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環境監測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通過環境監測的手段可以更好地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有關的數據支持。根據2020年中國生態環境統計年報,2020 年全國環境空氣監測點位12520個,地表水水
質監測斷面12305個,開展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的重點企業數 45753 家。國家和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進環境監測的發展,以下是我國主要環境監測相關政策梳理
2015國務院《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設方案》
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基本實現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生態狀況監測全覆蓋,全面設點、全國聯網、自動預警、依法追責,建成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
2015生態環境部《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上收實施方案》
分3步完成國家大氣、水、土壤環境質量監測事權的上收。
2016生態環境部《“十三五”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方案》
穩步推進省以下監測機構垂直管理和國家事權上收工作、健全質量管理體系、嚴厲查處監測質量問題等。
2016中辦、國辦《關于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
市級環保局由省環保和市政府雙重領導,領導由省環保提名??h級環保局改為市級環保局的派出分局,其人財物及領導班子成員均由市級環保局直管。市縣兩級環境監察職能上收,再由省級向市或跨市縣區域派駐。市級環境監測機構上收,改為省級駐市級機構,人員和工作經費由省級承擔??h級環境監測機構上收到市級,主要負責執法監測,人財物由市環保局管。
2017中辦、國辦《關于深化環境監測改革提高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的意見》
堅決防范地方和部門不當干預、大力推進部門環境監測協作(統一監測標準及健全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嚴格規范排污單位監測行為、建立“誰出數誰負責、誰簽字誰負責”的責任追溯制度、嚴厲懲處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行為、加快提高環境監測質量監管能力等。
2018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
建立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構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國家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預報預警和質控,按照適度上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事權的要求加快推進有關工作。
2020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2020-2035年,生態環境監測將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構建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估體系。監測指標從常規理化指標向有毒有害物質和生物、生態指標拓展,從濃度監測、通量監測向成因機理解析拓展;監測點位從均質化、規?;瘮U張向差異化、綜合化布局轉變;監測領域從陸地向海洋、從地上向地下、從水里向岸上、從城鎮向農村、從全國向全球拓展;監測手段從傳統手工監測向天地一體、自動智能、科學精細、集成聯動的方向發展;監測業務從現狀監測向預測預報和風險評估拓展、從環境質量評價向生態健康評價拓展。
2021生態環境部《“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
到2025年,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測監管體系基本形成,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適應的監測評價制度不斷健全,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得到有效保證,新技術融合應用能力顯著增強,生態環境監測現代化建設取得新成效。


以上梳理了環境監測政策,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相關內容,敬請關注三個皮匠報告的政策解讀欄目。
來源:
力合科技-水質監測龍頭傳統及新興業務迎來同步跨越-220411(35頁).pdf
推薦閱讀:
什么是水質監測?設備有哪些?
什么是環境監測?內容包括?環境監測的性質分析
什么是環境檢測?什么是環境監測?兩者有何不同?