級指標進行綜合對比評價,本報告針對城市(都市圈)的發展模式進行了測度。首先,用 Z-Score 對三級指標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根據線性加權,得到一級指標的 Z 值得分(詳見附錄三)。其次,為使城市的科學中心、創新高地、創新生態三個一級指標評分具有可比性,對 108 個評估城市三個一級指標的 Z 值得分統一進行 min-max 歸一化處理,使被評估城市評分映射在 0,1 區間。最后,將一級指標得分范圍設為 0,100,計算得到每個評估城市在發展模
269、式視角下的一級指標得分。注:以上 120 個城市(都市圈)列出的是地理范圍內主要行政區劃城市,與都市圈實際范圍不完全重合。GIHI 對都市圈的范圍界定與 Nature Index 基本一致。109安卡拉 Ankara安卡拉 Ankara土耳其110伊斯坦布爾 Istanbul伊斯坦布爾 Istanbul土耳其馬爾泰佩 Maltepe土耳其111阿布扎比 Abu Dhabi阿布扎比 Abu Dhabi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12迪拜 Dubai迪拜 Dubai阿拉伯聯合酋長國113多哈 Doha多哈 Doha卡塔爾國114布里斯班 Brisbane布里斯班 Brisbane澳大利亞115墨爾本 Mel
270、bourne墨爾本 Melbourne澳大利亞116珀斯 Perth珀斯 Perth澳大利亞117悉尼 Sydney悉尼 Sydney澳大利亞118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布宜諾斯艾利斯 Buenos Aires阿根廷119圣保羅 Sao Paulo圣保羅 Sao Paulo巴西圣貝爾納多多坎波 So Bernardo do Campo巴西圣安德烈 Santo Andr巴西迪亞德瑪 Diadema巴西巴魯埃里 Barueri巴西南圣卡埃塔諾So Caetano do Sul巴西120約翰內斯堡 Johannesburg約翰內斯堡Johannesburg南非索韋托Soweto南非
271、蘭德堡Randburg南非附錄七:專利分類體系表一、人工智能技術專利分類體系表技術分支名稱國際專利分類關鍵詞概述人工智能G06F40*、A61B5/0476、A61B5/0478G05B15/02、G06K9/66、G07C9/00、G08B19/00、G08B25/10生產領域人工智能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信息系統集成服務。G05D1/02、G05D1/08、G05D1/10、G05D1/12、G06F1/16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數字家庭智能終端設備、智能感知與控制設備等其他智能消費設備制造;金融電子應用產品。G06F3/01可穿戴智能設備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數字家庭
272、智能終端設備、智能感知與控制設備等其他智能消費設備制造;金融電子應用產品;生產領域人工智能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人工智能優化操作系統、人工智能中間件、函數庫;計算機視聽覺軟件、生物特征識別軟件等應用軟件開發。G06F9/44、G06F9/455、G06N3/00、G06N3/04、G06N3/06、G06N3/063、G06N3/067、G06N3/10、G06N3/12、G06N5/00、G06N5/02、G06N5/04人工智能優化操作系統、人工智能中間件、函數庫;計算機視聽覺軟件、生物特征識別軟件等應用軟件開發。G06K9/00、G06K9/62、G06N3/02、G06
273、N3/08生產領域人工智能系統、智能家居系統等信息系統集成服務;人工智能優化操作系統、人工智能中間件、函數庫;計算機視聽覺軟件、生物特征識別軟件等應用軟件開發。A61B5*(不含 A61B5/0476、A61B5/0478)、G16H人腦、杏仁核、癲癇等腦部結構和腦部疾病關鍵詞。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7475二、智能芯片技術專利分類體系表三、可再生能源技術專利分類體系表技術分支名稱國際專利分類關鍵詞概述智能芯片G06K7*、G06K9*、G06K17*、G06K19*、G06N*、G06T1*
274、、G06T3*、G06T5*、G06T7*、G06T11*、G06T15*、G06V*、G16B*、G16C*、G16H*、H01L21*、H01L23*、H01L25*、H01L27*、H05K1*、H05K3*智能集成電路、智能芯片、AI 芯片、智能單片機、GPU、FPGA、ASIC、SOC 芯片、類腦芯片、CPLD 等。GPUG06T1*、G06T3*、G06T5*、G06T7*、G06T11*、G06T15*GPU、圖形處理器、圖像處理器、視覺處理器、顯示卡芯片、顯卡芯片等。FPGAG05B19*FPGA、現場可編程邏輯器件、現場可編程門陣列、現場可編程邏輯門陣列等。ASICG06F*
275、、H01L21*、H01L23*、H01L25*、H01L27*、H03K*、H05K1*、H05K3*ASIC、專用集成電路、專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專用集成芯片、專用芯片等。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關鍵數字技術專利分類體系(2023)技術分支名稱國際專利分類關鍵詞概述核電產業G21C5*、G21C17/013、G21C17/017、G21C19*、G21C21*、G21C23*、G21D3*E04G21*、E04H5*核電電力輸送設備工程;核電工程施工。G21C1*、G21C9*、G21C11*、G21C13*、G21C15*、G21C17*(不含 G21C17/013、G21C17/01
276、7)、G21D1*、G21D5*百萬千瓦級先進壓水堆核電站成套設備、快中子堆和高溫氣冷堆核電站設備等核電鍋爐及輔助設備;核應急裝置。G21C3*、G21C7*、G21G1*核燃料加工;鈾純化轉化、鈾濃縮等其它專用設備制造。風能產業F03D1*、F03D3*、F03D5*、F03D7*、F03D17*E02D27*、F03D13*海上風電機組施工;海上風電設備安裝、風電場建設施工。F03D9*、F03D15*、F03D80*風能原動設備制造;陸上、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等發電機及發電機組制造。H02J3/38、H02J3/44、H02J3/46、H02J3/48、H02J3/50風力發電。太陽能產業F
277、03G6*(不含 F03G6/00、F03G6/04、F03G6/06)、F24S10*、F24S25*(不含 F24S25/00、F24S25/20、F24S25/30、F24S25/617、F24S25/70)、F24S30*、F24S40*、F24S50*、F24S60*、F24S80*、F24S90*、H02J7/35、H02S10*、H02S20*、H02S30*、H02S40*(不含 H02S40/10、H02S40/12)、H02S50*C01B33/02單晶硅錠、晶硅材料、單晶硅片。H01G9/042、H01G9/045、H01G9/052、H01G9/055、H01G9/06
278、、H01G9/08、H01G9/10、H01G9/12、H01G9/20、H01L27/14、H01L51/42、H01L51/44、H01L51/46、H01L51/48鈣鈦礦;硅烷;高光利用率、吸熱體涂層材料;光伏導電玻璃、與金屬封接用玻璃管材;太陽能用石墨材料;吸氣劑;光伏電池封裝材料;碲化鎘、專用銀漿、光伏電池材料。H01G9/04太陽能電池片生產設備;斯特林發電機;有機郎肯循環發電設備;光熱設備及其元器件制造;太陽能發電保護控制裝置與設備制造;光伏設備及元器件制造;太陽能用蓄電池;太陽能用蓄電池充放電控制器、太陽能儲能材料及產品、有機聚合物電極。H01L31*太陽能源原動機;滑參數汽
279、輪機;太陽能吸熱涂層的鍍膜設備、大型鍍膜機等泵及真空設備制造;高強度曲面反射鏡、聚光器、聚光場控制裝置、聚光器用減速器、控制器。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7677太陽能產業H02M7*斯特林發電機、有機郎肯循環發電設備;數兆瓦或數十兆瓦級太陽能高溫熱發電系統及裝備;光熱設備及其元器件制造、太陽能發電保護控制裝置與設備制造;太陽能用蓄電池充放電控制器。生物質能及其他新能源產業C10L5/44、F03B13/12、F03B13/14、F03B13/16、F03B13/18、F03B13/20、F03B13/22、F03B13/24、F03B13/26A01F29*、F03B13/00、F0
280、3G4*、F23C10*、H02N11*生物質燃燒鍋爐及設備等烘爐、熔爐及電爐制造;地熱水處理設備;地熱能發電裝備、氫能新興能源裝備等發電機及發電機組制造。C10B53*生物質降解與轉化裝備;生物質燃料供熱;生物質燃氣生產和供應業。C10J3*生物質、微生物制氫裝備;生物質發電;生物質燃料供熱;生物質燃氣生產和供應業。E02B3*、E02B9*(不含 E02B9/08)生物質能及其他新能源發電電力輸送設備工程;生物質能發電建筑工程、其他新能源建筑工程、地熱能發電及熱利用工程建設、氫能新興能源工程建設。E02B9/08潮汐能發電、波浪能發電等其他電力生產。F23G5*生物質燃燒鍋爐及設備等烘爐、
281、熔爐及電爐制造;生物質燃料供熱。G01R31*(不含 G01R31/00、G01R31/08、G01R31/10、G01R31/11、G01R31/12、G01R31/14、G01R31/327、G01R31/333、G01R31/34、G01R31/36、G01R31/364、G01R31/367、G01R31/371、G01R31/374、G01R31/378、G01R31/379、G01R31/382、G01R31/3828、G01R31/3832、G01R31/3835、G01R31/3842、G01R31/385、G01R31/387、G01R31/388、G01R31/389、G0
282、1R31/392、G01R31/396、G01R31/40、G01R31/42、G01R31/50、G01R31/52、G01R31/54、G01R31/55、G01R31/56、G01R31/58、G01R31/62)質能發電設備維修;生物質能、其他新能源咨詢服務、發電工程管理、發電工程監理、建筑工程勘察、技術推廣服務;生物質能、其他新能源工程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等工程和技術研究和試驗發展;生物質能發電建筑工程設計等工程設計活動。技術分支名稱國際專利分類關鍵詞概述技術分支名稱國際專利分類關鍵詞概述智能電網產業G01R19*、G01R21*(不含 G01R21/127)、G01R22*、G01R
283、23*(不含 G01R23/173、G01R23/175、G01R23/177)、G01R25*、G01R27*(不含 G01R27/12)、G01R29*、G01R31/00、G01R31/08、G01R31/10、G01R31/11、G01R31/12、G01R31/14、G01R31/327、G01R31/333、G01R31/36、G01R31/364、G01R31/367、G01R31/371、G01R31/374、G01R31/378、G01R31/379、G01R31/382、G01R31/3828、G01R31/3832、G01R31/3835、G01R31/3842、G01R
284、31/385、G01R31/387、G01R31/388、G01R31/389、G01R31/392、G01R31/396、G01R31/40、G01R31/42、G01R31/50、G01R31/52、G01R31/54、G01R31/55、G01R31/56、G01R31/58、G01R31/62、G01R33/00、H01B3*(不含 H01B3/02、H01B3/30)、H01B5*(不含 H01B5/04)、H01B7*(不含 H01B7/20、H01B7/24、H01B7/282、H01B7/32)、H01B9*、H01B13*(不含 H01B13/016、H01B13/28)、H
285、01B17*(不含 H01B17/04、H01B17/12、H01B17/16、H01B17/18、H01B17/32、H01B17/46、H01B17/48、H01B17/54)、H01B19*、H01F17*、H01F19*、H01F21*、H01F27*(不含H01F27/18)、H01F29*(不含 H01F29/08、H01F29/14)、H01F30*、H01F36*、H01F37*、H01F38/20、H01F38/22、H01F38/24、H01F38/26、H01F38/28、H01F38/30、H01F38/32、H01F38/34、H01F38/36、H01F38/38、
286、H01F38/40、H01F41/00、H01F41/02、H01F41/04、H01F41/06、H01F41/061、H01F41/063、H01F41/064、H01F41/066、H01F41/068、H01F41/069、H01F41/07、H01F41/071、H01F41/073、H01F41/074、H01F41/076、H01F41/077、H01F41/079、H01F41/08、H01F41/082、H01F41/084、H01F41/086、H01F41/088、H01F41/092、H01F41/096、H01F41/098、H01F41/10、H01F41/12智能
287、型大型、直流換流變壓器、智能型電抗器等變壓器、整流器和電感器制造;智能型配電系統、設施等配電開關控制設備制造;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及電纜附件。H01H31*、H01H33*、H01H45*、H01H47*、H01H50*、H01H51*、H01H57*、H01H59*、H01H61*、H01H69*、H01H71*(不含 H01H71/58)、H01H73*、H01H75*、H01H77*、H01H79*、H01H81*、H01H83*、H01H85*(不含 H01H85/42)、H01H87*、H01H89*、H02B1*(不含 H02B1/06)、H02G1*、H02G7*(不含H02G
288、7/06)、H02G9*(不含 H02G9/00)、H02G13*、H02G15*(不含 H02G15/072)、H02H1*、H02H3*(不含H02H3/13)、H02H5*、H02H6*、H02H7*、H02H9*、H02H11*、H02P1*、H02P3*(不含 H02P3/16)、H02P5/00、H02P5/46、H02P5/49、H02P5/50、H02P5/505、H02P5/51、H02P5/52、H02P5/54、H02P5/56、H02P5/74、H02P5/747、H02P5/753、H02P6*、H02P13*(不含 H02P13/12)、H02P21*、H02P23
289、*、H02P25*(不含 H02P25/064、H02P25/12)、H02P27*(不含 H02P27/06)、H02P29*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管、絕緣柵雙極晶體管芯片及模塊等電力電子元器件制造。H02B3*、H02B5*、H02B7*、H02B11*、H02B13*、H02B15*(不含 H02B15/04)、H02J1*、H02J3*(不含 H02J3/38、H02J3/40、H02J3/42、H02J3/44、H02J3/46、H02J3/48、H02J3/50)、H02J4*、H02J5*、H02J9*、H02J11*、H02J13*、H02J15*、H02J50*、H02M3*
290、、H02M5*(不含 H02M5/297)、H02M11*750 千伏以上級交流輸電、大規模電網安全保障和防御體系及智能調度系統等電力供應。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7879四、生物醫藥專利分類體系表資料來源: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與國際專利分類參照關系表(2021)(試行)技術分支名稱國際專利分類關鍵詞概述生物醫藥產業A61K31*、A61K38*、A61K39*、A61K47*、A61K48*生物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制造;藥用輔料及包裝材料制造;制藥專用設備制造;醫療器械
291、研究;疫苗抗原大規模培養、疫苗抗原純化技術基礎研究等醫學研究和試驗發展;實驗室儀器設備、試劑的檢測監測服務;生物實驗室、制藥生產車間的設計服務;動物生物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服務;藥物信息等技術推廣;針對重大疑難病癥的生物治療服務;基因檢測服務。A61K33*、C07J*化學藥品原料藥、制劑制造。A61K9*、C07K*生物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制造。A61P*、核燃料加工;鈾純化轉化、鈾濃縮等其它專用設備制造。C07C*(不含 C07C1*、C07C2/00、C07C2/30、C07C4/02、C07C4/12、C07C4/22、C07C5/333、C07C6/04、C07C7/13、C
292、07C7/177、C07C9/10、C07C9/21、C07C9/22、C07C11*、C07C13/12、C07C13/20、C07C13/50、C07C13/68、C07C15*、C07C21/14、C07C27*、C07C29*、C07C31*、C07C35/28、C07C35/36、C07C37/18、C07C37/84、C07C39/23、C07C41/28、C07C41/40、C07C41/44、C07C43*、C07C45/49、C07C47/02、C07C49/00、C07C49/205、C07C49/258、C07C49/573、C07C49/713、C07C51*、C07C
293、55/12、C07C59/00、C07C59/11、C07C61/13、C07C63/24、C07C63/38、C07C67*、C07C69*、C07C71/00、C07C203/00、C07C205/05、C07C209/22、C07C209/44、C07C211*、C07C215*、C07C217/14、C07C217/30、C07C217/76、C07C219/08、C07C219/10、C07C229/68、C07C231*、C07C233*、C07C235*、C07C237/32、C07C245/14、C07C251/20、C07C251/22、C07C253*、C07C255/20
294、、C07C255/55、C07C269/02、C07C271/02、C07C271/68、C07C275/06、C07C275/10、C07C309*、C07C311/06、C07C311/49、C07C313/28、C07C319*、C07C323/41、C07C333/20、C07C403/16、C07C409/08、C07C409/12)、C07D*(不含 C07D201*、C07D207/335、C07D209/76、C07D211*、C07D213*、C07D215*、C07D223*、C07D235*、C07D239*、C07D243/04、C07D249*、C07D251/38、
295、C07D255/04、C07D277/84、C07D279/32、C07D293/12、C07D295/037、C07D295/10、C07D301*、C07D307*、C07D311/26、C07D311/68、C07D313*、C07D317*、C07D319*、C07D329*、C07D333/10、C07D333/78、C07D341/00、C07D401/00、C07D405*、C07D413/02、C07D421/14、C07D487*、C07D495/08)生物藥品制造;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制造;化學藥品原料藥、制劑制造;藥用輔料及包裝材料制造;制藥專用設備制造;醫療器械研究;疫苗
296、抗原大規模培養、疫苗抗原純化技術基礎研究等醫學研究和試驗發展;實驗室儀器設備、試劑的檢測監測服務;生物實驗室、制藥生產車間的設計服務;動物生物資源收集、保存和利用服務;藥物信息等技術推廣;針對重大疑難病癥的生物治療服務;基因檢測服務。C12Q1/68、C12Q1/70基因檢測服務。由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和自然科研智訊聯合開發,自 2020 年開始逐年跟蹤和刻畫全球創新發展的最新趨勢。GIHI 秉承“科學、客觀、獨立、公正”的基本原則,旨在建立衡量全球科技創新中心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指標體系,為公共政策制定者和創新實踐者提供參照依據。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是一家中國領先
297、的公共政策研究智庫,成立于 2005 年,隸屬清華大學。我們致力于產業發展、環境治理與制度變遷領域的政策研究和學術交流,旨在提高中國公共政策與治理的研究與教育水平,促進學術界、產業界、非政府組織及政府部門之間的溝通、理解和協調。Nature Portfolio自然旗下期刊與服務集合致力于服務科學界,我們提供一系列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涵蓋生命科學、物理、化學和應用科學。自然(Nature)創立于 1869 年,是國際領先的科學周刊,發表了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科學發現。自然科研智訊(Nature Research Intelligence)以自然150 多年編輯與研究上的專業知識為助力,并以自然指數(Nature Index)為基礎,為決策者提供強大、實時、全面的科研洞察,使機構能夠準確地衡量科研表現,并制定數據驅動的科研戰略決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Global Innovation Hubs Index,GIHI)關于我們附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指數 202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